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乘数效应(共8篇)(共8篇)
1.经济学的乘数效应 篇一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360×24=
(2)学生审题,找出被乘数0前面的数字,说说写
竖式时“6”要和乘数的哪一位对齐?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4)讨论:(灯片出示学生的两种算法)
360 360
× 24 × 24
1440 144
720 72
8640 8640
师: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你们看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5)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360
× 24
144
72
8640
(6)试用简便方法计算:370×14
(7)小结: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被乘
数0前面的数与乘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的末尾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3、教学例6265×30
(1)出示例6,审题。
(2)引导学生试算:这道题与例5有所不同,你们敢不敢自己先试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并提示:写竖式时,乘数末尾0前面的数字3要和被乘数的什么位对齐?
(4)指名说出怎样算比较简便,教师板书:
265
× 30
7950
(5)阅读课本14页,把书上例5、例6的简便算法与一般算法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学会书上竖式书写的格式。
(6)练习:
课本14页做一做的350×24、73×60、186×50
(7)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乘数0前面的数与被乘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4.教学例7 计算450×20。
(1)出示例7,让学生审题后观察,把例7与例5、例6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讨论:被乘数和乘数末尾都有0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 写竖式时,被乘数、乘数怎样写?(把被乘数、
乘数中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
② 怎样乘?(只乘0前面的数)
③ 乘完后,怎样添0?(被乘数、乘数末尾一共
有几个“0”,就要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3)你能算吗?请算一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450
× 20
9000
(4)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把自己的算法与例7对照。
(5)质疑。
① 学生提问(略)。
② 教师引疑:450×20被乘数和乘数末尾一共有
两个0,为什么积的末尾有3个0呢?
(6)引导学生归纳法则。
(7)出示法则: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第1题 : 230×40 150×60(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口述怎样算。)
(2)第2题:下面的计算方法对吗?说出自己的看法?
230 230
× 40 × 40
9200 000
920
9200
2.下面各题已算出0前面的数,请你想一想,每一题应该添上几个“0”?
(1) 78(2)6100
× 50 × 90
390 549
3.课本17页练习四第1、2、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核对。
四.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简便方法计算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另外还要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
五.作业:课本17页练习四第3、4题。
2.经济学的乘数效应 篇二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这一结论已为世所公认。自马克思和熊彼特创造性地将技术创新纳入经济分析以来, 新古典经济增长学派、新经济增长学派、新熊彼特主义学派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理论流派的协力推进, 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已得到充分阐释。然而, 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自动带来经济增长。只有通过商业化和产业化的经济活动, 技术创新才会产生推动经济增长的社会效应。正如国家创新系统 (NIS) 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曼 (Freeman, 1991) 所说, 作为技术创新本身, 它对其它行业和厂商的经济影响毕竟是有限的, 仅有技术创新本身显然还不够, 只有技术创新扩散才能产生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1]。
乘数效应刻画了某一原始经济变量的变化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那些被作用的经济变量的整体经济效应, 在宏观经济领域有着广泛体现。国外学者中, 诺贝尔经济学家福格尔 (Fogel, 1964) 对美国铁路史的实证分析证明, 不是个别创新而是基于技术革命的多重创新所带来的乘数效应才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2]。加拿大创新研究专家德布瑞森 (Debresson, 1991) 从长波理论视角探讨了技术创新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的生成[3]。美国经济学家森古塔 (Sengupta, 1998) 探讨了初级产品销售产生的乘数效应对于高技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4]。国内学者中, 纪玉山 (1998) 最早基于网络效应视角, 对技术乘数效应进行了研究, 并利用投入产出法从宏观上分析了网络经济的乘数效应[5]。王雪苓 (2005) 提出技术创新乘数表现为技术创新的质与技术创新应用范围的函数[6]。杨成、王玲 (2005) 从创新所产生的示范、模范和竞争效应等视角探讨了技术创新溢出的乘数效应[7]。但总体而言, 与乘数理论在投资、消费、金融等领域得到深入研究不同, 学界对于技术创新乘数效应这一重要学术命题的探讨还很不充分, 有待进一步拓展。
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是一个起于微观达至宏观的复杂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解析, 学界基本上遵循了索洛开创的总量分析法的研究路径, 其基本思路是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的因素分析法或回归分析法, 将一国经济增长中不能解释的份额 (即索洛余量) 归结为技术进步。该分析基于总量生产函数模型, 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进行计量回归与统计核算, 其实质可归结为增长核算理论的范畴。但是, 这种核算是一种纯粹的经验性检验, 根本无法揭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发生机理。纳尔逊和温特 (Nelson & Winter, 1982) 开创的演化经济学发现了新古典和新增长理论的不足, 指出技术进步是一个非均衡、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路径依赖和需要较长时间调整的过程, 难以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然而, 如果说任何随时间变化的系统本质上都是演化的, 生物世界的演化有基因可以检测, 那么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创新是否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基因加以检测呢?对于这样的疑问, 演化经济学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 揭示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发生机理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扩散路径与组织载体两条分析线路, 对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发生机理进行阐释, 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
2 技术创新扩散的时空展开:乘数效应的多重形态考察
技术创新产生乘数效应的途径是技术创新扩散, 它是技术创新随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传播、转移和推广应用的过程, 既有技术创新采用者在时间上的数量累积过程, 又有技术创新在不同潜在采用者在时间上的数量累积过程, 是一个时空统一过程[8]。熊彼特认为, 技术创新会给创新者带来垄断利润, 这种垄断利润会吸引众多企业纷纷模仿技术创新, 从而引发技术扩散, 使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由单个创新企业赢得超额利润扩展为所有应用该技术创新成果的企业获得整体行业利润, 最终引致宏观经济增长。这一过程同时构成了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作用发挥过程, 其实质是技术创新通过内在的运行机理在一定的时空限度内实现由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的扩散与转移。学界对于这一过程的探讨, 始于莫克多戈尔 (MacDougall, 1960) 对FDI的一般福利分析, 他率先将技术溢出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9]。其后, 众多国内外学者都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分析。但是,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只是技术创新产生乘数效应的一个特定表现, 若想揭开始于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活动何以推动宏观经济增长这一“黑箱”, 还需在一般性层面上揭示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内在运行机理。
2.1 技术创新在同质型市场中扩散: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中乘数效应的生成
技术创新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本产出比和劳动产出比, 推动企业扩大规模以获得递增的规模效应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原指在一个既定的技术水平上, 企业因规模扩大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递减, 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其基本含义是生产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长能够引起产出更大比例的增长。技术创新是对既有技术水平的突破, 其产生乘数效应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是一个建立在知识共享基础上的量的扩张过程, 而在其共享的总成本形成之后, 如知识共享的机构成本、组织成本、编码成本、搜寻成本、交易成本、接受成本等, 会始终保持不变。因此, 随着技术创新成果被使用者或使用次数增加, 则平均共享成本下降, 从而产生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同质型市场环境中的体现最为充分, 但该市场环境下由于市场需求类型单一, 导致竞争模式趋同化, 企业若想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往往相当困难。此时, 率先应用创新技术将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将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 同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建立一种独特的规模和成本结果, 进而营造出强大的“先行者优势” (first-mover-advantage) 。规模经济建立在技术创新标准化和技术水平稳态化的基础之上, 规模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水平, 且两者基本上同比例增减。因此, 在规模经济中, 企业技术创新乘数的规模呈单倍级增长态势。当然, 技术创新产生规模经济是有边界的。它要受制于市场范围的有限性, 以及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
2.2 技术创新在互补型市场中扩散:范围经济 (economies of scope) 中乘数效应的生成
通过技术创新, 企业开发出超越原有产品功能的升级产品、优化原有产品功能的配套产品或替代原有产品的新产品, 而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 则会产生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的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指企业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时的成本小于单独生产其中每种产品时的成本。一般来说, 范围经济所分享的或联合使用的是没有完全拥挤的投入要素, 如信息、知识等具有共享性的软要素。对同一企业生产相近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 其在本行业范围内进行技术创新时, 因为相关软要素的共享性, 可以使相关信息、知识等共同的生产要素不受资产专用性的束缚, 技术创新成果的形成和应用可以从一个生产过程转到另一个生产过程而不必支付额外的成本, 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
与规模经济强调通过产量规模实现经济性不同, 范围经济强调生产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不同种类产品所获得的经济性。在互补型市场环境下, 企业进行多产品联合生产, 在空间上实现正的外部性, 从而创造集聚效应。企业获得范围经济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用技术的使用范围与产品类别。在通用技术的适用性与产品的关联性不变的前提下, 企业收益与通用技术的使用范围与产品类别成正比。如果通用技术的适用性与产品的关联性增加, 则企业范围效应也相应增加。由于技术创新既可以形成和优化通用技术并拓展其使用范围, 也可以增加产业类别并提升产品关联性, 因此, 在由技术创新带来的范围效应中, 其乘数规模呈多倍级增长态势。当然, 技术创新产生范围效应也是有边界的, 除了和规模经济性一样受制于市场范围和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之外, 还受制于既有技术创新的配套能力, 因为技术创新得以成功地应用于商业化, 往往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组织制度等综合支撑, 一旦出现短板, 则会影响到整个技术创新及其扩散的效果。
2.3 技术创新在网络型市场中扩散:联结经济 (economies of connection) 中乘数效应的生成
在信息化时代, 技术创新往往会形成建立在网络效应之上的联结经济, 它使得技术创新活动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一旦在个别企业发生, 就可以通过发达的网络途径在全社会铺展开来, 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由企业层面向产业和宏观经济层面扩散。联结经济是指当信息化发展到信息网络化阶段时, 复数个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相互联结, 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技术创新的联结经济不仅包括企业先期投入方面的共通生产要素转用的无成本或低成本, 而且包括技术创新产出方面的由复数个组织、主体相结合所创造的乘数效应[10]。联结经济的存在, 使企业可以突破传统技术瓶颈所导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因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潜力。
联结经济在网络型市场环境中所创造的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s) 体现为:直接网络效应, 即在网络消费中, 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边际收益递增;间接网络效应, 即随着产品用户的增加不断地增加了附属商品的价值, 而且原来的网络用户的效用也得到额外的增加。在网络效应作用下, 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将随采用技术的经济单位数量增加而递增, 这一规律正好印证了梅特卡夫法则 (Metcalfe's Law) 关于网络的价值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现指数级增长的论断。因此, 企业技术创新乘数的规模在联结经济中呈指数级增长趋势。与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具有边界不同, 基于网络效应的联结经济由于具有容量无限性、传播即时性、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等特征, 因而在理论上其技术创新乘数的规模具有无限扩展性。但事实上技术创新通过联结经济产生乘数效应仍存在边界, 因为在技术、生产以及市场网络中, 技术创新扩散程度不仅受到空间距离、市场结构、接受能力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制约, 而且技术创新扩散与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也是不可避免的。
2.4 基于速度经济 (economies of speed) 的时间效应:技术创新乘数效应面临不确定性
在实践层面,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技术创新乘数效应很难达到其作用发挥边界。单就市场因素而论, 市场一体化状况将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延伸程度和扩散成本;市场需求容量直接影响规模经济的发挥;特定区域的产业集聚水平直接影响范围经济的发挥;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联结经济的发挥。此外, 上述3种效应的发挥还共同受制于基于速度经济性的时间效应的影响, 因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限度之间, 所以有着不同的扩散和传播速度。速度经济指企业因迅速满足市场需求而获取超额利润, 体现的是企业对生产能力的利用强度。在市场演变激烈的时代,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时间的效用, 一旦决定购买便希望商品早日到手, 时间成了顾客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以时间的差异化作为企业的差异化便成为企业所追求的一个有效手段。顾客快速多变的个性化需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所形成的微利时代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挑战, 快速地将顾客需求转化为高品质、低成本、个性化的产品将是确立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关键, 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和频度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在现代市场环境中, 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面临诸多挑战。在高端市场领域, 更具竞争优势的新技术对原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创造性毁灭” (Creative Destrution) , 使原有的旧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固定负荷”, 企业被迫面对如何处理传统技术和设备的先期投入的“沉没成本”问题;在低端市场领域, 在位的技术领先企业面对来自落后或新进入企业基于“破坏性创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所带来的冲击。在“摩尔法则”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 技术生命周期加速缩减且有“自增强”机制, 在技术更新换代频度日高的情况下, 技术创新若不能及时形成生产力, 就可能在“限制”过程中被淘汰[11]。企业的应对策略必然是让技术创新成果及早商业化, 以防止被闲置或其效用未得到完全发挥即遭淘汰。在基于速度经济的时间效应作用下, 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发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隐含的发展路径可能随时因具有更新功能的突破性技术的干扰而消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则原有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随之消失。
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耦合:乘数效应组织载体的演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技术创新最为重要的微观主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组织制度中进行, 技术创新也离不开一定的组织制度作为载体。美国经济史学家钱德勒 (Chandler, 1994) 在对企业史进行系统研究后得出结论:企业组织的创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大两个因素, 特别是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 技术创新是组织制度创新的引擎, 企业技术创新引起工艺改革、原料采购渠道变化以及不同类型生产线运行, 势必导致企业现有组织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 组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企业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改善组织结构中激励、约束与协调机制, 消除组织结构对新技术的壁垒, 增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马克思经济学认为,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伴随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耦合方式的变化, 技术创新产生乘数效应所依赖的组织载体也呈现阶段性演进的特征。
3.1 技术创新与福特制 (Fordism) 的耦合:标准化生产中乘数效应的生成
福特制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典型组织形态, 在这一时期, 产品和技术创新速度比较缓慢, 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对企业应变能力要求不高, 企业创新遵循“线性创新”模式。一旦技术创新成果实现标准化, 企业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都将维持技术标准的稳定性和可控制性, 而产品的非标准性所带来的任何复杂性或定制工作都将扰乱生产过程, 导致成本上升。福特制作为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很好地适应了技术和产品标准化、需求稳定化和统一的市场环境, 其特点在于:零部件的标准化和完全的互换性;非熟练劳动力的广泛使用和劳动管理的简单化;组织结构的刚性化, 如追求高度的纵向一体化、生产线及其设备的刚性化和大量的库存;创新与生产的分离[12]。这些特点所蕴涵的规模优势使得福特制的组织形式, 可以有效适应市场对低成本制造技术的追求, 为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生产” (mass Production) 和群众式消费奠定了基础。
但是, 福特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 通过分工实现的劳动简单化, 使直接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放弃了自主性和决定权, 这种办法虽然有助于管理部门直接监督劳动强度, 却不利于工人技能的提高和能动性的发挥。非技能化、单调和异化导致工人各种形式的抵制。 (2) 产品单一化, 不能满足消费层次的差异性和消费需求的多样性。 (3) 获取廉价原料和能源的无限可能性, 以及无限制地利用大自然作为生产和再生产“免费生产力”的前提假设过于严格。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模式、市场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 福特制的内在缺陷不断凸显, “后福特制”时代随之来临。
3.2 技术创新与丰田制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的耦合:柔性化生产中乘数效应的生成
与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福特制不同, 丰田制更加依赖范围经济的效应发挥。20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市场环境由稳定、统一和具有可预测性向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变性转变, 面对客户需求种类的不确定性, 企业必须具备制造柔性, 以便能够满足客户对新产品系统宽度变化的要求, 丰田制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与福特制下的刚性制造系统相比, 丰田制下的柔性制造系统具有灵活性、质量控制和最低程度的浪费等核心优势, 其通过与分包商和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以较少的科层管理体系实现了恰当及时 (Just-in-time) 的存货和定货管理, 从而将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与生产的灵活性紧密结合, 一度成为后福特制时代产业组织的基本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 丰田制并没有彻底否定福特制, 而是在继承福特制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实现的“渐进式创新”。在本质上, 丰田制只是福特制的改良, 两者都从属于追求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的垂直结构, 其技术基础仍属于工业经济技术范畴。对于创设了丰田制的日本企业来说, 其所依赖的技术基础不是来自原始创新而源于模仿创新。在20世纪60~80年代, 技术创新产品大部分集中在重化工业行业, 其产品生命周期长, 一项技术被模仿后, 可以有较长时期取得模仿红利, 日本当时就是这个红利的得主。一旦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产品生命周期加速缩短, 出现产品创新周期少于“反求工程”所需要时间 (模仿创新的速度跟不上技术创新的速度) 的趋势, 此时擅长模仿的日本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丰田制的局限性在全新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开始暴露, 新一轮组织变革呼之欲出。
3.3 技术创新与温特制 (Wintelism) 的耦合:模块化生产中乘数效应的生成
温特制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推广而产生, 微软 (Windows) 和英特尔 (Intel) 共同构筑了温特制平台, 开创了一种迥异于福特制或丰田制的全新组织形式。温特制企业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 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 标准制定者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合作中, 最终在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13]。温特制企业以高新科技为基础, 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 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为核心, 控制、整合全球资源, 使得产品在其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 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 适应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网络时代的要求, 为技术创新成果的社会效应极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在温特制时代, 技术创新的最高目标是成为通用的标准技术, 而标准的制订者同时成为市场垄断者, 网络效应的“正反馈”机制使得任何其他企业参与竞争, 都要付出比以往大得多的代价, 这也是当前管理学领域流行的“超一流企业做标准”的本质含义所在。控制标准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垄断租金, 微软就是以其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 掌握了本行业的技术标准, 形成了上下游配合紧密、相互支持、规模庞大的网络产业链, 缔造了网络时代的商业奇迹。但是, 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并不能使整个行业丧失创新动力。一方面, 在温特制的模块化生产结构中, 各个模块供应商之间“背靠背”竞争具有“淘汰赛”性质, 竞争渗透进模块生产的所有环节和全过程;另一方面, 在时间效应作用下, 即使是模块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标准制定商也无法摆脱速度经济带来的冲击, 在面临后进入者的威胁和消费者追求新产品的求新偏好的双重作用下, 必须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和节奏, 甚至不惜采取“自我吞噬”策略, 主动摧毁原有技术标准, 利用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所带来的“瞬时”垄断优势获取新的熊彼特租金, 以期主导技术标准的制订权和发展方向。
经济长波理论认为,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轨迹表现为非均衡的波动形态, 而长周期与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引入密切相关, 每一个长周期都对应着一次技术革命的爆发和大规模扩散, 进而引发整个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 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表现形态在长期内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如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最先流行, 范围经济则与精细化制造业时代相适应, 联结经济在信息网络时代得以张扬, 而速度经济则在“技术——经济范式”出现变革阶段最为活跃。就组织载体而言, 企业技术创新为适应不同生产条件的要求, 通过创设福特制、丰田制、温特制等企业制度模式, 为乘数效应的生成提供了有效的组织载体。当然, 这些组织载体只是企业组织模式的典型代表, 事实上, 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适宜于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生成的组织载体必然没有统一模式。
4 政策启示:技术创新乘数效应在中国的生长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跃升, 中国经济的“大国效应”日益显著。“大国效应”在中国不仅包含经济上规模效应, 同时包含经济体内部的差异化效应。由于在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内部差异, 就使得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技术和组织形态在中国却可以具备时间上的并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 这一格局为中国通过不同路径利用技术创新乘数效应提供了条件。
4.1 探索中国自主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之道, 增加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基数”
技术创新的“质”反映技术创新是否具有根本性和突破性, 它决定着乘数效应“基数”的强度;技术创新的“量”反映技术创新是否具有的规模性和范围性, 它决定着乘数效应“技术”的广度。实践一再表明, 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要远远大于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无法支撑起我国技术强国的地位。因此, 我国在注重获取外部技术溢出的同时, 也应注重从“质”与“量”两个层面来培育内资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为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发挥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4.2 探索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之道, 增加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规模”
(1) 引导和鼓励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 具有良好市场开拓能力的内资企业做大规模, 发挥技术创新的规模效应, 提升由规模经济引致的乘数效应。 (2) 引导和鼓励内资企业主动进行基于市场细化的技术创新, 并借助区域内和产业内的空间集聚效应, 提升由范围经济引致的乘数效应。 (3)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升各行业网络化程度,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网络效应, 提升由联结经济引致的乘数效应。 (4) 要处理好技术创新扩散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力争使技术创新所发挥的效益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得到最大释放, 充分发挥时间效应所蕴藏的潜能。
4.3 探索中国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化之道, 为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制度支撑
(1) 在我国尚未完成“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工业化任务的情况下, 应继续重视企业组织的“福特化”, 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组织效能, 降低产品成本, 为中低端市场提供大量质量可靠且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 (2) 适应市场需求分层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变化的趋势, 借鉴“丰田制”组织优势, 培育内资企业在中高端市场领域的竞争力。 (3) 借鉴“温特制”组织优势, 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新一轮集群性技术革命正在酝酿的历史机遇, 采取“非对称性”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策略, 推动拥有声誉、信息、知识和资本优势的企业成为模块整合者或产业标准制定者, 通过柔性契约网络在全球整合资源, 塑造内资企业在模块化时代的全球竞争优势。
3.经济学的乘数效应 篇三
摘要:
针对航运低碳投资支出巨大的问题,运用结构性乘数,对我国用于低碳航运产业价值链中的支出产生的乘数效应进行研究.由两部门计算的简单投资乘数为1.547 7,由四部门计算的投资乘数均值为1.293 1.从长期看,乘数效应反映出航运低碳产业的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支出,对航运业低碳减排具有现实和经济意义.
关键词:
低碳; 航运产业; 价值链; 乘数效应
0引言
2014年7月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发布《船舶港口空气污染防治白皮书》,其数据显示:一艘使用3.5%含硫量的燃料油的中大型集装箱船,以70%最大功率的负荷行驶,一天排放的PM2.5相当于50万辆使用国四标准油货车的排放量.[1]
国际方面,新船“能源效率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EEDI)和营运船的“能源效率管理计划”的目标是在2050年让船舶的碳排放量减少50%;国内方面,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总体目标.[2]
对于乘数的研究:向蓉美 [3]对国民经济的核算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陈锡康 [4]利用数学方法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计算;潘文卿等[5]和任泽平 [67] 建立了结构式凯恩斯乘数模型及其可计算形式,并证明结构式凯恩斯乘数、二阶段投入产出乘数以及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乘数等三大建模方法的一致性.文献[8]和[9]建立结构式投资乘数对行业和部门的投资乘数进行研究.以上方法对研究航运低碳乘数效应具有借鉴意义,但目前国内学者还未对我国航运业低碳成本进行研究,也缺乏对航运低碳收益是否覆盖成本的分析.本文拟以结构乘数分析在航运产业价值链的视角下航运低碳投资收益是否大于低碳航运成本,为航运业低碳减排提供参考.
1我国低碳航运产业价值链
1.1航运产业价值链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存在着技术经济的联系.所谓的产业价值链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是产业链形成后所蕴藏的价值组织及创造的结构形式,是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增值性是产业价值链的一个主要特征.
航运产业价值链,即航运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体,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为货物和乘客提供运输服务的生产和生活部门.航运产业价值链体包括船舶生产和服务、国际海上运输和服务、内河运输和服务、港口及其服务等相关产业.[10] 航运业不仅各类投资巨大,且相关产业链较长,其主要产业价值链的结构见图1.
图1航运业主要产业价值链
1.2我国航运低碳的投入成本
我国船舶、港口低碳总支出主要内容见表1.这里以航运企业、港口企业的支出为主(因我国无关于船舶制造的环保支出数据的具体统计,故在此不做计算).
2航运业低碳投资结构乘数效应
乘数一直是评价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作用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使用的“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简称,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具体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等.投资乘数(investment multiplier)指投资支出的变化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
结构式乘数是结构式凯恩斯乘数(structural Keynesian multiplier)的简称.它是将凯恩斯乘数理论引入到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综合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优势和凯恩斯乘数模型的消费内生思想,分别研究和计算不同部门凯恩斯乘数的方法.
本文拟用结构式乘数计算航运业投资的乘数效应.用成本法将航运业投入的低碳成本转换成长期资本投资.
2.1结构投资乘数原理
乘数指自发性的行业支出增加一倍,所导致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即一笔支出(投资)进入国民经济成为他人的收入后,其中一部分又被用于消费或者投资,再一次进入国民经济;经过无穷次的循环,最初的一笔自发性投资支出,在整个国民经济大循环的带动下,会导致最终均衡的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这样的过程就称之为乘数产生的过程.
乘数K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β(每增加一单位的国民收入所能产生的消费的增加)有关,β越大,K就越大,在简单两部门的经济体模型中,K可表示为
乘数理论的使用有一定的前提假设和限制条件:(1)社会经济体制中具备了成熟和完善的市场机制;(2)在均衡条件下,储蓄能完全转化为投资;(3)投资是固定的,忽略货币因素对利率、投资以及其他理论敏感型产出组成部分的影响;(4)收入因素只会引起消费的变动,不会直接导致投资的变化;(5)社会内存在闲置资源,投资的增加只会引起产出的增加,不会导致价格和工资的变化等.[15]
港口是天然垄断的,国外港口也是如此.我国目前虽然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正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少发达国家已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在港口方面正在破除行政垄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机制.理论研究本身是需要前瞻性的,成熟市场经济的理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理论是需要探索的.据此,我们放宽部分假设,运用乘数理论对低碳航运的投资支出进行分析.
2.2两部门的投资乘数计算
在分析低碳航运产生价值链的投资乘数时,涉及两部门和四部门的投资乘数.
在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支出决定,即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决定.一般来说,决定消费函数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心理,因而消费函数较为稳定.因此,均衡的国民收入多少主要由投资的多少决定.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是在开放经济下考虑了政府购买和进出口等因素的.在四部门经济中,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与封闭经济相比发生了变化,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投资乘数.
根据凯恩斯理论:边际消费倾向β∈(0,1);平均消费倾向的消费与收入之比,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通常写成
式中:C为消费;Y为可支配收入;C为常数;c为边际消费倾向β.
根据式(3),选取1995—2014年为样本区间,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函数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回归,得到的拟合函数为
在实际情况以及欧文·费雪的跨期选择模型和佛朗科·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16]等其他诸多经济学家的消费函数中,人们当期的消费往往与其以往的消费习惯以及未来的预期相关,即可以假设当期的消费与前期的消费密切相关,得出的新的消费函数为
式中:Ct为当期消费;Yt为当期可支配收入;Ct-1为前一期消费;βi为待定系数,其中β1是前述的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式(4),选取1995—2014年为样本区间,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函数利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回归,得到的拟合函数为
模型的t检验值、R2检验值以及F检验值都非常显著,因此模型的系数是可信的.因此,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β为0.186 0~0.353 9.据此,计算得出我国的两部门投资乘数为
为验证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列出文献[8]得到的投资乘数和文献[56]对我国结构式乘数的研究中计算出的与航运相关的产业的投资乘数:1.48(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1.48(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1.52(通信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1.51(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3(运输仓储业)[17].这些乘数的平均值为1.484,在该乘数范围之内,结论是可信的.
2.3四部门的投资乘数计算
由于现代经济属开放经济,封闭经济条件下两部门的投资乘数有理论局限性,加之实际情况中政府税收和进出口对整个经济体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故此引入四部门(消费、投资、政府和净出口),计算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投资乘数(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1999年的投资乘数比较异常外,其他年份的投资乘数都在1.3左右.除去1999年的异常值,经计算,投资乘数的平均值是1.293 1.同时,可以看出,四部门的投资乘数小于通过凯恩斯消费函数得出的两部门投资乘数,而又大于通过更加严格条件下的消费函数得出的投资乘数.四部门的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中的经济运行,比两部门的投资乘数更精准.
2.4低碳航运产业链的投资乘数效应
根据表1中我国航运低碳投资支出的总量情况,利用计算出来的投资乘数分析凯恩斯低碳航运产业价值链的投资乘数效应.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当投资的支出用于国内消费时才会对本国经济产生乘数的影响,而当被用于进口时,乘数不发挥作用.因此,对我国船舶、港口环保的支出需要进行国内外区分.
我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在财政上对进口船舶实施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共计27.5%,并通过船舶出口退税鼓励出口,使国内航运企业主要以购买国内船舶为主.假设报废更新的船舶均由国内制造,因此需按比例扣除进口部分.虽然根据我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按价值计算)要达到80%以上,但因无最新数据,本文采用已有的数据,即我国三大主流船型的船用设备本土化率为49.67%,而这些配套设备占到了整艘船舶成交额的40.5%[18].
2014年,我国内河、沿海和远洋船舶数量分别为15.83万艘、11 084艘和2 603艘,其载重吨分别为11 274.71万t,6 920.43万t和7 589.58万t,分别占全部船舶的43.7%,26.9%和29.4%.柴油机的油耗大约为0.245 kg/(kW·h).由于没有相关数据,无法统计我国所有船舶的油耗量,故以载重吨作为各船型的油耗来计算其占比.假设国内航运(内河、沿海)船舶的用油全部在境内完成,而有一半的远洋船舶用油在境外,在境外购买的船舶用油不会产生乘数作用.
港口企业的支出是基于港口的投资,故可以全部被计算在内.
综上,得出可用于计算投资乘数的有效总投资(支出),见表3.
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在计算航运低碳投资乘数效应时,选用下列投资乘数进行比较验证:我国两部门的投资乘数(1995—2014年)为1.547 7;文献[6]计算出的与航运业相关的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运输仓储业的平均投资乘数为1.484;四部门的投资乘数的平均值为1.293 1,近3年的投资乘数为1.315 8.
以我国两部门1995—2014年的投资乘数1.547 7计算,效用值为14 421.71亿元;以四部门的平均投资乘数1.293 1计算,效用值为12 049.86亿元;以四部门的近3年(2012—2014年)的投资乘数的均值1.315 8计算,效用值为12 261.39亿元;使用文献[6]研究的航运业平均投资乘数1.484计算,效用值为13 828.77亿元.
对比以上结果可知,低碳航运产业价值链的投资乘数效应在12 049.86亿元到13 828.77亿元之间.
3结束语
从相关的投资乘数计算结果看,我国航运低碳总投资效应收入大于投资支出.本文运用结构性乘数得出我国用于航运产业价值链中船舶和港口的支出会产生乘数效应,体现在计算得到的两部门的投资乘数为1.547 7和四部门的投资乘数均值为1.293 1,均在1.3左右,均衡国民收入大致提升12 049.86亿~13 828.77亿元,均大于航运低碳总投资额11 310.55亿元.这说明我国低碳航运产业价值链效应收入大于投资,对引导我国航运业进行低碳投资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乘数的作用,对我国航运业的低碳投资实现了国民经济整体收入大于投资,表明对我国航运的低碳投资在宏观层面上是有收益的,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低碳环保改进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国民收入的整体提高.如何实现与航运业个体企业的投资回报相符,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冯淑慧, 朱祉熹. 中国船舶和港口空气污染防治白皮书[R]. 北京: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2014: 56.
[2]刘先成. 我国航运业低碳绿色发展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3]向蓉美. 投入产出法[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96123.
[4]陈锡康. 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在理论与应用方面的若干重要进展[C]//彭志龙, 刘起运, 佟仁城. 中国投入与产出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19.
[5]潘文卿, 李子奈. 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 一个投入产出分析的框架[C]//彭志龙, 刘起运, 佟仁城. 中国投入与产出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45352.
[6]任泽平. 投入产出乘数模型及扩展方法[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28(3): 1621.
[7]任泽平. 宏观经济结构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2: 139158.
[8]“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与应用”课题组. 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我国投资乘数测算和变动分析[J]. 统计分析, 2011, 28(3): 37.
[9]张红霞, 刘起运. 投入产出局部闭乘数的内涵[J]. 统计研究, 2011, 28(8): 8085.
[10]甘爱平, 曲林迟. 航运金融学[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0: 324.
[11]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EB/OL]. (20140224)[20151225]. http://jjs.mof.gov.cn/zhengwuxinxi/tongzhigonggao/201107/t20110704_570700.html.
[12]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EB/OL]. (20140224) [20151225]. http://jjs.mof.gov.cn/zhengwuxinxi/tongzhigonggao/201402/t20140227_1047811.html.
[13]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EB/OL]. (20140409)[20151225]. http://jjs.mof.gov.cn/zhengwuxinxi/tongzhigonggao/201404/t20140414_1067010.html.
[14]王芳. 固定资产投资的绿色乘数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15]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121129.
[16]曼昆. 宏观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25436.
[17]任泽平, 潘文聊. 结构式乘数及其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8): 8395.
[18]陈元法. 我国船舶配套企业发展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19]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 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50430)[20151225]. http://www.moc.gov.cn/zfxxgk/bnssj/zhghs/201504/t20150430_1810598.html.
4.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篇四
1、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愉悦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探索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体会计算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计算的快乐,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出示幻灯片)40×3= 0×5= 3×200= 25×4= 算完后指名说说3 × 200是怎样口算的。
2、笔算(出示幻灯片): 204×2 407×8 笔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探索新知
1、谈话引入:在刚刚结束的秋季运动会上,我们花溪小学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其中,在团体操表演中我们有4个方队,每个方队有120人。你知道我们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团体操表演吗?(师板书并让学生读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算式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 4×120 或120×4 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末尾有0)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揭示课题并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下,120×4结果会是多少呢? 提问:你会计算这个算是吗?
2、小组合作,探究不同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感受。用口算: 4×12=48 竖式: 4×120=480 120×4=480(1)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指名说说竖式计算的方法(3)师介绍并板书简便算法: 1 2 0 × 4 8 0 ① 写竖式时,一位乘数与另一位乘数0前面的数对齐;
② 计算时,用一位乘数与另一位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4×12=48)③ 乘完以后,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 师问:为什么添一个“0” ?在什么时候添?
3、教学“试一试”
0 7 0 0 × 6 ×9(1)让学生在课本上计算并指名板演。
计算完后让板演学生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问:第1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
第2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得末尾要添2个“0”?
4、引导学生小结:
(1)师问: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乘?然后怎么办?
(2)教师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小黑板出示,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提问:第(2)、(3)题乘数末尾只有1个“0”,为什么积得末尾有2个“0”?
2、完成课本第78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排。
学生列出简便的竖式进行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3、完成第79页第3题前两组
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对照比较:虽然乘数中几个数字相同,但由于0所在的数位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只有当乘数末尾有0时才可以用渐变方法,乘数中间有0时只能从各位七按顺序去乘。
4、出示卡片,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0” 130×3= 350×6= 250×4= 师小结:除了乘数末尾的0,有的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相乘也会产生0.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78、79页剩下的联系。第5、6题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篇五
生:每桶牛奶25千克,今天挤了30桶。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师:知道应该怎么想吗?
生:用每桶的千克数×桶数=总千克数。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计算。
生计算。
师: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25×3=75,25×30=750。
生:
2 5× 3 00 07 57 5 0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这样算:
2 5× 3 07 5 0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呢?
生:老师讲的这一种。
师:知道怎么简算吗?请你说一说是怎么简算的。
生:先把0放在一旁,不参加计算,最后把0添上去。
师:好,下面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做想想做做的第一题。
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
[反思]从教学流程上来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这个内容也不是太复杂的,只要认真听一下,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很快的掌握的。可是,学生作业时,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简便运算,仍然用比较复杂的方法计算。
(2)验算时,出现了错误:
3 0× 6 41 8 0 4
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在自己独立计算时,是用的比较复杂的方法,而在教师讲解简便方法时,没有用心去听,或者,当时听了,可又很快的忘记了。这正如M・希尔伯曼所说:“你可以很快地告诉学生他们需要知道的,但他们会更快地忘记你告诉他们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喜欢自己的发现,虽然,方法有点儿笨,但,那是他自己所发现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去自己探索、发现。简便方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在学生没有得到认同之前,他不会主动的接收,只能在老师的“强迫”之下接受:教师让学生用简便方法重做。那么,应该怎么样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呢?这里应该,让这名学生和其他学生来一次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在事实面前,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运用简便方法的优点,从而,让学生从内心里认同,这样学生才会在行动中接受并加以运用。第二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乘数末尾的0,强调不够,或者,没有突出“只有末尾的0”才能把它先放在一旁,不参加计算,在计算结束时,再把它添上去。在教学中,我还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学生在验算时,是这样算的:
3 0× 6 41 9 2 0
我认为这样做不太妥当,认为应该这样计算
3 0× 6 41 21 81 9 2 0
6.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篇六
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算法。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了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 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任选2题,算一算。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们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几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4。
(讨论91×4的算法,重点指导十位满40要向百位进4。讨论43×6,重点指导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师:这些题你是口算还是笔算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笔算的)
师:(提问笔算的同学)你们为什么用笔算而不用口算?
生:因为这些题计算时都要进位,口算容易出错。
师:(板书91×4)这道题你觉得该用什么办法算?
(学生计算后,投影学生的作业,说明算法.)
师:(表示满意)你们非常高明,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口算,什么时候该用笔算,这些题用笔算的方法计算不容易错。
(2) 讨论小结。
师:(指黑板上左右两边的题)这些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题计算时不进位,右边的题计算是要进位。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但觉得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生1: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教师板书)
生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生3:要先乘后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上来的数,然后再乘。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都注意了吗?
(3) 分组练习。
3、 发展延伸
师:刚才大家算的被乘数都是两位数的,如果被乘数是三位数,四位数,现在你们能不能做?(教师在黑板上写165×5,1514×6,4567×4三道题)请同学们计算,快的同学可以做三题,请同学们选两题计算。做好的同学可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组织讨论。)
……
板书设计:
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12×4=48 24×3=72 11×4 43×6 91×4
(1)3×4=72 (3)2 4
3×20=60 ×1 3
12+60=727 7 2
(2)24+24=48
48+24=72
7.经济学的乘数效应 篇七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全面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 并对此作了专门强调和阐述, 指出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全面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军工研究所现状考察
我国大部分军工类研究所是科研与生产并重型, 兼具事业和企业双重性质, 它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 研究所在管理上基本维系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 它为当时整合资源和集结能力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臻完善以及我国成功加入WTO, 一方面, 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特征日益显现, 另一方面,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的军工研究所为适应国家全面改革的需要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种转变使得习惯于等、靠、要的研究所无所适从, 并且还受到了来自民营企业、相关兄弟单位的激烈竞争, 这些现状使得研究所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迫于形势的压力和对发展前景的担忧, 研究所近年来在内部管理上做了些微调, 但基于根本体制的缺陷、管理的滞后, 仍一步步陷入困境, 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科研成果较少, 思想守旧, 人心涣散, 员工工作主动性不高, 生产效率低下, 大量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资源浪费严重, 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人的因素作用的结果。因为, 目前我国一些研究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很多人都是“出工不出力”, 大批优秀的人才流向外资和民营企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同类企业相比, 研究所工资较低, 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解雇措施, 员工努力工作和偷懒所获效用相差无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然落在改善和加强研究所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由于人力资源“只可激励不可压榨”, 因而,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只能采用激励的措施, 最主要的还是高薪激励, 所谓感情激励、政策激励, 如果缺乏经济基础就靠不住。因此, 研究所必须进行薪酬革命, 大幅提高人员工资, 实行效率工资制度。应用效率工资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激励约束手段之一, 它在企业管理改善方面上还能产生放大作用的“乘数效应”。
2 效率工资及“乘数效应”的内涵
2.1 效率工资的涵义
所谓效率工资 (efficiency wage) 就是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 也是使劳动总成本为最小的工资。与效率工资紧密相关的是市场出清 (market clearing) 工资, 即市场均衡工资。市场出清工资是使劳动市场出清的工资, 也就是使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工资。效率工资一般高于市场出清工资。效率工资理论的假设条件是生产率受企业支付工资的影响。当工资影响生产率时, 减少工资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而不是降低。因此,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 支付比市场出清工资更高的工资, 劳动总成本可能最小, 厂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 效率工资可以说是一种能提高工人生产率的激励工资制度。
效率工资一词最初来自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家在实证研究中发现, 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 边际生产率决定于工资, 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工人的市场出清工资, 索洛 (Solow, 1979) 、夏皮罗和斯蒂格里茨 (Shapiroand Stiglitz, 1984) 等人将企业支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现象解释为企业为防止工人偷懒而采取的激励办法。这种解释奠定了现代效率工资理论的基础, 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后来赢得了劳动市场微观经济理论发展中“80年代新热潮”的赞誉。
2.2 效率工资的作用机理
从效率工资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 效率工资实际上是一种激励约束工资制度, 它通过提高工人工资达到防止工人偷懒、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那么, 效率工资是如何实现对工人的激励约束呢?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实际生活中, 企业和员工将会按照市场工资水平签订合同, 并通过明确的或相互默许的方式规定员工应提供某种水平的劳动来换取工资。合同签订以后, 双方将会相互监督以确保合同条款的履行。员工对企业的监督相对容易做到, 只要企业按合同支付工资就行了。然而, 企业监督员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企业必须监视员工的工作表现以确保他们提供的劳动符合合同所规定的要求, 如果发现某一员工不按合同行事, 在没有对违反合同行为加以严厉约束的情形下, 企业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解雇该员工并以此警示其他员工。况且, 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规定, 如果不满足某些特定条件, 企业不得随便解雇员工, 这就更加弱化了解雇的警示作用。
然而, 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的条件下, 员工也并不惧怕被解雇, 因为他们很快能够以相同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其他工作。因此, 在这种情形下, 员工违反合同或者怠工行为被企业发现而受到的解雇惩罚将是很小的。既然企业不能够以解雇达到威胁员工的目的, 那么企业就必须对员工的每一工作表现加以严格监督, 以避免员工发生违反合同的行为。很显然, 这种严格监督的成本是高昂的, 并且还将带来其他副作用, 因为员工不希望自己的隐私遭到窥视或者在被监视下工作, 自然对这种监督十分反感。他们越是反感将越会招致企业更严厉的监督, 由此形成了企业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恶性循环。从另一方面来讲,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 企业也不情愿解雇员工,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解雇员工的损失是很大的, 首先是失去了老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 其次是由于企业解雇员工可能会造成停工, 导致丧失客户, 第三是企业解雇员工需要支付相关的赔偿费用, 雇佣新员工还需要支出相关的聘用、培训费用, 第四是企业解雇员工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企业的凝聚力, 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提高员工的流动率与辞职率等。
因此, 在这种情形下, 较精明的企业家可能会通过给员工增加工资以降低这种高昂的监督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支付的工资比其他企业更高, 该企业的员工将会更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 否则万一被解雇将会带来高昂的机会成本。员工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后, 将会比较自觉地遵守合同, 把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到接近或实现合同规定的标准。毫无疑问, 员工的劳动效率提高了, 企业将得到很大的利益。另外, 支付高工资的做法还有可能降低工作转换成本, 因为员工不会随便跳槽到工资较低的其他企业去。此外,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选择的余地也会扩大。如果各方面都运行良好, 员工的士气可得到提高。由于工资较高并且较少监管, 员工心情较为舒畅, 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企业最终不但不会因为工资高而蒙受损失, 反而会因为监督费用的减少和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增加利润。另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实行效率工资可以更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一是效率工资激励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大大加强, 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企业可以降低监督成本, 节约的成本可以作为员工的工资, 企业支出的效率工资使实际上的劳动成本并没有增加, 效率工资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就是效率工资的激励约束作用机理。
基于效率工资的激励约束作用机理, 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普遍采用这种工资管理模式。近年来, 我国许多外资、合资企业甚至一些内资企业也纷纷效仿这一做法, 因而它对当前我国军工研究所的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如果研究所创造条件实行效率工资, 它在有效解决研究所生产效率不高、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上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 “乘数效应”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决定过程中对其具有扩张作用的任一注入因素的增减变化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连锁反应, 其最终结果是这一注入因素的增减引起国民生产总值数倍于其自身大小的变化。经济学的“乘数效应”原理表明, 当某一投入要素增加时, 收入的增量将是该投入要素增量的若干倍, 即某一投入增加后引起相互关联因素的连锁反应, 然后通过“自组织”作用机理发挥放大作用以致产生更大的产出, 这就是“乘数效应”的经济学意义。
其实, 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乘数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对其更广泛的理解。在这里, 我们弱化其定量成分的表述, 给其以外延化的解释, 即增加某一投入或改善某一方面, 将会导致更多的产出或更广泛领域的改善, 这其实是一种内涵扩大化的“乘数效应”, 它可以发挥对更广泛现象的深刻诠释。正是因为有了“乘数效应”的存在才使得很多行为并不是孤立的, 譬如, 在研究所中, 一个方面的管理得到改善可能引起其他很多方面的管理改善。
3 效率工资在改善研究所内部管理方面的“乘数效应”分析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人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原则是, 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人的因素第一的原则, 注重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尽管现实当中, 存在着诸如目标激励、领导激励、公平激励、成就激励等多种激励的方式, 但最常用、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应该说还是报酬激励方式。本文前面所说的效率工资就是一种典型的报酬激励方式。效率工资的激励机理就是通过提供给员工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来达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企业总成本的, 这是效率工资在改善企业管理方面发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前文通过对研究所现状的考察, 我们发现, 研究所目前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科研成果较少, 思想守旧, 人心涣散, 员工工作主动性不高, 生产效率低下, 大量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资源浪费严重, 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没能充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等所致, 笔者认为, 如果研究所引入效率工资制度, 首先可以解决的是工作效率低下和总成本降低的问题, 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认为效率工资通过其独特的激励约束作用还可以在研究所内部管理中产生其他管理方面改善的“乘数效应”, 从而达到研究所管理绩效的整体提高。
3.1 有利于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
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企业是希望自己的员工队伍保持稳定的, 不希望员工经常辞职的, 原因是员工流失的损失是很大的, 首先是失去了老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 其次是可能会造成停工或科研工作的中断, 三是企业不得不再一次发生招聘和培训费用, 等等。如果企业提供的工资高于现行工资, 员工辞职的愿望将显著降低, 并且辞职率与实际工资呈反方向变化, 因此, 企业可通过支付员工——效率工资来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
3.2 有利于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
研究所中担负着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人员, 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如何有效的促进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 高报酬激励制度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通过支付给研发人员效率工资, 以充分体现出对知识和创新的尊重, 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研发人员的创造性, 挖掘研发人员进行创新研究的内在潜力, 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加努力, 科研效率更高。另外, 企业通过支付给研发人员效率工资还能吸引和留住研发人员, 而稳定人才队伍也是企业持续保持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石。
3.3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以质量谋生存、求发展, 只有较高的产品质量才能占领市场, 树立良好形象。产品的实物质量和价值质量是由企业员工生产出来的, 其高低虽是企业整体素质的反映, 但员工素质是决定实物质量与价值质量高低的能动力量。提高实物质量和价值质量要靠科技进步、现代化的管理和员工的个人责任意识, 而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员工较强的责任意识则要靠企业员工的高素质才能得以实施。所以, 人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根据效率工资理论, 支付给员工以效率工资, 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责任感, 从而能提高产品质量, 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最强劲动力。作为承担军品研制与生产的研究所, 确保产品质量是其重要的政治使命,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3.4 有利于增强执行力
执行力, 就个人而言, 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 则是长期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企业管理专家指出, 一个企业的成功, 30%靠的是战略, 30%靠的是运气, 另40%靠的是执行力。执行力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 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信息时代, 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执行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研究所里, 执行力的问题, 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大问题。执行力不强常常是研究所内部管理中无形的软肋, 造成执行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笔者之见, 研究所内部报酬激励机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报酬制度的影响。当前, “给多少钱, 干多少活”这是很多员工的心态。因此, 当研究所执行效率不高的时候, 这主要是薪酬水平不恰当。在实现研究所经营目标的过程中, 执行效率决定着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而执行效率与员工的体验和意见最为密切相关。在研究所里, 最快乐的员工往往也就是效率最高的员工。如果支付给员工以效率工资, 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企业执行力也会大大增强。
3.5 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 薪酬已不再是个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 而是体现创新人才价值的实现形式。工资越高, 技术创新人员就自我感觉被尊重, 自身的价值也容易得到实现, 因而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得到发挥, 创新的潜力也容易得到激发, 创新的水平就会随之提高。因此, 作为主要依靠技术上的创新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所, 如果支付给其技术人员以效率工资, 那么他们的创新潜力将得到极大地发挥, 研究所的创新能力因而也将得到协同提升, 研究所本身也必将从中获得技术上的丰厚回报。
4 效率工资发挥“乘数效应”的条件
4.1 一旦发现败德行为者必须开除, 这是保证效率工资发挥作用的首要前提
效率工资中“开除威胁”具有威慑力, 是起到激励约束作用的关键, 也是效率工资能够降低监控成本的重要前提。在计划经济时代, 由于研究所与员工之间不存在对等的社会交换关系, 在研究所、员工之上是国家权力的直接干预, 研究所无权处置员工, 因而根本不具备这一条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研究所逐渐获得部分用人自主权, 可以依法开除败德者。但开除败德者的成本仍是相当高昂的, 因为在研究所里存在发达的人际网络, 依照游戏规则开除违规者往往碍于人情关系, 效率工资的效果由此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在研究所里, 发挥效率工资作用的首要前提是必须绕过人情关系开除败德行为者。
4.2 研究所与员工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关系, 共同遵守互惠原则
研究所与员工作为劳动力市场中平等的双方, 遵守互惠原则是效率工资有效的条件。研究所与员工都重视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信誉, 都将对方过去各自的经历与声誉如何作为是否与其建立劳动契约关系的依据, 是维持效率工资这一游戏 (博弈) 的条件。效率工资之所以有效, 是因为它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情况下, 提供了一个可靠信号, 帮助研究所或员工来作出甄别与选择。而这一信号的可靠性在于研究所与员工之间仍有基本的信任, 双方都会相信对方是重视声誉的, 是尊重社会交换关系中的互惠性原则的。
目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不健全, 特别是相应的市场秩序仍处于建设初期, 研究所和员工的声誉在劳动力市场交易行为中并不是重要因素。工资、职称、获奖情况以及履历与档案等都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努力与忠诚情况, 声誉信号的示意作用较弱。在这种背景下, 研究所往往采用试用期的方法来尽可能排除专业人员的信息不完全性的干扰。在试用期内, 研究所并不支付高工资给专业人员。但这一方法对于有经验者, 特别是关键性岗位的专业人员则有明显的缺陷。对高级专业人员采用试用期, 无疑表明研究所对其无法信任, 那么专业人员自然也无法以忠诚和奉献来加以回报。
5 结 论
在前面, 通过对研究所现状的考察, 我们对研究所当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归结为人的因素作用的结果, 提出解决问题的基点是必须最大限度的对人力资源进行经济激励, 由此认为研究所必须进行薪酬革命。通过对西方的效率工资机制和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研究所引入效率工资制度能对人力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激励, 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激励约束手段之一, 它在研究所内部管理改善方面上还能产生放大作用的“乘数效应”。因此, 本文建议研究所改革应从薪酬制度改革入手, 引入效率工资制, 创造条件发挥其“乘数效应”, 从而达到研究所整体管理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洪安, 江若尘.效率工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 (3)
[2].唐犷.效率工资的决定机理及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 (2)
[3].张德远.关于现代西方效率工资理论的评述[J].财经研究, 2002, (5)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陈乐一.论效率工资[J].管理纵横, 2001, (11)
[6].袁志刚, 陆铭.效率工资理论述评[J].经济科学, 1997, (6)
[7].张宇, 高占胜, 王青.论效率工资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山西建筑, 2001, (2)
[8].计军恒, 王立梅.企业价值创造系统中技术创新乘数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 2006, (21)
[9].李颖.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有效途径[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4, (2)
8.《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p36~3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题列式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探讨算法
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⑶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⑴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
⑵介绍方法: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 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⑷小结。
3、试一试: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能说一说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作业设计:
1、课作:想想做做2
【经济学的乘数效应】推荐阅读: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效应分析07-18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06-26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11-19
排队的经济学美文12-19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想06-21
《经济学的危机》读书报告08-22
适合经济学原理的案例09-24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11-28
爱情经济学中的名言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