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精选8篇)
1.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一
论文摘要 高校突发事件不仅给学校带来有形的物质损失,同时也会给在校师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精神影响,这样就使得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显得比较重要。本文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必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功能进行了探析,以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治理有所裨益。
论文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使一些大学生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对其人格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又与教师、职工、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处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实现路径,以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治理有所裨益。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我们在这里沿用洛阳师范学院吕鹏在《高校突发事件概念、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对高校突发事件定义:“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有突发事件的共性,还有自己的特征。一般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而认识高校突发事件。
(一)突发性
从我们对突发事件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突发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无论是由于人为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这类事件都是高校方面未曾预料到的。也就是说,学校突发事件的事件地点、原因后果、时间过程、持续时间和危害后果都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且往往超出高校正常的应对能力,令管理者措手不及。
(二)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中明确,这类事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等危害。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还会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和混乱。抛开物质的损失不计,思想和心理上的恐慌是罪可怕的。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往往会造成整个校园的混乱。这样的混乱又会加剧高校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三)主体活跃性
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活跃性。这不仅表现在思想上,更是体现在行为上。这种思想和行为上的活跃性是突发事件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高校大学生的活跃性思维和行为方式一旦不被校方接受或被禁止,那么他们就会寻找一种非机制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样突发事件的发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如果高校的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并且为他们的活跃性思维和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释放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突发事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避免的。
2.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二
高校是人群密集的地点, 大量的年轻学生聚集, 他们具有思想活跃、爱国、民主意识强、易冲动等特点, 使得高校出现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多样。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学生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随之而来高校突发事件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1.北大、清华校园餐厅爆炸案。2003年2月25日11时50分左右, 清华大学荷园餐厅一层发生爆炸, 共造成6人受伤, 其中一位是博士后, 一位是北京广播学院的进修生, 其余四人皆为清华教师。25日13时20分左右, 北京大学校园内农园餐厅一层发生爆炸, 共造成3人受伤, 其中一位是餐厅的管理员, 一位是餐厅的保洁人员, 一位是前来餐厅应聘的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生。
2.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跳楼事件。14日18时许, 中国传媒大学47号楼学生公寓 (静思苑) 发生学生坠楼事件, 一女一男两名学生先后从公寓楼坠下身亡。据了解到, 这两名学生均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女生为研究生, 男生为本科生。
3.2007年我国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06起, 中毒13280人, 死亡258人。在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中, 学校仍然是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 全年报告117起, 中毒3773人, 死亡6人。
上述发生在高校校园的事例暴露出高校安全的危机, 高校不仅仅是单纯提供学生学习、休息的场所, 它更像一个小型的社区。如今的高校校园“社会化”趋势愈发明显, 导致校园内从业人数众多, 构成成分极为复杂, 大大增加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确保学校的稳定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 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
二、依据和方法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 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为依据, 结合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从动态和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突发事件加以综合考察。
目前, 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机制系统。根据这个理解, 可以由此引申出两个理论, 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论和机制论。这两个理论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所谓要素, 就是构成有机系统的基本要件和因素。其内涵可以理解为, 第一, 要素是与整体相联系的, 关联性是要素的一大特性;第二, 要素是整体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单一性是要素的又一主要特点;第三, 要素是系统有机内在的构件, 内在性是其基本特点。在要素论问题上, 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在此我们采用张耀灿教授的“四要素说”, 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持条件) 。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 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方式, 对教育客体施加与教育内容相关联的教育影响, 从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机制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特定的含义,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它是有机体构成要素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自行调节的组织, 其形式是动态的, 过程是系统的。
本文选择以要素论和机制论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对策的基本依据和方法。主要有以下理由:第一, 从要素论的角度进行研究, 因其具有单一性、内在性的特点, 所以可以紧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体, 又可以避免重复。第二, 从机制论的角度进行研究, 可以弥补从要素论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不足。因为机制论具有动态性、整体性、系统性特点, 从而可以避免过于单一的研究静态的要素。正所谓“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三、应对和解决
(一)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教育者)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实施者。面对高校突发事件, 教育者事前应具备分析预测能力、事中应具备快速应对能力、事后应具备善后处理能力。要使教育者具备以上的能力, 必须需要有一整套培养途径。首先, 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应急能力培训。应急能力培训应该注重教育者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获得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培训以突发案例为主要内容, 以培养开发智力为目的, 以案论理, 在高度仿真的领导活动场景中, 运用启发、引导式手段来激发思维和创造, 从而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其次, 教育者应主动自学有关突发事件知识, 熟练把握应急要领并加以实践。一方面, 教育者应认真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技巧, 汲取成功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应急水平。另一方面,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教育者应积极参与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 善于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三, 应该强化教育者的危机意识。表面上看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 事先是难以完全预料的。但事实上, 很多突发事件都有一个逐步积累和酝酿的过程, 在实际的工作的过程中, 教育者只要及时抓住引起突发事件的苗头, 是可以扼制突发事件的发展或减少高校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教育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重要保障。无论对于学生突发事件的前期预测、中期控制、后期整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 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此可以建立三个环节的教育机制。事件发生之前, 应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的力度, 一方面, 培养学生危机应急意识, 可以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同学们灌输危机意识思想, 并可以辅之以危机演习等实践手段加强效果。另一方面, 应加强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同学们的法制观念和心理承受能力, 使他们一旦产生异变心理即能较快地进行自我调节平衡。事件发生之中, 在处置过程中, 要采取多种方法, 做好思想稳定工作, 必要时由党委、地方行政机关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进驻事发区, 稳定学生的情绪, 使之可以较快的稳定突发事件。事件发生之后, 在事件处置之后, 仍然需要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工作、心理恢复工作, 要切实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防止出现思想波动, 出现反复的情况。另外, 也要从同学们的反映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内涵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内涵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有效手段。首先,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宣传教育体系, 其中应该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板报等平台和手段。可以不定期开展各种正面宣传活动, 指派能力强素质高的宣讲员深入师生群体进行正面宣讲, 使之深入人心, 从思想上根除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其次, 建立危机心理咨询机制。心理咨询是新时期新兴的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具有调节、激励、预防的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场景下的危机心理咨询对处置突发事件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因为高校突发事件场景下学生由于其特有的易冲动等特点, 他们的心理波动更加剧烈, 恐惧心理更加深重, 所以他们就更需要危机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具有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针对不同情况的心理障碍开展咨询, 可以运用控制呼吸法、宣泄法、阻断法、逐级暴露法等帮助受众克服恐惧心理。第三, 建立师生平等对话机制。这对融洽主体和客体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的关系, 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把问题消解在初始阶段, 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对话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有效的平台, 扩大对话的渠道, 提高对话的效率。
4.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氛围
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氛围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必要环节。净化学校及其周围的环境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协调各有关部门, 加强学校内外的环境综合治理, 稳定学校内外的治安环境, 尽可能将可能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其次, 可以在学校周边的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形成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发挥周边社区对大学生的社会导向、社会渗透和社会影响作用, 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三,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构建优质环体的基础, 所以应该着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 应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只有大力夯实校园的物质环境基础, 提供全方面的后勤服务, 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满足学生的需要, 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 应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凝聚了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 体现了大学生的朝气和活力, 折射出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各种良好状态。通过合适的精神文化的建设, 可以使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得到很大的缓解, 有利于高校的和谐稳定。
(二)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急机制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前期预测机制
所谓“预测”, 就是人们通过事先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对未来某种不能确定的东西或未知的情况作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设想或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 突发事件虽然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偶然性的表象背后潜藏着必然性的内因。从这个角度上讲, 高校的突发事件是可以预测的。准确及时的预测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科学化水平, 而且能够未雨绸缪, 引导社会避免和防范高校突发事件。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作用, 应当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重视对高校突发事件自身规律的研究。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因此, 只有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自身规律的研究, 才能提高对突发事件本身的认识, 处理起来才可能减少盲目性。第二,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这一点在前文已多有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第三, 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手段和科学的预测方法, 加大在不同类型高校突发事件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只有这样, 才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防范和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中期引导机制
在这一阶段, 由于突发事件突如其来, 往往使各方面乃至整个学校都措手不及, 同学们的思想情绪也会因此出现较大的波动, 容易产生从众或集群行为, 并有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首先介入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确保学生思想稳定。在突发事件中, 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非常迅速, 甚至今天就不同于昨天、下午也不同于上午, 很快在变化中不断达成新的共识或产生新的认识冲突, 所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心态变化, 在号准脉的基础上, 第一时间把握引导学生思想变化的关键时刻, 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 是至关重要的, 否则工作就可能陷入被动。引导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是以学校为主体所采取的引导措施;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三是从突发事件中发掘思想教育素材, 以学校正面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此外, 面对突发事件带给青年学生的震惊恐慌、愤怒等不良心理情绪, 心理辅导对引导学生的理性行为非常重要。一方面, 利用疏导的实践方法, 耐心细致地疏通同学们的情绪, 引导其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科学地认清突发事件的性质、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克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 引导同学们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帮助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导向、自我调适, 调整心理结构和与环境的关系, 增强自身心理素质。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后期整顿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后, 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的完结, 这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期整顿阶段。在这一个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方面, 圆满处理善后工作, 即以平息突发事件为契机, 解决和控制一些与突发事件相关的, 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再度发生的各种因素, 巩固前期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 加大对突发事件的学习创新机制的研究。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 突发事件在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往往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因此建立突发事件危机学习创新机制很有必要。因为, 其一, 突发事件能促进日常工作在特殊压力下的创新, 对于这些我们应在突发事件结束后认真总结, 用于推动日常的工作。其二, 突发事件能充分地暴露学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存在的平时难以暴露的问题。因此为这些工作的加强和改革提供了契机。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高校突发事件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毋庸置疑,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为依据, 结合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从要素论和机制论的角度, 着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136.
[2]徐挺, 蒋和法.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管理[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8:91.
[3]朱燕, 吴连霞.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构成[J].前沿, 2005, (12) .
[4]王丽萍.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重庆师范大学, 2005.
[5]张耀灿, 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47.
3.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篇三
关键词:青海;高校;突发事件;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01-4
0 引言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由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并具有突发性,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近年来,青海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在加快推进,给各高校的安全维稳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处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青海高等院校,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威胁,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切实保护师生安全,成为当今青海各高校管理者均必须严肃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1 青海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
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分析是应急管理者面临的普遍问题。研究和分析青海省内高校当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可以为突发事件防控机制建设,带来特殊的效果,如果把突发事件类型与特征分析看作问题,那么突发事件防控机制建设就是解决方案,因此突发事件类型与特征分析是完善青海高校突发事件防控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步骤。类型与特征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工作重点,而且也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的表现多种多样。通过调查和参阅历史材料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了归总,突发事件的类型包括: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根据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结合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的研究,2016年5月,笔者对青海部分高校学生及教师进行小型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08份。在调研当中,笔者将以上突发事件类型归类为重大传染性疾病、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腐败、重大意外事故、校园犯罪、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环境灾难、民族宗教问题、邪教组织渗透等11种情况。调研方式为确保被调查者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有着清晰了解的前提下,请受调查者对青海高校发生概率较高、危害较大的突发事件类型采取多项选择的方式进行评估。经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青海高校各类突发事件当中,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类事件是被师生评估为风险等级与危害性较大的校园突发事件类型。图1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结构示意图,可作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参考。
2 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
“非典”之后,我国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机制建设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教育系统中,已经基本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以教育部总体预案为总纲,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体系格局。
在此宏观背景之下,青海高校普遍加强了对于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及能力的建设。普遍制定出台了校园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类型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另外,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普遍成立了校园综合治理的领导小组或专门委员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组织框架。并形成了一些重要机制,如“责任包干及承诺书制”、“处级干部联班制”、“网格管理制”、“维稳例会制”、“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初步建成了一套适应省情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管理机制。
青海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民族社会,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关系到高校日常教学与工作秩序以及未来的良好发展,还关涉民族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任重而道远。因此,以长远眼光及紧跟时代潮流的视角出发,当前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可能存在以下六个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第一,如何认识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与“维稳”工作的关系。
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全系统管理、全面应急响应、全手段管理和全社会管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对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大范围、超强度、高效能地调用各种资源应对突发的公共安全危机。它与携政权之力,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全员参与的维稳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共通之处。由于青海高校在校园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处突机制尚不够健全和完善,处突机制的效能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过去及今后一段时间,青海高校的处突工作,被纳入到更为成熟的“维稳”体制的范畴之中是一种常态。但是,以制度化、长效化、专业化、技术化为目标的处突机制的构建,与举国体制下以政治动员形式展开的“维稳”机制,在发展方向、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分歧。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应当正确处理与“维稳”工作的关系,在后者同步协调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到处突机制建设的主体性。
第二,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没有制度化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专项经费保障。
高校突发事件包括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等多种类型。根据2008年以来的经验来看,青海高校防控的重心在于由民族和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突发事件。而由于学校管理疏失或自然不可抗力所引发的突发事件,无论数量还是影响,均远逊于前者。换句话说,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大部分是受到社会发展消极因素波及所产生的次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投入,应当计入政府社会治理的成本。既然高校的主要职能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不在其中,那么,当前校园处突工作所分摊的社会治理成本,由高校自身承担自然是不合理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由政府财政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在政府投入之外,学校还应当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社区共建、优惠贷款、基金资助、项目捐助、企业捐赠等形式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破解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运作当中所出现的投入不足的瓶颈,使青海大学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进入稳步提升的良好状态。
第三,当前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实际并未以提升校园突发事件预警能力为导向。
突发事件具有随机性的固有特征,即突发事件的发生,大部分情况下无法用常规性规则和知识进行判断。青海高校突发事件防控机制,重点放在了“事后的消防式处理”。而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实质上是用一套固定的确定体系去应对不确定的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的核心关键要素在于能否在危机发生临界点前掌握及时、全面、充分的信息,并且保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恰当的过滤、分析和处理。青海高校预警机制在以下方面可能存在缺失:
①信息的收集、报送、整理、分析、共享的机制;
②突发事件数据库,危机事件的管理模式研究,准确预测突发事件发展变化的经验性知识;
③以学校中枢指挥调度机构为轴,扁平型的信息传递网络。
第四,高校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与专项应急预案文本性突出,实用性有待加强。
所谓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应急预案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搞好专项调研,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前提下,保证预案的精准性。从内容上讲,考虑到参与突发事件处置人员的多样性,其中大部分均为非专职人员,因此预案的编制应该尽可能的详细具体,明确写明突发事件前、中、后等各阶段的注意事项及处理规程,形成手册,保证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便捷地进行查阅。
第五,学校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体系的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重点在于强化突发事件防控系统的终端建设。突发事件防控系统的终端,主要是指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志愿者组织。该群体既是校园突发事件预警系统主要的信息源,更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及事后恢复过程中主要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当前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防控系统终端的主要问题是,班主任、辅导员尤其是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待遇偏低,导致基层工作薄弱,处突工作在中层以下难以落实到位。
第六,校园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体系的教育和演练相对缺乏。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缺乏人的有效参与,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在笔者开展的问卷调研当中,70.9%的受调查者对于本校的应急预案完全不了解,23.6%的受调查者对于本校的应急预案不太了解,说明高校应急机制的学习教育和实操演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为对突发事件应对的教育和预演工作的贯彻落实不够到位,师生对校园安全工作的警惕性不够,危机事件处理的经验不够,应急预案的修订不够及时,应急管理队伍的应急反应速度和能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 青海高校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路径
在较长的时期当中,青海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被纳入高校维稳工作当中。高校维稳工作,卓有成效,这些努力对于近年来青海高校突发事件的防控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不能脱离实际,遽然要求学校一夜之间从“治安与政治事件管理”切换到“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因此,从务实的角度来看,维稳模式下的学校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下去。如何在维稳模式框架下,构建科学化、系统化、有效化的维稳工作策略,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十分重要。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专题教育,在学生当中培育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严格遵守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线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道德、法制和安全防范观念,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辨别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完善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校文化的熏陶作用,让广大师生能够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当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广大师生学法、用法、守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学会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3.2 不断加强校园基层安全工作队伍建设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校园突发事件的防控与处置仍然将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级党委为核心开展工作。各高校院系基层安全工作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一部分学生当中的积极分子,他们是高校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收集情报、处突工作具体落实的重任,其重要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调查数据显示,52.7%的受访者认为政治觉悟高、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和学生党团干部在“处突”工作当中更容易取得良好成效。样本分析结果显示,班主任、辅导员在提升校园突发安全事件防控与处置能力当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其个案响应有效百分比为40%,超过校主管领导的36.4%,居第一位。因此,班主任与辅导员,应注重选配政治可靠、业务强、作风硬的优秀教师担任,并加大辅导员班主任职称、津贴、政治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针对当前校园安全工作队伍中最薄弱的学生干部这一环节(个案响应有效百分比29.6%,高居第一位),应制定学生干部选拔、配备、教育、管理的办法,配备思想政治素质好、品德优良、负责任、有担当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根据部分高校的经验,在有条件的高校,班委当中应当增设安全委员。
3.3 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
坚持“平战结合”的方针,扎实开展校园突发事件模拟演练。在平时应注意抓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应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以及应急资金准备,以确保相关保障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度到位。不定期开展相关人员的应急知识、技能培训,根据安全维稳工作预判,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应急演练,检试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功效性,不断提高学校应急管理系统人员的能力和素养。模拟演练的时间可以选定为春季或秋季运动会前后,抑或将演练作为新生军事训练的内容。模拟演练的主要任务包括:普及性地进行校园安全教育,确保广大师生对学校应急管理机制有基础性的了解;评价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的运行状态及其有效性,完善修订各项应急预案;检视校内应急管理机构与其他职能处室、教学院系的协同配合情况,锻炼应急管理队伍。
3.4 完善校园突发事件的事中反应、事后恢复机制
首先,要强化学校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工作效能,确保突发性公共事件一旦发生,能够及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学校主管领导的指挥下,统一指挥调度所有资源投入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其次,应该将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作为各高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中心工作之一。在校级层面统筹规划事后恢复计划,领导重建工作,恢复学校正常工作秩序。加强学校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充分借鉴社工机制,发挥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主阵地作用,依托“对口支援”等合作机制,借用外力,全面加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3.5 建立突发事件物资保障与处突社会联动机制
学校应当按照“防护救助、食宿消毒、应急交通、动力照明、通信广播、设备工具和一般工程材料七类物资类别”[2]做好事前的物资、装备准备,并建立应急物资的保障机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九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警、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力建设完善设置合理、标识统一、易于识别的应急避险场所和设施。最后,加强省内外高校之间关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的内部管理机制理论研讨和相互借鉴学习。积极地与公安、消防、民政等公共机构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以“党员进社区”等主题活动为契机与周边社区建立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外衔接”,整合学校、政府与社区等各方资源,务使高校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效能最大化。
3.6 建立应急预案修正机制
学校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基本结束后,学校应该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全面地跟踪与回顾,形成专项调查报告,对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刻地反思及备案,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校应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调查报告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一个包含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生经过、处理结果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的详细记录。
②人员伤亡情况及财物损失情况明细统计数据。
③全面检讨应急管理的效果,进而提出处理及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初步措施及实施方案。确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后,得到及时的应对。
④突发事件后沟通落实改进的建议与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耿健,徐远平,王文生.网络舆情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106-108.
4.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四
实 施 方 案
黄石市委党校 乐曲
一、教学目的
该教学模式模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况,通过组织学员开展新闻信息发布的情景模拟训练,使学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领会危机公关模式、流程和工作要点,掌握一般的信息发布技巧,具备一定的危机公关管理能力。
二、教学方式
该情景模拟教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分为两组:信息发布组(5-7人),记者组(余下所有学生)。教学前,由教师对案例进行2-3分钟的介绍讲解;随后,教师退出讲台,由讲台上的信息发布组和讲台下的记者组进行情景模拟互动,教师随堂观摩;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情景模拟教学互动进行评点。
三、教学环节
(一)课前环节
由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自我组织分配角色。上课之前,教师应将案例交给学员阅读讨论,并对不同分组的学员进行分组辅导。
如:对于新闻发布组而言,要介绍新闻发布组人员的基本构成(如主持人+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新闻发布组的开场白的基本模式(**、伤亡情况,重大应急举措,各部门的危机应对工作)。
对于记者组而言,要将记者组进一步细分为国媒记者和外媒记者。国媒记者提问要点旨在澄清真相,摒除谬误;外媒记者提问要点在于找出刁钻、爆炸性的新闻。
(二)课中环节
教师随堂观摩,主要工作一是记录课程中学员做得好和没做好的细节,为最后的点评积累素材;二是维持课堂秩序。一般情况下不介入互动过程中。
(三)点评环节
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结合互动环节的实际情况为学员点评打分。点评最好有理有据,落实细节到每一句话,如时间充裕,还可评出最优信息发布人和最佳记者等。
四、案例
龙川市青龙县(虚拟地名)盛产矿产资源,尤其是锰矿资源丰富,品位高,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难度较小,是该县的主要经济产业。同时,非法采矿的行为也屡屡发生,屡打不绝。前几年非法采矿多以人工为主,近几年,随着锰价攀升,偷采人采用大型挖掘机开采,大卡车运输矿石矿砂。据当地村民反映,非法采矿只要一台挖掘机,两辆大卡车,一个昼夜可偷采价值10-20万元的锰矿。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非法采矿人不惜以身试法,甚至铤而走险。
随着非法采矿事件的愈演愈烈,当地生态问题也日趋严重,社会治安环境严重恶化,生产安全更是危如累卵。一是山林被随意砍伐,矿区浓烟滚滚,废水横流。据村民回忆,这里原来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现在山上到处都冒着浓烟,机器轰鸣。为了采矿,这些人砍掉山上树木,使挖掘机碾着泥巴路从山脚开到矿区,一条土路碾坏了,再砍山树开出另一条路。非法挖矿把水库也毁了,不能灌溉。地里减产得厉害,现在水里含硫,含重金属严重养不了鱼。鸡鸭也不能喝这里的水,不然会被毒死。村民要么从很远的地方打水喝,要么买纯净水,因生活环境中重金属超标,村民普遍患有骨痛病。二是偷矿、抢矿引起的黑恶势力械斗事件屡屡发生。矿主经常为了争矿头,争塘口发生火拼。而为了获取更多的非法利益,矿主经常需要征农民的地和自留山挖矿,农民不同意就动用黑恶势力暴力威胁,逼迫农民就犯,当地民怨极大。三是黑矿窑,塘坝安全隐患严重。数十个非法矿井把矿区蛀得千疮百孔,整个地表下面全部被掏空,矿区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一座座临时修建的储满废旧洗矿液的塘坝废水渗漏严重,矿石矿砂堆积成坝,一遇暴雨,矿区附近山脚下的百姓很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2016年7月10日上午9时10分,正值夏涝季节,大雨初歇,天刚放晴,青龙县龙阳镇传来震天轰鸣。堆积在矿区将近5米高的矿坝轰然倒塌,废渣废水和泥石流奔涌而下,山脚下大岗村、小坡村陷入沼泽。据当事人说,泥石流冲垮民房16户,淹没耕地800多亩,林地200多亩,淹死1人,失踪2人,20多人受伤,60多户人无家可归。2016年7月10日晚,青龙县政府、公安局门口聚集了大量村民,要求赔偿房屋,要求赔款,要求惩治黑恶势力,要求为村民疗养骨痛病,要求为伤员发放抚慰金,要求安抚死者家属,要求搬迁等等。同时,接到消息的各方记者也第一时间赶赴青龙县进行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龙川市市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由县委在2016年7月11日早上8:30举办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接待各方记者并通报危机应对情况,新闻发言人由青龙县县长和县国土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安监局负责人组成。
5.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五
为贯彻市教体局《关于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四周年宣传活动通知》精神,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姚村镇中学积极开展以“应急知识进校园”为主题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教育活动。
一、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知识学习
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时结合我校当前的具体情况作了部署,讨论并通过了我校突发事件应急措施,明确责任意识,提高危机意识。
二、举办校园安全知识图片展
展览内容涵盖了“校园日常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与学生个人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并邀请公安干警现场讲解,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使同学们对安全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安全应急知识”黑板报大赛
学校开展“心系生命,安全应急”为主题的黑板报大赛,积极宣传各种安全应急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宣传了校园各种安全应急知识,还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向学生家长发放校园安全应急知识明白纸
把安全应急知识《明白纸》发给学生带给家长,提醒父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范问题,并把这些安全常识身传给子女,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理解。
五、举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竞赛
进一步普及了应急管理法律知识和公众应急常识,使学生更加了解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增强了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和技能。
六、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6.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六
“非典”发生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历了严峻考验.虽然这一次疫情并未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播,但已经暴露出了农村在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面对“非典”发生后的`严峻挑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进革新,在发生突发性灾难的情况下首先需要考虑解决农民的人身救治问题,把农民的灾难救助纳入社会保障的轨道上,依法予以解决.结合国际社会灾难救助的一般规律,今后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改革的主要趋向是: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下改善农村医疗状况,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对农村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乡村突发性灾难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立法,对乡村危机时刻的社会治安和秩序进行有效管治;建立基层社会组织物资储备系统以应对危难时刻的群众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灾难自救能力.
作 者:雷玲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6) 分类号:F323.89 C913.7 关键词:非典 农村 农民 社会保障体制
7.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七
一、加强思想预测, 发挥预警功能, 防范和消减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首先要不断保持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 牢牢把握其工作的主动权。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人类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人的认识是一个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逐渐靠近、逐步深入的过程, 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已知的、过去的、现在的事物, 而且也可以预测和认识未来的、尚未发生的事情。因为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总是这样或那样地、直接或间接地受人们的物质生活利益的制约并为之所决定, 人们的一切思想动机之最根本的动因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因此, 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对思想动机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就能够预测人民群众思想发展的趋势。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为突发事件往往可以从他们的利益关系中找到根源, 例如, 企业改制中的下岗分流问题、农民土地征用问题、城市拆迁问题、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等等, 如果处理不好, 极易引起突发事件。要善于从群众切身的利益问题中看清事物的本质, 通过利益关系的分析, 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社会最敏锐的“嗅探仪”, 最灵敏地反映社会思想动态, 做到随时随地与群众联络并收集社会信息, 及时把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巩固社会稳定的现实资源。
其次要切实增强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意识, 研究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一般情况下, 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 原因也比较复杂, 有不可预见性, 事件发生后, 由这一事件引发的各种问题也随时可能发生。但这并不是说, 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规律和原则可循。各级党政部门和思想政工工作者要建立健全对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机制, 加强对对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不断探索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逐步建立起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案, 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大胆假设, 并保证必要的人力和物力, 努力做到有数、有招, 以达到“有章可循”。特别是当预测到问题, 且有可能扩大化的时候, 决不可坐以观之, 静观其变。而要及时梳理分析思想信息, 尽可能形成思想动态档案, 坚持把群众的所急所求作为思想工作的“第一信号”, 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化解民众的怨气。
二、启动应急预案, 突破时空限制, 有针对性地做好降温明辨制止工作
首先要突破时空限制, 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互动式教育。突发事件发生后, 由于外部环境和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动荡, 容易使公众产生思想疑虑, 缺乏信任和信心, 甚至产生逆反、从众或集群行为。此时, 各级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创新工作载体, 丰富内容, 切实增强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政治揭露、政治宣传和政治鼓动, 把公众的思想统一到应对突发事件的最高政治目标上来, 使公众获得社会认同的行为方式, 达到社会平稳运转的目的。同时, 要注重与大众传媒开放互动, 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要及时展开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和多种宣传形式, 加大新闻报道的力度和分量, 把党和政府解决突发事件的政策和措施及时向群众宣传, 消除因为真实信息的匮乏而引起的群众的恐慌, 阻断谣言的传播, 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影响力和感召力, 增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此外, 还要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自觉地参与到危机管理当中。这样政府不仅可以降低国家处理突发事件的成本, 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群众的恐惧心理, 消除谣言, 增强群众的凝聚力。
其次要坚持快速高效的原则, 在短时间内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能量释放出去。现代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短时间内在时空领域导致深远的影响。突发事件的这种破坏性极大、时间性极强的特点, 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必须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快速反应, 打破常规, 争分夺秒, 以变应变, 以快制快。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事件发生初始阶段, 就要以抓新闻的敏感性和速度抓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 以最快的方式掌握最广泛的情况, 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并迅速向群众讲清突发公共事件的真相, 做好解释工作, 帮助群众认清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危害, 加强自救, 减少损失和危害。由于突发事件的重大影响和突然性, 要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要快速高效, 所遵循的程序更加简化便捷, 内容精短实用、针对性强, 大多采取见缝插针、短平快实等灵活多样的方法, 在话语方式上要求简短有力、贴近群众、多用群众语言,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快速反应能力, 尽量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 还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打破日常按部就班的老套路, 要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各种情况快速反应, 及时调整工作部署, 全力以赴从快处理, 尽全力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着力鼓舞士气, 提供精神动力, 坚定广大群众战胜突发事件的信心
首先要加强监控、引导舆论。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世界上的任何重大突发事件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 传遍世界各个角落, 局部小事经常演变成全局大事, 一些地区性突发事件往往引发全球性反响。在突发事件期间, 各种信息, 其中不乏耸人听闻的假消息, 通过各类媒体, 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 对人们进行地毯式、全时空的“轰炸”, 使受众对象的心理、情绪经常处于极大的波动状态。因此, 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向, 准确把握社会舆论热点, 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是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 要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线、最前线, 要加强社会舆情的监测和调研, 及时捕捉群众的思想情绪和社会舆论的趋势。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得来的信息, 及时加以研究和总结, 并从中找出苗头性的问题, 认真制定工作措施, 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突发事件的有效、快速、稳妥解决, 尽最大可能地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群众思想情绪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其次要讲究导向性、科学性。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突发事件, 及时把群众的思想情绪稳定下来;要把初步掌握的突发事件包括起因、经过、危害程度等, 在第一时间通报群众, 提出相应的防范要求, 引导群众迅速投入到应对突发事件中去。要用科学知识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用大量的科学实验、科学数据、科学经验取代单纯的说教和肤浅的解释, 坚定群众最终战胜突发事件的信心和决心。要注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受众面广、时效性强等优势, 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救援行动, 传播处理突发事件取得的最新进展, 传播科学抗击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要深入挖掘、树立典型。坚持用典型的示范作用来带动群众, 坚持以先进典型的事迹来感染和鼓舞群众, 引领社会风气、鼓舞干群斗志, 弘扬社会正气,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进而增强灾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四、化解各类矛盾, 协调各方关系, 协助解决突发事件产生的具体问题
首先要注重结合、解决问题。从实际看情况来看, 突发事件中群众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 多数都是在社会矛盾的引发下, 因为实际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引起的。所以, 先要针对社会矛盾, 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对症下药,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从而化解矛盾。同时, 要在理清关系, 化解矛盾的基础上, 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配合相关部门、协调各方关系, 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因此, 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尽心竭力的帮助他们解难事、排忧愁;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办好事、实事;努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心、最为现实的和最为直接的现实问题, 多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可亲可信, 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要重视法规, 讲究法治。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高度重视法规制度的作用,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法治化水平。要从大局出发, 向当事者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讲清楚事情的利害关系, 既要从“大”处入手, 讲清大道理, 也要从“小”处着眼,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根源上找到解决突发事件的途径和方法。要把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弘扬法治精神, 强化群众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意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手段、保障方式等尽量纳入法制化轨道, 克服随意性, 减少盲目性, 增强规范性。要把发挥法规的规范惩诫作用同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激励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和效果。
五、注重人文关怀, 进行心理救助, 切实稳定思想情绪和调适不良心理
首先要注重以情感人。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可能给群众带来生命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的后果, 也极有可能出现群众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责问和发生群众之间的纠纷等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 就是我们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而要处理好突发事件中牵涉到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 必须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亲人。因为, 与常态下相比, 应急状态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作用对象都有了变化, 更加注重现实性、务实性、亲民性, 它把解决目标人群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作为最基本目标, 把对目标人群的心理干预作为其重要内容。注重对人的个体需求和心理感受的关注, 采取更具人文色彩的方式方法, 是应急状态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心理安抚结合起来,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要运用科学方法, 进行心理干预, 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 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忧郁、孤独和恐惧, 缓解群众的心理压力, 促进群众的心理健康, 实现群众的心理和谐;要坚持带着真情来处理问题、用真情化解矛盾、用真情来消除误会, 努力协调和处理好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 引导群众的舆论、安抚群众情绪, 进而促进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
其次要注重以人为本。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要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是人, 是针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实施的, 所以在突发事件中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 把维护人的生命价值放在第一位。同时, 要在努力确保人的生命价值不受损害, 保护好群众的生命权的前提下, 我们还应注意到: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社会心理往往是积极和消极成分并存, 消极心理多于积极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关注社会群体思想动态的同时, 密切注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想办法化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来看, 对社会心理的调适, 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 要引导公众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社会公众心理问题一般是通过个体心理表现出来的, 个人心理问题通常又是自我适应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 因此要引导人们进行自我调适, 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增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加强自我的个性修养。另一方面, 要重视组织内部的调适。人是社会中的人, 组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非常巨大, 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组织形成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形成群体的合力。
六、整合资源优势, 依靠各方力量, 在应急工作中体现“大政工”思想
首先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常态与非常态”的紧密结合。常态与非常态思想政治工作, 是应急工作中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常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带有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 而非常态思想政治工作是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运用和总检验, 并为常态下思想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提供有益借鉴。这就为常态与非常态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常态思想政治工作中, 应加强突发事件的规律性研究, 重视吸收和运用非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寓思想政治工作应急管理于常态管理之中。在平时就要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应急预案,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 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等, 事实上, 这些都需要在常态思想政治工作中完成, 从而使非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8.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敏感事件;舆论阵地
一、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扎根于学生中间,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团结学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如何发挥广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履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引导广大普通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政治敏感事件,通过正确途径表达爱国热情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诉求,将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分析问题的原因
如何依托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此类危机的预防,尽量减少或者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首先应明确引发危机的原因。本研究小组通过对以往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1.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形势具有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国内形势而言,存在诸多问题。就国际形势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平与发展虽仍是时代的主流,但领土、资源等冲突和摩擦依然存在。当面对政治敏感事件时,爱国意识强烈的大学生容易冲动,从而诱发危机。
2.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具有特殊性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初步估算截止到2013年在校生有近2700万人,而且这些在校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从心理层面来讲,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民主意识强、富有活力,喜欢网络,对国内国际的政治敏感事件非常关注,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圈子大多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这两个环境中,分辨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所以当学生参与政治热情受到伤害时,他们极易冲动,易导致一些不理智行为。
3.当代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片面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也不断增多,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方式虽仍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计算机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传播方式比例在不断增大,虽然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了,
但是在学校内缺少更多的正面信息可了解,同时大学生缺乏辨别力,
导致境外网络信息比例虽然比较低,但是显得很吸引人,并且这类信息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其对阅读者的思想影响力不可小视。
三、研究解决方法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具有直接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特点,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学生中的重要宣传窗口。如何在政治敏感事件引发的危机中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最大作用,我们分析研究后提出以下对策:
1.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加强本身的建设
(1)党前严格发展要求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应严格按照党员发展标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同时注意对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努力把一部分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2)党后加强思想教育
学生党员入党后,应继续加强教育。首先,通过定期举办组织生活会,对党员思想状况进行总结,同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学习当前党的政策、方针、路线,领悟精髓,引导学生党员利用党的最新理论分析理解最新出现的国内国际问题,提高党员独立思考的能力,始终站在先进思想最前沿。其次,建立党员奖惩机制,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管力度。
2.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
(1)利用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先进性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
依托基层党支部活动,深入到学生当中,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泛吸引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学生参与进来,用党员的先进思想、党员的实际行动教育并感染普通学生,使先进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入到每个学生头脑中,努力维护校园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2)利用基层党组织的机构网络优势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
基层党组织应凭借自身的机构网络优势,以点带面,把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延伸到每一名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应与学生组织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发挥组织、管理和教育学生的作用。
(3)利用新型舆论阵地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工具发展迅速,而且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又促使了这些工具(包括QQ、贴吧、校内、短信)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基层党组织应利用新型舆论阵地加强对学生的
教育。
(4)利用基层党组织策划活动的优势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利用在组织策划校园活动上的传统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健康、情趣高雅、积极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点面相结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均自觉地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自觉维护校园稳定。
3.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危机处理应急机制的制定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应做到事前有预警、事中有处置、事后有总结这三个方面:
(1)政治敏感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具有敏感的嗅觉,通过学生党员的特殊身份,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政治思想情绪,发现正在传播的不良信息,尤其是加大关注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络地址的力度,提前发现问题,提前汇报,提前对症下药,把问题尽量控制在萌芽时期。
(2)为应对已经发生的学生事件,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建设一支政治素养强的队伍,一条信息畅通的联络渠道,一套制度完善的体系,处理校园危机事件时有理、有度、有依据。
(3)对于已经发生过的每个事件,都各有特征,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及时总结,发现存在的新问题,不断研究解决办法,完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程序。
政治敏感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很难提前预知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既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又要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迪.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中作用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9(21):175-177.
[2]盛育东.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2):71-74.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交通大学)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论红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10-09
应对突发事件措施11-25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06-08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试卷07-30
景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危机09-24
社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方案10-14
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11-11
突发事件应对法考试考核复习题10-18
浅析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08-10
过年开车回家,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法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