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24-11-08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共17篇)

1.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万源市花楼学校

严 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我们的伟大祖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代的文学家灿若群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文一般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在这些名篇中,有春秋战国时的诸子散文,他们大都崇尚文采,深入比兴,韵散兼用,说理透辟;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历史散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语言幽默庄重,鲜明地刻画了历史人物的形象,政论散文言辞激烈,感情充沛,纵横恣肆,简洁明快,铺张扬厉,颇有气势;有唐诗宋词,唐诗雄壮纤秀,平淡富丽,想象奇特,争奇斗艳,宋词意境婉约细腻,雄豪恢张,想象奇幻突兀,手法灵活多样,还有元明清大家的作品,他们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教读这些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增加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弘扬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契机。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蕴涵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热情。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责无旁贷。

2.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二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音乐欣赏之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 也是教师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标准。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贯穿到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 通过美妙的歌声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那么, 如何做到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爱国教育呢?我认为音乐课中的爱国教育要与音乐欣赏相结合, 选择合适的歌曲让学生欣赏, 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对艺术的理解, 进而让其喜爱音乐文化,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了很多好的音乐作品。如中国民国时期有一首优美的歌曲名字叫《苏武牧羊》, 多少年来一直被广大人民所喜爱。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 音韵古朴悠长、苍劲有力, 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特色, 而且通俗感人, 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欣赏此曲, 能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被苏武的高大形象所折服, 被苏武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对苏武产生无比强烈的敬仰之情, 进而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又如, 让学生欣赏著名的抗日题材的歌曲《抗敌歌》。这首歌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儿女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 以及承担拯救祖国危难的重任。这首歌曲旋律雄壮激昂, 情绪饱满有力, 代表了我们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勇气, 表达了中国人民一定会取得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学生听了这样的歌曲一定会为中国人民感到自豪, 也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再如, 欣赏民族管弦乐趣《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在国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音乐欣赏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音乐相对应的画面, 让学生在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时, 直观地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 月亮从东山升起, 映入江面, 远处渔舟在江面荡漾的迷人景色, 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音乐的伟大, 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当然, 蕴含爱国情感的优秀歌曲还有很多, 不光是一些老歌, 现代创作的很多歌曲同样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只要认真分析、研究, 就能使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很好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教育, 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灌输入歌唱教学之中

学唱一首好歌, 不仅要欣赏其优美的旋律, 还应对歌词的内涵有所领会, 提高政治觉悟, 培养高尚道德。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将爱国主义教育灌输入歌唱教学之中。具体做法: (1) 展示与音乐作品有关的图画。边看图片边唱歌,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曲谱和歌词。如在教授歌曲《瑶族舞曲》时, 教师可在黑板上挂一幅与该舞曲相关的画面, 这易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感受到祖国的美好, 更加热爱祖国。 (2) 讲述与该音乐作品有关的故事。喜欢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适度地讲述与歌曲内容有关的故事,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如在教唱《长征组歌》时,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述有关长征的故事, 教师讲得声情并茂,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同时被毛主席的高超战术所折服, 不仅对毛主席肃然起敬, 而且感受到了战士们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既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 又让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更加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爱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3) 通过介绍歌曲的作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能写出一首爱国歌曲的作者肯定也是一位爱国的人, 在歌唱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述爱国音乐家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先生, 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对音乐的执着、热爱, 终于以十分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毕业考试。当时, 法国音乐界的很多人士用优厚的待遇挽留他, 但是都遭到了冼星海的婉言拒绝, 他毅然回到了养育他的祖国, 为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 在音乐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任务艰巨, 我们教师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精心设计音乐教学实践, 从而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赵明.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 .

[2]杨俊清.在音乐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新课程:小学, 2014 (2) .

[3]张黎雁.怎样在音乐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09 (4) .

[4]王岩.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 2012 (7) .

3.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三

关键词:美术教学 爱国主义 思想渗透

在美术教学中,将美术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进行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完美师德的具体体现。每一种课业类型,都能渗透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实践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能很好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了解美术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青睐,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评价。

在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中,可通过参观、讲解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历史,并认识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对人类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做出的伟大贡献和杰出成就,借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动机,树立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理想。

二、绘画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例如: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由于表现独特,风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怡神功能和鲜明的风格。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绘画习作课中,教师在课题设计时要新颖。例如:采取《家乡巨变》、《迎澳门回归》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题目,能有效地唤起同学们对周围新鲜事物的想象,对学生渗透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家庭之际,抓住这一有效时机,向学生讲叙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它们过去的耻辱和今日的繁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绘画形式表现回归后的喜人景象,这些对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非常有利。在写生课中,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亲自体会一下户外风光的美丽,体会一下农村的变化、城市的繁荣,感受祖国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们体验了生活的乐趣,认识到生活的美好,爱国主义情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无形中就把这种情感描进他们的画面。

三、写生技法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写生技法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我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临摹塑造形象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外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是东方绘画的主流,它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我根据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临摹或写生实践,使学生对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有了较深的认识。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既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美术绘画学习中。

四、欣赏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也就是说,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当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到思想的丰富性、艺术的多样性、知识的系统性和观赏的趣味性。美术欣赏教学始终是一个寓教于欣赏之中的过程,有些教师讲解这类课时,往往只是从用笔、构图以及色彩上来分析作品,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内容来分析作品,以此来讲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而许多的背景后面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应该分析加工和利用。例如课本上的一幅作品《艰苦岁月》,取材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南岛部队在革命低潮的一段史实,它通过一老一少的两个战士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形象,歌颂了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使同学们能联想到艰苦岁月时期的那些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山东青年画家于长水创作的《中华百年祭》这一巨幅作品,它描叙的是一部民族屈辱史,有声有色地把中国百年出现的屈辱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我们深深记住中华民族的屈辱,激励我们发奋学习。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但是我们应注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如果把美术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占用的时间太长,还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时间的长短,不应喧宾夺主。

4.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四

楚雄市北城小学 周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党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源泉,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努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爱祖国的人。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在学习语言时,引入爱国思想

语文是集思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教师不应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充满情感的训导和练习。语言是外表,表情达意才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思维与语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学生的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实际上人的意识主要就是语言的意识,何况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语文教学本身应完成的任务,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先要学生浏览全文,再进行感情范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活,并随着文章的感情,应用高、低、快、慢、轻、重、停顿及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和韵味。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营造一种情境和氛围,使饱蘸情感的语言内化到学生心中。从而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另外在学习语言时,标点与文字粘连配合往往能补充文字尚未表达的含意。引导学

生琢磨其含意,感受爱国情。如《草地夜行》一文中:“要记住革命”出现了三次,启发学生思索前两次有引号,第三次没引号,这是为什么?(前两次是老红军说的话和小红军想起该话而用引号,第三次是小红军内心的誓言将要成为自己的行动,因而不用引号。)故事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的长征途中,当时“要记住革命”指的是何意?(要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从而使学生感受小红军的抗日爱国之情。

从语文的教育功能“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学习人物品质时,激励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描写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课文。这些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范。“范例胜过训诫”,榜样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象,尤其要结合教材充分感受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高大形象,可以说这是阅读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以道德榜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这同样是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的。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时,董存瑞当时只有19岁,却能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课文中写到:“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学生从这些撼动人心的语句中深深的体会到董存瑞热爱祖国,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是多么的伟大。从而感悟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

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吗?能吃得饱、穿得暖吗? 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从中受到感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形成情绪记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这种情绪记忆“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和句,并产生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另外还有像教学《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围绕典型环境与英雄人物感人事迹,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反复讨论,使英雄人物的模范行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学生从小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注意引导教育学生像英雄人物那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用英雄人物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激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三、在情境教学时,强化爱国热情。

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某种有利于教学的富有感情色彩的特有的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置身特定情境之中,深入体验语文的情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可以内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事先发放有关抗美援朝的连环画、通讯、小说等,让学生传阅。帮助学生形成对志愿军战士的初步印象,然后引导他们一起谈论《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影视片,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置身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去感受作者的心态和当时的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所展现的情境,儿童凭借自己的感知,反映到大脑,引起思维活动,就在儿童思维的过程中,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一个又一个的个别现象,逐渐认识到我们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如:指导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时,用投影仪把书

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放射出来,让学生凝视着李白在庐山脚下仰望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的情景,指名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该诗,这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壮丽情景之中,爱祖国山河之情油然而生。描写祖国山川壮丽的课文的意境是情(爱国情)与景的融合境界。要指导学生欣赏该意境,使学生的爱国情油然而生。

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儿童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必然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四、在导课、释题时,渗透爱国情感

“导课、释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导课的艺术,导课要目的明确,紧扣课题,要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另外,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而导课,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的可以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德育功用的比比皆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再例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

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5.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五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更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我长期的历史教学经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历史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历史教师要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历史教师应旗帜鲜明地证明理想、讲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响教育青少年,坚持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的方向。不光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

二、设置情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性、主体性,不仅与参与的人数多少、时间长短相关,在较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参与者的积极心态和全身心投入的情感。因此,应提高活动的艺术感染力。《地道战》村庄铁钟的激昂悲壮、北京火车站钟声的悠扬动听、南京静海寺警世钟的振聋发聩……每一座钟都是一幅画,都是一本教科书,每一阵钟声都是一首诗。它们在向学生叙述着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拼搏……台下的同学群情振奋,看着“新年钟声”的录像,情不自禁地与台上同学一同朗诵“新年讲话”的字幕……这时,已没有教育与娱乐的界限,也没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划分,大家都沉浸在说钟唱钟颂祖国的情感海洋之中了。如利用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契机,组织学生在认真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革命人物和爱国事迹的系列讲座、故事演讲、知识竞赛、爱国主义图片展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备展播爱国主义影片;展开爱国主义性质的读书教育活动等等。一方面努力激发学生的政治课程学习情感,有效提升和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材料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还可以利用校外社会教育基地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如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满怀崇敬之情到附近的革命烈士陵园去瞻仰烈士遗迹、追寻革命踪迹。以此来教育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实在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地用执着的信念、历史的责任、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育他们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能光把爱国精神说在嘴上,而是要一点一滴地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这样才能继承过去光荣,开创美好未来。

三、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充分利用这些乡土历史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创造和实践能力,多方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运用好乡土史教育这一有力工具,引导青少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激发、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结合中华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文明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并不错。但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了解世界形势。知道我国现在所处的世界地位:发展中国家。从而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系祖国,荣辱与共,不管祖国是贫穷还是落后,都永远爱它。

6.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六

摘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期探索。本文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论述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世界物质性;对立统一规律;实验教学;自然渗透

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教师可结合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使他们初步具备识别伪科学的能力。

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将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自然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学生的思想就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促使他们解放思想,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中,敢于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寓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从而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之目的。

一、“世界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1)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地球上的一切客观物体都是由百余种化学元素所组成,即使是生物体的化学成分也仅仅是碳、氢、氧、氮等为数不多的元素。从19世纪开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不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微观粒子,但这些基本粒子仍不是最小的,它们还有其自身的层次结构。同时还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其主体和运动方式,所以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构成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

初学化学者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较强。对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情趣盎然。然而,当他们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又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初三化学第一章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学生自然最先想知道的就是

7.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七

(一) 英语作为一门工具, 主要重在交流。据说英语国家的老百姓平常只要掌握1500个单词, 就能进行日常的交流了。我们掌握了那么多的语法, 记了那么多的单词, 最后遇到一个外国人交流起来还是那么结结巴巴, 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

(二) 部分人以为学好了英语就能冲出国门, 走向世界, 就能与外国接轨了, 盲目地崇尚外国的文化和制度, 以致忽略了母语的学习, 最后造成驼子跌跟头——两头不着实的后果。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向学生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首要的就是建立文化自信。

(一) 不断强化自身文化魅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到中国学习汉语, 孔子学院也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建立。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 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以生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强化自身文化魅力, 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 从而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才不会一味地否定自己, 而盲目地崇拜别人, 进而达到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境地呢?

(二)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现在一提到大片, 就条件反射地想到好莱坞, 美国在输出自己电影的同时也输出了自己强大的文化。同学们在谈到汤姆·克鲁斯, 尼古拉斯·凯奇等扮演的英雄人物时总是眉飞色舞, 好莱坞借助电影这个载体, 通过特技等手段把美国人对个人英雄的崇拜推向了极致, 世界各国观众在隆隆的炮火中、在翻滚的浓烟中、在泰坦尼克号等凄美的爱情中默默地接受了美国的文化。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家, 自古以来便不乏其例:项羽、岳飞、水浒一百零八好汉更是妇孺皆知, 昔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今有华人的地方又有谁不知道郭靖、乔峰。“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这种英雄情怀难道不应该灌输给我们的学生吗?京剧作为国粹, 越来越受到许多外国人的喜爱, 京剧作为一种戏曲样式其实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古代中国人能读书识字的很少, 但仁义礼智信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像是扎了根一样, 为什么?戏曲在其中默默地传承着这种文化, 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仁义礼智信这种道德观念通过孔子学院、京剧等手段, 让它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呢?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就得不断地向学生传播这样的思想, 这样他们将来从事类似的职业时才会有这种担当。

(三) 打好阵地战

8.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72-01

一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是不能有效地利用历史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这个时期的初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痛心。

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程,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下面谈点自己的浅见。

首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本人任教以来多年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在复习八年级近代史的时候,就充分利用这段中国屈辱史和抗争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自从1840年,英国使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国门后,我们泱泱中华竟然在未来百年里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凌与瓜分。但是我泱泱中华不乏爱国仁人志士:虎门销烟中林则徐果敢点燃了燃烧流入残害中华民族的那把大火;鸦片战争中舍身殉国保炮台的关天培;为求国家富强致力洋务运动、不畏年事已高西征新疆的左宗棠;因炮弹打光而驱舰撞向日舰吉野号的邓世昌…… 我堂堂中华正处于腐朽黑暗的社会、正在遭受列强欺凌之际,不乏诞生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从这些历史教育素材中,教育学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让学生在现代社会里去体会、认识我们柔弱的过去,让学生们去感受我们当时清政府虽然是腐朽落后的社会,去认识依然不乏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而轰轰烈烈的拼搏;让学生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要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而且具有反抗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的讲述历史故事,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在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将彩陶、瓷器、地动仪、长城等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讲帝国主义侵略的暴行时,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要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上使用表格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当时的清政府丧失了国格,丧失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领事权、驻军权等等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认识到“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从而达到复习以及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目的。

第三,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向洋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农民自发的义和团运动,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落后挨打的状况,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上。

9.在信息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九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已普及到我县的基层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方便中小学生学习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是十分必要和行之有效的。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渗透 德育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化,我县信息技术教育已深入到基层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已进入了我县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方便中小学生学习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为学生学习知识,休闲娱乐提供有利平台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无孔不入的网上“垃圾”也在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在新闻、报纸上就会时常看到一些中小学生因痴迷网络而发生的惨剧,为何原本应该积极乐观的中小学生会成为没有人情的网络问题少年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德育没有到位。有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可见德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成为我们每位信息技术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结合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在一些学校机房,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鞋套乱仍、鼠标不能动了、桌(椅)、键盘摆放不整齐、在桌子缝隙中发现一些纸张、零食袋子、口香糖„„教师说“我们把这些不良行为都强调过多少遍了,学生就是改不了”。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上机习惯很重要。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大家都知道机房管理工作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而如果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从第一节上机课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排队来上机并带好四样东西——鞋套、教材、实践指导和笔,其他东西不律不准带入;

2、穿好鞋套后再进机房,坐到指定的位置;

3、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的同一文件夹中;

4、不能随便删除他人文件;

5、爱护机房设备;

6、下课时正确关机并且摆好键盘和凳子,直到显示器黑屏才可以离开。虽然这些都是小事,做好了却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改变学生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与以身作则并且要持之以恒。一开始也许会有学生做得不好,不是忘记带鞋套,就是误删了别的文件,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心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的后果;不带鞋套,会影响机房的卫生;误删他人文件,就是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另外,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表现为学习上怕吃苦,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在学科教育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喜欢学、求知欲强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有意识开展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去获取知识,让他们享受通过自已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难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攻破这些难题,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再结合自学本节的内容,使学生能顺利攻破教师所设立的难题。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前后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赞扬,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他们顽强的意志。

2、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 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无论是放眼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优胜者更上一层楼,激励中游者后来居上,鼓励暂时落后者奋起直追,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比如举行电子板报比赛;举行打字比赛;设计艺术字比赛;情景、主题思想绘图竞赛等等,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在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担心的问题,教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应了解学生为何迷 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能避免乱批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工具。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不易与人相处。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与人共事和集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让学生自行分组组成一个个小集体,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它 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使用。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评比时每个组员同样可以从其中获得荣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形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渗透,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刊物

10.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十

人类与自然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略。在全球环境日趋严重的今天,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并且今后仍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因此不容忽视。所以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的历史使命。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生中开展环保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根据学科特点,把环境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下面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一、在课前渗透环保教育

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满地垃圾,而学生那副无所谓的样儿,我常会随口说一句:“Let’s throw refuse far away!”起初,学生一片茫然,接着我会给他们讲一些有关环保的小故事。如:长城上满地狼籍,来往的中国人熟视无睹,而老外却停下了脚步,拣起了垃圾。见到此情此景的中国人还戏称:“有病!”;夏令营活动时,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住酒店时,由于乱扔垃圾,而被赶出了酒店等等,最后故意拉长语气说:“让垃圾远离我们吧!”。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并理解了这句“口头禅”——Let’s throw refuse far away!并经常在注意自身的同时提醒着别人。学生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了环保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可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词汇教学中。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时,出现了 monkey, panda, rabbit, elephant, bear 等动物类单词。我试着让学生认识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仅生存于中国的珍惜动物,金丝猴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像大象、孟加拉虎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5时,出现了四个季节和天气时,我给学生讲述了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杜绝污染,保护我们的环境。

2、在会话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会话教学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其中也可渗透环保教育。如在教学英语六Unit2 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的场景:A:How can I get there ?B:You can take No.5 bus.在训练这样的句子时,我就告诉他们,路途不太远,我们要尽量步行,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一来,就很自然的把环保知识融合进英语课堂里。

3、在英语儿歌、歌曲的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儿歌、歌曲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等特点,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将环保知识编成儿歌或歌曲,并配以动作,既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又将环保知识渗透给了学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儿歌的说唱,让学生了解、知道,要爱护花草;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做好朋友,由此引申到:我们人类也要与动物、植物(即自然界)成为好朋友。

4、在课堂练习中渗透环保教育

为巩固所学词汇、句型,教师往往会精心设计一些课堂练习,然而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也可渗透环保教育。如在教学Let’s draw 时我让学生Listen, draw and colour学生听一段与所学词汇、句型相关的材料,把听到的绘成一幅画,并根据材料填上相应的颜色。这是一幅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图。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画面,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产生向往之情,而这种意识情感懂得萌生,正是我们环保教育所必需的。

?

三、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外英语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将英语知识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四年级下册:Public signs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的书本知识给校园花坛、树木、水池等制作英语的环保标语:Don’t pick the flowers!(勿摘花!)Don’t climb the trees!(勿爬树木!)Don’t walk on the grass!(禁踏草坪!)Don’t feed the birds!(禁止喂鸟!)等等英语标语。使学生在制作标语的同时学习与应用英语,同时也教育他们要爱护我们生活、学习的环境、保护生态。

11.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英雄主义 审美

一、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英雄主义也要强调对生命的尊重。提到爱国主义,往往就与战争联系起来,语文教材关于战争题材的课文不少,爱国主义好象总是与“牺牲”、“断头”等紧密联系,对当下的学生而言,是正面引导吗?不怕死不等于民族气节,民族气节也不等于不怕死。不要偷换概念。包含不是等同,培养不怕死的年轻一代就能强国吗?照此逻辑推论,美国人最珍惜生命,那他们岂不是应该早就亡国?我们的课堂一方面不着边际地在培养漠视生命的勇士,另一方面却忽视着力所能及、天经地义的教育细节。也许,我们应该关注一下最基本的问题了:很多中国学生,在升旗仪式的时候,根本唱不好,或者是不愿大声去唱国歌。还有一所大型中学,国旗倒挂了四天,无一师生察觉,其间还有各级领导来检查两次工作。这是为什么?追问下去,也许答案会让我们觉得沉重。也许不必追问,我们也能猜出答案。美国人看似懒散、玩世不恭,但是每次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听到他们的国歌响起,都会特别严肃地面对升起的国旗,唱起国歌,表情庄严而神圣。

2.不要煽动学生的仇恨心理。当外敌侵犯祖国的领土和尊严,那是“豺狼”!全民理应团结起来共诛之!在和平年代,对于历史、对于历史事件,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态度!比如日本在我国犯下惨无人道的滔天大罪,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兽行负责!不忘国耻,理所当然。但是,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煽动仇恨心理,而是固守民族的道德底线。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不是恨的教育。历史毕竟已经过去,我们还要把“株连九族”进行到底吗?事实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二、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国际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大前提。“那里有自由,那里就是我的国家。”我们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所以,我们的爱国主义必须从“爱人类、爱世界、爱和平”出发,否则,爱国主义就会有可能膨胀为极端的“种族主义”。天安门城楼上有两条标语,一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条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条标语分布在城楼中央的两侧,显得十分对称、平衡。当然,这种对称和平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思想上、精神境界上的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的则是国际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人,我们既要有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态度,也要有一个正确对待世界、对待外国、对待国际社会的态度。前者就是爱国主义,后者就是国际主义。

2.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时代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站在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高度,展望学生成才的美好前景,而不是随意的、零打碎敲的。更不是摆花架子式的教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体现整体性与层次性,有其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以整个高中或初中阶段为视野,去统观教材,明确各册教材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侧重。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层次地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加强教育。同时,我们不能弃“斜”就“大”,只顾挖掘重大,而忽视了文字、语言及教师本身的示范力量这些有爱国情感的“小事”。

3.爱国主义教育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少空谈意义,多关注小说、歌曲、电影本身;少依赖教条,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是我们语文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则。如何扣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与人的民族文化之根有关联的人文情怀,“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首先应该被唤起的是对于祖国山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的热爱,像《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所蕴含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把握文学教育的特点,它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感染。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为学生初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因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作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言之,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将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重要的基础。

12.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二

音乐是情感的纽带,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广阔平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广泛联系语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各学科的知识,将审美教育与爱国情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无比热爱我们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国。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关于联系各学科在音乐课中渗透爱国教育这一目标,我得到了一些收获,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音乐与语文相结合,唱响爱国教育的诗篇。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动听、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或者说许多诗篇本来就是一首动听的歌,他们共同唱响炙热的爱国情怀。如在欣赏歌曲《沁园春雪》时,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带领他们先阅读诗词,体会意境,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在聆听欣赏《沁园春雪》时,我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地将情感投入音乐作品中,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赞叹和热爱之情。

二、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描绘爱国教育的蓝图。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教育的两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也是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把二者有共同教育目的的内容连在一起,会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起到升华的作用。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时,同时加入对我国著名油画家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欣赏,就会使学生不只是听到乐曲,凭空想象,更能亲眼目睹“开国大典”的壮丽场面,把乐曲《红旗颂》宏伟、宽广的主题真实的展现在了眼前。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了多少曲折和磨难,有多少英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开国大典”的那一时刻,有了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再如,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时,鼓励同学们展开联想的翅膀,用画笔和色彩,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画在纸上把黄河汹涌澎湃、万丈波澜的气势描绘出来,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刻准备着,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这种音乐欣赏和美术相结合的形式,孩子们对爱国情感体会更深刻,会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三、音乐与历史、地理的结合,激扬爱国教育的风帆。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音乐让全世界人民为之传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我的教学中,经常把历史、地理知识贯穿于其中。歌词是历史的缩影,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播着历史的遗韵。应用歌词,重温历史,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一首《走进新时代》,告诉了同学们中国人何时当家做主,中国人是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创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道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同学们豪情满怀,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北方草原大漠的豪迈、南方田园水乡的清亮、西北高原边塞的高亢、西南深沟险壑的多情,令人目不暇接;《二泉映月》的悲凉、《青藏高原》的激昂、草原夜色的委婉、茉莉花开的欢畅,无不让人动情、动心,被深深吸引;江南丝竹、广东音乐、陕西秦腔、傣家风情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梁祝》、《步步高》、《紫竹调》、《平湖秋月》等一大批民乐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我国的民乐演奏音乐会更是连续多年献演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中国民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尤其是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更是让许多迷上中国艺术的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作为一个中学生所必须了解和熟悉的。

音乐课的教学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学科,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了许多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是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学习歌曲《红旗飘飘》时,联系我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音乐与体育的结合。总之,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觉得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摘要: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觉得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13.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十三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当“绿心工程”的春风吹进了校园时,也吹进了我们教师的心田。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学习与研究,共同学习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论述与理论,提高了大家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接着组织教师仔细分析研究现行各科教材,还是渗透着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只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注意从环境教育的角度考虑。经过学习后我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挖掘了古代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点入手: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其次,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第三,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更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思考。比如,我在讲授《村居》一课时,就组织了一场讨论,题目是: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的生活居所,你选择诗中的环境还是现在的城中生活,并说明理由。学生非常踊跃,他们有喜欢诗中的田园风光,说它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民风纯补;有的喜欢城市生活,说它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更多的则希望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在经过点拨之后,大家成了共识--社会无论怎样发展,都需要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不知不觉中,学生接受了一次环境教育。

对当前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燥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无踪影;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占据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没有了,那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民风少见了;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不语响”、“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的清静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14.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祖国、爱科学以及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等。通过数据、图表、练习和实践活动等途径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学生在获取有效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教师板书的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风趣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

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了解: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在教学《应用题》时,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教学《百分数》时,介绍了我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参加,乐于参与。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健康,具有探索精神。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益。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15.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五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 表现出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 而, 而音乐美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 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如:介绍音乐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音乐主题, 演唱流行已久的爱国歌曲, 会将学生们带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深刻体会音乐爱憎分明的丰富内容。当学生聆听和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时, 可以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 军民对日寇的无比仇恨, 以及抗战必胜的决心和民族精神, 学生正是通过音乐传达的情绪和感情, 产生联想, 从而认识到共和国的江山来之不易,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激励大家为保卫和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在音乐教学中, 除了革命歌曲外, 还有大量适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器乐曲。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 是有冼星海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 这部作品和原作表达的内容一样, 它以抗日战争为背景, 以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 表达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勇于斗争的精神。从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刻, 到不断面对各种挑战的时期, 雄壮、自豪、勇于斗争的精神在《黄河》中得到继承和升华。正因为它杰出的音乐内涵和表现力, 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不断地感受和理解, 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激发学生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掬起闪烁的爱国思想浪花,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音乐作品, 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 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 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仪式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这首优美、典雅的乐曲, 展现出了一副山水画卷, 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 月上东山, 渔舟荡漾, 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使他们很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 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 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 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16.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六

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语文教学远不止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包括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求知等内容。这样,就把语文教学的任务拓展到一个较大的范围。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髙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规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把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究竟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首先,目的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教育目标怎样定?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多深?在这里教师的心中要有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紧密联系课文,不能脱离课文,脱离课文空洞说教会使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枯燥无味。如小学课本第十二册的《马踏飞燕》一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下列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历史悠久。它自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是什么原因呢?另“马踏飞燕”的造型设计,不仅设计了一匹快速奔跑中的马,还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又说明了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到:“马踏飞燕”这艺术珍品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和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在此基础上,再举出一些我国在世界上闻名的历史文物,如故宫博物馆、万里长城等。此时老师趁热打铁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我们应为我国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珍惜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以此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繁荣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其次,形式要巧妙。爱国主义教育贵在有心,而不是搞空洞的理论说教。说教太多,形式不活,不但会冲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巧妙性。如何个“巧”法?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地驾驭课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巧妙地安排教学形式。如教十二册课文《詹天佑》一课时,我启发学生体会其中的文段: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的消息一传出,帝国主义者却认为是个笑话,有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詹天佑面对困难和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接着说出自己的体会。很多同学都被詹天佑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再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方法要多样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要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就必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如教第十二册课文《梅花魂》时,文章围绕梅花写了五件事来表达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國的心,这位老华侨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他特珍爱梅花。另我还列举了闻一多、岳飞这些伟人的事迹,这些事迹很有代表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如何来体现、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呢?在教学中,我先布置课前阅读有关爱国人物事迹的书籍,让他们熟悉事迹,课堂上再加以讲述有关事迹,使他们在听故事中又一次受到感染,并在心中产生共鸣:一定要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出来。从而达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17.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七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专门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范畴,也是各门学科教学必须贯彻落实的教学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提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比如,在课堂上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进行德育渗透。

儿童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交互进行。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其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而教师的师表美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了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脑(尤其是网络)知识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学生的生活,它对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夹杂一些泥沙,尤其是网络道德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充分利用其健康向上的精华,摒弃其消沉陈腐的糟粕?试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提醒学生谨慎交友

初步调查、粗略概算,中学生中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上网率达90%左右,而且目的不明消遣成癖。如使用不文明语言、不守诚信、相互欺骗,甚至网上早恋等。这样使得家长忧愁满怀,因噎费食,一味杜绝运用网络知识;老师伤透脑子,不免百般卡关,至使学生与家长老师对立学习成绩下降和厌学。我在教学中采取和家长配合得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教育学生谨慎交友,教育学生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得网络道德观。运用网络知识得目的明确,学习电脑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涨,其他学科得学习也齐头并进了。

二、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学习

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他们就会“迷航”。因此,我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有益有害信息,教会他们提取信息,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明辨是非,让他们认识自己使用网络的偏差,缜密思忖“为何用?怎么用?”的问题每周的电脑课不多,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尤其是品尝到对奇谈课程有助的滋味后更加加强本科的学习力度,也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三、努力规范网络行为,切实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电脑时,经常出现“不正常”行为:如通过网络强行控制他人计算机,随意删掉别人的东西,扰乱他人学习和工作。这种行为的潜在危害很大。我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让他们逐步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使其网上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给他们提供一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让他们愉快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研制正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迈向正确的轨道

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可以向学生呈现蕴含人文、道德、社会的案例或问题情景,让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发扬其优点,克服其不足,还可以评促学,以学带评。最终落实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预防、关怀或诱导。

电脑知识的创造性可以催生学生的现代观念,丰富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超时性为学生扩大了交往面,互助性培养出了众多的“活雷锋”,平等性为学生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形势的飞速发展,电脑知识用途的日益广泛,使我们意识到不掌握电脑知识,将是新一代的“文盲”即科盲。一个科盲充斥的国家,是要落伍的,是要被动挨打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电脑课教学,而且让德育渗透到电脑教学中去。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广东省五华县水寨中学信息组 万汉彬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道德 责任感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激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第二章实现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我县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 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五华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五华县二十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二、立学生成材之志

成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在信息技术课渗透立志教育。其一,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二,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实况,提供我国购买软件的(尤其是付给微软的)信息;其三,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立志为国争光。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PS2000时,应该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和“破国际通用密码算法”的山东大学信息安全所所长王小云女教授,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三、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开始普及的时候,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网络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冲击了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上信息的自由度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

2.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传播信息垃圾数量多,而且网络传播信息垃圾难以控制。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3.网络传播的伴生品毒害了学生的心灵。网络空间到处充满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就应运而生,它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学生的身心。网络沉迷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沉迷(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或与其他的异性交往,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色情沉迷(沉溺于网上的X聊天室或网上的色情内容)、网络强迫症(过度迷恋于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过度迷恋网上免费派送)、信息超载(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浏览搜索过多的资料或数据)、计算机沉迷(强迫性地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或对某方面进行了编辑或攻击)等,网络沉迷的危害极大,中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轻者使学生精神颓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重者导致学生精神失常甚至命丧黄泉。

(二)网络道德的培养

在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安全》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1.网络传播中急需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了解网络运用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

2.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和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让中学生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

3.培养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和道德自律能力。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不文明的网上行为,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4.树立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的法制意识。要让学生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养成在信息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5.培养学生鉴别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选择正确信息,抵制黄色信息、反动信息、封建迷信信息以及各种低俗、下流的垃圾信息的侵害,让学生自觉意识到维护信息活动正常秩序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6.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利益的信息道德观念。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信息活动应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原则,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不随便在网上发布别人的隐私,信守社会公德,不损人利己;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7.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务与责任观念。要让学生全面理解信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慎重在网络公共场所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不发布或传播有害信息,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更不能有意传播虚假信息误导他人。

8.倡导道德自律。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对信息行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信息道德境界,由他律走向自律。加强网络德育,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电脑网络知识,提高了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使用网络的盲目性。

四、责任感的培养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FLASH时,我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远离网吧,珍惜前程”的动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1.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只有一次,而中学生正值一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因此,应该倍加珍惜,要让这朵生命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平时要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要做有危险的事情。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一副健壮的体魄是学习和将来工作的根本;对自己的时间负责,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的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良好的言行造就良好的品德,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品行,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前途负责。

2.对别人负责。人是社会的组成因子,每个人随时都要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最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观念,社会才变得融洽、和谐。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对同学负责、对老师负责。

3.对家庭负责。家庭是养育自己的摇篮,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负责。作为学生,以最好的成绩和表现向家长汇报就是最好的负责。

4.对集体、社会、国家负责。作为学生,首先遵守班规、遵守校纪校规,做一个合格、守法的公民,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有修养的公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立志为改善自己和改善人类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中,针对不同类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根据学生信息素质、能力分层。第一类: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的学生。就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演示与实践、任务驱动;第二类: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我采用交流、互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三类: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我给一定难度的、实用性强的任务,给学生自主权,着力培养这类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信息创新能力;让他们带动一、二类同学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4(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层。如:有的学生喜欢制作动画,有的学生喜欢制作网页,而有的学生喜欢玩数据库„„。在上机课时,我采用兴趣分组,让每位学生在各自兴趣组中合作、交流,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个性。

这样,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中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需要我们认真深入的探讨。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与信息技术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下面就试从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机房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电脑)而离去匆匆。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比如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不断提醒学生发挥主人翁及小组的协同作用,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总之,无论如何,我们要在下节课的学生来时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机房,看到的是电脑完好,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我们也应带领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应及时地把卫生问题(有的同学把垃圾塞到隐蔽处)、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

还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文件管理”和“文件存盘”的教学就蕴含着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管理文件、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实现这个目标,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中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构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任课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在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要避免乱放炮,乱批评现象。

必须认识到现在的网络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原因在于:

1、青少年喜欢新鲜、好奇,特别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2、网络中能充分展示自我;

3、网络满足了独生子女渴求友谊的特点;

4、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总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投进网络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很好工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要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德育素材和可以探索的途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巧妙运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的现象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信箱、申请个人主页后只在期限将过时才予以更新或者自我“访问”以增加点击数,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全都删除,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一个无人光顾的论坛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他们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此外,老师还要及早组织并鼓励学生自己做网页建网站,最好办一个班级网站,使他们有目的的上网。班级网站的建立,使他们交流的时空大大拓展了,因而,要注意设一些共同的话题,告诉学生,这个空间需要他们应用所学技能去维护,才能增进同学的友谊和班集体的凝聚力。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师指导下建立了班级网站,学生上网的第一站多是本班级的主页,尤其是放假期间,更是每天必览。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使用道德教育是多么重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就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必须注意,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少有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他们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的。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通过小组活动,学习者相互间随时解决学科学习上的问题,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好处,意识到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可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克服困难,随时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也可以逐步消除;通过上课时同学相互间的交流,能使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笔者就曾用此法,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注意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集体来完成。一些诸如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计算机应用的资料、某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并出版班级小报,反映其它学科的学习问题等。这类任务既有趣味性,也有一定难度。而且,它促使学生利用计算机分工合作,努力实践。教师只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互相联系,互助学习,就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风气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四、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做跨世纪人才的志向

传统观念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德育渗透与立志、理想的教育是难于挂钩的,认为这纯是技术教育课,立志与理想教育只是政治或文史类学科的任务。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课也能渗透立志教育。其一,可结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二,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实况,提供我国购买软件的(尤其是付给微软的)信息;其三,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立志为国争光。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PS2000时,应该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上一篇:正式员工劳动合同模板下一篇:以简单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