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精选17篇)
1.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篇一
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里住了一个老人,他的名字叫愚公。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每次出门去办事,都要绕很远的路,要走很久很久。民间儿童故事愚公很烦恼,他带领全家人,准备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于是他们就一齐挖山,挖下的泥土和石头,他们就运到海边上去扔掉,他们挖得很认真,一年都很少回家休息。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人,因为他很聪明,大家都他智叟。
智叟对愚公说:“你这个人真笨,这么老了,怎样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
愚公却说:“我看你呀,比我还笨呢。我是老了,可我有儿子,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尽头的。民间儿童故事可这两座山却不会长高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它挖平的!”
之后,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明白了,他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大力神下来,把两座山背走了。从此以后,愚公出门办事很方便了,他的家门前再也没有那两座大山了。
此刻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民间儿童故事移,移动。
之后,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明白了,他被愚公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2.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篇二
一、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起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遗传与家庭环境的不同,知识面与价值观的不同,家庭教育和社区熏陶的不同,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不一样,显而易见,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学生个体的发展起点是不一样的。教师应着力抓住学生的心理、智能和需求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引导教育。
1. 心理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处于心理学上的“危机年龄”段,心理活动容易起伏和动荡,教育得好,学生的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就能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懂得点儿事理却又不够透彻,希望情感意志能够自我调控,却又常常受到外力的影响和支配,情感和意志表现出相对的脆弱性,他们渴望与成年人有平等交流情感的时间和空间,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独立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但他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忽视和压抑。尽管初中学生的心理千差万别,但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却是相同的。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是教师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
2. 智能差异。
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稍作预习就能够背诵,有的则是一个学期下来还背得时断时续;有的学生能够提出关于“愚公”与“智叟”得名的疑问,有的则还把京城氏遗腹子当作是愚公的家人;有的能够通过“山南水北”来辨别方向,有的则把“万仞”高山当作小丘;有的知道此前曾有关于愚公该“挖山”还是该“绕道”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有的则还以为列子是当代作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不能藐视反应迟钝的学生,但决不应该无视智能差异的存在。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智力差异的成因,特别是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在课后的作业和辅导中特别是在课余与学生的交流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3. 需求差异。
由于外部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对教育教学的需求也将因人而异。当社会需要知识、尊重人才时,就会出现像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样的全体学生如饥似渴学文化的热潮,当社会出现拜金主义狂潮时,就会出现学生厌倦读书的场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的需求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而一些学生可能在教师或同学或者书刊媒体的影响下,产生自己的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的初步确立,直接影响到他对教育教学需求的选择,从而也影响到他对一名教师或者一门课程的选择和判断。
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角度
成年人会为自己拟订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在为自己的起点明确定位后,就会选择相应的发展角度去进行必要的努力。初中学生的发展,也有各自不同的角度,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就是学生发展的区域、目标和顺序的不同。
1. 发展区域的差异。
教师和家长大多希望学生在校学习能够全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是可能的,但均衡则是极其困难的,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不想花大量时间去变强弱势项目,所以这往往与教育目标、与长辈的期盼相左。以表达为例,有人喜欢书面的,有人喜欢口头的,还有人喜欢肢体语言的,而会写的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不一定会比划表演,会肢体语言的不一定会写。语文教师常常陷于两难境地,学生的优势所在你不能不尊重、保护和激励,以期弘扬个性、彰显才华,学生的劣势所在你不能不想方设法来克服、修正和改进,以期免于为来日发展埋下隐患而贻误学生前程。教师虽然无法为学生量身打造将来,却要担忧学生的将来是否受制于自己一时的失误。
2. 发展目标的差异。
即便是“年且九十”的愚公,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发展中的中学生无论如何更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什么可能都会出现的,因此,教师不能斥责外向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嘲笑学生发展的拖泥带水,不能小觑有志学生的跛鳖千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勇于为自己设定目标,勇于把自己的目标公诸于众;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初步拟订每日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人生总体目标以及人生终极目标;教师还应该使学生知道,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时间,拟订的任何目标都应该有个截止时间,不要寄学习或工作的希望于来日,而应该认为今天就是最合适的时机,并把这样的看法转变为习惯。
3. 发展顺序的差异。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为自己设定目标,必须明确绝对不能等待其他人来给自己定目标,只有自我设定目标,才能真正主导自我。当目标设定后,很多学生会发现,该做的事情太多了,甚至是样样都极其重要,样样都迫在眉睫。人们都习惯于急事先办,但人们也常常在事后发现许多急事并非重要的事情,因而必须提醒和指导学生,“急事”和“要事”不是同一个概念,与目标相关的才是重要的,才是行动日程表上应该优先进行的。就像愚公那样,移山目标一经确定,“叩石垦壤,箕畚运土于渤海之尾”就是压倒一切的要事。同理,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也必须确定人选和顺序,相同的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行动的顺序就不一样。
三、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办学者希望每个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唯有高质量才能说明学校教育的成功,才能说明教师教学的成功。而高质量并不仅仅反映在考试的结果里,也反映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降低重心,尽可能与学生平起平坐,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更全面更真实地把握学生的不同发展速度,以便于及时准确地调整和控制教学方法。
1. 起伏。
无数事实表明,学生发展之路不是平坦的,在发展之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波折,发展速度因此也就不可能是匀速的或匀加速的,所以,起伏是发展中的一个常态。学生有过疑问,愚公挖山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他与智叟有一个相似点,就是没有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的说法就是值得推敲的,愚公凭什么担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再说,愚公凭什么保证子孙愿意顺着他的想法一代代挖山不止?“荷担者三夫”中会不会有人因为成家立业而退出挖山行列,或者因为家中闹矛盾而中止挖山?一个被长期定性了的挖山故事尚且能够演生诸多变故,学生发展起起落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突变。
突变是指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发生的幅度或频率巨大的变化,有些甚至是质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突变都有其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就像愚公“聚室而谋”挖山能获得“杂然相许”那样,是一家子长时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所以愚公骤然一呼,全家才会登时响应,看似突然,其实酝酿过程由来已久。所以教师不必为学生的突变感到惊讶,而应利用长时间的积累为学生的突变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突变既可能变好也可能变糟。夸娥氏二子背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山这个突变就很能说明问题,山背走了,“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指通豫南”的愿望瞬间得以顺利实现。可是这两座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那里的百姓也要因天降高山的骤然阻隔而出行不便了。因此,教师在促成学生发展变化时,要慎防转变滑向意愿的对面。
3. 停滞。
不管优生或差生,在某个科目或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不仅学生有这种状况,教师也有这种状况。专家们所谓的“彼得高地”就产生在这一层面,不求发展的则跌入“死亡谷”,求发展的则可能进入“第二高原”。学生发展停滞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止不动,表现为犹疑、畏缩、缺乏自信、厌倦学习;另一种是原地转圈,表现为有行动无方向,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我们知道,任何问题说到底都是环境、他人和自己综合的结果,因此改变环境来创设合适氛围,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说苑·谈丛》说过,“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这话应该给我们以警醒。
3.愚公移山的利他主义者 篇三
一
从康熙时期开始,中国戏曲俗曲的文献典籍通过外交捐赠、传教士、战争及购书中介等多种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作为一个汉学研究重镇,自然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献。在俗文学方面,最早开始挖掘海外文献的是郑振铎先生,他在上世纪前往法国游学时,就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许多珍稀的小说及戏曲俗曲藏本。此后,刘修业及柳存仁两位前辈也都在研究专著中提及英国地区所藏的中国俗文学文献,但他们大多把著录重点集中于小说方面,戏曲俗曲文献只是作为附带提起。此后,有梁培炽、李福清及笠井直美等学者来英国进行文献调查,他们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了南音唱本等俗文学上。在此基础上,对戏剧有着非凡热爱的徐博士便心生想要将英藏所有戏曲俗曲文献都编撰成目录的想法。“自从我决定来英国后,我就决定毕业论文要以英国所藏的戏曲俗曲文献为主。这样,一来可以借此机会发现珍稀文献,比如《永乐大典》就是在伦敦发现的,而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清代宫廷剧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讲到前辈学人对学界作出的贡献,徐博士的语气充满尊重,而话锋一转讲到自己热衷的话题,徐博士两眼放光,跃跃欲试:“二来我也希望我编撰的这个目录,可以让海内外的学者对英国地区所收藏的中国戏曲俗曲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这个目录,对于中国戏曲俗曲的研究可以变得更多元,我们可以研究早期英国人对于中国戏曲俗曲的看法,西方收藏家在选择中国古籍时的偏好,甚至中英之间戏剧的关系,也是可以再一次思考的。”
二
“比如,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戏曲究竟是不是戏剧?”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问道,试图进一步打开徐博士的话匣子。
“在我看来吧,二者虽然都带了个‘戏’字,可是本质上还是有所区别。”果不其然,对于自己关注的问题,徐博士立马变得侃侃而谈。
徐博士认为,“戏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而戏曲之所以有个“曲”字,是因为它注重音乐性、抒情性,也与曲艺说唱等其他艺术形式渊源深远。而中国的戏曲讲究唱、念、做、打,这“唱”字放在最前,也强调了其重要性,它对抒发角色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和渲染气氛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当中国戏曲最早来到西方时,出于翻译及欧洲文化对“戏剧”固有的概念,戏曲的音乐性并没有得到保留。“你看《赵氏孤儿》,传教士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最初将它翻译成法文时,只保留了念白的部分,需要唱的部分全部被删去了。”“等于最精华的部分全都删去了。”“是啊,就像你看古希腊戏剧结果没有歌队一样。”徐博士的这个譬喻简洁明了,颇能说明问题。徐博士还告诉我,这个最早进入西方人视野的《赵氏孤儿》,直到1834年,才由法国汉学家儒莲才将该剧的曲文也进行了翻译,《赵氏孤儿》才有了完整的译本。然而由于最初的翻译并不包含带有音乐性的“唱”,导致当时西方戏剧从业者对该剧的原义主旨产生一定的理解偏差。伏尔泰就把这部具有复仇悲情色彩的剧作改编成了一部带有浓厚启蒙色彩、宣扬“文明战胜野蛮”的爱情喜剧。“如果他们想要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戏曲,音乐性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借此机会,我也询问了她关于RSC(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几年前排演的英文版《赵氏孤儿》的看法。她告诉我在RSC艺术总监多兰的导演下,这部中国的复仇剧虽然没有像伏尔泰那样变成爱情喜剧,却也被渲染成了“哈姆雷特式”的复仇悲剧。“同样是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也还是不同的。但是在文化宣传的时候,这种横向的比较标签也许不是坏事。虽然他们把它编成了话剧,没有保留最重要的音乐成分,但毕竟还是通过这部戏让西方观众对中国的戏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很重要。而如果没有文献的传播,之后的翻译、改编、排演就都不会有。”
文献传播并不是什么冷门生僻的学科。就中国戏曲俗曲的文献而言,它是炙手可热的“戏剧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是后者坚实的地基与堡垒。《牡丹亭》目前最著名的英译本是白芝(Cyril Birch)先生的译本,他的译本在美国本科教育的东亚文学、中国文学系上使用最为广泛,而如果没有文献的流传与扩散,无论是翻译还是改编,都会成为无稽之谈。在多媒体与网络讯息愈发方便快捷的今天,我们似乎切不可忘记,文献传播本身绝非只是书本这一“介质”的传播,它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对“遥远东方”的猎奇心而催生出的产物。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十七、十八世纪,文献的购买、流传与传播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在当时,西方的学者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中国戏曲,并且由于语言的障碍、研究资料的匮乏,他们只能通过故事情节或者是道德风尚来理解中国戏曲。由于当年没有录像资料,对于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早期的学者、传教士都是无能为力的。笔者自己的研究方向偏向于戏曲与西方戏剧、尤其是英国早期现代戏剧的跨文化对话与交流,深知即使在今天,不同文化根基造成彼此对戏剧、戏曲的误解,仍然根深蒂固难以撼动。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徐博士的研究才显得格外有意义。回到文本,正本清源,去追溯探求戏曲,在西方的本来面目。
三
不顾已经冷掉的咖啡,徐博士还兴致勃勃地与我分享了一些基于文献传播研究的成果,在英国进行戏剧实践的先例。比如,上世纪30年代,熊式一先生在英伦深造期间,就曾将京剧《红鬃烈马》中王宝钏的故事改编成剧作Lady Precious Stream,在英国莎士比亚专家聂可尔(A.Nicoll)教授、诗人剧作家亚柏康贝(L.Abercrombie)教授的帮助下出版,这在中英戏剧界都传为佳话。不久后,在1934年的冬天,熊式一先生更是自编自导让Lady Precious Stream成功在伦敦西区舞台上演,隔年更去了百老汇。“他一边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的一些特色,一边尽量让自己的改编符合英国人的观剧审美。”徐博士一边说一边拿出了笔记本电脑,给我看当时的一些舞台演出照片:“你看,它虽然在伦敦演,但是它的场面,头面,还有戏服,还是保留了很多戏曲的元素。你看这个剧照,场面非常像中国戏曲传统的‘瓦舍勾栏’,乍一看你可能会真的以为是在中国演的。熊老师排演的这个英语王宝钏,你说尽善尽美吧,肯定不可能,但是他真的是很努力去找这么一个平衡点,这是很不容易的。”
徐博士这番话真诚恳切,个中似乎又透露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拗。我无言地点了点头,趁着太阳还未下山,冰冷刺骨的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际,结束了这次对谈。在回去的路上,徐博士对我说,自从她决定来英国访学后,她就决定毕业论文要以英国所藏的戏曲俗曲文献为主。通过地毯式搜查英国地区各大藏书机构所收藏的戏曲俗曲文献,将这些文件进行调查和收集并编撰系统目录,最后再从重点版本比较、文献传播、中英戏剧及文化比较几个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然而这些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说,在来英这半年多时间里,有一半她都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每天早上出发去牛津、剑桥等大学访书,再当天傍晚回到伦敦。一些特藏本或是珍贵的微缩胶卷更是需要提前预约,与图书馆管理员交流斡旋。其间耗费的心力,可想而知。戏剧文化交流、让世界其他地方更多了解中国戏剧戏曲这一文化瑰宝,是许多研究热爱戏曲的学者的共同心愿。在这些学者中,年轻的徐巧越就像一个为了自己所爱义无反顾的可敬的利他主义者,用自己的方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21世纪,诠释戏剧与文化交流。
4.励志寓言:愚公移山 篇四
动上帝而创造出人间奇迹,使梦想成真。
传说古时候,太形山(即今太行山)和王屋山都是冀州南面的山。
这两座大山之北,住着一个90岁的老头子,大家叫他北山愚公,因为大山阻隔,出入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便,于是愚公下定决心。一定要挖平这两座大山。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子孙们,全家人都欣然同意了。于是愚公带领他的子孙们开始了挖山,把挖出来的土运到很远很远的大海边倒掉。这是多么艰巨的工作啊!可他们满怀信心地坚持着干,连邻居小孩都来帮忙挖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听说愚公每天都在挖山,就走来教训他:“你这个人真是太愚蠢了!以你这样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殊小树也动摇不了啊,还想把大山搬走?”
愚公望着自以为是的智叟,长叹一声,说:“你这个人真是不明事理啊!还比不上我们邻居的小孩子呢!我也许不久就要死了,但是我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这山却是挖一点就低一点,不会再增高的了,只要我们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不停地挖下去,还怕这两座大山挖不平吗?”
足智多谋的智叟,这回也无话可答了。
山神听到愚公的话,害怕他这样无休止的挖下去,就连忙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决心和毅力所感动,就命令山神把太形、王屋两座大山分别搬到朔东和雍南去了。
5.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篇五
【拼音】yí shān dǎo hǎi
【简拼】ysdh
【近义词】天旋地转、排山倒海、天崩地裂
【反义词】和风细雨、温文尔雅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移山倒海的气魄,才不会被困难吓倒。
【英文翻译】transform nature by removing mountains and drain seas
【成语正音】倒,不能读作“dào”。
【成语辩形】移,不能写作“易”。
【产生年代】古代
6.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篇六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愚公移山》的故事幻灯片、图片。活动过程:
1.交流爬山体验,导人课题。
★指导语:你们爬过山吗?爬很高的山会有什么感觉? 2.在自由阅读、质疑和集体解疑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阅读的内容,激发自己看书、提问的欲望。★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很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记在记录纸上,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解决。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指导语:在记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标记和图画把问题记录清楚。
(3)阅读图书。
座大山从他的门前移开,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演示幻灯
(三)提问:
1、水果太多了家里放也放不下,这可怎么办呢?
2、请幼儿帮助小兔一家来想想办法。演示幻灯
(四)提问:
1、我们来看看小兔他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2、你们谁来告诉我水果屋的屋顶是用什么做的?
3、幼儿说完老师要小结下。
如:用红红的苹果做的苹果屋顶。
二、完整听故事
1、请幼儿再仔细地看一次。
2、提出观看的要求:我们在看的时候不能说话的;有不知道的地方等看完才可以问,如果在看的时候有人问问题了这样就会妨碍其他小朋友了,他们就听不清楚了。
三、幼儿设计水果屋
1、师:小兔一家他们本领真大呀,它们造的水果屋真漂亮。现在我们小朋友也要试试造间水果屋吧。
2、幼儿用语言表达,老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在电脑上作相应的操作。
四、幼儿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水果。
五、幼儿分散操作用各种水果粘贴房子。
7.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梦” 篇七
一、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坚持凝聚力量,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
实践表明, 一个国家要实现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 必须具有一种既适合群众需求、又符合客观要求的精神力量, 只有以精神为动力, 凝聚人心, 团结一致, 持之以恒, 才能实现最终的梦想。凝聚力量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将不同思想、不同追求的人聚合到一起的共识, 这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内容。愚公通过凝聚力量, 将全家老小、子子孙孙的精神团结起来, 拧成一股绳, 形成了挖山的合力, 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把力量凝聚起来, 通过全民族的努力, 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践行着“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把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 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现代化的实现与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 承接了整个民族的愿望。凝聚力量, 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和源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得到拓展的基础和保证。当前, 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 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更加凸显, 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干扰和考验, 这更加需要坚持中国精神, 保持坚定立场,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坚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凝聚社会共识,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定不移地成就“中国梦”。
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坚持克难攻坚, 为“中国梦”的实现排除障碍
为打通与外界的通道, 解除塞迂之苦, 造福子孙后代, 九旬愚公明知挖山困难重重, 需几代人才可以完成, 但仍坚持克难攻坚, 毕力平险, 最终感动了天帝, 创造了奇迹。愚公克难攻坚的巨大勇气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 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动力源泉, 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为提升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力排众议, 从最困难的农村开始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的大政策, 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使得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为人民幸福铺平了道路。为发展经济实现民族振兴, 中国共产党从最棘手的国有企业开始, 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虽然困难重重, 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攻坚克难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迫切需要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攻坚克难,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
三、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坚持突破陈规, 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方向
突破陈规是对旧体制的破除和革新, 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移植,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 以开放的胸怀迎接突破中的各种问题。正如古时的愚公, 为了改变太行、王屋二山的阻挡, 走出闭塞的大山, 走向广阔的天地, 独辟蹊径, 毅然决然地突破陈规, 挖山开路。虽然在搬山过程中家人疑惑过、智叟嘲笑过, 但是愚公以开放的心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最终实现了搬山的愿望。突破陈规是从封闭自守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题中之义, 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对旧体制的破除, 靠的是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通过改革开放,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 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短短30多年时间里, 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 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 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未来“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 中国必须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地在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上迈出新步伐, 这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 根据人民群众需求, 循序渐进推进改革, 又要扫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努力为科学发展明确方向和提供保障, 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同时“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改革的主体, 必须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更加注重权力公平、机会公平, 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参考文献
[1].薛玉森.愚公移山——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142~149
[2].李新生.解放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法宝[J].福州大学学报, 2008 (1)
8.“愚公移山”新读 篇八
《愚公移山》一文一直被世人称道: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愚公敢于改造大自然是气魄伟大,毅力坚强,连毛泽东也从中提炼出鼓舞世人的警言:人定胜天。
果真如此吗?其实我们可以从愚公移山的计划与行动中,预见出一些不可为或不该为的因素。
从人的角度讲“不可为”:(1)愚公欺骗家人:愚公你“年且九十”,体力、寿命等方面都不能承担多少重任,何谈“吾与汝毕力平险……”谎言的生命力能有多久?(2)愚公转嫁责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武断地将自己的子子孙孙,哪怕是“无穷匮也”的子孙们,都不容置辩地纳入到自己一厢情愿的移山大军中,不管他人的意愿、自由、人权乃至生命,所以后世子孙们能认可而且执行吗?(3)缺乏可靠的外援:至于外援,只有邻人“孀妻”刚“始龀”的“遗男”,孩气十足地“跳往助之”,除了添点热闹之外,也“止增笑耳”。至于其他邻人,无疑是和“智叟”英雄所见略同,明知不可为而袖手旁观了,因为文中他们更“智”,干脆不出场。势单力孤的愚家军能撑多久呢?(4)移山大军中最后只有五人:老愚公、“荷担者三夫”,邻人的“弱子”,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而且用的工具只是“箕畚”而已,愚公还愚弄智叟说什么“山不加增”。岂知,从科学角度看,山是可能以每年N厘米的高度增加的。试想,“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哪怕十年只长一厘米,区区愚氏子孙,仅靠肩挑手提,工程量将会增加多少啊。(5)若帝不“感其诚”,即便愚氏子孙只好如愚公所言,子子孙孙挖山不已,那谁来耕田?谁来浇园?温饱不存,移山焉附?所以说,山是移不得的。
从山的角度看“不该为”:(1)挖山,不等山被挖平,植被已被破坏,水土已经流失,生态已经失衡,那时愚家不被沙尘暴吞噬才怪,更有灭绝物种的忧患潜在着。(2)搬家不好么?泱泱我大中国,不但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更有大地博物,哪方水土不留人、不养人,奈何偏与太行、王屋二山较劲不止呢?(3)修路怎样呢?绵延修出一条通幽曲径,只需在太行王屋的腰间轻轻一撞,便可使愚家与山外接轨,亦可就此招商引资:引进世外高人,还带着银子,带着满脑瓜的稀奇想法,连同外界缤纷的生活。待那时,愚老爷只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等鱼儿自愿上钩可也。所以说,山是不必移的。
可是不曾想,老愚太愚,愚不可及,偏认准了“移山”这个死理,一条死胡同摸到天黑。
现今讲授《愚公移山》的老师们,若还只本着“人定胜天”的理念,岂不要误导儒生么?君不见人类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规律招来的报复,已随处可见、触目惊心吗?有识之士已在扼腕叹息,所以,教师们在提倡愚老先生“愚”的精神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提醒学生:要尊重人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才能“双赢”,地球村才能“持续和谐”发展。
所以“愚公移山”要不得,“科学移山”才情通理顺。
9.愚公之谷哲理故事 篇九
春秋时期,齐桓公很喜欢打猎。
有一天,齐桓公外出打猎。看到一只梅花鹿正在低头吃地上的草,于是就拉弓搭箭向着梅花鹿射了出去,但是没射到,却是梅花鹿受到惊吓,疯狂逃跑。齐桓公紧追不舍,追着追着,追到一个山谷里。梅花鹿不见了,齐桓公也不知道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他知道自己已经迷路了。
齐桓公正在着急之时,看见一个老翁走了过来。
齐桓公便问:“老人家,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
老翁说:“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
齐桓公觉得很有意思,又问他说:“为什么叫做愚公之谷?”
老翁说:“这是用我来命名的。”
齐桓公更不理解了,就问:“看老人家的仪表,并不愚蠢啊,为什么说你是愚公呢?”
老翁就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个老翁原来喂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生了一头小牛,小牛逐渐长大了。老翁把长大的小牛卖掉,用这笔钱买了一头小马驹。一个年轻人看老翁放牧一头母牛,后边还跟着匹马驹,就强词夺理说:“这匹马是我的,你偷了我的.马。”老翁说:“这是我的马,你怎么说是你的呢?”年轻人说:“你前面牵着一头牛,后面跟着的确是一匹马,试问牛怎么会生出马来呢?这马是我的。”说完便把马牵走了。
乡亲们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认为老翁愚蠢,小马驹被别人抢走了,为什么不知道向官府去告状?这不是愚蠢是什么?于是,乡亲们都管老翁叫愚公。
老翁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说:“又因为我从小就住在这个山谷里,因此乡亲们就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听后,也说:“老人家你确实有点愚蠢,你为什么就把马白白地给了他呢?”
愚公也不向他解释什么,只是微微一笑,随后便用手给桓公指了一条回到京城的路。
齐桓公告别了老翁,回到了都城。
第二天,早朝时候,齐桓公把这件新鲜事告诉给相国管仲。
管仲听到这件事后,严肃地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啊。假如在唐尧时代,咎繇当法官,哪里会发生强抢人家马驹子的事情呢?那个时代里,如果被欺侮到这种地步,老翁也一定不会给啊。这位老翁知道今天司法不公正,所以就把小马驹给了那个不讲理的年轻人。让我回去整顿一下政事,使司法公正,保护百姓,严惩恶人。”
10.愚公移山成功的理由 篇十
他见太行山和王屋山挡在门前,出门很不方便,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愚公想把这两座山都搬走。
有一天,他把妻子、儿女、大大小小的孙子喊来,商量这件事,儿女们倒是都很赞成,可是妻子却说他是不是老糊涂啦,这么大年纪还要搬山,挖了的泥土又往哪堆呢。
愚公的壮举惊动了四邻,大家纷纷前来观看,京城有一个寡妇,带着孩子也蹦蹦跳跳的来帮忙,就这样,愚公挖山,妻子铲土,儿孙们挑着簸箕往渤海里运,一天连着一天,速度虽然很慢,但是他们从不灰心,每天搬山不止。
一天,天神从空中路过,看到了这场景,惊得急忙跑回去报告天帝,天帝知道了十分的感动,他觉得愚公他们精神可嘉,于是派了两个儿子去搬掉那两座大山,他们来到山前把山摇了摇,蹲下身子,一人一座,把山搬走了,从这以后,愚公的家门前一片平原,道路十分好走。
小故事,大智慧
1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十一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弄懂生词;
2.有感情地朗讀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愚公移山》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同学们想听吗?(放歌)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赞美的是谁吗?人们为什么要赞美他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新授
1.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3.出示自学指导(一),默读后3个小题一齐完成。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再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边读边空写,注意笔画笔顺。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举手回答。(愚公组织家人移山填海的事。)很棒!谁想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字或词?(生答)谁还有仍然没有解决的字词,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请举手?(生答,其它同学帮忙解决)
师:既然同学们的字词障碍已经扫清了,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做必做题的1、2小题。(1题标拼音学生直接读,2题看拼音写汉字到黑板上来写)同学们做得真不错,希望指导(二)同学们完成得更精彩。
4.出示指导(二),指名读后自学
默读课文,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在文中找一找。
师:非常正确。大山阻挡了村里人出行的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板书山挡出路)。面对着给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愚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要做什么?(板书决定移山)
师:有一句歌词唱得好:铺路难啊,开路更难,可见移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快速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愚公在移山过程中愚到了哪些困难?(从工具、路程、年龄和山自身特点等方面考虑)
师: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答案也以看书中的插图。
师:移山面临的困难就摆在眼前,因此当愚公提出要移山时,周围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周围人对愚公移山这件事是什么态度?(愚公的儿孙们赞成,智叟反对,愚妻提出质疑,邻居小孩跑来帮忙)
愚妻的质疑与智叟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又是怎么回答的?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注意人物语气。
师:愚妻提出质疑是她较心细,告诉在移山过程中的一些困难,让愚公做好充分准备,是关心的语气,愚公是坚定的语气,智叟是嘲讽的语气。
师生互动: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几人的对话,老师读智叟的话,学生读愚公的话。
师:在妻子的质疑面前,在智叟的阻止下,愚公毅然坚持要移山,表明了他移山不止的决心。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共同读一读愚山移山不止的宣言吧。
师:愚公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决心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大力神(板书移走大山),大山被移走了,村里人有了便利的交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看动画片《愚公移山》
在小故事的学习当中,你体会到了愚公具有什么精神呢?(板书不怕困难)
过渡:愚公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同学们谁学得最认真、最有效果呢?我们来自我检测一下,拿出学案做必做题3小题和选做题。
三、当堂训练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纠正。
四、谈收获并总结
谁来说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有什么收获呢?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用司汤达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五、作业
如果没有大力神的帮忙,愚公的后人能把两座大山搬走吗?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故事重新结尾。
六、板书设计
14、愚公移山
山挡出路
决定移山 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移走大山
12.移山之术的教育哲学 篇十二
读完这则故事, 深有感触。
教育也是这样。当我们碰到那些不是那么“听话”的孩子时, 或者面对孩子们那些不令人满意的行为时, 我们何不像大师一样“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呢?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因材、因人、因事恰当处理, 也许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去年秋季, 我担任一年级118班的班主任。全班51人, 15个来自村庄。由于小朋友初来全日制学校学习, 他们尚未养成良好的习惯, 下课了, 他们的果皮、纸屑乱扔乱丢, 校长和老师们纷纷向我提出意见。对此, 我没有直接地批评小朋友, 更没有歧视小朋友, 而是默默地当着面将扔下的果皮、纸屑一点点地捡起来放入垃圾桶里。起初一两次学生没有什么反应, 长时间的身教, 再顽固的小朋友也有了触动和醒悟, 他们由看着教师捡到变成了跟老师一起捡, 后来主动地捡———只不过在教室里、公共区里捡的机会愈来愈少了, 因为地上也愈来愈干净了。
学生朱苗苗常常迟到、旷课、衣衫不整且嘴巴上挂鼻涕。面对这样“难看”的女孩, 我实行“零距离”的接触。开学的头几周, 我早早到校, 等到朱苗苗入了校门, 我便先拿出卫生纸, 弯下腰把她的鼻涕擦干净, 再把她的衣服整理好, 让她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读书。在我与其父母双方的配合下, 朱苗苗变得爱整洁、爱干净了。
13.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篇十三
今天,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愚公移山”。
我们是这样玩的:其中一个人当大山,与同学们相对而立来用脚猜拳,动作有双足并拢、双足侧开、双足一前一后、单足屈膝提起,看谁是真正的大山。
当我和大山猜拳的时候,我心里想我会输还是会赢?一定会赢的!我先出了一个双足一前一后,大山出了一个双足侧开,哈!和大山不同,继续!然后我又出了一个双足侧开,而大山呢,还是和我不一样,有希望!终于我赢了!我当上了大山。
现在,我面对着同学们,心想:我一定要当上一座“泰山”,让他们无法移动。凭借着我的自信和细心观察,我如愿以偿,居然成了一座巍然屹立的“泰山”,不知不觉游戏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14.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篇十四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1、学生齐读,教师仔细聆听,以便纠正字音。
2、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范读,边读边强调易错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强化整体感知。
4、同学之间互评,指出展示同学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朗读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语气、节奏、停连等细节。
1、通过阅读课文,快速抢答:
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板书涉及到的人物)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决的?
2、将以上抢答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简洁、明了。
1、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关于本文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感知如何选取素材来写作,创作背景有助于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个人物,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边交流边书写板书(详见板书)在赏析过程中,不断强化“读”的环节,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尊重、体谅、信任、为他人着想、互敬互爱、不斤斤计较……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此环节意在向学生渗透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为文中表现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探讨景物描写的意义所在。请全体女同学用你们柔美、细腻的语气去演绎这美丽的春景。(女生齐读)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此环节请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见大”的写法,为写作课程做好铺垫。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0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深意。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学们,家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但他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请全体男同学齐读第八自然段,用你们淳厚的嗓音,男子汉的气概去诠释中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
男生齐读,之后分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深刻含义。
孩子们,对于孝敬长辈,绝不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笔下,更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这堂语文课上,学习语文的精髓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今天的作业是,回家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脚、洗衣、梳头、揉肩等),并将这一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长辈的反应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师在这里期待着你们沉甸甸的收获!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
⑴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归纳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指通豫南
⑵对加点粗的解释: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杂然相许
且焉置土石
⑶一词多义: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
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辩论,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通过整理归纳,应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这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一就要重视学生的文言积累。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掌握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二、初读课文。让学生大体感知这篇课文。第一步,老师投影展示这篇课文,不会读的字先跳过去,大致读一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大致写的是什么?看看有哪些字不会读?不会读的字,请学生说出来。老师顺手在黑板上写出来(10个字)。
让学生把生字读熟,读准,再读课文,学生自由读,不齐读,放开声音读。读完后,老师再进一步强调这10个生字。
第二步,试读白文。无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读的时候看看怎么断句?并且把句中停顿的地方读好。
第三步,学生看着投影,把课文抄下来,抄的要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单位连起来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边抄,一边加标点,标点不要求全部准确,全是句号也可以。同时分段落,第二段从哪里开始,第三段从哪里开始。抄完后请一个同学起来读,同学们听他断句和分段的情况,老师掌握一下学生断句的正确与否。
第四步,在学生读的基本准确后,让学生读竖排版没标点的,请两个学生读,谁愿意给我们读一下?在学生读的时候,其他同学看他读的是否准确,然后评价。
请同学们看着投影上的课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把教材打开,借助教材注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注解还不懂的地方,把书合上,看投影,把里面重点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指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意思讲出来。
第五步,翻译课文,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分别写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写,然后再和同学交流。
先自己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个同学在全班交流。老师也要给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愚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孙子继续铲除山,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续不断地铲除山,总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就能办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况土石呢?
天神: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动,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仅有)
(3)何苦而不平(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受苦)
(4)帝感其诚(诚心)
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业:背诵全文。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5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神背走移
无笑而止之高(感天动地)毕力平险不
所一毛不能万仞叩石垦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节艰
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难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平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6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2、明确故事寓意
3、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1、注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1、注音:
万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东()
智叟()
2、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
(以下设疑供选择)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15.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篇十五
★★★★
这是Mono新专辑首发第一站,在演出结束后,我来到门口,打算搭讪此次演出的策划者Jef,不过此时乐迷们围着他,纷纷要买Mono的新唱片——这张新专辑原定于8月22日发售,但中国巡演现场提前开卖了。专辑一张100RMB,有乐迷回去后就在网上吐槽,表示三年前来时,携带《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专辑这样又纸封套又小册子总之盘面品质奇高,才卖四十,感叹一晃物价飙升,令人怅然若失。
三年前,这支后摇滚乐队的首次中国行,有“甜梅号”乐队和“花伦”乐队暖场,据说现场歌迷之多,比这一晚上的还恐怖。那么这一晚有多少观众呢?在门口一个接一个的粉丝来买唱片T恤,为了找零钱,Jef从售卖摊底下猛地抓出一大把的百元钞票——所以我瞬间就有了答案——当晚观众已经排到场地后面。离演出开始还早早的,舞池就已经寸步难行。作为亚洲最知名的后摇滚乐队之一,Mono的新专辑《For the Parents》如题所意,是一张要献给父母们的唱片。此次专辑去纽约录制,在一个大教堂里,万花筒般的缤纷色玻璃窗,高耸的天花板,与他们一起录制的是曾经合作的交响乐团Wordless Music Orchestra。据说,在日本富士摇滚音乐节上,他们甚至把交响乐团一行人带去演出。
巡演可没这么大的排场,但大气磅礴依旧震撼不减。如同一次现场作品,Mono的现场有相当完整的结构,主体演出前后安排古典乐铺衬。从演出的歌单上,按照新专辑的曲目顺序,到第四首中间插入两首老歌,再接新专辑的曲目,最后以“Everlasting Light”收尾。
不知是否因为并没有按照预期的九点半开始,使得现场观众显得有些焦急,演出前出现了一小段插曲:当时从后台休息室一人正拉开门帘,现场立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结果一位工作人员走了出来。当观众掌声欢动的时候,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观众与乐队之间某种等待的对峙中,歌迷终于先沉不住气了,反而愈突显出Mono沉静、缓缓而来的气质。
在舞台上,四名成员的站位也相当工整,只要稍稍联想起来,就感觉到颇似一个端正的立体三角形样式:两边是各自坐在椅子上的两位吉他手,站在右边的是吉他手Taka,他出场的时候双手合一,微微曲身向歌迷致礼。站在鼓手前面、舞台中间的是女贝斯手Tamaki。看到Tamaki,我身后一乐迷突然冒出一句:“你有没有觉得她像赵梦(新裤子乐队贝斯手)?照一张给赵梦发过去吧。”
两位吉他手的台风也相当不同,Taka闭眼,那种沉迷专注的状态似乎是在抓住让他拨响吉他的那个音符,在高潮巨大的声墙面前,Taka全身剧烈晃动,有时会离开座椅,跪地,恰在被音乐震慑住的时刻,这样抢眼的动作一下子就戳穿了歌迷的嗨点。他的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则令人联想到重塑雕像权利主唱华东演出时那紧促的割喉姿势,与之不同的是,Taka低头、以垂发遮脸,拨弦像转风车,随着手高高举起,臂膀将身体提上来的一刻充满了身体的力量美,而这时手指却还没从拨弦的那优雅的姿势上完全转换过来,强劲且柔美的台风充满着矛盾,着实迷人。坐在舞台右边的Yoda则以沉稳示人,即使在高潮段,他的身体也不会有太大波动的姿势,将这暴力完全吞进,轻巧克制地通过指间的音符彻底释放出来。
演出第三首的“Dream Odyssey”是乐队新专辑最聚人气的曲子,演这首曲子的时候,站在中间的Tamaki走到一旁弹奏电子键盘,这时候站在我身后的乐迷又不由得感叹,这场景简直是当年杨过邂逅小龙女的桥段啊。
对于Mono庞大的气势和那对身体彻底的压迫的音乐体验,不由得想起早期Taka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当听众越是渺小,我们的音乐就显得越为暴力,我们企图用声音来摧毁听众。”“花伦”乐队吉他手朱明康站在我身旁,有时候突然振臂握拳,好像Mono的暴力摧毁已经注入他的体内,最后化作他那坚实的振臂握拳,有时又会在全场压抑任由音乐摧残之时突然高喝一声。新专辑仍旧延续Mono过去的古典、大气和凄美,因为是第一次看Mono的现场,而且在这一现场前,又看过了不少国内后摇滚乐队的演出,这有点像是倒置的体验:例如舞台上统一的长发飘飘造型,两位坐在椅子上演奏的吉他手,这些视觉效果在国内后摇滚乐队现场里并不少见。
16.愚公移山的读后感作文200字 篇十六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愚公移山》,故事讲的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造成愚公一家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萌发把山挖走的想法,就开始没日没夜地挖山了。一个过路人看见了,笑话愚公说:“您多大年纪了?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挖山呢?别做这么愚蠢的事了。”愚公坚定地说:“并不是我一个人挖山,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把山挖平,这样我的后人出行就方便多了。”这件事让山神知道了,他告诉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行为感动了,便派人把山移走了。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知难而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精神。我会这种态度用在学习上。
17.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篇十七
党员背瓦
“如今,我们村在王书记的带领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村民郭龙菊说,3年前,他们全家人还住在简陋破旧的房子里,如今,她和村里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崭新漂亮的大房子。
说起郭龙菊家的新房子,其实也有一段故事。
当初,王光国到郭龙菊家里做工作,要郭龙菊家修新房子,郭龙菊很快就答应了,可她的儿子却十分犹豫,自家经济能力有限,修房子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还得慎重考虑。
王光国知道了她儿子的想法后,三番五次登门拜访,在王光国的“软磨硬泡”下,郭龙菊的儿子同意修房子。
好不容易把房子修好了,又遇到了新问题。原来,郭龙菊的儿子因一场大病失去了劳动能力,郭龙菊和老伴的身体也不好,家里没了劳动力,要将堆在门前的瓦背上楼成了一大难题。
“我明天回来就来给你们背瓦。”正在北京开会的王光国知道了郭龙菊家的情况,马上给郭龙菊拨打了电话。
当时已是寒冬季节,郭龙菊的房子还没有盖瓦,让在北京开会的王光国十分焦急。
从北京回来后,王光国第一时间赶到郭龙菊家里,要为她家背瓦上楼。
“您为我们村里做了这么多事,我怎么能让您帮我们背瓦。”知道王光国要来背瓦,郭龙菊将自家大门紧闭,死活不让王光国帮忙。
自己去背,郭龙菊不让,王光国就动员村里的党员干部帮忙背。听到王书记的号召,村里的几名党员二话不说,背起背篓就到了郭龙菊家里。
最终,堆在郭龙菊家门口的瓦由村里的几名党员干部背上了楼。
“多谢王书记啊。”这句感谢的话,郭龙菊时常挂在嘴边。
岳父生气与消气
“国娃子,家里来客人了,我给你带了一些菜。”6月17日下午,王光国的老岳父张九新背着一背篓蔬菜来到他家。
张久新家住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六组,每次听说女婿家有远道而来的客人,他都会送些菜到王光国家里。
“国娃子人好哦,为了村里的事操不尽的心,人也孝顺,我支持他。”听说记者来采访王光国,张久新与记者拉起了家常。
当初,王光国说要发动村里人修路,张九新二话不说,放下家里的农活跟着女婿干。
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对女婿有了几分怨气。
原来,张九新和邻村楂树坪村的村民因为山界发生了矛盾,于是找到王光国,要求他帮忙调解。
农村各种矛盾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处理不慎就会引发纠纷。虽然是自己的岳父,王光国更觉得不能偏袒。于是,他丝毫不理个人情面,非但没有帮岳父,还希望他退让一步,这让张九新十分不解。
“光国,爸爸这个事你都解决不好么?”听说自己的父亲因为山界和邻村的村民闹矛盾,王光国还帮着外人说话,张世珍也埋怨起丈夫来。
王光国心里有苦说不出,只好再次找到岳父。
“我是村里的干部,这块山界又涉及邻村,您是我爸爸,应该要理解我的工作啊。”王光国三番五次跟岳父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让张九新消了怨气。
“国娃子说得对,我要支持他的工作。”如今,张九新对女婿的工作很支持。
来自贫困户的感激
“我们的王书记呀,确实心疼群众。”今年48岁的李世明说起王光国时,随时都是一口一个“我们的王书记”。
李世明是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五组村民。19年前,妻子去世。女儿如今在省城上大学,他与85岁的父亲李万兴一起生活。如果身体健康,一家人的日子也还过得去,但李世明疾病缠身,不能下地劳动。
李世明说,王光国为他操的心,比任何人都多。去年10月,患脑溢血的他需要住院治疗。当时,在外出差的王光国得知情况后,为他联系医院,安排住院事宜。住进医院后,王光国连夜从外地赶回县城,与另一位对口帮扶的法院干部一道去看望李世明,并各自拿出1000元钱,用于李世明的生活开支。
为让李世明过年能吃上年猪,王光国想尽了办法。后来,王光国动员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英为李世明代养年猪。虽然刘英家务事繁忙,但她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李世明说:“真是辛苦干部们了。虽然年猪是我的,但我只背了个名。”
今年初,村里启动民居改造工程。李世明家的房子需要改造,但无人给师傅安排伙食。就在李世明犯难时,王光国对师傅们说:“这样吧,早餐你们在自己家吃,中餐晚餐在我家解决。”
为帮助李世明家改善经济条件,王光国动员党员干部和村民为他义务投工,种了两亩药材。王光国动员大家时说:“每个人一个月投半天工,就可以救活一家人。”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推荐阅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6-14
教学案愚公移山06-21
八年级愚公移山说课稿06-20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08-15
愚公精神学习心得08-07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10-08
愚公家乡好少年先进事迹06-26
真伪的寓言故事09-30
绝招的寓言故事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