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指南(共9篇)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指南 篇一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教学设计 九年级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磁是什么》、《电流的磁场》和《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三节课的内容。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基本的磁现象,知道“磁化”和“去磁”的简单方法,了解磁性的广泛应用。
(2)认识磁场,知道磁感线是形象地表示磁场的一种方法。(3)知道电流的磁效应。
(4)知道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跟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5)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6)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磁体、磁场的基本性质。
(2)通过用铁屑显示永磁体的磁场分布,学习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方法。
(3)通过观察体验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联系。(4)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规律及磁场方向。
(5)经历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有根据的猜想,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体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我国古代对磁学的伟大贡献,体会物理知识的摘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通过认识电流周围可以产生磁场,体会不同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养成乐于探究自然奥秘的习惯。
(3)通过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分析: 1.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是磁体、磁极、磁感线等概念,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及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小学自然课已经学过关于永磁体的磁现象,学生平常大多摆弄过吸铁石,对磁现象并不陌生。在磁的发现和利用上,我们的祖先曾有杰出贡献,可以借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磁场、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等概念却都是全新的、抽象的知识。其中,磁场和磁感线是电磁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磁感应强度等电磁学知识的基
础。不过,我们这里的主要目标是确认磁场的存在,认识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方向及其分布情况的方法,不涉及磁感线疏密、直线电流周围磁感线的形状等问题。对于直线电流的磁场,只让学生了解电流的磁场与电流密切相关,知道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究竟直线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怎样的关系,教材没有涉及;而对于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既要求知道磁场与电流密切相关,还要求学生知道通电螺线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第三节课“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安培力)的作用,初步的感受安培力的存在,知道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为学生进入高中进一步学习安培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感受、认识安培力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电动机工作原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从物理知识转化成实际技术还需付出艰辛和劳动。
本章教材总的编排思路大体是:以电和磁的联系为线索,以实验和科学探究为主要手段,展示了磁场、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原理及应用(电动机)等内容。全章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教材16.1节在复习物质的磁性的基础上,认识磁体、磁极,并通过用铁屑和小磁针显示磁力作用的强弱、方向以及大致状况的实验活动,引出“磁场”的概念和“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为探究电流的磁场打下必备基础。奥斯特的发现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教材16.2节先通过奥斯特实验了解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接着研究了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16.3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磁现象、通过奥斯特实验初步认识了电与磁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电流的磁场与磁体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更深层次的探究电与磁的联系的过程。
本章教学重点:磁场是贯穿电磁现象始终的一个重要概念,用磁感线来形象化的表示磁场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电流产生的磁场、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等内容,即包含科学研究方法,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过程,因而是本章的重点。本章教学难点:磁场、磁感线和电流的磁场非常抽象,是本章的难点之一。教学中应注意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联系起来,通过转换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是突破这些难点的有效途径。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既有理论方面的抽象又有技术方面的难点因而也是难点。利用教具或动画直观展示线圈中电流方向与受力转动情况,是突破这一难点的重要方法。2.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每节课内容编排,都是首先通过图片展示本节课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进而把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他们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
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突出实验和探究。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考虑到了学生“喜欢实验和探究”的特点,设计了大量学生活动,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来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本章的主要探究实验有三个:“磁体周围有什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使学生更多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迷你实验室中也有三个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活动体验的机会。这些活动,需要的器材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对学生形成、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3.课时安排
本章共3节,建议全章教学用5课时,其中新授课每节4课时,复习总结1课时。教学策略: 第一节
磁是什么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磁现象,或者准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直接引入章标题,然后通过人类认识磁现象是从永磁体开始的这一事实,进入第一节课的学习。
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和小学科学课中有关“磁现象”的认识和知识储备,不但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活动1和活动2中的探究实验,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加深对磁体性质、磁化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磁场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初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磁场的存在,即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即可。通过“磁场中某一固定点对小磁针的北极(或南极)的作用力有确定的方向,而在磁场的不同点,小磁针北极受力方向不同”的事实,认识到磁场是有方向的。所以本节课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来认识、感受磁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做好课本图16-5的几个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1.
关于磁体的基本概念、性质的教学。
课前可以在网上收集“司南”、磁悬浮列车、α-磁谱仪、极光等一些源于古代、现代、自然、科技的图片或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于磁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本节课在引入课题后,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思考:对于磁体你已经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待学生回忆后,教师简单点评,然后指出:“为更全面的认识磁现象,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图16-
2、16-3)。”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对回忆的知识进行纠正和补充,学生的印象会更深。
对于图16-
2、16-3的实验,由于实验比较简单,可以把它改成开放性的自主探究实验。课前为每一小组准备课本图16-
2、16-3中的器材,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小组的实验器材还可以再增加两辆力学小车(铝制或木制),一个条形磁铁,或给两个中间系线的条形磁铁,以让学生方便地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活动以后,让学生汇报得到的结论。由于该活动实验器材较多,过程开放性(自主性)较强,为了充分发挥开放性探究活动的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都有较高水平的收获,在得出课本上的基本结论后,可以启发提问:实验中,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还有哪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把探究活动推向深入。善于钻研的学生还可能发现磁化现象,磁体指南北的性质等,提出诸如:磁体为什么总是指南北?为什么磁铁能够吸引锯条、回形针等,而不能够吸引铜、铝导线?如果学生不能发现或提出上述问题,老师可以提问:磁铁吸引回形针时,回形针之间能否互相吸引?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够被磁铁吸引?从而引出磁化和去磁。对于去磁,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老师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既然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可以获得磁性,那么具有磁性的物质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也会失去磁性呢?引出去磁的概念,然后演示用“加热”和“敲击”的方法去磁。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磁化的角度解释磁铁吸铁而不能吸铜、铝的原因。
2.关于磁场、磁感应线的教学:
首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不直接接触的两磁体之间也能够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提出问题:磁体间不需要直接接触,为什么也能发生相互作用呢?引出磁场的概念。
在学生了解到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之后,启发学生类比认识“流动的空气”的方法,寻找显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的方法。
空气流动大家不能直接感知,但我们通过观察空气流动对树叶等物体的作用,根据“树叶动”的事实就可以间接知道空气在流动,同样,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磁场对其它磁体的作用来间接地认识磁场,然后让学生观察图16-6的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磁场有方向;磁场中不同位置,磁场方向不同。做图16-6的实验以前,建议增加一个演示实验:用磁针“探测”磁场及方向。在桌面上放置一个条形或蹄形磁铁,将同一大磁针分别放在磁铁周围不同位置,也可以同时将多个相同的大磁针放在磁体周围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大磁针静止后的指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磁场有方向”的认识,而且知道磁场方向可以通过磁针的方向来显示。
做完上述实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显示磁场中更多点的磁场的方向,应该有更多的磁针。为此,在实验时可以用很细的铁屑(放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针)代替大磁针显示磁场方向及分布情况。然后演示图16-5中的(a)(b)(c)(d)四个实验,为增大可见度,建议用投影仪演示。
做完实验,提出问题:实验过程中,往玻璃板上撒铁屑后,为什么要轻轻敲击玻璃?磁体周围的铁屑或磁针有规律的排列,是受什么力作用的结果?没有磁场,它们的排列能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明确:铁屑或磁针排列情况直观反映了磁场分别情况。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用摆磁针或撒铁屑的方法显示、描述磁场有什么缺点?引出下一个段标的教学。
对于磁感应线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带箭头的曲线代替磁针或铁屑试
着画出图16-
5、中的磁场分布情况。学生在画图过程中,一方面体会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磁场的分布规律,同时认识磁感线在实际上并不存在,是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利用磁感线正确描述磁场,在磁感线教学中应指出以下三点:(1)磁感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用来形象地表示磁场地一种方法,一种模拟磁场的“模型”。(2)磁感线上的箭头表示磁场的方向:从磁体北极到南极(在磁场外部)。(3)磁感线不只是画出的那几条,磁场也不是只在一个平面内,而是分布在磁体周围的这个空间。
3.关于地磁场的教学,只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信息窗”的内容,认识到地球可看作一个如课本图16-4的大磁体,它的周围存在磁场。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刚好相反,教学时,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帮助学生想象地球表面磁场的分布情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地磁场的知识尝试解释磁体为什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最后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磁偏角和沈括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节
电流的磁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知道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观察通电螺线管周围铁屑的分布情况,确认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磁极的性质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右手螺旋定则。
本节课首先通过奥斯特实验,让学生体验到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
场,初步认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存在联系,然后更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确信电流的磁场与电流密切相关,加深对“电流可以产生磁场”的认识。随后,将“通电直导线”拓展到“螺线管(曲线)”,在介绍什么是螺线管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认识到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也有两个磁极。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安排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通电螺线管磁极性质与电流方向有关,并寻找磁极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具体关系。在学生对这种具体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想描述而又无法准确形象描述的时候,学习右手螺旋定则。电流的磁场既是对前面磁场概念的深化和拓展,又是后面学习电磁铁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学习各种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这里首次接触、思考磁现象和电现象之间的联系,对此普遍缺少生活经验,感性认识不多。因而教学中,应该尽可能采用实验和适当的直观教具做好演示,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经历探究过程,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进而确信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形成对电流周围磁场尤其是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形象化认识。1.奥斯特实验
引入课题后,可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磁铁周围存在磁场,只有磁体能够产生磁场吗?然后出示奥斯特实验所需器材,向学生演示没有磁铁,利用电流也可以产生磁场,从而引入新课。还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电现象和磁现象相似的性质,如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磁铁能
吸引铁磁性物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然后指出:早在奥斯特之前的很多科学家也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并提出了猜想:既然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也可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为找到这种联系,很多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探索,都没有成功,直到1820年4月,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联系的存在,第一次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沿着伟人的脚步,经历这个探索的过程,感受这一伟大发现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介绍实验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体验通电直导线的磁场。用这种方式教学,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又能够很好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该演示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由电可以生磁。由于该实验所需器材简单,教师最好把该实验改成学生自主探究型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探究过程,教学效果会更好。事先给每一个小组准备好所需器材:磁针、电源、开关、导线。上课时引入新课后,先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结合课本图16-8,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制定实验方案。⑴实验中怎样显示磁场?⑵怎样才能使实验效果更好一些,打算把磁针放在磁场的上方还是下方?⑶实验时通电时间不要过长,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什么?⑷磁场有方向,电流也有方向,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提出闭合开关时电路处于短路状态的问题,教师可以告知这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电流,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为了保护电源,实验时通电时间不宜过长,只要看出磁针转动
即可切断电路。
如果条件实在不足,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演示实验,以增加可视效果。做实验时要启发学生观察,导线下的磁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偏转,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偏转,没电流通过时磁针不动,能够认识到:引起磁针偏转的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从而得出“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或者“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结论。为了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可以启发性的提出问题并让学生猜想:磁场有方向,电流也有方向,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是否有关呢?怎样通过实验探究这一问题呢?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学生说出实验方法后,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自己演示实验过程,让其他同学观察现象,总结结论。通过学生参与来活跃气氛,增强实验效果。在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比较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并指出奥斯特实验的意义在于,第一次通过实验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而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一发现极大的激发了各国科学家探索电磁本质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电磁学的深入研究。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建议在这里增加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加深对电流产生磁场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自然引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如果将导线弯曲成螺线管,通电后其周围是否也会产生磁场呢?如果有磁场,与通电直导线的磁场是否相同?
介绍通电螺线管后,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螺线管的两种不同的绕线方法,可以先让学生用导线在铅笔等一些物体上练习绕线,并画出相应的绕线方法。为下一步以画图的方式,记录“探究通电螺线管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进而总结、归纳右手螺旋定则做好铺垫。
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活动课本图16-
9、16-10所示的实验。如果器材不够分组实验,也可由教师演示,用投影或实物展示台投射到大屏幕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特点,并启发学生对比条形磁铁的磁场,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与条形磁铁外部的磁场分布相似”的结论,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相当于条形磁铁的南北极。
启发学生从“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这一事实入手,猜想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是否跟电流方向有关?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以上两个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探究,寻找并总结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叙述能力。为归纳、总结右手螺旋定则提供感性体验。
为了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右手螺旋定则,并从中体会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探究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思考。比如:螺线管有两种绕线方法,螺线管和电源相接有两种接法,那么螺线管绕法不同或者与电源正负极接法不同,螺线管的磁极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并将实验结果以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图15-4
探究实验结束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记录,把自己的探究结果用语言描述出来,引导学生确认:决定通电螺线管极性的因素是电流的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右手螺旋定则,使学生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右手螺旋定则的内容,并指出右手螺旋定则中的规定是人为的,是为了便于人们判断和记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只要能够揭示出通电螺线管磁极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即可。如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判定:(1)用左手也可以判断,只是与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的结果相反(2)正对着螺线管的一端观察,如果电流是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则靠近你的这一段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远离你的那一端是南极;如果电流是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螺线管磁极性质刚好相反。(3)蚂蚁沿着电流方向爬,说:“N极就在我的左边”。(4)猴子用右手把一个大螺线管夹在腋下,说:“如果电流沿着我的右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方。如右图所示。图15-4
图15-4
为了进一步熟悉右手螺旋定则,老师可以出示不同绕线法的螺线管,训练学生用手比画判断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也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练习。
由于初中学生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可能给这部分学习带来困难,教师应加强指导。课标对右手螺旋定则未作要求,教材虽已介绍,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不能太高,简单了解即可,以免增加学生负担。对于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和磁感线不做要求,建议不讲。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了解了奥斯特实验首次将电与磁联系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电流的磁场与磁体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更深层次的探究电与磁的联系的过程。而对于整个中学阶段,本节又是学生高中学习安培力的基础,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步的感受安培力的存在,及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为学生进入高中进一步学习安培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仍需要以具体的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问题。学生对电动机的认识也大多是感性认识,还有太多的疑问,教师可由此入手,培养学生有根据猜想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探究,最终揭示电动机的奥秘。
1.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因(1)猜想电动机转动的原因
本节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一些小的(如玩具上的)电动机,并把其中的一些拆开观察其结构。上课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引入课
题后,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体验电动机模型通电转动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出示拆开的各种各样的电动机,让全体同学共同观察电动机的组成部分(必要时可以实物投影或展示拆开的一些电动机的图片),引导学生寻找电动机结构的共同特点:主要有线圈和磁铁组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电动机主要有线圈和磁体组成。线圈在通电后转动,说明线圈在通电后受到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由于电动机中都有磁体,因此猜测这种力的产生跟磁场有关;同时考虑到只有通电时,即线圈中有电流时电动机才会转动,因而猜测这种力还可能跟通入线圈中的电流有关。至此,学生关于电动机转动的原因学生通常会有以下猜想:
猜想1:电流(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猜想2:磁场对电流(通电线圈)产生力的作用。
猜想3:电动机中磁体的磁场与线圈中电流的磁场存在相互作用„„ 学生提出猜想以后,可以引导学生用“简化”的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
(2)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
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线圈转换成直导线验证自己的猜想。启发学生思考: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是否受力,受力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因而,可以用导线、开关、电源等组成一个电路,然后把一部分导线作为研究的对象,观察这部分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在探究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的关系时,可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两步去做:
一、保持磁场方向不变,改变电流方
向,观察导线受力方向;
二、保持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观察导线受力方向。
可以让学生自己组装实验器材,将粗铜丝用细铜丝悬挂起来可以在蹄形磁铁的磁场中自由摆动。很好的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装置比书上的装置更容易组装,实验现象也非常的明显。学生在分组讨论组装仪器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
电动机怎样转动
首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通电线圈不能持续转动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它持续转动?
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6-21(a)(b)(c)(d),并阅读相关内容,认识到通电线圈的两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力的作用而转动,如课本图16-21(a)所示。当线圈转至平衡位置(线圈平面和磁感线垂直)时,两电刷跟两个半环间绝缘部分接触,线圈中无电流,线圈不受力的作用,如课本图16-21(b)所示。但线圈由于惯性会继续转动,从而越过平衡位置,此时,两电刷和半环交换接触,使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线圈中的导体受磁场力的方向也改变,因而可以继续转动,所以线圈能够不停地转动,如课本图16-21(c)所示。在平衡位置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的元件是两个金属半环,通常把那两个金属半环称作换向器。
最后,可以向学生展示按照“迷你实验室”中要求制作的简易电动机
模型,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图16-22(a)中线圈两端的漆包线分别被刮去了半边,以加深学生对线圈转动过程的理解。备课素材:
1.我国古代“磁学”方面的成就
我国是用文字记载磁现象最早的国家之一,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中就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用天然磁石琢制的“司南”这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指南针。它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底部圆滑,可以在平滑的底盘上自由旋转,当它静止时勺柄指的就是南方。在制造司南以前,先要知道磁石的极性,琢造时磁石受震动很容易失去磁性,因而成品率很低,北宋出现了利用人工磁化的方法制成的指南鱼和指南针。指南鱼的制法如下:用薄铁片裁成鱼形,置放在炭火中烧红,首尾对准地磁场的方向,然后迅速用水将它冷却即成。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而成的。这些磁化物体的方法,完全符合科学原理。在欧洲使用同样的磁化方法比我们要完四百多年。北宋初年还发现了磁偏角、磁倾角的问题,到了南宋,已经把磁偏角因地而异的情况明确地记载在书籍上。我国古代对磁学的认识很早,因此应用也很广泛,尤其是在航海方面,更是开创了新的途径。2. 磁针的跳动,使奥斯特激动得摔了一跤
奥斯特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一直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电一定可以转化为磁。当务之急是怎样找到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奥斯特仔细地审查了库仑的论断,发现库仑研究的对象全是静电和静
磁,确实不可能转化。他猜测,非静电、非静磁可能是转化的条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电流和磁体有没有相互作用的课题上去。他决心用实验来进行探索。
1819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奥斯特一面担任电、磁学讲座的主讲,一面继续研究电、磁关系。1820年4月,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奥斯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做了一次实验。他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使有心的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跳并没有引起听众注意。以后,奥斯特花了三个月,作了许多次实验,发现磁针在电流周围都会偏转。在导线的上方和导线的下方,磁针偏转方向相反。在导体和磁针之间放置非磁性物质,比如木头、玻璃、水、松香等,不会影响磁针的偏转。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写成《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的论文,正式向学术界宣告发现了电流磁效应。3. 科幻中电磁铁路
电磁铁在科幻领域的应用也不少,有人设想了一种电磁铁路:车厢像潜水艇一样,在抽出了空气的铜管里运行,且车厢在运动的时候不与管壁接触,而由电磁铁的力量把它维持在空中。为此,沿管的路途上面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设置一个极强大的电磁铁,这些电磁铁吸引着在管里运动的铁制车厢,不让它掉下来。磁铁的力量使管里奔驰着的铁制车厢总是留在管的“天花板”和“地板”之间,不让它接触任何一方。这个始终被电磁铁抓着的车厢,就沿着一条波状线在真空的管子里奔驰,没有摩擦等阻力,就像宇宙空间里的行星一样。吸引铁块的磁场的强弱由电流的大小和线圈匝数控制。4.不能成功的设计
到钢铁厂参观,炼钢车间是一派生气勃勃的繁忙景象.电磁起重机成吨成吨地把生铁原料吊起,转运到炼钢炉上面。一刹那,铁料哗啦啦落进了炼钢炉,不一会,炼钢工人把钢液倒进钢包,浇钢工又把钢水注入钢锭模子,待钢水凝固、拆去钢模就得到成品钢锭。这时行车必须赶紧把这些钢绽运走,以便空出地位迎接另一批新的钢绽的到来。喜欢动脑筋、爱搞革新的人,看到钢锭行车运输效率不高,想设计一个大功率的牵引电磁铁,让数以吨计的钢锭象生铁那样吸起来,灵活自如地运走。可是,这个设想总是不能成功,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钢铁是一种典型的铁磁性物质,铁磁质是由许多体积极小叫做磁畴的东西组成的。磁畴本身具有磁性.由于各磁畴的排列方向没有一定规律,整体的铁磁质就不显磁性。当外磁场(如电磁起重机)作用时,磁畴大小、方向发生变化,大多数磁畴按外磁方向整齐排列,于是铁磁质被磁化并同外磁场相互作用,这就是磁铁所以能“吸铁”的基本道理。但当铁磁质的温度升高时,内部分子热运动会影响磁畴的排列,以致磁性减弱;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铁磁质将完全失去磁化性质,这个温度我们称为居里温度(即失去铁磁性的温度),也称居里点。经过测定,铁的居里温度769 ℃。可想而知,钢液的温度高达1400℃,即使凝固冷却,短时间内也有上千度的高温,电磁铁也就无用武之地,不可能吸起钢锭了。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指南 篇二
例1. 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被翻译成了“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 ”。
例2. “丝绸之路”被译作“Sichou Road”
例3. “皇帝”被翻译成了“The Chinese NO. 1”或者 “Chinese Big Boss”
例4. “月饼”被译作“moon cookies”
例5. “火药”被译作“TNT”
不难看出, 考生由于缺乏对于此类文化词的积累, 导致译文让人哭笑不得。语言毕竟以交流为目的,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准确传递信息, 交流也就失去了载体。因此, 笔者认为在以后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CET) 始于1987年, 用来检验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其定位在于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同时用来反映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与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规模空前壮大, 考生人数多达千万。因为也被称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科考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四、六级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 四、六级翻译改革的目的
改革之前, 翻译部分为单句汉译英, 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语法的掌握。包括虚拟语气、倒装结构、各种从句以及被动语态。
例如, (1) The victim would have had a chance to survive (本来有机会活下来) if he had been taken to hospital in time.
(2) Only when I reached my thirties did I realize that reading cannot be neglected (我才意识到读书是不能被忽视的) .
(3) They requested that the book which I borrowed should be returned to the library (我借的书还回图书馆) by next Friday.
(4) What many people haven’t realized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 is that Simon is a lover of sports, and football in particular.
(5) The famous novel is said to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 .
以上均为笔者从历年四、六级真题中挑选。不难看出, 翻译基本是从语法层面出发, 考核对于单个语法单位的掌握。笔者认为此次改革将我国的外语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即文化交流层面。它以四、六级翻译题型指引考生外语学习方向。另一方面, 也提醒了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 以及对外宣传意识。
2. 翻译改革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相辅相成。早期的英语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先进技术及理念, 以此来影响和促进国内方方面面的提升。当前局面有所改变, 外语学习目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们也需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因此,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外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法的“灌输”。实践证明, 语法的掌握是学习外语的必要途径, 但绝不是最终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在教授学生语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语法来表达意思。
(2) 基本翻译技巧的讲授。改革前单纯的句子翻译, 很少考核学生的翻译能力。换句话说, 它只是一种语法单位的简单对等。然而, 对于现在的段落翻译而言考生所掌握的不只是简单的语法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 保证译文能够“忠实、通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给学生补充一些翻译技巧, 以便于学生能够胜任一些资料翻译。
(3) 本土文化翻译的植入。之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建立在英语国家这个大背景下, 镜头里只有国外的场景。然而, 新型翻译题型将视角转向本国。如2013年12月份的翻译中提及了“剪纸 (paper cutting) ”, “元宵节 (the Lantern Festival) ”, “丝绸之路 (Silk Road) ”, “指南针 (compass) ”, “皇帝 (Emperor) ”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本土文化翻译的讲解。例如一些基本文化知识的英文表达。同时, 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去引导学生关注本国文化的表达, 使其能够简单地“讲出”一些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翻译的出现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调整, 跟上改革的步伐。一方面, 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另一方面,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播者”。
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着深远影响。“文化翻译”的出现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四、六级翻译改革动向, 并以此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调整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文化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龚隆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导向意义浅议[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14
[2]金艳.改革中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J].中国外语, 2004, (1)
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指南 篇三
摘 要: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实践体验。围绕主体能动性,建构和谐课堂、协作探知、活动拓展
有效教学是英语课程倡导的基本核心,也是衡量三维目标实现的重要指标。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多给他们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有利于他们主动参学。围绕问题探究,注重任务引导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增强认知体验的基础上运用英语,让他们在探知中提高语用技能。借助活动活化课程资源,使得学生在富有动感的人治环境中激活潜能动力,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宽松情境,引导自由参学
从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需要出发,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引导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探索,能改变机械式的被动应付学习局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环境的宽松,必然能激起学生探学的激情和信心,使得学生主动融进课堂。
宽松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如,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下同)的Unit1“The Kings new clothes”的“Story time”教学中,不妨运用情境诱导教学方法,以教室为场地,创设与“皇帝新装”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置身童话般的美好世界。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地选择King,two men,a lot of people,a little boy等角色,围绕“What do they do?”和“Why do so that?”进行对话交流,让课堂充满新鲜和好奇感。结合学生扮演的情况,鼓励他们就“How do you think of the King?”进行主题演讲,让他们在主动表达中深化阅读理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多学生在充分预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动融入课堂境界中。
结合学生的理解感知,围绕和谐创设相关情境,能使得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找到更多的认知切入点,帮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找到情境和趣味。应以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为出发点,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给他们更多自我探学的机会,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设置任务合作,鼓励互动探学
有效英语课堂应该是议论声不断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和协作探学的阵地。围绕课程知识重点和学生认知难点,创设一定的任务,帮助他们在目标明确和方法具体的过程中主动探学,使得学生更有激情探知。
设置一定的任务帮助学生团结协作,有利于让他们的感知体验更加深刻。如,在Unit 4“Then and now”的“Story time”教学中,针对“Whats the mean about then?”和“Whats the mean about now?”,可要求学生运用同桌交流的方式就上述问题相互沟通,让他们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感知。在此基础上,围绕Mike,Mr Brown,Mikes grandfather,Mrs Brown等正在做的事情,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What are they doing?”和“What can they do then?”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就“现在”和“以后”有明确的认知概念,帮助他们解决相关的时态混淆问题。
设置的任务在体现知识要点的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就各自的理解提出异议,让他们能够就自我认知予以大讨论。任务应体现多样化和层次性,既围绕课程知识要点,又要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让他们在紧扣中心的学习过程中体味语言的交际性。
三、活动拓展展示,增强信心动力
运用活动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展示才华的过程中获得感知远比依赖教师讲解更有意义。通过活动拓展的方式优化教学,能使得学生保持高涨的激情和信心,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动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能使得学生在自我展演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内生动力与高涨激情。
活动展示应突出趣味性,让学生有更多参学的机会。如,在Unit 7“Protect the Earth”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就“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the Earth?”进行主题演讲,让他们从阅读素材中找到相关的答案,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结合“Save water”,“Save energy”,“Save trees”,“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运用生活小品的形式展示生活中某个事例,有的学生通过哑剧表演展示了折断小树和上树掏鸟窝的情景,引发“Do you agree with it?”的大讨论。有的学生则围绕怎样保护水资源,与同学一起植树、节约用水等措施,并在模拟表演中倡议人们保护母亲河和长江。
围绕教学内容主动创设相应的情境,带领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积极灵活展现,使得课堂更动感。注重从相关的情节中摘录筛选相应的信息,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主动模拟的过程中丰富认知,在运用不同语言形式交流时增强学习的才能和自信。
如前所述,围绕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情境创设、互动探究、情景活动等方面优化教学,能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内生激情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导学探知机会,让学生围绕课程教学内容主动走进课堂,获得更多的感思,形成正确的语言感知和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石丽君.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8).
[3]杨小花.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初探[J].学周刊,2016(18).
4.番禺区初中求学指南 篇四
初中求学指南是针对进行初中的学生学习而提供指导性的资料。那么,初中求学指南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番禺区初中求学指南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广州市番禺区育龙中学
育龙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创建于1985年。2009年进行原址改造,校园规划和布局合理,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按规范化学校标准配备。
育龙中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道金龙路170号,是一所公办学校,设有初中部,创办于1985年;属于走读制度学校,饮食方面学校有饭堂;招生条件需要符合本区户籍、人户一致、本市学籍、应届小学毕业生、积分达标、社保达标,往年招生人数大约400人。
二、广州市番禺区大龙中学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三中学创建于1996年9月,是番禺区规模较大的一所省一级完全中学。
广州市番禺区大龙中学占地面积138亩,布局合理,办学条件优越,场馆设施齐备先进。
大龙中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城区大道1号,是一所公办学校,设有初中、高中部,创办于1996年,建筑面积为92000㎡;属于走读制度学校,饮食方面学校有饭堂;招生条件需要符合本区户籍、人户一致、本市学籍、应届小学毕业生、积分达标、社保达标,往年招生人数大约500人。
根据上面两所学校的.信息我们来总结一下两校之间有何不同。
两所初中在距离上比较接近,又同样属于普通公办初中,因此常常被拿来比较。公办初中学费全免,其余费用公开明了,师资雄厚,教学有经验,多年来沉淀了一大批负责任、加工能力强的好老师。但与此同时生源残差不齐,公办初中良好的班风学风就很好的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争性,让学生彼此互争互助。
育龙中学和大龙中学使用着同样的教材却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才是两所学校最大的区别,无论是前者活学生动的快乐课堂,还是后者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案,都能让孩子受益匪浅。初中时期许多家长加入“择校一族”,在择校上面花大心思,不如问问孩子的意见,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下期我将会为大家带来其他学校的对比盘点,敬请期待!
5.初中学段家庭教育指南 篇五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初中学段家庭教育指南,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或主要监护人(以下简称家长)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儿童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自觉地、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家庭是子女成长的基石、发展的起点,对子女一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建设以及家庭成员精神状态本身就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无论是对提高全民素养、促进家庭幸福,还是对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
1、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为基础
家庭教育是以血缘或抚养关系为基础的教育,其便利与可行之处就在于教育发生在家庭生活中。因此,家庭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基础,围绕家庭建设和家庭生活展开,在生活中创设尊重、平等的教育环境,捕捉教育契机,教育子女遵守生活规则,尊重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2、家庭教育以人格培养和道德养成为核心
人格培养和道德养成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既包括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培养,也包括为人处世、自我约束的道德养成,更是生活意识、生命价值的传递与继承。因此,家庭教育应引导子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遵纪守法,履行公民职责;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子女了解家庭及当地生活风俗习惯,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素养的合格公民。
3、家庭教育以促进家庭成员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般而言,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承担主要教育职责,其自身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的基础。由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需要父母理解儿童孩子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其成长发展规律,在恰当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开展基于生活实践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包括子女在内的全体家庭成员需要共同成长,在家庭生活中成就和愉悦全体家庭成员,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12~15岁孩子家庭教育指导
12~15岁的孩子大致处于初中学段,对应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12~15岁孩子身心发展特点
12~15岁的孩子正处于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或少年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其各项身体指标已接近于成人,尤其是性激素分泌迅速增加,随着性萌发与成熟,出现了第二性征。除了身体上的巨大变化,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也非常显著。认知发展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把握眼前的事物,还能够通过想象设想和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尽管存在偏激和不成熟,但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见解。
此阶段孩子在与异性同伴相处中,开始有了新的体验并感受到神秘的骚动,这使他们既好奇、渴望,又迷惑、害怕;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自尊心与人格独立也随之明显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因而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是不成熟的;在情绪方面具有高度的兴奋性、激动性、紧张性及冲动性,情绪情感体验不平衡,往往出现矛盾的状态,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此阶段孩子学习能力分化明显,学习成绩波动较大;学习成绩与学习体验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及学校适应,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厌学、逃学、自暴自弃等一系列内化与外化行为问题。
(二)12~15岁孩子家庭教育重点
根据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家庭教育的重点应为:
第一,加强生命教育,主要针对孩子身体的变化、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两性交往带来的新情况开展教育。
第二,强化生活教育,在行为习惯、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职业发展等方面加强指导。
第三,注重品德培育,积极开展自我意识、责任意识、社会适应性、价值观、规则与法律方面的教育。
(三)12~15岁孩子家庭教育指导要点
1.生命教育
(1)帮助孩子了解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家长帮助孩子了解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引导孩子认识、适应及接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2)加强对孩子的性道德观念教育
家长注意控制家庭的不良性刺激,加强对孩子的性道德观念教育,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两性交往原则和方法策略。
2.生活教育
(1)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着装习惯和正确的消费观念,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劳动和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意识。
(2)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家长在与孩子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时间计划,并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帮助孩子按计划安排学习活动,合理控制上网时间。
(3)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家长学会情绪管理,给孩子做情绪管理的.榜样;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掌握科学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绪。
(4)引导孩子有效应对学习问题
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应试心理;正确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弥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合适的时机与孩子共同规划学业生涯,帮助孩子认知并做好初步职业规划,鼓励孩子探索自主选择生活目标或树立职业理想。
(5)帮助孩子学会应对挫折
家长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树立应对挫折的榜样,学习应对挫折的办法,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3.品德教育
(1)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针对青春期出现的情绪戏剧化、叛逆极端化、自我意识高涨、要求独立等心理特点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提升自我。
(2)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家长引导孩子除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对家庭的事情担负一定的责任外,还需要承担必要的学校和社会责任,让他们学会关心同学,尊重老师,学会关心、保护学校和社会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公益事业。
(3)指导孩子学会感恩
家长把孩子的感恩教育融入到家庭生活里,体现在具体行为中,引导他们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4)指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相处,掌握与他们沟通的技巧,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对家庭的积极认同;指导孩子学会同伴交往,积极发展同伴友谊;指导孩子学会处理师生关系,以积极的方式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认可;指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更多机会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5)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自身要端正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避免在子女面前抱怨生活或与社会对抗甚至敌视社会或他人,防止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
(6)引导孩子建立规则与法律意识
6.考研备考英语指南 篇六
在考试仅一周的时间里,想快速提高英语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考试最后一周合理安排却可以让考生在考场有良好的甚至是超常的发挥。因为考研不仅是能力的考查,也是心理素质和考试技巧、复习技巧的综合测试。
然而,这几天最难熬的莫过于平时成绩不太好却又不愿放弃的考生,用“拿不起、放不下”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其实大可不必,首先考鼓起勇气,给自己以信心。学习英语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各有各的心得体会,对于大考复习备考也好,临场发挥也罢,都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把握好,那就是心态。从整个备考过程乃至于临考之时,考场之上,对于心态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绝不容忽视!要有一个积极的、平和的、求胜的、不放弃的好心态!不受其它状况的影响,积极应对考试的每一个细节。
心态决定成败!心态好可以让你的复习成果发挥更佳!
提醒大家:无论你目前的`复习情况如何,在最后一个星期当中,随着考试的来临,让自己的心态逐渐平静下来,逐渐的接受面临的现实。只要以前复习过,无论程度怎么样,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而且还要坚信一点,只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即使是最后一天也能有非常大的收获。
建议:在这剩下的不多不少的时间里,建议考生做好三件事:
1.做一套模拟试卷
最好是考前的倒数第二天做,仅仅是做。选一套难度适中的模拟试题,完全按照考试的时间和步骤进行,让自己在这个时间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但是要注意一点:不要纠结对与错,或者成绩如何,甚至可以不用对答案。
2.把以前经常出现的错误看一遍
仅仅是一遍,不需要多看,特别是经常出错的单词或题型等。
3.再熟悉一下自己背诵的句子,作文模板
记不住的就别再死记了,果断的放弃,平时都记不住,考试的时候怎能写的出来?最重要的一点:要记的,要背的,我们的目标是能够写出来!
所有的努力,都是让自己进入轻松进入考试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在此,预祝各位考生在考试里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7.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指南 篇七
一、“信息沟”与“信息沟”活动的定义
所谓“信息沟”指的是交际各方之间存在的信息差异, 即一方已知并需要传递的, 而另一方未知但希望获取的信息。“信息沟”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双方交流信息只有在存在着信息差异, 一方想知道信息而另一方愿传递给他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信息沟”活动, 是指明显含有“信息沟”元素的一系列语言练习活动, 参与各方需要完成一件共同的任务, 但被给予不同的信息, 他们必须通过互相交流, 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 最终达到双方的信息对等, 从而完成这项共同任务。
二、“信息沟”与“信息沟”活动的措施
众所周知, 优化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制造“信息沟”来活跃我们的外语交际教学的课堂。而课堂语言对于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含有“信息沟”活动的课堂语言更是为英语教学添上了美丽的一笔。
1.教师提问增加参考性问题
在课堂互动中体现信息沟, 教师不能使用展示性提问, 即那些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 教师应在课堂互动中增加“参考性提问”。例如, 笔者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 进行自我介绍时进行逆向反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他们立即活跃起来, 有的想问你的故乡, 有的想问你的爱好, 有的想打探你的隐私, 不知不觉中, 任务完成得很好。
2.学生回答, 强调真实内容
设计了含有“信息沟”的参考性问题之后, 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要求就要强调其真实性。而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 比如, 笔者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me?”有些人回答:“Where do you come from?”“Who is your favoritebasketball player?”“How old are you?”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做好表率作用, 给了他们真实的回答。
3.在语言呈现中加入“信息沟”元素
在呈现新知识时, 要恰当运用信息沟原理, 如教“Naturaldisasters”这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发了不同内容的表格, 表格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类, 一是地点, 二是时间, 三是自然灾害, 但是每张表格的内容都不完整, 有的缺时间, 有的缺地点, 有的缺自然灾害名称, 而且每一组的表格缺漏信息都不完全相同, 需要大家一起交流才能完成表格。笔者不停地提问, 有知道信息的学生不断的回答, 大家的表格内容不断地更新, 最终达到全班学生都是一张完全相同的表格。这里恰当地运用了“信息沟”原理。
4.在语言练习中设置信息沟活动
笔者结合所用的牛津教材介绍一些“信息沟”活动的种类及运用实践。
(1) 借助感官设置“信息沟”活动。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很好地利用诸多感觉形式来制造“信息沟”, 开展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讲英语、用英语,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生水果词汇时, 为了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情景, 笔者事先可以把这些水果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 然后请一个学生把手伸进去, 并借助“What’sin thebag?”来发问, 这样利用触觉, 学生自然而然地学到了新单词, 又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借助画图的“信息沟”运用。运用画图制造“信息沟”, 就是设置一个教学情景, 只呈现图画的一部分画面, 让学生猜测图画画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例如, 教师事先把一张大象的图片用几张纸条盖住, 不让学生知道画的是什么, 然后教师抽去遮住大象尾部的一张纸条, 让学生判断画的是什么。教师问学生, “Guess! What’s this?”学生如果猜:“Is it acow?”教师说:“No, it’snot. ”接着再从后边抽出一张纸条, 使大象的后腿轮廓露出来, 让学生继续猜, 猜不准的话, 将纸条再抽掉一条, 使图画外露部分更大一些, 便于学生辨别。在猜测活动中, 引导更多的学生讲英语, 运用所学语言, 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3) 借助动作设置“信息沟”活动。动作“信息沟”就是通过人的体态语言 (bodylanguage) 制造信息。其特点是简单易行, 不需要其他教具辅助。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利用动作创设教学情景, 制造“信息沟”, 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活动, 运用所学语言。例如, 教师做一个看电视的动作:用两个食指在面前画一个方框, 再用拇指点方框的下方, 然后双眼看着这个方框并问学生, “Go to the livingroom...”学生就会想到“Watch TV”这个动作。这样, 师生之间就有了“信息沟”, 他们想要知道教师在干什么, 就要开口讲英语, 与教师交流信息, 弥补“信息沟”。
(4) 猜谜“信息沟”活动。该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在猜谜过程中, 交际一方通过猜测获取另一方的信息, 填补交际双方的信息差, 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如, 在学习“Who is she/he?”“She/He is...”的句子时, 教师可以班里学生为例先进行描述, “He’sshort, he has big eyes...Who is he?”学生猜:“He’s ...”如果学生没有猜中, 教师可继续描述:“Helikessports...”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描述, 互相猜,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创设“信息沟”。
5.布置探究作业拓展“信息沟”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我们常在课堂上进行“信息沟”活动, 但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往往容易忽略“信息沟”的创设。我们应该摈弃以前课外作业简单抄抄写写的模式, 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或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含有“信息沟”的作业, 从而帮助学生加强获取、处理、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信息沟”与“信息沟”活动的成效
1.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态度的变化
笔者发现,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学生越来越愿意开口说英语了, 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增加, 对英语不再有抵触情绪, 而是怀有饱满的学习态度, 以较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乐于用英语和教师沟通交流, 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的变化
有几个学生平时不喜欢英语, 在英语课上无所事事, 对英语了无兴趣,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他们在态度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乐于参与小组的英语讨论活动,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 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课文复述和单词接龙等活动中扮演了越来越积极的角色, 成绩也越来越好。
3.学生英语口语成绩的变化
这个学期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表现在: (1) 学生在平时能用英语跟老师打招呼以及做简单的实际交流了。 (2) 学生说英语的流利度变高了, 大多数学生在说英语的时候不再出现“嗯”“啊”的中文语气词了。 (3) 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甚至可以用好几种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意图了。 (4) 学生的英语语法也有大的进步, 不再出现以前说英语时那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了。
4.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的变化
研究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各方面得到进步的同时, 教师的自身素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1) 英语口语交际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点体现在含有“信息沟”的教师设问和追问等交际上。
(2) 业务水平得到大力的夯实和巩固。在行动过程中, 教师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填补自己的业务水平, 这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是个提高的过程。
(3) 在教学手段方面, 笔者会恰当运用“信息沟”教学法,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满腔热忱的师爱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论与启示
“信息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和突出教学重点, 有利于减轻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下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为英语教学注入活力。教师应该大胆地采用“信息沟”活动进行教学创新, 真正培养一批“敢说、愿说、会说”英语的学习者,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1) “信息沟”活动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是可行的, 对教学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沟”是社会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因而要使交际性原则得到有效贯彻, 在外语教学中就应重视“信息沟”的作用。
(2) 此外, 学生还学会了关注别人的信息, 也就是学会了关心别人, 情感目标得以体现, 学生的兴趣上来了, 成绩更是得到相应的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师生的感情, 帮助改善师生关系。
(3) “信息沟”的使用与研究还促使教师本人口语的提高以及思想认识的提升, 是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自我素养完善的一个较佳渠道。
8.考研英语翻译备考指南 篇八
找准翻译备考的重点
针对考研英语翻译这种较难驾驭的题型,考生在备考时该从何处入手呢?笔者建议考生将备考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解读长句、如何把握词汇含义、如何运用翻译技巧准确表述原文。
1.如何解读长句
解读英语长句经常令很多考生感到头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造成的。英语重“形合”,句中的单词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注重语法形式;而汉语重“意合”,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语法结构相对松散。很多考生在解读英语长句时,难以改变汉语“意合”式思维的影响,认为句子就是单词的排列,认识了单词,就能读懂句子。如果运用这种思维解读英语长句,其结果要么是解读错误,要么是根本读不懂。要克服这一困难,考生就需要把握英语句子“形合”的主要特点。“形合”即形式的逻辑,英语在形式上体现出来的逻辑主要有两种模式:
① 简单句模式,即“主语+谓语/系动词+宾语/表语的模式。该句型的核心是谓语动词,一个简单句有且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只要能识别动词,就等于识别了简单句。
② 数个简单句依靠连词连接成长句的模式。这里的连词包括两类:并列连词(如and、or、but、so等)和连接从句的各类连词。只要能把握住这两个主要模式,解读英语长句就不难了。考生可以首先找出句中有几个谓语动词。如果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那说明这句话只不过是一个简单句的扩展,之所以显得长,无非是增加了一些作定语、状语或宾语补足语之类的短语。只要能区分这些短语,就能很快找到该简单句的核心结构,从而理清句子的核心意义。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动词,那说明这句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连接而成的长句,这时就需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连接点——连词。找到连词,就可以将长句截分开来。然后根据连词所揭示的逻辑关系将各个简单句的意义串起来,长句的意思就明晰了。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例句:
例:They (指many intellectuals) may teach very well, and more than earn their salaries, but most of them make little or no independent reflections on human problems which involve moral judgment. (2006年考研英语翻译第50题)
解析:这句话中出现了四个谓语动词,分别是teach、earn、make和involve,说明这句话包含四个简单句。这四个简单句又分别由and、but和which三个连接词连接起来,只要能解读三个连接词的逻辑意义,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不难解读。
首先来看连词and,这里较难理解的是and之后出现的由more than引导的比较结构,其实这个比较结构中省略了一些成分,完整的表述应该是:“They may teach very well, and they may teach more than earn their salaries”。这样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明了了,即“知识分子可能教得很好,而且可能不光为了谋生而教书。”再来看由but连接的转折状语从句,这个从句中又包含了一个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这个定语从句比较简单,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修饰语,置于中心词前翻译即可。整句话可译为:知识分子可能教得很好,而且可能不仅为了谋生而教书,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涉及道德判断的人类问题几乎或者根本没有进行过独立的思考。
2.如何把握词汇含义
英汉词汇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汉语词汇的含义一般较为固定,而英语词汇大都一词多义,同一单词的含义可能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熟悉历年翻译考题中经常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其次要多做练习,训练根据上下文把握词义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根据上下文把握词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词性判断。对于有些词语,词性不同则意义不同,因而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其词性,进而确定其意义。例如2003年考研英语翻译中出现的“concrete”一词,作名词用时,表示“混凝土”;作形容词用时,则表示“具体的”。
②根据搭配判断。这里指通过上下文中与该词意义联系最密切的词来识别该词的具体含义。例如2004年考研英语翻译中出现的“develop the idea”这一搭配,“develop”在这里不能简单地译为“发展”或“培养”了,而是应该根据其宾语“idea”来重新判断其含义,译为“产生”或“形成”。
③根据文章背景判断。如果一个词语按词典中的常用意义翻译出来后,在表达上不符合中文习惯,而根据其所在句的内容也无法确定其意义时,就需要考生参照文章中的其他信息(如文章主题等)来确定其具体词义。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例:Traditionally, legal learning has been viewed in such institutions as the special preserve of lawyers, rather than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equipment of an educated person. (2007年考研英语翻译第46题)
解析:这句话中出现了“intellectual equipment”这一搭配,这时我们就不能把“equipment”机械地译为“设备”了,而是应结合整篇文章的主题来推断其含义。根据文章主题“高校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本句中出现的“learning”“intellectual”等词,考生可以推断出“equipment”一词应采用引申译法,译为“能力”。
此外,笔者还要强调一点:考研英语翻译对词汇的考查重点在于词汇的深度,而非词汇的广度。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在备考翻译词汇时,不要简单、机械地去记词义,而要真正地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此外,考生还需要熟悉考研英语翻译的词汇考点,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考点:
第一,熟词僻义。考研英语翻译中常常会考查常见词的生僻含义,例如2007年考研英语翻译中出现的“political stories”这一词组,有很多考生想当然地将其译成了“政治故事”。实际上,只要考生根据上下文仔细理解后就会发现,这里的“story”不能翻译为“故事”, 而是上文中出现的“news”一词的同义替换,应翻译为“新闻”。由此可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忽视那些常见词的生僻含义。
第二,专有名词。考研英语翻译常考查考生对一些常见的或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的理解,例如2005年考研英语翻译中考查了专有名词“the Old Continent”,在文中特用来表示“旧的欧洲大陆”。与此类似的一些常见专有名词还包括:Canadian Constitution (加拿大宪法);the New World (美洲大陆);Native American (美洲土著印第安人);the States (美国);the Big Apple (纽约)等。考生在平时备考时,需加强对这些常识词(组)的记忆。
第三,常考难词。一些难词在历年的考研英语试卷中多次出现,例如“intellectual”一词,它在以往的考研英语试卷中出现过至少二十次: 2003年考研英语翻译第62题中考查了“intellectual enquiry”,表示“知识探究”;2006年考研英语翻译中考查了“define him as an intellectual”,表示“知识分子”;2007年考研英语翻译中考查了“intellectual equipment”,表示“知识才能”。对于类似这样反复出现的高频词,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3.如何运用翻译技巧准确表述原文
有些考生发现,即使已经理解了英文原文,但还是不能用汉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方面与考生本身的汉语功底有关,但另一方面也由于考生不会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翻译技巧的作用在于定位英汉表达的差异,并解释一些常用的转换原则。考研英语翻译中常涉及翻译技巧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从句的翻译技巧。考研英语翻译中经常考查从句的翻译,尤其是定语从句的翻译,几乎每年必考,所以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定语从句的一些翻译技巧(包括前置法、后置法和融合法等)。
②长短语的翻译技巧。考研英语翻译中经常出现多个短语并列或单个短语构成很长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考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把短语翻译成汉语短句。
③语序的处理。英语习惯先表态,再说事实;而汉语则习惯先说事实,再表态;所以考生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序的问题。例如,英语说“Nice to meet you”,而汉语则习惯说“见到你很高兴”。
避免翻译练习中的误区
据笔者观察,考生在平时做翻译练习时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1.盲目练习
有些考生在备考考研英语翻译时,买了很多模拟题来练习。其实,考生并不需要做太多的模拟题,而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历年的考研英语翻译真题上。真题是英语专家经过仔细筛选而来的,并经过审题人的层层审查;而模拟题由于出题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所选择的题材和体裁都不一定适合考研英语翻译。而且,考研英语实行这么多年以来,其翻译的选题范围已基本确定,考生只要将这些真题熟练掌握,到真正的考场上时,无论是遇到单词还是长难句,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此,笔者建议考生以历年真题为重点,在熟练把握真题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模拟题练习。
2.“看”翻译
有些考生在做翻译练习时,先看一下英文原文,觉得每一个单词的意思都能理解,然后再对照看一下中文译文,觉得其译文和自己理解的差不多,就认为练习的目的达到了,根本不必真正动手翻译了。但其实事实远非如此。相信大家有过这样的感受:等到了真正的考场上,必须自己动手做翻译时才发现,英文句子中的每个词都认识,其句子意思也大概明白,可就是不能把英语适当地转换成汉语。而之所以会这样,往往是因为考生在平时做练习时只“看”不“做”。
因此,笔者提醒各位考生,翻译是“做”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要真正练习翻译,一定要在不看任何答案提示的前提下,自己动脑动手,把英语翻译成汉语。
翻译练习五步走
笔者建议考生平时采取翻译练习五步走的方法来做翻译训练:即理解、表达、修改、核对和记忆。
1.理解
正确地理解原文是做好翻译的前提。考生应先略读全文,从整体上对整篇文章的行文结构、主旨大意和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然后再分析所要求翻译的部分,理清句子结构,分析词汇和惯用语,明确句子的整体意思。
2.表达
用适当的中文把作者的意思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使译文准确而通顺。
3.修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修改的过程和翻译的过程一样重要。考生在将英文原文翻译成中文后,先不要看参考译文,而是自己进行检查和修改,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译文是否完整准确,是否通顺,有无扭曲原文意思,有无错译(如数字、日期等细节信息)和漏译(如插入语)等。考生应对用词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润色,使译文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尽量符合中文习惯。
4.核对
考生修改完自己的译文后,再对照参考译文,分析自己的译文。若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不同,考生要认真核查并找出原因所在。
5.记忆
9.高中英语学习指南 篇九
早读:
精神饱满,坐姿端正,大声诵读单词,课文和阅读文段。课前两分钟:
准备好当堂课所需要的书籍,笔记本等用品,在课代表的带领下大声朗读单词或课文。
课堂:
专心听讲,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做好课堂笔记,主动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大胆质疑,遇到问题视情况可当堂询问老师,课后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彻底解决问题。
课后学习:
(1)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如果完成时有难度可向老师申
请完成难度较低的作业,不得抄袭。
(2)认真落实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例如记忆生词,经典句型,优
秀作文等。
(3)巩固复习和预习新知识。当天复习巩固当日内容,整理完善当
天的课堂笔记,用适当的时间对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考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指南】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浅尝10-0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07-14
初中英语智慧课堂08-24
优化初中英语教学课堂08-16
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06-25
初中英语教学现状07-02
英语的教学反思初中07-07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析08-04
初中英语教学方案09-12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