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2024-09-18

历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11篇)

1.历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一

5月26日,在机场公司和部门相关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让我再一次目睹了一代伟人周总理的音容相貌,整部电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心系天下,为国为民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身患膀胱癌的周总理还在操劳着国家大事,因为外宾来访,他与外宾协商捐赠事宜又是熬了一宿,肩负特殊历史使命和带着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人民的情怀,周总理决定亲自陪同外宾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重新感受那段枪鸣炮响的峥嵘岁月,追忆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

邀请老乡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老乡的名字,因为老乡吃不饱饭而留下伤心的眼泪,在昏暗的屋内帮着曹大嫂穿针引线……每一个细节都说明了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惦记着曾经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一句“要发展经济建设,三年要看到变化,五年要翻一番”表明了周总理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愿望和决心。

周总理为国为民的心体现在整部影片之中,让我们仿佛就身处于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周总理和老一辈领导人带领我们解决温饱,奔小康,走向幸福的生活……而身处如今国强民富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继续奋进,砥砺前行。

朴素无华,高风亮节

洗的发白变薄的衬衣,打了很多补丁的袜子,坚持不住宾馆住招待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因为几斤小米,几个南瓜也要从自己的工资里扣……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是周总理一生“朴素无华,高风亮节”的人生写照,我深深地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他的精神所打动,虽然伟人已逝,但精神永在。

铭记历史,奋进前行

这部影片以介绍1973年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发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所愿”为主线,让我们重温党的艰苦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也让我们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要历史,讴歌了中国革命与延安人民心连心,牢记使命,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继续秉承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千万级机场”的目标为驱动力,奋进前行,不懈努力。(机场管理部水暖空调站习磊)

周恩来回延安革命历史影片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

5月13日,由川籍表演艺术家刘劲执导并主演,以及卢奇、李婷、黄鸿等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分别在成都峨影1958电影城和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了首映礼和路演活动,令成都观众大饱眼福。《周恩来回延安》将于5月1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影院同时公映。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部分观众和大学生,成都观众对该片评价甚高,纷纷称赞《周恩来回延安》拍得真实、故事感人,令人震撼。

5月14日一早,刘劲一行圆满结束了成都的首映礼,又飞赴陕西延安,参加下一场首映礼。离川之前,刘劲谈到家乡人民对影片的支持,感慨万千:我深深感谢感恩家乡四川对我执导的电影的支持!

感人

影片再现周总理革命情怀 “我回来看你们了!”

记者应邀和部分观众一道,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的首映。影片讲述时隔26年周恩来重回延安,陕北13年的革命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飞机还在滑翔,周恩来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一走出飞机,他就对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激动地说:“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

发自肺腑的言语,透露出周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离开延安26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老邻居、老大嫂们。工作之余,周总理邀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吃饭,看到他们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总理明白延安的百姓生活依然艰苦,潸然泪下。

影片中细节刻画非常动人。看到总理消瘦的身躯,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想让他补补身子;仍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他带回去;一位延安青年受老父亲嘱托,带着一袋大枣从十几里外赶来看望他……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

成功

20余年扮演周总理形象 刘劲首次担纲导演

今年是国庆70周年大庆,周恩来作为共和国开国总理,其建国的丰功伟绩有目共睹。该片导演刘劲,是从四川走红全国的表演艺术家,作为成功表演了67部影视剧周总理形象的优秀演员,耗时5年多心血,在国庆70周年之前,为全国人民拍出一部如此打动人心的巨片。

电影在电子科技大学放映时,95后的大学生、研究生们,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一位大学生在观影后说:“刘劲老师又演又导,他是成功的。影片以周恩来总理晚年回延安所见所闻为主线,现实与回忆的交错,展现了周总理为国家解放、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一生。我希望更多大学生,以及年轻的90后观众走进影院,认真看一看《周恩来回延安》。”

影片在峨影1958电影城首映也获得成功。许多观众赞扬刘劲对周总理从23岁到73岁这50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塑造。此次刘劲第一次做导演,让20多年来的演员储备得到了喷发。成都观众许红告诉记者:“我是一边观看电影,一边流泪。我从内心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演得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电影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周恩来回延安真实历史故事影片观后感精选

由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真实再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感人经历,热情颂扬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精神,是开展党史党性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该片已于2021年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影片自上映以来,受到了专家学者的盛赞。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该片在特定的年代,以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身份,重新回望革命圣地,永葆革命精神。周总理对待人民是一片赤诚,与人民是鱼水之情,他从延安人民那里汲取精神力量。该片采用类似于散文诗的叙事结构,弱化情节和矛盾,强调情怀、突出人格,是当今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

据悉,影片公映之后,我市各大影院积极响应,踊跃排片,排片率达到10%以上。广大党员干部观影后纷纷表示,这是一部追思回顾党的优良传统、奋斗历程的优秀影片,既饱含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缅怀,又充满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丽憧憬,将会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奋勇前进。

2.历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二

关键词:秋之白华,革命历史,诗意化

《秋之白华》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之作, 由霍建起导演, 窦骁、董洁主演。电影沿袭了霍建起导演一贯的浓郁唯美风格, 以一种诗化写意的的手法再现并升华了一段艰难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纯洁绽放的红色爱情。

一、匀速与唯美:散文化的影像叙事过程

作为一部以描写爱情为主的红色主旋律电影, 《秋之白华》是特别的、特殊的。从杨之华与瞿秋白的相知相爱、到二人痛苦分离、及最终瞿秋白从容就义, 整部电影以散文诗式的方式进行叙事, 并且始终保持着一种匀速的、舒适的节奏伸展着电影中的每个细节, 让观影者在观影过程中能够不间断的感受到存在于电影画面的每个角落出从一而终的韵味。这种连贯性使得电影在叙事方面十分的平滑和流畅, 没有突转、没有中断、甚至没有激烈的冲突, 有的只是默默如潺潺流水的细腻和绵密。

作为一部成功的主旋律电影, 《秋之白华》在叙事的切入点上是十分诗化的, 整个故事以共产党革命先驱瞿秋白与杨之华二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守的十余年情感历程为主线, 将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革命局势以一种透明的背景形式潜藏于二人的爱情故事之后, 整部影片虽然没有太多显在而明确地描写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局状况, 但透过细节不难发现瞿、杨二人的艰难守望之中的大大小小的悲欢与离合总是映射着当时背景下社会局势的不断变化、更替。电影将浓重笔墨花在临摹爱情、爱情守望、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守望摆脱了俗套, 而二人之间温润绵长的感情也将原本教材化、疏离感的革命历史点缀上些许朦胧而带有娟娟暖意的艺术美感。

《秋之白华》在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表现上都运用了非常诗意的手法, 例如在处理沈剑龙、杨之华和瞿秋白这三者关系时, 言语被书法取而代之, 电影通过更加文雅、端庄的书写、对诗方法表现了一种无声的韵律和美感, 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让原本应关系尴尬的三角关系却因笔而“顺”、因诗而“雅”, 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保证了电影节奏贯穿的统一性。另外电影最后在处理瞿秋白从容就义的情节上大胆采用了唯美而诗化的表现方式, 使瞿秋白这一革命伟人之死更渲染上了一层别样壮美而富有韵味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二、静与动:白描式的电影叙事视角

在叙事角度上, 电影始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现历史中的爱情, 上半部分电影由杨之华的遗作《回忆秋白》的轻开扉页而始, 描摹出杨之华眼中同时身兼灵魂导师与丈夫与革命同志身份的瞿秋白形象, 并重现二人浓郁而温烈的相爱过程;而随着情节发展到瞿秋白被捕, 影片后段的叙事者由杨之华转变成瞿秋白本人, 其二人的爱情也从杨之华叙述的相知、相爱递进为深情守望、灵魂相交的过程。尽管叙述者不统一, 但这样轮流的叙事安排不但没有破坏故事原有的连贯流畅性, 反而更为这段动荡革命岁月之中的爱情增添了一份默契感。

电影旨在刻画瞿秋白与杨之华“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革命爱情, 随即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二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大背景下, 《秋之白华》用一种亲民与平和的姿态, 赋予曾在主旋律电影中“高高在上”的早期共产党伟人以朴实的人性, 在人物的嬉颜欢笑的平常生活状态和为崇高理想不惜牺牲小我的高尚品德间找到平衡, 将原本过于庄严肃穆而少了一份亲切感的历史事件渲染诗化上一层明暖可见的现实爱情, 这是《秋之白华》电影在一众主旋律电影中所不可多得的。

影片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淡然却不单薄, 二人一冷一热、一静一动, 全片没有二人互诉热爱的只字片语, 却依旧是一部充满“爱”的作品, 而这一份温吞而弥久的爱情, 通过二人的每一个眼神、微笑和自然地对话, 始终支撑着影片的不断推进并且升华。电影的画面是另一个表现爱情主题好工具, 《秋之白华》之中的户外场景有大多唯美而饱和, 与诗意的台词和吴侬软语的口音作用反应, 试图起到还原年代感的效果。这样朦胧、温暖的场面不断烘托着电影的气氛, 恰如其分的映衬了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坚稳的感情, 使得几分“微醉”的优雅始终萦绕着整部电影。

三、显与隐:意蕴悠远的叙事细节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以细节打动观影者, 《秋之白华》亦然。细看之下, 赫然是许多细节起到了深刻与升华二人革命爱情的作用。例如, 电影中设置了小轩这一人物的存在便非常具有深意, 她作为女子的另一种生存状态从出现到结束始终是以杨之华的“对照组”出现的, 她身上所汇集的包括女子的娇柔、任性和幼稚恰恰与杨之华所具有的坚毅、果断与成熟形成桥列的反差, 这种对比显然是的杨之华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和生动了起来, 同样她身上所映射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独立意识与成熟行动能力也更加得意彰显。

另外, 小轩在影片中对之华重复说了这样两句话:“你身上有股烟味, 革命的味道”“你身上有股烟味, 爱情的味道”。同样的烟味, 引出来的却是不同的后缀, 显然编剧借由小轩的口铺设了了一条隐含着的线索, 影片也由这句富有趣味和意蕴的打趣之语完成了主人公瞿秋白与杨之华从革命之情转向相守之爱的过程。这样的细节并不是摆设, 虽有趣却更有“真意”, 往往与诗意的主题相得益彰, 十分和谐而又不只是有表现无表达。

最后, 没有赘述, 影片最终以瞿秋白凌然一身于一处清净优雅的花丛中从容就义作为全篇结尾。这样将杨之华与瞿秋白的爱情再现终止于爱情本身最刻骨铭心的地方, 配合着全篇连贯始终的悠扬、明净的音乐以及一贯的暖色调处理所产生的效果不是激起内心的仇恨或愤怒, 而是一种对于美丽情缘的赞羡和对矢志不渝的崇高革命理想的敬重之前, 影片所带给观影者的这种感情产生的温和而持久, 似是一处美好的回忆, 每每想起总是能牵动人性中美好而坚强的一面。历史的画面永远不会定格, 但电影的画面却可以。

3.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三

10国贸 沈婷102305116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我们可以发现辛亥革命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它在历史的舞台上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我们更应该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想起辛亥革命,我们回到了一个世纪前,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诞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的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年代,电影把辛亥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义作了生动细致的阐述。电影以秋瑾就义为起点,以广州起义、孙文海外游说募捐、黄兴国内领导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各省独立解放、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为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人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这部电影,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们以后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偏激,要懂得酌情处理,从实际出发,如果明知不可能还去为之,那就叫傻,这种以为的坚持时钟错误,我们就应该及时的摒弃这错误,寻找正确的方法,方向。

4.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四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在公司团委的关怀组织下,我们部分青年团员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讲述了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胜利,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袁世凯取代的过程。

从影片而言,影片整体符合史实,但在秋瑾赴死、林觉民《与妻书》、黄兴与徐汉达等情节上过于煽情,这可能是商业电影的通病,由于电影篇幅限制,许多细节也被忽略,当然导演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作为辛亥革命重要的战役——武昌起义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为导演张黎经过考证后,发现武昌起义胜利不过是件偶然的事件。这也说明历史常常是在种种偶然事件中被创造的。

尽管电影没有将辛亥革命诠释得完美,但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期间观看此电影却能让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次回顾辛亥革命,学习当时的革命精神,思考自己的人生。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其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思想上的影响,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使得更多的有为青年加入革命的行列,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梦想抛洒热血。但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袁世凯作为原清朝的官员,其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当上大总统却是为再次恢复帝制,在其领导下的中华民国自然无法在临时纲领的指导下运作。孙中山1921年写信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时也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他在遗嘱中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总结辛亥革命最终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者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可以付出一切与大清王朝一战,但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已经拥有政权的革命党人趋于保守,希望以和谈形式逼迫清帝退位,甚至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后,为了促使清帝尽快退位,在未征求他人意见的前提下,向公众提出了“谁让清帝退位,就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这个观点,最终让袁世凯不费吹灰之力就窃取革命果实。二是武装力量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军队。辛亥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很多省的真正权力还是掌握在拥有军队的地方军阀手中,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军权,也就丧失了在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三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其指导思想,发展方向都以资产阶级为主,没有从广大农民群众出发,无法为人民解决温饱等基本问题,难以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辛亥革命的精神,我认为在今天仍是值得广大青年学习的。我们的身边就有黄花岗葬着的七十二烈士提醒我们,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当时的有志青年抛弃富裕的生活、抛弃家庭妻儿、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之后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又将个人的命运融入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的滚滚洪流,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比较现面临转型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产生,道德理想缺失青年处处可见,趁着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特别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要走在社会文明建设的前列。在工作上,要脚踏实地,业务中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发扬创造精神,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公共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政治,为社会有利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带头传播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例如近期发生的佛山小悦悦遭车碾事件中路人视而不见的行为足见社会道德的倒退,我们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做出表率,改变这些窘境。我们不需要如先烈般牺牲生命,只要我们表现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青年应有的形象——在需要我们的时候主动伸出手,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电影出现不少关于革命目的的解释,归根到底,革命是为了明天我们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目前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却未可言“幸福”,需要我们个人及集体继续努力奋斗,借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诸君共勉。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但孙中山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观后感(四)

现在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中国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或许《辛亥革命》真的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我个人认为,只要电影还原的是历史事实,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真相。我们的话题必须还要回到100年前的这场革命,之所以是革命,的确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革了清政府的命。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只来源于当年上学时候所学的那一点,对于这场革命的细节、前因后果知之甚少,这个包括我在内!但是《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 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有很多人看到这种革命电影都会首先以意识形态去评判电影,但我必须要说的是,《辛亥革命》整体上来看基本上与意识形态无关,而且整部电影和我们现在的党 和政府基本没有任何关系(除了最后出的字幕部分),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5.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篇五

时间定格在一九零七年……秋瑾身带枷锁,步伐却铿锵有力,头发凌乱却目光坚定。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我听见她坚定地说:“为了给天下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时间定格在一九一一年10月10日,一群才华横溢的青年放下笔杆,在炮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为什么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与妻书》的决绝告诉我: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时间定格在孙文演讲会场,海外华侨为革命的失败痛哭流涕,为中国革命慷慨解囊。为什么海外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文在演讲中回答得非常清楚:因为中国要摆脱被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秋瑾对革命的理解是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辛亥革命是什么?是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国体的新生,是中华历史的真正进化。

20__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__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天振聋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可以这样说,当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可假设,所以我很难想象,如果__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求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世界的人,怎该忘记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当时,更加深远的影响在现在和将来。什么时候,我们国家能共同富裕,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时革命才算成功。斯人已逝,其言犹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

★ 历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 辛亥革命观后感

★ 爱国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字优秀作文

★ 电影观后感800字

★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

★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字

★ 辛亥革命观后感字

★ 辛亥革命观后感700字

★ 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6.思想汇报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六

敬爱的党组织:

前段时间,我们支部统一组织观看了反应辛亥革命的大型电影《辛亥革命》。看完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天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辛亥革命是1911年在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这段历史其实我们都从历史课本中学习过,那时的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意义理解的并不深刻。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段历史,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

每一个社会或者个人的进步都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息息相关。如果孙文没有去过日本、欧洲,他不会知道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也不会深切地体会中国人民的痛苦。正是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去奔走,去建立一个新国家。秋瑾对革命的理解是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现在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就要争分夺秒的大踏步走到前边去,只要你坚定改变自己的信念,谁也挡不住你。对于革命的解读每个人现在都有自己的认识。我以为,个人的革命就是要达到自立自强的状态,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懦弱恐惧,不再固步自封。一个人自己有了主心骨,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有了坚韧不拔的信念,做事就一定能够成功。

7.革命电影观后感 篇七

通过看这次电影,我深刻体会到革命政权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义士的鲜血换来的,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一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发扬党的精神,坚信革命理想和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并做好本职工作。在利益与金钱眼前、在困难、艰苦眼前,想一想为革命事业,在南昌起义总、在战争时期牺牲了的先烈们,想一想在和平年代里英年早逝仁人志士们,难道还有什么阻止不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吗?

从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耿涛在全国解放前夕,被派往天津参加城市接管工作,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并和他一起共事解决城市的接管工作。

从以上马宝山成为英雄和囚犯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成为英雄是因为马宝山始终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囚犯是因为他面对党的工作有了骄傲情绪,想凭着自己战场上的英勇换来工作上违反原则的自由,面对工作不认真对待,视组织纪律于不顾,独断专行的个性。

影片通过描述以耿涛为代表的基层共产党人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广大群众恢复生产并和党内出现的居功自傲和腐败现象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警示:作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人,在革命的转折时期,必须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而马保山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打中的残酷事实,联系毛泽东在西柏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谆谆教导和关于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攻击的及时告诫,不能不引起人们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耿涛和马保山一正一反的事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在告诫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所蒙蔽变得骄傲自大。

在电影的结尾,毛泽东说道,我们进北京是去赶考的,希望我们都能考试及格,不要学李自成一样做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教导我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像马宝山一样被糖衣裹着的炮弹击中。

一个人应该清醒的懂得,树立崇高的理想是正确的,为理想而忘我奋斗会得到鲜花和掌声。就如马宝山一样,人们并不恨他,只是惋惜他,惋惜他钢铁打不穿的胸膛被糖衣炮弹击碎了,战场上坚不可摧的意志脆弱地倒在了石榴裙下。理想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通往理想王国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坎坷,这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地去面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已不单指物质上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一种团结进取、勇于拼搏的深刻蕴意。无数事实证明,牢记艰苦奋斗可以使我们在逆境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最终走向成功之路。牢记谦虚谨慎可以使我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从而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影片中正反两个人物的对比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8.革命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八

在看《建党伟业》之前,我已经阅读了有关这部影片的很多报道,也有意地翻阅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一些书籍,6月15日,该影片在各大媒体沸沸扬扬地报道中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和对片子期待,我赶在“七一”之前观看了这部影片。

苏联开国领袖列宁同志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建党伟业》这部流行又经典的红色电影缅怀过去,其中蕴含“饮水思源”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影片叙述了1910月辛亥革命至19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故事,这短短的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然而却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许许多多著名事件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并将中国引向了最为光明的方向。面对众多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共一大,向观众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历史长卷,演绎出一部典型的“三段式”电影。其中色厉内荏的袁世凯、慷慨悲歌的孙中山、风华正茂的毛是各自段落最富标签性质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手握富国强民的历史机遇,却落下了千夫所指的悲剧下场;孙中山坚持“三民主义”的政治信仰,却遭遇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毛背负“体育救国”的最初理想,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锤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袁、孙、毛三者的抉择与境遇,既在中国历史的天秤上,也在电影观众的心目中。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事件和人物为着眼点,影片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9.关于红色革命电影的观后感 篇九

我以为,一个人因此受到人们的记挂和崇敬,并不需要做多少惊天动地的伟业,只要他心里时刻装着党的事业,惦记着人民的困苦,并以自我所能去全心全意地做了,就会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就值得咱们去认真学习。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受命于危难之中:干部人心涣散,群众困厄饥荒,从哪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他做到了两点,一是用情,一是用心。“用情”讲的是作为共产党的县级干部,你的心是否和群众的心紧紧贴在一齐,没有间隙,没有隔阂。当外面下雪时,你感到了群众身上的寒冷,当灾荒来到时,你感到了群众肚子的饥饿,当你跟老大娘道一声我是你的儿子时,那一份表白都发自于肺腑,不惺惺作态,也毫不做作。“用心”讲的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谋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坚信群众,依靠群众中获得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焦裕禄那里,用情和用心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齐。他对百姓用情,顶风沙冒严寒、忍饥饿抗病痛,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走村入户察民情,无微不至送温暖;他对基层干部用情,在极其敏感的政治环境下,拍案而起扬正气,勇于担当不推诿!

10.小兵张嘎红色革命电影观后感 篇十

最初,嘎子和他的奶奶相依为命,是个懂事的孩子,每天都帮奶奶做事。之后,因为日本鬼子杀害了嘎子的奶奶,还抓走了在嘎子家养伤的八路军老钟叔,所以,嘎子变成了一个痛恨日本鬼子、渴望加入八路军的少年。后来,嘎子终于加入了八路军,并且在部队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成为了一名机智勇敢的八路军战士。

看完《小兵张嘎》这部影片,再回想一下自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张嘎虽然出身贫寒,却十分坚强。他没有贵重的玩具,没有美味的零食,他也不可能受到教育,可以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他的童年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但是生

活的苦难并没有让他退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更加乐观与勇敢!拿自己和他一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多么渺小。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现在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没有战争的时代,生活的条件变好了,父母、老师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呢?还有什么理由在生活中的困难面前气馁呢?

11.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700字 篇十一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辛亥革命》。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意义的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一部电影。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现在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曾经先辈们曾经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可以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意义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我们向他们致敬!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__年君主专制,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我们身为中华的儿女,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上一篇:3--思想汇报的规范写法下一篇:乐视网股票质押回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