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2024-10-26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精选16篇)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一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几点策略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课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初中学生来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摆在政治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本文就是针对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一课题作出简单分析。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主载体德育功能合作教育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对于确立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实质就在于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而且还忽略了其他的教育途径的作用,如班、团、队的组织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家庭的教育活动等,这在事实上而不是主观上把思想品德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消弱了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政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粗浅的几点体会:

一、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要认真专研教材大纲、学习《课标》要求,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一草一木,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地树立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

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1)、学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很多,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围绕学生的思路转,当“导演”,而不当“演员”。可以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我曾把《疯娘》一文引入教学中,把这篇感人的文章编成戏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我提前两周让同学们去准备,给他们提供与戏剧表演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在课堂表演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为充分表现自己的表演天赋和能力,个个精神十足,表情丰富多彩,动作到位,演到悲伤之处,痛哭流涕,情真意切,将《疯娘》所要表达的情感表演得淋漓尽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住“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和“个人的道德观”这一主线,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引导和点拨,把学生们的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取得自我教育的实效。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就中学生而言,是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细致地考察社会现象,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以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的目的。结合初三《社会发展常识和中国国情、国策》的教学,供学生调查的内容就很广泛,如,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口和环境等等。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还能解决许多平时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

三、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教师进行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为内容的教育。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的。从含义上来说,“合作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经过协调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和团结共进的联合行为。”思想品德课进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联合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益于德育功能的强化,有益于德育对象的发展。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来自于对他们的合作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重要。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通过合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品德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在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抓教学工作,而要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从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全局出发来研究和思考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构建各种教育途径和教育因素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教学机制。形成一个知行统一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灌输的,合作、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有利于实现德育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新格局。[1]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二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将物理理论知识放在教学的第一位,经过详细的讲解后,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课堂练习,这样理论搭配练习的教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通过高强度的试题练习和理论学习,并没有让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而来的,没有思考其中更加深层的物理意义。这是由于教师忽视了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认为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学生学习理论并没有帮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物理学史包含了物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物理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物理学史不仅仅可以减轻学习压力,更能从中了解到很多物理发展的知识。在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将本来源于生活的物理原理变得晦涩难懂,变得枯燥乏味,拉远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降低,教师则布置更多的试题练习,形成恶性循环,让教学效率更加低下,因此,教师要了解到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将物理学史的内容巧妙地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学价值。

二、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1.科学发展过程激励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想方法

物理学被世人公认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除了它揭示了我们所在的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还由于其发展的过程中,有千千万万为了物理的探索而贡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探索出一整套独特的思考方法体系,以及探究论证方法,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提及的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只有通过物理学家们发现科学的故事和实例,才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来取得科学成果。物理学史的知识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时间刻度形成理解途径,方便学生对一些内容有效记忆,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微观上学习每一个细节知识时,在系统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思维,和正确的思考方式、探究思路。物理学史中包含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不仅包括他们的传奇一生,在得出科研成果后受到的荣誉,还包括在没有尽头的探索前仍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黎明之前最黑暗的经过,这些都是鼓舞学生在学习时勇于探索的榜样,物理学家们身上的精神和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是纯理论教学中学习不到的,这也是物理学史对学生物理学习中有独特收获的一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物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随着考试内容而改变,新时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没有在根本上实现,这样的教育仅仅是为了高分数,而没有要求学生产生对物理思想的学习,没有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而物理学史并不仅仅是历史,它讲述了物理发展道路上重大突破的历史事件,更有许多可爱的物理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向我们看来奇怪的事情上探索的故事,这些内容,对于枯燥的理论来说是有趣的,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一些小故事缓和学习的紧张和压力,更能通过这些故事发现我们看来严肃认真的科学家们在生活中是一群有趣的学者,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科学的发现产生兴趣,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逐渐的找到学习物理的正确心态和方法,让理论学习更加轻松,也对重要的物理学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物理学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的不再仅仅是每一条公式定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更要关注不同物理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而在传统教学当中这一点很难做到,教师只能通过试题中的综合题目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同一问题,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其中的知识体系。在引入物理学史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很自然的将不同领域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力学与电学的综合使用等,这也间接地然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了物理学习的整体性,以及探索物理中的思想。

三、如何合理应用物理学史进行教学

1.通过物理小故事引入新知识讲解

物理学史的讲解通常是穿插于理论讲解之间的,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了解发现背景,实现新旧知识授课的过渡。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前,大家都对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有所耳闻,教师可以将故事与本章所学内容有联系的故事讲一下,牛顿在大学时期就十分喜欢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阵他一直在思考月球为什么会围绕地球转动,地球又为什么会围绕太阳,思考不出结果的他在树下思考时被掉落的苹果砸中,虽然苹果对他思考的问题并没有很大帮助,但是这让牛顿的思维向苹果下落的力量转移,思考是不是存在某种力量让月球转动起来,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背景,也引导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产生思考,进而进入高效的听课状态。

2.名人轶事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偶尔讲几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休息思维,通过科学家的小故事也可以让物理学习更有趣,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学生都耳熟能详的,爱因斯坦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受到大学研究院的重视和保护,防止别人打扰他思考。有一天,一个人打电话到研究院院长那里,询问爱因斯坦教授的住处,但是院里有规定爱因斯坦的住处是不允许告诉他人的,其实,打电话的人就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本人,他因为思考的过于专注,一心放在研究上,竟忘记自己的住处。这个故事体现了这个物理学家身上的谦逊、幽默和淳朴,还有他对待研究一丝不苟的精神,虽然是一件生活琐事,却也让学生有一些收获和体会。

3.理论讲解搭配发现过程深化理解

物理原理有一些是在无意中发现的,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搭配发现的故事,既能让学生从故事中学到原理的应用,又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中,牛顿发现了重力的存在,却不知道月球为什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有一天,他看到侄子手里拿着一根皮筋,另一端系着小球,随着皮筋的转动而转动,牛顿恍然大悟,重力就是类似于皮筋给小球的力,虽然向内拉,但是也是这个力支持月球转动起来。

四、结束语

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的教育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合理搭配教学时间,让物理学史的内容充分发挥它对于学生物理学习的帮助作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盈盈,邵俊平.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技术[J].高考,2015,(07).

[2]王丽娜.关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引入探析[J].教师,2013,(05).

[3]陈艳英.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史教学的策略与功能[J].科学教育,2012,(05).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三

当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就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物理学史,进行了探究。

物理学史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策略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物理的教学,越来越注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除了物理理论的讲解,还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史在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中的教育功能,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时还会忽视物理学史的教育意义。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将物理理论知识放在教学的第一位,经过详细的讲解后,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课堂练习,这样理论搭配练习的教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通过高强度的试题练习和理论学习,并没有让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而来的,没有思考其中更加深层的物理意义。这是由于教师忽视了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认为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学生学习理论并没有帮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物理学史包含了物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物理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物理学史不仅仅可以减轻学习压力,更能从中了解到很多物理发展的知识。在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将本来源于生活的物理原理变得晦涩难懂,变得枯燥乏味,拉远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降低,教师则布置更多的试题练习,形成恶性循环,让教学效率更加低下,因此,教师要了解到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将物理学史的内容巧妙地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学价值。

二、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1.科学发展过程激励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想方法

物理学被世人公认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除了它揭示了我们所在的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还由于其发展的过程中,有千千万万为了物理的探索而贡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探索出一整套独特的思考方法体系,以及探究论证方法,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提及的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只有通过物理学家们发现科学的故事和实例,才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来取得科学成果。物理学史的知识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时间刻度形成理解途径,方便学生对一些内容有效记忆,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微观上学习每一个细节知识时,在系统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思维,和正确的思考方式、探究思路。物理学史中包含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不仅包括他们的传奇一生,在得出科研成果后受到的荣誉,还包括在没有尽头的探索前仍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黎明之前最黑暗的经过,这些都是鼓舞学生在学习时勇于探索的榜样,物理学家们身上的精神和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是纯理论教学中学习不到的,这也是物理学史对学生物理学习中有独特收获的一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物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随着考试内容而改变,新时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没有在根本上实现,这样的教育仅仅是为了高分数,而没有要求学生产生对物理思想的学习,没有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而物理学史并不仅仅是历史,它讲述了物理发展道路上重大突破的历史事件,更有许多可爱的物理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向我们看来奇怪的事情上探索的故事,这些内容,对于枯燥的理论来说是有趣的,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一些小故事缓和学习的紧张和压力,更能通过这些故事发现我们看来严肃认真的科学家们在生活中是一群有趣的学者,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科学的发现产生兴趣,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逐渐的找到学习物理的正确心态和方法,让理论学习更加轻松,也对重要的物理学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物理学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的不再仅仅是每一条公式定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更要关注不同物理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而在传统教学当中这一点很难做到,教师只能通过试题中的综合题目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同一问题,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其中的知识体系。在引入物理学史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很自然的将不同领域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力学与电学的综合使用等,这也间接地然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了物理学习的整体性,以及探索物理中的思想。

三、如何合理应用物理学史进行教学

1.通过物理小故事引入新知识讲解

物理学史的讲解通常是穿插于理论讲解之间的,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了解发现背景,实现新旧知识授课的过渡。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前,大家都对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有所耳闻,教师可以将故事与本章所学内容有联系的故事讲一下,牛顿在大学时期就十分喜欢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阵他一直在思考月球为什么会围绕地球转动,地球又为什么会围绕太阳,思考不出结果的他在树下思考时被掉落的苹果砸中,虽然苹果对他思考的问题并没有很大帮助,但是这让牛顿的思维向苹果下落的力量转移,思考是不是存在某种力量让月球转动起来,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背景,也引导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产生思考,进而进入高效的听课状态。

2.名人轶事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偶尔讲几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休息思维,通过科学家的小故事也可以让物理学习更有趣,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学生都耳熟能详的,爱因斯坦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受到大学研究院的重视和保护,防止别人打扰他思考。有一天,一个人打电话到研究院院长那里,询问爱因斯坦教授的住处,但是院里有规定爱因斯坦的住处是不允许告诉他人的,其实,打电话的人就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本人,他因为思考的过于专注,一心放在研究上,竟忘记自己的住处。这个故事体现了这个物理学家身上的谦逊、幽默和淳朴,还有他对待研究一丝不苟的精神,虽然是一件生活琐事,却也让学生有一些收获和体会。

3.理论讲解搭配发现过程深化理解

物理原理有一些是在无意中发现的,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搭配发现的故事,既能让学生从故事中学到原理的应用,又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中,牛顿发现了重力的存在,却不知道月球为什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有一天,他看到侄子手里拿着一根皮筋,另一端系着小球,随着皮筋的转动而转动,牛顿恍然大悟,重力就是类似于皮筋给小球的力,虽然向内拉,但是也是这个力支持月球转动起来。

四、结束语

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的教育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合理搭配教学时间,让物理学史的内容充分发挥它对于学生物理学习的帮助作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盈盈,邵俊平.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技术[J].高考,2015,(07).

[2]王丽娜.关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引入探析[J].教师,2013,(05).

[3]陈艳英.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史教学的策略与功能[J].科学教育,2012,(05).

4.历史教学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篇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考评机制的原因,历史教学往往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中心,过多地注重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甚至有些历史教师认为德育和历史教学关系不大,使得在重知识轻能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初中生德育素质日益低下。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下,许多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德育做了很多有意的尝试,但作为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也深刻体会到我们教育中出现很多事与愿为的结果,我们经常会感慨现在的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怎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也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例如,平时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来极端的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面对父母的抚养和教育不知回报,缺乏感恩的心理;在学校不参与集体活动,缺乏奉献精神;每次考试都会有很多学生作弊……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有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仅就如何利用历史课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德育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而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教学中应及时巧妙地利用课内课外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史料或名人名言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五四运动”的传单,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史料,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爱国者,增强中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感恩心理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如今学校教育的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过度的宠爱,有部分学生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不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近几年,中学生残忍杀害亲生父母的案例不时出现,一个又一个案例不得不让人心痛和沉思,学生感恩意识的淡漠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家长和老师付出关爱后,学生如果没有知恩图报的情感,则必须加强教育。例如,利用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教育和感化学生,使其懂得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甚至感恩自己。

三、利用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既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之本。社会越是进步,越需要诚信作为行动指南。针对当前初中生诚信道德不容乐观的状况,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中寻找机会,遇到可用来作为范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情感进行点拔升华,以达到进行“诚信教育”的目的。如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慈禧太后屠杀义和团、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蒋介石、王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等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范例告诉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和后人的评价等方面,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假如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诚信”,社会秩序也就没有了保证。那些讲诚信,负责任的人,不论其遭遇如何,最终的结果是名垂青史,被后人尊敬。相反,背信弃义的小人也许会得意一时,但他们的丑行最终会遭人唾弃。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历史上宣扬诚实守信的格言警句如“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四、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邓小平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目前,由于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因素大量存在,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必然对初中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许多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目无法纪,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若不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后的社会状况不可想象。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有关法制方面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可以利用英国为限制国王的权力而颁布的《权利法案》,让学生体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引导学生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在社会上要做到知法、守法,行使自己权利要以遵守法律为前提,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五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出现的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得更好。”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发挥其德育功能,确实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特别是数据和图表的比较非常之多。从内容来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既讲正面的事例,也许反面的例子;既讲我们的优势,也讲我们的不足与困难,内容非常丰富。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们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即将使用的新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在内容的安排上,在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但是,无论是现行教材,还是即将使用的新教材,都会有明显的不足:一是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二是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应将教材的例子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象党的十五大的内容、国家的最新建设成就、广东省的建设成就、我市的建设成就等等,都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补充。

爱国,首先要爱家乡;建设祖国,首先要建设家乡。我们的中学生绝大部分将来都是家乡建设的后备力量、生力军。因此,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过去、懂得本地区的现状、想想本地区的未来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本地区的内容。如:讲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要讲顺德改革开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讲我国的奋斗目标时,要讲我们顺德市追赶亚洲“四小龙”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讲我国的困难与不足时,要进我市的困难与不足:资源缺乏,人才匮缺,特别是土生土长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等等,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视觉和听觉所起的作用最大。人们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是视觉最佳,知识记忆率为25;听觉次之,知识记忆率为15;视听结合记忆力最强,记忆率可达65以上。因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要克服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的陈旧教学模式,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采取的做法是:

1、运用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提高教育效果。

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的概念和观点。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初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要树立民族自豪感》时,没有照本宣科地讲什么是民族自豪感,而是先播放中国乒乓球队在天津市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上获得团体冠军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场面,作为中国人,我们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后,再用投影机投影民族自豪感的定义,其中突出“骄傲”和“光荣”两个词。通过这样的电化教学,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易懂。有位老师在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州吟》第四集《漫长的跑道》,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四十年来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然后看第五集《不平衡的舞台》,使学生看到了广大山区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像的基础上,老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的基本轮廓。老师再将教材的观点以幻灯形式投影出来。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掌握这些观点,思想教育性也强。

2、借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提高教育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好地理解基本观点。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采用实验法: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否是曲的?

学生观察到此竹筷是曲的。老师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也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一观点。而有位老师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设计了一个灭火试验;制作了木火、油火、化学药品火三种不同的火炬。先让一名同学用水去灭火,再让另一个同学分别用水、沙、CO2灭火器去灭火,两个同学灭火的结果人不相同。通过实验,学生很快明白了一个哲学观点棗事物都有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刀切”在实践中是有害的,然后再联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可见,利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不但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证明了思想政治课的观点,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运用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图片、图表具有直观、简明等特点,而漫画则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特点,利用这些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理解抽象的观点都很有帮助。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坚持改革开放》时,出示了邓小平南巡时视察我市珠江冰箱厂的彩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印象深刻。有位老师在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出示了两幅漫画:一幅是一位小牧童用绳子牵着牛的鼻子往前行;另一幅是一位壮汉用手抓住牛的尾巴向后行。漫画亮出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一内容也有较深的认识。

以上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单调形式,增强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因而,使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兴趣,注意力较为集中,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概念和观点,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其德育功能。

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自我教育形式;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一是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开展活动。如:香港回归期间,组织知识抢答比赛;我省某些地区水灾期间,组织表爱心赈灾活动等等。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严重的问题,某校举办“反浪费展览”;针对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消费过高的问题,某校组织“我如何渡过中学时代”演讲比赛等等。

“请进来,走出去”,是用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一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邀

请有关人士作专题讲座。如: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发扬拼搏精神,立志成才,我市一中邀请为我国夺得亚运会水球金牌的校友蔡盛

六、邓兆荣、黄启江等三人回校作报告;为了加强国内外的形势、顺德的形势教育,我们的中学经常邀请党、政部门的领导作报告;为了宣传禁毒知识,不少学校邀请公安部门、戒毒所有关人员作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产生了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二,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问题,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参观、调查。政治教师担课的班数多、学生量大,加上时间、空间的限制,组织外出参加、调查活动受到诸多制约。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政治教师较多的是与级组长、班主任配合,利用星期

六、日的时间开展活动,有时是全级行动;有时是小分队行动。我们的参观、调查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参观现代化企业,象科龙公司、华宝空调器厂……,我们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年产值、与外国同类产品的比较、与外国生产技术的比较、职工的收入,还有工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比例以及与外国的比较等等,要求学生通过看(参观车间、展览间)、听(听企业公关人员或领导介绍情况),取得第一手材料,写出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并作为考查成绩。如果是小分队行动,我们则要求小分队成员拍资料照片,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然后举办图片展览,在年级会上向同学们作汇报。

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增强了政治课的可信度,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几年来,我们的学生写出了一批较有价值的小论文。如:《谈平凡》、顺德一中的《丰收之后农民想的是什么?》分别获得全国五十城市德育联合会中学生小论文比赛的一等奖、二等奖。顺德一中的《政策和科技给生产添上了翅膀》、容山中学的《访“冠华”探其成功的内外因素》、凤城中学的《从家乡巨变看改革的重要意义》、李兆基中学的《必须增强全民节约粮食的意识》等等,都受到市一级的奖励。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我们的思路还不够广,办法还不很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

后斗学校 李万琦

现行思想品德教材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的培养,是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

如何搞好教材的复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熟悉教材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当然熟悉课文也并不是为阅读而阅读。而是应当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注意把握每课的知识要点,同时还要注意各课之间的知识联系。并把有联系内容用一条红线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复习,这样做,开拓了学生视野,把学生复习不仅仅限于某一复习资料,使复习面铺开,达到全面复习的要求。

• 掌握答题材方法

在学生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以便使学生从题型中把握知识要点,并能有效地节省利用时间,因陋就简在以往的答题中,由于不掌握答题方法,本来只需要点就可以了,可有的学生确罗列了许多,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只有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

• 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做到一题多练。

在学生熟悉教材,掌握答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个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可以以选择、简答、填表等题型出现,通过一题多练,既能巩固知识内容,又能锻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现行教材是学生答题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为就要求学生回答问时要依据教材并结合自身实际回答。

• 优化记忆,即优化时间,优化方法,它是搞好复习的关键之一。

优化时间就是指学生在记题地程中要排出一切杂念,用最佳时间来记忆,可采用一分钟记忆法或在单位时间内记忆规定内容等,优化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忆,对容易记混的题采用对比的方法,或列表法,或记关键词语。记字头号,采用优化记忆可使学生记忆能力逐渐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复习中总结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

今天听了本科组一位初三老师的<<思想品德>>复习研讨课,课后科组老师共同探讨了"怎样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传统的政治课复习是以老师,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老师辛苦,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更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不能学以致用。针对这些问题科组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应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师的主角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完善章节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具体的做法是:复习阶段分基础知识复习和综合训练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是目标明确的复习课,讲解练习做到有的放矢。

1、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既有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又要突出重点知识。此环节教师应改变简单复述、回顾、照本宣科的“包办代替”形式,而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提炼升华,并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具体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复习的章节先进行梳理,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握章节知识点。

2、根据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单元复习。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待到学生理解、掌握该知识点后,让学生提问题,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第二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

这一阶段主要环节是教师先要用有代表性的习题讲情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然后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在第二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纵观全面,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其次,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强化训练,练的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

6.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六

学校党组织是党领导下的教育战线中重要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教育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教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立足于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不但党组织要抓中心工作,教工党员也要抓中心工作,只是各自抓的侧重点和形式有所不同。教工党员在各项细分工作中全面负责实施,落实具体措施,在工作中创新思路,有所作为,为学校中心工作的实现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那么如何发挥教师党员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总的作用呢?我讲几点自身的感受和体会,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组织学校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中央的声音。要发挥好这个作用,就要求学校党组织抓好学校教职员工的学习教育活动。学校党组织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学习活动。组织干部、党员、教职工通过政治学习、党团组织生活、党团课、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组织学生通过政治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等形式,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把学校工作中的难点变成学习研讨的重点。通过学习,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确保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

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认真贯彻上级的各项指示精神,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德育教育和管理,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以德治校,以德治教的根本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学校教工党员必须把师德建师风设作为最重要的品质来感召、鼓舞、带动其他教职员工。努力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努力从帮助教师、支持教师自主成长的角度来构建本校师德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管理制度。通过组织各方面的专题活动,坚持不懈、扎实深入地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培养和提升教职员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和职业素养;增强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显著提高学校师德整体水平;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兼备学识和人格魅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学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通过开展【此处根据学校具体活动添加内容】开展座谈会、报告会、优秀教师演讲会和教育教学经验介绍等活动,以此来约束教师的行为。

三、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把握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学校能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取决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否正确、有效、可行。教工党员是学校党组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党组织只有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才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使党对学校的领导落到实处。学校重大问题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工作计划、学校改革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等,学校党组织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主动参与决策,认真做好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三个时段的工作。决策前,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决策时,要畅所欲言,积极建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决策后,要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发动党员和群众努力工作,保证决策的最终落实。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干部和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党组织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在学校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人、培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水平。要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使领导班子成为学校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铸就一支精干的党员教师队伍,使党员教师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

五、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学校内部有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这些关系一般来说是和谐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学校管理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产生新矛盾。如职称评聘、人事改革、考核评优等,都会产生利益的冲撞,且矛盾的焦点往往都需要党组织来协调,这时,就需要教工党员出来及时做好疏导、协调工作。对于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通过党组织的协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以化解、化了,努力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六 注重与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相结合。根据党员所处的不同工作岗位,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的示范岗,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设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党员示范岗”,分别要求一线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班主任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行政和后勤服务工作岗位的党员在服务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学校建立党员示范岗活动日记,发放到各责任区,由党小组长做好详细记录。学校以“党员激情奉献,教师敬业垂范,学生健康成长,校园和谐发展”为活动目标,积极开展“岗位奉献”活动,通过共产党员示范班、示范组、示范课的“三示范”活动,为广大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树立标杆。全面开展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党员师德标兵、党员志愿服务标兵的“五争”活动,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7.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七

一、设立党员学长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年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在速度至上的方针指导下,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果性矛盾开始呈现,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工作专职人员与学生数的比例失衡制约了学生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69198人,师生比为1∶238[1](74)。尽管与2005年底的1∶266相比有了提高,但仍与1∶200的政策配备标准存在差距,甚至一些高校达到1400,部分院系一个辅导员带二三个年级是常态,带四个年级也不罕见。总体而言,师生比因地而异,目前全国仅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市辅导员师生比达到标准的1∶200,这说明超过1∶200的地区不在少数。2.学生日趋个性化的需求与辅导员工作模式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疏离倾向。新生代的学生既有强烈的个性,又伴随明显的依赖性,人的复杂性决定了需求的多样化,这对于依赖模式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辅导员而言着实是个巨大挑战。而个性化辅导与教育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就会产生隔阂。3.愈演愈烈的上级部门行政工作的下移趋势使学生工作人员不堪重负,以致辅导员疲于应付事务而无法发挥真正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以上三点是制约学生工作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缓和或解决的关键在于突出教育主体,引入学生工作辅助人员———党员学长不失为途径之一。

二、党员学长在新生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 希曼(herberthyman)的“参照群体”概念

社会学家希曼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参照群体是指“一个人没有加入但按照其价值规范来评价与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2](127)。其具体含义包括:(1)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人们按照这个标准观察分析和处理事物,不仅可用它评价别人,也可用它评价和要求自己[2](127)。本文提及的党员学长是经挑选具有较高党性修养和出色的综合素质的学长,他们践行的是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学长可以作为新生的一个“参照群体”。有鉴于此,党员学长将在新生中产生两个规范方向:一是期望同宿舍的舍友按照党员学长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对他人的外部期许;二是将党员学长的人格魅力和价值标准和形象做为评价和提高自己的方向。(2)参照群体也是人们的心理期待与依托,是一个人渴望加入的群体[2](127)。新生进入大学学习,参照群体如果是研究生,他们就会刻苦学习,希望将来自己也成为研究生;因为参照群体是综合素质比较出色的共产党员,他们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并期待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获得类似学长的身份认同,进而在新生群体中形成对党的向心力。

2. 米德(george hebert mead)的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群人对他的评估最具影响力,这一群人被苏利文(sulivan)称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同学等[2](73)。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也表明,青年人的自尊建立在自我认同之上,而个人的自我认同不仅建立在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可上,而且来源于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同学等的评价。高校中,正式并且常见的教育主体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但是,伴随日益明显的社会思潮多元化倾向,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和学生个性的增强,原有的教育主体难以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形势。

3. 自选型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人的社会化有两种方式,即灌输型社会化和自选型社会化。灌输型社会化指“直接受成人的控制,父母、教师或其他成人,禁止儿童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是不良的东西,规定儿童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是优秀的东西,是面对面的教化”[2](79)。因此,灌输型社会化也可称为“儿童社会化模式”。到了青年期,灌输教化手段容易引起反感,往往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因为他们已经逐渐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和选择倾向,希望通过自我意识的判断有选择地接受新生事物和社会规程,自主控制社会化的过程,这就是自选型社会化。作为成年人,高校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追求,自选型的社会化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中更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

三、党员学长的职责探析与功能发挥

1. 思想政治教育

党员学长在同龄人当中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党的历史认识比较深刻,能够基本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舆论导向,与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另外,党员学长身为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在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生中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在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这是进行有效思想教育的前提和有力条件。

党员学长主要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当前形势,结合上级部门特别是学校党委的思想教育主题开展专题学习和讨论;关注媒体报道,捕捉社会热点及时展开小范围深入讨论或辩论,帮助学生形成关注时政的习惯,并与时俱进从公众热议的相关话题和焦点事件中学习关于社会公平、法治、伦理道德等普世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开阔视野,形成思辨习惯,提高是非辨别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提供新鲜素材,更新知识储备。

2. 学习规划与辅导

大一新生脱胎于高中以应试为主的灌输式学习,并且相对于其他高考落榜的同龄人而言,他们的学习经历是成功的,这就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其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倾向于采用此前的学习方法,继续之前的学习模式,因为心理学理论表明,根据刺激—强化原理,人做出某一个行动后,如果获得预期的回报或积极的体验,那他就会在日后的行为中继续采取重复或类似的行动,以寻求同样的刺激,即所谓正强化原理。这就需要转变新生的学习方法,帮助新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是党员学长制的重要功能。党员学长是挑选出来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综合素质比较高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学长们在学习经验和方法上各有千秋,他们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对新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人际关系辅导

人际关系辅导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总体而言,产生人际关系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自身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环境,造成不适应的因素很多,譬如学生自身的性格过于内向,开拓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欠缺;由于独特的家庭背景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无法适应从中学“陪伴式师生关系”到大学“业务型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关系某种程度的疏远可能导致新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与师兄师姐的关系把握不准,因过于疏远或过于亲密而产生新的问题,等等。

4. 入党启蒙

党员学长的特殊身份使学长能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对新生进行入党前的启蒙教育。根据本人以往的新生教育经验,师范专业的学生自进入大一第一学期后段之后便开始踊跃咨询撰写并递交入党申请书了,并且由于新生之间相互比照和攀比,申请书的递交往往是大范围、群体性的。这从侧面说明部分新生在申请入党的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一些及时的引导。笔者认为,党员学长的入党启蒙可从几方面入手:(1)指导撰写入党申请书。(2)帮助新生了解入党所需具备的条件,以身作则使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3)引导新生定期书写思想汇报,进行前期思想教育和培养。(4)对有志于向党组织靠拢的新生讲解入党流程。(5)准备相关材料引导新生熟悉党史党情,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和动向。

5. 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应急反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才的基础。大学新生进入到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和心理的不适应。如有些学生因高考填志愿是父母的意见,自身对本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产生排斥心理;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加出色的同学难以准确地自我定位,以致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部分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父母,不习惯集体生活而孤独空虚;有些贫困生交不起学费,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因贫穷的家庭背景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诸如此类的不适应在心理上轻则表现为焦虑、情绪波动过大大,重则出现失眠、神经衰弱、逃避现实、自我隔离,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这一切都需要党员学长及时予以疏导。

摘要:党员学长是创新高校学生工作, 丰富学生工作主体的产物。从时间上说, 新生教育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起点,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明晰了党员学长在高校新生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并就党员学长的功能定位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党员学长制,高校新生教育,角色定位,功能发挥

参考文献

[1]张锐等.浅谈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 2009, (1) .

8.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篇八

在教学中,我遵循以情动人、联系实际、有机渗透、启发诱导等原则,在实践中挖掘教育因素,合理组织教学,提高师德修养。通过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也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辩证看待事物的思想方法,养成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为此,我总结了以下点滴经验。

一、以情动人,引导学生爱数学

学习是一种带有意识性的活动,学生的意识强弱往往依赖于情感,他们对数学有了情感,才会滋长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其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创设生动的情境,创造欢乐的学习气氛。例如,减法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的教学,学生对此难以理解,无法正确运用,为此,我课上编了一个故事:小玲到文具店买文具,先用4.4元买了4本笔记本,又用4.2元买了3支圆珠笔,还要买一块橡皮需1.4元。她买一样东西要付一次钱,找一次钱。营业员阿姨对她说:“你能不能把要买的东西都说出来,一块儿付钱好吗?”小玲把要买的东西全说了一遍,阿姨马上说:“你只要付10元钱就行了。”小玲高高兴兴地付了钱,带着新文具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小玲想:“阿姨算得真快,可她为什么要我把所要买的文具全说了才算呢?”想着想着,她明白了。同学们,你知道她想明白了什么道理吗?通过这种现实生活情境教学,学生对减法性质就记得牢了。

二、以事育人,爱党爱国爱人民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除了学习知识外,还经常受到各种政治教育,在参加多样社会活动的同时,他们也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学问题有待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能钻研教材,有机渗透德育,使学生在知识、思想两方面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利用习题内容,加强德育渗透。例如:中云水库大坝建成后,每日供水量5000000千克,容量达8300000立方分米,这样可大大改善居民的饮水条件,同学们,这些数目你们会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法。这样的例题设计结合乡土情,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有机结合,养成学习好习惯

学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只有养成认真作业的好习惯,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感情。组织注意,边看边听边思考,培养审题、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9.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九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以人文精神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了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实践途径。

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人格完善、价值趋向以及促进学生的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往往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以人文精神为特质,通过环境熏陶,着眼精神建设,达到情感与心理之间的共融与互换,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发挥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耳熏目染,把人文精神贯穿于和谐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种显性为主的文化。良好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

在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把人文精神贯穿其中。我国古代的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使学生获超然世外之感,在万籁俱寂之中悟通皈真”。现代教育更加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师生人文精神养育中的作用,不仅注重校址的选择,而且积极地把自然环境创设成为理想教育场所。高大的.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宽敞明亮的教室、清洁卫生的校道、精致的雕塑,与绿树、草坪、园林小品相互村托,形成错落有致、协调一致的景观。师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人文教化,耳懦目染,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2层层深入,把人文精神深化于和谐校园的精神文化培育中

和谐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而且具有特色的理念和精神。它包括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蕴含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环境之中的文化特色。富含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代代相传下来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时刻发生着影响和作用。

富含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决不只是意味着挂几个标语,喊几个口号,它是一个学校多少年文化的积淀,精神的凝聚,灵魂的磨砺。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人文精神养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层层深入来丰富校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各类社团,运用讲座、报告、展览、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校园内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可以通过各种比赛、欣赏、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进而提升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创设宣传橱窗定期开设专栏,利用图片文字,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等形式,制约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另外,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灌输的力度,立足文化育人,力求使人文精神在精神文化培育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确保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以人为本,把人文精神熔铸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管理体系中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一种管理行为。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特别注重以人为本,把人文精神熔铸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管理体系中。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管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首先是人,一切要以人本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要求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我们的管理对象(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首先是人,我们的管理也要符合和满足人的特性发展需要。

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就是要将人文精神熔铸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文管体系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要努力做到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善于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和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的各项工作、活动和制订有关政策时,教育者要多作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同时要虚心地听取学生的反映,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校园管理的点点滴滴中。

参考文献:

[1]李西建:《重塑人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版

[2]杨建华等著:《现代教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3]傅道春主编:《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1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十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德育渗透功能的内涵、德育渗透的意义,重点探究了德育渗透功能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德育;中学体育;渗透;应用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不仅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德育渗透功能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

德育的内涵较广泛,具有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上的德育,即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所接受的目的性影响;狭义上的德育,即指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受教育者在道德方面受教育者有方向、有计划的影响,进而在规范道德意识的影响下,开展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德育渗透,具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强不息教育、强大内心教育以及竞争意识教育等五方面的的渗透。德育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完善人格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生活功能以及社会功能[1]。

(二)意义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体育科目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并且体育科目开设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久,进而中学阶段渗透德育于体育教学中,能够确保学生接受到连续性的德育教育,能够加强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中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游戏,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体育练习。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主动进行体育学习,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的。

二、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

中学体育教学科目具有集体性、实践性、自由性以及竞争性等基本特点。由于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中属于独生子女,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较弱,进而在中学体育这样的集体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独立活动、分散活动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的美育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巧妙渗透美育功能,即通过多样性的肢体活动和优美的肢体动作使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具体,进而有利于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在丰富体育素材的基础上,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动作的完善和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美能力[2]。

(二)结合学生特点渗透德育

由于中学阶段学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不同,进而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仔细观察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例如,中学阶段的女同学在进行体育练习时,由于个别体育动作难度较大、体育动作较复杂,进而女同学会觉得体育动作乏味,进而会对体育练习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这时体育老师首先要对女同学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女同学意识到体育动作的重要性和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要采取鼓励性评价,全面调动女同学参与体育动作练习的积极性。此外,体育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差异性,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即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班级内体育学习热情较高、体育成绩较好的同学,老师要适当的提高体育练习难度,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对于体育学习兴趣较低、体育成绩较差的同学,老师要设置难度较小的体育练习目标,进而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参照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良好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长跑体育练习时,大多数学生对长跑存在片面认识,学生认为长跑是一项枯燥的体育项目,进而报名参加长跑的`学生数量极少。实际上,长跑体育项目是一项考验学生耐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活动,对于锻炼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际的长跑体育练习时,老师要为学生介绍长跑运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跑体育运动,进而使学生在参加长跑运动中勇于挑战自我、树立强大的学习心理。

(四)结合教师素质渗透德育

要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体育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因为只要老师自身的素质得到了强化,在实际的德育渗透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体育老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还有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职业魅力。进而在渗透德育功能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德育功能的良好渗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而且能够全面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此可见,渗透德育功能于中学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事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秦海生.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2,04:141-142.

[2]步正.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好德育渗透功能[J].科技资讯,2012,22:199.

1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心理图式;阅读功能

心理图式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既是读者在阅读前便存在和具备的一种条件,又是一种阅读标尺,它往往预控着阅读智力活动的基本走向,影响着阅读判断的质量,可以说,阅读者的心理图式越是丰富、完善,图式的启动越是有效,阅读水平就越高。反过来,通过有效阅读,文本又丰富了阅读主体的图式知识,完善了图式结构,增加了图式数量。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对学生阅读心理图式建构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图式理论,引导学生把握并发挥心理图式的阅读功能,运用已有的图式知识去阅读课文,建构意义,并不断丰富充实其图式结构。阅读心理图式具有以下三个重要功能:

一、预期功能

在阅读活动中,当读者决定启动某一图式去阐释文本时,常常是首先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对文本进行推论、猜测,这种推论、猜测,就是图式的预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前,学生的心理图式对课文的体裁、标题及相关作者都会有预期作用,即看到某个作者的某个作品的某个标题、某种体裁,学生会启动个体已有图式中的相关知识,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作出种种预测;阅读中,则会借助作品前面的内容、写法对后面的内容、写法进行预测。此外,课文的题记、题注等,也都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图式产生预期。当学生的预期同课文的实际一致时,图式将促进对课文的迅速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就会“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当预期与课文的实际不一致时,图式将阻碍其对课文的理解,于是学生在阅读中便产生了疑惑、困难,当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成功地调整原有图式,将其疑难克服解决,学生的心理图式又会得到拓展,阅读经验不断丰富。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心理图式的预期功能,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采用猜读法。运用猜读法阅读,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印证预先猜想是否正确的心理意向,不但对语言文字的选择性理解的效率会大大加快,而且能训练运用已有的图式知识去与文本对话,从而增强收集、掌握新信息的能力,不断充实、丰富其图式结构。B

二、补充功能

文本语言尤其是文学性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在作品中,作者往往有意无意地留下许多“不定点”、“空白”与“空缺”,即省略掉许多信息。当读者在阅读中发现阅读对象缺少一些特定的、实质性的信息时,就会启动相应的心理图式,去消除、填充、补续这些“空缺”。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阅读,是一个读者创造的过程,是读者发挥心理图式的补充功能,对文本的空白加以充实、补充和建构,即对文本的意义加以“具体化”的过程。

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的空白点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学生在阅读中能否发现并确认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花力气去填补的空白?对文本空白点的填补,不是胡猜乱想,而是需要根据课文中作者提供的显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的合理的想像、联想、推断,学生能否有效地启动图式,把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许多暗示都挖掘出来?这正是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加以点拨、引领、指导的地方。

三、选择功能

阅读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读者启动心理图式对文章进行释义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图式总是首先对阅读文本的各个方面进行预测,然后从众多知识中选择最合适的部分与文章进行交流,创造意义。这就是心理圖式的选择功能。阅读心理图式的活动,是阅读主体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思维个性、阅读体验以及性别、年龄等诸因素在活动中的综合反映。不同主体的阅读心理图式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同一阅读过程中,对同一阅读对象,不同的阅读主体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因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文本解读充满着灵活性。

落实到阅读教学,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个性化阅读,对课文的多元解读;应当敏感地捕捉学生在研读中刚刚萌芽的思维新苗,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应当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界”出发,充分发挥心理图式的选择功能。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体验和知识,以自己的生命之躯去触摸、品味课文,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语文教学再也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再也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的分析理解、欣赏吸收。

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心理图式是不完善的,在研读中作出错误的选择,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偏误,在所难免。为此,我们在提倡多元解读、注重求异思维、尊重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对学生思维中的错误也要加以纠正;另外,还应当强调互动学习,加强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调整自己的选择,从而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心理图式。

12.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发挥德育功能 篇十二

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发挥思品课的育人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感, 紧扣教材知识, 并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 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参与讨论, 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留下深刻印象。如, 在教学《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一内容时, 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 如来佛准备论功行赏, 可师徒四人都认为自己功劳大, 如来佛很为难。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如来为什么为难?二是如来如果奖赏不公平, 师徒四人将会怎样?天宫又将会怎样?由于同学们对《西游记》中人物很感兴趣, 发言十分踊跃, 激情澎湃。通过课堂辩论, 同学们明白了公平的定义, 不公平带来的危害。知道了为实现社会公平应该履行我们的职责, 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增强公平意识, 做一个负责人的好公民。

二、努力探索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 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 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 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 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 要讲清讲透原理, 也要敢于触及现象, 善于用疏导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 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 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 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 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

三、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 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 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 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 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 受到情感上的陶冶。讲课要以情动人, 就如演员一样, 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 使他们感到亲切, 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 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 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 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 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 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并寻找恰当的机会, 结合课文内容, 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加强德育教育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我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必须搞活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特点, 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较多的采用了讨论课、辩论课、讲演课等形式, 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五、创造条件, 扩展教学阵地,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 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要求, 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出发, 思品教师们要在校领导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下, 积极创造条件, 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通过参观调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无形中得到提升。促进正确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六、思品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性很强。所以思品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一定首先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做贡献。

1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十三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方法、手段及策略。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头疼,由于时间关系,对已学过的知识大都记不清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思维导图,这词的出现率也越来越高了,它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也将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直接应用到英语知识学习的预习、整理(如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在初中的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利用联想和连线相关知识使之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储存和提取更加高效。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借用语音、符号以及文字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更加直观,更容易融入语境,也更能对阅读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同时,学生可以很快地明确阅读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推断出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与文本信息交互作用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将已有的认知图式与文本信息联系起来并彼此匹配时,就能理解材料的内容。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无视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训练,造成学生过多的关注语言知识,而忽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要提高阅读,我们应该从以下进行阅读。

1.读前环节

读前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搜集、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激活头脑中的背景知识,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等。学生对文章主题越熟悉,阅读理解的难度就越小。学生阅读所学材料,感知思维导图呈现的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阅读材料。读前环节不仅让学生熟悉了阅读文章的主题,激活了学生的内容图式,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语言图式,也给予了学生新的语言图式,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环节就能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中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特别是文章的首段、尾段、每段的首句、尾句, 试图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教师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 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框架,并显示第一层级的关键词,即文章的主题,在第二层级的分支中只给出文章结构的提示语。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检测培养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各个事件进行串联,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事的发展及其所要揭示的深层意义。利用思维导图, 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 进行充分联想、发散性思考, 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 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其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整篇阅读文章。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 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的方法, 可提升思考技巧, 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阅读中学生可以从以下环节来完成。一略读

让学生略读文章,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圈出主题句的关键词或重要部分。同时告诉学生,主题句通常是段落的第一个句子,通过主题句可以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该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略读技能,教师要告诉学生略读是眼睛看着阅读材料上的某个预选部分,以获得对所读材料的整体性理解

二跳读

让学生跳读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找出支持这两个段落主题句的细节。首先引导学生读图,确保学生了解图片中的信息。学生不必从文章的首段开始阅读,也不必读完整篇文章,只要找到所需的文章信息就可以停止阅读。学生从结构可以直观地注意到每个段落的结构都是从概括到具体,即先总后分。在寻找细节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再次体会到文章的层次和脉络。该任务以思维导图的设计突显了段落的脉络结构,即形式图式;图中央的主题词和关键词突显了该段落的内容,即内容图式;分支下的细节信息突显了语言知识,即语言图式。

三细读

提醒学生务必仔细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细读策略获取了文中的有效信息,该环节以思维导图的设计突显了结构,图中央的主题句和关键词突显了该段落的内容,分支下的细节信息突显了语言知识。在思维导图中创造外形,因此,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层层深入,训练了学生的略读、跳读与细读技能,让学生明白要了解文章大意时可采用略读,要快速识别事实时可采用跳读,要进行理解、推理和评价时可进行细读,有时需要几种策略结合使用。以上任务也激活了学生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课后使用思维导图。

阅读所学材料,学生回答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内容提出的问题:再次阅读所学材料,师生共同理解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再次阅读所学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出示各自的思维导图,教师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理解的偏差,学生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阅读材料,如果需要,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背诵阅读材料。关键词让学生看着关键词以及思维导图的走向复述。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去掉了繁杂的信息抓住了文章的脉络,从而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4.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德育功能 篇十四

学校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承担着丰富师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道德水准的任务,因此,对工作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增强德育意识,让学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潜移默化陶冶青少年思想道德情操的圣洁之地,成为师生充实科学文化、丰富知识的“加油站”。

加强管理,把握图书选择原则

藏书工作是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围绕学校任务,针对学生思想,坚持藏书的思想原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相应的问题是要防止格调低下,属于消极文化现象的一些读物进入图书室。不良图书会使学生的心智被书中的邪恶与污秽熏化,使学生误入歧途,毁了一生。因此,要把好图书采购质量关,主要是要选购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各科知识面的书籍。要坚持从新华书店这一正常渠道进书。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净化学生的精神食粮。

做好导读工作,把握学生阅读倾向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读好书是图书资料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潮也对我国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冲击,使涉世未深、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分不清良莠,部分学生受社会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言情、武侠等读书热点。对此,图书管理工作者应注意社会思潮动向,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给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社会进步主流中健康向上的书刊。有的学生不善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他们到图书馆来,大多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只是抱着随便找本书消遣的心理,图书馆工作者应精心做好导读工作,向学生推荐既开阔视野,思想性强,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的图书。

同时与班级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共同磋商,开列出书目。这样,让学生相互转告到图书馆主动借阅这些健康有益的图书。

多种形式开展评书导读活动

利用图书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书活动,是图书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书刊的重要形式。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分辨能力,又有进一步发挥书籍的教育效果。如在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中,应突出热爱祖国这个中心,及时整理出内容丰富、入耳

1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篇十五

一、红歌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功能

(一) “红歌”文化的美育功能

所谓美育, 指的是通过将音乐、美术等形式结合起来,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们感受到世界是美的, 美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通过美育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美育教育的形式有很多, 其中以音乐为主的美育方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红歌作为一种音乐形式, 自然首先就担当着美育教育作用。将红歌引入到高校当中, 学生们通过传唱红歌, 可以在歌词中感受到当时共产党人员的艰苦朴素、可以感受到当时劳动人民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精神, 通过红歌的曲调, 学生们可以在红歌曲调的阴阳顿挫中感受到红歌所传递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二) “红歌”文化的德育功能

“红歌”, 作为中国红色经典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的地位与中国的五星红旗、中国共产党、红领巾等事物相同, 共同折射出中国所特有的红色精神文化, 并通过这种文化这些孕育了新中国的元素己根植于中华大地与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 并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展现出强大的德育功能。

在高校校园里, 红歌的流行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这主要是与红歌内部所包含的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都知道, 红歌的创作中包含着中国无数个烈士英雄们的光荣事迹, 他们自身的事迹感染着以后的每一代中国人, 当高校大学生们听或者唱红歌时, 他们能够很好的感受到这些烈士们所留下的感人事迹, 同时也可以从中收到熏陶, 自身道德文化水平修养也随之有所提升,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 “红歌”才能够在高校中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激励他们奋发图强, 在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上能够攻城拔寨, 更上一层楼。

(三) “红歌”文化的载体功能

文化载体功能的实现需要有两个条件, 首先, 作为文化载体的事物必须确保可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及传达各种信息的能力。作为红歌艺术, 其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下的产物, 其内涵包含着的很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及先进事迹, 因此自然能满足这一要求;其次, 作为文化载体的事物必须将教育主体与客体联系在一起, 作为高校中的学生, 自然成为教育的主体, 而客体则是高校教育中的其他环节, 如道德修养等, 而红歌作为一种艺术载体, 它可以将教育客体与主体穿插起来。

红歌的载体功能, 主要是指红歌能够成为灌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内容, 或者说通过对红歌的学习和欣赏, 大学生可以在其中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先进性, 红歌就像是一个器物, 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及红色文化的精神要素, 当大学生在欣赏这些红歌艺术时, 红歌本身所承载的这些内容也就在源源不断的灌输给当代大学生身上。

二、红歌文化在高校教育的功能发挥

既然红歌在高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此之大, 那么如何让这一文化更好的在校园中发挥出其功能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下面就关于如何发挥红歌文化的教育功能给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 努力将“红歌”文化传承下去

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那么立竿见影, 一桥飞架南北, 高大、雄伟的城市形象要不了几年, 而文化建设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得经过长期的积淀、浸润。与其他文化一样, 红歌文化也不是一种一蹴而就的, 它的作用的发挥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因此高校领导必须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情况下来对待红歌文化, 将红歌文化持之以恒的发展下去, 而不是想起来就宣传一下, 忘了就不宣传了, 如果这样的话, 肯能不会讲红歌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经过长期的积淀,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将红歌文化传承下去。

(二) 营造一个良好的红歌文化校园氛围

在当今这个思想动荡的时代, 文化的交融非常频繁,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 校园中也是如此, 在如此混杂的校园文化中, 如何让红歌文化能够成为一种先进文化, 如何将这一文化宣传出去, 最关键的是需要校园这个大环境为它营造出一个适当的环境, 这个环境必须是先进的, 适合红歌文化生成的。要使人们自觉地参与“红歌”传唱活动, 并且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 通过各种新型媒体在校园内传播红歌文化

当校园内建造好一个非常好的红歌氛围后, 要想将红歌发扬出来, 还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红歌进行宣传, 且宣传的方式必须要新颖、综合。在抗战时期, 赣南地区红歌的出现及传播基本上是靠群众集体工作时共同传唱的口号, 也就是说之前的传播方式基本上是口号式的传唱, 而社会发展到如今, 传唱的方式远远不能将红歌在校园内传播下去, 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对红歌这种歌曲认识度就不高, 让他们在校园内进行口号式的传唱, 他们会因不好意思而拒绝这样做, 因此要想在校园内对红歌进行传播, 必须采取各种新兴媒体技术来进行传播, 随着21世纪的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 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 在这一背景下, 电话、视频、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必将对“红歌”的传唱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平台。为此,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型的媒体作为传播平台。比如高校学生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手机短信将结合, 通过平台与短信之间的互动, 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歌”的评选活动, 从而将红歌文化宣传出去。

三、总结

红歌文化石一种积极进步的先进文化, 这一文化在中国和平时期也显得格外重要, 它其中渗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战士的不怕牺牲、不怕困苦、勇于奋斗的精神, 这些精神恰好是目前大学生们所欠缺的, 因此, 将红歌文化引入到中国高校中, 对中国高校教育起着极大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然而, 中国人不能忘记当初落后挨打的历史, 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重新将抗战时期的红歌文化提出来, 在中国各高校掀起了一场红色文化热潮, 红歌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 伴随中国革命一起走过, 其在高校所发挥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论述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性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它的功能。

关键词:红歌文化,高校教育,功能发挥

参考文献

[1]朱桂莲, 李晶.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2]孟繁.论红色资源的利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J].成才之路, 2010.

16.发挥初中政治德育功能的几点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德育功能;素质;活动;方法

作为德育核心和主渠道之一的初中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初中政治教材着力其特有的德育,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重在丰富的时政热点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下面笔者将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的几点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创设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借助教学设施,运用各种方法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讲授初中政治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把鲜活的案例、图片、动漫、影像、音乐等都可以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良好的体验氛围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手段。本人在教学当中常采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鲁豫有约》、《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栏目作为案例,当事人在诉说人生故事时,倾听者在整个过程中,唤醒和分享着生命体验。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政治课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 “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政治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說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总之,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将教材的德育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祥丽.发挥思品课德育功能的三个条件政治课教学研究[J]

[2]王俊秋.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优秀教案下一篇: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节喝腊八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