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2024-08-16

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精选13篇)

1.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篇一

环境保护问题查处整改长效机制工作方案

根据《关于建立环境保护问题查处整改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结合本部门承担的环保工作职责,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关于环境保护和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环境保护工作系列会议精神,对照《2017年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方案》中的重点目标任务、突出环境问题、薄弱环节和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事项中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涉水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制度性建设,通过持续不断努力,消除河道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八乱”现象,基本建成河道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使全市河道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目标,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新跨越提供更加可靠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清淤采砂管理。建立健全采砂管理机构,推动解决执法力量不足、执法经费短缺等问题。责成合同到期砂场迅速清理砂场内的作业设备、存砂、弃料,保证河道行洪安全。河道清理完毕后,坚决禁止挖掘机、铲车等作业设备进入河道,消除偷采隐患,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在河道周边增设宣传牌、发放宣传手册等措施,广泛开展《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治水管水护水意识。(责任单位:水政监察支队、水资源科、防汛办公室)

(二)加强城乡河道综合治理。抓住国家开展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和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契机,持续开展河道生态化治理,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投资3.2亿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22项、水系连通工程2项,治理河长73.1公里。年底前在全市所有河流重要位置,分类设置各级河长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责任单位:规划建设科、河长制办公室)

(三)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开展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编制,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明确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落实分区管理责任;出台《河道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意见》,抓好河道及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到2020年,全面完成我市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和国营管理单位管理的大中型水库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划定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设立界桩。(责任单位:河长制办公室)

(四)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以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抓手,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筑坝束水等工程措施、植树种草等植物措施和遮挡覆盖等临时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入河入库泥沙量,维护饮用水安全。建立完善水土保持自动监测网络,提升水土流失防治监管能力,实现信息实时传输、资源共享。年底前完成2个生态清洁小流 — 2 — 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3平方公里。(责任单位:水资源科)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网格化水环境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好《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好网格化水环境监管工作,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以市水利局8个职能科室、9个下属单位为主建立一级网格,以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立二级网格,以乡镇水利服务体系为主建立三级网格,以乡村水管员为主建立四级网格,各网格配备监督员、联络员,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在全市上下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死角的水环境监管体系。局主管业务科室负责对网格化水环境监管体系运行情况定期调度评估,年终进行考核。(责任单位:水政监察支队、水资源科)

(二)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积极协调沟通,推动建立司法机关、环保部门、水政监察机构协调联动的执法工作机制,携手开展入河污染综合防治,控制工矿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渔业养殖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建立河道日常监管巡查制度,组织开展执法巡查、专项执法检查和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涉河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争取将《河道管理条例》列入市人大立法计划,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河道管理保护地方法规。(责任单位:水政监察支队、水资源科、防汛办公室)

(三)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全面实施河长制,— 3 —依托河长制信息平台,设置专职信息联络员、信息采集监督员、24小时轮流值班员,打通线下巡查、线上反馈、分类处理、跟踪问效各工作环节,打破“治理——反弹——再反弹”的怪圈,有效解决日常巡查、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的盲目性、重复性等问题,使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变为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同时,将河流数据、河长信息、实施方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责任追究等情况纳入信息管理平台,公开监督举报方式,方便群众反映问题,为公众监督治水、参与治水提供便利。(责任单位:河长制办公室、信息中心)

2.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篇二

目前,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中, 一方面, 保护环境等强有力的措施正在农村推行, 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如荼如火的进行中;另一方面, 城市化和工业化向农村推进的过程中, 人为地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破坏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 甚至加剧农村生态问题的严峻性。

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薄弱,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浅薄也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构的一大难题。首先, 很多农村地方还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环保设施, 例如规范的生活污水排污系统、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等。而有些农村虽然有了基本的环保设施和制度, 但是真正的有效监管, 或者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几乎空白。农村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发展经济而破坏农村环境的现象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村环境的长效保护面临着调控任务面大量广的难题, 而农村居民的随意排放污染, 也加大了调控任务的困难。农村污染源的迅猛增长, 而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相对滞后, 使得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薄弱, 是降低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内生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问题, 不仅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2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

构建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任重而道远, 要使这一工程顺利进行, 就必须做好农村环保宣传工作, 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关于农村环境的法律法规, 让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构建环境管理机制, 监督农村环保工作的进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调动农村居民投入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2.1 做好农村环保宣传工作, 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是促进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内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离不开广大农村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农村环保宣传工作, 要加强宣传和教育阵地的建设, 以电视、互联网、广播以及报纸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政府也可以组织环保文艺演出进乡表演, 在农村地区播放环保宣传小短片。

2.2 建立健全关于农村环境的法律法规, 让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目前, 我国关于农村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寥寥无几, 对于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十分不利。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失, 使得农村环境问题的整治工作无法可依, 也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造成困难。除了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地方政府也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 进一步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 特别是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2.3 构建农村环境管理机制, 监督农村环保工作的进展。

构建农村环境管理机制, 是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生态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的有力手段。构建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应从三方面进行, 第一, 对农村各类建设规划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把关, 坚决取缔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建设项目;第二, 对于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 要严格“三同时”的管理制度, 使得防治污染的设施贯穿整个主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防止农村新污染和新破坏;第三, 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 强化各级相关政府的职责, 层层落实环保工作和责任, 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

2.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调动农村居民投入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相关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调配、法律法规等手段, 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近些年来, 生态补偿的范围从原有的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等领域, 逐渐扩大到流域、区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环境污染治理、以及一部分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 如生态农业、节水工程等方面的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耗资庞大的项目, 要保证生态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 既要从制度和法律上出发, 完善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又要完善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首先, 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补偿标准, 规范生态补偿实施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责任。其次, 生态补偿机制的融资渠道, 可以发展成由国家、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提高生态补偿机制的活力。

3 结语

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同时需要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相信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环保措施,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美好。

摘要:目前, 我国农村问题日益突出, 如生态退化、农村资源过度开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乱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等。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 就要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 在于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推行政策和措施, 贴合农村的实际需要进行环保工作, 大力宣传环保工作, 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进而促进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润羊, 花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解读[J].乡镇经济, 2008 (12)

[2]陈润羊, 花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 2008 (22) .

[3]陈润羊, 花明.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8 (02) .

3.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篇三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民族文化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洗涤后留下的痕迹,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成基础与重要标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情感与价值,守卫我们内心的家园,延续我们祖先的梦想,也是维护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独立与主权,促进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从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实物的、静态,的以空间为存在形式的文化遗产,主要有历史文化建筑物、名胜古迹、陶制品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抽象的、动态的,以非空间的时间为存在形式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各种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越来越被人们所逐渐认识、熟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与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它的分类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不同的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分类的结果就会不同。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共5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了十个类别,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中国根据自己国情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具体详细的分类,这样更有利于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办法。

二、建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具有必要性,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政府职能、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性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己的特性,比如不可再生性、非物质性、活态性、多样性、传承性、依附性、地域性等等特征的存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特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在“人”,而不是“物”,更注重的是无形的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脱离了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无法得以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的艺人日益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譬如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一批藏族老艺人的相继辞世,以及后继无人的状况发生,已经到了人亡歌息的地步。

(二)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的需要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经济实力上,而且越来越转向文化竞争力上面。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它是经济发展的持久推动力。文化竞争力高,就意味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国内文化市场的繁荣、民族文化的充分发扬,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雄厚和实力的强大。

(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求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我们发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优秀文化竞争力,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因此,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资源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保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高度发展、政治的安定统一、社会的繁荣向上,更包括文化的欣欣向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绝不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舞台地位。

三、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1、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个)

畲族民歌、畲族三月三

2、景宁畲族自治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3、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民歌》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三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4、畲族三月三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5、第一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

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畲族三月三、畲族婚俗、畲族彩带编织技艺、菇民戏、问凳

6、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个)

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畲族三月三、畲族婚俗、畲族彩带编织技艺、香菇砍花法技艺、惠明茶手工技艺、畲族服饰、菇民戏、操石磉、问凳

7、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

畲语、马天仙传说、畲族头饰制作技艺、黑木耳栽培、大漈罐制作技艺、菇民习俗、抢猪节、赶野猪、畲医畲药

8、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个)

传师学师、做功德、金田鱼灯、畲族民歌、汉族民歌、菇民戏、木偶戏、大漈罐、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服饰、畲族三月三、畲族婚俗、惠明茶手工技艺、香菇手工技艺、操石磉、问凳、汤夫人传说

9、第二批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4个)

畲语、马天仙传说、畲族古老歌、打盐霸、香菇山风俗传说、陈坦的传说、木郎系列笑话、放排歌、汤夫人歌、菇歌、板龙、舞狮、炭布龙、炼火、畲族拔伤、门头鼓词、闹旱船、花鼓戏、银饰制作技艺、畲族头饰制作技艺、畲族纺织制作技艺、综编制作技艺、黑木耳制作技艺、民间根雕、剪纸、刺绣、赶野猪、畲族棍、菇民习俗、畲医畲药、抢猪节、吊九楼、迎神(马天仙信仰)、迎神(何八公信仰)

(二)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1、传师学师

郑坑乡塘丘村

2、做功德

鹤溪镇东弄村

3、畲族民歌

县文化馆、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县民族中学、鹤溪镇民族小学

4、汉族民歌

县文化馆、县城北中学

5、菇民戏

县文化馆、英川镇菇民戏民间剧团

6、畲族彩带

蓝延兰畲族手工艺工作室、县民族中学

7、畲族服饰

县凤凰民族服饰加工厂、县民族包设计制作中心

8、畲族三月三

县文化馆、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

9、畲族婚俗

县文化馆、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鹤溪镇周湖村、澄照乡金丘村、鹤溪镇双后降村

10、操石磉

县体育中心、县民族中学、大均乡中心小学、鹤溪镇民族小学

11、问凳

县体育中心、县民族中学

(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

蓝陈启、刘德康、蓝余根、兰进平、雷驮仁、雷石连

四、构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机制的构建,要在明确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方针的基础上,全面调动政府、专家学者、企业以及民众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建立和健全一系列保障机制,来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扬光大,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一)政府主导机制

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导作用就在于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构,不仅可以从物力财力上给与资助,而且还可以在人力上给与大力支援,离开政府的主导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无法正常有序地顺利开展下去。

(二)专家学者指导机制

专家学者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专家学者的指导地位,所谓的“智囊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提供富有理论性的意见、建议。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学者研究如何指导村民更好地保护自身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培育主动保护意识,特别是在转型化社会中,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诸多传统文化不再重视,反而对西方的“洋节日”、“洋快餐”等外来文化一味热捧,要改变这种现状,单靠政府的命令性政策是无法凑效的,需要专家学者的指导,需要专家学者的教育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

(三)企业投资合作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要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援,这样会给当地政府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而且政府财政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保护工作的经费要求,故而就需要企业的介入,来弥补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和漏洞。

(四)民众参与机制

民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文化传承者作用的当地村民;一是由文化爱好者、文化专家等组成的民间社团组织。当地村民是传统文化的主体,所谓的民俗旅游开发其实是对当地人所拥有的民俗文化的利用和保护,文化主体的参与就显得无比重要。从实质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不完全是政府和市场的操纵,民众也同样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毕竟他们是民俗文化的承载者,他们最清楚什么是本民族最有价值的内容。

(五)建立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机制

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不仅是景宁县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重中之重。建设好景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是推动非物质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需要,是传播、继承、创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措施,是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小康畲乡、平安畲乡、文化畲乡、生态畲乡、活力畲乡和展示魅力畲乡的客观要求。

1、保护区保护范围

(1)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以鹤溪镇敕木山周边为核心保护区。鹤溪镇、东坑镇、英川镇、澄照乡、大漈乡、郑坑乡、大均乡、梧桐乡、标溪乡、雁溪乡、景南乡、外舍管理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2)景宁畲族自治县原生态文化保护区的总面积:总面积为1056.75平方公里,其中鹤溪镇92平方公里、东坑镇 183.75平方公里、郑坑乡 39平方公里、外舍管理区187.5平方公里、澄照乡76.75平方公里、英川镇120.5平方公里、标溪乡47.75平方公里、大漈乡59.25平方公里、景南乡98平方公里、雁溪乡54.5平方公里、大均乡97.75平方公里。保留鲜明畲族特色的村落百余个,人口112810人。

2、保护对象

珍贵、濒危的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和语言文字,传统戏剧、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等及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和场所,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研究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崭新的课题,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各位导师的理论指导下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对此有一定的开拓性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红婴,王健民著.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郑玉散,郑易生主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冯骥才主编.守望民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4] (英)迈拉,沙克利著.张晓萍、何昌邑等译.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分析:Case Studies From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

[5]刘军.文身——亟待保存和研究的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6]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41页.

4.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篇四

我县共有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8处,市级7处,县级25处;在所有文保单位中,古建筑文保单位16处;对外开放单位10处(不含古墓葬)。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文物安全,4月27日至30日,我局会同县公安局经文保卫科,对全县文物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议定措施,高度重视

我局于4月中旬召开局务会议,专题安排安全工作,明确了安全责任人、当前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责任,要求迅速部署,深入基层单位进行检查。

4月26日,我局对全县各乡镇综合文化法制站、风景名胜区、各文物保护单位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五一”期间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乡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排除隐患,严格落实值班报告制度,做好文物旅游工作。

二、加强督查,严格把关

我局与县公安局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全县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系统性安全大检查。

1、文物保护单位全部落实了安全责任小组

其中,刘少奇故居管理局成立了安全保卫部,定人定责定制度,执行24小时值班巡查制,工作开展良好;何叔衡故居由我局派驻专职人员值守;密印寺确定了专职安全员;高氏宗祠由其后裔安排专职人员一名;白云寺重新确定了兼职安全人员;田冲兰花屋场、裴休墓、状元易祓墓、张南轩墓(含张浚墓)、炭河里遗址等均有兼职人员。

2、安全保卫和值班制度、预案完善

各文物保护单位均制定了安全保卫制度、安全预案制度。其中刘少奇故居、密印寺、何叔衡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均已上墙并落实到个人,刘少奇故居还进行了消防安全演练。

3、部分文物单位存在消防隐患

除刘少奇故居灭火器数量充足、药效没有过期外,谢觉哉故居、何叔衡故居、田冲兰花屋场、密印寺、云山书院消防灭火器均过时,有待更新;惠同廊桥、高氏宗祠亟需补充灭火器;田冲兰花屋场堂屋内的木屑没有清理,高氏宗祠忠义堂堆放少量干柴。

4、部分古建筑瓦面破损,有待修缮

惠同廊桥、高氏宗祠部分瓦面由于年久失修,加之猫鼠鸟类动物窜动,树叶堆积,导致瓦面破损,渗漏严重,影响到檐檩损朽,亟待进行日常保养;云山书院正在由学校进行部分瓦面、窗户的日常保养。

联合安全检查小组当场指出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要求各单位严格把关,积极整改。田冲兰花屋场和高氏宗祠当即派人对木屑和干柴进行了清理;我局将于近日添置和更换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田冲兰花屋场、高氏宗祠的灭火器,进一步落实安全设备。

5.关于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篇五

为了加强我区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安全保护,根据**市文物安全工作紧急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实施郑局长提出的文物安全工作大排查、大整改、大完善的要求。我局高度重视文物安全工作,立即采取措施,对全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等进行了安全大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粤东潮汕平原西部,距普宁市区、揭西县城约20km,是由原普宁华侨农场改制设立的县级区,全区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下辖1个居委会和5个村委会。居住着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民,共有132个姓氏,有汉、壮、瑶、京、苗、侗、土家等7个少数民族。素有“小小联合国”之称。

目前,我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共16处。

(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后寮麒麟山)花鼓岩寺。

(二)文物点15处。其中有:商周时期的花鼓岩古文化遗产(后寮麒麟山陶器);乾隆年间的(石牌)关帝庙;清末时期的江氏宗祠、邓氏祖祠,永熙公厅、北輋村老寨的石古井、后寮村老寨的石古井;民国时期的邱氏祖祠、杨氏祖祠、钟氏祖祠、久明公祠、能公家祠、邱家炮楼;20世纪中叶的跃进门;八十年代“联合国难民署援建中学校舍”的石牌匾。

二、主要做法

(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6月24日**市文物安全工作会议的精神,并根据会议精神制定我区文物安全保护实施方案。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人员专门抓,并与文物保护员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保证书”。

(二)立即行动,全面开展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为做好我区文物安全工作,经请示区委区管委同意,区文教局积极牵头,会同区党政办公室、公安局、国土局、规建局、消防办、林业局、应急分队等部门,于6月25日至27日,对区各文物点进行了严格排查,同时加大对文物安全日常巡查和监督工作力度,完善文物安全各项制度建设,落实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制,制定文物安全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此次检查严格按照市局的会议精神和《文物保护法》安全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以有效预防和遏止文物安全事故为目标。按照会议要求,做到“五落实”,成立保护机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档案资料,指定专人管理,有利于今后的长期保护工作。

在排查中,有关人员对消防器材配置场所有误进行了现场纠正,对消防安全设备不全且消防器材配置不符的文物保护单位,提出严格配置要求,对乱搭乱拉电线、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等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当场进行查处,并对古建筑使用、管理单位提出了修建消防水池、供水管道、涂刷防火防腐材料等建议。对不能当场整改的进行限期整改,对个别单位人员消防知识不了解的情况,现场给予指导和培训。同时,再一次强调了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有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聘请专职消防人员进行了业务指导和培训,确保队伍能够随时拉得出战性,要求各单位不能松懈麻痹,要从组织上、思想上、制度上、设施上加强安全防护,绝不发生任何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排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文物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文物管理工作资金投入少、整体保护能力低下,文物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文物保护经费比较短缺,对野外文物保护单位日常的执法巡查工作难以维持。二是宣传上的缺失。部分干部群众对遗址保护的意识不到位,对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缺乏一定的了解。

四、整改措施

为确保了我区文物的安全,实行细化管理,层层落实到位,结合公安、规划、国土建设部门紧紧联系在一起实行综合执法,做到警钟长鸣,增强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一)健全完善监管机制,强化重点环节。为保护区内文物安全,在区文教育局设立文物安全领导小组。由文教局副局长任组长,文教局办事人员为成员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定时对全区进行大排查,消除文物保护安全隐患。以当地公安人员为主的文化遗址保护巡防组,每天对该文化遗址进行巡逻,防止盗挖现象发生。

(二)在各文物点及路口增设闭路监控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依法保护文物的意识。对《文物保护法》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文物安全意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全区上下形成“人人珍惜文物、自觉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四)充分发挥村文化站和村级文物保护联络员作用,建立文物保护安全网。在文物盗发高发期,文物保护联络员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通报每日情况,重大问题随时上报。

(五)加强责任追究。各文保单位制定文物安全保护方案,并与各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损坏文物或违犯文物法规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处罚。以法律手段保护文化遗址,对涉嫌盗挖该遗址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六)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增加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费用。

通过排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市局这次文物安全工作紧急会议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我区文物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确立“文物保护,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工作理念,举全区之力,全面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工作。

**市普侨区文教局

6.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篇六

自保护性耕作于20世纪40年代面世以来, 特别是它历经数十年的不断成熟和走向国际化之后, 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潮流, 已构成当代世界农业进步的时代性特征和标志性符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引进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践, 不仅催生了耕作制度的变革, 而且还引发了一场观念革命, 使建立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众所周知, 从技术推广开始, 到“以农民自觉接受为标志”的完全市场化, 会形成一个技术推广周期。我认为, 在这个周期内, 从制度层面来看, 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过程, 就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再从操作层面来看, 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过程, 就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操作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部分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过程。沿着操作层面细究, 构成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操作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部分”, 包括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机具系统、农户 (农场主) 、农机手、农机部门 (以实施项目为载体行使行政职能) 和服务组织。对这些“要素”的起码要求是:技术体系要管用、适用,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机具系统要能充分体现技术的要求, 并同技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户和机手要借助培训的力量, 提高认知、接纳技术的程度和操作机具的精度;农机部门和服务组织要依靠行政推动、政策调动和优质服务使各生产要素的内在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现实的、生生不息的先进生产力。按照上述要求使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相互作用”, 便能形成新的生产关系, 并相继形成以现代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上层建筑;与此同时, 如果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再能够产生非负面的“深远影响”, 就具备了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基本特征。由此不难推论, 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 要注意把握2个基本着力点:一是致力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发育, 二是致力于系统内部关系以及同外部关系之间的协调。

从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组成结构分析, 它是由导向机制、投入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这几个“二级机制”组成的。导向机制是长效机制的方向系统, 主要解决谁来导向以及导向哪里的问题;投入机制是长效机制的发动机系统, 主要解决谁来投入、投入多少的问题;服务机制是长效机制的传动系统, 主要解决谁来服务、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管理机制是长效机制的控制系统, 主要解决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创新机制是长效机制的灵魂和升级系统, 主要解决提升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7.构建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篇七

矿业公司尽管是一个露天非煤矿山,不会出现像瓦斯爆炸、矿井透水这样的问题,但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对此,矿业公司党政领导牢固树立"大安全"的思想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以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把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积极探索并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抓强化管理

一是全面落实安全专负制。矿业公司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在行业共性的指导下,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自主管理能力,加大检查监督考核力度,在安全专负制的落实上下功夫。该公司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国家有关"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规定,组织机关人员专门编写了《车间级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管理简明手册》,为车间、科室安全第一责任人提供必学、必会、必知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让他们明确在安全管理上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加大安全检查整改奖惩力度。严格安全检查制度,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决不手软。该公司安全保卫科分为两个专业安全检查组,对重点要害部门进行不间断安全检查,对各种直接作业环节进行安全监督。另外成立三个劳动纪律检查小组,轮流对各岗位坚持值班巡逻制度。每月进行综合性安全大检查,对检查出的隐患,按"三定一追查"的原则认真落实整改。对习惯性违章,在加大奖惩力度的同时,实施挂联考核制度。

三是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该公司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精神的同时,坚持每季度一次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是讲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一般性的安全常识等等。还就当前人事制度改革及"区域工、大工种"给安全工作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

二、抓消除隐患

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劳动条件。矿业公司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绝不含糊,保证劳保品按时发放,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整改项目费用到位。组织接触尘毒噪音的员工健康查体,及时更换、新增消防器材,对破碎系统皮带加设安全护栏,设置警示标志等等。针对电铲高压开关柜原先关闭锁装置十分简单,极易发生误操作的状况,引进先进的电气防护技术,将电铲开关柜上安装机械程序"五防"锁。

三、抓超前预防

一是创新安全管理,建立预防机制,推行安全互保联保制度和风险分析,强化"双基"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要求班组长安排工作前,必须根据人员出勤情况和变动情况,明确当班的互保互联对象和责任,制定书面互保互联措施,实现班组安全管理群防群控。

矿业公司对临时性工作和重点施工、检修、清理作业,及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进行安全确认,填写"安全风险分析确认卡"及"安全措施审批表",对现场实施监护,做到事前预防,超前控制。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控制及评价,制定事故预案并进行演练。

二是实施属地管理,界定安全责任。矿业公司本着"谁的人,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界定安全管理责任,将三产实体、民营企业、外用工、外包队纳入规范化动态管理,强化外包工程和承揽对外施工的安全监管力度。

8.监狱构建安全长效机制论文 篇八

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实现监狱惩罚改造罪犯功能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构建监管安全稳定工作的“四个机制”是是对监管安全事故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是对监狱安全稳定工作实践的科学提炼,体现了很强的指导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而其中之一的监管安全防控长效机制是“四个机制”的关键。所谓机制,就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按照这一定义,长效机制就是指工作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项工作之间长期有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于是,我们定义的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监管安全长期稳定这一工作目标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一整套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

构建监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在当前监狱更加开放,监管要求以“首要标准”、“零脱逃”为准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现监狱自身惩罚改造功能的坚实基础,在这基础上可以促使罪犯在安定有序的环境中放弃消极抗改或再犯罪的想法与做法,并深挖犯罪根源,以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改造;它同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监狱应当是有序安全稳定、法治统一规范、科学文明理性、公开公平公正、共生共融共赢的新型监狱。

近年来,随着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监狱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推进,我所安全防范能力不断提高,狱内改造秩序持续稳定。但是,面对监管改造的新形势下,我所在执法和管理方面,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日常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必将威胁着我所的安全和稳定。根据我所的实际情况,影响和威胁监管安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警自身因素:部分民警认识不足,理解偏差和责任感不强,是各种违禁物品屡禁不止的关键。一是部分警察过于依赖安检门、金属探测器等,认为这些设施科技含量高,只要能通过这一关,就不会有问题了,而忽视了他们的工作区域和存在的盲区。二是个别警察认为罪犯只要不惹是生非、不脱逃,值班确保安全就行了,对罪犯的思想教育,个别谈话有不到位的地方;

2、罪犯因素:随着90后罪犯的持续增多,罪犯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罪犯入所后不思悔改,伺机而动,并为此不计后果,不择手段来获取所需物品有上升的趋势,这是新时代罪犯恶习所致,3我所在一些管理规定不够与时俱进,在一些新情况出现时,往往找不到处理或应对的方式方法。因此,为了确保我所的监管安全,确保改造工作的稳定,确保首要标准的落实,怎样构建监管

安全长效机制值得每一个未管人去思考和摸索。在这里,笔者依托所情,提出构建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防范机制的几条对策: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防范理念,在民警队伍建设上狠抓落实。

在影响监管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基本、最本质、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因素,人防是确保监管安全的决定性力量,是影响和制约监管改造质量的首要因素,也是监狱防控机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此,进一步完善监狱防控机制必须紧紧抓住民警这一关键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民警队伍建设,提高民警队伍素质。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民警的培训教育,使民警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特别是领导、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带头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民警的科学的“搭配”,也就是指工作的协同配合,依据短板原理来对民警进行符合工作需要的搭配,以期达到最大的效能。

(二)、落实科学的犯情分析,应对制度,在罪犯的管理上狠抓落实。

防控机制的核心在于对罪犯的思想监控,要变被动防控为主动防控。完善监狱防控机制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监狱工作的中心,建立畅通的狱内信息网络,并及时进行综合分析,随时掌握罪犯思想动态。将教育改造工作

贯穿于监狱工作的全过程,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全方位、多角度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尤其是我所承担者全省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改造工作,未成年人有其本身年龄属性所决定的特点,必须制度与这一特点相匹配的制度,并严格落实下去。

(三)、科学合理为先,在监区环境、设施综合整治上狠抓落实

9.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篇九

—探访古民居下梅村

调查单位: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

摘要:古代文物建筑是有形的历史遗产。对其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当代仅存的古代建筑,进行考察,发现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村、火灾、保护

古村落指经历数百年的战乱、自然侵蚀、政治运动和商品浪潮冲击未遭到破坏,建筑环境、建筑布局、村落选址基本保持原貌,延续了民俗民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为人民服务的村落。它是历史沿革的活见证,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的有机生命体。当今对于古村的的保护,是对于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激增,城镇化地进行,加上古村自身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对其的修复更是势在必行。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古村的实地探访,分析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总辅导员冯建旺老师,以及学生会部分成员对武夷山下梅古村进行实地调研。

下梅,位于武夷山的古老村庄,素有“福建第一美丽的村庄”的美名,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荣誉称号,是武夷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坐落在市区东南12公里,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4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2万亩,耕地面积3940亩。因位于梅溪下游,故称下梅。下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布于长900米的当溪两旁。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形成典型的南方水乡风光。下梅村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下梅民居外部结构以高大的风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求安的意识。砖雕、石雕、木雕是下梅村古建筑的一支奇葩。下梅村现尚保留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氏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40幢,还有镇国庙、天一井、古码头等古建筑和祖师桥、文昌阁、百岁坊等古遗址。

2、方法:

一、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考察,利用录音、拍照、记录等形式对古村现存隐患进行信息采集。

二、以座谈会的形式,相互交流对古村保护的看法及意见。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水污染严重。下梅村南北两街隔着一条当溪。当溪在下梅人心中是一条“母亲河”,由东向西与村口外的梅溪交汇形成丁字水网,水路沟通。它带给小村繁荣和富庶,是村民心中的重要母亲河。下梅南街入口深30多米,宽度5米多,是一个小型早集市;往后余下的街宽2米多,有些路段设有带护栏的长椅。北街宽3米多,沿街有民宅、商肆小店、小庙、宗祠、小酒店、骑楼、作坊、水井等,沿溪一侧有与溪岸平行或悬挑的靠背长椅。现在,往当溪河道乱扔垃圾,乱倒生活用水现象严重。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而且容易滋生虫害对建筑的木质结构部分造成侵蚀,损害建筑。

2、私搭、乱搭电线,电线老化现象普遍存在。进入下梅,看到那些古建筑的同时,会发现无论是建筑的上方还是建筑与建筑之间或者墙上,到处都是电线。就像一张巨大的蜘

蛛网一样,不仅不美观而且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

3、乱堆杂物是安全隐患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下梅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结合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当地居民在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墙角堆放干燥的木头,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

4、留守儿童老人众多。现在在下梅居住的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小孩。这样的人口结构既不利于下梅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对建筑的保护。在自然灾害面前,自然灾害面前,他们势单力薄,无法保护古建筑。

5、建筑紧密,巷子狭小。密集的分布不利于对建筑的保护,特别是当遇到意外险情,比如火灾时,不利于人员的进出,和消防车的支援。

6、虫蛀、洪水泛滥的现象较为频繁。在考察中,经常看到一些柱子被蛀空。去年的时候,下梅村还遭受了洪水侵袭。这些问题对于古建筑的损毁很严重。

7、修复简陋,保护力度不够。据悉,有些古建筑的房顶仅靠几根临时杆子撑着,随时都有倒塌危险。古宅里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住着,一不小心发生火灾,就有可能对古村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三、建议

1、建立健全下梅古村落保护管理体系,设立一个由区、乡两级政府和规划部门共同参与,能够真正推动该区域保护更新工作的常设管理机构和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对古村落实施保护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积极引导村民在保护古民居中实行有效的“村民自动”和“村民参与”,是下梅古村落保护发展获得成功的关键。

3、实施分类保护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对保存完好的典型民居,实行建档、挂牌保护,按原样修复,不得改变;对保存较好的民居,充分利用原有构件,按原样修复保留;对损坏严重但具有历史价值的典型民居院落,利用原材料、构件,按原样恢复;对一般民居参照古村传统建筑形式整合、更新;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通过改造立面,并对坡屋顶以及外墙、门窗等进行整修;对严重影响古村风貌、破损严重的建筑必须拆除,腾出空地,建设绿地。

4、加强对古民居的防火、防虫、防腐等技术综合处理,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强环境保护,以提高保护科技含量。

5、对保护区内的传统民居进行内部生活设施改造,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并安排村民建房新区,新区建筑应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新区应统一规划,今后村民建房应原则上安排到新区。

6、加强保护和开发资金运作。一方面利用好国家财政拨款、地方集资、社会帮助和村民筹款等资金,积极争取政府的保护专项资金,针对性用于下梅古村历史环境的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利用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和其它非污染性的第二、第三产业,以旅游发展促进古村经济发展,提高下梅古村自身的生存能力。

四、结论

下梅古村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的浪潮中,如何使这些特色古村落既绽放其迷人魅力又不迷失方向。在完成保护民族文化、消除贫困的同时。不断达成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要探索和学习总结的。它需要我们更加科学的进行保护和规划,做到保护、利用、更新、延续等方面的综合,为弘扬和保护我国建筑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0.构建企业安全文化长效机制 篇十

下面, 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 结合山东省莱州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现状, 探讨和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提出对策建议, 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现存问题

近年来, 山东省莱州市为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坚持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积极采取平台推动、宣传发动、典型带动和考核促动等措施着力推进活动开展。虽然在莱州市各政府监管部门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一定成绩, 加快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进程, 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也同时发现了如下问题。

意识不强

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 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没有提升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要求的高度来认真对待, 在组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同程度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 致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滞后。

从地方层面看, 一些地方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存在组织保障不严密、推进机制不健全、督促指导不经常等问题, 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扎实推进, 导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甚至多年仍处在“起点”, 辖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数量长期“空白”。

从企业层面看, 一些企业思想认识不正确, 没有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 尤其是中小企业, 仅注重安全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 而忽视了安全文化等“软实力”, 对创建工作敷衍拖延、消极应对, 积极性和热情不高。还有的企业, 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标准高、内容多、要求严, 存在畏难情绪和观望心态, 致使各项工作停滞不前。

基础薄弱

良好的安全基础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从莱州市辖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看, 截至2016年3月, 荣获各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的119家企业 (国家级3家、省级6家、市级110家) 都是规模以上企业 (年销售收入2 000万元以上) , 这与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设备设施先进有很大关系。而在数量众多的规模以下企业中, 多数创建基础比较薄弱, 除受发展规模、经营理念等方面影响, 存在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了解、不认同的思想因素外,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安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等问题尤为明显, 安全管理水平低下, 缺乏安全文化建设应具有的良好基础和环境氛围。

质量不高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工程, 需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而在基层实践中, 一些企业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对待, 一味追求短期效应、眼球效应和形象效应, 导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彰显自身特色和恒久活力。

“短期效应”, 主要是指有的企业以“攻关”“过关”心理对待创建工作, 为创建而创建, 对安全文化建设内容、目标、要求、标准以及环节把握不全面, 理解不深刻, 执行不到位, 安全文化缺乏思想内涵, 感召力和渗透力不强, 职工认同、接受安全价值观的程度较低, 没有真正做到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眼球效应”, 主要是指有的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中走捷径, 定制度、贴标语、挂刊板等表面文章做得多, 理念培养、行为规范、条件改善等实际行动做得少, 安全文化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 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 对企业生产与发展也没有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形象效应”, 主要是指有的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时, 不是从加强内部安全管理、保护职工安全权益的需要出发, 而是从提升企业对外形象和影响力的角度出发, 将安全文化建设视为“面子工程”, 致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脱离了安全管理实践, 不仅难以引起职工共鸣, 还会让职工反感, 失去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动力不足

近年来, 为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 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广泛深入开展, 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鼓励、激励政策, 并在《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国发〔2011〕40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委办〔2012〕34号) 等文件中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一些地方贯彻落实不够有力, 不但没有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激励和扶持政策, 上级规定的有关激励政策也执行得不够到位, 对辖区内荣获“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的企业没有在经济政策、评先评优、监管措施等方面区别对待, 导致了辖区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动力不足, 参与面和参与率不高。

对策建议

安全文化作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笔者认为,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应在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功夫, 不断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效。

深化“三个认识”增强主动性

第一, 要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助推器”。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安全生产观念、行为、环境的总和, 体现为职工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 是得到职工自觉接受、认同并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如果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自我约束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 可以逐步推动企业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能安全”转变, 对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由强制性向自觉性转变, 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 实现以文化促管理、以管理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 从而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促进企业长治久安。

第二, 要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减压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快发展步伐, 需要有安全、和谐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安全基础比较薄弱、职工安全素质不高的情况下,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必将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严重影响和阻碍企业发展。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稳步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打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企业就可以有效降低事故风险, 集中精力组织生产, 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第三, 要认识到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职工素质的“发动机”。企业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可以为职工提升安全素质搭建宽阔平台, 并运用安全文化的力量来启发、引导、培育和规范职工行为, 使其自觉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安全技术水平, 把“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中, 养成遵章守法、规范操作的良好安全行为习惯, 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 筑牢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 进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构建“四个体系”增强针对性

第一, 构建安全理念文化体系。安全理念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因此, 企业应围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核心安全理念, 结合自身实际、岗位状况以及文化传统, 提炼出贴近实际、独具特色、易于记忆、便于理解的安全理念文化并形成体系, 然后在此基础上, 加大宣贯力度。例如, 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 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 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 提高职工对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通过设置安全温馨提示、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文化橱窗等形式, 将安全理念文化融入职工生产生活, 做到处处能看见、时时有提醒, 使职工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熏陶。通过不间断地渗透和影响, 最终使安全理念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 达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境界与效果。

第二, 构建安全制度文化体系。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理念文化的实践体现。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安全管理需要, 重点从安全责任、安全预防、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4个方面, 建立健全“行为有规范、考核有依据、奖惩有标准”的安全制度文化体系。在制度建立上, 应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关要求, 对企业现有各项安全制度、安全措施进行细化完善, 进一步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安全目标、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 将各种制度发放到所有职工手中, 教育引导职工严格遵守各种安全制度, 自觉规范安全行为, 切实增强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和安全管理的生命力。

第三, 构建安全行为文化体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 职工的安全行为是决定企业安全管理成效的关键。企业应在编制职工安全行为准则的同时, 把提升职工安全素质贯穿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全过程, 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在培训过程中, 应按照“分类培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结合各类岗位需求, 采取专项培训、定向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 加强岗位技能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方面培训, 着力提高职工抵制“三违”、应对风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做到“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别人, 不被别人伤害”, 最终实现“人人上标准岗, 人人干安全活”。

第四, 构建安全环境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文化, 对提高职工归属感、认同感至关重要, 也是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有效途径。企业应从“软”“硬”2方面入手, 加强安全环境文化建设。“软环境”建设, 就是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尊重职工劳动价值, 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职工, 企业要舍得给荣誉、给奖励, 以提高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 还要关注职工的精神状态, 对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的职工要及时进行教育和疏导, 对家庭困难的职工要给予关心和关爱, 让职工感受企业的温暖, 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遵章操作, 实现作业安全。“硬环境”建设, 就是指企业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改善作业场所环境, 淘汰严重危及安全生产或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设备, 通过运用先进安全技术装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将事故发生概率尽可能降到最低, 为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强化“三个保障”增强实效性

第一, 强化组织保障。各地方政府应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健全组织领导、评审验收、考核奖惩等推进机制, 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 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应发挥监管优势, 积极引导企业将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宣传培训、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 统筹推进, 以安全文化引领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各企业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应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把关心、尊重和爱护职工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积极倡导安全文化, 持续传播安全理念,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第二, 强化政策保障。各地方在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调度督导、工作考核等制度的同时, 应健全完善激励机制, 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 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对安全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的企业要及时给予通报表扬, 并在年度先进单位评选时予以优先考虑;对荣获“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的企业, 根据不同级别, 采用以奖代补形式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并将获得相关荣誉信息纳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记录系统, 并及时通报给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主管部门, 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提升企业的荣誉感、优待感和自豪感, 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11.16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篇十一

安全管理是运输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和根本保证,让安全生产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是我们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所共同思索的课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存在时张时弛的现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制约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保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真正意义上的贯彻落实,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时段的安全管理局面,发挥安全促效益,安全促发展的目的。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制

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入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企业要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领导、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每个人的权利清楚,责任分明,权责一致。

从企业管理层到各基层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到每个驾驶员、每辆车都要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以确保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并要制订各员工各工种的岗位职责,确保安全生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安全隐患和监控死角。在安全检查、安全考核工作时,就能较客观评价各岗位安全生产工作和措施的到位程度,发现问题就能

追究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整改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就更有针对性。

我们公司制订了经理负安全生产总责,公司负安全生产具体管理人责任,驾驶员和每位员工负安全生产直接责任的安全责任制。公司与公司负责人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公司与司乘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公司各班组成员还必须实行分别按车到人承包责任制,确保每一辆营运车都有人盯有人管。

二、建立健全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考核才能保障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就是要将安全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分解、量化,列入企业安全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标准、考核评比和奖罚办法,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就是要使责任人吸取事故教训,承担事故责任,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我们公司近几年就相继出台了《重特大交通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表》、《GPS监控管理暂行规定》等,对事故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GPS监控车辆的违章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各基层单位对司乘人员、站务员实行星级服务评比,总公司年终对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且总公司每年都会根据

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安全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和责任追究制度,总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岗位职责得以实施,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任务得以完成。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机制

上级有关部门经常对运输企业进行各类安全检查,企业内部也会对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突击性的或专业性的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引起的各种隐患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以避免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安全检查制度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检查方式,检查记录,整改措施和复查等。要保证检查的实效性,就应当深入现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1、检查基层领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是否将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检查各岗位责任制、各工种安全操作规则是否健全完善,通过现场检查可以察看到员工操作行为是否正确;检查现场的工作环境、安全通道、安全标识及曾发生事故的部位;检查车上设施、车容车貌等等。

2、要做好检查后的整改落实,对查出的问题,要根据责任区域责令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并复查整改情况。改进落实是安全检查中最关键的环节。

四、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

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和最终归宿,其它各项机制的目的都要落实到现场管理中,其作用最终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体现,现场管理好坏是检验各项机制落实情况的最终指标,可以说,现场管理机制就是将其它机制应用于现场的过程,企业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现场管理的内容

现场管理制度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车辆方面来讲,主要包括健全车辆例检制度、应班发车登记制度、“三品”检查制度等;从企业整体角度来讲,现场管理包括健全安全消防检查制度,班组管理制度、车辆发班管理、车辆回场检查、GPS监控管理制度等。

现场管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①安全员跟班指挥,他们对本单位各方面情况都非常了解,在现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班组管理、班组长担负着现场生产和安全的双重作用,直接担负现场安全检查贯彻的程度、隐患整改的责任,是安全管理最基本的组织者。③驾驶员和员工的自我保护,驾驶员和员工可随时发现和消除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或向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④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职能部门的现场检查和督促检查,可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的不足,督促其改进工作。

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安全教育和培训是获得安全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基

本手段,我们运输企业都已经把对驾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学习作为一项制度订立下来,目的是让驾驶员及时掌握有关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达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企业的安全管理规定,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同时企业要建立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对各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规范与引导,逐步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态度、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和行为,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①驾驶员的安全学习教育,是运输企业安全教育的核心,要结合驾驶员的职业特点,思想动态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做有针对性的教育。②员工刚进入企业上岗前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存在的主要危险源,防范措施等。③岗位教育,企业要加强以岗位为主的安全教育,特殊岗位工种必须严格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④召开班前会,班前10分钟,根据当班安全生产的具体情况组织学习和进行指导。驾驶员发班前的安全督促和叮嘱,针对性比较强,日积月累,能够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安全隐患处理能力。⑤事故分析会,发生事故后必须坚持“四不放

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并对事故进行通报,其中一个不放过就是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⑥安全宣传,宣传是制造舆论环境的主要手段,安全宣传可以通过张贴标语、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等形式,还可以通过举办安全学习班,安全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形式进行。通过健全的安全宣传机制和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要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

六、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机制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重特大交通事故,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正常的工作程序,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同时还要建立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运输安全和旅客的及时疏运。企业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预案的培训、演练,并要对应急预案及时进行修改完善,使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

12.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篇十二

眼下,正是隆冬季节,风干物燥,极易发生火灾事故,尤其对于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更是如此。为切实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预防火灾事故发生,1月21至23日,兰坪县公安局消防大队与县文物管理所密切配合,对辖区内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了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

此次大检查,兰坪县的消防官兵与文物工作者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精神,途经通甸、金顶、兔峨、营盘、啦井五个乡镇,重点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兔峨土司衙署、杨玉科将军故居建筑群,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鸡寺,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甸武装暴动胜利纪念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甸本主庙、财神殿、黄松魁星阁、分江本主庙、来龙翠林寺等文物古建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水源、消防应急预案、消防通道、用电线路等方面进行了检查。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大检查自始至终认真仔细,不留死角。同时,对有安全隐患的单位,消防大队依法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各单位加强管理人员对灭火器使用、初期火灾扑救知识培训,积极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全面提升防火能力,确保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通过开展大检查工作,强化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有效地加强和提高了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

13.构建校园安全长效机制之我见 篇十三

近期,学校校园安全让人牵挂揪心。国内个别地方接连发生的几起恶性校园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我市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我市的校园安全制度是否健全,校园安全工作是否到位,校园安全环境是否得到保障,这些时刻牵挂着广大孩子家长们的心。最近,笔者就此对我市部分学校进行了探访,发现大多数学校提高了校园安全防范等级,外人很难进入校园。但让笔者感到,在加强校园防范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同时,亟待建立校园安全的长效机制,避免集中整治“一阵风。”

于是,为了给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全力构筑安全壁垒,撑起校园安全蓝天,除了形成“部门协作、学校配合、师生共建、全员参与”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网络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解决造成校园一些复杂的深层次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这些大量的工作急需我们努力去做,而且还要竭尽全力做好。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从应急的角度去防范,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做到立即整改、及时消除;完善校园安全设施,进一步做好校园本身的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实施办法,同时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在人防、技防、物防上落实整改,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长效机制,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安全的环境。这是因为,校园安全工作涉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是保证教学稳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此,作为一名本报通讯员和秦州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由衷希望各级相关部门要把学生和幼儿的安全作为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沉痛吸取国内多起恶性校园血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明确职责,狠抓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

与此同时,笔者强烈呼吁亟须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建议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强防范。一是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只有从内部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才能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学校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当从内部建立健全门卫治安、安全教育、安全督查、学生接送等各项制度,并进一步明确责任,真正把各项安全制度落到实处。又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治安秩序的整顿和治理,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校内和萌芽状态,消除安全隐患。二是建立长效机制,构筑安全壁垒。校园安全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防范就更应该注重长效,变应急处置为长效管理。在笔者探访中了解到,现我市有些学校难免对校园安全工作采取“应急”手段,常效机制不够健全,这种

上一篇:给朋友的七夕祝福语大合集53句下一篇:新学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