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

2024-06-08

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精选11篇)

1.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 篇一

浅谈基层法院文化内涵的调查与思考

法院文化是法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凸现法院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建设好法院文化对于弘扬现代司法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将起着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最近,结合滦平县法院文化内涵建设,分析了当前基层法院在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基层法院如何做好文化内涵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看法。

一、法院文化建设的初步实践

法院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一个分支,同样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物质文化属于最表层,行为文化次之,精神文化则是法院文化构成的核心,也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近年来,我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大力推进法院和谐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推动了我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两年来,我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852件,审理执行2536件,结案率97.4%;先后被评为优秀基层法院、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先进单位和市级卫生先进单位。我院的队伍建设、刑事 1

审判、司法政务管理、信息、宣传、调查研究、司法警察等多项工作被省、市法院评为先进单位; 3人荣立个人二等功,36人次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全院上下学习气息浓厚,3人已取得研究生学历,35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全院干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树立了基层法院的良好形象。具体来讲,我院做好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就是全力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整洁院容院貌,在院办公楼前竖立象征公正司法的独角兽雕塑,营造浓厚的法文化氛围;建成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给干警创造舒适温馨的学习娱乐场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成罗山法院网和内部局域网,在一楼大厅和审判法庭设置电子显示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2、坚持以完善的制度约束人。先后修订和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案件质量评查办法》、《加强和规范信息宣传调研实施办法》、《财务后勤保障规定》等32项规章制度,涉及队伍建设、审判业务、机关管理、廉政建设等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狠抓落实,以制度促规范,向管理要效率。

3、坚持以崇高的精神教育人。将敬业进取、勤政廉政、公正司法等内容的规章制度、名言警句定期在本院电子显示屏上公示,并制作成匾额悬挂在办公区和审判区的醒目位置,使干 2

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定期组织开展党组成员、党支部党员及全院干警参加的集中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干警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廉洁意识;充分利用附近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干警重温党的战斗历程,进行廉政宣誓,学唱廉政歌曲,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干警坚定的党性原则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组织召开干警家属座谈会,开展“争当廉内助”活动,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形成家庭助廉氛围,发挥好家庭成员的监督作用;加强信息宣传调研工作,宣传优秀法官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近两年,我院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宣传稿件500余篇。

4、坚持以丰富的活动激励人。由政治处牵头,工会、妇联、共青团参与,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做到每季度都有活动。近两年以来,我院先后组织了“庆七一”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演讲比赛、篮球比赛等10多项各类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全院干警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和拼搏进取的争先精神。此外,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院对在职干警还实行生日祝福制度,体现院党组对职工的关爱。

二、当前基层法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和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层法院的整体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初步树立,法官群体素质和整体形象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总体 3

上说,基层法院在文化建设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其他法院可能也存在,但受经费保障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基层法院表现更为突出。

1、被动应付多,主动开展少。表现在法院层面,就是一些法院开展文化建设,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法院的检查或要求,或是为了领导要求而开展,在主观心理上未能足够重视,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外,法官对法院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没有真正理解,认为其可有可无,认为法院无非就是搞好审判而已,缺乏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

2、热衷模仿多,开拓创新少。各法院之间相互模仿,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完全体现个性。法院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都会受到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但只要这种文化建设是符合自身实际的,能够发挥出法院文化应有的功能,那么就是成功的。反之,盲目地照搬别的法院文化建设成果,而不考虑自身所处的具体外部环境,自然是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流于形式多,深入实施少。法院文化建设本身尚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也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部分法院的文化建设没有深入实施,流于形式,也使得法院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4、物质建设多,精神内涵少。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 4

法院的办公大楼等基础设施,而在于高品质的法官和法院工作者群体,在于赋予法院设施、制度规范等外在事物以内涵和精神,使法院形神兼备、从而堪称堪当为法院的文化积淀。而实践中,一些法院普遍存在重视更新办公设施、改善办案条件等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导致文化建设出现单一化的倾向。

三、基层法院进一步做好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要充分发挥基层法院领导的倡导和示范作用。基层法院的领导干部,要真正把法院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用领导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和亲身实践来推动基层法院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2、要充分发挥政工部门组织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独特作用。基层法院的政工部门作为联系干警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很强的沟通效能,因而在参与法院文化建设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基层法院的政工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参与到法院文化建设之中,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3、要以倡导法院精神为契机,营造团结进取、敬业奉献、昂扬向上的工作氛围。法院精神是法院群体共同价值观念、发展目标、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法院文化的灵魂,应力求把实现法院的共同价值和实现法官的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实 5

践中,可以采取诸如“院训”、“院歌”、“宣传标语”、“法官讲坛”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并注重对法官的道德素质培养、政治业务知识培训和典型先进事迹的学习等。

4、要以正面的先进典型来引领法院文化。基层法院应不断挖掘、培养、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强宣传、信息和调研工作,用先进的理论、优秀的成果来深化干警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用榜样的力量来不断昭示法院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动力,用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来推动基层法院群体共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5、要以法院物质建设为载体,彰显法院文化底蕴,塑造司法权威。法院的精神文化通过物质环境等载体体现出来,因此,基层法院在建设审判法庭、办公场所以及配置司法装备时,都应紧紧围绕法院的精神文化内涵来进行。同时,在改善司法环境和条件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和法院的自身特点,始终用改革的精神,结合发展的形势不断丰富、充实法院文化的内涵,使基层法院的文化建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基层法院的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长远规划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法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法治社会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我们希望基层法院的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先进文化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最终为法治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 篇二

一、高校法学院学生为什么不愿去基层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可是愿意去基层法院工作的毕业生却没有按照相应比例增加,面对这个问题,苏力教授在书中如实写到,“学生所考虑的收益因素占据很大比例。”[1]

法学院毕业生毕业,面对多种选择,选择背后所获收益比在基层法院要多的多。面对巨大收益差距,法学院毕业生更倾向选择收入相对更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奖金福利较多,发展前途更为广阔的大中城市。基层法院要搞好队伍建设,必须满足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有足够的优势留住或吸引社会高素质人才。如果缺乏之一条件,法官职业化建设将丧失必要的基础”。[2]但现实却是基层法院有时因财政紧张不得不面对拖欠工资,减少福利待遇的问题,另外,基层法院各种资源不及中高级法院,升迁名额又非常有限,工作环境较为单调,这都不足以吸引毕业生,也留不住心向职业发展广阔平台的毕业生。

二、高校法学院学生是基层法院急需的新血液

基层法院承担了全国近80%的案件数量,但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人才紧缺特别是办案法官紧缺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此外,基层法院人员整体素质与中高级法院相比较低。我国每年有大量法学院毕业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具有知识年龄的明显优势,而且还具备创新意识。去基层法院锻炼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基层法院人才短缺的问题,而年轻人特有的开拓的意识又可以给基层法院带来别样的创新与活力。

三、吸引高校法学院学生去基层法院的因素

面对法学院学生就业难及基层法院人才短缺,需新鲜血液的现象,可以通过健全基层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先为基层法院找到人才。

在找到人才后,要留住高校法学院人才,基层法院可以考虑以下方面:完善基层法院的人才激励方法,以合理的制度对法官工作价值给予公道评判,不断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让醉心审判事业的法官有舞台、有干劲、有奔头。[3]使得法学院学生感受自身价值与发展潜力,从而愿意留在基层法院。

另外,应当保障毕业生的职业收入,除了提高基础工资标准外,多方面增加高校法学院毕业生特殊津贴。

此外,对奔赴基层的高校法学院学生进行法官职业培训机制,成立专门的法官遴选机构,确立科学规范的法官遴选程序。[4]通过开展研讨辩论和外出调研等培训活动,切实提高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在细节上抓住学生留在基层磨练自我的决心。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基层制度的实施与完善离不开广大人才———这些深受过法律教育,接受专业法律知识熏陶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我们也不难想到,拥有抱负的广大高材生更愿意前往北上广等一线二线城市寻求自身的发展与提升。但我国基层法院却面临案多人少,急需新鲜血液构建完善队伍的状况。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做好基层鼓励工作,通过完善基层组织与服务,提供更多优惠条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向广大法学院高素质人才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生活工作方式。与高校法学院合作,对结合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并吸引高校法学院奔赴基层,为我国基层司法制度的完善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完善基层司法制度,建设乡土法治,任重而道远。虽前方森林无边,虽前方滕莽交缠,虽空寥回声无数,但吾等愿往之!

参考文献

[1]苏力.送法下乡一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12.

[2]彭海杰,周辉.挑战与回应——基层法院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人民司法,2005(7):35-40.

[3]石文英.司法改革应首先着眼解决基层法院面临的问题[J].公民与法:审判版,2015(11):55.

3.对基层法院司法统计工作的思考 篇三

人民法院的司法统计是法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一项重要的调查研究工作。司法统计对于人民法院掌握情况,改进审判工作,公正司法,更好地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已经过了从1.0版到现在的l.82版多次软件升级。

《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系统能够使法院案件信息和司法统计实现自动生成、实时统计和信息化管理,使各部门的审判执行情况时时处于监控中,有效地监控所有案件的受理和结案流程,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具体表现在可动态反映法院全年、当月、当天至点击鼠标一刻的各类案件的收结案进度实况,并可随时刷新数据;而且系统可根据需要自动生成法院各庭各类案件审判与执行情况的各类统计表、曲线图等图表;还可自动生成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各类司法统计报表。利用局域网络系统,院领导和庭室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可以了解和掌握所管辖部门工作进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使各部门的审判执行情况处于实时监控中,办案人员感受到无形的压力,都力争快办案,办好案。

从2002年开始使用《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我院的司法统计数据完备,查阅方便。2006年我院利用局域网络优势,已经初步实现了各庭司法统计报表由信息表自动生成,在各区县司法统计工作走到了前列,但我们的司法统计工作仍然做得不够,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争取2007年利用软件系统完全实现审判流程管理。

—、我院司法统计工作遇到的问题。

1、部分庭案件信息表数据生成法踪表有误差,没有完全实现司法法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没有利用软件系统完全实现审判流程管理。

在2002年前司法统计均是人工操作,司法统计每月制作报表非常繁琐,稍微不谨慎就会出现错漏。自《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在全国法院系统全面使用,通过案件信息的录入,可以实现司法统计报表自动生成,建立起全面、科学、高效、快捷、准确的司法统计体系,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更好地为审判工作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法院系统的司法统计报表实现自动生成大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是,目前有部分庭没有采用案件信息表生成报表,而是填写信息表与填写法综表分开填写,数据不吻合。

2、部分庭仍有未出判决书就报结案的情况,所以信息表所填写的真实数据与手工填写的法综表不能吻合,造成各庭内勤无法全面掌控案件办理的真实情况。

3、远郊法庭无法在近期内实现局域网联网,所以信息表与法综表数据仍需要每月一次汇总报表。主要因为我院的财力人力物力尚不能达到安装局域网到四个远郊庭。

二、几点思考

统计工作是一门专门的学科,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积累,特别是司法统计工作,既要相应的统计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作出越来越高、精、细要求的统计报表。

1、院领导高度重视司法统计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保证统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司法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人民法院司法统计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上报统计报表,还要对法院工作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积累和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为审判工作和法院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司法统计人员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保证上报数据质量,为本院的审判管理和上级法院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真正达到监督和指导法院各项审判工作的目的。

2、加大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力度,完善网络化功能。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院虽然已建立了局域网,却没有充分利用《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进行司法统计和审判流程管理,迈维公司的信息系统与《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没有完全融会互通,内勤对两种不同的软件系统分别都录入,增加了工作量;案件信息录入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使审判流程管理受到制约。因此,应大力加强办公自动化建设,不断完善我院审判流程网络化管理。

3、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统计软件的不断升级,设计功能不断增多,对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提高。统计人员一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熟悉计算机的结构、性能及软件的数据结构,做到能够熟练应用统计软件、安装软件、设置打印机和传输上报数据。二要加强司法统计知识的学习,掌握统计工作的内在规律,认真分析统计数据,积极主动提供统计信息,4、统计快报可以增加更多实际的内容,譬如上诉案件多少,调解率、上诉案件的发改率。这些数据是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经常需要的数据,如每月计入司法统计报表中,就不怕临时的突击统计任务。

4.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下简称基层工作)是司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等;它的大部分工作任务由县级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完成。近些年来,我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

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开展各项业务,在基层工作的各个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给基层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基层工作内容被赋予新的形式并得以大大拓展;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及知名度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工作的一些领域发展滞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和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工作的客观要求。如何加强基层工作,为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已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1997年以来全市基层工作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工作建议和措施。

一、一九九七年以来工作的简要历程

调查表明,1997年至2002年,我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经历了机构不断健全,队伍不断壮大,职能逐步增强,工作逐步规范的过程。

(一)机构不断健全,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1997年,按照司法部[1996]81号文件要求,全市开展了在各乡镇办组建司法所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当年建立了43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应建数99个的43.3%。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各县区纷纷建立乡镇办司法所,并于1998年底全部组建完毕。至此,彻底改变了各乡镇办多年来司法行政工作有人(司法助理员)无所(无牌子)的状况。在人员编制上,1997年,全市99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司法行政编制83人,占地方编制10人,发展到2002年,全市98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司法行政编制89人,占地方编制9人。在人员素质上,1997年,全市司法助理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人。通过几年的教育培训、人员调整等手段,到2002年底,全市司法助理员的文化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发展到59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1997年占总人数的22.5%,2002年占总人数的60.2%,提高37.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在1997年占总人数57%,2002年占总人数的11%,减少46%。从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人员文化素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升人数较多。在司法所办公用房问题上,我市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司法助理员的办公用房(借用或乡镇办政府安排)以及简单的办公桌椅等问题,基本保证了工作正常运转。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省司法厅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省里出资5万元,市县各配套3万元,乡镇划拨土地的办法在六枝特区郞岱镇、盘县红果镇建2个司法所试点,可望今年上半年竣工验收,从而实现了乡镇司法所独立办公用房零的突破。

(二)职能逐步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发挥人民调解职能,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106个,其中:村级调委会1717个,居民调解委员会160个,企业调解委员会173个,联合调解委员会39个。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工作条件艰苦、办公条件简陋、工作人员无报酬等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7年至2002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民间纠纷75565起,调处成功71070起,成功率94%。从几年来纠纷调解统计数看,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邻里、生产经营、房屋、宅居地、债务等纠纷。1997年至2002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婚姻家庭纠纷28388起,调处成功26852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37.6%;共调处邻里纠纷9016起,调处成功8655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12%;调处生产经营纠纷8123起,调处成功7620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11%。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推进,民间纠纷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全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针对实际加大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力度。对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作了有益探索,抓了不同类型的人民调解工作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全市人民调解工作。在工作中出现了如六枝特区岩脚镇六村、钟山区德坞镇西宁村、水城县汽车运输公司、盘县老厂镇色绿村等一批基层人民调解典型。钟山区德坞镇西宁村调委会针对

西宁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国家重点建设征用大量农户土地,拆迁部分农户房屋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群众,超前做好思想工作,及时发现纠纷苗头,耐心细致地疏导调解,将大量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树立了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郊结合部关系、国家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典范。

——以市

场为导向,以担当常年法律顾问、联调工作、“12348”(原称“148”,2002年统一为“12348”)专线电话服务等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几年来,全市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群众,贴近百姓生活,知民、便民的优势,在解纠(纷)息讼,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至2002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代理讼诉事务3140件,非诉讼事务985件,解答法律咨询33156人次,调解纠纷2222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在我市法律服务行业专业律师偏少(37人)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在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中,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紧紧抓住“12348”专线电话服务、法律援助、民间纠纷“大调解”等特色产品,努力开拓法律服务新领域。“12348”法律服务专线作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生事物,以其知民、便民、助民;独特的功能、快捷的服务手段为显著特点,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我市“12348”自从产生开始,发展迅速,社会效益良好。发展到2002年底,全市“12348”专线电话共48部,值班人员211人(专职40人、兼职171人)。在2000年至2002年三年中,全市“12348”值班人员共解答电话咨询13853次,接待来访6744人次,提供上门服务127次,办理法律援助187件,解决纠纷503起。从四个县区“12348”专线电话建设的情况看,盘县“12348”建设工作成绩较为突出,体现在专线电话多、工作效率高、社会评价好。我市地处贵州西部,与云南省部分地区及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南州等地区接壤,各种接边地区民间纠纷表现较为突出,为适应新形势下接边地区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接边地区联调工作应运而生。几年来,先后召开了接边地区各种形式的联调工作会议,制定了联调工作制度以及处置民间纠纷预案,地区与地区间积极开展合作,解决了多年来接边地区大量的民间纠纷。仅2002年元至8月,盘县与富源县联合调解民间纠纷185起,调处成功137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0件53人,制止群体性械斗5件300余人。实践证明,联调工作为维护接边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区域人民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力度加大,贵州省法律援助条例的出台,给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带来了福音。我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投入法援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1998年至2002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94件,从反馈情况看,办案质量较高,95%以上当事人满意。

——认真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几年来,全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按照对刑释解教人员做到底数“三清”(家庭住址清、罪错性质清、思想动态清)和教育管理“四跟踪”(跟踪教育、跟踪排忧、跟踪扶持、跟踪管理)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安置帮教工作。工作中,重点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摸底排查工作。通过与人民法庭、公安机关等部门合作,排查出1998年至2001年全市刑释解教人员3013名,对这些人员全部进行造册登记,分门别类地纳入管理视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帮教。几年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对创办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实体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由于职能定位不明、机制运作不顺等原因,直至2002年底,安置帮教实体未能建成。

二、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回顾六年来我市基层工作走过的历程,虽然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编制以及基层司法所办公条件等问题已成了制约基层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目前基层司法所已全部收编,为县(区)司法局直管。但在人员编制问题上,除钟山区各乡镇办在原来1人1所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了6名编制,全市其余乡镇办司法所仍然是1人1所。由于基层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工作又比较具体,一个乡镇办一名司法助理员将难以承担形势发展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客观需求。据调查,全市98个乡镇办司法所除红果镇、郎岱镇司法所作为试点所建设外,其余司法所尚无独立的办公用房,大部分司法所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缺少档案柜、电话、交通工具、宣传器材等基本装备。我们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乡镇办司法助理员普遍反映了基层工作的苦衷:有工作热情,由于受人、财、物等条件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与基层法庭、派出所、综治办比较,自惭形秽。由于难以解决好基层司法所的人员编制、办公用房、基本办公装备等问题,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工作质量,制约了基层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中虽然通过教育培训,文化程度有大幅度提高,但提升文凭的主要方式是各种形式的函授教育。据抽样调查,至少有半数人员实话实说“函授教育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基本流于形式”。据调查了解,在全市司法助理员中,真正做到熟悉国家政策,掌握基本法律法规,能制作较为规范文件以及调解协议书的人还达不到总数的50%。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司法助理员的综合素质,任重道远。

(三)基层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运作机制不完善

由于受基层工作人员量少质弱、工作条件简陋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大部分乡镇办基层工作的制度建设、工作措施、业务运作机制等一时难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全国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召开后,随着人民调解工作新规定、新措施的出台,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必须理顺工作机制,及时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就目前的人员素质结构上看,要进入规范化还需要一个教育培训,培养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过程。

(四)安置帮教工作底数不清、体制不顺、职能定位偏软

一是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没有及时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到,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民政、村(居)委会等部门沟通不够、协调不力,致使刑释解教人员的底数不清,造成对部分人员脱管。由于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的户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且部分人员居无定所,加上流动人口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使得这部分人脱离了管理、控制视线,成为引发重新犯罪的一大隐患。二是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工作经费,使工作难以深入持久的开展。三是对安置帮教工作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职能定位偏软,社会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运行机制,造成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困难、帮教不力的现状。

三、几点建议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是搞好基层工作的前提

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既有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十六大的胜利召开,特别是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法制建设和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六大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基层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市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基层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法律素质的滞后使得这种利益在局部地区表现突出。由于征地、拆迁、旧城改造、企业职工下岗,山林、土地、水利矿产资源权属之争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将会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所有这些,都给基层工作带来新的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全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将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上升到能否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促进一方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求有所为,争取有所位,克服自卑感,紧紧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认真理清工作思路,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基层工作服从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力度,努力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

实践证明,基层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位,必须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基层工作队伍。要应对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关健是我们要有一批过硬的基层工作业务人员,说到底,要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要以人为本。尽管我市基层工作队伍在1997年至2002年期间文化程度提升较快,但正如我们调查走访所反馈的信息结果,虽然文凭提升了,但有真才实学的少之又少。为此,要利用集中培训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等手段,不断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要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目前全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为契机,以争先创优、典型示范为途径,以集中教育整顿和各种培训为切入点,多层次,多方位地抓好对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地为全市工作大局服务。在一手抓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当务之急是抓好业务教育培训工作。目前主要抓好三支队伍的培训。一是抓好对各县区基层科(股)人员和司法助理员的培训;二是抓好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三是抓好人民调解员的培训。要认真分析这三支队伍目前素质的薄弱环节,制定祥细的教育培训方案,组织专门力量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工作。通过教育培训与工作实践的不断循环,全面提高基层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为深入推进基层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打牢基础。

(三)理顺工作关系,加强规范管理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健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市基层工作仍然存在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一些环节的工作关系尚未理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乡镇办司法所收编管理后,要正确处理好与县区司法局和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加强协调配合,杜绝对司法所人员“两不管”现象的发生。司法所人员要随时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不要认为收编了就独自为政。要摆正位置,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自觉服从服务于当地党政工作大局,当好参谋助手,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好服务。二是加强对基层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对人民调解工作要抓好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岗位责任、学习、例会、登记、考评、统计、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做到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工作任务、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义务等文字图表上墙明示;要建立纠纷审查、调解前准备、权利义务告知、及时公正调解、依法达成协议、督促履行协议等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及使用说明,着重抓好人民调解文书的规范化使用,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在刑释解教工作中,要健全刑释解教人员登记制度、建档立卡制度、签订帮教协议制度、定期走访谈话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和跟踪帮教制度,通过制度落实,达到刑释人员底数清,情况明,有台帐。在基层工作规范化管理进程中,要在全市各县区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所,培养规范化管理的典型,适时召开现场会,加强经验交流,以此推进全市基层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进程。

(四)建立人财物保障体系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根本

5.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 篇五

查与思考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2 16:45:1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2)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胜利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农村基层组织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总支个,村支部个,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的占,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率;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岁,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名,40—50岁的名,40岁以下的名;班子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共有农村党员名,平均每村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无职党员有名,占农村党员的。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村级班子的优化,04年通过推行“两推一选”,试行“两推直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

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上次换届时下降了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各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特别是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各村党组织按照争创“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做到“五有十全”,促进了全县村级组织“五项规范”建设,全县的村达到了“五项”规范化要求,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始终把治理整顿后进贫困村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上下联动,常抓不懈。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特别是今年开展 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百村集中整顿等大型专项活动,采取部门包村、强村强企带动、机关干部下派、联村共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后进贫困村班子软弱、工作被动、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落后、致富无门路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帮扶为个后进村配强了村级班子,为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选定了个致富项目,协调发展资金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件。

四是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各村基层党组织从推进全县三个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竭尽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使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发展专业村、带头村,如我县的等村,目前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元和元,近几年平均增幅都在元以上,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明星村。

五、是“联村自治”试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按照

“维护既有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的原则,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县已建联村个,涉及村庄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以前一些小村、弱村自身解决不了像水、电、路、医、学和产调等问题,在联村内部都得到了迎刃而解,推动了全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班子中还存在少数软弱涣散后进村,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近几年虽然下大力对后进村进行了整顿,但仍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家族矛盾严重,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

结,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支部书记人选难选,班子缺员,后继乏人;有的干部“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虽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工作能力和水平无法体现,自己却又想占这一席之地,有好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工资领一份,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2、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消失,“空壳”村占到了以上,有债务的村占到了以上,加之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又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失去了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也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又影响

6.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 篇六

关键词:行政执法,能力,调查

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的, 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 实施的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基层人民银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 依据《人民银行法》获得行政执法职权, 是人民银行各项政策的传导者, 依法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管理的执行者。目前, 由于人民银行的大多数检查监督职能由基层分支机构承担, 在履行以行政执法为主要手段的监管职责过程中, 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执法效果, 关乎人民银行社会公信力、影响力和社会形象。为此, 笔者对所在中支行政执法人员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

一、当前基层人民银行行政执法人员现状

(一) 行政执法人员偏少, 特别是高层次执法人才缺失

笔者所在中支全辖有在册职工558人, 持有执法证人员为206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36.9%。其中大学本科 (含党校等) 以上学历的执法人才只占执法人员总数的64%。从人才结构看, 高学历人才比例明显偏低, 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执法人才只有2人, 虽然近几年较高学历的执法人才数量略有增长, 但从整体结构上看没有大的变化。

(二) 年龄结构不合理, 年轻执法人员还未成为执法中坚力量

近几年来, 基层人民银行进人很少, 特别是县支行基本处于“只出不进”的状态, 人员不断萎缩, 现有执法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凸现。调查显示, 40岁以上执法人员占执法人员总数的82.5%, 人员的老化问题逐渐成为基层央行行政执法人才队伍发展建设的瓶颈。

(三) 业务素质差距明显

2003年银监分设后, 基层人民银行执法队伍中一批年富力强的执法人员分离出人民银行, 又没有新鲜血液充实进来, 既懂业务又懂法律, 既通晓人民银行业务又熟知商业银行业务的执法人才缺乏, 这将导致行政执法中发现问题和准确定性的底气不足, 行政执法程序存在缺陷, 个别环节甚至潜伏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 行政执法培训不到位

调查显示, 近3来来参加过与行政执法相关培训的执法人员只占总人数10%不到。并且, 行政执法培训存在培训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当前新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方式和手段 (如“两综合、两管理”) 不断出台, 但对基层人民银行的专项培训却没有开展, 处在基层工作一线的人员成天忙于日常业务, 每年参加执法检查的次数屈指可数, 仅靠自学和检查实践来提高执法水平, 其实际效果不佳。上级行虽然有时也组织一些培训班和专题讲座, 但培训内容对具体执法检查操作的指导性不够, 不能完全满足基层央行执法人才履行执法监管职能的需要。

(五) 执法人才分布不均匀

执法人才的内部流动表现为从执法职能部门直接流向其他职能部门、党群部门和上级单位, 这就导致执法职能部门的高层次执法人才比例不断降低。以中支为例, 在执法岗位的人才只占了执法人才总量的近30%左右,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执法人才的浪费。一批本应在执法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执法人才, 由于上升通道过窄和激励机制没有建立等原因, 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执法岗位, 加剧了执法职能部门人才紧缺, 执法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主要途径及建议

不断加强法制工作, 提高基层央行的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于高效传导货币信贷政策, 维护辖区内金融稳定和完善金融服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推进金融依法行政, 也是每一个基层央行干部的职责,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基层央行干部法律意识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

(一) 正确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基层人民银行行政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总行关于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要》的意见, 使全行员工切实把握依法行政的精神实质, 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 努力营造崇尚法治、遵守法律的氛围, 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结合本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 按照法规规定认真检查和改进工作, 使人民银行的行政执法行为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要求, 把学习宣传工作落在实处。

(二) 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和考试制度

一是要建立学法制度。可采用定期和不定期, 开展个人自学和每月定期组织相结合, 行长、股长要率先学法, 并带领一般干部学法。重点学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中国人民银行处罚程序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复议办法》等法律法规, 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 加深对法律规章的了解和正确理解, 有效提高基层央行干部依法行政知识水平。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建议上级行每年定期开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各类培训。注重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 重点组织依法行政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培训, 对所学内容要组织统一考试, 检验学习效果。通过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使他们做到熟练运用法律, 规范处理行政违法案件, 严格依照法定职责和法定程序开展执法活动。三是建立健全执法人员考核机制。从法律知识、执法水平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 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 巩固学法、执法成效, 为依法行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加强风险意识和监督检查

要增强行政执法风险意识, 作为基层央行干部要真正树立行政执法无小事的理念, 特别要防止因不懂法律、概念模糊或程序不到位、工作没落实等原因, 而导致发生行政诉讼。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整合法律事务、监察、内审等监督岗位资源, 充分发挥法律事务工作部门和法律人员在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形成监督合力, 加强对执法职能部门执法活动的监督, 使基层人民银行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适当、有效。强化上级行对下级行的监督, 建立经常性、不定期的监督巡查机制, 弥补同级监督的不足。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正面问责制度, 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尽量避免执法失误给人民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四) 注重培养人才和提高依法行政管理水平

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依法行政人才, 作为基层央行干部要坚持多实践、多思考、多探索, 努力在实践中改进, 在实践中提高, 不断2012年第9期中旬刊 (总第492期) 时代Times积累工作经验, 要以老带新。如通过实施对签发空头支票行为的行政处罚, 实施对违反账户管理、人民币管理、外汇管理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从中来锻炼和培养基层央行依法行政人才。同时要注重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 重点要在管理方法、管理技能、管理艺术等方面加以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规范行政执法、行政处罚程序, 杜绝行政不作为, 从而提升基层央行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真正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良好形象, 为正确履行基层央行职责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 加强作风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执法水平

7.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 篇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总、分行党委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银行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通知》,本人认为,其主要目的是让基层央行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央行中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央行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服务和谐单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广大职工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情,了解人民银行总行、分行、本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激发他们参与和谐基层央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央行职能转换和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发生转变的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和谐的因素,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产生了不良影响,仍然需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有许多共同点,干部职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主体,由于两者的主体相同,因此面临的难题和可采取的措施也大体相同。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面临的相同难题

1、业绩考核的负面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带来一定难度。近几年基层人民银行系统实行业绩考核,有利于体现凭业绩论英雄,凭贡献拿收入。但由于考核体系、考核内容、考核措施还不尽科学规范完整,对少数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不仅难以调动,甚至还引起抵触情绪。一是工作内容定性多、定量少,考核者不便于操作,有时也不能理直气壮回答被考核者所提问题。被考核者有人怀疑考核评定时带有主观因素、感情色彩,心里有意见而不敢提,有怨气而不敢发;二是工作岗位设置多、可比性少,工作出亮点的几率不同,有人因工作岗位不是自主选择的,对别人工作出亮点不服气;三是重结果多、重过程少,业绩形成的过程没有得力的监控措施,有人怀疑工作成果的真实性;四是抓调研信息报送多、抓产生真实效果检查少,有人对会干的不如会写的感到不平;五是抓评比考核多、抓指导推广少,只评出档次,未注重利用业绩考核达到绩效管理目的。对优秀单位、部门、个人究竟好在哪里,哪些方面有亮点,有的没有宣传推广;一般单位、部门、个人究竟差在哪里,存在什么不足,没有提出改进意见,因此,不能让未评为优秀者心悦诚服。

2、民主公开的负面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带来一定难度。民主与集中,公开与保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片面地夸大一面,就会过度否定另一面,造成不良后果。一是有的人对选拔中层干部在进行民意测验后没有公开票数,就认为这是在搞暗箱操作;二是有的人对选拔中层干部没有实行竞争上岗,就认为这是违反干部选拔规定;三是有的人以职工代表身份列席行务会议所提建议未被采纳,就认为这是领导独断专行;四是有的人对重要项目招、投标和大宗物品采购环节不清楚,就认为这是领导以权谋私、从中受贿,于是产生不满情绪便私下议论,甚至写人民来信。发生这些现象,在排除可能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既有对干部选拔政策掌握不全面,也有对民主与集中的理解不深透,更重要的因为都是涉及敏感问题,职工心里有想法又不敢公开讲出来,致使当事者不知情而无法解释清楚,造成了误解,影响了和谐。

3、竞争上岗的负面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带来一定难度。目前,基层央行中层干部空缺岗位绝大多少实行竞争上岗,这种“变相马为赛马”的方法,有利于展现才能,发现人才,但也存在着不够科学规范合理的方面。一是对演讲占一定分数,那些一贯埋头苦干而不擅长演讲者感到不公平,真正的千里马在于会奔跑,不在于会嘶鸣;二是对有的试卷偏于某项金融业务,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参加竞争时都是相同的试卷,那些从事党政、后勤的人员感到不公平;三是对参加闭卷考试,那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工作经验较丰富、业绩较突出者感到不公平。有一部分40岁左右的职工,他们进行时干部实行的是任命制,虽然兢兢业业地工作,苦活累活干在前,为单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受职数的限制,一直未能提拔。现在职位有空缺而又实行竞争上岗,他们与近几年入行的本科生、研究生同台竞争优势稍逊,有的人欲上不能,欲罢不平。

4、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带来一定难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改变十分封闭的环境等不足有很多好处,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基层央行职工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一是有的职工对政治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提干、评职称、拿奖金等最实惠。二是有的职工因家属下岗、分流,演绎出家庭经济拮据,内心产生困惑。三是有的职工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基层央行的重任务、高指标觉得困难多、压力大,显得不适应、有畏惧感。

5、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带来一定难度。互连网的运用,使各种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扩大和提高,这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就其消极方面来讲,一是黄色信息污染。黄色信息在西方某些国家被视为合法,网络的国际化使这些黄色信息毫无阻拦的传播。二是恶意政治信息侵袭。当今世界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四通八打的信息网络打破了过去的自然屏障,思想侵略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成为了主要武器。三是容易出现道德滑坡。网络社会提供了虚拟环境,使意志薄弱的人容易摆脱现实社会道德关系的束缚,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总之,网络文化的发展给基层人民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央行带来一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可采取相同对策

1、建立健全央行文化建设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应把建立健全央行文化建设机制作为切入点。一是抓教育,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开展各种政治学习、文体娱乐、技能竞赛等活动,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起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增强职工对单位的忠诚度,提高基层央行的凝聚力。二是抓典型,用先进的事迹引导人。注重挖掘和树立本单位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开拓创新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无疑就是不教之教、无言之诏、胜过前言万语。三是抓培训,用科学的知识武装人。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使职工能够做到立足岗位“精几业”,面对竞争“会多手”,并深入了解央行文化建设的精髓,完成个人思想状态向央行精神状态的融合。

2、建立健全网络教育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应把建立健全网络教育机制作为着眼点。一是制作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利用内联网将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问题、经验、设想,措施等资料和信息进行公开,接受访问。二是丰富网络教育内容。除了登载政治、经济、金融时事等方面的信息外,还要注重借鉴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三是创新网络教育形式。发挥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中介作用,开展网上调研、思想讨论活动,以提高职工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

3、建立健全谈心活动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应把建立健全谈心活动机制作为立足点。一是要建立逐级谈心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干部心中有话无处说,心里有苦无处诉,错误的念头也没有人告诫提醒,因此,要建立领导干部逐级谈心制度。二是要明确谈心内容。谈心主要是了解被谈话人近阶段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了解掌握其思想动向,征求其对组织及对谈话者本人有哪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针对各层次人员选准谈心话题。三是建立《谈心手册》。谈心时或者谈心之后,要详细记录每个被谈话人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便于事后进一步把问题找准,把情况摸透,弄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理顺思想情绪。

4、建立健全结合渗透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应把建立健全结合渗透机制作为根本点。一是要结合中心任务一道开展。结合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任务,围绕每一个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每一件重大工作的开展,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做专门深入的工

作,这样既能集中力量,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要结合业务工作一起进行。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列入工作目标,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科室的责任书中既有业务工作目标,又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内容。三是要注重见缝插针整体渗透。“构建和谐基层央行”是相对的、具体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因此,不能靠集中时间去完成,也不能靠专门机构去办好,必须见缝插针,整体联动。行党委要高度重视,各部门要齐抓共管,每个职工都做有心人积极参与,上上下下,形成合力。

8.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 篇八

根据最高院和省、市法院关于开展基层法院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要求,我院由办公室、研究室、政治处、监察室、行装科和民一庭、民二庭、执行局、审监庭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了专项调研小组,按照最高院的调研提纲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并通过配合市中院调研组开展书面汇报、实地调查、座谈研讨等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基本摸清了1999年来我院基层建设工作的情况,总结了基层建设工作的具体工作措施和有效经验,同时也掌握了当前我院在基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更好地推动我院基层建设工作向前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机构:20xx年机构改革后,现内设14个机构(办公室、政治处、立案庭、刑庭、民一庭、民二庭、行政庭、执行局、审监庭、林业庭、研究室、行装科、监察室、法警大队)和2个人民法庭(大同法庭、河田法庭),党总委员会,纪检组与监察室合署办公。内设机构及人民法庭配备正副职35人,其中正职16人。

编制:干部77人,工人7人;实有:干部76人,工人4人。目前缺编干部1人,工勤人员3人。机构改革前编制为干部85人(含林业审判事业编制4人),工勤3人。

职级配备:副处级干部1人、正科级干部15人、副科级干部13人,科员级干部47人,工人4人。

干警结构:现有男干警77人,女干警13人(含工人);干警的年龄结构为56岁以上4人,51~55岁5人,46~50岁8人,41~45岁16人,36~40岁26人,31~35岁10人,25~30岁7人,没有25岁以下的干警。干警现有学历结构是,目前有本科学历16人(非法律专业1人,‘五大’生15人),大专学历57人,占干警数的96%多。现尚有45人在参加湖大、北大、川大等远程网络和电大、自考等“专升本”学习。有8人参加最高院组织的专项培训,已经结业。但进法院前为大专以上的很少,本科才1人(尚不是法律专业),专科8人(其中还有5人是成人教育),其他基本上是到法院以后通过业大或自考、电大等成人教育取得的。

党组班子配备:现有党组成员6人,分别是院长、党组书记1人,党组成员、副院长3人,党组成员、纪检组长1人,党组成员、刑庭庭长1人。党组成员中平均年龄45.83岁;学历情况是本科1人,大学普通班1人,专科4人,本科在读4人,专项培训2人。

审判委员会情况:现有委员9人,分别是正副院长4人、刑庭庭长1人、民一庭庭长1人、行政庭长1人、监察室主任1人、专职委员1人。平均年龄48.22岁。

从以上数据表明,一是干警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没有形成金字塔结构,年龄趋于老化;二是院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偏大,不符合上级法院关于班子年龄结构要45岁左右、40岁左右、35岁左右的要求;三是县委对我院职级配备比较重视,目前做到了应配尽配,还略有超出;四是工作人员的来源杂,符合《法官法》的法官任职条件者少。

二、物质装备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落实“收支两条线”及经费保障等有关情况。我院自1999年起就按要求实行了“收支两条线”,收取的诉讼费一律上缴国库,县财政按一定比例返还我院作办案经费。近五年来,我院每年实际支出办案经费及业务费用均在140万元左右,此款财政给予预算20万元,诉讼费返还每年约70万元,尚差40余万元,只能拖欠修理费、汽油费、招待费、干警差旅费等。

(二)欠款情况。

1、拖欠工程款情况。我院于20xx年10月新建审判综合大楼一栋,耗资610万元,此款由国债投入260万元,我院自筹(含县财政少许拨款)160万元,至今尚欠施工单位190万元。由于我县属经济欠发XX县,县财极为困难,除无偿提供给我院建房用地外,根本无法拨给建设资金,而我院除挤出部分诉讼费投入基建外,无其它资金来源渠道。为此,造成至今尚欠工程款无法解决。

2、欠发干警工资、差旅费等情况。我县财政在预算时,仅保证我院在编干警按中央文件所规定的工资,对省、市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增资的规定,不予拨给。为此,造成我院自1999年以来欠发干警每人每月地区津贴和考勤奖255元,每年合计34.5万元,此款一直拖欠,无法兑现给干警。同时,因为业务费用极为紧张,导致每年均要拖欠干警的差旅费,仅20xx年至20xx年就已拖欠14万余元。

(三)近五年审判法庭、人民法庭装备情况。我院现有人民法庭两个,办公用房均已不适应当前审判工作需要,各庭仅装备1台微机,未与院部联网,两个法庭所使用的两辆吉普车均属需报废车辆,无法正常使用。20xx年10月我院新建审判综合楼一栋,现已正式投入使用,这极大地改变了我院原来落后拥挤的办公用房。但因资金紧张,各项配套设施无法购置,如法庭音像设施、安检设施、证据展示仪、公共信息查阅触模屏等均无力购置,法台、法椅等也是使用旧的。我院共有干警81名,已购置微机23台,每个部门仅配备了一台,按人手一台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院现有大小车辆7部(含两个法庭已要报废的吉普车),除二部车况较好外,其余车况均很差。

三、审判执行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1999年至20xx年,全院共审结各类诉讼案件4366件,执结执行案件2629件,执结标的2302.62万元。

人均工效:按审判业务执行部门助审员以上共29人计,人均工效为48.24件/人/年。

案件质量:5年共上诉320件,上诉件数逐年下降,20xx年上诉件为1999件上诉件的49.3%;上诉320件中已结278件,其中改判61件,20xx年改判数为1999年的30%;5年里再审案件15件,改判3件。民商事案件调撤率:5年里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3450件,调解结案840件,撤诉结案1044件,调撤率为54.6%。案件繁易分流情况:5年里适用简易程序审结的诉讼案件2253件,占结案数的51.6%;5年里无超审限个案。

人民法庭的办案情况:5年里,两个人民法庭共审、执结各类案件2167件和839件,审、执结案件数分别占全院的49.63%和31.91%。以上数据表明,一是我院的审判质量与效率逐年提高,发回重审和重大改判的案件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审限意识和效率意识强,适用简易程序快审快结的比例有较大的提升;二是审判工作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得到了较好的统一,通过加强庭前和诉中调解等工作,各类民商事纠纷和解息诉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三是人均工效低的主要原因是收案少,但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审判执行业务一线人员比重过低的现象;四是人民法庭人员工作量较大;五是部份案件还存在着程序、实体和审理流程操作上的具体问题,个别案件的质量问题还比较严重,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审判质量,确保司法公正还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审判工作的着眼点和要害点。

四、基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尽管我院的基层建设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基层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障碍。在此,我们对调研活动中收集到的在基层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情况加以归纳,并着重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和尝试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法院的法官职业化问题 对于基层而且属于贫困地区的我院来说,由于法律人才引进的困难和司法理念与发达地区法院的差距等问题,法官职业化建设有着更大的困难与阻力。主要有:

一是院领导班子的配备无自主或建议权。法院领导班子的建设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要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必须做到班子成员呈梯队式年龄结构,做到从优秀法官中提拔班子成员。但从我院的情况来看,在院领导班子的配备上存在年龄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成员并非来源优秀法官的三个主要问题。年龄结构方面,党组成员平均年龄为45.83岁,未形成45岁左右、40岁左右、35岁左右的年龄结构;学历情况是本科1人,大学普通班1人,专科4人,本科在读4人,专项培训2人;来源方面,6名党组成员中从外单位派入的3人,占50%。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法院在班子成员的配备问题上无自主权,甚至无建议权。我们认为,法院是业务机关,班子成员应当是内行领导,班子成员应当从本院的优秀的法官中提拔或由上级法院选派。二是法官的工资、审判津贴以及保险和福利待遇等物质保障难以实现,有关政治、经济待遇都未体现从优,法官的职业优越感无法树立,从而影响了法官的职业精神的顺利养成,使法官职业化的思想基础有失牢固。

三是法官的专业成份杂而且低,《法官法》提出了法官必须具备法律本科水平要求后,由于收入和法院经费的严重不足,提高学历无资金支持,也对职业化建设形成了阻力。从我院的有关情况来看,我院法官队伍的主体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法院人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从党政机关中调进,二是从复员转业军人中安排,三是从企事业单位中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人员中选拔,四是从社会待业青年中招考。这批人员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就走上了审判岗位,边干边学。长期的审判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逐渐成为法院各项工作的骨干,其中许多已经成为院、庭领导,目前我院的院、庭领导中大部分是这些同志担任。当前,法院工作人员进出渠道不畅,符合条件的进不来,由于种种原因,进来了也留不住。如我院92年曾分来2个科班出身的法律本科生,但由于待遇、工作条件等原因,分别于93年调到公安1人,95年辞职当律师1人。现在,全院无一名第一学历为法律或法学本科的法官。如我院,自1999年以来欠发干警每人每月地区津贴和考勤奖255元。巨大的收益差别,促使法学院的新老毕业生一般都更趋向于向收入相对更高、职业前途相对说来更为广阔的大中城市、地区和行业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法院丧失了任何优势,不仅无法吸引新的法学院毕业生进入,而且,如果没有其它原因,甚至无法留住已经进入法院的法学院毕业生。面对这样两种选择,很自然,法学院毕业生会选择留在升迁更有望的首都、省会城市乃至地市所在地;或者在同样的条件下,选择那些经济更为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而不会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按照法官应当是个法律家、先知和哲人的理想目标的要求,在向法官进行经济、金融、管理和科技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法院更难以开展。这样贫困地区基层法院法官与发达地区法院法官的能力会形成一个新的“剪刀差”。

四是确定法官员额比例、配备法官助理等工作,涉及审判机制和管理体制中深层次问题的重大改革,也对于现在法官群体有很大的冲击。这对于法官来源杂、论资排辈情况较严重的基层法院来说,由于对院、庭长执业素质的强调,将会给职业化的深入进行带来更大的阻力。如法官定额的确定。这个问题要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法院年平均受理案件数量和法官办案效率等因素。同时要根据法院承担审判任务的情况,合理确定法官定额。通常,某一地域内的人口结构虽然变化较大,但人口总数大致是一个常量,人口数量基本决定了成讼案件的规模,从我院近年来的收案情况来看,该院的案件常量大概在1500件。全县人口为48万,人口与一线法官比约1.5万比1,法官年均结案约为45件。目前的一般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官员额比例可以选择在四万分之一的比例上。如此计算,我院的法官员额约为11名。从我县受案案件常量来计算,定额后每名法官的年办案数约为140件。这个办案数可能并不高。但是,根据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法院内部设有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等审判职务与行政职务相合一的管理者。在我院,这些人员的总数已达36人,已经超过了实行法官员额制度后所需要的法官人数。为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改变法院的组织结构,精简法院院长、庭长的设置,取消副院长、副庭长。按照这种思路,全院的院、庭长职数将是10个,基本达到上述比例的要求。但由此却可能引发一些问题:其一,院长、庭长们因内部行政事务缠事,难于主持审判,诉讼效率得不到保证;其二,院长、庭长被任命为法官后,将占满法官员额,原未任庭长的全部专业审判人员将不能成为法官。要解决这些问题,其一,可以把业务庭的行政事务全部抽出归由专门职能部门处理。其二,或对审判队伍进行重新评价,重新选任各业务庭庭长;或精简业务部门;或不再以审判专业设庭。然而,这些解决措施却与现行法律和法院队伍管理模式存在相当大的冲突,还需要有相关的立法支持。

五是对于需要严格约束职业外交往的法官来说,由于经济和地缘原因,尚属乡土社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际关系和经济的牵带关系都比较紧密,这也会给职业化进程带来一定影响。

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些只能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才能解决,在此只能提出治标的建议。如为了解决班子成员的配备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建立法官晋升考核制和选派制;为了把好法官进口关,可以尝试推行上级法院统一为下级法院招收审判人员的特别人事制度;如为了解决当前由于《法官法》关于本科学历的要求,在职法官或书记员、法警就读的“专升本”大多质量不高。故此不能以已通过“专升本”理解为已符合《法官法》的学历要求,还应努力提高在职法官和其他法院工作人员的审判业务知识。有意识选送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官攻读第二学位和研究生学历,应作为基层法院建设的优先战略抓紧抓好;如为了减少对法官执业的外在影响,可尝试实行法官异地交流机制。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法院经费保障问题

维护法院审判活动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才能促使审判工作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而目前在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我院在经费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一问题急需引起高度的重视。

1、我院目前经费保障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经费保障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县财政预算内拨款;二是县财政预算外资金拨款,主要是诉讼费返还;三是上级法院补助收入。县财政的预算内拨款只能保证我院在编干警按中央文件所规定的工资,对省、市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增资的规定,不予拨给。预算外资金拨款是按照诉讼费收入数额调控比例后核拨;上级法院补助收入更是微乎其微。法院的经费已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拖欠十分严重。我院的审判综合大楼虽于20xx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但由于省、市财政未按国家有关国债配套资金的规定,给予解决配套资金520万元,我院至今尚欠施工单位190万元,只有以楼后建设用地作为担保债权的抵押,而且大楼底层房间至今仍未交付。此外,由于无力支付竣工验收和消防验收费用,我院只有违章先行入住使用。从我院现有装备情况来看,也由于经费保障问题,办公办案装备和大楼的各项配套设施无法更新或购置。这些都对我院的正常办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法院经费保障无落实对法院工作的影响。法院经费严重短缺对法院工作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干警利益的直接影响。省、市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增资的规定不能兑现,干警的差旅费长期拖欠,严重影响了干警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不利于法院干警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二是对社会的影响。法院经费无保障让法院的正常运转受到严峻的考验,如大同法庭由于长期拖欠水电费,去今两年多次被停水、停电和停电话,严重影响了正常办公、办案。法院的“两庭”建设欠债缺口巨大,债权人时常上门追讨债务,这在全国清理“两拖欠”活动开展以来,不仅损害了法院的形象,还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是对司法权威的影响。法院的人员经费、办公、办案经费不保障,干警不安心法院工作,办公场所简陋,办案装备落后,不能保障法院工作的廉洁和高效,影响法院“公正与效益”的工作主题落到实处,影响法院的司法权威。

3、法院经费保障无法落实的原因。

一是对人民法院经费保障的意义认识不够,保障机制未健全。人民法院经费保障问题,在党政领导的心目中都认为是等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按我院年均办案1500件计,县财拨付的办公费每件案件才133元。法院经费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法院的司法公正与效率。二是吃饭财政的实际。由于我县财政是吃饭财政,首先是保障吃饭问题,其次是保障老师工资,三是保障离退休老同志工资问题,四才是保障政法部门工资及办案经费问题。政府首先考虑吃饭问题,再考虑部分办案经费问题。

4、解决经费保障制度的对策。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工作做好了,直接体现了国家对法院工作的重视,体现了法律的尊严,体现了法院的公正与效率,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对经费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一是要提高管理认识,改革管理制度。人民法院是国家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唯一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其特有职能是其他任何机关不能代替的。因此,在经费管理体制上要进行大胆地改革,要从现在的块块管理改革为条条管理,要从以当地政府管理为主改革为以上级法院管理为主、当地政府管理为辅的原则,这样才能确保经费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拨付的协调一致,促进法院审判效率的提高,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公正,维护法律权威,确保法律的尊严。

二是要加强细化预算管理,保障经费供给。为加强和规范人民法院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人民法院依法履行审判职能并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十分重视预算工作。人民法院的预算编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些必需、法定的支出和人员经费及业务正常开支的经费要如实编制上报,财政部门要确保审判工作需要的经费供给,法院物质装备和“两庭”建设所需经费要列入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政府逐年计划安排解决。

三是要加快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法院的诉讼费完全实行“收支两条线”,能从制度上、源头上治理腐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树立人民法院司法权威。只有加快法院经费改革的步伐,才能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实现审判工作的公正与效率,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摆脱法院对地方财政在经费上、物质上的依赖性。我们认为,从国情出发,应建立省级财政统管的财政体制。建立省级财政统管的财政体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好处:一是法院经费省级统管,能确保人民法院人员工资、补贴和办案经费有所保障,解决各地区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差别。同时,可以消除法院干警对各法院之间的经济不平衡产生的攀比情绪,并进而从待遇上吸引优秀人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法院工作。二是法院经费省级统管,可根据人民法院物质装备的需要和“两庭”建设的规划,根据省级财力情况,按轻重缓急和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原则进行统一计划安排投资,人民法院执法条件就能分期分批得到改善,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确保人民法院物质装备和“两庭”建设经费的正常开支,解决人民法院装备落后,“两庭”建设欠费问题。三是省级财政统管,才能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才能改变以往人民法院经费由各级地方财政供给,受制于地方财政的不利局面。

四是要健全经费保障监督机制,保障经费使用的公正、透明、廉洁。建立健全人民法院经费保障监督机制。首先要解决管理机制上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实行上级监督下级,如纪检监察人员的配备由上级法院指派、由上级法院任命和领导,这样才能彻底解决监督不力的问题。人民法院的经费监督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法院经费保障工作实行监督;二是对法院重点项目要实行跟踪监督,从各项招投标、施工、验收整个工作环节实行监察。通过监督,切实保障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得以落实,为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法庭建设问题

人民法庭建设是法院基层建设的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法院的法庭建设还存着更多的困难,加强基层法院建设必须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工作活力。

1、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法庭基础建设的发展步伐不快。由于我县是经济欠发XX县,从而直接导致我院人民法庭基础建设的发展程度、特别是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也有较明显差距,各人民法庭也不能实现与院部信息共享。如在审判流程管理上,还只能停留在人工操作的阶段。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配置上也同样有较大差别,进而影响到办公的自动化程度及法庭外部形象的树立。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地方经济财政状况的困难,法庭发展速度缓慢一些是正常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方面要继续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上级法院要适当采取一些扶持性政策,加强对发展相对落后的法庭建设的重视,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我院也将在工作规划上更加注重向有需要的法庭作出倾斜,尽可能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先行解决法庭的电脑网络、管理系统等一些办公现代化的问题,然后再逐步解决相关一些较次要的设施的配置。

2、法庭队伍的培训教育有待加强。由于远离院部和上级法院的培训往往注重的是审判业务庭人员,所以在近年来,法庭人员受训的机会低于院部人员,这将对今后法庭工作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对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法庭人员的教育培训。

3、法庭的规模化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改进。我院仅设两个人民法庭,从法庭与院部审判庭的审理案件量数对比上看占较大比例。如去年我院两个法庭的总计办案数是全院民商事案件的近3/5,而两个法庭的人员是全院审判一线人员的1/4。当然,从客观上说,法庭受案在类型上、难易程度上与院部不同,案件数量存在差别也是很正常的。但1/4的人员却要承担3/5的办案压力,还是反映出法庭在规模化设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调整。我们认为,应当对法庭工作作更深入的调研,从“两便”原则以及资源统筹配置的要求,分析作进一步资源整合的可能性。如切实在物力、人力上向法庭予以倾斜。

4、法庭的司法管理中还有不少关系尚待理顺。法庭的司法管理是法庭建设的关键,目前对法庭的规范化建设还在一些环节上存在需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包括:①在立案工作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立案庭对法庭立案工作的监管。②审判工作方面。通过审判流程管理以及落实裁判权的改革以后,基本解决了案件排定、审限跟踪和案件审批等环节的管理问题。目前,在法庭的审判工作管理上,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转换的监管上。一般而言,法庭审理的案件大多采用简易程序,而在实践中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简易程序转换为普通程序的情况并不少见。目前,在这种程序转换过程中的监督力度是较弱的,一般由审判人员报庭长审批即可,至于转换的事由和手续是合法合理,往往被忽略。这样程序的转换难免被滥用于延长审限、拖延诉讼等各种非正常目的上,有违立法原旨。当然,这种现象并不仅见于法庭,即使是法院本部的案件,也同样存在,但是由于法庭远离院本部,监督的必要性则尤显突出。我们认为,在立法还没有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之前,宜通过法院制定内部规定加强监督。主要必须具体明确程序转换的各种事由以及不得随意转换的情形,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应尽可能将程序转换的监督纳入审判流程管理当中,以加强外部监督,防止随意转换或事后补办审批手续等情况发生。二是在调解方面,应进一步探索并推广各种调解的新机制。作为最基层、最贴近群众生活的人民法庭审判工作,应该是调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最能焕发生命力的领域,但就目前我院各法庭审结的案件而言,调解结案率在整个调撤率中占的比例还偏低。对此,我们认为,关键还是应当创新调解的科学机制,特别是应当加强庭前的调解。三是在加强法庭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使用和管理问题上。实践中,陪审员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我们认为,根据最高院的有关精神,今后在法庭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这里关键要改进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使用和管理。首先,应对适用陪审员审理的案件范围作出规定。基于法庭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要求法庭在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婚姻家庭、继承等一些涉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涉及妇女和儿童权益保护的民事案件时应适用陪审制。其次,要争取当地的乡镇党委和政府支持,适当加强陪审员的薪酬补贴。再次,在陪审员的管理上,陪审员平时并不驻庭,但可以由法庭定期邀请其旁听庭审、或组织授课培训等,以提高其法律素养。最后,在陪审员的选任方面,由于案件当事人能力有限,应以法庭职权挑选为主,但作为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可赋予当事人相应的否决权。

5、在加强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方面。关于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各法庭普遍反映的现状是,自身审判任务很重,案多人少的矛盾已经很突出,再加上人民调解委员会本身在组织、职能和制度上已渐弱化,很少开展这项工作。我们认为,人民调解制度还是有其价值所在的,特别是对于法庭的轻微民商事案件而言,如果能发挥人民调解的功能,将相当一部分纠纷在诉前化解,可以分流讼案数量。这就等于把法庭在诉讼中所承担的部分调解工作,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诉前分担了,从而间接减轻法庭的审判负荷。为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适当加强法庭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一是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法庭可以将此纳入自己的法制宣传工作的规划中,配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在村街、乡镇的宣传力度,使之为群众所了解。二是协助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并把人民调解纳入其中的纠纷解决途径当中,以拓宽其被采用的渠道。三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法律业务指导与培训。可以邀请调解员旁听庭审、特别是诉讼调解工作,也可以直接到调解组织中进行实例示范或模拟演练,还可以集中调解员进行授课培训等。

6、人民法庭法官轮岗问题。首先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法庭在工作、生活条件上并无吸引院部人员之处,为使法庭现有人员能够安心法庭工作,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轮岗制度,其次定期轮岗可以提高人民法庭法官的业务能力。在法院机关其他审判庭轮岗,人民法庭的法官经历了审理大要案件的锻炼,能够积累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提高驾驭法庭审理的水平,增强驾驭法庭审理的能力。再次如果“进城”工作遥遥无期,就不能不影响人民法庭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实行定期轮岗,还能够激发人民法庭法官的工作热情。最后,实行定期轮岗,能够优化人民法庭法官的执法环境。人民法庭独立门户,除了受院党组领导外,在工作中还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党委、依靠基层组织,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民法庭的物质建设还有赖于它们的支持,在审理案件时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当地政府、基层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涉诉时,更显无奈。人民法庭法官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对公正司法有一定的影响。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法官定期在不同岗位轮换,就会自觉排除影响和干扰,从而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9.基层林业工作站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篇九

一、基层林业工作站的现状

一个基层林业工作站, 人员组成一般3~6人左右, 但其管辖的范围在1至数个乡镇, 面积数万亩至数十万亩不等。管理的事务繁多, 他们既是服务者, 又是执法者。主要工作有:1.造林技术指导及造林补贴项目验收;2.林木采伐作业设计;3.查处乱砍滥伐森林资源案件或协助林业公安查处案件;4.护林防火工作;5.非法侵占林地的查处和正常占用林地的服务工作;6.协助乡镇处理山林纠纷以及林改遗留问题的处理;7.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和防治工作;8.林业案件的监定工作;9.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10.森林抚育与低产林改造工作;11.接待林区林农的来信来访;12.上级数量繁多的各种表格填写、电脑输机;13.保护野生动植物;14.应对上级机关的业务检查。基层林业工作站技术力量薄弱, 一般一个基层林业工作站, 一个技术人员要管理1至数个乡镇的林业各种事务, 且技术人员普遍年龄偏大, 据统计45岁以上的占80%以上, 不少地方15年以上未进过一名正规林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补充新鲜血液, 造成林业技术人员的严重老化。

二、基层林业工作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事务繁多

一个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人员, 既是林业政策的宣传者, 又是林业企业及林农的服务者, 同时又是林业政策的执法者。他们管理的事务繁多。

2. 工作压力过大

这些工作要做好, 在人力单薄、技术力量薄弱的现实面前, 是十分的不容易。许多工作, 尽管尽力但由于工作量大, 时间要求紧, 难免出错, 有时是满腔热情办出了错事, 且政策性强的生态公益林管理、非法占用林地等工作, 稍有不慎, 就可能触犯国家法律法规, 这种情况可谓屡见不鲜。现在基层工作人员, 不少人的工作, 常常处于自恐之中, 他们认为工作苦和累些没什么关系, 但到头来有一天, 在匆忙中出现的差错, 给自己带来终身的悔恨不值得。林业工作本身的粗放经营性, 与追查问责的高精度性两者的矛盾, 让许多人胆寒。

3. 工作环境险恶

林业工作与山水打交道, 长期外业工作, 人身安全危险性加大。春天进入林区野外调查要防雷电, 夏季高温容易中暑, 同时要防蚊虫叮咬、毒蛇攻击, 冬季山高路陡、冰冻路滑。

4. 工资待遇低

20世纪80年代初, 国家对在农林水一线的科技人员采取浮动一级工资的政策措施, 但后来取消了。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人员与山打交道, 在野外常常跋山涉水一天在十多二十公里以上, 劳动强度大, 工作十分辛苦, 以前5年一次的森林资源调查, 常常是起早摸夜地工作, 中饭晚饭一餐吃, 目的是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据调查, 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人员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加上单位缺公车, 靠自己骑摩托车外出工作, 油费、电话费都要自己承担, 这样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不少, 无形中降低了工资。

通过调查, 许多县市的林业工作技术人员, 98%以上的人不愿让自己的子女报考林业院校学林,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清楚, 谁会让自己的子女从事低工资、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

三、对策和建议

1. 应给予基层林业工作站工作人员减负减压

因为人员少、事务繁多, 且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责任在先, 而实际工作是一纸红头文件就了事, 沉重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太过压力, 让不少人感到压抑和无奈, 久而久之对林业工作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地逐渐产生。

2.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

现在的年青人参加工作, 想方设法到机关工作。一方面机关工作环境条件好, , 工作相对轻松、单纯, 另一方面工作压力小, 更重要的是相对基层工作无风险可言, 这一现实问题不加以解决, 必将危及林业建设的根基, 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待遇势在必行。

3. 项目规模应切合实际

以造林补贴为例, 这一林业政策深受林农喜欢。但一些做法却令人不解。本来作为项目理应有一定的规模, 且便于管理。而一些地方在具体实施中, 以1亩为单位标准验收。结果一个乡镇造林地块数达到500~600块, 甚至上千块, 而上级规定的上报时间在7~15天, 试想一个几个人的单位, 面对几十公里的范围、面对千家万户以及分散的山场, 忙了外业工作还要忙内业转绘图纸、输机计算等, 这样外业工作时间无形缩短, 又要按时完成向上申报, 又要保质保量, 其难度可想而知。相比水利部门的项目规模, 也未见挖一亩水塘就可算项目, 农业部门也未见种一亩蔬菜就是项目, 规模经营在普通的林农心中都有认同, 林业部门更应该树立规模经营的意识。

4. 林业工作站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学习理会国家林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精神, 做国家法律法规的清醒者, 知道什么可为, 什么不可为。

争取上级机关和相关乡镇的支持。。基层林业工作站直接跟林区群众打交道, 面对许多实际问题, 如何开展工作, , 如何有效开展工作, 国家法律法规要有效落到实处, 争取上级机关和相关乡镇的大力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以护林防火、保护森林资源为例, 没有相关乡镇的大力支持, 没有林区村、组的大力配合, 仅靠林业工作站几个人, 一年到头365天在山上, 也不能有效控制乱砍滥伐森林资源事件和森林火灾的发生, 只有加强林业政策宣传的同时, 依靠乡镇、村组的支持和配合, 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才能还林区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

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学习, 需要着重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国家政策及其林业法律法规的学习, 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更新, 只有过硬的本领, 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于林业经济建设。说栽树, 很多人都会说栽树容易, 他们大多数只知道把树栽活, 而要使树木栽下后成活且成材、高效, 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适地适树、成林成材, 就是一门学问。再比如前几年, 林区的一些珍贵树种, 本来价值数万至数十万元一株, 但因林区群众不知其价值, 加上信息不灵, 有的仅以千元左右的低廉价格卖出, 苦了村民、富了那些园林绿化承包商, 这些都需要林业科技人员把信息和技术传递到林区, 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明确分工, 互相协作。基层林业工作站因为人员少, 管辖的范围广、面积大, 事务繁多, 明确分工、互相协作, 十分重要。千头万绪的工作寄望于一、二个人, 既不实际, 也不利于开展工作, 更容易出差错,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体力是有限的。但分工不协作, 也影响工作的成效。比如森林资源调查、各项林业工程项目的验收等, 缺少相互协作, 难于开展工作, 也不符合工作程序, 更缺少自我监督和约束对工作不利。

5. 廉洁自律, 实事求是、秉公办事。

10.基层法院保密工作调查分析与思考 篇十

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的一支重要司法力量,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保证审判活动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工作任务的庞杂性以及入口广、出口紧等因素,导致目前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存在着人心散,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了审判工作和法院的整体形象。随着法官职业化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司法警察职业化改革是势在必行。

一、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的现状。

1、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德育层次、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组建初始,由于各项准备不充分,在入口处没有制定相应的准入平台,影响了司法警察的整体文化素质。加之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法警主要从事的是“武官”的工作,不需要跨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及其他各类业务素质考试的门槛,也较少进行常规的业务知识培训,司法警察职业化建设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2、基层法院司法警察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法院法警虽进行了编队管理,但仍存在着大量的兼职法警,兼任着办公室人员或业务庭书记员等工作。同时,双重领导也未能真正落实,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法警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专业性管理。

3、基层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职能不明确。很多法院出现了“明明是法警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让法警去完成,而不属于法警职责范围,有损于法警形象的事情却要法警去做”这种职非所用的普遍现象,造成法警自身心理的`不平衡,消极应付工作的心理较为明显。

4、基层法院司法警察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司法警察由于没有审判职称,成了“终身制”,即便转行,也只能从事行政工作,出口比较单一,使法警队伍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实现优胜劣汰,同时也造成法警队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二、进行基层法院司法警察职业化改革。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立司法警察职业化制度,以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给审判工作带来的要求,促进司法警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解决执行难。

什么是司法警察队伍职业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法官职业化的解释,我们认为司法警察职业化是指司法警察以保障审判工作顺利进行,执行司法警察的职责为专门职业,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

1、形成正确的司法理念。司法警察职业化建设要求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对司法警察的职业地位进行准确的定位。一方面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队伍与法官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时司法警察也应当正视法警工作的服务性、服从性特点,甘于当“配角”。

2、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司法警察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和担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司法警察除应当具有公民道德和其他职业道德的共

[1] [2]

★ 法院法官实习报告

★ 县基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 基层机构设置及其经费保障情况调查报告

★ 法官辞职信

★ 法官事迹材料

★ 新苑社区法院宿舍环境调查报告

★ 预备法官鉴定

★ 初任法官 自我鉴定

★ 法官先进事迹材料

11.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篇十一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有专长的农村基层人才。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农村基层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农村基层人才现状

(一)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全市农村基层人才共有52936人,其中党政人才984人,占1.8,乡镇事业管理及技术人才716人,占18.4,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8924人,占16.9,农村各类实用人才33312人,占62.9。分析各类人才现状,有以下特点:

1、党政人才年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30岁以下占23.6,31-40岁占44.7,大专以上学历占39.7,表明干部队伍在年轻化、知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见表一)。

2、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在9288人中,中专学历占42.7,大专学历占29.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6.87,中专以上学历占78.77,表明事业干部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见表一)。农村基层人才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表一)总数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党政人才98459330784乡镇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86297农村实用人33312***828企业人才***76727合计52936******、农村实用人才总数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基层人才总数的62.9,同时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化为生产型、经营型、能工巧匠型及其他实用型人才,并有了深入发展,表现为门类齐全、适应市场能力强、自我发展潜力大(见表二)。农村实用人才构成分布表(表二)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其他实用型数量***152047比例41.0023.4029.466.144、企业人才中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居多。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人才共有892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7792人,占87.3,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吸引力强,增长迅速,活力强。同时企业人才中专业技术人员为6379人,占总数的71.5,人员构成较为合理。

(二)农村基层人才的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市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人才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

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了《2004—2007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每年四月份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注重培训。坚持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实用知识为内容,区分不同对象,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在党政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公务员法、行政管理、法律、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党政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廉洁勤政意识;在事业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业务知识培训和学历达标活动,提高了各类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结合不同主导产业特点,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田间秀才”、“创业能人”、“产业工人”等,提升了农民群众致富、帮富的能力。

3、健全机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着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一是完善用人制度,在党政机关中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考录制和人员聘用制,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章丘创业。二是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教育、卫生系统中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在医院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三是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范围和覆盖面,坚持把掌握科学技术、熟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帮富、致富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

1、全市农村人才总数为52936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5.29,达不到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的地位不相称。同时党政人才数较编制数还存有空缺,特别是公务员,虽经几次考录,乡镇仍有很大的缺口,年轻公务员数量偏少。

2、人才分布不均匀。从行业来看,乡镇事业单位中92.09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农、林、水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仅占7.91;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乡镇事业单位和党政

人才中,而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多数学历较低。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93.8的人才分布于教育、卫生,6.2的人才分布于农、林、水等部门(见表三);从结构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占70.46,而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农村经纪人仅为6.14,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乡镇事业人员情况统计表(表三)小计比例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高中教育632368.***502卫生223024.0***5357农、林、牧、渔、水利等2182.35132914333文化、体育、计生等1421.534337827其他公益、社会组织3754.032治理发愣功218760合计***39651979比例1000.076.7729.1642.6921.313、人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3,中专及以下人数达71.7,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数仅为总数的13.3,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达86.7。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数仅为总数的14.5,高达85.5的人员属于高中或初中学历。近三年来受过培训的人才仅占总数的24,高达76的人才属自学或师承。历低、职称低、素质低是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农村基层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的环境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规范和计划,往往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真正靠系统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多。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往往是以家族模式运作,各自为战,谈不上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政府对实用人才的管理仅限于宏观层面,提要求多,指导多,而服务相对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服务模式。三是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主体不到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存在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一是缺乏人才集聚、发展的载体。许多农村基层人才往往属家庭式运作,相互间信息沟通交流少,缺乏统一整合、集聚、发展的平台,人才成长缓慢。部分乡镇虽有行业协会等组织,但往往只重经济效益,忽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农村条件差,难以留住人才。农村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分配到乡镇的教育、卫生、农技等大中专毕业生,不了几年,面对城镇地区工资收入高、和生活条件优越等各种诱惑力,往往想方设法回到县城,使得农村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农村人才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成为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人才说起来很重视,实际中以济利益为重,许多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部分单位往往只盯在高精尖人才或引进人才上,忽视了本部门、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部分单位对人

才投入不足,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农村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农村人才自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管理,信息沟通少,技术水平提高慢,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有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与使用脱钩,培训的实效性低,针对性不强;部分单位管理僵化,中“论资排辈”,死气沉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三是农村基层人才自身因素。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则想方设法“走政道”、“弃技从政”、从而造成人才的短缺、错位和浪费、流失;有些农村基层人才自我评价过高,相互比较中只看待遇不看贡献,消极怠工,不思进取;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存在保守思想,安于现状,小成即满,不求进取。

三、解决对策

(一)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的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布局分散、层次不均等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市(县)一级要形成市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财政、劳动、教育、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乡村两级党组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要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

帮助农村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促进农村人才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着力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将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大引智力度,通过引进外国智力或外地市专家,加强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强化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技术扶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强化资金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

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适当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乡镇、村级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四)创新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党政干部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在事业单位中继续推行人员聘用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农村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

他们的创业激情。

(五)优化农村人才配置机制,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教育和卫生及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部门选派一批年纪轻、层次高的人才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对口部门,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重点倾斜,使他们安心。对山区乡镇的党政领导人才要多关心、多关注,加大交流和提拔重用力度,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上有劲头、思想上有想头。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3g7

人才中,而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多数学历较低。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93.8的人才分布于教育、卫生,6.2的人才分布于农、林、水等部门(见表三);从结构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占70.46,而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农村经纪人仅为6.14,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乡镇事业人员情况统计表(表三)小计比例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高中教育632368.***502卫生223024.0131184771

275357农、林、牧、渔、水利等2182.35132914333文化、体育、计生等1421.534337827其他公益、社会组织3754.032治理发愣功218760合计***39651979比例1000.076.7729.1642.6921.313、人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3,中专及以下人数达71.7,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数仅为总数的13.3,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达86.7。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数仅为总数的14.5,高达85.5的人员属于高中或初中学历。近三年来受过培训的人才仅占总数的24,高达76的人才属自学或师承。历低、职称低、素质低是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农村基层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的环境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规范和计划,往往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真正靠系统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多。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往往是以家族模式运作,各自为战,谈不上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政府对实用人才的管理仅限于宏观层面,提要求多,指导多,而服务相对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服务模式。三是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主体不到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存在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一是缺乏人才集聚、发展的载体。许多农村基层人才往往属家庭式运作,相互间信息沟通交流少,缺乏统一整合、集聚、发展的平台,人才成长缓慢。部分乡镇虽有行业协会等组织,但往往只重经济效益,忽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农村条件差,难以留住人才。农村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分配到乡镇的教育、卫生、农技等大中专毕业生,不了几年,面对城镇地区工资收入高、和生活条件优越等各种诱惑力,往往想方设法回到县城,使得农村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农村人才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成为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人才说起来很重视,实际中以济利益为重,许多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部分单位往往只盯在高精尖人才或引进人才上,忽视了本部门、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部分单位对人

才投入不足,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农村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农村人才自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管理,信息沟通少,技术水平提高慢,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有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与使用脱钩,培训的实效性低,针对性不强;部分单位管理僵化,中“论资排辈”,死气沉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三是农村基层人才自身因素。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则想方设法“走政道”、“弃技从政”、从而造成人才的短缺、错位和浪费、流失;有些农村基层人才自我评价过高,相互比较中只看待遇不看贡献,消极怠工,不思进取;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存在保守思想,安于现状,小成即满,不求进取。

三、解决对策

(一)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的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布局分散、层次不均等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市(县)一级要形成市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财政、劳动、教育、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乡村两级党组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要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

帮助农村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促进农村人才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着力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将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大引智力度,通过引进外国智力或外地市专家,加强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强化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技术扶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强化资金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

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适当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乡镇、村级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四)创新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党政干部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在事业单位中继续推行人员聘用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农村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

他们的创业激情。

(五)优化农村人才配置机制,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教育和卫生及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部门选派一批年纪轻、层次高的人才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对口部门,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重点倾斜,使他们安心。对山区乡镇的党政领导人才要多关心、多关注,加大交流和提拔重用力度,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上有劲头、思想上有想头。

上一篇: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下一篇:消防安全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