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目标设计详案(共10篇)
1.语法教学目标设计详案 篇一
元日
二小南校 范胜男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屠苏”“曈曈日”“桃符”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屠苏、桃符、曈曈日的意思,感受过年的快乐与喜庆。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那谁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春节的七言绝句,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一)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学习”爆“: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加一加、组词、形声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呢?(师总结:爆竹用火点燃,点燃后火花四溅)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行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
学习“除”,怎么记?(翘舌音、加一加、换偏旁)出示农民除草图:图中农民伯伯在干什么?(除草)这里的除是什么意思?(去掉)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除”字?(除法)
3、在“除”中拆出来一个生字“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去偏旁、加一加、猜谜语)
每一年我们都希望有很多的食物吃不完,有很多的金钱花不完,所以过年的时候我们会祝福别人“年年有余”,(出示词卡,齐读)猜一猜这里的“余”是什么意思呢?(剩下)
4、播放鞭炮声:伴着喜庆的鞭炮声,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欢快)
谁来试着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行?(指名读,点评,齐读)
(二)1、过年后冬天就要过去了,马上迎来的是什么季节?(春季)出示“春风送暖”:猜一猜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来了温暖)你还知道哪些与“春”有关的成语或词语吗?(回答后大屏幕出示词语和成语,生开火车领读)
2、过年这么开心,人们吃饭的时候可以怎么庆祝一下呢?(喝酒)出示屠苏:在古代春节时人们喝的酒是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学习“屠”(加一加、猜谜语、理解字义:宰杀、屠杀)
3、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既热闹又喜庆,谁能读好第二行诗?(指名读)
出示前两行诗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再一次感受一下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
(三)1、文中哪个成语表示家家户户的含义呢?(千门万户)也可以说千家万户。你还能说出带有千„万„的成语吗?(开火车领读,积累成语)
2、出示第三行诗句:谁能根据字形,猜一猜“曈”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太阳)出示日出图片,曈曈指的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来认识生字的意思,这也是学习生字的一种方法。
3、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了千家万户,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那么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四)1、出示贴春联图片:观察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你会读春联上的内容吗?(同桌互读)
2、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除旧迎新,同时也表达对新一年寄予的美好愿望。在古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人们在门上挂着的是用来辟邪的两块桃木板,出示图片,这就是桃符,我们如今贴春联的习俗就是由古代挂桃符演变而成的。
学习“符”。(加一加、形声字、组词)为什么是竹字头呢?(生猜想)出示古代符节图片:古代的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慢慢演变成用玉或铜制作,兵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凭证,大家看这是一只什么动物?(虎)所以兵符又叫做“虎符”。跟老师读一读这些词。
3、从“符”中也能拆分出一个字,学习“付”。这个字可以怎么记呢? 出示图片,付是会意字,像人用手把一件东西递交给另外一个人,组词交付、付钱。
4、每一年人们都要告别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学习“换”。(字音、加一加、形声字、组词)同学们组的词真多,你们知道“换”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思吗?
出示“换”字的不同含义:在字典中,“换”字有三种解释,找学生读一读,给下列词语中的“换”字找到一个准确的意思。
(换衣服、交换、换车、换钱、换牙)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
5、出示最后一行古诗:你能在这行诗中找到一对反义词吗?(新-旧)学习“新”(组词、形声字)“新”字的部首是什么?斤字旁和斧头有关,“新”字本意是用斧子砍木头,现在多指与“旧”相对的含义。
学习“旧”:(加一加、组词)它的部首是什么呢? 你能说出一个含有这对反义词的成语吗?(除旧迎新)
6、出示插图: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你能不能说出宋朝人过春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放爆竹、喝屠苏酒、迎接太阳、挂桃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开心、喜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四、游戏巩固生字
同学们这节课的生字学会了吗?开火车组词领读。(爆竹声中巩固生字)除了本节课所学的词语,你还能想到哪些与过年有关的词语吗? 出示词语:开火车领读
五、指导书写“余”
1、谁来说一说这个字应该怎么写才能写好?
2、教师虚宫格内示范指导书写。
3、学生写、展示、评价。
2.语法教学目标设计详案 篇二
一、新目标初中英语的教材分析
《英语 (新目标) 》在分析了我国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适当的引入了国外先进的语言教育理念, 试图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尝试以生活为基础的任务式语言教学。因此, 该套教材的编写采用全英文, 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 与其他教材相比新引入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即以某个话题为线路, 有目的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体会英语思维、学习语言表达。同时也强调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目标英语教材总体上具有以下特色:
(一) 图文并茂。教材在排版上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兴趣特点, 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些极富情趣或者幽默生动的图片来配合文字内容, 摆脱了全文字教材的呆板枯燥, 增加初中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
(二) 实用性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话题, 内容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 选材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 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等因素,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三) 注重交际。教材增加了听说方面的比重, 以改善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存在的“聋哑”现象, 从开始阶段就加强对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训练。
二、初中英语的语法特点
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要结合初中英语语法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的教授语法知识。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英语与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加强口头和笔头训练, 以帮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
初中英语的语法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通过单词的各种变形来表示不同的语法关系, 是英语语法的常见形式, 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此类词汇转变规则的基础掌握。英语单词的语法变化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名词的单复数:a book - two books; a tomato - two tomatoes.
(2) 名词的所有格:mother's; doctors'.
(3) 一般现在时/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She plays;He knows.
(4) 动词的过去式:played; did.
(5) 动词的过去分词:asked; done.
(6) 动词的现在分词:working; writing.
(7)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great - greater- greatest; good - better - best.
(二) 英语词汇分为实词和结构词, 其中结构词是英语语法的基础成分, 常用的结构词有以下八种:
(1) 冠词:the, a (an) .
(2) 介词: at, on, in.
(3) 情态动词:should, can, must.
(4) 助动词: have, do, be.
(5) 并列连词: or, but, and.
(6) 从属连词:because, so, though.
(7) 关系代词:who, which, that.
(8) 疑问词:what, when, why, who.
(三) 英语常常通过加前缀和后缀来构成新词, 即派生词, 如:just, unjust, unjustness;Change, interchange, interchangeable。了解常规的构词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单词, 扩大词汇量, 在英语阅读中运用此法可以比较容易的猜出新词的意思。
英语的语法特点还有很多其他不同于汉语之处, 了解这些特点, 对于教师的语法教学来说大有裨益, 教师在教学时尤其要强调两种语言的差异, 加强学生的英语语法思维模式训练。
三、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方法
(一) 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教师在教授语法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些例句,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 找出这些例句的共同之处, 来发现某种语法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某种语法规则。如:在教授现在完成时态的语法结构时, 教师可以先列出例句:
I have been to Hainan.
I have returned your book.
He has cleaned the desk.
They have done their homework.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助动词have/ has + done”的语法结构。
(二) 演绎法
演绎法是指教师直接讲语法结构以公式或者概念的方式教授给学生, 让其直接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语法。例如,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强调句型的英语语法结构为“It is/was + 被强调的部分+ that ( who) + 其他”, 然后在学习和应用该语法时直接套用公式。演绎法过于强硬, 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较高, 而且直接记忆结构框架缺少趣味性, 但演绎法一般比较固定, 学生只要记忆了就不易产生错误。
(三) 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通过对比相关联的语法知识来系统性的掌握某类语法知识, 一般在语法的总结复习阶段用的比较多, 如过去完成时与过去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和将来完成时;情态动词、被动语态和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等语法的类比。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际的例句比较来区别不同语法间的差别和规律, 而不是纠结于各种语法概念的比较。例如, 通过对比Anna wrote a letter to her parents last night和Anna was writing a letter to her parents last night这两句话来说明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的区别, 前者表示过去某时某事已经发生, 意思是“安娜昨晚给她的父母写了封信”, 暗含“信写完了”, 后者表示过去某时动作一直在继续 (可能还在进行) , 意思是“安娜昨晚一直在给她的父母写信”, 暗含“信不一定写完”。
(四)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是教师较常使用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充分运用新目标教材的实用性, 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与学生进行英语互动交流, 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进行语法的学习。
除了日常的对话, 教师还可以给出相关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在讲授一般现在时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以“Myfavorite film/star/book”为题进行口头或笔头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日常表达时掌握某种特定的语法结构, 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课堂即兴发挥情景教学, 如在教授“Is this your pencil?”这一单元时, 第一阶段的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物品如尺子、书、文具盒等收集到讲台上, 让学生学习这些物品名称的英语表达, 并请学生上台确认这些的物品的主人来练习以下基本的语法结构:
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s that in English?
It’s a/an…
My friend is … This is her/his..
要求学生学会写“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 从而掌握下列基本语法:
Lost and found
Is this your …?Is that your …?Please call…Phone 855943.
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英语语法, 既高效又实用, 学生学习兴趣较大, 并且还能现学现用, 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训练, 符合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对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 儿歌教学法
儿歌教学法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吟唱儿歌的过程中, 了解并记忆某种语法结构。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具有很大的兴趣导向性, 学习注意力较易分散, 所以英语语法的学习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陈述和硬性的记忆, 收效甚微, 很多学生在语法的灵活运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一些有针对性的儿歌, 却能在语法的学习方面给予学生极大的帮助。
英文儿歌的种类很多, 用于现行英语教学的主要有游戏性儿歌、表演性儿歌、节奏性儿歌、和问答性儿歌等。这些儿歌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学生喜欢诵唱, 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
比如, 在学习“一般现在时中, 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 动词要变化”这一语法知识时, 可以通过下面的儿歌来巩固学习:
What do you do every day?
I drink milk every day.
He drinks juice every day.
I eat rice every day.
He eats flies every day.
I wear red every day.
He wears blue every day.
I ride a bike every day.
再比如, 为了解决学生容易产生混淆Are these...?和Are they…?这两个句型的肯定和否定回答的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Apples and Oranges, Tomatoes and Potatoes”这首儿歌:
These are apples! Those are oranges! These are tomatoes! Those are potatoes!
Apples and oranges, tomatoes and potatoes! Are these apples? Yes, they are!
Are these oranges? No, they aren’t….
学生通过吟诵儿歌句型, 通过举一反三来感悟语言规则, 这种潜移默化的语法学习显然比单纯的语法讲解更易于学生接受。
摘要: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英语表达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 初中英语更是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 因而语法的基础学习极为重要, 语法教学也成为当下新目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为基础, 结合教学实践来探讨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晓慧.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周謦馨.初中英语中英语儿歌教学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2
3.《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4.《麻雀》教学设计详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议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重难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猎狗、小麻雀、麻雀)
2、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你觉得这4个主角有什么特点?(小麻雀:弱小、惊慌;老麻雀:舍身忘己、奋不顾身、紧张、坚强;猎狗:害怕凶猛、惊奇、张牙舞爪)
二、读议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一至三自然段思考:老麻雀为什么要救小麻雀,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小麻雀的弱小?
2、议一议“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等词的作用,给“分明”换一个词代入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什么?
3、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哪!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自由读、指名读,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过渡:这样一只弱小、可爱又害怕的小麻雀,被猎狗发现了,多么紧张,多么扣人心弦啊!特别是第四、五自然段。
三、读议课文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一边读,一边拿出笔来在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画上横线,还可以将你想到的内容用简单的话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尝试在书上圈点、做批注(适时作学法指导)
师:没有写完没有关系,咱们现在换一种方式,把你的所思所想说给大家听,好吗?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谁来说说。
3、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引导朗读体会)
生:我认为老麻雀非常勇敢,当猎狗要吃小麻雀的时候,它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救小麻雀,它很了不起。
师:你说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奋不顾身”,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这两段话的哪些字里行间你看到了老麻雀的“奋不顾身”?
生:我从这儿看出来的:“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生读的时候,很动情,语音强调了两个“自己的”)
师:你现在站的就是老麻雀站位置,看,你的前面是„„.想想,在你的身后是„„把你现在急于想说的话告诉我们大家。
生:我看到大猎狗正一步步逼近我的孩子,我不能让它吃了我的孩子,我要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它。
师: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请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现在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就把你现在的感觉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感受。还有哪位同学想说一说吗?
生:我觉得老麻雀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
生:我从这两段话也感受到老麻雀的母爱。
师:(教师若有所思)伟大„„母爱„„的确如此,那这“伟大的母爱”你从哪些地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呢?
生:“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师:鸟是会飞的,可这儿却说,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你看到这儿,你怎么想?
生:我觉得它当时飞下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想,很快就飞下来了。
师:你感受到它的速度之快。请你读。(生读句子)
生:我认为老麻雀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它想赶快飞下去救自己的孩子。
师:你感受到了它心中的急切。请你读。(生读句子)
师:老麻雀心里为何这么急,它飞下来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当时情况如何?
生:(读)“猎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师:我们读的时候,都感觉好紧张,更何况老麻雀当时正面对着这一切。来咱们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教师读描写猎狗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师:我刚才见你读到“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时是这样的表情。(教师模仿学生的表情)你为什么这样,你想象“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
生:老麻雀太紧张了,它把全身的羽毛都竖了起来。它张开翅膀,挡在小麻雀的前面。
师:(指着板书)看,猎狗是如此庞大,老麻雀是这么弱小,可是它落在了猎狗的面前,落在孩子的前面,张开翅膀保护着孩子。谁想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从这两段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麻雀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救自己的孩子。
师:你说得太好了!从哪里可以看到它从未放弃?
生:“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师:搏斗?(指板书)谁和谁斗?老麻雀用什么和如此庞大的猎狗搏斗?
生:老麻雀用自己锋利的爪子和猎狗斗。
师:指导看图:你看,(教师指着猎狗的牙齿)这是什么?
师:(教师指着老麻雀的爪子)看得见吗?
师:是啊,搏斗就将在他们之间展开。假如这场搏斗会进行,结果会如何?
生:可能都会被猎狗吃掉。
师:是啊,它既没有庞大的身躯,也没有锋利的牙齿,它只能“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的尖叫”;尽管“紧张,浑身发抖”,但它仍“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为什么,为什么,老麻雀呀老麻雀,你是如此弱小,可你哪来这么大的勇气?
生:因为它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猎狗吃掉。
生: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是的。来我们一起读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出示课件)。
生:(读)“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生:是它心中对孩子的一种深深的母爱。
生:是母爱。
师:是的(板书:爱),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受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最深又是最浅,最复杂又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父母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你们想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情感吗?(齐读)
四、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感情升华
1、母爱的强大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自由读六七自然段)
2、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狗鸟之战“我”被老麻雀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想到这儿,“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3、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这爱的力量和爱的所在,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对母爱体会到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在卡片上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五、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带着感情放声读尽量把有关的段落背下来。
六、作业布置
1、想想猎狗走后,老麻雀和小麻雀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运用学到的真实、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为文章加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5.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详案 篇五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学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题目: 学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认识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三种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具体、写真实。
3.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三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求用词准确。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想象,运用三种方法:内心独白法,抓住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动作暗示法,抓住人物活动时的动作;景物衬托法,周围环境。用词准确,真实具体的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1.在学习内心独白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内心独白就是人物在内心对自己或对他人要说的话。
2.指导学生恰当的处理好内心独白法,动作暗示法,景物衬托法三者的关系。
教具准备:
1.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
2.课件。
3.对创设情景时表演的学生作以适当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认识什么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1.板书:学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2.提问:什么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回答。
3.教师归纳:人物的内心活动就是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想法、情绪、感受。学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就是要学会怎样把人物内心的想法、情绪、感受明明白白的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准确的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好吗?
二、学习内心独白法
1.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遇到一些事物,会产生这样、哪样的想法、情绪、感受。这其实就是你的内心活动。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样东西,请同学们注意。
出示礼品盒问:“你们都想到些什么?”
要求学生及时回答后,教师归纳: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说了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的,这其实就是你的内心独白。
2.出示课件,认识内心独白法。
课件:怎么办呢?把这张票给了他们吧,《大闹天宫》我盼了好多天了。不给吧,我说过给他们的呀,我急得在门口打起转转来。左思右想,我终于想出了个主意,下回学校再组织看电影,不管多好的片子,我都把票给他们。再说,我答应给他们两张票,这一张票,叫姐弟俩谁去好呢?干脆这一回我不告诉他们,等下回拿到两张电影票,我再对他们讲吧。通过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明白这段描述也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作者由矛盾到拿定主意的内心活动,是作者在内心说话给自己听的。并通过老师在“我急得在门口打起转转来”后面加一句“小弟弟呀,小弟弟,你可真把我难为坏了。”让学生明白内心独白法也可以是在内心说话给他人听。
归纳方法:把人物在内心自己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要说的话写出来,我们给这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起个名字就叫做内心独白法。(板书:内心独白法)
3.在设情景,及时练笔。
师述:请同学们再回到这个礼品盒上来,这个礼品盒出现在9月10日教师节那天,老师的办公桌上。当时,我曾经再三强调教师节不许学生给老师送礼物。因此,当看到这个礼品盒后,我很生气但当打开之后,老师的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同学们,当你看到这种情景,你又产生了哪些内心后动?请你用内心独白法写下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师生评析,重点点拨。
三、学习动作暗示法
1.出示课件,认识动作暗示法。
课件:我低着头进了门,溜着墙根往里走,眼睛往他们屋里瞟了一眼。偏偏被小弟弟瞅见了,他跑出来问:“有电影票吗?”我慌慌张张地摇了摇头。
引导学生读后讨论:这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的回答不外乎这段文字是动作描写,或人物内心活动描写。教师归纳:这段文字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暗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就叫做动作暗示法。(板书:动作暗示法)
2.创设情景,及时练笔。
师述: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刚刚进行过的单元测试。改过卷子后,我告诉大家这次考试个别同学成绩不太理想,但没有公布分数就把卷子发了下去。这时,我发现有几位同学的反应很有意思。现在,我就请其中的一位同学把他当时的反应再现到大家面前。请大家认真观察。
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发卷子时,自己的一系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表演学生当时的内心活动,并要求学生接着“老师把卷子一下子扔到他桌上,只见他……”这句话,运用动作暗示法写出这位同学的内心活动。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师生评析,重点点拨。
四、学习景物衬托法
1.板书:景物衬托法。
2.师述:提起景物衬托法,老师就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同学们,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活动呢?是怎样写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物衬托出了作者孤寂、忧郁的内心活动。教师归纳:这种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就叫做景物衬托法。
3.唤起共鸣,加深印象。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运用景物衬托法写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段,和电影、电视中为衬托人物内心活动而采用的拍摄周围环境的手法加深印象。
4.指导学生运用景物衬托法进行口头练习,师生评析。
五、学生运用所学的三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展示修改后的习作,师生评析
重点使学生理解三种方法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但并不是孤立的,可以在文章中穿插运用,相互协调,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恰当的表达中心思想。
学生习作:
咦!真奇怪,这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是谁送的呢?它竟有这么大的魔力,使郭老师的脸色一会儿“阴云密布”,一会儿有“多云转晴”,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呢?让我猜猜,难道会是钱吗?不会的,郭老师可不是那样的人。嗯,是一份温馨的祝福?是一张记录着往日那些快乐时光的照片?是一本以往调皮学生书写工整的作业本或一份保证书?是哪位细心的同学发现这几天老师的嗓子沙哑而送的一盒润喉片?还是……真想马上就知道。郭老师,您就别难为我们了,还是赶快揭开谜底吧。(河南宏力学校 高家慧)
6.文言句式的教学设计(详案) 篇六
——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
作课人:张小晋 [教学目标]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高考。
2.让学生通过与教师一同归纳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这一知识,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归纳、总结、讨论等方式学习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4.通过学习调动他们的做古文阅读题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自己能行。【教学重点】
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
宾语前置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古今言殊”。他说,尽管是为《论语》作注的大学者朱熹,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参与孔子与其弟子的交谈,春秋孔子他们的说话,宋人朱熹一句也听不懂。为什么?“古今言殊”。
二、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 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 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 的一个考点。
三、回顾句式类型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四、课堂活动
(一)动宾前置 1.学生练习
练习一:翻译下列句子
以为莫己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良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童子何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2.师生归纳总结动宾前置的情况。
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二)介宾前置 1.学生练习
练习二:翻译下列句子
君何以知燕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
胡为而来哉?
一言以蔽之。
歌以赠之。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并力西向。
2、师生归纳总结介宾前置的情况。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三)介宾结构后置1.学生练习
练习三:翻译下列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佚之狐言于郑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师生归纳总结介宾结构后置的情况。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1)介词结构“于„„”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结构“以„„”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五、课堂练习练习四: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
B.吴子未之恩也。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甚矣,汝之不惠。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六、布置作业
1.资料上的文言句式题;
2.2010年全国高考卷I、2010年浙江高考卷、2009年天津高考卷上的文言文阅读题。
七、课后小结
从本节课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生掌握了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宾语前置这一特殊句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这一知识点是在翻译题中考查,学生的翻译不到位,句式掌握了,但一些重点字词翻译不出来。
八、课后反思
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立足课本抓好重点实词这一知识点。
附
板书设计
(一)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二)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 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三)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 1.介词结构“于„„”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7.式与方式教学设计详案 篇七
式与方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一节式与方程的复习课,早就听说51小学是足球特色学校,相信大家的足球踢的一定很棒!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假设学校有x个足球,一个足球80元,x个足球要多少钱呢?(80x)这里我们运用了什么数量关系?
2、同学们,看一下,在数与字母相乘,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回答的很完整,下面我们继续解决和足球有关的问题。
出示:a.我要把x个足球平均分给六年级3个班,每班分()个。
b..排球的个数比足球少5个,排球有()个。
4.同学们我们这些都可以叫做式子,这些式子表示了数量,数量关系。那么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呢?通过昨天的整理,谁来说说?
5.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计算公式,有没有用字母表示的?都有哪些呢? A.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c=2(a+b)
s=ab 等
B.字母除了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同分母分
bcbc数的加减法,如:
+=等。
aaaC.可以表示规律:ABB ABB ABB等。
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解方程。
1.同学们我们知道把x个足球平均分给3个班,如果每班分了21个,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方程)出示:x÷3=21 2.出示: x÷3>21这是方程吗?(不是,这是一个不等式。)3.关于方程你能想到哪些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A.什么是方程
B.方程的解,和解方程。C.解方程的依据。D.等式的基本性质。
3.试着解一下方程吧!
1x① 4x+2×5=30
②6+4x=10
③x-x=21
④=30%
446.谁来分享下你的答案。
A.第一题先算2×5,依据是运算顺序,然后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B.第三题运用运算定律先变式,然后在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C.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进行变式,也可以先根据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变式,然后在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7.方程的解对吗?如何验算?
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看左右是否相等。
8.在解方程时,如果不能直接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尽量先把方程进行变式,然后在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
三、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同学们,会解方程,那什么样的实际问题适合用方程解决呢?我们一起做一下。出示题目:
A.1.已知足球有63个,如果足球的个数是篮球个数的2倍少5个,篮球有多少个?
B.已知足球63个,如果篮球个数是足球个数的2倍少5个,篮球有多少个? 3.生做题,出示并解释思路。
4.对比这两题,思考一下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什么样的题适合用方程解?
小结:在做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步一定要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未知用方程解决。5.用一根长10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已知长是宽的1.5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6.思考一下这一题我们该设谁为X比较合适?小组交流下。7.试着做一下,怎样验算呢?(代入题目中)8.想一下,在做解决问题时,我们的步骤是什么?
1.分析题意。2 找等量关系 3 设未知数 4 列方程解答检验
8.语法教学目标设计详案 篇八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视频中哪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两届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哪些事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烟火、卷轴、活字印刷术、击缶,田园风光、高速列车、泰晤士河、划船运动、板球运动、大笨钟、体育代表团)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伦敦奥运会都向世人展示了本国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同时也是文化的盛会。世界各国的文化在此闪耀其独特的光彩又和谐的交融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文化直通车,踏上世界文化之旅,感受多元文化地球村的无穷魅力.2、学生质疑、启发引导;
首先我们来进行预学检测,打开书P54,小组交流,快速完成。请各小组抢答。(计分)(板书: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第一框 世界文化之旅)
看来同学们预学做的很全面。在出发之前,看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请XX同学读下(幻灯片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生读)
3、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入世界文化之旅第一站.品多彩世界文化。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环节:
我是小导游.课前让同学资料,给点时间,把你的材料整合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活动结束,我们要评选一名金牌小导游.希腊小导游让我们感受到了希腊浓浓的文化气息。俄罗斯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了舞蹈还有人物不愧是来自浪漫的国度,法国小导游首先在欢迎客人的时候给了一句贴心的问候,紧接着一道丰盛的大餐,最后在酒足饭饱夜幕低垂之际让我们登上埃菲尔铁塔欣赏巴黎的夜色。真是不同凡响。还有哪组?看看这组将带我们领略哪个国家的风情?美国小导游提到了圣诞节。世界许多的国家都过圣诞节,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你知道埃塞俄比亚人是怎么过圣诞节的么?(学生答)委内瑞拉人呢?提到粽子,你想到我们国家哪个传统节日了?(端午节)
想想我们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哪个小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
下面我们一起浏览世界文化。幻灯片展示各国文化图片.请同学思考回答:短短几分钟,我们感受到了各国的文化魅力,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回答: 1.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2.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3.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4.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教师小结: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就构成了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板书)
在我们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之后.我们的文化直通车继续前行,进入世界文化第二站:奏和谐文化乐章(和谐的文化乐章 板书)
活动三:做一做:各国不同的见面礼仪
首先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国的见面礼仪有什么不同.小组内练习表演一下。哪个小组表演中国人见面?日本人见面?美国人?泰国人见面是?同学表演的很精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泰国人用合十礼么?泰国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家,所以佛教文化对泰国人们有着深渊的影响。而美国的拥抱礼仪正是美国文化年轻开放的体现。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他们待人处事的方式以及语言是不同的,因为这些不同,使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在交往时闹出了很多的笑话,你听说过没有?学生举例。因此我们说文化存在着差异,各有千秋。如果文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世界各地独特的文化以及自然风景加以保护。比如我国的昆曲、长城等。那么面对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活动四:世界文化大融合
请大家欣赏《功夫熊猫》片段,注意观察片中有哪些中国文化元素?短片欣赏到这里,谁来说说你看到哪些中国文化元素?
(熊猫,中国功夫,建筑,红灯笼,面条,风筝,鞭炮)
由美国制作的《功夫熊猫》完全取材于中国文化,上映后受到全球观众的热捧。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总结: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学生总结:沟通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我们主张各国文化互相借鉴、共同繁荣。
4、体验成功,多元评价。
同学们,我们的文化之旅到此结束。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5、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下面做几道题,检测一下同学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各组抢答。1、2、3、这节课,第X小组第一名,后面 的小组下节课要加油!
大家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如何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带着这个问题,预学下节课
9.语法教学目标设计详案 篇九
教学要求:
1.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2.学会本课十五个生字新词:理解“波涛、澎湃、窃窃私语、
免费、储藏”等词意,能理解长句的意思,复习顿号的用法,能背
诵课后第二自然段。
3.进一步学习运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二、预习检查。
师:大家按要求预习过了吗?字音能读准吗?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认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黑板)
生(认读):“储量、蕴藏、细胞、贝类、免费、乌贼、植物、梭子、
波涛潮湃、窃窃私语。”
师随机点拔:“费”上半部分是“弓”、“J”、“I’;
“梭”的右下部分是折文儿。
三、学习过渡段。
师:字音能念准了,接下来学习课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请你标注好段号。
生:(标注段号)
师:仔细看看课文,想想哪个自然段概括了全文?
生:是第3自然段。
师:请读一遍。
生:(读)
师:这句话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它的前面写的就是海底。
(生答:景色奇异)
后面的内容写的就是(生答:物产丰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师:课文哪几段写海底景色奇异?(指板书)
生:第1、2自然段。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学1、2自然段,把你觉得奇异的景色划
出来,过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注意你如找到第一处就标上1,
找到第二处就标上2。
学生自学。
师:谁先找到了第一处?我们按顺序说。
生:我找到的第一处是“海面上波涛潮湃的时候,海底依然
很宁静。”
师:“波涛澎湃”是什么样子?大家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学生用手势表演。
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很宁静,这景色的确够奇
异的。来我们把这景色的奇异读出来。
学生读句。
师:还有哪些景色奇异的地方?
生Al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
了。
生B: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
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这景色也很奇异。
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前面一句讲到“500米以下就全黑了”,而这一句却说
“500米以下有光点在闪烁”,我就觉得奇异。
师:一齐来读一读。
(学生读句)
生C:“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一句也写出了海底
的奇异。因为刚才讲到海底宁静,这儿却说“海底有声音,真奇
妙”。
师:读一读。
(学生读句)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么多写“奇异的景色”的句子,现在我们
重点地来研究一句话。(老师挂板书,学生读句子)
(句子是: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闪的
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师:在这句话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关联词,它强调了海底景色
的奇异。大家注意到没有?
生(齐答):”却”字。
师:是的。同学们能把“却”字放进前面渎过的几句话中间
吗?我们先来试着改一改。
学生(自行口头练习)
生: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很宁静。
师:第2句话怎么改呢?可以把“虽然”用进去。
生:海底虽然很宁静,可是海底的动物却常常在窃窃私语。
师:你可以把“可是”去掉,把“虽然”一词放在最前面,再试
试。
生(再改):虽然海底很宁静,海底的动物却常常在窃窃私
语。
师:看看最难改的这一句--“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
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怎么把这“却”字放进去。
学生纷纷主动地练说。
生A:海面上阳光虽然很灿烂,却照不到海底。
生B:海面上阳光虽然刺眼,海底却漆黑一片。
师:“漆黑一片”这词用得好。
生C:海面上火辣辣的阳光照在海面上,海底却很黑。
师:你在这句话里反复用了两个“海面上”,你能不能修改?
生C:火辣辣的阳光照在海面上,海底却很黑。
师:改对了。
生D:海面上阳光灿烂,海底却一片黑暗。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法,真好!
同学们,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
生:不是。
师:有哪些声音?
学生自由读有关段落文字。
师:我们一起去深海通过水中听音器听一听,好吗?
(看录像听声音)
师:听到声音了吗?能不能听得很清楚?为什么?
生:听到了,但听不清楚。因为动物们在窃窃私语。
师:“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生:(争着说)就是小声地说话。
师:你们四个人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学生表演)
师:再请大家做做海里的动物,轻轻发出各种声音,读读有
关文字。
学生再次表情读(很大声)
师:动物们是那么大声说吗?
学生轻声地表情朗读。
师:大家想看看深水鱼吗?我们再一次潜入海底去瞧瞧。
看的时候,要注意那些光点,发挥你们的想像,想像那些光点有
的像什么,有的像什么,有的还像什么。
(看录像,随时定格)
师:看仔细,充分想像,现在请同学们先接这个句式写下来,
过会儿集体交流。
学生按句式写话、交流。
生A:……有的像夜航飞机,有的像夜明珠,有的还好像丝
带。
生B:……有的像会发亮闪着光的簪子,有的像闪烁的灯,
有的好像--条正在觅食的蛇。
生C:……有的像闪烁的灯,有的像一连串会发光的水晶
珠,有的还好像一排整齐的灯炮。
生D:有的像一只只萤火虫,有的像会发光的电缆,有的还
好像闪烁片片银鳞的龙。
第二课时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先听写
(听写,老师当堂批改)
师:大家一齐把第2自然段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学生齐背)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往下学,看看课文讲了哪些丰富的物
产?请同学们默读4-6自然段,按题目想想这几段讲了哪些物
产?讲大类。
(出示题板)海底的--物产很(1),有(2),有(3),还
有4(校对答案是什么)
师:先来研究写海底动物这段,请读一读。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海底动物多吗?
生:多。大约有3万多种。
师:刚才听到有位同学强调了“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万种”
的“已经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生: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万多种,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
师:那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划出答案。
学生齐说:“写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师:看看活动慢的有哪些动物?活动快的有哪些?活动怪
的又有哪些?并请你说明理由。
(学生动笔在书上边学习边作记号。)
师:这样说:“我觉得什么动物活动慢,为什么?”
生:我觉得海参活动慢,因为它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
师:每小时前进4米,你怎么就知道它慢了呢?
(学生思考、老师举例说明)
师:我们走一步大约是l米?四米几秒就可走完,可它却要
走4小时,是不是太慢了?!
你还从哪儿看出“慢”?
生:海参是靠肌肉收缩前进的,而且是爬行。
师:对。我们试着夸张地读出它活动的慢。
(学生读句)
师:还有哪个词也可看出它的慢?
生:只能。
师:对。要它再快些还行不行?
生:不行。
生:我觉得身子像梭子-样的鱼活动快,因为它每小时能游
几十公里,比海参快得多了。
师:通过比较你知道了,我们再来算算,如这种鱼游80公
里,等于多少米?是海参活动速度的几倍?
生(抢着答):80000米,2万倍。一比较,我们就知道了
“’快”!
(学生读句)
生:乌贼章鱼活动怪,它们是靠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的。
师:什么是反推力?你能指挥老师来演示一下吗?
(学生纷纷举手)
生:用双手靠住黑板,用力向前推,人往后去,这就是反推
力。
(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其余学生表示赞同)
生:活动怪还有贝类。它靠轮船前进活动。
师:“巴”其实就是什么意思?
生:吸。
师:贝类聪明吗?
生:又懒又聪明。怪怪的,毫不费力就能进行长途旅行了c
师:也请大家通过朗读,读出他们行为的怪。
(师生分句对读)
师: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是写植物吗?
生:不,写的是地形。
师:那后一句又写了植物哪两个方面?
生:色彩和大小……
师:我们随潜水员去海底看看,过会儿请你说说你最感兴趣
的是什么?(看录像,请学生自由发言)
生A:我最感兴趣的是红色海藻。
生B:我最感兴趣的是绿色海藻。
生C:我最感兴趣的是绿色森林。
师:海底的森林和草地指的就是什么?
生(齐答):海藻。
师:海底除了有动物、植物,还有
生(接):矿产。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海底矿藏,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段。
(学生读)
师:请拿起笔找出“藏”的近义词,“丰富”的反义词和另一对
反义词。集体交流校对:储,稀有,陆--海。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认为这篇课文可分几段。请在书上划
上分段记号。说说怎么分?
生A:1、2自然段并成--段,3-6自然段为一段。
生B:我把第3自然段独立作为一段,因为它是过渡段,把
前后内容都写进去了。
(学生大部分举手反驳。)
生C:我认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有一组关联
词“不但……而且……”强调的是“而且”后一部分的内容,应归
为下一段。
(学生的手纷纷放下表示赞同,老师肯定)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A:我学到“波涛澎湃”等新词。
生B:我学会了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
生C:海底真美妙。我长大了一定要当科学家,研究更多生
物。
师:希望你的愿望成真。
10.《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详案) 篇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3.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间 熟读课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雨》,先来热热,读一读词语吧!生读词语。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3、现在让我们随着秋天的雨去寻访秋天的脚步。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秋雨的美。
1、师:秋天的雨都有哪些美丽的颜色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秋天的雨都把那些颜色给了谁?
生答,课件出示。
理解“五彩缤纷”,进行词语训练。
师:孩子们这么多好看的颜色在一起,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们吗?
生:五彩缤纷。
师:对,你们还能说一说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好多漂亮的颜色的?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出示课件。
2、逐句学习,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师:这么多美丽的景物,课文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
(1)出示银杏树图片及句子 师:看,这是什么? 生:银杏树
出示句子,指明学生读句子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好!师:好在哪里?
生:“扇哪扇哪”读得轻轻的慢慢的,感觉小扇子在我旁边扇着呢。师:说得真好!师: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
教师:满树的黄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多形象的比喻,这满树的小扇子一扇,夏天的炎热就不见了。请大家带着舒服的感觉读一读。
齐读。
(2)出示枫树图片及句子 学生练读描写枫树的句子。
教师:在绵绵的秋雨中,红红的枫叶从树上飘落,它在空中——飘哇飘哇,像什么一样,告诉我们凉爽的秋天已经来了?
生:邮票
师:谁能带着凉爽的感觉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也让我感觉到了秋天的凉爽。(3)对比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出示两组句子
师:请大家读读这两组句子,看看哪组句子读起来更优美?
生:第二组
师:为什么?谁来说?
同桌交流
生:因为第二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变得更生动形象。
师:说的真好,把老是想说的话都说了。比喻呢,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好像把句子中的画面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样,让我们读起来也感觉十分的优美。
(4)出示田野图片及句子
师:同学们,秋雨悄悄地来到田野,田野就变成了什么? 生:金色的海洋。
师:请大家带着农民伯伯的喜悦一起读一读吧。齐读。
(5)出示果树图片
师:同学们,看图片你们知道美丽的秋雨姑娘把什么颜色给了他们吗?
生:橙红色。
教师引导理解“你挤我碰”的拟人手法
师:孩子们,“你挤我碰”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为什们用在橘子、柿子身上呢?
生:因为它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拟人啊,是把橘子、柿子当做人来写,这样也可以使橘子更生动形象,让我们读起来感觉更亲切。你们明白了吗?谁能读出这些水果争先恐后的感觉啊?
指明学生读。男女生比赛读。
(6)出示描写菊花的句子
师:同学们,秋雨把更多的颜色给了谁啊呢? 生:菊花
师:菊花可真美!孩子们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生:还有好多颜色。
师:对,那你们想一想,还见过其他颜色的菊花吗? 生:大红的、粉红的、浅绿的„„ 师:谁能读出菊花的多和美啊? 指明学生读。
师:漂亮的女同学们,请你们扮演菊花仙子来读读这句话吧。
女生齐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一朵朵美丽的菊花正在秋雨中绽放呢!
(7)运用比喻,训练说话。
师:孩子们,老师还发现秋雨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你们还发现秋雨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想一想,把你想到额写下来吧!
出示课件。
它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它把___色给了___,____的_____像_______。同桌交流。
指明学生说,同学评。教师评价。
3、配乐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师:孩子们,我们眼中的秋天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把你听到的景物呈现在脑海中。
(1)教师范读
师:请大家轻轻的睁开眼,把你听到的景物说出来吧,如果想不起来,可以看看书。
(2)学生练读
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老师要为你们点个赞!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师:孩子们,秋天的雨这么美,它一定还藏着好多有趣的事呢,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这两段分别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孩子们的脚为什么会被勾住呢?
3、读了第四自然段,你都记住了哪些小动物或植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呢?
小组讨论交流
指明代表起来回答1题。
师:对,第一句都是他们的总起句,整个段落都是围绕这个总起句来写的。
指名学生回答2题。
师:那老师请大家想象以下,小朋友在这个时候最想做些什么呢?
生1:想一直站在树下不走了。生2:想摘好多的水果吃。
师:那孩子们,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水果能随便摘吗?
生:不能。
师:对,我们可以让爸爸妈妈给我们买来品尝它的香甜。让我们带着小朋友的快乐心情把第三段读一读吧。
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孩子们,读了第四自然段,你们都记住了哪些小动物或植物啊?
生:小松鼠、小青蛙、杨树柳树„„ 师:它们都在做什么呢?
生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间。
四、总结课文,1、师:孩子们,秋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通过这扇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生1:我看到一个美丽的秋天。生2:我看到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师: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你们眼中的秋天真实太美了,孩子们,课文中也有好多优美的语句你都记住了哪些呢?给大家两分钟,快速的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看谁背的又快有准,开始吧。
指名学生背诵。师评价。
2、师:孩子们,是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带来了冬天快来的信息。它像一首诗,它像一幅画,它让我们更加喜欢美丽的秋天。难怪作者会在文章最后这样写道——(引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齐读最后一段。
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全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你们喜欢秋天吗?
生:喜欢。
师:那带着你对秋天的喜爱,再把课文读一读吧。生齐读课文。
五、作业
师:孩子们,秋天还有好多的美景等着大家去发现呢,课下请大家从大屏无上的题中任选一道认真完成,为参加本单元的展示会做好准备。
出示作业:(1)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
喜欢的词句。
(2)从课外书中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你喜欢的秋景。
六、板书设计:
11秋天的雨
到来 丰
收 颜色
欢 气味
【语法教学目标设计详案】推荐阅读:
unit 11 语法(新课标版高一英语教案教学设计)10-09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析08-04
英语语法教学改革探索06-24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式08-26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经典案例07-25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09-05
《论初中英语语法有效教学》杨晓燕06-19
语法复习二、主谓一致 (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