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论文

2024-08-26

中韩贸易论文(共8篇)

1.中韩贸易论文 篇一

课堂测验

一、单选题(共25分)

1、该表记录了A、B两国在葡萄酒和布匹的生产上劳动(假定劳动是唯一的投入品)的产出情况,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那种说法对A国而言是正确的?(D)每小时产出

A国

B国 布

5匹布

15匹布 葡萄酒

10桶葡萄酒 20桶葡萄酒

A在布匹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B在葡萄酒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C在布匹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D在葡萄酒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E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比较优势

2、按照上述条件,假定最初两国间并不存在贸易。此时,A国的货币单位为donaro,B国的货币单位为gelt,两国的布匹价格分别为20donaro和60gelt,那么,为使价格达到均衡,两国葡萄酒的价格分别为(C)。

A5donaro,20geltB40donaro,45geltC10donaro,45geltD10donaro,80geltE40donaro,80gelt

3、按照上述条件,如果两国间出现了贸易的可能(假定国际运输成本为0),那么,B国将会(A)。

A进口葡萄酒B出口葡萄酒C进口全部两种商品D出口全部两种商品E既不出口也不进口

4、按照上述条件,在贸易机会出现以前,按照国内的生产成本,每个国家都会有本国的价格比率。如果A国和B国间发生了贸易,那么这一比率(以葡萄酒对布匹为例)将如何发生变化?(A)

A、A国上升,B国下降B、B国上升,A国下降C、两国都上升D、两国都下降E 不会发生变化

5、按照上述条件,一旦国际贸易得以进行,新的均衡得以重建,那么,布匹和葡萄酒的比价(运输成本仍假定为0)将可能为(B)。

A、两国都是1.2 B、两国都是1.6 C、A国1.3,B国2.1 D、A国2.1,B国1.3 E、两国都是2.3

6、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有关美国选择进口而非自己生产香蕉的最佳解释是(D)。A温带不能生产香蕉B美国生产香蕉需要付出大量努力C其他国家生产香蕉的代价比美国要少D美国的资源优势在于生产其他商品,而热带国家的资源优势在于生产香蕉

7、下列贸易理论中,(D)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的假设。

A绝对优势贸易模型B比较优势贸易模型C赫—俄贸易模型D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8、“对于美国高工资的劳动力来说,不应该通过向源自其他低工资国家产品征税的办法来寻求保护”。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B)。

A即使是实行零关税,美国的劳动力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工作。B美国工人在许多产业中具有的每劳动小时的高生产能力,抵消了其他国家在低工资方面的优势。C相对于外国产品而言,美国人更愿意购买美国的产品。D可以认为,相对于外国竞争者而言,美国高工资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9、假设1990年日本、加拿大和爱尔兰的出口价格指数是100,进口价格指数是100,2000年日本是150和140,加拿大是175和175,爱尔兰是167和190,计 算在1990-2000年内(C)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A日本B加拿大C爱尔兰

10、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A)。A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11、绝对优势论的提出者是(A)。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俄林D魁奈

12、欧盟对冻牛肉首先征收20%一般进口税,然后根据每周进口价格与欧盟内部价格变动情况征收变动不定的(A)。

A 差价税 B差别税 C特惠税 D最惠国税

13、国际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还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在诸种均等化中为主导力量的是(C)。

A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B技术密集度均等化C商品价格均等化D工资均等化

14、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鼓励战略的战略取向分别是(B)。

A内向型-内向型B内向型-外向型C外向型-外向型D外向型-内向型

15、在相互需求论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16、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驱动力是(B)。

A要素禀赋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17、一般情况下,不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B)。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C规模经济理论

18、下列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A)。

A幼稚工业理论 B绝对优势论 C比较优势论 D资源禀赋论

19、在分析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B)不是其假设条件。

A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B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C生产要素充分利用D不存在贸易障碍和运输费用

20、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于所用的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A)。

A大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B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C小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D小于零

21、战略性贸易政策不适宜在哪一种市场条件下运用(A)。A完全竞争

B自然垄断

C垄断竞争

D寡头垄断

22、如果一国进口和出口部门各有一种特定要素,而劳动力是共同要素,则进口关税一定会提高以下哪个利益集团的实际收入?(A)

A进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B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C进口部门劳动力D出口部门劳动力

23、在人类历史上,对外贸易产生于(B)。

A原始社会早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早期

24、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成熟期应选择(A)。A 海外直接投资战略B商品出口战略

25、《洛美协定》规定欧盟对参加协定的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进口关税是(D)。A普惠税B差价税C最惠国税D特惠税

二、多选题(共11分)

1、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BCE)。A贸易顺差B贸易逆差C贸易赤字D出超E入超

2、普惠制的原则包括(ABD)。A普遍B非歧视C 非优惠D非互惠

3、从十五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占主导地位的是(AC)的观点。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银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4、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有(AD)。

A产业内贸易理论 B产品生命周期论C人力资本论 D偏好相似论

5、下列哪些条件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ABCDE)A技术 B资源禀赋 C规模经济D产品生命周期 E收入偏好 6、19世纪上半叶,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BC)实行了一定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待本国经济有较大发展之后,才转而实行更为自由的贸易政策。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荷兰

7、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包括(ABCD)。

A 提高关税 B鼓励出口C 使用非关税壁垒D限制进口

8、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有(AB)。

A绝对优势论B相对优势论C国家竞争优势论D需求偏好相似论

9、坎姆模型的假设条件有哪些?(ABDE)

A外部规模经济 B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C生产规模报酬不变D生产要素禀赋相同 E生产技术和需求偏好相同

10、一般来说,外汇倾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包括(AD)。A促进出口

B限制出口

C促进进口

D限制进口

11、厂商要采取商品倾销战略,最好具备(BD)的条件。

A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 B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 C国际国内市场联通 D国际国内市场完全分割

三、名词解释题(共18分)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2、战略性贸易政策: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利润转移论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政府补贴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口政策(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政府通过保护国内市场使本国厂商获得规模优势进而扩大在国内和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的份额)。外部经济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技术外溢)和收益性外部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如果一个国家中处于发展初期而规模小的产业属于战略性产业,政府可以通过保护和扶持的贸易政策,支持这些产业的厂商扩张产量,提高产业的市场规模效应和厂商的收益性外部经济,从而促进这些产业较快地增强国际竞争力。

3、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思潮盛行于16-17世纪。重商主义的信条是只有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形态,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都应该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金银货币。分为早期的货币差额论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但是混淆了货币与财富的关系,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4、贸易条件:指商品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指数之比。此外还有收入贸易条件I=(PX/PM)*QX,Qx是出口数量指数、单向因素贸易条件S=(PX/PM)*ZX,Zx是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双向因素贸易条件D=(PX/PM)*(ZX/ZM)*100,ZM是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5、关税配额: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个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关税配额如由所有受惠国使用的,称为全球关税配额;如仅限于个别受惠国单独使用的,称为国别关税配额。

6、贫困化增长:贸易大国(特指发展中国家)出口扩张型增长如果使贸易条件恶化,且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所带来的利益,出现国民福利因为增长反而下降的情形叫做贫困化增长。即福利恶化型增长。

四、简答题(共16分)(参考答案较为简略,可拓展)

1、比较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异同。

答:进口配额与关税都能通过限制进口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发挥作用,不过,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地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厂商将从进口配额中获得更大收益。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表现是什么?

答:

1、利用WTO规则,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实行贸易保护

2、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

3、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

4、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

5、服务贸易产品也列入保护范围。

6、理论依据扩展等等。

3、比较从量关税和从价关税的优、缺点。

答:从量税的优点是适用于量大价廉的商品,可以用于应对商品倾销的现象。缺点是税负不合理、适用商品有限、物价上涨时难以起到保护作用等等。

从价税的优点是税负合理、适用大部分商品、征收方法简单、税负明确。缺点是完税价格难以确定、通关慢等等。

4、比较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答: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

2、不完全竞争和完全竞争。

3、既供给又需求的角度和供给角度。

4、差异产品和同质产品。

5、考虑规模经济和不考虑规模经济等等。

五、计算题(共20分)

1、两国贸易模型:中国和美国,设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 Dc = 20000.02 P,Sus = 1400 + 0.03 P 计算

(1)贸易前,双方汽车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2)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汽车的均衡价格、各国的产量及贸易量(不考虑运输成本)。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带来的影响。

(3)a.中国对汽车进口征收3000美元的单位税,这时各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及贸易量。b.关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国内消费者和中国政府的福利带来的影响如何?

c.关税的福利净损失(与自由贸易相比)。

答:(1)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16000,产量为1680;美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8000,产量为1640(2)自由贸易下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2000,中国汽车产量为1560,进口量为200;美国汽车产量为1760,出口200。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都带来净收益。(3)A.中国国内价格为13500,产量为1605,进口125。美国国内汽车的价格为10500,产量为1715,出口125。

B.关税降低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汽车制造商的福利,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关税使消费者和厂商共计损失243750,政府关税收入375000,社会总体福利增加131250。

注意:中国征收3000元关税后,中国进口需求变为800-0.05(P+3000),美国出口供给为0.05P-400,两者相等得出Pw=10500,所以Pc=13500。

六、论述题(共10分)

1、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答:包括生产效应、消费效应、贸易效应等。见教材局部均衡分析一节。要求会画图。

2.中韩贸易论文 篇二

从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签署建交公报至今, 中国与韩国从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1998年的“合作伙伴关系”, 2003年升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李明博总统首次访华时将中韩关系确立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韩双边贸易额有望在2015年之前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中韩贸易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 分析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研究新时期中韩贸易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进一步提升中韩贸易关系, 促进中韩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韩贸易发展回顾

中韩两国1992年8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同年9月, 两国签署《中韩政府贸易协定》, 原来通过中国香港的间接贸易大部分转为直接贸易。1993年中韩进出口总额为82.2亿元, 增长率高达62.4%, 199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 1998年中韩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1999年情况有所好转, 到2001年中韩贸易额达到359.1亿美元, 2000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440亿美元。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一个10年, 虽然受到了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仍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两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一个10年, 中韩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初期的互补型产业间贸易逐步向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转变。韩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电子、电器、化工、钢铁等工业制成品, 其中钢铁和金属制品出口比重从1993年最高时的21.8%下降到2000年的9.4%, 电子、电器类商品出口比重则从1993年的9.1%增加到2000年的22.9%, 机械和汽车类产品出口比重也有大幅下降。而中国出口产品在初期集中在农林水产品、纺织品和矿物产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这部分产品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比重的80%以上。但随后这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林水产品出口比重从1993年的31.1%下降到2000年的16.1%, 而电子、电器类产品出口比重则从1993年的6.5%升至2000年的29.6%, 取代农林水产品成为中国出口韩国的第一大商品。

2003年中国开始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4年韩中贸易总额超过韩美贸易总额, 中国开始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韩贸易出现了第二次负增长。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206.31亿美元, 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4%, 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7%, 韩国十大出口产品中六类产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国都是中国。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二个10年, 两国间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 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也逐渐增强。

自2006年开始, 中韩贸易结构主要是产业内贸易。2010年, 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位列前五的分别是电子零部件、石化产品、工业电子制品、汽车和矿物燃料, 韩国从中国进口的高品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电子零配件、工业电子制品、钢铁制品、纺织制品和精密化学品。由此可以看出, 在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二个10年, 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已经由2002年初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 这一点在电子类产品和零部件产品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 中韩贸易关系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2.1 两国贸易结构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中韩两国在贸易合作上的互补性是由于两国经济发展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 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不同的优势, 从而使得贸易结构存在着互补性。与韩国相比, 中国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丰富, 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都很低, 而韩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不足, 但是韩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 在中韩建交初期,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商品以矿产、纤维制品、皮革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的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韩国进口的商品则以化工产品、电子产品、产品零部件、整车、机械产品、船舶、工业用纤维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贸易结构表现出很大的互补性。近些年, 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实力的增长, 两国进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迅速增加,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2.2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经济总量大,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贸易壁垒逐步取消, 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韩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大多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快, 市场需求大, 机会多的原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国的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且为进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韩国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 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贸易关系的不断深化, 有利于中韩两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2.3 韩国产业结构合理, 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产业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尤其在电子产品、信息通信、半导体、造船、钢铁等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远远超过中国。近年来,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这不仅带动了韩国产品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 同时也使中韩之间的贸易垂直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近些年, 韩国对中国的零部件出口大幅增长, 这些零部件在中国进行生产组装后的产品除了销售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外, 还有一部分返销到韩国, 从而使得中国对韩国的出口有所增加。

3 中韩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3.1 两国贸易产业结构从互补性到竞争性

中韩贸易发展初期, 呈现出的是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垂直互补关系。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垂直互补关系正变化为水平竞争关系, 同时正从产业间的贸易形态逐步转换为产业内的贸易形态, 中韩相互竞争的产品品种也从初级产品逐步发展到机电产品。2011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 光学、照相、医疗设备及其零附件, 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有机化学品等;韩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 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钢铁, 光学、照相、医疗设备及其零附件, 有机化学品等, 呈现出水平竞争关系。韩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也面对着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目前韩国在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及零部件、手机等信息通信产品、汽车、机械设备、船舶, 工业用纺织纤维制品等产品方面仍然处于优势, 中国在这些产业和产品上的竞争力要远落后于韩国。

3.2 中韩贸易逆差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

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 当年中国首次出现了2.1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此后, 中韩贸易逆差规模连年增大, 到2007年, 逆差达到476.2亿美元, 大约是1992年的226.8倍。2003年-2006年, 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甚至超过了中国对韩国的年出口额。20年间, 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从1992年的24.1亿增加到2011年的864.26亿,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从1992年的26.2亿增加到2011年的1342.05, 2010年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高达696.3。从整体上来看,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有减缓的趋势。2003年-2009年, 中韩贸易逆差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 详见表1。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资料中韩贸易简明统计整理计算得出。

3.3 关税、非关税壁垒严重, 双边贸易摩擦增多

随着中韩两国经贸交往的扩大, 贸易摩擦和纠纷也在不断增加, 这种贸易摩擦有一部分是由于中国对韩国持续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的, 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韩国严重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致。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9年外国市场的行情报告》, 2009年, 韩国对中国的63种主要农产品实施配额管理, 配额的关税率高达200%。自2011年起, 韩国对23个品种的农产品征收“特别紧急关税”, 其中包括绿豆、红小豆、荞麦、水参、人参种子、带壳花生、花生米等, 而韩国进口的上述商品一半左右来自中国;韩国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1月对中国出口的瓷砖和乙酸乙酯征收3年反倾销税。最近, 韩国政府颁布的《海关法修正案》规定, 包括红豆、黄豆、花牛等21种主要来自中国的进口量一旦达到规定的数量, 将征收最高达到1067%的特别保障关税。除了关税壁垒外, 韩国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谷物、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中草药等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采取以检验、检疫和安全标准为手段的进口限制措施, 并在进口检验和检疫上对中国产品采取歧视性政策, 如对中国农产品按6%的比率进行抽检, 而对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抽检率仅为3%。

4 中韩贸易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4.1 长期发展互补性贸易合作对两国贸易的制约

中韩贸易合作初期, 两国在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分工与交换。由于过分强调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决定性作用, 现阶段中韩贸易合作模式虽然呈现出一定的竞争性, 但是总体上来说, 还是以高度的互补性贸易为主。这使得中韩贸易合作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端制造业。而且, 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使得两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增强, 一旦某国国内经济环境或者是贸易政策有所改变, 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随着两国贸易合作关系的深化, 长期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国要素禀赋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那么对于中韩来说, 这种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动力就会消失。所以, 中韩贸易互补性合作具有内在的缺陷, 不适合将其作为发展中韩贸易关系的长期战略。

4.2 外部区域环境的改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局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东北亚地区日益重视国家和地区性的经济合作, 如“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设想接连出台, 预示着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中韩两国同属于“环黄海经济圈”, 并在这个经济圈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为促进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另外,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也会对中韩贸易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 韩国经济发展战略对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影响

2010年以来, 韩国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制订并采取了一些中长期发展和政策措施:一是加强通商合作, 积极开拓出口渠道, 拓展市场外延, 增加出口商品, 其中构建“全球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是李明博政府对外贸易的核心政策;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增强国内经济活力;三是深度挖掘新的增长潜力, 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四是促进地方经济持续深入发展, 并实现地区均衡发展。五是加大力度开发并利用海外资源。韩国的FTA战略无疑会促进韩国的对外贸易并吸引更多的外资, 这一方面将增进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 促进两国的贸易合作, 但另一方面, 韩国通过FTA扩大出口, 有可能会影响中国在韩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加剧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韩国加大力度开发并利用海外资源的战略, 可以促进中韩两国在资源开发利用各方面的合作, 但随着世界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 中韩在资源方面必然会出现争夺, 从而对中韩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5 促进中韩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中韩贸易合作的长期战略规划

从中韩贸易合作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来看, 以传统的互补性为基础的贸易合作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中韩两国在选择贸易合作领域时不能单纯依据目前的静态优势, 而是应该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由短期合作发展为长期合作、由个别领域合作发展到全面合作, 把扩大贸易合作放到巩固与发展双边关系的高度去认识, 将贸易合作由互补型转向战略型, 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付诸实施。

5.2 改善中韩贸易环境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 改善中韩贸易环境是重中之重。两国应着眼于长远发展, 从中韩经贸关系的大局出发, 建立和加强贸易协调机制, 尽可能的较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在出现贸易摩擦时, 双方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不实行歧视性政策, 不滥用贸易保障措施。一方面, 韩国应该进一步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的歧视性措施, 降低关税水平, 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 解决中韩贸易长期逆差的问题, 改变两国贸易严重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 中国应该进一步优化对韩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尽快从价格和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 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5.3 构建中韩自由贸易区

根据中韩自贸区联合研究报告, 构筑中韩自贸区会显著推动中韩两国的经贸发展。可以提高中韩两国在地区和多边谈判中的地位 (如APEC、WTO等) , 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启动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面临着很多困难, 但是中韩两国仍有必要积极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区, 这是因为中韩贸易区的建立对推动两国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韩贸易区建成后, 中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幅度将增长0.127%-0.154%, 而韩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幅度将增长0.939%-1.237%, 韩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幅度远高于中国。另外,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甚至是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有助于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对亚洲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摘要:中韩建交20余年来, 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 中国一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 中韩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双方贸易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 双边贸易中积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中韩贸易关系进行了回顾, 分析了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对中韩贸易关系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 提出促进中韩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韩贸易,贸易结构,贸易逆差,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胡艺, 沈铭辉.中韩贸易20年:回顾与展望[J].东北亚论坛, 2012, (5) :72-79.

[2]李圭泽.中韩贸易问题研究[J].亚太经济, 2003, (6) :43-45.

[3]段婧, 付喜明.中韩贸易:危机渐去[J].中国海关, 2012, (4) :82-84.

[4]李向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8-144.

[5]金英姬.韩国经济发展战略与中韩经贸关系[J].中国远洋航务, 2012, (10) :18-22.

3.中韩贸易发展及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双边贸易 商品结构 产业内贸易 贸易规模

近年来中韩贸易关系得到加强,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在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两国今后贸易发展。因此,研究并解决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1 中韩双边贸易特点

中、韩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体,2012年中韩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7.42万亿美元和0.98万亿美元,在当年全球 GDP排名中分别位居第二和第十五名;两国也是全球贸易大国,其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在2012年分别为2.59万亿美元和2.3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4.17%和12.59%。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居绝对地位,其中服装、毛皮和计算机设备在世界制造业中占绝对优势地位。韩国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也有一定的比重,其运输设备,医疗和光学设备在世界制造业中有一定的地位。

中韩两国双边贸易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1 贸易规模迅速增长。中韩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及友好的政治关系是两国贸易良好发展的基础。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双边贸易稳定增长,除1998年因金融危机导致双边贸易额下降外,其余年份均有增加。2003年两国贸易总额为632亿美元,2012年达到2151亿美元,增长240%。见表1。

数据来源:WTO官方网站

1.2 中国对韩国出口增长迅速。中国对韩国出口逐年增加,除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对韩出口额降低外,其余年份中国对韩出口额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3年中国对韩出口201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韩出口808亿美元,十年来增长了三倍,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1.3 双方贸易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主要贸易形式。两国贸易符合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要旨,即韩国对中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化工产品、电子通讯产品、机电产品等。2011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贸易额居第一位,为342亿美元,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其附件的贸易额居第二位,为229亿美元;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原材料、农产品、纺织品等。2011年中国向韩国出口的电机电器及音像设备贸易金额为260亿美元。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两国由产业间贸易逐步发展为产业内贸易,韩国对中国贸易结构出现了由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出口工业产品向同时进出口工业产品的转变。

2 中韩贸易关系存在问题

2.1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两国贸易活动涉及的数额大、范围广,易产生利益冲突。中韩两国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中国的产业分布中,石油、煤炭、化工及电气电子设备占较大比重。韩国电子电气设备在韩国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依次为运输设备、石油、煤炭和化工、金属和金属制品。

2.2 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多是低质量垂直型,我国在对韩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以加工产品为主,凭借其技术优势,在高端产品市场上有竞争力,中国因其廉价劳动力及较低原材料成本在低端市场上有竞争力。因此中国位于价值链的低端,多承接韩国加工装配环节的产业转移,使我国处于国际分工底端。

2.3 两国贸易不平衡,中方贸易逆差严重。在中韩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从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总体来说呈逐渐扩大趋势。贸易关系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两国贸易发展的最大问题。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加深。贸易逆差的严重说明在中韩双方贸易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享中,中方的代价比韩方要大得多。

2.4 两国贸易摩擦不断,韩国对中方不但设置了关税贸易壁垒还设置了诸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及通关环节措施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并启用反倾销措施。截止到2011年,在韩国实施的70项最终反倾销措施里,有19项是对中国发起的。且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中国有极大优势的农产品领域。

3 促进中韩贸易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我国的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快中韩贸易结构调整,避免与韩国在贸易产品结构上的雷同,提高国际竞争力。

3.2 企业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及产品质量。利用核心技术进行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由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高质量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优化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

3.3 营造并优化外贸环境,丰富出口商品种类,扩大对韩的贸易出口。掌握韩国相关政策信息,促进企业对韩出口的扩大。鼓励我国企业加大对韩直接投资,以投资带动对韩的出口,是减小贸易逆差促进双方贸易均衡的重要途径。

3.4 加强沟通和协商,妥善解决两国贸易争端。两国政府应从经贸关系的大局出发,本着双赢的原则,在合作中解决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促进区域合作,加快中韩自贸区建立的进程。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消减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使两国能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并通过自贸区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进而提高中韩两国的经贸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宇.中韩贸易发展与展望[J].商业研究,2012(9):180-184.

[2]顾海波,赵越.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及战略优化[J].沈阳干部学刊,2011,13(06):10-11.

[3]赵放,李季.中韩贸易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7(4):52-56.

[4]许全胜.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韩贸易发展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0(25):226-227.

4.贸易跟单/贸易助理个人简历 篇四

目前所在:

禅城区

龄:

21

户口所在:

汕头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高:

155

cm

人才

测评:

未测评

重:

50

kg人才

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贸易跟单:,贸易/

进出口

专员/助理:,助理贸易跟单:

工作年限:

0

称:

求职

类型:

实习

可到职日期:

三个月

工作经历佛山宾馆

起止年月:2010-10

2010-10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酒店/旅游

担任职位:

西餐厅服务生

工作描述:

在西餐厅服务,帮忙收拾餐具,服务外国人用餐点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帮忙派发传单外国人,并留下有意购买者的.联系方式毕业院校: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11-06

一:

商务

英语

二:

服装设计与工程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9-06

-

学校

大学

英语

四级

101141499

2009-06

-

学校

计算机

全国计算机一级

1533450318

2009-09

-

博导教育机构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本科证

-

2011-06

-

学校

国际贸易

全国

单证

员考试

-

语言能力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较差

其它外语能力:

一点点

日语

国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1.沟通能力强,2熟练办公软件,有一定的中英文打字速度,3.工作有条理4.英语较好详细个人自传我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刚走出大学门,我愿意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虽然我很平凡,但我很有毅力,我也相信我有能力做好我该做的事。平时我爱好运动,喜欢长跑,游泳等考验毅力的运动

5.中韩贸易论文 篇五

EXW 贸易 术语 即工厂交货…(指定地点),贸易 术语 exw是指当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交货,卖方不办理出口清关手续或将货物装上任何运输工具。EXW 是卖方承当责任最小的 术语。买方必须承当在卖方所在地受领货物的全部费用和风险。

但是,若双方希望在起运时卖方负责装载货物并承当装载货物的全部费用和风险时,则须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写明。在买方不能直接或间接的办理出口手续时,不应使用该术语,而应使用 FCA,如果卖方同意装载货物并承当费用和风险的话。

A 卖方义务

B 买方义务

A1 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

卖方必须提供符合销售合同规定的货物和商业发票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以及合同可能要求的、证明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其他任何凭证。

B1 支付价款

买方必须按照销售合同规定支付价款。

A2 许可证、其他许可和手续

应买方要求并由其承当风险和费用,在需要办理 海关 手续时,卖方必须给予买方一切协助,以帮助买方取得为货物出口所需的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许可。

B2 许可证、其他许可和手续

买方必须自担风险和费用,取得任何出口和进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许可,在需要办理 海关 手续时,并办理货物出口的一切 海关 手续。

A3 运输合同与保险合同

a)运输合同

无义务。

b)保险合同

无义务。

B3 运输合同与保险合同

a)运输合同

无义务。

b)保险合同

无义务。

A4 交货

卖方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日期或期限,或如果未约定日期或期限,按照交付此类货物的惯常时间,在指定的地点将未置于任何运输车辆上的货物交给买方处置。若在指定的地点内未约定具体交货点,或有若干个交货点可使用,则卖方可在交货地点中选择最适合其目的的交货点。

B4 受领货物

买方必须在卖方按照A4和A7/B7规定交货时受领货物。

A5 风险转移

除B5规定者外,卖方必须承当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直至已经按照A4规定交货为止。

B5 风险转移

买方必须按照下述规定承当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自按照A4规定交货之时起;及 由于买方未能按照B7规定通知卖方,则自约定的交货日期或交货期限届满之日起,但以该项货物已正式划归合同项下,即清楚地划出或以其他方式确定为合同项下之货物为限。

A6 费用划分

除B6规定者外,卖方必须负担与货物有关的一切费用,直到已经按照A4规定交货为止。

B6 费用划分

买方必须支付

自按照A4规定交货之时起与货物有关的一切费用;及

在货物交给买方处置而买方未受领货物或未按照B7规定给予卖方相应通知而发生的任何额外费用,但以该项货物已正式划归合同项下,即清楚地划出或以其他方式确定为合同项下之货物为限;及

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货物出口应交纳的一切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以及办理海关手续的费用。

买方必须偿付卖方按照A2规定给予协助时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A7 通知买方

卖方必须给予买方有关货物将于何时何地交给买方处置的充分通知。

B7 通知卖方

一旦买方有权确定在约定的期限内受领货物的具体时间和/或地点时,买方必须就此给予卖方充分通知。

A8 交货凭证、运输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

无义务。

B8 交货凭证、运输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

买方必须向卖方提供已受领货物的适当凭证。

A9 查对、包装、标记

卖方必须支付为了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所需进行的查对费用(如查对货物品质、丈量、过磅、点数的费用)。

卖方必须自付费用提供按照卖方在订立合同前已知的有关该货物运输(如运输方式、目的地)所要求的包装(除非按照相关行业惯例,合同所指货物通常无需包装)。包装应作适当标记。

B9 货物检验

买方必须支付任何装运前检验的费用,包括出口国有关当局强制进行的检验。

A10 其他义务

应买方要求并由其承当风险和费用,卖方必须给予买方一切协助,以帮助其取得由交货地国和/或原产地国所签发或传送的为买方出口和/或进口货物可能要求的和必要时从他国过境所需要的任何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

应买方要求,卖方必须向买方提供投保所需的信息。

B10 其他义务

买方必须支付因取得A10所述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并偿付卖方给予协助时所发生的费用。

EXW成交应该如何操作?

如果成交方式为 EXW,那么应该如何操作?因为 出口退税 一定是要在 FOB 的条件下才能退的!EXW 条件下能退税吗?

严格按照 EXW 定义来讲,只能是国内贸易操作方式,以人民币结算,买方自行安排出口报关、收汇、退税和核销----如果买方可以办理的话!

实际上有不少客户合同做EXW,以外币结算,本质上是变相的 FOB :出口仍然要以卖方的名义报关(按 FOB 申报),卖方收汇、退税和核销,所不同的是:报关的费用由卖方负担-----费用划分按照EXW,风险和责任划分实际是FOB,所以我说是变相的FOB!

所以,如果真正按正常出口流程操作,跟客户至少应该按照FOB成交,最好不要做表面看来是EXW的成交方式!

EXW报价如何操作

理论上说有买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真的是这么操作的?如果这样的话,公司不是不用做单据,只要提供数据给他们就好了。

虽然理论上是买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但是实际操作中一般都是卖方代为办理的。这样的话和 FOB 比较而言公司就只是省下了内陆运费,因为保险,海运费 FOB 和 EXW 都是买方承担!

那结汇怎么操作? 新客户应该都是付款后发货了 那这样的话,需要提供什么单据,就合同就够了吗?

出货前付清货款为妙!如果要提供 单证 产生费用的话,一般向客人要,一般客人会答应的.EXW怎么出口退税? 退税是在 FOB 价格的基础上的。工厂价格和 FOB 之间的差额有多少?也就一个拖柜费和报关费呀。这么少的钱并不会影响多少。你直接说 EXW 价格为 FOB 价格不就完了吗?人要会变通啊!

现在不是有许多公司用 CIF 价格当作FOB价格来出口吗?然后再从中赚取这差价之间的退税。多得去了。

海关 的系统只接受三种成交方式FOB CIF CNF 你的肯定要报FOB 不管谁去报关经营单位也是你们,你们一样要拿退税的 报关单 办理退税,前提是你们一定要拿到 报关单 的退税联谁去报关也要用你们的核销单,和FOB出口应该是一样的,EXW 的我也没有报过,但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EXW 是不能退税的,因为你不可能取得出口 报关单 但是因为你是卖给外国人,我认为你不用开增值税发票,这样你就不用交税了,比退税更合算

EXW是不用报关的,理论上是应该客人自己报关,可实际都要是不报的,有的客人随身带,有的混在其他货里一起走

6.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 篇六

摘要: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中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始终保持顺差,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然而由于韩国的农产品保护政策,中韩农产品贸易存在摩擦,影响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扩大。本文简单地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形势进行一下分析。

关键词: 优势互补

关税壁垒

互利共赢

中韩双方农贸合作基础

从农业方面来看,两国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饮食文化相似,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差距不大。中韩农业合作体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的特点。

(一)中方农业状况

我国耕地面积19.5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0.4%,人均占有耕地1.5亩,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1/4。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发展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缺乏优势。小麦、棉花、大豆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中国在其他发面有很多优势。

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劳动力资源优势。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

市场区位优势。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4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3%,日、韩、香港、台湾、印尼、泰国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二)韩方农业状况

地形特点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平原则以西部和南部居多。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温差较大,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对发展畜牧业很有利。由于韩国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养牛业,养牛专业户迅速发展,占家畜饲养户的68%。大部分韩国人都喜欢肉食,尤其是用牛肉款待客人是非常高级的待遇。但除了牛奶和鸡蛋基本 1

上可以保证自给外,牛肉、猪肉和鸡肉每年都需要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韩国三面环海,韩国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而曲折,河流大多注入黄海和南海。韩国海岸线总长为5259公里,东海岸总长415公里,水产资源丰富,是世界水产大国之一,海域广且深,潮差小,水产资源丰富,冬季不封冻,水产品也是韩国的主要食品之一。不过现在除了每年出口一些上等鲜活海鱼如金枪鱼等外,还进口部分海鱼进行加工,然后再出口。另外,水产养殖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正在不断地发展。

韩国的大米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能够保持自给。大麦和小麦也是韩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大麦,勉强维持自给,而小麦主要依靠进口。其中大豆是韩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也需要进口。杂粮主要包括玉米、小米、养麦和高粱等,玉米的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蔬菜以大白菜、萝卜、洋葱、辣椒、大蒜为主,约占总产量的71%。随着塑料大棚的普及,蔬菜生产发展很迅速,主要蔬菜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水果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市场要求。苹果和梨可供出口,进口的水果主要有香蕉等。

(三)优势互补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低,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上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中韩两国距离近、运输费用低,更利于开展农业合作和发展农产品贸易。中国国土辽阔,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土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韩国则在育种、加工、流通技术及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农业合作的形式,韩国可以从中国稳定地获得国内市场短缺的农产品,而且可以做到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符合韩国消费者的需求。互补性表现为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低。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贸易伙伴之间贸易结构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当Bi接近于0时,说明双方间的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此外,蘑菇﹑蕨菜﹑芝麻籽﹑花生﹑赤豆﹑面条﹑糖﹑威士忌酒等主要进出口产品的计算值都几乎为零。这说明,中韩间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惠互利。

二 中韩农贸合作现状

(一)总体形势繁荣

今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韩新农村建设合作签字仪式”上,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会长李繁分别与大韩民国京畿道副知事俞莲采率领的高层政府代表团签署了《中韩投资合作备忘录》,与大韩民国京仁日报社签署了《韩国新村运动40年成果展 2

览展示会》和《中国农业干部培训基地》的合作协议。中国“入世“以来,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平稳,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21.7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31.4亿美元,增长了44.7%。

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总署

韩国是我国大米、小麦、豆粕、鸡肉制品、水竹笋、对虾等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韩国在我以上商品出口市场中均居于前3位。2008年,我对韩国出口农产品31.7亿美元,同比减少12%,占我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9%。其中,我对韩国蔬菜出口数量为48万吨,同比下降1.5%,出口额为2.8亿美元,与2007年持平;对韩国水果出口1.9万吨,同比下降17.5%,出口额为1806.5万美元,同比下降6.9%;对韩国冻鱼及冻鱼片出口16.4万吨,同比下降31.3%,出口额为3.3亿美元,同比下降10.8%;对韩国大米出口16.2万吨,同比增长1.7%,出口额为8078.5万美元,同比增长14.5%;对韩国大豆出口24.9万吨,同比增长52.3%,出口额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1.8倍。

(数据来源:《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2009》)

中韩两国耕地资源稀缺,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但并没有改变总体呈温和增长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的基本格局。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从两国农产品贸易属性看,“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近年来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

(二)合作中的问题 1产业内贸易水平低

中韩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很强的互补性,中韩之间的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产业内贸易内部来看主要由技术差异为主导,贸易水平比较低,主要按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安排,因而也引发很多贸易争端。

数据来源,和讯网

要提高中韩间产业贸易发展水平,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中韩间农产品是我国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项目,推动FTA的建立对中韩农产品贸易有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近年来农产品进口量快速增加,变成农产品进口国家,而韩国则一直是农产品进口国家。两国只是在食用蔬菜、谷物、肉类等农产品形成了互补关系,而种子鲜花、谷物制品、油脂等农产品形成了竞争关系。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韩国竞争力较低,对于互补性产品,两国之间要强化合作、充分考虑两国的情况并减少贸易摩擦。对于竞争性产品,要避免过度竞争、强化合作和共同挑战世界市场。

2贸易摩擦频繁

中韩是密切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韩国设置了高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这一矛盾引发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许多贸易摩擦问题。2000年发生的“大蒜**”1就是韩国单方面采取贸易手段而导致的一场中韩贸易大战,自此以后,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直到2005年的“泡菜**”,又将中韩贸易摩擦提升到了重大贸易纠纷的高度。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情况发生。再者,中国农产品在质量上的不稳定,也容易引起韩国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韩国在农产品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人为的添加了政府保护本国农产品的意志,在一定程

1“大蒜,手机贸易摩擦”由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大蒜逐年增多,韩国国内大蒜市场批发价连年下跌引起的。韩国出于想保护本国产业的角度,曾宣布过暂停进口中国大蒜并正式对大蒜进口采取保护性措施,紧接着中国政府决定即日起对进口激增的原产韩国的手机、聚乙烯暂停进口,使得韩国股市中从事手机业务的三星、LG等企业的股价就大幅下降,业务量急剧萎缩。

度上歪曲了法律法规的初衷,造成了政策法规的不透明,给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造成了障碍。

三 韩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容忽视

(一)韩国对农产品进口的关税壁垒

1韩国农产品总体进口关税过高。2008年韩国农产品简单平均适用税率高达47.8%。最高关税达到了887%;谷类及制品的相应税率分别为133.7%和800%。含油种子、脂肪及油类产品的最惠国最高适用税率达803%,咖啡和茶叶为514%,饮料和烟草为270%,糖类和糖果为243%。

2对农产品进口的调节关税。韩国政府对其国内竞争力较弱、因进口增加可能导致国内市场混乱或产业受损的农、林、水等产品,实行调节关税。2008年韩国在食品、饮料等产品上存在明显的关税升级,其制造业产品的平均适用税率为10.5%。处于最初加工阶段的食品、饮料和烟草的税率约52%,处于半加工阶段的税率高达约95%。调节关税的实施,构成了对中国优势产品的贸易限制。

3对农产品进口的特惠关税。韩国2008年在《亚太贸易协定》承诺的特惠关税适用对象为1282个税目,特惠幅度是WTO最惠国税率的5%-98%。其中,工业品简单平均适用税率为6.5%,农产品简单平均适用税率高达47.8%,农产品的优惠很少,而中国是韩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受益极少。

4对农产品进口的关税配额。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韩国获准对大米、玉米等67种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目前,韩国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包括大豆、玉米、绿豆、红豆、芝麻、淀粉等。中国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均在韩国关税配额管理范围之内,许多农产品在关税配额外的关税高达30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800%。实行市场准入配额管理的许多农产品的配额外关税仍然高达30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800.3%。绿豆的配额内税率为30%,配额外税率高达607.5%;红豆的配额内税率为30%,配额外税率为420.8%;大豆配额内税率为5%,配额外税率为487%。中国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均在韩国市场准入配额管理范围之内。

5对农产品进口的特别保障措施关税。韩国对某些进口农产品实行特别保障措施关税。2006年韩国政府曾种产品征收44种特别保障措施关税,2007年剔除了14类进口量不大或国内无生产的产品,但仍对绿豆及人参等30种产品保留特别保障措施关税制度。其征收特别保障措施关税的多种产品,都是中国对韩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以上是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分析图。关税的贸易效应如下:征税前,小国面临对PW的国际市场价格,国内的需求量为OQ2,而国内的供给量仅为OQ1,需要的进口量为Q1Q2。征税后,由于国内价格提高,国内需求量缩减为OQ4,而国内的供给量增加为OQ3,相应地,进口量减少到Q3Q4,减少了Q1Q3+Q4Q2的数量。再加上我国同韩国贸易的巨大基数,韩国的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上带来的限制是非常大的。

(二)韩国对农产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

1对农产品优势进口的限制。韩国对中国具有优势的农产品采取进口限制,甚至直接禁止进口,所涉产品包括大蒜、人参、泡菜、新鲜水果等。据中国出口企业反映,韩国农产品民间贸易保证金和基准价制度存在不合理性,致使国内多年从事对韩国红小豆民间贸易的企业出口严重受阻。依据WTO《海关估价协定》,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应为成交价格,完税价格不得根据海关最低限价,或任意、虚构的价格确定。韩国对红小豆进口设定的最低基准价格,是不合理的。

2对农产品通关环节的限制。韩国进口通关程序阻碍了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韩国农林部、海关等各政府部门采取的各类农产品抽验、通关前税额审查等措施延长了通关时间,措施本身及其实施也缺乏透明度。2006年韩国曾突然改变计税方法,提高海关基准价格,不以发票金额作为征税依据,在政府估价的基础上征收关税。计税方法忽变不仅使中国相关产品的对韩贸易缺乏稳定性,导致中国出口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3对农产品检验标准的限制。韩国不承认出口国的试验和认证,取样和检测程序 6

繁琐,一些标准比国际标准还严格。韩国的检验方式主要包括感官检验、抽检和全检三种,一般对美国、巴西、泰国等主要进口来源地的产品实施感官检验,而对中国进口农产品一律实施全检。据中国出口企业反映,韩国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项目达到100多项,并且片面提高检验标准,货物到岸后有时不顾合同约定,临时增加韩国强制性检验和合同检验之外的检验项目,提高检验标准,并对未能达标的产品征收附加关税,检验标准过于苛刻,今年的泡菜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方曾称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泡菜卫生超标,发现寄生虫卵,禁止进口中国泡菜,很多超市饭店甚至打出“本店无中国泡菜的牌子”,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虚惊一场,但是由此却看出,韩方在中韩贸易方面实在太敏感。

这些方面的标准可以是真正为了提高社会福利而不一定是限制进口。然而,如果政府的目的是要保护国内生产者,它总是能够制定出一些只有本国生产者才可以满足的规定。而将外国进口产品轻易地拒之门外。

四 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包含了一个基本命题: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支持自由贸易政策或不干预德尔对外贸易政策。中韩两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两国农业和谐发展与共赢;建立两国共同的粮食储备机制,消除韩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顾虑等,以促进中韩农业一体化进程。中国应采取策略:

(一)企业应寻求农产品出口的最佳途径

1了解韩国颁布的与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如韩国《对外贸易法》《外汇交易法》《海关法》《关税法》等。二是了解韩国政府部门每年新修订和发布的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三是要了解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发布、修订的法律法规。如,2001年发布的《韩国对中国特别保障措施实施细则》;2002年的《关税法修正案》,增加了对中国等特定国家的商品征收特别紧急关税(特别保障措施关税)的制度。

2掌握韩国农产品进口的相关标准。韩国政府近年来倾向于鼓励发展和选择韩国自己制定的技术标准;对于新兴技术,有时甚至要求采纳单一的韩国国内标准,不允许企业自由选择最合适的技术。依据韩国法律规定,新鲜水果须经韩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病害虫风险评估后才能进口,而这一评估过程耗时数年。中方曾就此对韩提出交涉,并向韩方提交了病虫害风险评估申请。又如,2008年韩国要求南瓜、香蕉、柑橘、菠萝、甜瓜、西瓜和榴莲果等七种水果必须在每一件水果表面标注原产国,这样要求显 7

然过于苛刻。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3.熟悉韩国农产品进口通关环节。随着韩国与贸易伙伴优惠安排的增多,多个协定下的原产地要求不完全相同,导致韩国通关日趋复杂。企业对韩国通关环节采取的措施应特别注意:一是韩国关税厅发布的《进口物品安全对策》;二是韩国通关前税额角查制度;三应注意韩国阻止低价出口农林渔产品的预警系统;四是韩国进口检疫制度。

4建立与韩国农产品进口商的贸易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出口信誉。如,加强农产品的信息交流,建立双边农产品信息平台,内容包括农产品贸易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农业发展及需求、技术标准、市场需求、中介机构等,通过网络、媒体、展会、驻外官方机构等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为农产品进出口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政府要寻求经贸合作的最佳途径

维护和发展中韩经贸关系,为农产品贸易开辟顺利通道。2005年发表《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联合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签署《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报告》。新规划反映了两国经贸合作发展新形势的新要求。在农业方面,强化农业合作机制,加强现有重点领域合作,拓展合作新领域。中韩两国既是WTO的成员,《亚太贸易协定》的成员,又有东盟“10+3”合作,要努力预防和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相互投资,提高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透明度。根据互利原则探讨签署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从而推动农产品贸易及整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中韩两国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要注意加强文化的交流

2010年9月28至29日,由农业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农业部工会主席陶永平率领的中国农业部青年干部代表团赴首尔与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干部进行了访问交流活动,参观了韩国汉盛食品公司并与公司管理技术人员就先进管理与技术进行座谈交流。

很多人都怀疑农业和文化有什么关系,如果熟悉了韩国人就知道他们的“我们”我们意识有多强了。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越来越大;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严重;贸易结构不合理;双方贸易存在摩擦和纠纷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根本是由两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构成来决定的,不是一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关税的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困难的。第一,农产品的高关税并不违背世界贸易的法律条文,它可以这么做。第二,我们知道韩国最强大的院外游说集团就是它的农会,活动 8

能量很强,它成功地绑架了韩国政府的农业政策,让韩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松动的空间。基于这样的基础加强文化交流就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韩国人民族意识特别强,现在,一些韩国人认为自己是“历史的受害者”。一些中国人则有一种近代受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伤害及战后仍受冷战体系影响的意识,于是希望用“过去的中华帝国的优越主义”来补偿。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中韩人民的这些意识在双方交流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来,会给彼此带来不愉快,而这些不愉快很容易被添加上政治色彩,添加到贸易合作中,所以加强理解是防止摩擦产生的重要条件。

合作是发展的基础,但是发展引起的不平衡往往导致分歧与纠纷。而只有化解纠纷,从分歧走向再度合作,发展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世界贸易如此,中韩贸易亦如此。中韩双方的合作是对彼此都有利益的,不是只存在竞争或者剥削的合作。双方要认识到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双方的合作空间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是需要“为了实现互利共赢”而进行的,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才能将双方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

[1]冯玉忠.互补、互利、互动的中韩经贸关系[J].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8):第22-27页

[2]赫国胜,杨哲英,张日新.新编国际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9, 102页 [3]崔渶敦,王要武.中韩贸易的现存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8,(3):第118-122页 [4] 于德清.是谁在臆造中韩文化之争[N].中国青年报,2007-12-22(10)

[5] 田维明.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7,(5):第4-11页

[6]刘兴华,胡芳.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动与发展趋势 [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8):第82-85页

[7]崔渶敦,王要武.中韩贸易的现存问题研究 [J].商业研究,2008,(3):第118-122页

[8]崔超,吴林海.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08(8):第45-50页

7.中韩贸易政策及现象分析 篇七

本文将中韩两国贸易增长期分成三个阶段,并按照各个阶段两国采取的贸易合作政策,分别研究中韩两国贸易额发展及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各个阶段两国贸易合作政策以及中国贸易开放政策对两国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

1 中国贸易政策变化

1.1 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的变化

1991年中韩开始协商两国交易,10年后的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按照加入WTO时协商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议定书》做出了诸多与贸易相关的开放政策的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议定书》显示,中国的开放承诺分为两类:贸易类开放和服务领域开放。贸易类开放包括五大类:贸易权开放(贸易业登记制转变)、关税下调、撤销非关税措施、反倾销(Anti-dumping)及保护措施(Saftguard)相关事宜、贸易相关投资措施(TRIMs);服务类开放中包括五大类:流通、金融(保险、银行)、运输及物流、通讯、其他服务业(法律、旅游、教育、广告、会计等)。

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做出的承诺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减让案,针对即将要实施的关税和贸易规定的缓和承诺,中国将实施日期分别定为,加入WTO五年后的2005年和十年后的2010年。并对IT产品相关进口关税部分做出承诺,截至2005年推出零关税(0%关税)对非关税措施的缓和部分做出承诺,截至2005年逐步撤销或禁止引入新制度。关于汽车整车相关关税的减让案,截至2006年将下调25%;关于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进口关税,截至2010年,将工业产品和农产品进口关税分别逐步下调到8.9%、15.0%;截至2010年,全部产品的平均关税下调至9.8%。中国根据加入WTO时做出的减让案随即履行了关税及贸易规定的缓和措施,并于加入WTO六年后的2006年,对减让案上大部分同意过的内容均做出了关税下调措施。

关于上述分类中服务领域的开放与本文所研究贸易类主题联系较小,本文将主要研究中国在贸易类五大领域中履行的开放承诺和中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议定书》中的开放承诺的符合程度。

1.1.1 开放贸易权、贸易制等登记制的转变

中国根据加入WTO减让案,加入世贸三年之内,允许中资及外资企业获得贸易权,并于加入WTO的同时撤销了中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原有获得贸易权时须具备的条件,如:出口业绩、贸易平衡、外汇收支平均等限制条件。特别是在中资企业贸易业登记制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方面,做出阶段性规定,加入WTO一年后为500万元,两年后为300万元,三年后为100万。加入WTO三年以后将撤销审查及审批制度(注1:杨平變,具银雅《中国加入WT05周年总结》,《2007,KIEP研究资料》07-04)。

按照上述协议,中国于2004年10月1日修订《对外贸易法》,实行《对外贸易经营人注册方法》,从而实行外贸易经营主体相关注册制。

随着对外贸易业注册制的实施和贸易业全面开放的到来,中国贸易企业数量于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增加14,000家、35,750家、26,000家。而2005年底,贸易企业数量达到18万家,至此2001年只有35,000家的中国贸易企业数量取得了大幅上升(注2梁平燮,具银雅《中国加入WT05周年总结》,《2007,KIEP研究研究资料》07-04)。

1.1.2 下调关税

中国加入WTO后根据谅解备忘录进行的关税下调计划如下:

中国加入WTO时在减让案上提到逐步下调关税的计划,并做出承诺,将2001年未加入WTO时全品种15.3%的平均关税率下调至9.9%,工业产品14.8%的平均关税率下调至9.0%,以及将农产品23.2%的平均关税率逐步下调至15.2%。而且,如上表所示,截至2005年IT产品施行零关税率,而化学品关税水平则统一成0%、5.5%、6.5%的水平,并下调至ICH(International Chemical Harmonization)的水平。

在汽车方面,截至2006年整车关税率下调至25%,汽车零部件则下调至10%。

在非关税措施缓和方面,截至2005年逐步撤销或缓和进口限额及进口审批等进口限制措施,还会禁止引入新制度,并且每年增加15%的进口限额。期间还逐步实现进口限额、进口审批流程的精简化、透明化。

资料来源:梁平燮,具银雅《中国加入WTO五周年总结》,2007《KIEP研究资料》07-04.

为此,中国通过循序渐进的关税下调过程,于2006年1月实现了9.9%平均关税率、9.0%工业产品关税率、15.2%农产品关税率的目标。2003年4月,中国ITA协定参与申请得到批准,2005年1月,实现257个ITA协定对象品种的零税(注3:梁平燮,具银雅《中国加入WTO五周年总结》2007,《KIEP研究资料》07-04)。

在汽车方面,2006年7月,随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措施的推行,按照谅解备忘录实现了关税下调承诺。

1.1.3 非关税撤销措施

中国加入WTO之前,一直通过非关税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加入世贸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议定书》第7条、第8条规定,截至2005年逐渐取消进口限额、进口审批等进口限制措施,并按照禁止引入新制度的承诺逐步实现了撤销承诺。因此,在整个进口额部分受进口限额限制的品种比率从1995年的24%下降到2001年的8%。

由于2005年1月取消汽车进口限额,中国进口许可证种类只限定与破坏环境有关的种类,即:监控化学品、毒性化学品、臭氧层消耗物质的3种。

1.1.4 反倾销(Anti-dumping)及保护措施(Safeguard)

中国加入WTO时外界普遍指出,中国未经客观核查过程所推行的反倾销调查行为违背了GATT1994年第6条,因此中国做出承诺,经过修订将反倾销相关规定符合到WTO协定标准。于2002年1月,制定发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等。

中国原本未制定紧急进口限制即保护措施(Safeguard)(注5 2001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将《保障措施(Safe-Guard)条例》修订为中国法律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实际上,2002年,以钢铁产品为对象曾发起了Safe-Guard)制度,但计划制定符合WTO协定的制度,并同意遵守GATT及保护措施协定。为此,中国于2001年10月经协商将《保障措施条件》定为国内制度,该制度于2002年1月起生效。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向WTO提出的贸易不公正申诉数量,因中美间通商摩擦逐渐增多,而在全部申诉中,中美间的申诉最多。从2001年到2011年,在18件WTO贸易不公正申诉中,美国申诉中国的案例有11件,中国申诉美国的案例有7件。不过这种现象的起因是两国间存在的贸易摩擦,并不和中国政府的开放意志有关联,我们从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次数中可以确认这一点。

单位:次数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权赫才等,《中国的崛起和对美通常纠纷》《SERI》.2012.03.

如上表所示,中国向韩国发起的反倾销次数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向美国发起的反倾销次数呈上升趋势,从中可以确认得到,中国在和美国的通商摩擦中为报复美国的贸易限制而采取反倾销及保护措施,但这和中国的贸易开放意志没有关联。

1.1.5 贸易相关投资措施(TRIMs:Trade RelatedInvestment Measures)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不仅同意撤销本地成分要求和进出口均衡条件等TRIMs协定上的禁止条款,也同意撤销出口要求及技术转让等要求。因此,中国相继撤销了《外交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相关法规和条款。甚至以前不独资企业向国内市场销售商品的规定不久后也得到许可。

1.2 中韩贸易合作变化

中国加入WTO以后采取开放政策,1992年以来,中韩两国不断扩大经济交易,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效果。中韩两国经济交易的快速增长和两国政府的努力分不开,未来中韩FTA相关协商也将在持续扩大两国经济交易和合作方面继续达成协议。因此,在这一章节将分析1991年以后中韩两国政府为两国经济交易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方面的努力。

中韩两国以1991年10月召开的第1届中韩外长会谈为契机,迈出了正式交易的标志性步伐。1992年8月24日两国正式建交,同年9月27日至30日,当时的韩国总统卢泰愚访华期间签署了关于经济贸易及技术合作共同委员会成立的协定,以及中韩贸易合作协定、中韩投资保障协定。除贸易之外,在直接投资方面也着手推进交易的准备工作。

1994年3月,当时的韩国总统金泳三访华,就两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协议,同年11月,在APEC首脑峰会上就双重课税防止协定和海关相关协定达成协议。94年中韩两国交易实现了100亿美元的伟业。

1998年4月中韩两国在伦敦举行了金大中总统和朱镕基总理的会谈。11月,金大中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发布建立“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消息。而且,期间中韩两国达成了5大合作事业方面的协议,即:CDMA商用化、银行保险业审批、整车生产合作、高速公路建设合作、核电站合作等协议。

2000年10月27日,中韩两国在首尔ASEM峰会上,和访韩的朱镕基总理就“全面合作新阶段”的构建达成了协议,也得出中韩投资协商体结构方面的协议,2001年10月,中韩官民钢铁协商会成立,并签订了进出口农产物卫生管理约定。

2002年3月,召开中韩纤维事业合作会议,同年6月,中韩两国签订了规模达到20亿美元的两国间通货互换合约。

2003年两国交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7月,两国就建立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协议。而且,达成了十大合作事业合作推进协议即:下一代IT、未来高端技术、电力事业、中国资源开发、高铁建事业、环保产业、流通领域、支援北京奥运会、金融合作、参与西部大开发事业。并且两国承诺,未来5年内将实现1000亿美元的交易规模。10月签署了食品安全相关合作协定。12月,韩国银行作为首家中央银行在北京开设办事处,7月签署标准化和认证相关协约以及中韩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MOU)。

2004年两两国贸易额达到794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最大贸易对象国,同年4月,两国就流通领域政策及标准等建立交流合作体制达成协议。同年10月,中国上海汽车公司(SAIC)收购了双龙汽车公司51%的股份。

2005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并就2012年两国贸易规模提升到2,000亿美元达成了协议。

2006年中韩两国政府就第6届第1期合作基金(EDCP)贷款相关约定修正案签署了备忘录。7月,两国政府就回避双重税收和防止逃税,签署了协定(注7:韩国贸易协会www.kita.net)。

中韩两国为更有效加强两国间贸易关系,正致力于中韩FTA的签署。2004年9月,借ASEAN+3经济外长会议召开之际,着手研究协商FTA事务。为此,2005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和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之间开始共同研究活动,并坚持进行了第1年的研究,2006年进行第2年研究活动后,11月结束了活动。

以2006年11月17日召开的APEC长官会议为契机,两国通过中韩通商长官会谈,就从2007年起进行中韩FTA产官学方面的共同研究活动达成协议,为此,从2007年到2008年间,先后5次往返于中国北京和韩国首尔共同进行了中韩FTA产官学研究活动。

2010年2月,中韩两国产官学联合研究首席代表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即将于2010年5月23日在首尔举行通商长官会谈时完成的产官学联合研究活动进行了协商。并于2010年5月28日,两国首脑出席活动之际,两国通商长官签署了产官学联合研究结束相关谅解备忘录。

2010年9月28日、29日,中韩两国在北京召开中韩FTA政府间事前协商第一次会议。

2011年4月11日,在北京举办了中韩通商长官会谈,2012年2月24日举行了FTA听证会,2012年3月1日、2日,中韩两国在首尔举办了中韩FTA相关事前实务协商会,同年3月22日、23日以及4月5日,在北京又召开了中韩FTA推进相关事前实务协商会。2012年5月2日,中韩两国在北京正式宣布中韩FTA协商会开启的消息(注8:韩中FTA官方网站www.fta.go.kr/china/)。

从以上中韩两国主要协商贸易相关政策分析,现在,两国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贸易对象国意义,FTA相关事务协商会议使得两国贸易取得作共同发展,两国互为经济增长伙伴。

2 贸易政策及关系变化带来的中韩贸易量变化

如前所述,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关系的增进,中韩两国的贸易额也不断取得发展。因此,分析比较中韩两国经济合作关系发展和中韩两国贸易额发展,就能了解两国经济合作关系对贸易产生的影响。因此,这里首先比较中韩两国经济合作关系变化和两国贸易额,再评估两国贸易政策对贸易和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

资料来源:中经数据(注9:http://db.cei.gov.cn)

中韩贸易相关增长率按照表3中数值直接计算得出。

如上表所示,1992年中韩建交后一直到2010年,两国贸易总额从1991年的324,488万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0,720,000万美元,近20年间增长了约60倍。与同期增长15倍的中日贸易总额和(注10中日贸易总额:1991年2,025,066万美元,2010年29,780,000万美元)、增长27倍的中美贸易总额(注11:中美贸易总额:1991年1,416,634万美元,2010年38,530,000万美元)相比,中国与韩国的贸易总额增长率远比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明显高出许多。这些成果的取得和1991年以后中韩两国政府对中韩贸易发展进行不断的政策探索分不开,换句话说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使两国贸易额不断得到发展。

自1991年至2010年,中韩两国的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间,这一阶段是自1992年两国建交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时。第二阶段,自2002年到2006年4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加入WTO后开始履行承诺,取得贸易开放化成效的阶段。2006年是中韩两国对FTA表示兴趣的时期。第三阶段,从2007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两国充分认识到FTA的必要性并开始着手FTA协商准备的阶段。中韩两国在2012年5月宣布开启FTA协商之前广泛开展了FTA相关事前协商准备和研究工作。

从上述三个阶段来看,中韩贸易总额从1991年的324,488万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3,589,600万美元,贸易额增长率达到约1,006%。在这个阶段中,中韩两国继1994年实现100亿美元的交易(注12中韩交易中不仅包括贸易还包括直接投资等所有经济交易)之后,1998年还取得两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政策性成果。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两国贸易总额为3,589,600万美元,而2002年则达到4,464,700万美元,短短一年间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了24.37%。同期中国从韩国的进口额从2001年的2,337,695万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2,856,801万美元,增长了22.20%;中国向韩国的出口额从2001年的1,251,878万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553,456万美元,增长了24.09%。这说明中国刚加入世贸后的第一年,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加之中国开放政策尚未发挥真正作用,贸易额未取得较好成效,但从2002年开始贸易开放政策显现出成效,贸易额也得到相应增长。

第二阶段的2002~2006年间,中国加入世贸后,贸易开放政策开始发挥作用,中韩两国开始对FTA表示浓厚兴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4,464,700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3,424,635万美元,增长了将近200%。贸易总额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4.37%,2003年同期相比增长41.62%,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42.44%,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24.23%,这是中韩贸易的第二个飞跃期。而且,2006年中韩两国不断努力发展贸易额的同时,为了更有效提升贸易额,对FTA也开始表示极大关注。在这一阶段,中韩两国政府取得的政策性成就包括:2002年签署20亿美元规模的通货互换协约,2003年就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协议,2006年签署两国回避双重税收及防止逃税等协定。

第三阶段,从两国开始关注FTA的2006年起,中韩两国贸易额又开始剧增。这种态势从两国政府对FTA表示关注的2006年起一直到两国政府开展实质性协商的2010年持续显现出良好势态。2010年9月,两国政府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政府间FTA事前协商会议,2012年5月,两国先后经过7次事前协商,最终宣布FTA协商的开启。从2006年到2010年,中韩两国贸易总额从2006年的13,424,635万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0,720,000万美元,和2006年基准年度相比,2010年的贸易总额增长了约54.34%,这说明两国政府间开启自由贸易协商指日可待。

两国贸易飞速发展和两国政府的贸易发展政策十分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这从中国GDP增长和中韩两国贸易额的相关性中可以得到证明。据金日超的研究资料(注13:金日超在《中韩贸易与我国GDP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被解变量:Y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解变量:X表示中韩贸易额。简单函数关系的数学模型:Y=f(x)。中国的GDP与中韩贸易额呈指数关系,于是选择指数形式Y=AXα,其化为对数线性形式,LnY=b0+aLnX,其中b0=LnA。直线方程为LnY=4270.363(9.925)+19.455LnX(13.123)/R2=0.935,F=172.206)显示,中韩两国贸易总额和中国GDP的OLS回归模型的相关关系分析中,中韩贸易额和中国GDP是相关关系常数为4270.363时,中韩贸易额变量系数为19.455,显现出相当高的相关性。而且,据李守铎和苏昌盛的研究资料(注14:李守铎和苏昌盛在《中韩经济依存关系的计量分析》一文中:设Y=c+aX+μ,其中Yk代表韩方GDP,c为常数,X代表中韩贸易总额。对韩国回归得:Yk=3545.171+3.582X/R2=0.834)显示,中韩两国贸易总额和韩国GDP的OLS回归模型相关关系分析中,中韩贸易额和韩国GDP为常数3545.171时,中韩贸易额变量系数为3.582,中韩贸易和韩国GDP同样具有相关关系。

因此,中韩两国贸易额的增长对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取得了阶段性高速增长率。这和两国政府所推行的贸易发展政策分不开。

3 结论与建议

以上我们分析研究了中国贸易开放化、中韩两国贸易相关政策发展、两国贸易总额变化和两国GDP之间的相关关系等等。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对相互贸易发展充满信心。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除了依靠自然发展,也必须借助两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尽管如此,两国贸易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仍存在贸易关税壁垒;第二,韩国向中国出口品种中80%仍是中间材,而这些中间材的用户中76%仍然是在华外资系列企业,仍存在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均问题(注15梁平燮等,《韩中交易特点和韩中FTA带来的提示》,《KIEP研究报告》07-08);此外进口限额制度、进口限制等非关税贸易壁垒等问题。想要解决两国贸易中存在的这些障碍,两国的FTA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韩国对FTA持有的立场大致可以概括为两部分:第一,快速积极推进FTA的立场;第二,慎重有序推进FTA的立场。其中,第一个快速积极推进FTA的立场方面,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较高,而这种趋势将持续较长时间,需要强调的是韩国要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抢占中国这一巨大市场中的有利地位;第二个慎重有序推进FTA的立场方面,签订农业、轻工业等FTA时要注重韩国的敏感产业,为了保护这些产业,推进FTA要循序渐进。与此相比,中国对中韩FTA所采取的立场较积极,相比签订总体方面的FTA,更注重先签商品市场后协商服务市场的策略,这也是中国担心通过FTA—举开放服务市场时会对敏感产业带来较大冲击。并且,中国在签订FTA所采取的立场中,除经济领域之外还有外交、政治领域等方面的考虑,中国所采取的立场是要在东北亚地区力求确保外交和经济圈协商方面的有利地位。

无论是两国政府在政策方面不断努力,还是两国签署FTA,两国间贸易因客观存在彼此需要,只能不断向前发展。从这种现实意义上出发,两国要探索对本国贸易发展最有成效、最有效率的方法,这些努力最终反映在两国的FTA协商中,通过协商两国应为彼此的经济发展和两国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1992年中韩两国成功建交,两国贸易取得飞速增长。中韩两国正式发布新闻,正式开启FTA交涉篇章。本文将分从1991年开始中韩两国采取的贸易合作政策,尤其研究建交10年后中国加入WTO时为开放市场做出的承诺以及履行情况,还有中国履行WTO承诺对中韩两国贸易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韩贸易,贸易政策,FTA

参考文献

[1]杨平燮,具银雅.中国加入WTO5周年总结.KIEP研究资料, 2007-07-04.

[2]权赫才,等.中国的崛起和对美通常纠纷.SERI.2012.03.

[3]金日超.中韩贸易与我国GDP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

[4]李守铎,苏昌盛.中韩经济依存关系的计量分析[J].经济论坛,2007(20).

8.论中韩贸易发展中的中国因素 篇八

关键词:韩国经济 中国经济 中国影响中韩经济合作

1、韩国经济发展现状及中韩经济合作现状

1.1、韩国经济发展现状

韩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但是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是世界第7大出口国和第9大进口国,2013 年的人均GDP已达到25973美元。

1.2、中韩经济合作现状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以及进口来源国,而韩国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201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151亿美元,韩国对中国出口在韩国总出口中所占比重呈上升态势,并且远高于对中国进口在其总进口中的比重。也即中国在韩国外贸中的地位远高于韩国在中国的外贸地位。但是无论哪一方地位更重要,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是十分紧密而有发展前途的。

2、韩国经济发展的中国因素

2.1、中国经济增长的自然带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一发展所带来的对外经济交流的需求,自然是会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带来新的、重要的合作伙伴。中韩两国1992年建交以来,经济的交流愈发紧密,仅相隔一个海峡的韩国,在中国高速发展、两国建交的情况下,自然会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惯性带动。

从中国角度看,对韩的投资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而继续稳步增加;中国的劳务输出也将继续在韩国国内保持较高比重,尤其是韩国目前对中国的劳务输出持接纳、充分运用的态度。

从韩国角度看,韩国要想在东北亚地区实现其国内传统产业的转移,籍此延长其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以获得更多的产业升级与更新所需资金,中国成了它最理想的投资国。中国所具有的廉价而高效的劳动力成本、技术、质量控制、基础设施和毫不动摇的改革承诺等因素而造成的。

举例来看,就金融服务业而言,仅有五千万人口的韩国社会已很难为具有成熟技术和理念的韩国保险业提供充足的展业空间。建立在大数原理和风险不确定原理基础上的保险业务在参保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以提高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和风险,或提高投保人费率为发展的前提,这是韩国保险业界先天性的缺陷。目前韩国每个家庭的投保率已经超过86%,属于饱和状态,显然,固守国内的保险业将陷入停滞不前的绝境,而地理位置的相近并且经济能力今非昔比的中国城市人口,特别是目前中国仅28%的平均投保率则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展业空间。

因此,韩国一方面以对中国的产业投资为战略,另一方面以中国市场为新的营销对象,将为韩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2.2、中国政府经济政策

中国的政府经济政策对韩国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政府为两国企业提供的服务,二是政府的政策对两国企业经营的影响。

从服务角度看,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政府职能越完善,政府为企业做的事情就越少。因为越发达的政府,相关的经济政策、法律体系就越完善,企业自己通过法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目前韩国的政府职能已经愈发完善,但是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却仍有许多要提高的地方。韩国的外交官曾经这样说:“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政局也很稳定。我想,当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后,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来大使馆寻求帮助的现象会越来越少。”由此可以推测,韩国对中国的政府职能提高也应是充满信任和期待的。

从政府政策角度看,首先国高层领导互访密集,两国的人员交往得到了增强,使得两国经贸发展有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就中国层面而言,中国国内实施了十五规划以及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等措施,对中国吸收外资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扩大。包括中韩合作在重庆建立规模巨大的“韩国城”都是这一影响的体现。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两国的经济往来受到国家制度的差异的阻碍将进一步减小。

作为最直接作用于经济的政治因素,中国当前所实行的种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开放的经济政策,是中韩经济合作重要的助力。

3、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因素

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比较近,彼此互为近邻。而且两国之间的文化也存在很强的相似性,同属于儒家文化。中韩两国同为东亚国家,在文化背景和对一些问题的基本认识上有很多相似和共同的地方。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与文化的相似性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从而减少研发周期,降低商品成本及市场风险。也能够扩大交易及投资的可能性。自古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与经济上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得不说中韩建交后两国经贸的快速发展与地理位置接近和文化的相似性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韩国角度看,韩国的“韩流”文化,正在不断地扩大影响。当然,除了亚洲以外,在其他欧美国家还没到“ 韩流热风”的程度。但是至少对于中国而言,“韩流”所带來的娱乐业风潮已经大大冲击了中国的娱乐业市场。同时,在韩剧、韩国歌手的影响下,韩国的文化输出带来的更多的潜在经济增长点。例如:中国服装产业以销售“韩版”服饰为策略,为所有的服装都附上“韩版修身款”的字样;中国地方电视台大量购买韩国娱乐节目版权,将“爸爸去哪儿”、“我们结婚吧”等韩国节目借鉴过来;国内韩餐厅大量出现,既包括韩国人经营的,也有中国人经营的;韩剧的收视率已经在国内电视台达到了惊人的比重,以至于国家广电总局颁布条文限制国外节目的播放。这一切都是韩国大打“文化牌”的结果,中国市场对于“韩流”的需求为韩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姜慧.韩国经济增长的中国因素[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2]刘蕊,汪洪涛.中国因素:为韩国经济复苏提供动力[J].社会观察,2004年10期.

[3]彭化英.韩国参赞:中国是韩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J].新财经,2008年01期.

[4]姜慧.韩国经济增长的中国因素[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上一篇:主体结构验收整改处理方案下一篇:澳门回归21周年600字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