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师范类吗

2024-11-30

学前教育是师范类吗(精选5篇)

1.学前教育是师范类吗 篇一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非师范学生,现状,重要性,途径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特征。高等书法教育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也为书法的普及教育起着输送人才的重要作用。关注高等书法教育, 完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 开展非师范学生书法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升全民素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现状

笔者在与一些大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学生认为书法课就是写字课, 有的听说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 但是问到他们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就答不上来了, 有的甚至从来没有用过毛笔。他们的书写水平大多停留在初级水平上, 对于握笔的方法、笔法、结构把握都是模模糊糊, 在练习中还经常出现错别字。可见, 现在大学生的书法基础是相当薄弱的,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或者一些培训班接受书法教育, 但是书法不是中考、高考甚至会考的科目, 普及力度还有待加大。中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以后, 高等书法教育就担当着“补课”的角色, 既要把以前所缺的知识补起来, 又要有所提升, 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近年来, 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迅速, 到目前为止,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逐步完备。目前, 全国共有40多所院校招收书法专业。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当然都接受过书法教育, 而高等书法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大学生, 按照师范性质可以分为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两大类。从目前的教学来看, 师范生的书法课是必修课, 而非师范生的书法教育却是我们所忽略的。为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扩大自己的就业面, 非师范学生就需取得教师资格证, 而“三笔测试”是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的硬件。与接受过书法教育的师范学生相比, 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非师范生的“三笔”功底相对薄弱, 与师范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 这部分学生通过“三笔测试”的难度就相对较大, 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的负担和压力, 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开展非师范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一味注重知识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而书法教育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早在唐代, 国子监所辖“六学”中就有“书学”一门, 贞观年间, 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就亲执教鞭, 教导学生专习唐法, 唐朝还把书法水平作为科举取士的一项重要标准。高校开设书法课程既可以使大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又可以使大学生在书法学习中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相关的书法理论知识, 了解书法美学原理, 增进自己的学识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的推进。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很多大学生感叹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从根本上说, 大学生的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职业选择完成自我社会化的过程,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 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 高等书法教育不仅仅是师范生的师范技能, 还应该是所有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课。

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气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而中国书法被誉为“纸上的气功, 墨上的太极”, 加强书法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练习书法时, 学生全身舒展, 凝神静思, 通过手臂、手腕、手指神经肌肉等调动全身的气和力, 通过笔毫送到笔画线条中, 使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得到锻炼并且更加协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校园也显得浮躁起来。书法这门“动”、“静”结合且法度深严的课程,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写字时平静的心态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正如古人云“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燥;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1]书法创作过程也是释放情感的过程, 可以调节情绪, 缓解疲劳。“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 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 任意挥洒, 到痛快淋漓之候, 又觉临心焕发”。[2]项穆在《书法雅言·资学》中也提到:“人之资禀有温弱者, 有剽勇者, 有迟重者, 有疾速者。知克已之私, 加日新之学, 勉之不已, 渐入于安。”[3]通过书法学习, 学生可以提升气质, 完善人格。

三、开展非师范学生书法教育的途径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 它历数千年而不衰, 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 积淀了华夏民族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书法与文字、文学、美术、文化、历史、民俗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从理论上说, 研究这些学科的方法都可以应用到书法研究上, 可以说, 上述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作为研究书法的角度和背景, 把相关专业和书法进行整合, 做到宽口径、多发展, 同时, 借助书法这一工具, 可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从多学科的角度审视书法, 去引导学生学习书法, 才能使他们对书法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同时和所学专业相结合, 完善知识体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 书法是文字演变的载体和产物, 学生学习不同文字发展阶段的书法艺术,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从文学的角度看,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可能就是一件很好的文学作品, 很多文学作品就是书法创作的主体内容。从历史学的角度看, 书法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历史现象, 涉及书法作品的历史背景或流传延续, 书法作品风格形成的历史及演变规律, 书法理论、审美观念的形成及历史演变。从民俗学的角度看, 书法是一种精神民俗和一种社会生活民俗的现象, 它以文字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素材并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从美学的角度看, 书法作品是审美对象, 蕴含诸多审美元素, 书法欣赏就是审美的过程, 而书法创作是美的探索和创造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书法作品是人类视觉感知的对象, 书法创作过程是人类情绪表现的过程, 书法欣赏可以看成是以书法作品为刺激对象的心理反应过程, 与创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从地理学的角度看, 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书法家, 这些书法家所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显然被赋予一定的地域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 书法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是很多旅游胜地的重要资源, 刺激着旅游业的发展。从政治学的角度看, 特别是在古代, 大多书法家都是士大夫阶层,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领导层, 他们的思想观念通过书法作品传播, 欣赏书法作品也就成了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 古代的士大夫有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等, 许多人是集各种才能于一身, 也就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 要开展非师范生的书法教育, 面扩大了很多, 就急需更多的高素质的书法教师。从目前全国的高校书法教师队伍来看, 师资力量还相对薄弱, 因此, 我们要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打造一批教师队伍。首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师资, 让精通书法的教师兼任书法教师或者通过转岗培训专门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其次, 通过外聘的形式, 吸引更多社会上的书法人才进入高校参与书法教学, 请一些书法名家在高校开专题性讲座, 把他们研究的最新成果授予学生。最后, 让在校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一部分书法课的教学任务, 在校内通过书法协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使书法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的学生有更直接的交流, 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

在高校普及书法知识, 开展非师范生的书法教育, 还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除了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交流、提高之外, 还需要增设一些硬件设施。首先, 配备书法课程专业教室, 包括专用课桌、画毡、临摹架、经典作品临范、拷贝箱、计算机多媒体展示设备设施等, 教师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建设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作品陈列室, 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氛。最后, 建立“三字过级”测试制度和定期比赛制度, 这样的激励措施能督促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 书法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出的多元化、开放性和社会化的特点, 高校书法教育应扩大受众, 把非师范学生的书法教育纳入高校书法教育体系中, 突出和强化书法教育的多元化和广域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应不断创新书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书法教育的“教”、“学”、“用”有机结合, 以发挥书法教育的最大合力, 促进高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若.书法教育中的人格熏陶及心态引导[J].艺术教育论丛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04.2.

[2]周星莲.临池管见[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12:730.

2.学前教育是师范类吗 篇二

为探寻新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模式,研究组设计了一套关于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小学如何合作共建的调查问卷。问卷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发给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小学的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不记名网络问卷调查。2013年发出470份问卷,收回210份,收回率为44. 7% ; 2014年发出325份问卷,收回115份,收回率为35. 4% ,总收回率为40. 1% 。根据调查结果与实践情况分析,研究组认为,有效开展新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模式建设,需要建设“共赢式”的新教育实践模式,要取得实习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向外搭建外围教育实践平台

1. 寻求政策支持

教育问题是千丝万缕的全民问题,是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不是一个单位的教育,而是全社会的教育。在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前,师范院校首先与地方政府进行联系,地方政府的参与可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更好地调动各方建设的积极性,可使基地的使用更加有效,发展更为稳定。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培养摇篮,中小学是这些教师的需求方,双方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供需关系,为双方的沟通及合作提供了基础。因此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存在广泛的合作需求与合作空间,教育实习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合作方式。教育实习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工作的好坏,将影响实习的效果,影响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到地区乃至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政府应该把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工作置于大教育系统中加以引导和支持,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的实习工作,同时奖励接收师范院校实习生的一线学校。此外,政府最好能制定相应政策,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铺垫。

2. 落实资金支持

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实习经费为生均160元/学期,此外,实习过程中该校实习费用的支出还包括实习指导费、实习管理费、搬运费、耗材费等,实习经费明显不足。接收实习生的小学,需给实习生提供吃、住和办公等相关条件设备,这些经费支出并没有在每年政府给小学教育教学的经费拨款计划内,因此,在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经费配给问题较为紧迫。

政府如能每年下拨一定的专款支持师范生实习工作, 用于改善小学教学场地条件,或增加更换教学设备,或给予指导教师指导工作补贴等,这样小学在配合师范院校完成实习工作的同时,学校的相关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这将有效激发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小学教师对实习工作的支持热情。

3. 开创就业支持

目前师专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政府能在实习基地学校给优秀实习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 将会极大地鼓舞实习生的实习工作热情,特别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实习生将会努力争取难得的机会,而作为实习基地的小学则会更加负责任地培养其后备力量。

二、向内创新院校与小学的有效合作机制

除寻求政府支持以促进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小学的合作外,师范院校也要从自身出发建立有效机制,以确保两者间的合作得以稳定、长久。基于此,本研究组认为在教育实践理念和实践上皆需有所改进。

首先,双方应将互惠互利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理念。 当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所实施的各种实习模式中, 与接收实习小学构成协作型的合作关系。协作型合作通常是一种个体间的联系( 诸如咨询) ,属于短期项目; 或是一种一方给予,另一方接受的服务传递,通常很少为互惠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被动地配合Q师专完成实习工作,由于没有获得显性的利益,小学往往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实施,这样的合作肯定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地,需更新校方合作理念,突出小学在教育实习及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小学及其教师平等权力参与教育实习的各环节工作。同时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及其所获得的利益,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更加稳定持久。如该师范院校在获得小学实习条件支持的同时,可以允许小学同享本校的图书资源、优先帮其培训在职教师,双方在小学课程改革、研究等科研领域中达成合作伙伴关系等,互惠互利的实践理念有效地促进师范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

其次,建立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一直以来,该师范院校每年都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而作为二级单位的各院系也相应建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组长及成员均为该师专领导、教师或辅导员等。小学在接收该师专的实习工作后也临时安排给相关指导教师,然而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隶属Q师专的实习领导小组,在管理中容易出现脱节,影响实习效果。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有高达54. 5% 的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共同组建管理队伍,共同负责建设事宜”是师范院校和基地小学共同建好实践基地、积极合作的首要环节。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机构成员由政府分管部门( 如教育厅、教育局等部门) 领导、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基地领导及教师组成。明确成员的职责,并且每位成员均受实习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再次,制定统一管理规定。目前该师专制定的相关实习管理规定,包括每年制定的实习计划,都是该师专单方所为,其提出的要求也只是针对本校的实习带队教师( 或指导教师) 和实习生等相关人员,小学往往没有参加实习管理和计划的制定,因此小学不了解具体的实习目标和要求,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只能凭着感觉指导实习生,而且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不受任何规定的约束,指导实习生仅凭本人的责任心和良心,实习很难达到良好效果。有47. 5% 的小学指导教师在问卷调查中选择了“高校应提前与实践单位商议,共同制定见习、实习计划,再行实施”,可见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也有共同参与制定见习、实习计划的愿望。由此看来,在成立了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后,应在实习前由实习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实习管理规定,并在实习过程中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管理规定须明确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基地及其实习指导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要求等。为保证良好的实习质量,高校和实践单位应联合组建指导力量,共同对见习、实习生开展实习指导和管理工作,从问卷反馈看,这一点得到了高达45% 的小学一线教师的认同。 因此,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分别在师范院校和小学中遴选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情况,尽量选出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工作,并组织开展关于实习指导内容、要求等的集中培训,颁发实习指导合格证书和聘任书,按照指导工作量计课酬。在评聘职称上,实习指导教师可根据参加指导的次数( 一届为一次) 获得积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且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明确,避免产生矛盾冲突。

最后,搭建共同交流平台。近几年在该师专实习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与小学的交流极为有限,多为实习前期联系实习安排和实习结束前双方相关领导的礼节性见面,双方的实习指导教师极少交流,甚至没有交流。小学教师在双方交流方面的愿望较强烈,在问卷调查回收数据中,有60% 的人认为 “要提高实践单位工作积极性,高校和实践单位之间应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双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可见,加强双方教师的交流,对于实践基地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师范院校和小学间主要是缺少一个合适的交流平台,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应做好设计,每年都要明确规划出双方学校相关领导和指导教师的交流次数、时间、内容等。也可以规定,以师范院校牵头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比如实习专题网页等。内容设计可包括: 实习管理文件、实习动态、实习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供稿,且要求实习生每人必写,由双方学校指导教师评语) 等栏目,使指导教师和实习生都有机会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习心得。

3.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究 篇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学前教育教师师资的质量高低。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同仁。

一、师范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

师范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量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学前教育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范学前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学前教育对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学前教育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因此,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师范学前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师范学前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学前教育教师。

(三)师范学前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学前教育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学前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三是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

师范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学前教育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学前教育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师范层次学前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爱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学前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师范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一)构建师范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1.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学前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学前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学前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学前教育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学前教育的知识经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

(二)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 普通教育课

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2. 专业教育课

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

3. 技能教育课

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由学前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生获得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又是有效的教育手段。

4. 实践教育课

这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这既是培养合格学前教育教师的重要环节,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它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

在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下,更需要对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摘要:如何建设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有待探索和发展的课题。本文从专业特性、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结构与设置等方面对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潘洁.北美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J].幼儿教育, 1988, (Z1) .

[2]于晓梅.呼伦贝尔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问题与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 (1) .

[3]程少波.梁冬妮.略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 1994, (6) .

[4]杨春华.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看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0, (8) .

4.学前教育是师范类吗 篇四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师范性严重缺失

(一) 师范性缺失的结果及表现

师范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优势教育。这种特色客观地体现在毕业生的素质上。面向基础教育, 培养合格师资, 应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 也是其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当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在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含金量”不足, 师范性严重缺失,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职业技能匮乏, 综合素质低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教书育人, 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要能够从教育的视野认识和评价教育现象, 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要具备过硬的师范生基本功“三字一话”, 要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当前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生相比, 除了拥有几门教育心理学理论课的成绩, 并没有显示出师范生应有的优势。会写毛笔字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钢笔字和粉笔字水平也只是一般,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有碍观瞻。

2. 知识结构不合理, 适应能力弱

传统的师范教育一直是书本加粉笔, 专业加教育, 而当前的师范教育, 既没有继承优良传统, 更没有与时俱进, 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了解得少, 学习得少, 研究得更少, 对学生的培养仅仅是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流于形式的教育实习的简单相加, 导致师范生知识结构单一, 只剩下陈旧的专业知识和些许教育理论的点缀, 稍跨专业就举步维艰, 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 实践经验缺乏, 动手能力差

大多地方师范院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习, 有的还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时间短,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要完成跟班见习、听指导教师课、观摩其他教师示范课、试讲演练、上课实习、班主任实习等学校工作诸方面的模拟实践, 最终实习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走过场, 很难真正体验到教师工作的本质, 更谈不上对教育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实践研究[1], 因此, 培养的师范生缺乏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弱, 难以适应教学工作。

(二) 师范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特色不明、师范性严重缺失, 除了与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关, 其根本原因, 还在于缺乏科学的办学定位。在高等教育的复杂结构系统中, 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要努力从不同层面去选择确定自己的坐标, 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 即选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地方师范院校要对办学进行准确定位, 需要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状况特别是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潜力、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情况, 只有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 才能够科学地决策学校未来的走向;所谓知彼,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服务区域应该是立足本城市、面向周边地市或周边省市, 因此, 在办学上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尤其是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发展需要, 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

近年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有水涨船高的趋势, 工作重心不是放在核心的教师教育上, 而是盲目追求非师范专业和学校向综合类转型的学科建设, 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 仓促建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 这些专业的先天性基础弱势, 必然会给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质量和将来的就业走向带来不利影响;同时, 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均被边缘化, 对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预备队伍缺乏明显的举措, 导致两手抓, 两手都不够硬;再者,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把精力用在鼓励和组织学生“考研”上, 追求“考研率”, 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很显然这也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在高校的一种“翻版”[3], 绝大部分充当绿叶的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技能准备。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出师范特色, 培养优秀师资的策略

(一)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教师教育的文化氛围

教师教育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教师意识、培养教师素质的重要资源。大学生职业意识和道德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活动) 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 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三笔字书法作品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浓郁的师范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熏陶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 学为人师, 行为师范,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 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榜样形象, 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 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激发学生的从教热情,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 注重教师专业化, 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师范特色、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课程建设是关键。不同的服务对师资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 城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比较好, 往往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区域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乡镇的学校, 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相对较差, 往往较注重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在两者兼顾的同时, 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有所侧重:调整课程结构, 以教师专业化为主线, 以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突出师范性为原则, 注重文理渗透, 建立具有现代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 应该具有针对性, 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为主, 开设书法、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基础教育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文字书写水平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 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优势;二年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大学低年级, 开展通识教育, 注重文理渗透, 扩展学生知识视野,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三年级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科教学法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动态, 熟悉中小学学科内容, 进行校内模拟实习,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四年级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实习[4]。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注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培训, 既让学生拥有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心理适应性, 又能承担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 采取必修和选修、专题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 增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教育需要理论指导, 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应把实践教学渗透于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 可采取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见习加校内模拟实习、四年级实习的方式, 同时增加教育实习时间, 加大对实习的指导力度, 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让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 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再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让大学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 让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学业的同时,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知晓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地方师范院校要谋求生存和发展, 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师范特色, 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

参考文献

[1]李思源.突出师范特色加强教师技能训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75-76.

[2]寇冬泉.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88-91.

[3]姜德照, 常勤德.地方师范类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选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4) :72-73.

5.学前教育是师范类吗 篇五

一、提出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提出综合能力培养要求, 既是实现我校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目标的要求, 也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就业、创业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此, 我校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几项极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要求, 具体体现在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关键能力, 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教育教学监控和应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家长工作等多项内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是指弹 (琴) 、唱 (歌) 、跳 (舞) 、画 (画) 、讲 (故事) 、编 (儿歌、简单的舞曲) 、制 (作手工) 等方面的实施操作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是指学前教育师范生适应社会、促进职场发展的能力, 其培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操作性。

二、规范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我校开办师范专业教育已经30余年, 为社会输送大量师范教育专业人才的同时积累了较丰富的职业能力培养经验。我校于2005年成为湖南省15所幼儿教师培养基地之一, 2008年学校挂牌“永州市大专层次小学、幼儿教师培养基地”。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有关幼儿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才。掌握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有关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进行教学工作所必需的音乐、美术、舞蹈、键盘、口语等幼儿老师五项基本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键盘、口语、美术五项幼儿教师基本技能, 掌握保教技能、演示技能、操作技能、音乐技能、绘画技能、制作技能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人员。

三、明确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能力新要求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在实践探索中, 我们明确了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提出了幼儿教师“四段”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即学习成型段、技能过级段、异地教育段、顶岗实习段, 以寻求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强调“三基”教学, 即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基本素质教学, 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培养农村幼儿教师从事“五大领域” (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 的教学与设计能力。

四、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测评体系

我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大部分基础差, 学习能力欠佳, 学习习惯不好, 因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学前教育师范生评价机制, 使得学前教育师范生适应新形势下学前教育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 我们注重评价的作用, 特别是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 建立了公平的、规范的评价操作体系, 让学生对评价产生更多的信任, 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同时探索出多种途径用于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 如:自我反思、家长评价、实习教学成果评价、绩效考评法、档案成长评价法等, 这些评价方法激励学前教育师范生全面发展, 为教学工作起到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的作用, 为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五、建立了以职场训练为主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操作技能, 而职场训练的主要目的则不仅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技能, 而且在于帮助师范生全面把握职场中的教师职业。因此, 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必须在开放的职场中得到实际训练。

1. 完善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实训制度基地

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我校已与十多所幼儿园建成合作关系稳定的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基地, 一方面, 合作幼儿园可以为我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 促进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 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 促进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

2. 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如开设学前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期间, 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活动, 让学生了解幼儿园, 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 深化认识能力的提高;职场训练的重要目标, 是帮助学前教育师范生做好入职准备。为此, 我校定期安排了假期社会调查、教育咨询、办临时寄托班等活动;邀请幼儿园资深教师来我校讲学并提供实习指导。这样一来, 可以促进我校幼儿教育专业发展, 有利于充分利用实习幼儿园具备的经验优势, 促进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育的认识, 逐步促进学生教育信念的形成。

3. 安排学前教育师范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进行角色扮演

为了将职业能力培训活动贯穿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 我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了学生分批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 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实际上, 组织学生深入幼儿教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 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学现状, 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 是一种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成败和职业能力的达成度。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我校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多年的实践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初步形成了“四段”渐进培养模式。我们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要实实在在地创建条件, 让学生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 并热爱幼儿教育且能深入幼儿园并与幼儿园保持联系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8 (2) .

[2]刘民欢.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上一篇:十字中心学校消防安全整改方案下一篇:小高考动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