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精选10篇)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一
此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在国家宏观公共政策基点的层面,为此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的“三农”工作划定了方向。可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具体意见的方式部署新农村建设,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工作。
与新时期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陆续出台的各项重大举措相联系,人们可以发现,经过前几年的经济实力、政策实践的积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单个部门、单个领域局部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试图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尽管诸如“乡村建设”、“农村建设”这样的语汇,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话语中并不鲜见,然而,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知识分子更多地出于个人理想主义和激情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公共政策背景和全社会的共识;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农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有着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来20余年的经济积累,有着新时期领导层对当代“三农”问题深刻的定位、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政策措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改革的重心一直放在城市的各个领域,而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我国面对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所进行的国家宏观公共政策重心的又一次调整。可以预见,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公共政策议程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农村的综合改革,增强我国农业农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以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级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大多数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适当时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改革,以提高农村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有力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更上层楼。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历史情境。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成功的农村建设经验:明确政府在农村建设当中的角色与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时机。作为后发国家,政府在农村建设的启动阶段确实应当较为深入地介入其中,但也应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制度;当未来农村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自治机制时,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当与时俱进,顺时而变。
以务实态度开展农村建设。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建设时,不应以此作为获取政绩的手段,从而推行华而不实的项目,要针对具体情形,帮助农民寻求能够突出自身特长、赢得市场差异竞争力的项目。关于这一点,在《意见》中也有明确体现。
后发国家开展农村建设运动,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这一点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来真正实现。今年我国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些对提高人的素质十分重要。
在市场经济下建设新农村,是复杂而艰巨的事业。这将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长期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使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完成重大转型。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二
关键词:党员干部,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角色定位
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背景意义
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与管理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如建新村“没新貌”、农村居民参与“热情不高”、新农村指导员“瞎指挥”以及农村党员干部“角色不明”等。因此,探讨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管理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广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2.1 村庄建设得到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间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村庄建设虽然得到较大发展,但城乡差距较大:城镇有“超”大无用广场,乡村却无“基本”羊肠小道。
2.2 村庄缺乏规划指导,建设特色不突出
一方面,村庄建设规划数量大,而规划设计人员相对偏少,导致新农村建设规划滞后或深度不够,造成建设缺乏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一些干部群众规划意识淡薄,村庄不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建了新房没新村,建了新村没新貌:住房沿路建筑立面不统一,独立建筑形象各异,建筑风貌总体上比较乱,缺乏地方特点、民族特色。
2.3 村庄建设数量大,土地流失现象严重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需要重视。在村镇建设和土地使用上,存在浪费土地、破坏环境等现象。一部分村民到新区建房居住,旧房不用也不拆,多头占有宅基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些村庄为了建设新的公共设施,盲目攀比城市的规模,占用大量优良土地,造成浪费。
2.4 农村居住条件较差,内部功能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关注环境问题。有些地方建设新农村,不按标准配套基础设施:道路粗处理或不处理,未设排水沟,污水横流,无路可走或有路走不了;有部分农民新建住宅,房屋讲精装修,房内不配卫生间、厨房,生活不方便;村容村貌有待进一步改善,乱堆乱放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2.5 农村设计市场尚未形成,管理不容乐观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健全设计市场。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凡建筑跨度或者高度超出规定范围的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筑工程,以及2层(含2层)以上的住宅,必须由取得相应的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目前,我区1126个乡镇的总体规划,部分刚完成粗线的编制;14592个村委会与186113个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正在组织编制,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相当艰巨;全区部分2层(含2层)以上的农村住宅,没有经过设计,建设先天不足。
2.6 农村施工市场较混乱,安全隐患不少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规范施工市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十四条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目前,我区部分2层(含2层)以上的农村建筑、市政公用设施,是由没有相应施工资质等级证书的施工单位与个体工匠施工的,建设不规范,质量有问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3 农村党员干部在广西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3.1 广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认知者
3.1.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目标要求
(1)党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通过典型示范,探索模式,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国务院提出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原则与工作总方针。
(3)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新农村建设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广西进一步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高”要求。
(4)通过调查得知,“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住安全房”,这四点呼声是来自农村基层农民群众的期待和意见,也是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政为民理念,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3.1.2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指导原则
(1)坚持村庄空间集聚发展、管理集约经营原则。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推进新农村的“三集一化”建设:以拆迁改造为抓手,推进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以设施配套为载体,提升农村新社区服务功能;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农村新社区的全面建设。
(2)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原则。农村与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筹城乡的目的就是要推进城镇化。一是空间的城乡统筹;二是市场的城乡统筹;三是人力资源的城乡统筹;四是建设组织机制的城乡统筹;五是城镇发展与乡村建设的轻重缓急关系的统筹。
(3)坚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如果要规划与建设出科学合理,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新农村,就要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二是经济特征的问题;三是地形地貌特征的问题;四是文化传统的问题。
(4)坚持适当超前、改革创新、富有特色的原则。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树立新的建设理念,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发展新的建设内容,引进新的管理机制。应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发展政策方面的创新;二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三是功能关系的创新;四是村庄风貌的创新。
(5)坚持政府导向、可操作性、市场推进的原则。我区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要坚持政府导向、可操作性、市场推进的原则;在推进村庄建设中,应注重发挥好各方面的引导作用:规划是龙头要导向,基础设施也要导向,公共设施也要导向,土地指标也要导向,考核指标也要导向。
(6)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关键在以具体的服务对象为本,也就是以农民为本,否则就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在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一定要按照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努力体现建设科技的含量,注重资源有效开发与环境保护,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又要顾及对子孙后代的影响。
3.2 广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践行者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进程中,农村党员干部不但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还要把古今中外建设规划的成功做法贯穿其中,综合运用基本的管理方法和灵活的议事策略进行指导。
3.2.1 践行古今中外建设规划的成功做法
中国古代城乡规划强调整体观念,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西方规划则注重科学,城市构图严谨,力求建立高效的城镇交通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对中西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古为今用,即传承中国优秀的城乡规划思想。一是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正确理解与运用风水技术;二是强调空间方位的识别,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方整的地块;三是强调城乡空间序列,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突出等级之分,空间的主次;四是强调功能分区与安全管理意识,参考三城相套,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城镇布局做法。
(2)洋为中用,即吸收可持续建设发展的外来文化。一是严谨村庄构图,强调南北(主)、东西(次)轴线,引进规则广场,增设人文景观;二是构建和谐,采用“节地、节材、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农房建设直接采光、通风,开发利用太阳能与沼气;三是效仿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的做法,通过将建筑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的长窗、自由立面的技术处理,努力打造防灾安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村庄环境。
3.2.2 施行广西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管理方法
建设规划是指制订用以指导村庄各项建筑、公用设施具体布置的规划。建设管理是指各级政府为了一定的建设目标,在所管区内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划、审批、验收等实施活动。
(1)行政管理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建设活动。如分别成立市、县、乡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管理的范围配备足够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带经验、带技术下乡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与引导。
(2)法律管理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文件,规定人们在建设管理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规定要承担法律责任来管理建设的方法。如明文规定农民在建房中的“十要十不要”,规范建房行为,实现新农村建设规划意图,以法律条文形式维护公众利益。
(3)经济管理方法。是指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按照客观经济的要求来进行建设管理。如在修建新农村公共设施时,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以奖代罚、以奖促治的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规划管理的积极性。
(4)宣传教育方法。是指采用各种形式宣传政策法规、规划目标,对群众进行教育,明确建设目的,转变群众规划意识,自觉服从、参与建设规划管理的一种方法。如新农村建设前期规划要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设前期要向社会公示建设规划方案。
(5)技术服务方法。是指建设管理部门无偿或低收费解决居民在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问题的一种技术性方法。如提供规划、建筑、园林、装饰、预概算设计,提供施工、放线、施工检查、竣工验收等技术服务,真真正正地为农民朋友办实事、办好事。
3.2.3 执行广西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议事策略
(1)农事村办,提高服务意识,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将政府的服务职能前移到村镇,主动为群众提供党员事务、生产指导、文化娱乐、卫生医疗、法律援助、政务办理等六个方面的服务,实现“证件村里办、小病村里医、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信息村里询”。
(2)专家领衔,尊重村民意愿,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在决策过程中,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对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规模、行动方案、策略和重大措施等所作的选择与决定,集中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在分析、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各抒己见,为村民自治提供科学依据,最后由村民决定。
3.3 广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探索者
3.3.1 预测广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1)有适度超前的建设规划与经营管理理念。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有适度超前的建设规划与经营管理的理念。做好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使之功能完善,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做出高标准的镇村科学体系,实现城乡统筹,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采用市场运作模式,发展休闲“农家乐”生态旅游;实行“一事一议”决策制度,实现村民自治;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美化绿化村容屯貌。
(2)体现出地方特色、民族风格、时代特征。例如,农房建设底架空或抬高地坪,是考虑南方的防潮与防晒;屋顶用青瓦堆成的正脊重檐,檐部做成单挑、双挑等,是考虑体现民族风格;栏杆采用形状各异的木制空透样式,门窗采用内铝框玻璃外饰木质漏花,更多是满足现代人的使用与观赏需求。
(3)进一步重视消防等安全技术。讲究公共消防安全,满足个性化的要求。例如,公共建筑楼梯对球场设置,充当避难疏散场地;农民住宅建筑多色处理,易识别有个性;台阶做排水细部处理,林间设置凳椅,方便村民小憩等。
3.3.2 尝试广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工作新思路
(1)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关注民生,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实事办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不要不顾条件、不符合农民实际的大包大揽,要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忌大拆大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远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把好事办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大拆大建。例如,社区中心利用祠堂改造而成,旧房新用。
(3)切合实际,因地制宜,不可贪大求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农村特色,千万不要随意模仿,贪大求洋。
(4)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例如,新农村建设因山造势,尽量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4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农村党员干部只有同时扮演好认知者、践行者和探索者的角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诚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改变农村面貌决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郭成铭.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谢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公共管理学思考[J].重庆行政,2006(1).
[3]王敬华.小城镇市场的规划与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
[4]李全生.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5]姚洪斌.新农村建设的一体化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三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國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 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四
2006年,鄂尔多斯市全面推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阿日来嘎查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家家户户发展经济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活动。
二、现状分析
1、地理位置
阿日来嘎查位于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区西北,东邻昂素镇巴音乌珠嘎查,南与昂素镇乌兰浩舒嘎查接壤,西毗昂素镇明盖嘎查,北依上海庙镇什尼乌素嘎查,主要由鄂尔多斯梁地构成。
二、行政区划
阿日来嘎查下辖 x 牧业社,居住着 112 户农牧民,总人口 492 人,全嘎查总土地面积 53 万亩,其中可利用草牧场 46 万亩,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嘎查。
三、自然条件状况
(一)气候
昂素镇阿日来属典型的干旱荒漠草原,处于中温带内陆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日照长,辐射强,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全年最高气温 38 ℃,年均气温 7.1 ℃,全年日照时数 2731 小时,>0 ℃的积温 3458.8 ℃,>10 ℃的积温 2938.6 ℃,无霜期 130 天,最大冻土深度 1.7 米,年平均风速 3.5m/s,最大风速 23m/s。
(二)地质及水资源情况
昂素镇阿日来嘎查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端,总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 1300 — 1470 米之间,属典型干旱硬梁地貌。
昂素镇阿日来嘎查地下水资源呈北部深南部浅,埋深一般在 30 — 80 米之间,地下水属于白垩系,孔隙,裂隙水,水质好,矿化度小于 1 克/升,在部分地区并有微自流的承压水,年均降水量在 250mm 左右,年蒸发量在 2398.2mm 左右,属鄂尔多斯闭流区,静水位 5 — 10m,成井深 40 — 200m,单井日涌水量 40 — 60 吨,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甸土和固定风沙土,土质肥沃,养份含量高。
(三)矿产资源
昂素镇阿日来嘎查地域辽阔,境内矿产和药材资源丰富,有野生麻黄、甘草等天然药材和国家保护植物藏锦鸡儿,贮藏有天然气、盐、碱、芒硝、丰年虫等矿产。
四、社会经济概况
近年来,阿日来嘎查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畜牧业产业优势,围绕镇里提出的“生态立镇、牧业强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带领广大农牧民艰苦奋斗,在经济建设上下功夫,开放创新上求实效,增收节支上挖潜力,使全嘎查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截止 2006 年初,已建成林业基地 6万亩,建成配套灌溉机电井 160 多眼,有效灌溉面积达 0.2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0.15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5万亩,87 %的草牧场实行了以草定畜,划区牧轮,13 %的草场实行了禁牧,牲畜饲养总量达到 2.6万头只,牲畜出栏率达 40 %,肉,绒,毛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昂素镇阿日来嘎查是一个以畜牧业经济为支柱的纯牧业嘎查,畜牧业经济建设是全嘎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也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多年来,昂素镇阿日来嘎查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畜矛盾:阿日来的畜牧业是以外延数量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头数畜牧业,因其属典型干旱硬梁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缺乏,水位深,不具备开发水浇地能力,牲畜数量逐年递增,对草牧场实行掠夺式经营,虽然进行了大面积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但仍然补不足日益严重的沙化、退化、盐碱化的速度,草畜矛盾日趋突出,继续走头数畜牧业的路子已难以为继。
2、经营管理粗放:表现为饲草料消耗高,报酬低,牛、羊育肥数量少,牲畜出栏基本上集中于一年中的第四季度,和天天需要鲜肉的市场很不协调。
3、自然环境恶劣:近年来,降水量逐年下降,旱情及其它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4、因农牧户居住分散,农牧户通电率仅为 8.3%,乡村道路较差,生产机械化率低,绿化率低,社会保障水平低。
三、总体规划和目标
按照“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至 2008 年把阿日来嘎查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生
活习惯卫生,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在阿日来嘎查做到以下几点:实现“集中发展”,即农牧户转移到嘎查所在地,由一家一户的松散生产向规模经营和大市场延伸。“两通”,即实现通路、通电;实施“三改”,即实施改水、改厕、改灶;达到“十化”,即全村环境建设要达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农牧业生产达到耕作机械化、灌溉节水化、牲畜良种化、饲喂配方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建设“五好”,即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好路子、培养一支带领农牧民快速发家致富的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兴办一个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最终体现“三个明显变化”,即农牧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变化,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明显变化,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明显变化。
四、具体措施和步骤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阿日来嘎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计划于 2009 年全面完成。具体措施和步骤如下:
(一)经济快速发展
1、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阿日来实际,将阿日来嘎查现有的 100 户农牧户转移动嘎查所在地,集中发展水浇地,解决饲草料缺乏问题,在夏秋季节草牧场适宜时农牧民回其原有的草库伦发展畜牧业,其它时间在嘎查所在地集中开发水浇地,引导各类经营活动由一家一户的松散生产向规模经营和大市场延伸,尝试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北京恒润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使专用土豆种植基地形成机制良好的“公司 +基地+ 经济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成为百事(中国)公司最大、最稳定的供应商。同时,引进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工作力度,争取金融机构支持,通过引进和培育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的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农牧民增收。
3、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结构,强化特色经济。一是大力推广绒山羊养殖,发展绒产业,着力培育绒山羊养殖基地。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坚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原则,以服务养殖业为重点,大力种植青贮玉米、优质牧草,在原有 2000 亩饲草料基地的基础上新开发水浇地 3000 亩,使饲草料基地达到 5000 亩,人均 10 亩以上;三是加大草牧场建设力度,坚持以种柠条为主,进一步巩固拓展生态建设成果,以项目区内林草地的复种和补播为重点,全面改良草牧场,提高草牧场质量;四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对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科学意识和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转化率和应用率。推广地埋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牧户中推广使用大型移动式喷灌。五是依托近年来,经过种草养畜,生态建设等项目实施,培养和造就的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农牧民“土专家”,以农牧民自办服务为主,重点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农机、金融、运销等服务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在现有农机服务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机具投放力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007年成立 3 个农机服务队,组建农机协会,使农牧民生产机械化率达到 100%。
4、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扩大劳务经济。按照市委、政府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使广大农牧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型农牧民或产业工人,全嘎查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占嘎查总劳力的三分之一,农牧民转移出去后决不允许有新的外埠低端劳动力进入;每年至少培训农牧民 4 次,达到每户至少有 2 个科学技术明白人。
5、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阿日来庙、国家藏锦鸡儿保护区、包日陶勒盖敖包祭祀及蒙古族饮食、服饰、马文化为基础,以发展民俗饮食文化村为手段,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旅游项目。
6、提高嘎查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嘎查集体的水浇地和草牧场大力发展养殖业,深入实施“双赢”工程,稳步提高嘎查集体经济收入。
(二)基础设施完备
1、村民安居住宅区。安排在整个规划区中央,共安排住宅100幢,每户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家家要有两个基地(人工饲料基地、灌溉人工草地)和五配套(暖棚、青贮窖、贮草棚、饲草料加工机具和饲喂槽)。
2,街道主道设计宽9米,其中车道为6米,人行道3米,为 “十” 字街,并有不同宽度的绿化和停车空间,力求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
3、给排水规划。给水采用自来水,污水采取分片收集预处理后再集中排放的方式。
4、市政设施规划。为使规划区范围内有一个干净优美的环境,村民住宅区共安排 4个厕所和6个垃圾池,垃圾采取每 3天定时清运的方式处理。
5、绿化规划。民居院落绿化主要在房前屋后,尽量营造一个绿树掩映的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村落。
6、道路规划。道路规划以敖达线(敖勒召其镇-达布察克镇)为依托,与村民安居住宅区相衔接。道路设计里程 18公里,路基8米,沙石造面,主干道实现规范有序,平整通畅,两侧绿化,两侧绿化树种为柠条,杨柴,道路四通八达,通达能力强。
7,电力建设,规划架设 10 千伏线路24公里,0.4 千伏线路12公里,上配电变
压器8台。
8、每户安装一套太阳能热水器,满足洗浴和厨房用热水。
9、每户有交通工具和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10、建设嘎查中心广场,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环境优美、安静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三)生活富裕安康
1、大力开展以清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文明卫生活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逐步解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家禽乱跑”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设生态庭院。
2、积极推广沼气改厕,实行“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造猪牛羊圈);提倡农户用沼气和液化气,逐步用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取代柴草、羊粪等作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热能;农牧民的厕所和牲畜圈舍要统一布局、统一样式,农牧民生活起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村民住宅外观整洁,院落干净,室内明亮,户户通照明电,物品存放整齐,厨房、卫生间要统一涂白。统一设计门面和院落,所有农牧户门前均建设花坛、栽植花草和常绿树。
4、农牧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100%,2006 年,新建昂素中心卫生院(二层楼房),设立“健康服务热线”和“联诊联治热线”,建立农牧民健康档案,定期为群众检查身体,有病能及时治疗。
5、改造和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嘎查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室、娱乐室、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设置健身器械,购买一定的图书、影像、电脑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嘎查接入宽带。
6、电视信号入户率 100 %,通迅覆盖率达,100% 拓展村民了解信息的渠道,丰富广大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7、报刊、杂志订阅率达 100%,每户至少分别订阅一份报纸或一份农牧业方面的杂志。
8、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医疗健身、文化娱乐、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服务进村入户,覆盖整个嘎查,惠及每个农户家庭。
(四)倡导文明新风
修订和实施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村民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相关法规,倡导计划生育新风;无封建迷信活动。实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五)培养造就新牧民
一要大力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增强农牧民致富本领。嘎查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 10% 资金,广泛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每年推出一批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推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使 45 岁以下的村民都掌握 1 至 2 项生产致富技术。引导广大农牧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成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二要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牧民素质修养。提高文明村、星级文明户的创建水平,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牧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五
贾登伟
[摘要]本文在作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建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存在问题做了科学的量化分析,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上进行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为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 对策 农业产业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科学判断。这一重大举措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几年来,临颍县作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县,采取“科学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举措,多策并举,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现状及进展情况,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参与临颍县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存在问题的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临颍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农村城市化、生活市民化、生产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在该县涌现了南街村、胡桥、黄连城、大蒋庄等3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典型村,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虽然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宣传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上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认识还不够全面、方向还不够明确、建设上还不够积极,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设中还存在建设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在对新农村的认知水平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知道的占32.8%,知道一点的占65.4%,不知道的占2.8%。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国家的占25.7%,是农民的占74.3%。对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知晓的占28%,知道不全的72%。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资金应由国家出资的占32.8 %, 国家拨一大部分,农民捐一部分占67.2%。
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公益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困难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绝大部分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乡(镇)政府又没有余额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制约下,绝大部分村庄道路年久失修,饮水条件亟需改善,文化娱乐设施严重匮乏,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落后,农村医疗条件差。在调查显示出,农民认为有必要修建休闲场地、图书室、阅览室的占100%,对卫生环境条件不满意率达到92%,对道路状况的不满意率占87.5%,充分显示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二)农民综合素质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调查显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占61%,认为当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占53.2%。结合座谈情况,农民综合素质已成为新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致富能力差;二是政策观念不强,对新农村认识上有所偏差; 三是环境意识淡薄,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四是具有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五是法律知识缺乏,有些村民遇到事情仅仅依靠常理甚至是武力来解决;
(三)缺乏村镇科学规划,导致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随意性和盲目性。调查显示,全县仅有17个村进行了村镇规划。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没有制订具体的规划编制,对新农村如何建、从何处入手进行建设,存在着模糊认识。即使已经进行村镇规划的村在新农村建设上,也存在标准不统一、建设不规范、配套设施不完善、规划建设实施难等问题。目前,新农村建设上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即使有统一的规划标准,但在建设实施中对标准理解有所偏差,加上管理上力量不够、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实现规划的目的。
(四)经济发展缺乏优势产业推动,在培育主导产业上挖掘不足。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粮食生产,按照收入比例在试点村仍达到54%,靠外出务工收入的占67.3%。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上,呈现出工业比重小、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的态势。例如陈庄乡黄连城村牛肉加工业是该乡回民特色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味和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在产品品牌化、包装标准化、经营市场化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制约了牛肉加工业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改进农村面貌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德政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广量大、任务艰巨,究竟怎么建?现根据调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从国际上讲,我国处于一个良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从国内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过大、资本过剩、劳动力过剩与老龄化、生产过剩等问题日益严重,不在“三农”方面做文章,很难从根源上使这些问题得到缓解。而目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都很繁重,如何朝着一个发展目标,围绕一条工作主线,搭建一个公共台平,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成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农业税的取消、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着力点也亟待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现阶段开 4 展的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地在农村建整齐划一的新房子,也不是简单地在农村搞一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可以涵盖“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含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可以把农村各项工作串联起来,是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住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二)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从多个方位来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民夜校、农民技术协会等渠道,不断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科技文化、文明新风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二是农业、科技、卫生、司法等部门要开展“四下乡”活动,提高农业结构调整能力、科技致富能力、卫生预防能力和法律保护意识;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四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五是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三)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事情都抓、所有村子 5 都搞,抓新农村建设,一般要从见效最快抓起,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子树立试点示范带动发展。从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看,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村庄比较担心新农村建设会不会搞成政绩工程、会不会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会不会加重乡村和农民负担,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只要干部政策观念强,工作方法得当,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民是欢迎新农村建设的,基层是拥护新农村建设的。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关键。提起新农村建设,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是一排排崭新的农舍。这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庄经济实力较强,可以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抓村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较差,在起步阶段抓一些见效快、受益面宽的工作。要抓好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新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镇,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对于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那些积极性不高,群众凝聚力不强的村庄,要引导农民自发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统一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增强信心,提高凝聚力。
(四)国家要对经济条件差的村给予必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同时,国家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及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增加对经济条件差的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历史上曾多 6 次提倡过的新农村建设相比较,这次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新,除了建设内容新外,一个重要特征应当是国家有投入。要较好地处理农民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在充分发动农民的同时,省、市、县财政和有关部门筹集一定资金,对农村道路、饮水、环境改善。韩国在开展“新乡村运动”的初期,也曾向农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建议“十一五”期间,由国家新增一笔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把过剩的水泥、钢材等物资用于农村道路、饮水工程、农田水利、生活用能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向经济条件差的村倾斜。这可收“一石多鸟”之效: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外,在实践也表明,围绕新农村建设整合现有的各种支农资金,按一个规划统筹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等突出问题。
(五)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先有规划,然后按规划一步步去实施。在规划上要注意把握好四项原则: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不能把农村发展孤立起来,要将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二是产业带动原则。必须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防止出现热衷于非生产性形象工程建设的倾向。三是农民主体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服务的主体也是农民。四是村镇建设特色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吸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千村一貌,要 7 充分体现田野风光、自然环境和乡村风貌,立足实际,发挥本地优势,形成特色,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和谐性、包容性,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农村特色,便利农民生产生活。
(六)要注意与国家现行政策相衔接。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在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思路的创新发展,又是近年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逻辑延伸;既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又必须遵循既定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民出资投劳、土地利用等非常敏感的政策性问题,要避免因负担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和恶性案件发生。近两年情况有很大改观,但农民仍不富裕、地方财力仍不宽裕。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切实保护好耕地等有关政策规定,不能强行集资摊派、不能举新债、不能乱占耕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意严格把握政策界限,着力解决“一户多宅”、“空心屋”等浪费土地的现象,用政府补助、村民民主议事等机制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
参考文献资料:
1、中央文献研究室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年7月
2、中共河南省委主管主办 《党的生活》第406期 2008年6月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央提出“四万亿”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就达“一万亿”左右。如何更好地全面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调查研究欠深入,影响决策,资金投入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由于前期工作、调查摸底不够深入,基础资料情况了解、掌握不全,讨论研究欠充分,投资效果不理想情况。如农村卫生医疗站建设补助政策采用“一刀切”,经济条件好的村,新建的医疗站像一栋栋别墅,而边远山区经济薄弱的农村,医疗站只是利用原来村落里的房屋装修一下而已,并且由于交通相对不便,医生都不愿意来上班坐诊,医疗站只是一个摆设。同时,在投入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如重视水利建设的投入,轻视了对公路、人畜饮水、沼气、电网等的投入。
(二)镇乡规划变化频繁,设计方案不够合理,投资绩效需进一步提高 镇乡规划由于领导的调整,规划也随领导喜好而变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的随意性较大,投资效果不理想。如有些农村菜市场改造,原规划中的菜市场用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被企业占用,菜市场改造只能原拆原建,规模依旧偏小,交通依旧堵塞、拥挤。不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日益
增长的群众需求的问题,而且将来又要改造重建,浪费建设资金和社会资源。设计、方案不够合理,出现损失浪费,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其特殊性,其投资额和投资规模往往偏小,建设地点高低不平,设计单位不够重视,也不进行实地核实、测量、地质勘察。所以,建设方案、图纸设计显得有点马虎,出现方案不合理,投资浪费现象。如有的村级菜市场刚改造,钢柱、屋面等还是崭新的,群众、个体户都反映如要改造只对有点发锈的钢柱底部处理一下就可以了,推倒重建不是浪费吗?有些由设计院设计的图纸却没有设计院的图章、没有设计人员及复核人员等签名,图纸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由施工单位个人设计图纸,荷载是否计算正确,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三)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质量、工程结算控制不到位
1、农村基础设施施工招投标困难。已经成为乡镇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影响稳定的“焦点”。几乎每个镇村都存在少量的不法势力;也有一些农村“包工头”,都会通过说情、拉关系、找门路求工程业务。由于没有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环境,镇村领导干部有的为了社会“和谐”,委曲求全,有的为了私利,暗箱操作。
2、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1)无规范合同文本,没有规范的合同样本,出现了合同签订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问题。(2)没有实行合同联审制度,即在合同签订之前必须履行民主程序,经过法律顾问把关,再办理相关手续,之后将合同正本报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审核。(3)上级政府部门缺少检查,即不定期对各村签订的施工合同进行检查。所
以,往往存在合同条款约定不清楚,结算原则、概念含糊,有的条款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合招标文件内容,存在显失公平、损害集体利益情况。
3、质量控制不到位。由于投资额小等特点,政府质量监督部门也不会列入监督范围,监理单位也不愿监理,即使有监理,也不会足够重视。所以,许多农村工程都是委派村干部来监督工程质量、验收基础设施,由于村干部对基础设施不熟悉、不在行,质量控制、监督力度不足,无法达标。同时,有的承包商接到工程后,进行二次转包或多次转包,最后实际施工的就是本村的“泥水木匠”。这些“泥水木匠”由于没有正规的操作技能、国家允许的营业资格,工程质量较差。同时,一些“包工头”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优,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4、控制不够到位、不合法。一方面,工程业主标底委托个人核算,无单位资质,造价偏高,有的以设计院的设计概算作为标底,将设计费、晒图费等都列入标底之中。另一方面,工程施工合同一次性包干造价约定不明,结算原则模糊。另外,工程变更联系单数量多,存在问题多,有的与合同精神相违背,包干的内容又出具了变更联系单。
(四)重建轻养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较为普遍,难于长期发挥效益。如水利工程建后缺乏维护,农田整治工程和渠道防渗硬化建设竣工验收后,客观上是移交项目所在乡镇和管养所管理,但实际上,一些设施根本没人进行正常的维修管护工作,加上农民对水费征收意识淡薄,造成水费征收困难,不少管理单位长期处于困境,水利工程
建后管护的任务自然难以完成。又如沼气工程后续管理工作不到位,农民在管理、使用沼气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沼气的正常使用,另外,服务网络的不健全,沼气零配件供应点不足,不能满足农户及时更换零配件的需要,由于后续服务工作跟不上,挫伤了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有的干脆放弃使用。
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建设管理机制需进一步理顺
1、政府目前尚未出台类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制约办法》、《农村基础设施招投标办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无法可依情况,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操作依据,出现监督措施不力。
2、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混乱,职责不明,政出多门。如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有的由城建部门负责,有的由自来水公司负责,一个是政府部门,一个是自负盈亏的企、事业单位,其管理模式自然不同,效果也相差悬殊。又如,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有的是由农林局负责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的由环保局负责处理,前者按照专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地方性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后者采用国家环保部门有关规定。二者存在差异,如果二者协调不好,下级单位就无法操作,不知究竟听谁的。
(二)基层干部法制观念较为淡薄,造成损失浪费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但是,有的干部的法治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如有些工程项目施工按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却由村干部说了算,工程造价高,质量差,群众意见强烈。又如有的领导干部
根据自己喜好,无视国家颁布的《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擅自“修正”规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三)管理人员不足,经验不够,操作不规范,难以保证农村工程项目质量 首先,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但管理人员不足、编制不足。有的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职责不清,疲于应付,两种角色都不到位。如在农村道路建设,村镇建设管理服务站或县级公路管理部门,管理力量不足,不能抽调专门的人员对各镇村道路建设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监督,主要以镇村自行组织负责管理、质量监督和验收,导致部分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其次,镇村建设管理人员一般对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不够,缺乏相应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难以体现,整体效益受到影响。
三、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有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理顺机制,明确职责
1、确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配合,确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监督;发改委做好农村规划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财政局负责筹措配套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局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各部门统一合作,全力配合,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要用机制和制度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建成一个,收效一个,建成一批,受益一片。
2、制定一套适合农村项目特点的管理办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的各项工作内容要齐全,重要环节要把握,操作程序要规范,责任落实到位,考核奖罚分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明确标准,量化指标,标准的制定要在合理的基础上从高从严进行,不要在有限资金投入的过程中降低建设标准。
(二)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根据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科学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对不同村镇的地理位置、居住人口、村级经济、甚至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了解,科学地做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决策、实施办法,切不可搞“一刀切”,特别在确定经济补助方案、建设规模、范围甚至于建设地点等都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规划一经批准,不作随意变动和调整。避免和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实现土地、人力、财政资源的效率最大化。
(三)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建设精品工程;强化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重点把握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1、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立项程序,对项目的选址、图纸设计、工程预算、投资计划等进行严格审核。
2、工程管理中的“六关”,即工程设计关、资金使用关、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决算审计关。
3、目管理推行“四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制。
4、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要跟上,建立到村到户的竣工验收档案。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五)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与服务并重的职能,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队伍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建立一个服务型机关和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的理念。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勤做后续服务工作。通过干部培训、科学调配、激励稳定等办法和措施,着力解决镇乡干部队伍的素质不太适应、结构不太合理、激情不太高涨等问题,积极探索鼓励镇乡干部建功立业的导向机制,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参考文献:
7.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七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 国力有了很大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 因此, 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 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 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 全面清理涉农收费, 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 “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 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 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也不是整齐划一, 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 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各地农村差异很大, 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 不能搞一刀切, 不能强求一律, 盲目攀比。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我们要因地制宜, 尊重村民意愿, 注重引导, 拾遗补缺, 加快步伐, 以阶段性促全面性,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 是发展社会主义, 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 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 组织群众, 统一民心, 调动民心, 集中民智,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 渴望幸福, 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 把理想变为现实, 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 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自觉解放生产力, 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 扩大原始积累, 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 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社会民众要齐心协力把新农村建设好。
四、新农村的建设广大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量较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群体, 只有加大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 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 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抓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要着力提高农民的三个能力: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断加快农民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 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不断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断加强对农民的转岗培训, 提高农民从业能力, 拓展就业空间,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他们对新农村的建设能做到积极主动, 这样才是根本之道。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 2006, (09) .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八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惠民工程;南安市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彰现了政府足够的魄力,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服务民众,亲民爱民的惠民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就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逐步建成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的一个内容就是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拓展文化消费领域,改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京公布,《决定》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它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也随之日渐增长,这就对南安市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知道,要努力做到推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首先,要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文化提高修养而不是愚昧人,文化服务人民而不是形象工程欺骗于民。正如温总理所讲,“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其次,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树立民族自强精神和时代思维意识,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民间的文明社会风尚,推动民间的文化创新活动。再者,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研究当地情况、征求百姓意愿,老老实实、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做点实事、真事,而不是虚事、假事、空事。最后,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立足地方优势、获得百姓信赖,真心实意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台唱戏,而不是搞些百姓反感,假大空的文化形象工程。
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最终为我们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提高必要的保障。历年来,南安市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丰富群众性文化内容,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实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项。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公共文化基础
多年来,南安市投入巨量资金用来落实文化惠民工程,财政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安排足额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并且以信息化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渠道,加快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南安 “三网融合”,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效显著。如创新建立南安宣讲网络课题库,联合泉州市委讲师团率先成立了南安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更重要的是将文化惠民工程放眼全局,点面结合,以求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充分利用各类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少儿舞蹈比赛、合唱节等平台,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辅导、培训,编排节目参加,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决定》的精神,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文化惠民示范村运作机制,把产业发展作为创建工作重点。具体措施是把文化惠民村的创建活动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如石井镇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水头镇规划展馆和海联创业园等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建设基地。各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并不断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如英都镇群众以民俗形式“拔拔灯”闹新春庆丰年,舞龙、车鼓舞、拍胸舞、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异彩纷呈;码头镇成立欧阳詹研究会,以便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地域人文渊源,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近年来,南安市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如以抓“三百”、建“三点”、改“三堂”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形成霞美镇金山村、康美镇兰田村、梅山镇蓉中村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营造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南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名胜、古迹、人物、风俗、戏曲乃至民间传说、地方小吃等随经济发展而渐渐融入现代化都市生活,形成具有南安特色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蔡氏古民居书法笔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展活动、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以及“南音周”系列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同学们南音、闽南童谣,编排答鼓吹、三句半等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营造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形成南安特色文化,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人才带动,发现和培养代表性农民艺术家
我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文化专业人才紧缺,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兼职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因此,市文化馆等文化专业部门,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专业人员采取集中培训、送学到门口等形式,加大乡村文艺骨干培养力度。深入村镇发掘、培养和组织各具所长的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骨干队伍,涌现出一大片乡土文化人才。
如今,南安市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精准地把握住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十二五”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惠民工程”渐渐地显现出可喜的局面,现在的南安阅读书籍成了社区村民农闲时的重要活动,村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人少了,让南安市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
参考文献:
[1]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47).
[2]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46).
[3]袁文惠.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状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27).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心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心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熟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熟悉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洁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要害,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透水”现象和财力不济的“透支”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我区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当前,农村土地、山林纠纷较多,要充分发挥我区创立的“三级调处中心”作用,尽可能在1—3年内基本调处完毕。新农村建设,包括统一规划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在内,将涉及开发与用地的补偿等利益矛盾,要引导农民从大局着眼,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我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中心组织部2003年选编的全国140个先进典型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村级都有很强的集体经济实力。因此要倡议消除没有村办企业的“空壳”村。在总结我区抓村办企业而沉重负债的教训,继续坚持引进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的经验,突破性地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民心,调动民心,集中民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我们##区,虽是宜昌市的一个区,但更多的是明显具有山区县的特征,既有建设城区,融入宜昌市主城区的重任,又有支援农村,建设农村的重任,二者不可偏废。要熟悉到我们城区的各项设施,包括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建国以来广大农民以“民工建勤”等形式而形成积累的结晶,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农民。融入宜昌市主城区,是我们向更高水准攀登,为全区人民营造更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区人民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福祉。更要熟悉到,我区的各个部门,不是上级的部门,而是根据全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全区包括农村、农业而设立的。因此,要积极动员各个部门理所当然地投入到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淡化部门职能意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意识,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定向、正风、兴业的立门之本来抓。积极主动地为农业
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帮助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国家扶持项目对接的技术衔接,要成为部门之责,部门之务。农村基层组织永远是农村兴旺发达的领头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行村干部候选人自我申报、演讲评议制和村干部助理制等方式,组建好村级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要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任职一届,致富一村的职责。要自我加压,充分熟悉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前有先进,后有追兵,不进则退,“爱拼才会赢”,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要发动群众来制定,并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形式确定下来,每年的例会加以总结和完善,后任班子改变规划和目标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并经上级批准,防止朝令夕改。要通过我区创立的村民议事恳谈会制度,确定当年的工作目标,每年办几件农民认可,农民满足的实事,使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项目成为民心工程、满足工程,使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及乡镇(街道)要抓好全区或所辖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倡务实创新的作风,完善乡镇及区直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和体系,在不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前提下,组建强有力的区乡两级综合协调机构,动员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加全区新农村建设,明确职责,统一政令,克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弊端。要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和项目、资金,使之力往一处使,共享政绩成果。要不断总结推广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出经验出成果,带动全区向高标准高水准的新农村建设推进,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究班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讲话精神,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展示我们所处三峡坝区的新风貌和新前景。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1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
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3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10.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篇十
一、基本情况
我镇属城关镇,镇区面积270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万余人,由汉、哈、维、回等8个民族组成。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有耕地2.45万亩,草场29.15万亩。
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我镇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理
清发展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情况
一)指导思想: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快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基地,全面实施富民强镇战略,搭建长期稳固的经济支柱,构筑和谐、文明、富裕的新源镇。
二)努力方向:
1、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即:房地产业、城效副食品产业、奶业。
2、做大做强六个基地,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即: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育肥基地、养禽基地、奶业基地。
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8,住房面积增加25-10平方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达100,“十星级文明户”达80以上。
5、村级水网和绿化建设全面覆盖,环境卫生整洁舒适。
6、“一事一议”管理民主。
三)“十一五”期间阶段性标准情况
1、加强农牧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学习和普及,每年按20的比例增大,5年后普及率达100,掌握2-3门新技术,农牧民素质明显提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2、每个村的支柱产业实现,发展潜力明显,农牧民生产收入保障,生活宽裕。
3、村容村貌明显改变,文明程度已经提升。
四)农牧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
1、国家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利投入。
2、引进经济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
3、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加强教育设施投入。
4、解决养老、就医、子女上学的问题。
五)五年内村容村貌、住房标准:
现状:脏、乱、差普遍存在,土房、危房、老砖房较多,人均住房面积在10-15平方米。
措施:
1、完善小康村、整体推进,逐步从城镇中心向四面延伸,加强中心区道路,水网、环境卫生建设,5年内,3个小康村道全部硬化,水网设施齐备,其余3个村道柏油化,确保村道平坦,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2、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对所有土房,旧房改造,统一规划,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5平方米。
六)小康村建设
1、完善小集体阵地建设,配齐配优现代化办公设备。
2、壮大、稳固小康村“一村一品”的产业。
3、把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抗震安居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家庭文明工程全面普及。
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一)镇经济发展状制约因素:优势、潜力
现状:2005年末,生产总值6.4亿元,年均增长22.6,第一产业总产值5049万元,年均增长9.5;二产:3169万元,年均增长21.4;三产18474万元,年均增长12.18,牲畜存栏数为58639头(只)。五年来,共招商引资1.6亿元。
制约因素:
1、缺乏资金投入;
2、农牧民文化素质低;
3、信息面窄,科技服务水平低。
优势和潜力:
1、城镇地缘优势;
2、水土、草场、牲畜优势;
3、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已具基础;
4、二、一产业、人力资源丰富。
二)今后发展思路、目标、计划、措施
思路:发展壮大三大产业(房地产业、城郊副食品、奶业),做大做强六个基地(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育肥基地、养禽基地、奶业基地),实现两大突破(农村经济和劳动力转移)。
措施: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一是蔬菜产业建设,在规范一村温室蔬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土地置换等手段,通过政府担保小额贷款和组织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吸引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户前来投资,使别斯托别村温室蔬菜种植达到1000亩以上,团结村陆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蔬菜供应量不仅要满足本县的需求,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栽培技术,在蔬菜品质上作文章,创出自己的品牌,打入全疆的市场;
二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以二村和六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提高土地利用率,要通过政府引导、典型示范,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到2010年达到每亩地2只标准畜,农区牲畜达到5万只;
三是发展奶业产业带,在现在已经形成的沿316省道“两点一线带全面”的奶业产业带的格局下,通过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引进优良品种,规范产业带
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把玉什布拉克村建成全县的奶源基地;
四是培育、扶持养殖大户,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专业育肥公司,形成以托海村为重点的育肥产业带;
五是以五村为重点,加大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在家庭养殖的基础上,真正把养猪协会的作用发挥起来,通过与县外公司行业联合,创办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宽市场,年出栏生猪达到2万
头以上;
六是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完善协会功能,把种植户全部纳入协会之中,由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领办企业,规范市场,提高建设水平和档次,通过政府高位推动,扶持本地产业优先发展,畅通销售渠道,力争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
七是发展养禽业。依托市场需求,在四村鼓励扶持农户发展养禽业,重点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增强养禽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目标:到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066万元,年均增长18.2,其中,一产总产值8515万元,年均增长9.5,二产总产值20551万元,年均增长17.1,三产总产值 12.58亿元,年均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4748元,年均增长7.2。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措施: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生产。加强兵地联合共建,聘请外地种植能手,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大宗作物单产,增加亩收入。养殖业标准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依托牧民定居点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养殖技术,发展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现代饲养场,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十一五”期末,全镇实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农户占50以上,力争规模化养殖比率达到60以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扶强扶壮现有产业建设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资源优势引进外地资本参与我镇农村经济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坚持不懈地推进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
--继续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加快蔬菜基地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形式,重点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搞好良种繁育与推广、农作物标准化种植以及科技入户等项目。重点建设3个县级科技示范园区(别斯托别村蔬菜种植、卡普河阿吾孜村养禽业、玉什布拉克村奶牛养殖)。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全镇农村沼气“一池三改”项目,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2个、示范户500户。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推进劳务对接,坚持异地就业、小城镇吸纳、开辟新产业三路并举,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空间,壮大劳务经济。到20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70以上。一是强化劳动力培训。以国家“阳光工程”为载体,积极与教育、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配合,发挥职农广校、农职高中等培训基地作用,有组织开展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二是建立劳务输出基地。重点建立输出基地。同时扶持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副山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强就地转移吸纳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完成培训6000人、转移10000人的目标;抓实抓紧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劳动者转变。
3、根据实际,我们目前储备的经济发展项目有:三大产业(房地产、城郊副食品、奶业)、招商引资的平台(新城区开发项目)、生态旅游(卡普河阿吾孜村生态村建设项目)、潜力巨大的农区畜牧业。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现状:我镇有农业人口1.489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6037人,有农业劳动力7281人,其中妇女占3420人,每年转移的劳动力6000人。
措施:
1、外出务工(劳动输出);
2、本地发展二、三产业;
3、参与城镇化建设(修路、渠、建筑市场)。
四)储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项目
1、房地产业;
2、城郊副食品加工业;
3、奶业;
4、生态旅游业;
5、养殖、育肥业。
五)农民增收情况
全镇农民1.48万人,2005年人均收入3428元,至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748元,年平均递增6.8。
人均增收300元的分解落实及采取的措施。
现状:到2005年,我镇农牧民人均收入为3428元。
目标:目标:生活宽裕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8,其中非农产业收入达到35以上。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救助比例和标准,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措施:新源镇共有农业人口14800人,经我们测算2006年预计总增收450万元,人均增收302元。现分项计算如下:
(1)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进推广新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扩大复播、蔬菜种植面积等科技措施实现农业增收103万元,人均增收70元。
(2)结合城镇地缘优势,加强奶业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实现畜牧业增收125万元,人均增收84元。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现状: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文明村、文明户。目前镇政府被评为州级文明单位、自治区卫生红旗单位,镇二中被评为州级文明学校。据统计,截止目前全镇共有6个村8个社区被自治区、自治州、县授予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五年来,先后完成6个行政村新村规划,扎实推进改旧建新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其中,投入40万元新建了别斯托别村农牧民文化活动中心、投入33万元对5个村办公阵地进行了新建与维修。共拆除旧房76座,改造危房90栋、改厕13座,新建房屋76座4560m2,绿化18000亩。
目标及措施: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普九”成果,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具有非农产业技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卫生村达标率100。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鼓励扶持农民建立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室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树立起一批有影响的农村文化专业户。“十一五”期末,全镇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广播要在各村响起来。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
2010年,全镇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达到60。争取创建1个自治区级文明村标兵,2—3个州级文明村。发展家庭经济和创建学习型家庭相结合,树立6个“美在农家”创建典型。加强农村团组织建设,每村组建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文明村创建活动。
不断增加投入,加强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做到常态化,重实效。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继续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十一五”期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五、强化村务公开,实现管理民主
现状:
——管理民主,实施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制度。通过实施“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形成家庭和睦、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多年来,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做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城关实际,实行了“村帐民理镇管、组财民理村管、三书一单理财、印章把关”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各村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对各村财务进行监督审查;镇审计办每月集体进行汇审入帐,并经常进行审计监督。
目标及措施:
实行民主化管理,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各村集体经济在20万元以上,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2010年,全镇所有村达到示范单位标准,进一步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
加强法制教育。以“四五”普法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举办农村普法培训班60期,培训人员4500人(次)。开展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活动,到2010年创建率达100。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村镇”、“和谐村镇”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到2010年全镇州级以上安全村达到1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0-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08-06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06-30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23
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06-23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8-29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09-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09-24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材料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