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2024-08-15

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共13篇)

1.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一

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

基金项目: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

作者简介:邓勤(1976-),女,湖南浏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研究。

――以《现代物流管理》为例

邓勤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物流是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现有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创新,其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管理的专业背景和课程特点。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学生创新的环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04-0029-0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依赖一定的创新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体系必须以课程为背景。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发展创新教育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要把课内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都作为实施创新教育发展的主要渠道,并在两个主渠道内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纳入教学计划,才能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的多种需求[1]。从课程教学角度,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成为目前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还不够,尤以经济管理类为甚。本文拟以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物流是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跨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与工程技术多个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挖掘物流潜力,成为代表社会总体效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物流开始受到重视是在90年代初,其发展非常迅速。但物流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物流管理课程是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必要手段,通过相关物流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掌握信息系统管理,物流规划、设计等手段与方法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2-3]。

但是,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物流的同行进行交流。同时,对学习的物流知识怎么应用,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受到了较大的局限。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对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经济管理科学背景

物流管理课程的开设是和经济管理专业紧密联系的。面对迅猛发展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形势和高速增长的国内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经济管理专业更需要采用应用型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解决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企业一线经营管理问题,其培养目标以应用为导向,进行专业教育和训练,教授给学生经商的知识,这是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社会功能以及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要所决定的[4]。

经济管理的特点表明,管理尊重科学,讲究艺术,强调权变,注重体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以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为导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围绕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物流管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建立现代管理者应备的智能结构。这样,物流管理者实际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亲身的体验与感受是物流管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方面[5]。因此,物流管理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教学过程是分不开的。从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来看,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谨的结论、科学的体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物流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有些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 不同类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因为经营者就可分为几种类型,如风险型、保守型等。不同类型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 所以, 对于有些问题, 可以使思维发散一些,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前提和基础。

许多学者和教师对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体现在二个层次上。首先是从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研究,如金玉梅,靳玉乐认为,主要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过程的重新思考。教学目的应由单纯的注重显性知识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教学过程由“生活的预备”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向意义建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过程;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教学主体关系由教师绝对权威转向师生对话合作[6]。其次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如胥悦红认为,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随机进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协作式教学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建构[7]。郑梦山、王树认为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8]。这些研究对我们探讨物流管理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启示。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课程特性

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要教师建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物流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目前的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地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需要围绕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做出调整。物流的挑战性在于其概念及管理内容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物流教学中信息量大、信息变化快,需要教师提供物流管理最新的概念与理论。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综合化。因为物流是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跨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与工程技术多个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物流业务流程、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供应链管理等,这些使物流教学越来越复杂,需要其它学科的支持,这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应用化。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整个物流管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流作业、物流管理和物流策略,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但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策划能力。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此外,物流教育还具有重视计量方法的趋势。在传统的物流知识的传授中,定性分析的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而在现代物流管理实践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密切,物流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计量方法。

因此,物流管理教学可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不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设立问题,并把情境设立看作是教学最需要的内容之一。物流管理环境具有其特殊性,不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就会对物流知识产生陌生感、枯燥感,失去对物流管理学习的兴趣。如应用模拟实验室学习仓储管理等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中。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建构有重要作用。物流是一个系统,其管理强调系统性,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是必要的,如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会话:学习者通过学习团队通过会话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为团队所共享,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如学习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探讨中获得的设计和开发思路、成果让全体参与者收获。

意义建构: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形成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在意义建构基础上,还要考虑根据国内外物流业以及物流学科的发展特点来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

2.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二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材的选用有待商榷。

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介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实施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作为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经济法律法规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而且社会经济生活也瞬息万变, 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 因此任何经济法教程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有些学校基于各种评估的考虑, 在教材选用上, 规定首选权威、获奖教材。经济法课程的一些获奖教材有的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 显得陈旧;虽然有的版本不断翻新, 内容不断增加, 加强了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 但是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讲过于深奥, 并不适用。

(二) 教学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性。

目前,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 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经管类专业学生因专业所限, 大多处于法律盲区, 不仅缺乏相应的法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理论也从没有接触过, 而且还对经济法的认识不足或者缺乏兴趣, 加之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庞杂, 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多采用“概论”、“通论”的形式, 课时相对于法学专业比较少, 在有限的课时下仍要追求全面讲授, 这样就使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与其专业的学习发生了脱节, 教师对于经管类学生最需了解和掌握的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往往没有详细讲授。

(三) 教学方式单一、呆板。

长期以来, 我国法学教育一直沿袭大陆法的法学教育传统, 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的讲授, 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法》课程也不例外, 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 教师和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相对分离。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只有教师唱独角戏, 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 对《经济法》课程认识不够, 学习积极性不强, 如果教师不改变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

(一) 选择“适用性”教材。

“适用性”是经管类专业选择经济法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所谓“适用性”是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 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 符合认知规律, 富有启发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市场上经济法教材各种版本良莠不齐, 有的是为法学专业编写的经济法, 有的适用于经管类专业。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 学习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并熟练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处理本专业涉及的相关事务, 而不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从这个角度讲, 选择有针对性的、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教材比权威、经典的教材更适合于学生。

(二)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经管类学生专业特点精心选择《经济法》教学内容。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而不必拘泥于所谓的部门法界限。笔者认为, 适当淡化或者打破部门法的划分界限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必要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 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是经济管理、贸易相关专业, 在《经济法》的教学中, 就应当有足够的课时在讲授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等知识, 而计划法、社保法、统计法等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用性不强可以做适当删减。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助于学生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且, 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所涉及的经济法知识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法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包罗万象、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由于《经济法》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经管类专业授课对象的特殊性, 经济法课程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三大块:即经济法基础理论、单行经济法律法规、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等。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论性较强, 教师应采用课堂授课为主、互动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单行经济法律法规部分的实践性较强, 应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 是在教学过程中, 以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 讨论学生相互讨论之用,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学

提要以《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为例, 从建设的必要性出发, 阐述网络课程设计的两大核心:教学内容设计和网络课程结构设计中的内容和注意问题, 为相关网络课程建设与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 在高校中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教学相比, 网络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知识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灵活化等特点, 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学习, 因而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 洛阳理工学院为使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在2010年全面启动院级重点网络课程建设工作, 并开发了网络课程建设平台, 笔者参加的《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也被遴选为重点资助建设网络课程。这是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实现“懂管理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之一。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由于本课程既包括数

方法。教师要用好案例教学法, 必须在收集案例、选择案例、组织案例教学等环节多下工夫。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在收集案例的时候, 一定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节目上收集, 也可以从《法制日报》等报纸杂志上收集以及从法律图书馆、中国法律信息网等网站上搜集。选择案例时必须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们选择的案例既能很好地诠释相关的知识点又具有时效性, 能够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在组织案例教学时, 老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一些具体和典型的事例, 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 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 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讨论案例的时候要分小组讨论,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部分的知识操

《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设计

□文/张亚峰

据库技术, 也包括程序设计方法, 且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分别都有很多知识点, 教学内容较多。同时, 对于数据库技术的理论部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部分都是从未接触过的, 课程总体较难。再者, 课程除理论部分涉及面较广外, 还包含应用实践环节。而总体课时安排仅有64学时 (其中包括24学时实践) ,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难度较大。

对此, 课程组教师虽然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在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的情况下, 采用精讲多练、适当取舍的方法, 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 将课程基本内容和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同时, 对授课的计划和程序做了一系列的改进,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课堂讲

作性较强, 可以引入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又称法律诊所, 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形式借鉴于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 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教育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教师的指导下, 为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 开出“处方”, 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组, 分别代表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等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角色扮演有利于向学生揭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要求。

三、结语

当然, 《经济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这对教师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要胜任经济法的教学, 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提高教师经济法和经管专业知授和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最后, 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 利用互动式学习的方法, 由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由于时间毕竟有限,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资源, 通过建设网络课程, 构建第二学习课堂。这样, 一方面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 是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本身对课程的理解, 将需要讲授的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识理论水平的同时, 高校可以建立经济法教师年度派出机制, 让教师每年都有机会走入企业或者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课程内容与实践的优化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有助于经管类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摘要:当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经济法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10.

[2]陆中宝.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及其挑战[J].当代教育论坛, 2009.2.

3.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三

关键词:职业院校 高等数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226-01

高等数学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年以来,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各学科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而这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实施与数学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目标,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操作能力等素质能力的培养,对数学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 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教材的选择上看,目前国内的高等数学教材千篇一律,改动的地方少而又少,有些理论和观点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因此这样的教材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没有与时俱进,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数学的最新动态。理论过时还在沿用。这样学生掌握不到最新的知识,因此学起来非常被动。另外,从学校的教学改革上,数学的教学内容和计划课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常年都是一样的东西,知识的陈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采用什么培养目标和手段教学。尤其是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中的岗位培养目标是这几年新提出来的。就是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这些年一直是热点问题,也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學模式。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周济部长曾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和专业课相比较而言,基础学科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学生数学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造成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个教室听课,有的学生意犹未尽,有的学生不尽如意。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量增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造成教师大量时间反复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项目教学模式,把高等数学分为两个项目:基础项目和专业实践项目。基础项目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讲授的是最基本的内容。专业实践项目应是由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确定,同时参考其他系的专业教师意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比如,工民建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和识图、画图相关的数学知识,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计算类的数学知识。这样,数学水平不一样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基础项目或专业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专业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和专业、毕业岗位联系紧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的目的就可以实现。

3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我们的高等数学教学一直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一本书一只粉笔加一块黑板,而且教师一言堂,以自我为中心,在黑板上不断进行演练和计算,忽视学生的感受,本来高等数学就有些枯燥,极易造成学生不愿听讲,这种方法更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的培养。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

3.1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数学模型的教学、数学竞赛,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投影设备,可以让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克服枯燥无味的缺点,加深学生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这里尤其指出的是数学建模大赛。它的创立为全国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宗旨是: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该竞赛每年9月(一般在中旬某个周末的星期五至下周星期一共3天,72小时)举行,竞赛面向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分专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数学建模大赛已成为现代高等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手段。

3.2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以前我们认为高等数学和中小学数学一样,就是大量做题,离不开书本,我们恰恰忽视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学会应用,在实践中培养数学意识。需要教师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例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首先,结合数学基本的知识,应用AUTOCAD绘图软件,进行绘制图形,然后,进行加工计算然后固定毛坯材料。

总之,高等数学的改革终究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怀远.数学价值的多面性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四

摘要: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几乎是所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课,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关系到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经验和相关的文献成果,就经济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的内容、特点,课程的教法、学法,课程的计划、安排等谈一点认识和理解,希望对经济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高职院校基础文化类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Abstract: Higher mathematics is almost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that all major’s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learn, and a course of techniques of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related to vocational colleges’ level of school-running and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to the teaching of.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higher mathematics were discussed from property, status, content, characteristic, method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plans, arrangement of the course, combining with own vocati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results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mathematics and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asic cultural courses.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刍议 篇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刍议

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被打破,并逐渐丧失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约束力,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在短时期内又不可能完全确立起来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和无序现象,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的道德问题又相继产生,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确有必要。本文拟就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如何加强道德建设等问题略述管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生与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及其对道德进步的影响。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资源指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它的基本特征来说,就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币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当议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所谓一般性,是指作为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性,同资本主义币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据差别。所谓特殊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应具有的本质规定性,它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等方面,都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同的本质特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商品经济的一定发展是分不开的,它的一般特点也是与商品生产紧密相联的。从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

运行的实践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及其对道德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而商品的本质在于它的价值,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指出:“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感兴趣。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作为物,我们具有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作为商品物进行的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彼此只是作为交换价值发生关系。”二‘因此,市场经济直接追求的是价值,是经济利益。当然,商品生产者也关心使用价值,但那只是因为使用价值关系到价值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市场经济直接追求价值,追求经济利益的特点,极大地推n“自由”、“平等”的口号,正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在自由交换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虽然这些口号带有一定的虚伪性,但与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依附于地主贵族的农奴相比,无疑具有明显的道德进步意义。第三,商品生产者的特殊经济利益是一切市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商品生产以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和交换为前提商品生产者总是用自己的商品来满足彼此的需要。因此,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彼此都把对方当作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手段而相互利用。另外,在交换过程中,交换主体之间虽然存在社会平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n}议着客观的相互关联,但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各自的利益。由于生产者所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交换过程中从各自利益出发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往往处在相互对立的地位,于是,各种道德上的消极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为了达到个人利益,一些人往往使用损人利己手段,就是常见的事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一般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主要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它是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完全自发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道德进步产生着双重效 应。从积极的方面看: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道德本身的价值。目前,社会上之所以有人胆敢话问“道德值不值钱?”“道德能值几文钱?”关键在于道德抑恶扬善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示,道德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均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道德只是对讲道德的人产生影响。而讲道德的人却反而容易受到不道德行为的损害,对藐视道德甚至践踏道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德的人,道德却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由于道德作用力度的疲软,才使道德自身的价值被大大降低。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运作能力却可以凭借市场的竞争力n优胜劣汰的原则可能导致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不问他人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等等。

尽管如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其自身的自然发展,它对道德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与其积极影响相比较仍然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却仍然难以消除人们的疑惑,比如:在五六十年代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曾出现的一些普遍道德现象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但难以找到,“无私奉献”、“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崇尚反而被许多人嗤笑,崇尚“为人民服务”的人常常吃亏“权力、地位与金钱”、“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人反而能获取丰厚的报酬等等,于是,有人要问,是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讲道德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二者是不是相互抵触?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又如何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不道德现象呢?说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道德的概念及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谈起。道德是什么?按其内容可以从社会学和人生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和定义。从社会学角度看,可以把道德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一一知、情、意一一的和谐及一人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从人生角度看,道德即体现为一种人生的艺术,也就是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漂亮使人喜爱,善处事,处理得圆满无可挑剔。为使生命和谐,于是,人们就希望社会有一套能够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地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所谓道德,可以说就是一种能够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并据此规范其行为的理想、信念体系和行为准则,如果人们的行动和社会风气符合这种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就予以肯定。反之则给予否定

由此可见,道德所关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协调

一:市场经济是有原罪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所以只要商人不犯法,他就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人为操纵市场,哄抬物价,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与之完全相反。

二:虽然市场经济要求与之相应的商业道德,但商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诚信,而诚信在原始商业形态时就是需要的,所以要求讲诚信,并不是市场经济发明创造的,而是早已有之,没有市场经济人们依然提倡讲诚信。

综上所述,道德不是来自于市场经济,道德的发展并不依赖市场经济,相反,市场经济先天就要求利益最大化,与道德要求相抵触,所以,市场经济不利于道德发展,而必须要与其他手段(如国家宏观调控,法律制裁,舆论监督)相结合才能与道德发展一起前进。

市场经济的弊端有限理性,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消费者和厂商的理性都是有限的,这使得他们不知道,也不可能作出最优决策。不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资源配置再次扭曲,劣货驱逐良货。为此,人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来进行矫正。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决策经常失败,造成世大的损失。外部性,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在公共物品的生产方面,完全失去调控效力。在宏观上,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需要政府干预。从动态来看,市场经济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总会发生波动。(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怎么谈道德发展,不滞后已经不错了)

目前,从西方经济学来讲,市场经济的缺陷大概就这几条了。市场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把企业放在市场的大环境中,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市场经济的优点就是提高了全国的竞争力。同时有利于资源和资金流向能带来更高收益的地区,即最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沿海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市场经济也有其缺点,即其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公平,贫富差距。

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其完全商业性,商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趋利性,所以市场经济也是带有很大的趋利性,做为一套经济制度,其所带有的趋利性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把这套制度放在一个国家里的时候,那么这套完全追求利益的经济制度就显的那么的不可取,国家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然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必定会经常伤害到人民的利益,比如房价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 ”。在这种观点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古今中外的历史实践无一不证明了经济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是相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表明,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同时,在中国,古代最强调道德的儒家时期,经济的发展却很缓慢,而到了今天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道德却十分涣散(这次“非典”中出现的众多乘机牟取暴利,大发“非典”财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其次,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即它是行为自主性和利益主体性的经济来看,可以得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它不可能受道德乃至其他任何非强制力量的约束,从而它不可能与道德共同发展,更不可能为了道德的发展而讲“义”而忘“利”。总的来说,道德“代价论”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

先让我们来弄明白到底什么是“道德”。从本质上说,人类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基础就是互惠利他。但是这种互惠利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他主义”,我们讲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传统道德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而且这种传统道德观从本质上排斥“利己”,把“利他”与“利己”严格对立起来。那些把市场经济的与人类道德对立起来的人士,正是运用传统道德理论,认为“道德”的利他与“市场经济”的利己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传统道德试图把人变成神,试图彻底否定自我,不然就打成不道德。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黑格尔指出,我们对历史的最初的一瞥,使我们深信人类的行动都发生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兴趣,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提出了“新道德”观,新道德中的利他并不排斥利己,新道德把利他和利己结合在一起。新道德观认为:人只要不损他,那么人就是道德的。这种观点看似道德水平比传统的道德观要低许多,但是这种道德观是符合人性的,是利于实践的。传统道德观把人类道德神化的结果只能是造成人们的人格分裂:一方面,社会要求人们的言行必须符合道德,另一方面,人们却无法达到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水平,于是就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人们说起来道德,做起来不道德;人前道德,人后不道德。这种看得见够不着道德观反而把人们的道德引向歧途,把人们引向道德的对立面。

因此,不损人的新道德观与市场经济毫无冲突可言,反而基于新道德观形成的人类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我们不能把假冒伪劣、假大空看成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是什么?我在《公有制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一文中曾说过,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一是分工、二是交换。在这两个法则之前,还有一个基本的法则,即人的自由和平等。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我认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竞争经济,但竞争并不是唯一特征,市场经济还是信用经济,为什么这么说?市场经济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换方式,交换是以一种契约的方式进行的,契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而守信又是契约的灵魂。契约一方面是经营者与顾客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又是经营者与整个社会的契约关系,即经营者必须遵守由全体公民认可的规则、法律等。

那么为什么在计划经济时代整个社会没有这么多的假大空、假冒伪劣呢?道理很简单,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正当私利被公权剥夺,失去正当私利的人们没有必要为公利去冒险。因此,就不能说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平高,而是计划经济这种由少数人支配大多数人的利益本身就是反道德的,在这种体制下,人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有被支配的权力,被支配之下,就没有什么道德概念,因为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力强制的。只有失去强制以后,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那些向善的人才是道德的。

目前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传统的、没落的连同新生的许多道德观念混杂在一起,尚没有形成被普通大众信服和接受的主流道德标准。缺少适当的道德理论引导,又失去了宗教信仰的道德约束作用,中国人也就无所畏惧,不择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来。

6.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刍议 篇六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刍议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仅仅完成了最基础的工作,而把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方法的`指导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作为基础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并重点实施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与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精密结合的构想.这不仅是重视义务教育本质的直接体现,更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措施.

作 者:阿拉达日图 作者单位:内蒙古达拉特旗蒙古族学校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研究探讨

7.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七

1.预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中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数学来源生活, 同样学习数学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很好的教材。因此生活化的数学预习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学习《长度的度量》这一内容时, 老师可以布置给同学们一个预习任务, 充分地将生活化预习方法推广到学生预习中。在课前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 任务内容是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度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可以是让学生度量家里桌子的长度、高度等。首先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度量,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有好几把尺子加起来那么长那么高, 再让学生看课本内容, 看看这些有关于厘米、分米、米等的度量衡。

2.课程导入生活化

导入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能有效增强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绝大多数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事物原形。 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多边体周长这一内容时, 老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较好的生活切入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在课上老师可以选取几个同学进行比赛, 首先比赛的场地就选择在教室里, 把学生的课桌摆成不同的形状, 有正方形、长方形及其他多边形。然后选出几个学生进行比赛, 看谁先围着多边形跑完一圈。首先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那个图形会先跑完? ”然后学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认为能最先跑完的图形。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有的同学欢欣鼓舞地先跑完了, 有的则没有。这时老师可以安慰没有跑完的同学:“你不必伤心, 其实你跑的速度不一定比他慢, 你看你的图形是不是比他的大? ”之后老师就告诉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来开始解释为什么有的同学会先完成而有的会慢一点。之后便可以引出今天所要讲的周长的概念及内容。

3.例题讲解生活化

教学数学知识,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重点例题知识的讲解, 书本中的重点知识一般情况下都会以例题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做好重点例题的讲解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例如在学习时间这部分内容时, 肯定会遇到一类例题, 那就是有关于时间单位的度量问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让学生将1小时56分54秒用秒的形式表示出来。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时间, 以前也没用到过这么细碎的时间度量, 再加上不清楚小时、分钟、秒等时间度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很难解决这一问题。这时老师便可以同学生平时比较熟悉的事例进行说明, 应用生活中学生经常玩的跳皮筋游戏进行例题的讲解。把同学们跳绳比作秒, 然后每个学生做六十个就给一朵小红花, 有了六十个小红花就给一个大红花。这时老师问同学们: 你要是有一朵大红花也有五十六朵小红花, 然后你又跳了五十四个, 现在你知道你一共跳了多少个吗? 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自己一共跳了多少。相应的, 就理解了这道例题。

4.知识运用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样我们所学的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中, 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生活。为了防止学生成为“书呆子”, 老师在学生知识的运用上要做出相应正确的引导。在这里老师可以通过列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用到的数学知识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老师可以以学校装修教室为事例, 学校黑板每平方米为299元, 一个教室的黑板一共花了587元, 问这个教室的黑板有多大? 其实这就用到了数学中最简单的计算问题, 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除法不是吗? 相信此时同学们就知道了应用数学知识的范畴, 明白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更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

5.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论述, 可以看到数学生活化是数学教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生活中好的素材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12 (02) .

8.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刍议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 转变

一、重新认识,转变观念

当今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不在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等物质资料,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劳动者,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初中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得不到根本的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者。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二、教师的重新定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变师长为学生的朋友,指导学生自立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变管理者为组织者。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道尊严,学生惟命是从,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要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2.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探究,让学生在质疑、求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其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以产生新问题而终结。

3.变传授者为合作者。

新课改将改变传统局面,变“师者”为“交流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

三、灵活处理数学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份。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四、学法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2.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落后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3.变“重知识学习”为“重学习过程”。在传统教学

中,教师直接给出知识结论,然后运用这些结论去解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跟着老师用所学结论解题,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转,他们的创造思维和个性根本得不到发展。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新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所以,在活动中有些偏颇,也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加强认识,及时反省,总结教改工作中的得与失,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努力落实新课改精神。

9.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篇九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优秀课教学设计是以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核心,重视问题情境设计,以从多方面培养其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吸收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与内容。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为基础,针对优秀课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课堂、学生以及教师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出优秀课教学设计,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字: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0引言

就初中教学来看,中学生在思想以及行为控制上相对松散,并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或者难度较高,从而使其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能够形成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吸收教学内容,培养其创新与逻辑性思维。1.重视课堂教学的层次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其学习

就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来看,学生使教师教学工作的主体,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由于数学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为依赖老师的引导与教学,从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课教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同时,需要针对课堂提问以及练习进行研究分析,使其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掌握好数学知识,并进一步培育其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2.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其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研究,是贯穿了多门学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其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讲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去。所以,就这一方面来说,初中数学课优秀课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把握住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工作,更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其引导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有效的传达知识。我们以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二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综合了数学运算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设计到了高中数学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题型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吸收与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刀切,学生照葫芦画瓢,这虽然能够使学习掌握学习内容,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目标。

3.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提高优秀课教学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的教育模式。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来看,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应该着重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应付考试而照搬课本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与要求,从而提高优秀课教学的实效性。3.1重视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通过知识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进行问答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大多部分为基础知识,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就必须在问答中反复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另一方面来说,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关联性较大,问题的设计可以综合多个知识点与内容,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3.2重视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设计

数学学科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设计,不局限于课本以及课后习题的练习,更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操作。同样以方程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可以在课堂模拟在菜市场买菜时的情节,使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的角色,同时对所购蔬菜的价格以及斤数进行计算学习,这样不仅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也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3.3重视自主探索与合作过程的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还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过程,使其能够在讨论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可充分把握教学进度,设置讨论环节,在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讨论不出结果或者面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合作,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3.4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的设计,可充分结合本章节所教学知识点来进行设计。但要注意的是课堂练习难度要适中,练习量不宜过大。所以,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要紧扣所学知识点,并适当延伸,引导其对下一章节所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使其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4.结论与展望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担任了学习的教导者,同时还担任着学生素质培养的引导者,所以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充分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更加全面,更好的引导培养其逻辑思维。同时还要注意的是,优秀课教学设计绝不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的教学工作研究,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把握好这两点的要求,使优秀课教学的设计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培育。参考文献

10.大学语文课程教改刍议 篇十

大学语文课程教改刍议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但当前,该门学科却逐渐被边缘化.作为大学语文任教老师,我们应适应信息时代青年学子的求知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环节等进行适当的改革.

作 者:郭兴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4刊 名:企业导报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刍议

11.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经济;传统产业;生产方式;措施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是在传统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出现和产生的。在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向扁平化、虚拟化与柔性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网络化的转变,即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传统产业革新生产方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技术,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可以建立一个更为精简有效的组织结构,在增强组织协调性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不仅由金字塔型转为网络状的扁平结构。而且在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应变能力的同时也发展出了新的组织形式,即虚拟企业,有进一步加速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在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对策

(一)利用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依托网络经济发展的物联网正在不断成为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方式和技术手段。不过,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事物,物联网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想快速的推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首先必要解决其中的生产关系问题。通过生产关系的促进进而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力的发展。具体来说,利用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对掌握先进技术科技人员的需求。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人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然而,在农业生产地的农村地区却极其缺乏掌握生物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科技人才,因此需要对农村地区的知识型劳动者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进而优化农业人口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2)农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还应在组织形式方面加以重视,这是因为组织形式决定了其中参与者的利益分配。当前,我国的农业物联网主要包括三种组织形式,一是运营企业做的示范性项目,由运营企业自己买单;一是由农业主管部门所推动的项目,该农业主管部门买单,最后一种则是由一些有需求的大型农场为自身的物联网应用来买单。不过,应该指出的是,目前这三种组织形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管理形式不完善、运行成本高等。针对这种情况,运营企业、农业主管部门和大型农场等应该相互合作,进行统一的规划,通过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创建适应农业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的组织形式。

(二)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商业与服务业发展的策略措施。电子商务在商业和服务业的结合,通过不断创新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商业与服务业的生产力。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一些传统的商业与服务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而另一些传统商业与服务业却能够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下,通过结构升级与方式改进等途径获得了新的发展与生机。在组织形式方面,商业与服务业可以通过借鉴电子商务的柔性化管理方式来改变其原有的生产关系模式,从而尽可能的在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达到最优。传统商业与服务业在以往的流通中,其主要的对象是物质化的有形的产品,但在电子商务的支持下,无形产品如知识与信息等也能够作为产品在网络经济中流通。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的速度较快,因此企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能否掌握核心的技术与市场信息决定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这种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网络环境下,手机、计算机的普及使得信息的流通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而且还打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因此,借助电子商务为平台发展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能够使其在流通过程中的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最终促进商业与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与成长。

结语: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正以其巨大的创新能力影响着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带来显著影响。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在网络经济背景下的探讨,能够更为明确的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关键性作用,并通过问题与困难的分析与解决,更好的促进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调整与升级,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十二

一、构建非正式数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1. 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 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和力所能及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如幼儿可以在入园时, 午饭后或离园前到数学角去玩天平, 操作、比较物体的轻重 (见活动一) ;和小朋友们玩“插花” (见活动二) 和“数字娃娃” (见活动三) 等游戏, 以发展有关数学经验, 体验数学的乐趣。这些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 又大大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 能有效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非正式数学活动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体现不同层次的操作, 它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完全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材料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都有所收获和提高, 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另外, 非正式数学活动能够克服正式数学活动因受到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和目标的有效达成等因素的制约, 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往往很难兼顾到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的弊病, 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

3. 能对正式数学活动进行适宜的补充

将数学内容融入幼儿的生活, 提供材料让孩子动手操作, 可以帮助孩子反刍巩固正式数学活动所学的知识, 发展幼儿运用数学的能力。

4. 能调动多主体参与活动

非正式数学活动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可以调动多主体积极参与活动。如孩子们自己在玩“跳格子”等游戏时, 可以认知基数、序数等;在玩撕纸的游戏中可以认识几何图形, 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有规律的排序等。家长在家可以利用扑克牌和幼儿玩“钓鱼”等游戏, 从帮助孩子巩固对基数和序数认识, 也可以利用“掷骰子”等游戏玩数字比大小或练习加减运算等。

二、构建非正式数学活动课程的原则

1. 适宜性。

虽然非正式数学活动以其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等因素的限制而彰显着自身特有的魅力和价值, 但在实际操作时, 教师仍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 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发展特点来提供适宜的材料, 让幼儿在明确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探索、交流来发展数学经验,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 间接指导性。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 在没有成人的帮助情况下可以自然地获得很多非正式数学的知识和经验, 特别是如果环境中提供了有关的刺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儿童的数学知识并不是完全靠自己, 或以偶发的情景下来学, 成人有意识的指导也极为重要。”[1]但指导要体现间接性, 即使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困难, 教师也只能旁敲侧击, 要留时间给幼儿自己去思考、发现, 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3. 相辅相成性。

非正式数学活动是对正式数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因此, 无论是材料的选择、操作的要求和规则, 还是目标的确定, 都要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拓展和巩固与正式数学活动有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达成正式数学活动的目标。相应地, 在非正式数学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可以通过正式数学活动来学习。

4. 家长参与性。

当前家长参与课程构建已经是一种趋势, 对于非正式数学活动课程的构建不仅不例外, 还完全可能。因为现代数学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儿童学“生活中的数学”,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而且家长参与课程建设, 可以了解孩子的数学学习内容, 增进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获得正确的教育理念, 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课程开发。

三、构建非正式数学活动课程的策略

1. 变废为宝, 创设良好的非正式数学活动区域环境

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创设环境, 可以让幼儿在多种材料的操作中, 发展数学经验, 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如我们利用幼儿家中都有的可乐瓶, 在上面开口处剪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再利用平时布置活动室时剩下的彩色卡纸的边角料, 剪成各种形状的图形让小班孩子将相应图形的纸片投放到相应形状开口的可乐瓶中。再如, 我们利用保鲜膜中间的纸棍, 将其锯成长短粗细不等的材料, 让幼儿比较长短、粗细、高矮并按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 等等。

2.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材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因此在选择数学内容和投放的材料时要进行分析, 进而制定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非正式数学活动课程实施的进度安排表和支持策略。如小班幼儿刚认识数字1~5, 能区别1和许多的关系, 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数数小手指、给手指套上指环、选择色彩鲜艳的卡纸做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给“小动物喂食”等游戏。大班幼儿已有一定数学知识和经验, 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投放一些材料让他们玩“超市”等游戏进行人民币的兑换、进行加减运算等, 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 通过操作蕴涵教育价值的材料, 体验构建数学经验, 获得发展。

3. 将非正式数学活动渗透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之中

数学和幼儿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幼儿的在园生活有许多零碎的时间段, 如课间、入园、离园、午睡前后等,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安排幼儿玩各类游戏, 如玩手指游戏, 感受自己身体器官的数量及对称性;在“点名”“报数”中学习巩固数概念;玩“套圈”“给小动物喂食”等游戏复习巩固数物及图形对应;而小小的一副扑克牌则能让孩子玩排序、相邻数、比大小等各种游戏。

4. 孩子和家长参与课程研发

周围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的现象和事件, 这些现象给幼儿提供了接触数学的大量条件机会。如:家长接送孩子时可以顺数、倒数楼梯有多少级;平时乘车可以让孩子知道乘的是几路车;说说自己家的门牌号;在家让孩子摆碗筷巩固孩子的一一对应和量的守恒的认识;外出散步可以让幼儿测量距离的远近和树木的粗细……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掌握数学知识, 可以达到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 在玩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建议幼儿园各年龄班都能将数学学习内容及目标告知家长, 并力荐家长在家和孩子共创环境、共同游戏, 并将自己创设的游戏及材料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附活动:

活动一:轻与重

目标:运用测量方法区分物体的轻重。

材料准备:玩具、自制天平秤、弹簧秤、记录卡、笔。

操作方法:将不同的玩具尝试用目测、掂量、称的办法区别它们的轻重, 还可随意选择其他物体尝试。

指导要点: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 应做好记录。

活动二:插花

目标:

1.在目测数量的基础上, 放入等量的物体。

2.发展幼儿目测数群的能力。

3.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材料准备:贴有小花的薯片罐、塑料管小棒、小花卡片, 彩色纸若干。

操作方法:先目测薯片罐上贴的花朵数, 接着往瓶中插花, 边插边数, 直至瓶中的花朵与瓶上的花朵数相等。

指导要点:插花时, 一定要边插边数, 直至瓶中的花朵与瓶上的花朵数相等。

活动三:数字娃娃

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材料准备:一次性纸杯, 一次性纸盘。

操作方法:

玩法一:任意拿一个数字娃娃, 找出它的邻居。

玩法二:10以内单双数排列。

玩法三:1~10顺数、倒数、排序。

玩法四: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玩法五:加减法的练习。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想出更多的玩法。

参考文献

[1]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85

13.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十三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数学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下,课时增加,资料泛滥,学生和教师在数学的学与教上是十分辛苦的,但获得的数学教育效果与所付出的辛苦是不成正比的。高耗低效的熟练度训练己成为阻碍素质教育的痛疾,因此,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数学 教学 创新 方法

对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二,开展数学实验,加深理解,促进交流;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

四,释放作业权,落实强化训练。

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教师的教学观念反映着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看法。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受学校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影响越深,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这种观点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重知识而轻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解题的训练而轻数学的应用。这种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形成“数学证明只不过是用来检验教师或课本提出的命题”的信念,甚至对证明产生厌倦等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理解只能剩下两个字“解题”,加上“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师生们品尝不到数学味道的精美,更不用说带领学生到现代数学的原野上去领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意境,去汲取思考问题和解,因此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另外,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做为研究数学的持久性动力。所以要提教学效率首先要有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他们有“数学无用论”的信念,虽然迫于各方面的的压力,会强迫自己认真学习学,但经常会出现眼睛盯着课本,心思却不在上面的“走神”状态。其后果就是其一,课堂上仅是“认真听、仔细记笔记”,主动积极思考的成分很少,基本的公式不能在课堂内消化,需要不断的重复,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态不能及时得到好的考试成绩的强化,会很容易容易放弃。因此老师要增强学生面对数学困难的信心。

二、开展数学实验,加深理解,促进交流

“数学实验”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辅助手段,它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数学实验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得到良好的.认知培养,其核心是对自己思维和行为的自我监控。数学实验因其问题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研究”,都有所得。二是数学中的变量,由于其动态的复杂性往往无法在黑板的板书中完成对它的刻画,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动态功能描述客观数学变化现象,从而对这种现象的某些规律做出预测和判断。即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化”,从中获得对数、形的观念,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进而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通过数学实验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三是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在探求轨迹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作出了不同的结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气氛热烈.最终得出完整的答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同伴合作能力。因此数学实验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的目的。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的物质实践方法,掌握数学研究的规律,培养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够解决学科的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并检验和论证问题的结果。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的教学传统,它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优异的成绩,在奥林匹克竞赛中频传捷报,在过去几十年中数学教育方面几次大型国际比较研究中,中国学生都表现出比西方学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但是.笔者在日常听课、自己教学及和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我们的课堂虽也有提问,有时觉得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都有积极的回答,课堂气氛也不错,可就出不了成绩。再仔细去回味教师所提问题,发现我们的提问仅处在“启而不发”的水平,或是提问过多、过细,过于指向问题的答案和知识内容本身。而较少指向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我们认为,相对于结果启发式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的问题。因此,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非常有必要,这时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四、释放作业权,落实强化训练

上一篇:智慧机场综合解决方案下一篇:真正成熟的职场人,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