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2024-09-19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7篇)

1.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篇一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

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沧浪诗话》中也这样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这种基调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在出身和人生轨迹有着戏剧性的巧合。他们都曾家世显贵,然而高适、岑参均早岁孤贫,长期落魄不遇。高适二十岁求仕未果,以后三十年间或从军塞上,或漫游隐居。岑参年少时家道中落,科举落第后,过着书剑飘零的生活。二人的这种境遇,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边塞诗创作灵感。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诗篇一开头就在叙中含议,指陈时政,“重横行”,“赐颜色”,为全诗定下议政议军的笔调。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久戍不得归的思乡之情与妻子的断肠之痛:“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然后描写战争之败,除写萧瑟之景衬托战争惨败外,重点议论战败原因;这就是边帅的骄与奢,:边帅的骄与奢。最后的“至今犹忆李将军”,通过议论写战士既有以身许国的决心,更有忆念良将镇戍边疆的愿望。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珪与奚旅统治者作战失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从艺术技巧上看,这首诗多采用对偶、律句,对仗精美,声韵铿锵,遒劲有力,悲壮中透着雄浑。语言质朴精炼,多处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将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与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进行对比,将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等,使诗歌的情感更强烈,寓意更深刻。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更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就诗歌的语言方面,则刚健质朴,精炼准确,直抒胸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便于他自由直率的抒发自己内心凄凉慷慨的思想感情。

岑参的边塞诗侧重于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他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荒凉的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歌颂。岑参的边塞诗句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求奇求异。岑参长期来往边塞,熟悉边塞生活,将士们的立功壮志与报国激情又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他的边塞诗向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热情洋溢,笔力雄放。而他最擅长的,却是描写边塞风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西北边塞看作绝域,但在岑参笔下,边塞处处充满着浪漫气息。他笔下的边塞的奇情异彩,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奇的边塞天地。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展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蕴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我们最熟悉的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莫过于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新奇、飘逸、峭拔。首先,他以独特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以此诗为例,诗人一扫历来边塞诗阴郁荒凉的境界,以新奇的比喻,让春风吹到了这北国严寒的天地中,给这冰雪世界增添了春的生机和暖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句写得强劲有力,描写了塞外气候的多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写得奇幻浪漫,“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独具神韵、新颖别致,又有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诗人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盛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顿时让那凄凉的塞外充满了灵动与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与陶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句,写得气势磅礴,“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句写得低回婉转,留给诗人留给读者的是心中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愁。岑参的边塞诗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情调。

岑参还非常注意细节处的描写,以一个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技巧,描写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并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多用一些较不易被察觉的细节来展现诗境和传达诗情。如“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上空留马行处”等,通过几个细节意象使诗篇更富有画面感。虽然这首诗是为边塞送行赠别而作,但全诗的内容却是紧紧围绕所命之题而描绘渲染,一直到结尾处才点出送别之意。与其说岑参的诗作是在环境渲染中表达送别之意,倒不如说他就是在对具体的异域风光进行着意的描摹。

读高适的诗,让人悲痛,有一种悲壮、浑朴厚实之感;读岑参的诗,更多的则是雄奇、俊逸,有一种清朗之气让人觉得振奋又新奇。

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诗作则是个体的外显。高适与岑参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中有他们共同的时代因素,也有其个性的外露。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比较,研究探知其异同一二点。虽然这两位诗人同中有异,但都以其各自的文学成就,为盛唐诗苑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

[1] 古明惠.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3)[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5-257 [3]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81 [4] 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0 [5] 刘开杨.唐诗的风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 李志慧.唐代文苑风尚[M].西安:赏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7] 苏亮.盛唐之音的绝响—略说高适岑参边塞诗[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2.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篇二

关键词:边塞诗,高适,岑参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 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了顶点, 在这种气氛下, 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 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 显出一种悲壮美。

高适 (公元700—765年) 、岑参 (公元715—770年) 生活的年代相同, 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 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 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 一度任职卑微, 使得他们的创作有许多相同点。高适早年生活困顿, 随父旅居岭南, 开元中入长安求仕, 但毫无结果;天宝八年, 他因人举荐, 试举有道科中举, 受封丘尉, 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 他入朝为刑部侍郎, 转左散常侍, 进封渤海县侯。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 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岑参祖籍南阳, 出生于江陵, 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 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 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荣了。他幼年丧父, 家道中衰, 全靠自己刻苦学习, 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 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 首次出塞赴龟兹, 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 与高适、杜甫结交唱和, 天宝十三年, 他再度出塞赴庭州, 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 高岑齐名, 风格也相近,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岑之诗悲壮, 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雄浑, 而岑参的诗显得悲壮峭拔。高适的诗颇有古风, 句中有人生的感慨, 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 而岑参的诗则更多的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 想象丰富, 格律多变, 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 这就使得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注重人生实践, 岑参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的相同之处, 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 就其差异而言, 二者又恰恰形成对比, 在反映现实问题上高适超过了岑参, 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深度上超过许多诗人, 因此而生出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 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 更具悲壮美。在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 在立功边塞的前景下, 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的神奇瑰丽, 于是他热情加以歌颂,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艰辛的传统格局, 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上, 高适将自己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功名志向糅为一体, 苍凉中体现出理智冷静。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 讲究感觉印象, 思想题材上, 高适诗内容深刻, 有大胆地个人见解, 对黑暗面无情揭露, 岑参诗描写塞外奇异风光, 塑造千姿百态艺术形象, 内容丰富多彩;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 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以诗比较, 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 又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的痛苦的深切同情, 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 另一方面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表示不满。作者不讳言战争之苦, 也不失奋发激昂的基调。苦难与崇高对照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与高适不同,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将西北沙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 用慷慨豪迈的格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别具一种壮丽之美。

综上所述,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与岑参的诗歌体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显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

3.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篇三

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

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

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的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4.高适边塞诗鉴赏 篇四

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

高适的人生是幸运的,他66年的人生有近50年生活在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当时的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高适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这在他的边塞诗里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送兵到蓟北》

高适一生曾有两次到东北边塞的经历,这是他第二次以封丘尉职送兵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军时所作。北国边塞广袤无垠,极目远眺,冰雪连天,军营中弥漫着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然而诗人千里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来,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书塞景之苦,诉屯军之愁,实际是为了凸显自己投笔从戎的书生意气和一展抱负的豪迈气概。高适入仕较晚,50岁才获授封丘尉职,但他始终“喜言王霸大略”,胸中充满着一种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激情。高适的入仕之路颇为曲折,曾两次应试不中,在外游历十多年,企图通过入幕来入仕。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他把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引入仕上,故有很多“投刺”之作。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在这类诗中,高适对援引者的形象、才华、功绩、威望给予了过多的赞美,最后道出希望得到提携援引之意,体现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与紧迫感。高适的边塞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待同样热切。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送蹇秀才赴临洮》

蹇秀才本蓄“千里”之志,然而双鬓染霜,尚无成就,现在投笔从戎,远走塞外。征程之难,希望不要畏惧,勇敢前行。依君雄笔之文才,宝刀之武略,只要自我发奋,一定能在临洮成就勋业。通篇洋溢着对友人从军出塞的赞美,对建功立业期望的热切,既是激励他人,实际也是诗人抱负的真实写照。这种炽热浓烈的爱国情怀,既是高适个人思想观念的基本取向,也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二、豪迈尚气的英雄主义

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为人们实现英雄梦提供了广阔舞台,崇拜英雄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边塞诗本身就是歌颂英雄精神的重要载体。高适的边塞诗体现出强烈的英雄意识,特别是对历史英雄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塞上》

诗人北游燕赵,东出卢龙,看到的是虏骑滚滚南下、边境狼烟四起,而唐军却陷于“转斗”,疲于应付,和亲的政策也不能带来长久的和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才能安边定国,诗人想起持节临塞、威震四方的李广将军,希望能有他那样的英雄统帅大军,一战擒贼首、定边关。《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的“第一大篇”,在诗中,诗人一开始就发出了对“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英雄精神的赞美。在梯次描述了敌军气盛、边关告急、将帅腐败、征夫怨女的痛苦后,对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用“至今犹忆李将军”收住全篇,体现了浓重的英雄情结。高适在歌唱历史英雄的同时,对当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同样给予了热情的赞颂。在《东平留赠狄司马》中,对狄司马的出塞经历和功勋表达了深深的敬佩: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西域月窟、楼兰、北庭、西海地名的连结运用,呈现了邈远苦塞的真实图景,辅以经、指、出、临四个动词,表现出了一往无前、连续作战的边塞经历,赞扬狄司马论文学识广博,入仕官职显赫,操兵练出精锐,出战荡平胡敌。一个跃马扬鞭、驰骋边塞、英武勃发、功勋卓著的英雄形象扑面而来、跃然纸上。高适将对英雄形象和精神的景仰和赞美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理想和追求,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不断喊出“他日云霄万里云”“自有云霄万里高”的心声,激发出干一番英雄业绩的豪情。他后来历任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等重要军中、地方官职,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发挥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白有诗赞曰:“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构成高适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激昂雄劲的尚武精神

边塞诗之所以在唐代空前繁荣、达到巅峰,与整个朝代连绵不断的边塞战争有很大关系。高适在科举屡试不中的情况下,逐步把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弃文从武、走向边塞、入幕佐帅上。《别冯判官》中“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送董判官》中“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等,反映的就是这种强烈愿望。作为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以诗人为戎帅”第一人,并最终出将拜侯,崇军尚武是高适边塞诗大力歌唱的旋律之一。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这首诗作于哥舒翰幕府期间。入哥将军幕府,是高适人生的重大转折,自此他才真正走上了“万里云霄”路。因此,他以极度兴奋的心情,对从军的自豪、搏杀的壮烈、凯旋受赏的荣耀,都给予了热情的赞唱。威严的军队,乘着骏马,挟天子之威,倚将军之雄,翩然而行,进军的战鼓如雷声震地,千万面军旗如火焰飘动。 “天子怒”“将军雄”“雷殷地”“火生风”,渲染了唐军不可战胜的如虹气势。太阳照耀着雪亮的战戈,月亮映射着高悬的良弓,无论在青海、还是在黑山,都英勇无畏、士气冲天。有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旄头空”就是必然的战争结果。蓄势至此,豪情更加迸发,万里赴死,终于一朝成功,诗人对登麒麟阁、入明光宫充满着强烈的期待。笑文士、轻一经、讽古人、叹老翁,虽有几分得意和轻狂,却充满着对走向边塞、手执雕弓、激战太白的无比自豪,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对崇军尚武精神的赞美。直接投入到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活,使高适对将士、战场、胜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诗歌中的阵云氛围、英武之气更加浓厚。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

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

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

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

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哥舒翰收复九曲,是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一场决战。取胜后,高适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写诗予以歌颂。由于当时正在前线,亲眼目睹了战场的惨烈,诗人采用“赋”的手法,对战斗场面进行了具体细致地刻画。唐军气势摧山,军旗翻动,将军指挥若定,士兵机智转移捕捉战机,弩弓发出的箭一排排飞向敌阵绝断其归路。从“泉喷”“风驱”“鬼哭”“天愁”中,似乎能闻到战场的血腥、看到敌方失败的惨状,浑化无迹地承接了唐军的威武气势,隐喻地歌颂了将士英勇善战、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石城”以下十二句对主帅哥舒翰的赞誉,是对前面士兵歌颂的升华,揭示了取胜的原因。能让“老将”失色、儒生结舌的,正是哥军 “慑沙漠、感乾坤”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长策善决”的智慧,这也正是高适作诗赞扬这场大战的立场所在。

四、哀怨深沉的忧患意识

高适边塞诗中的忧伤情绪和爱国情怀是统一的,忧患是爱国的另一种表达,爱国是忧患的延伸和发展。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才使他在屡试不中、几十年求仕不成的情况下,矢志不改,永不放弃。因此,从高适边塞诗忧伤的情绪中,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力量,激起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在高适悲伤的情绪中,最大的莫过于对怀才不遇的悲叹。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自蓟北归》

诗人作为封丘尉出使青夷军送兵,面对边塞诸将玩忽职守、贪功邀赏的情况,心情十分沉重,不由生出些许凄哀之感。诗一开始就营造出沉重的“哀”气,“边马哀”实际是驱马人心里之哀。面对天高地远、敌我对峙的情况,统兵将帅本该出以公心、忠于职责、慎重决策,然而他们却为一己私利,轻启边战,致使战士十之五还。自己有“王霸大略”和安边良策,却无人理睬,虽然来到边塞却不能有所作为,最后失意而归。开始的“哀”变成最后的忧,那种忧国忧边忧兵的心情,至今读来仍令人伤感。

大国多任士,明时遗此人。

颐颔尚丰盈,毛骨未合迍。

逸足望千里,商歌悲四邻。

谁谓多才富,却令家道贫!

秋风吹别马,携手更伤神。

——《过崔二有别》

大国本应推崇人才,单单却把崔二遗漏,作品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不平之气。本有千里之才却不能任性驰骋,怀才不遇的悲伤足令“四邻”唏嘘。在秋风萧瑟的环境下,两个怀才而不得志的人握手道别,“伤神”之痛岂不加个“更”字,人生悲苦有何如斯?令高适悲伤的还有士兵的苦寒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其中最经典和震撼人心的是《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诗中以悲凉的笔调,呈现出一幅黯然惨淡的画面:在荒凉苦寒的环境中,胡军以暴风雨般的威势向唐军扑来,战士们不畏强敌,慷慨赴死,虽死伤一半,仍然不能杀退敌人。而在将军帐下,却是美人歌舞、纵情享乐的景象。随着笔锋的调转,这种控诉还在深入:征人远赴边塞辛勤日久,怨妇以泪洗面艰难度日,伤心欲断,他们相互的思念是那么刻骨铭心,离别之苦是那么心酸,更令人心痛的是,征人看到的依然是那么辽远渺茫的边塞和没有胜利希望的战斗。回望家乡,不知是否还有归期……把悲凉的气氛推向极致,直穿心底,令人伤感,也令人激愤。

5.谈岑参的边塞诗 篇五

先看当时不平常的边塞生活。《旧唐书•高仙芝传》:“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小勃律国王为吐蕃所招,妻以公主,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后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并灵詧累讨之,不捷。玄宗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小勃律国王为唐朝命官,他背叛唐朝,投靠吐蕃,使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高仙芝进军讨伐叛臣,保护安西,是正义的战争。仙芝在天宝六载七月进军,经历艰险曲折,赖奇袭和智谋勇敢,到八月,虏小勃律国王,平定叛乱。这次战事的奇险曲折,载于《旧唐书》,可见这是一次不平常的战事。岑参在天宝八载到仙芝幕府中掌书记。这次战事还彰彰在人耳目。倘他能把这次惊险曲折的战事写出,成为边塞诗中难得的叙事诗,那就可以称为最卓越的代表者了。大概他不善于写叙事诗,没有写。《通鉴》天宝九载十二月:“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这一次是掠守财宝屠杀老弱的不义战争。又天宝十载:“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仙芝宵遁。”这次仙芝的惨败,是他上次发动欺诱贪暴的不义战争的结果。他的欺诱贪暴,造成他部下少数民族的离心,所以葛罗禄部众背离了他,使唐军大败。要是把这次战争写下来,是极有意义的事。可是岑参没有写。这三次战事,载于历史书,是比较重大的战事,可他都没有写。

或者可以说,这三次战争岑参都没有亲身参加,所以没有写吧。天宝十三载,他在封常清幕府中任判官。他的集子里有《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这次战争《唐书》和《通鉴》里都没有记载,大概是一次较小的战争。岑参有没有亲自参加,不清楚,他在诗里写道:“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只写行军,不写战争,这次大概也是对小国的袭击。又一首:“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封常清的`部队只在辕门鸣鼓角,播仙就“千群面缚”了,可见没有战争,播仙就投降了,唐军只需洗兵秣马了。又一首:“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暮雨旌旗湿未乾,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蕃军已经“千群面缚”,唐军还是“万箭千刀一夜杀”,到天亮时杀得“流血浸空城。

”所谓“昨夜将军连晓战”,只是一夜屠杀而已,杀得只见马空鞍了。这样的残暴杀降,他却认为:“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把残暴的杀降,赞美为昔所未闻的“破国平蕃”。他只看到丈夫又可以立功得金印,所谓“鹊印摇边月”了。又说:“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这是一次残暴杀降的犯罪行为。他却大为赞美,认为建了大功。拿这几首诗来同高适的《燕歌行》比,高适还看到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看到了将军和战士苦乐悬殊的矛盾。又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战争的残酷,希望有能使敌人不敢入侵的李将军,以求边境安静。这比岑参的破播仙凯歌,只赞美杀降来替将军立功就高得多了。再看李颀的《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替胡儿悲哀,更为难得,比起赞杀降来立功就更不可同日语了。又说:“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军。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写出塞外士兵的被迫作战,不能退回塞内,只是为了满足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私欲去卖命。他的矛头,一直刺到封建最高统治者。比起岑参的“天子预开麟阁待”来,更显得高下悬殊了。因此,把岑参说成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就他反映什么样的生活看,就他怎样反映生活看,都是不够的。即就他写的名篇看,在思想性上也不能和高适、李颀比。

岑参虽算不得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虽然写了一些象《破播仙凯歌》那样不好的诗,但他确也写了不少好的边塞诗,还不失为唐代优秀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里,既有为了报国才奔赴边疆的豪迈气概,也有功名未遂的感叹。他在《送人赴安西》里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里说:“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勤王也是报国的意思。在《北庭作》中说:“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在《日没贺延碛作》中说:“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报国的激情跟求功名不成的感慨交织在诗人的心里,这样写是真实的。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表现在反映边地生活的丰富多采上,这是唐代其他边塞诗人很难跟他相比的。这跟他对边塞的丰富经历有关,也跟他对边塞生活有感情有关。象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飞雪中想象春天的美好景象,这是很难得的。他还写了边地的美好景物,有《优钵罗花歌序》,他在做伊西北庭度支副使时,“于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势巃嵸(高耸)如冠弁”,“攒(簇聚)花中拆,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

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又赞美胡舞。《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刺击)生旋风。”“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边塞诗大都写边塞的荒凉。这里写边塞景物的美好,天山南的优钵罗花胜过牡丹荷花;莲花旋舞胜过《采莲》、《落梅》曲。在边庭内也可以栽树种药;在舞蹈处也有红地毯,舞衣也穿着轻罗金缕衣,左鋋右鋋当指在回旋舞时,还向左右刺去,显示胡舞的特色。这样描写边疆的美好生活是很突出的。又《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称:“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虽然写了客泪乡愁,但也写了黄鹂和花柳,显示边塞的春光。

岑参又写了边塞奇特的景象,如火山。《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经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写热海,《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波浪象煮沸似的要煎汉月,波浪里却还有鲤鱼,岸边还长青草,很奇特。他也写了边地苦寒和风沙的景象。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八月飞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初过陇山途中》:“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虽没有象火山热海的奇特,写得是更为突出的。

他也写边塞的军中生活。《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置酒高馆夕,边城月苍苍。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这是将领的生活。又《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曥,清歌一曲世所无。”“红牙镂马对樗蒱,玉盘纤手撤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这是将军的生活。投笔从戎的士子生活又是一样。《北庭贻宗学士道别》:“曾逐李轻车,西征出太蒙。荷戈月窟外,擐甲昆仑东。两度皆破胡,朝廷轻战功。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

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有人老衣脆,功名不成的感叹。他的诗里很少写战士,《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地上多骷髅,皆是古战场。”这是写战士吧,称“古战场”当是隐讳的说法。这样联系起来,将军的豪华、士子的困顿、战士的牺牲都写出来了。只是他不象高适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在揭露将军同战士的矛盾上还显得不如。

6.岑参写的边塞诗 篇六

1.《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唐】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火山云歌送别》

【唐】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6.《首秋轮台》

【唐】岑参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7.《玉门关盖将军歌》

【唐】岑参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7.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篇七

登临出世界⑶,蹬道盘虚空⑷。

突兀压神州⑸,峥嵘如鬼工⑹。

四角碍白日⑺,七层摩苍穹⑻。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⑼。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⑽,宫馆何玲珑⑾。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⑿。

五陵北原上⒀,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⒁,胜因夙所宗⒂。

誓将挂冠去⒃,觉道资无穷⒄。

【注释】

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弯:

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白话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此诗就是当时的和诗之一。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拓展阅读:岑参诗歌研究

上一篇:学生休学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自己做饭高一的优秀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