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2024-10-16

生物质蒸汽发生器(10篇)

1.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一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中有优点也有不足。

优点:

1.激发学生好奇心、以学生探究为主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分离沙和豆是铺垫,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看似普通的东西,其实它也蕴涵着许多的科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样东西。

2.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让学生对白糖用蜡烛进行加热,了解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在这个加热过程中试验现象壮观,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极高),通过试验和讨论,他们得出了实验结果。在这个试验过程中重点是诱导学生观察白糖加热过程中先发生了物理变化(溶解),然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炭化),学生对前一部分的物理变化不在意,老师我及时诱导并发现。

我的不足: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就有所欠缺。

1.我的评价语言还欠丰富,评价的层面还比较浅。

2.在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汇报过程中存在差异时,没有及时给予更正。应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所以导致实验的不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尽量克服以不的不足。

2.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二

某石化炼油厂催化装置一中蒸汽发生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露, 在停工检修期间对其发生泄露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初步找出泄露的主要原因, 并确定了修复方案, 管束返厂进行修复, 修复后使用一段时间发生二次泄露。

二、换热器管束泄露存在的主要缺陷

该换热器管束在检修期间进行返厂修复, 首先对一中蒸汽发生器管束的管板、管束进行了外部宏观检验, 发现管板外表面布满油污, 将入口、出口两侧管板外表面进行清理, 并进行PT/100%/Ⅰ检测, 发现此管束只有入口第一管程处管板与换热管角焊缝根部、管板管桥处存在大量裂纹, 有的已延伸至管板内部及换热管上, 且裂纹方向不一入口其它管程及换热器出口侧均无裂纹及其它缺陷。

三、初步分析产生泄露的原因

此换热投入使用时间较短即发生了泄露, 因此对产生泄露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从换热器在厂制造及设备现场使用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是由于设备在制造过程中, 换热管与管板焊缝存在一定的焊接残余应力, 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换热管板入口第一管程在高温条件、硫腐蚀等环境下发生开裂, 裂纹不断扩展直至延伸至管板及换热管。

四、修复方案确定及修复过程

通过多方讨论研究最终确定此换热器管束的修复方案为将第一管程的215根换热管全部进行更换。修复的主要过程及出现的难点:

1. 首先将第一管程的215根换热管全部抽出。

换热管抽出后, 发现焊接裂纹从管板外侧往管板内部延伸, 有个别的换热管管壁也有延伸裂纹, 仔细观察发现, 入口第一管程管板上存在大量的裂纹, 而且裂纹走向不一, 且较长较深。管板上裂纹的清除为重点问题, 处理不当或清除不干净, 可能使整块管板报废。考虑到此换热器经过使用, 所以在清除管板裂纹前, 为防止裂纹的再扩大延伸, 对管板进行了6h-8h的消氢处理, 然后在进行裂纹的清除工作。图1为换热管抽出后, 管板上存在裂纹情况。

2. 采用砂轮修磨的方法, 清除管板上的所有裂纹。

管板裂纹存在较多, 清除较困难。图4为裂纹清除后的管板表面。

3. 管板上的裂纹清除后, 对管板进行PT/100%/Ⅰ检测, 确保裂纹完全清除干净后, 方可对管板进行补焊。

为减少补焊处焊接应力, 提高抗裂性, 避免裂纹的产生, 焊接前, 对第一管程管板进行150-200℃的预热, 图3。管板补焊采用钨极氩弧焊。

4.

换热管采用标准GB 9948-2006《石油裂化用无缝钢管》, 按图纸规定值进行逐根试压, 保证换热管本身无泄漏, 无裂纹, 图4。试压合格后, 进行换热管的管头处理。

5.

管板补焊完成并打磨至与原管板齐平后, 再次进行渗透检测, 确定无裂纹及其它缺陷后, 方可进行穿管作业。

6. 换热管与管板焊接。

换热管与管板焊接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组装, 并进行强度焊+贴胀。焊接采用管板自动焊机焊接, 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规定的焊接参数进行施焊。因为管板已经焊接修补过, 经过很多次热冷过程, 硬度有一定的提高, 因此采取了焊接前进行150-200℃的预热, 并使换热管与管板焊接时始终保持焊接部位处于150-200℃之间, 并采取合理的焊接顺序, 减少焊接变形。换热管接头全部焊接完毕后立即进行了620±20℃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 减低焊缝的残余应力。

7.

热处理后对换热管与管板焊接接头进行PT/100%/Ⅰ检测, 经检测, 第一管程管头没有裂纹的缺陷的存在, 检测合格。之后进行管头的胀接。图5, 图6为修补完成后的管板。

8.

管束回装, 现场试压, 管束回装后, 按照规定试验压力进行试压, 试验过程中, 管束管头无泄漏, 试压合格。

五、修复后的使用情况

此一中蒸汽发生器经过此次修复, 没有达到预计的使用效果, 虽然修补完成后, 经过试压没有泄漏, 但是经过4个月的使用后, 此台换热器管束再次发生了泄露, 泄漏情况与第一次相同, 都为入口第一管程出现裂纹导致泄露。经多方研究决定, 此台换热器管束报废, 不具备再次修补的条件。

此台设备管束从投入使用至失效报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初次泄露时相关方进行了初步的原因分析, 再次泄露发生的原因应该进深一步查找, 为重新制造管束防止类似情况泄露, 做好预防措施。

六、防护、改进措施

此台换热器管束报废, 引起多方的深思与重视, 因为此管束只在入口第一管程处产生裂纹的最终原因不明确, 制造厂重新制作一台换热器管束不能保证不再发生类似情况的泄露。经过初次泄露的原因分析及查阅了其它多台类似管束泄露的情况, 笔者初步总结了防护、改进的措施。

1.

设计方面是否应该结合现场使用及工艺操作情况, 重新考虑设备的结构缺陷及材质是否升级问题, 改变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形式或者进行必要的材质升级, 降低管板焊缝部位的残余应力集中及操作介质腐蚀元素的影响。

2.

制造厂在制造管束的过程中, 管板与换热管的焊接采用合理的焊接方法和焊接顺序, 并采取必要的消除应力热处理, 降低管板处焊缝的残余应力。

3.

3.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的体会 篇三

生物监测是判断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的活菌对灭菌效能进行监测,根据其微生物是否死亡来判断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

1方法

我科于每周三,将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ACE test)(菌片型号为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ATCC7953)放于一个标准测试包中,将测试包放置灭菌器室内, 锅内的下后方, 设定蒸汽压力210Kpa、灭菌温度132℃、预真空3次、灭菌时间10分钟,进行测试。灭菌完备,取出生物指示剂,放置15min以上冷却至室温时,夹破内含的安培,放于摄氏56℃培养48h观察初步结果,7天后观察最后结果。

2结果

每周常规监测和上级部门抽查合格率均达到100%。

3影响生物监测的因素和注意事项

3.1生物监测包不合格 自制的生物监测包的大小、重量不合适 (标准为23*23*15cm,重量为4kg),过松或是过紧,过重或是过轻,新的或者是每次使用后的包布不清洗都影响蒸汽的穿透性,从而导致生物试验失敗。

3.2对生物指示剂的要求

3.2.1使用前 确认ACE test 的完好无损,并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3.2.2生物指示剂应避免靠近灭菌器和化学消毒剂;

3.2.3 密封保存,要求温度5~8℃,相对湿度20~80﹪RH条件下避光保存。

3.3机械因素 灭菌器开机温度和室内温度不相符,温度与压力不相符,均可导致监测的失败。

4生物监测的意义

4.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四

雍守喜

实验内容: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

(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

(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 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加观察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教学环境及实验准备

学校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玻璃杯子、沙子、豆子、筛网、搅棒、白纸;长柄金属汤匙、一小包白糖、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教师出示几种物质图片,看它们发生怎样的变化。(图1)

2、导入:今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发现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动机

二、探究与归纳

探究活动

(一):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混合1、[出示沙和豆子] 在桌子上我给大家准备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都认识吗?我们要用它们完成一项探究活动——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观察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预测:你们觉得会发生变化吗?

2、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3、混合实验(图2)

(1)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记录在表格内。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看、摸、闻„„)

(2)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中进行混合,轻轻搅拌。观察:在混合过程中,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

4、实验后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5、总结提升;我们发现,混合后沙和豆子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是豆子还是豆子,沙还是沙,没有变成其它的新物质,这是一个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探究活动

(二):

加热白糖实验

1、刚才我们做的实验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大家可能有些失望。下面,我们接着做一个更有趣的实验——加热白糖

2、讨论、想想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3、观察预测:给白糖加热,白糖会有什么变化?·请小组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本的实验记录单的预测栏中,并把观察到的白糖特点写下来。

4、教师讲解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糖要少些。

(2)加热的同学最好戴上手套,手持汤匙最外端,用外焰加热。

(3)观察时不要凑得太近。

(4)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汤匙放回盘子里冷却,小心烫手。

5、学生实验(图3)

(1)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讨论汇报(白糖颜色、气味等方面的变化)

6、归纳小结

通过实验,白糖经过了以下的变化过程:先是由透明的颗粒熔化成液态(透明的液体),继续加热颜色变成黄红、褐红,直至变成黑色,并且可以闻到有焦糊味,再接着加热,黑色的物质就燃烧起来。

【设计意图】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三、巩固辨析、拓展延伸

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我们把白糖加热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像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物质,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那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2、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说依据。

3、出示一些常见的活动。自由选择实验、判断。汇报、交流。

4、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总结: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去观察身边的变化属于哪种变化,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一步去观察。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板书展示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混合 沙和豆子

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加热

白糖

糖浆

变黄

黑色糊物质

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实验反思

1、整个教学实验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实验效果良好。

2、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

3、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实验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热情。达到了引导学生尊重实验现象,养成他们细心观察良好习惯的目的。

4、这节实验课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的评价,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及课程的延续性上还有待改善,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科学的实证意识、尊重课堂的时效实效”等方面来说,做的比较到位了。做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科学教师,给学生一个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间,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5、由于平时实验课上的较少,在本节实验操作中,看到了个别小组的学生在搅拌沙、豆子时动作不到位,学生不够大胆,放不开手脚,合作意识不够强。这还须我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加强训练和指导。

5.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五

发生危害情况及下半年发生趋势分析

去冬今春喀什地区受暖冬及干旱气候影响,给林业有害生物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林业有害生物的越冬死亡率下降,致使越冬虫口基数增加,发生期提前,发生危害严重。现将上半年我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下半年发生危害趋势分析如下:

一、今年上半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1、根据各县(市)林业和森防部门调查统计,上半年,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117.6万亩,比去年同期120.73万亩减少了3.12万亩,但危害仍十分严重。其中:轻度危害发生面积74.63万亩,比去年同期74.91万亩,减少了0.28万亩;中度危害发生面积28.02万亩,比去年同期30.47万亩,减少了2.45万亩;重度危害面积为14.97万亩,比去年同期15.35万亩,减少了0.38万亩。

2、春尺蠖在各县(市)均有发生,喀什市、莎车、叶城、伽师、巴楚县发生危害较严重。全地区发生面积56.68万亩,比去年同期的54.54万亩,增加了2.14万亩,重度危害面积为9.18万亩,比去年同期的9.15万亩增长0.03万亩。

3、蚧类害虫在地区11个平原县(市)均有发生,主要在莎车、叶城、伽师、巴楚等县发生严重危害。全地区发生 1

面积55.56万亩,比去年同期的61.49万亩减少了5.93万亩,重度危害面积5.40万亩,比去年同期的5.87万亩减少了0.47万亩。但红枣大球蚧发生面积17.23万亩,比去年同期的15.52万亩,增加了1.71万亩,扁平球坚蚧、橄榄片盾蚧、吐伦球坚蚧发生危害面积较去年有所下降,但危害程度较为严重。

4、十斑吉丁虫主要发生在喀什市、疏附、叶城、伽师、巴楚县,全地区发生面积2.36万亩,比去年同期的1.77万亩,增加了0.59万亩,重度危害面积为0.22万亩,比去年同期的0.15万亩增加了0.07万亩。

5、杨蓝叶甲在喀什市、疏勒、伽师、巴楚县有所发生,但在疏勒、巴楚县危害严重。全地区发生面积2.90万亩,比去年同期的2.92万亩减少了0.02万亩,重度危害面积0.17万亩,比去年同期的0.18万亩减少了0.01万亩。由于近两年的持续防治,发生面积有所下降,但危害程度仍然严重。

二、今年上半年我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虽然春尺蠖等食叶害虫的发生面积有所增加,但危害程度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一方面是今年我区在巴楚县开展了50万亩的天然胡杨林春尺蠖飞机防治,防治效果显著;另一方面采取绑缚塑料薄膜等多种措施,加大了平原人工林的春

尺蠖预防力度。

2、蚧类害虫危害程度依然十分严重。虽然经过连续几年的防治使蚧类害虫的发生面积有所下降,但是蚧类害虫的整体危害程度较往年仍然呈增加趋势,特别是随着红枣面积的不断扩大,大球蚧的危害又有加剧的趋势,今年在泽普、叶城等县的危害程度重于往年。

3、杨兰叶甲、十斑吉丁虫、沙枣白眉天蛾等此生害虫发生面积增加,主要在喀什市、疏附、叶城、伽师、巴楚县发生较为普遍,给当地以柽柳、榆树、胡杨为主的生态林造成严重损失。

三、下半年发生趋势分析:

下半年是红蜘蛛、小蠹虫、病害、林木鼠兔害主要危害期,如高温干旱气候不断持续,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现将下半年林木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分析如下:

1、红蜘蛛在喀什地区种类多、寄主广,各县(市)均有分布,呈严重危害趋势。其主要危害期在7—8月份,预计下半年红蜘蛛发生面积18万亩。

2、小蠹虫是近年来我区林果上的主要蛀干害虫。各县(市)均有发生,尤其是在英吉沙、疏附、疏勒、伽师、岳普湖、喀什市等县市发生危害较为严重,预计发生面积10万亩。

3、灰暗斑螟是去年我区由于异常气候而突发的林业有害

生物,由于去冬今春加强了积极预防,今年上半年未大面积发生,预计下半年随着腐烂病、小蠹虫的危害加剧及秋季害虫树皮下越冬危害该害虫的危害面积会随之增加,预计发生面积3万亩。

4、林果病害:腐烂病、流胶病是我区林果上的主要病害,全区12县市均有发生,预计下半年发生面积15万亩,呈严重危害趋势。

6.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六

工 作 总 结

2010年汉台区水稻种植面积16万亩,平均亩产563.7公斤,较去年增产5.1%,主栽品种有宜香优2292、宜香优10号,丰优28等为主,搭配品种有丰优737,协优527等。

一、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特点及原因分析

据收获前调查:今年我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曲病中度发生,纹枯病、二化螟偏重发生,稻蝗、稻苞虫偏轻发生,穗颈轻度发生。

1、稻曲病:中度发生,全区发生10.3万亩,防治9.6万亩。据调查,平均病田率97.5%,病穗率11.45%,病指4.63,其中病田率病穗率较2009年分别低2..5个百分点.4.55个百分点,病指0.82,仍以武乡西村发生最重,病穗率14.2%,病指19.41.该病今年中度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气象条件:8月中旬18-24日连续7天降雨达117.9毫米,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入侵,致使多数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但后期长日照高温湿度低的气候条件却抑制此病的急速扩展。(2)栽培品种:今年我区以宜香优、丰优系列等优质稻为主,调查显示,该系列品种均易感病。(3)菌源情况:2009年稻曲病偏重发生,土壤残存充足菌源,利于发病。(4)肥力过高,特别是氮肥过量或追肥过迟是引起较重发病的主要原因。

2、纹枯病:偏重发生,重于去年。全区发生13.5万亩,防治8.8万亩。据后期调查,病田率100%,病丛率81.15%,病株率77.12%,病指28.96,除病田率与2009持平。其它指标分别较2009年高0.65个百分点,12.12个百分点与10.86个百分点。

今年纹枯病偏重发生的原因是:7月中旬降水量为118.3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143%,7月下旬降水量为76.6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84%。降雨偏多,降水量大,连续阴暗,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侵染,且多数田块未及时晒田或晒田较迟,控苗效果不理想,致使无效分蘖增多,田间郁闭,利于纹枯病的发展传播。

3、稻穗瘟:轻度发生。全区发生2.8万亩,防治9.6万亩,据调查,病田率35%,病穗率1.12%,病指0.3,损失率0.457%,发生程度略轻于2009年水平,各项指标分别较2009年低2.5个百分点,0.36个百分点,0.05和高0.257个百分点。

今年穗颈瘟发生较晚。据7月8日面上调查,首先在铺镇大寨村发生叶瘟,局部危害。其他常规稻和杂交稻上均未发生叶瘟。主要原因是:7月降水量偏多42%,8月降水量偏多44%,月降雨达16天,且18日—24日持续一周降雨,利于叶瘟向穗颈瘟病的发生发展。(2)品种抗病情:目前我区种植的杂交稻品种中,绝大部份对稻瘟病的抗性较高。(3)我区围绕稻油一体高产活动,全面推广以农业措施为主的综防技术,提倡健身栽培,合理施肥,其抗性大大增强,致使该病未能在我区造成较重危害。

4、二化螟:偏重发生。全区发生12.4万亩,防治15.1万亩。据调查:虫田率100%.虫伤株率11.98%,白穗率8.78%,总螟害率20.76%。各项数值均较2009年分别高12.58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4.93个百分点,8.96个百分点.今年该虫偏重发生的原因是:2009年冬前播稻茬,亩有虫1171.3只/亩,较常年增加22.2%,比2009年高13.3%,且4月份温度较低,阴冷寡照,育秧推迟,大田插秧也推迟,早插大田和秧田着卵量大,危害重。但是大田防治习惯彩杀虫双大粒剂,杀虫效果不理想,致使后期虫伤株和白穗较多。

5、稻苞虫:偏轻发生。全区三代稻苞虫发生4.2万亩,防治4.9万亩。虫田率60%,百丛虫量4.55头。调查40块田,达标率0.虫田率、百丛虫量较去年各项高29.9个百分点,3.05头,致使今年稻苞虫危害仍为偏轻发生程度,形成以老君拐拐村达标率为5%的重虫田。

据对二代稻苞虫基数调查:今年亩虫量22.8头/亩,较2009年46.7头少51.2%,较2008年36头少36.7%.究其原因:(1)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内有10天左右伏旱天气,7月平均气温高0.6度,8月平均气温偏高0..7度,且降水较多,不利于二代稻苞虫产卵孵化。(2)防治工作卓有成效,由于农户对稻油一体高产创建病虫综防技术的普及,防治工作力度加大,有效地控制了三代稻苞虫危害,但个别贪青晚熟,生育期迟的田块发生较重。

6、稻蝗:偏轻发生。全区发生4.1万亩,防治2.6万亩。据5月14日、17日再次网捕稻蝗,百网虫量均为3.3头,较2009年同期值持平。

分析原因:(1)据冬前越冬基数调查,土表草皮下有卵块0.21

块/平米,较常年74.1%;稻茬中0.27块/百丛,减少82.4%;平均卵粒数28.3粒,减少20.25%.(2)水稻插秧期前后农民重视重虫田块药剂防治,未造成明显损失。

二、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工作

1,预测预报工作。今年继续加强了对测报工作的领导。采用了多种监测手段,全面监测各种病虫害。注重系统观察与全区面上田间调查相结合,及时掌握病虫发生信息,对取得的数据在认真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气象预报作出病虫情况判断,及时发出病虫情报,通过电子邮件和书面汇报。据统计水稻生长阶段,共发《病虫情报》5期,向省植保站发电子邮件15次,电话汇报8次,书面汇报16次。经调查验证,病虫情报准确率达90%以上,较好地正确指导了全区水稻的综合防治。

2,狠抓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夯实农业措施的落实。今年围绕稻油一体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稻病虫综防技术。一是提倡健身栽培,继续深化水稻以培育壮秧为目的的浸种育秧增温育秧技术,增强水稻秧苗的抗病基础。二是配方施肥,科学促控。测土配方,种子配比肥料,适时晒田。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将活动与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片5000亩。从浸种、育秧大田插秧、病虫适时防治等综防技术贯穿到水稻生长的整个阶段,以科技示范户和高产协理员为样板,大力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带动了全区水稻病虫的防治。

3,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增强综防技术辐射带动作用。

为了推动全区绿色粮油生产,为群众做好技术服务,我们始终保持向汉中人民广播电台农业科技栏目,汉中移动电子农务和汉中电视台关注汉中栏目提供病虫信息,利用媒体宣传平台,宣传植保技术,及时指导农户对水稻病虫防治,扩大了水稻综防技术的宣传面。

4,结合重大病虫的应急防治,开展统防统治。以7个专业化防治队为主体,以稻水象甲防治为重点,在全区开展统防6.1万亩,平均减少用药1.6次,减少成本15.2元。平均防治84.3%,较群众自防增产8.8%,增加效益79.5元。龙江尚平安除做好自己承包150亩大田防治外,承包邻村2200亩病虫防治,人均增益3550.三、问题与建议

1,今后仍需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应加大对测报工作的投入,改善测报站工作条件,采购必要的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数码照相机‘病虫挂图等,适应省提倡的绿色植保,信息快速传递的要求。

2,选派爱岗敬业的测报技术人员参加省、市植保部门组织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学习粮油、果树、蔬菜方面的监测预报技术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综合防治服务。

7.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七

秦山第二核电厂的蒸汽发生器是一个立式的、自然循环式的、产生饱和蒸汽的装置。它由外壳、U形传热管、汽水分离器和套筒等部件组成。反应堆冷却剂在传热管内流动, 把热量传递给管外的二回路水, 二回路水在蒸汽发生器内自然循环, 在它流经传热管外时有一部分水变成饱和蒸汽, 供给主汽轮机和辅助设施。作为反应堆的第二道屏障的组成部分, 蒸汽发生器在有放射性的一回路系统和无放射性的二回路系统之间提供了屏障。对于一个主控操纵员来说, 蒸汽发生器水位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对蒸汽发生器水位的各个影响因素了解清楚以及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后, 才能在蒸汽发生器水位发生异常时作出准确而有效的应急措施, 从而确保反应堆及汽轮机的安全可靠运行。

主给水流量调节系统 (ARE) 的功能是向蒸汽发生器供应给水。这水来自凝结水抽取系统 (CEX) 的凝汽器, 并通过给水除氧器系统 (ADG) 的水箱。水在低压加热器和高压加热器内加热 (ABP和AHP) , 依靠主给水泵供水。蒸汽发生器的供水量由给水流量控制系统进行调节, 它将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水位维持在一个随汽轮机负荷变化所预定的基准值上。

本文将从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入手, 分析影响SG水位的相关系统, 并对机组运行以来发生的一些SG水位瞬态变化的事件加以简要分析。

1 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原理

设置蒸汽发生器水位调节系统的目的, 就是为了维持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水位在需求的整定值上。

水位不能过高, 否则将造成出口蒸汽含水量超标, 加剧汽轮机的冲蚀现象, 影响机组的寿命甚至使汽轮机损环。而且, 水位过高还会使得蒸汽发生器内水的质量装量增加, 在蒸汽管道破裂的事故工况下, 对堆芯产生过大的冷却而导致反应性事故的发生。如果破裂事故发生在安全壳内, 大量的蒸汽将会导致安全壳的压力、温度快速上升, 危害安全壳的密封性。同样, 水位也不能过低, 否则, 将会导致U型管顶部裸露, 甚至可能导致给水管线出现水锤现象。这样, 堆芯余热的导出功能将恶化。

为此, 蒸汽发生器水位整定值设计成随负荷而变化的。这里所说的负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即进入汽机的蒸汽流量与排向凝汽器的蒸汽流量之和。在低负荷时, 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压力高 (出口蒸汽压力在零负荷时为7.6MPa) , 水的密度大, 确定较低的水位定值是为了保持蒸汽发生器中的水装量较少, 以防止在主蒸汽管道破裂时, 向安全壳释放更多的能量, 造成安全壳破坏。

在20%负荷以下, 水位定值随负荷增加而提高。这是因为在负荷减小时, 由于蒸汽发生器中汽泡数目减少, 使蒸汽发生器中水的密度增加 (降低比容) , 为了使水位不至于下降到低水位保护动作, 水位随负荷增加而线性增加。

在20%—100%负荷时, 水位定值维持在51.6%水位不变。因为随着负荷的增加, 蒸汽发生器中汽泡的数目和尺寸都增加, 这就降低了蒸汽发生器中水的密度, 提高了比容。这时如果不减少蒸汽发生器中的水的质量, 其水位将会升高到淹没二级汽水分离器, 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所以为了保持蒸汽发生器出口的干度, 在20%—100%负荷时, 水位控制系统将水位维持在51.6%恒定。

同时, 蒸汽发生器水位也参与保护动作, 水位定值情况如图1所示。

1.1 主给水泵系统 (APA)

1.1.1 系统功能

1) 在各种工况下, 本系统能通过高压给水系统, 从除氧器连续地向蒸汽发生器输送除氧水。

2) 系统设有三台电动主给水泵, 正常运行期间, 两台运行, 一台备用, 三台泵可以任意切换。

3) 当两台运行的电动主给水泵组中一台脱扣时, 处于备用状态下的电动主给水泵快速启动。

4) 具有变速功能, 能在反应堆整个热功率范围内, 满足蒸汽发生器给水流量调节系统 (ARE) 控制给水的流量要求。

1.1.2 主给水泵转速调节原理

每台蒸汽发生器都有各自独立的水位调节系统, 通过改变调节阀门的开度以改变给水流量从而达到控制水位的目的。但是, 二台蒸汽发生器的给水母管是共用的, 如果只是单独采用水位调节方式, 当一台蒸汽发生器的水位偏离整定值而需要改变给水调节阀的开度以改变给水流量时, 将会引起给水母管压力的改变, 而此时另外一台蒸汽发生器的给水调节阀开度并没有改变, 因而其给水流量因给水母管压力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这样, 在这台蒸汽发生器内将出现汽—水流量不平衡状况, 从而也会发生了水位的波动。为了避免这种相互间的不良影响, 避免给水调节阀的频繁动作, 改善水位调节系统的工作环境, 引入了给水泵转速调节系统, 通过调节给水泵的转速使得给水阀的压降在正常的负荷变化范围内 (0~100%FP) 维持近似恒定, 从而优化给水调节阀的工作条件。

主给水泵系统维持给水母管与蒸汽母管之间的压差随负荷变化, 从而保证调节阀的压降保持近似不变, 从而消除了两台蒸汽发生器之间的耦合影响。给水母管与蒸汽母管之间的压差随负荷变化而呈抛物线变化, 作为近似, 可以用一条折线来表示, 如图2所示:

图中:给水母管和蒸汽母管的总压降△P由四部分组成:

通过调节给水泵的转速, 我们能保证泵的出口压头和流量都随负荷变化而变化。这样不仅能维持给水阀的压降不变, 而且能使压头与图2所示的总压降曲线相吻合, 从而消除了两台蒸汽发生器之间单独的流量调节之间的不良耦合。

主给水泵转速调节原理如图3所示, 主给水泵转速控制原理 (见下页模拟简图) :实测的“汽水母管压差”信号与根据蒸汽总流量整定的“汽水母管压差”实测值进行比较后, 经PID输出, 与“液力耦合器控制信号的平均值”比较后, 经一积分环节送出每台主给水泵的“液力耦合器控制”信号, 经过每台主给水泵的“手自动控制站”, 转换为4~20毫安电流信号后送入液力耦合器伺服机构PLC控制器, 同时伺服机构的“液力耦合器反馈”信号也送入该PLC, 两者进行比较, 达到整定的差值后送出开关量信号, 启动伺服电机正转或反转, 以调整勺管位置, 达到调节转速的目的。

1.1.3 主给水泵连锁跳泵逻辑的修改

二期设计为两条6k V母线为三台电动主给水泵供电, A、B泵各占一条母线, C泵挂在两条母线上, 接线如图4。

1) 正常运行时A、B泵运行, LGA6和LGB4放备用

2) A泵的备用启动命令有三个:BLGA6LGB4泵跳

3) B泵的启动命令将达到三个ALGA6LGB4泵跳

4) LGA6的启动命令为A泵跳

5) LGB4的启动命令为B泵跳

1.2 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原理

我们厂的蒸发器水位调节系统是一个利用水位偏差 (要求值与实测值的偏差) 、蒸汽流量和给水流量的三冲量串级调节系统, 通过调节主给水系统的主给水调节阀和旁路调节阀来改变主给水流量, 从而达到维持蒸汽发生器水位在程序整定水位。两台蒸汽发生器分别用两套控制回路来调节液位。对于每台蒸汽发生器而言, 其水位的调节是通过控制进入该蒸汽发生器的给水流量来完成的。每台蒸汽发生器的正常给水回路设置有两条并列的管线:主管线上的主给水调节阀用于高负荷运行工况下的水位调节, 旁路管线上的旁路调节阀则是应用于低负荷及启、停阶段的运行工况。其调节原理如图5所示。

给水主调节阀可保证1854t/h的受控流量 (名义流量的95%) , 旁路调节阀可保证的受控流量为293t/h (设计流量) , 实际上旁路调节阀可保证360t/h的流量 (名义流量的19%) 。流量控制由两个互补的通道来保证:

1) 两参量 (蒸发器水位-负荷) 控制通道, 它在低负荷 (小于18.5%FP) 时运行, 使旁路调节阀 (ARE242、243VL) 动作;此时主调节阀保持全关状态。

2) 三参量 (蒸发器水位-给水流量-蒸汽流量) 控制通道, 它在高负荷 (从18.5%FP到100%FP) 时运行, 使给水主调节阀 (ARE031、032VL) 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旁路调节阀保持全开状态。

1.2.1 旁路给水调节阀调节原理

1) 旁路调节阀设计是调节大约19%的额定流量, 用于启动和低负荷工况。因为在低负荷时, 测量流量的节流装置两端的压差太小, 流量测量不精确, 信噪比也变得较差。此外, 在低负荷时, 如果采用主给水调节阀, 它在较小的开度下频繁调节, 会带来阀座过度磨损, 并且在较小开度下, 其调节性能很差。因此在负荷低于18.5%时, 主给水调节阀保持关闭, 只使用旁路调节阀调节。

2) 用于旁路调节的信号有水位调节器给出的给水流量需求信号和低负荷下蒸汽总量信号。蒸汽发生器的实测水位与根据蒸汽负荷得出的程序水位定值比较后, 给出水位偏差信号, 经过给水温度补偿, 再通过水位调节器给出给水流量需求信号。

3) 温度补偿:每台蒸汽发生器装有一台给水温度传感器, 经高选后的给水温度输入变增益函数发生器 (变增益环节) , 如图6。控制系统将水位偏差信号乘以一个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系数。其作用是在低负荷时, 给水温度低, 增益系数小, 使调节过程稳定, 避免调节机构的频繁动作。在高负荷时, 给水温度高, 增益系数大, 使调节过程更为灵敏。

4) 水位滤波器:它是一种延迟滤波器, 其作用是避开在负荷变化初期水位变化的过渡过程中各有关参数瞬态变化的干扰, 消除蒸汽发生器“水位膨胀”和“水位收缩”现象对调节系统的不利影响。

5) 低负荷下蒸汽总量信号由二部分组成:汽机的冲动级压力 (窄量程) ;旁路排放的蒸汽流量。给水流量需求信号与低负荷下蒸汽总量信号相减后, 进入流量调节器将流量信号转换为旁路给水调节阀的开度信号, 调节旁路阀ARE242/243VL。在主控室也可以通过手操器直接操作旁路调节阀。低负荷下, 往往GCT-C会有开度, 因此GCT-C阀门开度的变化会引起蒸汽发生器水位的变化, 如果GCT-C阀门快关, 造成SG压力升高, 气泡压缩, 可能导致蒸汽发生器低低水位而停堆。因此, 在低负荷下, 特别是刚并上网时, 一定严密注意GCT-C的开度, 尽量不要出现大的扰动。

6) 当出现P4, 且Tavg<295.4℃信号出现时, 旁路调节阀固定在一个预定的开度上 (60%) 。这一开度一直保持到蒸汽发生器液位达到它们的整定值 (-5%) , 此时正常控制自动恢复运行。为了避免切换过快, 这个信号与一个时间延迟 (30秒) 联锁。

1.2.2 主给水调节阀调节

1) 主给水调节阀调节是一个三冲量串级调节系统 (水位误差、主蒸汽流量、主给水流量) 。这里主蒸汽流量信号在进入调节回路前有一个滤波器, 其作用是在孤岛运行或大幅度甩负荷时, 为了延迟蒸汽流量快速、剧烈地下降, 减小蒸汽发生器水位调节过渡过程中的水位振荡峰值。实测的主给水流量与经过校正后的蒸汽流量相比较, 给出汽/水失配信号, 这里采用汽/水失配信号反映水位变化的趋势比水位偏差信号灵敏, 作为一种前馈信号, 它的引入增加了给水流量的调节速度。汽/水失配信号与水位调节器的输出信号之间的偏差送到流量调节器, 流量调节器将偏差信号转换为主给水调节阀的开度信号。在主控室也可以通过手操器直接操作主给水调节阀。

2) 主给水调节阀调节回路中引入了一个 (6.5%Qn) 偏置信号, 其作用是确保在低于18.5%Pn的功率水平下主给水调节阀保持关闭状态, 避免主给水调节阀和旁路调节阀同时工作, 增加调节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 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系统是先靠主给水流量调节阀调节。水位降低引起调节阀开大时, 水流侧压差 (△P) 将下降, 同时由于蒸汽流量的增加而引起压差整定值增加, 这将造成主给水泵转速增加, 使压头增加, 流量增加。再通过水位控制系统重新校正给水流量 (即调节阀开度) , 以保持蒸汽发生器水位。

2 蒸汽发生器水位影响因素简要分析

首先, 如果两台蒸汽发生器水位同时产生变化, 出现异常。我们就要考虑主给水泵调节系统是不是出现故障了。每台APA泵转速是不是出现异常, APA调节系统的四个RC是不是出现故障, 这是我们要检查的重点。如果发现异常, 就立即把手操器放到手动, 并调整到正常范围以内, 调整SG水位到正常水位。当然, 产生给水母管与蒸汽母管压差的两块仪表:ARE002MP与VVP004MP也是我们怀疑的对象。同样道理, 在低负荷及冲转并网前时, 由于GCT-C往往会有一定的开度, 这个时候, 排往凝汽器的蒸汽流量的变化以及GCT-C阀门开度的剧烈变化也会对两台蒸汽发生器水位产生不小影响。此时, VVP024/025MP发生变化则会对GCT-C阀门开度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冲转并网前, 当参与控制的压力表发生高漂时, 会导致GCT-C的阀门关闭, 从而导致蒸汽压力上升, SG内气泡迅速减少, 而由于虚假水位导致停堆。因此, 在冲转并网前, 一定要确保VVP024/025MP的正常性。GRE023/024MP会对蒸汽发生器水位定值产生影响, 也是同时导致两台SG水位产生波动的因素。

其次, 如果只是一台蒸汽发生器水位产生瞬态变化, 则要考虑单台SG水位调节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了。第一, 水位计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果参与控制的水位计发生变化 (高漂或低漂) , 将直接影响到SG水位的变化, 水位计的变化将导致产生水位偏差, 从而导致给水流量的变化, 进而使SG水位产生进一步的变化。如果发生故障的水位计不参与控制, 那么只会产生报警, 并和其他信号符合产生保护动作, 而对于SG水位控制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第二, 给水流量或蒸汽流量的故障变化, 二者之一的变化会迅速作用在汽水失配环节, 由于微分作用的结果, 会迅速改变给水调节阀门的开度, 进而影响SG水位。第三, VVP压力表的变化 (仅对于VVP010/013MP及VVP011/014MP而言) 也会对SG水位产生影响。由于主蒸汽管道蒸汽流量需要压力的校正, 因此压力变化也会导致蒸汽流量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到SG水位产生变化。在这里, 特别提到的是, VVP010MP及VVP011MP, 这两块压力表不仅对蒸汽流量进行校正, 而且还参与GCT-A的阀门开度控制, 因此, 如果这两块压力表产生故障, 不仅给SG水位带来瞬态变化, 而且有可能使GCT-A的阀门开启, 使一回路发生过冷。

3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运行, 随着运行经验的不断增加, 我们对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相关系统和因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对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对其中一些不尽合理的相关因素作了改造。现在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各系统能够相互协调工作, 同时运行经验的不断增加也保证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蒸汽发生器水位的控制原理, 并结合机组2006年以来的若干事件对蒸汽发生器水位影响因素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蒸汽发生器水位,主给水泵,给水流量调节系统

参考文献

[1]胡文勇.主给水泵系统手册FC-16-APA-11, 2005.5:2.1-5.1[Z].

[2]吴军轶.主给水流量调节系统手册FC-10-ARE-01, 2006.5:6.1-6.3[Z].

8.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八

关键词:蒸汽发生器,椭球封头锻件,ASME标准,RCCM标准

0引言

国内某核电项目的蒸发器椭球封头锻件由法国阿海珐公司 ( AREVA) 负责设计, 日本制钢所 ( JSW) 负责制造。在设备制造期间, 原属该项目蒸汽发生器的椭球形封头锻件因晶粒大小超标, 而未能通过理化试验, 且需重新做热处理。设计方法国阿海珐公司建议将两件原美国项目的蒸汽发生器椭球形封头调用过来。在锻件运抵国内并申请开箱时, 相关部门要求设计方对该两件锻件是否可用进行技术评价, 并对所使用的制造标准进行分析比对。为了确保产品质量, 业主公司联合项目设计方、监造方以及制造厂共同进行分析比对汇报, 最终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1蒸汽发生器整体制造工艺简述

1. 1蒸汽发生器简介

该核电项目蒸汽发生器采用法国阿海珐公司设计的79 /19 TE型。型号特征描述如下: 热交换面积为7 900 m2, U形传热管外径为19. 05 mm, U型管呈三角形布置 ( Triangular Pitch) , 引进轴向节能器 ( axial Economizer) , 设计寿期为60年。蒸汽发生器设计成立式筒体结构, 内部包含U形管束及支撑系统和汽水分离器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U形传热管将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单相来水所携带的热量转换为二次侧的沸腾态的双相汽水混合物, 再从沸腾混合物中分离出干燥和饱和的水蒸气, 然后通过蒸汽出口接管将蒸汽传到汽轮机。通过给水接管和给水环, 蒸汽发生器能不断地从给水系统获得持续水源。除了稳态传热功能, 蒸汽发生器二次侧还能为减轻一次侧高温瞬态和缓解事故条件提供给水。

1. 2蒸汽发生器椭球封头锻件

椭球封头顶盖作为蒸汽发生器主要锻件, 主要有三个作用: 作为压力边界的一部分, 包容蒸汽发生器内产生的主蒸汽; 将主蒸汽通过出口管嘴输出到常规岛汽轮机中; 为蒸汽发生器上部内件 ( 干燥器) 提供支撑。

椭球封头锻件的主要工艺流程罗列如下: 钢锭 ( 熔炼, 切头去尾, 锻造成型, 消氢处理) →热旋压成型→调质处理 ( 淬火→ 回火) →空气冷却→内外表面打磨→切割母材见证件→焊接临时吊装环→内表面机加工→外表面机加工→主蒸汽出口管嘴内径机加工。其中部分无损探伤、热处理和理化试验等工序未列出, 相关对比分析将在第三节中给出。

1. 3锻件调换

原属国内某核电项目蒸汽发生器的椭球形封头锻件在热处理过程中, 因晶粒度过大, 导致落锤试验以及金相检验不合格。后锻件制造厂采取了相应改进措施, 对性能热处理参数进行了调整, 并取得了较理想的试验结果。但考虑到项目进展, 在能够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业主方和设计方做出了调换美国项目封头的决定。

调换的原美国项目和国内项目蒸汽发生器椭球封头的主要设计特征参数和主要结构均完全一致。即在该两件封头的设计选用材料、数量及主要结构尺寸方面, 该两件原美国EPR蒸汽发生器椭球封头与该国内项目蒸汽发生器椭球封头具备调换的可行性。

2锻件主要成分和主要工艺

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 业主公司协同蒸汽发生器设计方以及供货方法国阿海珐公司对计划调用的锻件从化学成分、制造工艺、调制热处理及模拟焊后热处理要求、理化试验种类、评定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比对。另外, 试验取样将在第四节中详述。

2. 1化学成分要求及标准比对

根据RCCM第II章要求, 椭球形封头采用奥氏体合金钢20 MND 5锻造, 其主要成分以及两标准的要求罗列如表1。由表中可以看出, 两调换的锻件是采用双重标准中较严格的值进行制造, 因此, 可以满足RCCM相关章节的要求。

注: “* ”代表最大值

2. 2熔炼及制造工艺要求和技术比对

椭球形封头锻件制造的主要工艺流程已在前面给出, 表2对两标准中对主要工艺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节选和比对。为方便核实, 节选的章节号一并罗列在表中。由比对结果可以看出可以满足RCCM相关章节要求。

3焊接见证件和母材见证件设置要求

3. 1焊接见证件设置要求

设计方选取了锥形筒体以及高筒体间环缝设置了见证件, 根据RCC - M S7800, 该见证件将代表蒸发器所有二次侧环缝, 包括椭球封头及上筒体间环缝。因此椭球封头不再单独设置焊接见证件。

3. 2母材见证件设置要求

美国项目与国内该项目对存档材料要求一致, 用于调换的椭球封头锻件根据RCC - M M370章节对母材见证件的要求, 设置了存档材料和试验余料, 详见表3标准对比。

两件调换的椭球封头锻件存档材料的截取记录符合国内项目对试样的取样位置要求, 详见表4数据符合性对比表。所有存档材料在设备完工后随蒸汽发生器提交业主公司。

4结语

9.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九

注射剂是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而发生作用的药品,其产品质量,尤其是对微生物的污染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灭菌产品来说,蒸汽灭菌是杀灭微生物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其灭菌的有效性非常关键。

目前,在注射剂生产中采用的最广泛的灭菌方法是湿热灭菌,即采用高温湿蒸汽(通常为饱和蒸汽) 灭菌的方法,湿热灭菌法在于高热时有水分子存在,能加速对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凝固,具有灭菌效率高、灭菌可靠、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和经济性好等优点。

湿度达到饱和时(即相对湿度RH为100%或水活度AW=1.0)的灭菌方式称为湿热灭菌,基于湿热作用下使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凝固的原理,一般需要的温度比干热法低,时间也短,如121 ℃、12 min或134 ℃、2 min。

该方式采用饱和的洁净纯蒸汽,由于其热焓量较高、潜热大、穿透力强,因此灭菌效率高。

保证灭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的洁净纯蒸汽,其质量要求除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注射用水”的各项质量指标规定之外,由于湿热灭菌的特殊性,还必须对纯蒸汽的不凝性气体含量、饱和度(过热度)、干燥度这3个指标有所规范。由于饱和度和干燥度的条件较易满足,本文只讨论纯蒸汽中不凝性气体的含量。

1规范对纯蒸汽中不凝性气体的含量要求

有关纯蒸汽中的不凝性气体含量,各国的规范要求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各国规范对药品湿热灭菌所用的纯蒸汽均提出了不凝性气体应小于3.5%的要求。

灭菌采用的纯蒸汽来源于纯蒸汽发生器,目前我国制药机械厂家生产的纯蒸汽发生器制造依据标准JB20031—2004《纯蒸汽发生器》,其中规定:(1)纯化水进入蒸发器,被锅炉蒸汽加热而产生的二次蒸汽,经分离除去细菌内毒素等杂质而得到的洁净蒸汽,简称为纯蒸汽。(2)纯蒸汽发生器所制取的纯蒸汽经冷却后形成的冷凝水,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注射用水”的各项质量指标规定。

依据以上标准可以看出,我国纯蒸汽发生器的生产并未对纯蒸汽中的不凝性气体含量的指标提出具体规定。由此可见,纯蒸汽是否需要控制不凝性气体的含量和纯蒸汽的具体用途有关。

当在湿热灭菌系统中使用纯蒸汽时,要求纯蒸汽质量除了满足“注射用水”的标准外,还必须符合不凝性气体含量<3.5%的要求。

2不凝性气体的特性及对湿热灭菌的影响

2.1不凝性气体的特性

不凝性气体指的是在常温下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主要成分是空气(氧气、氮气、氢气等),溶解的气体肉眼看不见,气体分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附着在水分子之间,此时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气体的存在。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压力降低而下降。如果在一个烧锅里加热水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会有气泡产生,并附着在烧锅的底部和侧壁上。如果在锅炉或蒸汽发生器中加热同样的水,这些气泡会夹带在蒸汽中。

由于在一个系统中,各个位置的温度和压力是不同的,因此溶解的气体在循环过程中处于溶解与释放的不断变化中。

2.2不凝性气体对湿热灭菌的影响

在湿热灭菌过程中,如果蒸汽中含有不凝性气体, 蒸汽流会强制气体流向载荷,并在此聚集,不凝性气体的存在可能导致如下问题:

(1)不凝性气体是一种绝缘体,与铜相比,热传递阻力增加了12 000倍。空气层或气阱的存在可能使加热过程受到不良影响。

(2)不凝性气体的存在可能成为蒸汽/水到达载荷各个部位的物理屏障,从而影响纯蒸汽分布的均匀性,会在局部对微生物体内细胞壁凝固不利,从而对灭菌工艺产生影响。

3纯蒸汽发生器不凝性气体的测试试验

我公司制造的纯蒸汽发生器在广东某药厂使用过程中,在纯蒸汽发生器的出口处取样检测纯蒸汽中的不凝性气体含量,连续2周的数据均在蒸汽体积含量的4%左右波动,在灭菌柜入口检测的数据也是4%左右,都超过了规范要求的小于3.5%的指标。为解决此问题,我公司安排了本次纯蒸汽发生器的不凝性气体检测试验。

3.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确定纯蒸汽发生器的不凝性气体的主要分布点,以确定最佳的去除不凝性气体的方法和位置点。

3.2试验方法

在纯蒸汽发生器出口处设置不凝性气体检测点, 在3个关键位置点设置不凝性气体排放点,分别安装排空气阀,然后分别测试在每个位置点排空气阀开启状态下的纯蒸汽出口的不凝性气体含量,将检测的数据进行比对,寻找纯蒸汽发生器中的不凝性气体的浓度分布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纯蒸汽发生器所产生的不凝性气体采取排除措施。

设定的3个试验排放点有:(1)不凝性气体排放点1:预热器1的进水管路最高点,是纯化水经过预热器1第1次预热后的状态点,纯化水的温度从常温25 ℃加热到约80 ℃,设置排空气阀F1、温度表T1;(2)不凝性气体排放点2:预热器2的进水管路最高点,是纯化水经过预热器2第2次预热后进蒸馏塔即将蒸发前的临界状态点,温度约125 ℃,设置排空气阀F2、温度表T2;(3)不凝性气体排放点3:纯蒸汽出口管路的最高点,是纯蒸汽发生器出口产品的状态点,温度约145 ℃,设置排空气阀F3、温度表T3。

3.3试验流程

纯蒸汽发生器的流程如图1所示。

常温25 ℃的纯化水首先进入预热器1,经过预热后温度升高到约80 ℃(不凝性气体排放点1),再进入预热器2预热后温度升高到约125 ℃(不凝性气体排放点2),温度接近临界蒸发点,然后进入蒸馏塔内的管程, 被壳程的加热蒸汽加热,进料水沿着塔内管道内表面呈薄膜状流下并迅速蒸发为气态,形成二次蒸汽。经过重力沉降和离心分离后的蒸汽就是纯蒸汽,温度约145 ℃(不凝性气体排放点3),在其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注射用水”的各项要求后,经管道输送到灭菌点以供使用。

4蒸汽质量测试仪系统操作的不凝性气体测试试验

不凝性气体测试试验采用国外某品牌的不凝性气体测试仪。

4.1适用范围

本测试适用于蒸汽质量测试仪系统操作,包括2只温度传感器,其中1只温度显示/记录器能测量环境水温到最大蒸汽供应温度的范围。

4.2工作程序

本测试的工作程序具体如下:

(1)准备用具:1个用于测量蒸汽供应管工作的热电偶;天平,最大量程2 kg、精度0.1 g;1个或2个水桶, 或者其他的水箱,也可是1个固定的供水模式;1个主电源;冷却水供应;

(2)蒸汽测试点:需要在蒸汽管路的特定点测试,该点的理想压力为0.2~0.5 MPa。

(3)冷却水传送装置:交流电泵需完全浸没于水中。推荐该泵与剩余电流安全设备(RCD)一起使用。由于降温需求,在换水之前要保证桶内水足够使测试连续进行约10~15 min。

4.3测试过程

4.3.1安装

不凝性气体检测配件组装如图2所示,装置放于水平表面上。检查确认测试装置上的蒸汽阀门完全关闭,同时制冷水阀门完全打开。

关闭蒸汽供应,确认没有压力残留后,通过1/4″绝缘阀把4 mm铜蒸汽管连接到非冷凝气体采样点。4 mm铜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冷凝装置的蒸汽连接口上,重新打开蒸汽供应。注意只需稍微打开1/4″绝缘阀一点点。

4.3.2测试过程

测试现场如图3所示。

(1)开始测试前,保证冷却水阀门完全打开,蒸汽阀门关闭。(2)泵供电供应冷却水。冷却水从出水管流出后,缓慢打开主蒸汽阀门。如果冷却水供应不足,流通的蒸汽和沸水可能从冷凝收集桶中射出,存在一定危险。注意眼睛不要直视收集桶内,记得戴眼保护罩。(3)缓慢打开蒸汽阀门,通过降低或者提高流过蒸汽阀和冷却水阀的流量,得到温度为70~90 ℃的冷凝物流量,温度表盘上显示温度值。(4)用来自外源的或冷凝积累的水填充冷凝物收集桶。(5)打开滴管开关,使用橡胶球把冷凝物吸入滴管,使水平面接近滴管刻度顶部。在测试开始前,记得通过关闭滴管开关使滴管与橡胶球分离。(6) 冷凝收集桶中灌入更多的水到溢出为止。(7)除正常的装置外,还应保证灭菌舱是空的。选择敷料装载/装置循环模式,开始运行。(8)倒空量筒,当蒸汽供应首次打开进入灭菌舱时,要保证量筒是空的。(9)标记滴管中的液面刻度。(10)在量筒中收集到至少100 mL的冷凝物时,记录滴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Vb)和量筒中收集到的水体积(Vc)。(11)不凝性气体的百分数=100%×(Vb/Vc)。(12)如果不凝气体水平不超过3.5%,测试将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13)测试应该做3次来检查一致性。如果测试结果明显不同,在进行下一步测试之前,先要查找原因。

4.4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3个不凝性气体排放点的排放进行检测后, 测得数据如表2所示。

通过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不凝性气体排放点1排放后,纯蒸汽出口的不凝性气体含量和不排气时的状态相比,由4.12%大幅下降到1.76%,效果明显。而排放点2由4.12%下降到3.05%,排放点3由4.12%下降到3.63%,效果不明显。

可以看出,排放点1对不凝性气体的排放起到了关键作用,在P1、P2等压力参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排放点1排放的不凝性气体最多,而排放点2和排放点3排放的不凝性气体量并不多。图4为各个排放点不凝性气体体积含量对比图。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原因如表3所示。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温和压力有关。在一定的压力下,水温降低,气体的溶解度增加;水温升高,气体溶解度降低。当纯化水作为进料水进入本机的预热器,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降低,溶解在水中的不凝性气体析出,由于气体密度较小,聚集的气体将向上流动停滞在预热器的最高点,在合适的温度下,析出的不凝性气体和水之间的分层效果好,不凝性气体容易排除。而这个合适的温度在本次试验中就是排放点1的温度83.1 ℃,这也验证了水中溶解的气体排放温度应在80~95 ℃之间最合适的理论。

5结语

通过试验,对纯蒸汽发生器的不凝性气体分布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合理选择不凝性气体排放点有指导作用。试验证明,由于纯蒸汽发生器的结构限制,其在高温气态下不能很好地去除不凝性气体。去除不凝性气体的最佳条件是在进水温度达到80~90 ℃位置处的最高点设置排空阀, 此时水中的气体溶解度较低,且水汽分离效果好。

10.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篇十

关键词:蒸汽发生器排污水阳电导率,蒸汽发生器排污水阴离子,补水

1现象描述

1号机组蒸汽发生器排污水阳电导率自2016年2月1日以来由0.1μS/cm逐渐下降至0.075μS/cm左右, 排污水阴离子 (氟离子, 氯离子, 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皆小于仪器检测下限。 以2号蒸汽发生器 (1JEA20) 排污水为例, 共经历了2个平台的下降 (见图1) , 分别是2016年2月1日和2月3日。

2原因分析

2.1二回路补给水水质变好

为了查找1号机组蒸汽发生器排污水阳电导率下降的原因, 首先对作为二回路补给水主要来源的1LCU02/03BB001水箱的水质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两个补水水箱2月份的氯离子浓度较之前有明显下降, 其它指标变化不大, 说明二回路补水水质变好。 表1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的1LCU02/03BB001分析数据:

电站化学科通过离子色谱分析蒸汽发生器排污水阴离子, 2016年2月1日前后, 四台蒸汽发生器排污水阴离子皆小于仪器检测下限。 但是通过查看峰型, 1JEA20排污水的氟离子、硝酸根和硫酸根离子均为0μg/L (未出峰) , 氯离子则在2016年2月1日达到最大后呈降低趋势 (见图2) , 与1JEA20排污水阳电导率2月1日第一次降低相吻合, 即2月1日排污水阳电导率第一次降低是由排污水氯离子降低所致。

1LCU02/03BB001每月分析一次, 根据表1数据, 1LCU02/03BB001氯离子的降低时间为2016年1月13日到2月15日之间, 无法确定具体时间, 但是由于2月1日当天二回路并无其它相关操作, 所以怀疑2月1日蒸汽发生器排污水氯离子的降低与1LCU02/03BB001的氯离子降低有关, 即2月1日排污水阳电导率第一次降低是二回路补水水质变好所致。

2.2厂用蒸汽供应由1号机切换至2号机

2016年2月3日11:00 1LBG80AA101由开信号转为关信号, 厂用蒸汽由1号机切换至2号机供应。 1号机蒸汽损耗减少, 相应的1LCU02/03BB001向1号机组凝汽器的补给水量降低, 从而减少了进入二回路的二氧化碳等杂质总量。 进入系统的杂质量减少, 使得2月3日蒸汽发生器排污水的阳电导率第二次降低。

3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 2016年2月1日和2月3日1号机蒸汽发生器排污水阳电导率两次下降的原因为:

1) 1号机二回路补给水1LCU02/03BB001水质变好;

2) 厂用蒸汽供应由1号机转为2号机, 导致1号机补水量降低, 使二氧化碳等二回路杂质引入量降低。

同时建议:

1) 加强补水水箱 (LCU水箱) 的水质监测, 当阴离子及TOC升高时, 积极与水厂联系, 要求加强源水处理;

2) 尽快完成LCU水箱隔绝空气技改措施, 以期降低本底二氧化碳;

上一篇: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下一篇:排球赛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