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2025-01-03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题目: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年 ** 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包括规划优化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明确规定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节能减排、森林覆盖率、水质、噪音等生态指标,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规模全面展开。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相关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法治先进城市,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生态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河洛风光带工程等综合治理活动不断推进,全民植树全面启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以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等为主要载体,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008年至今已累计完成造林28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6%以上,9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10个县(区)被授予“河南省绿化模范县”称号,初步形成了重点生态工程为骨架,绿色廊道和农田防护林带为网络,城乡绿化一体化为依托的林业生态新格局。如今的河洛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尚存诸多问题

在肯定**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反差”。

1、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重开发、轻维护现象,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2、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与粗放经营模式存在反差。通过实地考察得知,**市矿山的开采仍处于“初级采掘、变卖原矿”阶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和产品;在旅游开发中,大家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且产业链条不完整,长期

停留在过路式观光旅游阶段,难以凝聚人气、财气,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同时,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一些问题,像那种“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年年栽树,年年在同一个地方栽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规范矿业秩序。严禁非法开采,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严禁在铁路、重要公路、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

产业链。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2、狠抓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坚持科技兴农。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三)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强化政府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市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根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健全相关制度。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

调查结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落彻科学发展观,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2、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张晓航;论建设森林城市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河南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4、**市政府;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03月12日

2.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篇二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总领全局的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 宣传教育要先行, 只有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全社会才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只有依靠公众的力量, 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而我国公众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如何, 是做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即将开展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就是为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而设定的, 通过调查, 了解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认知、生态环境宣教效果及生态文明建设对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 力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评价体系, 研究提高全国生态文明意识乃至生态文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科学基础, 提供数据支撑。

3.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首次揭秘 篇三

该中心承担了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与信息系统技术研究”项目,构建了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I),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库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

专家构建了“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四个核心考察领域,22项具体指标的体系框架,以国家公开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2005年至2007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有关负责人称,待国家有关权威数据发布后,将对2008年及以后各年的情况进行评价,每年向社会公布。

评价体系的三个突出特点

据称,与以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和地方性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不同,本项研究的突出特点有三个:

一是采用国家公开发布的权威性数据,强调客观性指标;

二是对生态和环境进行了区分,突出生态系统活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三是把协调程度作为量化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生态、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协调。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投入力度等因素影响,各个省份的ECCI得分有一定差别。北京、上海、海南、天津、福建、浙江、四川等省份排名居全国前列,山西、甘肃、宁夏、贵州、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份却排名相对靠后。

2007年,所有省份均在协调程度上有进步,且幅度较大,这预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趋势,也说明尽管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只要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决策,是能够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

排名靠前不是功成名就

专家指出,排名靠前只表明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在当年领先,不意味着没有缺点,更不意味着已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专家说,评价体系采取的是相对评价法。因此各地排名的上升,可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省份建设水平相对下降造成的。

某些省份的ECCI得分,与人们对当地环境质量的直接观感并不一致。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生态文明不限于环境质量,而是要实现文明与自然的统一,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健康、环境美好、资源节约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重点不在于排名,而在于客观衡量我国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找准问题,确定建设目标和重点领域,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

专家指出,进步率是表示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实际变动,比提升相对排名更为重要。

从2005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07年的进步率可以看出,除了个别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上有退步外,各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进步显著,最大总进步率超过了16%,取得了可喜成绩。

三年间进步率较大且相对稳定的是西藏、上海、山东、吉林、安徽、福建。这些省份分属不同的得分等级。这说明,进步率尽管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但主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建设投入力度和科学决策。

全国划分为九个类型

鉴于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复杂性,课题组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划分为九个类型,分别是社会发达型、均衡发展型、生态优势型、社会短板型、相对均衡型、环境短板型、低度均衡型、环境优势型、相对薄弱型。属于不同类型的省份都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自己的相对优势,突出自身特色,扬长补短,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给定量评价造成很大困难。特别是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建设,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是对它们的评价难以量化,更缺乏权威数据的支撑。课题组通过分析评价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对客观的器物和行为部分,进而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进行评价。

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指标分解为四个核心考察领域: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然后选取设立表现各个考察领域不同侧面的建设水平、具有显示度和数据支撑的若干具体指标,构建一个包括“总指标一考察领域一具体指标”三层的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是,设计了协调程度的二级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并且协调程度部分所包含的指标数量也最多,突出它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重要意义。将生态文明的协调程度分为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度,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度两个方面。最终选取设立了22项指标,并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其中17个为正指标,5个为逆指标。

课题组称,国际数据比较及相关性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较后现代化国家有一定差距。

虽然在某些方面(比如人均预期寿命、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但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比例、城市垃圾无害化率、森林覆盖率、农药施用强度等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

课题组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与中国及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各具体方面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课题组选取了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美国、南非、尼日尔、日本、瑞士、伊朗、印度等10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

课题组对13个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乏亮点,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少数省份某些指标已有国际领先的方面,但大多数省份的建设水平仍亟待提高,并有部分省份某些指标的建设水平处于较落后水平。

森林覆盖率低保护区成绩显著

2005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21.2%,含港澳数据)在联合国有统计数据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34,距世界平均水平(30.4%)仍有较大差距。但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2.96%,达到世界第25位国家的水平,在相比较的10个国家中仅次于日本(68.2%)。而受自然地理等条件的限制,上海(3.17%)和新疆(2.94%)的森林覆盖率在相比较的10个国家中仅高于尼日尔(1%)。

在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5年至2007年,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在联合国统计的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稳定在57位。其中,2007年西藏自治区已达到世界第9位水平。考虑到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经济压力、粮食安全压力,以及气候地理条件,在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也应看到,2007年仍有安徽、福建、河北和浙江未达到比较的10国的最低水平(印度4.6%)。

进步率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步率明显,且2007年所有省份均在协调程度上有进步,且幅度较大。这预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趋势,也说明尽管受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但只要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决策,就能够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各个二级指标的进步情况表明,生态活力、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幅度较小且相对稳定,而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的进步率变化相对较大。这带来的启示是,各个省份可重点从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这两个方面突破,提高其进步率,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水平。

尽管各个省份目前的ECCI得分排名有前有后,但经过类型分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省份都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相对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并通过优势方面带动弱势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协调发展

专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有全局思维,从提高生态活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和谐程度等方面全面落实。既要反对GDP崇拜,也要警惕就事论事、目光短浅的“唯环境观”,关键在坚持协调发展。各省市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全局思维,从提高生态活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和谐程度等方面全面落实,而不能顾此失彼。

4.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社区的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重庆市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摘要:此次我们的调研团队共20余人,包括有6名老师,深入3个各具特色的社区进行不同主题的课程调研任务,从各个方面了解民生问题,我们小组共有4名成员,针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观察周边环境,对居民、社区干部等采取访谈的形式来了解社区的环境问题,希望最后能通过调研报告来反映社区环境的一些问题,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建设生态文明社区建言献策。

关键词:调研、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居民 调查时间:2014年6月30日—2014年7月2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渝北区回兴街道宝桐路社区、双湖路社区、宝圣东路社区 调查方法:观察法、发放问卷、人物访谈 调查对象:社区干部、社区居民、业主等

三天的课程调研分别深入了三个社区,20余人的调研小分队被分为了几个小组,在听完社区干部的介绍后,分别由组长带队各自走入社区进行调研。我们小组的课题是关于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也许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现在,环境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过去,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很多绿水青山,而每天产生出的很多生活垃圾也给城市环境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此次,我们小组调研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了解社区关于环境的建设情况,了解居民个人素质,希望能提供些建议或意见,能有益于建设生态文明社区。当然,进行社区调研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小组需要调研的主题,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得根据社区特色提供意见。

一、调查过程及结果

在街道办社区中心听过社区干部讲述社区建设历程及现状后,我们还参观了社区关于帮扶失业人员建立的站点,里面有具有特色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如何帮扶就是通过教给失业人员手工制作方法,将制作的工艺品再销售出去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这不仅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也会使社区更安定。参观完后各小组就

开始各自的调研,我们也分为两个小组给周围的居民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在这个农转城的社区里,大多数居民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因此只能采取边问边答边记录的方式进行,通过对经营业主和居民的询问,我们了解到很多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没有多少概念,但普遍都认为这个比较重要,而当问到社区环境的满意度时,都表示比较满意。我们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也得出从外部看,社区的环境比较整洁,而社区的垃圾也是有专门的地方处理,所以说在环境问题上,最主要的问题在居民自身的素质。

下面给出问卷中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

从图表中可以得出结论,社区环境在居民眼里是比较满意的。而在社区环境中,哪一环境问题是最严重的调查中,如下图

由此可知,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噪音污染,在这个社区里,道路宽敞,不管白天黑

夜,车流量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几个环境问题选项中,可知噪音污染是比较突出的。

不光光是从问卷中可得出这一结论,在对居民的访谈中可知,在这个农转城的社区中,起初迁来的时候环境是很脏乱差的,可是慢慢发展起来以后,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垃圾普遍也是有专门的地方处理。然而尽管是这样,在垃圾分类问题上,从问卷统计结果中得到大多数人不会进行垃圾分类,这归咎于居民素质不高,加之社区宣传做得不够,由下图就可知:

尽管生态文明一词对人们来说不算生疏了,但人们都还没有足够重视,这也是因为社区对环保这方面的活动宣传安排的少的缘故。

在之后的对区环保局环保支队队长的访谈中,大致了解了这几个社区的主要环保问题,辖区的环境问题多集中在餐馆的油污、娱乐场所的灯光污染和周围工地的噪音等。而环保支队也会在接到群众投诉后立即处理,如今投诉机制也比较完善,居民可以选择在网站上投诉并在问题处理后进行反馈,这样不仅提高了环保局的工作效率也给居民真正解决问题提供保障。支队队长还表示,现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不是特别健全,但一直都在不断完善,而他们的职责也是只在法律的框架下依法执行,所以在法律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工作也会越来越顺利,也能更好地解决居民的困扰。

在随后对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如今的生活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各种娱乐活动也比较丰富多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只是在跟他们聊天中可以看到,只有在人们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后

才会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才会去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此社区对居民的民生问题还是重于环保问题。如今,居民的生活改善了,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起来,在环境污染最应该由谁负责的问题中,得出下表:

在对居民们的调查中,他们也认为环境污染跟自身有很大关系,有这个意识就是很大的进步了,在对一个保安的访谈中了解到,居民们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生存问题后才会有也会愿意去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方面的活动。正如下表所反映出的人们的态度:

多数人是愿意去了解的,只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就不会把这个当做是很重要的事,在人们眼里环保似乎是一个业余的事,因此,如果社区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到建设生态文明社区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可以做到,那人们就会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会体会到生态文明在生活点滴中

都可以体现。

另外,环保本就是依靠每个人的努力的,在看到他人破坏环境时,在调查中发现,人们的反应可以从下表中看出:

将近半数的人都会选择观望,却不敢上前制止,有的人是觉得事不关己,有的人觉得就算制止也会被认为是多管闲事,所以才会只是观望,这也是由于法律不健全导致的。若是破坏环境,即便只是随地吐痰也会有处罚,有了完善的监管机制,那人们更会愿意遵守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调查人们更乐意通过什么媒介了解环保知识的问题中,得出下表:

5.有关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五

院系: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1光信息班 姓名:姚彬 学工号:21106081058

摘要: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关键字: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统一管理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河流水污染、沿路垃圾的处理和生活垃圾的分类等;意义在于在此基础上了解村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好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为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与村民共同建设美丽的家乡。

调查过程:

在暑假这段时间里,首先我实地考察了家乡的每个河流、池塘,也去了村委会了解的具体情况,在与村委会的领导交谈过程中,我得知在最近几年里,由于乡村划到经济开发区的范围内,不少的河流、池塘被掩埋;不少的家禽养殖场将家禽的粪便和清理养殖场的污水直接排入被废弃的农田和池塘。弄得沿养殖场的池塘收到了一定的污染,由于村里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对于工业污染和农副产品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接着走访村里每一处,发现生活垃圾非常可观,由于区政府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在生活垃圾这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不过在处理上还有不少的不足。

基本情况与分析:

1、开山伐树,开扩土地,绿态严重遭到破坏,由于目前经济开发需要大量的土地,现有的土地资源缺乏,为了开扩更多的土地空间,从而进行了平山伐树,导致更多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批树木被砍伐,树林面积急剧减少。

2、由于人口的增多和村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使得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保护环境条令,使得城市、农村都能不随地扔垃圾,废品能够回收利用,特地在农村也设有专门的收垃圾场所,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清理垃圾,在村的道路旁边,每隔100米就设一个垃圾回收箱,每天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定时将垃圾回收箱的垃圾送到区垃圾处理站,农民不得再随便乱扔垃圾,原来村民乱扔垃圾的集中场所,已被环保工作人员处理干净。对于漂流在河道上的生活垃圾和农用垃圾,村里特别安排人员打捞,并且在每个池塘的附近,设置了同样的垃圾回收箱,以便于农民处理垃圾。除此之外,村里还安排一些工作人员每天按时巡查每个垃圾回收点,切实做到生活垃圾统一管理,分类处理。

3、废弃品分类处理不够全面,在这些生活垃圾里,有许多是塑料袋、蔬果废弃物、旧衣服、旧玩具等,这些大都是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在村里现有的处理方法中都是统一的按照不可再利用物品处理,进行焚烧;在这些垃圾中,塑料袋属于一级污染品,人们往往在商场购买的塑料袋用过一次后就随手扔掉,可是对于这种垃圾,无论是焚烧还是掩埋,对环境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伤害;随着村民的经济水平的提高,旧衣服、旧玩具已不再是可以保留的物品了,便成为垃圾一般被人遗弃。

调查结论与分析:

生态文明就是要处理好人类、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的力量固然很大,它主宰人类,也控制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人类想要主宰一切,反抗自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继而生态平衡被破坏。人、自然和社会并存于这个世界,而只有人类才具有主观的意识,所以人类本身便是将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并使其共同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更好地生存,人类必须懂得与自然和社会友好相处,遵循生态文明。首先,我们要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家底”并不老厚,近三十年的自然资源的开采,使得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热爱打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来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的,不可分割的。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就等于珍惜和爱护我们人类自己,为了我们人类能够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和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农村是我国的基础,建设好乡村生态文明,保护好乡村环境,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来建设小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关系。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

第四,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应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在协调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中积聚内部力量,谋求经济的极大发展。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很多地区有着严重误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科技发展,就必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一个环保部门就能建设的,需要更多的部门协调帮助,由环保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防止发生为了谋求一方面的利益而毁坏环境,加大统一管理的赏惩制度,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土地河流等资源;与此同时加强对生态循环利用的开发,在农村建设沼气设备,解决农村用电和燃气的问题,这些需要电力部门,能源部门等通力合作,统一协调的完成。

调查后的建议:

经调查发现,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有明显的体现,但也存在一些细小的问题,结合两个月在村里查阅的相关资料,对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完善环境的监督机制,落实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法律和政策措施,严格环保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家禽养殖场、工厂的管理和监督,依法打击破坏环境的单位;

(二)、要加大对村中道路环境卫生的改造和建设,加大配置垃圾箱的种类,做到垃圾分类处理,购置垃圾运输车,对于道路边的垃圾做到每天必清理,这些需要区政府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重点投资,并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做到专款专用,切实的把资金用到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上,使得农村尽早的完成十七大的报告指示;

(三)、搞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纸、学校、广告牌等宣传方式,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自觉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走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之路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四)、虽然目前国家提倡使用环保袋,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像以前古代一样,不用塑料袋装东西,比如我们去买菜,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竹篮子,买猪肉可以用稻草捆猪肉,其余菜类可以用篮子装起来;

(五)、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就是一次性塑料饭盒,每年国家都会有大量的塑料盒饭被弃,这些一次性塑料饭盒都只利用一次,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效生活的速度,更多人外出都会选择快餐食用,从而导致一次性塑料饭盒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选择用可重新利用的饭盒外出去打快餐时用自身携带的饭盒装饭,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一次性塑料饭盒的使用,从而提高环保作用。

6.村庄创建生态文明村庄自查报告 篇六

自查报告

我村现有耕地2100亩,全村总户数680户,总人口2400人,人均收入7200元,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80人。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积极推进我村新型农村建设,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村庄建设的各项要求,积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文化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三年我村被评为济宁市模范村庄,并屡次获得济宁市文明村庄、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现将我村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科学规划,认真执行运作

我村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庄的要求,根据我村实际情况,制定了《**村发展规划》、《财务管理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10多项制度,把创建文明村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第一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设。我村将各种制度张贴上墙,利用广播、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小组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项制度的内容,尤其是创建生态文明村庄的意义。在工作中我们做到统一思想和认识,明确

目标和任务,切实做到了工作科学规划,组织措施得力,同时积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形成了干群和谐为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为打造环境优美宜居的新农村,提升我村的整体形象,我村先后对村内主干道路和主要分支道路进行了水泥路面硬化工作,现在全村道路硬化率到了80%以上,硬化路面总长度达到2400米。同时,架设路灯32盏,路两旁栽植了绿化树木,有效的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出资建设自来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现全村都已经用上了自来水。建设标准化村级办公场所一处,更好的服务群众。高标准建设村级卫生室一处,现有20多个床位,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村内建设垃圾池28处,垃圾填埋场1处,配有6名专职保洁员,每人配臵保洁三轮车,同时2辆清运车每天将村内的垃圾运送至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全村太阳能普及率达到了60%,液化石油气使用率达到80%,有效改善了原来“脏、乱、差”的面貌。

三、优化产业结构,广辟致富门路

我村“两委”一班人,选准路子,因势利导,统一规划了 600亩土地,集中进行土地流转,连片集中发展核桃种植产业,村成立核桃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注册凫山牌薄皮核桃商标,统一包装进行销售,每亩的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畜禽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下一步,我们还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的有力时机,扩大核桃种植面积,进一步形成我村的品牌和优势产业。

四、推进规范管理,让群众更加满意。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政务实行全部公开。对全村的村务和财务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每月在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实行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每项款项都是透明的,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让老百姓清除、明白。加强财务、村务管理,做到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发挥党员的职能,村上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争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此外,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每年年底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对村务公开工作进 行评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保证了公开质量,真正做到让群众全程参与、100%满意。

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树文明新风。我村以建设生态文化为出发点,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投资6万多元,建设了3500多平方米的体育广场,配备有篮球场和多种健身器材。加强群众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文化大院内有棋牌室、台球室、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农村书屋现有图书5000多册,满足了群众的文化和娱乐需求。为加强村民道德

7.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篇七

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尖锐的矛盾,随着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国际上对于生态文明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但古代中国的思想中早已包含了生态思想的雏形。

儒家生态观念的核心是德性,《中庸》中“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反映的是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道家的生态观念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教则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提倡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些古代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观念相吻合。

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发展生态文明也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指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建设一种技术进步与生态进步共同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时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1]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独特之处:第一,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同等重要,避免走西方国家“先经济建设,后生态治理”的老路;第二,既要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文化思想,又要融合当代生态建设的先进理念,并不断发展创新;第三,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原则,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

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质的突破。关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目前理论界尚无完整定论,但我们可以从生态文明村的特点和目标来理解它的涵义。[2]

生态文明村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五方面的综合概念,要求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等方面进行努力。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式。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中捷地区为例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而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域不同,也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很难面面俱到,本文调查组以有代表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选取了位于华北平原的中捷产业园区为例。

中捷产业园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渤海湾西岸,立足这里可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仰视京津,面向世界,该区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中极具活力的地区和经济交往的前沿。中捷地属温带季风型气候,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加之化学化工、石油、建筑、海洋工业发展并未摆脱传统模式,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园区及周边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十分迫切。虽然近几年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的趋势,园区在工农业方面进行了技术的研究与更新,但从调查来看,中捷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生态观念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民、领导干部、企业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很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却很少知道长期使用这些物品造成的危害。许多领导干部在发展理念上存在误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甚至采取抵触的态度。许多乡镇企业则更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愿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投资。生态意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因素。

(二)基础设施分配不均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却逐渐转移到了农村。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有限的环保投资主要被配置在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带,造成了城乡生态基础设施上的二元结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捷周边11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使该地区的生态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三)缺乏科技与人才的支持

先进农业技术的缺失使中捷陷入了土地盐碱化不适宜传统浇灌与降水量分布不均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矛盾中,对土地和水源污染严重的化肥农药也一直未能被取代。很多乡镇企业由于规模有限,没有足够的技术与财力来进行绿色生产的规划与实行。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相应的社会关注及优惠政策,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科技研究开展的较少,大多是将城市现有的环保技术照搬照抄,不能对农村现状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致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愈加困难。

三、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反思由调查发现的问题,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探索性举措,由中捷这个特殊点扩展到我国农村的普遍面,从文化视角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农村地区群众、政府和企业的生态意识

随着生态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较为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是,只有制度保障的生态文明只是徒有空壳。一个文明如果不能深入扎根于人心,缺乏内在认同,是不可能长久持续发展下去的。[3]因此将生态文明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

1. 帮助农民树立生态理念,顺应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可在农村设立生态环保宣传广告,如条幅、板报、宣传栏,定期发放宣传册,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农民进行知识普及与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充分调动起农村生态建设主力军——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

针对许多乡镇领导干部把GDP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不惜以牺牲当地的环境和消耗大量的有限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体制就显得愈发重要,当生态指标撼动GDP指标的地位后,生态意识的培养将会减少很大的困难。

3. 乡镇企业要建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的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生态工业的障碍不只来源于技术,更源于自身的观念。因此,只有逐步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内部的激励系统之中,才能让企业走出单纯追求利润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二)将教育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

1. 提高农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是如此。调查统计显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度与其受教育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将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基础性作用。

2. 将生态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教育之中

英国著名的环境教育学者卢卡斯在他的经典环境教育教学模型中提出了“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其目的是给学生以获得价值和态度所必需的知识;“在环境中的教育”是把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为了环境的教育”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等,帮助学生培育素养,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4]在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侧重于“关于环境的教育”,最缺乏“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包括环保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最后的落脚应在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有处处“在环境中”,人人都懂得“为了环境”,都具备“为了环境”的素养,才能真正建立生态文明农村、生态国家。[5]

(三)加大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人才与基础设施投入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科技水平、人才力量和基础设施力量都远远达不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标准。根据农村科技人才的缺失状况,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社会关怀,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转变工农业生产方式,优化能源资源利用结构,增强治污能力,建设经济活力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农村。[6]

1.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建立与生态建设相匹配的设施体系

加大对农村生态研究机构的专项投入,将科研资源配置向农村生态技术研究倾斜,建立与农村现状紧密结合的基础设施和科技体系。

2. 以科技投入为支撑,推进乡镇企业绿色发展

改变乡镇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进生态生产技术,建立循环生产体系。乡镇企业应该以现有范例为参考,结合自身现状,争取达到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符合绿色革命的要求。

3.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深化农村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效率,采取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实现技术与农民对接,推动农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其次,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集成体系建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从技术方面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本质上改变农村生态建设的被动现状。

摘要: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尖锐,全世界要求发展生态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从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首先结合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雏形与现代生态文明观阐述生态文明的内涵,其次以位于华北平原的中捷产业园区为例对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最后从文化角度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提供些许的参考。

8.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篇八

一、 浅谈苗族“游方歌”

(一)“游方歌”及其产生

“游方”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村寨的青年男女自由交友、自由恋爱的一种交往方式,时间一般在农闲或节假日集会期间,活动的地点多在寨子附近的空地或山坡上,称为“游方坡”。许多苗寨都开辟有专为青年男女交际而设的“游方坡”,又叫“游方场”“游方坪”。“游方歌”即青年男女们在“游方场”上用以交流思想、倾诉爱慕之情时演唱的曲调,是苗族情歌的专称。“游方歌”的演唱有合唱、齐唱、独唱、对唱等多种形式,演唱的内容随着爱情进展程度的不同有见面歌、相思歌、告别歌等等。

苗族“游方歌”的由来已久,在许多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如《苗俗纪文》:“男子壮而无室者,悉登山四望,吹树叶作呦呦声,未字之女群从之。”《永绥厅志·苗恫篇》记载:苗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男女邀约于野,以歌传意,父兄知而不禁”。在《夜郎史传》的《夜郎君法规》第九条中也有规定:“四方的民众,所有的臣民,男女婚姻事,不准硬逼,男女相慕爱,歌唱定终身。”[1]

在那个需要“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择偶”的年代,想要在“游方场”上获得更多异性朋友的青睐,就必须会唱更多的“游方歌”。通过演唱“游方歌”,苗族青年男女可以在“游方场”上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体现了苗族人民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婚姻制度。

(二)“游方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苗族“游方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游方歌”的演唱以苗族语言和特有的音调进行,旋律优美婉转,歌词多为即兴发挥,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与曲调完美结合,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此外,“游方歌”的歌词内容广泛,除向异性传情达意外还包含着许多生活哲理和人生道理,使青年男女们在“游方”时不仅可以以此为媒介来追求异性,还可以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对苗族“游方歌”保护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形态,是在一定地域、一定发展阶段条件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安排生产、生活、文化活动,构建人类、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秩序,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动态协调的文明形态,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状态。”[2]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游方歌”是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 “游方歌”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游方歌”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民间传承体系的瓦解;二是苗族婚俗的变化,使得“游方歌”原有的价值与功能发生改变。

(一)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民间传承体系的瓦解

“游方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语言、多彩的民俗文化等因素为游方歌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如今,随着现代化交通和传媒的发展,接受了现代文化观念的人们,开始逐渐远离本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日趋减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新的娱乐和沟通方式兴起,苗族“游方歌”渐渐失去了培养它的文化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游方歌”的演唱难以保持原样,在民间传承的体系遭到瓦解,陷入无人传承的困境。

(二)苗族婚俗的变化

婚姻习俗是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随着一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苗族青年主要通过“游方”的方式交友恋爱。“游方”时的主要内容为对歌,凡所要表达的思想都通可过歌曲表露。

新中国建立后,黔东南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游方”已不再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主要方式,恋爱方式开始向现代型转变,如通过生产劳动、看电影、手机、网络等方式交流感情,传统的对歌择偶等文化现象几乎消失,“游方歌”失去了生存和传承的生态环境,原有的价值与功能也发生了改变。[3]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游方歌”的传承与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游方歌”的保护与传承建立适宜的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加强宣传,使人们意识到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民众更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开展生态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已不仅只是为了观看景色,而且更想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黔东南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令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目的地。要让这里令人瞩目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多彩的民俗文化能够为更多人所分享,就必须保护好它赖以在存的环境,让它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在开发旅游业时要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一种旅游,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人们的生态文化观,让民众意识到开展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旅游业提供资源,将“游方歌”融入生态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游方歌”的欣赏群体,又为“游方歌”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这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的横幅上面的一句话。“活着”,意味着文化和历史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文化才具有生命力。

保护苗族“游方歌”文化首先要保护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然而,生态环境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该强调在充分尊重“游方歌”的文化价值和保持其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对“游方歌”作科学合理的创新,并多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结语

“游方歌”是苗族青年男女爱情的桥梁,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集体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倡导以科学的方式开发和保护苗族“游方歌”,做到真正从实际行动上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又会为“游方歌”的保护提供新的保障,使“游方歌”能得到良好、和谐的发展,让它能够继续“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1]张玉美.苗族婚恋音乐游方歌[J].民族音乐,2009(1):44-45.

[2]乔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前言,2011(7):179-181.

9.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九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一是专项排查。常态化、制度化地深入涉重金属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排查行动。2012年,共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14家、重大危险源企业7家;二是专项督查。经常性对所有涉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企业进行环保监督管理。全面整治不法企业的乱排乱放行为,有效遏制了重金属污染的源头;三是专项管控。即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首尾兼顾,对新、改、扩建重金属污染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新入园项目实行联审联批制度;四是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创新“三种模式”: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搬迁补偿政策;坚持市场运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贵冶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对1700余亩农田进行了翻耕,施加土壤改良剂,栽种修复植物。

(二)突出“秀美乡村”创建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秀美乡村”创建工作。将“秀美乡村”创建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贵冶周边两批共29个“秀美乡村”全面建成。全市108个“秀美乡村”建设点也全部竣工验收,极大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抓好“卫生清洁”工程。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做到遗留垃圾全部清运、新增垃圾及时处理;三是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和条件,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承受性原则,进行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三区三线”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农村改厕、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

(三)突出“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一是加强生态资源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出台了《贵溪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见》。坚决落实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实行阔叶树全面禁伐;二是加大绿化造林力度。2012年,绿化造林3.39万亩,封山育林8000亩;三是加快生态镇村建设。着力推进乡村绿化提质建设,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塘湾、罗河等乡镇重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樟坪畲族乡、塘湾镇大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森林乡镇”、“全省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贵溪市2012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贵溪市乡(镇)环境目标责任书考核实施办法》。扎实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12年,共年检18家排污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新核发10家企业排污许可证;二是强化管理。督促各减排企业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危险固体废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三是加大投入。一期概算总投资3500万元污水处理厂已经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概算总投资800万元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即将投入运行。

二、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鹰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决战景区,做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拥有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圳省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为63.5%;全市出界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空气环境质量全年稳定在二级以上,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资金扶持。近年来,贵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财政总收入35.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46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均居全省县(市、区)第四位,县域经济实力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前提;四是组织保障。近年来,贵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2013年,确立了“推进生态建设,构建科学发展保障”的工作主线,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成美丽宜居贵溪”,实现永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市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为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12年,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仅为21.7%;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较肤浅。由于农村经济滞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而还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生态开发开放较单一。生态开发开放程度比较粗浅。生态价值既没有在开发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没有在开放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重视不高,执行不力,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

三、对策建议

10.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篇十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生态文明间接、长远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雅安市雨城区公民进行“生态文明观念”问卷调查采访,就公民取得生态环保信息的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关心程度、参与程度以及对文

明意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几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分析结果。

关键词:公民 生态文明 新能源 环境保护

前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文明也就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了更加明确地保护和改善雅安市雨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人民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以及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利于人民生命活动。因此,本调查小组以“雅安市雨城区公民生态文明观念”为主题,自制了一份调查问卷,2012年10月19日在雅安市雨城区通过走访询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雅安市雨城区居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设计了14个问题,主要从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以及生态文明的践行度等几个维度来展开。文章中会对其一一具体分析。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取得的全部成果。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追求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资源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10月19日本小组所有成员一起在雅安市区主干道及一些小的街道上进行了4个小时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调查雨城区居民生态文明的意识,在路途中我们还对过往行人的一些行为,比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进行了适当记录。从我们的记录来看,主干道与相对较小的的街道比,由于主干道上清洁设备相对完善一些,大多数人都能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但是,虽然我们的垃圾桶有两格,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放入垃圾箱内的杂物几乎不能被正确的投入所属的格子里。因此能真正爱护环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喜欢随地吐痰的更是大有人在。这就导致市区环境差,对城市的建设形成了一道很大的障碍。而在相对较小的街道的话,清洁设备还不完善垃圾箱沿街分布较少,其中一些行人因长时间拿着要丢的物品,有时还未看到垃圾箱而最终仍在了地上。这都与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莫大的联系。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类的历史进程,以往人们总是“人定胜天”,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很少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环境污染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的生存环境时,人们开始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现

1代社会,尽管拟定了有关环保的各种法规,但环保在当今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大到全球温室效应,小到一条胡同的清洁,可以说环保无处不在,但能不能真正做到却是引人深思的问题。要想做到环保,首先得有环保意识,即是生态文明意识。

在当前雅安市的环境污染与与生态破坏整体状况问题,被调查者中其中有4 人认为很严重,2人认为比较严重,4人认为挺好,19人认为一般。

18岁以下17%,,19~30岁24%,31~55岁38%,55岁以上21%.文化程度:小学8%,初中30%,高中17%,中专及大专5%,本科37%,本科以上3%.结果见文中报告)

从我们调查公民对生态文明的定义认识结果来看,有70%的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有27%的人简单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保护环境,有3%的人认为就是讲文明。

对公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来看,有56%的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有34%的人认为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还有10%的人结合了我们的选项,把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再考虑,他们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从公民对生态文明的定义和他们对建设生态文明意义结果分析,公民对生态

文明的认识还只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还具有欠缺性。而事实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发现公民主要是从网络电视媒体了解到生态环保的知识,只有少数的公民还可能从书本杂志报刊中了解到,还有作为学生和教师的还会从课堂学习、学术讲座报告、学校宣传活动、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得到生态环保知识。当电视报纸中出现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时有35%的人不怎么看,65%的人会认真的看。因为了保护环境,就可能会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这样价格也就随之提高了,也就涉及到公民对提高了的价格是否愿意接受,从调查中看,有35%的人比较愿意,17%的人非常愿意,24%的人认为无所谓,14%的人不大愿

2人做起,但仍然有4%的人从来都未考虑过生态环保意识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公民对法律法规在雅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大小。其中,有17﹪的公民认为目前雅安市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没起什么作用,并认为政府应当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有28﹪的人认为作用很好,目前无须再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有21﹪的人认为作用一般,可有可无。剩下34﹪的人并不知道有哪些关于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政府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公民也各有见解。24﹪的人认为政府做得很好,效果显著。62﹪的人认为一般,效果有但不显著。10﹪的人认为做得不好,没什么效果。还有4﹪的人甚至没接触过任何有关境的认知程度也不高,对市政府提出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熟悉,从中反应出居民对该地的归宿感不强。居民投身到环保事业的积极性欠缺,多数居民正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心理当中。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前,生态文明是全球关注的大事,不光是发达的城市,就连小地方,小乡村都对生态文明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从居民对生态文明意识观念的了解便可得知。当地政府还未根深蒂固地将生态文明意识植入到居民的心中,所以政府的宣传力度与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机密相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我们小组的实践调查和一些历史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对当前环境现状和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欠缺原因归结为以下方面:

1、部分公民自觉意识差,没有一个很好的自觉意识,只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并且不主动,对生态文明方面很少积极的去关注并付诸行动。

2、生态文明、环境、环保知识了解得少,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也少,有些地

方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情况也不够好。

3、社会宣传时没有将一些有关环境日,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

作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大好时机,即使在这些节日时举办活动也没有重视教育效果。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哪些相关教育。

4、政府未真正致力于环保宣传,且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对此,我们做出了一下建议:

① 营造生态文明的文化氛围,首先要更新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让广大人们群众意

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

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家园,那就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② 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是把人们的生态

文明意识的提高过程与人们切身利益的保护和改善联系起来。通过

使人们获得更多和更大的环境权益来增进生态问题的理解、关注和

行动。

③ 落实到在街道中的显著位臵设立宣传栏,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和信息。④ 落实到加大市场管理力度,制止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发生。

就当前的情况,我们倡导全民加入到建设生态文明中来,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不要等到能源用完的那一天,不要等到地球母亲不能承受的那一天,爱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分析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研究调查报告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研究调查报告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人们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地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总第222期—四川省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

11.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先行 篇十一

秸秆焚烧曾经是陕西咸阳机场面临的极大挑战。麦收季节,航班屡屡因浓烟被迫取消。禁烧令不好使,警察到田里抓,也管不住。问题的最终解决大大出乎很多环保人的预料:一支环保文艺小分队!渭城环保局的公务员们把秸秆焚烧的政策化为文艺演出,从村头演到田间,从渭城演到咸阳,生生把一场演绎多年的秸秆焚烧大战成功化解。演出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件事,再一次生动诠释了文化的力量。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珍珠,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马克思说:“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化就是人类克服生态危机的新的文化选择,是人类生态智慧和文化积淀的结晶,是人类认知自然、感悟自然、 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共同成果。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结构有3个层次:一是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包括伦理观的生态转型和价值观的生态转型;二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转型和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三是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使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制 度化。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优秀成果。生态文明秉承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文明形态的转变与升级,是一次文化大变革,无论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意识渗入公众的心灵,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一是重视生态文化研究。生态文化的繁荣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加以研究,不断丰富其内涵。要扶持、支持有关生态文化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加强生态理论研究,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发扬光大,从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汲取养分,把历史积淀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一批生态文化研究的成果和文化产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要注重提高环境文化类单位的公共服务效能,推出反映环保工作、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影视作品和图书;加强对环境文化创作的引导,扶持社会环境文化作品的宣传推广,建立环境文化产品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文化创作。

二是建设生态文化载体。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是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各种信息载体的效能来传播生态文化。要发挥各级环境教育基地以及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媒体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利用城市广场、机场、火车站、商业中心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大屏幕等,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管理区等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滋养、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自然界是滋生文化的土壤,优美诗意的自然环境能够启发人的灵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审美感悟。要积极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省、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美丽乡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是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加大生态文化传播力度,使其成为全社会主流文化。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融进党风政风和民风民俗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撑、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智力支持。

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环境日等节日纪念活动,强化纪念活动的文化色彩,增加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四是推行生态生活方式。美国教育家康特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生态文化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改变。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转变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树立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鼓励选购新能源、小排量汽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公众选购有绿色标志的无公害食品,践行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因过度装饰而购买大量不可降解材料制成品,实践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与低碳生活方式,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共谋良好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

上一篇:中班幼儿园骨干教师述职报告下一篇:学习先进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