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

2024-06-26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精选15篇)

1.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 篇一

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

该文对1980年以来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文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区域旅游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保护对策与旅游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就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研究方向.

作 者:黄震方 陈志钢 袁林旺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年,卷(期):20(3)分类号:X820.2 F590.3关键词:区域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2.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 篇二

1 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过程

1.1 大气环境监测仪器

上个世纪80年代, 大气环境监测仪器, 常规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通常使用KB-6A微型采样器进行标本采集。TSP样品收集使用吸收泵及吸收装置。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实验室使用7220和7230分光光度计。TSP实验室使用TG328A型全机械称重天平。对于烟气监测仪器只具有粉尘收集功能, 而且体积大, 性能差, 携带不便。监测数据处理只可用小型计算器。到了90年代常规项目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TSP样品收集, 使用KC-6120型大气综合采样器。能自动控制采样时间进行采样。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用可见分光光度计 (VIS-7220型) 和MA110电子分析天平。烟气监测仪表使用3012型, 它由电脑控制操作并进行数据处理。到了2000年代, 常规项目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TSP样品收集广泛使用KC-6210型大气综合采样器。24小时恒定的大气自动采样。在城市建立空气自动监测控制中心, 均安装大型进口设备TOC4100型大气监测仪, 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可吸入颗粒物, 臭氧, 湿度, 温度, 气压进行在线监测, 以确保每天城市空气质量的需求。

1.2 水环境监测仪器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环境水样采集, 使用铁皮桶和塑料桶。化学分析实验使用玻璃器皿运用目示比色分析, 1980年分光光度法使用一个简单的频谱分析仪7220, 7230分光光度计。实验室比色项目有挥发酚、硝酸盐、亚硝酸盐、六价铬、氨等。重量分析利用TG328A机械天平和HJTP-BS-TPT-2型小天平。到了90年代, 环境水样采集采用液压采样器, 现场监测用测量水流量计。实验室增加大型光谱和色谱分析仪器, 这款仪器比起以前的仪器具有的重大突破, 其特点为误差小, 精度高, 性能稳定。到了2000年后, 环境水样采集使用SBC水质等比例采样器, 现场监测采用进口多普乐流量计。实验室样品分析仪在原来基础上引用光谱分析仪器, 它能准确而且大批量进行实验分析。监测数据处理分析仪器配备多台计算机自动处理机, 由电脑自动处理监测数据, 并且有专用软件处理监测数据。

1.3 声环境监测的仪器

在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只有指针式噪声仪, 只能测到部分项目, 噪声监测数据需用计算器进行处理。到了90年代, 我国采用HS6220型噪声分析仪, 在采样的同时, 其内部的微型电脑处理系统直接计算并打印出平均声级、统计声级、等效声级、最大声级、最小声级等测量数据。到21世纪, AWA6218型噪声统计分析仪具有24小时自动监控功能、统计分析、积分功能和时间计权及频率计权功能。监控数据可以与计算机连接并可以随时查看。

2 环境监测仪器存在的问题

2.1 自动化程度低

在国外大多数仪器都配备了电脑, 自动化程度很高。虽然我国自动化仪表也已经起步, 但是与其他欧美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由于科研经费较少, 技术实力较弱, 所以中国目前所使用的仪器和技术手法仅仅相当于国外七八十年代的水平。

2.2 灵敏性差

到国外仪器研究开发和生产合为一体, 研究成果迅速反映给市场, 销售市场迅速反馈给生产企业。生产企业依据反馈能够对产品进行快速的更新换代。而我们的研究和生产脱节, 导致产品多年不变。这也就造成了监测仪器的灵敏性的大大降低。

3 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国家对分析仪器发展应给予重点支持

科学分析仪器是世界贸易组织确定的六大信息产业之一。科学分析仪器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中国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主要生产企业大多有沉重的负担, 携带原有的系统, 又没有独立的研发和技改资金。建议在国家发展计划中, 特别要在环境监测与分析仪器方面, 作为重点发展的产品, 在政策, 研究和开发成本方面, 给予重点支持。

4 结语

以上就是本人对我国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发展做的简要分析, 意在找到我国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现状, 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重大创新突破。由此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及高效性, 切实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亚林.境监测站长培训教材[M].北京:国家环保局, 2008.

[2]吴邦勇.境监测综合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3]吴邦灿.境监测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4]谢红霞, 胡勤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发展探讨汇[J].环境污染与防治, 2.M, 26 (l) :44-45.

3.COD在线监测仪器的应用及发展 篇三

【关键词】COD;在线监测;应用及发展

1.引言

污水COD在线监测的分类及工作原理污水COD的在线监测方法按采用氧化剂的不同可分为:重铬酸钾法(COD)、高锰酸钾指数法、臭氧法、羟基自由基法等。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法、电化学法、光谱法和生物法四类。化学法基于外加氧化剂K2Cr2O7、KMnO4或O3与水中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电化学法是利用电解产生Fe2+与剩余Cr6+反应(库仑滴定)或电生羟基自由基直接氧化水中有机物。总体上讲,COD在线自动监测仪的设计思路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模拟传统湿化学法的原理,将分析过程在线化,样品必须先消解后测定,多数COD在线监测仪设计遵循这一思路;另一种则彻底摒弃样品消解,采用全新的原理进行测定,例如利用电解产物直接与有机物反应、利用生物快速降解有机物或直接测定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等。后一思路是对传统COD测定方法的突破。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污水COD的在线监测方法主要是分光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两种。综合运用了流动注射技术、电化学技术、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光机电技术,仪器一般包括进样系统、反应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四部分。光度分析法污水COD在线监测仪的工作原理:载流液(含重铬酸钾的稀硫酸)由恒流泵输送至反应管道中,基本装置流动注射分析是基于把一定体积的液体样本通过阀切入到一个运动着的由适当液体组成的连续载流中,当注入阀将水样切入反应管道中后,试样带被载流液推进并在推进过程中渐渐扩散,样品和试剂混合。在强酸溶液中,以银盐作催化剂,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在一定的消解温度下,加热消解一定时间,六价铬被水中还原性物质定量还原为三价铬,在一定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三价铬的吸光度,通过吸光度与水样COD的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测定。进样系统由输液泵、定量馆、电磁阀、管路、接口等组成,完成对水样的采集、输送、试剂混合、废液排除及反应室清洗等功能;反应系统主要有加热单元和反应室,完成水样的消解和反应;监测系统包括单片机(或工控机)、时序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键盘和显示屏等,完成对在线分析全过程的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现实、储存及打印输出。污水COD在线监测仪电位滴定法的工作原理是在强酸溶液中,以银盐作催化剂,钼氨酸、硫酸铝钾作助催化剂,经恒温密闭消解一定时间后,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水样中未被还原的重铬酸钾,由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换算成消耗氧的质量浓度。就其反应过程来看,氧化剂浓度、反应液的酸度、消解时间、消解温度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而消解时间、消解温度、曲线的有效取值区间要视不同水质、消解反应难易程度及污染物浓度正常变化范围而具体确定,测试方法较光度分析法复杂,需要消耗较多的化学试剂。

2.污水COD在线监测

作为连续在线运行的仪器,COD在线监测仪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和功能:(1)具有不同采样方式(等比例采样、整点采样、任意间隔时间采样)或采样接口;(2)具有时间设置功能,可按实际需要设定检测频次。(3)采用强氧化剂和高温进行消解,可根据水质实际情况调节反应时间保证高效氧化;(4)分析周期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在线监测,一般分析周期为15min-2h,短的仅2min~6min;(5)测定范围广,一般测试范围为10-2000mg/L,最大可达100000mg/L;(6)自动化程度高,自动采样、自动稀释、自动测量、自动量程转换、自动校标、自动清洗、温飘时飘自动补偿;(7)数据输入,图表打印,标准信号输出接口,具有计算机监控功能,可以进行远程通信;(8)状态自检和报警功能;(9)具有断电保护,来电自动恢复,自动校准等功能;(10)试剂可反复使用,有的不需要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11)运行和维护费用低。

3.COD在线监测方法的应用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节约化大生产必然形成,污水的集中处理也必将是大势所趋,对于市场化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及时、准确的水质、水量监测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分光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在线监测仪,测试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如浓硫酸、硫酸银、重铬酸钾、硫酸汞、硫酸亚铁铵、硫酸铝钾、钼酸铵等,这些化学试剂的使用,一方面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浓硫酸、重铬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容易使系统管道破损、仪器失灵,维护工作量大且复杂,运行与维护成本较高。臭氧氧化法和高温催化法由于不产生二次污染,方法较为简单,不消耗化学试剂,因而测试成本低廉,仪器维护简单,是值得推荐的清洁测试方法,在国外使用较多,但由于该法不是国际标准方法,且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因此推广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国产化,降低仪器的价格来实现臭氧氧化法和高温催化法的广泛应用。TOC反映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量,于COD相比更能直接表示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总量,而且TOC的测定不消耗化学药品,不产生二次污染,属清洁监测技术,是未来实现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在线监测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对废水的考核指标是COD,对于固定种类的污水,TOC与COD的相关性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可以需要测定其与标准方法相关性,来解决非标准方法与现行管理制度不适应的问题。另外,COD在线监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采矿排污监控点、污水监测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地区水界点、水质分析室等。政府监测机构利益远程监测中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在线监测系统相连接,接收子站传输的信息和其他监测点源的监测信息,能够有效监控和监督污染源排放点,减少乃至杜绝偷排现象,对推动我国水体污染物总量控制事业的发展将会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污水在线监测系统是集环境保护科学、在线监测、现代语音和数据通信、现代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一体的新技术在我国部分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已有应用,到目前为止,国家已建立了长江、淮河等七大流域监测网络,其中部分监测站实现了在线实时监视。根据国家计划,我国还将在十大流域建立多个水质在线监测站。因此,污水COD在线监测系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由于污水COD连续在线监测系统数据量大、测试频率高,要求仪器实时、快速地提供准确的、大量的数据,这对测试方法提出了快速、简单、无化学药品消耗、等要求。目前广泛使用的分光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在线监测仪,由于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应该逐渐被对环境友好的清洁监测仪器,如TOC在线监测仪、臭氧氧化法和高温催化法COD在线监测仪所代替。同时,从工业现场连续在线监测来讲,为确保稳定、可靠的运行,有两点特别要注意:(1)解决好采样的代表性、水样预处理、反应器和检测池的清洁问题;(2)坚持例行的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和年维护至关重要。COD在线监测仪运行中还应充分考虑排放口的水质、水量等情况,在现阶段,以流量计和污水比例采样器组成的COD在线监测子系统是一般排污口实行总量控制的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海玮.污水COD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2]王瑞慧.COD在线分析仪比对中应注意的问题[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03:60-61.

[3]邵振清.污水COD在线自动监测技术进展管窥科技致富向导,2014.

[4]朱煥山,任庆,张晶废.水污染源的COD在线监测[J].河南科技,2003,8.

[5]李国刚.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在线自动分析仪的发展现状[J].干旱环境监测,2001,04:29-32.

[6]方团团,沈悦.污水COD在线监测问题分析[J].现代园艺,2014,4:103-104.

4.测控技术与仪器综述报告 篇四

前言

自进入西电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有三年,从一开始调剂进入测控专业的一无所知,到经过不断的课程学习,对于测控专业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记得刚进校园的时候,想想自己的专业测量与控制,完全没意识到这专业能干些什么?经过大学的不断学习之后,慢慢意识到测量与控制的应用远超过自己的想像。

专业的认识

一开始了解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机电院,以为测控是面向大型机械的,当进行学习以及向学长了解之后发现测控应该是属于弱电的专业,当时就特纳闷自己专业怎么在机电院。再到后来特别是接触到工业控制方面的课程以及老师的讲解后,大概意识到我们测控一开始就是面向工业测量与控制的,所和自动化、机械等分在了一个专业,这应该算一个比较好的认识吧,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面向方向,让自己对于大学的全部课程有了一定的定位,学着会少了很多的迷茫。虽然我们专业刚开始是针对的工业测控与工业仪器等,也已经开拓很广了,我们学习的课程也是相当丰富,学习的课程涉及面也是相当的广,让我们能够选择的方向特别的广泛。现在就以我学习三年的理解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做一点相对正式的认识:

钱学森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在不断的学习中,自己也渐渐认识到了测量的重要性。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组成,而测量技术室关键和基础。

内涵与组成:首先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属于信息学科,简单来说我们专业是由技术(采取控制技术进行保证精度的测量,同时把测量结果用于控制中)和设计满足各种需求的仪器仪表组成。在众多的测控方向中,西电的测控主要是信息计测及电测仪器方向。

主要特点:如今测量控制仪表学科领域的发展特点为产品总类和品种多样化;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高;产品的是、技术指标和功能不断提高;最先应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仪器及测控单元的微小型化、智能化、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式使用和联网使用;仪器仪表范围向立体化、全球化扩展、测控功能向系统化、网络化发展;便携式、手持式个性化发展。

发展趋势:主要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及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领域,有三大结合:与使用对象结合更紧密;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结合更紧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结合更紧密。主要趋势表现为:工业软件快速增长;工业无线通信及热点技术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正在催生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从“以品为导向 ”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自动技术提高个能源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

专业学习感悟

5.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述报告 篇五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述报告

09年8月,当我收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当看到专业名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时,脑中困惑不已,第一反应就是这专业是拿着三角板等一些测量仪器到处量东西……对这专业没接触过,感觉似乎没什么用。于是我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对这专业才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测控技术与仪器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对这个专业存在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我才知道这个专业的人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我来到学校后,看到了一场大三学生的作品展,感觉震撼不已,有会跳舞的机器人,循迹小车,自动导向的小车,温室温度湿度测试仪器等等,感觉新奇不已,意识到这专业涉及范围非常宽阔,需要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6.辽东湾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篇六

从实现沿海经济带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角度,探索建立辽东湾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预警指标体系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建议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同时,应确保环境发展与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同步;应保护湿地;开展污染物陆源输送迁移规律及入海通量的研究,建立监控站住,长期进行湾区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估和预警;选取有一定工作基础的污染因子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机物,从河流输送到河口扩散、湿地沉积转化等环节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实现对辽东湾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可靠的监控预警,避免经济发展带来环境灾害,重走日本濑户内海前期发展之路.

作 者:李宇斌 韩菲 李艳 作者单位:李宇斌(辽宁省环境保护局,辽宁沈阳,110033)

韩菲,李艳(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1)

7.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 篇七

电子天平行业面临严峻考验

电子天平在生产经营中。受国外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整个行业经营压力明显加大,以及电子天平产业的营销手段升级,生产制造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与产品同质化严重及经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制约,致使电子天平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我国电子天平市场迎暖春

一、营销手段升级:企业通过零首付和疯狂促销等过度营销情势抢占市场,导致用户欠款现象增多,企业回款压力剧增,资金链面临问题严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营销手段提升也导致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厂家在考虑生产,考虑创新之外,营销成了头等议题,也给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经营成本始终在上升:随着原材料价格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涨,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再加上创新意识的脆弱,控制成本又往往随便疏忽产品质量,变相增加了维修成本,企业盈利难度在始终加大。

三、产品同质现象严重:企业对基础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导致产品种类及性能相似度较高,产品缺少区别化,在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下,致使行业价格战的发生,有损于行业的强势展开。

国产电子天平的发展方向

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电子天平的需求量也日益巨增,又由于企业制度的改革,不断地出现更多的电子天平生产厂商,当前国内电子天平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国产电子天平产品要想更多地打入国际市场,就一定要有国际技术水平的产品质量做保障。

首先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国际最新动态,要求创新、改进生产技术水平才能够提高电子天平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接近或者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电子天平产品发展水平。国内电子天平重视发展lmg~0.1mg读数的高精度电子天平技术,在温度补偿、时间飘移和示值重复性误差方面提高天平质量水平。从而提高我国电子天平的技术水平,赢得更大市场的发展空间。

其次、在十一五期间实验室电子天平行业的诸多企业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加强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正在努力赶上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虽然目前实验室电子天平行业的产品品种基本齐全、质量稳定,但产品大部分仍为中低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主要高档产品仍然依赖进口,比如一些高精度的电子天平有一部分仍然需要进口,所以致力于发展高精度高稳定的电子天平是大势所趋。

虽然国产的电子天平产品还不能在短期内赶上国际同行业产品的水平,但经过切实可行的努力是可以缩小期间的差距的,可以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研究。总之运用高新电子技术生产高精度高稳定度的电子天平是现今世界电子天平的发展必然方向。

随着经济回暖,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主要原因有:

一、国家对学校基础化建设的重视,不仅大学实验室建设是国家所关注的,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也已进入教育部规划中;

二、国家对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将提高政府对此类检测测量仪器的重视;

三、随着网络通信的日益发达,通信类检测仪器同样会迎来发展高度。

8.2013年我国区域发展大事综述 篇八

大事件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部署,对促进区域发展提出战略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鲜明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实施步骤。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区域发展亦予以了必要涉及:一是在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同时,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职责;二是特别强调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出要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三是明确鼓励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通过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大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四是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强调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强调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任务;五是重点阐述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特别强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提出要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质化。这些新要求和新部署,指明了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意义重大而深远。

大事件之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重要安排,区域发展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在部署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六大任务时,将“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在第四位,这充分反映出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区域发展问题在国民经济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具有四个新特点:一是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连续性,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二是强调区域政策和规划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的创新方向,强调要缩小区域政策单元,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要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同时明确要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工作;三是强调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特殊性,进一步部署了推进扶贫工作的目标和原则,指出要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四是强调提高区域发展的开放性,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强调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要求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这些新要求,指明了2014年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科学铺排地区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事件之三: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示范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深入推进。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是我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务院在批复该试验区时明确提出,其主要任务是要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建设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同时,还明确指出要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这既表明了中央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为其他一些地区谋求新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努力方向。为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央还明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任务,这些部署体现了海陆统筹、内外统筹的战略思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极大拓展。

大事件之四:主体功能区战略稳步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付诸实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重要任务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制度保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突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制度的引导作用,“使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推动发展”,这进一步反映了中央对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坚定决心。围绕这一要求,下一步应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的界限,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开发的用途管制。上述要求将为切实提高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效率、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大事件之五: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做出明确要求。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专门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特别部署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分别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战略作用的进一步拓展、战略方向的进一步明确。endprint

大事件之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特色化区域规划不断获批。2013年,围绕深化、细化、实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国家又相继批复了一系列区域性战略规划。客观来看,与前几年相比,2013年区域性战略规划获批的数量明显减少,但区域战略的特色更为突出,区域政策的空间指向更加明确。比如围绕全面探索区域现代化道路,经请示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围绕探索发展临空经济,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围绕深化对俄开放,国务院批复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围绕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经请示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等。这些主题各异、特色鲜明区域性战略的批复,标志着区域规划的精准度明显提升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内涵的不断拓展,这对于激发和调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培育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积极意义。

大事件之七: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快于东部的发展态势,多年来形成的区域增长格局发生微调。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逐渐被打破,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6%,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2012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长速度整体加快,连续5年全面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并从总体上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日益加重的态势,这直接导致了各个地区发展态势和格局的变化。2013年前三季度,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同比分别增长9.1%、9.7%、10.7%和8.6%,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快于东部地区的良好态势,但经济增速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而东北地区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低于东部地区。目前,2013年各地区全年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估计上述情况不会变化,这意味着2008年以来形成的较为良好的协调发展格局出现了新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大事件之八:中央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工作深入推进。推进老、少、边、穷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我们看到,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从目标、原则、重点等方面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这进一步反映出中央对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2013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积极实施,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广大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省藏区工作深入推进,中央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对口援疆工作。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出台了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与以前相比,对口支援的深度广度均明显拓展,体制机制更为规范。随着各项支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相关项目的顺利实施,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有效拉动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

大事件之九:海洋强国战略加快实施,全国海洋经济不断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洋强国”首次写入党的重要文件,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进行了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对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向重点做了全面部署,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和目标任务更为明确。201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海洋维权等涉海事务取得积极进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国务院批复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和《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批准设立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启动了全国海洋经济首次普查工作。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施加影响的大背景下,海洋经济依旧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事件之十:国内外区域合作融合互动,区域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2013年,有关方面围绕促进区域一体化,积极打造区域合作平台,深入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径。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以及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广州南沙等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并取得了一批可资推广的良好经验。安徽皖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区域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务实推进,产业传导功能积极发挥。长三角、珠三角等有条件地区在社会管理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等纵深领域开展实践并积累了新的经验,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环渤海经济区、首都经济圈规划启动编制,跨区域增长极加快形成。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深入推进,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沿边开放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际间围绕区域合作的高层交往与互动不断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中亚、东盟—湄公河流域等开发合作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效果。

9.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 篇九

一、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

(一)消费信贷的含义及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意义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及基本动力,消费信贷的产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社会生产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客 观要求。、所谓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为购买消费品的客户提供的一种信贷业务。它以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力为放款基础,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来刺激或满足个人即期消费需求。其中农村消费信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拓展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不仅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且更有其重大的经济及政治意义。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因此拓展我国农村消费信贷是转换增长模式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和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国家对破解“ 三农 ” 难题进 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随着对农民税收 负担的减免及各方面扶持政策的逐步 落实 ,农民的收入较以前有所增加。农 民为提高生活水平,在建房、置车、购买 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教育等方面的 消费投入也在增加。可是无论在收入 还是消费上的增长速度都远远慢于同 期城镇的增长。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农民对 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开始出现并呈逐渐 增多的趋势。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农村 信用社顺应这一趋势 ,围绕国家开拓农 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导向 ,积极地开展了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有益探索 ,取得了 一些进展 , 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但是 , 从总体上看 ,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还处 于起

步阶段 , 不论是重视程度 , 还是信 贷产品的创新、信贷服务的适应性等都 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适应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急迫需要 ,也不能 有效挖掘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巨大潜 力 ,以至于被人们认为应该具有广阔发 展空间的农村信贷市场却发展缓慢 ,严 重滞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在农村 ,以及农村信 贷市场上却体现得极不充分

二、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

学者胡志诚(2011年第十二期)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环境不足是影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80%的银行机构反应农村消费信贷风险控制较难,农村消费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导致农户资信评估困难,银行机构信贷发展和管理成本加大,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

张俊、曾凯(2011年第四期)认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影响从村消费信贷需求的因素之一。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致使有家电消费意愿并具备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不愿消费,其潜在的消费需求难以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你那个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缺乏,所以农民不得不减少即期消费支出。

作者贺永玲(2009年8月)指出农民相对更为保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束缚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一是中国长期以来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在农村表现的尤为强烈,对“借钱消费”行为还难以完全接受。二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风险预期增加,抑制了农民扩大生产的行为,仅满足于传统的田间耕作。三是当前诸如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大多不涵盖农村居民,生病、养老、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费等需农民自行储备,使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更加难以改变。四是大多数农村居民在习惯上更注重考虑子女的未来生活,满足于“隔代消费”。这些因素的存在总体上限制了对农村消费信贷的需求水平。

作者李辉(2006年)在其文章中指出,农民收入水平低,承贷能力差是直接影响消费信贷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尽管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增收措施,单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据调查显示,我过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这种收入水平,客观上决定了农民应付日常消费尚可,若用于还本付息的消费贷款,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提出的若干建议

作者唐健(2010年12月)认为大力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色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业务品种。金融机构要价款农村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内开发多样性、系列性金融产品,适合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结合农户的实际需要,适时推出灵活便利,易于被农村消费者接受的消费贷款种类。二是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由单一的贷款支持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转变,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提供银行卡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学者周文魁(2010年第四期)认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对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有积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拓宽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规范内部管理,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推广票据业务,畅通结算渠道,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减轻农民利息负担。金融机构应转变重批发轻零售的传统思想,树立以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并重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新理念,重视研究和开发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简化贷款手续,改进服务水平,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出适用于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

作者李香稳(2010年6月)提出深入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政策宣传。以农村金融机构为重点,形成对消费信贷的正确认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点仍然囿于传统的生产性项目,在消费信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方面自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制约和不足。必须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的认识,建立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机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系统学习消费信贷的相关知识和操作经验,提高业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督促各金融机构尽快设立经营消费信贷的专门业务机构。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消费客户群体等,尽快地使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要加强针对农户的消费和信贷知识宣传。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舆论宣传媒介,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在摈弃铺张浪费等陋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现代消费观念。

作者刘宝珍(2009年)认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是应对我国农村消费发展的对策。近年来,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已经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全免费,农村“低保”和养老政策也在逐步推广。但是,“广覆盖,低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没有让农民彻底从“看病贵、上学难、存钱养老”的顾虑中解脱出来。只有建立起覆盖整个社会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才能给农村消费信贷“松绑”,让农民更敢消费。同时,政府应进一步简历相关法律制度,制定有关消费信贷方面的法律和监督机制,使个人信用报告、法律责任、催收贷款、提前还贷等问题有法可依,依法维护农民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为消费信贷进入良性循环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高亮,2007年11月(10)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田良玉,2006年2月,(41-42)

【3】《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愿意及对策》,张晓萍,2011年9月第1期,(98-99)

【4】《农村消费信贷发展调查分析》,娄耀萍;梁爱香,2009年6月(74-76)

【5】《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问题探究》,李稳香,2010年6月,(42-43)

【6】《关于拓展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思考》,徐充;张志元,2009年第九期,(37-43)

【7】《论我国消费领域拓展方向》,于海山,2004年2月(66-68)

【8】《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张俊;曾凯,2010年(4)

【9】《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状况及调查研究》,倪晓倩,2009年8月

【10】《优化消费支出结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杨婧;周发明,2009年4月

【11】《农村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胡志诚;唐健,2010年第12期

【12】现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N】.中国经济时报,刘化,2004年5月

【13】《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金融支撑研究》,隆宗佐,2007年4月

【14】《改善农户小额信贷的思考》,周淑玲,2006年2月(45-73)

10.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 篇十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大发展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代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水土流失,泥石流,洪水,温室效应等等。而森林则肩负着改善环境的重任,故对林业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在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明确提出: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要,我国要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共同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一、我国林业现状:

(一)森林资源概况: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我国林业生态建设 1.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2.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基本骨架。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新格局。

4.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5.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了一定基础,向着高起点、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林业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林业产业已发展成包括营林造林、木材采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机械制造、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育及合理利用、森林旅游、多种经营等综合性的产业,并有了长足进步。

二、我国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湿地资源存在总量不高,人均占有量较低、部分湿地严重退化的问题。我国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自然湿地面积0.0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湿地面积的13.15%。有关部门监管不规范,局部地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1、土地沙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南方沿江、沿河、沿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植树造林,防沙止漠,延缓沙化扩展。但由于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破坏,我国土地沙化仍呈不断扩展之势。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扩展3460平方公里。强沙尘暴天气50年代发生5次,70年代发生13次,90年代发生23次,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生10余次,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由于沙化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

2、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目前,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50亿吨。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90年代已经上升到56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80%来自这一地区。

3、旱涝灾害严重

森林、湿地的破坏,造成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和蓄水功能下降,导致旱情、加剧涝灾。我国20世纪50年代受旱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全国500多座城市有300多座缺水,40多座严重缺水。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1985年以后连续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达226天。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在我国,洪涝灾害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每3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我国平均每年罹涝耕地面积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8米;全国8.2万座水库总库容被淤积三分之一。

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

况未从根本上扭转,低层次重复,粗放型扩张现象依然存在,致使林业产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林业科技成果供给线路不畅,集成化供给不足,转化动力不足等等。

三、我国林业中的法律:

为了保证林业的正常运行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

林业法律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林业各项活动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法律规范的总称。林业法律法规的任务就是保障我国林业发展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国家规范和促进林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为主体,其他相关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相辅相成的林业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的林业法律法规基本覆盖了林业建设的主要领域,林业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公布施行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防沙治沙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8部相关法律,国务院颁布了森林法实施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退耕还林条例等20多件行政法规,国家林业局制定颁布了50多件部门规章,各省区市根据当地实际,公布施行了300多件地方性林业法规和规章。我国林业主要的几部法律:

1、《森林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自1985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自1998年7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49条。

2、《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9年3月1日起施行。共五章42条。

3、《防沙治沙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47条。

4、《种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共十一章78条。

四、林业相关法律对林业发展的作用:

林业法律中《森林法》是林业法律体系核心法律。林业法律的核心是林业,而林业法律体系的核心也就是森林法。森林法是以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调整对象。综合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目的法律。作为林业法律的基石和核心,森林法是较早制定的林业法律,其所针对的范围也是林业法律中的重点,它为发展我国的林业事业、逐步改善森林资源状况、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提供法律保障。《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是林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资源占林业资源的很大比重。它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的法律。它强调:保护野生动物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度过了以损害环境来发展经济的阶段后,我们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而野生动物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起着极大的作用。这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法律。比如种子法、防沙治沙法、农村土地等。这些法律,构成了整个林业法律体系。特别是森林法和野生动物法,这两部法律是整个林业法律体系的基石。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其他林业法律法规,作为一个组成要件形成了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使得我国各林业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推动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11.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篇十一

在全球强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规制日益严厉的情况下,中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毕克新等,2014)。作为“资本、技术、营销、管理的结合体”(Chengand Kwan,2000)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还通过溢出效应带来了新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进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钟昌标,2010)。然而,国际直接投资具有“双刃剑”性质,其投资效应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随着各国贸易与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外商直接投资引入量和东道国环境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陈建国等,2009)。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其影响环境的微观机制是什么,如何才能将FDI对环境的负向影响降到最低,合理规避不利影响?文章整合已有文献中分散的观点,对于FDI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综述,以便为FDI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直观的理论依据。

2 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有文献中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影响盛行的一个观点是“污染天堂”假说。国外不少学者对“污染天堂”假说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Smarzynska and Wei,2001;Keller and Levinson,2002;Dean,2000)。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FDI的进驻并没有恶化东道国的环境质量,反而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污染(Antweiler et al.,2001;Feng Helen Liang,2005;Jie He,2006)。国内学者对于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的态度可以归纳为三类:分别是“污染天堂”假说的支持者、反对者与片面论者。支持者以“污染天堂”假说为出发点,从产业结构层面着手(夏友富,1999;赵细康,2003;陈媛媛、李坤望,2010),试图寻求FDI流入所引起的污染产业转移趋势;或以某一特定地区或全国为研究对象,单向考察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其中应瑞瑶和周力(2006)、吴玉鸣(2007)、刘渝琳等(2007)的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已出现“污染天堂”现象。反对者张颜博等(2009)通过研究表明FDI的存量增加所诱致的经济规模扩张和经济结构的重污染化加剧了污染排放,而其诱致的技术转移带来了正面的环境效应。李灵稚(2007)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FDI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正面效应,包括环保技术的溢出效应、环保市场的学习竞争效应与环保意识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地,部分学者认为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应该存在一个复杂的传导机制(周力,应瑞瑶,2009),比如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Grossman and Krueger,1991;Panayotou,2000)。作为第三种观点的代表,陈建国、迟诚、杨博琼(2009)认为FDI一定会加剧我国环境污染水平,或必然会改善我国环境状况的结论都存在一定片面性,他们利用连续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区域建立实证模型,研究发现FDI对我国各经济区域的环境影响是复杂的,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对于不同地区与环境污染水平的作用不同,西部地区环境治理力度对环境污染水平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正效应,而东、中部地区环境治理的力度并没有对环境水平的改善起到应有的效果。此外,环境治理力度的强弱明显会影响到U形分布的峰态,使不同地区环境质量改善加速或环境质量恶化放缓。

3 FDI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学界对于FDI对环境的影响各执一词,究其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的机制下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而影响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影响的效果。江柯、卢现祥(2011)利用1995-2007年41个投资来源国和地区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进行中国环境规制相对力度的变化对FDI的影响的实证检验,认为不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企业环保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其对环境规制的敏感程度不同,中国相对于投资来源国而言,环境规制相对力度越严格,来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FDI越少;而来自发达国家的FDI并不受影响。李子豪、刘辉煌(2012)基于2003—2009年中国220个城市的数据,利用门槛面板回归方法,从收入门槛和人力资本门槛两个角度检验了FDI对环境影响的门槛效应,收入门槛的检验表明,FDI在高收入和低收入阶段对环境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中等收入阶段,带来环境质量的恶化;人力资本门槛的检验表明,FDI在高人力资本阶段能够显著地降低环境污染,在低人力资本阶段则相反。而后,他们又实证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腐败门槛效应以及地区腐败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发现FDI能够改善地区腐败水平较低的地区环境质量。李子豪(2015)认为FDI对中国碳排放存在比较显著的门槛效应。当人均收入中等,或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环境规制水平较低时,FDI的消减作用很不明显,甚至会增减碳排放。

综上,环境规制、收入门槛效应、人力资本门槛效应、腐败门槛效应等都对FDI对环境产生影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FDI对环境的微观影响机制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而影响因素的确定将有助于解决FDI的环境污染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正确认识外资流入在环境效应上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是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想趋利避害,充分获得FDI的正外部性而有效规避FDI对环境的负向影响,应从FDI影响环境的微观机制入手,从源头上控制有关影响因素,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在环境规制上,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应对:一是调整我国引进外资的来源结构。我国目前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国主要集中投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污染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受环境规制的影响较为显著。对外资的流入应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对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应该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的,特别是具备先进的控污技术及环保技术且前向后向带动效应较强的产业,同时应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对东道国进行投资的同时保持同母国相一致的环境规制程度。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外资要选择性引进,严格控制污染强度大的及技术含量低的外资。二是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外商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三是引进发达国家外资的环境友好技术。为了产生正的技术外部性溢出,外资可选择对供应链企业转移环境友好技术,获得正的外部性。

在门槛效应上,当前中国多数城市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有一半城市处于低人力资本阶段,要想引导FDI发挥对环境的正向影响,需要改变中国目前的中等收入与低人力资本状况,发挥EKC机制中收入的“碳减排”作用,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增大研发投入,规范环境规制,充分吸收FDI的环境技术溢出。此外,遏制腐败、净化本地外商投资“软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FDI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近年来专家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FDI对环境的影响,得出不同的结论。文章对这些观点进行整合得到:FDI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依赖于一些影响因素的控制,研究FDI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合理规避不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FDI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FDI,生态环境,微观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迟诚,杨博琼.FDI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9(10):110-117.

[2]江柯,卢现祥.环境规制相对力度变化对FDI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2):46-51.

[3]李子豪,刘辉煌.FDI对环境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中国220个城市的检验[J].财贸经济,2012(9):101-108.

[4]李子豪,刘辉煌.外商直接投资、地区腐败与环境污染——基于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7):50-61.

[5]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2):30-43.

12.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

一直以来,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经济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随之而来问题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保问题一直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目前。从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山水已经不复存在,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加大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生态发展,才会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才会为子孙后代造福。

21世纪的今天,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环保问题,它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不论是工业发展还是农业发展都取得了圆满的效果。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跟着出现了,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往日的青山绿水已经不复存在、天空没有以前蔚蓝,人们向往的那种山青水绿的生活环境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做好环境与生态的保护,才会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更会提高我们周围的环境生活质量。

1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现今,我国的工业建设与农业建设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这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基础的前提,可以说,不论是从人们的生存来看,还是从生存的未来发展来看,环境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源条件。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被纳入一项重点工作。做好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促进生态平衡建设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发展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环境问题才会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目前环境保护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漏洞问题

2.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一直以来,大气污染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突出问题。大气是人类和动物、植物摄取氧气的重要源泉。从目前大气污染的现状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冬季寒冷,主要以采暖方式过冬,因此,燃煤中的悬浮颗粒物检测值很高。再加上一些工业发展中使用的一些化石燃料,同样也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一旦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就会破坏大气层,从而导致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除此之外,大气污染的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例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等。

2.2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在当今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虽然在有些城市的工业建设发展中,一些废水、污水得到了很好的处理,但还是有一些生活污水问题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而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远不能适应需要(处理的比例不足10%)。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

3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的地位

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良好的环境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标准的一个衡量尺度,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作为环境保护的领导者和提倡者,政府应当重视环保、支持环保,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障。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实际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有正确的科学依据作为凭靠,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才能顺利地实施下去。所有规矩和社会化的行为都是由人类支配的,如果国家并没有满足人类这一需求,就无法确保人类会将精力投入到环保事业中。而实际上环保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人们自发的遵守与爱护,只有将全民的环保意识全部调动起来,环境保护现状才可以缓解,所以,环保事业在进行发展中步子要循序渐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3.2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直以来,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进行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国家的发展面貌要靠城市的环境保护事业质量好坏衡量。但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重视力度上并不乐观,正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那么,在当下,全新的经济发展状态下,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之间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如何保持两者间共同发展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对此,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就成为主要发展进程方案之一。所谓的绿色发展计划就是指提高效益、节约所有资源和减少废物等主要特点作为主要持续发展方案,但并不是要为了保护好环境就放弃经济增长的计划,前提是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承载力之间相互要协调,对此,这种形式也被作为主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进行着。作为专业相关工作者,更要秉承这个概念,继续朝着绿色保护方向认真的进行下去。

4结语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十分严重,要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就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当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未来的发展需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同和谐发展,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N].人民日报,.

[2]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

作者:康雷 单位:长春市环境保护局朝阳分局

13.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 篇十三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文章提出了目前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使用中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缺乏协作、技术管理人员培训交流少、维护维修环节薄弱等问题,通过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常规分析项目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仪器共享制度、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交流等建议.

作 者:程苏伟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安徽,马鞍山,243011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23) 分类号:X85 关键词:环境监测   仪器设备   检测数据   设备管理  

14.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篇十四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医药经济增长的前提,××年宏观经济环境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的调控中,将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医药行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步入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上升阶段,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必须对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近期,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年医药市场环境作出如下分析预测:

一、医药分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年是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进一步规范完善,药品价格更趋市场化;后时代来临;药品分类管理提速等,将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其影响将在××年充分显现。此外,高举“价格”大旗的平价药店在各地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来看,人气极旺的平价药店在××年对药价的市场抑制作用将更加强化。卫生部明确表示,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价格将会是××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中心任务之一,这预示着药品降价风潮极有可能在新的一年中延续。因此,企业只有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及发展方向,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外企不断进入我国药品分销市场参与竞争,我国医药分销企业将在规模、资本、网络、业态、效率、管理、营销手段等方面受到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我国医药分销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弱,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应当主动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和模式。

二、重组将是制药行业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

近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未来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逐步降到—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会由目前的的水平逐步下降。通过改革与重组,企业组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我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其生产经营集中度、利润集中度将进一步凸现。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制药行业正处于并购、重组的高峰期。虽然我国现已是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远非制药强国。在现有多家制药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余家,还有几百家企业存在亏损。我国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情况普遍,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生产成本高。这些情况导致了制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我国制药企业做大做强将只有通过资产并购、重组来实现。

现在世界排名前位的制药跨国公司有家已进入我国。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形成一定数量的上规模的、科研和市场水平高的大企业,尤其是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和先进的生物工程药,我们的医药产业才可能经受得住加入的冲击。由此,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扩大医药行业的资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未来几年,将是国内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年,国内医药强者会愈强,两极分化之势将越来越明显,××年,这个趋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抢占潜在医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成为企业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两网”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这些因素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适度增长。

同时,××年月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新修订的医保目录,中成药品种由个增加到个,增加了;西药品种由个增加到个,增加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放大至关重要,并且已经成为行业内估计单品种市场容量的主要非量化指标。

据统计,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从年的万人迅速升到××年月的万人。而这亿多参保人恰是最有医药购买能力的人群,其医保支出从年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医保支出占有全国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上升至××年的。医保市场的潜力可见一般。某产品一旦进入医保目录,如果其适用人群较为广泛,就意味着潜在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张,从而为企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且,有专家认为,随着未来参保人群的进一步扩大,医保用药在医药消费中所占比重将会继续增加。

占领潜在的市场,对制药企业来说就是收入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外围市场的高速成长,企业更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关注和研究新版医保目录扩容的动态,根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制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完善优化供应链,抓好品种、网络、配送服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瞄准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要抓住市场发展契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研究医药市场的走势,切实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医药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发展。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15.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 篇十五

新华社记者 赵 超

《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31日 01 版)

2016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迎来“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回顾辉煌过往,更好开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勇于实践的必然结果,这是善于创新的生动诠释。

深谋远虑,大思路绘就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2015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

这是1月1日,国家统计局在新一年发布的第一个统计数据。“PMI虽然仍在临界点以下,但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双回暖,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企业采购意愿有所增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去年我国主要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已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

抓住关键时机,中国经济方能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否保持正确方向事关全局。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引领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和深层次矛盾凸显阶段,面临结构调整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支撑增长的需求乏力等因素,潜在增长速度下降。

面对“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党中央始终以战略的平常心,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保持战略定力主要表现为追求远大目标矢志不渝,应对复杂局势泰然自若,运筹利益全局胸有成竹,化解风险挑战胜券在握。这是一个国家、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中国经济增速在放慢,但是增长水平仍然让所有发达国家艳羡。”

明确发展大逻辑,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了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

“我国发展依然有着无限的空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新的动力正在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转型升级,大目标引领新发展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先后有8家中央企业被批准实施4起重组,国资委直接监管中央企业减至106家。

“作为央企提质增效工作的重要一环,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的兼并重组,优化整合服务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

新常态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

打赢攻坚之役,中国经济方能蓄势而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东部率先企稳向好到中西部爬坡过坎,结构调整棋局正在华夏大地上展开;从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到服务业走势强劲,结构调整不断激发新动力、打造新引擎;从简政放权到商事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土壤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看来,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

——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

——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5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已占据半壁江山。

“在传统增长点逐步褪色的当下,新的增长点正在破茧而出,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大好的发展前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创历史新高。

在经济承压的情况下,去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业带动就业。

当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后,中国经济将会步入一个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将会更好地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开放融合,大格局赢得新空间

新年伊始,57国共同筹建、历经800余天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成立亚投行,是为了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持久繁荣的亚洲,将为世界各地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广阔市场,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说。

赢得战略机遇,中国经济方能放眼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助推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货物出口年均增长6.5%,占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10.4%提升到2015年的约13.2%,明显快于全球主要经济体;

——“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预计达到620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0%以上,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提高到60%以上;

——截至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4,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大国,正在稳步迈向经贸强国。”

2015年12月23日,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这一铁路项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承建,中国铁路走出去取得又一重大成果。就在这一年,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境外铁路项目纷纷启动,中国对外开放竞争的新优势正在生成。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集群式、抱团式走出去增多,涌现了一批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十二五”前4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累计达324.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3%,海外装备制造企业达到2000余家。

更为重要的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金砖国家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舞台,随着一个个中国方案、中国建议的提出,世界看待中国经济的态度发生质变,中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

“我国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将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也意味着中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世界进入共赢时代。”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上一篇:关于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宣传广告词下一篇:网海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