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

2024-11-26

阿甘正传(12篇)

1.阿甘正传 篇一

《阿甘正传》的影评

内容提要:讲述这部影片中有关亲情,友情,爱情的部分。并且,讨论从阿甘的身上体现出的人性光辉与他能成功的关系。

关键词:亲情,友情,爱情,人性与成功。

正文:

《阿甘正传》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1994年出品。这是一部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获得多个奖项。是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亲情

在老师放映这部影片之前,其实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每次看都感触颇深。其中他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最为动容“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就这样,阿甘的母亲给阿甘的是一笔精神财富,这样的哲学理论在母亲给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转化成他自己的东西。就如他坐路边的长椅上和不相识的路上讲述他的传奇,他在每一个理论前面加上三个字:妈妈说。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母亲的教育给阿甘的人生有非一般的触动,或许阿甘的人生在就从母亲教他的第一个单词开始的吧。或许,这样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是深刻熏陶的吧。

而且,阿甘的母亲没有因为阿甘低智商而抛弃他,相反想尽办法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让别人看不起他,支持他,以他为自己的骄傲。阿甘的母亲没有因为阿甘低智商而抛弃他,相反想尽办法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让别人看不起他,支持他,以他为自己的骄傲。当我看到一个智商只有75的少年,不能自由的走行走,在大街上受尽嘲笑。这时,那位仿佛玛利亚的母亲说:“你与别人没有任何不同!”的时候;当她为阿甘争取上学的机会,给他的人生奠定了基础时,受到屈辱的时候;但我看到她说“我命中注定要做你的母亲,我就要尽力做好!”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爱,亲情的伟大。

友情

关于该片的友情,应该要提到布巴和丹中尉。阿甘对布巴感觉上市是一种单纯的毫无杂质的感情。在越战时,队伍遭到偷袭,大家各自逃命,阿甘心里一直想着他的朋友巴布,在回来寻找巴布的路上救出一个一个受伤的战士,当阿甘救出丹恩中尉得知丛林很快会被移为平地的时候,他没有一丝退却,心里想到的只是一定要再进丛林,找到巴布,因为巴布是他阿甘的朋友。在巴布死后,他们的友谊并没有随巴布的死亡而终结,退伍之后阿甘履行曾经的承诺,去巴布家那边干起虾业,取得成功后与巴布的家人一同分享自己的财富。对于丹中尉,他失去了双腿,终日与酒精为伴,他的凄惨与嫉妒着实令人厌恶。但在阿甘的启迪下,他走向大海,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丹中尉坐在桅杆下面大喊,那种痛快淋漓的喊正如高尔基《海燕》里所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充满一种豪迈和冲击力。他们无所畏惧,所以存留了下来。所以在捕鱼时收获颇丰。从这里就能看出丹中尉最终有了自己完美的生活,是阿甘的友情成就了他的人生。

爱情

小的时候,阿甘遭同伴欺负,珍妮大声喊:“Run, Forest!Run!”然后阿甘就挣脱了脚下的束缚,开始了自己的奔跑人生;长大后,同样一个镜头,阿甘跑进了橄榄球场,跑进了大学;越战前夕,珍妮让他不要太勇敢,遇到不对劲就跑,阿甘就这样跑着逃了命,还救出了很多自己的战友,跑到了总统身边;所以阿甘曾经对珍妮说,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珍妮给他的,因为她曾经叫他飞奔,他一直听她的,所以才得到今天的成就。他对珍妮的爱是简单、纯洁而且高尚的。当珍妮在车里与男友亲密的时候,只是听到珍妮因为头撞在玻璃上而发出的叫声便冲上去给他男友两拳;参加越战时,他能坚持几乎每天都给珍妮写信;当珍妮在酒吧台上唱歌却遭人调戏,阿甘二话没说,冲上去将那几人推倒在地,并且抱起穿着裸露不堪的珍妮;当珍妮被男友(黑豹党任职的那位)抽了记耳光之后,阿甘双眼发怒,全身都扑了过去,暴打此人;在反战演讲时,阿甘听到台下珍妮的喊声,非常惊异的一声JENNY,他随即冲下台去两人在水中拥抱在一起;珍尼死后,阿甘找人将那曾经带给珍妮伤害的房屋痛快的推倒掉……阿甘和珍妮最后还是结婚了,婚礼是在他们家门口举行的,没有铺张的排场,平淡得如同一阵微风浮过的水面,然而那样感人、真挚。在我看来,爱情是双向的,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付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互理解、相互坦诚、相互信赖和相

互包容的,两人在一起不应该成为对方的负担,而是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是占有,而是给予。

人性与成功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在越战中,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上尉。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因为“傻人有傻福”,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为什么阿甘能如此成功呢?是不是命运之神特别眷顾这个有些愚笨的甘?如果我们仔细地思考,会发现事实并 非如此。阿甘虽然不够聪明,但他却按照妈妈说的,“笨,是因为有笨的作为,但自己绝不能认为自己笨。”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他从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然而成功却在他的毫无功利意识的努力中悄然 而至。阿甘的成功,除了他的努力之外,和他与生俱来的那些品质也有极

大关系。正如他的诚实赢得了丹中尉 的友谊,他的守信和执着成就了他的捕虾事业和爱情。

与阿甘不同,珍妮和丹中尉都有既定的人生目标,有刻意的追求。所不同的是,一个出于成名的欲望,一个出于热爱。他们的遭遇,我想,也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命运呈现形式。

“你知道吗?我要出名。做像琼贝丝那样出名的歌手,我要在空荡的舞台上,只有我的吉他和声音,只有我独唱。”在一个雨夜,珍妮对甘这样说。珍妮一心想 成为民谣歌手,并且为此不懈追求,然而理想最终还是破灭,沦落为一个餐馆服务员。在曼菲斯城一个戏院的 舞台上,她独自一个坐在舞台上,抱着吉他,弹唱着《答案在风中飞》,台下挤满观众。然而,他们都只是为 了观看她的肉体的。她对生活一度感到迷惘,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夜晚的天台上,珍妮站在天台边沿的栏 杆上,张开双臂,试图以一次坠落告别虚无与绝望。风无情地吹动她的长发和略显衰老的脸,她回头望了望,顿了一会,最终还是爬下栏杆,无力地落在椅子上,眼泪从她的眼角溢出。天空中,月亮被乌云遮去。

丹中尉出身军人世家,祖上几代都为美利坚 牺牲在战场上。他认为自己应该死在战场上,这是一个军人的荣誉,能从战场上回来-----而且是在失去双腿后------完全就是自己的耻辱。由于这种观点的支配,回到美国后,丹靠“喝国家的奶”度生,生活混乱不 堪。后来,在阿甘的影响下,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并在管理企业方面展现了他的天赋。

在相比下,你会发现,虽然很明显的,阿甘不会比珍妮和丹中尉聪明,但阿甘却比他们都更为成功。也许这就是单纯,善良的人性战胜了自以为是的聪明与肤浅吧!

综上,就是我对这部《阿甘正传》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国贸(6)班

莫果佳

2010220167

2.阿甘正传 篇二

关键词:《阿甘正传》,残缺,完美,智慧

一、阿甘残缺的梦想

在影片中《阿甘正传》的开场, 是一根羽毛, 结尾, 仍然是一根羽毛。从最初简单的美感欣赏, 到后来将其当成是生命的诠释, 最终, 我突然懂得, 这根羽毛, 不是为了美, 也不是为了诠释生命的本质, 而是梦想的诠释——梦想就是如羽毛般轻盈, 随风即逝, 吹弹即灭, 它需要人紧紧地抓着它, 才能始终存在。整部电影里的主旨便是梦想的追逐, 那么, 阿甘在不停的追逐中, 他到底是为了追逐哪个梦想呢?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我认为, 对于阿甘的梦想的最终诠释, 是无梦。阿甘是没有梦想的, 他的不断努力不断追求, 并非是在为某一个目标而奋斗, 而是像那枚羽毛一样随遇而安, 他只是在用自己的努力遵照别人的意愿生活。他没有梦, 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最为经典的就是一句“妈妈说”, 妈妈告诉他的, 他相信是对的, 妈妈说的话, 便成了他人生最大的追求, 最大的梦想。而珍妮说:“快跑!”于是他开始跑。他始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要怎么做, 但是, 他会乖乖听从妈妈的话, 听珍妮的话。

在珍妮没有乘校车去学校的那天, 他去找珍妮, 但是并不知道找珍妮要干什么, 吵醒了珍妮的爸爸, 他不知道怎么办, 珍妮拉着他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奔跑。大片的农庄里, 珍妮拉着他向前奔跑的镜头第一次触动了我, 镜头时远时近, 将珍妮与阿甘的身影显得极为无助, 珍妮拉着阿甘跑到了茂密的地方, 停了下来, 她跪了下去, 并拉着阿甘, 让他也跪下, 说, 跟我一起祈祷。在这个镜头中, 选择了农庄作为背景, 大片的农田, 广袤的天际, 却藏不下两个孩子的梦想, 最后只能将希望与梦想寄托在上帝的身上, 一群鸟从农庄飞起, 它就是珍妮的梦想。镜头中的阿甘始终是无措的, 需要珍妮拉着他向前走, 需要珍妮叫着他跪下。与他每一次的奔跑一样, 他其实并没有一个目标, 也没有一个想要实现的梦想, 只是在遵从别人的意愿, 比如说珍妮。——他其实是一个无梦的人。

二、阿甘的追梦历程

在整个剧中的每个人都是有梦想的, 而阿甘没有。珍妮的梦想是变成一只鸟, 可终究无法实现。而阿甘始终是在为别人的梦想而努力。他答应了自己情同兄弟的战友, 将来一起买捕虾船, 后来很不幸, 他的战友死了, 而他最终完成了它的遗愿。而他对珍妮, 更是一直做一个塑梦的人, 如果说他对珍妮有梦想, 那么这个梦想只是想让珍妮尽一切可能过得好, 让珍妮能够实现她自己的梦想——像一只小鸟, 自由自在。而对于他自己, 却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得到些什么。

在黑豹党的聚会上, 威斯利打了珍妮一巴掌, 阿甘痛打了威斯利一顿。在这短短的一分多钟镜头中, 最为出彩的就是阿甘的眼。从珍妮将威斯利介绍给他认识开始, 到威斯利和珍妮开始争吵, 再到威斯利打了珍妮一巴掌, 最后阿甘将威斯利暴打一顿, 望着珍妮说出那句话, 他的眼神发生了好几个变化:从最初的失落, 到不解与困惑, 接着是难过与伤心;当珍妮与威斯利开始争吵时, 他的眼神便开始出现心疼;而当威斯利打了珍妮之后, 他的眼睛里不可置信的愤怒并且仍然包含着对珍妮的心痛, 这种心痛是缘自于疼惜, 她被打了, 他会比她更痛;而最后, 要被请出去的时候, 他眼里含着泪, 异常坚定又包含着一丝委屈地对珍妮说:“他不该打你, 珍妮。”在这一分多钟的镜头里, 阿甘所表现出来的, 都是对珍妮梦想的捍卫, 威斯利侵犯了她, 那是他生命里的神。在随珍妮出来之后, 他用异常清澈的眼神看着珍妮说:“我永远不会伤害你的, 珍妮。”这句话, 并不是表白, 也不是在追求珍妮, 而只是简单地陈述一个事实, 他认为, 所有人都该像他一样, 像对天使一样地对待珍妮。

阿甘的梦想追求过程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被迫”因素, 往往只是被形势所逼。比如对珍妮的表白, 如果不是因为威利斯打了珍妮, 他或许仍然不会追求珍妮。可是他仍然不知道如何来成全自己和珍妮的爱情, 在珍妮又一次离开他之后, 他选择了长跑, 横穿美国。因为珍妮告诉过他, 要跑。他快速地跑, 却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得到什么, 他不知道怎么样来挽回他与珍妮的感情——他人生唯一与梦有些许联系的一件事。他不知道怎么样来追求梦想, 却又用了生命里最为纯朴最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珍妮的在乎。这个过程, 是他对自己梦想的塑造的过程, 而整个过程下来, 却并没有令他的梦想成型, 他没有一个确切的目标, 是想与珍妮过什么样的日子。

三、阿甘的完美圆梦

除去对珍妮, 阿甘的人生再没有自己的意愿。他做过很多事, 有过很多成就, 而这些事都是以别人的意愿为基础, 又或者说, 都是为别人圆梦的过程。他为实现战友的梦想, 买了一艘捕虾船, 而在他的努力中, 靠着这只捕虾船, 他成了企业家, 这个时候, 他又为了布巴的梦想, 成立了布巴.甘公司, 而此时的他, 依然在为别人的梦想努力, 他又将公司送给了布巴的妈妈。游历过世界多地, 做过多件事, 这些事都是为别人而做。

妈妈说的话, 他听。所以, 永远都是妈妈说。而珍妮告诉他要跑, 他就跑出了自己的人生。他没有自己的目标与梦想, 他始终在为别人的梦想付出努力, 他拼命向前跑, 是因为身后的珍妮在大声地喊着:“跑!快跑!”于是在此后的人生中, 遇到任何事情不知如何解决时, 他就会选择跑, 因为珍妮说过, 让他跑。与之相似的另一部影片《记忆碎片》, 片中的主角也始终在追逐, 《阿甘正传》与之不同的是, 《记忆碎片》里主角的追逐始终是有目标的, 他的每一次失忆之后都有一个新的目标, 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他不轻易相信别人, 他更相信自己的便签记录, 所以, 他在整部影片中的不停追逐都是在为自己努力, 他是在自己的诸多目标中锲而不舍。《阿甘正传》里, 阿甘却是一直在为别人而活。这是阿甘的艺术, 是其独具魅力所在, 但是, 同时也是一个缺憾, 整部影片阿甘的梦想被抛弃了, 阿甘是一个无梦的人, 他最终只是一个遗梦。这无疑令阿甘的人生划上了遗憾, 在这一点上, 如果影片能够为阿甘安排一个自己的圆梦, 那就更完美了。

回望人生, 或许阿甘的人生极为有意义, 充满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阿甘的梦想都是别人的梦想, 他为母亲的梦想努力, 为战友的梦想努力, 为朋友的梦想努力, 为珍妮的梦想努力, 他在实现这个世界的梦想的最辉煌的价值——以一己之力实现世界的梦想。从这个角度来说, 阿甘是在为身边的人, 为世界圆梦。然而, 从他自身来说, 却是一场遗梦。珍妮最终回到他身边, 却又匆匆的离他而去, 他一生没有梦想, 只是想凭借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圆了珍妮的梦想, 让珍妮像一只小鸟可以自由自在, 可以在他身边享受幸福, 可是最终还是成为残梦。

所以说, 阿甘的人生就是一场圆梦与遗梦的演绎, 他在圆别人的梦, 却遗落了自己的梦,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 才显得阿甘的人生更有价值、他的梦想更加丰满|——为自己而努力, 圆自己的梦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 那没什么可夸耀的, 而能够用自己的一生去圆别人的梦, 圆世界的梦, 这, 才是阿甘梦想的真正价值。

小结

影片的结尾, 那根羽毛缓缓飘荡, 我们无法确认风会从哪里吹来, 会将这根羽毛吹向何处, 但是, 我们却可以像阿甘一样, 紧握着这根羽毛, 将鸿毛之轻也活出泰山之重, 让梦想最终也能生根发芽, 成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刘莉.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评析[J].时代文学 (上) , 2010 (05) .

3.智能电视:《阿甘正传》 篇三

“智能化”是一个非常有科技感的概念,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自然也会激发消费者对电视的购买欲。能够像手机一样连接互联网,方便地获取各种视频内容,轻松安装和使用各种应用程序,都成为彩电产业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智能电视的出现,反映的是信息通信技术与消费电子产品加快融合的大背景,而同时智能电视也在改变着整个彩电产业的生态链,让行业界限更加模糊。

近几年,IT企业的加入让电视机IT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Google推出了Google TV,联想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电视,而苹果从已连续发布三代Apple TV机顶盒。最近连网景公司创始人、风投资本家马克·安德森都表示,有可能在2014年推出智能电视,甚至可能在2013年提早实现。

在人们热炒智能电视概念的同时,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目前智能电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市面上的智能电视产品,功能、性能参差不齐,用户体验差别很大。概念炒作不会持久,如何将概念落地,让消费者对智能电视的感受从“一见倾心”发展到“再见倾情”,是彩电业界必须在2013年找出的答案。

那么,什么样的电视才是真正的智能电视?展望2013年,最值得期待的莫过于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呆板、笨拙的遥控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智能时代的需要。一种简洁易用、功能强大的人机交互方式对于智能电视的意义,不会亚于图形界面和鼠标对于PC的意义。2012年,人们已经做了很多尝试,触控板、手势识别、体感、语音等应用花样繁多,特别是语音控制受到了很多厂商的重视。三星在2012年CES展上发布的智能电视,以及长虹Ciri语音智能电视都采用了语音识别技术。2013年,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有望帮助人们实现“遥控不需要按键”的梦想。

另一个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智能电视配置的提高,搭配上摄像头、游戏盒等各种硬件,智能电视有能力承载更多、更有趣味性的应用。比如体感智能电视可以进一步提高动作识别度,获得像微软Xbox一样的游戏体验,流畅的大屏游戏将更受热捧。此外,要丰富智能电视的内容,还需要电视厂商下功夫提高智能电视的开放性,吸引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为智能电视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

4.《阿甘正传》影评 篇四

94年奥斯卡的角逐可谓激烈异常,《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燃情岁月》、《狮子王》、《真实的谎言》、《红蓝白》等都是经典之作。但在这个世界级的电影盛宴上,《阿甘正传》力压《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压倒性的夺得六项奥斯卡金像奖,足以说明他在很多方面都值得称赞。虽然阿甘正传在深刻性和文学性上不及《肖申克的救赎》,在电影的技巧性构筑故事组织上不及《低俗小说》,但是它够生活,它不是电影人卖弄自己才华的工具。

影片《阿甘正传》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展现历史与个人的成长,是小人物同美国政治社会变迁的史诗。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他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影片以智商仅75的阿甘来观看世界,透过他单纯的思想以及善良的个性,描绘出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历史,虽然四十年间美国历史有巨大的变化,但是弱智的阿甘突破智能的限制,以一贯的诚实以及天生的直觉行动开辟了一片天地。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富有正义感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的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宽广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现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影片《阿甘正传》表现出了一种自然而和谐的力量,阿甘没有太多的思考,他只是不断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希望,同时它更包含了一种基调——勇往直前。对于阿甘来说永不停息的奔跑是对生命无尽的热爱。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这是阿甘母亲说的一句话,让许多人对于生命,未来,爱情等许多不可控的事情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救赎,当然,包括我。许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未来自己的发展轨迹,但是只要我们不再停滞不前,奔跑不止,我相信未来有n+1种可能:生命的岔路每条终点都是姹紫嫣红;未来的起起伏伏总会达到高峰;与爱人分分合合转角可能遇见终身……未来总会有无限种可能。

这句话也说出了阿甘的一种信念——对待生活永远是一种期待,一种美好的期待。因为巧克力是好吃的,所以生活在阿甘的心中永远是美好。这个或许不是阿甘成就传奇人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想说这是阿甘能一路走下去的最重要的原因。

亲情、友情、爱情,可以说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缺少哪一部分人生都是不完整的。我们无法得知自己的命运会如何,用阿甘母亲的话讲,我们需要用漫长的一生去探寻。所以我会继续奔跑,为自己的人生奔跑,为自己的理想奔跑,也为未来的无限可能而奔跑!

5.阿甘正传简介 篇五

阿甘从小因智商75不能被送入到公立学校,他的母亲一再坚持,最终将他送到学校,他认识了詹妮,也会是一生他要守护的女孩,当然,小时候的阿甘总是被人欺负,这锻炼了他长跑的特质,有一次他的才能被橄榄球教练发掘,他成为那个团队的得力干将。他也因此获得一些荣誉,之后他上大学,发现与詹妮总擦肩相望,但无法相爱。紧接着他大学毕业去参军,在越南战场上,他记得詹妮给他说的话:“如果遇到紧急危险的事情,不要逞强,只管跑,跑就对了。“阿甘记得詹妮的话,顺利躲过越南战场上的一次轰炸。屁股受伤疗养期间,他像孩子一样吃冰激凌,也和别人一起打乒乓球,他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是乒乓球,白天晚上,他都在想这一件事,当然也会想自己的女神—詹妮。最终阿甘被选为美国代表去参加国家队打乒乓球,也获得了一份殊荣。阿甘一生见到三位总统,高中橄榄球时,肯尼迪表扬,他参军入伍时,约翰逊接见,尼克松访华时,乒乓球无敌,他为阿甘佩戴荣誉勋章。

阿甘退役后,他将获得的荣誉奖金都拿去投资捕虾船,别人都问他,是不是傻,他说:“只要不干傻事就不傻。”多么朴实的回答,也是为了昔日战友巴布的梦想啊!一场海啸销毁船只,可阿甘的虾船幸存下来,紧接着他和丹中尉一起经营虾船,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们成立巴布阿甘虾业,也一举成为百万富翁,丹中尉还投资“水果公司”—苹果电脑。就当阿甘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却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阿甘永远记得母亲临终的话:“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人生就像风味各异的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的味道。”

6.读《阿甘正传》有感 篇六

有时羡慕那条在我家阳台上悠闲晒太阳的狗儿,表情淡然,身体慵懒,无忧无虑的惬意。据说狗的智商相当于3岁的幼儿,原来弱智可以挣脱很多烦恼和无奈。

温斯顿·格卢姆的小说《阿甘正传》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虽然智商只有75,却是忠诚、守信、执着、友善的阿甘!而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的半途而废了。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会因为你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却会在你不经意时,给你做出的努力一个最恰当的褒赏。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 ——知道得少,反而有收获,知道得多,反而会迷惑„„所以单纯的人容易成功!阿甘善于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简单单纯到了只剩下直奔成功。再聪明的人都无法完全认清世间万象,运转再快的头脑,也跟不上世界万物的变化。

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和勇气集中于前方,凭借直觉的指引无助的奔跑,在同龄人的石块下跑过了儿时的嘲笑,在教练的咒骂中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在枪林弹雨里跑过了越南的丛林,在冷战时期跑过了乒乓外教的战场,在众人的追随中跑遍了美国。

在书中,带着美国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碍的阿甘凝视着充满野性的珍妮,仿佛和美国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骚动》中的傻子班吉是远亲。但二者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班吉只是一个家庭衰亡的象征,是个真正的低能儿;而阿甘这个“傻子”却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他答应战友布巴要共同买一艘捕虾船,但战友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做事认真——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勇敢无畏——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重情轻财——他对珍妮的爱,不用多说了。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

控制的,你只需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必计较你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到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他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战友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双腿的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平凡的生命,不平凡的人生。当我们年华老去,回首来路,如果你可以对昨天的一切无悔,那么你已经拥有了非常成功的一生。

家长评语:

很多时候我们就象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地半途而废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就象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须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要计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你会发现,越往高处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阿甘并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总是被聪明人嘲笑,他不聪明,但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所以他也就赢得了荣誉,财富这些常人可能永远不能兼得的东西。

陈曲

八年一班

7.阿甘正传 篇七

关键词:《阿甘正传》,个人主义文化,阶级和阶层文化,宗教文化,边缘文化

电影《阿甘正传》曾获得13项奥斯卡奖提名, 并最终获得6项奥斯卡奖 (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 。1998年, 该片被评选为美国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一。影片上映于1994年, 当观众走出电影院时, 或激动, 或沉思, 或迫不及待地热烈讨论。全球千万影迷为这部电影感动, 为片中这位智商仅有75的男主人公阿甘感动 (注:正常人的智商应在80以上) 。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 给“文化 (culture) ”下了一个较为经典的定义:“...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电影《阿甘正传》被称为“美国现实的寓言”, 它从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阶级与种族、宗教文化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全面展示了美国的本土文化, 包括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

一、个人主义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流文化, 其从本质上来讲, 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文化中, 个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任何人必须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利益。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包含自由、独立、平等及自信。

1. 自由、独立、平等的美国精神。

大多数人认为, 美国人乐观积极, 充满自信, 正如阿甘的母亲一直对她儿子说的那句话:“Miracle happens everyday.”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美国著名政治家克林顿·罗西特认为:“我们始终是一个迷恋自由的国家, 自由高于权威, 自由高于责任, 权利高于义务, 这是我们的历史偏爱。”回顾美国的历史, 1620年“五月花”号上的102个人第一次移民到北美大陆, 为了建立一个能够约束大家的自治基础, 这些人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 正是这份“五月花号公约”, 成为美国的立国基础。美国人崇尚自由独立, 彰显平等, 充满自信, 这些个人主义文化的构成因素已经深深融入美国人的血液之中。

1776年, 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宣告:“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 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 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新政府所根据的原则及其组织权利的方式, 务必使人民认为惟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 强调了“天赋人权”, 即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不应该被剥夺, 这些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的公民所认同是基于同一种共同的信念, 从美国独立开始, 自由、独立、平等的原则就已经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得到体现, 这些美国精神不是传统, 而是一种信念。

2. 自信的美国梦, 重塑美国精神。

片中女主人生珍妮曾经踌躇志满地告诉阿甘:“would be famous.” (我会出名的。) 自信是美国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佩里·米勒曾经说过:“与其他民族相比, 美国民族的最在特征就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公开地、确切地去作决断;作为美国人, 他们不是要继承什么, 而是要达到什么。”快速的生活节奏, 使美国社会长期处于变化当中, 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他们有相信自己和依靠自己的决心。

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文化, 可以浓缩为“美国梦”。影片的女主角珍妮独自一人离开家乡, 在美国各地闯荡, 做过酒吧歌手、餐厅服务员、社会活动家。这是一种美国特有的本土文化, 被称之为“美国梦”。美国梦并不是梦, 而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一种美国的人生哲学。对于不同的美国人来说, 美国梦不完全是一样的:低收入者增加工资是美国梦;女权主义要求妇女解放是美国梦;黑人的民权是美国梦;同性恋要求合法化也是美国梦……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句台词:“Run, Gump, Run!” (阿甘, 跑, 快跑!) :阿甘最初的奔跑是为了躲避小伙伴的欺负, 一路“跑”进大学, 成为橄榄球明星, “跑”进白宫, 然后一路“跑”出战场……最后在珍妮拒绝嫁给他的时候, 阿甘进行了三次跨美跑步;阿甘还参加了美国和中国的乒乓球比赛,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然后利用比赛时所获得的奖金, 成立了捕虾公司, 最终成功地投资了苹果电脑公司, 这就是阿甘的“美国梦”。所谓的美国梦就是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好社会, 是美国文化的浓缩。

二、阶级和阶层文化是美国主流文化

1. 人种和种族。

美国是一个多人种、多种族的社会。人种与种族是有区别的:人种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差别, 而种族主要是指文化差别。但是, 人种是社会现实, 是不可改变的, 而种族则相反, 比较容易改变。影片中的阿甘被同学告之:“No raccoon, ...niggers.And they want to go to school with us.” (不是黑熊, 是黑鬼, 他们想和我们一起上课。) 英文nigger和negro都带有贬义, 尤其是nigger一词。negro一词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还算是一个中性词, 但是nigger是带有歧视的贬义词。

2. 种族关系和种族歧视。

一直以来, 美国社会都没有解决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关系。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建国, 但直到1862年, 当时的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中, 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 宣布黑人奴隶获得自由;1865年, 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 奴隶制在美国才最终废除。但是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的第一天开始, 直到今天, 黑人还没有获得政治经济的最终胜利。

影片的女主人公珍妮在越战后与阿甘重逢, 此时的珍妮已经成为一位社会活动家, 她的一位同伴很激动地对阿甘说:“Our purpose here is to protect our black leaders from the racial onslaught of the pig who wishes to brutalize our black leaders, rape our women and destroy our black communities.” (我们的目的是要保护我们的黑人领袖免遭种族袭击, 那些白人只会伤害我们的领袖, 强暴妇女, 以及摧毁黑人社区。) 由此可见, 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已经成为美国政府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时至今日, 黑人的权利在社会地位与权利、文化与教育、经济地位方面仍受到种种限制, 白人的种族优越感尚带有普遍性。尤其是在贫富差距这个层面, 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据沃尔夫统计:在1995年, 美国黑人中等家庭的积蓄为7400美元, 而美国白人中等家庭的家庭积蓄为61000美元, 相当于黑人的8.24倍。

三、美国文化就是宗教文化

影片中的阿甘在接受电视访谈中提道, 中国人民什么都没有, 人们也不上教堂。同时受访的另一位嘉宾约翰·列侬 (甲壳虫乐队的主唱) 很不可思议地反问:“No possessions?No religions?” (没有资产?没有宗教?) 然后主持人发出难以置信的感叹声。因为在美国, 超过90%的民众信仰宗教, 尤其信仰上帝。

1. 多元化的美国宗教文化。

根据2001年美国成年人口宗教信仰的统计表显示, 信仰上帝的民众占主流, 除此之外, 其它各种宗教种类繁多。多元化的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同族裔之间不同的宗教信仰。

绝大多数的美国白人信仰天主教、犹太教和基督新教。

美国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五花八门, 但是他们的宗教信仰中没有天主教、犹太教和基督新教, 因为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 印第安人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模式, 其中包括天神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魔根崇拜、萨满教。

拉丁美洲的移民多数信仰天主教, 由于这些国家曾经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 因此他们所信仰的天主教是从西班牙或葡萄牙继承下来的, 与美国天主教有很大的不同。此外, 很多拉丁美洲裔人具有非洲血统, 所以很多人信仰欧洲宗教与非洲宗教相混合的宗教, 例如, 许多古巴移民信仰圣托维亚教 (意为“圣徒之路”) 。

非洲裔的黑人主要信仰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及巫术。通常, 美国的黑人教会被认为是非洲传统宗教模式和基督新教的结合体。

亚裔人包括华裔、印度裔、日本裔、韩国裔等, 其宗教信仰相当复杂。除了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以外, 多数亚裔人还信仰佛教、道教等。值得关注的是, 有相当多的亚裔人没有宗教信仰。

美国社会普遍认为,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 多元化的宗教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的意识形式。

2. WASP文化与PCJ文化。

在20世纪中期以前, 美国的宗教文化长期被WASP文化占领。WASP是英文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缩写, 意思为“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徒”, 该词于1964年由迪格比波茨尔首次使用, 原义是指美国的基督新教。在WASP文化的盛行时期, 包括天主教、犹太教在内的其他宗教教派, 都被认为是非主流的边缘文化。如果说美国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 那么美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一种基督新教文化, 但是这一局面已经被改变。

进入20世纪以后, 基督新教慢慢走向衰弱。在《独立宣言》发表的1776年, 信仰上帝的美国人中有80%是基督新教教徒, 这个数字在1987年减小至64%。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PCJ文化慢慢形成了, 即Protestant Catholic Judaism Culture, 称为“新教—天主教—犹太教”。基督教在与其他宗教此消彼长的过程中, 慢慢失去了以往的主导地位, 这是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电影插曲透视美国的边缘文化

电影插曲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以音乐歌曲的形式, 也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在影片《阿甘正传》中, 除了Jesus on the Mainline为原创歌曲, 其余的40多首插曲皆为当时的流行金曲, 包括英伦乐队甲壳虫的Imagination, 流行音乐教父Bob Dylan的Rainy Day Woman, 摇滚明星猫王Elvis Presley的Hound Dog, 民谣皇后Joan Boaz翻唱过的Blowing in the Wind, 流行音乐组合Tony Oriando and Draw的经典歌曲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 音乐组合The Mamas and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g。

在《阿甘正传》中, 还有这样一个镜头值得关注, 当阿甘在越战中给珍妮写信时, 响起美国著名组合The Mamas and the Papas (妈妈爸爸乐队) 的歌曲California Dreaming (加州之梦) , 伴随着歌词“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and the sky is gray.I’ve been for a walk, on a winter’s day.I’d be safe and warm, if I was in L.A..California dreaming on such a winter’s day” (树叶转黄, 天空灰蓝, 我在一个冬日里散着步。如果这是在洛杉矶, 既安全又温暖。加州梦在这样的冬日中升起) , 珍妮跟随嬉皮士前往加利福尼亚州, 此时的加州正是美国反主流文化的中心。

1.“反主流文化运动”。

20世纪60年代, 美国青年曾掀起了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也被称为“反正统文化运动”、“青年文化运动”, 还有人称之为“文化革命”。这场反主流文化运动, 主要是由于青年对当时的社会不满, 包括社会主体、文化形式等, 其具有两种活动形式, 一是组织各种团体, 提出各种口号和要求, 决心推翻现存美国制度;二是消极遁世, 自我消遣, 大有醉生梦死之势。后一派主要指“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的活动包括崇尚摇滚乐、吸毒、群居等。影片中就出现了女主人公珍妮因为吸食毒品过量而产生幻觉, 差点从高楼上跳下去自杀的情节。

2. 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主流文化在英语中被称为Main Stream, stream这一词解释为“水流”, 所以非主流文化也可以理解为“支流”, 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文化”。从人种和阶级的角度来看, 白人是主流, 有色人种是边缘;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基督新教是主流, 包括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内的上千种其他宗教是边缘;从阶级的角度来看, 中上层阶级是主流, 下层贫困阶级为边缘。

这些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存在着碰撞与融合,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在建国前, 美国白人大多从西欧、北欧移民过来, 而黑人是从非洲移民过来的。由于白人对黑人的歧视, 黑人更宁愿把自己叫为“非洲裔人” (African American) , 而不是“黑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黑人在早期的美国都是白人的奴隶, 由于美国南方的白人主要信仰基督新教, 因此大多数黑人也追随主人成为了新教徒。但是黑人奴隶们并不是简单地接受了上帝, 他们同时又依照根植于灵魂深处的非洲宗教的概念重新诠释了基督教的一些要素。所以美国黑人基督教是对“非洲元素”和“基督教元素”的结合。

在美国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撞击的过程里, 亚洲裔人对白人文化的抵制, 甚至冲突是最为艰巨的。美国文化就是宗教文化, 但是来自东方国家的移民对宗教信仰并不是那么热心, 许多人都是无神论者。同时, 美国白人主要是基督教徒, 而亚洲教徒主要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东方传统宗教。基于服从整体利益的习惯, 亚洲裔人也有移民美国后皈依基督的例子, 许多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渐渐地美国化。

主人公阿甘的人生经历就是现在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反讽式的阿甘哲学不仅得到了当代美国人的认同, 而且为外国人了解美国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作为励志大片, 主人公阿甘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对生活的执着, 对信念的坚定。从电影中折射出来的美国文化更令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美]Perry Miller.Nature’s Nation[M].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2]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 2006.

[3][英]Andrew Lynn著.霍斯亮译.英语电影赏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胡文仲.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5]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索[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6]杜云云, 史军华.《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J].电影评介, 2008.

[7]魏丽娟.电影《阿甘正传》的英文原版台词赏析[J].电影评介, 2008.

[8]刘捷.简单与复杂的完美统一——影片《阿甘正传》音乐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

[9]独立宣言.http://www.chinaenglish.com.cn/html/2009-03/30129p2.html.

8.透过《阿甘正传》浅谈美国文化 篇八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梦;乐观主义;爱;垮掉的一代

《阿甘正传》于1994年上映之后,人们开始了对于影片有关的二战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历史与文化的重新思考,使得这部电影成为当代电影中最受欢迎也是最受争议的电影之一。《阿甘正传》是一部“反智电影”,是对美国历史的调侃式的反思,更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展示。

一、美国梦及乐观主义

众所周知,美国是移民大国,许多欧洲人为了寻求美好的理想生活,怀揣着美国梦而移民美国。如今大量的亚洲人和拉美人依旧把美国看为实现梦想的黄金之地。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美国梦?在影片中,阿甘虽然智商很低,有些迟钝和愚蠢,但是他顺利的大学毕业,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大的历史事件,获得过“优质勋章”,参观过白宫,还是个体育英雄,最后还成为了百万富翁。他就是实现了美国梦的一个典型个例。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他身上一直洋溢着一种美国人所特有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样的美国梦也体现在了美国的军人世家丹中尉身上。他将战死沙场当作自己的归宿,为国捐躯则是自己的荣誉,反之就是人生的耻辱,他残疾后的自暴自弃恰恰又是一种迷茫中的堕落状态。然而阿甘固执的实现对布巴家人的誓言而有些盲目的开起了补虾船。丹中尉的一句玩笑话“你要是当了船长,我就给你去当大副”变成了事实。阿甘执著的心给了自暴自弃的丹中尉极大的震动,也终于激活了丹中尉倔强、好强的本性与曾经属于他的那颗雄健的心,成为了捕虾大王,造就了百万身价。这种成功的方式具有十足的美国味道,是真正的美国梦的实现,是真正的美国民族精神。

二、爱及纯真

爱是所有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爱也是最明显的美国主流价值观之一。我们在电影中体验了不同的爱,有家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

首先是阿甘的母亲之爱。阿甘的母亲在缺少丈夫的同时,上天又赐予了她一个残疾智障的儿子,然而这一切的不幸似乎又是幸运的——造就了一位坚强,智慧的伟大母亲形象。正是阿甘的母亲面对生活的种种大智慧: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强进取的精神,坦然率直的态度,虔诚忠实的信仰才让阿甘学会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也继承了母亲坚毅的性格,他教条式的对母亲的话的背诵与贯彻,丝毫不让人感到生硬晦涩,更多的则是对阿甘母亲的赞叹与感动。正是这种伟大的母爱才使得阿甘生活得比普通人更精彩。

其次是朋友之间的爱。阿甘一直爱着他身边那些善良正直的人们。在战争中逃生路上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布巴,他一遍又一遍的回到杀机四伏的雨林里为了寻找并救出布巴,结果好像是战争的不幸在嘲弄两人的命运一样,他一次次救出他的战友,包括断了腿的丹中尉,直到最后才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布巴,目睹布巴死去之后的阿甘将捕虾当作了自己实现与布巴的承诺的唯一方式。后来。他又帮助丹中尉走出精神上的困境,重新站立起来。

最后就是阿甘对珍妮纯真的爱情。这种爱情是真挚而永恒的,不管珍妮变成什么样子,在他看来,她始终是那个当自己在校巴上饱受别人的白眼时让自己坐下,和自己说话的“天使”。他不允许别人伤害她,他总是会不时地想起她,他只希望她能过得快乐…… “I'm not a smart man , but I know what love is.”这句话不仅说出了阿甘的心声,同时也是代表了先天存在这样或那样缺陷的人向全社会发出一声呼喊:所有人,生来是彼此平等的,都应该平等地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因为:爱是人类共有的美德。

三、垮掉的一代

作为一部时代感相当浓厚的影片《阿甘正传》几乎涉及美国从战后到80年代的所有大事,而其中尤其以60年代为主线,回顾60年代,人们常说那是一个充斥着“暴力”、“性”、“毒品”的时代,“青春与代沟”、“垮掉的一代”,影片中珍妮则是这一时代人物的典型代表。她的童年是痛苦的,也许这也正是她当时能够理解并接纳阿甘的原因,在父亲的怒吼声中祈祷上帝帮助她变成一只鸟,体现出了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和渴望。酗酒,暴力,猥琐的父亲带来的心理上与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则塑造了影响她一生的性格--叛逆与逃避,而这种性格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她历尽磨难的人生。

童年的不幸促成了她的传统价值理念的全面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对任何传统道德理念的全然叛逆。如当着室友的面引诱阿甘;认为刊登裸照是出名的前提;赤身裸体的在小酒馆里弹奏唱歌;和一个所谓的黑人运动领袖实际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在一起过着酗酒,鬼混,的流浪生活,吸毒是她排遣寂寞的唯一方式。与她的叛逆一样不可逆转的性格就是她的逃避,她一开始逃避暴力与伤害,后来却逃避着幸福与爱;她一边追求真正的自己,一边却不断的否定自己。小时候和阿甘一起逃进田里作祷告是她的第一次逃避,然而在两人的成长过程中则发展为逃避阿甘给她的爱:当她赤身裸体的在小酒馆里弹吉他受到流氓的骚扰时,她逃避了挺身而出的阿甘;越战中逃避着阿甘的来信;在和阿甘在反战集会上的相遇之后她依然选择了和打了她的所谓“运动领袖”一起流浪而逃避为她可以放弃一切的阿甘。

她的叛逆,她的逃避都象征着那个时期的美国青年一代对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厌倦。她是那一代美国青年人的缩影:迷茫、混乱并且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在经历了不断的新思想、新主义的幻灭后成为潮流的生活方式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张奎武.英美概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赵英男.英文影视赏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阿甘正传》简短影评 篇九

B100301030 高晨

被热捧的经典老片《阿甘正传》确实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好莱坞的精英们塑造出了一个有着宗教式美德且极度走运的“傻子”。那个傻子靠着运气击败了这个世界上的种种厄运与丑恶,获得了令人仰慕的财富和地位。他的奔跑和打乒乓球的天赋给了他无上的荣耀——被总统接见,获得荣誉勋章,参加乒乓外交,环美长跑;他的幸运使他在飓风中幸免于难并垄断了拉巴特湾的捕虾行业,加上误打误撞的投资苹果,最终他成为了亿万富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运气让他见到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名人们和诸多极具影响力的事件。哦!这些是多么不实际啊!这般好运,估计千年难遇。

塑造传奇的确是吸引观众的好方法,《阿甘正传》使用了这一商业片惯用的手段,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但仅仅靠这种手段以及出色的特效镜头并不能塑造经典,而仅仅因为其商业气息浓厚去否定这部作品也不妥当,毕竟它做到了内涵与票房的双赢。

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五遍,也算是其超级粉丝了。去掉阿甘身上那些不现实的光环,来剖析这个角色所传达的精神,我想这比讨论电影情节,表现手法更有意义。其实所谓的光环,也仅仅是观众一厢情愿给阿甘套上去的。因为在阿甘看来,被总统接见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免费吃各种食物;荣誉勋章不过是一个铜质的牌子;获得了亿万美金之后,他的生活也依旧那么简单......荣誉,财富,地位在阿甘看来,算不了什么。所以,即便让阿甘失去奔跑和打乒乓球的天赋,失掉那些不可思议的好运气,他依旧是阿甘,只是这样的阿甘对世俗的观众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罢了。

撇开荣誉头衔,传奇经历,亿万资金(那也是阿甘所不在乎的)来看阿甘,便能看到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对生活不放弃希望,对信念不断追求,对承诺坚定守候的人。

阿甘真正的幸运在于,他不像普通人那样需要用岁月和苦难的帮助来理解真爱,忠诚,执着,包容这些东西的珍贵。珍妮这一人物形象与阿甘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形象映射了“垮掉的一代”。珍妮拒绝阿甘所代表的生活态度,所以,她两次从阿甘身边逃掉。年轻的珍妮是个名副其实的嬉皮士(长发,吸毒这两项特征暗示),她追逐着性解放,无政府主义,反男权运动等等美国70年代流行的思想潮流,抛弃传动道德和宗教信仰。追逐过程中的苦难与碰壁让她开始直面珍惜她尊重她的阿甘,剪了简洁的中发,踏实的工作,这便是心灵受到洗涤,直面新生活的标志。不论时代环境如何,人类公认的美德是恒久不变的,坚持这些美德,上帝必会赐福。

许多人处心积虑的算计着付出与回报。但事实是很多时候并非付出便立即得到回报。而抱着一种获得回报的心态付出也免不了痛苦与抱怨。《阿甘正传》试

图告诉人们:不要处心积虑的追求成功,认真付出,上帝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赐福于你。丹特中尉把荣誉看的高于一切,但最终他对生命的热爱被阿甘的友善所唤回,并“与上帝和解了”。无论境况如何,一颗良好的心态,总会让生命充满生机。

我们不需要为自己做事找寻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正如阿甘长跑并不需要“自由和平”“女权维护”,“动物保护”那些理由,他仅仅想跑而已。让理由来羁绊行动,粉饰自己的动机其实都没有必要,依着自己的信念去做,上帝自会给你评判。

10.阿甘正传读书笔记 篇十

影片中最让人心灵震撼的是母子亲情。即使是智商比正常人低的儿子,母亲仍然没有放弃。阿甘是幸运的,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影响他一生的人物之一。LIFE IS JUST LIKE A BOX OF CHOCALATE, YOU DON’T KNOW WHAT YOU WILL GET。这是妈妈留给儿子的座右铭。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他得知妈妈病危的消息后立即撒脚如飞的往家跑。尽管我们知道奔跑是他的特长,但我们还是从心里希望他能跑的再快一些,再快一些。因为我们都想看到这样一位伟大的妈妈和这样一位伟大的儿子最后的场面。

阿甘智商偏低,燃而正是这偏低的智商让他保持着很多人生最为宝贵的东西:对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的执着精神。珍妮是另一个影响他的女性。当你遇到麻烦时,就向前跑。这是珍妮鼓励他的。也许珍妮没有想到,她的这句话会影响他的一辈子。阿甘跑进了棒球场,跑进了大学,跑到了白宫......感人至深的还有阿甘在越南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把同伴背离危险地带。那个时候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向前跑。阿甘也深深地爱着珍妮。在学校,在越南,在她患病期间,在她离开之后......

11.阿甘正传 篇十一

关键词:《阿甘正传》;人物角色;美国文化;分析

《阿甘正传》(英文名:Forrest Gump),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该电影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电影情节及其所刻画的人物角色精彩饱满,成为经典,给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不仅涵盖了美国自二战之后的重要历史时刻,还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美国文化,体现了美国人当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一、《阿甘正传》概述

该影片大量采用合成技术,使得影片中的主人公阿甘几乎参与了美国自二战之后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成功的拍摄手段使得电影的可看性大大增强。阿甘先天智商低下,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其他孩子的欺侮,听从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通过不停的奔跑来躲避别人的捉弄,结果却有幸“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认识了两个朋友:丹中尉和布巴。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却又很快分手。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来到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最后,阿甘通过捕虾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为了纪念在战场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

闲下来的日子,他很是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生活堕落,对未来丧失信心。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却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阿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国家名人,还拥有了众多的粉丝。

奔跑了许久之后,阿甘停了下来,回到自己的故乡。最后,他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阿甘、珍妮以及他们的儿子一同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他一生的经历。

二、电影中人物角色特点

阿甘、珍妮、丹中尉、布巴等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可以说是经历了美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变迁,他们在这个时代大变革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也大不相同。

阿甘先天智力低下,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从要靠金属支架走路的行动不便者成为大学的橄榄球明星,从一名无名者成为人人知晓的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大使、成功的企业家、跑步明星等。可以說,导演从电影的角度讲述了美国历史及社会现实,以阿甘的成长史反映出了美国人民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珍妮是阿甘上学时的好朋友,因从小生长在单身父亲暴虐的阴影下,长大后自甘堕落,过上了糜烂的生活,结果却被时代“玩弄”,堕落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无法自拔。疯狂过后,她最终还是回到了阿甘的身边,她与阿甘及孩子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可以说是她临终前最大的幸福。

丹中尉出身于军人世家,是典型的美国大兵形象,为国家荣誉而战是他秉持的信条,他期待着能够战死沙场为国效忠。但是他没能死在越南战场上,被阿甘救出,却失去了双腿,身心的双重痛苦使得他痛恨阿甘,痛恨国家。但是当阿甘与他合作捕虾,他又从这个行业中找回了自信心,他将广阔无垠的大海视作另外一个战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战争的阴霾在他头脑中也随之消散。

布巴,阿甘的战友,则表现得相当忠厚老实,他的家族是美国当地世代的黑奴,但是他没有因此堕落下去,乐观地面对一切。但是布巴却死在了越南战场上,这个本该回家靠捕虾为生的忠厚黑人却将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永远留在了越南。布巴的死亡,反映了越南战争的残酷性,许多年轻的美国军人魂断他乡,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三、电影呈现的美国文化

《阿甘正传》,是对美国历史的调侃式反思,更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展示。影片中鲜活的人物角色身上表现出来的美国文化气息浓重,观众在人物角色的激情年代中玩味着美国文化,体会着人的精神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善恶对立的文化底蕴。

(一)主流价值观:爱

爱是影片中最明显的主流价值观之一,首先是阿甘的母亲之爱,毫无疑问,阿甘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始终以自己的智慧和关爱启迪阿甘,其次是阿甘的爱,阿甘一直爱着他身边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们,比如母亲、珍妮、丹中尉、布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去关心他爱的那些人。

(二)音乐文化

阿甘跟一位留着长鬓角的青年学跳扭臀舞,这位青年就是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怪异的发型和随意的服饰,酷似黑人的唱腔和摇臀摆胯方式引起了主流社会的反感,以阿甘妈妈为代表的态度正反映了50年代摇滚发展初期主流文化对之的排斥态度。其次,不凡的经历使得阿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电视台邀请他与甲壳虫乐队的主力队员约翰·列侬同台接受访谈。整个60年代,“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伴随着战后美国一代人的成长与成熟。

(三)嬉皮士运动

多数嬉皮士留长发,着长袍,带耳环等饰物,以此表示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叛,否定传统。反战成为嬉皮士运动的一部分,影片中的反战集会反映的正是1965年4月17日发生在华盛顿的大约有25000人参加的反战集会活动,这是一次彻底否定美国外交政策和反对干涉越南的政治示威。珍妮和其他嬉皮土们逃离家庭,选择了放荡与自由的生活,结果却无所适从、精神变态甚至自杀。

(四)美国社会文化变迁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生活片同时又是一部历史剧。影片借助于阿甘一生的生活轨迹,走马灯式地展示了美国战后30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显示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首先是阿拉巴马州塔斯卡骚乱,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历史的重要一页,影片中有多个镜头反映了这段历史;其次是肯尼迪总统遇刺;再次是越南战争;最后是乒乓外交和水门事件,阿甘的中国之旅结束了世界两大国之间的冷战,而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参考文献】

[1]王丽丽.从电影《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J].电影文学,2012(4).

12.阿甘正传 篇十二

一、“经典英文电影”课堂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从皮亚杰(J. 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3],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相关的教学理论已日趋成熟。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个体的认知结构便是在主体对客体的“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中,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逐步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4]。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课堂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认知主体、在建构新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皮亚杰等研究的基础上,乔治·加农(GeorgeW. Gagnon)和米歇尔·柯蕾(Michelle Collay)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总结出建构主义 学习设计CL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Design)所包含的六大基本要素[5],即“创设情境(Developing Situations) 、提出问 题 (AskingQuestions)、搭建桥梁(Building Bridges)、组织协作(Organizing Groupings) 、展示成 果 (ArrangingExhibits)和反思过程(Inviting Reflections)”。丰玉芳阐述了这六大基本要素的具体意义[6],认为创设情境是指要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现实生活的学习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出问题即提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地探讨问题,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搭建桥梁是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搭建起通往新知识的桥梁;组织协作即通过分组互助、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展示成果即是小组将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或对问题的解答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完成知识的应用;反思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反思和评价,完成新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经典英文电影”课堂的教学目标和设计原则

作为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经典英文电影”课堂,所选择的英文电影应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供探讨和学习,要富含英语国家浓郁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此外,所选择的英文电影还应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价值可供探讨和挖掘,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鉴于此,“经典英文电影”课堂的教学目标至少要达到:1丰富英语语言知识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即学生要掌握电影中的语言亮点,并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2理解电影中涉及的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3探讨每部电影显著的艺术特征,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基于建构主义观下的“经典英文电影”课堂设计原则,要将学生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首先,课堂要为学生创建丰富而真实的学习交互情境,包含欣赏电影前的情境导入、电影赏析中与电影的交互情境、小组讨论中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情境、成果展示中与学生和老师的交互情境等,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交互情境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其次,要设计并提出有效问题以供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所学知识;然后,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生通过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通过协商、讨论等形式,建构起新知识;最后,学生再通过小组成果汇报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身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进一步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并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阿甘正传》的课堂设计

为具体说明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进行“经典英文电影”课堂设计,我们选择以《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为例,探讨将“经典英文电影”课作为大学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具体课堂教学设计。《阿甘正传》于1994年上映,并在1995年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赢得11项奥斯卡大奖。《阿甘正传》所再现的美国社会历史与文化,以及其丰富的英语语料价值和高度浓缩的有关人生价值的探讨,使其成为英文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阿甘正传》课堂教学目标可以为:一是通过听、说、翻译、讨论和写作等强化训练手段,学生学习并掌握电影里的语言精彩片段,并在实际的英语交际中使用这些语言;二是了解电影里涉及的美国历史文化,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探讨有关人生的话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学会如何欣赏电影里的各种象征物,提高对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起学生对该电影的关注和兴趣,了解如何更好地欣赏电影,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面的课堂交际情境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在赏析《阿甘正传》之前,教师可以对电影做简要介绍,或者引入好的影评稍作评论;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介绍《阿甘正传》的经典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该课堂的教学。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介绍该片的男主角汤姆·汉克斯(Tom Hanks),了解其精湛的演技是成就《阿甘正传》经典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进一步讨论该电影成功的其他因素。

(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即教师从学习情境中选择出与该课堂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从而为后面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7]。提出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生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的纽带。提出问题是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旨在为课堂小组协作学习做好准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专注力,并了解电影欣赏阶段时的重点。

围绕《阿甘正传》的课堂教学,其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可以为:1《阿甘正传》中有很多经典的语言,哪些触动了你?为什么?2《阿甘正传》中涉及到的美国历史与文化知识有哪些?3电影中有哪些象征物?代表或象征着西方文化怎样的人生观或价值观?

(三)搭建桥梁

电影欣赏阶段是学生带着课堂提出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下赏析《阿甘正传》电影的阶段。在赏析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主体搭建起与电影这样生动形象客体之间的桥梁,在与电影的实时交互中,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吸收新知识并将其内化,从而进一步建构新经验和新知识。

电影播放形式采用全影播放与跳跃式播放两种。全影播放让学生完整地欣赏完一部电影,再以跳跃式回放强调学生要建构的知识重点,包括一些哲理性的精彩语言片段和特定的美国历史与文化。经典语言片段可以在回放的过程中通过听、说、翻译等形式,让学生记住,也可以让学生来模仿电影台词,强化其记忆。电影字幕设置根据学生的水平可以为中英文或全英文,配音一定是原版英文。随着电影的播放,学生还可以模仿演员的发音、语音、语调,强化其英语口语和听力,提高语感能力。同时,在《阿甘正传》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做笔记或理解性地记忆电影中相关的部分,以便在观影后进行小组讨论。《阿甘正传》电影中的语言亮点,因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一般通过跟读、听、说和翻译等强化训练后可以立即记住,如“Life is like a box of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预料你将尝到什么味道)。电影中所涉及的美国历史文化,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中美建交、水门事件等,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形式。由于电影中仅涉及而并未深入下去,学生可以在课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因此,电影又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纽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小组讨论

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建构新知识,进而建构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知识意义[8]。在小组协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电影的交互、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引导,其主体性得以最大发挥,学习兴趣和热情得以充分调动,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知识、观点、思想和情感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同时,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探究,从而牢牢地建构起新知识,轻松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小组讨论一开始,利用大脑短时记忆的特点,在刚播放完《阿甘正传》后,首先让学生回顾电影中的精美语言片段,并通过回放进一步挖掘、探讨这些语言背后隐含的人生哲理。如通过学习阿甘的母亲对小阿甘讲的这段话“If God intended everybody to be thesame, he’d have given us all braces on our legs”(如果上帝意在让人人彼此一样,他就会给我们每个人一双像你这样的脚撑),让学生学会“intend”“brace”等词汇的用法以及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后,再根据阿甘的角色讨论它所隐含的美国价值观中“人人平等”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美国社会文化的理解。电影中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引导学生一一列出,学习讨论并强化记忆这些精彩语言。然后,再根据提出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基于不同任务的差异性学习和讨论,尤其是对电影中有关美国历史文化和人生价值观的讨论,从而协同完成对《阿甘正传》主题的深入学习。每个小组完成相应的讨论后,再结合一些问题进行共同讨论。比如,全班同学可以共同讨论电影中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而突然辞职的历史,及其暗含的人生或者命运的不确定性。这正如电影中羽毛这一象征物所暗示的人生哲理,也正如阿甘在电影中所体会的一样:“I don’t know if weeach have a destiny 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 But I, I think maybe it’sboth”(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已命中注定如此, 还是像风一样飘浮不定,但我觉得似乎两者皆有)。通过对这些语言及其暗含的人生哲理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电影主题的认识,加深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五)成果展示

基于小组讨论结果的成果展示,其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参与讨论、评价小组展示的成果,老师给予实时的质疑和引导;也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等。成果展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对话交流的形式,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学习热情和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潜能得以发挥。同时,通过掌握电影中的经典语言和用英语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英语水平得以锻炼和提升,轻松地建构起相应的英语知识,提升英语综合运用水平。通过小组之间的成果分享和全班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阿甘正传》电影主题的理解,拓展相应的美国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水平。对电影暗含的人生哲理的分享,也势必会引导学生修正或完善自己相应的人生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有关《阿甘正传》中涉及的美国社会文化,如讨论美国“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的文化时,以珍妮为典型代表,可以从性、毒品、音乐等多角度地描述探讨“垮掉一代”的文化特征;讨论“There’s onlyso much fortune a man really needs, and the rest is justfor showing off”(一个人真正需要的财富就那么一点点, 其余的只是用来炫耀而已)这段话所隐含的金钱观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场辩论,给学生足够的主动和自由,讲出社会上的各种金钱观,并进一步谈出自己的金钱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成果分享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并选取任何自己喜欢的角度写一篇《阿甘正传》的英文影评,交予教师评阅后,选出一些佳作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再一次强化学生对《阿甘正传》这一经典电影的理解和认识,将课堂上所建构的新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六)评价与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自身知识意义的建构者,需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力和不足。评价与反思旨在对教学起到“反拔作用”(washback),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的正反拔作用,进一步发掘自己,提高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获取新知识、建构新经验做好准备。

针对《阿甘正传》的评价与反思,首先是在小组范围内,学生根据自己和同学的发言和展示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是小组之间的组际互评,最后是老师的总结和评价。学生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评价与反思,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学习特点,找出不足之处,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改进,进而完善自身的学习过程。

三、结语

上一篇:我自信我最棒下一篇:pep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