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反思(9篇)
1.2教学反思 篇一
《练习2》的“语文与生活”要求学生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种农具在现在的农村里已经很少见了,不要说孩子们不认识,就连我们做老师的也很陌生。于是,课前,我也是做足了功课,从读音到功能,到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中,按照书本上的思路,先从读音开始辅导,因为有了之前的预习,所以读起来不是很难,不过对个别的孩子来说,“耙”总会读成“pá”,通过多次个别正音,学生们基本都能掌握。在了解各个农具的功能时,也有不少学生记不住,比如“耧”、“木犁”的区别,“锄头”和“镰刀”的区别等,通过出示图,并抓住农具的某一部位,学生逐步掌握。后面的读诗句,说加点词语与什么农具有关,也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
特别是“童孙未解供耕织”这句,学生总认为此句中的“耕”是锄头的意思,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学生加深了对“木犁”的印象。
2.2教学反思 篇二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设计切合学生实际
After learning this section, the students will
(1) learn how to draw conclusions,
(2) learn more about desertification,
(3) be able to present their points of view.
在这三个目标中, 既有知识目标, 又有技能目标, 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 为下两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2. 诸多教学思想的渗透
(1) 遵循了英语教学中“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
通过我的口述及录音培养学生听及推测的能力, 然后根据所听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2) 巧妙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孔子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如在导入阶段, 我先告诉学生“I’ve just been to the hospital”, 学生得出了若干个结论, 有的说“Are you ill?”有的问“Who did you go to see?”甚至有的学生问我“Are you going to be a doctor?”而后, 我又告诉他们“The doctor asked me to take some medicine.”这时, 学生便异口同声地说“You are ill.”我问道“你们应该说什么, 才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呢?”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I’m sorry to hear that”。
(3) 运用了“学思并重, 学思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 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 互相促进, 学中有思, 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第二》) 。例如, 在Step 2 Skills building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灾难下会出现的情形, 然后播放听力材料, 紧接着请学生回答问题, 最后补充听力中出现的新词汇。
3. 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
Task板块在整个单元中所占的篇幅最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在本板块的教学前需要教师及学生做一定量的准备工作, 甚至需要做一定的调查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与讨论, 由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大部分老师及学生不愿意做这样的“无效劳动”。在这种现状下我试着摸索适合Task板块教学的新方法, 本节课便是“三步走”教学模式中第一步的尝试。
4.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做了如下努力: (1) 创设情景, 让学生进入角色。利用多媒体呈现诸多自然灾害的影像。 (2) 尊重学生, 允许学生犯错。如在请学生回答“What is desertification?”这一问题时, 我本以为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问题, 所以叫了一位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来回答, 可没想到他站在那一言不发, 这时我没有责备, 也没有让他立即坐下, 而是将听力内容倒到开头, 请他再将第一段听一遍, 这一次他准确地回答了这道题。这样做看似浪费了一些教学时间, 而事实上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1. 导入环节准备不充分
原本只想用多媒体呈现楼兰遗址导入沙漠化的主题, 可没想到学生对楼兰遗址特别感兴趣, 而我课前却没有在这方面做较好的准备, 只好寥寥几句带过, 错过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反思:以后课前备课不能只想着如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定要多想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或知识衔接处的漏洞。
2. 板书偏少
教学中, 我说得较多、学生听得较多, 忽略了板书, 以至于最后临下课请学生总结缺乏依据, 且直观性较差, 不利于知识的再现与巩固。
反思:以后的教学中注重板书的作用, 书写应条理清晰, 以求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启发学生的思维。
3. 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力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本节课讲述的是沙漠化的问题, 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难事, 尤其是Step 4.Listening to a lecture and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部分的最后一道题:“Who should be concerned?”只要略加几句便可达到德育渗透这一效果, 而我却一句带过了, 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3.2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数列 概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例,了解数列的相关概念和表示方法,知其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掌握用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例子的观察分析出数列的概念,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参与问题讨论并获得解决中,培养观察、归纳的思维品质,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 了解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4. 学习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万物皆数”,“1”是万物之母;“2”是意见;“3”是形体;“4”是正义;“5”是婚姻;“6”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9”是理性;“10”是美好。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踏着古人的足迹,进入数字的世界,继续数的研究。
5.2 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中的问题提纲阅读课本,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1. 数列的概念;2. 数列的项;3. 首项;4. 数列的一般形式及简单记法;5. 数列的分类。
5.3 随堂检测,自我反馈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思考并回答相应问题。
问题1:数列10,9,8,7,6,5,4 和4,5,6,7,8,9,10是同一个数列吗?
问题2:数列1,2,4,8,16,32,64.的首项是几?16是第几项?
问题3:an和{an}是一回事吗?
问题4:给下列数列恰当的分类。
(1)全体自然数构成数列:0,1,2,3,…
(2)无穷多个3构成数列:3,3,3,3,…
(3)目前通用的人民币面额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构成数列:100,50,20,10,5,2,1,0.5,0.2,0.1.
(4)- 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 1,1,1,1,…
5.4 合作探究,提升认识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列,回答相应问题。
序号n 1 2 3 4 … …
项 an a1 a2 a3 a4… …
师:数列中的每一个序号对应着多少个项?
生:唯一一个。
师:数列作为函数自变量是什么?函数值又是什么?
生:自变量是序号,函数值是项 an。
师:数列作为函数定义域是什么?
生:正整数集或正整数集的子集。
师:通过对数列相关问题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数列可以看成是从序号到项的函数,这就是数列的本质。
5.5 师生合作,寻求通项
师:数列既然可以看成一种函数,那么数列是否也存在着某种解析式呢?请同学们观察
下列数列,写出数列的第项。
序号n 1 2 3 4 … …
项 1 2 4 8 … …
生:an=2n-1
师:这个数列的第项与序号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式,我们把这个关系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5.6 运用巩固,形成能力
例 寫出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面各数。
(1)1,3,5,7 (2)4,9,16,25 (3)1,-1,1,-1 (4)-■, -■ ,-■ ,■
练习: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面各数(1)2,0,2,0. (2)4,9,16,25. (3)2,4,8,16.(4)1,-1,1,-1.(5)-■,■,-■,■.
5.7 寓教于乐,课堂活动
师: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砸金蛋中大奖游戏,6各小组依次进行砸金蛋,回答相应问题,回答正确者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答错者不扣分。
师:六颗金蛋中相应题目如下:
1. 根据数列前4项写通项公式。
2. 图中的点数一次构成数列的前 4项,请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 恭喜抽中特等奖免答加2分!
4. 观察数列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空,写出一个通项公式。
1,■,( ),2■,( ),■
5. 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5项,并判断35是数列中的项吗?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6. 根据数列的前4项,写出通项公式。
9,99,999,9999.
5.8 回顾总结,提升认识
师:请同学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一个定义是数列;一个公式是通项;一种联系与函数。
5.9 拓展延伸,继续提高
A层作业:课后练习第1题,第4题;
B层作业:课后习题B组第2题;
4.化学教学反思2 篇四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想法及做法。
一、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
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3.善用启发式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
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5.教学反思2 篇五
《走进丽江》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总说“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这句话统领全文;接下来,分别写到丽江的历史地位、古城街道、精巧布局、玉龙雪山等景色的“美丽”和“神奇”之处;接着简要介绍丽江的其他景观:虎跳峡、万里长江第一湾、三江并流奇观、泸沽湖及神秘的摩梭人、香格里拉„„处处都显得那么神奇,充满了魅力;最后写作者陶醉于月色溶溶下的古城景色。
全文的重点就在“美丽”与“神奇”两个词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将这两环节作为重点和突破点。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总结出丽江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神奇;让学生带着这两个词,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出美丽、神奇的地方(句子、段落)。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课文内容的图片,让学生图文对照,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虽然设计是正确的,学生虽然找到了地方,但在具体教学中没有把握好。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丽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并让学生把主要描写的两个景点用书上的句子连起来,这样让学生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时,我注意将朗读、思考、交流贯穿始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体验作者喜爱丽江的思想感情。但是在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方面仍有所欠缺。由于时间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想象、去体会,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进去,没能从实质上让学生感受到丽江的美丽与神奇。
6.识字2教学反思 篇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识字2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识字2教学反思1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识字2教学反思2我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基本达成了教案预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尤其在生字的读音及书写方面着力较多。
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很多方面还有欠缺和不足: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一堂课40分钟,教师的讲解过多,大概占掉了25分钟以上。过多的讲解,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主动学”转变为“被动听”。知识点较细小、琐碎,学生很难有兴趣听进去,更何况记住、记牢;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道:“教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教”,只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才能给老师“减负”,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
其次,对识字教学投入了较多时间、精力,忽视了学生说与写的练习环节。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心,但并不意味着全部。考虑到小学三年级的作文和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由于我在第一课时钟占用过多时间讲解字词,,再加上经过苏老师的指导,在第二课时我重点设计了说的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交流、讨论课文中每一幅图话的内容,并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编成小故事讲出来。学生的反响很强烈,主动参与意识也很高,于是我顺水推舟,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写话,锻炼了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中环节设置不紧凑,衔接不紧密。缺乏过渡语,语言艺术还有待锤炼、提高。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过渡,这在备课中容易被老师忽视,在课堂生成性教学中,问题便明显凸显出来。例如,当我让学生齐读完一遍课文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我说道:“请同学们看黑板”,打算讲生字发音。这样的过渡语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显得十分单调、乏味。学生出现了做小动作、回头说话的现象。这时,我要么只能讲课堂纪律的重要,维持课堂纪律,要么就采用非常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显然,后者效果要优于前者,我鼓励了部分表现较好的学生,课堂秩序才开始恢复正常。因此,我意识到好的过渡语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儿童,应多采用儿童式的语言吸引其注意力,例如,“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等诸如此类生动鲜活的语句,才能充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
今后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自我训练,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水平。
识字2教学反思3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新课标要求,遵循“多认多说。多读少写”的原则,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开心心识字。把知识的传授与游戏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画面,一下字就让火热的生活走进了课堂,也紧紧的抓住学生那颗求知若渴的心。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出示富有色彩的词语,使抽象的生字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对图画所代表的事物形象与文字符号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感知。同时,我还时时不忘用语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让识字回归生活,让孩子联系生活,多途径识字。而且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边诵读边拍手,学生在诵读与拍手中掌握了朗读的节奏,再有节奏的朗读中记住了本课内容,还兴致勃勃的续编了课文。整节课,孩子们都融入到学习中,自主性被得到充分体现,潜能也尽情得到开发。
识字2教学反思4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配合韵文内容,安排了贴窗花、赛龙舟两幅插图,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了解节日习俗。
一、帮学助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日期和活动形式。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传统节日的日期不太了解。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日期,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读文和观察插图,充分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对于节日日期,我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比如:在学习“元宵节”时,一个学生说元宵节就在开学报名的前一天。另一个学生马上说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对于清明节,学生了解的很少,着重由自己告诉学生清明节的日期和活动形式,从而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意义。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了不少。
二、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乞巧节和中秋节的来历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课堂上,我为学生讲了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让学生感知乞巧节的美好,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历史起源。有了神话故事的铺垫,学生更加喜欢乞巧节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没有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和相关习俗,让学生喜欢中国传统节日,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三、引导学生确理解准“传统”节日。
文中介绍的七个传统节日,学生都比较喜欢。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我在课后让学生搜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检查学生搜集的资料时,我发现个别学生居然把圣诞节、劳动节、元旦都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令人哭笑皆非。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传统”。在朗读课题后,可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和家人年年都过哪些节日?是怎么过节的?引导学生感知“传统”的意思。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过春节,贴窗花、放鞭炮”,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就是“传统习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备学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展现出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效果。
识字2教学反思5今天教学了识字2的字词。放弃了以前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韵文的朗读教学,直接进行教学的字词的教学。也没有运用课件,直接用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
识字2生字很多,又全是体育运动项目,如果直接运用配套光盘会让孩子们在听中学会了生词,而自己对生词并不能有直观的识读理解。所以教学时我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发现不会的提问共同解决,说得规范一点就是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来引导学生在认识各项体育运动的同时学习生字新词。这一过程用了两课时,才完成了本课二十个生字、十二个新词的教学。关于“词串”的朗读以及后面的新词巩固还要再用一课时,想让孩子们在对新词已经认读的基础上跟着配套光盘再进行朗读指导和进一步理解巩固。
主要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自己把识字2中的词读准,找出自己不会读的或觉得读不准的词提出来与同学商量。
学生主要找出“竞走”、“铅球”、“铁饼”“标枪”这几个词。引导学生认读后,学生再读生词,找找哪些自己认为最难写,或不易记得的逐一分析讲解。
二、师生共同分析生字新词。
学生提一个我们就分析一个:基本过程:先说说这是什么运动,到图上找出来,会模仿的就自己模仿理解。再根据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学习生字,以熟字和部首相结合帮助学生认清并记牢。学生自己描红,学好一个描红一个,没有描红的就在黑字上跟写。
难分析的字有这些:足、走、以及足字旁的区分,其他的基本可用熟字来学习生字。()如:跳,桃把木字旁换成足字旁。远是二儿走远了。标:木二小就是标,标枪的标。枪:木加仓,就是枪(当然得先把仓进行分析书空)击:二被山穿透了等等。
三、学生巩固。
描写习字册。
识字2教学反思6【教学背景及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识字2》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朗读积极性很高,正确流利地朗读比较容易。文章所蕴涵的爱的教育不容我们老师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案例描述】
《识字2》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新课伊始,我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紧接着,进行识字教学。然后,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让学生自读自悟,说说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再让他们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在质疑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提问很有针对性,而叶健斌小朋友的一个建议更是具有创新意义。
片段一:激发兴趣,初读课文
1.师范读韵文。(部分学生跟着轻声念)
2.师:你们也想读一读这么好听的儿歌吗?(生:想!)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吧。
3.生自由练读。
4.师:你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生1:“家务事,愿承担”比较难读。(师生共同正音)
生2:“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比较难读。(师生共同正音)
生3:老师,我有个发现,“父母教”的“教”,就是“教室”的“教”。
师:你说得很对,真会发现!
5.师:解决了难读的字,咱们再读读课文,读通句子,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生自由练读)
6.师生对读。(师读:小朋友──生接读:正年少──)
7.同桌同学对读──小组进行对读。(感受三字韵文的韵律美)
8.师:你还想怎么去读?和学习伙伴商量商量。
(生有的拍手读,有的动作表演读,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样子)
片段二:读中感悟
1.师: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吧。
生1:我读懂了小朋友要尊敬长辈,懂礼貌。
师:对呀,“尊长辈”就是要尊敬长辈,尊重长辈。平时在家里,你是怎么做到尊敬长辈的呀?
生A:爷爷奶奶来了,我给他们倒茶。
师: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生B:见到叔叔阿姨,我会向他们问好。
师:真有礼貌呀!
生2:我读懂了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情,就要改正。
师:是的,做错事情,应该马上改正。知错就改还是(生答:好孩子)
生3:我知道了要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洗洗碗筷,扫扫院子。
师:对呀,书上说家务事──(生:愿承担)平时你都帮爸爸妈妈做过哪些家务事?
生:我帮妈妈扫过地。
生:我帮奶奶洗拖鞋。
生:我帮妈妈洗碗,洗菜。
生:我还帮妈妈洗过衣服呢!
……
师:真能干!你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那么辛苦,你们能帮助他们干点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真是不错呀!
2.师: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生1:什么叫“长辈”呢?
师:谁来帮他?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长辈。
师:辈分比我们大的人就叫长辈,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他们都是我们的长辈。
生2:“态度好”是什么意思呀?
师:课文里说什么时候要态度好呢?
生: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
师:长辈做了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礼貌地提醒。长辈们也有范错误的时候,他们做错了,你怎么提醒呢?来演一演。
生:我会轻轻地跟他们说。
生:我会很有礼貌地提醒他们。
师:对,长辈们做错了,就应该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那样,有礼貌地、诚恳地提醒他们,这样就是态度好。
(正当学生讨论得热闹,叶健斌小朋友高高举起了手。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想法。我可不可以给这篇韵文加个题目呀?我心里一怔,这一点我还真没想到呢。脑子一转,识字2没有题目,这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于是,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给“识字2”加个题目。)
师:哇,你的想法真的很棒!“识字2”没有题目,我们正好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呢!你想给它取什么名字?(叶健斌略加思索,说一时还想不出来,想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师: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想想,给这篇韵文取个题目,好吗?
(生跃跃欲试)
生1:我想给它加个“懂礼貌”的名字。
生2:我想让它叫“三字歌”。
师:为什么这么叫?
生2:因为这则韵文跟我们念过的“三字经”很像,都是三个字三个字在一起的,所以就叫“三字歌”。
师;不错,你很会观察,也很有想法。
生3:我想给它取名为“好孩子”。
师:真不错,大家给这篇韵文取了那么多好名字,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呢?
生(叶健斌):老师,我觉得取“好孩子,人人夸”这个题目最好。课文讲的就是怎么样做一个好孩子。
师:是呀,你们也都想做一个人人夸的好孩子吧。好,我们就把“识字2”这篇韵文取名为“好孩子,人人夸”。(鼓掌通过)
【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从以上《识字2》这一课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我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会质疑,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整堂课充满着活力。
(一)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创新
首先,我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读、敢说、敢问、敢答。如“你们也想读一读这么好听的儿歌吗?(生:想!)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吧!”“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等话语,无不在激励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质疑的环境,孩子们才会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其次,教师少问,鼓励学生多问。课堂上,让学生多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精而少,如片段二中只有两处重点提问──“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和“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而重
识字2教学反思7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背诵《一株紫丁香》。
4.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建立自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5.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识字2
教学要求:
1、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写“胡、戏”等8个生宇。
3、了解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
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或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齐读导语。
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
2.出示课本插图。图上的小同学在干什么?
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们在识字2中,都能找出来。(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找出与图中相对应的词语,画上横线,帮助理解。
2.同桌互
相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读得是否正确。
三、识记生字。
1.指名读,正音。
2.小组比赛读。
3.互相交流识记生宇的方法。
熟字加一部分:棋,钢。
偏旁联想记:弹、钢、喂、鸽、航、模。
(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分解部件记:胡、戏、琴。
(古—月一胡、又一戈—-戏、王—王一令—琴、又一见—观)
4.抽卡片认读词语。
5.组词练习。
京戏 唱戏 航模 航行 钢琴 琴声
钢笔 钢铁 弹琴 弹力 养鱼 喂养
6.会用学会的词组句。
四、摘果子比赛。检查学习效果。
出示识字卡片,词语卡片,学生比赛读,读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可以摘到一枚“智慧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和词语。
2.用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语情况。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抽卡片认读“胡、戏、棋、钢、观、弹、琴、养”。
2.按结构分类,再说说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字。
找出左右结构的宇:胡、戏;棋、钢、观、弹。
找出上下结构的字:琴、养。
3.指导书写。
胡、戏、棋、钢、观、弹要写得左窄右宽。“戏”字不要漏写点。
琴、养上宽下窄,撇捺要展开。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论。
选个别同学写字练习评评,看是否规范。
6.完成“我会写”。
学生在田字格里写一写,注意写规范。
三、扩展活动。
除了书上写的活动外,你还开展过哪些活动,用三字词语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识字2
胡、戏、棋、钢、观、弹、琴、养
京戏 唱戏 航模 航行 钢琴 琴声
钢笔 钢铁 弹琴 弹力 养鱼 喂养
教后反思:
本课的词语表现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读起来感到亲切、有趣。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有的喜爱琴棋书画,有的喜爱吹拉弹唱,也有的喜爱栽花种草。学习时,可充分发挥学生不同的优势,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体验不到的一些乐趣。学生在表达时,有的没把心理话说清楚。学生在谈话时引导他们说准普通话,想好了再说。
识字2教学反思8《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从知识的阐述者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
《传统节日》这篇识字课文,是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的。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主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来展开。
我预期的设想觉得春节、中秋节这两个节日,同学们学起来应该是很轻松的,正如: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如:春节,对于这个节日的日期知道的孩子寥寥无几,习俗更不用说了,现在每个地方的习俗已经变了很多,所以连春节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出示贴对联的图片,孩子们还是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放鞭炮,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春节的知识孩子们都是茫然,更别说其他的节日了。
我们国家每个节日都要放假,目的就是让人民不要忘记自己母国的重要日子。可是,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城市里的节日氛围比乡村还要隆重,节日味道更浓,那么在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他们不可能随时进城去过节啊,怎么办呢?只能玩着玩着就过了,比如端午,大人们都处于繁忙的季节,能弄几个粽子吃一下就不错,其他的在电视上看看或者玩累了睡了想都没想过,又何来知道习俗呢?
想到这儿突然觉得心酸,他们大多数的知识就靠老师补给,老师说了,证明他们听过了,回去可以看看电视,翻翻课外书,就这样而已。
识字2教学反思9这一篇识字以词串的方式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全貌,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预习时让孩子们阅读了《补充习题》上的(《桂林山水》节选),我抓住学生迫切想去畅游一番的心理展开了教学。
先从桂林的水入手,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因为有了先前的助读,他们的回答很积极,有孩子说“桂林的水很绿”,有孩子说“桂林的水很清”,“那么哪个词能表现出桂林的水绿?”学生说“碧水”,再让学生欣赏欣赏“碧水”,这样,在看图、说话、理解、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碧水”的体会。同时,我相机教学了“碧”。运用同样的方式,我教学了“倒影”,学生体会了桂林的水很清,同时,随文识记了“影”。“在领略了桂林的水清和绿后,我们一起去欣赏桂林的秀峰吧”,我将第一和第三行词串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指导读准“象鼻”“骆驼”和“笔架”的字音,再结合图片,一一对照欣赏,使学生明白这三座山名称的由来。“鼻”是本课生字中最难写的一个字,我采用形象记忆的方式:“自”就好像是鼻梁和鼻头,“田”就好像是鼻孔,下面的部分就好像是人中。这样,将复杂的字形形象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也提高了识字效率。
识字二的词串都学完后,我示范以小导游的介绍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积累、运用的能力。
识字2教学反思10本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会认课后的14个生字,会读会背课文。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读生字,说识字方法来记住生字,用各种方法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缺少了趣味性,仅仅是就识字而识字,识字方法过于局限,没有教给学生归类识字,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缺乏兴趣。因此针对本课出现的问题我对识字教学有以下反思:
1、识字要音、形、意相结合。尤其是有很多汉字都是形声字,用音、形、意相结合的方法会加深学生对字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例如:筷子的“筷”就可以交给学生筷子是竹子做成的,所以是竹字头,读音和“快”相同。对于一些同音字,形近字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区分,否则随着学生认识的生字越来越多会混淆。例如“已”和“以”学生就很难区分,可以让学生用组词的方法从意思上来区分。对于多音字碰到就要强调,孩子的记忆总是先入为主的,如果第一次见不强调他们会记不住另外一个音。
2、要进行归类识字。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归类识字。例如学生在前后鼻音容易出错,就可以把生字进行前后鼻音的归类。平翘舌也容易出错,则给生字进行平翘舌的归类。还可以根据生字的结构进行分类,根据识字方法归类等。
3、除了课堂识字,课后运用丰富的识字方法也可以扩大孩子的识字量。很多时候孩子认识的字并不是课堂上用老师教的识字方法学习的,而是在生活中积累的,所以生活中识字也很重要。例如上个学期,我把每课学过的生字卡片都贴在教室的黑板上,柜子上,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就有,下课就有孩子互相指着生字认。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是识字本,把自己在报纸、杂志、商品标签上认识的生字贴在专门的本子上,每周都进行汇报。
总之,识字教学应该多样化,趣味化,并且有针对性。
识字2教学反思11这一篇识字以词串的方式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全貌。课本中四幅精美的插图和四组12个词串,插图与词串一一对应。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碧水映秀峰,竹筏立鸬鹚。三幅小插图特写了神奇的象鼻山、挺秀的骆驼峰,再现了榕树下两个孩子对歌的特有的壮乡风情。对于没有南国风光体验的孩子来说,学习这课如果没有图片,就是干巴巴的`字词。课前,我借用了二年级QQ群了影视资料,先让学生看了漓江风光,还欣赏了对歌,这样干巴巴的文字成了直观丰富的图片,孩子们对文字的理解一下子清晰了,无需老师再作解释。
识字教学是本课的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观察重点掌握“鼻”的写法。比较三个横的不同写法,还引导学生与“碧”和“架”两个字里横的写法进行比较,寻找横画的书写规律。“廊”字在练习7中给出了被包围部分,要写得半藏半露。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学了这课后,我还给学生积累了一些描写山水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识字2教学反思12快乐识字
《识字》2教学反思
刚刚学完拼音的一年级学生,面临的就是大量的、抽象的识字教学,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在教学《识字2》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的。
1、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找一找并画一画太阳、闹钟、小鸟,、做一做穿衣、刷牙、早餐等的动作,将这些生活中的游戏、动作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2、让学生做字卡,在学中识字。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识字,我让学生提前做生字卡片,正面写生字,背面写拼音,学生很乐意做字卡。第二天先学生字,然后让同桌两人利用字卡互相帮助识字;有时让学生做“摆长龙”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3、教会学生同时运用眼、耳、脑、手,记住字形。
听课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又是很难掌握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同时
运用眼、耳、脑、手去积极地捕捉知识。眼,要注意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及笔顺。耳,要善于发现老师指出的重点,如老师说“鸟”字第三笔竖折折钩是一笔写成的,不要写成几笔;“牙”,共4笔,第二笔是竖折,不要把它写成两笔等。脑,要牢记字的读音、字义、字形。手,要认真跟着老师书空,那样才能认清笔画,记住字的笔顺。
识字2教学反思13学习目标
①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会写“胡、戏”等8个字。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③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校园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课前准备
① 物投影仪。
② 展示校园生活的课件。
③ 轻音乐磁带。
④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看图引入
① 展示学校生活的图片(可做成课件),学生边看边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② 说说自己的学校生活,以及对学校生活的感受。
学习生字
① 借助图画读本课词语,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②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学互读互听,相互正音。
③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重点读准“琴”(前鼻音)和多音字“模”。
④ 抢答游戏:下面的字你会认了吗?(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⑤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咱由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如,“戏”字用“加一加”的方法或者熟字“鸡”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特别注意“琴”字的下面是“今”,不是“令”。
看图读词
① 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难点:“观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知道一个女孩在做记录,一个男孩在观察百叶箱中的温度表。)
② 哪些词语是图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③ 再次练读词语,朗读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指导书写
本节课指导学生练写“胡、戏、棋、钢”四个字。
① 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②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窄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棋:左边的木字旁捺变点,右边的“其”,中间是两横。
钢
:金字旁的竖钩起笔不要超过第二横。
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 自己读词语,如有不认识的字,向同学请教。
② 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感情。
③ 同桌互相读生字,互相检查。
④ 用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开火车读。
诵读词语
① 老师配乐范读。
② 学生评说老师的范读。
老师提示:
a.要边读边想像,读每个词语都要读出一个画面来。
b.要读出词语的韵律。
③学生有滋有味地练读词语。
指名学生读第一行词语,相机评议,最后齐读。
① 主读后面三行词语。
a.学生自由读后三行,结合图画,边读边做动作边体会。
b.指名读。喜欢读哪行就读哪行,学生读后可以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行词语?为什么要这样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语言。
c.男女生比赛读。
指导书写“观、弹、琴、养”
① 学生观察范字,描红。
② 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重点提示: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长,竖弯钩要舒展。弹:左窄右宽,左右长短基本相等。
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写扁一些,中间的撇、捺要舒展。
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不要中间写个“王”,下面写成“介”。
③学生找学习伙伴互相欣赏别人写的字,提出改进建议。
读读说说
学生先读一读课后的“读读说说”,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来个“生字开花”。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多,从中理解字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拓展活动
学校还有哪些有趣的活动?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识字2教学反思14读读《识字2》本课围绕“桂林山水”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幅精美的插图和四组12个词串,插图与词串一一对应。
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碧水映秀峰,竹筏立鸬鹚。三幅小插图特写了神奇的象鼻山、挺秀的骆驼峰,再现了榕树下两个孩子对歌的特有的壮乡风情。对于没有南国风光体验的孩子来说,图的作用很重要。第二部分内容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识字、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自己读着教材,想到教过几遍的《桂林山水》,对“舟行碧波上,人上画中游”的桂林充满了向往。孩子们会不会呢?他们地处塞外,领略的是风吹草低,嬉戏于瑞雪飘飞,能不能在竹筏上站稳,能不能听懂嘹亮的对歌呢?对话就从走进画廊开始吧:孩子们,这个地方的景色怎么样?和我们这里有哪些不同?各部分景色说个三言两语,也许能在无意中理解了水的“碧”,峰的“秀”,会抚摸大象的长鼻子、爬上高高的骆驼峰、会心地倾听有问有答的歌声……有去过桂林的孩子,让他说说“壮乡”在哪里,孩子们都不知道,老师就讲个清楚明白。
接下去进行的是初读识字,时间要充裕,求的是个正确。在初读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层次就是诵读品味。除了采取形式多样的读书方式外,感觉学生进入文字中的意境还是有一定难度,这时候,再辅以课件演示,水的碧、峰的秀可能与声音同步了。朗读的的效果可能会真正有所提高。
写字指导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重点掌握“鼻”的写法。比较三个横的不同写法,还要引导学生与“碧”和“架”两个字里横的写法进行比较,寻找横画的书写规律。“廊”字在练习7中给出了被包围部分,要写得半藏半露的小窍门,这时候,是不是该让学生有所发现呢?填充一下词串之间的空白,给家长、为朋友介绍一下桂林山水,能成为一个说写的小题目。
识字2教学反思15学习这一课,再次感受到多媒体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
巍峨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英姿飒爽的海陆空军队、举国上下欢庆国庆的欢腾场面等等,搭起了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上入情入境地讲解,使想象、理解、体验、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国庆五十周年盛典的视频,孩子们看得都不禁发出了啧啧赞叹声。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识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7.2教学反思 篇七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节日, 通过学习国内外不同的节日, 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 感受不同国家节日的习俗与文化内涵。在语言知识上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宾语从句表达看法。本节课是在学习宾语从句的基础上, 通过阅读以圣诞节为主题的文章The Spirit of Christmas, 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中推断能力的指导和训练, 使得学生对圣诞节不仅有表层认知, 也有深层次的理解, 对学生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Christmas, lie, novel, dead, business, punish, warn, present, warmth;掌握并熟练运用I think/ believe/ guess...表达看法的宾语从句。
2.语言技能目标:
(1) 根据相应的阅读技巧, 获取相关的信息;
(2) 通过文章细节, 推断出文章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
(3) 正确运用宾语从句的结构表达看法。
3.学习策略: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 对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作出合理的推论。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讨圣诞节的含义, 讲述吝啬鬼Scrooge的转变, 向学生传达关爱、同情和怜悯之心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人人应当将之继承并弘扬, 以爱心回报社会。
5.文化意识:
了解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圣诞节的由来和圣诞精神的真正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节课重点词汇, 熟练运用宾语从句表达个人看法。
难点:通过阅读文章,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 推断文章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StepⅠ Leading- in
T: Good morning, everyone!
Ss:Good morning, Ms.Cui!
T:We have known many festivals in this unit.Who can say some festivals?
S: The Water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Halloween ...
T: Please tell us which festival you like best and the reason.
S1:I lik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best, because I think the dragon boat is fantastic.
S2: ...
T: Yes. And most of these festivals are also important festivals in China.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all the Chinese.Yesterday we learned a popular festival Halloween in North America. Today we’ll learn another important festival in western countries. Do you want to know it?
Ss: Yes.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总结之前学过的节日, 学生简单发表看法, 使知识在问答中得到复习和巩固, 为进入新课做好铺垫。)
StepⅡ Presentation and brainstorm
1. Present the new word Christmas.
The teacher plays a song on the tape player and shows them several pictures. While listening and looking, the teacher asks them questions.
T:Do you knowwhich festival it is about?
S:Yes, it is圣诞节.
T: Yeah, 圣诞节in English is“Christmas”. It’s a new word. Read after me.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today.
(Write the word on the blackboard.)
2. Before reading.
Finish off the mind map about Christmas.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Please look at activity 2a. Discuss in groups and create a mind map.
(设计意图:采用教材提供的圣诞节的思维导图, 理清了一个节日的基本框架, 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扩充思维导图的同时,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头脑风暴”, 在话题和词汇上都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铺垫和准备, 新词汇的学习在思维导图的补充中不断呈现, 使得词汇的学习更生动, 更易于学生掌握。)
StepⅢWhile-reading
Scanning
1.Scan the text. Find out proper nouns (names) and underline them.
Proper nouns:
Charles Dickens, A Christmas Carol, Scrooge, Jacob Marley,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Christmas (Day) , Christmas Eve, Santa Claus...
(设计意图:快速浏览课文, 标出专有名词, 此任务的设置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背景, 降低文章理解的难度, 并在检查任务的完成中, 给予适当的解释。学习生词或易造成阅读干扰的词汇, 边用边学, 有利于单词的掌握和理解。)
e.g.Scroogeismeanand only thinks about himself.mean此处使用了它不同于以往的形容词用法, 意思是“吝啬的”。
Jacob Marleyis Scrooge’sdead businesspartner.此处学习dead, business partner。
2. Read paragraph by paragraph. Try to finish off each task.
Skimming
(1) Paragraph One.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quickly and do activity 2b.
Q 1. What are the common things that people think of for Christmas?
Q 2. What is the true meaning or spirit of Christmas? /What lies behind all these things?
(2) Paragraph Two
Read the second paragraph quickl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Learn the new words end up, punish, warn in this paragraph while reading. Then finish off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novel“A Christmas Carol”.
A chart about the novel“A Christmas Carol”
(3) Paragraph Three
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third paragraph carefully and finish off activity2c. Complete the chart.
What does Scrooge see when he’s with ...
(4) Paragraph Four
Read paragraph 4 and find out if Scrooge has changed and what he does now. While reading the paragraph, students can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pread”.
(设计意图:此文章篇幅长, 学生不易于整篇理解, 而且短文每段的结构清晰, 层次分明, 针对此文章的学习, 更适宜进行分段落进行阅读教学, 既降低了文章难度, 又有利于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上对学生的指导。)
Reading strategy: Inferring
(5)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gain and show them the reading strategy inferring.
Reading strategy: Inferring. This means you have to“read between the lines”to get the meanings that are not clearly stated in a text.
For example, The question Does Scrooge have a lot of friends? Why or why not?
T: We can’t find the answer directly from the passage.But we can infer by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T: No, he doesn’t. I think Scrooge doesn’t have a lot of friends. Because he is mean and only thinks about himself. He doesn’t treat others nicely. I guess people don’t like him, and they don’t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him. What’s your opinion? Please discuss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Show them other questions and the questions need us to infer between the lines.)
Discuss and finish off activity 2d.
Q 1. Why does Scrooge hate Christmas?
Q 2. Does Scrooge have a lot of friends? Why or why not?
Q 3. Why was Jacob Marley punished after he died?
Q 4. Does Jacob Marley want to help Scrooge? How do you know?
Q 5. How does Scrooge feel when he wakes up on Christmas Day?
Q 6. What does Scrooge do after seeing the three spirits?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discuss with the classmates using the expressions: I guess.../I believe.../ I think...
(设计意图:Inferring是本单元阅读材料须要重点掌握的阅读学习策略。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旁的阅读策略inferring,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思考和推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Step Four After- reading
Try to feel what we can get from the passage/ Christmas?
T: Sum up what we hav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Christmas.
S1:I think I have known the true spirit of Christmas.
S2:I know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S3:I knowthe true meaningof Christmas:the importance of sharing and giving love and joy to people around us...
T: Yes, when we learn a festival,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not only the festival itself but also the true meaning of it. Let’s spread the true spirit of Christmas.
(设计意图:在阅读文章的学习中, 告知学生对一个节日的了解, 不但要知道该节日表面化的东西, 更要了解节日的实质, 这样才能理解节日的内涵并传承其真正的意义。)
Step Five Homework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gain and write down the difficult language points that you don’t know. Prepare to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three ghosts and Scrooge by themselves.
8.2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句法
一、三位滥觞者
其一,Fillmor。1968年Fillmore(费尔墨)提出 Case Grammar,即“格语法”,开始在句法研究中考虑语义。1982提出Frame semantics,认为词义理解取决于其特定的语义框架。1988年提出 Construction Gramma,以习语为研究进路,批判TG(转换生成),引出了 “构式” 这一概念。但是,他主要是对习语的研究,并未将其扩展至常规句式的研究。
其二,Lakoff。Lakoff(莱考夫)这位认知语言学的开创者对构式语法的产生也做出了巨大贡献。1977提出Gestalt Grammar,强调将语法关系与具体句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associate grammatical relations with a particular sentence types as a whole)。在1987的著作中Lakoff 讨论了构式:Deictic There Construction。后来基于对a Neural Language Theory的研究,将其理论发展为Embodied Construction Grammar。
第三,Langacker。Langacker (兰盖克)1977年讨论了助词的形和义。1982年首次使用 Space Grammar。后来于1987, 1991年出版2卷本: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系统论述其认知语法,于2008年出版Cognitive Grammar: An Introduction。对其理论进行了综述。他的理论主要是以研究象征单位为进路研究构式语法的。
二、二位推动者
继上述三位学者的开拓性研究之后 ,把构式语法推向显学的要数Goldberg和 Croft这两位学者。
Goldberg是Lakoff的学生。受到老师的隐喻理论及there构式的影响,以及Fillmore习语分析、框架语义学、构式语法和Langacker的最简分析方案的影响,于1995年出版了专著: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详细论述了其构式语法思想,并用该理论分析了语言的题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认为 “构式有自身的意义,可改变词义,并对词汇用法有限制”提供了证据。同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构式之间的范畴化关系(辐射性范畴)。
另一位推动构式语法发展的学者当属英国类型学家Croft,他在2001出版专著,提出了激进构式语法。其特点在于:认为之前3种构式语法(FCG,LGCG,LCG)都是分解论(Reductionist)。未论彻底摆脱经典理论,因为他们的分析都受到传统语法的影响,都使用了传统分析方法所提出的句法成分和句法关系。Croft提出要废除句法成分和句法关系这些概念。将构式视为语言分析的原素性单位,主张通过构式对语法范畴和词类作出有效定义,并将其视为语言研究的最基本目标。这是其激进之处。
三、一种批判转换生成语法
构式语法的出现,是对TG语法的组合论的回应(Croft&Cruse, 2004:225)。与TG的理论分歧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语言普遍性仅与自治句法相关,还是可以通过一般认知能力或构式的语义(或功能)得到阐释;
2)语言知识是天赋的,还是通过后天习得获得的。
持“普遍语法假说”的TG学派(如Chomsky 1957,1993;Pinker 1984)认为,语言知识是人类先天就具有的知识,是UG的一部分,以此为蓝图,人类就具有了习得语言的能力,无需通过归纳获得。习得语法就如同定制“软件包”(Jackendoff 2002):所有的东西都在里面,学习者只需选择合适的参数,语言的使用则通过形式化的演算来操作。
CCxG反复指出,并未否认人类语言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人类概念结构及人类发音器官的研究并未提供UG存在的足够证据;相反,大量经验证据表明,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并非UG,而是基于使用而抽象概括出的构式,这才是语言知识在人类心智中的基本表征形式,是必须通过后天习得的。语言知识的概括可以从语用、信息结构、认知过程等诸多方面得到合理的解释,绝非仅仅形式化的符号运算。这一转变使得CCxG不但可以处理“核心”语法现象,更能有效地解释被TG抛至词库“大监狱”中的“边缘”语法现象,从而达到对所有语言现象作出统一解释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不妨下这样一番结论:对TG的五个基本观点,即1、天赋性:Nativism,Innateness;2、普遍性:UG; 3、自治性:Autonomy(分四种);4、模块性:Modularity;5、形式性:Formalization。构式语法则争锋相对地提出了:1、非天赋性;2、非普遍性;3、非自治性(形义一体);4、非模块性;5、非形式性。
参考文献:
[1]Goldberg, A.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95.
[2]GOLDBERG A E. 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寅. 构式语法研究 理论思索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91.
[4]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石毓智. 构造语法理论关于construction定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07(13)
9.《识字2》教学反思 篇九
篮球足球排球
竞走跳高跳远
铁饼铅球标枪
游泳射击登山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12个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成四行,隔行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课文配有插图,每一个词语都对应相应的词语,学生能形象直观的了解这些体育运动。
现象简析: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字词的教学,利用两节课学完了内容。10个生字每节课学5个,并指导书写。然后在第二天的早读课让生读,背。我以为学生应该学的不错,字会默了,书会背了,应该就达到目标了。但谁知,今天做作业时,问题出来了。
作业第三题选择合适的词填空。(填序号)
打扔投推掷踢
排球()标枪()铁饼
()铅球()沙包()足球
改作业时,发现孩子们踢足球、扔沙包、打排球几乎没错的。但剩下的三个,答案就乱七八糟了,有写推标枪的,有写掷标枪的……总之,是乱选一通。改着我那个气哦。
原因猜测:
孩子们对这些运动项目比较陌生,根本就没看过或者是接触过,没了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就缺失了推理的源泉,乱选、胡选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我又是比划,又是做推、掷、投的动作,忙的不亦乐乎。孩子们呢也模仿着我,你推我投的,可是效果好像并不好,订正作业时依然有9人错误。
作业第四题:填一填,把句子写完整。
1.()、()、()都是体育用品。
2.我喜欢()、()、()等体育运动。
我认为很简单的两个小题目,让会的同学举手,结果举手者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几番启发引导,才有十几个同学犹犹豫豫的慢慢腾腾的举起手。时间也不多了,我无奈之下,干脆告诉孩子答案,本因为这样孩子就没错了,可改的时候,仍然有六、七个同学错,有两个同学前后订正了三次。这个气啊。
原因猜测:
孩子对“分类”比较模糊,也许因为生活经验或者接触这样的题目过少的原因,看到这样的题目很茫然,想到什么就填什么,根本没有分类的概念。
改进措施:
一、课前最好布置学生搜集、了解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途径可以是向家长咨询,也可以通过电视、电脑能搜集。当然,这些必须由父母辅导着孩子。但无论孩子懂得、学习了多少,我相信他经历了,必然有收获。感性的认识增强了,理性的理解才能跟上。
二、多媒体课件要充分运用。
课件的.展示比让学生单纯的看书上的图要生动具体清晰的多,而且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利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如果再有视频的讲解,我想学生对于这些体育运动项目和用品的理解于无形中就加深了。
三、学习新课之前,教师要提前翻看作业。
【2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认一认2》教学反思11-21
教学设计及反思207-28
中学英语教学反思208-13
勾股定理2教学反思09-01
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08-18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反思08-17
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2)完形填空解析及教学反思解读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