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与分析

2024-10-19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与分析(精选2篇)

1.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与分析 篇一

浅谈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

论文摘要: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能够增加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照顾到学生在人文知识背景方面的个体差异,弥补课堂教学在人文知识背景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相关的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要重视社团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参加到社团活动中去,注重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使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

论文关键词:社团;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并经学校批准成立的组织,社团在锻炼大学生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培养其兴趣爱好等方面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学校还可以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

1.开展社团活动能够增加大学生学习时间

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主要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途径。常规的途径指的是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来获得人文知识。但是受学时限制,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就成为了增加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补充途径,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习人文知识。

2.社团活动能够照顾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统一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是学校以教育者的身份,从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质的角度去开设的,全校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按照统一的进度去学习相同的知识。但是,统一的知识和进度安排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开展多种具有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有利于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3.社团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般而言,高校里一门课程的开设基本是按照“落实任课教师—征订教材—教师备课—课堂讲授”的步骤进行的,在进行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场地与主讲人员等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一,从教学方法方面来看,人文学科的教学一般使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其中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地传授人文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却不可避免地会给课堂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气氛,从而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从教学场地方面来讲,课堂教学多数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在实物展示、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等方面受到限制,即便教师有意识要带领学生外出进行参观,也大多会受限于审批手续繁杂、经费落实困难等而搁浅。

第三,从授课教师方面来讲,一般是由一位任课教师承担某一门课程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中途更换教师。一些综合类的人文学科课程,主讲教师往往只是其中某一个方面内容的专家,对其他有些方面的内容可能也只是处于基本了解的状态,在讲授的过程中只能点到即止,无法深入讲授。

第四,从学时方面来讲,高校的某一门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人文学科课程作为非专业课,最多只安排40学时/学期,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然是有限的。

第五,从教学班学生的组成方面来讲,一个班上的学生通常来自同一个专业或者邻近的专业,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在训练学生的人文方法、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的时候,往往思维上很难突破常规。

而开展具有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能够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上述不足。

(1)社团活动不拘泥于在固定的教室内上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某次活动的目标而选择场地,课室、现场、大礼堂等相关场所都可以使用,地点的灵活性就使得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多样性,除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以外,实地考察、角色扮演、辩论比赛、现场观摩等形式都可以自由使用,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2)社团活动可以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校内、校外专业人员担任某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或者主讲教师,这样就使得每一方面的人文知识都有专业人员教授。

(3)社团每学期都会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从加入某社团开始,就可以一直作为社团的成员出席相关活动,直至毕业。因此,学生在社团中可以参加活动的最长时间等同于他的学制,而这个时间是远远大于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课时间的。

(4)社团作为一个课外活动的团体,几乎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

二、如何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并最终遵循人文精神。因此,社团活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精神是以人文知识作为载体的。同样,想让学生最终遵循人文精神,必须首先使他们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社团活动可以通过开设知识讲座、展览、实地考察、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

2.参加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理解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念及内在逻辑,它蕴含在人文知识之中,因此,社团应当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大辩论、教师引导与提升总结等方式深入挖掘人文思想。

3.要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它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它是人文素质的一个较高层次,社团活动要通过体验、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文方法,学会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4.要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让学生遵循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社团活动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遵循人文精神。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关系,其中增加人文知识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见成效的,而遵循人文精神是最困难,也是周期最长的。但是,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要在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具备,学习人文知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遵循人文精神。所以,在利用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要避免出现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思想、方法与精神的培养的情况,也不能脱离人文知识空谈人文精神,而是要注意两者的紧密结合。

三、哪些社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般来说,与人文学科相关的社团比其他社团更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1)文学社团。在大学校园里,文学是永恒的主题,文学是大家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人文学科,因此,文学社是最适合用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社团。古今中外,众多作家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所处年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状况,也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的评价与看法。因此文学社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文学大家的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挖掘作品的思想。

(2)音乐协会。该社团不是那种为了获得音乐专业方面的一技之长而重视技能、技巧训练的协会,而是以欣赏音乐作品为主的协会。音乐协会应当着重让成员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在欣赏其优美旋律的同时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3)美术协会。该社团是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协会,而不是美术技能、技法训练协会,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深刻意义是这个协会活动的主要宗旨。

(4)电影协会。电影与文学一样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情节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

(5)文化协会。现代社会是个文化交融的社会,即使在同一个校园里,同是中国国籍的同学当中,都会有来自潮汕、客家、广府等亚文化圈的同学,在与外国人或本国亚文化圈的人进行交往的时候,能够做到尊重、理解对方的思想与文化,也是人文修养的一个表现。在文化协会中,学生们学习他国文化或本国亚文化的文化知识,并最终利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6)哲学与历史协会。哲学与历史向来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个社团可以通过讲座、读书会、展览等方式让成员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实践、讨论、辩论等方式学习到其中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

(7)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协会。不再局限于当前的经济利益,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是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素质,而这点与当前的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密切相关,所以,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协会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当然,除了上述七种社团之外,还有很多社团的活动都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只不过上述几个社团能够最直接、最快速地实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应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学校的社团活动

虽然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人对社团活动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社团是可有可无的组织,认为开展社团活动会挤占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因此,在监管的过程当中对社团采取自由放任、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的态度,导致学生社团的地位下降,甚至使得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长期无法正常开展活动甚至解散。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

(1)对全校社团活动统一监督管理。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工作岗位对社团进行监督管理,要求每学年第一学期的开学初对全校的社团逐一进行登记,并登记社团的社团宗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骨干力量的主要成员及学年/学期工作总结等。另外,还应当对社团的成立、解散设定审批制度,防止一些偏离方向的社团的成立,也避免优秀的社团因某些原因而解散。此外,还应当在一个学期当中对所有的社团活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了解社团的发展状况。从学校的层面上重视社团的存在与发展,使社团能够在学校的监督管理下健康成长。

(2)学校应当给社团一定的经费,保证社团能够正常开展活动。社团举办活动需要经费,而社团都是由学生自行组织形成的,学生不可能为社团凑出很多经费。因此,学校应当给社团一定的经费,保证其正常开展活动。这些经费应当在社团通过学校审批通过成立后核定每学期的经费预算,并在每学期伊始划拨到学校财务处专门的账本中,由学校统一监管,社团开展活动之前可向学校专门管理社团活动的负责人提交经费使用申请,经同意后即可按学校的有关财务制度支出经费使用。

(3)学校应当在活动时间与场地上给予支持。社团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晚上或周末,因为社团成员是由全校各专业的学生组成的,所以社团活动要想使全员参加就必须选择一个全员都有空的时间,因此学校应当在活动时间上给予支持,至少要专门预留一个晚上的时间不安排课程或其他活动,让社团有时间开展活动,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在正常工作日时预留出一个下午的时间用以专门开展社团活动。此外,为了社团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学校还应该在场地上给予支持,比如,预留出固定的教室、会议室等作为社团活动的场所,如果社团因举办大型活动而需要借用学校的表演厅、报告厅等,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

2.教师要充分参与到学生的社团中去

社团是由学生自愿组成的,社团的主体固然是学生,但是这并不是说社团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学生的能力再强也还是学生,在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只有学生参加的社团是很难达到较高水平的,而且,学生在举办社团活动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使社团活动一直向着“提高人文素质”这样的一个目标进行而不偏离方向。因此,社团活动非常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

教师充分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就是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办好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可以使得社团活动不偏离“提高人文素质”的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人文精神;更可以通过指导教师的人际关系,请有水平的校内外教师为社团活动开讲座或联系外出参观的场地等。此外,作为社团的嘉宾,为社团开设讲座,或者为社团举办的活动担当评委、主持等也是教师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还可以以一般观众的身份参加到社团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参加活动,在活动中随时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社团的活动任务。

3.注重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

社团的学期计划、年度总结基本上都是由社团骨干完成的,社团活动的大量工作也主要是由社团骨干完成的,社团骨干的能力与工作经验将直接影响着社团活动的效果。但是,由于社团骨干也是学生,而学生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其工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日常要注重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为此,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团骨干与其他高校相关社团的骨干进行交流,对其进行额外指导,以给予更多的相关工作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

http://

2.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与分析 篇二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加强措施

2010年开始, 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西南交通大学积极探索交通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着力培养引领轨道交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加强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修养, 提高学生的软实力。一个高水平的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 不仅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也应该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成为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该计划实施一年多的背景下,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了一次面向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抽样问卷调查。本文是在对412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基础上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对新时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对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 教育教学改革对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 它主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转化、培养, 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 能够道德性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调查结果看出, 新一轮的工科专业培养方案显示出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1. 工科大学生基本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 33%的学生比较清楚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53.3%一般了解, 仅13.7%不清楚。另外, 71.7%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内涵应具有人文思想关怀, 64.6%认为应具有广阔的人文知识, 63.7%认为应具有自觉践行社会核心价值的精神, 55.7%认为应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解能力, 48.1%认为应包括密切关注人的发展与幸福, 41.5%认为应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 41%认为应具有超功利价值取向。

2. 工科大学生基本能认识到人文素养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 56.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和技能一样重要;37.8%认为很有必要, 但不如技能重要;仅有5.6%认为远不如技能重要或无所谓。另外, 77.8%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促进工科学生精神世界和内在情感的丰富, 70.8%认为能促进工科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60.4%认为能促进工科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59.9%认为能促进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丰富, 45.3%认为能促进工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 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 工科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文素养评价不高。

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但是调查显示, 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仅占10%, 认为一般的近60%, 认为很差的近30%。在最缺乏的人文知识类别中, 57.3%缺乏经济类知识, 50.2%缺乏文史哲类知识, 49.8%缺乏管理类知识, 48.8%缺乏法律类知识, 46%缺乏艺术欣赏类知识, 33.8%缺乏政治理论类知识, 23.9%缺乏教育类知识, 2.8%缺乏其他类知识。

2. 学校的培养模式对提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不明显。

对“影响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大因素”的调查显示, 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风气与环境、国家教育体制和机制四个因素中, 近6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教育。同时, 23%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的培养模式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作用较大, 44%认为作用一般, 33%认为作用较小。对学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之处的调查结果显示, 58.2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及考试方法枯燥陈旧, 53.52%认为人文活动流于形式或功利化, 53.05%认为学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 44.13%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

3. 工科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实际行动不够积极。

工科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出现“认识上正确, 行动上落后”的状况, 仅有22.54%的学生想过提高人文素养并付诸行动, 56.81%想过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行动, 剩下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尚未考虑。另外, 经常参与阅读人文类书籍、听人文类讲座、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文类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学生不超过被调查学生的1/3。

4. 各类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作用发挥不平衡。

“对学生组织或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人文讲座、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人文类选修、必修课等七种教育资源在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这些资源效果很好的占20%, 比较好的占35%, 一般的占30%, 比较差的占15%。从总体来看, 图书馆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 网络资源、人文方面讲座等发挥的作用不显著, 总体效果不明显。

二、对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分析与建议

(一) 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与社会的期望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脱节的现象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欠佳。

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 执著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全的人格等方面都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但是目前的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脱离的现象。一方面受“重理工轻文史”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过去较长时间里, 以理工学科专业为主的大学不少师生把进大学单纯看做是掌握一门专业和技能的手段, 形成了重理工技术、轻人文社科的价值倾向。不少专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方面, 对教书育人重视不够, 不注重自身教育、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甚至部分教师缺乏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偏重知识传授, 忽视介绍知识发展的人文背景和科学精神, 忽视知识结构的文理渗透及理工交叉, 忽视学生思维方式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做人做事做学问有机结合, 达不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双赢的教育效果。而不少学生受社会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 偏重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走过场, 缺乏质疑和探索精神、科学信仰和理性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 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课程结构较为分散, 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人文知识体系。同时, 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既缺乏与科学教育高度关联的知识, 又缺乏针对性、时代性与实践性, 无法激起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对工科大学生没有吸引力与感染力。另外, 人文教育自身也出现了知识化倾向, 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 忽视人的培养和完善。而工科大学生由于平时学业负担较重, 普遍不喜欢用刻板单调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调查数据也显示工科大学生青睐用实践性、个性化的方式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作为提升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主渠道的人文类课程学习却不受欢迎, 这种状况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水平的提高。

2. 以学业分数为主要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提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各个部门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没有一个全面、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学校在学生评先、评优、评奖、免研等许多方面的考评也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为主, 而与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相关的许多方面因定性、定量较为困难尚未纳入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体系中, 这种机制直接导致在工科学生学习中出现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重物质轻人文的倾向, 学生看重的往往是各门课程的考试能否通过、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如何、能考到几张证书, 而主动提升人文素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 选修人文素质课程不积极, 对参加人文类讲座和报告缺乏兴趣, 课余关注较多的也是科技创新活动, 甚至有的学生把课余时间消耗在网络游戏、聊天等事情上。最终学生对人文知识知之甚少, 把追求理想转向更加注重实惠。

3. 校园教育资源尚未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 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化启迪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 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在校园软、硬件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共同作用和熏陶下逐步形成的。而现实生活中这些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资源还没有很好地互补与融合, 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 甚至不时还有相互脱节、相互矛盾的现象发生, 这无形中就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熏陶带来负面影响。比如, 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为了达到短期的效果, 活动组织者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 活动出现形式化和功利化倾向, 引发参加此类活动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不仅没有发挥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 反而丢失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阵地。

(二) 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 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突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导, 要在工科专业教育中很好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就需要改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以老带新、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 使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工科专业教师还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文教学能力, 突破“工匠”式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 将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逐渐地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

2. 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 突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

对工科专业学生来说, 学科教育仍然是他们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除结合专业课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还必须科学合理地构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把工科学生欠缺的经济类、文史哲艺、管理类、法律类知识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完整与合理。另外还需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 提倡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相互渗透及两者的综合, 克服只强调人文而不关注科学的倾向;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把人文调查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观察问题的能力。

3. 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突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人文知识的获取, 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但是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 只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熏陶, 才能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学校应该大力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整合各类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形成一个涵盖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鼓励和引导广大学生把人文素质教育变成自我的教育, 铸造人文精神, 完善智能结构, 真正培养出兼具深厚文化底蕴、良好修养、创造性思维、广博知识视野和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4. 打造人文校园, 突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协同性。

文化传播是新时期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的每一处校园景观都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高校应该把优美、和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对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的阵地和课堂, 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 随处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 要大力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来熏陶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1) .

[2]李新主.应重视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

[3]王东莉.人文素养: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的重要素养[J].科学管理研究, 2002, (5) .

[4]刘宝宏.大学本科理工科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 (4) .

[5]何振才, 张洁.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活动定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6]张廷广.浅议大学班级凝聚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 2010, (6) .

[7]韦慧.理工科高校德育课程中的人文关怀基本路径探究[J].科教导刊, 2011, (6) .

[8]聂苓.理工科高职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9]吴永东.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浅析[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3.7.

[10]刘威.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6) .

上一篇:眼镜店员工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