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报告

2024-12-15

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报告(8篇)

1.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报告 篇一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10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15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54%,提高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无锡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530”计划(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领效应明显,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6000多名海外留学归国

人才。昆山市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坚持政策留才、事业留才、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完善人才利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借助最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高新园区是江苏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江苏省共建有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高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占全省总数的43%,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有1/4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3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

大力扶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昆山市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非营利公益法人性质的昆山工研院,每年投入10亿元,为小核酸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等五大创新领域提供研发支持和产业化培育,重点推进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等功能建设,成为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无锡市大力开展机制灵活、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和创意园区(被称之为“PARK”)建设,目前PARK园区数目超过50家,2010年完成营业额180亿元,入驻科技型企业37000余家,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

江苏R&D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R&D经费支出达到858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占到全社会投入的80%,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江苏注重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江苏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无锡成立科技支行,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无锡市还积极推进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工作,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可贷可投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已有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家获准筹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金达33亿元。此外,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75家,管理资金588亿元,成功培育了无锡尚德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沙湖创投中心,每年用1亿元资

金奖励创投,培育了70家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梯队。

(五)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修炼内功,也注重借助外力。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占比较大的情况下,江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升跨国公司对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昆山通过举办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洽谈会、组织内外资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快产业配套、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嫁接”步伐,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融合发展。无锡引进42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75家在无锡的跨国公司R&D投入远高于内资企业。2003年以来无锡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9%,明显高于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6%和内资企业7%的水平。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

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商务生活成本偏高、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企业家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有待探索

江苏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和争议。比如,昆山工研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运作模式相对单一,其他经费支撑相对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研究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政府支持和其他经费来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和地方在基础性研发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是新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突破不够

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医药产业97%以上的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的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外国高端设备问题频繁,维修还必须由设备提供商承担,维修成本高昂。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

多年来,江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其作用进一步凸现。相比而言,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仍显不足。在风险投资上,基金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销售规模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对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区域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瞄准国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创新制高点。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集中集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国家创新引领区域创新,以区域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与完善。

(二)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

着眼于攀登产业竞争的技术高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高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资金、政策、法制等创新环境,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面向小企业的研发服务、产品设计等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托重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

(三)将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业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完善为创业者的服务,如配备行政助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创业者对政策的了解和文化融合。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进一步降低激励门槛,优化激励审批程序,对获股权形式奖励的激励对象给予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放宽3~5年长期居留许可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创新投资资金规模,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用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等“软投入”的支持比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券商、保险和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经常性对接机制,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实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增强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鼓励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包括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分割等在内的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将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中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努力培育领军企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发展。强化产业信息公开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各地区错位、特色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广东发展研究数据库编纂 2012-04-17

2.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报告 篇二

近年世界经济复苏不均,国际市场波动和需求疲软明显,经济回暖有待时日。国内经济正转向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且伴随着深刻的结构和发展方式及体制变化。同时,新的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渐成型,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经济活力增强、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

许多行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和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需思路清晰地走出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在汕头潮南区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家谈得最多的话题是转型升级,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企业转升。

究竟粤东西北传统产业如何走出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地方政府如何作为,本文试图运用集群升级理论,利用近几年对粤东西北传统产业发展的观察,尤其是对汕头潮南区持续一年多实地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回答上述的问题。

汕头潮南区的案例

(一)传统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潮南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是粤东古邑和著名侨乡,侨资侨力、民资民力基础雄厚,拥有“百年商埠”的美誉,2003年3月从原潮阳市分拆出来的新设区,下辖11个镇(街道)232个村(居),总人口13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15万人,非农人口20.06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20多万人,是全国著名侨乡,在国内其他地方工作生活的潮南籍乡亲也达120多万人。

潮南产业发展于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初,众多潮南籍海外华侨纷纷回乡投资兴业,创办了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三来一补企业,开始承接海外订单,活跃市场并带动了内资企业的发展,渐成以非经济为主工业体系,基础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完善,集聚效应凸显。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文教用品、日用化工、塑料制品、电子电器、印刷包装六大优势产业的区域经济特色并成支撑潮南经济发展主力,民营经济较发达,品牌经济较快发展。潮南区拥有5个中心城镇,3个纺织服装名镇,3个科技专业镇。六大产业分布均衡,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至2014年底,汕头潮南区列入预计范围的工业企业4,742家,从业人员16.3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708.54亿元,同比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8.04亿元,同比增长38.7%;完成外资出口总额8.45亿美元,同比增长1%;实现利税34.46亿元,同比增长8.6%。全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在潮南主行业中逐步占主导地位提升了地区工业竞争力。另潮南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电商产业不断壮大,一批电商平台崛起,“淘宝村”数量占汕头市70%。

潮南区峡山街道“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两英镇“中国针织服装名镇”、陈店镇“中国内衣名镇”称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个“国家级”专业镇称号的地区,被评定为“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据潮南2014年底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11个镇(街)中已有超过四分之三的镇(街)拥有纺织服装行业,共有纺织服装产业链生产企业1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7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

(二)潮南区政府推动集群升级的战略举措

曾与许多传统产业一样,潮南产业也面临劳动力成本和原料价升、土地供应渐缺、环保压力增强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等压力。为助企脱困,区府实施产业集群转升战略思路是“三个转变”和“五个提质”:由靠要素投入转向靠要素组合优化;由靠二产带动转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由靠增耗物质资源转向靠科技、劳动者素质、管理提升。潮南区府主要实施了如下计划:

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并与电商融合发展

一是企业技改创新促优势传统产业改升。2014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核准备案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1.6639亿元;40多家重点企业投资扩产8亿多元,新扩进厂房7万多平方米,引进先进设备400多台(套);新增三椒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培育“四上”企业16家,引导160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二是新一轮技改开展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调查,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313家,有技改投资意向的企业5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132家,有技改投资意向的企业35家;推荐12项申报新一轮技改,计划总投资达到14亿元。

组织企业参加“广货网上行”、“汕货网上行”发展电商产业,美莱顺内衣城、电子商务港获汕头市电商示范平台称号;芬腾、曼妮芬等企业在“双十一”单天网上销售额均突破4千万元;潮南简朴村等7个村入全国211个淘宝村行列,活跃网店达到1,106家。在实地调研时穿过潮南的324国道旁,一座14层高的美莱顺内衣商贸城已建成并专留电商楼层。

2.培育区域品牌

潮南的做法是将专业镇聚合成区域品牌。早在十多年前,实施名牌战略的潮南就有民企万余商标品牌闯市场的佳话。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峡山和胪岗精细化工、文具用品,两英针织服装,陈店文胸内衣和电子电器,司马浦人造丝花,井都水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区域品牌专业镇,渐显集群效应优势。素有“粤东第一品牌大区”之称的潮南区以品牌为经营核心,靠科技研发,打造出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品牌,如“拉芳”、“金万年”、“大印象”、“雅倩”等,其中既有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也有省名牌产品。同时,该区还引导知名品牌做好深开发扩效应,品牌优势转为行业和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品牌。

3.建构公共服务平台

有句老话叫做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搭的这个平台应有公共服务的特性,才能合力发展促产业振兴。潮南一是建区便民服务中心,设50个对外服务窗口,进驻单位38个,2014年3月试行6月正式运行,进驻行政审批、备案服务事项409项,累计办理事项2,500多项,限时办结率100%。二是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形成区镇两级网络提供技术、政策、法规咨询,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管理、信息等社会服务。三是架起从原产地到消费终端最经济、快捷、高效的互动平台,如美莱顺(国际)内衣城一期有近300家企业设展交易。

潮南为产业转升从2012年起开建一个总投资额达4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400亩的中国潮南纺织产业创新基地。该基地由国际轻纺城、纺织服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物流中心和轻纺服装企业总部基地四大部分以及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构成,建成后将通过搭架公共服务平台,打通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沟通及服务屏障。通过建设纺织工程设计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纺织品流行趋势研究和信息发布中心,纺织品人才培训中心等,为纺织服装行业研发创新、质量检测、生产营销、电子商务等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产业联盟联合进行贸易接单、新品开发和品牌推广,形成创新开发的集约效应。潮南2014年还开建一个规划占地面积达3650亩的汕头市纺织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引导纺织印染企业入园解决工业排污达标促行业集序发展。

4.完善生产配套

以潮南文具产业为例,为产业发展辟绿色通道;规建一个立足国内、服务全球的文具及辅料一站式批发市场,使企业足不出区就可将产品打进国内外市场;制定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优惠措施促企上市融资。

潮南文具私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步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民营经济活跃,文具产业快速发展。现有文具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2009年文具产业实现总产值70余亿元,占据全国文具行业约20%的市场份额。目前潮南文具行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和“广东省著名商标”9个;2个产品分获“中国名牌产品”和“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4家企业获得“中国十大文具品牌”称号。文具已成为潮南专利申请量最多的行业。

领先的行业规模优势使潮南渐成全国文具重要生产基地和品牌集中地,目前已形成从产品原料零件包装到运销等专业分工协作的完整产业链。

5.技术标准战略

潮南牙刷产业得益于技术标准战略引进,这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成区域品牌。在广东雪洁日化用品有限公司,广东三椒日化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潮南有32个牙刷产品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生产,增强了产品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潮南30家牙刷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省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拥有广东著名商标5件,涌现雪洁、三椒等牙刷名企。标准化生产更扩大潮南牙刷知名誉度,近年潮南牙刷产业异军突起,渐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牙刷产业基地,使得参导国标和行标准制订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潮南的广东金万年文具有限公司参与制订中性笔等6个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赢得文具行业“话语权”,潮南峡山另一家龙头企业广东美标服饰实业有限公司被国家有关部门选中参与起草了睡衣和针织家居服国家行业标准。

(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战略的效应

1.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带动

有一家潮南企业的转型升级走出了这样的创新路径,20多年前,潮南两英镇人陈少和与家人一起,靠着海外亲戚资助的一笔钱开了家庭制衣坊。经市场洗礼至今,睦隆制衣有限公司已是有近千名员工的大型企业。“睦隆世家”是睦隆公司2004年自创品牌,已入选全国十大家居服装品牌。此前该企业靠生产男装再批发但利低,后来利用本地内衣产业集群优势创牌步入快车道,连锁专卖店6年来已遍布全国除台湾、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市区,总数近500家。在睦隆公司有专业的设计团队不少款式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潮汕文化重视家庭,睦隆家居服在设计中也就有意识地融入“家文化”观念,这一创意让睦隆取得了不小优势。陈少和的创新领先感悟是“人家生产时我们创牌,人家做品牌时我们重销售,人家做销售时我们推联营。”接下来两年争取网店销售额和实体店能做到1比1。在潮南区的两英、峡山、陈店等纺织服装专业镇,像睦隆等企业这样转升创新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还有不少,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如广东金荣华实业有限公司和广东康氏实业有限公司等构建了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正是有众多企业家的开拓才铸就潮南的产业不断创新发展。

2.对环境和城市化的影响

(1)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潮南抓住汕头特区扩围契机实施反哺工程推城乡建设,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保洁及垃圾填埋工作,建成了3个垃圾压缩站。还有供电交通项目溪河浚深和清淤等,现中心城区实现24小时内连续降雨100毫米“无内涝”。

(2)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潮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相当于给所在村引进一个让群众长期得益的工业项目。又如首期投资2.56亿元的潮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用10个月时间建成并正式招生办学等,潮南规划迎来海内外乡亲人心回归,资金回流参与家乡建设。走进潮南城区调研,一座座高楼拔地而建,一条条道路旧貌新颜,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让人感受到新型城镇快速发展的“脉动”。潮南区作为一个新设区,基础差、底子薄,且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比例大,城市化水平低区情杂,区委区政府做每件事情都实打实地推进见效,2011年提出的“城市提升、产业优化、民生为先、管理创新”四大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

总结与讨论

(一)潮南的经验是否有典型意义

首先,目前粤东西北的产业类型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而潮南的纺织和文具等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其次,粤东西北的产业组织形态集群化的特征明显。

粤东西北加快发展绝非仅靠几大项目上马,而是战略新兴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比翼齐飞,是囊括一、二、三产业的整个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其中的传统产业应为重中之重,粤东西北拥有不少声震全国的传统产业集群,它们都面临着创新转升以赢得市场与尊重。传统产业分布粤东西北各地,潮南产业就是典型的传统产业集群。那么,潮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二)潮南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诠释

基于潮南的经验,对于传统产业为主又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而言,目前阶段转型升级比较合适的选择是实行集群升级,而非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的价值链置换的产业升级。从潮南的产业转升到商贸和时尚风尚,实际就是在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上的转升。

因此,借鉴潮南的经验,我们在考虑产业的升级转型时要扎根传统产业,像潮南以传统产业为主且已成产业集群化的地方,目前应将致力于集群升级创新路径上,转升即是在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上控制制造业的增长,投入人财物力研发和品牌建设,适时适度转移一部分生产环节转向发展总部经济,才能有产业发展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果没有当初充分发展的潮南工业产业,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商贸和未来的时尚风尚潮南,虽让世界着装关注时尚风尚潮南尚是一个梦,由于这个梦有潮南产业工业和商贸做基础,更有可能梦想成真。

(三)政府在集群升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政府首先要区分集群发展过程中企业需其它机构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分为私人的、准公共的和公共的三类。对于前两类产品或服务,政府应该引入和扶持赢利性的服务机构和支持行业协会或商会去提供。对于纯公共产品,如建设工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污水处理等主要应由政府直接提供。

据对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有关研究,人们发现,大多数集群是市场选择自发形成的,但集群升级却有赖于相关机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潮南区府意识到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制定了集群升级的战略,宏观层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微观层面出台各种措施帮助企业创品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服装和布料、辅料配料市场,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内衣家居服装节,设立汕头市纺织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和建设“中国潮南纺织产业创新基地”等等。

值得一提的,潮南区政府近年来的实打实各种做法,千方百计的推进办法,不是将近期得益作为最大化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将之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抓手,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就像集群的经营服务者,只不过它追求和获取的不是产销利润,而是区内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税收、就业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社会经济效益。例如潮南创新管理不走老路,着眼发展和管理前沿,创新了在全省成立了首个区级公益基金会的反哺工程以及土地统征、园区建设、信访维稳等方面的管理发展新路子,并且一件一件干出成效。产业发展转升无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越来越好的潮南环境能孕育出产业并不断创新发展。

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粤东西北产业转升过程中的政府服务须向珠三角学习取经。例如东莞几个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前茅的镇,如长安镇、石龙镇都形成了产业集群,石龙是电子信息产业,长安是机械制造和五金模具产业,这两个镇的集群产值都超百亿,都有在集群发展过程发挥引导作用的当地政府,如石龙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长安镇则通过经营现代化的工业园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设施。因此,政府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集群经营服务者的角色是值得借鉴的,他能经营出产业欣欣向荣的一方沃土。

(四)潮南创新产业转升路径的秘密

目前,潮南区的企业正在经历一场优胜劣汰的嬗变:从“三来一补”到自创品牌,从家庭作坊到全国连锁,从做产品到做市场、做标准……一条以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通过成功企业的实践而逐渐清晰。

集群升级的一个层面是从生产到自有品牌的功能升级。潮南的专业市场和上述介绍的潮南区政府创品牌的一系列举措,无疑是推动潮南产品成功地从无牌到名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潮南产业转型依托国内市场也十分重要。有关研究显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之所以无法摆脱贴牌生产的命运主要是因其国内市场狭小,而我国有巨大消费市场且消费力日增。品牌一般需经地区到全国到国际的发展,没有经历国内市场的洗礼,想一步登天成为国际品牌难之又难。相反,长城集团是“瓷都”潮州的工艺陶瓷龙头企业。由于信誉好、客户稳定,金融危机对其出口影响不大,但他们仍然决定开拓内销市场。2012年以来,长城集团已在广东、广西等多个城市建起了50家“长城瓷艺”直销连锁店,并计划在5年内建成1000家,在国内打响“长城瓷艺”的品牌。

在国内销售是潮南产品实现从生产到自有品牌发展的重要条件,正是有国内多家品牌专卖店做基础,品牌才得以走向世界。因此,贴牌为主对外依存度高的传统产业应借鉴潮南的经验,重视开拓国内市场打造品牌完成功能升级,对国内市场的辽阔肥美天地不可视而不见。

(五)完善产业配套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关键

哈佛商学院对全球八百多个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对集群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有生命力,发展势头好的集群有较完善的配套。整体上集群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要素和需求条件,但集群竞争力有强弱之分。关键看当地的配套条件、发展战略及服务支持,过分靠要素和需求的集群难以为继。在我们的调查观察中发现,粤东西北有的地方政府官员目前还较局限于关注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紧张等要素问题。要素和需求条件是刚性的较难主观改变,而其它条件如完善配套网络、形成竞争合作格局,引导企业长远发展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在这方面政府可做,也只有政府能做。

布料、辅料、配料专业市场、构筑公共平台、引进各种机构为企业提供研发、信息、培训、产品展示等服务,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内衣家居服装节,引进扶持配套生产企业和物流、 仓储、配送、货运公司等具体措施,缔造了一个完善的生产网络和机构支持网络,为潮南的产业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这才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又如在2012年,已开业10多年的粤西湛江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将所有冻虾交易都迁移到了市区外围的宝满冻品中心。如今,一个集产品加工、海洋生物技术、投融资、运输及相关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海产品产业平台正在新市场逐渐成形。这其中,地方政府大有可为。

3.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报告 篇三

一、美国专利商标局对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的定义

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除非另有说明以下简称“专利”)帮助权利人保护发明和创新过程的权益。由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授予的专利使其拥有者可以“使用法律手段在全美境内阻止他人制造、使用、兜售或直接销售该发明,同时也可阻止该发明在进口到美国的货物上的应用。”美国的专利可以颁发给包括个人、公司、大学、其它组织,或任何国家的政府分支部门在内的发明人,这些发明人可以转让其专利所有权。依靠2004至2008财年的基于NAICS的专利数据来界定专利密集型产业。由于一个专利可以被应用到不止一个技术领域,它可能与多个产业发生联系。由于在植物新品种或外观设计上没有类似NAICS的索引,我们的分析只涉及专利(译者注:包括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这种做法将专利分析严格的限制在制造业当中,因为索引系统只与制造业的专利相关联。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依靠专利技术,但这些行业没有被我们所采用的NAICS索引体系所囊括。我们设计了一个产业的专利指标“专利密度”,其定义为:五年内根据NAICS分类的专利总数与该产业平均就业数的比例。因为就业是衡量产业规模的指标,将专利数除以就业数这种方法可以使专利创造活动与产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有标准可循。这种方法有助于将所有产业放在平等的平台上,由此,专利最密集的产业不是拥有最多专利的产业,而是那些每单位职务拥有专利数最多的产业。

该报告在NAICS产业分类的最广泛层级上进行的,其结果包括四位数产业,一些单独的三位数产业以及三位或四位数组合的产业。

商标。每一个注册商标都可以说明此商品或服务的种类,这些被保护的标记被用于商业当中。基于行政上的便利,美国专利商标局将商品和服务商标进行分类,注册商标申请人必须根据分类提供各类别的单独描述并单独缴纳申请和维持费用。这使得从事商标注册数据的工作不同于从事专利数据的工作。

采用认定商标密集型产业的方法与分析专利时的方法类似但有所不同。在专利分析中,每个专利仅计数一次;在商标的计算中,每个标志在它所属的每个类别中计数一次,由此商标可能不止一次被计数。由于不容易确定哪些商标的登记类别更为重要,使用目前最可行的方式——基于收费系统的实际情况。由于每个商标登记类别都规定了缴纳给美国专利商标局固定申请费,商标登记的类别越多,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缴纳费用的次数也越多。运用缴费次数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基于知识产权密度的措施,此方法也是研究商标和专利一直遵循的方法。此外,为了做一个敏感度测试,我们发现用不同方法计数专利和商标,比如采用专利总数统计法,结果类似。

由于注册商标是按类别划分而不是按产业划分,所以美国专利商标局NAICS索引中没有相匹配的数据。由于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不存在一种简单的方式将注册商标按产业列表,也无法按产业来衡量商标密度。由于衡量商标的使用是一门新科学,我们选择了全面囊括的方式,制定了一个三管齐下的办法来确定商标密集型产业。

USPTO使用了三个相关但不同的方法,采用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有注册商标的公司的不同样本。第一种方法最接近用以界定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方法。从一套完整的注册商标数据开始,通过上市公司的名字将它们与一个单独的数据库相匹配,数据库中包含该公司所属基础产业和员工人数。这些数据使我们能够以产业及与其相匹配的公司计算出商标密度。第二种方法,先列出由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供的商标注册数前50的公司(其中,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包括上市和私营公司),然后再列出反复出现的产业。为了弥补前两个方法忽视了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的公司的缺陷,第三种方法重点放在从2004至2008财年全美公司注册商标的完整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上。

版权。美国界定版权密集型产业的方法大量借鉴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版权产业对经济贡献调查指南》中的定义。Stephen Siwek在名为《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的一系列报告中用这些定义来解释美国经济。这些前人的研究构成我们的分析基础,然而,关于版权密集型产业的定义,我们使用了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更为狭窄的定义,重点放在了产生版权作品的产业和排除了多个与发行版权作品相关的产业。这种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南的偏差是必要的,以保持本报告专利密集型与商标密集型指标的内在一致性。

二、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

就业。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一共提供了2710万个就业机会,占到了美国经济当中全部就业机会的18.8%。该定义中的工作机会不仅包括领工资的工作,而且还包括自由职业者和无酬家庭工作者(注:为家中事业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但无薪酬)。这种劳动市场分析经常忽略自由职业者,他们是版权密集型产业当中工作人员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商标密集型产业的工作人员来源。

教育程度。在充满竞争的劳动市场里,工资与员工的生产效率紧密相关,教育程度通常用来衡量员工技能和预期生产效率。因此,可以预料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里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高的教育程度。数据显示,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里年龄在25岁及以上的员工当中有42.4%的人拥有学士或更高的学历,而私营的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这一比例是34.2%。版权密集型产业的员工是这三种密集型产业当中拥有高学历人数最多的,有61.2%的人取得了学士及更高的学位,只有不到1.7%的人没有取得中学学历。专利密集型产业和商标密集型产业中从业人员至少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38.7%和38.8%。

外贸。尽管从贸易统计数据中看不出进出口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但是美国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美国贸易的一个主要部分。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总额是7750亿美元,占到了美国商品出口总额的60.7%,同时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商品进口额为13360亿美元,占到了美国商品进口总额的69.9%。2000年到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出口增加了52.6%,同时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进口增加了61.6%。

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商品几乎99%来自制造业,其余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软件印刷。半导体和电子零部件的出口领先其它产业,价值640亿美元,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商品出口的8.3%(见图9)。接下来较大的出口类别依次是基础化工产品生产(584亿美元)、汽车制造(524亿美元)、药品生产(494亿美元)和计算机及周边设备(441亿美元)。

三、对江苏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启示

江苏省经济发展中需要注重制造业向自主知识产权密集型转化,而在转型升级中,确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找准方向可以集中发挥优势。在建立该体系中,美国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界定方面做出的探索值得借鉴。

4.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报告 篇四

当日,天津联合冶金商品交易中心签约仪式暨荣程集团“四位一体”服务平台新闻发布会在天津荣程集团时代记忆馆举行。张祥青会上致词时说,有国家和天津市良好的政策支持,有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利好前景,就一定能挑战低迷的市场。

荣程集团是天津市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位的民营企业,是以钢铁为主业,涉足科技金融、文化健康、资源开发等多领域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从实体经济发展至今,已走过了20个春秋,从单一行业到相关多元“四位一体”的模式,从几十万元的销售收入到现在的500多亿,扎根天津发展13年来纳税总额累计已超60多亿。

天津荣程集团副总裁、互联网金融研究室主任宁志刚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天津联合冶金商品交易中心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形势下,荣程集团积极探索由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传统钢铁产业与互联网新经济的有机融合,创新发展钢铁新型平台服务业的成果之一。

在此次会上,天津联合冶金商品交易中心与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物产友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天津联合冶金商品交易中心将充分依托天津市“区位、政策、港口、资源”等优势,拟定推出“招标竞价、挂牌交易、排产交易”等交易模式,并提供“协议交收、仓单融资、第三方物流”等系列配套服务。沿着“现货化、集成化、立体化、金融化”的发展方向,结合融宝支付平台、融通物贸大宗商品电商平台以及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带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服务的综合发展,打造一个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四位一体”综合服务平台。

天津荣程集团董事长张祥青告诉记者,“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金融新经济的集成创新,是行业内企业和区域内企业共同创新、联合发展的新平台。

5.加快转型升级 振兴传统产业 篇五

——关于诸暨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诸暨市委党校课题组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传统的纺织业如何转型升级?围绕这个问题,由省委党校、绍兴市委组织部、绍兴市委党校和诸暨市委党校组成的联合课题组,于2009年5月至8月就诸暨市纺织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开展了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深入研究。

一、诸暨市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

纺织工业作为诸暨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已经形成织布业、服装业、袜业等产业集群,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到诸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一半,在绍兴、浙 江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份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外需萎缩的同时,诸暨市纺织产业自身产业结构、经营管理模式、技术、人才、品牌等存在的矛盾和 问题进一步显现。

(一)产业层次较低。诸暨市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投入少、技术简单的成品加工制造,整个产业中织造占56.5%,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调研显示,90.7%的产品平销或滞销,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单位利润微薄。

由于产业层次较低,致使诸暨市绝大部分纺织企业陷入降价、跑量等不利局面,在获取自身正常利益中处于弱势地位,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

(二)企业实力总体偏弱。诸暨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8%以上,企业内部管理以家族制为主,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性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资本运营方式单一,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微型企业占80.2%,大中型企业不到1%。

(三)各类人才相对缺乏。诸暨市纺织企业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率达54.7%。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中,外来农民工居多,流动性大,素质总体偏低。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所急需的科研、国际营销等高级人才相对不足。

(四)研发能力普遍滞后。诸暨市纺织企业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形式是购买新设备和仿制新产品,占59.4%。84.2%的企业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或低于 行业平均水平,中低档产品占96.7%。91.6%的纺织企业没有科研投入,产业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小于1%,远远低于国际2%~5%的水平。

(五)品牌运作水平不高。尽管诸暨市纺织产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26只,中国名牌产品12个,但在全国有影响的只有“步森”、“太子龙”、“洁丽雅”等,还没有一个国际品牌。调研显示,48.4%的企业不打算培育品牌;有品牌并计划进一步提升的只占8.2%。

二、诸暨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诸暨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应是:有保有压,创新创牌。一方面研究制订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 造提升袜业、贡缎、服装等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进技术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全力培育诸暨市纺织产业驰名中外的区 域品牌。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具体对策如下:

(一)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推进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人才、信息、技术、产品检测、品牌、电子商务、金融、市场、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现有的10~20家纺 织原辅

料龙头企业的技改支持力度,开发设计出高技术含量、绿色环保的高支棉、精梳棉、超细纤维等新型原辅材料;引进、设立纺织研究机构,重点加强对原辅 料、定型、功能性整理等技术和符合国际、国内消费潮流的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引导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设立外贸公司或者“走出去”投资办厂,增强自营出口的能 力,扩大产业的销售主动权;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可按照销售额增量的多少给予一定奖励;引导有开发能力和投资实力的企业进入产业用布领域,为汽车制 造、宇宙航空、食品加工、建筑、农业、医疗、制药、体育运动等领域的某一行业生产具有专业要求的产业纺织品。

(二)规范市场行为,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平环境

相关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打击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偷税漏税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要严格监督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劳动安全等标准 的实施,防止企业成本社会化所导致的恶性价格竞争。劳动、质监等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督相关标准的实施,促进纺织企业成本的正常化和公平化,从根源上“倒逼” 企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

(三)运用整合营销手段,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

在加大对企业品牌保护和扶持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纺织产业发展论坛、贡缎布高级研讨会、袜业博览会等整合营销手段,也可以主动走出去加强与诸暨市企业出口较多和重点投资的国家、地区的官方联系,对外树立和推广知名的区域品牌形象。

(四)强化完善行业协会,更好地服务于纺织产业

制定行业准入、价格自律等市场规则;做好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与应诉等工作,对重点企业、主要产品、主要市场实行跟踪监控,建 立预警机制和主要市场贸易壁垒数据库等;组织套期保值、风险防范、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等学习;开展品牌运作、经营模式、资本运作等主题交流;加强技术、质 量、销售等行业培训;增进政府与企业的联络沟通;通过多种活动载体促进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合作。

眼下已是12月中旬,距离冬至也不过一周时间,传说中的“千年极寒”虽然明显迟到,但诸暨市纺织服装行业却早早地迎来了“暖冬”。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明年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排满了。

“早在八九月份的时候,不少纺织服装企业的订单基本就已经排到了明年。”纺织服装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冯国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流传的“千年极寒”天气的 说法变成了现在的“百年暖冬”,不过企业生产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事实上,从订单情况看,企业早就迎来了“暖冬”。

据介绍,今年诸暨市纺织服装企业的效益普遍回暖。按照常理服装加工行业上半年生产冬装,下半年生产春夏装,但是很多企业现在还在生产冬装,原因之一就是,有些企业因为订单太多,把库存储备都卖光了,现在在抓紧补库存。

益宏制衣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服装出口不是很景气。今年销往瑞典等欧洲国家的夹克、棉袄都比较热,订单源源不断,已经排到明年6月份了。

据了解,诸暨市有服装企业913家,其中95%是外贸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主导产品是衬衫、西装、休闲服装、丝绸服装、针织内衣、无缝内衣。规模企业 中以生产羽绒服饰为主的就4家。前段时间也有一些生产冬装的企业在听信“千年极寒”的说法后,增加库存,希望借极寒天气火一把,结果却扑了空。不过从整体 情况看,整个行业和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形势都不错,“千年极寒”变成“百年暖冬”对他们影响不大。

据了解,今年1-10月份,全市纺织服装业已实现产值3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7.6%;销售收入334.3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55%;实现利润26.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8%。服装行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8%,销售收入也增长14%,实 现利润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

“今年从订单数量上看已经是„暖冬‟了,但是受美元汇率等影响,利润增幅还跟不上销售额增幅,企业还需要从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在创新中突围。”冯国说。

分析师和经济学家称,美国服装价格下跌的时代即将宣告结束,从今年春天开始预计将会上涨10%。在过去10年时间里,服装价格一直都在下跌,原因是温和的通胀水平和廉价的海外劳动力压低了服装的生产成本。

在最近一次经济衰退时期,零售商和服装制造商减少了服装装饰品,并试用混纺织物来压低价格。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商品需求增长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正导致零售商和服装制造商在削减成本的问题上捉襟见肘。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棉花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以上,触及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 时,其他合成纤维织物的价格也已经上涨了50%左右,原因是市场对替代性织物和混纺织物的需求有所增长。市场咨询公司战略资源集团(Strategic Resource Group)总裁伯特-弗里金格三世(Burt Flickinger III)称,在未来几个月时间里,预计棉花价格将上涨10%左右,其中最高涨幅将出现在下半年。

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抗皱男装现在的售价为88美元,高于以前的79.50美元。服装制造商利惠(Levi Strauss & Co)(LVISF)、VF Corp(VFC)、耐克(NKE)和美国零售业巨头杰西潘尼(J.C.Penney)(JCP)以及专门设计并销售各种流行鞋类的鞋业公司史蒂夫-马登(Steve Madden)也都计划提高产品价格。

在杰西潘尼和休闲服饰制造商Abercrombie & Fitch(ANF)本月晚些时候公布季度财报时,预计有关服装价格上调的更多细节内容将会浮出水面。

VF Corp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怀斯曼(Eric Wiseman)称:“我们所有品牌的价格都将有所上调。”VF Corp旗下品牌包括The North Face、诺蒂卡(Nautica)、Wrangler和Lee等。在牛仔裤的生产成本中,棉花价格所占比例大约为一半。怀斯曼曾在去年11月份向投资者 表示,牛仔裤销售额在VF Corp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大约为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将对服装制造商的生产方式造成影响。服装制造商正在增加人造丝等合成纤维织物的含量,同时减少玻璃珠及其他装饰品。此外,在服装颜色方面,购物者的选择也将有所减少。

在今年的假期购物季节中,服装产品的销售表现十分强劲,但零售商正试图看清楚这一季节中的消费者需求是否将可持续下去,原因是其担心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会扼杀这种刚刚萌芽的需求。

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发布的数据显示,棉花价格已经大幅上涨至15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在上周五的交易中涨至每磅1.90美元(约合每千克4.19美 元)。与一年以前相比,棉花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以上,超出在南北战争期间创下的每磅1.89美元(约合每千克4.18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迎合中低收入阶层购物者需求的零售店铺将面临最艰难的时刻。专注于提供企业重整和 财务顾问的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负责零售事务的董事总经理大卫-巴萨克(David Bassuk)称:“在过去许多年时间里,我们都已经习惯了通货紧缩。消费者将会感到惊讶。”

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2011年1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16.18亿 美元,同比增长38.58%,增速较2010年全年的23.59%提高14.9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82.43亿美元,同比增长47.48%;服 装及其附件出口13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3.61%。

业内认为,这显示出外部市场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相对较为稳定的刚性需求以及外部市场总体恢复较为理想。

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称,2011年开局纺织服装出口就保持高速增长态 势,主要受多因素影响: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超出预期,补库需求旺盛;二是纺织行业多年来积累的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三是去年出口大幅下降所带来的低基数效 应;四是企业议价能力有所提高,出口单价全部攀升。

尽管出口形势开局良好,但对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而言,两极分化的局面会在2011年加剧。第一纺织网此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反映,2011年年初订单情况良好,已做好扩产准备。同时,由于成本普升和人民币升值加快,中小企业普遍难以支撑,部分已经出现减、停产现象,其生存状况甚至可能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更为窘迫。据了解,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占主体,95%以上企业生产中低端的贴牌产品,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出口企业两极分化加剧,行业可能将上演“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大洗牌,产业资源将加速向大企业流动。

6.浅谈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 篇六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受制于外,无产品定价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面临破产,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探寻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变得十分迫切和需要。关键词: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对策措施

一,我国产业现状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为10.97:50.27:38.76,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

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一,把握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包括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对外转移,为我国承接更高的产业提供了机遇,我国要抓住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的比较优势构成,按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则,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层。

二、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体现规模经济,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多种经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同时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针对目前农村情况,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农村电气化, 为农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从而消化现有的过剩生产能力。中国具有一个广大的农村市场, 而且市场的潜力很大, 远未饱和。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 架设乡村电网, 建立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以新农村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路、电网建设除了能把农村地区大量需求潜力释放出来, 并且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高度劳动密集, 以使用农村劳

动力为主, 能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开展这些项目, 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并可能缩小城乡差距。

2、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

4、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方面是指通过创造性的知识集约化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出现经济服务软化趋势。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层次,加快服务领域的改革步伐。

5、继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任何国家,无论在其经

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把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重点。只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一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作用,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需求。二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诸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高速公路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大型客机对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6、政府发挥“经济总动员”的作用,举全国之力,为企业成长、发展排忧解难。我国政府具有良好的“经济总动员”基础。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我国政府应发挥良好的“经济总动员”基础,动员各级、各种新闻媒体的力量,宣传优势企业,树立榜样;动员所有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召开各种形式的企业座谈会,与企业平等对话,共同研判形式,商谈对策。

7.天津钢铁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篇七

天津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一)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我国钢铁产品产量累计增速比2012年明显回升, 产量绝对值保持高位。分品种来看, 生铁方面, 我国累计生产生铁70897万吨, 同比增加5106.5万吨, 同比增长6.2%, 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4季度生铁产量为16637万吨, 较3季度减少1260.9万吨, 季度环比降幅为7%。10月份生铁产量为5875.4万吨, 为4季度最高值。从季度日均产出水平来看, 4季度日均生产生铁180.84万吨, 同比增加10.97万吨, 环比减少13.71万吨。粗钢方面, 2013年我国累计生产粗钢77904.1万吨, 同比增加6249.9万吨, 同比增长7.5%, 较前三季度下降0.5个百分点;第4季度粗钢产量为18831万吨较第3季度减少886.2万吨, 季度环比降幅为4.5%。2013年10月份粗钢产量为6507.9万吨, 为第4季度最高值。从季度日均产出情况看, 4季度日均生产粗钢204.68万吨, 同比增加15.31万吨, 环比减少9.63万吨。钢材方面, 2013年我国累计生产钢材106762.2万吨, 同比增加11576.1万吨, 同比增长11.4%, 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4季度钢材产量为27354万吨, 较3季度减少269.4万吨, 季度环比降幅为1.0%。2013年10月份钢材产量为9280.5万吨, 为4季度最高值。从季度日均产出水平来看, 4季度我国日均生产钢材297.33万吨, 同比增加31.66万吨, 环比下降2.93万吨。

从整体角度来分析, 第4季度主要钢铁产品均呈现环比下降, 生铁降幅比较明显, 而粗钢和钢材降幅均较小, 钢铁产量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2013年国内钢铁产量保持同比增长, 且增速较2012年明显提高, 在钢铁行业供给过剩的背景下, 钢铁产量的再次增长使行业供需矛盾继续加剧。

(二) 天津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1-12月天津市钢铁企业单位会员统计数据显示, 生铁、粗钢、钢材、钢丝及其制品产量同比均有小幅增长;工业总产值及销售产值持续增长, 12月份产销率达到96.59%, 销售情况保持较好;钢材各品种占比在2013年12月略有变化, 中厚宽钢带保持第一的位置, 钢筋排名升至第二、焊接钢管排名第三。贸易企业购销水平呈增加态势。冶金建设企业生产运行情况良好。

2013年天津钢铁企业主要钢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较快, 生铁、粗钢、钢材、钢丝及其制品产量同比略有增产。生铁方面:1-12月累计生产2214.2万吨, 同比增加241万吨, 增幅12.21%。12月份生产171.09万吨, 同比减少19.76万吨, 降幅10.35%。粗钢方面:1-12月累计生产2356.97万吨, 同比增加155.87万吨, 增幅7.08%。12月份生产182.6万吨, 同比减少24.49万吨, 降幅11.83%。钢材方面:1-12月累计生产3182.89万吨, 同比增加211.31万吨, 增幅7.11%;12月份生产267.31万吨, 同比减少33.88万吨, 降幅11.25%。钢丝及其制品方面:1-12月累计生产90.23万吨, 同比增产15.64万吨, 增幅20.97%;12月份月产量为7.46万吨, 同比增加3.11万吨, 增幅71.38%。

天津钢铁产业转型发展中的新挑战

(一) 钢铁产业出口问题凸显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各国经济都有所回升, 但是经济遭受重创后的薄弱状况还会持续, 世界经济整体格局未来会持续调整, 国际钢铁市场需求疲软,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2012年, 世界上一些贸易出口型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各样的反倾销手段, 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形形色色的壁垒。去年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方式更是不断加大, 各个工业大国对我国钢铁产品设置种种的贸易阻击。2013年, 我国钢材出口方面的贸易摩擦几十起, 欧盟委员会更是以中国政府向本国钢铁企业提供补贴为依据, 拟对中国出口至欧盟的涂层钢产品征收高达50%的反补贴关税。这些贸易摩擦对我国钢铁出口造成的阻力不断加大。

(二)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局面常态化

全球钢铁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2012年全球粗钢大约20亿吨, 但是利用率不超过80%。欧洲主要经济体对钢铁的需求和利用更是不高, 根据国际钢协数据统计欧洲主要经济体平均钢铁利用率不到70%。2013年全球64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为7.9亿吨, 同比增长2%, 世界总体需求出现过剩问题, 但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型经济体国家对钢铁生产力度还在加大。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约为3.9亿吨, 同比增长7.4%, 按日均粗钢产量计算, 2013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预计将达到7.86亿吨, 钢铁产能问题日益凸显。我国近期在不断加大国内经济改革力度, 从这次改革的决心来看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式, 我国经济逐步放缓, 相对的钢铁需求也会降低。钢铁产能问题是目前全球出现的普遍问题, 过剩局面应该会持续较长时间。

(三) 我国钢铁行业将面临较大环保压力

2013年国内雾霾天气愈发严重,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环境, 各地政府部门及国务院已经将治理大气污染放到非常重要位置, 先后出台了多部相关政策法规用于强化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包括《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2012-2020年) 》、《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等, 各政策均提出了针对钢铁行业环保治理的具体措施与目标, 包括减少钢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新及添置相关设备、加强科技研发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等诸多方面。年内针对钢铁业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密集发布, 既反映出了治理排污的紧迫程度, 也显示出了我国政府部门对于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 未来国内钢铁业将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工作, 相伴而来的是钢铁企业所需要面对的环保压力。

(四) 钢铁企业资金压力仍较大

2013年我国钢铁业继续维持微利状态, 企业效益低下导致销售情况不佳, 加之资产负债率高企, 钢铁行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钢贸商违规事件发生后, 银行对于钢铁业的信贷量更是进一步收缩甚至停贷, 相关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难度非常大。2013年我国上市钢企负债率普遍较高, 60%以上水平的企业占了大多数, 甚至出现超过90%的情况, 如此之高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存在较大的资金风险, 偿债能力非常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很难继续对钢铁企业发放信贷资金, 在资金需求较大而供给偏紧的背景下, 钢企需要特别注意控制负债率, 避免发生资金链断裂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我国钢铁企业必须面临较为紧张的资金压力, 我国货币政策必须维持稳健步伐, 银行为控制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造成影响, 应该采取收紧政策, 对我国高负债的钢铁行业造成一定资金压力。

天津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一) 加大政策扶持, 提升产业集群优势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 我国不断加强钢铁产业的政策实施力度, 降低低端钢铁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我国钢铁产业不断飞速发展, 但是在产业难以实现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的规模优势无法实现, 我国钢铁产业节能减排、消减落后技术的政策落实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比较完善和规范, 和国有企业相比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对于相关政策落实力度不够, 监管力度也不够, 为了保持地方经济的增长, 降低产业进入门槛, 又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在经营上的种种优势, 始终保持产量的高居不下。因此, 必须通过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才能使竞争秩序规范化, 从而使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利益得到保障, 各方面的优势得以发挥。

(二) 推进管理转型, 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钢铁企业也面临着企业内部改革, 管理制度创新。钢铁企业内部各部门在改革上面已经初见端倪, 有一定的基础。钢铁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要不断优化, 调整各个部门的分工职责,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根据钢铁企业性质建立不同的适宜的现代钢铁企业管理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构建科学权责体系。深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集团化管理体制, 按照“服从整体战略、实现系统优化、体现协同效应、发挥整体优势”的指导方针, 企业各部门要在初步改革的基础上, 理顺管理流程, 明确分工职责, 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完善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的权责体系、严谨的流程体系、高效的组织体系、系统的制度体系。钢铁企业要不断集中产业, 科学分化层次, 分类管理, 钢铁产业多环节不同层次协同发展, 建立全新的生产支撑体系, 实施全面的无差异生产战略, 全面完善以生产为首为重点的管理方式。我国钢铁行业中的大小企业要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为首要任务, 从产品研发、营销策略、技术改造等等方面来提高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推进营销转型, 钢铁电商有望成为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陷入了经营危机, 供给过剩与下游需求的低迷造成钢价下跌, 2008年至2013年以来, 我国钢材价格曾下跌至690元/吨的低位, 行业整体普遍微利甚至亏损。在低迷的市场背景下, 钢铁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了发展热点, 钢铁电商企业大量涌现, 行业竞争也由线下逐渐向线上进行过渡。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构建起不同用户与不同厂家间的交易模式, 它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 简化了钢铁产品的流通过程, 能够大幅提高流通效率, 节约商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物流费用。同时, 钢铁业发展电子商务也存在着一定风险, 目前工信部跟踪的钢铁电商已经达到30余家, 竞争比较激烈, 2014年预计这种局面将进一步加深, 随着钢铁电商的不断发展, 资源将逐渐聚集到一些大型的电商企业中, 若干年以后, 业内可能只存在5家左右的钢铁电商企业。目前钢铁电商正处于起步阶段, 钢铁企业需要在进军电子商务前做好充分的调研, 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额外损失。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解释了天津钢铁产业在新的经济时期的发展新状况, 发现天津钢铁产业的整体结构、出口、产能过剩等方面存在新的挑战, 最后, 从天津钢铁产业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销售方式等方面对天津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钢铁产业,工业企业,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刘玉树.中国钢铁业如何走出金融危机阴影[J].中国外资, 2009 (18) .

[2] .赵彦秋.国内钢铁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1 (8) .

8.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报告 篇八

惠东县科学技术局

近几年来,惠东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工作如下:

1、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08年以来,我县共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93项,其中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惠东县鞋业技术应用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国家星火计划“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出口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专项“惠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及综合示范”,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年产四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绿色环保、高性能、多功能、复合隔热保温外墙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彩色碳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重大、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我县。以上项目的实施,引导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县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四季鲜公司通过“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研发出对应配套设备相对少以及余热、余冷循环回收充分利用的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及装备,省去了传统加工装备的锅炉等诸多附属设备,比

传统装备节能30%,既节能减排,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美新公司通过实施“年产四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塑木生产线11条,塑木产量达到600吨/月,开发出不同系列的产品50多种,解决了塑木发霉、虫蛀、开裂和易变形等常见问题,得到国外苛刻的检测机构SGS的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国外,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马铃薯产业通过“出口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等一系列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果,在我县形成了马铃薯综合技术标准,增强了马铃薯作物抗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节约了肥料、农药等种植成本,提高了产量、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效益,带动我县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近几年来,我局重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带动区域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截至目前为止,我县组建了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家、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各5家。其中,依托广东艾希德药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软包装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塑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猪肉产品安全控制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马铃薯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研发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马铃薯种薯繁育农业

科技创新中心;广东艾希德药业有限公司、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容大油墨(惠州)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惠东县裕顺鞋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民营科技企业,惠州市创亿鑫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市民营科技企业;认定了黄埠鞋业、铁涌马铃薯、梁化蔬菜三个省级专业镇与平海海水养殖市级专业镇。通过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推动了各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与开发的主体。

3、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增强我县特色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我县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我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和院地合作。2009年,我局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就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签订了协议,联合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以及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专项“惠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及综合示范”。2011年,我局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月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惠州市耐宝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与惠东县裕顺鞋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月份,我局组织吉隆镇、黄埠镇各大中型制鞋企业技术骨干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鞋样设计培训,希望以这次培训为切入点,双方广泛开展多专业的培训活动,实现校企技术的对接,为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组织组织美新塑木、澳达树熊、艾希

德药业、裕顺鞋业、九华农贸、奕达农贸、富盈玉米专业合作社、四季鲜、东进农牧等一批较具实力的企业与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广东海洋大学、惠州学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致力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引进推广应用。现共有10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派出了21位科技特派员和8名田园专家进驻我县14家企业,服务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长效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几年来,全县共实施了产学研结合项目33项,硕果累累。如瑞帝养殖场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实施“南美白对虾无病毒虾苗培育技术研究”,为我县对虾养殖提供了充足的优质虾苗,养殖成活率95%以上,虾达到一级虾标准,无药物残留,符合出口欧盟国家的要求,促进了我县高位池养虾健康稳定发展;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出口冰鲜猪肉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工作,改进了冰鲜肉的加工工艺,开发了符合出口标准的冰鲜肉产品,从而推动了我省肉类行业的技术进步;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废弃电子线路板回收残余粉末的综合利用”项目的攻关,使废弃电子线路板的残余废渣得到再生利用,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塑木复合材料产品,通过了要求严格苛刻的国际ICC、Warnock Hersey等机构的检测,长期批量出口欧美市场;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积极开展“环保

型高硬度高柔韧性自交联型复合改性聚氨酯水性乳液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工作,使国内涂料及胶粘剂系列产品更加完善,带动国内涂料及胶粘剂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对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4、加大知识产权产出,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产出成为一个地区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助推作用。一是着力培养知识产权优势试点企业,带动企业开展专利申请灭零行动。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专利制度健全的企业,列为惠东县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试点企业,积极从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指导他们建章立制,把专利制度贯穿到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知识产权创造和产业化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专利申请“灭零行动”,将我县无专利企业纳入活动重点,用典型带动部分基础条件好、有潜力的企业,力争实现企业专利申请“零”的突破。2010年,实现“灭零”目标6个。二是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举办了两期知识产权实务培训,邀请市科学技术局的领导以及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对各镇(街道、度假区)、县直有关部门、企业分管科技、知识产权的领导、负责人等进行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企业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相关

政策和措施以及商标、专利的检索与申请策略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支持知识产权工作的各项制度。制定并出台了《惠东县科技局专利奖励办法》。《办法》规定:给予国内或国(境)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三种类型的专利不同额度的奖金奖励,以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自主创新,主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县专利拥有量。四是实施知识产权行动示范镇项目。2009年开始在黄埠镇实施省专项“鞋业专业镇知识产权行动示范镇”项目。选择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的5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形成一批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示范企业,着力营造知识产权示范镇的技术创新氛围,以知识产权示范镇为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全县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2010年,全县专利申请量136件,同比增长54.5%。

存在问题:

一是全县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仍有待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科技投入不足。政府财力薄弱,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一些企业科技投入的意识也不强,企业R&D投入远低于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手段不足。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需不断完善,科技服务机构及中介机构仍不健全,面向行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乏力。四是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型龙头企业不多。五是科技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上一篇:卑微的力量美文下一篇:青年志愿者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