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17篇)
1.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一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贵州省镇宁自治县马厂中学 皮永菊
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把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新课标着重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此,笔者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几条经验与同仁参考:
一、应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物理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都要不断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的能力。
首先,由于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提出问题,不断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要不断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来,以激起广大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因为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还要注意及时表扬。
二、争取做好学生的实验组织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我们应针对学生而言的“实践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的首要目标之一。
首先,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让师生共同探究,比如,实验课上,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采取对学生分组来完成探究。
其次,应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且还要不断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出各种物理实验,以更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
三、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但大部分都不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而着重让学生分组进行。
首先,在实验课探究中,应不断抓住良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记录实验数据,自觉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论文 )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并将数据画成图表出来,再设法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实验的精神。
其次,要不断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对于多数探究活动课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探究活动中,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地下结论。
四、要不断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尽量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比如微型照相机、简易指南针等等。同时还要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挂衣钩是如何贴在墙上的?这样便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且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其次,要不断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比如,在学完简单机械运动这一知识点后,应多组织学生亲自通过对自行车进行实物观察,尽量让学生说出自行车究竟运用了哪些简单的机械?只有如此,才至于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既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逐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应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并通过多方面自主的探究活动,达到学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真正体验到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并以此更好地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此刻,我们才算在教学上取得了真正成功。
2.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二
一、树立科学探究新理念, 营造轻松的探索氛围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阴影, 建立起适应教学改革要求的新理念。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 而是应用于创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和自由学习的条件。”新课程标准同时又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由此可见, 自主探索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师必须营造轻松、平等的探索氛围,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 学会自主学习, 疑难点共同解决, 问题自主思考, 结论自己概括, 规律自己探索发现, 知识结构自己构建, 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究、思考、创造、表现的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和探究能力。
二、教会科学探究学习方法, 提高科学探究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必须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技能的掌握。为此, 教师应加强科学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会学”, 才能有效提高其科学探究技能。物理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探究学习方法须做到:一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如学会分解学习目标、管理学习时间、理解学习内容、调控学习时的情绪, 善于作笔记、列提纲、作小结、画示意图、尝试回忆等。当学生掌握好这些学习方法时, 学生不仅可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而且能有序而行, 比如他们熟练地采用一读 (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教学内容) 、二思 (在感知基础上思考) 、三写 (经深入思考后在学习内容中圈圈点点, 记下疑难和感受) 、四用 (运用知识的迁移, 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的方法策略, 就能从质疑问难中找出问题, 确立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 明白学习时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然后能紧紧围绕科学探究目标, 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 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中进行意义建构, 形成他们各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有效解决问题。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等具体的物理学方法。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注重实施知识教学与物理学方法教育的良好结合, 就会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 在教学二力平衡时,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直接先让学生猜想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取得平衡的条件和因素有哪些。猜想是探索性实验的前提, 学生可能会想到: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的大小、方向, 这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作用点在哪, 这两个力作用的物体的结构、形状、大小等。然后, 再让学生考虑这么多的因素怎么研究, 有没有主次之分, 哪些是主要因素, 哪些是次要因素, 次要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忽略等等。当还剩下“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时, 再让学生考虑这三个因素对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的影响及取得平衡的条件展开思考, 并提出控制力的变量进行探索。这样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与学习物理学方法, 可使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操作技能, 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推动合作学习, 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当代任何一项科研成果无不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 突显出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要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中必须重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不仅能创造出一种相互切磋、启发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彼此共同分享探究学习成果的局面, 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克服骄傲自满和自我封闭, 促进他们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在解决问题上依靠集体智慧, 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创造精神, 学会从提出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把学习中的科学探究不断引向深入, 提高科学探究效率, 使学生个体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升。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推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教学物理《物体浮沉条件》时, 给出三组分别为已调好的盐水, 放入鸡蛋之后, 出现漂浮、沉底、悬浮三种状态, 请学生解释分析其中的原因。接着提出:如何让漂浮的鸡蛋沉底, 沉底的鸡蛋悬浮, 悬浮的鸡蛋漂浮?并让学生分为五人一个合作小组, 各抒己见, 提出各种方案。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对出现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分别要求解释。然后, 组织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研讨他们的科学探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 学生从中深化了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浮沉条件的理解, 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科学实施教学评价, 培养探究学习良好习惯
有活动就有评价, 教师只有适时评价,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 使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向前发展。因此, 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开展评价活动, 采用诊断性和激励性等有效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灵活采取各种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中体现评价为教学服务, 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同时, 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 要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三
一 、实验设疑,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情趣
化学实验具有通过某些化学现象的再现,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的功能。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化学实验多以验证为主,学生通常是利用它们来死记知识,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注意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特殊功能,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并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灵感和情趣。
例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我们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用哪些方法可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尽管许多学生一时还找不到头绪,但这种问题情境无疑可牵制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再给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装置及其测定原理,并提出大家可否参照此原理,再设计出其它方法?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完全调动起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①水为什么会进入广口瓶?②进入广口瓶的水为什么只占集气瓶容积的1/5,不是更多或更少?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些问题以后,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再次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①燃烧匙中红磷略有剩余,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②水进入瓶中约1/5,说明了剩余气体的水溶性怎样?③这个实验改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以吗?为什么?
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自然就会被层层引向深入,从而在大家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达到感知,理解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二、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就化学学习而言,能否让学生多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实验过程本身是一种能动的、可感知的实践活动,从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实验仪器的选用,从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体现出“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如果我们总是做实验给学生看,甚至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根本无法感知、领悟实验的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在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让学生多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这一重要规律,笔者在教学和实验中采取如下方法,取得不错的效果。
1、提出问题
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究竟会不会发生变化?
2、分组实验
a . 探究白磷燃烧(按教材装置)前后的质量关系。
b. 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c. 探究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在前后质量关系。
d . 探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在敞口锥形瓶中进行)前后的质量关系。
3、交流分析
实验结果a、b、c三组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并未发生变化,而d组物质在反应后,其质量却又发生了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各组的实验仪器、实验现象有何不同?讨论得出d组实验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而使生成物质量比反应物质量轻。这时我又进一步,这一组实验是否也符合前三组实验同样的反应规律呢?大家能否想办法改造一下装置,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这时同学们再次热情高涨,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还是一致认为:在锥形瓶口套上气球不让气体逸出的方法最简单。于是我就让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动手进行实验,同时让他们分析这样做有没有干扰因素?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积极探索与思考,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了相关知识的实质。而这样由学生自己感悟、思考而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记得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渗透探索性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还深刻体会到: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实验方案,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转变思维角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一瓶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已变质;让学生试一试哪些方法能证明铁与铜的金属活动性?让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验证方案探究NaOH溶液中含有的Na+、OH- 和H2O分子,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是开放性实验题,学生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并对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实验操作的优缺点和试用条件,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学生设计的方案尽可能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从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显然,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汉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2009.1
【2】陈泰全《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 2009.5
4.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四
探究和接受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两种基本方式。正像玻亚利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可以是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需要学生用脑子去思考,用身体去感受,用心去体验,能使学生的身心与探究过程充分交融,因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再发现。由于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建立在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上,所以能将探究行为转化为技能和方法,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的现象,即便进行实验,也多作验证之用,致使实验的探究性、创造性成分白白流失,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为此,笔者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出发点,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科学、做科学”。
一、改进和优化演示实验,突出科学探究
教学实践中,我将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演示实验都设计成了探索性的学生实验。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我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教学效果则有很大不同:(1)将装满水的瓶子,安上一个带玻璃管的塞子,分析为什么吸不到水?(2)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3)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水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面相平?(4)把玻璃管中安上活塞,排出管内空气,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柱能上升?(5)分析若玻璃管足够长时,水柱是否会一直随着上升?(6)在水柱不随活塞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7)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出大气压的值?(8)这个实验能否换用酒精或水银等其它液体来完成?选用哪种液体最合适?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究与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又如:将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一艘满载货物的万吨巨轮正在大海中航行,海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呢?很显然,这个问题已经无法用前面学过的用弹簧秤测量浮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求知的欲望。为了解决轮船在海中航行时所受浮力大小的问题,必须先研究和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猜想与假设】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大家可以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理由。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猜测、讨论。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测进行归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浸入液体深度、液体密度大小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动手实验去验证。浮力大小可能与其中一个还是几个因素有关?如何进行实验研究?于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自觉地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用弹簧秤测出体积相同而密度不同的铜块和铝块浸入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并比较。
b.用弹簧秤测质量相同而形状不同的橡皮泥浸没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并比较。c.观察橡皮泥分别浸没在酒精和水中相同深度处弹簧秤的示数。d.观察橡皮逐渐进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和浸没水中后,在不同深度处弹簧秤的示数。
【分析与论证】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分析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形状和深度都无关,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探究出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设计并进行实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怎样使物体放入水中后,既能测出浮力的大小,又能收集起物体排出的水。学生选用了自制的溢水杯进行实验,进一步收集证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体积小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读数变化小(浮力小),排开的水也少;体积大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读数变化大(浮力大),排开的水也多。既然浮力大排开的水多,浮力小排开的水少,那么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水的多少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去秤一秤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多大?看它和浮力大小究竟是什么关系?
【分析与论证】学生惊奇的发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竟和排开的水所受重力正好相等。从而进一步通过实验(浸没、部分浸入、漂浮)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这在阿基米德是灵感思维,对学生则是在老师指导下,经过探究活动后发现的。
二、以探究的思想改进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中我把部分学生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并增加了一些探索实验内容,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通常采用以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讨论中可能出现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只要合理有效,就及时肯定,并让学生去做,不必要求设计的实验和书上给出的实验相同。例如:在“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教师没有给出具体的步骤,一切由学生自行完成,结果我在巡视实验的时候发现,各小组都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并设计出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记录了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实验后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
分组实验时强调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与讨论。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收集的证据和作出的结论,包括没有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报告,然后经过质疑答辨和讨论,作出结论,达成共识,使大家都分享到探究成果。
三、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根据物理原理设计实验。我按学生不同程度确定实验设计的内容。采用的方法一是写出实验报告或提出实验方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选择最佳的可行性方案,统一进行实验。二是师生自编或精选一些探索性、综合性强的实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和操作实验。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力运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会受力转动,这是电动机的原理后。有的同学提出:如果把通电的液体放入磁场中,结果会怎样?学生猜想之后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结果设计了多种实验,可以使通电液体在磁场中运动。例如将裸铜丝弯成封闭的圆环嵌入玻璃器的边沿作为一个电极、把一小段碳棒放入玻璃器的中央作为另一个电极,向玻璃器内倒入电解质(食盐水),再把玻璃器的一半圆面“卡”在马蹄形的磁场中,用导线把学生电源、变阻器、裸铜环、碳棒串联起来。接通电源,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电阻逐渐减小,电流随之逐渐增大,会观察到盐水由慢到快的旋转起来,现象很明显。
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例如:在做完瓶吞鸡蛋的实验后,提问:如何把吞进瓶中的鸡蛋完整地取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压进瓶内,靠的是瓶内外的压力差,反过来也可再用瓶内外的压力差,将鸡蛋压出来,学生讨论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①把瓶倒过来让鸡蛋堵住瓶口后,放入一个密封容器中减小容器内的气压,瓶内外的压力差使鸡蛋从瓶内吐出来。②把瓶子倒过来,让鸡蛋堵住瓶口,再给瓶子加热,使瓶内的气压高于瓶外气压,鸡蛋也会被吐出来。我发动学生课后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很多的问题,他们不断地克服困难改进实验,结果学生把广口瓶换成150ml平底烧瓶,把去壳的熟鸡蛋换成去壳的熟鹌鹑蛋,实验时把一端浸过酒精棉的铁丝点燃后,迅速插入烧瓶中,待燃烧片刻后抽出铁丝,再迅速将鹌鹑蛋放在瓶口上,过一会即可看到鹌鹑蛋沿着烧瓶颈慢慢下滑到瓶底,这样改进可见度增大,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把烧瓶倒立,使鹌鹑蛋堵住瓶口(小头向下),然后把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用毛巾包住瓶底,并不断把热水慢慢注到毛巾上,一会烧瓶就会吐出鹌鹑蛋。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设计及操作方法虽然都是经过反复证明了的,但实验操作方法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且方法都只有一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氛围,比如提出“应该进行怎样的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问题并运用多角度思考法、缺点列举法、逆向思维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对其不足加以改进。
四、在实验习题的教学中融入科学探究
对一些较复杂的练习题,笔者设计了一些随堂实验,以点拨学生的解题思路。例如:用重30牛的铁桶到井中提水,待桶内装满水后,用力提桶使它直立于井水中,既不露出水面,又不与井底接触,如果桶内水重100牛,那么,提桶的力量将小于30牛。但不少同学有疑问,提桶的力为什么不包括水重?我布置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探究结果加以演示:取一小铁桶,将它直立于水中,记录下弹簧秤提桶的力的大小,然后再将小桶的口朝下,会发现弹簧秤提桶的力大小不变,说明了将桶直立于水中,提桶的力不包括水重。这个小实验很有说服力,加深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开展课外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教师更应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进行探究,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在课外活动中,我校开放了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等探究性场所,使学生能根据探究需要进行实验操作、资料收集和信息处理。初中物理课本中有32个小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自制仪器,自制潜水艇、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完成了纸锅烧水等小实验。有的小组自制仪器非常巧妙,指出书本上实验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如改进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等。对那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我及时向学生推荐,让作者为老师同学表演,并将实验情况写出报告,组织评比,引导他们不断推陈出新。曾经有学生用可乐塑料瓶做“浮沉子”,实验效果很好,其他学生看后觉得有趣味,纷纷模仿制作,有的还进行了一些改进,使之变成精美的玩具,一旦成为玩具,更容易促进学生“玩”进物理世界,“玩”出学习方法及趣味。
总之,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的奇妙和伟大,并不断在探究中提高、发展和创新,成为适应今后社会高速发展的开拓型人才。
5.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五
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中学 黄丽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探究欲望
1、做好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初三伊始,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对她是即渴望又害怕。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科学,克服畏惧心理,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绪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水火相容”等,一个个新奇的实验现象看得学生目瞪口呆,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所在,从而也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在其后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实验结论中去学习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不再认为那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文字,激发学生探讨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课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装置展示会”,并由各组代表介绍其装置的优点,再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最后选出一套最合理的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和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喜悦。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真谛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探究活动和实验层面上。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查阅收集资料、讨论、制作设计、数据处理、小组学习竞赛等都是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探究活动。因此,课堂、家庭、社会都可以成为探究活动的场所。而在处理教材的相关栏目时,我们也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要求。例如:在“家庭小实验”中,鸡蛋壳与食醋的反应、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塑料保鲜膜对水分蒸发的影响等,必须完成;对“调查与研究”中的内容,我们重点放在“我们周围的水资源的现状”及“当地使用化肥的情况”。学生通过调查与研究,写出了“是谁在让女儿河哭泣;千万别再让农药污染我们的水源等调查报告,增进了对家乡的情感。
报告一:是谁在让女儿河哭泣?
我们学校所处的金星镇位于女儿河畔、乌金塘水库的下游。作为葫芦岛市部分居民饮用水源的乌金塘水库,位于市区东北35公里,建于1971年,位于山地峡谷之中,拦蓄女儿河,水面面积12万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有“塞外小洞庭”之称。然而,现在的乌金塘水库已风光不再,接连的干旱和污染使水库水位下降,水质不达标,生物锐减。目前环保部门已经向葫芦岛市政府提出建议,将乌金塘水库由饮用水改为工业用水。是谁在让他们哭泣?对此我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是钼矿弄胀饮用水源!据环保部门分析,水库的水中金属钼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3.7倍。水库中的钼是从哪来的呢?据了解,乌金塘水库上游十多公里处,是全国著名的钼生产基地---兰家沟钼矿,而流入乌金塘水库的最大河流---女儿河的支流流经这些钼矿。据环保部门分析,乌金塘水库里的钼,大多数来自钼选场。„„
报告二:千万别再让农药污染我们的水源地!
连山区金星镇地处女儿河下游冲积平原,以种植业为主,是连山区乃至葫芦岛市无公害蔬菜的主要产区之一。由政府出资30多万元进行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和环境检测。目前,全镇绿色无公害基地已经发展到了3万多亩,其中棚菜面积达5000亩。„„
所谓的无公害无污染绿色蔬菜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农药、肥料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达标标准。使用的肥料主要是各种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等:农药主要选用多菌灵、白菌清等药效高、污染小的品种。不仅使人们吃上放心的蔬菜,也使对环境的影响达到了最低限度。蔬菜大棚协会成立以来,对今后棚菜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依靠科技致富,全力打造绿色品牌。我们知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将会对水造成严重污染。如果没有“使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低限度”的意识,金星的农业生产会不会也成为我们的污染源呢?
三、对“活动与探究”的进行处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6.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六
【摘 要】 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在实验中体现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在实验中增加启发性,形成探究意识,在实验中突出创新性,培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体现拓展性,拓宽学生探索渠道,为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趣味性 启发性 创新性 拓展性 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体现趣味性,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喜欢上科学实验课是毋庸质疑的,但他们更容易被趣味性强的实验所吸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已有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到科学课课堂教学上来。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时,一开始通过幻灯片展示冰、雪、云、雨、露、雾松等自然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接着教师又指出:这些景色都是由水变化而来,自然界中的水可以说是变化万千,我们今天就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造雨、造霜、造雾。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提出悬念,启迪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引起学生探索、研究科学事物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再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声音不仅可以通过空气,而且可以通过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进行传播。我特地新增加了一个趣味性的实验——“传音至耳朵的导线”。首先,我将一把全金属的叉子栓在一根约一米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在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把叉子触碰坚硬的物体。等叉子垂下把线拉直时,学生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就理解了原来通过敲击,金属就会振动,就像音叉一样。这里的振动不是通过空气,而是通过线和手指传递到耳膜上。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就更加深刻理解了声音不仅可以通过空气,而且可以通过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进行传播。
二、增加启发性,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
本质。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研究磁铁》教学中,当学生动手验证完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就会发现“他们都是铁做成的”,从而很快得出结论:磁铁有能吸引铁类的物质的性质。接着,我又问:“刚才你们是怎么来做这个实验的?”。学生大部分都说用磁铁的两头去吸的。“那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两头去吸,而不用中间去吸呢?”我再马上追问。学生就猜测有可能是中间的力量小一些,吸不起来,两端的力量大一些,吸得多一些。“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吗?也就说中间的磁性强,两端的磁性弱。”通过这一再的追问,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从而想出许多方法来证明磁铁的磁性强弱的问题。
三、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装置或者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鼓励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例如在《研究磁铁》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发现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这更加增添了我不断改革,灵活运用教材的的信心。同学们在学习自制指南针时,大部分同学是设计制作了悬挂式指南针以及支撑式指南针。还有的同学的想法,出乎意料,设计了多种水浮式指南针。如有个同学先把一块长宽高约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块用刀切成锥形,在把磁针水平地穿在泡沫塑料锥形上放入水中,塑料块不能靠碗边,这个设计真实别出心裁。整个实验观察活动中,同学们每每有新的发现,往往都会兴奋地叫我去看,并且详细地向我叙述,我也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会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不断的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使整个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体现拓展性,拓宽学生探究渠道
“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科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例如,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之后,让学生自己再回去用脸盘、茶杯和纸做“打不湿的纸”的实验,学生就会感受到科学原来离自己这么近,用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材料也可以做出有意思的小实验来。
再如《植物的营养繁殖》一课,教材中对常用的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只作了简单介绍,要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个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实验,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已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
另外,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好方法。学
生通过上网、向老师咨询、查阅书杂志等方式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将探究的结果写成研究报告或科普小论文,在全班交流。科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拓了学生探究的渠道,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科学猜想”、“动手探究”、“讨论交流”等能力。
7.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它既是思维的起点, 又是思维的动力, 同时也是实验探究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实验问题, 提出实验问题, 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 我结合化学实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授金属钠的性质这一知识时, 不是按课本的编排顺序教学生对钠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而是根据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的镁、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存放镁、铝、铁、铜的常识基础上, 向学生展示分别装有铜、铁、铝、镁、钠 (保存在煤油中) 几种金属的试剂瓶, 引发学生对钠与其他几种金属存放保存方法不同的认知冲突, 来激发学生对金属钠性质知识的探究兴趣, 进而逐步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存放在液体中”、“这种液体是什么”、“钠是否可以存放在水中”等问题, 接着对以上问题一一进行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钠的性质,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中分享实验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在“我要学”的情境中快乐学习, 不断提高和激发实验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实施结构型探究,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基本技能
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而又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 则很难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结构型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在探究时不小心将硫酸铜溶液倒在了滤纸上, 然后将滤纸在酒精灯上烘烤, 不小心将滤纸点燃了, 燃烧时没有产生火焰, 而是出现红热现象, 最后剩下的是红色固体物质。对此我不是批评和指责学生的失误, 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的现象, 运用已学盐类水解、不溶性碱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等知识, 进行大胆地分析、归纳、总结、深入研究, 终于创新设计出“在滤纸上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方案, 并以此类推出“点纸成金”——在滤纸上还原铁离子的实验探究方法。
8.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八
【关键词】物理实验 探究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75-0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实验中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手脑结合,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潜能。
一、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大多讲述的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理论,以往的教学中物理实验也大多以演示实验为主,与演示实验相比,探究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引导从不同角度发现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空气的力量”一节课中,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用两个直径为8cm的塑料皮碗紧贴在一起,然后两位同学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皮碗,两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劲,都不能把它们拉开,学生将兴趣大增,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想到有矿泉水瓶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放,水不会流出来等创新实验。还例如做动滑轮省一半力的实验中,把此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学生测出拉力大小发现测出的数值与课本结论有出入从而产生质疑。教师注意适时引导讨论,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有的问题听起来幼稚可笑,但往往闪烁着学生求异创新的思想,是很可贵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激发其探索精神,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探究型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型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究型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物体惯性时,将一钢笔帽竖放在一长条白纸上方,学生完成实验时,发现很多问题,然后发现只有快速抽出白纸,钢笔帽位置才保持不变。
三、做好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大多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1.在学生完成教材安排的分组实验后,可以适当增加实验内容,例如在完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之后,若时间允许可以增加测一小段蜡烛的密度的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完成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2.根据同一实验目的,可以开放实验器材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例如,在复习测量圆柱体铜块的密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根据所学的知识的完成实验,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只给与必要的指导,而不过多的指手画脚,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能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鸡蛋从教学楼自由落下而完好无损实验,我们通过课外时间发现各小组实验方法大多不相同,有的鸡蛋装了个降落伞,有的鸡蛋放在装有5气球的塑料瓶内,有的给鸡蛋穿上了泡沫外衣,非常生动有趣,而且一半以上小组能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各组交流创新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结语
物理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能力,使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教学中更好的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丁铁明.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理论与实践.2014(12)
9.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九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观材料,在配合并参与老师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完全符合物理教学的新课程理念,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关键词】物理实验
物理现象 规律
感观材料 实践能力 理解
记忆
【正文】
对于初中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前辈们总结的物理知识,更应该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并尝试应用获得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大物理实验教学的力度,给学生提供直接而形象的展示,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但是,要指出的是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老师只能抓紧时间传授知识、讲解应战习题,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实验教学,这是客观而现实的原因。其实也不然,作为在物理教学一线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我,就很好地把握了时间的分配,因为我认识到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学生不但培养了能力,成绩也提高了。在此,我希望物理老师们能注重实验教学并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课本知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识记。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物理仪器,弄懂实验原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巧,再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造成测量值的误差大,同时要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或小集体合作完成,打好实验的基础,获得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实验课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那些与生活有直接关联的、新奇的问题和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进行这些物理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等。
如在做 “摩擦起电”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几点:
①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对有纸屑有什么作用?(能吸起碎纸屑)② 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互相排斥)③ 把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放,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互相靠近)
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类小实验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多演示,用时不多,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
2、让学生在画图、识图过程中培养想象能力。
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都是通过画图、识图及从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也就是先靠抽象思维即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学习“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先在头脑里联想农民伯伯“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因为根据“右手定则”,磁感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四 2 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学生从自己的想象中获得了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是轻松不费力的,有了这么形象的联想也不容易忘记这个知识点了。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历的画面;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物理实验都是一种具体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增强了参与意识,并且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不容易忘记。
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一定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4、将物理实验归类整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能更灵活有效地运用。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运用。教材中有关的实验内容,是配合每一章节内容的需要安排的,而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容易使他们的思维产生混乱,不利于整体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期末的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一定的规律重新归类,如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① 观察物理现象 ② 仪器的使用 ③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④ 验证物理规律(老师可根据需要以及学生的水平自行调整)
在学生掌握系统连贯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现象到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实验分类整理这一方法打破了教材章节中的固定实验内容,将实验内容拿出来重新分类,使学生整体认知理论知识与实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10.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十
一、淡化知识目标
我在教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时让学生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辩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材料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对这四种材料特性的探究也颇感兴趣。从难度来说,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应用甚至进行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对材料的软硬柔韧性、吸水性、沉浮能力的不同,知道即可,不去苟求为什么这样。
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认识上,即使他的知识非常广博,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放在低位,更应该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如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中,材料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着交道,但他们对此只是被动地关心和接受,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和研究,更没有人意识到不同的材料还有不同的特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随着对材料特性的观察和实验,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成者”。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特性的描述。我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辨别材料的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同时,也体验到认识一件事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探究不同材料特性过程中,学生会用观察和实验来研究材料,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并
第 1 页第 1 页 且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过程,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二、以自主探究体验为核心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得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
创设情境:如《教学谁更硬一点》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塑料筷、金属筷和木头筷谁更硬一些?我们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所创新。设计猜一猜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生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方式:学生分组研讨,畅所欲言,并利用学生对原有知识交流的过程,是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体现以学生为主,以人为主的主体教学方式。如: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人说:“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不好,那么我就全部用人造材料来替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通过研讨,突出研究的问题,唤起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意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综合课程特点。
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养成提问-预测-假设-验证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要明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而不是
第 2 页第 2 页 盲目的玩。教师要适时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的“从漫无目的的发问到选择性的提问”。如: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时,该怎么证明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呢?我们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谁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来证明?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做出假设后请学生演示、验证。哪怕假设是错误的,老师也不在实验前指出,而是让他们自行研究后,用事实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隽永。因为他们亲历了、感悟了、体验了,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的帮助。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不再犹豫。在设计中,他们的实验材料也由自己来选择和利用,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而不是在老师预先准备的实验器材的暗示下进行实验。
11.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教师要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的趣向,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较为肤浅,直观上觉得化学变化的现象热闹好看,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观察。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分析能力,才能达到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相当有趣,如金属钠与水反应、铝的加热反应、三价铁离子的检验等等。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导师,然而学生只是粗浅认识这些化学现象,而未能去深入探究这种化学现象的本质原因,学习兴趣则不会持久,老师在此时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揭示实验的本质和规律。尽量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把简单观察引导到探究的更高层次,这样的观察与引导才是有效的。探究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強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外,还可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讲酸碱指示剂酚酞,分别滴入厨房里有的纯碱、小苏打溶液里来观察现象。证明这些盐类物质也体现了碱性,可以清洗油污等。从而使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可以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理解了对化学实验从观察到探究本质,这样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课堂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在任何一项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观察思考的内容很多。从物理性质上讲有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溶解性、硬度、光泽等,在化学性质讲有化学实验过程中发生的颜色变化、沉淀、气体的生成以及声、光、电、热等现象等都需要进行观察思考。针对不同的化学实验,它的观察探究几乎有一致性的环节,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做好实验前的知识预习,然后确定观察对象,认真设计观察探究程序和实施方法与手段。分组合作进行多方面现象观察记录,为后续观察结果的分析和理论知识的升华奠定基础。
以下是几种类型实验中学生一般的探究观察的引导与内容。
1、 针对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的观察探究方法,应做好充分的观察注意老师的演示和自身在动手参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主要从反应条件、反应中的现象,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光泽、状态、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和状态的变化等。
在实验条件步骤及观察现象和理论的探究方面出要注意。如将打磨过的镁带直接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是无现象的,可是当改变条件在空气中先点燃镁带、再伸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会继续剧烈燃烧,集气瓶壁有黑色小点和白色粉状固体。 另如将氢气通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在镁条燃烧强光照射下会发生爆呜。然而将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淡蓝色火焰伸入到黄绿色的氯气集气瓶中时会发现,火焰呈现苍白色的了但是仍然在燃烧。这两个实验做到这,有许多学生已经想到了许多问题,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为什么镁可以与其反应?氯气又不是氧气如何会支持燃烧呢?这与以前所知的燃烧定义是不同,从而明确了以前定义的局限性。通过观察与探究思考,学生认识到镁可以在二氧化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逐渐学会了观察现象、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的变化,在思考与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同时对燃烧的概念有了一个升华,即物质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的灭火功能看来也是要有选择性的。
2.在实验中制取气体的观察与探究方法。钠与水的反应观察探究,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感受到现象的奇妙与热闹,同时也总结出了浮、游、熔、响、红等内容的知识点。此时教师要适当提问:如何收集到产生的氢气呢?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探究和思考,会说排水法,排空法.......等。结果发现这些都不太容易实现。最后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由于在实验中用到了生活中的废物进行了利用,学生也因此而产生了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相对比来说常规氢气实验的观察与探究相对要平稳些,如用锌和稀硫酸要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条件(是否加热)及实验仪器及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生成物的特征(氢气的检验),反应物的质和量的变化等。学生在回答观察到的现象时,由于观察思考的仔细程度和语言表术语应用的限制,结论中有不少缺漏,在小组同学的互相补充纠正,再结合教师的引导与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理论描述,从而得到相对完整的结论。
三、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观察探究要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究能力,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特别在学生生操作环节、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和科学合理的配合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实验,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真正将实验观察能力转化成实验探究能力,最终为实验创新和改革,特别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化学素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当然在化学实验中,现象各异、操作要求以用步骤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于实验现象相近或是过程短暂不利于观察,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带来现象、结论的改变,因为操作程序不同而有不同现象,甚至有些实验需经多次重复操作才能取得成功。
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作为探究实验过程中主要目的绝不是单一的。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探究实验现象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先讲实验报告设计方案,再依照方案实验,开发程序性思维,并结合实验问题或实习题,提出解决方法,再验证之,这样更系统化地培养学生在知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
例如将高二化学教材选修3中《原电池原理》中,将演示实验改为分小组合作在老师边演示讲边做的情况下实验。学生拿到了电极、电解槽、电解液、电流表、导线等。老师要从实验安全,操作规范等方面来讲解并同时演示线路仪器的连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实验。然而学生也会提出新的问题,特别是电极的活泼性,正负极的判断,电流表的指针指向等问题都涌现出来了。通过边讲边实验,学生在心中有底的前提下思维更加活跃,对于问题也敢于提出探究、推理、联想和辩论,从而也可使学生养成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勤于思考的综合素养。
12.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愿望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的, 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将枯燥问题生动化、有趣化,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 并且在遇到困难时, 他们会主动去探索、研究, 寻找方法, 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方法, 学会探究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 增强自信和动力, 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究新知。教与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 教法和学法是教与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方法示范, 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与过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不会计算? (不会) →提出猜想 (能否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计算) →实践检验→观察思考→结论。这样体现了获取新知识的一般方法:遇到新问题时可以转化为旧知识, 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方法的掌握为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铺平了道路, 使学生会自主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诱导联想, 拓展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思路,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地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探索素质的必要手段。这样, 通过引导, 学生遇到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它有联系的知识, 增强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能否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的学习条件和教学情境, 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十三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中心学校沈华玲 摘要:动手能力是指实践能力,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形式无法代替的功能。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基础做起,从简单做起。学生要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用精湛的实验操作技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为实验的成功打下基础。凡是涉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内容,我们舍得花时间,在课堂上逐项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原则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动手能力是指实践能力,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在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以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抑制学生的创造才能。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形式无法代替的功能。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所决定,也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拓宽学生动手实验的范围。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性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小实验。近年来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演示实验由老师在讲台做,学生看。学生实验中好准备器材,费时少的学生分组做做。不太好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室条件落后的就由老师代办,甚至以讲代做。课后小实验完全放手,让学生课外完成,是否做了,不落实,不检查。这样以来,看似很多能锻炼学生动手肥力的实验所剩不多。很是可惜。我觉得我们要想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拓宽学生动手实验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造更好的平台。
1、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常,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而演示实验由教师操作,虽准确、成功率高,但经常由于人多,学生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影响了实验效果的发挥。对于学生而言给学生的印象不是很深,不利于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当然,并不是要把所有的演示实验都改为探究实验。演示实验仍有它的作用,而且有的实验由于条件所限只能由教师操作。这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处理。
2、重视落实课外小实验的实施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简单易做的,可以由学生自己取材,自己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小制作和设计实验,教师给予指导,甚至做出示范。如何讲小实验落到实处,关键是教师。这些小制作可以课堂展示,可以写成论文。可以定期评比。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基础做起
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初中物理设计到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如刻度尺、量筒、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如何让学生学会这些东西?得放手让学生拿到实验器材,去观察,去操作,去领悟。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根据教材说明来动手练习使用这些工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容易错误的地方进行指导、点拨。只有这些基本工具学生很会使用了,他们才会在探索性实验中更好的创造。
2、培养动手能力从简单做起
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家中娇生惯养的“宝贝”。从小缺少动手能力的锻炼、缺乏基础。所以在培养动手能力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知难而退。简单实验,使学生觉得物理是可亲近、可理解、可成功的,学生们应该会主动
学习,并且将自己的兴趣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我在进行新课前,先给学生每人发一个小凸透镜,让他们透过透镜看看远方的景物,看看自己的指纹等等。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接着就热闹了,有的看见了远方倒立缩小的景物;有的看见自己指纹放大了;有的试着看书上的字等。这一简单的游戏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学生动手欲望。为学生系统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种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做实验过程的每一步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示范过程,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用精湛的实验操作技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为实验的成功打下基础。其次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可边讲边做,通过规范的讲解演示,使学生理解实验成功的要领和技巧,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2、放手学生做实验
以观察实验现象从而获取物理知识的实验放手学生去动手做。这些实验一般比较好操作。教师少讲甚至不讲。例如:音叉实验--敲击右边音叉观察左边音叉有什么现象?将硬币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吹硬币看到了什么?等等。这些实验让学生根据书本要求自己操作就好。教师讲得太多没什么意义,反而给学生束缚的感觉。
3、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现在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验数量多,而有些实验按课本上操作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对很多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成功率高,效果明显。例如在做压缩空气使棉花燃烧起来那个实验。瓶底只放一团棉花,实验时不太容易让棉花燃烧。若加一点点火柴头碾成粉末放在棉花团里,实验效果就特别显著。
4、实实在在抓好学生实验。
凡是涉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内容,我们舍得花时间,在课堂上逐项对学生进行训练,按照“讲清原理,示范操作,学生练习,巩固提高”的四步曲训练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根据学情进行实验编组,注意能力强弱的搭配,以便人人动手,互相纠正,反复练习,达到人人能独立操作的目的。物理实验室在周一、周三、周五课余时间开放,让少数不达标的同学做实验,教师跟班辅导,直到学会为止。严格考核学生实验,每次实验均安排相应时间,按照评分细则认真考核,及时通报学生考核成绩。
14.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十四
陈仓区周原二中 强宏彬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学习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现状的要求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可是,教学过程中严重的划一性和同步性的缺陷,久而久之,会泯灭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教学目标,得出同样的结论,已经不适合当今多元化个性、创新的社会现实。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已势在必行。2.课程改革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达到提高化学教学的教育质量,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我校属于农村中学,受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限制,课程改革虽以开展
多年,但尚未有组织地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同时根据近几年我市的中考走向,实验探究题占分比例比较重,而我校学生在实验探究题丢分却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新教材,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开展探究性教学,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二、课题的设计(一)概念的界定
实验教学:本课题探讨的是实验探究,是以“实验”为中心的教学,它包括了教师的课堂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课外小实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把以往以结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结论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探究性学习的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基于以上认识,将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定位在:以现有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为依据,运用教学论原理,将信息论与教育科研理论有机结合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思想、知识、方法,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通过师生沟通、对话、交往,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三)研究内容与措施 内容
1.对实验探究中“猜想与假设”能力策略的研究。2.对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3.对有效开展课堂实验探究教学课的研究。
4.对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多媒体手段”与化学实验有机整合的研究。
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报刊、网络等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2.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让能力在课堂中彰显。
3.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开展学生实验操作、设计等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通过实验探究,让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让课堂变得更有生机、更和谐。
4.通过实验探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形成一些有效的实验探究教学策略。(五)研究对象:九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总结法等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一年,2012年5月准备,2012年9月开题,2013年6月结题。
1.准备阶段: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专题理论知识,收集相关资料,提出研究课题,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科研立项;确定课题组成员及人员分工;研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2.实施阶段:
(1)2012年9月~2013年2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并撰写开题报告,研讨“猜
想与假设”能力的研究策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展示一部分优秀教学设计、课件、研究心得体会,做好阶段总结。
(2)2013年3月~2013年5月:在继续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研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展示一部分优秀教学设计、课件、研究心得体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好阶段总结。
(3)2013年5月~2013年6月:撰写出相关的研究论文;初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3.结题阶段:
整理课题材料,修改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汇编和展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学习、实践认识到: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让能力在课堂中彰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一)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性。课堂上将教师演示实验由学生代替完成,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完成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让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二)悄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当教师们面对了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的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课题时。教师曾经茫然过:这样的化学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学”代替了教师的“教”,学生的“主动探究”代替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代替了教师的“总结结论”„„师生双方相
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问题与思考
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收获大,成果丰,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一,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初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第二,探究性实验的创设过程和实施过程,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三,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初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六、结束语
15.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良好开端。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探究问题的冲动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语言、多媒体、游戏、演示实验等。针对不同的实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例如,在“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中,可用演示实验的方式创设情境:在盛有一定盐水的烧杯中,放入一个木块,木块浮在液面上;放入一个铁块,铁块沉入杯底;放入一个鸡蛋,鸡蛋悬浮于液体之中;再向烧杯中加盐搅拌,则见鸡蛋上浮,最终浮在液面上;然后将此鸡蛋取出放入另一杯清水中,又见鸡蛋下沉到杯底。以上情境使我们看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放入不同的物体,浮沉情况不同;而将同一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情况又不相同。那么,物体的浮沉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样从情境中引出问题,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探究问题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得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鼓励成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可提出问题:1.实验原理是什么?所测的物理量有哪些?2.选用的器材是什么?怎样选用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3.如何设计实验表格?表格中是否设置平均功率这一栏?4.实验中怎样做到手眼配合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5.不改变连接好的电路,还可以完成什么实验?6.如果将电压表换成一个定值电阻,你能否重新设计电路,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探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1)控制变量法;(2)转换法;(3)类比法;(4)理想化法;(5)等效法。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研究方法的指导,将研究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实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不断向科学思维模式转化。寓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于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这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分三步完成:(1)控制电流和电阻相同,探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2)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3)控制电阻与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通过以上三步实验探究,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便于循序渐进地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煤油中温度计示数的大小来比较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将看不见的“热量变化”用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显示出来,使抽象变为直观,以利于物理规律的探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转换法”在本实验中的妙处。事实证明,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学生思维的创造成果才会越来越多。
四、放开思路,自由发挥,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去完成同样的任务。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放开实验探究的思路,实现实验探究的多样化。例如,在“功的原理”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在一节课上,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将课本上给出的两种机械做功情况,同时用实验探究出来。这时,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选器材,探究出使用一种机械对物体做功的情况,然后将各小组的实验结果板书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不管是使用斜面、杠杆、定滑轮还是动滑轮等机械对物体做功,所做的功都不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接着引导学生对各个试验进行评估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使用机械,虽然有的省力,有的省距离,有的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会省功。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探究出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计划地完成。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不同实验让学生自制器材,或利用身边的小物品充当器材来设计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引导反思,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常有实验不成功或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出现异常之事发生。这时教师不要急着去指正,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让他们从仪器本身、实验操作、人为因素等方面来寻找失败的原因,自我纠正,将问题解决。这样,虽然他们走了弯路,经历了实验失败的困惑和苦恼,但是,收获了成功,他们会更加惊喜,从而领悟到创新的价值。例如:在做完“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后,有的小组发现得出的结论:F浮>G排,与课本上的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相矛盾。这时可引导他们从溢水杯的放置情况、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前后变化情况、水是否达到溢水位或是否有水从溢水杯外壁流走等方面寻找误差较大的原因。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为了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前后变化明显,他们选择了杯口较大的溢水杯和体积较大的物块,以便排出更多的水。因为空小桶太轻,读数误差较大,为了增加空小桶的重力,使读数更准确,他们还在空小桶中放入橡皮、小石块等物品。实验完成后,与前面的结果相比较,数据更合理、大大减小了实验误差,有利于正确结论的形成。正当学生为自己的成功“忘乎所以”时,我又提出让他们在课后自制溢水杯,看看谁制作的溢水杯能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实验误差更小、实验更容易成功?这样,在课后的动手制作过程中,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延伸和发展。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走了弯路后,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切身体验“失败———修正———再失败———再修正———收获成功”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升华,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16.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认识到了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不断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是最形象、最基本、最有效的探究方法之一,因此教师要鼓励同学们改进生物实验的过程,增强生活实验的手段,提高生物实验的方法,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
1.生物实验准备中提升探究能力
1.1做好学生探究意识培养
生物教师要认真的分析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掌握本学期的教学安排,将需要进行的实验和课题在教学计划详细的列举出来,及时的做好生物实验的材料准备工作,这为生物实验探究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工作,告诉学生生物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生物的探究。教师要讲述探究能力在实验中的应用,很多的生物题型都是在探究中完成的,这样学生就会从思想上重视生物实验探究。
1.2认真设计生物实验
生物实验的实施步骤都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做好教学方法、教学器材的准备。要根据教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实验步骤的制定,通过这个实验让同学们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获得哪些科学知识等,从而提高生物实验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提高,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生物实验,掌握生物知识。
2.开设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
2.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生物实验和生活联系紧密,同学们很快就能够进入到生物学习中去。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实验中的问题,积极的进行实验的质疑。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才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进行“神奇的微生物细菌和病毒”教学时,有的同学就会主动的提出问题,“84消毒液在家里经常使用,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知识呢?它对病毒和细菌具有哪些作用呢?”这个时候教师就会带领着同学们在显微镜下观察84消毒液对细菌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在学习之后,有的同学就会问道,“大蒜和生姜是不是都可以杀毒呢?他们之间的杀毒效果具有哪些不同?”这些来源于生活的问题都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生物实验的探究。
2.2注重学生的探究思维
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就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掌握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直到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要关注同学们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新奇的思路,收集这些重要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知识。例如在进行“藻类植物”学习中,教师首先让同学们探究水绵的结构,然后设计一个藻类的迷你池塘,在显微镜的作用下观察藻类植物。设计迷你池塘是最关键的步骤,同学们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的同学就会选择透明的玻璃瓶,在里面放入池塘水,将水草放进去,在阳光下进行照射,观察水中的颜色。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过程,教师要帮助同学们完善实验的步骤,加强探究思维的培养。
2.3进行实验探究经验交流
学生个体掌握的知识毕竟是少数的,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探究能力。在实验探究之前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预测,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的方向。在实验之后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和差异进行沟通了解,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操作过程。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学习时,因为要对叶片进行分解观察实验,因此教师就可以提问,“叶片颜色为什么正反面不同?落叶为什么大多是正面朝下背面朝上?”同学们纷纷选择叶片进行知识的探究实验,观察了多种植物之后就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就可以组织同学们讨论,同学们纷纷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提高初中生生物的实验探究能力。
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创新
3.1探究改进实验材料和方法
在进行生物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就要鼓励同学们创新探究实验,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可以探究是否可以改进生物实验的材料和方法,选择其他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的效果是否还是同样的结论。例如在进行种子萌芽探究实验中,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种子进行实验,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高粱种子、大豆种子等,通过多种种子的对比能够增强对种子萌芽的认识。
3.2探究改进实验的教材设计
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大部分都是操作简便材料方便寻找的,学生可以对现有的教材实验步骤进行探究,验证实验效果和教材中有何不同。实验设计复杂多变,教师要给同学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种实验设计的探究,例如在进行单细胞生物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在实验中探究使用冰、醋、糖、茶等多种材料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从而掌握单细胞生物的性质,提高对生物的认识。
初中生物实验是重要的教学组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设计,在操作实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选择不同的材料或者是方法,在多次试验探究中掌握实验的方法。学生个人可能不能完成实验的探究,教师要鼓励同学们进行合作交流,在互动中提升探究能力,加强对生物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鲁中华.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的延伸拓展[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1.(5):52-53
[2]杨占武.初中生物学生实验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J]. 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2014.(12):85-86
[3]姜丽萍.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法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3.(10):16-18
17.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十七
一、观察的含义
在实验教材中讲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和兴趣指向偏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如有的学生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是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
2.观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较差。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要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但学生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出现看到了气泡就以为是细胞,或看到了细胞就得意忘形,不再进一步的观察。
3.观察仅停留在知觉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勤于思考,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许多学生常常把观察与思维割裂开来,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就完了,对白细胞及细胞的特征不再进一步的观察、思考。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围绕实验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定向性
实验中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只有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做到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客观研究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培养观察的定向性就是要强化有意注意,以消除无意注意的影响,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如在观察和血涂片时,要求学生要观察到红细胞及白细胞,强调注意细胞的大小,形态、有没细胞核,颜色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看到血小板等。
2、严格操作规程,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只有依据前后顺序,顺理成章地进行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反之,就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先要求学生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认识种子的形态,进而用放大镜观察胚的各部分的位置,分辨胚芽、胚轴、和胚根。在解剖观察时花的的结构时,要求学生由外向内各个解剖。
3、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由于观察只能起到接受信息的作用,人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中,既有本质的信息,也有大量非本质的信息,必须对它们进行筛选加工,抽取其本质的部分,这就要求观察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锻炼。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注意两种植物种子的子叶的数目,有没胚乳,果皮和种皮等。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两种植物的种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对各自的特征就容易掌握了。
4、通过连续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能力
实验室中做实验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但学生学习的课堂决不单纯是实验室。所以常常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质。例如应用水培法研究缺少矿质元素对植物体的影响这一实验时,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实验所需药品,通过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需要。由于植物的生理症状是逐渐产生的,为此实验需要延续一个多月,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做好观察记录。课内让参加实践的同学介绍实验整个过程。老师强调学生对各幼苗大小、叶形、叶色、叶片数目、根系大小等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此实验锻炼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耐心和观察能力,同时也深深地懂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各种元素。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为今后能敏锐、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一切事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5、创造实验条件提高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
提高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而是要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的本质性的思维结果。通过实验观察能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这些感性材料往往还具有片面性,导致不能形成概念,因此必须运用变式观察,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加以观察,就要提高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观察能力的培养非短时间就能奏效,它贯穿于生物实验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我们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上不断实践、探索、创新,才能取得成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在组织教学、结果控制等方面比较费神且占用时间较多,因此很多教师不大愿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特别是分组实验教学。但是,如果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学生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效果好,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物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效率更高。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下面笔者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备好实验课,提高生物实验课的质量
生物实验材料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限制,有些生理实验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的教学准备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周密的实验教学计划。
新教材中有些实验材料与季节有关,教师应提前制定好每学期实验材料的采集、购买和培养计划,以保证有计划、适时地采集好、培养好实验材料,保证生物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的开设。
2、.适时地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有许多方法的,有些本地区没有的实验材料就要采用替代的材料来解决,有些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其获得一些有关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
3、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的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
4、实验中的失败关键。
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动作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都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作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能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有些实验还要设法做好示范样品,供学生对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教师的示范操作拍录下来,上课时放给学生看,辅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从而提高实验操作课的质量。
二、加强实验课堂控制,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1、首先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2、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制作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事先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培养好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就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顺时针调节粗调节轮时,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轮,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来回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万不能违反操作规程,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从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盖玻上,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教师也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一台是已经对好光了的,另一台则是已找到标本清晰图像的,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
3、要有实事求是和富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如在解剖鲫鱼时,有的同学发现鱼的心室和动脉球的搏动位置在心房的上方,而在生物教学挂图中,心室位于心房下侧,在心室前端有一白色的动脉球,这就要按实际看到的画。又如初中生物课本中,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而在实验报告册上则要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用0.01%亚基蓝溶液作为染色剂,如果此种试剂一时买不到,不进行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大,那么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其细胞膜和细胞核等。为了观察清楚,这时可提示学生是否也可用稀释的碘酒或墨水作为染色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学生试着做了结果很满意。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被染成黄(红)色,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得很清楚。细胞周围空间呈白色,图像很清晰。再如有些同学,即使不用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用一滴口水,处理后也可找到口腔上皮细胞,这又是为什么?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际操作、制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要关心爱护教学仪器,节省实验材料
在做每个实验前后,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实验时沾污实验仪器和试剂、样品、标本,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同时还要求学生不应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实验仪器,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要节约实验材料,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大头针和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严禁将教学器具如镊子、放大镜、剪子等带出实验室。同时为保证实验用品、材料、仪器不丢失,在实验前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实验仪器、材料登记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核实,并填写本节课的实验名称,日期,班级和组别等,最后要签名,以示清点核实无误并承担责任。实践证明,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关心仪器和经常节约实验材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5、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6、要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要养成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台)凳。对于贵重仪器如显微镜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完毕用软布认真擦净其各个部分,镜头(目镜和物镜)必须用擦镜纸轻轻地擦,擦完后转动转换器将两个物镜置于两侧,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以免落灰尘,罩上镜罩,把显微镜放回箱内,固定螺丝要拧紧,镜箱要锁牢,最后由值日生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
【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06-25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07-08
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08-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06-27
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09-17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08-11
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9-25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