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2024-09-04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精选11篇)

1.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一

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有感

这是一个时代的伟人,这是一个睿智的老人,这是一位中国人的英雄。利用党校学习的机会,有幸拜读了《邓小平文选》,它精辟而通俗的实录了在中国改革发展腾飞的一路中,我们的伟人所起的作用,所作的果断决策。掩卷遐思,对其中关于改革的篇章感受颇深。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有一种观点说改革会使这个放弃社会主义,实际上它大错特错了,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人民获得了解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和经济建设方针上的失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在很多方面是一个停滞不前的国家。中国要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要有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事实也已证明了中国的改革正一路蓬勃发展着,农村经济搞活,城市经济复苏,对内搞活经济是搞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吸收外资,这又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即使会有点消极影响,我们 1

也可解决,没什么了不起;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下面就结合自己学习邓小平理论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实事求是地运用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要自觉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日常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我们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我们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要深刻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重要的一点便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

合,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不会“纸上谈兵”。这次的党校学习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专门的辅导讲座,加深大家对某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提高了觉悟,取得了进步,可谓受益匪浅!以上是我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认识。总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中国的大发展,才能有综合国力的大提高,才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改善,才能有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空前地位。作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今天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要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信念,明确责任,确立科教兴国战略,谋求祖国的更大发展。对此我们责无旁贷,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国家和人民所希望于我们的。我们是中国明天的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青春与汗水去谱写新中国最美好的乐章!

三、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随着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历史使命的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时期。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在具备大量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有不少矛盾和问题,甚至是危机,这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1)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仍是影响农村人口增长的内在动力。这种经济形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劳动力为主体,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大的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还未真正建立,适度规模经营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农民家庭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基本保证就是人口的繁衍和劳动力的获得。

(2)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抵消了农村生育抚养成本增加的压力。长期以来,生育抚养成本成为影响一部分适龄人群生育意愿的现实问题,而惠

农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抵消了这部分压力,降低了家庭养育子女的成本,生育行为的经济制约减弱。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配置带来了影响,整体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推迟了一部分适龄人群的生育意愿。

(4)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引发了适龄人口持续大规模流动和向城镇的迁移,流动人口和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分量加大。

(5)财富的快速积累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刺激了特殊群体的生育意愿。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和《物权法》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强化了群众多生、生男孩的愿望,少数富人名人超生滋长了普通家庭超生的攀比心。

(6)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优先优惠计生户和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属性体现不充分,综合决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人口发展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衔接不够,缺乏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识和手段。

(7)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有所弱化。随着低生育水平的实现,一些地方对新时期人口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冲击认识不足,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盲目乐观、松懈麻痹思想。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视程度下降,工作力度减弱,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形同虚设。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体现,也是《邓小平文选》的精髓所在,就人口计生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而言,就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促进平衡发展,整体推进,才能突破当前人口计生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保持计划生育舆论的高压态势。立足于既逐步

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又确保舆论的高压态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人口学校开课学习、印发宣传材料、粉刷固定标语、广播喇叭定时宣传和组装宣传车等形式,全面宣传中央《决定》、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和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营造浓厚的舆论声势。要大力加强乡镇、村婚育文化建设,利用大、中型公益广告牌和宣传橱窗,抓好舆论环境宣传。要创新宣传载体,加大媒体宣传,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人口计生信息“村村通”,做到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像、网络上有影、报刊上有专栏,实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立体化、全覆盖,让群众切实了解国情、懂得政策、增强历史责任感。同时,要与育龄群众算好经济对比账,算好多生育一个孩子,抚育子女的成本,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少生优生。

二要强化管理措施,坚决遏制违法生育。一是抓住查访、普查、节育措施“三个关键”,做好控制违法生育的前沿性工作,将违法怀孕或违法生育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抓好已婚育龄妇女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及时落实,筑牢控制违法生育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大违法生育当事人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征收社会抚养费是惩处违法生育,特别是农村违法生育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警示、震慑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有效手段。对抗拒不缴的“剌头户”和外逃户,由人口计生部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规定时间内未缴纳的,依法对其房屋、存款等进行依法进行查封、冻结,用以抵顶其社会抚养费。三是对对不符合照顾二胎生育条件的,特别是再婚家庭,要靠上做宣传教育工作,向他们讲明政策。同时,要加强与公安、劳动、民政、法院等部门之间协作,互通信息,加强联系,把好户口迁移关、离婚关和出国关。四是强化村干部责任。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奖罚政策,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感和压力感。建立健全考核奖惩体制,严格按照进行责任追究。

三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性别平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长远发展。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的势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实

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四要实行分类管理,加强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进一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一是各职能部门要团结协作、信息共享,落实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及相关奖惩措施。公安、工商、卫生、劳动、民政、房管等计生工作综治部门划分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责任,在各个系统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网络。二是加强与流出地的人口计生部门的联系,争取流动人口的居住地相关部门的配合,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双向管理。

五要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在全面落实已有利益导向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在奖励优惠力度上和享受对象的范围上求突破,使更多的计划生育户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使计划生育户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基本完成了农村的改革,农民的积极性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高涨,农村经济获得了飞速度发展,城市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稳步增长,城市居民生活大都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其它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必须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紧紧的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向更新的发展阶段。

2.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二

一、由先富到共富是共同富裕的一条捷径

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如何从时空的运动中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经历过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是邓小平作出了科学的规划,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即有先富到共富, 有序致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途径, 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 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 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但这样的发展途径并不是一个自发随意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不可或缺, 它将通过政策调整和机制运行, 发挥调节贫富差距和稳步推进有序致富, 防止两极分化的作用和功能。“如果富的越来越富, 穷的越来越穷, 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2]也就是途径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轨迹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映, 科学地提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更是长期以来积极探索求解的实践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 如何走上一条在经济较快发展中人民较快地富裕的捷径呢?邓小平早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在经济政策上,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 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 影响左邻右舍, 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 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 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3]。“这是加速发展, 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

二、先富到共富具有明确的规定性

邓小平共同富裕和关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思想, 具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1.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 小生产思想在中国占有绝对优势, 因此, 绝对平均主义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偏差,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把共同富裕视为平均主义, 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 “左”的思想开始占主导地位。在分配领域里搞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把按劳分配中包含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当做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把如计件工资和奖金等较能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报酬形式, 统统砍掉。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对此, 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 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2]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有先有后, 有高有低, 波浪式、非平衡发展, 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刀切”、“齐步走”, 追求无差别境界, 追求绝对平衡, 只能是一种幻想。因此, 平衡只是相对的, 而不平衡是绝对的, 事物发展总是呈波浪式向前发展的, 即使是共同富裕还会有不同, 绝不会一模一样。因此, 共同富裕不能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更不等于平均主义。奔向富裕实际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 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人一齐富裕起来, 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 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同时, 事物的发展和运动是有序的, 其有序性的效率高于无序性的效率。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 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也是同样的道理。”[2]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 打破了“大锅饭”,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对此, 邓小平指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 新办法比老办法好。”[2]“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 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总的说来, 除了个别例外, 全国人民的生活, 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

2. 一部分人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有原则区别。

我们实行让一部分人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 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证, 从而避免两极分化。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 其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因而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财富的巨大积累, 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恶化, 造成富者越富, 穷者越穷的阶级分化。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 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两极分化产生的条件。而且“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 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 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只要我们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2]。1986年9月, 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 就是说, 不会导致富的越富, 贫的越贫。坦率地说, 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2]1990年12月, 邓小平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 情况就不同了, 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 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 就可能出乱子。”[2]1992年初,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说:“如果富的越来越富, 穷的越来越穷, 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2]

三、先富是为了辐射致富和有序共富

让辛勤劳动、合法经营的人先富和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 从而通过发挥“辐射效应”, 形成“辐射共富”。

1. 邓小平讲得很清楚, 要让“那些辛勤努力成绩大”的人先富。

先富必须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这些人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 创造了较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他们的劳动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他们应该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而光荣的。对于遵法守法, 通过合法手段抓住机会搞经营而致富者, 这也是正当的, 是党的方针政策允许的, 是值得鼓励和允许的。而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 使“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 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 影响左邻右舍, 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3]。

2. 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 先富裕起来。

中国是一个大国, “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2], “能发展就不要阻挡”[2], “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 可以更广大地开源”[2]。由于自然、文化、经济结构、历史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作用, 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邓小平还具体地要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 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邓小平认为, 上海目前也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 也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 先富裕起来, 这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 而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构想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 要用全局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3.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是从辐射致富, 进一步在地区间达到有序共富的战略理念。

邓小平在1988年9月提出了“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 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 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 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 发展到一定时候, 又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精髓是从“先富到共富”。在邓小平看来, 对东部沿海优势地区的优先发展, 重点支持、政策倾斜, 就是为了使改革开放取得良好的效益, 使该地区尽快富裕起来, 然后以此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有序致富、先富到共富, 邓小平在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具体设想, 他说:“可以设想,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间题。到那个时候, 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 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由此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很显然, 这是一个有效缩小地域差距, 逐步摆脱落后状况, 消灭贫穷, 实现有序共富的过程, 也是一个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过程。在进入世纪之交、中国总体实现小康目标的时候, 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及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进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即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强调国家要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支持的力度, 东部地区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发展, 最终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这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四、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必须筑堤引流

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避免两极分化, 必须实行“筑堤引流”。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致富行为可以不采取什么限制措施。邓小平十分明确地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 也要有一些限制, 例如, 征收所得税。还有, 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 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 决不能搞摊派, 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 但是应该鼓励。”[2]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并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 加以调整和调节, 进一步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避免两极分化的出现。改革越是向前推进,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越是成功, 越要注意防止出现两极分化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2]此后, 邓小平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不搞两极分化, 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 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 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2]

对于出现的贫富差异扩大现象, 邓小平指出要采取切实措施, 防止两极分化。先富后富, 是富裕次序、富裕程度的差别, 不是“两极分化”。为了使“先富后富”的政策有利于“共同富裕”而不致于走到两极分化, 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措施。其中包括, 第一, 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制度保证。他说:“只要中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第二, “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 也要有一些限制, 例如, 征收所得税”。第三, 对困难群众, “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 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予有力的支持”。第四, “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 自愿拿钱来办教育、修路”等等。实践证明, 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五、在发展道路上注意解决新问题

实践证明, 先富带后富是一条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正确道路, 是一条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处理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上, 目前还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解决。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之间的差距过大, 而且有愈来愈大的趋势。早在1993年, 邓小平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4]。一是要对中国发展起来后如何富裕以及富裕起来后如何分配作为大问题研究, 当做大事来抓。他说, 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 富裕起来以后怎样分配, 这都是大问题。二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基础上仍然有一个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的问题, 不能仅仅满足于公有制制度这个基础。他说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 实际上两极分化会自然出现。三是必须注意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要用各种手段、方法和方案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他说,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又说, 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 大多数人没有, 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 会导致两极分化, 这个问题要解决。现在看,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可以说邓小平的这些话高瞻远瞩, 又有很强的预见性。这是在新形势下对原有先富与共富科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由过去那种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由过去的平均主义守穷到讲究效率、兼顾公平, 收入分配领域出现差距, 这本身是事物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平衡性是其规律性的反映, 但非平衡不等于失衡。我们主张和力求在非平衡中努力追求和保持相对平衡。因此, 在当前, 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矛盾, 首先要在解决分配不公和后富人们的问题上下工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坚持“先富后富”这个大政策的同时,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在保护合法收入的基础上,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整顿不合理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保障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 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缓解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 并通过完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增加政府公共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第二次分配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所强调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 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这些重大的决策和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同邓小平先富与共富科学思想完全统一, 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至今有的把邓小平理论定为“先富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共富论”的观点, 显然是片面的, 不科学的, 完全是一种误解。而且这种割裂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观点, 十分有害。因此, 全面地解读、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先富与共富的科学思想, 对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解决当前分配不公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7-0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3-37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52.

3.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三

关键词:熊伟;海德格尔;现象学;《熊伟文选》;从逻辑的观点看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0703

收稿日期:2014-03-01

作者简介:李睿(1983-),男,安徽蚌埠人,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法哲学,体育法,术语翻译。

Think over Heidegger with Xiongwei: Reading Truth of Freedom

——Selection of Xiongwei

LI Rui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Professor Xiongwei (Wei Hsiung) was the founder of Heidegger research in China mainland whose papers were collected in Truth of Freedom——Selection of Xiongwei. Xiongwei paid no attention to Husserl yet combined Heidegger and Chinese thoughts successfully because Heidegger is a traitor of rationalism in philosophy and China thought tradition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science and logic. Rationalism, however, is orthodox of philosophy which has strong connection to science, logic and theology. We can understand Heideggers End of Philosophy and Task of Thought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ism. Some Chinese believe they share the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y with Heidegger because of poetic aesthetics in China, the writer of this essay think that is delusion. After all, philosophy can be properly understood only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Key words:Xiongwei (Wei Hsiung); Heidegger; phenomenology; Selection of Xiongwei;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中国海学奠基者熊伟先生,游学弗莱堡时面聆海德格尔,抗战时期归国,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文学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因种种原因,“述而不作”,专事育人,中国大陆著名海德格尔研究者多与之有师承关系。在《自由的真谛——熊伟文选》附录中,有王炜、陈嘉映、王庆节、刘鑫、刘英、白波(孙周兴)、陈小文等人的纪念文章,由此可见一斑。如陈康先生在中国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开拓地位,熊伟先生在中国海德格尔研究领域的奠基地位同样不容置疑。

此书目录大致将所有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无关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第二部分是海学文章;第三部分是“建国后”德法哲学相关文稿;第四部分是散文随笔类;最后是附录,分“熊伟自传”和“学生纪念文章”。

全书第一部分中有熊伟早年留德所成“说,可说;不可说,不说”一文,为其博士论文《论不可言说》(Ueber das Unaussprechliche)第二部分,四年前在“中国现象学网”初读此文,顿感文字新奇,不同凡响,如今重读此文,此感犹在。另有一篇“先验与超验”值得关注,此文探讨康德哲学关键词a prior与transzendental的译名及义理,发表于1933年7月20日《天津大公报》(当时报纸竟然刊发如此正经八百的学术文章!);而《世界哲学》2011年第1期有文炳、陈嘉映“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源流考”,近来阅读孙周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一书,其中有作者发表于2003年的“超越·先验·超越”一文,而如上两文所谈者,也无非是熊伟在81年前便谈到的老问题。有理由相信此译名—义理之探讨关涉对康德的理解,犹如陈康早年译Ontologie为“是论”、甚至直接音译为“翁陀罗己”[1]之真意,也是隔了几乎同样长的时间,方为人所知。

全书第二部分均为海学文章,其中“道家与海德格尔”一文不能不让人想到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一书;另有“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一文,是为“作者在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1986年贵阳年会的发言”,处于当时历史环境,评介“资产阶级哲学家”必得“欲扬先抑”。文章结尾有“海德格尔不是资产阶级分子是什么?他说烦,说畏,说死,这不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不过海德格尔不是在小窟窿中而是在世界中,所以他还说了马克思主义。从他说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话看来,他没有和马克思主义势不两立”,“大无畏视死如归地走向前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所需要的嘛”[2]156。此文集中了海德格尔在其不同文本中直接谈论马克思的6段话,立论有理有据,虽然不得以用马克思主义论证当时中国海学研究的正当性,表面带有“马克思主义”的“护教”色彩,但言外之意,读者皆知。另,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Heideggerian Marxism)一书面世经年,此书乃“名家眼中的名家”:作者已非等闲之辈,而所谈论的两位主题人物更均为盖世大家。但本人至今未见此书汉译本,至为遗憾。endprint

关于“现象学”,国外常有“3H”之说,即: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三人姓氏的打头字母均为“H”。熊伟先生为中国海学开创者,其海德格尔研究自不必多言;《文选》中又有“黑学在中国——寿真如先生”,可见其对黑格尔也不乏涉猎;但遍翻《文选》,发现作者绝少提到胡塞尔。当下国内学界也似乎研究胡塞尔的专研究胡塞尔,研究海德格尔的专研究海德格尔。比如中国文艺理论界可以大谈海德格尔,但绝不会碰胡塞尔。这里涉及的问题,即当阅读海德格尔、尤其是《是与时》之前的海德格尔时,事前阅读胡塞尔著作是否不可或缺的问题。在熊伟先生这里,似乎倒可以如此。此外,说到在海德格尔本人阅读的基础上研究海德格尔,除胡塞尔外,又不能不读邓·司各脱、艾克哈特大师、马丁·路德等。海德格尔教职论文是《邓·司各脱的范畴论和意义学说》,而国内学界的邓·司各脱研究却绝无繁荣景象。所以,如熊伟先生谈海德格尔时绝口不谈胡塞尔,当下中国海学研究者不知邓·司各脱、艾克哈特大师和马丁·路德,也不是不能研读海德格尔,但全面掌握海德格尔本人阅读之背景,总会提供更好的研究基础,这也为专深研究海德格尔学说之必需。例如,目前国内尼采研究业已蔚为大观,这为理解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之必需。对海德格尔阅读范围内其他作家的研究,亦当如是。

《文选》封面装潢不尽如人意,封面封底配图基督教色彩浓厚,而熊伟先生生前对基督教几乎未置一辞,其内在精神也与基督教毫无关涉。若此《文选》有朝一日再版,建议将封面中基督教图片删去,而代之以华夏思想之图。毕竟,“先生骨子里是个儒家”[2]408,又“先生谈海德格尔,言必称老庄”[2]396;“你问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他讲的却是老庄的思想,陆九渊的心境,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生在世的作为。”[2]422

最后,结合《文选》字句略谈“何为哲学”、或我当下如何理解“哲学”的问题:熊伟先生弟子陈嘉映教授“哲学三十年”[3]中,以海德格尔之学译始,而骤然转至分析哲学研究。而我一哲学学友亦以海德格尔始,之后哲学态度亦转向分析哲学,并建议本人不必在黑格尔、海德格尔尤其是德里达之类的“哲学家”身上劳神费力,因上述诸公之哲学均为“泛诗学意义上的是学(ontology,形而上学)”。又如王路教授业师周礼全先生对其建议:“至于形而上学这种比较‘玄的东西,闲来把玩一下即可,不必当真”[4]。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在国内文艺理论界的影响绝不亚于哲学界,文艺理论专业甚至有“开卷不读海德格,读遍诗书也惘然”之说;此外,美国的海德格尔研究者基本在德国文学专业和比较文学专业,如熊伟先生文中所介绍:“在和这些院校喜欢研究海德格尔的人士接触的过程中,他们都明确地告诉我:美国的名牌重点大学都是由分析哲学占领哲学阵地,都不搞海德格尔这一类人的哲学。例如哈佛大学从来没有人参加这个会的活动,更不会主办海德格尔协会的年会。”[2]342

可见,熊伟可不问胡塞尔,而成功交融海德格尔与华夏思想,根本原因,在海德格尔是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反叛者,契合华夏非逻辑非科学的思想传统。于是,对因抒情诗歌传统(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在浙江大学讲学时称:中国无“史诗”,乃是因为西方诗歌为叙事传统而中国诗歌乃抒情传统,实无必要以西人为圭臬而妄自菲薄!)而自以为和海德格尔思想相契的中国学人,无疑得思考蒯因何以“从逻辑的观点看”[5]

然而,溯源“逻辑”,却又不能不说黑格尔《逻辑学》中展示的“形而上学”和“逻辑学”最初的“共属一体”,“因此逻辑学便与形而上学合流了”[6];海德格尔更有“(是—神—逻辑)学(Onto-Theo-logie)”的“装置”——“神”就是Logos(逻各斯);而“神学”就是“逻各斯之学”,但这种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逻辑”和分析哲学的“逻辑”相差甚远,有如日常所用的“哲学”(如“穆里尼奥的足球哲学”)和哲学专业的“哲学”,是根本不同的。

除抒情诗歌的文学传统外,华夏又有“六经皆史”的思想传统,这意味着“中国哲学”和“历史”以及“史学”因缘难断。华夏传统之外,“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一被归为黑格尔的观点对中国学界影响至深。《哲学史讲演录》并非黑格尔专著,而由学生笔记整理而成,难免差池。书中原文为“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7],然而原文“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在中国学界被不当地简化为“哲学史就是哲学”,甚至变成“哲学就是哲学史”。这种对原文的不当简化本身又来自“华夏思想的前见”,即“六经皆史”及“文史哲不分家”[8],又因黑格尔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哲学就是哲学史”更加深了中国人对“哲学”和“史学”彼此难分的理解[9]。 然而,“哲学史”在“哲学”中的地位并不重要,据王路教授授课介绍,著名的哲学家基本不写“哲学史”,罗素是例外,而他自称:“《西方哲学史》一书之开始写作乃出于偶然”,“我没有想到它会获得我的其他著作从未有过的成功”[10],这事实足以质疑“文史哲不分家”的观念。

作为“爱智之学”,“哲学”一与科学相伴不离;二与逻辑学同根同源;三与基督教神学因缘难断。此三重关系方规定何为“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尤其以前两者为重;基督教兴起之后,神学家通过哲学之逻辑,将基督教理性化,以免其堕落为迷信。“科学”与“哲学”:同源共生。自古希腊始,哲学与科学彼此不弃,结伴共行,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作品多名为Peri Physeos,也即《论自然》,这种对外界的好奇(是什么),也即向外用力的态度,在西学历史中一脉相承:自米利都学派对自然的朴素世界构图(水,气,无定),经由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尼的Peri Physeos,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黑格尔《自然哲学》,至石里克《自然哲学》,此“科学—哲学”西学渊源,可谓“吾道一以贯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被理解为牛顿力学体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哲学构图;而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一则体现马克思早年对自然哲学的偏好,更是此“科学—哲学”的西学传统使然。甚至以“诗化哲学”[11]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海德格尔,其思执也不忘科学(《科学与沉思》)与技术(《技术的追问》)。事实上,海德格尔提出的“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12],必须在此“科学—哲学”一体的意义上,方才得以理解。海德格尔提醒我们:“早在希腊哲学时代,哲学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这就是科学在由哲学开启出来的视界内的发展。科学之发展同时即科学从哲学那里分离出来和科学的独立性的建立。这一进程属于哲学之完成。”[12]在“科学—哲学”一体下理解“哲学”,“看似哲学的纯粹解体,其实恰恰是哲学之完成”[12],“哲学的终结”恰为“哲学之归本”(Ereignis)!

何为“哲学”?“科学—神学—逻辑学”之“圣三一”是也!

参考文献:

[1] 陈康. 论希腊哲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466.

[2] 熊伟. 自由的真谛——熊伟文选[C].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3] 陆丁,梅剑华. 批评与回应:陈嘉映哲学三十年[C].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3.

[4] 王路.“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序4.

[5] Quine.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M]. Harper & Row, 1963.

[6] 黑格尔. 小逻辑[M]. 贺麟,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79.

[7]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M]. 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13.

[8] 栾栋. 论人文学术还家——兼释“文史哲互根”[J]. 学术研究, 2007(10):5.

[9] 江怡. 如何理解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J]. 哲学分析, 2010(1):72-80.

[10] 罗素. 罗素自传(第二卷) [M]. 陈启伟,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349.

[11] 刘小枫. 诗化哲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2] 海德格尔. 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C]//面向思的事情.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70.

4.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篇四

陈礼节20121011237

由于阅读时间的短暂,我未能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篇通读,只能选择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这本书。在将费正清等美国历史学家的这部呕心沥血的巨著管中窥豹一番后,我不得不对这些外国人治史的精神感到钦佩,赞扬他们这种不分国界的高尚的学术精神。《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这本书事无巨细,把1966年以后的共和国史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各方面向读者做了十分深入而全面的描绘,可谓是20世纪的“清明上河图”。这本书从毛泽东思想在60-70年代的发展谈起,全面的分析其影响,对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原因和经过也做了详尽的记述,而且花了大篇幅来写文化大革命对后毛泽东时代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也用另外的篇章来写了中国知识分子、文学、城市和农村生活等的变迁,在最后一章里也写到了独处一隅的台湾20世纪50到80年代里在经济外交上的发展,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十分宏伟的历史巨制,是一部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必读书籍,对于这样一部中国历史却不是中国人自己写出来的,我感到十分汗颜。或许因为现实的各种原因,在中国研究当代史总是困难重重的,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大的财富就是这个民族自身的历史,这是别人永远无法剥夺的宝贵财富。历史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我们系统反思过的历史,会是我们民族前进的灯塔,它会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避免在同一块石头面前跌倒两次。我们的当代历史更是我们所要重点关注的,这一段与我们当下联系紧密的历史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让我们鼓起勇气,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直面中国的无数挑战。反思历史,正视历史,我们才能在未来少走弯路,在共和国史上我们已经走了太多的回头路。我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有关近代史、共和国史的中国人自己的学术研究,把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种绕不开的历史深度剖析,我相信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自由、民主、繁荣和富强。我们很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共和国史上,我们必须谈到的人物就是毛泽东主席了。毛泽东历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带领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41年的时间,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27年的时间。在这段期间里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按照我们现在的官方说法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或许其他人对于这个评价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对此仍然比较认可。因为在我看来,毛泽东一生的最大成就在于用武力真正完成了中国的基本统一。这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是袁世凯、吴佩孚、孙中山、蒋介石等人都没能做到的事,就这一点来看,毛泽东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值得我们的敬佩。但是,他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上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都是无法抹去的历史真相。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仅要看到他的光鲜一面,他的阴暗、不为人知的一面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样被还原后的人才是真实的,我们想要看见的伟人不是永远被包装后的那样“神化”的人。历史可以被蒙蔽一时,但不可能被蒙蔽一世。对于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我倾向于徐中约教授的“开国有功,建国有过,文革有罪”。以上是我读完本书后对毛主席的一些看法。

文化大革命是我想写到的本书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在剑桥史里,我个人认为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根源落脚在毛泽东与刘少奇等人的权力斗争上,是片面的、有缺陷的,我们应该看到,毛泽东在发动文革时,还有许多历史上、国际上的因素影响,文革的发动并不能简单归罪于毛泽东一人。在中国传统历史上,我们奉行的就是那套“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共和国的确建立起来,但许多与此相关的社会属性却远未达到共和的要求。而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其实质上就是西化。我们在1840年开始,就从军事、科技、政治、文化上一步步向西方学习,这些变革都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要求,而是外力因

素作用下我们的应变举措,是被动的,这比我们对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制度变革要难得多。所以说,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我们传统政治制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回光返照,是有其历史文化根源所在的。文化大革命基本标志毛泽东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寿终正寝。文革,是我们绕不开的一堵墙,在归罪于领导人的个人错误时,我们是否应该想到,“红卫兵”们在揪斗“地富反坏右”和走资派时,难道都仅仅受到了领导人一个人的影响,这些“红卫兵”们自己难道就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当一个恶行的绳索足够漫长时,身处这个恶行链条上的个体也就只能看到绳头的错误,而忽视掉自我的批判。文革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我们需要公民的人性觉醒,要能从自己的社会角色里跳跃出来,拥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人格,要能越过社会表象真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我们对于文革的反思还远远不够,与其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不如打开天窗将其完整晾晒出来,让那些文革的亲身参与者们更多的从自我角度来反思、总结,留给后人更多的警示,让文化大革命不要重演!

5.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篇五

查阅了毛主席的文选后,很大的感触是:我们的伟人,让人无比震撼与崇拜。文选包括《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井冈山的斗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论人民民主专政》、《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新民主主义论》、《反对本本主义》、《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等,仅拜读了其中一部分,就已经被里面的思想所感染。毛泽东把中国的历史哲学、中国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下面,我总结了读毛泽东文选很有哲学且一直效用至今的几点思想精髓。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写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该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论》、《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基本思想,指出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强调对广大干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导党和国家不断前进!

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是传统文化中一直传承的。毛泽东主席,很深刻的意识到这点。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团结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最大的法宝就是这四个字:团结群众。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共产党难以打败国民党,更难以建立新中国。每个执政党都知道,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国家的基础不可能稳定。最早在共产党一无所有的时候,首先取得了农民的支持,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数最多的是农民,只要团结农民,一定可以取得广泛的合作基础。毛主席一生最喜欢采用的策略就是,人民战争。无论对国民党还是日本人,首先让出国土,让你占领国土,然后慢慢的小块分割你,包围你,让你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灭亡。他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只有人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

联系实际,最近几年中国的非典、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等国难关头,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发动全众一起来互助,渡过难关。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力量。

三、艰苦奋斗: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着新的发展。

毛泽东那豪迈书法写下的:艰苦奋斗。这四个大字让人觉得昂扬斗志永存。早在建国前夕,他就针对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郑重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条件,进一步阐述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其一,将艰苦奋斗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提出“勤俭建国”的重要建设原则,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其二,将艰苦奋斗作为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牢固树立正确思想认识的重要内容,提高广大党员群众对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一切勤俭办事的良好氛围。其三,将艰苦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克服个人主义和不良作风的有力武器,并将其统一到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各项工作之中。

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所号召并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投身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克服困难、不懈奋斗,产生了十分巨大的作用。而后,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特色表现,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的新论述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这些都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不断的深化。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由胜利推向新的胜利!

总结:

6.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篇六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你也许想不到,这简短、朴素而真情流露的话语却是出自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伟人邓小平。以前 只知邓小平是位风云人物,总以为他的一生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光芒笼罩的一生,他这样位高权重的国家领导人一定是高高在上的,但当我读了邓小平的女儿毛毛 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后,我方才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那充满艰辛、坎坷的奋斗历程,看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毕生的奉献与满 腔的热爱。

始读这本书尚觉乏味,可读到我们大颓大败的民族悲史时心情便异常沉重起来。外国列强的欺凌和满清政府的丧权辱国,激起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爱国 心。邓小平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相比起来,我真为自己生活在今天的太平盛世而感恩不尽,然而这安定和平、幸 福美满的生活不正是邓小平这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寻求真理、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吗?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心情也愈加振奋。留法学生中有大批热血沸腾的中国革命青年,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生活的困顿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不能熄 灭革命的火焰,此时,邓小平等优秀学生 相继踏上革命征程。

邓小平从一个进步少年到革命青年到伟大的革命家,就这么一路走来,茫茫大漠、滔滔巨浪、豺狼虎豹、枪林弹雨不 能叫他低头。他头脑灵活、办事机谨,为人亲和、坚持原则,与同志生死相交。说

起刘邓大军可能无人不晓,八年抗日战争 以来,这支骁勇善战的野战军打了多少仗、立了多少功真是数也数不清。邓小平,一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他从不体现出大喜与大悲,但他目标 明确、立场坚定,是个实事求是、斗志顽强、忠贞不渝的共产主义战士。

7.读《让步有度》有感 篇七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这是对中国未来的呼吁, 对教育回归正源的较量与挑战, 是中国教育走出死胡同的启程, 是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思路改革的嘹亮号角。对孩子让步太多, 孩子就想当然地疯长, 周围的一切让学生感到烦:父母喋喋不休地讲中国传统的孝道;每天起早贪黑“两点一线”的上学放学……除了学习以外, 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在家庭的温室里疯长, 他们是家中的宝。老师也怕“烦”。为了迎合家长爱孩子的情结, 教师就没完没了地要求, 用作业抑制孩子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自由, 用关爱的方式、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关在像笼子一样的学校里。这样, 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室里, 学生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与无忧, 触摸不到大自然的气息, 嗅不到泥土的芬芳, 感觉不到世界的精彩与无穷, 感受到的是学习的无奈。现实确实是这样, 学生在教师、家长不知疲倦的说教中成长为一只只井底之蛙。他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不敢越雷池半步, 墨守成规的思想在一代人的心中落地生根并开出繁茂花儿。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说出了教师心中无奈的话, 震撼了父母的心坎, 喊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怕孩子出现任何差错,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对教师加上了一条条堂而皇之的要求, 束缚了教师童心未泯的天质。有的家长管不了孩子, 想把育人树人的任务双倍加在教师头上, 然而又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受累, 对孩子多有包庇、溺爱, 形成“5<2” (学生在校5天的教育成果, 不如周末两天的娇生惯养) 的教育怪圈。教师“传道”的宗旨处在两难境地中, 何谈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对孩子让步, 既捆绑了教师的手脚, 更束缚了年轻一代梦想的翅膀。捆绑了我们的手脚是小事, 但是它困住了我们教育孩子快乐成长的思想;捆绑了我们的手脚, 就是捆绑了孩子, 捆绑了未来, 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故步自封、邯郸学步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是否想过,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可以为学生设想和创造时代;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能选择教育方法。马卡连柯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 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坏教师用一种方法教40个学生, 好教师用4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有权利、有义务, 就必须用爱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给他们一个完整的教育。精彩人生从小开始, 何必让步?“玉不琢, 不成器。”把孩子当宝, 何必用这种方式?经历磨难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青少年需要磨炼, 他们惧怕那黑黑的穿越未来的隧道, 总是渴望有一双援助的手将他们一路护送;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 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 就连进医院生孩子都要求医院做剖腹产, 没有经历产道狭小的空间, 没有经历艰难的挣扎;教师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 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 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抄给学生!这样下去, 将来的社会上, 怎能有独立、创新、慎独的人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不要太多迁就, 不要太多让步, 给他们受伤的机会、受惩罚的机会、锻炼的机会, 给他们磨炼的空间。这样, 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占据一席之地, 用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

8.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八

---读邓小平两篇文献有感

通过仔细阅读邓小平同志的两篇文献《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对于那个年代历史形式更加了解了,也了解了邓小平同志当时的一些思想观点,对于自身修养也是一种提高。

一、书名: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

作者:邓小平

背景: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主要内容:此文献就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区经济发展主要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延伸。整个文献分为六大部分,每一个部分的观点十分明确。第一个部分讲述了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并分析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要大力发展。其中具体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的效果;也解释了解放生产力可以通过革命和改革来体现,同时它同发展生产力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之后引出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有利于我们度过难关的观点,并说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我们要坚持这一观点。第二个部分就讲述了当面对发展社会主义,避免走上资本主义问题时,不需要过于谨慎,大胆去做,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犯“左”、“右”的错误。其中具体说了面对机会时,提出要大胆尝试,要有创造性,凡事都是闯出来的观点;从深圳的“三资”企业来举例论证大胆发展社会主义,不要过多的担心走上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还提醒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他辩证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有共同点也有区别,主张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如何发展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采取一部分先富起来,但是也要及时避免两极分化。第三个部分讲述了发展经济要讲效益,存在高速发展时期是正常的,并不是破坏了经济的稳定,同时提出了科技室第一生产力。具体讲到效益问题时,要抓住时机,通过分析发展国内可迅速发展的地区,主要发展这些地区;大力提倡科技发展,分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第四个部分讲述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防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避免功亏一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持不偏离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具体说了改革开放和打击犯罪行为这两手一点要抓,通过法制来搞;保持一种忧患的思想,谨记破坏易,建设难,同时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只有真正做到了人民民主专政,才能正确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五个部分讲述了党内的建设,要培养新一代的力量,避免形式化等一些错误的发生和延续。邓小平同志提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其中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要做长远的打算,从共产党内部抓起,进一步培养年轻人,让党内力量集中在老一辈的现象得到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党;除了培养人才之外,还要改掉党内出现的一些错误,形式主义就是一个大问题,重复的话应该精简的说,这是非常关键的;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不能死读书,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重在实践。第六个部分讲述了要坚定自己的信心,相信道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从我们中国应该走什么路线,什么方针,确定是什么,到应该怎么做,最后坚定信心走下去,邓小平同志一系列的谈话不仅思路条理清晰,而且提出许多观点十分具有说服力,最后还不忘鼓舞一下自己的士气。

二、书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作者:邓小平

背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主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那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通篇报告围绕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团结问题来展开论述,谈了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该怎么样去做到真正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么样才能团结一致,主次得当,思路清晰。报告开始首先回顾了三中全会的思想、意义,对其作了总结,通过三中全会点出报告主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然后从四个角度去分析认识这句话,第一强调了解放思想史当前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点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在那时领导干部中间出现了一些限制了思想解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势力的强权和自我分不清对错导致的,分清了原因之后紧接着谈了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出现条条框框,随风倒,本本主义等现象,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所以鼓动大家多开动脑筋,积极解放思想。第二谈到了民主,民主对于解放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说到了天安门事情,提出坚决反对反民主的行为,而且要狠狠地抓;要坚持民主,从经济上,提倡各地区进行民主化,地方统一思想,企业做到解放思想;关于工人农民基层方面,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说了要民主,就怎么才能民主问题,要加强法制,并且要迅速制定出国法,党法并完善。第三要处理遗留下来的问题,问题是存在的,而且不少,但是要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注意比较重大的问题,团结的问题,要从党内做起,从每一个同志做起;还谈到了对于毛泽东同志和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功劳,伟大,对于文化大革命对与错,更多的是要有时间了理解之后再作评价。第四点说要放眼未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了要重点研究的三个问题: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说明了当时情况,对于经济政策,重新学习方面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关措施,一定程度地鼓舞了大家,最后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表明决心。

三、关于我对阅读《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的体会

通过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对当时的经济情况有了一些了解,然后我看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这篇文章,更加让我清楚明白了当时的形势与政策。文章并不是很长,通篇阅读下来用了我一天的时间,但是里面有很多观点,深究的话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文章里让我体会最多的就是邓小平同志的提出的观点,现在我就他说的一些观点来谈谈我的体会。邓小平同志说:“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我觉得这里体现了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特点,不拐弯抹角,真正认识问题的根源,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就当时的年代来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经济问题上,时间上的紧迫,凡事都能抓住主题,本质,在效率上已经是成功一半了,联系我们的大学生活,也会有不少的问题,要想不耽误时间,提高效率,就应该直接发现其本质。邓小平同志还说了计划什么,制定什么,要是全方位的,要是细致化的,看问题全面,做到点与点的结合,并且不能模糊,既要全面也要清楚明确,我们大学生,当研究一个问题时,应该以多个角度来分析,只从一个方面解决了问题,而忽略了其他方法,这样永远也不会有提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说体现了要辩证地看问题,看清事物的两面性,也要看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当时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局势相对也不是很稳定,谁也不知道这条路是对是错,这是就要辩证地来看问题,再联想到我自身,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认识清楚,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很少看到好的一面,这样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烦恼。还有一个观点“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认为这是相当有道理的,有想法,有机会我们就要大胆地区尝试,畏首畏尾不去做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只有大胆去做了,才会有进步的可能,当然也会有不好的结果发生,这时就不要自乱了阵脚,及时纠正过来。这与大学的学习联系起来也有很大的作用,学习就是要有一种闯的精神,不怕犯错,挑战自己,这样才有新的突破,才有创造性。说完了要大胆尝试,邓小平同志又提醒了我们要警惕犯“左”的错误,这里再次体现出了辩证看问题的特点,分清大胆尝试的两面性,这让我知道了随时都要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性。还有一些观点,比如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出于主动的地位,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注重实践等都是很有道理性的。不过,有个别的观点我认为在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正确了。比如说提倡不争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是这样认为:对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当时起步的经济,时间是紧迫而重要的,争论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动摇了决心,大体思想没有错就不争论大胆做下去,但现在看来,也不能全盘否定了争论的作用,一些学术,研究的问题,不争论反而不利于思想的启发,这样也是不利于发展的。最后我想说说,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出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同志一些优点,他说在搞经济特区时犯了错误,这里体现了他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值得我学习。还有就是他非常有远见,他的想法不局限于现状,自我发现不足,自我改正,不骄傲,很有反省能力,这也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以上就是我阅读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两篇文献之后的一些认识和自己的体会,可能还存在一些认识不到位的地方,今后有时间会再次阅读,希望

9.《邓小平文选》读 后 感 篇九

看了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后,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句话表示赞同。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实是这样,只有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与时俱进,既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也要在改革中解放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的更好发展。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目前我们国家发展的很快,在去年国庆大典上,我从电视传播中看到咱们国家这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以及全国人民团结一

致的美好繁荣局面,我的心里很是高兴,对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深深的自豪。这也许是靠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我觉得这很重要,如果不坚持这些正确的思想,不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思想,我们国家在建设上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阻力。

首先是我对解放思想的理解。解放思想在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我觉得如果人们不解放思想,思想就会僵化,在许多问题上不会变通。如果一个国家不解放思想,就会无法与外界很好融合,很好的发展也会受阻。一个国家如果解放思想,它会看到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局限在眼前。就比如说我们国家,思想解放了,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可以把对国家建设有利的想法说出来,根据我国的现状,确定好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法、方针政策等等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党内生活进步,才能使国家建设更加顺利。

接下来我想说说事实求是。在高中政治课时就有接触过实事求是的概念,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这个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看来古人就知道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了,所以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论是哪个机关、部门,还是什么组织,都不应该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大到国家建设,一个国家就更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搞建设,这样才能让人民放心,让我们国家更好的与世界各国进行良好的竞争发展。

最后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最为一个中国人,我自愿为了国家的伟大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比如我现在是一名青年学生,我会努力学习,更好地为将来的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全中国人民来说,更应该团结一致搞建设。每个机关,每个部门,每个团体,每个公民等等社会角色,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各尽其职,这样也是一种团结一致的表现。

班级:09级水利水电本班姓名:扎西顿珠

10.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十

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之间的战争, 故事很精彩, 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走进三国, 在这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 我最喜欢的是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身上散发出的儒雅的文学气度令我十分敬佩。他通天文、晓地理, 用兵如神, 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七擒七纵”孟获的壮举令我震撼。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他让我懂得:智慧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是勤奋的沉淀。作为学生的我们, 应该努力学习,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放眼茫茫江东, 唯一能与孔明相提并论的也只有周瑜了。周瑜文采超群, 聪慧过人, 深受孙权赏识。可他妒嫉心重, 以致孔明小小的“三气”便使其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感慨。这也让我体会到:妒嫉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真心的交往、真正的友谊。

……

11.观邓小平有感 篇十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感动着。影片以访谈和追寻临时遗迹的方式,向我们再现了邓小平不同寻常的一生。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也是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成就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从早年去法国留学岁月,到觅雪大别山,再到三起三落;从保护科学家到恢复高考;从改革开放到深圳再演绎春天的故事以及为了高考回归与撒切尔夫人谈判,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风云中深思熟虑,不露身色,决策往往出乎常人预料的政治家风范。

----少年时代

通过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第一集,我们了解到少年时代的邓小平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期间年仅十六的他便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了抵制日货的活动,通过比较思考他逐渐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并于1920年9月11日远赴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做苦工,艰难生活没有压垮这个有着坚定意志的少年,忍常人只所不能忍,做常人不敢做之事,积极参加共产主义事业。回想那时的我们,正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不谙世事,尽情享受着我们的少年花样年华。由此,对于那时的邓小平,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感慨,这时怎样一种爱国情怀,才让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毅然决然的踏上异国之旅,独自承担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战争年代

回到祖国后,他在危机重重的大上海做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共产党员团结一致,勇于为为革命事业献身。后来年轻的邓小平,由于他头脑机灵,工作稳重踏实被派往广西做工作,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诠释了邓小平的戎马生涯。面对敌人精良的设备与众多的人数,勇不畏惧,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寡敌众,以智取胜。在长期的战争年代,邓小平战功卓著,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领导天才。

----三起三落时期

第一落一起1933年被临时中央政府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邓小平从中心县委书记第一次被打倒撤职下放,派到乐安县南村区当巡视员但邓小平数次据理陈述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他在会、寻、安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不管他们怎样残酷斗争采取什么措施,他坚信执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正确的就要坚持。他那坦荡的胸怀,革命的智慧和胆略,不畏强权让我十分敬佩。尽管下放,但还到各个乡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帮助下面出主意,开展各项工作。他的这种能上能下,对中共的事业兢兢业业,忍辱负重的非凡气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夏天,邓小平就告别宁都,到瑞金当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去了。

第二落二起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斗争的矛头就集中到

了刘少奇、邓小平的身上。邓小平被扣上了“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改造。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身处逆境不改其志,更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在改造期间,邓小平不论是数九寒天还是赤日炎夏,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一年到头不请病假,不请事假,总是按时到厂,按时上班,从不间断,从不无故缺勤。每次,一踏进车间的大门,见到工人第一句话是:“工人同志们你们早!” 到了工作台时,便脱去上衣,挽起袖子,立即聚精会神的干活。干活时,不讲话,不东跑西走,总是直着腰,钉在工作台前,双手紧握锉刀,以标准的姿势来回的锉着零件。他看上去是那么认真,那么全神贯注。看似十分单调的劳动,可他干起来却是十分的有滋有味,毫不厌倦。经他加工的零件,没有出过废次品。这是怎样一种高尚以及让人尊重的行为。他对中共的事业是多么的忠贞不渝,尽管目前又处在逆境,但他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信念始终坚持不变。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邓小平复出了!西方一家媒体就此形象地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第三落三起 1976年,邓小平被指控为“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离他第二次复出仅三年时间。1976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也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又一次转机。正是他这种乐观的心态,是他一直站立在政治的舞台上,挥其所长,最终使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时期

文化大革命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勇于承担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以巨大的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遗路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循序渐进,逐渐打开中国的国门,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很大程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当我们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时刻,及时给党和人民指明正确航向的,是小平同志;每当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的剧变引起人们忧虑和困惑的时候,能够高吮远瞩、玻除迷津,使大家头脑清暇、心明眼亮的,还是小平同志。

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永不放弃,执着的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由彼及己,像邓小平一样,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摆正心态,面对挫折时不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从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历练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的强大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智者。我们不仅要看到邓小平在正确领导使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国力增强等政治上的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还要看到他的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以及他的思想、做人原则、面对失败的态度等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会将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乐观的面对一切挫折,并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但永不退缩,坚强勇敢的走下去,这样,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多人生中美好的东西,我们的人生也将会更加的精彩。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话,成事在人,而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而我们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也在于

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看完纪录片,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久久的在我的脑海的中。。。

组员(分工):

上一篇:飞机结构的随机振动疲劳分析方法下一篇:大班社会领域教学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