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共12篇)
1.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一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学习总结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学习总结
学习使人进步。当坐在电脑前敲击着一个个按键时,我猛然间感觉到这一年的工作室学习受益匪浅。现在要进行学期总结,回望这一学期学习经历,收获满满。
一、在听课中学习
高二年级国旗下演讲以渔”的教学效果。
二、从讲座中学习
在工作室的学习,我也听到了不少精彩的讲座。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作室主持人张慧梨校长的教学讲座。她说的“静心教育”,这几个字真的很好,但我发觉我真的很难做到,在学校要做的琐碎的事情很多,一件事未完,另一件事又来了,有时候真的很难静下来,所以听了这几个字后感触很深,也在工作中努力的调节自己。“放手,相信,坚持,爱”这几个字,张校长也说的很好,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克服困难。
三、对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价
在工作室的学习中,我明白了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具体、有意义。正确的评价能够大大激发一个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够给其他孩子一个示范引导的作用;而一次错误无效的评价可能会伤害到孩子,或者起到误解学生的反面作用。其次,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有弹性机制,兼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于那些成绩比较薄弱、能力稍显欠缺地孩子来说,先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作业就可以了;对于那些成绩优秀、能力超群的孩子来说,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以开发智力,进一步发展能力。
四、读书的收获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一本书凝结的可能是一个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智慧结晶。张校长为了我们的进步,要求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假期要读几本书。之前我真的没有怎样看书,但有这个任务之后,我学会了由开始监督自己看书,到现在主动的看书,一个很好的过渡。每当我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静静地打开这些书,寻找解决的办法;每当我空闲的时候,我也会静静地打开这些书,汲取思想,积累经验。
种种收获,不胜枚举。唯有将之一点一点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才不枉张校长的一番苦心。也非常感谢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我们工作室所有成员和学员的关心、指导与鼓励。今后,我会继续把在工作室中学到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二
两年后, 一轮基地培训活动即将结束, 作为基地主持人, 我对照培养目标, 反思三个问题:基地两年的培训, 给课堂到底带来了什么?给教研到底带来了什么?给学员到底带来了什么?
一、深入研究“教材空间”———让课堂更有效
《整体与部分》 (三年级第二学期) 是我们基地学员研究的第一堂课。“一句话、三组图, 这就是教材?”有老师说, “5分钟就能教完的内容, 却要花上35分钟, 教材留出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哪壶不开提哪壶”, 我们的学员还真的喜欢“就提那壶不开的”。“如何面对教材留出的空间”成了我们研究的主题。
新教材为什么要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增加“整体与部分”这一内容?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通过教学, 学生将得到哪些发展?对此, 我们深入思考, 充分讨论, 并走进课堂。相对于能“正确地说出哪是整体、哪是部分”而言, 让学生“体会到整体与部分是相对的”才是更本质、更有价值的。大家隐隐约约地感到, 教材空间好像不是指教材内容的多少, 它是深藏在教材背后的东西。
教材空间, 到底是指什么?如果开始时是因《整体与部分》教材内容编写而引起对教材空间的简单思考的话, 那么, 在对《元角分———用小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一个个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研究之后, 学员们对于教材空间的认识由模糊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教材上的知识存在着两种形式:显性知识 (包括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和隐性知识 (包括数学思维、思想方法、探究策略等) , 这些隐性知识就是教材空间。它往往隐藏在教材的背后, 需要教师去挖掘。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思考,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文字计算题”, 教材空间在哪里?经过交流讨论, 学员们达成了共识:教学不仅让学生会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 而且从文字计算题的问题出发, 用逆推的思想来分析文字题的结构, 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找到了教材空间, 意味着有了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学员们比较自信。然而, 我们把课上得很糟糕。失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所提的问题, 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根本不是问题。为此, 我们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 进行了第二次的课堂教学实践。课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思维活跃:从问题出发进行逆推, 来分析文字题的结构。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在这过程中得到锻炼。
两种不同教学的比较, 认识得到了提升:教材空间不等于问题空间, 发掘教材空间是前提, 而关键在于设计问题空间。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空间?我们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问题空间的设计上。
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们认为:让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这是教材所呈现的显性知识, 而其隐性知识 (即教材空间) 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探究发现圆的特征, 形成圆的概念, 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为此, (1) 在学生举例说足球是圆的时候, 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圆与数学中的圆, 是不是一样的呢? (2) 在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失败时, 教师提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连接不上, 出现叉口的呢? (3) 在学生富有创意地想到用绳子等工具可以在操场上画一个大的圆后, 教师提问:为什么所用的工具不同, 但画出的图形都是圆呢? (4) 当学生画出了圆的一条半径后, 教师提问:还能继续画吗?既然还能画, 那你为什么只画一条呢? (5) 在学生已经掌握圆半径的性质后, 教师提问:我们都知道, 自行车的车轮是圆的, 可是, 有谁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 (6) 最后, 教师提问:你理解古人“圆, 一中同长也”的意思吗?此话能否反过来说“一中同长, 圆也”, 能举例说明吗?整个课堂教学由这6个问题构成一条主线, 在问题的驱动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材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发现教材空间—认识教材空间—聚焦问题空间—巧设问题空间, 我们的研究因问题而起, 我们的认识因研究而变得深刻:关注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 必须让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情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而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地将知识、思维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如何设计合适的问题空间, 如何在小学数学四个领域的知识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 还有待我们深入地实践研究。
二、逐步改进研讨方式———让教研更高效
立足课堂, 在课堂教学的实战中,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 这是基地活动的主要目的。然而, 怎样才能使每次活动效果得以最大化?探究高效教研模式, 成了基地活动的又一重要课题。
记得第一次的课堂实战, 上课内容是《整体与部分》, 研究主题是“如何发掘教材空间”。活动顺序是:先由两位教师进行上课, 再由执教老师说课, 然后学员议课, 最后由专家组导师进行点评。通过对活动的反思, 我们发现:由于听课学员对于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 课前未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因此, 课后的即兴发言, 话题比较分散, 就事论事的多, 就事论理的少。为了能在课后交流中有思想的碰撞, 能给人带来启迪和思考, 我们对教研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流程为:确定内容—独立备课—网上交流—同课异构—说课反思—学员议课—专家点评。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发现:有“备”而来的教研, 特别是“网上交流”后, 研讨时的话题更加集中, 看问题也比较深刻。但存在的问题是, 对“同课异构”有点难以控制:课前是两位执教老师按照自己的思想设计教学 (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 课后虽有学员议课后的集体意见, 但往往失去了再到课堂实践验证的机会。有时, 碰到课上得不怎么样, 不仅执教老师心理压力很大, 其他学员也会感到非常遗憾, 好不容易的一次基地活动, 时间就这样在“同课异构”中溜走了。
“同课异构”, 通过比较异构的课堂教学, 来发现、分析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的本质是什么?由于是“同课”, 其教学内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因为是“异构”, 其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同课异构”首先要关注“同课”, 然后关注“异构”, 即先要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空间, 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设计实施目标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为此, 我们对“同课异构”进行了改进, 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确定内容—独立备课—网上交流—说课答辩—课堂实践—相互议课—再进课堂—反思引领。
比较前后两个教研流程, 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增加了“说课答辩”;二是将“同课异构”发展成为“同课重构”。
说课答辩, 说课到底说什么?一说, 要研究的主题 (该主题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情的了解, 基于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二说, 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三说,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四说,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五说, 教学过程的逻辑框架;六说, 教学过程 (文字描述) ;七说, 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八说, 教学设计的亮点。而答辩, 就像是论文答辩似的, 我们10位学员进行分工:5位学员精心制作PPT演示稿进行说课, 另5位学员作评委, 学员间进行提问答辩。看是简单的形式和流程, 然而, 在答辩中不断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研究的主题也渐渐清晰起来, 教学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教学理念得到生动具体的体现, 学情分析更加全面透彻, 教学过程设计更具逻辑性。我们的体会是:说课, 是以实践经验作基础的, 有理论作指导的, 是一种有理念、有预设的教学实践, 或者是最接近教学实践的一种规划。说课, 能在互动中产生新思想;说课, 能提升经验使思考更具理性;说课, 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同课重构, 从活动流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那是在对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讨论修改后的再一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重构的, 是基地团队的所有成员, 而再进课堂的执教老师, 可以是先前上课的老师, 也可以是其他学员, 导师当然也能亲自跟进。因为我们是在探究同一个教学问题, 我们是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比对, 我们是在验证新方案的可行性。我们一同接受着挑战, 享受着快乐。相对于先前的“同课异构”, 它能避免课堂研究的随意性, 使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 给了学员对修改方案的可行性及时进行实证的机会, 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我们的学员说课说得很辛苦, 经常是用加倍的时间做活动前的准备;我们的学员很受挑战, 不仅在说课时要接受学员专家的拷问, 而且要马上调整教案、修改课件走进课堂。如此教研, 过程是辛苦的, 节奏是紧张的, 难度是一般人所难以接受的, 但收获也是颇丰的。我们的学员在这中间接受着挑战和锻炼, 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地说:“在我们这帮人面前, 没有上不好的课!”
三、专业引领反思总结———让学员快速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就是要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回归到鲜活的现实之中, 使教育教学理论回归到思想的故里。它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为了使这个过程不会徘徊在同一个水平上, 我们既注重为教师搭建“教学实践、同伴互助”的学习平台, 还注重为教师搭建“专业引领、反思总结”的提升平台。
1. 专业引领
两年里的理论学习, 除了学员的自主读书外, 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有计划地请专家、教授面对面地进行指导。一是请基地专家组导师为教师作现场教学引领, 二是通过视频或请相关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两年中, 全体基地学员聆听了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北师大周玉仁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华师大孔企平教授、上海师大杨庆余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笑天教授、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中央教科所李嘉诚、教育部刘坚教授、人教社小学数学室主任王永春和周小川等专家的报告。每次报告, 学员们对主要观点进行了认真记录。如, “小学数学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在众多习惯中, 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最好的办法是与学生一起思考。”……这些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仅被学员记在本子上, 更是记在头脑中并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还组织了学员去北京考察学习, 观摩“北京市2009年小学教师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 共观摩了一百多节课, 参观了北京小学, 还与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工作站的学员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活动。
上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活动, 看似平常、平凡, 但它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对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帮助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顺畅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基地学员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总结, 学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在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 更重要的是学员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两年来, 学员们不但点点滴滴地、真实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忘事件, 更可贵的是记录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如, “在这近两年的学习中, 我们专挑平实的、有难度的、老师们平常不太进行公开教学的课来研究。每次总是从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到朦朦胧胧、犹抱琵琶半遮面, 直到最后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员也如学生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探索的乐趣……”
“基地两年多来的‘揭示本质、发展思维’的磨课方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名师基地的一名学员, 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培训机会感到万分荣幸!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 带动教研组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带着一个团队共同进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年来, 从未有过的奔忙:宝山、浦东、杨浦、嘉定、崇明……一次次的活动, 总能满载而回, 身体的忙碌换来了内心的充实, 于是, 我是那么快乐地行走在学习的大路上, 虽然感觉到很忙碌、艰辛, 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潘老师对教学研究的执着和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们, 他带领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 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其间有来自专家高屋建瓴的引领和来自学员的思维碰撞, 使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我在不断的感悟中有了收获, 在收获中不断成长……”
两年的基地培训活动, 着实提高了学员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能力, 培养了学员勤奋敬业的职业精神。
3.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三
联盟由全国中小学内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足够成长热情的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自愿组成,属于群众性社会团体。联盟倡导新理念——以专业指导专业,以名师成就名师。依托《教师博览》《江西教育》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创造名师引领、探讨教育、服务教学、共同成长的浓厚学习氛围和宝贵学习机会,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发展,进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幸福指数。
联盟会员的权利有:
1.免费参加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会员名单(含学校名、名师姓名),常年刊登于每期《教师博览》原创版。
2.所有会员由联盟授予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铜牌,并获赠自入会之日起全年的《教师博览》原创版一套。
3.有优先在《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杂志、《教师博览》《江西教育》微信公众号、江西教育网等平台发表各种文章的权利。
4.《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目前有24万粉丝)专门开辟“名师工作室”专栏,定期推出会员相关文章和研究成果;《教师博览》原创版、科研版及《江西教育》杂志,优先发表会员作品。
5.会员可优先获得联系出版、宣传推广个人或集体著作的权利。
6.对联盟理事会有选举与被选举权; 有权优先优惠参与联盟组织的所有活动。
联盟会员的义务有:
1.坚持按时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参与研讨交流、撰写文章、论文评选、年度名师评选等。
2.名师工作室旗下名师,每年需作为主讲人参加1-2次《教师博览》《江西教育》主办的学术讲座、基层教研或送教下乡活动。
3.自觉维护联盟的形象和声誉,积极完成秘书处布置的各项任务。
拥有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专家们,欲加入联盟,需向联盟秘书处提交入会申请,获批后方具备会员资格,享受会员待遇。
欢迎向秘书处索取联盟章程与报名申请表。
秘书处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王 慧:0791-86765719,QQ 729628267,邮箱 729628267@qq.com。
胡波波:0791-86765972,QQ 1340863327,邮箱1340863327@qq.com。
《教师博览》杂志社
4.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四
2015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个人工作总结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了终身从教的信念,能时时以名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事脚踏实地,对待每项工作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既认真负责,又富于创新。本人为人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师素养,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坚定的事业心、强烈的进取心,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现将2015年下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1、教育为先,勇挑重担。本人除承担四年级208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外还身兼数职:校长助理兼女工主任,每周超1.5节课工作量。既要全面主持工会工作、女工工作,又要分管办公室工作。教书育人中能积极想办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通过班级QQ群将每天学生的学习、作业、思想等各种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经常与家长交流,受到家长的好评,也深受学生的喜欢,经常被学生称之为“妈妈”,所教出的学生阳光自信、学习习惯好、思维活跃,展现出非常好的数学学习状态。本人也因工作敬业,受学生欢迎程度高而被评为学校第二届“感动和平党员”。
2、教学认真,屡创佳绩。本人深入一线教学,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以“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引领,严格执行一教一辅,从不给学生添加任何额外负担,有计划地开展口算、笔算竞赛和数学调查、研究等实践性活动,使所教学生实现了轻松学数学、快乐学数学,效果也非常显著,期末测试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在年级领先,获得年级唯一的“数学教学质量奖”。
3、自加压力,示范引领。作为市小学数学名师,本人意识到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的重要性,自觉订阅《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等业务杂志,阅读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著作,养成了写业务学习笔记的习惯。同时本人还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参加湖南省“教师主题研修网络课程资源”研发项目工作。本人善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让数学社团开启学生发现肯探究之窗》获省一等奖、市一等奖,论文《浅谈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获市一等奖。
4、深钻业务,主动研究。本人主持省级数学课题《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带领全校数学教师深入研讨,走在了课改的前沿阵地;策划、主编的两期课题组内部刊物《课题研究》成为学校课题组资料样板;指导的课题研究录像课获省一等奖;执笔构建的“四疑四导”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积极参与另一个省级课题《基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现学校正在全国率先进行低年级语数质量评价方法的改革,本人承担数学总方案的设计及二年级数学质量评价方法改革的制定,为将方案制定好,本人多方请教专家,苦心钻研教学大纲,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多次加班加点思考方案、修改方案,为学校课改贡献力量。
5、指导辐射,培养新秀。为了全市小数教学的发展,本人充分发挥了一名数学名师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主动承担了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先后指导签约徒弟楚楚、吴旭老师,指导楚楚老师执教录像课获省一等奖,执教现场赛课获市二等奖,并顺利出师。指导签约徒弟新任教师吴旭,教他如何从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一步步手把手指导,指导其上新教师亮相课获好评,指导叶媚、陈可老师参加省录像课比赛均获省一等奖。同时本人还经常赴昭山和平小学指导数学教学,指导鄢纯老师上录像课获省一等奖,本人被省教科院授予“优秀指导老师奖”;指导张艳老师参加全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评课比赛中两次均获市一等奖。
6、勤于学习,创建空间。本人虚心好学,总是让自己处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本人都会克服困难,积极参加。2015两次赴北师大参加省青年精英教师培训,参加工作室与古丈县的教学交流及研讨活动等,继续教育学分达到475分,全校最高,一年的学分就远远超出教育局规定的五年总学分的要求。本人相继在世界大学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安氏领信空间平台创建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又在市小数名师工作室(谭念君名师工作室)博客网上上传了个人资料及部分经验论文及教育随笔,将自己的教学成果予以推广。
5.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五
工
作
计
划
一、工作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为根本,以提升骨干教师素质能力为目标,以通川区西罡学校名教师工作室相关要求和科研室工作计划为指导,以研究为主线,以研培结合为途径,提升能力,形成合力,共享“名师工作室”资源,凸显“名师工作室”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全体工作室成员实现专业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风格特征文不清晰、同行影响力明显提升、带动一批年轻教师共同成长。
二、工作目标
根据学校关于组建名师工作室的实施意见,以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教学为主方向,采用项目化、课题化的工作方式,通过以行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的方法,取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具体为:
1、使数学工作室成员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具有独立承担教科研的能力。
2、能敏锐捕捉到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撰写教学案例及反思,促使我工作室成员成长为研究型老师。
3、使我工作室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工作室成员群策群力,引领和指导本地区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4、利用已有的“数海泛花”博客内容,搭建工作室网络教研平台。工作室成员能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成长为合作、敬业、开拓、创新型的教师。
三、主要措施
1、建章立制,规范行为。为保证工作秩序和研究效果,必须逐步建立与名师工作室相关的各种工作制度,确保工作室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工作职责、会议制度、研究制度、成果提炼和推广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
2、制订规划,确定目标。工作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结合成员的不同特点指导他们制定自我发展计划,促使每位成员尽快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成员的专业成长,共同完成工作室的奋斗目标。
3、建立网站,搭建平台。建立工作室网站,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的研究成果。网站内容既要能反映工作室工作进展情况,更要提供贴近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工作室每月必须更新充实网页内容,体现名师工作室网站的实用性、有效性、互动性。工作室网站要整合和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收集优秀的教学成果,建立系统的资源库,以网络形式进行辐射和推广,实现资源共享。要使工作室网站成为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为广大教师服务。
4、组织学习,提升素养。工作室要精选书籍推荐给学员学习,提高学员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工作室全体成员要积极参与本学科的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等读书活动,要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室网站上发表读后感言,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工作室要经常集中共同学习,采取讲座、观看音像资料、骨干教师讲座等方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和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活动。
5、深入课堂,组织研讨。工作室负责人要经常深入各成员的课堂,对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讨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办法,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引领教师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锻造精品课堂,打造特色教师团队。
6、学术论坛,思维碰撞。以学术论坛的方式积极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以网上论坛的形式,进行课例研究或专题研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智慧,共同提高。使工作室成为教师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以引领学科教学共同发展。
7、选择焦点,科研引领。选择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或主题,工作室成员每人确立自己的科研课题。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工作。
8、笔耕不辍,撰写博客。工作室成员在要在工作室网站上开通个人博客,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定期上传;以博客作为与教育专家、同行、学生及家长的网上门交流平台。同时将工作室成员的教学心得、体会向相关教育报刊杂志推荐,力争每个成员每年都有教学论文发表。
9、积极参赛,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及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相关比赛,以此促进成员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工作室的教学研究活动,帮助全体成员挖掘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工作室成员能独立进行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承担教师培训任务或送课下乡的教学任务,能在有影响的各级教研活动中展示并获奖。
10、教育考察,走近名师。工作室成员要定期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课组织工作室成员到江浙地区知名度高的名师工作室考察学习。可通过校际联合教研活动,引导老师们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重建,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并在相互切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聘请省内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工作,通过专题讲座、课例示范、案例点评等形式,聆听专家名师,吸取思想和理论精髓,加快成员的专业发展进程。
四、主要工作
立足课程、课堂、课改、质量,围绕学校、学科、教师、学生开展各项工作。
1、努力建设满意课堂
全面实施《“满意课堂”评价量化标准》以及《“满意课堂建设”考核方案》,以满意课堂建设为抓手,激励工作室成员把爱心倾注在课堂,把智慧凝聚在课堂,把能力展现在课堂,共同建设满意课堂,致力提高教学效率。
2、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意识
工作室成员必须深入一线听课,每学期不低于20节,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通过随机听课、专项调研等方式了解教师上课的准备、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完善”为操作方式,实施“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不断提升”的研究策略,开展“对口帮扶”、“送教到校”活动。举行专题讲座、专项培训活动。探索网络教研。
4、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 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结题与过程管理。做到课题有立项、有过程、有结果、能推广,切实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教促研,以研导教。
5、积极参与各类竞赛评选活动
组织成员积极参与教师教学基本功、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的评选工作以及课题研究的指导、申报、开题与研究工作。
五、美好愿景
总结成果,分享智慧。工作室的全体成员经过不断的积淀、研究和提升,在教学和科研水平等有大幅度的提升,在理论、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就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和较高的造诣。工作室组织全体成员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推介研究成果,为推动通川区西罡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6.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观摩 感想 篇六
名师课堂观摩研讨课”感想
2016年4月9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参加在市十二中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我一共观摩6节数学课及名师讲座,名师们的幽默风趣,激情睿智深深感染了我,他们给我呈现了最具魅力的课堂,用自己的课诠释了“开放课堂,民主课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次活动带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说说刘劲苓老师的课,刘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节开放的课堂,课堂中刘老师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拆”的方法:可以根据数位拆,也可以通过惩罚意义拆,然后通过分析选取一种最优化的方法“根据数位拆”;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获取新知,同时也位后面学习惩罚分配率做准备。然后通过点子图来诠释乘法,让孩子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整节课教师教授的不是计算技能,而是计算能力,值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这种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刘老师执教的“数与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形”的渗透,因为几何直观可以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数。
俞正强老师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他执教的“度量天下”,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在不经意的错误中学习新知,把学生的开放思维充满整个课堂。他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生活化。手从他的课堂和讲座中不仅对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而且给我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帮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一个提问环节,一位老师问孩子们平时计算马虎是什么原因?俞老师的回答是“孩子粗心是因为老师粗心”。刚一听感觉俞老师伤了听课老师的自尊心,可是当他分析原因后,然后再结合自己,感到很惭愧。我是一名粗心的人,有时板书不认真,不完整这对我的学生产生了多么严重的坏的影响,作为一名老师的确是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也下觉得改掉自己粗心的坏习惯,让我的学生受益。
杨丽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是一节很有激情的课,首先扬老师那种富有激情的张力影响了我,自然大方,骄傲的神态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整节课从三角形的定义慢慢引出三边长度存在的关系,通过自主拼组,师生探引出“最短的两条边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练习题中得出“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整节课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显著。
专家们的课让琼意识到,平时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不是因为数学知识枯燥,而是我的教法枯燥无趣,不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以后的教学我要多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做到课堂设计有梯度,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
市首府实验小学
7.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七
一、知学生所需做学生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学思想将是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濡染学生身心的数学精神;你的教学行为将提升学生理解数学价值,最终使学生的心充满着――数学美丽。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但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早早忘记了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胆、毫不掩饰的想法,往往被老师“驳回”“视而不见”“喧宾夺主”,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是理解、宽容,向田老师说的,真真切切当回学生,为学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把7个苹果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问每盘几个?还剩几个?”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个)……1(个),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没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个苹果用刀切成两半,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3个半。”我们的小朋友说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让他们用一个数表示3个半,他没办法做到,但这是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珍贵啊!”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是以后学习分数、小数产生的背景,是以后老师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啊!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学生就如获至宝,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学到分数、小数,分数、小数又是怎样的一种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期待学生吧!
二、为学生所需做老师
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决策者。
8.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八
2012年5月12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贵师大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夏青峰、徐长青、刘松三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虽然时间短,但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领略了大师的课堂风采,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对几位老师的课谈自己的感受:
一、注重课前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课前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融洽的交流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也是课堂的良好开端。课前教师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学习中。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精彩的导入,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源于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就主动转变了,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回想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三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
三、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看似搞笑,其实风趣中蕴含智慧,平实中体现深刻,课堂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笑声连连,气氛轻松,不经意间就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沁入学生心间,他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的这种课堂语言艺术有效构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他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从不把自己当作长者、学生的长辈,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乘法分配律》本是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堂课充满欢声笑语,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四、从简单的课堂中体现价值
夏青峰校长提出的“追求简单而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让我印象深刻,也将是我一直不会停止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听了夏校长的专题报告和《小数的意义》这堂课,感受到了夏校长课堂的“简单”,更感受到了名师的风范。简单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简单是对教学的本质有着清醒认识之后的返璞归真。简单课堂要让教学、课堂变得简单,简单的实际上是最不简单的,它充盈着教师的智慧,寻求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简单的实际是最为深刻的,是对文本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即时生成的正确引导。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是简洁化的一线贯穿,简洁的课堂结构是引领学生直达灵魂的过程和捷径,是一种令所有老师向往和追求的课堂境界。
五、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听了徐长青老师的《解决问题》,感觉很兴奋,课上得太完美了,课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始终一环紧扣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40分钟,始终紧紧地抓着学生的眼球,每一道题的引导非常到位,点拨亲切自然,而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原有水平。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感觉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我们以往所追求的“高质量”、“高密度”、“高强度”的课堂,也不是空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泛泛而谈的形式化教学。真正的有效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上,还体现在兴趣的培养上,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9.听小学数学名师讲课后心得汇报 篇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通过对特级教师的课堂观摩,课堂实录,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我又对照新课标再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共同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总结与提炼。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1、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2、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2、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样,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倾向,最初只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方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新《课标》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可还给学生一个微笑,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在教学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尽可能地找出更多的方法,每发现一种好的方法时,老师要微笑、点头,以表示对学生的赞许,这就会大大激励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思考,乐于思考的冲动,把动脑思考视为一种乐事,对于个别差生,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与赞许的评价,是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要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数学学科的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充满魅力,充满情趣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三、让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1、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3、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也让我的教学生活化、细节化、智慧化。
10.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十
2014年10月18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3节示范课,聆听了3个学术报告,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让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听刘松老师讲小学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中,他告诉我们讲数学,教学细节是老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诠释,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学细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精彩的教学细节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教学细节”的精彩设计和运用,是老师提升教育智慧的“直通道”。关注“教学细节”是老师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智慧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智慧型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刘松老师告诉我们,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执掌,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4月19日,听了“北京人大附小”特级教师,钱守旺名师讲的观摩课,使我难以忘怀。他上的是等量代换,首先是课件出示:(1)左边两只小兔,右边六只乌龟,刚好平衡。问学生一只小兔相当于几只乌龟?学生很快答出:三只乌龟。(2)如果你得了30个“福娃”5个“福娃”换一只小兔,3只小兔换一个小博士标志,可以换几个小博士标志?学生通过模拟表演,演示,算出可以换2个小 博士。30÷5÷3通过听这节课,使我懂得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4月18日下午听王延安老师上一节《圆柱、圆锥》的复习课,首先课件出示圆柱木头,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师通过课件横切、竖切圆柱木头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整节课让学生在探索中构建数学知识。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尝试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听了3个学术报告后,我们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11.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 篇十一
李庄中心校城南完小李云明
5月8日--9日,我参加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在2天的时间里,观摩了8节示范课,聆听了2个学术报告,听了这些名师和专家的课,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下面我就说一说我听课后的感受。以前觉得教小学生还应付自如,每天都能认真备课,有时观看名师的录像课,并把精华的部分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但上过课后也有很多的困惑,为什么同样一篇教案,名师们在课堂上是那么的挥洒自如,孩子们学起来也是兴高采烈,而到了我的课堂上却是不尽人意?蔡宏圣和朱玉如两位老师的学术报告后中提到:“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听了名师的示范课以后,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尤其是名师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太原市张琪老师《确定位置》一课中,充分地让我感受到了“数学应该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张老师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由于标准的不同而产生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使整节课都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生完成教学,真正的展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听了李小春老师的课和讲解后,更让我感到的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已动起来,同时在动的过程中更应该发现问题,正如李小春老师说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带着小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句话更深刻地点到了我们目前的教学中的不足,每节课的教学不是问学生学会了没有这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认知能力上产生出更多的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学习新知,正如“学无止境”一样,知识是没有终点的,就象走路一样,当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我们回头看时好象是到了一个终点,但在我们的面前却又产生了几条没有尽头的新路。教学和学习也应该是这样的,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多地
关注学生的是否能在学习完后产生更多的有代学习的问题。
后来,听了蔡宏圣老师和朱玉如老师的课和学术报告后,更让我感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两位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他们的学术报告更是让我感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差距,更让我们感到要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努力提升自己。
在这短短的2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12.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十二
123
近段时间我读了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主要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和缪建平等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他们都有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下面我重点谈谈刘可钦和徐斌两位名师的在教学中的一些观点、做法以及我的一些体会。
一、追求常态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
刘可钦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和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多年来,她一直在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她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刘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他的生命课堂:
(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刘老师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教师要帮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十分必要。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因为数学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例:“XX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说的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刘老师认为这样对第一个发言的孩子不利,打击它的自信心,差一点的就不会举手,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就更不敢举手了。换成这样的话说可能会更好。“XX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
(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刘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请学生发言时应该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而不采用“谁能讲给老师听?教师要介绍新方法时可以这样说:“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而不用“看黑板,听老师讲。”类似的语言,会促进所有的学生承但起
学生的责任。这些语言能一点一点地激励着孩子们大胆发言。
刘教师认为评价语言分为两类:
1、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联系的。如:“好,明白了的孩子请你坐正,我就知道了。”
2、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紧密相关的,启发学生思考的。如:“谁听明白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具有不可预设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具有突发性,是不能预先设计的。刘老师认为老师的责任就是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将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同寻常,需要的是积淀,表现的是内力,映射出的是“大家”的风范。像他课堂中一些教学语言就突显出他的教育机智。如:“同意吗?”“谁听明白了?”“还有部分同学,也包括我,认为不一定,怎么办?”“你能整理一下思路,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听,好吗?”他还提出以下一些观点: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师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仅靠情境是不够的,更应该思考怎样借助有趣的学习内容,以及不同理理解方式的交流和碰撞,去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是丰实和鲜活的。返璞归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应该是生生、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应该是师生共度的一长段独特生命历程的体验。
刘可钦老师人主要著作:《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21世纪,我们怎样教数学》、《小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初探》、《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变革问题的若干思考》。
二、追求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
徐斌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他的教育信念是: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
徐老师的主要教学观点是: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好的教师就不只是讲推理,更要讲道理,把印在书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适当选择学生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理想的课堂在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2
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
徐斌老师在教授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时,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①观察列式,初探结果。②数形对应,初建模型。③体验比较,简缩思维。
徐斌老师年轻时对名量大家的教学实录和授课录像认真进行研究,对名师上课的每个细节进行揣摩,并体会其中的意味,进而将之内化为自己对数学课堂的认识和教学的策略。正是多年来的学习与积淀,使徐斌老师厚积而薄发,成为小学数学教坛上的一颗新星。目前徐斌老师在教学上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① 具有童话般的语言。(趣味性)②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性)
③ 注重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来组织教学。(情境性)徐斌老师的专著:《走近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三、我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比分析两位名师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观点,我发现他们都是对教育有不懈追求的。他们多年来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才会取得今天娇人的成绩,才会形成他们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今后我也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不断进步,从而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07-31
《小学数学名师名课经典篇》学习心得08-29
“赢在课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有感11-02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重庆版)08-17
小学数学的教学总结11-17
考研名师数学特点精要总结07-27
小学数学的优秀教师个人工作总结07-24
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师工作总结09-28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总结07-28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工作计划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