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2024-07-11

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精选20篇)

1.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

“冬天来了,冬天来了!”孩子们高兴得喊着。

冬天,大地被洁白的雪花披上了银装,好像一片童话的冰雪世界,时时吸引着我们投入她的怀抱。扑簌簌,那一定是风儿把雪花吹来了大地。快瞧!滑雪场里挤满了欢闹的人们,水泄不通。他们有的在滑雪,有的在坐冰车,有的在玩雪橇……欢笑声穿透了凉凉的空气,向远处传去。

在雪场上,我还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拽着一根绳子在拉雪橇,刚把雪橇拽到半山腰,雪橇开始往下滑,他们边用力拉着绳子嘴里还使劲得喊着“一,二,三”。终于,雪橇被拉上了山顶。那些小朋友高兴得纳喊着他们的胜利。游戏开始了,有三个小朋友坐在前面,两个小朋友坐在后面,“一,二,三”后面有人把拴着雪橇的绳子解开,“嗖”雪橇载着五个小朋友从山顶上快速滑了下来。我在远处还不时听到他们的尖叫声,让我感觉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快。

我爱冬天,因为冬天给了我们极大的欢乐;我爱冬天,因为冬天让我们有更多的笑声;我爱冬天,更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童话世界!

2.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

带着这样的困惑, 我尝试了以教材中的“阅读单元”为模板, 撰写“单元作文”的方法, 获得一些启示, 希望能和广大同行分享。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 “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长妈妈的爱深沉蕴藉;《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的爱隽永绵长;《老王》中杨绛对老王的爱复杂微妙, 有些自省后的愧怍;《信客》中余秋雨对信客的爱是尊重和认同, 是对信客精神的崇高赞扬。这些“爱”是我们唤醒学生情感的最好素材, 而情感的触动又是写作文的先决条件, 这样,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找到了第一个结合点———通过单元阅读教学, 触发学生对“爱”的多角度理解, 进而为下一步的作文中心和立意积累丰富的情感素材。

例如: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 有学生提出质疑:“文中写的关于长妈妈的事都表现了她的缺点, 只有买《山海经》时才看出长妈妈对他的关爱, 怎么能说鲁迅深切地怀念长妈妈呢?”我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 而是问道:“请同学们说一说妈妈的一个特点, 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证明。”学生们众说纷纭, 总结后发现妈妈最大的特点竟是“唠叨, 每天上学都说……每次考完试都……每次写作业都……”学生们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和鲁迅先生一样, 深深爱着妈妈, 却发现妈妈在自己眼中有太多的缺点,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妈妈的爱!同样, 鲁迅对长妈妈也是如此, 幼年时的鲁迅并不理解长妈妈的爱, 买《山海经》让鲁迅明白长妈妈的爱, 以致于长妈妈辞世后三十年, 鲁迅要为她求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怀念和爱戴是如此深沉, 鲁迅用平静略带戏谑的语调写来, 读来让我们泛着泪花微笑。这样, 学生在情感上有了共鸣, 下一步是寻找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第二个结合点。

从写作角度看, 这四篇文章都是写人的, 作者和文中的人物关系不同:阿长是鲁迅的保姆;朱自清写父亲;老王是个普通的车夫, 与作者是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信客和作者交往并不密切, 是听村中人的转述才了解的人。但这些人在作者的笔下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这些人物的, 塑造人物时有哪些常用的写作手法?这就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第二个结合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统一设置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的?”并紧扣这一主问题挖掘四位作家塑造人物时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并结合对口作文训练, 强化这些写作知识点, 以达到“学会如何写人”的目的。

《阿长与<山海经>》侧重于:通过不同事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并将事件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合串联在一起。

《背影》侧重于:通过一件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以四次流泪为线索串联写作素材。

《老王》和《阿长与〈山海经〉》有相似点, 都写了关于主人公的几件事, 表现他们的多性格特点, 阿长的性格较复杂, 写出了人的多面性, 笔法更高妙。

《信客》同样是通过多个事件表现了信客重在一个“信”字上, 即多个事件反映人物的一种品行。

综合以上分析, 我设定了这样的单元作文教学目标:学习三种写人的手法, 一种是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的一种性格特点;第二种是通过几件事反映人物的几种性格特点;第三种是通过多件事反映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本着这样的教学思路, 在教授本单元之初, 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要写人物大系———观察最有特点的三位老师, 积累关于老师的各种素材, 可以是事件、人物的衣着外貌、形体语言等方面。”

第一周观察老师, 积累素材, 并教授《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两篇文章, 学习通过多个事件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的写作手法, 同时, 详细讲解人物的外貌描写, 并布置小作文“描写一位老师的外貌”。

第二周完成一篇大作文, 要求:1写你观察的一位老师, 至少描写关于老师的三件事, 表现老师的三种性格特点。2.文中要有一处外貌描写。

同时, 教授《背影》《信客》, 重点解析如何详写一件事, 《背影》挖掘车站买橘事件, 并重点分析买橘时的背影这一细节, 同时布置小作文“仿照买橘背影描写老师的一个动作场景”。

《信客》重点分析遭人诬陷和代办丧失两件事, 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中心安排详写的内容, 并学习怎样把事件写得详细, 布置作业“把观察的所有素材排序, 将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 依次排列”。

第三周, 完成一篇大作文, 要求:1写一位老师, 至少描写两件事, 其中一件必须详写。2.表现多种性格或一种性格均可。3.必须有一处动作场面的描写。

第四周, 每人从课外找一篇写人的文章, 全班交流, 看看是否有其他写人的手法, 可以参考借鉴。同时修改前两篇作文。

3.让“阅读话题”为语文教学导航 篇三

“阅读话题”的设置异彩纷呈,有的侧重于情感性,有的侧重于目标性,有的侧重于层次性。我们认为,阅读话题的设置也要注意“度”的把握,让话题推动对话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 心中装着“向度”

有效的话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阅读话题的确定要为有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着眼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让教学目标成为阅读话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确定的方向,使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活跃的学习动机。

设置话题时,教师要将话题聚焦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例如在教学《水》这篇课文时,我设计的阅读话题是:“水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期盼与苦涩,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有水的快乐,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缺水的苦涩?”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循着“乐”与“苦”的矛盾线索,体会到“雨天淋浴”和“勺水冲凉”的快乐,体会到“挑水之苦”和“锁水之涩”,体会到村里人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中,用一个高度集中的阅读话题,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交流对话,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课文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二、 眼睛盯着 “广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高质量的阅读话题,应该注重话题的“广度”。也就是说要给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对话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读出新意。

在教学《爱如茉莉》这课时,教师设置了一个开放的话题:“你读出了爱是什么?”课文中爱的细节就像茉莉的花瓣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文里。在教学过程中,以这个话题组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散落”处读出联系,体会那无处不在的爱:从爸爸一回到家和女儿对话中体会爸爸的急切,在文本的“空白”处展开对话;从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那段文字中体会那无微不至的爱,在“无声”处读出“心声”……最后,学生还读出了一首关于爱的小诗:“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教学中,这个颇有“广度”的话题,凸显了学生和文本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以及学生和文本中主人公对话,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超越文本,从而对“爱是什么”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

三、 鼻子嗅着“深度”

在设置阅读话题时要注意“深度”的把握,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无从回答;难度过低又不能引发思考,学生在交流对话时会原地踏步,“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设置话题时,教师要开掘问题的深度,由浅入深,设置具有一定深度、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层感悟,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这样,学生才会与文本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对话也才会精彩纷呈。

干国祥老师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从课文走向互文,从中心走向话题:“《斑羚飞渡》这个虚构的故事反映的是‘人的故事,它实际上讲的是面临灾难时放弃谁的难题。面临灾难,人类中的哪一部分首先应该被遗弃?为什么这样做?谁规定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亘古的难题。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样选择的。”然后链接了现存于武当山的“寄死窑”、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大火、《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电影片段等相关文本,先探讨了作为集体的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再探讨了在灭顶的灾难中作为个体的权力与尊严问题,最后归结到“敬畏生命”这一深度主题。课堂上干老师创设了一个“智慧之炉”,引导学生炼“丹”。要烧旺学生的思维之火,必须要在“智慧之炉”中逐渐增添干柴,干老师精心选择了一组材料,让这些“干柴”慢慢地“燃烧”,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四、 手里握着 “温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情感点”设计阅读话题,为学生营造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场”,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缩短学生与文本、人物的距离。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翠鸟》这篇时,确定了这样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教师创设情境,利用情感的渲染,形成阅读话题,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期待、渴望心理,引导孩子走进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几个采访的子话题:⑴翠鸟朋友们,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⑵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⑶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⑷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家在哪里?⑸我打算把你们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孩子们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学生轻松活泼,学得情趣盎然。

4.我爱读书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每一次翻开书,我都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美丽迷人的梦幻世界:一座座彩色的山高耸于深林中,阳光穿过树梢,小溪被风掀起层层波纹。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我常常陶醉其中。

我三四岁的时候,妈妈看我会认一些字了,就给我买了几本连环画,都是一些类似于《守株待兔》的简单寓言,我看了又看,翻了又翻,读得津津有味。

久而久之,我便不过瘾了,开始拿起了爸爸常说的《西游记》,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读第一遍时,我还不太懂书里说的是什么,但我从图片里大概了解它讲了些什么。嗯,再读一遍!我一狠心,咬起牙又把《西游记》读了一遍。这一次效果好多了,我竟然把它读懂了!里面每一章的情节都让我兴奋不已。

我开始试着读一些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什么《穿堂风》、《桂花雨》,都令我感动,我也越来越爱看小说了。

后来又写作文了,我也学会了新的读书方法:做读书笔记。遇到好的词语就把它摘抄下来,写作时一般用得着。有些时候,我也试着自己写一些优美的词句,就这样,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后来,我接触到了一个叫“中外作文网”的作文网站,在那里发表作文,如果写得好的话,可以得到稿费。我在读书积累的同时,也在慢慢地写作。在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升华着自己的人格。

5.以我爱家乡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篇五

以蓝天、碧海、金沙滩著称的海滨景色,位于山东省日照市,那无边无际的大海,有数不清的小鱼、拣不完的漂亮贝壳和金黄色的细软沙滩……许多优美的景与物,是日照乃至中国最美的景点之一。

清晨,海上云雾弥漫的样子如同仙境一般,而且还可以看见星星点点的光,大海平静得犹如一面大大的镜子,雾渐渐散去,红日犹如婴儿般的笑脸从东方的海面上爬起来,照耀着海面,金光闪烁,就像珍珠撒在碧色的海面上。此时,碧蓝碧蓝的海水在太阳的注视下,如同羞红了脸的小姑娘,美丽极了。

中午,太阳高挂在天空中,海面上金光闪烁,一艘艘渔满载着渔民们的收获与幸福开回码头,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海中鱼儿们高高跳起,经过一个优美的弧线然后落回大海,做着他们的早操,清晨时宁静的海面已经消失了,好像文静的小朋友突然变得调皮了,在欢蹦乱跳呢。这时候有的小朋友和大人们在沙滩上堆城堡,有花朵形的,它就像欣然怒放的万寿菊绽放美丽的笑容;有王冠形的,上面排着贝壳,仿佛五颜六色的钻石,各种各样的城堡就像从沙滩上“立”起来。有些大人和小朋友穿着泳衣,抱着救生圈,陆续跑入海里畅游,男孩中的勇士都坐着一种“摩托艇”在海上冲浪;女孩们穿上漂亮的泳衣在海里游来游去,如同童话里的美人鱼。

下午,涨潮了,海面的景色变得更加壮观。银色的海浪一个接着一个的向岸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小孩子一样跳跃,慢慢的几米高的大浪一个接着一个奔腾而来,巨浪又像一支浩大的军队,猛烈的撞击海边的礁石,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人们都被这景色震惊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声。

日照海每天变幻着不同的诱人风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你喜欢这浩瀚的大海吗?小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共同维护海边的环境,将蓝天、碧海、金沙滩永远的陪伴在我们身边吧!

我爱家乡

我的家乡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那里虽然偏僻,但山清水秀。我爱家乡的山川;我爱家乡的绿水;我爱家乡的……

我的家乡在国家4A级风景区,介于凤凰谷和菌子山两个景点之间。在我的家乡虽然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也没有什么繁华的都市,但有绿水青山,颇有几分清静幽雅。在我的眼中它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小的时候,家乡的道路还只是一条条土路,交通不便,村子里穷的叮当响,是交通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几年前,随着工程的实施,国家帮助我们开通了水泥路和柏油路,人们行动方便多了。买车、盖房的人那是越来越多,出门干活的人们也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现在,买车、盖房子国家还给一些补助,我们真应该感谢国家,感谢共产党。

家乡的山川连绵起伏,景色怡人。大山丛中,浅绿色的是庄家和草地,深绿色的是农民致富的经济林——杉树。放眼望去,自己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在我家前面是世界上唯一以“生命”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凤凰谷。现在我觉得完全可以和闻名天下的“路南石林”比美,这也是家乡人们值得高兴、自豪的。

家乡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家乡的土地四季都在忙碌,家乡的人们也天天都有收获,因为这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水果出产,但是夏、秋两季更为丰富。现在正是果树旺盛的时候,田野里果树和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到秋天,你来到果园里,你会看到金黄的桔子像一个个小灯笼在秋风中尽情摇摆,它那是在欢迎你。当然还有一个个羞红了脸的杨梅,还有猕猴桃……这时候,村庄里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有孩子们的嬉戏声;有农户与商家讨价还价的吵嚷声;有大小汽车的轰鸣声。

现在,我的家乡越来越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各家经济朝前发展,我坚信家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我爱家乡的小路

我爱家乡的美丽富饶;我爱家乡的物产丰富;我爱家乡的高楼大厦;但我最爱的却只有一个:家乡那幽静的小路,那里蕴含着我童年的所有欢乐。

家乡的小路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尤其是春夏两季,更令人留恋、令人陶醉。

每当春末夏初,路旁的古树长出了茂密的叶子,郁郁苍苍、层层叠叠,密密的枝丫间透出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既温暖又不失凉爽。树脚下,是一簇簇漂亮的小野花,那米兰般的小白花和蝴蝶似的小紫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顺手采下一两朵,插进黑发中,好漂亮、好别致!只可惜一会儿就败了,不过香气却留在了发中。小路很幽静,我是个喜欢安静的女孩,所以在小路上玩耍时就有别样的滋味。我喜欢一个人在小路上走,那时我心里觉得有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可以为所欲为,挣脱他人的束缚。累了、倦了,就趴在草坪上歇歇,歇够了就站起身,快活地摆起小裙子个圈儿,接着玩儿。最有趣的是,我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不过这也没关系,我就喜欢这种感觉,没准再走走就很巧地找到了家。找到了,本来可以回去的,然而我并不安分,还是贪玩,结果真的迷路了。不过只要跑进路旁的小商店问问,阿姨们一定会和气地告诉我的。

在夏天的夜里,我就不敢一个人出去疯了,一般随父母出去。坐在湿漉漉的柔软的草地上:母亲靠着父亲的肩,我依偎在母亲怀里,低声说着悄悄话,那感觉实在是好极了!偶而父母悄悄地走,藏起来让我去找。本来他们是闹着玩,但由于怕黑,我总是号啕大哭着等他们来接我。父母来了,我立刻破涕为笑。在那哭得粉扑扑的脸蛋儿上添上一张笑得好甜的嘴巴,拍着手:“爸爸妈妈好坏!”妈妈怜爱地揽我入怀中,我则美滋滋地睡着了……

6.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六

书——我最好的朋友,说到读书的乐趣,那可真是多得不计其数。有的书使我开怀大笑,有的书让我回味无穷,有的书让我增长见识,有的书扣人心弦,有的书催人奋发,有的书对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了尽情的遨游;读书,可以让我们与高尚的人畅快对谈;读书,它可以陶冶我门的品德、情操,使之高尚……

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去一个叔叔家,我本想拿一本书去看的,但走的时候忘了拿。到了亲戚家后,我想着赶紧看一会书,可是怎么着也没找到。过了一会,我突然想起来:可能是忘了带了。这可怎么办呀,冰心奶奶曾经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很好的,但是要读有知识的书,否则你读再多的书用处都不会太大。虽然我读的书不太多,但我还是很喜欢读书。“这可怎么办呀,我忘带书了!”我焦急的说道。爸爸说:“你忘带了也没有办法,要不今天就不看了。”“那可不行,我现在又没事干,看回书还能消磨时间。”“那你说怎么办?”爸爸问我,我说:“这个叔叔家有书吗?”“好像有。”我连忙让叔叔拿出一本书来,看到书,我就想看到了金银珠宝一样,但这些金银珠宝不是别的,而是知识呀!

7.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探究 篇七

一. 强化主体的阅读实践

长期以来, 由于对阅读教学理念认识的偏颇, 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被严重淡化。表现为重讲析, 轻朗读;重训练, 轻积累;重讨论, 轻探究。由于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 很多课上动辄讨论交流, 看上去轰轰烈烈, 主体性得到体现, 殊不知缺乏反复的阅读感悟, 缺乏对文本的深刻探究, 何来有价值的合作讨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整体感知”和“领会”、“感受”的强调, 实际上是“阅读要读”、“阅读是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这些常识的回归, 这正是对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理论的再现和延伸。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堂教学变成了追求统一答案的过程, 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 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 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 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 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 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 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 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这种一元解读模式严重扼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 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是创造意义。在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读者和文本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里多次强调“自己的”, 进一步明确告诉我们这种阅读差异的存在。而教师要做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对阅读主体的个性尊重, 人格尊重,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

二. 关注文本对主体的人格熏陶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把育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点化人、发展人, 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更决定其语文教学必须将知识传授与培养人的能力, 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 通过阅读鉴赏作品,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的人格。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发豪情;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忧国情思;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念……学生遨游其中, 其思想情感, 人生观价值观无疑会受到一种熏陶、濡染和浸润。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以文学之器盛文化之道, 使之德艺德艺双馨, 才能成为时代的合格人才。

8.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学生 中心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改革,关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的教学效率低下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需要逐步建立“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新思想,并围绕该思想展开教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在以往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都是把着重点放在生词方面,主要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意思,然后再去做题,这样有优点当然也有缺点。缺点就是过于注重语言翻译,忽视整篇文章的脉络,教师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未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去营造文章内容的氛围,将具体的阅读交给学生去完成,为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对于英语的阅读兴趣,从而极大的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方式,但是也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策划和安排,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1.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对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首先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知道哪些对学生有难度,哪些对学生没有难度,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阅读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文章。让学生明白当无法通读全文的时候,应该如何去理解文章,如何去答题。这就要求老师教授学生猜的技巧,要教学生如何从自己已知的信息中猜测出自己不理解部分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大意,解答出后面的阅读题。学生的词汇量很难达到老师的水平,学生也很难将一篇阅读文章的全部单词都认识,在很多的考试当中,考查者本来就有意识的设置一些生词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因此,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猜不认识单词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2.转变学生角色。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一般的初中英语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主,老师讲解,学生认真的听和记。为了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转变,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则在旁边听。当然,老师并不完全是倾听,老师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引导,特别是学生在阅读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帮助的时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老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生的思维角度,对老师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能够指导老师在以后的讲解过程中有所侧重,而且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便老师更好的安排以后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同时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能够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有所表现,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得到增强。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初中英语课堂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个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学习英语知识时的能力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等都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得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每个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难度不同的阅读教学素材,尽可能的满足每位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使得学生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极为巨大的帮助。

4.重视英语文化导入,培养学生阅读情感。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实施的时候,为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当注重英语文化的导入,让学生结合英语的相关文化去阅读,培养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因此对英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英语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英语专业素质,能够根据英语阅读文章的需要,讲出相关的英语文化基础知识,对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做出讲解。最好能够以此讲解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趣闻趣事,吸引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确定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确保学生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根据自身的学习现状、学习兴趣去完成自身的英语阅读学习。可以更加有效的培养起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目前乃至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5-77.

[2]王素.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3]龚华.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 总第5辑)[C].2015:1.

9.以我爱我的家乡为话题的作文 篇九

我的家乡是湖北省汉川市。它们被誉为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上的“江汉明珠”、“鱼米之乡”。那里的四季非常美丽。我爱我的家乡。

春雨过后,春雨宜人,青草绿,柳树新芽,河岸冰雪融化,春风吹面,暖暖的。夏天,河中的小鱼兴高采烈地游着,岸边的柳枝被风吹着,像一条绿丝带飘动着,在田野里,河堤上的野花和钓鱼湖上万公顷的莲花争先恐后地开放,美丽。秋天到了,田里一片金色的稻子,满是果实,都笑容满面。冬天来了,雪花就像飞在空中的羽毛,碎片随风飘落,遥远的地方,大地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

我的家乡四季分明,美丽富饶,我爱我的家乡,更爱的四季风光如画。

10.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

一、二年级的时候,因为识字不多,所以只能读注音读本。而那些注音读本基本上都是童话之类幼稚的书。渐渐地,对注音读本的兴趣浓度在空气中一点点地被岁月吞噬……

从步入二年级,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道不成文的公式:书=注音读本=幼稚=无聊=浪费光阴。老师让大家读书时,就是这样的一道公式,让我把一本本好书弃之不理。而那时,为了消磨时光,我不是在画画就是在发呆。正是这么一个举动,那时任教的美术老师特别欣赏我,而作文总是得不到高分,随之就会被老师痛斥一顿。但是,我当时依然认为不看书是明智之举,得不到高分,是因为改卷的老师没有眼光,嫉妒我的才华,想有意降我的分数。

一次次的考试失利,就连家长也明白大约是什么原因导致作文分数低的,那就是:书,读得少!

我的妈妈立刻找我深谈了一番,可我依然坚持我的原则。她拗不过我,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你看一下这本书,如果你还是没有兴趣,我们也不强求你。”“好!”我不假思索地答道。这次我就勉强认真地看一下吧!没想到书中一幕幕动人的情境让我陶醉了。从此,书成了我的好伙伴。

11.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一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才干,开始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那么,面对实际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把握阅读教学目标,理解语文知识的整体构成,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按照厉复东老师的观点,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四个层面:语言学层面,文章学层面,文艺学层面,文化学层面。即阅读教育首先关注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内容,弄懂主旨,关注文体、思路、章法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赏析作品的内涵、风格、创作方法等,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通过阅读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需要进行反刍性的思考,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积累和一定的方法技巧,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针对现在的学生的阅读心理与现状,我们提出以活动来引领,建构名著阅读的有效模式。那么,怎样通过活动来开展名著阅读呢?

首先,善于诱导,开展多种活动,创设氛围,激发阅读兴趣。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程度的求知欲,从课内到课外,因势利导,降低学生在阅读名著方面的心理压力,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在课内阅读时可以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阅读重要章节或段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从而进行课外的深层次的阅读实践和拓展延伸。例如,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由于孙中山是广东人,他创办的黄埔军校就在身边,因此,我借用这些资源,给学生布置选题,如“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孙中山与宋庆龄”、“孙中山与北伐”等,让学生做专题研讨,并以手抄报等形式展现。

名著阅读主要阵地不在课内,因此,为了搞好课外阅读,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在校园内设置宣传栏,让学生轮流作名著阅读推介,学校定期公布、表扬表现突出的同学;在每年的艺术节中,鼓励学生改编经典作品,进行话剧、诵读表演;还有,我们结合广州市每年在高一年级举行的名著阅读竞赛,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参赛。总之,老师要学会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影视作品、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流行元素、各种形式活泼的活动等,通过多种活动来创设氛围,这样,就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长久阅读名著的兴趣,拉近当代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距离,消除为“阅读”而“阅读”的乏味与痛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阅读的动力问题。

其次,强化阅读指导,注重有序、有法阅读。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名著阅读采用的是“添加模式”,即把名著指导添加到语文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人或机构来负责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因此,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这种自发的、娱乐休闲式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难以实现“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强化指导。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合理有序的安排,名著阅读自然也不例外。俗话说,有序则胜,无序则败。教师要对名著阅读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精选阅读书目,语文教师应明白学生要读哪些名著,这些名著哪些该作为必读书,哪些该作为选读书,要参照课标和教材进行统筹安排;又如,教师要在学生足够紧张的学习中合理有序地安排阅读时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师根据所选书籍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承受能力指导阅读方法。阅读各有各法,对于长篇小说适宜选用跳读法和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适宜选用精读法和圈点批注法;对于诗歌、散文适宜选用朗读法和谈心得体会法;对于知识性文章适宜选用精读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有序阅读,也才能保证有法阅读。

再次,读、写、说结合,搭建交流活动平台,强调反馈评价,内化阅读效果,做到有效阅读。

名著阅读不是休闲,而是一种带着强烈目的的学习过程,是全面建构中学生语文阅读、写作、口语等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读、写、说必须结合起来,融入到阅读的过程中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搭建好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如勤做摘抄,做批注,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走进名著,与作者、人物对话;进行读写训练,读后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展览,相互分享、评价、反馈,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活动,比如建立交流博客平台等;举办和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对于优秀的成果,鼓励学生到《榕树下》等文学网站上去发表,甚至大胆投稿,到刊物去发表等,我曾经就鼓励自己的学生在阅读文学名篇后,写下感悟,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最后,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强调个性化体验,追求长期效应,提高语文素养。

读书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学生感知、记忆、联想、想象、思维的同时,还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参与。名著阅读中,教师要开设多种阅读活动,持续不断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和阅读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人,他们的阅读感悟才是真正的阅读目的,所以要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感悟、鉴赏与创新。同时,也要解决好阅读名著追求长期效应与追求语文试卷成绩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试卷成绩来支撑与提高阅读的信心,但也不能因为短期看不到成效而放弃阅读,否则是得不偿失的。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比如有作者根据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创作了微型小说《孔乙己开店》,这篇作品写得就很不错;同样,在2003年高考作文中,有一河南考生写了一篇《陷阱》,作者截取了脍炙人口的楚汉相争故事中的一个断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考生读史,记史,用史,很好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效果,因而,本文材料虽“旧”,却能给人新的情感冲击,也获得了评卷老师的青睐。

12.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二

一、为学生创设读书的情境, 让学生乐于读

语文学科注重以美为最高境界, 体现美感。对学生要以美育德, 以美怡情, 以美激智, 只有这种美的教育、美的情境才能顺应学生的天性, 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为儿童创设美的情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渲染。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着很强的抒情性, 它能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它或高亢或低沉, 或优美或悲伤, 或欢快或愤怒, 它能用灵动的语言烘托气氛, 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预设的情境中来, 和作者一起进行情感的交流。

2. 角色扮演。

只有让学生在课文的情境中充分地活动, 他们的兴趣、情绪、思维、想象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并通过体验、感悟、练习等活动, 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发展语文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充当课文中的角色, 让其以课文中角色的身份复述课文, 或描绘表演, 或充当裁判等, 都会促使学生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学习。

3. 图画呈现内容。

课文的字里行间总会蕴含着动人的画面, 看图学文就是很好的示范。通过图画再现课文的内容, 使内容更加鲜活生动, 让学生感觉更加亲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时呈现的画面不必浓墨重彩, 只需要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即可, 这样就能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

4. 多媒体呈现画面。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 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掌握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与普通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过程变得直观而形象。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让学生敢于读

1. 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

掌握朗读的方法, 对学生要进行三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是读正确;第二阶段是读通顺;第三阶段是读出感情。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 根据阅读的目的不同, 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 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

2.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渐渐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从而使其受到了审美的教育, 陶冶了其精神情操, 发掘知识瑰宝, 提高了学生的鉴赏与作文能力。

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勤于读

阅读, 推升着一个国家文明的高度, 阅读, 滋养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 阅读必然会为其心智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动力。

1.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教师要率先读书, 做好表率, 当好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教师要联系家长,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让孩子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创办班级图书角, 同学之间互换图书, 并开展读书比赛活动、推荐好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

读物。

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要让学生的阅读由朦胧到清醒, 由盲目到自觉, 由肤浅到深刻, 真正从阅读中获取滋养生命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提升阅读的品质。

3.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对于课外阅读, 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 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如,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采用速读法,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指导写读书笔记,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4. 保证读书的时间。

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烦琐的语文书面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或是搞一次创编秀, 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5. 及时检阅, 激励促进。

在课外阅读评价中, 引进竞争机制,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 可使他们在激烈而又友好的竞赛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如开展“积累大赛”、“读书征文比赛”、“我最喜爱的名言警句”等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 让热爱读书的学生动力更足。

总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宽广的读书平台, 释放学生的读书热情, 通过读一本书、读一本好书建立一个个心灵的驿站, 引领学生不远万里, 直达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3.以阅读为话题作文 篇十三

给我印象最深比如《宝葫芦的秘密》,《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打火匣》,《丑小鸭快乐王子》这些书带我进入,书懂得迷幻世界,让我爱不释手。

最让我感动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告诉我们人其实是这个世界最脆弱的生物,在人生中会遇到各种不幸。人又最高贵的生物,因为人现在遇到困难的会思考,改变人生。本文中主人公海伦就是以为善于思考,并且十分坚强的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要像海伦一样快乐地生活下去。去创造属于我的美好人生。

《快乐王子》中让我不禁想到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在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是最快乐的。主人公经过五年的努力,获得钢琴的比赛好成绩的时候是最快乐的。快乐是在付出中得到的,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多,让我们每个人多多付出,快乐地生活。

我在读《宝葫芦的秘密》中发现一个问题,为啥宝葫芦是在水里出现,而不是在地理长出来的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道,在手上写一个水字,就能感到凉爽,我亲自食言了一下,果真能行。

14.以阅读为话题作文 篇十四

书,成为了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七色花》让我浮想联翩;《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百思不解;《血泪仇》又让我泪落如珠......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我看来书籍还是我的“百宝箱”。当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通过查阅资料便可以解决难题;当我心烦郁闷时,在书中可以找到乐趣;当我受到委屈,伤心难过时,书可以慰藉我受伤的心灵。书籍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书不光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让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前我只要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时,就会头疼,每每拿到作文题目时,就觉得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然后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写出的文章也仅仅时差强人意、毫无新意。有时候会哭着求爸爸帮我写。可是现在呢,我完全不用费多大功夫,就文思泉涌,每次写作文都是满分,连爸爸都自叹不如了。这全是书籍的功劳啊呀!阅读,让我长成一个充满书卷气的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就像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阅读就像一位清洁工,把我们伤心的事情一扫而光,让我们收获快乐与充实;阅读,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我们喝完之后仍口有余香回味无穷。

15.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五

一、构建“自下而上”的精读模式,为英语写作奠定基础

精读是促进语言意义化的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文本内容。精读教学要求以基本的课堂教学为基点,以识别和运用文章中的词汇、语句为重要目标。

“自下而上”的精读模式主张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从英语语言符号的辨识与破译开始,并针对文本材料的整体进行信息加工和整理,在对信息的组合与信息数据的运用中逐步完成词汇、语句、段落直至整个篇章的领悟与把握。在这种以直线式进行的阅读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所以说,“自下而上”的精读模式是学生语言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实现学生由阅读转化为写作的基础。英语精读教学从起始阶段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主动词汇,才能够更好地去运用词汇,这也是我们英语精读的目的之一。有必要提出的是,在精读的环节中,特别不能忽视对文中小词的关注,因为有时候恰恰是一个不经意的小词揭示了文本与作者的真实意图。

二、提供促使学生主动泛读的材料,为英语写作拓展资源

所谓泛读,就是广泛性阅读,强调阅读的整体理解与速度。如果说精读是属于“基础性”的信息输入过程,那么泛读则是这种“基础性”信息的发展、延伸和拓展。随着学生英语学习的不断进展,英语精读的“基础性”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了,尤其对于学生写作所需信息量的提升更是如此,这就势必要开展延伸性、拓展性的泛读教学,以便帮助学生实现对长篇文章信息的编码识别、破译与意义的掌握。

泛读的意义在于主动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阅读,才能对自己喜爱的篇章或者经典之作进行积极的分析揣摩,关注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熟知更多的词汇、语法、句型等文本中的知识信息,并把这些知识与信息尝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学生的主动阅读来源于对作品的兴趣。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尽量选择多样化的阅读题材,体现出趣味。篇章的语言应丰富而优美,主题鲜明,耐人寻味。一旦学生对文章认可,其兴趣自然而生,他们也就会如海绵吸水一般吸收大量信息,通过广泛阅读丰富写作储备。这既奠定了写作基础,也为成功的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三、推动纵深阅读,为英语写作的完善提供进一步支持

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是英语写作的主要特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词汇和语法不够全面的基础阶段、对英语语言词汇和语法基本掌握并能简单表达思想的语言和内容并存阶段、以内容为主的完善的写作阶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语言词汇和语法,而且能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此时学生的语言已经不是主要障碍,如何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则是重点,他们所关注的是文章的选材、篇章的组织等。为了帮助学生达到写作的第三个阶段,推动阅读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是注重跨文化语言特征内容的阅读。分析汉语与英语文化差异下语言表达的不同,为英语写作提供跨文化语言知识的支持。比如,由于文化差异,西方人一般面对对方的称赞都是欣然接受并作出感谢的回答,如对“You are a beautiful girl”等称赞语都是以“Thank you”等作答,而中国人往往表达谦虚而作淡化或否定回答,如“哪里”、“不敢当”等。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换一种心态。

其次是注重文章结构性内容的阅读。阅读的同时了解文章写作的规范要求和模式,掌握各种文体的表达方法、写作结构,以便在这基础上识别阅读的方法,如根据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不同确定哪些段落需要细读,哪些段落需要略读等。

再次是注重篇章的思想性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体现作者的思想,在阅读中应引导学生用心关注体现篇章风格的用词、措辞,揭示文本含义的修辞手段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既要遵循精读、泛读的阅读规律,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纵深阅读,逐步实现英语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摘要:英语阅读和写作是英语学习中信息输入和输出的两个必要阶段,良好的信息输入为写作这个信息输出活动提供条件。教师通过构建“自下而上”的精读模式,提供促使学生主动泛读的材料和推动纵深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英语写作,以读促写

注释

16.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六

关键词:文言文;辞章;阅读;教学

为载道、明道而写作,是古代文人的自觉追求。而阅读文言文,从文字当中把握其“所言志”“所载道”,也是文言文阅读的必然要求,亦是达成目标的根本路径。如何由文字抵达“志”与“道”,经由什么途径到达这些“志”与“道”,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如《剑桥中国文学史》所提出的,欧阳修等人,依循“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这一人文主义原则来解读正典,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北宋中期精神特质:他们认为“圣人,人也”,圣人之言,因人而发,推进共通的人性,即可复原六经的基本用心。在欧阳修看来,判断一种诠释恰当与否的核心条件在于,它能否正确领会六经所载的人对外在环境的常态反应模式。这些反应包括“志”(即行动意向)与“情”。因此,有相当多的正典文本诠释工作,是从文本回溯,将文本视为记载了圣人对激发自己写作的内心状态的固有的恰当反应。所以,正典文本的修辞与美学特征是领悟圣人反应逻辑的重要指南。对苏轼而言,世界的深层纹路终究不可知:他坚信人类有能力将其接物模式翻译为书写结构,但同时又认为这一翻译过程终究是难以理喻的。黄庭坚诗论的直接冲击,便是鼓励下一代作家——不同于苏轼——相信作诗有“法”,发现诗法之道,则在勤读并点化前人名作。[1]531-533这也正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千百年前的古圣先贤,他们所留传下来的文章作品,就是我们与之进行跨越时空交流的通道。其中蕴含着古人的“志”与“情”,要想达到目的,我们就必须重视“正典文本的修辞与美学特征”,它们正是“领悟圣人反应逻辑的重要指南”。这些“修辞与美学特征”,也就是本文所讨论的文言文的“辞章”。

一、注重文辞是古文“载道”之必需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文”来泛指一般文字或文章。后来出现了“文章”与“文学”的指称,多“以‘文学名学术文,而另以‘文章名文学文”。在孔、墨、孟、荀的时代,只有文献之文和学术之文,到了秦、汉才有了文章之文。[2]81-82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批评历来有“文本于经”的观念,其含义有二:一是文应本于经,这是出于对“文以载道”的期待;二是经为文之本,即文体原于“五经”。晚清王棻说:“文章之用三:明道也,经世也,纪事也。明道之文本于《易》,经世之文本于三《礼》,纪事之文本于《春秋》,而《诗》《书》兼之。故《易》《书》《诗》者,又六经之源也。”[3]

此处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关于“文”的“实用”传统。文学的“实用理论”,“是基于文学是达到政治、社会、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概念;由于得到儒家的赞许,它在中国传统批评中,是最有影响力的”。章培恒、骆玉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也认为:在先秦留存下来的文学著作中,只有一部分诗歌的文学性质比较明确,“诗歌以外的著作,就其本来的性质而言,均非文学作品”。不过,这些“非文学作品”的文字,却又都包含有明显的“文学因素”:“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含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4]陈晓芬认为,中国古代散文最显著也是最基本的性能即“明道”致用。在古代文人看来,这是无可取代的认识前提,其他文体固然在原则上也有此要求,但都不像散文体现得那样直接。[5]钱穆甚至认为,西汉“许多散文其实只是应用文,甚至诗和韵文也都有应用气味”。[6]68

论及古代文学观念的“实用”传统,一般都会追溯到孔子。如罗根泽所言,孔子究竟是志切救民的哲学家,不是抒写性情的文学家;他虽然知道诗是抒写性情的,却要加上“正”“邪”的限制,这是因为“他是以功用的观点而重视诗,不是以文学的观点而重视诗的缘故”。[2]39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孔子只有“重道轻艺”的观念。郭绍虞指出,孔子之文学观,最重要者有两点:一是“尚文”,一是“尚用”。此两点虽似矛盾,而孔子却能善为调剂,盖其“尚文”的观点本于其论“诗”的主张,而“尚用”的观点本于其论“文”的主张而来。孔子论“文”,本偏于“学术”的意义,其主“应用”固宜;至其论“诗”,是就纯文学而言者,宜乎超于实用了(当然依旧不离“应用”的主张)。[7]150-151对于我们所谓的“文学”,孔子有“情欲信,辞欲巧”之说,亦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说,都明显可以看出其“尚文”立场。当然,其“尚文”主张,是立足于“尚用”这一前提的。如同刘若愚先生所言,在孔子的观念里,“文学的情感效果和审美特质”还是“次于文学的道德和社会功用的”。[8]不过,就算是为了“文学的道德和社会功用”之目的,古代文学“尚文”的传统是早就确立下来了的。

有学者认为,“比起《论语》的哲学影响来,孔子这个人物对后世文学传统的诸多方面都更具意义”;“孔子认为能够在‘文‘质之间保持平衡的人才可称为‘君子,自西汉末年对赋的批评以来,这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话语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方式”。[1]530 ——从作者而言,要想“明道”,则离不开“文辞”;从读者来说,意欲“致道”,也须从“文辞”下手。下面两段论述刚好成为一体:

道混沌而难分,故须义理以析之;道恍惚而难凭,故须名数以质之;道隐晦而难宣,故须文辞以达之。三者不可偏废。

(章学诚《与朱少白论文》)

吾儒所赖以学圣贤者,亦借此文字以考古圣之行,以究其用心之所在,然则此句与句续,字与字续者,古圣之精神语笑胥寓于此。

(曾国藩《致刘孟蓉书》)

道,借助“文辞”而获得“宣”“达”;后人经由“文辞”(字句),从而获得“考”“究”圣贤用心、古圣之行。清代阮元(《文言说》)之论可作概括:“为文章者,不务谐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非言之有文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文章之“文辞”者,表现为“谐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其旨在于易诵易记,可以流传久远。难怪钱穆这样说:中国古代文学,乃就于社会某种需要,某种应用,而特加以文辞之一番修饰。[6]36换句话说,“尚用”与“尚文”的统一,本来就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

既然中国文化精神传统、作家个人内心修养与情感锻炼及文学作品之文学技巧、题材选择如此紧密地“统一”于古代文章当中,那么,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毫无疑问应该有意识地一体视之,而不可割裂对待。

二、文言文之“文”“道”会合于“辞章”

(一)“文学性”体现于作品的语言

古代无论是道学家、政治家抑或古文家,都强调“道”之于文章的重要。当然,“道”亦离不了“文”,经由“文”(辞)方可“明道”“贯道”“载道”。不过,相比较而言,在道学家、政治家那里,“文”往往只是达成“道”的工具手段;至“古文家”对于“文”本身才加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到了“三苏”,才开始“大胆地宣言为文而文”。郭绍虞指出,道学家因主“辞达”而无须于“文”,政治家主“辞达”而所须于“文”者,只求其适于功利的“用”,故其所谓“达”,均不过是质言之的“达”。至苏轼古文家的“达”,必须先能体物之妙,了然于心,攫住其要点,捉到其灵魂,然后随笔抒写,自然姿态横生,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而“道”亦自然莫之求而自至的。这才尽文家之能事,这才是文言文之“达”。[7]180

这其实就是古代文章的“文学性”的问题。文学理论家指出,传统文学研究需要做出的调整之一就是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学性”研究。当然,关键问题在于,“文学性”如何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即是使一部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因素。[9]刘俐俐教授坦承,她本人所做的“文本分析”,就如同茵伽登说的,是在文本中“寻找能够包含着一种可能的审美价值基础的性质贮存”,“找到这个性质贮存”,再进而“探究它作为价值的基础具有什么特征”,其目的是,不仅让读者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优秀之作,而且要让他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有永久的艺术魅力。[10]

我们现在试图努力达到的目的就是,想办法确定古文作品的“文学性”,也即是从古文作品当中找出其“审美价值基础的性质贮存”来。对此,王运熙曾有过论述:人们谈到作品的“文学性”,总是指形象性、抒情性,即要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真实动人的感情,进一步则要求典型性。对于中国古代散文,“其文学性除表现于形象和抒情外,常常体现在语言的艺术美上面。特别是一部分论说文,它们不像以叙事、写景为主的文章那样富有形象,也不像以抒情为主的散文那样富有感情,其‘文学性更是往往体现在语言色泽鲜明、音调和谐方面”。[11]所谓“辞采”“文华”“翰藻”,均指富有文采的语言;“事出于沉思”,则是指作者临文时深沉的构思,主要也就是考虑如何选择有文采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富有文采或美丽的语言,大致是指和谐的音韵、工致的对偶、美丽的辞藻、精巧的典故诸项。音韵属声音之美,诉诸听觉;对偶、辞藻、典故属色泽之美,诉诸视觉。[12]

将古文作品的“文学性”聚焦于“语言艺术”,可谓抓住了要害。这一思路,同朱自清当年关于中国文学的“标准与尺度”的论述有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的文学以诗文为正宗,大多数出于士大夫之手。……这个集团的传统的文学标准,大概可用“儒雅风流”一语来代表。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风流”为标准。有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这种情志的是载道或言志,这个得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抱负,得有“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涵养,得有“熔经铸史”“含英咀华”的语言。这就是“儒雅”的标准。有的人纵情于醇酒妇人,或寄情于田园山水,表现这种种情志的是缘情或隐逸之风。这个得有“妙赏”“深情”和“玄心”,也得用“含英咀华”的语言。这就是“风流”的标准。[13]

“儒雅”强调的是“载道”,“风流”关注的是“抒情”,这是就文学作品之“用”的价值发挥而言的。无论是“儒雅”的标准还是“风流”的标准,其“文”的价值,落点是一样的,都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上。这一观念,与前述王运熙的看法完全一致。

(二)“辞章”体现于字句、章法两个维度

确定了“语言艺术”为文言文作品的“性质贮存”(即“文学性”)之后,我们要进一步探究,从“语言艺术”角度来看,古文作品的“文学性”具体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自宋代起,随着对科举写作的关注,人们对于文章文辞以至作文技法更趋关注,“辞章”的概念也渐渐流行。当然,“文辞”与“明道”两者仍然是互为表里的。到桐城文论当中,辞章,更与义理、考据成为整体,对此姚鼐(《复秦小岘书》)论述较为详备:“鼐尝谓天下学问文章之事,有义理、文章、考据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一涂之中,歧分而为众家,遂至于百十家,同一家矣。而人之才性偏胜,所取之径域,又有能有不能焉,凡执其所能为,而呲其所不为者,皆陋也,必兼收之乃足为善。” 章学诚也提出类似的主张(外篇三《答沈枫墀论学》):“夫考订、辞章、义理,虽曰三门,而大要有二,学与文也。理不虚立,则固行乎二者之中矣。学资博览,须兼阅历,文贵发明,亦期用世,斯可与进于道矣。”——可见,在“致道”的三个途径当中,“文”有其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唯有“文辞”才能有效地“发明”义理而“进于道”。

关于“辞章”,张志公认为,古人并没有给“辞章之学”下过定义,传统所谓“辞章之学”这个概念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凡是写作(作诗和作文)中的语言运用问题,无论是关乎语法修辞的,关乎语音声律的,还是关乎体裁风格的,都属于辞章之学。其中谈得最多、在写作实践中最注意的,是“炼字炼句”的功夫,还有所谓“文章体性”。[14]现代学者谢无量认为,我国“自古有美文与实用文之别”,“美文以六朝为中心,实用文以唐宋为中心”。关于“唐宋以下实用文之体制及其特色”(或曰“体格,容有在今日不必尽合实用者”),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遣词造语与篇章连缀之法”。在具体论述时,除“总论”外,谢氏又分为“文势论”、“字法句法论”、“篇法论”(上、下)、“实用纪事文”和“实用文与词赋杂体”这样六章,实际上也是从“炼字炼句”与“文体章法”两个方面展开的。[15]

张、谢两位先生的话语表述不尽相同,但实际意思差不多:优秀的古文作品,其“文学性”体现在“炼字炼句”与“章法考究”两个维度。这样的思路与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的主张也完全吻合: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宅情曰章”,即谋篇布局、“章法考究”;“位言”即遣词用语、“炼字炼句”。总体而言,为了安排语言(“置言”)以安顿情意(“设情”),其原则是“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文心雕龙·章句》)。这种字句与章法方面的讲究,相当于朱光潜所说的作文运思时的一种“选择与安排”: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16]一个艺术品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唯有经过“选择与安排”,方能使各种器官各归其位,实现“神气”之贯注,方成为鲜活的生命。这样一来,又与清代桐城文论的理论相契合了:“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刘大櫆《论文偶记》)所以刘大櫆也强调:“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句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这分明就是“炼字炼句”方面的讲究了。

综上所述,一篇文言文的内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

文言文在当时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指南录〉后序》《项脊轩志》等。或言志或载道,即便在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中,也有其“主旋律”。阅读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阅读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学习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7]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即文言文的“辞章”讲究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与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要想拥有民族文化底蕴,就必须阅读文言文,也就必须抓住这样的关节点、精髓处。当我们紧紧抓住“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等文言文辞章精髓处时,不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教学有了具体实在的落点;而且,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价值的发挥,也因此就有了可靠的基点。

参考文献:

[1]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清]王棻.柔桥文钞.转引自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1,119.

[5]王水照,朱刚.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中国古代文章学论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

[6]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杜国清,译.台北: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227,237.

[9]转引自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

[10]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导读.

[11]王运熙.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1.

[12]王运熙.中古文论要义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23.

[13]朱自清.标准与尺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

[14]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论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13

[15]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6.

[16]朱光潜.谈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

[17]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10):30.

17.以阅读为话题的叙事作文600字 篇十七

我对书籍的涉猎范围很广,从莎士比亚的作品集到关于各国知识的漫画《寻宝记》;从四大名著,到现代都市小说;从儿童的故事选,再到《朱元璋的军旅生涯》。我从不挑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言不假,自从我读书后,各种知识就飞一般的增长,别人有的知识我有,别人没有的知识我去学习。

在闲时,读书是我最大的乐趣,我常在书海中获得别人得不到的快乐。书也使我的生活五彩缤纷,如彩虹般丰富多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时的文人墨客,无一不是饱读诗书之辈。

18.初二以我爱我家为话题作文 篇十八

在我很小的时候,是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在一如既往的鼓励我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因为这样,才组成了一个温馨而舒适的家庭。

小时候是妈妈的双手抱着我,让我一步一格地往前走。而我,总是摔跤,这时,有是我的爸爸马上迎上来,抱起我小小的身体“卜卜”的用嘴唇亲着我的小脸蛋,那是我最为兴奋。激动的时刻。那一瞬间,我感觉是那么亲近,那么的自然。

长大了,我每天早早的起床,可没有那一次是我自己起来的,全都是我妈妈那清楚的叫喊声来提醒我。每次放学回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厨房里正拿起锅铲抄菜的妈妈。

我妈妈是那么辛苦。

你瞧!我妈妈平时晚上十点以上,要不就是一点以内才上床谁觉。以为妈妈晚上不是吸衣服或裤子,就是在网上和经济朋友谈一些正紧事,或者……总之,妈妈是我们家的栋梁,没了妈妈,我们这个家庭早晚也会垮台的。

而我的爸爸则是以为个子不高,但是很有学问的人。他看似老虎,是那么严厉。可一到开心的时候,笑得像捡了金子似的。

我的爸爸平时可喜欢看书。不论上经济方面的书,还是科技营销方面的书,他都会看,只有是看了对人有帮助的。

有一次放学回到家,我看见家里空荡荡的,只是书房里有点亮光。我想一定是爸爸在看书了。我悄悄地掀开门,漏了一个小缝隙看着正在看书的`爸爸。只见他有手拿着一只笔勾勾画画,凡是遇到“绝句”右手就会自然而然的就把那“绝句”勾下来。而嘴巴则不停的读,脑筋不段的想,还真是一个会读。会想。会勾的“书呆子” 。他就像房字的墙,能抵御住风风雨雨。

我的家庭,在我心目中无疑是最美满。甜蜜。幸福。温馨的,我为我有一位慈祥而勤劳的母亲而骄傲,我又为我有一位严厉而爱看书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19.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九

限于篇幅、精力和读者的兴趣, 我们主要谈前三档大学, 前三档以外的大学情况特殊者也适当提及。

一、清华北大谁更牛?

坊间有时传闻、媒体不时提说,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最好学府或第一学府。但根据那个学科表看, 情况不是那样。先看重点学科的数量。北大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 其中文科8个, 理工医科11个。清华大学有22个, 其中理工医科20个, 文科两个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清华有两个重点学科 (生物学、药学) 的归属单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也就是说那是协和与清华共有的, 而非清华自有的。但刨除这两个, 清华仍比北大多一个。加上这两个, 则比北大多三个。再看重点学科的分量。北大有的重点学科是小学科, 从业人员少, 分量相对轻, 如政治学、社会学。比之清华最软的两个重点学科管理工程和工商管理 (因为高考理科状元榜眼探花们争报清华是冲着它的理工科去而非冲着它的管理学科去的) , 北大的政治学社会学其分量还要轻点。所以, 充其量能说北大是中国最高最好的学府之一。也许清华在两校竞争中国第一学府的长期过程中可能胜出, 尤其是如果它能逐步合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话。

二、何校能名列三甲?

国家有关部门和政策并没有确定何校是中国第三号大学, 故二加七的那七所大学的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第三号大学。从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看, 浙江大学共有14个, 名列第三。但我认为, 浙江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合校风潮中成为四校合一的航母大学 (浙江农大、浙江医大、杭州大学并入) 。按校均人均师均算浙江大学的重点学科并不很多;合校后的新浙大是文理工农医各大学科群都很齐全的综合大学 (原杭州大学是文理科大学) , 但浙大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并不均衡。医学药学类没有, 文科类也基本没有 (只有一个不文不理的管理工程) 。再加上地域区位的影响 (所在的杭州在中国算不上特大城市) 。所以我认为浙江大学排不上第三名大学。广大群众和考生及其家长似乎也这么看, 故浙大的高考收分不算特别高。那么, 哪所大学可排名第三呢?按我的校均师均的观念, 复旦两校合一, 共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上交大三校合一, 共9个。都不宜当第三号大学。倒是一校合一的中科大和南京大学合适一点。两校皆各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科大的全为理 (工) 类, 南京大的7个为理科类, 一个为文科 (中国语言文学, 由此可见南京大的文科要弱点) 。就分量来说, 中科大的一个为小学科 (科技史) , 分量轻点 (因为也可以把科技史划为历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 , 其从业人员也很少。但中科大的核科学与技术似乎比南京大学的天文学重要一点。再加上南京大学这所文理科大学的文科相对弱些, 所以我觉得中科大可以暂时排第三, 南京大学排四。

三、二加七中哪所大学最弱?

二加七大学中最弱的窃以为大概是西安交大。西安交大也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但它是一所三校合一的大学。西安交大在合校风潮中合并了西安医大、陕西财经学院两所大学。但它的文科只有管理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重点学科, 医学药学类没有, 故其重点学科的分布也不均衡。再加上它地处西部, 受地理区位的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这些不太有利的因素的影响, 其高考收分也不很高。而高考收分也反映了广大群众、考生及其家长的认可度。所以, 西安交大只好暂居二加七大学的末尾。

四、九八五大学中哪所最强?

在2003年入选的34所九八五大学中, 刨去前九所, 就还有25所。他们中哪所最强呢?我以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人民大学可提出来说道说道。北航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 除一个管理工程外, 皆为工科。其中一个为特别重要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北航又没合并别的大学。高考招生收分又很高。故可名列九八五大学之首, 将来还可能跻身2+9大学 (当2+7扩容时) 。人民大学也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 全为文科。人民大学也没合并别的大学。不过, 人大的8个重点学科中, 有两个学科较小, 其从业人员也较少, 分量较轻, 即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学。考虑到人大基本上是以文科为主的文科类综合性大学, 其收分在文科考生中也较高。所以, 人大似乎可排在九八五大学前列。将来也可能格为2+9大学。

五、九八五大学中哪所最弱?

九八五大学中最弱的可能要算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兰州大学迄今没有一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无论怎么看都是最弱。这也无可奈何。兰州地处甘肃。甘肃地理环境较差, 经济发展滞后, 留不住人才。许多人才便孔雀东南飞了。说吉林大学也是最弱的之一可能令人惊诧。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情况的确如此。吉林大学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 皆为理工科。这在九八五大学中居中。但吉林大学是六校合一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 有师生员工约8万人。近年来并入的高校有吉林工大、长春科技大 (地学类) 、白求恩医大、长春邮电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 (农牧兽医类) 。其重点学科按校均人均师均算一校不到一个, 有些黯淡。而且分布也不均衡。吉大是文理工农医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超级航母大学。但其文科、农科、医科皆无重点学科。可见其合并了一些弱校, 降低了原来的整体的水平, 稀释了自己的研究型性质。高考招生收分的差异也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吉大同招理科考生的理工农医各院系专业, 好的蹩的收分差距达百分以上。有些令人感慨。

六、九八五以外的名校有哪些?

九八五大学以外够得上名校这个资格值得拿出来说说的非艺体类高校有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国农大这两所。国防科技大学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除一个为管理工程外, 其他皆为工科中的高新技术学科。国防科大属军队系列在高考招生中属提前批录取院校, 故其收分也颇高。中国农业大学也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皆为农牧科学学科。中国农大地在首都,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 国家对农业科技比较重视。在近十年来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14位著名科学家中, 有两位为著名农业科学家 (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士袁隆平, 小麦育种大师科学院士李振声) 。所以, 报考中国农大的考生也比较踊跃, 收分也较高。因此, 我猜想, 在下次九八五大学扩容时, 这两所大学入选是顺理成章的。

20.以我爱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 英语文化欣赏能力

人类知识的积累靠的是阅读和实践,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个圣贤对话,是的,在人类生产生活中,阅读不光能够帮助人们进行一般的情感、情绪的交流,对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英语作为一门外国的语言,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第一语言,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难题,如果语言教学没有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就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所以,老师在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英语语言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语言教学方案和语言学习的技巧,使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在实践中笔者结合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英语老师备课的内容过多的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讲解的内容太过繁多复杂,让学生难以消化吸收。有些老师认为,老师怎样说,学生就跟着怎样理解,跟着老师的步子亦步亦趋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需求,这样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效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1.阅读前的预测阅读。预测(Predicting)阅读法指的是根据文章中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对文章内容的大概进行的合理推测。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时候可以借助文中的单词和语法,运用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点,寻找到文章所包含的信息,可以迅速的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英语阅读以词汇预测为主,如果文章中出现了生词,老师不要建议学生去词汇表查找词汇,而要引导学生们根据文章上下文推测其含义,因为英语中一个词汇往往不止一种含义。这样的推测方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可以使阅读更有趣味,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力能力。

2.阅读中的教学活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的方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细读、略读、提取文章结构和寻读。其中寻读(Scanning)是一种比较快速的阅读方式,指的是从一段比较长的阅读文章中捕捉其中的细节和关键,像人名(name)、时间(time)、地点(place)等,还以有效的利用阅读文本中的图表、印刷方式和特殊符号来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当学生掌握了寻读的技巧之后,便可以用略读的方法来阅读文章中心内容,略读是最为高效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捕捉文章中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主要是在英语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大标题和小标题、各个段落的主题句等方面来捕捉文章的基本含义,从而提高英语文章的阅读效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模式,是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之后,学生和老师互相解答。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外国的语言,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母语,不光对初中学生,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英语也是个巨大的难题,如果语言教学没有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就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所以,在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建立一个浓烈的英语语言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语言教学方案和语言学习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在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对比以往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和创新,它改变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建立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方式通过活泼的课堂氛围和新型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推动了英语教育事业的进步,为国家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在阅读前做好预测阅读,在阅读中做好寻读或略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后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提高英语老师的教学效果,更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更能加强学生和老师间的感情。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它在初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更能高效的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持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在今后初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和深入也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三教师会议校长讲话一下一篇:表达父爱的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