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观后感

2024-06-18

《白鹿原》观后感(10篇)

1.《白鹿原》观后感 篇一

易中天在他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中说:“最合乎人性的,也就是最道德的,恩格斯认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婚姻才合乎道德。”[1]然而颇让人费解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无爱婚姻却是最常见的婚姻状况、婚姻方式。打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承受着“神权、族权、父权和夫权”的重重压迫。她们被当作男子的附属品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受到社会的轻蔑和歧视。繁琐的清规戒律捆绑着妇女的身心,她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从而造成了无数的婚姻悲剧。但是,残酷的压迫终究还是让部分女性开始觉醒,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更多麻痹的女性,从而走上真正的独立道路。

1.而白鹿原上的女性却往往总是因丈夫的叛离或抛弃而丧命,鲜有独立争取幸福的例子。并不是说这些传统形象不深刻,而是我们往往不抬高传统文化所操纵的形象,因为她们并不属于白鹿原在新时期变迁的一部分,她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男人们的附属品和牺牲品,是旧时代最顽固最糟粕的沉底渣滓。唯有小娥和白灵。

2.小娥是个傻姑娘。她爱每一个人都出于恐惧。一点点的安全感就能让她幻想,并用身体热烈的回报。这个单纯姑娘的悲剧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长期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都建立在明媒正娶、没有被休的基础上。这一点至今没有改变。所以我认为同时活跃在“女性意识”小组和“扼杀第三者”小组的女性们,还没有真正解放自己。波伏娃对她们的认知能力的帮助顶多也就像个行为艺术家(前几句话跑偏了)。小娥如此轻易的去相信和爱,她用自己的勇敢成就了黑子,用自己的身体唤醒了小白同学,还帮助鹿叔叔达到了他的目的。她被迫成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荡妇,同时却奉献了如此多的附加值。,则成为了变迁的动力和象征之一。

3.田小娥,一个在旧社会给武举人当小妾的“小女人”,在《白鹿原》中占了不少篇幅。原上的人提及她都只会想到“婊子”、“淫妇”、“贱女人”之类的字眼。的确,在那样一种世界中,她的所作所为无不赤裸裸地向封建伦理纲常发出挑战。没有她,黑娃可能一辈子给武举人当着长工;没有她,白孝文可能会稳稳当当地当他的族长;没有她,鹿三不会变得木讷迟钝;没有她,白鹿原亦不会发生“两头放花”的瘟疫而死难么多的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田小娥这一角色构建了《白鹿原》一半以上的情节。

4.田小娥,温柔、美丽、淳朴,她心里又有一股倔强的气量;她不能明辨真伪,容易被人利用;她渴望得到关怀和爱怜,同时亦渴求肉体上的满足。在她心里苦闷不堪,渴望有人理解有人 “爱”的时候,黑娃出现了,黑娃质朴、勤劳、刚正,有着小娥理想对象的一切应有的东西。于是她开始与黑娃交流,应该用“勾引”更合适。黑娃在初尝两性之间的秘密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终于被东家发现。按照黑娃的性格脾气,他绝对不会做出对不起东家的事,可引诱他走上不忠不义之路的诱饵是他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甜蜜,这同时也一步一步将小娥拉向深渊。黑娃不在时,小娥每晚都在孤独和恐惧中度过,所以当鹿子霖走进她的窑洞时,她的反抗是形式的,不实际的。她和黑娃的建立在情欲上的爱情当黑娃出逃后就已经出现裂痕,所以她可以一次一次的和鹿子霖颤抖后而心里并没有多少歉疚之情。白孝文的悲剧完完全全是田小娥引起的,她可以在人群之中抓住白孝文的下体,这种引诱的方式之直白之大胆,完全出人意料。田小娥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她在白鹿原的地位直到最后也一直是最低的。她的死另其他人连连叫好,却教我一阵心酸。她的那一句“大呀……”不仅永远地留在鹿三的心里,也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在我看来,那是她对生活的一切不幸与痛苦的呐喊。那些对生活的绝望和对世人冷漠的甚至有些刻毒话语的怨恨,都以一场瘟疫宣泄了出来。村人和鹿三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白鹿原》电影的观后感 篇二

电影以时局的动荡起。白鹿原是一个地名,处于西北地区,电影开头以一大片麦地开场,说明在西北某地,人们的收成还是不错的,这里的人民淳朴,过着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可某一天,按世代的规矩交皇粮的队伍的粮食被抢了,是被当兵的抢了,世道发生变化了。

从抢粮的几个片段来看,人们一开始按传统主动交皇粮;后来民国了,开始逼迫人们交粮,人们开始反抗,但骑着高头大马的当局没敢杀人,只是逮捕了几个人,最后人们交粮了事;后来军阀派兵入村抢,甚至为此还杀了不少人;最后,当人们又开始丰收的时候,日本的飞机来了,可见时局是愈发的凶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点评价几个人物:

白嘉轩(张丰毅),这是一个族长,也是白鹿原的精神人物。顺便说一下历史,秦以前,处于诸子百家的时代,产生了很多的思想家,以及对后事影响深厚的思想,比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等。如果按西方封建的概念,中国到秦以前,封建社会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君主集权制,一直到今天。汉武帝以后,实行的是儒家外表,法家统治的模式,而且,当时的法家,不仅仅包含了国法,也包括了阴谋诡计和权术。所以,从中央开始,表面上是有国法可依的,但具体到普通的农村,实际上实行的是以儒家为准绳的宗族统治,村里大小事情,都要由族长来解决问题,实在消化不了的,才会涉及到

告官。所以可以看出族长在当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白嘉轩,我觉得特别令人佩服,他虽然是族长,但是他重规则,感觉他非常的正直,且大公无私,如果抛弃他的旧社会的烙印,他绝对是我们当下社会的楷模。几个例子:他对儿子严于管教,不惜管教到大儿子长大了性功能出了问题。村里的鹿三(刘威)为原里抗粮做了牢,他压低了自己的身份,让儿子管鹿三叫干爹。儿子把祖上传下来的祖业变卖了,他说“他愿卖,你愿买,与我何干”,真是佩服。寻仇的来了,被人挟持了,还劝鹿三要事实就是。虽然如此,在军阀的威逼下,他被迫让大伙交粮,但还留个心眼,让人赶紧把女眷藏起来,简直是有勇有谋。对犯了错的儿子的血脉,依旧按规矩镇压与塔下,情愿他白家的血脉永镇塔下,永世不得翻身。这个放在今天,都没人能狠下这个心。放眼当下的新社会的干部,谁可以做到旧社会所孕育的他所做的一切?

田小娥(张雨绮),这是一个主线人物。原来是老秀才的女儿,漂亮,是城里人,追求自由和幸福。她嫁给了有钱的老举人,但不能得到自己的“性福”。恰好黑娃来了,黑娃年轻,有体魄,干活卖力,于是和黑娃偷情。她刚烈,被老举人发现奸情后,宁死不屈,最后他们为老麦客们所救,返回了白鹿原。按规矩,这样的婚姻不为白鹿原所接受,她为了自由和爱,不惜和黑娃住进了多年失修的窑洞。黑娃因为参与农会的事情跑了路,只剩下一个守活寡的女人,她没办法,自己下地收庄稼,结果她被毒蛇鹿子霖奸污,从此坠入了下坡路。不但中了鹿子霖的陷阱,她恨上了执行家法的白孝文,并直接导致白孝

文的彻底堕落。鹿子霖绊倒了白家,可田小娥却和白孝文好上了,甚至这个熟女还“治好了”白孝文的阳痿早泄的毛病。从此让白孝文对她痴迷,甚至为了她不惜变卖家产,抛弃妻子和他老爸白嘉轩。这一切,让鹿三痛恨不已,是田小娥毁了鹿三他亲儿和干儿,他不顾干儿的一再嘱托要照顾好田小娥和她肚里的孩子,直接用一把匕首结束了田小娥。

田小娥是悲剧人物,但不能因为悲剧人物就要同情她。就是放在今天,她这样的性格在农村不能被人认可,就是在开放的城市,我想也不会被认可。可她这样的女人的故事,却现在还在发生着,为了钱,情愿找个老头,找到老头后,物质生活满足了,可生理上又得不到满足,于是现实社会中的风花雪月的故事,一再反复的重演着。

鹿子霖(吴刚),这个老头虽然孕育出了一个共产党的高官儿子,但自己阴险毒辣,见风使舵。美丽的田小娥送鸡蛋给他,求他打听黑娃的消息,他表面上仁慈,背后却奸污了田小娥,而床上那点本事只是“打湿了田埂”而已,即使如此,还是田小娥还是与他勾搭成奸。他陷害白嘉轩,和白孝文,甚至设法夺得白家祖产。最后只能落得个发疯了为止,可以设想,日本人来了以后,他一定是个汉奸。

鹿三(刘威),这是一个耿直憨厚的传统打长工的农村男人,我相信现在的偏远一点的农村,他这样性格的人依旧存在,他心中追求的是传统的道德,老封建思想是自始自终都存在。他不剪辫子,被儿子剪了辫子,就如割了他的头,最后面对儿子和自己的决裂,两气夹攻下他绝望的上了吊;他是个表面粗鲁,内心温柔的父亲,干儿子白

孝文沦落到狗一样的地步,他表面上骂他,恨他不成器,但还是给干儿子送粮,希望他不要去当兵做炮灰。他幸亏遇到了白嘉轩,如果是鹿子霖,不知道要被人家耍过多少回。想想现在50岁以上的父亲,很多都和他一样吧。

黑娃(段奕宏),代表了年轻的农民,他为了女人,死都不惧,结果利用替人家收麦子的机会,从老举人哪里,把人家的三姨太田小娥给拐来了。他只是个苦力,没文化,性格和他爹鹿三一样,比较杠头。农会来了,他极端,把白鹿原的宗庙都给砸了,甚至因为自己和田小娥的婚姻进不了宗庙,砸起来更卖力;还把当官的都抓起来,要铡刀了人家。党代表都劝不住,可见当初的农会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结果“四一二”以后,农会被人家清剿,搞的他家破人亡,他直接导致了田小娥的死。之后他成了土匪,因为田小娥的死,和他爸断绝了父子关系。

鹿兆鹏(郭涛),这个念了几年新书,信奉马克思主义,崇拜苏联的新时代人物,是个很典型的老革命。他反对婚姻包办,虽然结婚有了老婆但依旧离家出走,这个老革命,貌似就是绝大多数老革命的翻版,只是可怜原配妻子了;他回白鹿原闹革命,成立农会,领导了黑娃等激进的无产阶级。他宣扬“带领人民共同富裕”,面对黑娃的提问“那苏联有农民不?受苦的还不是农民不?”,也只能搪塞。农会遭到清剿,黑娃问他:“那别的人怎么办?”,他说:“共产党是杀不完的!”,然后撒腿跑了。这可能是对历史最好的诠释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更本无所谓正义、义气,一切都是流行的

产物和利益。而且,今天这样的事情依旧还在发生。

白孝文(成泰燊),这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就被老爸严格管教,不能越雷池半步,且还被老爸寄语厚望。他从小一切听老爸的,甚至婚姻也要听老爸安排。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注定了小白是个较为懦弱的人,幸亏有黑娃,他的干兄弟,还能带他一起去烧一会麦田,让他这辈子能有一件畅快的事情,这次的快意,看着满天的大火,他高兴的可以撒尿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压抑,这是一种人类原始能量的迸发。可此事过后,一切又归为平静,可后来,田小娥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能有了男人的本事,他也彻底和他爸走向了反面。白孝文的一切,似乎就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缩影,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长大了还要承担起父母的期望。但结果却总让父母失望,更多的一生懦弱无大用,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有的走了极端。

为了给田小娥,他彻底的沦落了,他去赌场,去窑子,抽大烟,体验了花花世界的一切。可这一切是要有强大财富来支持的,结果他穷的像狗一样的回到了破窑洞等着被饿死。最后他为了田小娥和他们的孩子,他卖掉了自己也要让田小娥活下去,把孩子生下来。在开拔的路上,一个老兵油子告诉他,别担心,把自己卖了是好事,等一打起来,你就赶紧跑,之后再把自己卖了,还能拿到钱,实在不行,就投奔共产党,人家管吃管住,不干了,还发给路费。

综上,白嘉轩是个君子;田小娥,漂亮的女孩要以她为戒;鹿三就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写照;鹿子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人;黑娃是我们从小的玩伴;鹿兆鹏是当下那个劝你理财的那个;而白孝文

3.王全安白鹿原观后感 篇三

《白鹿原》为什么被称为“最难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我想这个“最难改编”体现在多种维度上。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看,《白鹿原》聚焦了关中平原两个家族跨越几代、多种社会政治环境中的恩怨纠葛,人物繁多,线索复杂,如何取舍改编是一个根本的难点。即便文学本创作出来,如何发挥电影特性的优势,把事件的枝枝节节在有限的电影叙事时间中有意味地再现出来,对导演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

小说诞生的同时,另一位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亦横空出世。这两部作品被视为“陕军东进”的代表,尤其因为“填色加框”(指两部小说都有大量情色描写,《废都》中更有很多性欲场面用方框代替,表示“此处略去xx字”之含义)、“天价稿酬”等现象曾引发文化界众多争议。

不仅如此,两部小说也并不符合当时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政治上显得“不太正确”。拿《白鹿原》来说,书中涉及有大量早期中共在农村基层搞农会、闹革命的内容,但与过去《暴风骤雨》、《红旗谱》这类作品相比,陈忠实却没有因循老路,他毅然地选择淡化意识形态,而在更宏观的立场思考民族国家的苦痛以及人性与宗法的二元背反,由此大大扩展了作品的深刻内涵。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白鹿原》被影像化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虽然没有像《废都》遭到被禁的厄运,还在拿到茅盾文学奖,但据说当年的广电部早就有言在先:小说出版可以,但拍成电影那是万万不可以。因此很长时间里,人们可以看到小说甚至后来的戏剧版本(归文化部管理),电影却一再难产。因此,今天王全安的电影版实在可以让人体察到中国电影审查有限度的进步——即便这个版本也经过了多次的审查与修改。

电影版《白鹿原》至少有三个版本,220分钟的完整版、188分钟的柏林/香港参赛版和如今154分钟的国内公映版。仅就公映的版本看,影片最大限度地、相对忠实地保留了原著小说的叙事骨架,尤其选择了以田小娥为核心人物,串联起白鹿两家形形色色的人物:白嘉轩、鹿子霖、鹿三、白孝文、黑娃、鹿兆鹏。这些人物中携带了丰富海量的文化信息:自由、欲望、背叛、宗法、官僚、革命、保守……这绝不是一场凡夫俗子眼中仅仅有关情欲的大戏,而是百年中国社会风云史的浓缩。

从这个角度考量,我认为电影《白鹿原》是一部格局比《霸王别姬》与《活着》更广阔的作品,后两部作品基本属于“向前看”、回溯历史的反思性作品,而《白鹿原》更多地则是指向未来,通过嘶吼出一曲民族国家绝望哀恸的苦难秦腔,来让观众体会中华民族性孕育、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的生的痛苦、活的痛苦和死的痛苦。

也正是通过淡化意识形态的方式,王全安的《白鹿原》很好地领略到原著小说的精髓所在:即绝不简单地提供是非与善恶,一切内容都是开放式、可供多元阐释的。电影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没有。都是可悲的灵魂。黑娃率领人捣毁了祖先的祠堂(让人立即联想到建国后多次社会运动中相似的破坏行为),既打破了囚禁心灵的宗法枷锁,同时也在无形中迷失了自己的伦理根源。这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每个人想必都有自己的答案。

4.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600字 篇四

看了白鹿原的电影版本与电视剧版本,两个都没有完完全全的看完,但基本已经摸清了每个人物,电视剧版本的刻画比较细,有点像纪录片一样,很长,看了电影版本就再也看不下去电视剧版,直接跳到后面看结局。这部剧刻画了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像鹿兆鹏、白孝文、黑娃,三个有不同的爹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看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样,鹿兆鹏的天性本善,他爹虽然是个大混蛋,但没有去阻碍自己孩子成长也没有过度的施展老子的权利,压制儿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相反白家,虽然白嘉轩是个正义的人,但他同时更爱自己和自己的面子,儿子在他面前连实话也不敢说,只能表现出善的一面,而恶的一面长久被抑制,最终爆发,有点像冲破老子权威的爽感,让白孝文最终成为了心狠手辣奸邪狡猾的人。黑娃从小就经常偷听到白嘉轩与鹿三的对话,没有加以引导,最终以自己的理解去成长,实际内心地是善良的,长大后的忘恩负义得不到父亲的理解等等,最后把他推上了不归路,在看到黑娃对救鹿兆鹏和对百灵的感情不难看出,黑娃内心底的善良。

回归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只能加以引导而不能抑制他的善与恶,更不能一味的逼迫孩子从善正直,只有他自己内心成长的平衡,对日后做人做事才会有自己的是非分辨能力,不至于过度极端。

5.白鹿原读后感 篇五

有时候确实感到遗憾,2005年我买的《白鹿原》是一本盗版书。于是在前几天,我通过网络渠道下载一本正版电子书来表达歉意。要知道,当年,这样一部删减再删减才能出版的作品,只有通过盗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因为一次饥渴的阅读,我感受到精神的洗礼,逢人便说,《白鹿原》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堪比中国的《百年孤独》。

小说曾经被改为话剧、连环画,然而影响力有限。近些年又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一部史诗级的巨作,奇怪的沦为一个女人的香艳史,或者成为一个面目全非的关中乡土故事。这些,不是作者陈忠实的本意,或者也不是导演、演员的本意。我们能看到这样一部作品在数以亿计的屏幕放映,也算是一种妥协过的成功。只要大家能再捡起书本阅读一遍,便是陈忠实的胜利。

而小说之所以难被改编,难以用影像呈现,主要是陈忠实的文字,多有禁忌。即使将那般露骨的描写删去,还有那以精灵形态出现的白鹿,以及那充满神秘感,能预测卜卦,以慧眼看世的朱先生。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朱先生逝世时,在屋檐上轻灵跑过的白鹿了。在那一刻,我才领悟到,朱先生和白鹿是一体的。作为本书的灵魂,作为同样诞生于那片神奇土地上的精魂,白鹿和朱先生,是一点都不能被改编掉的。

关中巨儒朱先生在文中朴实无华,但却被众人敬仰。不管白鹿原发生多大的事情,只要朱先生出面,一切皆可安定。特别是朱先生写的乡约,使邻里乡人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曾经,中国历史上高喊“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朱先生及其代表的那一套被迅速抛弃。幸而在今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朱先生对白鹿原的敦行教化成为具有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代表,重新得以倡行。传统这东西,真是顽强,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在人民群众心中,永远是那么生机勃勃。也真是因为如此,陈忠实在80年代末才敢于甩掉时势的影响,执着的从广袤的农村土地中,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赋予这部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给阅读者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十年前的阅读,记忆已经模糊,而电影电视剧又将我仅有的一点记忆带偏了。我也懒得再去翻书或者搜索,直接略过作者的宏伟意图,让自己的思想像那只白鹿一样,在原上肆意奔跑。小说中的人物,我大概只能记得三个人的结局。田小娥,曾经的小妾、妇女主任、村里苟活的娼妓,被鹿三用梭镖一刺毙命,怨气化为瘟疫,久久不散。白灵,因为在原上无法自由的呼吸,倔强的向往一个新的世界,却在肃反运动中被自己人活埋。黑娃,从革命先锋沦为占山为王的土匪,下山投诚反而在1949年后被枪毙。在1930年前后的历史洪流中,三个人一度是风光的弄潮儿,一度感到自己终于翻身改变了命运,然而历史的一个浪花,三个人瞬间就被甩在滩头垂死挣扎,失去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也失去了书写历史的资格。白鹿原的县志如何评价这三个人,就看书写者,是儒者朱先生、族长白嘉轩,还是共产党鹿兆鹏、国民党鹿兆海,因为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但是历史从来就没有最终的胜利者,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历史?在我看来,历史就是学生时代必考的大题,每一个大事都有着800字以上的意义,道貌岸然、科学严谨。《白鹿原》似乎开了历史的一个玩笑,你越是道貌岸然,我就撕下你的伪装,用尺度极大的文字,去书写一众人物的丑态。甚至是朱先生,对其逝世后肉身袒露在妻子和儿媳面前任由摆布的描写,表明了朱先生也只是凡人一个,破除了他的神秘感。你越是科学严谨,我就故弄玄虚,白鹿白狼、冤魂瘟疫、占卜占卦,冥冥之中,似有天定。对于原上村民来说,肯以虔诚、恭敬的态度信奉的,除了祖宗、除了朱先生之外,还有那只传说中的白鹿。其他的东西,即使再冠冕堂皇,也进入不了他们的内心。《白鹿原》从中国千万个农村中挑出一个,让一众村民做主角,讲述的是连家谱、宗祠都不记载的故事。又从中国历史中剪裁出最精彩纷呈的一段,作为背景,大人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过。然而,这个普普通通小村庄的进程,本来应该如白嘉轩所愿,在乡约的禁锢下,百年如同一日。无奈在中国历史巨变的背景里,不断的被外来因素影响,这又岂是一个白嘉轩能够左右的。

有的时候,真不知道历史被谁左右。德皇为了一战的胜利,资助俄国十月革命;俄国人了突破包围,资助中国革命;国共都拿着俄布的钱,在各地发动革命;国共闹翻了,继续搞各自的革命。白鹿原的舞台,也因此而热闹起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却始终离不开中国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一次次被丈量、一次次被划分,看似无言,看似被动,但在我的眼里,土地是产生阶级斗争的根源,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力。土地,是神圣的。在先哲眼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在帝王眼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地主眼里,是血脉延续的根本;在群众眼里,分田分地真忙;而在白嘉轩眼里,土地就是神圣的白鹿。是的,土地处处有精魂,大山、大河带给中国人最早的神灵崇拜,接着儒家思想的崛起带来祖先崇拜,在中国的土地上树立大大小小的祠堂,用君权、族权、父权代替了神权的统治。白嘉轩将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完美的结合,靠着出现过白鹿的土地发家,靠着高大的祠堂左右着村庄的命运。《白鹿原》的戏剧冲突,总是围绕着这两样东西进行,似乎谁掌握了土地和宗祠,谁就有了发言权,谁就能书写历史。至少,在那些年里,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条真理,只不过是土地更大些,宗祠级别更高些。

其实,我并不想探索真理,看一本书,不要搞得自己太累。只是太欣赏陈忠实,没有扎根土地几十年的基础,哪能写出这部长篇力作,哪能写出如此鲜明的人物。艾青诗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许这是对陈忠实最好的礼赞了。由衷的感谢陈忠实,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正统教育,忽然看到《白鹿原》这样的书籍,有一种颠覆人生观的体验。类比于《废都》、《疼痛与抚摸》等小说,《白鹿原》的最大禁忌,不在于文字的尺度,而在于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描述。所谓的革命,居然不是《闪闪的红星》、《党的女儿》那样爱憎分明;所谓的革命者,居然不像《永不消逝的电波》、《狼牙山五壮士》的主人公那样崇高;所谓的战争,居然不是《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那般从胜利走向胜利。突然没有了高大上的主人公,没有了大团圆的结局,没有了脸谱化的好人坏人,我一时真难以适应。卫道士白嘉轩居然为一块土地耍诈,老奸巨猾的鹿子霖居然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高喊抗日的鹿兆海居然死于国共冲突,高喊要打下西安城的姜政委居然阵前叛变。置身历史的洪流,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渺小,却又是那么的真实,真实到让一本书都难以出版。从那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里,看到的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看到的是中华民族艰难的转身。

那段历史的双方至今也没有偃旗息鼓,以至于大家都不能将历史当做小姑娘随意打扮。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能够看见更多历史的真实。但是正史就如同历史教科书,无比正确又索然无味,翻个两页就放下了。捧着王树增的《1901》、《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就爱不释手,区别于正史的严谨,他用非虚构文学的笔触精彩记录了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他们真实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掀起了惊涛骇浪。叹息张正隆的《雪白血红》、《枪杆子1949》,因为写了一个真实的林彪、写了一个真实的国共内战而难以出版,而我侥幸一窥。

6.白鹿原读后感 篇六

冷先生说白嘉轩,从不曾听见有人在他背后说什么,而相邻村民都赞他是好人,当权者也几次找他,说他德高望重,他自己也和鹿三说,自己没有干过怕人说的事,黑娃说,“他的腰挺得太直了”,而后他的腰也终于是弯了。或许是刚开始就是弯的之后在一点点掰直。假装买地换了鹿子霖出白鹿的地之后,事情一件接着件发生,他做了越来越多的好事,越来越具有威信,他瞧不上鹿子霖,说他“那式子”,但五十步笑百步,何其可笑,白孝义要是知道,自己孩子不是亲生,还是自己父亲一手安排的会是什么样?白孝文在遇见小娥之后,白嘉轩的那些劣性就完全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最后看到白嘉轩那么轻易的就起义,那么轻易就杀了张团长,心里特别恐慌,突然就想起,百灵想要扇他一耳光的念头。

相较对于白家父子俩的厌恶,对于鹿子霖只有可怜可叹了。

黑娃是悲剧性的人物,鹿兆鹏一语成戳“小心乡党”,实在可悲。朱先生说,黑娃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弟子,读书只是为了修身的人。喜欢他,喜欢他的“真”,真情,真性。

7.《白鹿原》读后感 篇七

第一次看这种带历史性的纪实类小说,文章不长,但我却花了很久的时间去看,可能是,一部好的书,往往都愿意让你去,慢慢走,慢慢品读,不愿错过任何的细节,不管是全篇的记述方式还是叙述角度,时而顺序时而插叙亦或倒叙,在读的过程,脑子就像在放电影。

本书说的是辛亥革命后30几年的时间里发生在白鹿原上的故事,也反应了当时全国的一个现象:女性地位底下,被当成是一个生产的工具,迷信思想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低下。全书描述了白鹿两家,在白鹿原上,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故事,里面要说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应当要说白嘉轩了,这个白鹿原的族长,封建思想最坚固,最不喜欢凑热闹,却也最有人情味,生活的也最透彻,能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人活一辈子能跟他一样,真是不简单。老族长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一辈子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对于设计算计他儿子白孝文,给他家摸黑的鹿子霖,在其入狱后替他说情;当黑娃学为好人原谅他的种种破坏族规的劣迹,最后还去担保黑娃,的真的是以德抱怨。这样的气度,不得不让我佩服。

在那个时候,是时局造人,还是人造时局已不太分清楚,总之动荡年代,总会出现一些所谓的英雄一些所谓的反派。

8.白鹿原读后感 篇八

遇到特惠电影卷30元,就去看了这场电影,小说白鹿原我很多年前就已经读过了,感觉改编成电影故事有些不真实了,脱离了小说原著的本来梗概,不如原作书写的那么好看。电影没有将小说本有年代跨度中所要说的事情:白家与鹿家的恩怨交代清楚,也少了白灵、朱先生这几个重要人物,少了一些鲜明的对比就难以显示出白嘉轩的好男人形象。本应该是拍成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反应中国农民生活状态的史诗,最后确成为了描写田小娥受孽的一部自传。

原著的白嘉轩可是白鹿原最厉害响当当的人物,有计谋,能忍耐!在电影中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他,沉稳威严、凌然义气,维护祠堂的威严不让黑娃进祠堂、白孝文出了过错鞭打他、不能为鬼修庙并修塔震慑明知有自己的子孙魂魄也要将他押在塔下、对军阀的慷慨陈词。对鹿三的描写够大气确有些多,还有那个鹿子霖,书中描写鹿家男子是深眼窝长睫毛的帅哥胚子。电影的人物形象怎么看上去都有一些猥亵。也是啊缺少一些人物的改编电影里就只能用它的无耻和下作去衬托白嘉轩的伟岸高大。

田小娥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我也这么认为。她的屈辱史就是中国各代历史时期浓缩的背影,见证了历史变迁中每个年代的兴衰变化。不同时期的男人有的刚毅、有的懦弱、有的奸诈、有的还有点傻。

9.《白鹿原》读后感 篇九

看长篇小说看到最后,我总会很急躁,很想快点终结阅读这本书的进程。读到后头,书前头的许多内容我其实已经不太记得,只是把书里主要的冲突化为图片和情景剧储存在记忆深处。

白灵是迷人的,她是兆海心中永远的女神和心灵深处的支柱,然而一切仿佛是注定的,年少时他们信仰相反,成熟后他们交换了信仰,仍是相反,大概这就是生活有趣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以为现在的这个人就是未来相濡以沫的人,你付出全部心血,甚至遍体鳞伤,最后现实生活告诉你,你俩不适合彼此,有意思。

田小娥的命运,牵扯着鹿三、鹿兆谦、鹿子霖的命运;仙草和白赵氏临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心愿;白孝文是一个让人忍不住大声唾骂、很不能用世上最残酷的刑罚处死的人;鹿兆鹏胆大聪敏,有谋略有才干,他真正算得上是鹿家门里的状元,白灵看上他,眼光真好。

朱先生,白嘉轩,冷先生,真正的老一辈,但各有各自老的方向。

朱白氏大概是那个年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她的典型事例是为丈夫朱先生剃头和举行葬礼的所作所为,意想不到的冷静和大局观。朱先生观目识人,真牛!

纵观如今的生活,离书中的环境和情形相距甚远,可书中人物却跟从未与世界脱节似的,那么清晰鲜活,好像某个邻居、某个同事、某个家人甚至某个自己。

10.《白鹿原》观后感 篇十

再读白鹿原,如初次见面一样,只想说,很庆幸。

白鹿原上有白鹿的传说,有白家、鹿家两大家族,有清末到解放初期原上形形色色人的生活。

白鹿是原上的神话传说,庇佑着原上人民的生活。朱先生大概就是人们心中的白鹿,洞察世事,未卜先知,连羊丢了都能找到的圣人。他是近乎没有槽点的人,可以十天之内犁掉原上五颜六色的罂粟,可以赈济灾民,可以振臂一呼满腔热血投入抗日战争……然而他终非圣人,有太多无力改变的东西,甚至连耗费大量心血编撰的县志都是靠面子出版的。

白嘉轩是白家独子,一族之长,有责任感,有担当,对于世事变化始终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有种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他传承了白家的价值观体系,朴素又富有生活的哲理,并且可以坚定不移的实施。当然他也有刻板甚至刻薄的一面,违反族规的人,必须严厉处置,即便这样,白嘉轩仍然是让我非常佩服敬重的人。P.S.除了他带头带大家种罂粟(一直追求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白嘉轩靠罂粟发家,还带来了原上漫天遍野的罂粟花,也是挺讽刺的)

白灵,白家唯一的女孩子,也是整个白鹿原最有灵气的女孩子,敢于冲破父亲的条条框框,追求自我。因不满国民政府无视生命,党同伐异,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填井,毅然决然加入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不惜牺牲一切。那时,一腔热血的她永远不会想到她年轻的生命在本应最安全的后方填了井。

上一篇:党建7十1制度是哪些下一篇:初中开学典礼校长发言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