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2024-12-12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精选12篇)

1.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一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姓名:XXX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途径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二、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看:(1)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更注重城市的产业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乡镇的同步推进,以至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出

现失衡。(2)城乡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3)条块分割,整体协调不足。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包含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需要有机组合协调发展,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相当不平衡,发展水平、速度和拓展面的落差都比较大。(4)生产要素的区域可流动性仍太低。上至城区之间,下至村与村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并力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不仅使布局过于分散的产业和人口难以集聚和优化组合,而且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对城乡的总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成重要制约因素。(5)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此外,还存在土地开发征用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途径

如何遏制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加快解决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这不仅要靠中央政府的政策向“三农”倾斜,而且要靠工农、城乡的直接互动,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所以要从体制上下工夫,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只管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一律向农村延伸,实行统一管理,创造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臵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实行多种补偿安臵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城市要构建完善的土地开发制度。土地开发要适度。

4、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行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5、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体制。①加快城乡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②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③加

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

6、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体制、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制、城乡一体的财政和税收体制、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制等的改革。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的进程中,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道路。

2.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二

1 黑龙江省城乡发展现状与不足

与全国相比, 黑龙江省城乡发展现状的特点是“低、虚、弱、小”。

1.1 城乡发展较为均衡, 发展水平低

黑龙江省城乡差距程度看起来比较均衡, 比全国要小一些。但这是低标准的发展、低水平的均衡。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江浙一带的一个村、一个乡的发展水平, 就相当于甚至超过黑龙江省的一个县、一个市。因为城镇发展水平低, 所以城乡发展的差异就显得小了。但是在许多方面, 黑龙江省城乡差异都高于全国。如2009年, 黑龙江省农村投资241.8亿元, 占全社会投资的8.5%, 而全国为14.5%。城乡居民人均占有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9.2∶1.0, 全国为7.2∶1.0。

1.2 生产生活成本高, 收入虚

黑龙江省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并不表明黑龙江省农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全国。同南方相比, 黑龙江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本高, 费用支出大, 同等收入下生活水平要低于南方。2009年, 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 456.1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 但生产性支出为3 282.9元, 占现金收入的60%;而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是2 978.3元, 但生产性支出只有1 432.7元, 占48.1%。黑龙江省寒冷偏远的地理条件, 居民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支出也远高于南方。

1.3 城乡融合度不高, 城市带动能力弱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不快, 城市规模扩张较慢, 城乡界限、工农区分较为分明。虽然实行市管县体制, 但绝大多数城市对所辖县及农村缺乏带动作用。

1.4 产业结构严重扭曲, 农村发展后劲小

2009年, 黑龙江省农民第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仅占总现金收入的3.2%, 而全国为22%;用于第一产业的支出占经营支出的98.5%, 而全国为88.6%。农民收支结构极不合理是农村产业结构极度单一的必然结果。由于第二、三产业极不发达, 农民吃饭还要靠天靠地,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和基础。

2 关于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几点建议

构建黑龙江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必须城乡共同加快发展, 在共同发展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以实现“八大经济区”建设构想为依托, 以改革为动力, 以政策为保障,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

2.1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

2.1.1 要搞一个综合性规划

不能城是城的, 乡是乡的;也不能把经济、社会、产业、公共服务等内容分开, 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 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2]。

2.1.2 要形成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

各市、县、乡的规划要以促进区域发展为目标, 注意上下左右的衔接, 不能各搞一套。优先做好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镇体系和生态建设规划。

2.1.3 努力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

农村规划基本是一个空白, 新农村建设以村为单位搞了一些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 力争用5 a的时间, 消灭农村规划空白点。

2.2 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2.2.1 要围绕建设“八大经济区”开展产业布局

统筹谋划各类产业依类向“八大经济区”集中, 明确各类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 突出主导产业, 形成产业特色, 走产业集中发展的路子。

2.2.2 要制定支持产业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规划要增强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和关联度。要出台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税收等配套政策, 统筹整合产业发展资源, 引导支持产业提高承载和吸纳能力, 扩大集聚效应, 监督调控产业健康发展。

2.2.3 推进“三化”“三个集中”加快产业发展

“三化”就是农业要走现代化之路, 农区要走工业化之路, 农民增收要走多元化之路。“三个集中”, 就是工业向园区集中, 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集中。

2.3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主要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把过去只对城镇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公共财政投资向农村地区延伸,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联网共享。“路”要完成通乡、通村公路建设, 还要向硬化自然村屯间公路延伸。“水”不但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还要健全城乡一体的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房”“电”“热”“气”“污水与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要列入财政投资项目。“教”要实现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文”要形成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卫”要建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机制, 实现乡有标准化卫生院。

2.4 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2.4.1 实行城乡平等、统一就业制度

将农民就业统一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 就业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 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2.4.2 加强劳动力培训

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标准, 明确支付办法, 促进劳动力稳定就业。

2.4.3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推动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 健全防止和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 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4.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保制度, 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农村低保和五保户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3]。

2.5 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一体化

要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齐齐哈尔市目前正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这项改革也可在农民比重较小的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市先行推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要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转向以社区服务为主, 为流动人口就业、卫生和计划生育、房屋租赁等提供“一站式”服务。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 用3 a时间, 探索建设符合黑龙江省农村特点的农村社区模式, 对有条件的乡村, 开展“村改居”改革。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调研与政策研究, 在充分分析黑龙江省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实现差距基础上, 总结出黑龙江省城乡发展现状“低、虚、弱、小”。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黑龙江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共同加快发展,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实现“八大经济区”建设构想为依托, 以改革为动力, 以政策为保障,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民,农村,农业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城乡差距现状及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EB/OL].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2009-07-06.

[2]于善波, 宋登江.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 2009, 8 (10) :19-20.

3.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7;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48-01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指的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享受一样的社会保障,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及城镇和乡村之间的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进行实际的考察,进行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项目大致相同,以及社会的保障相对的比较合理,并且具体的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原则一致。还要保障城乡之间的保障体系的沟通自由。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进行深化社会保障体质的改革,并且调整关于城乡宏观的社会保障政策,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的结构形式,进行整体的规划调整。

一是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以及城乡结合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有利于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统筹规划,完善发展,并且具有一体化的社会制度保障,能够有效的避免城乡的分裂,促进社会的公平,以及统一发展,有利于维护城乡之间的稳定。三是有利于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的城镇化的建设,以及经济结构的巩固,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一是保障的主体不够明确,不管是在新的管理制度中还是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城乡之间的管理保障体系的主体分析的不公明确,经常会影响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二是保障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在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以及不完善的地方。在管理上的疏松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的建设。三是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平衡,由于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的失衡。四是关于保障中的保险基金问题严重,管理方面不够完善,并且严重的影响到了城乡建设中的资金问题,阻碍了城乡保障体系的完善。

(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目标定位和实施措施相对杂乱。

在目标定位方面,存在三种观点: 一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建立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措施方面,存在四种观点: 一是分地、分步、分阶段逐步推进; 二是从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着手,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新体系; 三是实施共同发展战略与协调发展战略; 四是理念先行、领导先行、改革管理体制。这些论述,一方面有助于理清思路,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显示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的复杂性和主体研究欠缺整合的状态。其共性在于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应本着社会公平公正的理念,保证人的基本生存,应采取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建设。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企图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这是一种‘洋跃进,其经济动机是短期的,战略目标是错误的

2.政策导向居多,立法思路和技术措施争议较大。

在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制度普遍、统一、公平,实现城乡制度的一体化,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项目安排和相关学术研究是围绕政策导向进行的,整体忽视其立法的科学性研究和结构布局。社会保障立法难度大,除了其本身复杂、效果显现周期很长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经济学、社会学研究和法学研究是“两张皮”,提供给立法部门的权威建议不够,而立法部门立足于现有政策所進行的立法比较保守,缺乏宏观统筹视野。

三、改善城乡社保一体化完善措施

1.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积极的促进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及实现,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涉及到民生的大问题,是我们的公民享有保障权利的重要政策,并且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在发展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及时解决管理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善以及创新。

2.健全一体化机制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的城乡建设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建设以及实际的经济情况提出的重要的改善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行我国的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建设的管理,增强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实施方案,进行严格的保障制度,并且深入到群众中进行探索,确实的了解群众的社会保障的需求。政府鼓励城乡之间的企业以及个人等进行共同协作共同的完成我国的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机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进行妥善的管理,以及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

3.优化一体化的政策。努力打破原有的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积极的实现城乡之间的劳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的联系和市场化的转变,改革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减小城乡之间的经济距离,以及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并且完善各种城乡之间的优化制度,以及政府的福利,充分的达到城乡之间的公民的身份,以及在社会上的权利等方面的真正的城乡平等,特别是在进行大力的推动我国的农村

对于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没有时间的长度,不可能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没有空间的广度,无以验证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优劣。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同样需要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实践中有过许多探索,这种探索是初步的,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对待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要持谨慎态度。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给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推进吴忠市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思考[J]. 会计师. 2013(02)

[2]王晓凤.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制定分析[J]. 财经界(学术版). 2013(05)

4.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调研 篇四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提升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近年来,我市一直将 “城乡一体化”列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之一。XX年,我市提出要在“农民集中居民、富民强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个方面寻求突破,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大体来讲,城乡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城乡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环境一体化以及空间一体化。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1、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 分工和协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市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融合经济,包括生产力的融合和生产关系的融合两个方面。这种城乡融合经济的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本质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原动力,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

2、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在居住、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方面的待遇要尽可能平等,城乡的社会事业应该协调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共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和趋向是社会发展一体化,因此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关键。

3、城乡生活一体化

城乡生活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相互吸收先进和健康的、舍弃落后和病态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它是使农村居民拥有与城市居民相若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不断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与城市共同发展,实现公共事业与设施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文化融合与城乡人口融合。

4、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内涵是全面考虑城市和农村的生态 环境,将其放入一个架构中,从根本上治理并改变其生态现状,力求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调整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城乡居民共同生活在幽雅、清新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从而最终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为其他城乡一体化内容的实现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5、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组织形式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城乡一体化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城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分配以及经济转型等重大问题,还涉及到城乡空间格局的布置与调整。主要指城乡之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这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关系到城乡的总体秩序,使其他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有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就是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空间以及生态和谐的融合,同时也是完善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理想目标。

二、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1.城乡收入水平大幅增长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开发式扶持富民等“八项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速。其中,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从XX年的21576元增长到XX年的34887元,年平均增幅为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XX年的10487元增长到XX年的17201元,年平均增幅为10.4%,两个收入都以较快的增速大幅增长。

XX-XX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

年 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XX 21576 10487

XX 24624 11795

XX 27320 12976

XX 30629 14662

XX 34887 17201

2.“粮食银行”、“合作农场”等创新体制改革持续深入

XX年以来,我市不断丰富粮食购销服务新举措,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努力构建粮食流通新业态,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粮食银行”的成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开设“粮食银行”8家,设置服务窗口58家,拥有储户53990户,占种粮农户数90%以上。合作农场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一项新举措,为农地经营培育了一个新的主体,有力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截止XX年4月底,我市已组建合作农场95家,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1.52 万亩。

3.农民集中居住稳妥有序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三集中”、“三置换”步伐加快,XX年全市新增农民集中居住户9331户,集中居住率为49.75%;农民公寓房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建设面积217.43万平方米。

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近年来,我市按照“绿色、生态、高效、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遵循“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三位一体的统筹兼顾原则,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化、科技创新农业载体化为重点,引入建设工业园区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园区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特色。XX年,我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6.36万亩,占比达67.6%;全市建设各类农业生态园17个,接待旅客145.1万人,农业旅游收入2.58亿元。

5.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加大对违法养殖的整治力度,XX年关闭大小违法养殖场714家。“绿色太仓”建设成果丰硕,XX年新增绿化面积1.51万亩,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1.24%。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66亿元。实行“清水蓝天”工程,大气、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6.3%。同时,扎实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今年我市将全 面完成847个自然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其中20个村要达到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95个村要达到二星级标准,同时还将对交通干线两侧进行综合整治。

6.城乡均等公共服务统筹发展

农村家庭实现了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扶贫帮困“五个全覆盖”,农村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100%,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办学标准城乡统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4个,占比为80.7%。

三、当前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难

1.城乡总体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增长不协调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资料显示,XX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88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201元,城乡收入悬殊近一倍。XX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55:1,XX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03:1,差距进一步拉大。

XX年—XX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6714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3311元,在这五年中,农民收入增速平稳发展,XX年首次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XX年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3.4个百分点。说明近几年我市农民增收情况有所改善,农民收达到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相匹配的水平是有可能的。

2.城镇建设资金压力上升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紧靠政府财政投入是有限的。由于受国内通胀内力的影响,地方政府融资难度加大,资金压力将成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制约。如何创新融资思路、搭建融资平台、加大融资力度、有效缓解城乡一体发展中的资金压力,已成为当前我们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按照现代化考核体系要求,到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0元,保持年均9.4%以上增长速度的目标,这给我们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严峻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组成。工资性收入由市场调节,具有波动的不稳定性;经营性收受创业成本、创业环境、个人能力的影响,创业农民比重不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还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9.4%以上年增长速度,难度越来越大。如 何创新发展思路、扩宽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对策分析

XX年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把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于建设田园城市结合起来,与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结合起来,与构建优质均衡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要坚持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1.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规划,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建设空间形态

要通过不断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深化村庄规划,为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适当调整新村容积率,提高农民新村建筑规模,满足农民安置的需求;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提高集体安置劳动力能力,有效解决隐性事业问题;注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充分体现村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貌,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2.进一步落实富民增收举措,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全市下上要在继续深化富民“八项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发展,促进两个收入共同协调增长。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的 通知》要求:全市上下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扶持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优势,巩固壮大农村新型积极经济;加大公共财产支农力度,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3.进一步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富民的新增长点,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一是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继续探索“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1+7”市、镇两个层次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专家团队,重点开展生物农业、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的研发创制和生物育种及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三是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认定一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地方特色品牌。

4.进一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一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促进 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向区镇流动,保障所有居民子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二要优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注重优质资源向社区、农村延伸,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要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机制,完善区镇文体中心服务功能,扶持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层析分明的文化服务体系,全民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5.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5.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五

2009年市政府1号文件下发了《阳泉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的通知,三年过去了,我市客运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离实施方案要求的目标还有距离,首先是市场混乱:原个体挂靠中巴自然淘汰没有完成,新成立的城乡客运公司与市公交经营区域重叠,同条线路多家经营的局面没有改变,如平定方向、郊区河底、西南舁方向,同一个服务区域有阳泉公交、平定公交、郊区公交、个体客运经营,几家公交车型不统一,票价不统一、营运标准不统一、调度排班、服务标准更不统一,与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四化”、“五定”、“六统一”背道而驰。如在道路拥堵严重的滨河马路站点同时有阳泉公交、郊区公交、平定公交停靠调度秩序混乱。

由于阳泉市行政区域城郊县互相交错,经营范围重叠,难免造成恶性竞争与运力资源的浪费。如巨城方向,阳泉-里家庄、阳泉-范家岩、阳泉-神水泉等隶属平定公交线中巴车承包经营,与公交14路全程重复,影响14路的正常运营。另外,郊区公交线路也与阳泉公交相互重复,由于考虑经济利益,多家公交热衷于在城市建成区增设线路,如平定县城、郊区-阳泉,线网较密,而偏远乡镇、乡村公交车较少,甚至没有,不利于我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为此建议:

一、打破行政区划,为公交企业划定经营范围,同一线路由

一家经营,在经营区域范围公交企业有义务实现公交全覆盖。

二、阳泉郊区位于市区周边,将逐渐加入城市规划区,建议由市公交一家经营,以充分利用公交现有管理、技术资源,避免浪费。

6.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六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平遥县住建委

冀致明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结合近年来基层工作实践,就大县城、大新城、中心集镇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化、构建及实施等进行了调研,现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认识明显提高,强化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着力点,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城镇化率达到34%以上。首先是逐步构建起了大交通格局,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向农村延伸,县、乡、村三级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乡镇新建了乡村客运候车厅,公交班车通乡率90%,城乡公交一体化已经形成。其次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有部分村庄已开始或正准备实施户集、村收、街道中转、区处理,农村改厕任务基本完成。

第三是大力实施了改水工程,实现了城镇供水网络向农村集镇、中心村延伸,目前,除个别丘陵山区外,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同时,推进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农村用电与城镇用电全部同网同价,农村居民用电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是农村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实行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从对我县农村的调研情况看,虽然我县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方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受到下列一些因素的制约:

1、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私营企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三合一”企业,经营的规模与效益不佳,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且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2、村镇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镇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多数村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村民环保意识淡漠,农户将生活、生产垃圾堆放在院内、大街上,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中街巷缺乏硬化,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给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由于农户缺技术、少经验、无资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小,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由于城市化对于高素质人的迫切需求和较高回报,吸引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纷纷流入城市,农村优质劳动力不断流失、日益缺乏,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5、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我县农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村缺乏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农医保报销额度偏低,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6、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支付,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三、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优化途径与思路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县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由于我县县域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推进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一)、突出一个创新。从经济中心和经济总量看,城市是大头,从人口分布和地域空间看,农村是大头,统筹考虑这两个大头,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把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起来,综合研究,通盘考虑,做到联系农村研究城市,联系城市研究农村。

(二)、加快两大建设。一是必须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要以大西高铁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发展城市,扩展城市的规模,推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顺利实现农民向城镇转移,着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迅速改变目前我市城市化建设滞后的局面;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水利设施等重点建设,制订好科学的规划,逐步推进,分阶段实施,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落实三项政策。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有关资金政策必须对农村实行倾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向农村倾斜,主要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对农用工业发展的投入,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广播电视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二是金融货币政策应向农村倾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努力改进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加大农业信贷的份额,积极建立区域性的风险基金、行业性的担保基金、农产品贷款担保基金等,以解决银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招商引资政策向农村倾斜,政府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在农村、小城镇投资建设。加大对高科技农业、旅游观光、小水电开发、绿色农产品、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的建设。

(四)、深化四项改革。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难题,要通过改革排除城乡统筹发展中种种体制性障碍,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性保障。当前应深化以下四项改革: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要通过改革达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预期目标。二是户籍制度改革,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流动的户籍制度,三是城乡就业体制改革,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与市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四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努力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将进城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五)、实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统一城乡规划就是要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形成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统一城乡发展导向。城乡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理念,促进城乡整体性发展。三是统一城乡资源配置。要协调好城乡资源流动和配置关系,引导城市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进入城镇,在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中切实解决城乡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四是统一城乡发展机制。要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实现城乡社会全面进步,尤其应注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在城乡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美乡镇、生态村等活动促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是统一城乡发展战略。一要抓城镇化,城镇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载体,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共同进步的枢纽工程,必须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二要抓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可以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努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荣共进。

7.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七

我国正处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 从工农和城乡关系看, 总体上处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 应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发展生物质能源。

1.调整环境政策, 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政策方针。

政策是行为的先导, 当前的环境政策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必须作出适当调整,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城镇、乡村环保设施。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的环境保护, 要根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科学规划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修建统一的垃圾中转处理站, 对垃圾、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集中排放,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修订生态功能区划, 将城市和乡村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功能分区, 明确分区功能定位, 发展方向, 统筹安排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风景名胜区、引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区划对发展的指导作用。适当调整税收政策, 建立合理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 对生产中产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征收生产污染税, 对浪费资源征收资源税, 对水资源也应收取水资源费。

2.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1) 调整城乡环境资源配置,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 导致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破坏者、受益者与受害者之间“权、责、利”不一致, 保护者得不到应有回报、受害者得不到应有补偿, 出现失去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是重要生态屏障地区的最大愿望。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 在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区域, 国家要加大补贴力度;对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发资源的企业, 应当征收生态补偿费, 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对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 国家则应在项目、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积极探索河流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 (2) 探索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环境管理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立部门之间横向协调机制, 优化和完善环保部门机构设置, 充实力量。 (3) 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执法队伍的建设, 严格行政执法, 严格依法办事, 严格责任追究, 改变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不高的状况。 (4) 完善统筹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整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卫生、国土、气象等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 建设一个统筹城乡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对规范和引导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转移环保支付, 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 采用补贴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污染物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给予扶持。改变疏于和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倾向, 尝试区内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 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实行补偿, 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 企业和社会相结合, 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 促进环保建设现代化。通过补偿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支持其保护环境。

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为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建立健全符合城乡实际、比较完备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城乡环境的准入制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奖惩制度, 尽快出台规范管理农村垃圾和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规范性文件, 增加法律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5.转变发展方式, 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减轻生态压力。生态环境建设应当与城乡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并在发展中得到保护。一方面, 用绿色技术大力改造城乡传统产业, 实现生态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 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推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在招商引资时, 注重项目引进的质量, 引进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培育新兴产业, 转移当地劳动力, 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资源保护和环境优化。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因地制宜的建立农业生态体系, 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加大以工促农, 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在加强城市工业污染防治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环保搬迁。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基础上, 探索统筹城乡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统筹发展模式, 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6.突破城乡分隔, 开展城乡统筹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使农村成为调节城市生态的平衡区域, 是城市工业化发展到现阶段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城乡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城市环境整治着重实施城镇污染治理和生活污染治理。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制度, 对未达标的工业企业限期整改, 整改未达标的责令停产。对城镇生活污染, 重点加快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农村综合治理要切实将美化农村环境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来抓, 在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 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建设一批环保型畜禽有机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花费和可降解农膜, 减轻对农田、渔业水域和农产品的污染。同时, 在农村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村”等活动, 以点带面, 尽快形成农村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7.引入绿色GDP理念, 着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绿色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 对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统计, 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等于GDP扣减具有中间消耗性质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降级成本后的净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们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扣减, 最终求得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在领导干部的考核中, 引入绿色GDP的理念, 促使领导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 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全面考虑, 统筹兼顾, 综合平衡, 科学决策, 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8.加大农村环境教育, 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思想观念是统筹城乡环保的根本。要高度重视环保宣传, 以世界环保日等特殊时间为契机, 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 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同时, 要重视农村教育, 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 积极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 从而增强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和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 让环境教育进村屯、进企业、进农家、进课堂, 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 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定期公布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 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 做到积极调查研究, 谨慎决策落实。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城乡联动发展的高级形式。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一体化的建设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正确处理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于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抓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才能真正的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才能确保我国未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实际, 对推进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进程, 提出几点设想:调整环境政策, 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政策方针;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转移环保支付, 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为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转变发展方式, 建立生态产业体系;突破城乡分隔, 开展城乡统筹环境综合整治;引入绿色GDP理念, 着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文信, 曹鲁军.浅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J].山东环境, 1999 (6) .

[2]徐捷, 王昕.我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 2009 (6) .

[3]徐秀坤.本溪市城乡一体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措施[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1999 (6) .

[4]李宇.浅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 2009 (5) .

[5]宋戈.城乡一体化问题探索[J].学习与探索, 2005 (4) .

8.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篇八

尽管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广义上,城乡一体化就是通过城市领导乡村、支援乡村,乡村服务城市、支援城市,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在空间上互为环境,做到生态协调、环境幽雅,最终实现城中有乡,乡中有城,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从而建立合理的城乡分工。

城乡一体化是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为目标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总目标

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着眼点在于城、乡两方面作为有机整体、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城乡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平等国民待遇、等值生活质量,共享社会文明,城市化仅是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整体观念,它决不仅仅是“农村为城市服务”或“工业支援农业”的代名词。城、乡是“城乡一体化”统一体中的两个有机子系统,在以城带乡的同时又以乡补城,双方合作,形成互补,共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乡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战略和总目标

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也是其战略原则和目标。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方面,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就要求以上诸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各种具体战略均应以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为核心统一展开,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强城乡联合,强调的也是城乡之间的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的联合。所以,必须从城乡的共同利益出发,冲破城乡分割,突破地区封锁,实现工农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明确城市、乡村各自在不同的具体发展过程中的相应地位、功能与作用。同时,城乡的联合发展,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因而,其中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必须以保障或促进对方发展为前提。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的城乡发展,具体地表现为城乡之间政治上的协调统一、经济上的科学布局、人口上的均衡分布与文化上的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强调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形成城乡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注重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与建设和谐社会一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是要經历一个从比较简单、低级的一体化到复杂、高级的一体化的过程。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城乡差距,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城与乡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成为发展的主导方面或是发展的重点,从而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所以,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估计到将要遇到的困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9.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九

河东环卫一体化工作已提出多年,但一直落实效果不佳,至今仍存在“头疼治脚疼治脚、经常治天天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各级投入资金严重不组;二是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体化的队伍和管理运作机制。环卫一体化是一项势在必行的重大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共同努力,仅靠一个镇街和一个村无法达到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如下:

一、要下决心学习经验改变现状

根据有关统计,目前我省已经有60个县区实施了环卫一体化镇村全覆盖。从2008年期昌邑就开始实施了一体化工作,创作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昌邑模式”,引起了全省、全国同行的极大关注,全省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经验交流会和全国城乡环卫一体化暨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培训研讨会相继在昌邑召开。在广西召开的全国小城镇和村庄垃圾治理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决定把“昌邑模式”作为小城镇和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推广。2013年我省寿光市辖15处镇街区,975个村,人口103万、全面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起“村镇(街道)

定点收集、市集中清运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该模式成为典型在全省推广。昌邑和寿光的做法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上述地区实施一体化总体上有三条值得学习思考

1、创新资金投入模式,理顺投入机制。

缺乏资金投入式制约环卫一体化的根本原因。建立区、镇、村长期投入机制是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昌邑市创新资金筹集模式,顺应国家发展需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投入。农村日常保洁、垃圾收集清运、资源化利用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市级承担40%、镇级承担20%(含农村五保家庭、低保家庭及残疾人、70岁以上老年人环卫托管费及村级垃圾桶购臵费的20%部分),村级通过村集体出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按每年60元标准筹集)承担40%。这种收费模式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顺应了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提出“谁产生、谁付费”的要求,也是顺应历史发展需求,真正体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精髓。

寿光市善了资金保障机制,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每一项费用来源和保障做了详细规定。每年1910万元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费和部分垃圾处理费由各镇街区财政承担,垃圾处理费大头由市财政承担;每年2348万元的村庄保洁费用由市、镇两级财政根据经济状况适当承担,经济状况较好的镇街区承担70%,一般的承担50%,相对

较弱的承担30%。每年1870万元的路域垃圾清理费用也由市、镇两级财政承担,其中市财政承担国道、省道和县道垃圾清理费用,镇级财政承担乡级道路垃圾清理费用。这些费用均通过财政体制按月拨付给市环卫部门使用。运行资金的充分保障,保证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有效运转。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人员

各级基础设施不足是影响环卫一体化实施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大投入配足垃圾清理、运输、收集存储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的各项设备,才能保障环卫一体化的有序运行。

昌邑环卫坚持走科技强环卫发展之路,先后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在各镇街区建设垃圾中转站10处,购买各自专业车辆达到300余辆,其中中型垃圾清运车36辆,大型垃圾压缩车8辆,大型垃圾转运车3辆,道路养护车2辆,洗扫车3辆,洒水车5辆,小型、中型清扫车40余台,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3辆。同时,与青岛同辉集团公司合作研发了侧装式垃圾封闭运输车,进一步提高道路清扫、垃圾中转、清运效率和水平。

寿光市镇两级投资3150多万元,在城区及镇街建设了21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每座日处理能力100吨,这些中转站搭建起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最基础平台。各镇街区、村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为各村庄设臵了13535个垃圾桶,建设了283个垃圾池、118个垃圾房。投资

2130万元,新购臵了223台中小型垃圾运输车和10辆大型压缩垃圾块运输车。目前,寿光市拥有各种类型环卫车辆已达572台(部)。完善的环卫基础设施,有效地保证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3、实施市场化运作,推行有偿托管

从2008年开始,昌邑市将城市环卫工作模式延伸至镇街、村(社区),探索建立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收集处理新模式,把镇街和村(社区)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委托市环卫局全面管理。在各镇街设立环卫所,配备环卫专业人员及专业机械、车辆,全面负责所辖镇街驻地及托管村的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按每100户村民设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员负责村内生活垃圾收集、道路保洁,按每15-20户村民设臵一个垃圾桶的标准,在全市农村设臵垃圾桶1万多个,对生活垃圾实行封闭式收集,在各镇街区建设8处垃圾中转站,按照15个配一辆垃圾清运车的标准,配备44余辆大中型垃圾车,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

寿光市从2005年起,选取条件成熟的镇进行试点,同时逐步将驻地周边村庄纳入托管范围。设臵了垃圾桶,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配备了保洁员、清扫车和清洗车,做到机械化清扫和人工保洁相结合,实行定地段、定人员、定标准的清扫保洁要求,实施全天候、无缝隙保洁。到2008年10月份,全市各镇街驻地都实现了环卫托管。

镇区容貌焕然一新,有效地改善了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卫生托管带来的洁净和省心,让镇街干部都尝到了甜头,使得他们可以腾出时间去做其它事情。

二、汤河镇环卫一体化初步计划

通过对先进地区的学习结合我镇情况,我们初步制定了环卫一体化实施计划

1、基础设施配备

汤河镇现有38个村56000人,约16000户。计划配备垃圾箱320个(每30户一个市场价6000元,定做4000元)总投资约128万元;压缩式垃圾运输车1台总投资55万元(22立方)。勾背车2台18万元。

2、人员配备

设立环卫所(归环卫处统一管理)配备村保洁员110名(每150户一名)月工资1000元,每月支出11万元,年支出150万元;(含相关费用),严格制度检查,严格考核管理。

3、运行模式

参照先进地区的管理办法,实施托管模式,人员管理和设备运行全部交河东环卫处管理。各村保洁员讲垃圾统一指导农户收集如箱后,由运输车压缩后直接运送到垃圾处理场,杜绝二次污染的发生。托管后垃圾清运等费用每年90万元。

4、资金筹措

根据估算,我镇实施环卫一体化,初期一次性投入

10.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十

报 告

一、目前情况

1、二级转运。

自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二级转运已运行4个多月,运量分别为123车次(493吨)、181车次(693吨)、400车次(1598吨),3月份的运量可达570车次,上升非常快。

①集中纳入区级转运的乡镇有:泽林镇、新庙镇、燕矶镇、碧石镇、长港镇、汀祖镇、杜山镇。

②自行转运至市百洪垃圾厂的乡镇有:花湖镇。③送黄石黄荆山垃圾焚烧厂处理的有:花湖开发区。④自行填埋的乡镇有:杨叶镇、沙窝乡。

2、一级转运。

①市场化转运的乡镇有:泽林镇、汀祖镇、花湖镇、燕矶镇、花湖开发区。

②村镇服务中心转运的乡镇有:长港镇、杜山镇、碧石镇、杨叶镇、新庙镇。

③未开展一级转运的乡镇有:沙窝乡。

3、村组保洁。

根据各乡镇上报情况,保洁人员基本到位,保洁方式有两种,村民轮值与工资支付,工资一般为每月150-500元。由于缺少保洁桶,镇、村领导不重视,部分村民保洁意识差等原因,导致保洁效果总体欠佳,特别是交通主干线两侧、小型企业门口等区域,未明确保洁责任人,污染明显。

近阶段,我区二级转运日转运量已达到22车次左右,城管考核成绩突出,在2012年11月—12月份市城管委综合考核中,我区非主城区考核成绩第一;在2013年1月—2月份市城管委综合考核中,我区主城区考核成绩第一,非主城区考核成绩第二。

二、提请解决的问题

1、对全区垃圾二级转运进行政府采购。

区政府决定二级转运专业公司运行3个月,现已进行4个月,按规定应进行政府采购,2013年需转运费160万元,请区政府批准。2、2013年继续对全区每村补贴10万元。

资金的安排不能进行一刀切,要根据各村完成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奖惩,如燕矶镇对每村先发放5万元,剩下5万元根据考核成绩进行发放。

3、落实区城市管理局编制。

鄂城区城市管理局必须挂牌,明确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5名。

11.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客运;发展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特征

(1)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一体化简要来说就是要在一定的城乡区域内实现各种道路工程客运车辆能够良好自由的行驶,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保证在城乡区域内有路可走;二是要保证道路相关的技术条件达到标准要求;三是要保证整个城乡道路或者是公路的完全衔接;四是实现整个城乡道路的网络化。(2)运行模式一体化是城乡道路一体化实现的关键因素。运行模式的一体化简要来说就是公共的道路客运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不应为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而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我们国家在目前条件下这在城乡普遍使用的是方便便宜的公交化客运,而在农村运行的则是不怎么规范的班线客运,这样两种运行模式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几乎是完全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讨论运行模式一体化的时候主要也是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证运营环境的一体化;二是保证运营场地设施的统一性;三是保证车辆技术和装备的兼容性。

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分析

(1)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道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场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其中城乡道路是整个客运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保证其功能性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土地性质、人口使用性质以及人口流动预测等的完全一致。而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中的枢纽,其在城乡客运中的特点是规模适中、设施齐全,这样一种规模和设施是能够很好保证其基本工程的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对城乡客运的场地基础设施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就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公交场所设施的建设上,以此来实现农村居民出行的公交化。(2)线路布局。在对城乡客运线路进行规划设计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是实现整个线路的网络化,以这样一种形式和状态来实现周边城市、县、乡、村公路的全面通达,也就是所谓的村村通工程,将公交的覆盖率提高到100%。除此之外,在某些地区因其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是产业结构的要求,上述的基础交通设施是不能够满足其实际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根据这样一些特殊村落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来进行建设。再次还可以根据人口的密度和流动特点来对城乡客运道路的路线进行确定,这样做的优势是能够较好的对公交路线实现优化。最后补充的就是我们在进行线路的设置、调整和确定的过程中要注意最终的导向是实际需求,也就是说,整个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居民出行的实际要求。(3)运行模式。我们在进行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设计时,最为基本的思路就是将既有的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予以整合运行和操作的模式,也就是对其进行统筹管理。这样一种运行模式一体化实现的具体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所有的公共交通客运系统采取公交式的运行模式;二是要保证整个城乡都按照统一的规则和原则来确定出行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已经有通车的城乡地区新增一部分的公交车,再对一些原有的班车进行公交化的改造。下文中从两个方面来对这样一个改造过程中的细节要求进行说明。第一,硬件设施的功能设置。硬件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道路及其附件的设置。在这样一种统一和统筹的管理与运营模式下,车辆的行驶区域也就扩展到整个的城乡区域中来,包括情况较好的城市道路和情况相对较差的农村道路。这样一种状况和模式就对车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整个城乡区域内的所有道路都要满足公交模式下车辆运行和行驶的要求。在某些地区很多的道路都只适合于班线模式的运行,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必要设施的建设和添加,具体来说就包括行车速度的限制、人行道以及人行横道等的设置、照明设施的增加、交通标志或者是防护措施的设置等。二是场地设施的统一。一般情况下,较大的行政区域内公交化模式的设备以及场地要齐全很多,尤其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内,将原有的班线换做多条的公交线路就需要建设较多的公交首末总站停车场和数量更多的公交中途停靠车站,因此,在进行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过程中,这样一些方面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即便是一些地区因为居住的人口较少且经济并不发达,但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要按照标准设置来进行上述相关的建设过程。三是车辆技术的兼容。这主要是因为班线客车和传统公交汽车在车型上是有着较大的区别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这样一种调整和改变的时候,也要将这样一些因素考虑在内,也就是认为在进行新车的购进时要注意尽量的选择公交车车型,但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公交车的购进,整个的花费比较大,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可以对原用的班线客车进行改造,然后应用到公交线路的运营中来的。第二,组织运作模式。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形势状况下采用的还是班线模式与公交模式的并存状态,以此来实现满足居民不同的出行要求,而我们在进行这样一种调整和改进之后,就要尽量保证整个的运行模式都是公交式的,这样就能够保证整体的运行管理工作良好进行。我们在对公交运行模式进行定义和描述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上来进行的:线路、车型和站点。公交车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首末站、停靠点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且出车的频率基本固定,票价统一。(4)主体一体化发展方式。城乡道路客运模式在进行调整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管理主体、运营主体和消费主体。下文中我们就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第一,管理主体。在客运行业部门的管理体制下最终建立起来的是一城一交式的大交通管理体制,在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下的管理依据是统一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尤其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更是使得整个的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基本上在同一类的法律要求下予以运行,相关部门在进行规则的制定时也尽可能的避免法规不健全或者是矛盾法规内容的出现,并明确的指出和加强执法力度。其管理的基本理念则是通过三个方面的内容表现出来:一是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二是加强管理规范,三是保障管理有效。第二,运营主体。城乡的公交和客运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益的特点,而经营主体始终在规模化和集约化。在一个城乡的范围内,一般有一到两个的交通客运公司就可以了,一方面是能够保证企业自身做强做大来提升其规范经营的必要性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能够更好的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来满足旅客出行的实际要求。大力推行和实施规模化和集约化建设,以此来提升综合竞争力并积累资金实力,最终实现整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本文主要是对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本特征给出了简要的说明和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的条件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高睿晶.关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区域交通.2010(7)

[2]陈引社.我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研究[J].综合运输.2004(3)

[3]隋中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探讨[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3(3)

[4]马书红,周伟.城乡一体化与县域公路交通发展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2004(9)

[5]任乐,陈贻胜.城乡一体化的公交服务体系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1)

[6]李英杰,卢旭,黄红星.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难点问题与对策

12.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十二

1. 忻州市简介

忻州市, 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北起偏关沿内长城、恒山与内蒙古自治区、大同市、朔州市分界, 南至石岭关与太原市、阳泉市接壤, 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毗邻, 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相望。现瞎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静乐县、宁武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等14个县市区。其中有6个街道办事处, 59个镇, 126个乡, 4893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为25157.6平方千米, 总人口为306.98万人。

2. 忻州市城乡差异现状

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强和步伐偏慢等原因, 忻州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滞后山西。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看, 忻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均比较滞后。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437.4亿元、工业总产值17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1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6元均居全省11个地市的最后一位, 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11个地市倒数第二位。表1表明, 忻州市市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远低于山西省, 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由此说明忻州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恩格尔系数差异虽然超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但与山西省乃至全国相比, 还在低位线上。据世界银行对36个国家的分析, 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1, 极少超过2∶1。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恩格尔系数分级标准:60%以上为绝对贫困, 50%~60%为温饱, 40%~49%为小康, 30%~39%为富裕, 30%为最富裕。

注:数据来自《山西统计年鉴2011》部分数据来自互联网

二忻州市城乡一体化衡量指标体系与测算分析

1. 衡量指标

采用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五个指标来衡量韶关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具体如下:

第一, 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

第二, 城乡居民收入对比系数I=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 设G为总产值, L为劳动力总数, G1为农业部门产值, 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 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 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G1+G2=G, L1+L2=L。则二元对比系数R的数学计算公式:

第四,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

E=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2. 分析方法与测算结果

通过对2010年数据进行整理, 得到韶关市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五个具体指标结果。

注:人均GDP划分依据为2011年4月IMF公布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最新数据。汇率按照1美元兑6.8元人民币计算的。

3. 基于指标的韶关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析

结合表2可以看出, 忻州市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等各项指标均落后, 表明忻州市市城乡一体化程度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三促进忻州市城乡一体化措施

1.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建立多元融资渠道

政府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努力解决城乡一体化的资金瓶颈问题。

2. 促进户籍改革

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 最大限度地降低户口迁移条件, 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指标限制, 取消申报、迁移户口的各种不合理的前置限制条件, 积极探索城镇人口迁移农村落户的管理办法, 统一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 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基本条件。

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忻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 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与城镇相比严重偏低。因此必须扩大养老保险与最低保障的覆盖面, 完善农村救助制度,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强化地方政府职责, 足额落实资金, 合理掌握标准,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困难问题, 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4. 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

按照建立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的要求, 着力推进市区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 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吴永兴.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 1997 (1)

[2]吕萍.城乡一体化视角中贵州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2)

[3]曹猛.浅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及措施[J].职业时空, 201 (3)

[4]王蔚、张生丛、魏春雨等.湖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寻春下一篇:安全工作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