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美术教案

2024-08-17

八年级上美术教案(精选8篇)

1.八年级上美术教案 篇一

《东方之珠》音乐欣赏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 的思想感情。

3、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 “ 祖国统一 ” 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九)教学过程

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1、师生问好。、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七子之歌》,同学们还知道 “ 七 子 ” 除了澳门以外,还有哪些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闻一多先生在这部组诗的每一首末尾都有 “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一句话,以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词曲作者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欣赏一首同类主题的歌曲----《东方之珠》。

3、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 《东方之珠》)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

(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 “ 东方之珠 ”。

5、欣赏录音《东方之珠》

教师播放录音,(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东方之珠,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 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6、随琴演唱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 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 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

8、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 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

师: “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 的无比爱恋之情

“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罗大佑)、作者介绍----罗大佑

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课件演示罗大佑相关内容:创作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11、再次复听歌曲《东方之珠》,播放 VCD 影片,学生跟随演唱,并要求学 生注意歌曲可分为几部分?(学生答)、实践分析歌曲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

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14、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 VCD 伴奏进行演唱。

(2)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3)分组进行实践创造:伴舞、伴奏、伴唱、演唱等,对歌曲进行 “ 二度 创作 ”。、过渡欣赏《鼓浪屿之波》

师:我们学唱了深情的《七子之歌》,欣赏了动听的《东方之珠》,也知道澳门 和香港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台湾至今仍没有回归大陆,祖国人民期盼着台湾同胞的回归,台湾同胞也同样渴望着回到祖**亲的怀抱,你们听:(播放《鼓浪屿之波》)

16、启发学生情感

师: “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 水鼓动波浪 ” 表达了两岸同胞间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小结:多少人用 “ 浓得化不开 ” 的乡愁,呼唤着亲人和故乡。而词曲 作者正是用这情真意切的《鼓浪屿之波》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之情。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苍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

教学内容《雪绒花》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教学目标和我对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热爱影视音乐,初步了解多声部合唱;

2、能力目标: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并用和声效果演唱两个声部的《雪绒花》;

3、情感目标:体会主人公演绎《雪绒花》的情感并能以满怀热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对二声部的演唱声音和谐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音乐之声》当中的插曲《DO re mi》片段,听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Do-Re-Mi》的来历,从而引出美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之声》,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歌曲叫什么名字?从而导入新课《雪绒花》。通过课件出示主题《雪绒花》,接着出示作品的简介。

二、展开教学:

第一遍聆听带上自己的理解朗读歌词,再听伴奏朗读并思考其节奏型;第二遍聆听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第三遍聆听引导学生感受3拍子的旋律起伏及强弱规律,并用手打出3/4拍子,并教会学生3拍子的指挥技巧,第四遍聆听引导学生感知歌曲蕴含的思想感情,学唱: 让学生按各自嗓音的条件分出高低音两个声部,分好声部后跟钢琴学唱分声部合唱歌曲《雪绒花》,并感受意境,练习歌曲。

三、深入环节:

欣赏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的《雪绒花》:上校和他的孩子们,还有家庭教师,一场家庭派对上演。《雪绒花》的欣赏与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和音乐情绪上是怎样的?体现一种怎样的氛围:在剧末,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了这首《雪绒花》。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令人震撼,歌曲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奥地利人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四、创编环节:完成歌曲节奏型改编游戏,巩固节奏乐理知识,并调动同学能动性。

五、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学习《雪绒花》,学生已基本掌握三拍子音乐的律动并能用动人的歌声来演唱歌曲,同时解决了八分休止的节奏型。也让同学们学会了雪绒花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其中他的音乐片段

回忆

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 ,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提问式导入

下面播放两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剧?歌剧?是音乐剧?

媒体播放《白毛女》片段 《如果·爱》片段

二、音乐剧的基本知识

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1.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2.音乐剧起源的时间和国家? 17世纪~18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于是就诞生了音乐剧。(师生互动,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

三、欣赏音乐剧《猫》 1.作者简介: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巨星耶稣基督》。

《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2.剧情介绍(戏剧元素)《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好的剧情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像。通过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故事是来源于生活,《猫》的世界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猫》的社会就是一个现代寓言。)

3.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播放《猫》中的舞蹈视频。(让学生讨论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4.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播放《回忆》两个视频 5.舞台美术

据介绍,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绝大多数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妆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课件展示:其中一些猫化妆前后对比

(观看《通往就重天》片断,学生深深的被导演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效果折服。小小的舞蹈居然能隐藏如此多的“秘密”。)6.欣赏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播放《音乐之声》、《红磨坊》视频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分组在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了解音乐剧。接找让学生模仿或创作表演《猫》,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剧的知识在运用到自己的创作时间中。

教学内容:欣赏《总有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听、看音乐剧,体会音乐剧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音乐剧的表演形式。

2.过程与方法:感受音乐剧的经典片段,丰富情感体验,增强表现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仿音乐剧的形式表演,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培养创造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听、看音乐剧,体会音乐剧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音 乐剧的表演形式。重点难点:感受音乐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剧情介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休闲和娱乐的方式了,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在课余时间你喜欢采取哪些方式放松、休闲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二、音乐剧欣赏

1、欣赏

师:看电影也是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电影片段,我们来看看。(出示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有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两首歌曲同出于哪一部电影呢?歌曲的名字你知道吗?这部电影是根据哪部经典音乐剧改编的呢?

2、了解音乐剧的相关知识。

师:音乐剧亦称为“音乐喜剧”、百老汇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发展而成的一种娱乐性音乐体裁。概括的说,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常以叙事为主的戏剧,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动作来进行表演,其内容轻松,音乐通俗易懂,体裁内容广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戏剧界人士终于发现世界上的音乐剧不仅有动人的故事、赏心悦目的歌舞、令人炫目的舞台,而且,这些载歌载舞、又说又唱的舞台形式,在艺术构成上与我国的戏曲非常接近。于是他们引进欧美音乐剧的成功经验和优良剧目,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剧有效嫁接,产生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本土音乐剧艺术。

师:音乐剧表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请你来说说音乐剧表演包括哪些表演形式?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3、概述音乐剧及发展。

4、欣赏经典剧目《金沙》-----《总有一天》

三、欣赏分析

1、学生讨论欣赏后的感受。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3、教师提出问题:

(1)作品《总有一天》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作品的演唱风格为流行风格。

(2)歌剧与音乐剧的声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有什么不同?

音乐剧中的歌曲演唱多用流行风格,而歌剧中的歌曲多用美声或民族风格(特指中国歌剧)音乐剧中的舞蹈多为唱者自舞,而歌剧中的舞蹈多为单纯的舞蹈表演。

(3)在音乐剧中,歌曲有什么样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增加戏剧表现力。

(4)《总有一天》在剧中开篇与结尾演唱,在两个场景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开篇时重在突出对未知的希冀与探索,而结尾却表达了一种分离的痛苦与刻骨的思念。

(5)通过欣赏《总有一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一步分析,深入体会。同时,讲述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4、再一次聆听《总有一天》,更深入的感受体会作品。

四、实践与创造

完成课后第21页第四题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雪域天音

《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活动,并认真探讨其音乐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学唱《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能用自然、平稳、有控制力的声音及委婉抒情的情绪模仿“弦子”的风格演唱歌曲。

重点:倚音、节奏

难点:

1、附点的唱法

2、倚音的作用及唱法

3、用藏族民族特色风格演唱

4、一字多音

课型:教唱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音乐式的问好、创设情境。

二、新课教授

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放一首歌曲,听完之后呢,请同学来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多媒体播放《卓玛》

师:听完了这首歌,那么请同学告诉我,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那你们是从哪里听出,这是一首藏族的歌曲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么今天呢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个民族,去感受一下藏族的民族风情。首先呢,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藏族这个名族。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族人跟我们这里的人吃的不一样,他们吃糌粑、青稞酒、酥油茶。他们信佛。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那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首藏族的民歌,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歌,听完之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这是什么拍子的歌。

播放《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这是一首2/4拍的一首歌,那么这首歌呢是一首弦子,请大家看一下书上的定义,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一起把歌词一起朗读一下

师:在这首歌里还出现了反复记号,我请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反复记号的作用。下面听老师唱一遍,大家拿出手,帮老师打拍子。

下面大家跟着旋律来把歌词朗读一次,尤其要注意那些一字多音的地方。有反复记号大家记得反复。现在我们来唱一下这首歌。

教师教唱歌曲。学生练习。

第三单元《雪域天音》——《天路》

课题:欣赏《天路》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天路》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3、在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它艺术形式对歌曲进行诠释和表现,提高创造力。

教学重点:学唱《天路》,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讲授法、视听结合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播放歌曲《走进西藏》;

(二)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藏族音乐风格(目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作好情感铺垫。);

(三)师生问好!

二、导入:

(一)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五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

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它们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喜怒哀

乐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

藏族歌曲——《天路》(多媒体显示)

(二)请学生描述一下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再由教师补充。(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被称 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三)多媒体显示青藏高原风光画面。

三、新课教学:

(一)教唱歌曲。

1、播放韩红演唱的《天路》视频,整体把握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感情气质;

2、分两部分跟录音哼唱;

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完整演唱全曲,并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构(二段体);

4、欣赏合唱曲《天路》(右手挥拍),让学生分析比较,更喜欢哪种形式的演唱,为什么?(韩红的

演唱能将个人风格、歌唱技巧及时代特点完美地融为一体,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强。而巴桑的演唱声音纯 净,藏族风格比较鲜明。)

5、分析促使藏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6、提问:“除了用歌唱,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天路》?”

7、根据学生的建议,采用朗诵、舞蹈、器乐、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有表情地演唱。

(二)歌曲欣赏。

1、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

2、欣赏歌曲《公仆赞》,并讲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的感人故事。

四、拓展学习:

五声调式:我国古代将1(do)、2(re)、3(mi)、5(sol)、6(la)叫做“宫、商、角(jue)、徴(zhi)、羽。”分别以这五个音为主音构成的五种调式。(详见P55)

五、教师总结:

太阳和月亮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光明。藏族和汉族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最后,学生在歌曲《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欣赏《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西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西藏舞蹈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出《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种不同的题材,说出这两首的不同之处;西藏舞蹈的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西藏音乐的风格,体会西藏新面貌和西藏人民爱戴和尊敬孔繁森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视频、图片更深入的了解西藏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西藏音乐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上节课的作业:收集西藏歌曲

老师问:西藏还有那些歌曲? 老师补充:《青藏高原》、《圣地拉萨》、《格桑拉》、《青海湖》《坐上火车去拉萨》、《青海人》、《桑吉卓玛》、《天路》、《乃宁桑珠庙会》等

二、聆听歌曲《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玛勒火》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玛勒火”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理解歌曲含义;解释囊玛。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先让学生哼哼旋律,解释推谢是什么意思,理解歌词;再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阿玛勒火》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

3、欣赏完两首歌曲;老师问:《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歌曲有什么不 同?

三、欣赏西藏舞蹈:

1、放西藏舞蹈视频;西藏的舞蹈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简单地学学西藏的舞步。

四、总结: 我们通过歌舞亲身体验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也从它的旋律中感受到西藏音乐的独特风格。(主要通过《正月十五那一天》与《阿玛勒火》的对比,和舞蹈欣赏,来了解西藏的歌舞。)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祖国》

2、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我的祖国》 难点:能够流畅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式:借组多媒体展示音画、运用对比、感受体验、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模唱法。教 具:多媒体平台、课件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然后师生问好。

二:情景导入:

1、直接欣赏一组我沃尔塔瓦河的风光图片然后提问?刚才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是哪一条河流?

2、通过介绍捷克共和国的沃尔塔瓦河引出作者斯美塔那同时引出本堂课的歌曲《我的祖国》。

三:新课教学:

(一)、学唱旋律

1、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

(1)、歌曲的速度?

(2)、彩色标注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2、模唱《我的祖国》的第一句旋律。这个环节将处理学生的发声,纠正她们的问题。

3、模唱第二句旋律。这个环节将处理学生低音的演唱。(音高落下,但声音的位置不变)

4、模唱第三部分旋律。

5、完整哼唱第一乐段。

6、再一次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1)、歌曲的情绪? 第四单元 音诗音画

《我的祖国》(2)、第二段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引入转调的概念。

7、模唱第二段旋律。同时处理最后的渐弱句。

8、完整哼唱全曲旋律。为学唱歌词做好准备。

(二)、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在这一遍将处理学生不正确的地方。并且处理学生的气息。

2、分组演唱歌曲。第一句一起唱,第一段第一遍歌词女生唱,第一段第二遍歌词男生唱,第二段歌词一起唱,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第二段的情绪和前面的对比。

四、情感升华

1、让学生分析歌词中描述了哪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们国家有哪些壮丽的风景?然后创设情境:加入当初抗战失败,那么今天我们还流浪在异国他乡,只能通过电视看到自己祖国的壮丽河山,那是怎样的心情?不过很庆幸我们胜利了,今天能够幸福地在自己的国土愉快的学习生活,那么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祖国的这份情感用你们的歌声尽情地表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五、课后练习(这个环节如果时间允许,将在课堂进行,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布置成课后练习。)

用《沃尔塔瓦河》的前两句旋律,填写歌词,题材不限。填写时注意三个原则:

1、一音对一字

2、一条连音线对一字

3、句尾押韵

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1、通过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中表达的感情及所蕴涵的美好意境,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教学重点:感受音乐表达的感情和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演唱和聆听了一些歌颂祖国的爱国歌曲,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外国朋友是用怎样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二、放送《沃尔塔瓦河》主题歌曲。

1、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它的旋律优美、委婉如歌,知道它是哪个国家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它是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曲,由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

2、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它描绘了什么景色?(这首旋律流畅舒展,优美迷人,富有诗情画意。e小调,它描绘了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选自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首,是六首交响诗中最通俗、最受欢迎,也是在世界乐坛上代表捷克民族音乐之魂的一首)。

三、简介斯美塔那和他的代表作《沃尔塔瓦河》

四、让我们通过分段赏析,来沃尔塔瓦河上作一次音乐之旅吧!

1、两个源头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流经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倾听作者用什么乐器和音色,哪种音型来描绘?

2、沃尔塔瓦河

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

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主题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

3、森林狩猎

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倾听作者用了什么乐器,什么音色、节奏来表现。(圆号、小号来表现,大调色彩、八六拍的节奏)

4、乡村波尔卡午曲

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午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大家拍唱下面的节奏„„。请问乐曲用了何种乐器?什么样的力度变化?(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

5、月光下水仙女起午(投影旋律)

夜幕降临(大管)。这段音乐描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水仙女的午蹈,宁静而又神秘,表现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河中出现,悠扬地歌唱。(女同学哼唱旋律)。请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色彩如何?

6、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 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

7、圣约翰峡谷

喻示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请听用什么乐器表现?力度和情绪又如何?(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突出,力度加强,情绪紧张)

8、宽阔的沃尔塔瓦河

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它再次说明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它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9、沃尔塔瓦河奔向远方

音乐逐渐平息,沃尔塔瓦河不停地翻滚奔流向前,最后在远方消失„„。

10、唱一唱《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和歌词(轻唱)

五、完整地欣赏全曲 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完成:A、用诗歌描绘你聆听音乐的感受 B、为月亮、水仙的舞蹈画面画出旋律线

图画展览会

教学目标:

1、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动作将音乐加以再现。

3、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4、利用上网查阅、预先收集视听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会用自学的方式了解穆索尔斯基这个音乐人物。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个音乐段落,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越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根据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哑剧并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进入教室,并按老师要求,以“U”型方阵入座。

2、左中右三个方阵各请一名同学抽一签。(数字号码将为课程中的表演、体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观过一些展览会啊?去过哪些展览会呢? 今天,我们就将在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音乐的引领下去参观一个精彩的图画展览会。点题,出示课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哈特曼 音乐 —— 音画作品 —— 美术

(三)新课教学:

1、大家平时参观展览会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用怎样的步伐速度呢?(快速、中速、慢速)学生选择其一。

2、如果为你参观的步伐配上音乐,你会选择下面哪一种呢?教师点击课件里的音乐片段,请同学感受选择一个音乐速度与意境最为适合的旋律片段。(《野蜂飞舞》《漫步主题》《葬礼进行曲》)初听《漫步主题》

3、刚才大家听到的《漫步主题》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图画展览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段音乐。因为这部作品是曲作者穆索尔斯基去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经过筛选从中挑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的一套钢琴曲。全曲共分《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得花园》、《墓穴》等十段音乐。每一段乐曲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强调、语气加重)而整个作品则用《漫步主题》加以贯串和统一起来,所以说这段音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跟随钢琴伴奏,随老师一起将这段音乐主题进行视谱演唱。

5、熟悉漫步主题后,我们将在它的旋律伴随下依次来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展出的三幅作品。三幅绘画作品我们将按照抽签号码,分别邀请各方阵的同学配合老师来进行现场解说与介绍。

5、首先,第一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课件)老师只给看5秒钟立即关闭图片。请左边方阵同学回答。

提问:刚才这幅画面中有哪些建筑?除此之外还看到了些什么?

6、分段播放音乐《基辅大门》,当听到音乐中提供了某些线索时立刻举手示意,并告诉大家是什么建筑?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适当引导,借用音乐要素引导学生答题。

7、听赏完毕小结,再次打开PPT观看图片,对比音乐与绘画作品的吻合程度,强调在艺术领域中除了美术外,也可以用音乐的手段来描绘自然景物。注意音乐还中隐约出现了“漫步主题。”

8、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音乐欣赏第二幅图片(课件)。画面中有两个人物,请用词语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特征。请中间方阵的同学回答。(消瘦、哀怨、贫穷、富有、肥胖、蛮横„„)

9、这幅画中的两个犹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其中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消瘦、哀怨。

10、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中间方阵中两位同学凭你的设想来填写。(板书/课件)本方阵同学可帮忙

11、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重、轻、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小号、傲慢、威风凛凛、神经质、机灵、趋附逢迎、哀怨、自满而乐观 人物 戈登堡 什缪耶尔 主题 情绪 力度 乐器 旋律 画面内容

12、填写结束后对《两个犹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边听边看刚才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另外两个方阵的同学在音乐结束后对表格的填写进行批改。

13、请同学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来设计一段哑剧动作,三个方阵各派一组代表,看哪组能将音乐与图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给2分钟排演,同时轻声播放音乐,教师到各组给以辅导)

14、请中间方阵第一个上场表演,配合音乐开始部分,进行哑剧表演。随后是左右方阵。

15、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各组优缺点,并给表演得最好的方阵加分。

16、听着轻柔的“漫步主题”音乐,我们来到今天要欣赏的最后一幅图画作品前。图画作品的标题叫《牛车》,但这幅画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同学们的手中。

17、这最后一幅画先要请大家认真去听,继续利用分析音乐要素的方法对穆索尔斯基的这段音乐进行赏析,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哈特曼的这幅图画作品了。

18、完整播放《牛车》音乐。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最大程度发挥想象,老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给予一些小的提示来帮助同学感受画面。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聆听分析音乐要素中的乐器、音区、旋律、力度等特征。

19、音乐结束,请同学拿出带来的纸张和笔,根据刚才的分析与欣赏,当场进行简笔绘画。请两位右边方阵的同学到黑板上现场作画。教师根据音乐要素对应呈现的画面给予点评,并请大家欣赏原作(课件)。

(四)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欣赏了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首音乐作品。三首音乐都有与之对应的绘画作品,而且三首音乐都在描写和描绘着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不同的自然景物,像这类型的描绘性的交响诗就被称为“音画”。点击课件,再次出现课题PPT 画面。贯穿这些画面的则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漫步主题》。回忆轻声哼两句,加以巩固复习。以上环节目的:课程结束前的小结,帮助学生再回顾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欣赏过的音乐,通过回忆帮助大家再次明确理解何谓“音画”这种音乐体裁。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并完成《牛车》的简笔画,下周课前交。

2、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3、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下周课将资料带来进行交流。

《黄鹤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

2、能听辨各乐器的音色。

3、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教学重点:听辨各乐器的音色。教学难点: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聆听艺人老马、黄鹤的主题音乐

1、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音乐

(1)第一次聆听,说说在吹这段音乐时,你能感受到老马的心情吗?

(2)简介笛

(3)第二次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你能模仿吹笛子的姿势和老马一起吹吹笛子吗?

2、聆听黄鹤舞蹈主题

(1)第一次聆听,说说和老马的主题比较,这段主题的速度、力度、情绪有什么不同?

(2)简介竖琴

(3)复听黄鹤舞蹈主题

三、故事结合音乐聆听全曲

1、初听引子主题

(1)说说这段旋律让你感受到怎样的画面? 江南水乡,风景秀丽宜人,乡亲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2)第二次聆听引子主题,说说这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

(1)第一次聆听,说说艺人老马在表演时的心情?

(2)你是怎样从音乐中体会到心情的?速度、力度?

(3)艺人老马在离去前味乡亲们画了一只黄鹤,黄鹤画好后发生什么事情?

3、聆听黄鹤舞蹈主题

(1)第一次聆听,黄鹤从墙上飞下来,为乡亲们唱歌跳舞

(2)第二次聆听,和音乐一起动动

4、聆听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主题

(1)你觉得音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2)唱唱这个主题音乐

(3)复听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感受音乐情绪

四、介绍作者

五、整聆听全曲

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乐曲。在出现由笛子和竖琴演奏的乐段可以边跟着音乐模仿这两种乐器的演奏。其它乐段跟着音乐轻轻地进行哼唱。

六、小结

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

【教学内容】合唱《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乐于聆听、感受、体验、理解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深厚、丰富的意蕴之美。以及二声部和声演唱的音色之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体验、模仿、声部合作等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知识与技能

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彩云追月》。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聆听其他声部,建立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学唱(体验)歌曲,并能够自然流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彩云追月》,体会民族器乐曲旋律韵味。贯穿歌曲始终的切分节奏的学习。【教学难点】

能用统一、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的二声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和声

1、聆听音乐

播放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课件播放《彩云追月》的伴奏音乐)

听后,师用语言引导:老师看同学们都被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意境?

(学生展开想象,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2、感受和声

二、新课学习

1、初听感受

师引导:一起来倾听这夏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谱,并播放歌曲《彩云追月》的范唱。)(完整聆听歌曲《彩云追月》,学生边欣赏边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师引导学生回答: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呢? 或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动人的场面?歌曲有一个富有动感的名字叫? 引出课题《彩云追月》,并板书课题。

2、教师范唱

师范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并引导学生回答:这段旋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与学生边唱边划旋律线边做分析,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开始一句的旋律线是上行的,像月亮慢慢升起,接下来好似月亮穿过山峰,穿过云层那种富有动感的形象。1 6 53 5 的旋律出现了几次? 生回答:3次,同样 3 5 3 21 2 也出现了多次,像这样的创作手法叫重复。

师:作曲家为什么用这种创作手法?重复的作用是什么?它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师生共同总结,重复更加强调了这种月亮穿梭在云层中富有动感的形象以及层层递进的激动情感。

边唱边感受,教师顺势引导:它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学生边唱边随老师击打节奏体验这种节奏型,引出切分节奏,始终贯穿整首歌曲,板书:x x x 教师演唱不带切分的旋律与带切分节奏的旋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哪一种更能够表现出月亮穿梭在云层中富有动感的形象?

3、填词演唱

学生随琴轻声的填唱一、二部分的歌词。

4、完整演唱 教师弹前奏,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在前奏或间奏处用“x x x x x ”的节奏型用响舌的方式,为歌曲伴奏。(此处学生不停,教师随着学生弹舌的节奏自然进入)

5、再次聆听范唱录音 师引导:《彩云追月》是一首合唱歌曲,你们听一听歌曲哪一部分运用了齐唱,哪一部分运用了二部合唱?

6、感受学唱二声部

学生随琴视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并问学生是不是很熟悉,新课之前我们已经感受过这段和声。

学生随琴视唱第二声部的旋律数遍,然后轻轻填词感受,并将学生分组分声部分别练习两个声部的旋律和唱词,生生配合互换演唱高、低声部,提示学生用平稳连贯、整体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二声部的和谐之美。

7、跟伴奏完整的演唱:合唱《彩云追月》,全体起立,教师指挥。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

三、欣赏与探索

1、简介作品作者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就能把二声部合唱唱的如此轻松、和谐、优美,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么优美的歌曲,它其实是一首民族民间器乐曲填词而成的,是由谁填词?

2、欣赏超级女声版《彩云追月》

师引导:这首器乐曲被许多音乐家们再度创作,传唱,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其他版本的歌曲《彩云追月》,让我们一听为快吧!

四、拓展升华

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的现场演奏版录像。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

雨打芭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及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并认识了解《雨打芭蕉》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喜欢我国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广东音乐的音乐文化。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情景

1.现在在国际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中国女子民乐乐团,她们演奏了刚才那首动听的曲子,这个乐团叫什么名字?

2.她们用我们最淳朴的民族乐器演奏了很多好听的乐曲,你知道这个乐队里面有哪些民族乐器吗?

3.现在我们欣赏一首民族器乐曲《雨打芭蕉》 认真思考回答:

二、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欣赏

(一)初听《雨打芭蕉》

1.播放《雨打芭蕉》,并提出问题:(1)、乐曲情绪?(2)、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民族乐器,乐曲里还出现了哪样特殊的乐器? 2.介绍请学生展示:广东音乐概念。

3.既然说到了广东音乐,我们再来聊一聊他的发祥地:广东。1.积极聆听,感受音乐。说出基本情绪及演奏乐器。介绍高胡。

(二)复听《雨打芭蕉》

1、该曲结构具有连续性,很难将其断然的划分成几个段落,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它分成3个部分欣赏(出示课件),总结每一段描绘的场景画面。

2、学唱第一部分旋律(教师出示课件上的旋律并弹奏)

3、一边学唱一边体验广东音乐的乐句特点。

三、延伸拓展 实践与创造 :

1、你还知道广东音乐的哪些些乐曲?2.那现在来欣赏另外几首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紫竹调》《旱天雷》等的片段(教师用扬琴弹奏)。

2、总结广东音乐的特点:

3、现在是广东,春天的一个早晨,大家坐在一个舒适的茶馆里吃“早茶”,耳边萦绕着舒缓柔美的广东音乐,请大家用绘画,表演,歌唱,方言舞蹈等形式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成四组,可选用任意一种姊妹艺术展示。

5、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教师课件展示)1.、广东音乐的概念 2.、广东音乐的特点

3、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

4、《雨打芭蕉》的旋律 学生自己总结加深印象

五、课堂小 结

中国的民族音乐如一支奇花独立于世界上,其民族器乐更为世人所慨叹。曾有许多次的民乐团到国外演出时,刚一结束,手中的乐器就被台下的观众“抢夺”去,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就这么一根竹子或木头,上面挖了几个洞或这样一做,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这节课学的广东音乐,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欢乐歌》

一、导入

1、播放江南水乡风光图。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刚才画面上的地方好多同学可能都去过、看过,你们知道是哪里的风光吗?能描述一下吗?

二、欣赏《欢乐歌》

1、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这样赞美过江南的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不光有如此秀美的风景还回荡着如绵绵江南雨般的丝竹音乐。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欢乐歌》,请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其中的一些乐器。(多媒体出示乐器)

3、这些乐器小、轻、细、雅具有委婉、明快、圆润、优美的特征。在江苏南部,浙江以及上海一带给这些乐器的合奏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江南丝竹。江南丝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人云:“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由此可知,江南丝竹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式的“轻音乐、室内乐”。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欢乐歌》,感受一下这些乐器组合产生的美妙旋律!同时体会乐曲的情绪(再听乐曲)

4、师:在刚才演奏的丝竹乐队中你们知道哪些乐器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5、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是这样的:“丝”一般指二胡、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乐器,“竹”是指以笛子、箫、笙等为代表的乐器,还有一些如鼓、板鼓、碰铃等乐器为它伴奏。有没有听出乐曲的情绪变化?

谁来说说“慢”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一重场景呢?“快”呢?下面让我们再来分段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乐曲两段不同的情绪变化。

6、同学们刚才听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乐曲中始终有一段主旋律在反复出现?今天,我们特意请来了梁老师用笛子来给大家了演奏一下主旋律。

7、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欢乐歌〉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队的演奏模仿动作。三、拓展欣赏《紫竹调》

1、欣赏完〈欢乐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江南丝竹了?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演奏风格与江南丝竹极为相近的轻音乐〈紫竹调〉。一起来听听看!听完说一说乐曲的情绪。

2、这首轻音乐《紫竹调》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流畅!下面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轻音乐《紫竹调》和我们刚才欣赏的民乐合奏〈欢快歌〉,用这边四个词组中哪些适合概括这两首作品的风格?

3、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紫竹调》,感受一下江南音乐的优美旋律!(播放MTV)

四、教师小结

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之《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中国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常用的民族乐器的形状、音色,并熟悉乐曲的主题,体会乐曲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放在对乐曲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的体会上。

教学方法:采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动手绘画、动脑思考,并通过讨论、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意境。媒体设计:

1、录音机、投影仪

2、民族乐器挂图,并于课前贴在教室周围的墙上。

3、学生用乐器:竖笛、三角铁、碰铃、双响筒等

4、学生自备彩笔、纸张 教学过程:(课前将学生分成拉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乐器组,分别按小组位置坐好。)导入新课:

1、教师用箫吹奏乐曲的主题片断。提问:这是一件什么乐器?这是是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刚才吹奏的是一首什么风格的乐曲?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中华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板书课题)新授部分

1、向学生简介乐曲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古典琵琶独奏曲改编的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教师用投影打出乐曲结构及各段的小标题:⑴、江楼钟鼓 ⑵、月上东山 ⑶、风回曲水 ⑷、花影层叠 ⑸、渔歌唱晚 ⑹、迴澜拍岸 ⑺、欸乃归舟 ⑻尾声

3、教师提问并初听《春江花月夜》

⑴问题:

1、你听出了哪些民族乐器?琵琶、箫、二胡、扬琴、锣、笛子、木鱼等。

2、每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初听乐曲(播放录音)

⑶总结归纳:

1、由于课前已经在教室四周贴上了民族乐器的图片,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揭下各组讨论所认定的乐器,再由教师在黑板上按乐队的编制和座次贴上去,形成一幅完整的乐队分类及座位图,使同学们一目了然。

2、每段的结尾都相同,即:2 32 1231| 2-|(这一步既使学生复习了民族乐器的外形,又听辩了民族乐器的音色,同时又对乐曲有了初步的感受。)

4、分段听乐曲(播放录音)学科整合 方法:把全体同学分成八组,每组准备好彩笔和纸,教师边播放乐曲边描述每段的音乐形象(比如第一段:“江楼钟鼓”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琵琶清脆的弹、拨模拟着鼓声由远及近、由慢渐快,箫吹奏出轻巧的波音与琵琶相配合,加上其他的丝竹乐器,奏出了优美委婉如哥的主题,描写了一派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景象),然后每组同学根据教师的描述,画出一个小标题所描绘的景色,最后把所有的图画按标题顺序依次排列贴在黑板上,便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的风景画卷。(这一步通过学生动手绘画,加深了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复听乐曲(播放录音)

让同学们根据标题的提示,一边欣赏图画所描绘的风景,一边领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通过欣赏、比较,总结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是——春光明媚、恬静秀丽、花好月圆。(教师板书)

第三部是巩固阶段:教师先带领学生视唱第一、第五两段的主题,然后一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乐曲的主题,学生不能吹奏的地方教师用箫来演奏,其他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伴奏。

第四部是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华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使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也使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音乐在世界之林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2.八年级上美术教案 篇二

1. 熟练掌握课本上的概念、定理、性质、判定、推论等,在开始做题前,做到对课本上知识心中有数.

2. 认真读题,审题,弄清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 把题目涉及到的性质、判定,已知的直接条件,隐含条件,全部标注在图上,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线或符号来标注;

4. 逆向推理出题目结论需要些什么样的条件,一环扣一环的打开题目的面纱,最后直指已知条件.

三角形的角( 多边形的角)

1. 知识点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多边形( n边) 的内角和为( n - 2) 180°.

4多边形( n边) 的外角和为360°.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6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7正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

8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 例题讲解与方法归纳

例1如图. 已知∠BDC = 142°,∠B =34°,∠C = 28°,求∠A的度数.

分析: 要求∠A的度数,我们可以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来进行求解,已知∠B、∠C与∠BDC,但是要弄清楚∠BDC不是四边形ABCD的内角,它是一个凹四边形,我们首先得找到四个内角,如图分别是∠A、∠B、∠C与∠1

解: ∵∠BDC = 142°∠B = 34°∠C = 28°

又∵∠1 + ∠BDC = 360°

∴∠1 = 360° - ∠BDC = 360° - 142° = 218°

在四边ABCD中有∠A + ∠B + ∠C + ∠1 = 360°

∴∠A = 360° - ∠B - ∠C - ∠1 = 360° - 34° - 28° - 218° = 80°

方法归纳: 充分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n - 2) 180°,多边形的任一个内角与它相邻的外角互补.

巩固与提高:

( 1) 如右图,∠1,∠2,∠3,∠4是五边形ABCDE的四个外角,若∠A = 120°,则∠1 + ∠2 +∠3 + ∠4 =____.

( 2) 如右图,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剪去直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1 + ∠2 =_______.

( 3)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比为1∶3∶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____.

( 4) 在△ABC中,∠C = 60°,∠A - ∠B = 20°,则∠B =____ .

例2如图,求∠A + ∠B + ∠C + ∠D + ∠E的度数 .

分析: 初看此图,很多同学要把它想成一个多边形,然后就想用多边形内角和来求解,这样本题就走了歪路. 此题刚开始接触时,对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是陌生的,而我们要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来解决,把这个五角星的五个角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性质求解:

解: 如图在以B为顶点的三角形中标出∠1与∠2,可知∠1是以C、E为顶点的三角形的一个外角,∠2是以A、D为顶点的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根据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以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有:

∠1 = ∠C + ∠E ∠2 = ∠A + ∠D

∴∠A + ∠B + ∠C + ∠D + ∠E = ∠B + ∠1 + ∠2 = 180°

方法归纳: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来解决,把这个五角星的五个角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性质求解.

巩固与提高:

( 1) 如图,求∠A + ∠B + ∠C + ∠D + ∠E的度数.

( 2) 如图求∠A + ∠B + ∠C + ∠D + ∠E + ∠F的度数.

例3若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一个外角的和为13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多少? 这个外角的度数是多少?

分析: 内角和不知,外角不知,有两个未知数,只有一个等量关系,显然要直接求出来,有难度.

思路: 这个外角有一个取值范围,大于0°,小于180°,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解: 设此多边形为n边形,设角度数为X°

则有0° < X° < 180°

∴ ( n - 2) 180° + X = 1300°

即( n - 2) 180° = 1300° - X

而1300÷180° = 7……40°

∴ n - 2 = 7 X = 40°

∴ n = 9 X = 40°

方法归纳: 多边形( n边) 的内角和为( n - 2) 180°. 多边形( n边) 的外角和为360°.

正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

巩固与提高:

( 1) 一个九边形所有内角的度数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_____.

( 2)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之比为9∶2,求此多边形的边数.

例4AF,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且∠C > ∠B,求∠DAF与∠C、∠B的关系?

证明∵∠CAB = 1800 - ∠B - ∠ACB

又∵AF,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

∴∠CAD =1/2∠CAB = 900 -1/2∠B -1/2∠C

在直角三角形CAF中

∠CAF = 900 - ∠C

方法归纳: AF,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ABC同一边上的高和角平分线的夹角∠DAF =1/2( ∠C - ∠B) ,( ∠C > ∠B) .

巩固与提高:

如图,AF,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且∠B = 44°,∠ACB = 68°,求∠DAF的度数.

例5如图,已知AB∥CD,∠C = 125°,∠A = 45°,那么∠E的大小为____.

解: 如图∵AB∥CD,∠C = 125°,∠A = 45°

∴∠1 = ∠C = 125°

∠1 = ∠A + ∠E

∴∠E = 125° - 45° = 80°

方法归纳: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巩固与提高:

( 1) 如图,在△ABC中,∠A = 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 = 150°,则∠B =_______.

( 2) 如图,用“> ”连接∠1,∠2,∠3,∠4为______.

( 3) 如图7,D,E分别在BC,AC上,AD,BE交于F,试说明:

∠AFB = ∠CAD + ∠C + ∠EBC

二、三角形的边

1、知识点:

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 这一点可在内部、外面、顶点上) ;

3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4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2、例题讲解

例1如图AD是△ABC中线,AB = 4,AC = 6.

求AD的取值范围.

分析: 已知AB = 4,AC = 6,求AD,三边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无法应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性质.

思路: 把三边归到一个三角形中.

解: 如图延长AD到E,使DA = DE

又∵AD是中线,∴BD = CD

在△ABD与△ECD中.

∴ AB = EC

在△ACE中,AC = 6,AE = 2AD,EC = AB = 4

6 - 4 < AE < 6 + 4

AD =1/2AE

∴ 1 < AD < 5

例2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则| a - b - c | - | b + a - c |=____ .

分析: 要化简这个式子,就要打开绝对值,而打开绝对值,就要知道绝对值里面的式子是正还是负,然后,打开、合并就行了.

解∵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a - b - c < 0 b + a - c > 0

∴ | a - b - c | - | b + a - c | = - ( a - b - c) - ( b + a - c)= - a + b + c - b - a + c= 2c - 2a

例3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10,则它的周长为_____.

分析: 两边分别为5和10,因为是等腰,第三边可能是5. 也可能是10.

解: 1当5为腰时,底为10,三边分别为5、5、10

5 + 5 = 10,不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这种情况构不成三角形,不成立.

2当10为腰时,底为5,则三边分别是10、10、5成立

∴周长为10 + 10 + 5 = 25.

方法归纳: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巩固与提高:

1. 下列长度的各级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2,4 B. 4,5,6

C. 6,2,3 D. 6,8,15

2. 最大角小于90°的三角形是____三角形.

3.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4则它的周长为 ____.

4. 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第三边长X为奇数,则X的值为_____ .

5.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6cm,

( 1) 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 2) 已知其中一边长为8cm,求其他两边长.

6. 已知a、b、c为三角形三边,化简

| a + b - c | - | a - b + c | - | b - a - c |

7. △ABC为一等腰三角形,D是AC中点,BD把△ABC的周长分12和15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长.

数学八年级( 上) ( 人教版)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一、三角形的角( 多边形的角)

例 1 ( 1) 300° ( 2) 270° ( 3) 100° ( 4) 70°

例2 ( 1) 解: 如图连接AC

∠1 = ∠D + ∠E = ∠2 + ∠3

∠2 + ∠A + ∠B + ∠3 + ∠C = 1800

∴∠A + ∠B + ∠C + ∠D + ∠E = 1800

( 2) 解如图∠1 = ∠A + ∠B

∠2 = ∠C + ∠D

∠3 = ∠E + ∠F

∴∠A + ∠B + ∠C + ∠D + ∠E + ∠F = ∠1 + ∠2 + ∠3 = 3600

例3 ( 1) 解: 设这个内角为X,则有

( 2) 解: 设此多边形边数为n,则有

( n - 2) ·180°∶ 360° = 9∶ 2

( n - 2) ∶ 2 = 9∶ 2

∴ n - 2 = 9 n = 11

例 4 ∠DAF =1/2( ∠C - ∠B) = 12°

二、三角形的边

1、B; 2、锐角三角形; 3、10; 4、5; 5、( 1) 7. 2 ( 2 ) 8 14 14; 6、- a + 3b- 3c

7、解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上半部分为12时,下半部门为15

设 AD = X,则 AB = 2X

则有3X = 12,X = 4

BC + CD = 15 BC + X = 15 BC = 11

三边分别是8、8、11成立.

2当上半部门为15时,下半部分为12

设 AD = X,CD = X,AB = 2X

则有3X = 15,X = 5

BC + CD = 12,BC + 5 = 12 BC = 7

则三边分别为10、10、7成立.

( 二)

三角形全等证明及角平分线性质应用方法归纳

一、全等三角形证明:

1. 知识点

1“边边边”“SSS”; 2“边角边”“SAS”;

3“角边角”“ASA”; 4“角角边”“AAS”;

5“斜边直角边”“HL”.

填出下面的判定

( 2) 已知一边一角

例1如图,点E,F在AC上,AB∥CD,AB = CD,AE = CF,

求证: △ABF≌△CDE.

证明分析: 直接条件AB = CD

间接条件AE = CF,可得AE + EF = CF + EF

即 AF = CE

AB∥CD可得∠A = ∠C

在△ABF和△CDE中

AB = CD,∠A = ∠C,AF = CE,

△ABF≌△CDE( SAS) .

例2如图,为修公路,需测量出被大石头阻挡的∠A的大小,为此,小张师傅在直线AC上取点D,使CD = AC,在BC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CE = BC,连接DE,则只要测出∠D的度数,就知∠A的度数,请说明理由.

[分析]只要构造出△ABC≌△DEC即可,由题意可知所给条件满足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SAS”,

证明: 由题意知AD,BE交于点C,所以

∠ACB = ∠DCE( 对顶角相等)

∴△ABC≌DEC( SAS) ∴∠A = ∠D

因此,只要测出∠D的度数,就知道∠A的度数了.

例3已知: 如图,AB = AE,∠1 = ∠2,∠B = ∠E,求证: BC = ED.

证明分析,要证BC = ED

只需要证△ABC≌AED

直接条件有AB = AE,∠B = ∠E

间接条件∠1 = ∠2,可得∠1 + ∠BAD = ∠2 + ∠BAD

∴∠EAD = ∠BAC

∴在△AED与△ABC中

∴△AED≌△ABC( ASA)

BC = ED

例4如图,在△ABC中,∠C = 900,点D是AB边上的一点,DM⊥AB且DM =AC,过点M作ME∥BC可得∠B = ∠MED

证明在△ABC与△MED中

∠MDE = ∠ACB,∠B = ∠MED

DM = AC,∴∠ABC = ∠MED( AAS)

3、巩固练习

1、如图,AB = AE,∠ABC = ∠AED,BC = ED,点F是CD的中点. 求证: AF⊥CD.

2、如图,点B,C,D,F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AB = EC,AD = EF,BC = DF,探索AB与E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点E,F在BC上,AE⊥BC,DF⊥BC,AC = DB,BE = CF,求证: AC∥DB.

4、如图,在△ABC中,AB = CB,∠ABC = 90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AE = CF.

( 1) 求证: Rt△ABE≌Rt△CBF;

( 2) 若∠CAE = 300,求∠ACF的度数.

5、如图,AB = AC,∠BAD = ∠CAE,AD = AE,求证: △ABE≌△ACD

6、如图,已知AB = AD,BC = DC,求证: OB = OD

二、应用三角形特殊性质证明类题型的方法与技巧

1. 知识点

1角平分线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的判定,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垢点在角平分线上

3垂直平分线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4等腰三角形性质: 等边对等角,底边上三线合一

5直角三角形性质: 30 度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例题讲解与方法疏理

角平分线类的题型可以按事下步骤进行

1、作出角平分线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所作两条线段相等还有一个直角相等,还有一条公共边可以利用HL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已知BD平分∠ABC,∠A + ∠C = 180°求证:AD = CD

分析: 要证AD = CD,通常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或者角平分线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来完成,显然; 图中两个现成的三角形不全等,而已知条件告诉我们BD平分∠ABC,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先作出角平分线到角两边的垂线,过D点作BA、BC垂线分别定于E. F两点.

证明: 如图过D作BA、BC垂线定于E、F两点

∵BD平分∠ABC DE⊥BA DF⊥BC

∴ DE = DF ∠DEA = ∠DFC = 90°

又∵∠A + ∠C = 180°即∠BAD + ∠C = 180°

又∵∠BAD + ∠DAE = 180°

∴∠C = ∠DAE

在△DFC与△DEA中

∴ AD = CD

例2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BAC的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D,求证: CD平分∠CAN

分析: 已知条件BD平分∠ABC,就充分与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过D作BM、BD垂线,证全等而题目求证CD平分∠CAN,就要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也需要过D点作CA与CN的垂线才能利用判定.

证明: 过D作DE⊥BM DF⊥BN DG⊥AC

∵BD平分∠BAC DE⊥BM DF⊥BN

∴ DE = DF

又∵AD平分∠MAC DE⊥AM DG⊥AC

∴ DG = DE = DF

又∵DG⊥AC DF⊥CN点D在∠CAN内部

∴CD平分∠CAN

例3已知,如图: 四边形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点E在AD上

求证: BC = AB + CD

分析: 要求证: BC = AB + CD,简单的证明三角形全等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而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类题型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就比较复杂了,要求比较高,多数人找不到从何“下手”,因为现有的认知,不能满足问题的需要,问题比较陌生; 这就需要我们把问题进行转化,把它化成我们熟悉的已知的类型,可以作以下转化:

1、把BC边截短,在BC上找一点G使BE = BA那么问题就能化成只需要证明GC = CD,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 方法一: 如图,在BC上取一点F,使BF = BA,连接EF.

∵EC,EB分别平分∠BCD和∠ABC

∴∠1 = ∠2∠3 = ∠4

在△ABE和△FBE中

∴∠A = ∠5,∵AB∥CD,∴∠A + ∠D = 180°

而∠5 + ∠6 = 180°,∠6 = ∠D

在△FEC和△DEC中

∴ FC = CD,∴ BC = BF + CF = AB + CD

2、把短边AB或CD补长,如图延长BA到F,使AF = CD问题就转化成求证: BC = BF.

方法二: 如图,延长BA、CE交于点F

∵EC,EB分别平分∠BCD和∠ABC

∴∠1 = ∠2∠3 = ∠4

∠2 = 1 /2∠ABC,∠3 = 1 /2∠BCD

又∵AB∥CD,∴∠ABC + ∠BCD = 1800

∴∠2 + ∠3 = 1 /2( ∠ABC + ∠BCD) = 900∠BEC = 900

在△BEC与△BEF中

∠BEC = ∠BEF = 90°

∴△BEC≌△BEF( ASA) ,

∴ BC = BF,EC = EF

∵AB∥CD,∴∠EAF = ∠D,∠F = ∠4

在△EAF和△EDC中

∴ CD = AF,∴ BC = BF = BA + AF = AB + CD.

3、巩固练习

1、如图,在△ABC中,BD = DC,ED⊥DF,求证: BE + CF > EF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DE⊥BC交∠BAC的平分线于点E,EF⊥AB于点F,EG⊥AC的延长线于G,则BF = CG,为什么?

3、如图,在△ABC中,∠B = 90°,AD为∠BAC的平分线,DF⊥AC于点F,DE = DC,那么BE与CF相等吗? 请说明理由:

4、. 如图,已知AB = AC,BD = DC,DE⊥AB且交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且交A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 DE = DF

数学八年级( 上) ( 人教版)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二)

一、全等三角形证明

1、证明: 如图,连接 AC,AD

∴在△ACF和∠ADF中,

∴△ACF≌△ADF( SSS) ,∴∠AFD = ∠AFC

又∵∠AFD + ∠AFC = 1800,∴∠AFD = ∠AFC = 900,∠AF⊥CD,

2、解: AB与EC的位置是AB∥EC

理由如下: ∵BC = DF,∴BD = CF

∴△ABD≌△ECF( SSS) ,∴∠B = ∠ECF,,∴AB∥EC

3、∵ BE = CF,∴ BE + EF = CF + EF,即 BF = CE

∵AE⊥BC,DF⊥BC,∴∠AEC = ∠DFB = 900

在 Rt△AEC 和 Rt△DFB 中

∴∠ACE = ∠DBF,∴AC∥DB

4、( 1) 证明: ∠ABC = 900,∴∠CBF = ∠ABE = 900,

在 Rt△ABE 和 Rt△CBF 中,∵ AF = CF,AB = BC,

∴ Rt△ABE≌Rt△CBF( HL) .

( 2) 解: ∵AB = BC,∠ABC = 900,∴∠CAB = ∠ACB = 450

∴∠BAE = ∠CAB - ∠CAE = 450 - 300 = 150,

由( 1) 知Rt△ABE≌Rt△CBF,∴∠BCF = ∠BAE = 150

∴∠ACF = ∠BCF + ∠ACB = 150 + 450 = 600

5、证明: ∵∠BAD = ∠CAE,∴∠BAD + ∠DAE = ∠CAE + ∠DAE

∴∠BAE = ∠CAD,在△ABE和△ACD中,

∴△ABE≌△ACD( SAS)

6、

∴△ABC≌△ADC( SSS) ,∴∠BCO = ∠DCO

∴△BCO≌△DCO( SAS) ,∴OB = OD

1证明: 延长FD到C,使DG = DF,连接BC,EG

∴△BDG≌△CDF( SAS)

∴ BG = CF

∵ ED⊥DF,

∴∠EDG = ∠EDF = 90°

∴△EDG≌∠EDF( SAS) ,∴EG = EF

在△EBG中,BE + BG > EG,∴BE + CF > EF

2、解: 连接BE和CE

∵ EF⊥AB,EG⊥AC,

∴∠BFE = ∠G = 90°

∴△BED≌△CED( SAS) ,∴BE = CE

∵AE平分∠BAC,EF⊥AB,EG⊥AC,∴EF = EG,

∴ Rt△EBF≌Rt△ECG( HL) ,∴ BF = CG,

3、解: BE = CF,理由:

∵AD为∠BAC的平分线,

∵DF⊥AC,∴∠AFD = ∠B = 90°.

∴ BD = DF,

∴ Rt△EBD≌Rt△CFD( HL) ,∴ BE = CF

∴△ACD≌△ABD ( SSS )

∴∠CAD = ∠BAD

又∵DE⊥AB,DF⊥AC,

3.新目标八年级(上)期末练习 篇三

根据句子意思,用括号中所给单词或词组的适当形式填空。

see, take care of, go, visit, usual, bad, enjoy oneself

1. Mum, please take me ____ a doctor. I have a headache.

2. We ____ very much in the park last Sunday.

3. Every year many ____ come to Beijing to see the Great Wall.

4. Edison wasn’t like others. He was an ____ boy when he was young.

5. I think Jammin’s 107.9 FM is much ____ than the other stations in our city.

Ⅱ.选择填空

1. You may go to the ____ when you have a toothache.

A. moviesB. dentistC. theatreD. supermarket

2. Ken exercises every day. He ____ runs about 3,000 meters every morning.

A. neverB. hardly everC. sometimesD. always

3.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do your homework every day?

——It ____ me two hours ____ my homework.

A. take…doB. takes…doC. take…to doD. takes…to do

4. We don’t go to school ____ Saturday or Sunday.

A. onB. inC. forD. of

5. My brother is ____ more outgoing than me.

A. moreB. mostC. a littleD. little

6. ——____ is it from our school to the shopping mall?

——About two kilometers.

A. How oftenB. How longC. How farD. How many

7. Mom, can I turn ____ the TV? I want to watch the soccer game.

A. upB. onC. offD. down

8. Bill is interested in chess and he ____ all his free time playing chess.

A. spendsB. takesC. usesD. has

9. ——How was the movie?

——It was ____. I didn’t like it.

A. funnyB. fantasticC. goodD. boring

10. Kathy, thanks for ____ care of my dog the other day.

A. takeB. takesC. tookD. taking

11. I ____ my aunt in America this winter vacation. I want to have an

exciting vacation.

A. visitB. am going to visit

C. visitedD. visiting

12. My mother will be back ____ twenty minutes.

A. inB. forC. atD. after

13. You’d better sit down. I think the plane is going to ____ in a

minute.

A. take offB. take awayC. take outD. take down

14. Let me ____.

A. aloneB. lonelinessC. lonelyD. along

15. The house was too expensive and it ____ him 30,000 US dollars.

A. tookB. spentC. paidD. cost

Ⅲ.补全对话

根据下面的对话情景,在每个空白处填上一个适当的句子,使对话的意义连贯、完整。

A: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

B: I want to go to Tianming Mall. They have the best quality clothes.

A: But I don’t like it. __1__ We don’t have enough money.

B: Well, we could go to Lucky Store.

A: It’s a good store. __2__

B: Right. It’s about ten miles away.

A: __3__

B: No, Dad is using his car at that time. __4__

A: I hate the bus. It is usually crowded. 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 then. It’s near.

B: __5__ The people there are friendly.

Ⅳ.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选出最佳答案,完成短文。

When July comes, children know they’ll have their examinations and the school year will __1__ soon. Boys and girls will have nearly a two-month holiday, and they’ll leave school __2__ train or by car to __3__ their parents.

The summer holidays are the __4__ time of the year for most children. The weather is usually good, so children can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__5__ outside. If on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he can go and play in the woods or in fields. If he __6__ in a big town, he can usually go to a park to play.

The best place for children to spend their summer holidays is the __7__. Some children are lucky enough to live near the sea. __8__ for those who do not live there, if they have the luck to stay in one of the big seaside towns for a week or two, they will __9__ it all the following school year.

Now, __10__ makes children like the seaside so much? I think they are the sands, the sea and the sun. The feeling of sand under their feet, salt water on their skin, and the warm sun on their backs makes them very happy.

1. A. arrive B. startC. begin D. end

2. A. onB. by C. in D. at

3. A. loveB. see C. watch D. return

4. A. bestB. better C. worst D. worse

5. A. missingB. workingC. playingD. studying

6. A. losesB. enjoys C. livesD. reaches

7. A. village B. seasideC. cityD. park

8. A. But B. Unless C. Or D. And

9. A. hear fromB. speak toC. agree with D. talk about

10. A. thatB. which C. whoD. what

Ⅴ.阅读理解

(A)

这是Maggie写的一篇作文,请根据图片所画内容,在各段前写上序号。

A Terrible Trip!

( ) Last weekend our PE teacher, Mr Read, took us to Greentown on a school trip. He wrote letters to some hotels there. In the end he chose the Ally Hotel. We had a terrible trip!

( ) Then at lunch time, one of the boys fell into the river. Luckily,Mr Read was very good at swimming. He heard his shouts and ran to save him.

( ) We left home at 7:00am on Saturday morning. Mr Read drove the school bus. The journey took many hours!Some of us were asleep on the way because we got up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 We finally arrived in Greentown at nearly 11:30pm. Then it started to rain heavily…

( ) We returned to our city on Sunday evening. We were cold, wet and tired. Never again!

( ) We woke up early on Sunday morning and looked outside. We could see the river. The water was very high. We went downstairs for breakfast. Oh, there was water everywhere in the kitchen!

( ) Sunday afternoon was terrible too. Two girls didn’t tell Mr Read. They went to the center of the town. They got lost. A policeman brought them back to our hotel. Mr Read was very angry.

(B)

There are more than 3,000 languages in the world today, but only about ten are major languages of the world. Among them English is the most popular.

More than 350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Brita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Canada and the USA. Another 400 million speak it as a second language. No one knows 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y usually learn English as a school subject instead of learning it from their parents. Chinese is the only language with more speakers than English. This is because of the large population of China.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s of the world. It is also the language for business and science. Nearly half of the business deals in Europe are done in English,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science magazines are in English. English is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s computer network. And children should begin with English when they learn how to use computers. Through the English language peopl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able to work together and make things even better.

根据短文内容,从各小题所给选项中选择最佳的一项。

1. English is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because ____.

A. it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eakers

B. it is widely used

C. it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D. it is a language for world use

2. The world’s computer network takes English as ____.

A. its only language

B. one of the main languages

C. a school subject

D. a foreign language

3. If you want to learn how to use computers, you should ____.

A. speak English well first

B. work together with foreigners

C. learn English first

D. make things better

4. If you know English, you’ll be able to ____.

A. do everything better than before

B. understand w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say

C. read nearly all the science magazines in the world

D. read many science magazines in the world

(C)

Peter drives a car in a factory. He works hard and is ready to help others. On a rainy day, when he was driving near a small town, he saw a boy fall off a bike and hurt his leg. He stopped to help him get on his car and took him to a hospital. The boy’s family thanked him very much after they knew about it. The boy had a sister named Linda. The girl is beautiful and so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It’ll be my birthday tomorrow,” said Linda one day.

“Oh,” said the young man, “I’ll send you roses, one rose for each year of your life.”

The next morning he had an important thing to do. He went to a florist’s and chose some roses, and paid for them and then asked him to send them to the girl for him.

Peter often buys some flowers in the shop, so the florist knew the young man very well. So he thought to himself, “He’s a good customer. I’ll send ten more roses.”

The same day thirty-two roses were sent to Linda. At her birthday party she didn’t speak to him, and he never knew what made her angry.

根据短文内容,在每个空白处填写一个适当的词(单词首字母已给出)。

1. Peter is a d____.

2. The boy couldn’t w____, so Peter sent him to a hospital.

3. Linda is only t____ years old.

4. The florist didn’t know what Peter was going to send the f____ to Linda for.

Ⅵ.书面表达

下面是Sara的申请表。假如你是Sara,请根据表格信息,写一封信介绍你自己,申请参加暑假澳大利亚交换学生项目。

注意:必须包括表格内容,可适当发挥。书信开头已给出,不必抄写。(词数70~100)

Dear Sir,

I wish to be an exchange student in Australia this summer vacation. My name is Sa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八年级上语文教案 篇四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卖炭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更多教学资源微信jxzy888666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这种以学生理解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较浅显的诗文篇目。

不足之处学生们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情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明白现在的美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5.八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 篇五

八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

(一)一、学生现状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知识的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尽能使他们感觉到在快乐中掌握技术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分析:

1)、课本分析

本学期拟定二十课时的课程,分为

五个单元教学: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第三单元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第四单元我们的画展;第五单元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中国画、版画、素描、淡彩画等绘画知识。设计主要是以工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主。

(2)、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属于欣赏与评述,欣赏、鉴赏、讨论、评述课。

第二单元是造型与表现即绘画创作课。

第三单元是设计与应用包括各种手工制作,如:学会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学会认识产品设计、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产品设计的鉴别与选择等。

第四单元是以画展安排、展览布置为主,包括展厅的安排,画片的装裱,请柬的设计能内容。第五单元是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展示

设计,陈列艺术设计等内容。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二、三单元为重难点,第二单元的知识是第一次接触,使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第三单元的内容以设计为主,像室内饰品、环境艺术设计等。

四、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通过对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即兴临摹,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使学生对在现行美术作品和表现行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3、进一步认识设计艺术及其几个主要类别,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4、能运用美术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宣传自己、宣传集体、宣传学校;

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技巧策划、筹备,集体布置一个美术展览。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认识视觉传达实际的范围和特点,体会视觉传达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6、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五、主要工作及措施

1、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适应社会对美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美术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水平有所的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入德育,美誉方面的理念。使学生在德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美育各方面的认识,并逐步培

养学生的美育方面的素质,在同一时期平衡发展,相互促进。

3、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能于所学知识连接起来,并能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的支持下对所学知识做到更深层的理解和顿悟。

4.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大胆创造,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绘画兴趣。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5、提高学生对生活、自然以及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八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

(二)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

准》(20XX年版)为依据,努力体现课标要求,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

二、教学内容分析

1)、课本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七课时的课程,分为五个单元教学:第一单元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第二单元读书、爱书的情结;第三单元笔墨丹青;第四单元自己办展览;第五单元展示设计作品欣赏。

2)、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主要围绕美术作品中的造型、色彩和构图三种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展开教学。

第二单元教学内容都和读书、爱书有关,涉及“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三个学习领域。

第三单元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与诗词、书法、篆刻之间的关联,花卉、蔬

果写意画的学习和对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和山石、树木、云水等画法的学习。

第四单元是综合探索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五单元以欣赏展示设计作品为内容,使学生了解展示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集多种技术手段为一题的综合性空间视觉传达设计。

三、工作目标和措施

1、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适应社会对美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美术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水平有所的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入德育,美誉方面的理念。使学生在德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美育各方面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美育方面的素质,在同一时期平衡发展,相互促进。

3、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能于所学知识连接起来,并能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的支持下对所学知识做到更深层的理解和顿悟。

4、提高学生对生活、自然以及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5、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习积极性;

6、弘扬民族民间美术,提高民族自信心;

7、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思考与探究;

8、提供各种美术信息,拓宽学习视野;

9、采用多重评价方式,促进主动学习

四、教学进度安排

复习与测试

八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

(三)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注重美术学科的特点,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更新教学手段,大力推行尝试教学法,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以学校总体计划为指针,以学校教学计划为引导,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2、教材分析:

美术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它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及初步的美术技能的任

务。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的独特作用。本学期美术课本着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的原则,提供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作为本学科重要的内容和目标。

三、教学目标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进一步认识设计艺术及其几个主要类别,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认识视觉传达实际的范围和特点,体会视觉传达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3、成绩目标:要把争先创优,培养名学生作为工作的中心目标,使学生优秀率达到60%以上,在各项艺术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方法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对尝试教学法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认真落实尝试教学法的教学。

2、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适应社会对美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美术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水平有所的提高。

3、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入德育,美誉方面的理念。使学生在德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美育各方面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美育方面的素质,在同一时期平衡发展,相互促进。

4、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能于所学知识连接起来,并能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的支持下对所学知识做到更深层的理解和顿悟。

5、提高学生对生活、自然以及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手的能

力,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五、进度安排

6.八年级上教案(第25课) 篇六

八年级上教案(第25课)

25采莲曲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诗歌独特的形式之美与音乐之美。 2、体会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说明: 采莲曲最早见于汉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新月派诗人朱湘自觉发掘古典词曲和民歌形式结构之美,《采莲曲》是其代表作,他特别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音乐性的精致呈现,因而这里既有强烈鲜明的音乐美,也有优美舒缓的场景意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美好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对人生的全面追求。读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鉴于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学法指导,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比较等方法去感知、理解、体悟这首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把握诗人寄予在诗歌意象中的情感与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2)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诗歌意境美。 2、难点:理解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唤醒积累 激发兴趣 1、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莲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2、“莲”是高洁的象征,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 3、新月派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欣赏它。 跃跃欲试踊跃猜谜 唤醒记忆自由背诵 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猜谜能较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课话题“莲” 唤醒学生关于“莲”已有的古诗词积淀和审美积累,为新诗的学习作铺垫。 散读诗歌 扫清障碍 初步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散读诗歌,要求参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2、请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初步地整体感知这首诗歌形式上、音律上或内容上、情感上的特点。 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并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扫清文字障碍――包括难读、难写的字、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如:娇娆、菡萏、羞涩、裹、夷犹、婆娑、喧噪、荡漾、苍茫、袅…… 2、学生在扫除障碍后的出声朗读中自主体验、感知诗歌形式、音律上的特点。 通过朗读来发现自己阅读中的障碍,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自行扫除,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良好习惯。 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读出声音是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直觉感知,并加以调整。 精读课文 圈划批注 理解意境 1、根据学习建议中的阅读要求精读课文,请学生圈划出体现全诗结构线索、意象线索、情感线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句作批注。 2、就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加深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看课堂生成,还可以用质疑的方式,组织学生探究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 蜂蝶呀不许轻来 女郎要采又夷犹 3、全班齐读。 学生圈划批注,特别是就意象中的情感通过想象等方法进行理解、讨论、交流―― 结构线索: 日落―月升(时间转换) 溪间―溪头―溪中(地点转换) 意象线索: 莲―藕―蓬;或:菡萏―藕心―莲蓬(采莲女的劳动形象、爱情形象) 感情线索: 蜂蝶呀不许轻来―― 女郎要采又夷犹―― 耳鬓边晕着微红――以及: 每段的最后一行以歌声结束。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中随时圈划批注,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概括提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 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完成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齐声诵读中再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课堂作业 以读引写 训练能力 请学生朗读、背诵汉乐府〈江南〉,与本诗进行比较阅读,从形式、音律、意象、意境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片段式鉴赏写作训练。 朗读、背诵。 片段写作。 以读引写,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7.八年级上美术教案 篇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课堂活动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英语词汇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具有数量大和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1.1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向嘉兴﹑湖州城市和乡村部分初中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62%的学生认为缺乏词汇是影响他们听力﹑阅读及作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54%的学生缺乏单词记忆策略,无法正确使用英语词汇。

在课题调查实践阶段, 我们进入嘉兴市和湖州市的城镇和乡村初中英语课堂听课,观察并记录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几乎在所有所听的课中, 教英语生词的过程一般都从课后单词表出发,通过解释中文意思,强调单词词性来呈现英语生词,其过程脱离课文,而检查词汇掌握程度的方式也局限于听写单词和完成练习。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忽视词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新学的单词无法正确运用于口语和作文等练习之中。因此,在其他环节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词汇的匮乏成了很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障碍,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渐渐丧失。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心理学界的两大巨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 以及他们的追随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建构主义。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语言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认为英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 ,“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确定认识是什么。认识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把现实吸收到转变的结构中去”[1](Piaget.J 1982:29,30)。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另一方面学习者从自己的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也就是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建构其对事物的理解, 通过合作使这种理解更丰富和全面。

1.3研究设计。

我们通过调查、访谈了解现状,参与课堂分析教师话语,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 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及叶斯柏森语言功能思想,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外研出版社),创新设计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是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2.课堂活动的具体方式

我们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 )的Module 11“Way of Life”的具体词汇教学活动的课堂设计为例, 目标词汇为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cap,hat,doll,toy,immediately,both。

2.1词句推理 ,画图复现 (目标词汇 :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

句子表达一定的意义,可以解释单词。从逻辑关联意义方面来看,词或词组在具体语句中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联想到与

其意义有关的一些词语。比如:food-bread,chicken-egg,whiteblack,等等 ,而画图又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描绘目标词汇,并记录推理过程。

ACT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模块新词汇 :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然后用英语解释黑板上的词汇 ,并让每位学生用符号或简图的形式记录提示语中的关键词, 最终画出目标词汇所指的具体物品。根据记录,用英语对之前教师给出的提示进行复述。

Basketball is a popular sport played by two teams of fiveplayers on a court,and the ball is a little bigger than football.

Chopsticks are used when we are eating.They can help us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and sometimes we can use forks andspoons instead.

Dictionary is a book,and it tells us the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each new word.

在教师的提示语中, 加下划线的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联想的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描述,画下相应符号或简图(例如 :“足球”代“football”,“嘴巴”代“eating”),并利用理解和联想的方式,猜测出目标词汇的中文意思。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复述句子,是将图形转化为词汇,并重新放回语篇之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检查学生对语言结构及语法知识的掌握。

理论分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发生认知论”,生词和英语提示语是客体知识,学生的绘画技能与中文名词的联系、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是主体结构,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客体被主体同化并被纳入其先有的图式之中。皮亚杰提出认识的这种同化与顺应、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便是儿童认识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是一种智慧行为[2](Piaget.J 1982:25)。同化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 或者甚至是按基本图式形成的一个新结构[3](Piaget.J 1985:25)。他以此解释机体在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进程中对环境所采取的主动行动。

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提出这种通过语篇猜测生词的能力是宝贵而不可忽视的, 但是需要在一定的控制下进行培养[4](Jespersen 1904:67)。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关键词的选择及提示语句的构造。与此同时,及时检查学生理解,及时给出正确信息也是控制的关键。叶斯柏森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通过语境,自己猜测生词含义。如果学生轻而易举地通过外语理解意思,那就没必要让他们把外语翻译成母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重复外语句子, 直到他们理解其中的单独成分[4](Jespersen 1904:68)。在活动设计中,根据记录复述提示语就是运用了这一思想。

2.2近义对比 ,画图发现 (目标词汇 :cap,hat,doll,toy)。

英语中有许多近义词,但在所指和用法上存在区别。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不使用母语的情况下,解释近义词的区别。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画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更好地解释词汇间的区别。

ACT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顶有檐帽子 ,并写下”cap”,学生便知道”cap”的解释为“帽子”,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帽子有檐”这一特征。此时,教师擦去帽子的檐,加上毛线球等装饰,提示其仍为一顶帽子,并提问:“What’s this?”学生可能还是会回答“cap”。此时,教师引入“hat”,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区别“cap & hat”。

教师以同样的方式教授“doll & toy”。在黑板上画一个洋娃娃,并写下“doll”,然后画一辆玩具汽车,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doll”只能指先画的洋娃娃(玩偶),而“toy”一词解释为玩具, 因此黑板上的两件物品都可以用这个词来解释。教师甚至可以用数学逻辑符号“>”来提示单词所指事物的范围大小。

理论分析:当受到外界刺激变化,主体要改变已有的心理组织去适应外界,皮亚杰将图式在刺激作用下的改变称为“顺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错误并重新建立新概念的过程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顺化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中途,即客体被主体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客体被主体同化并被纳入其先有的图式的过程[3](Piaget.J 1985:103)。

叶斯柏森 提出“间接 感知法”,即利用图 片进行外 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来辅助他的讲解。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感知事物,并以画图的方式再造图像的好方法[4](Jespersen 1904:65)。因此,他提倡教学过程应尽量使用目标语,尽量采用图画等直观教具教授外语词汇,使词语与词义实现直接相联系,避免母语中介。

2.3图片预测,语篇猜词(目标词汇:later,immediately,both)。

图片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听说练习, 富有丰富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和文化的积极性。以图片导入课程,从语篇中习得词汇是一种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模式。

本堂课阅读题材为对话,内容主要如下:在一个派对上,一个西方学生在收到礼物后将其立即打开, 这一行为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不解, 于是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对于接受礼物和处理礼物的方式展开了讨论。其中暗含了中西方接物方式的差异。

ACT3:在开展阅读前 ,教师先呈现这样一张图片 :在一个派对上,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学生正在兴奋地拆礼物,一个中国学生抱着未拆的礼物,很不解地看着他。在他们一旁,一个中国学生正伸出双手接过对方递来的礼物。

教师可花5至10分钟指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预测语篇主题,并引导他们发现图中人物的国籍和他们不同的行为特征,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文化信息。

短文内容来自课本p88阅读材料:

Lingling:I don’t think I should open it now.In China,weopen a gift later.

Betty:But back in the US,we open a gift immediately.

Tony:I notice another difference.In China,you accept a giftwith both hands.

学生可以根据语篇中出现的一对反义词, 并结合之前对图片内容,推测出“later & immediately”的含义。同时在解释“both”一词时 ,教师可通过动作 ,例如 :用“用双手递书本”来暗示词汇的中文意思。

理论分析: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识发展的起源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建构理论强调主体构造和客观动作的结合[5]。主体认识结构必须从动作的一般协调中寻求,主体的“实物性动作是认识发生过程中的出发点”[6]。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话语应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 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而语言和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语境,词汇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因此,结合图片和语篇创造的语境,为学生理解生词提供了基础。

教师通过“伸双手”的动作解释了”both”一词,这里利用了叶斯柏森提出的“直接观察法”。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加入动作的演示,这种方式不需要任何其他语言的解释,学生即可学会新单词的意思[4](Jespersen 1904:59)。他也提出使用含有丰富背景及文化特色的图片, 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而且同一图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被反复利用 [4](Jespersen 1904:63)。

3.实验结果

我们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英语成绩相当的班级进行实验,在实验班采取以上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法。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验,分析期中考试成绩,我们发现实验班英语平均较高, 且主要进步体现为他们的作文部分用词丰富,且用法正确率高。

为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 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3%的学生每天花在背单词上的时间明显缩短,其中有43.2%的学生表示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语篇、图片等形象材料,于是顺其自然便得到答案。

4.结语

8.八年级(上)重点句型大秀台 篇八

——Twice a week. 每周两次。

【要点点拨】how often意为“多久一次”,常用于对事物发生的频度进行提问。我们通常用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来回答,这些副词是: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等。我们还可以用every day(程度由高到低), each week, once a week, twice a month等来回答。

once一次;twice两次;three times三次;four times四次(三次或三次以上用“基数词+times”表示次数)

2.【原文再现】And my healthy lifestyle helps me get good grades. 并且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我取得好成绩。

【要点点拨】help sb. (to) do sth.意为“帮助某人做某事”。在这个句型中to可加可不加。

常跟to do sth.的动词有:ask, like, love, need, want, tell, teach, learn, plan, remember, forget, stop, start, begin等;只接do sth.的动词有:let, make, have, see, feel, watch, hear等。例如:

I asked him to help me. 我请他帮我。

Please let me have a look. 请让我看一看。

3.【原文再现】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你)怎么啦?

【要点点拨】该句型常用于询问病情,意思是“怎么啦?”和句子What’s wrong with you?意思相同。回答时常用:I don’t feel well today./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headache/sore throat/toothache/stomachache/fever.等。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除了常用于询问病情外,还可以问一个人的状态,所以也可以回答:I’m stressed out./I’m hungry./I’m tired.等。

4.【原文再现】——How long is he staying? 他打算呆多久?

——He’s staying for a week. 他打算呆一周。

【要点点拨】how long“多久”,在这里对时间长度进行提问。

注意:how old“多大”,对年龄进行提问; how soon“多久”,对马上要发生的事还要多久才能发生进行提问; how many“多少”,对可数名词数量进行提问; how much“多少”,对不可数名词数量进行提问; how often“多久一次”,对事情发生的频率进行提问; how far“多远”,对距离的长短进行提问。

5.【原文再现】I just finished making my last movie. 我刚刚完成我的最后一部电影。

【要点点拨】finish doing sth.意为“完成做某事”。 finish后只能跟动词-ing,不能跟to do sth.。

和finish一样用法的动词还有:enjoy, keep, mind, practice等。

6.【原文再现】It takes about 25 minutes to walk and 10 minutes by bus. 走路花大约25分钟,乘公共汽车花10分钟。

【要点点拨】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意为“花某人多长时间做某事”。这个句型可以和sb. spend(s) some time on sth./(in) doing sth.互换。例如:

It took me an hour to finish the task.=I spent an hour finishing the task.

我花了一个小时完成任务。

7.【原文再现】——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Wednesday? 星期三你能来参加我的聚会吗?

——Sure, I’d love to./I’m sorry, I can’t. I have to go to the doctor. 可以。/对不起,不能。我得去看医生。

【要点点拨】该句型中can引导的一般疑问句表示征求别人的意见。肯定回答常用:Sure, I’d love to.否定回答常用:I’m sorry, I can’t.

8.【原文再现】Thank you for your invitation. 谢谢您的邀请。

【要点点拨】thank you/thanks for sth./doing sth.意为“感谢你(做了)某事”,该句型也可以用于写信或e-mail中,对别人曾为自己做过的事表示感谢。

9.【原文再现】Tina is taller than Tara. Tina的个子比 Tara高。

【要点点拨】这是一个形容词比较级的句型,其结构为“主语+谓语+形容词比较级+than+比较对象”。

形容词比较级前可以加far“远”, even“甚至”, much“许多”, still“更;还”, a lot“许多”, a little/bit“一点”等修饰。

10.【原文再现】We both have black eyes and black hair, although my hair is shorter than hers. 我们都有黑眼睛,黑头发,虽然我的头发比她的短。

【要点点拨】although意为“虽然;即使”,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词还有though。当有though或although时,不能有but。

11.【原文再现】However, we both enjoy going to parties. 然而,我们俩都喜欢参加聚会。

【要点点拨】however“然而”,转折连词,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但是要用逗号隔开。在句首时逗号在它后面,在句尾时逗号在其前面,在句中时,其前后均用逗号隔开。

12.【原文再现】You are never too young to start doing things. 你越早开始做事越好。

【要点点拨】too…to…句型形式上是肯定的,但是它在意义上却是否定的,表示“太……而不能……”。但当too前面含有表示否定意义的词,如:not, never, nothing等时,此结构不表示否定意义。例如:

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too的后面接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to的后面接动词原形。too…to…句型还可以和enough…to…句型、so…that…句型相互转换。例如:

His brother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l.

=His brother is not old enough to go to school.

=His brother is so young that he can’t go to school.

上一篇:电子商务法复习习题下一篇:“创先争优”活动典型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