听《春联》一课有感

2025-01-07

听《春联》一课有感(精选10篇)

1.听《春联》一课有感 篇一

听《刷子李》一课有感

管村小学胡玉梅(2010.5)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正如那来自生命深处的歌会,自然本色,妙于天成,设计大处泼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之气派。今日细细聆听孔婷婷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文《刷子李》一课颇有同感。

在这节课中,孔老师一开始以一张名片导入,形式新颖一下就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引导为什么称其为刷子李,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重点引导读广告语也就是本课的题眼,引发学生思考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文中寻找出描写刷子李刷墙的句子,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引导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刷子李的技艺超群。通过引导学生读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赞师傅技艺高超,到怀疑师傅身有白点,再到发现白点竟然是烧的衣服洞这样一波三折的阅读,让我们的心也跟着跌宕起伏,从侧面反应出师傅的高超技艺,名不虚传。最后很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感情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刷子李这样的技艺是一天练成的吗,最后寄予学生厚望,希望他们将来也能在某一行业后面加上自己的名字!当时我也深深地被感染,跟其他老师说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被人称为“老师胡”。孔老师整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虽然在引读时还

有些小瑕疵,但是瑕不掩瑜,让我感觉本课的设计痕迹很淡,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而反观自己的课堂,大有捉襟见肘之感,恰似一幅藏于深室的画一旦挂于本真自然面前,便黯然失色一般。这或许就是我的课堂的最大遗憾。诚然,我的课堂还远远未达到好课的境界,无法浑然天成。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很稚嫩,远不及其他老师之渊博厚重。我需要多请教,多探索,多实践,我还需在设计上下功夫。从字词的预热、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拓展去精心设计。

在本课中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美!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围、那含于同学眼中的真挚与热切,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所有这一切,都澎湃着生命的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真的,只要你给学生一方土壤,学生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只要你给学生一把“刷子”,学生便会舞出无限的精彩!

2.听《春联》一课有感 篇二

接着, 有一位男学生举手了。

师 (指着该生) :好, 你先来说。

生:我认为小鸟说得不对。我眼中的春雨是没有色彩的。 (此时, 课堂有些骚动)

师:是吗?春雨怎能是没有颜色的呢?你看, 咱们课文中的春雨有红色的、绿色的, 还有黄色的, 你为什么说是没有颜色的呢?

虽然教师进行了启发, 可这位学生仍坚持说:“雨就是水, 水哪有什么颜色呢?我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问过爸爸, 他也说春雨是没有颜色的, 他还说, 雨要是有颜色的话, 那就坏事了。” (下面有些笑声)

此时教师觉得再问下去, 就会由于学生的“不配合”而远离自己的思路了, 于是说:请坐。咱们还是再看看其他同学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吧。 (这位同学不满意的表情写在了脸上, 于是慢慢地坐下了。)

看了上述教学片断, 不得不让我们有这样的思考:语文教学, 尤其是低年级以童话体裁为主, 且带有作者创意成分的教材, 我们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还是偏重于那种成人化的理解和创意进行教学呢?

一、文本的知识因素和个体认知能力的融合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手中是已知的文本, 其中的知识因素是客观的。而面对的却是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又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 充分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 尽可能地做到文本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机融合。然而, 我们在备课或上课的时候, 更多的却是站在编写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 或站在成人的思维角度去钻研教材的, 而很少去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能或多或少地成人化、儿童化, 教学多了教者的理性, 少了学者的个性。因此, 我们的教学就不可能使文本中的知识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课堂教学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开放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流程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真实灵活的板块式的教学, 师生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但要顾及学生的认知需要, 还要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文本知识的获得, 要通过个性化的解读, 从文本中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见解, 或通过自己的思考, 或通过大家的探究, 生成自己的真实体验, 以达到对文本知识的重新构建。如上述案例中, 学生提出“春雨是没有色彩的”这个问题, 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而生发出来的真实体验, 教师不应以学生不配合自己为由加以否定, 而应理智地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及时对问题进行引导, 让学生的生成趋向正确。笔者在学校教研课上看到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你的体验不错。春雨确实是没有颜色的, 但是它落到地上以后会让桃树、小草和油菜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 桃花就红了。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 小草就绿了。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 油菜花就黄了。

可以看出, 这位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理解, 接着通过引导, 把非文本所描述的内容, 巧妙地嫁接到文本中所描写的情景中了, 让学生通过“无色”认识到了“有色”, 从而生发了学生热爱春天、喜爱春雨的情感。这样, 学生由于认识上的转变, 知识得到了新的构建。

因此, 当学生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时, 教师不要随便加以否定, 而应给学生一个讲出理由的机会。即使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或片面, 也要鼓励他们, 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切不可用事先固定的模式、狭隘的视野去约束学生。只有这样, 课堂才能生成智慧和精彩。

二、作者的诗情创意和学生生活基础的结合

一年级的学生, 由于年龄小, 思想单纯, 想象力有限。要让他们硬是说出春雨是有颜色的, 不太现实, 即使说出颜色来, 那可能也不是学生心中的色彩, 也不是他们心中的景象, 而是根据老师的表情和引导后虚拟出来的“色彩”罢了。

其实, 课文中所描写的春雨之所以有不同的色彩, 那是因为作家通过想象等艺术手法的加工, 呈现到学生面前的。这毕竟是艺术的夸张, 而不是现实生活的描述。再说, 现实生活和创意想象又是两码事。就上述教学案例来讲, 教师的提问, 是从创意想象, 从成人对文本理解的角度入手的, 而学生的回答则是从现实情景, 从儿童对生活实事求是的态度出发的, 二者是不能混在一起讨论的。既然这样, 教师怎能单一地去追求文本的诗意性而否定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呢?

三、教师的专业判断和课堂资源生成的配合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必然会面对如“认知差异的甄别, 课堂灵感的发现, 质疑问难的点拨, 意外干扰的处理, 现场需要的调节”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可能生成课堂资源的信息, 教师应该怎样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引而不发, 导而弗牵呢?这就要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力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 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 问:“老师, 现在我们都提倡节约用水, 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 泼了那么多水, 这不是在浪费水吗?”这一问题确实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然而, 就在全班同学和台下听课的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 支老师却对学生的质疑大加赞赏。接着, 他又让学生们再读课后思考:“同学们, 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这天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这“水”到底暗含着什么情感呢?”

在支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经过热烈讨论, 对“水”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最后, 大家都明确了“水”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还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 所以, 傣族人民泼水只是象征性的, 是用“水”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学生还明白了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的西双版纳, 是一个爱水的民族, 所以才赋予了“水”那么多含义, 试想, 这样一个爱水的民族能不节约用水吗?

支老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 既尊重学生, 又把学生中的意外生成巧妙地转化成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课堂资源。就上述案例中“春雨的色彩”这个话题, 实事求是地讲, 在所有人的眼里, 不管是春雨还是秋雨, 它们都是没有颜色的。而课文中所描写的春雨是有颜色的, 可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雨”, 而是带有作家的创意和情感的“雨”。当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及早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让学生的思考生成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3.听《春联》一课有感 篇三

有幸参加了9月23日在新东方举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徐长青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发现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教!他的魔术式、小品式、单簧式、快板说书式的课堂,真是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大餐”。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一段师生之间思想碰撞、智慧共生的美好“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一起享受学习带来的那份美好与感动„„这就是课,人课合一,智慧演绎、简约而不简单。

1.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释放“能量”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德国数学家康托尔说过,“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性。”其自由性的实现离不开足够的开放空间。整堂课我们看到了课堂开放的精彩,看到了教师轻松幽默的教学,看到了学生自由畅快的表达,更看到了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

本课以“变魔术”开课,寥寥几句话,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魔术喜欢看吗?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只见徐老师拿一张纸在背后撕开,让学生猜撕成了几片?这里主要是让学生说撕成几片判断的根据。在徐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心智完成释放,一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是撕成四片,嘶啦一声撕成两片,又把这两片嘶啦一声撕成四片。”另一学生马上反驳:“我认为应该是撕成三片,嘶啦一声撕成两片,又把其中一片嘶啦一声撕成两片,所以一共是三片。”接着孩子们把认为是撕成一片、两片等不同结果的理由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徐老师特别强调孩子们把撕纸的拟声词说出,旨在让孩子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解读,用心发现有用的信息。每一个问题,都是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表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逐步从不同纬度去深刻理解了“策略”的含义。

2.巧设学习冲突,让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刻与睿智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如同大海中航行,抑或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抑或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往往惊涛骇浪之时,才是对学生能力考验的最佳时机,也是对他们震撼最大、影响最久远的难忘时刻。教学设计时,我们既要保证他们“风平浪静”地学,更要抓住时机,制造矛盾,引发冲突,让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出现关键地方,生成“惊涛骇浪”的思考与探究。

徐老师在公布正确答案四片后,马上让学生猜想把这一张纸,四片四片地撕下去,能撕出2012片吗?2010片、2011片呢?学生很聪明,马上猜想2012可以,因为它是四的倍数,这时徐老师发话了:“刚才同学们的判断在数学中称为假设,而用四去除这也是一种假设,用假设来验证假设,得出的还是假设。怎么办?要访名师拜高人!”最后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1、4、7、10、„„从而引出本课的指导思想:华罗庚的知难而“退”,即他强调要教给学生数学思想——知难而“退”,在本节课中就是知难而退: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让学生学会遇到困难,退到事物的起点与本源,从头再来,在渐进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巧妙的点拨,“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学生走进奇妙的数学隧道”,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完整学习过程。用徐老师的定义这不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堂儿童哲学课,让每个孩子在这里学会求知与做人徐老师的课堂,字字珠玑,句句夺目。

4.听《枣核》一课心得体会 篇四

我曾经听人说,一些人出国留学后就想法设法留在国外,留在那些发达国家。不要以为这种人少见,有一些父母就经常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到美国去,我们也跟着享福”,这就给孩子灌输了一个“中国不如外国好”的想法。而文中的“他”虽然没有回国,但他的心还是祖国的,魂还是祖国的。

我曾听人说,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当然这种人还是少见的,这是个卖国贼,祖**亲养育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感激。

像“他”那样爱国的华人,也有很多,季羡林虽然在德国呆了十年,但实际上季羡林是一天也不愿在那儿多呆,日日夜夜想着祖国,想着母亲;钱学森回国这件事虽然受到了无休无止的阻挠,但他仍然坚持要回国,还有……如果你在国外,有着金钱,地位和荣誉,你会怎么样呢?

5.听《春联》一课有感 篇五

意义: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书写习惯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来说是至关

重要的,一、听课时的正确坐姿

1、听课坐姿:

腰背自然挺直,胸部张开,双肩放平,胸离课桌一拳左右;两臂平放桌上略张开,双腿自然弯曲平放。

(儿歌:一头正,二肩平,三背直,四手平放,五胸离一拳头,六双腿平放。)

听课坐姿歌: 听课时,要坐好,腰直肩平看前方。臂微开,手平放,足开自然不疲劳

2、入坐离坐注意(上课下课时注意): 出入教室要安静,有秩序;不跑、不拥挤,不抢先。(出入教室“四不”:一不喧哗,二不乱跑,三不拥挤,四不抢先。)

入坐时,轻轻拉出椅子,尽量不发出声音,然后入坐。离坐时,慢慢站立起来离开座位,轻轻把凳子放入桌下,尽量不发出声音。(下课“四件事”:摆桌子,收凳子,捡垃圾,上厕所)

3、如何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形成正确坐姿

1、每节课开始时都要不断提醒学生先端正坐姿再开始书写。

2、教给学生端正坐姿顺口溜:“一头正,二肩平,三背直,一二三,写字啦!”

让学生形成习惯:每次书写时,便会主动念读顺口溜,并做到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

3、同桌互相检查监督,看看对方写字时姿势是否正确,如若不对,并提醒和纠正。

4、全班评比,看看谁是“端端正正小星星”,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奖励一颗星星,并给他照相)。

二、正确站姿

细节分解:

(一)1、脚:两脚跟相靠,脚尖展开60°,两腿并拢直立,腿部肌肉收紧,大腿内侧夹紧,髋部上提。身体重心主要支撑于脚掌、脚弓之上。

2、手:五指并拢,拇指紧贴食指二关节处(手掌稍拱),中指对裤缝,手臂下垂于体侧。

3、胸腹:胸直挺,收腹部、不可突出,保持肋骨上升的姿态。

4、肩:两肩宜平衡、勿高耸,肩应自然并稍微往后。

5、眼: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前方。

(二)、站姿儿歌:

肩平,两腿并立,手放松。眼看前方,双臂下垂脚站直。

(三)、训练方法:

6.听师德报告有感 篇六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的师职业道德建设密不可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既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对伍素质,教育局确定2006年为“师德建设年”,2007年为“师德提高年”,2008年为“师德强化年”,2009年为“师德巩固年”。

为配合师德建设年活动,教育局成立了“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团”,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最近,我们参加了报告会,听了各位老师的先进事迹汇报。这八位老师的先进事迹确实很感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管是工作在基层,还是工作在城镇,他们都能一心扑在教育教学这个岗位上。他们都说到,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无怨无悔。即使当初有过惶惑,有过犹豫,但他们还是能守得住一份寂寞,耐得住一份清贫。虽然物质上不会富有,但他们精神上却相当充实。他们以校为家,有时候甚至于舍小家为大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不是把教育看作一种职业,而是把她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且觉得是一份光荣的事业。所以他们能从这份事业中寻求到快乐,寻找到自身的人身价值。他们努力追求的是“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做一个让学生、家长、社会欢迎的老师。

二是他们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爱他们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用真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几个例子足可以说明一切。

一次课间操活动中,一个学生忽然尖叫起来:“老师,姬帅踢我屁股!”姬帅是一个全校有名的调皮学生,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碰到这样的事情,班主任老师显得非常尴尬,很生气地走到姬帅身边,厉声问他:“怎么回事?!”姬帅不答。很想训斥他,但想到把他训斥一顿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因为他一向是软硬不吃的。于是班主任老师换了一种口气问他:“是不是你俩距离太近了?”姬帅开口低声地说:“是嘛!太近了,我就踢着他了。”“哦,老师知道了。这事不怪你!”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姬帅真切地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理解他了。从此以后,遇到什么事情,班主任老师做他的工作也就轻松多了。姬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变得越来越守纪,越来越爱学习了。

这是发生在一天上午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起前的事情。同学们都进堂了,刘老师也来到教室门口准备进堂上课了,可张小燕同学还蹲在路边的大树下,不知在干些什么。刘老师喝叫一声:“张小燕同学,要上课了,怎么还不进教室?”而张小燕同学却置若罔闻,根本没有起身进教室。刘老师来到她身边,询问道:“你这是在干什么?”小燕同学这才慢腾腾地直起身向老师说:“老师,你看,蚂蚁在搬家呢,我在看它们搬家„„”刘老师俯下身一瞧,果真蚂蚁在搬家呢。她意识到自己对小燕的责怪错了,于是转过身对全班的小朋友说:“小朋

友们,大家快来看呀,小蚂蚁在搬家呢!”大家一齐围了上来,细细地观察着,并且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张小燕同学这下可高兴了。

周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不知乍回事,最近几次的考试老考不好。看得出来,她自己很着急,王老师也非常着急。找她谈心,才了解到,周颖一向成绩优秀,所以一家人尤其是母亲对她的期望值特高,希望她在中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周颖又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自己也就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心理压力过大,考试也就发挥不正常了。了解到这个情况,王老师先是做周颖自己的工作,告诉她,对待考试要有正确的心态,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她,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了。然后又打电话给她的母亲,她母亲接到电话的第一句话便是:“老师,是不是周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王老师告诉她母亲说:“没有!没有!你的孩子一向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我们谢谢你对她的教育和培养啊!”然后王老师再委婉地道出她女儿最近一段时间出现问题的原因,希望她不要给女儿太大的压力。周颖的母亲看到老师这么替自己的孩子着想,非常感激,并且愉快地表示,一定会改正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7.听报告有感 篇七

—听李红岩老师报告会有感听了李红岩专家的报告会,作为一个新踏入教师岗位的我来说受益匪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展的平台,教师能不能发展,就看教师想不想上进。每位教师都成长了,学校才能成长。

一个教师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本身要身正,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艺术的登峰—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李红岩专家报告中提到,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孩子。是啊,善待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跟学生们打交道,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宽容,是耐心的关注、等待着学生的成长,这才是师爱的真谛。有时我又想,教育的爱需要智慧,需要教师选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这些都需要我这样的新教师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总结。

8.听感恩讲座有感 篇八

听感恩讲座有感

今天我在学校里听了一场感恩讲座,演讲的老师娓娓动听的讲了一些感恩的故事,然后就让我们做一些亲子活动和孝敬老师的活动。整个过程大约两个小时,简单、明白又意味深长。我听了老师那激动人心的话语后心潮澎湃,我认为老师说的太有道理了。我们中有一些孩子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还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但有的就不体谅父母的辛劳,骄横任性、上网成瘾,学习上不努力,物质上求攀比,不懂得感我觉得我更偏向后者:当别人有手机的时候,我不能对其视而不见,甚至还哭着喊着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学校里和那些花花公子混在一起。有一次我和一个不要脸的赤佬在去了学校寝室疯闹,现在我回想起来就痛心疾首。我知道父母为了我付出了很多,多少年呕心沥血为的就是让我成才。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让你们和老师失望!恩父母,不懂得感恩老师。

9.听名师报告有感 篇九

任华钊

10月21日晚上很有幸听了刘主任的名师工作经历讲座,刘主任的演讲平实而质朴,像在与一位老友畅谈生活中的琐事,却让我在感动中思考和领悟“教育与人生”的奥秘。他讲述的都是作为一位平凡的班主任、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生活中最平凡的经历,可是他将这些最平凡的事一直坚持做着,做了三十多年,便是最伟大的坚持。

首先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在人生前面他用了“执着”这个词来修饰,这是一种何等豁达乐观的心态。快乐和幸福是每个人毕生所追求的,我们却往往在生活中迷失,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刘主任用他最朴实的经历告诉我,快乐是一种心情,它就寓于生活中的琐事,快乐与否,取决于你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我们早已明白的哲理,我也一直向我的学生强调“学习态度决定一切”,常常抱怨他们学习态度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不够勤快、不够上进,这样一来就总觉得学不好都是学生的错。其实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呢?抱怨学生难教,常常是老师没有方法。于是我想,当我批评学生抄袭作文,自己作文水平不高还不认真对待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也许他真的是无话可写,是我没有引导好;当我批评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积极时,可能是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太无趣,讲课太枯燥„„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挑剔的老太太总是抱怨对面住的那位妇人太邋遢,从窗户望过去晾晒在外的床单总是洗得不够干净,殊不知是自己家的窗户玻璃脏了。曾经嘲笑这位老太太,殊不知自己也是这样。

我们的眼睛总是关注外界的太多,关注内心的太少。常常抱怨学

生不听话,不理想;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无从求得;抱怨工作繁多辛苦,只会让效率更低„„这种抱怨正是自己制造的绳索,捆绑着自己,人生的步履才这般艰辛。如果自己变得豁达,从改变自己入手,那么世界也将跟着改变。

第二点让我很感动的是刘主任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于学生的热爱,他勤于思考,他与他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在用爱心浇灌爱心,用真情回报真情。虽然我深深地明白:热爱学生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要做到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对每位学生都全面地了解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我觉得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刘主任用点点滴滴的小事告诉我: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他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思想状况,并且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将学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记在心里,对于十几年前的学生都如数家珍。我知道并不是因为他记忆力特别好,而是他将学生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中,关注学生甚于关注自己。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教师唯有怀揣一颗爱心,在幼小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才会收获一份金灿灿的果实!做一名教师不容易,做好一名教师就更难。在学生心目中,好的教师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跟他们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刘主任用他的经历告诉我,成为一名好老师也很简单——奥秘就在于对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如果你足够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他们着想,才能促使你去不断思考、变换教育教学方法,才会想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听了刘主任的讲座,让我更加明确了做一名优秀教师所应

具备的条件。只有不断的反思、摆正自己是服务于学生这样一个思想、不断地去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是一件大事,需要我们在一件件的小事上用心,做好了这些平凡的小事,便是一番伟大的事业!

教书育人是我人生的选择,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是我人生的目标,做一名卓越的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2011-11-1

10.听讲座有感 篇十

通过这次的专家讲座培训,我感受的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刚步入教育事业的大家庭,在教书育人的这条道路上,我还有很多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逐步的完善自我。

感悟一:读书能育己、育人

孔子曾经感叹过儒冠误身,说是自己做事不成的原因是读书太多了。而汪洙在《神童诗》中反驳到: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我理解的是:别说读书耽误人,读书不会对人有负面的影响。我认为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从自身狭隘的范围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讲起课来才会字字珠玑、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我们身为教师都不能认真地读书,渊博的知识从哪来?开阔的视野从哪来?又如何能够教书育人?

感悟二: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就像《老子》中所说的一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重点不在于教学,而在于如何教学生去学。教学应该如陶行知先生主张的那样,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好奇的特点,让学生能跳出文本,在生活中学习与提升,在观察和探究中学习,从而,在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掌握学习策略,获取新的知识,对学习有更多的领悟与体会。

感悟三:让学生在玩中学

上一篇:信访首办责任制下一篇:笔经: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