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共15篇)(共15篇)
1.《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2.《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一、反思总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反思总结有助于记忆知识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很多门功课的新知识, 如果不及时反思总结, 很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反思总结, 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长久且深刻, 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加班加点来“临时抱佛脚”了.
(二) 反思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数学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 只有对已有的知识熟练掌握, 才能在知识的就近区游刃有余.如果没有掌握好旧知识就让学生去学新的知识, 那只能越学越辛苦, 最终会导致学困.比如学习《分式》这一章时, 如果之前《因式分解》这一节没有学好, 那分式的约分和计算就无法学下去.再如《乘法公式》的内容没有掌握好, 那么《因式分解》也会学得更加困难.
(三) 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得到改善.学生内化了知识和问题时, 就会套用、借鉴或者模仿之前的方法解决与之相似的题目.比如例1, E是正方形的边AB上的动点, EF⊥DE交BC于点F.
1.求证:△ADE∽△BEF;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 AE=x, BF=y.当x取何值时, 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学生轻松做出第一问后, 我让大家反思、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如有三个直角, 而且这三个直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我再给出例2.
经过前面的反思总结, 学生轻易地发现有三个60°的角, 而且这三个角的顶点也在同一直线上, 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四) 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反思和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 再认识.因为凝聚了学生的心血, 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 更加用心.每上完一章, 我都让学生自己反思本章的内容, 自己做小老师备复习课、上复习课, 然后到讲台讲解.讲的学生讲得用心, 听的学生听得认真, 讲不到位的内容由听的学生补充.踊跃去“挑刺”, 这样大家都高度参与, 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有趣的, 自觉的, 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五) 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懂得了如何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 到学“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一次函数时是如何求交点的, 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轴上的点, 纵坐标为0, y轴上的点, 横坐标为0.就会想到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代入解析式求解.在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到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则有Δ≥0, 学到求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就是把y=0代入解析式.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实数根个数的过程,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交点个数.再比如, 学生在有理数那里学了绝对值,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 学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后, 到无理数时, 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仍然成立, 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对无理数也仍然成立.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连贯的, 有着很强的系统性, 是一张知识网.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总结的具体做法
(一) 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
在每一节的课后都反思总结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还有不理解的知识吗?”然后再去做题, 如果遇到难题, 就引导学生回忆这道题目和教师课堂上讲解题目的不同之处, 再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如果题设和结论改变了, 结论还成立吗”等问题.
(二) 让学生设立错题本, 在每一次作业后把错题整理出来
“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知识是需要重复的, 在每次考试前把错题再做一次, 这样才会心中有数,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三) 让学生自己备复习课, 自己讲, 自己出单元检测题
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反思本章节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分组备课, 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然后每个人对照本章的学习目标出单元测试卷给同桌做.引导学生出题要按照教学大纲,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要难易结合.如学生出的《分式》单元检测题, 既有基本的等式性质, 分式定义和性质, 解分式方程等基础题目, 又有应用题, 整体代入求分式的值等提高性的题目, 我深深感到:学生无穷的潜力要靠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布置, 有检查, 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要与课堂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会渗透如何去反思总结.
3.反思要发散, 横向、纵向多方面进行.
4.对不同的学生, 分层要求, 循序渐进.
摘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获取, 而不是给予.新课改也指出, 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 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 提出注重学生课后反思总结,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姣慧, 刘梅君.采撷编题创意之花, 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 (初中版) , 2016 (1-2) .
[2]罗淑芳.注重学生课前的参与性[J].师道:教研, 2010 (6) .
3.《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三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5)词语填空读课文。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反思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4.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豆、真”两个生字,认识两个部首“立字旁”和“米字旁”。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感受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深沉的爱国之心,激发热爱祖国、努力为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和两个偏旁,会写两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积累词语。【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其风俗习惯,感受屈原深沉的爱国之心,激发热爱祖国、努力为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刚刚过了清明节,谁能和我们分享下,在节日里你都做了什么事情?(踏青、扫墓、吃鸡蛋)。刚刚同学们说的都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吗?我们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那你知道端午节吗?想不想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端午节有关习俗的图片)
2.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学生交流。看来啊,同学们都对粽子情有独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3.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午”。
1、利用口诀“牛字不出头”来识记“午字”。
2、指导书写。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师范写,学生仿写。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全班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认识“立”字旁。粽子是米做的,所以粽子的“粽”带“米”字旁。
开火车读再读生字、男女生比赛读、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学以致用。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 端午节的时候外婆给我们煮粽子。3.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这段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点,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2)粽叶、糯米、枣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想一想你平时吃的粽子是不是也这么好吃又好看?边回想粽子的美味边美美的读一读。
(3)指导朗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咱们平时吃的粽子最外面是什么?(粽叶)粽叶的里面呢?(糯米)最里面呢?(红枣)。是不是和我们课文里写的一样呢?看来啊,作者就是按照这样从外面到里面的顺序来描写粽子的。那我们也按照这个顺序读一读这句话好吗?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运用学到的朗读方法自己读第2、3句话。(4)指名读第3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又了解到了粽子的那些特点?(花样多)。美滋滋是什么意思呀?美滋滋说明粽子的味道怎么样?你还能想到哪些像美滋滋这样的词语?学生交流ABB类型的词语如乐呵呵、笑嘻嘻。
3.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你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不忍看到自己的国家灭亡,宁愿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屈原的心里祖国高于一切,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热烈的爱国之情啊!和屈原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幸福安康,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又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全国人民都在习爷爷的带领下团结奋进,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能像屈原那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做? 学生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豆”“真”,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范写,指导学生写好笔画“长横”,要写平写舒展。“豆”和“真”是上中下结构要写紧凑,整个字不能太长。3.学生自由练习书写,展评生字书写情况。
五、拓展阅读主题丛书《端午节》。1.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出停顿和节奏。
2.说一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5.《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
“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
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
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
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PPT出示有关字词:
liān——jiānɡnián——niánɡɡuān——ɡuānɡ 两头尖
江南 今年
大娘
上官 月光 树叶
真正
出示任务:
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拼读或认读,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
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叶和“真”字是以前学习的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
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
课文《夜色》,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预设:课文告诉我们“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
是啊,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⑩端午粽。(“端”“粽”注音)
2.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端”“粽”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明确主要学习目标。过渡语: 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课文《夜色》讲了“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小朋友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端午粽》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可以知道了。
二
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
(3)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和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
会认读的字我们都读准了,那么,把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
2.反馈指导:(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一个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能读准课文
1.导语:
(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真的能读准课文。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听的同学要精神集中注意听,同桌读错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就在下面做个记号;同桌读完后,帮助他纠正。
出示任务:
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如果同桌读错了,在他读完后帮助纠正。
2.反馈指导:
提问:
你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你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
预设:
三拼音的:端、间、念; 舌尖前音的:粽、总; 翘舌音的:肉、知。
正音后,单字检查、巩固。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4.小结:
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把课文读准了。
(四)读通顺课文学习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 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
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用横线在它们的下面画出来)。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端、端、端,端午节的端”。齐读,自由读。
3.“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知、据、念”口头组词。
(1)(贴出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
一、两遍。
(3)小结:
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4.学习读通顺课文。
(1)导语:
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词语间的停顿,不要把会认读的字宝宝好朋友拆散了。
出示任务: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2)反馈指导: 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里面有一颗红红的栆。
外婆一揭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5.总结
该环节的学习状况及相关知识点:
(1)逗号、句号的停顿;
(2)以短语为单位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
(五)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1.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反馈指导:
端(“立”“耑”)立字旁
粽(“米”“宗”)米字旁
3.小结讲解:
同学们找得真准确!“端”字的立字旁和“粽”字的米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立”字是个象形字,像人站立在地上,表示站立,“立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站立、直立有关。如“端”本义是直、正;“竖”本义是直立;“米字旁”的字大多与粮食有关,如“糯”“粉”“糕”。
4.PPT示,齐读一遍: “端”字——“立”,立字旁
“粽”字——“米”,米字旁
5.小结:
今天我们又交了两个偏旁新朋友:立字旁和米字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三
图文结合,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
导语:
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
(一)释题
出示任务:
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什么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预设:端午粽)刚才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端午粽了吗?(预设端午节吃的粽子)。
小结:
对了,从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端午粽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端午粽就是端午节吃的粽子。那么,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二)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1.结合图画,了解课文内容。
(1)看图说话。(PPT示图画)
出示任务:
观察这幅图画,想一想,图上画有什么?
(2)反馈指导。
预设: 粽子,两个没有剥开,一个剥开了;剥开的粽子雪白的,还有一颗红枣;包粽子的箬竹叶青青的。
(3)图文结合,了解内容。
出示任务:
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句话判断的,用横线画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第2自然段;根据第2自然段第1话判断。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强调读好“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6)小结:
我们通过图文对照,了解是用什么包端午粽的,了解到用什么做端午粽的,那么,课文还告诉我们关于端午粽的哪些情况呢?我们要看看谁通过课文知道得多,比一比。
2.读懂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1)出示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课文中还了解到端午粽和吃端午粽的哪些情况?是从哪些句子了解到的?用横线画出句子。
学生个体学习,同桌交流,然后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采用边交流汇报边指导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多个句子的引导找齐后PPT呈示。)
预设:
①在什么时候吃端午粽。
句子: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追问:
句子中的“我们”你们知道有谁吗?(预设:有爸爸、妈妈和我,还有„„)
小结: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我们”这个词在课文的意思。原来课文是通过 “我”和家人在外婆家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事,向我们介绍端午粽的。
②端午粽很香。
句子:
外婆一揭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③端午粽很好吃。
句子: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香。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④端午粽花样多。
句子: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⑤为什么端午节吃端午粽。
句子: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3.你还知道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吗?请向同学们说一说。
4.总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过端午节要吃粽子,知道了吃端午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
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课后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五
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说记字方法中说到的字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方便对照记认会写字的细部。)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午、米; 左右结构:叶;
上下结构:真、豆、节、分。
(二)指导书写
(凡学生动笔写字前,都提醒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检查后才写。)
1.指导“叶”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叶”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叶”,提示:左窄右宽,左比右稍长;左口要小;右边的横对口字的中间。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午”“米”的书写。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午”“米”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午”“米”,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真”“豆”“节”“分”。
(1)观察并说说“真”“豆”“节”“分”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分别范写“真”“豆”“节”“分”。分别提示:“真”上“十”下“八”扁,中间里三横与长横间隔均匀;“豆”长横平且舒展;“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长横盖下部;“分”上“八”撇下捺高,舒展盖着“刀”。
六 总结
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七写字练习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六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巧妙新颖的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比如讲解完形填空时, 本人以前的一贯做法是, 先让学生做, 然后给出标准答案, 接着我一字一句地认真讲解, 结果我讲得很辛苦, 课堂气氛却很沉闷,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 我尝试了一种“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得到答案后, 分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提出本组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先相互解决问题, 我最后对于个别特殊或者较难的题目予以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点拨。这样,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 讨论气氛热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很轻松、学有所获, 我也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二、记教学中的“败笔”
课后反思还可以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既要找出客观原因, 更要正视主观原因,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 本人只注重了学生阅读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 却忽视了学生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 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正规的考试中出现试卷做不完的现象。注意到了这些, 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三、记教学中的“偶得”和“灵感”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 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 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和“灵感”, 它们就会转瞬即逝。比如:记忆英语单词、短语时, 学生缺乏主动性, 因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在一起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学生们一致认为节目中的“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比较有意思。我突然一想, 何不尝试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呢?学生不仅很快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组, 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比如:呈现书面表达的范文时,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书面表达、改错、合并简单句一起训练呢?于是, 我把范文设计成了改错题和合并简单句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修改。改错、合并完成后,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四、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 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 补充完善教学, 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 并把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记录下来, 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我在班级里挂了一个记录簿, 要求学生将平常在课中学习或课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见解随时记录下来。每隔一周, 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概括总结到教后记中。再比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不会审题、句子结构不清、不会使用复合句、汉语式英语时有出现等情况。我将其一一整理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加以引申。结果,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记“学习心得”和“再教设计”
把教参、资料以及新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梳理与反思, 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 因为学生的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 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 写出“再教设计”, 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7.综合实践课 端午节课后反思 篇七
交界中心学校周巍岩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临近时,我们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很肤浅,仅限于端午节的时间,要吃粽子等。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深入了解端午节,我选择了《魅力端午》这一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通过自主备课——试讲研讨——修改再上等几轮下来,我豁然开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题课有了新的认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多地方感觉很舒服。
一、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追溯端午渊源
本节课,首先谈话读童谣,引出课题,然后交流感知,分组汇报,动手实践。这样简单的教学环节,清晰的思路,像一条线串起整个课堂,操作起来灵活自如。
众所周知,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以生为本,教师只做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学生把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组成由来组、习俗组、诗词组、活动组、饮食等组进行回报。在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中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伍子胥、曹娥、秋瑾、屈原他们的传说的故事为课堂增添了许多情趣;端午习俗为学生打开了好奇的窗子,端午诗词组的古诗词、对联使我们沉浸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最吸引人的还要数端午节的饮食组的汇报,孩子们呈现了不同地区风格的粽子,让人看了垂涎三尺。丰富多彩的汇报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又同时落实了活动目标,还实现了对学生综合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
二、授之以渔 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综合实践课上,老师要做辅导员,在孩子们有困难时,雪中送炭,给他们一个例子,引导他们自己去揣摩,使其习得一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走进我们学校的食堂,请的食堂工作人员亲自指导学生实践。面对真材实料,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包粽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成形难、容易漏、扎不紧。带着发现的问题,再动手实践,寻找使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经过几次实践,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实践起来也轻松了许多,他们就能边学边做,真正掌握方法,真正学会。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以生为本,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自己去感悟,去摸索,去探究,老师做真正的服务者,引导孩子进行真实有效研究活动,在活动中习得方法。
三、巧妙安排,紧凑高效
8.端午粽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1)端午是什么时候?(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2 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 米 真
节 叶 分 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教师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外婆特别想念我们,希望我们早点回家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谁能带自己的感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2.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一说?预设生;吃粽子、打电话问候、父母带着自己去见外公外婆..........3.教师总结:老是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然后,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师:是啊,多么“可爱的’粽子,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读,并及时给与评价。
(2)师:这么“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样的?预设生:清香。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预设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香,那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又粘又甜。
(4)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读这一段。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这说明了什么?用温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花样多。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带回去一些分给邻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是一份“节日的祝福。”
6、师:为什么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个别同学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三、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10.端午粽
看 闻 尝
9.《静物一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九
教材分析
“静物画”学习,涵盖小学到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可见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静物一家》属“造型·表现”的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造型与表现是美术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得以实现,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情感和认识。本课是以静物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从中学习构图知识和以线造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表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绘画课。
学情分析
在美术接受的初级阶段,视知觉是接受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美术接受的心里定向、期待、审美态度决定了学习实效,十岁左右的孩子视网膜发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不满足对物象的简单观察、表述,需要进一步接受信息,表达客观实在的物象;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观察,平面向立体的表达。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美术课上,除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观察能力,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美再创造于绘画,对后天完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静物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技能目标: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
3.情感目标: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画面构图及物品前后遮挡关系的处理。
教学难点
启发引导,观察物体特点,表现个性。
教学理念
从生活中体验美,于内心视象中酝酿审美意象;从欣赏中开启智慧,于探究实践中形成能力;从看看画画中表达个性,于人文环境中孕育修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素描纸,绘画材料等。
板书设计:
静物一家
摆法:分类,大小搭配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静物一家》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中,感受到反复思考后收获的喜悦,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享有的收获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巩固提高,碰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解决,借此反思,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使教学水平上台阶。(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色,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故此,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方法,组成授课基本内容。同时,挖掘课程内容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美育打下基础。(三)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教学之余,阅读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加大实践力度,提高绘画能力;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新板书设计如下:
通过反思,新教学设计如下:
反思后进行教学,课程体现了:看画并行,展现学科特色;自主探究,体现教改理念;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链接生活,实现知识迁移的教学特色。
10.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十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再次到来,高老师让我们也来包一下粽子,让我们也体会体会这种气氛。我们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包粽子,首先要把糯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一些糯米和红枣。准备好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糯叶折叠,围拢来组成一个窝,中间放进糯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诺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形。
而包粽子就要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形,我一开始包时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多角形,就是揉成了一团球了。
包好一些就可以煮啦,可煮粽子要等很长时间。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出锅了。我高兴的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拨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啦!咬一口,美味无比!
11.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十一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本源于南方先民祭拜龙祖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汨罗江,后来人们就将其作为纪念屈原之日。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取几片粽叶,以十字叠好,把淘洗干净的糯米包在粽叶里,用细麻线缠住,放锅里蒸。以前的时候,粽子是要投到江中去,让鱼儿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死尸,而现在,大多数粽子也是进了人们的肚子里。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只见一大早奶奶就扛着一捆艾往家里到处插,我查过资料,知道了插艾可以祈求把不吉祥和疾病扫出去,祈求家庭和睦健康。
12.《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二
1. 通过对教学“得”、“失”的回顾,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所谓“得”,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效果较好,教师课内或课后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教学片段。教师要及时总结,对于“得”应该在保持的状态下去进一步发展,寻找更多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在一堂高一女生跨栏课中,课前我认识到女生对跨栏练习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变教学手段,教学之初以橡皮筋替代栏架,让女生先消除心理障碍,根据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程度,我把橡皮筋换成了体操小垫子,此时学生已经能很从容地从这些障碍上跨过,最后我才把栏架放上跑道,让学生先试着跨过低栏,以逐步提高难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针对一些学生仍不敢跨栏的心理障碍,我以“李宁”品牌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练习兴趣空前高涨,使跨栏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得以圆满完成。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小结和反思,对于这一堂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为接下去的教学工作展开积累了素材。
所谓“失”,即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得法,或语言、动作技能讲解示范上欠妥,这往往影响学生的技能学习或情感接受程度,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教学片段。教师面对“失”时,更应及时进行反思,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弥补前课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教训。如在一堂高二男生篮球课中,一些学生在组织练习过程中打“二对二”比赛,我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批评,结果导致这四名学生没能好好练习下去,并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认为语言偏激,在认识到自身的过“失”后,我及时找了这四名学生谈心,并为我的过激言语向他们道了歉。事后我进行了总结,如果采用接下来的教学手段,效果就不一样:第二节课,我先让学生们观察那四个学生的“对抗赛”3分钟,在对抗的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的各个基本动作加以分析,使他们能认识到技术层面的不足,从而把他们的不足转化到课堂上进行教学,使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结果那四名学生在接下来的课中练习相当认真,成为了班级中的体育骨干,这就是及时反思总结带来的教学成就,同时这也为我今后开展教学工作积累了经验,我对学生的批评指正同样有了较新的认识。
2. 回顾教学效果,修正教学进度,体现教学进度设置的合理性
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尽相同的青少年,是一群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各有差异的学生,即使理解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了教材,课前备教学内容、备教学场地、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依然会有与教学构思和设计不相适应的地方。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教师示范面的选择、学生队形的调整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还会影响到教师下一次课的任务安排和教学进度的开展。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针对教学效果及时对下一次课的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就能使教学进度的设置更合理、科学。例如在一次武术课上,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学生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要求80%的学生在学习后能掌握第一式到第三式的动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使这个教学效果无法达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太极拳的概念大多停留在电视或电影中的片段动作上,因此在教学执行过程中我详细地讲解了动作基础,学生练习时间较为局促,影响了教学效果与目标的完成。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并把第二次太极拳课的教学进度进行了调整,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使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实践教学。
3. 寻找教学切入点,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提供依据
教学的切入点是指从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应着重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找到一个切入点,可以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为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提供依据,使教学双边活动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模仿意识都可以作为切入点。例如:在一节排球课中,学生对于上手发球的动作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了解到影响学生的首先是心理上的原因,学生认为排球太硬,会伤及手指;其次是发球后球会弹得很远,来回捡球实在是太麻烦了,也影响了练习时间。针对上述原因,我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把学生丢弃的废纸团成球状,再在外面用不同颜色的胶带纸缠绕,做成排球进行教学,结果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我正是寻找到了学生练习障碍的症结,针对这个症结寻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记录学生亮点,为教法创新积累素材
新课程下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双边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很多素材。如在一堂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课上,当我讲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这一课题时,一名学生拿出了许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素材及对心理障碍的调节对策,这使我的教学过程显得相当主动,我充分利用了这名学生提供的大量事例及调节方法,整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调动。课后我总结后认为,学生在这一方面有很高的兴趣,并且在课后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进行研究和了解,这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可以充分利用。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健康教育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究,一方面可以为教学开展提供素材,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机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5. 利用“课后反思”,为论文提供素材
多年的“课后反思”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与教训的积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为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第一手的宝贵资料。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现在还处在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第一手的资料及时总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而“课后反思”则把每次课的精华与失误进行记载,教师的教学论文可以把这些作为题材,为教学过程更合理化寻找途径。
13.端午粽教案 篇十三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与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 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 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 红豆 毛豆 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
红豆圆圆像两点,
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 糯米 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 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 豆 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14.《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写本课的生字,积累课文中的叠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教法:示范,引导,启发,创设情景
学法:练习,朗读,书写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预习生字,做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投影上节课的词语,请学生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每逢端午节,我们会到外婆家吃粽子。既然想想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我们填进去的是什么样的词语?
预设:AAB式的词语
教师追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AAB式的词语?
同学自由发言
大屏幕出示一系列AAB式的词语:
大大的胖胖的美美的
黑黑的热热的甜甜的
香香的蓝蓝的绿绿的
毛毛虫团团转棒棒糖
拉拉队行行好娃娃鱼
毛毛雨沙沙声呱呱叫
请学生先自学这些词语,然后男女比赛读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15.《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五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无锡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从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 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 并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修订后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功能, 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练,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并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锻炼和思维开发。在游戏中体验锻炼的价值, 合理运用一系列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 达到掌握技能、运用技能、发展体能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2014版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师用书《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水平二低单杠与游戏单元的第一课时, 此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11.3%, 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仰卧悬垂是比较易学的悬垂动动作, 在体操术语中称为混合悬垂。本课对平时极少接触单杠的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的, 表现在握杠手臂力量控制不稳与悬垂时的挺髋不够充分, 因此本次课我们要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中, 根据水平二 (四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重学生体验式学习, 不过分强调动作细节, 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掌握动作技术, 享受运动快乐,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教材能充分发展学生上肢、肩带、腹背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对象为水平二四年级的学生, 该年龄段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低单杆教学, 但部分学生已有玩单杆的经历和体验, 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且活泼好动, 少数因体质单簿或肥胖, 基本活动能力较差, 但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敢于挑战新的活动内容, 团队意识比较强烈, 也有一定互助合作的观念, 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又奠定了心理基础。本课充分利用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 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能较好地调动起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直臂悬垂;教学难点是身体挺直不屈髋。
五、设计思路
体操中单杠教材内容在平时迫于单杠器材较少, 无法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和强度, 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很多教师都不敢拿出来上公开课。但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上好单杠课呢?
笔者最初的器材是体操棒, 第一次试教过程中教师发现因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没有足够的力量做支架扶体操棒, 练习时器械不稳, 易造成安全事故;第二次试教时利用了跨栏架, 但其面板呈扁平状, 与单杆的圆柱相冲突, 且不符合握器械的方法。综合两次试教, 除了器材本身反映出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生练习时间减少, 从而导致练习密度的降低。为了让学生能在安全前提下, 去不断挑战自己, 笔者就开始思考有什么样的器材既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安全实用, 于是便在学校器材室仓库中无意间发现了学校基建时剩下的自来水管, 觉得如果做成简易单杠, 那将是多么具有挑战意义。于是就和学校领导商量着尝试做了一副单杠, 没有想到这个单杠可练习、可拆卸, 可当小足球门, 可练习传接球, 可随意摆放, 进行障碍跑, 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增强安全性, 一是在练习中两人轮流试做并保护同伴, 二是在单杠4个底座套上了废旧的自行车内胎, 达到防滑的作用。
整堂课以体操训练营为主题, 贯穿全课, 教师将教学重难点融入了热身操以及垫上辅助练习仰卧支撑, 通过垫上的练习, 使学生挺髋的动作要领。从两人练习基本动作仰卧悬垂到双人同时练习并交换伙伴练习;从根据图片练习3种仰卧悬垂动作再到自由进行创编,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技能, 又学到了悬垂在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流程
1.花样慢跑和自编的热身操。在组长的带领下寻找营地进行慢跑, 学生通过哨音不断变换营地, 并强调了轮转要求, 避免了满场变换跑导致相互间的碰撞, 消除安全隐患,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单杠的好奇心, 又营造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渗透了德育内容遵守规则, 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考虑到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选择了有激励曲风的歌曲《加油歌》, 伴随着激情的音乐, 教师一起带领着大家做起了热身操, 时而挥臂加油, 时而肩部绕环, 时而双手握杠压肩, 在达到热身目的同时, 也无意间练习了握杠。
2.辅助练习——仰卧支撑。此练习中, 不断强调挺髋动作, 让学生体会如何保持身体挺直,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主教材——仰卧悬垂。针对四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模仿能力强等特点, 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示范让学生明确动作要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心理, 通过直观教学法、领会教学法、分层递进法、游戏法等教法来提升学生的动作。利用自主练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动作的学习欲望和练习热情, 从两人轮流练习到双人同时完成再到小组自由交换伙伴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相互观察、挑战、超越, 共同提高。并通过多元评价的方法来激励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挑战,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动作方法。在各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动作, 同时通过有效合理的保护帮助, 使学生安全高效地完成动作。在拓展环节中, 考虑到教材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 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创设情景:“假如洪水来了你能创编出几种双脚离地的方法来躲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课堂气氛, 同时结合本课渗透德育内容, 不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勇于挑战自我, 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体育也应用于生活, 知道了其锻炼的价值, 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素质练习”矮人走”这是一个发展下肢力量的练习。学生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矮人走过单杠, 碰见伙伴击掌鼓励, 走过单杠最多者获胜, 学生乐此不彼地练习着, 让学生感受了运动的魅力。
4.放松部分,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夜的钢琴曲》, 学生们坐于垫上一起进行柔韧性的练习, 以达到最好的放松效果, 整堂课均辅以教具相结合的方式将课串联起来, 也充分体现了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有效掌握了动作, 完成并超过了本课预设40%的练习密度, 达到游戏、技能、放松有效的和谐统一。
七、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自制单杠巧妙布置, 发挥音乐的作用, 使课堂气氛活跃, 充分利用自制单杠, 创设多种练习方式, 通过实效性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再到自主创编动作, 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并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拓展, 发展了学生自主创编学习的能力, 在练习中学生有交流, 学生有共享, 化枯燥为有序。体现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教学理念, 使学练更有趣、更实效。充分考虑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以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师生互动性语言与手势, 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 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练中去, 边指导边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男女生互动与交流。
然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 笔者只是单纯观察学生对动作完成的表现, 却忽视了对个别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在同伴交替练习时, 练习者只是通过同伴的语言来得知动作的完成度, 如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IPAD拍摄视频, 通过更为直观的图像来了解自己的动作, 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达成本课认知目标。
指导教师点评:
陈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 重点突出, 难点有突破的方法, 所有教学手段、方法、内容都是围绕目标展开。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较强, 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练习兴趣, 并在拓展部分使单杠教学融于生活中, 两人合作、小组合作创编出多种悬垂的动作,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单杠悬垂的技能, 完成教学目标。本课亮点:多功能创新的单杠器材, 简便实用, 使原本枯燥、难学的单杠教材变得有趣和实效, 使该内容教学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值得借鉴。
【《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端午粽教学片断评析09-08
夏日粽飘香端午的作文10-16
端午粽详细教案09-07
端午节的作文300字:吃蜜枣粽08-28
端午粽作文450字10-30
端午粽情作文11-02
端午粽飘香传承中国情的发言稿08-31
端午粽叙事作文600字06-11
《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07-25
《蜘蛛开店》的课后教学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