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2024-11-26

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共11篇)(共11篇)

1.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一

2012年申论热点: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一、时代背景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社会各界真情关爱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鲜明确立起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战略,基本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制度框架,在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前进道路上迈出了重大而坚实的步伐。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功实践,成为展示我国****保障和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发展中国家残疾人事业的成功范例。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扶助的群体,残疾人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残疾人作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中之难”;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是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只有进一步加大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力度、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速度,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201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并召开第四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予以强调贯彻。

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

1.“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应50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2.“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鼓励残疾人创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100万人。

3.“十二五”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城乡残疾人普遍按规定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4.“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1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5.“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6.“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200万人次补助。

三、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原因

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残疾人数量多、困难程度大,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残疾人总体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人口结构变

化,残疾人工作又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残疾人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必须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四、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途径

1.把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为残疾人基本生活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放在各项任务的首位,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贫困残疾人生活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等制度安排,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2.明确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发展思路,大幅度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对重度残疾人、农村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保障与服务。

3.加强做好残疾预防工作,提出实施残疾人预防的工作措施。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4.形成有利于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放在重要的位置,对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加强残疾人组织、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稳定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提出要求。

5.明确政府、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各有关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责任,制定主要约束性指标评价体系,强化对规划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五、重要表述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当履行的义务。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本系统发展规划,将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重点扶持。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培育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要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和队伍建设,支持残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级残联要秉持“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把温暖、快乐和方便送到残疾人心中。

2.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二

事务公开是广大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加强民主、增进政务透明度的重要举措,是凝聚民心的一项“阳光工程”,是加强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事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推进了民主进程,强化了依法管理。拓宽了员工的知情渠道,促进了单位事业改革发展和职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凝聚力。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非营利性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是以促进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产力提升为宗旨,以助企业腾飞为使命,依托技术创新,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近年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省科技厅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一手抓业务建设,一手抓规范化管理,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及行风建设。规范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突出公开重点,提高服务水平,自觉接受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主要做法

(1)注重内部制度建设,规范事务公开程序。

事务公开是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中心充分认识到事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始终将事务公开纳入到中心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中,实行党政齐抓共管,常抓不懈,保证中心事务公开的健康发展。2005年中心制定了《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事务公开实施办法》,2008年对此办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这对进一步推进事务公开,起到了较好的保证作用。

(1) 明确了公开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除涉及国家和单位秘密及依法属于保密范围以外的管理与服务事项均向员工或社会公开。公开事项要及时便捷,便于群众知情,利于群众办事。公开的内容真实可信,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2) 明确了公开内容。公开内容以中心重大事项、各项管理制度及办事程序、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党风廉政建设及干部人事任用等,以及中心面向社会服务有关内容、规定、服务承诺的事项为重点。具体内容是:第一,中心发展方向、规划和年度计划、改革方案、财务预决算、重大项目和基础建设的情况、考核奖惩的重大决议、决定等。第二,人事管理、人员聘用、员工考核、员工招聘、干部聘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第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务。包括:员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和办理程序、技术职称评聘管理和办理程序、中心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等。

(3) 明确了公开形式。主要形式有:第一,职代会制度是事务公开的主渠道,凡涉及中心重大改革,规章制度、员工的切身利益等问题都在职代会上报告,经职工代表讨论审议,作出决议。同时,还可以通过员工大会、中心组学习会、办公会及座谈会进行通报。第二,中心局域网、公告公示栏、电子屏幕等及时让员工了解情况。第三,书面通知、发文件、会议纪要、简报等形式通报,使员工了解中心的发展动态,参与到中心的建设中来。

(4) 明确了事务公开的组织领导。健全事务公开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中心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任领导小组副组长。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中心《内部督查制度》,每季度对中心的财务状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设立意见箱和监督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2)树立文明服务的窗口形象,提高政务、事务公开水平。

中心科技项目受理部、科技条件服务部和高层次人才服务部是承接政府部门职能延伸的工作,政策性强、影响面大,是政府服务社会的窗口,其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行为规范等直接影响科技厅等有关党政部门的社会形象。

(1) 建立了政务公开信息发布平台。近年来,中心建设了“江苏科技条件网”,专门发布关于科技条件方面的重大新闻和重要文件。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利用“江苏省科技计划管理网”,专门发布关于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年度项目指南、立项信息、通知公告、项目进展等动态信息,实现网上申报、网上查询、网上文件下载、在线审核等公共服务功能。

(2) 建立了科技项目受理、实验动物管理、高层次人才项目受理“首问责任人”制。首问责任人对属于本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认真办理,及时答复;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告知对方具体经办人;对不属于本人或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向对方解释清楚,并引导或告知对方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办理。

(3) 建立了工作岗位A、B角制度。中心管理和业务部门基本上将每一项事务均设立A、B角。凡该项事务主要责任人外出或公务繁忙时,B角人员及时协调或配合A角做好相关工作,并对所做的工作承担相应责任。

(4) 建立了项目评审的保密制度和安全措施。项目评审时在通知咨询专家前,与省科技厅签订《保密责任书》,每位工作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并建立安全保密事故追究与惩罚制度,强化保密责任意识。

(5) 建立了项目受理和实验动物管理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按照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规范工作程序和员工行为,确立操作规程,明确责任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文明服务的窗口形象。

(6) 建立了监督举报制度。根据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设立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及时处理有关人员反映的各类问题。

3. 成效与体会

(1)认识到位是推行事务公开的关键。

(1) 以网站为窗口,推进事务公开。利用中心网站(网址http://www.jspc.org.cn/) 设置“事务公开”专栏,编制发布事务公开目录,每个公开事项及相关内容均以网络文件形式面向社会长期公开。做到了流程公正透明,内容准确真实、程序简洁清楚、操作快捷便利,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树立了较好的窗口服务形象。

(2) 以职代会为载体,促进事务公开。事务公开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中心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等都通过职代会审议通过,这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同时,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员工投身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

(3)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化事务公开。利用员工大会、座谈会、中心局域网、公告公示、文件、通知等不同形式深化事务公开,并把家底交给员工。集思广益、共谋发展。这大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心的发展献计献策。近年来,员工的20多条合理化建议被中心采纳,促进了中心事业的持续发展。

(2)制度建设是推行事务公开的保证。

(1) 制度到位,机制健全,程序规范,才能把事务公开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员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和干部选拔聘用等都是员工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事务公开的做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员工了解情况有渠道、发表意见有机会、解决问题有希望、发挥作用有地方。充分发挥了员工的主人翁作用,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近年来,待岗人员中有5人上岗,有10位同志走上了部门的领导岗位。

(2) 制度到位,机制健全,程序规范,才能树立管理服务的良好形象。在承接政府部门职能延伸的工作中,通过建立科技管理和科技计划项目受理的工作规范,行为准则和岗位责任制,以及不断完善信息网站建设,使公众可通过中心网站(网址http://www.jspc.org.cn/)及时了解江苏省科技计划的管理信息及项目进展情况。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社会监督权得到了有效保障,举报事项大幅减少,来访来电的人减少,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公众对科技项目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3)讲求实效是推行事务公开的目的。

3.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三

近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高等学校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并且依法行使学校的权利,严格履行学校的办学义务;各高校依法进行教学管理、财务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高等学校及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护。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我省高等学校和谐稳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实现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发挥了人才支撑作用,为河南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毋庸置疑,我省依法治校工作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某些高校领导干部,假借招生、基建之名,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受到法律制裁。不仅如此,在办学过程中同样存在违规招生、欺上瞒下等问题。日前,《人民日报》就以《河南农大被指违规招生 被骗学生两月仍未等到答案》为题,披露了河南农大等高校违法招生、久拖不决之事。报道称:早在2007年,河南省教育厅就下发文件,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河南各普通高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脱产班,并不得与其他机构合作举办上述脱产班。各高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移招生录取的职责和权力,不得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代理招生,不得发布模糊和虚假信息误导学生。显然,此规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此次涉案的思远信息技术职业培训学校的宣传信息中可以看出,除了河南农大,合作方还有省内其他知名高校。

由此可见,我省高校依法治校任重而道远,《决定》就是“及时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了总目标、总抓手、任务书、路线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深刻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原则,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走依法办学之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提出,正确把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环节,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论述,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决定》的总体要求,必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多方配合、增强合力,多措并举、协同攻关。强化法治人才培养的政策配套。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完善法学院校和法学研究机构内部治理结构。袁贵仁部长虽然只是对法制人才培养提出具体要求,但我们认为它也是适用于高等学校其他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没有理由不依法治校、依法办学。

所以,全省各高等学校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搞好校党委中心组的专题学习,做好党员干部的培训研讨,开展对师生员工的宣讲辅导。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并且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布局,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4.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四

——县红十字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红河县人民政府

(2009年10月23 日)

各位理事、同志们: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关键时期,我县红十字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了。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08年11月11日召开的红河县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我担任县红十字会的会长,我感到十分高兴,也深感多了一份责任和义务,今后我将和大家一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规定,切实履行职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推进全县红十字事业的新发展。

今天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这里召开红河县红十字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是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要求进行的,更是县委县政府对红河县红十字会工作高度重视的结果。在这次会议上,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程同志代表县红十字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作了2008工作报告和2008年接受捐赠款物收支情况的报告,届时请各位理事、常务理事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审议。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我县红十字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红十字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红十字工作也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红十字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红十字会是唯一具有国际法地位的有别于其他慈善组织的人道救助团体,它与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联合国一道成为世界三大国际组织。它更是世界性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能接受的、专门从事人道主义救助工作的国际组织。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红十字事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完善程度、文化思想道德进步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和综合水平,更多地体现着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高低。而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红十字事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保障程度、争取国际国内红十字组织援助的信誉程度和综合实力。所以,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红十字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加快红十字事业发展步伐,努力作好红十字会工作,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抵御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积聚社会力量、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促进交流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省红十字会第四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全省红十字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红十字会工作,把促进红十字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解决红十字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使红十字会能够独立依法开展人道救助工作。所以,全社会都应该充分认识红十字事业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不断提高对发展红十字事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努力形成人人关注人道主义事业、全社会高度重视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过去的一年,我县红十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建设、社会募捐、救灾救助等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制约和影响我县红十字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一是县红十字会现在虽然已作为县属社会团体机关独立设

置办公,使组织机构进一步得到了建立健全,为加快我县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以前长期挂靠卫生局,机构未独立升格,无专职工作人员和独立办公条件,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有待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二是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筹资渠道,社会募捐难度较大,救助能力与救助需求差距较大,救助实力十分薄弱;三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工作难以开展完成,全面履行职责显得力不从心;四是宣传红十字运动和红十字精神的力度还不够,红十字会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群众对红十字会的宗旨、性质、任务了解不多,红十字运动的参与面还不够宽,群众对红十字会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有待提高;五是目前红河县尚无红十字青少年会员,发展学校红十字青少年会员、社会志愿者工作不足,工作有待于加强和扩展,有待于建立学校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六是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在交通、矿山等高危行业和边远乡村还未打开局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勇于正视问题,并逐步加予解决。

红河县红十字会作为县人民政府人道工作领域的重要助手,既是社会救助团体,又是国家公共服务机构。从它的基本原则、职责任务、工作领域和运行方式来看,它既是人道主义的宣传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又是人道主义的实施者、维护者和监督者。发展公益事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尽的责任。确保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因此,应重点抓好政府职责的落实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影响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困难,为红十字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主动为发展红十字事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县红十字会也要把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主动地请示汇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努力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明确重点,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红十字工作新局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红十字会的工作领域越来越宽,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为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工作平台,也对红十字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努力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使工作符合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为此,我县红十字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小康社会进程这一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州的要求上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红十字会组织建设

健全的红十字会机构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是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为加强红十字会组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规范了红十字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程序,我县红十字会应不断加强完善红十字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是红十字会开展人道主义服务的物质基础。红河县委县政府对我县红十字事业高度重视支持,认真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红十字会开展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配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发展红十字事业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证,为红十字会依法开展各种人道主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尤其是红十字会在开展救灾和救助工作中所发生的费用,如争取、转运、保管和分发救灾救助物资的装卸费、运输费等,予以保障,充分调动和保护红十字会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办公地点、有工作经费。

县红十字会在不断规范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红十字会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转变观念,破解发展难题,夯实组织基础,确保红十字会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履行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

红十字基层组织是组成红十字会的基本单位,是红十字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基层组织的状

况直接影响着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全州红十字会的基层组织发展很不平衡,不够普及,红河县红十字会为了壮大红十字基层组织和加强红十字会会员、志愿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管理,根据《红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县红十字会会员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红政办[2009]97号)、《红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红河县红十字会工作意见的通知》(红政办发[2009]98号)、《红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发展红河县红十字会团体会员的通知》(红政办发[2009]99号)文件,将着力于组织推动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乡镇、社区等100多个单位成为团体会员单位和建立学校、社区红十字基层组织,发展团体会员、青少年会员和志愿者,大力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我县红十字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止2009年10月,已由2008年的团体会员单位18个,会员280人,发展到44个755人,新增加了26个475人,但离在全县范围内100多个单位中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大此项工作力度。各乡镇、县属各单位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尽快办理加入团体会员手续,学校也要尽快建立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发展青少年会员,壮大红十字会组织队伍。

(二)以“三救”为重点做好各项工作

要关注弱势群体,尽其所能给予人文关怀和生活救助,是红十字会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其重点就是“救灾、救护、救助”。因此,“三救”工作是关键,是核心,这不仅是红十字会法明确的重要职责,而且直接关系到红十字工作的成效,影响到红十字组织的形象,我县红十字会要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道主义救助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救灾、救助、救护工作,坚持以改善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目标,努力做好以“三救”为重点的各项工作。要做好救灾,就得有救灾物资储备,就得有能快速高效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的救援队伍。目前,我县红十字会的救灾能力非常薄弱,加强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灾害救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应结合我县地处边疆山区,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道路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的实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灾情,在尽力做好本级救灾工作的同时,应及时上报灾情,争取省州红十字会及其他红十字组织的支持援助,为政府分忧,为受灾群众解难。其次是在救灾、救助工作中,特别要注意管好、用好捐款、捐物,充分体现募捐者的意愿,维护和珍惜红十字会的公益品牌。然后是要搞好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广泛宣传公共安全知识、灾害互救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应急和自救能力,以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为救护工作的重点。

(三)进一步加大红十字工作宣传力度

红十字会通过人道主义工作,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但给予最易受损害群体无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一种相互帮助和关爱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类和平进步。宣传红十字事业,传播人道精神,广泛动员与感召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红十字事业,是我们红十字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各部门和各位理事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在全县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5•8红十字日”等宣传活动,积极宣传和传播公益文化,进一步唤起公众的公益意识,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公益事业高尚的社会氛围,使公益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四)探索创新红十字工作新举措

我县红十字会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体现自身特色的工作模式,特别是要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人道领域救助;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展红十字会工作新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筹资募捐方面,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县市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勇于探索红十字募捐工作中的新观念、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扩大募捐渠道,增强我们的救助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自身建设

加强红十字队伍建设。红十字队伍包括红十字会的专兼职干部、会员和志愿者,加强红十字会干部队伍建设是我县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打基础,强素质,努力提升这支队伍的履职能力;要以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实践锻炼和学习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建设团结务实、高效清廉、公道正派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精干、称职、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使他们热爱红十字事业,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加强调查研究,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逐步实现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

红十字会是社会救助团体,不同于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会员、志愿者的作用,团结更多的人支持和参与红十字事业。只有真正形成以红十字会专职干部为主,基层组织、会员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才能把红十字事业做大做强,使人道工作做深做广。

(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识发展红十字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红十字事业在备灾救灾、维护人的健康、保护人的生命、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所体现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已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发扬传统美德,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人道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转变职能,切实加强红十字会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红十字会工作的良好局面。要更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尽职尽责,注重红十字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红十字事业的支持力度,为红十字会健康有序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我县红十字会必须以高昂的斗志,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创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红十字会工作,努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动员人道力量,改善最易受损群体境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从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把我县红十字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最后,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红十字事业的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红十字事业勤勤恳恳、辛勤努力、作出许多成绩的红十字会专(兼)职工作者、会员以及志愿工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5.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五

以“三创”为抓手着力推进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全省公路工作会议上,钱国超副厅长作了题为《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江苏公路“十一五”期间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讲话,他要求全省公路行业要以创新的思维抢抓机遇,以卓越的智慧应对挑战,以超凡的勇气加快发展,继续唱响加快公路发展的主旋律。细读钱厅长的整篇讲话,笔者发现实现公路事业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始终是贯穿于整篇文稿的主线,这其实也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关于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精神的紧密呼应与具体延伸,同时也是我们全省公路系统干部职工实践“三个代表”,推进公路事业率先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在恢宏的“十一五”发展蓝图拉开绘就战幕的开局之年,作为公路行业的干部职工应该如何凝心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全省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江苏的公路工作一如既往地走在全国的前列,应该说是我们全省公路人目前面临着的一道新的严峻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与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特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与同仁斧正。

一、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把全省公路员工的工作热情凝聚到加快公路事业协调发展的战场上来

6.求真务实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 篇六

————

丛台区是邯郸市的中心城区,是一个老城区,商贸与旅游相结合的城区。现辖1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2万人,其中残疾人1.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其中肢体残疾人占40%,视力残疾人占12.2%,听力语言残疾人占7.4%,智力残疾人占12.1%,精神残疾人占28%,综合残疾人占0.43%。

近年来,我区的残疾人工作在市残联的关心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广大残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到得了明显的进展。从区政府、区委对残疾人工作的支持方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区委、区政府历年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事业,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在政策、规划、组织、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帮助残疾人康复、求学、就业、脱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残疾人事业”,这是第一次把残疾人事业写入党代会报告,将残疾人事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要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加快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步伐。区政府已将残疾人工作列入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民心工程”之一。

(一)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残疾人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特殊、最困难的一部分。残疾人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做好残疾人工作,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的温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接和具体的体现。

(二)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任务。目前,全区人民生活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但是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残疾人整体生活水平高小康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全区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残疾人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解决残疾人的小康问题,任务还非常艰巨。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是新世纪新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广大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聪明才智,弘扬他们顽强奋斗的精神,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区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年来,我区涌现出许多残疾人自强模范,例如肢体残疾人章英奇,现任邯郸市丛台区扶残助残物流公司董事长,去年他又

成立了“腾达园林绿化公司”。今年他又组建成立了“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福利企业,公司启动后能够安置十几名残疾人就业,他不仅自已走向了成功之路,也为社会做出了奉献。

(三)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秉承、发扬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人,对残疾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广大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求生存、图发展的志气,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骨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动而具体的体现,是我们社会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

二、建立支持体系,促进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残疾人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人财物等许多实际问题,没 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很难推开。近几年,我们注意抓残疾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协调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对区残疾人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听取残联工作汇报,召开相关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并在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区残联于1989年就实行了计划单列,理事长专职,财务独立,正科级规格。区委、区政府于2001年批转了区政府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残联领导班子的建

7.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七

发展, 始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五年来, 重庆教育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发展, 通过发展来确保改革的深化, 教育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基础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是“两基”目标全面实现。2002年以来, 我们先后完成了云阳、秀山、酉阳、巫溪、城口五个县的“两基”攻坚任务, 同时推进“两基”向优质化、均衡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人口覆盖率从2002年的89.3%上升到100%。二是偿还“普九”欠债开创全国先河。2004年到2006年, 我们偿清了19.6亿元“普九”历史欠债, 在全国创造了率先偿还“普九”债务的范例。三是中小学D类危旧房全部消除。五年来, 我们投入22亿元, 全部消除了442.9万平方米中小学D类危旧房。四是“寄宿制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完成投资4.49亿元, 中央下达的30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部竣工, 项目覆盖学生32万多人。五是库区移民迁校顺利推进。已投入38.6亿元, 争取到国家5.1亿元新增补偿资金, 迁建三峡库区学校295所, 占计划的83.6%, 保证了库区孩子的正常入学。六是高中阶段教育“瓶颈”实现突破。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规模持续扩大。建成重点高中80所, 重点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总数的50%以上。

职业教育实现全面快速发展。五年来, 我市职业教育步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连续5年大幅增长, 由2002年的13万人上升到20.2万人;在校生规模由2002年的27万人上升到49.4万人, 净增22.4万人;5年共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近60万人。二是布局结构得到优化。中职学校由2003年的347所调整到274所, 校均规模由原来的600—700人提高到1200人, 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基础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45所, 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3所, 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48个, 县级职教中心29个。四是在全国率先对中职“五类学生”实行了全额资助。2006年, 市政府统筹资金2.1亿元, 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五类学生”实行全额资助学费, 惠及4.7万学生。重庆资助中职学生的做法, 推动了国家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建立。

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 在渝高等学校由2002年的46所增加到56所。高校规模总量实现大幅度扩张, 在校生规模从2002年的37.6万人增加到62万人, 年均增长10.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6%上升到23%, 增长7个百分点, 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办学条件发生巨大变化, 与2000年相比, 高校校园面积由1059万平方米增加到3692万平方米, 增长249%;校舍建筑总面积由474万平方米增加到1293万平方米, 增幅为173%;教学及辅助用房由166万平方米增加到562万平方米, 增幅为239%;学生宿舍由90万平方米增加到369万平方米, 增幅为310%。“三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建成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1个, 国家精品课程27门,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7个,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5个, 博士学位授权点199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644个。

成人教育实现稳步持续发展。全市有41所高校开展成人教育, 其中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所, 成人本专科学生12.8万人;成人中专54所, 在校生6.5万人;成人中学59所, 在校生6913人。同时, 全市基本建立起区县、乡镇 (街道) 、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建成乡镇成人学校1032所, 其中市级示范乡镇成人学校16所, 区县级示范乡镇成人学校74所。全市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到99.58%, 脱盲人员巩固率达到99.52%以上。全市乡镇 (街道) 、行政村 (居委会) 扫盲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当前, 重庆教育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实现我市从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的根本性转变,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伟大使命。

通过五年的努力, 目前, 我市国民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建立, 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2年的7.64年上升到8.4年。现在, 我们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市到人力资源大市的历史性转变, 重庆教育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 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的新阶段, 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现在, 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都要放在提高质量上。

在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面临的各种矛盾都在转化, 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全面显现, 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奋斗目标, 集中到一点, 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 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今后五年, 是实现“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关键时期。

因此, 在这一阶段, 重庆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大力提高重庆教育的发展水平, 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 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 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系统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 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 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 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科学谋划, 努力实现“三大目标”

(一)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 力争在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双高普九”。到2012年, 16个区县实现“双高普九”, 人口覆盖率达到45%左右, 其中主城九区、万州区、黔江区实现“双高普九”;到2020年, 全市40个区县 (自治县) 实现“双高普九”目标, 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二)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今后一个时期, 要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2008年,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达到35万人,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6%左右;到2012年, 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15万人,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5%左右, 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9%左右, 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三) 普及高等教育。

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相结合, 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 加快重庆大学城及高校基础能力建设, 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跨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2008年, 高校招生15万人, 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24%;到2012年, 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5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30%以上;到2020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50%, 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二、真抓实干, 抓好“四大任务”

第一,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扶持等五项工程, 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衡。到2012年, 全市75%左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 其中, “一小时经济圈”达到85%, 渝东北地区达到70%, 渝东南地区达到65%。

第二, 加快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采用扩建、改建、联办、迁建等形式, 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 科学配置普通高中教育资源, 支持优质高中采取兼并、联办、共建等形式, 与薄弱高中学校合作, 以强带弱, 共同提高, 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的稳步增长。到2010年, 建成市级重点高中110所, 在市级重点中学中建设示范高中60所, 优质高中比例达到60%, 力争使每个区县都有1所以上。

第三,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 完善覆盖城乡、面向人人、面向产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到2012年, 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 建设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2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65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45所;全市40个区县都建成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10个和职业教育重点实习实训基地40个。

第四, 加快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一是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总量。到2020年, 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净增本科院校7所, 高职专科院校16所, 在渝高校数量达到70所以上。二是推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 高校在校生将达到62万人以上, 计划新建校舍150万平方米, 需投资20亿元。2010年, 在校生将达到70万人, 计划新建校舍400万平方米, 需投资50亿元。2015年高校在校生90万人, 计划新建校舍1000万平方米, 需投资120亿元。三是加快大学城建设。推进大学城基础设施、文化体育艺术设施、后勤生活资源、教学资源、信息通讯系统“五个一体化”建设, 2008年争取实现大学城学分互认、课程互选、教师互聘等部分教学资源一体化。2008年, 我们将召开首次重庆市高等教育工作会, 启动“重庆高校西部教育高地行动计划”。

三、创新思路, 推进“五项改革”

第一,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一是要探索市、区县、乡镇政府城乡教育统筹管理模式, 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二是要调整优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要大力推进市教委下设重庆考试院、教育评估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三是改革市、区县教育行政管理方式, 调整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优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第二, 改革学校办学体制。一是鼓励和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进一步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形成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允许投资兴办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 重点支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推动有条件的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引进外国一流大学与本地高校联办股份制独立学院。三是建立民办学校专项风险防范保证金, 制定民办教育合理回报比例。四是要规范民办教育的管理, 努力提高民办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第三, 改革教育投资体制。一是要健全城乡公共教育投资体制, 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费。二是增加教育投入, 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 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三是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教育建设项目和资金重点向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四是探索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和办法, 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教育经费筹措、教育建设项目税费减免政策。

第四, 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一是在发展布局上, 要抓好各类学校统筹规划, 进行合理调整, 加强城乡、区域教育和各类教育之间的统筹, 使学校分布相对均衡、稳定, 确保城乡受教育者都能获得相对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二是在教育投入上, 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相应工作机制, 通过财政扶持, 对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形成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促进办学条件的迅速改善。三是在师资配置上, 要建立城乡教师均衡配置制度, 调整并完善城乡教师配备编制标准和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重点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第五,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方面,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在职业教育方面, 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建立弹性灵活的课程系统, 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满足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在高等教育方面, 要深入推行学分制改革,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开展专业设置模式的改革,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培育特色专业。

8.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八

——德江一中2011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德江一中张亚林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教职工同志们: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校以“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和谐兴校、依法治校”为抓手,以申创省级示范性高中为工作目标,以效能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搬迁工程项目”建设等工作。通过师生的努力,在教育教学、办学特色、精神文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高考再次取得较好成绩——944名学生参考,一本上线104人,二本上线247人,其中,艺体生65人。同时,“申示”工作也得到了省厅专家组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了“调研”阶段,开创了发展新局面。现将一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

本,根据党中央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要求,我校在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教育局行业指导组的指导下,认真贯彻上级统一部署,紧扣学校活动主题——“创省级示范性高中,育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三比一提高”——“比师德高尚,比管理精细,比业务精湛;提高教育质量”为载体,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找准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积极开展思想大讨论、主题调研、“一组一特”、“一室一特”、“大家访”和 “一人一践诺”等系列活动,积极探索我校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更由于师生共同努力,认真做好阶段性的工作,我校学践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在全县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会上被评为县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

二、强化德育工作,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本学期,学校以抓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以抓德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践行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德育常规工作

1、班主任工作。组织安排班主任赴渝加强“素能培训”学习,并召开班主任赴渝学习汇报会、班主任工作论坛,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

2、德育常规考核。对教职工进行德育常规考核及班级量化考核,以此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班主任津贴发放的依据。

3、行为规范教育。坚持对后进生及违规违纪学生的正面教育;

4、班级管理。加强对班级常规工作检查,定期公示,并做好学生考勤呈报工作;

5、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健康之真情工作室”正常开展外,还特邀心理专家作考前心理专题讲座;

6、“和谐德育”课题研究。实验班开展课研工作,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为完成阶段性结题做准备。

(二)综治禁毒、法制安全工作

1、安全工作。在校内安全巡查,排除隐患,上报安全月报表,学校无安全事故发生。

2、宣传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墙报、集会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还邀请普法办律师来校举行“保护未成年人,构建和谐家园”法制教育讲座。

3、过程管理。通过组织安全疏散演练、网吧排查、走访租房学生对学生实施 3 过程管理。

4、卫生安全。强化防控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启动各种传染病的防控应急机制。

(三)整脏治乱工作

1、对周边环境清洁大扫除,清除卫生死角,做好节假日整脏治乱及保洁工作;

2、班级值周组织保洁清扫、礼仪队迎师生入校;

3、“人走车行”专项整治,宣传交通规则;

4、学生文明巡察队在早餐及课间操期间对学校进行保洁执勤。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为革命先烈扫墓,传承革命传统;

2、举行集会,为在玉树地震灾区遇难同胞默哀;

3、积极参加“祖国发展我成长”、“送一首经典颂祖国”等演讲赛;

4、积极开展“素质杯”班级篮球赛;

5、组织开展田径运动会及全校各班学生体育达标测试,等等。

三、狠抓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常规管理

本学期学校继续完善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抓好备课活动和教研活动,加强对备课、教研活动的考核、检查,加强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具体做法:

1、加强备课检查。把月集中检查和教学督查相结合,考核教师备课情况。

2、加强听课检查。要求教师每周到教务处领取听课记录表,并申报听课班级与节次,听课后教师当天必须把记录表交教务处备案,由教务处派专人进行核查,作为每月考核的依据。

3、严格考勤工作。做好上课及早晚自习考勤,每周进行统计公示。

(二)毕业班工作

在毕业班工作中,我们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学校 多次召开会议,确立毕业班总体奋斗目标,然后层层分解目标,落实各班级的奋斗目标。使老师、学生、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具体做法:

1、要求任课教师制定复习计划,并加强检查验收;

2、认真组织把贵阳市三套模拟试题的B卷作为综合训练考试,并与贵阳市进行同步考试,考后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

3、参加全区诊断性考试和省适应性考试,要求任课教师完成书面总结,制定下步复习对策;

4、积极组织任课教师研讨会,总结安排阶段复习工作;

5、加强综合科模拟训练;

6、组织安排教师赴铜仁参加高考复习培训会,等等。

(三)教科研工作

本,学校要求各教研组都承担有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注重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每学期都让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总结。特别是40岁以下教师,每学期有否教研教改成绩将作为年终评选和考核的先决条件。具体工作:

1、拟定计划,召开教科研会,制定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2、组织教师前往铜仁及贵阳参加高考培训与新课改培训。

3、展活动主题为“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学大练兵活动。

4、为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专业得以发展,继续开展“老带新”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绘画、电子版面制作大赛”、“贵州省第二届中学生地理小论文评比”等专业竞赛。

6、推荐教师参加县体育、政治优质课评选,承办高中化学录像课和说课评比工作。

7、组织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答辩,有22个学习课题结题。

8、积极开展与务川中学语文、生物联合教研,认真组织一中、二中、煎中在校举行高中数学联合教研。

9﹑抓好中继教工作 组织教职工拟写县两会报告心得体会;迎接中继教工作检查;安排教师参加英特尔网上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

10、继续开展“中学语文以校为本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工作。

11、抓好数学组“同课异构”课题、英语教研组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工作。

四、多轮驱动 共建和谐校园

党建工作 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抓好党员素质提高,把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党员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并积极开展推优工作,把符合条件、有积极要求的师生吸收进党的组织。

团委工作 继续办好第五期业余党校,积极推选学员入党;坚持组织团员、青年志愿者前往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弘扬美德”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开展文明巡查工作;积极参加县“祖国好、家乡美”活动及“祖国发展我成长”演讲比赛(李嘉维同学获一等奖),等等。

工会工作

认真做好工会常规工作,如:红费、储金等。开展教职工“爱心基金”捐助、游艺及各种文体活动;组织教职工到郊外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环保课题调研活动;积极参加县“三八节”100周年纪念活动、“五一”“五四” 城区越野赛等活动;组织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为此,我校被评为省级“红十字”示范校。

实验室工作

加强岗位督查和业务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按时完成班级电教设备的发放和清收工作;做好各种设备的维护工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定期维护微机,加强网络更新、安全管理,丰富校园网,做好校园网的宣传工作。

总务工作

常规工作 为确保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积极做好购置学校各处室所需的办公用品、教育教学用品,进行安全工作大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等后勤保障工作。

新校区建设 由于学校领导的亲力亲为,新校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现已完成新校区(247亩)征地工作;政府向国开行贷款的4900万元已于2009年12月到位;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已由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完成;单体设计已完成招投标工作;正在进行地质勘探;拆迁补偿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等等。

总之,经过全体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内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还有距离。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领导下,以效能建设、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强团结,抢抓机遇,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严格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要求自身,重点抓好申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新课程改革、新校区建设这三个重要工作,竭力营造文明和谐育人环境,全面推进德江一中向前发展。

9.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九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凉委发〔2010〕3号

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州属各事企业单位,垂管系统驻州各单位:

为进一步促进我州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09〕14号),结合我州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增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川委发〔2009〕14号文件。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的特殊关爱和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我省今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认真学习贯彻,自觉增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促进我州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清我州残疾人事业发展形势。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州有30.69万残疾人,分布广、困难多、情况复杂。为残疾人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保障他们以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努力使全州广大残疾人残有所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凉山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历年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但是,残疾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法规政策还不够健全,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还难以得到满足,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参与社会生活还有许多障碍,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开创我州残疾人工作新局面。

(三)明确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凉山目标,突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则,促进我州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强残疾人医疗卫生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

(四)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残疾人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补贴政策。逐步将残疾人医疗康复费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需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要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证重度残疾人,由各级政府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参保资金或参合资金。特殊困难的非重度残疾人按照现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给予适当补助。城镇残疾职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有困难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补助;因灾致残人员、无依无靠残疾人和未就业孤残人员的医疗

费用在相关规定范围内报销。参加工伤保险的,按工伤保险规定报销。在按规定报销后,仍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残疾人, 各地要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的要求,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五)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各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各县市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辅助用具和康复训练等有关政府补贴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需求。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各地要在政府的领导下采取社会化工作方式,利用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等资源,以街道、乡镇为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以及康复咨询、转介、信息等多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着力解决孤残人员、农村及边远地区贫困残疾人康复问题。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对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给予医疗救助。

(六)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将残疾预防、提高人口素质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卫生部门要协同人口计生、民政、残联、妇联等部门制定残疾预防计划,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做好补碘、改水、孕妇环境改善、孕期保健服务和孕期安全用药等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注重精神残疾预防。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等措施,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三、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七)做好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生活救助制度,保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待遇。着力解决好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应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予以重点保障。对持证重度残疾人进行特别救助,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要认真组织实施涉及残疾人的民生工程项目,确保项目任务顺利完成。妥善解决因公致残和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安置和照顾伤残军人。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残疾人,纳入城乡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

(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好城镇残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鼓励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并予以适当补贴。对企业吸纳或公益岗位安置的贫困残疾人给予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要帮助农村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

(九)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研究制定孤残人员的社会福利综合性政策。做好残疾老人、残疾儿童的福利服务。支持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力度,提高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十)发展残疾人教育。建立完善以经费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特殊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人口在30万以上的县市要建立特殊教育

学校(中心)。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各类教育、福利、康复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残疾儿童学前班,或接受学前残疾儿童入园(院)。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机制,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门要制定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方案积极和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的措施。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对残疾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给予学费减免等优惠。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拒收或歧视残疾学生。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对贫困残疾大学生和残疾人家庭的大学生给予资助。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住校学生住宿费,给予住校学生生活补助。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和从事手语、盲文翻译的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从事特殊教育累计满15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其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

(十一)促进残疾人就业。依法推进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辅助性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新建彩票投注站、邮亭等,在满足经营要求的条件下,优先安置残疾人从事经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要按照政策规定比例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的单位,应当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残联、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纳入工作规划和考核范围。要做好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自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标准。各地地税和财政部门要配合当地残联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代征和代扣工作,保证应缴尽缴,足额收取。拓宽使用渠道,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作用,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并积极落实补贴政策。对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残疾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残疾人公共就业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采取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措施,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管理,规范盲人按摩市场。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公开聘用工作人员,除岗位有特殊要求外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录用(聘用)。完善资金扶持、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专产专营等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措施。同等条件下,政府及由财政拨款的单位,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将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提供就业援助。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搞好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增强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要按规定落实好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政策措施。

(十二)搞好残疾人扶贫。将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开发规划,制定、完善和落实特别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促进残疾人增加收入。采取措施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改善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居住条件。

(十三)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制定我州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公众文化、体育、旅游、娱乐场所普遍对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或优惠、方便的服务。在州公共图书馆开辟盲人有声读物室。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引导、支持、鼓励以残疾人事业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繁荣残疾人文化事业,激发残疾人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能。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体育人才,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和体育。文化部门在艺术辅导、器材提供等方面给予帮助。体育部门要把残疾人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引导残疾人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并积极配合当地残联选拨残疾人运动员积极参加残奥、特奥、聋奥运动,在训练指导、器材和场地提供上给予支持。积极组织参加州内外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

五、切实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

(十四)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维权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的服务。

(十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康复、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已落实国家对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补助的县市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配套资金、划拨建设用地。加大对贫困地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十六)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建设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建设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和残联、老龄办等依据省有关部门的要求制定我州无障碍建设实施意见,建立监督检查、处罚和情况通报制度,推进我州无障碍建设。新建改建、灾区恢复重建的城市道路、建筑物等必须建设规范的无障碍设施,已经建成的要加快无障碍改造。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社区、学校、福利机构、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有关部门要对残疾人、老年人住宅无障碍改造提供方便和经费支持。盲人和重度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全州交通运输、铁路、城市公共交通,要力争在3年内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完成公共交通工具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管理办法,保障残疾人机动车代步权。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供残疾人免费停放。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州电视台重要新闻节目应争取加配手语,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十七)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依托社区为精神、智力、重度和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心理服务、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项目。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残疾人居家服务补贴制度。培育专门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建设残疾人服务设施。州、县市都要建立示范性的托养服务机构,重点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城乡生活救助条件的贫困残疾人,进入托养机构后享受相同保障水平,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和支持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科技研究、引进、应用和创新。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安全、无障碍的信息服务。扶持残疾人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和推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十八)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融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力度。州级新闻媒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和完善残疾人专栏、专题节目、电视手语新闻节目。教育部门要结合中小学德育等课程,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人道主义、自强与助残教育。

(十九)推进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慈善机构的合作,拓展对外交流领域。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充分展示我州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人权保障成就。积极借鉴先进市(州)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州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加强残疾人事业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

(二十)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四川省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凉山州残疾人优惠办法》,将残疾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普法宣传规划,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制观念。

(二十一)健全残疾人法制工作机制。建立由人大、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协调解决残疾人在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律援助、鉴定援助和司法救助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司法机关和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列为重点救助对象。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各县市、乡镇要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二十二)加强残疾人事业政策研究。各地要建立健全残疾人统计制度,将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统计内容。建立残疾人状况定期监测报告制度,开展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拓展政策理论研究领域,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支持。

八、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

(二十三)健全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一位领导联系和分管残疾人工作,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强化职责,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有关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密切配合协作。凡制定出台关系民生的政策措施时,要考虑残疾人的利益,征求残联的意见,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农村基层组织要抓好残疾人工作的落实。

(二十四)建立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经费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各级残联所属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州财政每年安排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县市财政也要予以相应安排。

(二十五)发挥残疾人组织作用。各级残联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要切实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残联依照

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参与残疾人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残联承办的社会事务和专业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拓宽残疾人组织民主参与渠道。要将基层残疾人工作列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职责范围。

(二十六)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老龄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妇女、残疾儿童和残疾老人的合法权益。红十字会、慈善协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慈善团体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各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十七)加强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残联领导班子,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大力选拔优秀残疾人干部充实残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各地在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名额时,要适当安排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加强康复、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

(二十八)加大残疾人工作考核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大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力度。各级人大、政协要将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纳入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范围。

各县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川委发〔2009〕14号和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中共凉山州委

凉山州人民政府

10.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和谐发展 篇十

1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平煤八矿是一严重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矿井瓦斯、煤尘、水、火、顶板、高温六大灾害俱全, 生产条件复杂, 要创建“五优”矿井, 任务非常艰巨。为坚定信心,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全矿隆重召开了创建“五优”矿井动员大会, 成立了以矿长、党委书记为组长, 分管矿领导为副组长的“五优”矿井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严格按照省煤管局和集团公司的要求, 精心制定了“五优”矿井创建工作安排意见, 明确了创建工作目标和责任, 细化了创建工作内容和要求。宣传部门围绕“五优”矿井创建这一主线开展宣传工作, 在矿广播、电视上开辟专栏, 及时报道“五优”矿井创建成果和在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五优”矿井创建工作中去, 使干部职工参与创建“五优”矿井的热情空前高涨。

2健全机制, 打造特色安全管理模式

在安全管理上, 八矿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坚持“安全是第一责任, 发展是第一要务, 职工是第一牵挂”的指导思想, 探索出了具有八矿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从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入手, 建立了安全管理、质量达标、生产经营、培训管理“三、三、三、一” 结构工资考核制度、“三违”率指标和千人负伤率指标考核制度、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三违”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跟踪考核制度、干部职工安全管理过错积分制度、基层区队安全管理剖析制度、基层单位安全管理优劣考核评选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了“网 (班组、区队、矿处三级安全隐患排查网) 、线 (安全‘六条线’) 、部 (业务保安部门) 、队 (专职安全检查队) ” 闭合安全检查体系, 创新安全检查方法, 推行了盯岗检查、关键环节检查、线路检查、返回式检查、时间差检查等新方法, 确保做到安全检查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创立了安全隐患“零库存”理念, 对查出的隐患分级筛选、落实, 不让一条隐患沉积, 确保查出的隐患得到及时整改;提出了“执行任务不找借口, 落实制度不打折扣, 追究责任不讲情面”的安全执行力理念, 严格落实安全第一责任, 严肃事故和隐患责任追究, 重点追究管理人员责任, 做到处理不过天, 汇报不过周, 初步形成了“架起网、明确责、管理人、追究事”的安全管理模式, 完善了“凡事有章可循, 凡事有据可查, 凡事有人负责, 凡事有人考核, 凡事有人监督”的闭合安全管理网络。在安全投入方面, 以30元/t的标准提取安全费用, 2007年, 安全投入达到10 375.51万元, 更新了矿井装备, 提高了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八矿干部职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杜绝了重伤和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 创出了建矿以来安全生产最长周期。

3狠抓质量达标, 夯实安全基础

为打造标准化矿井, 八矿按照 “安全、整洁、美观、实用”八字方针和“三个并重”、“五个结合”的原则, 提足资金, 专款专用。矿领导班子统筹规划, 科学安排, 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 先后抽调7支队伍、600余人进行巷道扩修会战, 完成了井下大巷等2 700多m巷道扩修任务。同时, 从地面工业广场到井底运输大巷, 从轨道上下山到机电硐室, 从车场到采掘工作面, 以“高、宽、平、直、净”为标准, 突出了人性化管理, 全面推行高起点、高标准达标, 建成了己四、戊二下延、二水平己二、二水平戊一4条高标准达标路线, 进一步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 让职工切实感受到质量达标带来的方便、安全。

4注重培训, 推行“手指口述”法

八矿始终坚持“装备、培训、管理并重”的原则, 充分发挥三级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 推行全员培训制度、培训结构工资制度, 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管理水平和职工操作技能。“手指口述”是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 八矿结合自身实际, 强力推行这一先进方法。各战线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 召开现场会, 让职工认真学习了“手指口述”的基本知识, 并在自己岗位的实际操作中推行“手指口述”, 进而避免了因操作失误而造成事故, 提高了职工岗位的作业质量。通过推广“手指口述”法, 大大降低了零星事故, 切实保障了安全生产。

5强化管理, 合理布局, 实现高产高效

八矿坚持按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和定员组织生产, 从优化生产布局入手, 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 在保证各系统稳定可靠的同时, 采掘接替进入良性循环。积极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97.03%。制定了《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提高采出率的若干规定》, 合理开采, 减少资源浪费, 矿井采区采出率达到87.5%, 采面采出率达到95.1%。特别是针对矿井戊组厚煤层, 采用全公司最大支架 (可采煤层厚度达到4.5 m) , 实现了一次采全高, 提高了资源采出率。加强设备管理, 提高设备完好率, 机械设备完好率在92%以上, 采、掘工作面杜绝了因人为因素影响采掘生产8 h以上的机械事故, 采掘正规循环率日益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原煤生产工效, 八矿成立了劳动用工整顿领导小组, 精干了一线队伍, 并严格劳动定员管理, 压缩队伍建制, 减少原煤生产人员, 原煤生产人员效率在10 t/工以上, 吨煤利润超过50元。

6狠抓科技创新, 实现科教兴矿

八矿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不仅要向现有资源要效益, 更要向科技要效益。围绕制约矿井发展的瓶颈,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2006年, 投入资金960万元, 成功开发了4套管理系统软件, 提高了矿井信息化管理水平。2007年, 投入资金1 000余万元进行的“八矿压风机及主要通风机同步电动机励磁控制装置技术改造”、“大倾角电牵引采煤机研究与应用”、“分源抽放综合治理瓦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等15项科技成果在集团公司获奖, 特别是“分源抽放综合治理瓦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荣获中国金桥奖、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的灾害因素, 始终把“一通三防”和防突作为重中之重, 不断探索、研究治理瓦斯的新方法, 提出了优化设计、强化现场与巷道支护的防突措施, 从而形成了具有八矿特色的“六位一体”防突措施, 开创了平煤集团高突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的先河。自制加工了多点驱动胶带输送机, 推广应用了无级绳绞车运输系统, 提高了运输效率。2005年获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金桥奖优秀项目奖、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各1项;2006年获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八矿继承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高级技师周先锋名字命名的“周先锋工作学习室”。之后又相继建立了“一通三防”、安全、采煤、开掘、经营管理5个专业技能工作室, 为各个专业的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攻关的平台。同时, 开展职工技能大赛, 重奖涌现出的技术能手和骨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项目转化和应用率在90%以上, 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7多元发展, 拓展非煤产业

八矿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多种经营发展, 尤其是现任领导班子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八矿非煤产业产值少、规模小的现状, 科学提出了“一年有变化, 两年上规模, 三年新突破”的非煤产业发展目标。整合现有非煤产业单位的各种资源优势, 巩固现有项目发展, 规范各项管理制度, 并加强了考核与兑现, 使非煤单位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产值月月有突破。与此同时, 借助集团公司给予的扶持政策, 积极上新项目、大项目。瓦斯发电厂己正式运营发电, 动力煤选煤厂、矸石砖厂已经建成投产。同时, 八矿还在加快型煤、尾矿水、乏风减排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2007年底, 非煤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达4 400万元, 实现了非煤产业的快速发展。

8推广精细管理, 注重环境建设

实施环境治理, 把集中种植和日常管理相结合, 矿区绿化取得成效。矿区观赏树木由过去的53种增加至89种, 绿地面积由过去的8 300.00 m2增加到15 903.24 m2, 绿地率达到了43%, 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0%。特别是对矸石山的绿化治理, 被《人民日报》誉为“新愚公精神”, 2000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

全面推广OPM精细化管理, 建立多处文化长廊和理念识别系统。开展了向周先锋、胡家华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 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学技术、学先进”的积极性。向全矿各单位发放《企业文化手册》、《OPM精细管理的58个关键》等企业文化学习资料, 通过各种学习日, 向职工全面宣传灌输企业文化理念。把OPM精细化管理导入安全管理, 区队按照要求制订了本单位OPSM (安全精细管理) 实施方案、安全愿景、安全目标、安全格言、安全理念和各工种OPSM考核标准等, 规范了安全行为, 提高了安全意识。开展了打造本质安全岗、本质安全人活动, 选树典型, 逐步推广, 带动更多的岗位和个人实现本质安全岗和安全人, 全面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9依靠员工, 打造强势文化

平煤八矿始终将“一切为了员工, 一切相信员工, 一切依靠员工”的文化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按照“井下标准化、井上园林化、小区文明化”的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 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资金, 对职工食堂、浴池及职工宿舍进行修缮扩建。目前, 矿区职工食堂装修一新, 环境幽雅;新装修的5个浴池能容纳近万名职工同时洗浴;职工宿舍全部实现旅馆化管理。在棚户区改造、文明小区建设和职工住房方面, 高度重视, 不惜重金, 高标准建设文明小区和住房, 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占地上万平方米的职工文化广场, 成为职工娱乐活动的场所, 矿区文工团、书画协会和民间艺术表演队等, 包括举办的各种运动会, 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11.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需要就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以开展好本辖区残疾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进行深入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这个社会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以人为本”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又是一个谋求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较高文明形态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统一。

二、和谐社会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残疾人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因而,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才会有繁荣、健康、充满活力、安祥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残疾人工作,使残疾人能够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参与创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搞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是全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人群,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与健全人群体的特殊性,极其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由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使之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

二是低收入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以***镇残疾人群体为例,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者,大多在福利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但是收入较低;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能力,大多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其经济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经济上的低收入进一步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三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他们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较低,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这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被社会所抛弃,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出现过激行为。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公正,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努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广大残疾人尽快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因而,各界应当多一点偏爱,为他们开点“小灶”,从各方面多给予关心帮助。如加大扶贫力度,扶助贫困残疾人;保障残疾人及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开展职业培训,拓展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确保残疾人进行康复的权利等等。而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基层工作者,只有进一步密切与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提供服务。残疾人事业的每一项工作,都闪动着人性善良的光芒,都需要付出真诚的关爱。

除了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外,还必须给他们以安全感和尊重感,这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人们不仅有生理、安全、归属的要求,而且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是对一个人价值的承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一点对残疾人来说尤其重要。单纯的给予残疾人人道主义的同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除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心理压力,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得到调整,必然会给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自强不息的动力。

因此,从事残疾人事业,绝不是居高临下甚至带着施舍和怜悯之情去对待他们,而是要站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为实现全社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发展而真诚和热情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作为残疾人工作者,一方面应始终把握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题,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残疾人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和谐氛围,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一方面要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使更多的残疾人由自卑走向自信,由怯懦走向坚强,由彷徨走向成功,使他们能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让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是残疾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毕生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后记下一篇: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