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12篇)(共12篇)
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一
课内四基达标
1.下列“焉”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或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1)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勇气闻于诸侯
(2)A.敢以烦执事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共其乏困 D.秦军汜南
4.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意思是( )
A.反映了他谦虚、谨慎 B.隐含对郑伯过去没有重用他的不满
C.不愿去见秦伯的托辞 D.为了衬托与突出下一句的意思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写出下列加点字古今不同的含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也。
古义: 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④且贰于楚也。
古义: 今义:
7.简答题
(1)“焉用亡郑以陪邻”句中的“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与“邻之厚,君之薄也”两句中的“邻”是不是指同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4)“共其困乏”中的“其”指代谁?_________________
(5)“又欲肆其西封”的“其”指代哪里?_________________
(6)“子犯请击之”中的“之”指代谁?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素质提高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练习。
子犯请击之①,公曰:“不可。微夫人之②力不及此。因人之③力而敝之④,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⑤。
1.找出本段中的一个通假字,并作解释。
2.文段中加点的“之”各作什么词?
3.“亦去之”的真正原因是(多项选择题)。(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失其所与,不知
C.以乱易整,不武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综合实践创新
1.秦晋为什么要攻打郑国?秦晋郑三国的相互关系与烛之武的劝说有什么联系?
2.佚之狐向郑伯郑重推荐烛之武,这说明了什么?
3.文中“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以及“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些叙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讨论题:近年来,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遥居世界领先地位,其称霸野心昭然若揭。请你以我外交部中方代表的身份,与俄罗斯代表谈判、斡旋中俄关系,结成中俄联盟。写一篇谈判发言稿。
参考答案
第13课
基础知识运用
1.C 2.(1)D (2)B 3.D 4.B 5.①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张,延伸。 ③阙:通“缺”,使动用法,使……缺 ④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⑤亡:使动用法,使……死亡 ⑥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6.①那个人 对妻子的尊称 ②出使的人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③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④特指从属二主 “二”的大写 7.(1)晋国 (2)是 (3)郑国 (4)秦国 (5)晋国 (6)秦国
综合迁移训练
1.知--智(明智) 2.①代词,指秦军;②结构助词,“的”;③同②;④代词,“他”;⑤代词,代“函陵” 3.BC
拓展探究学习
1.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由此看来,秦郑之间没有宿怨,没有利害冲突,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埋下了伏笔、提供了可能。
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时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早已闻名,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如果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那么烛之武就是千里马了。
3.这些记叙是侧面烘托。开头渲染大军压境、形势危急,烘托了烛之武退师的难能可贵;后面写秦伯高兴地与郑国订立盟约,并且派兵驻守,这说明谈判达到了预期目标,更说明烛之武三寸之舌退秦师的论辩艺术。这些叙写都有力地烘托了主要情节。
4.思路提示:这是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开展的创新活动。学生写作(讨论)应借鉴烛之武的劝说思路,应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激之以情、明之以害,以联盟有益于双方,否则,无益于两国,从而阐明唇亡齿寒、存亡与共的关系。
安阳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二
1.理解文意,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把握;
2.“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及主要人物形象的感悟。
【教学方法】
讲读,探究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
(1)参看注释,粗通文意;
(2)思考、讨论文后练习一中的四个小问题。
2.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左传》背景,导入新课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左丘明所著。
补充介绍:“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2.背景介绍:
公元前632年,即本文故事发生前2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在这场战争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与晋国结下仇怨。本文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字词学习,整体感知
1.指读(一人一段)
2.字词点拨
(1)重点实词意义(见教材)
(2)主要虚词用法(见教材)
(3)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讨论:
例句:越国以鄙远。(使动)
3.范读
4.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最简要的文字概述一下。
明确:春秋时期,晋国联合秦国进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危急关头,郑侯派烛之武作为使臣去说服秦穆公。烛之武对秦伯晓以利害,秦伯最终撤走围郑的军队,秦晋联军被分化瓦解,郑国的危机得到化解。
5.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文意,那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按照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本文四节,主要写了那些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
①秦晋围郑(发生)
②临危受命(发展)
③智退秦师(高潮)
④晋去郑存(结局)
三、研读课文,感悟重点
1.提问: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感悟,交流)
明确:动之以情,晓之以利。
烛之武的一番话,让秦伯知道:伐郑对秦国没有好处,只会对晋国有利;而不伐郑则对秦国有利,因为这样,秦郑两国可以“行李往来”,而郑国可以“共其乏困”。在利害面前,秦伯最终作出理性的选择。
具体方法:
(1)为秦着想。文中一些话,既让秦伯感到有理,又让秦伯有所触动。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利用秦晋矛盾。让事实说话,迫使秦伯最终放弃攻郑的计划。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夫晋,何餍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提问: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你是如何认识烛之武的?
(讨论,交流)
明确:烛之武对郑侯是由怨言的,因为尽管他有才能,郑伯却不能重用他。但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他能够捐弃前嫌,放下私怨,以国家利益为重,慨然赴任,最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说服秦伯撤军,解了郑围,其智慧与勇气令人敬仰,其精神与品德令人叹服!
四、深度解读,拓展探究
1.探究一: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服秦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交流)
明确:在秦、晋、郑三国之间,秦与郑之间有无根本性的利益冲突,这是烛之武能够顺利说退秦师的最根本的原因。烛之武的一番说辞,至少让秦伯明白:伐郑于秦无利(“邻之厚,君之薄也”),存郑于秦有益(“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在利与害的选择面前,秦伯当然不会舍利而取害!
后人评价烛之武“一语能退十万兵”,对他及他的才能褒奖有加,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深思一下,烛之武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吗?主要还是因为他能够分析形势,抓住秦、晋之间的旧怨以及伐郑战争对秦、晋两国之间将要产生的影响做文章,最终让秦伯在利、害面前主动作出理智选择——退出秦晋联盟;甚至为使晋军不再对郑构成威胁,还派军帮助郑国抵御晋军,这不仅让我们看到秦晋联军在伐郑过程中戏剧性的一幕——化友为敌,而且也让我们看到烛之武一张利嘴胜过十万戈矛的神奇和魅力。这也应了孙子的一句话:两军相峙,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心者,行之本也。此言得之!
2.探究二:从烛之武“一语说退十万兵”的结果中,我们看到什么?
(探究,感悟,交流)
明确:
(1)智慧往往比勇力更重要;
(2)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3)外表的强大永远抵不上内心的强大;
(4)修身当先修心。
……
3.探究二:从“不仁、不知、不义”的逻辑中,你是如何认识晋文公的?
(讨论,感悟,交流)
探究点拨:“不仁、不知、不义”是晋文公在秦晋军事联盟被破坏,伐郑的计划破灭后说下的一段话,联系当时的环境,试想,这几句话是否出自晋文公的内心?如果是,我们当怎样看待他?如果不是,我们又当怎样看待他?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当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不能因一言或一辞就对他轻下结论。
五、研究性作业
人说“春秋无义战”。课后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就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这一历史现象以及争霸战争的本质等进行研究;并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对文中出现的人物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作点探究,写一篇评价性文章,以备交流。
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
**好!我是来自******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过程中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shui)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shui)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shui)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理解。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教法是,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讨论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初步阅读古代散文的习惯。具体地说运用以下方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诵读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环节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是:
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shui)客,他们没有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例如,蔺相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孙刘结盟。今天,我们就追随“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看他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的? 环节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然后,自读全文,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初步梳通文章大意。这样,为学生阅读扫清障碍。
接下来,诵读。先聆听别人的诵读录音,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再全班齐读,通过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1)、秦晋围郑;第二部分(2--3)、智退秦师;第三部分(4)、晋师撤离。环节
3、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我设计的问题有以下5个:
1、文章开头给我们交待了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这样的交待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交待可以看出郑国与晋国利害相关。郑国和秦国的利害关系不大,并且秦晋两国军队分兵驻扎,这就使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烛之武能成功的说(shui)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
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展现其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与郑伯的对话过程中,体现出烛之武虽然因长期不受重用而有所怨言,但是关键时刻还是临危受命,顾全大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谓识大体,明大义。毅然孤身前往敌营,夜缒而出,则表现了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3、这篇文章的情节安排很富有戏剧性,戏剧性性表现在哪里?
大敌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的推荐让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为长期不受重用而推辞;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本文的重点是说(shui)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表现出高超的劝说艺术和游说(shui)技巧。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概括说(shui)辞中包含几层意思。一共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分析形势,以退为进,博得好感。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亡郑陪邻,动摇联盟。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存郑有益,利益引诱。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追溯历史,深入离间。可见烛之武面对大国君主,巧舌如簧,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5、晋侯最后为什么主动撤离?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本环节的重点是全面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性格特征,以及退秦师过程中体现出的非凡胆识以及高超的谋略和语言艺术。环节
4、拓展延伸
开放性讨论:说说学习本课后有什么启发?写一篇劝说辞,三四百字,要重点展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参考话题:
1、劝说中学生远离网络游戏;
2、劝说藏独分子停止分裂祖国行动。)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板书:
人 物
情 节
性 格
临危受命-----------------------义
烛之武
说退秦师-----------------------勇
4.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篇四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实录、点评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烛》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春秋三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它艺术特点明显,题材上长于描写战争,语言上简洁而不简单。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次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烛》一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它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充分预习,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文化知识;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过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辟,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比较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作业:借助工具书,通读;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第一课时
导学重点:疏通字句,诵读课文(读准;读通)
本文的文言文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的难度,须授之以法(任教学生系普通班学生)。在第一课时须完成以下四点:
(一)听课文录音时,进行听法指导:
1、思想专注;
2、在句中停顿处划“/”,在重音下加点;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调和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时,进行读法指导:
1、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2、用不同的语言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三)课堂训练时,强调掌握翻译的要领:信、达、雅 依据“信、达、雅”翻译要领,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原句列表制成“分类式笔记”。(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为“理读”,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文言文学习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学习时应将分析规律与知识迁移相结合,在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理清叙事脉络
(抓住“课眼”——“退”,结合练习一)为什么要“退”? 退 怎样“退”? “退”的结果如何?
课文主线的提炼,教学思路的设计,必须依据作者的“文路”、编者的“思路”、学者的“学路”、教者的“导路”综合而成。(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练习一设置,使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得,真正做到有理解、有吸收地诵读。)附:分类式笔记 一词多义:夫/之
词类活用:军/东/封/西/远/阙/鄙/图/夜/盟/赐/退 古今异义:东道主/行李/去/夫人 通假字:知/共/说/已 敬词:子/君/执事 谦词:寡人
文言句式:(1)省略句:(2)判断句(3)被动句
(4)介宾短语后置句(5)宾语前置句 Jue 消减、侵损
备注:阙 que 古代宫殿门外左相对的高建设物;前面的石碑 que 姓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同时,在预设目标时,不能机械地套用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维分立,而是三维统一,统一在过程、方法这个维度上。以过程、方法为主线,或以探索性的、体验性的、过程性的目标作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其中。
不能简单地说要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而且,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
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感,要讲究逻辑性,表达要规范。建议这样描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一个行为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来体现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辨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教学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听课老师(点击幻灯片1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的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难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所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
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认真阅读。关于阅读,我们说就是要走进文本,跟作者进行对话。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阅读就是把不在跟前的作者叫到跟前,把去世的作者唤醒,叫到对面来,与他促膝谈心。我们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大家能够透过文本,穿越时空,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二、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要求,认真品味第三段,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请大家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写在刚才发下去的专用纸上。给大家的时间是五分钟(出示幻灯2)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阅读第三段,作好圈点钩划
1、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
(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三、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对哪些语言最有感觉?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它好在那里?你怎么点评的? 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同时选取你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1、庄影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点出越过晋,令郑成为秦的边邑是很困难的。这只会削弱秦国的力量而扩大了晋国的领土。从各为其利的角度动摇秦伯,激起秦、晋之间矛盾。(师提醒:不是“激起矛盾”,而是“揭示矛盾”。可批注为“揭示矛盾”。)
2、锦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用委婉的语气游说秦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来意,然后以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客气的说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看出烛之武的礼貌很好。(师提醒:“委婉”应作为旁批,注在旁边)
老师补充:烛之武并非开门见山,而是“夜缒而出”是很隐秘的;另外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突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3、刘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点明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利益且无害于秦国;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回顾历史,从历史史实上说明晋国言而无信。(师提醒: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成“援史”,“援用历史”旁批。)
老师补充:(放出秦晋围郑图),从晋国的野心来说,它是不会满足的。就算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也不会停止,东扩必要西拓,到时必定会损害到秦国的利益。
4、晶晶:“邻之厚,君之薄也。”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秦国灭掉郑国对秦、晋两国的利弊关系,语言简短,却字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直接撼动秦伯的心,令其动摇与晋的盟约关系。
老师提醒:“邻之厚,君之薄也。”并非没有依据(出示秦晋围郑形势图),“越国以鄙远”分析灭亡郑国只对晋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对比”应旁批。
老师补充:;圈点勾划的还要补充“厚”、“薄”、“肆”、“唯”、“易”等字。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烛之武伶牙俐齿、说理透辟、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出示幻灯5)
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评点(再点击幻灯5/2)
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师:这里有两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注意,悚(sǒng);彀(gòu)中,即圈套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读一遍。学生诵读
师:两人的评点有些语句难了点,老师给大家作个解释 “悚动”—轰动效应 “起见”—着想 “层折”—层次 “曲折”很有层次感 委婉曲折,不是直统统的,而是绕着弯的。那么这里“国”是指哪个国家呢? 明确:郑国 请学生试着翻译
师:金圣叹、林云铭为什么会这样批注呢?他们是从哪里感悟出来的? 出示幻灯6 问题: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有道理?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发言)
(注意引导方向,引入评注联系课文进行讨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情,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上)
师:金圣叹批注说辞的委婉。烛之武的委婉,其实从第一句就可以体会到,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第一段客观介绍时都是说:“晋侯,秦伯围郑”,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里烛之武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
师:短短125字,表现出他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我们在为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的同时,更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机智善辩的口才而折服,一番说辞,足以让烛之武扬名天下。请大家齐读一遍,感受其强大的语言魅力
四、学生再齐读课文,感受语言之魅力。(学生读,教师评点)
五、深入探讨
师:大兵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却使得两支大军自动撤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一个“退”字,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为什么能说服秦君?有什么技巧? 请看屏幕:出示幻灯7 探讨:
(一)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
(二)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学生刘奇、锦宇回答
锦宇:烛之武用简短的的语言就抓住秦"图利"的特点,层层深入,最终说服秦伯退军,“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老师补充:抓住“利”,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
列出烛之武的游说层次: 围郑 郑既知亡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 亡郑 晋厚秦薄
阐明利害
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 存郑 君亦无害
诱之以利
拉拢关系
正面说理 援史 朝济夕设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阙秦利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析事推理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而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
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教师补充(相继弹出幻灯8)
烛之武能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利用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此处补充腠志贤评点)
师: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无义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深入作者的精神境界,知其褒贬好恶)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秦国与郑国无怨仇。秦晋联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秦晋之好,其二是秦国也想借机扩张土地,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让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三好好体会一下 出示幻灯9课后练习三(其中重点字词变为红色)教师提醒红色字体的词义 出示幻灯10即课后练习三的译文
(依时间而定,如时间允许,由学生翻译)
师: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必定深谱此道,把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他手段更见效,《烛》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中国传统的谋略,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坐受渔翁之利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秦晋之于晋…….相结之厚也”,像这样长久的“秦晋之好”也可以因为国家的利益而被抛弃,所以,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师就是他抓住了“利”和各国君主“图利的心理”,说服秦军。其实郑伯说服烛之武也有一个“利”,只不过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合在一起,以国家利益为主;再看晋文公不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因为“不仁”?显然不是,若真的不仁,也就不会发动战争了,实质是对形势的谨慎判断,假若跟秦军对阵,胜败之数难料。因此,晋文公毅然撤军,可以说晋文公的隐而不发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在现代,我们说语言,也是很锋利的武器,试着学习烛之武设计一段谈话劝说你的一位沉溺于网络的好友,思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打动他。
师:本文主要从烛之武的角度来写说辞的成功,其实这里也还有秦穆公的因素,他善于接纳,假设烛之武找秦始皇呢?那自然是找死,这里布置一道选做题。
六、出示幻灯11(作业)
教师结合着选做的作业简介等单元的每篇文章的学习重点。谢谢大家!(全课结束)
老师评点(依发言顺序)
陈秀萍:课堂完整,看法:语言表达很精彩,小说受史书影响很大,过渡情节:怎样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
王琼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表现 《左传》人物语言特点
连燕:有针对性地学习,方法指导很到位
慧端:导语简练明了,展示阅读,联系文本评点学生的回答 郑 煦 :作业学以致用,选择空间比较大 吴丽琼:清楚明了,对文本能了解
李 慧:善于引导学生圈点批注,紧扣文本,作业布置有层次,文本练习相结合 丽 萍:善于方法指导
陈日亮:这是最近听课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课。评课什么角度都可以评,但我们要坚持用“教什么”这个标准来评。这节课的亮点:一是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是因为抓住“利”,说辞有雄辨力量,抓住秦伯心理;二是板书设计很好,经过了一番整合;三是紧扣词语,课堂内容集中。围绕之所以退秦师“原因理解”;四是“研讨与练习”紧紧配合课堂教学,结合练习三,既有扩展,又有效整合了教学内容;五是说辞“艺术”、“委婉”、“曲折”,引用古人的评点也很恰当。
建议:1、“春秋无义战”中“立谈之间”句句悚动,无限层折,“层折”分析得还不够到位,“回天之力”只是结果,逻辑性重点注意到了,但还可以进一步,句子间的联系可以再加强。
2、烛之武说辞句句都很委婉。“焉用亡郑以陪邻”,“君知其难也”,“君亦无害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句句都用启发式,可设计单刀直入。
3、作业的布置:网络游戏有利有弊,学生会写得生硬。不是利害鲜明,时间紧任务多的矛盾在语文教学中十分突出,可布置课后练习三文字翻译,使学生学得更透彻,陈礼明师:不虚此行,评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读课文发现精彩语句,条理清晰。可加强文言虚词、语气词的学习,可以抓住“焉”、“且”字,“唯”等,再设计一个逻辑性的更强的板书。
林育师:紧扣课程理念,注重文本阅读,紧扣文本特征“利”—逻辑力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争利、为利背信弃义,课后让学生谈谈对“利”的看法,课后翻译让学生来做。
学生评点:
江为民:本节课整体不错,同学们乐于思考而且观点突出,相互比较,老师也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堂纪律堪称完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不够积极发言,使课堂有点沉寂。如果使课堂发言多一点,那这节课就相当完美,这节课我给老师评为95分,但对同学评分为80分,整体评分90分。舒靖:老师讲解《烛之武退秦师》,她先让我们预习课文,写下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这样做是很好的。使我们对文章有个初步了解,再通过细细的品读,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结构,让我们的记忆更深,既动了手又动了脑,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大脑。但我以为讲课还有不足之处:课堂上的步伐太过于紧凑,课堂笔记有些无法全记录下来,我觉得不妨慢一些,效果也会很不错的。其次是四人小组的讨论,应该要给我们时间,让我们大胆开展讨论、交流可以使问题的答案注入更多不同的新鲜血液。但不管怎么说,那堂课是上得最棒的。使我收益不少,让我们以后再接再厉,把每一堂课都上得一样得好。
刘奇:在上完昨天那堂精彩的文史结合课后,让我学到了课文的精髓,了解了平凡的文言文内蕴涵的内在魅力与无限语言文化。学到了烛之武对于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在对秦伯游说中分五步,旁敲侧击的步步切入主题,成功的瓦解秦、晋联盟。还有她对人性的彻底剖析与视死如归、忠心爱国的精神。
我认为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个人表现空间。建议:下次是否可以请同学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进行情景再现。
庄影:在本节课中我领略了烛之武的说服能力。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才能,使我也学会今后在说服别人时要抓住重点,从别人所担心、紧张的方面入手,善于抓住哪一方对对方有利,如何利用这个“利”来对他进行说服。这篇文章也使我们看到春秋说客别具才能的一面。不足的地方:课后文言文翻译应该由我们自己进行思考;如果能够对第三段进行对话,我认为更能切实的体会到烛之武的魅力之处。林伟:“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虽只有短短的七个字,但却蕴涵着令人信服的道理:一旦郑国灭亡只会晋国得利,得势,而使其壮大,相比之下秦国就显得弱了,而这对秦国是不利的,有力的使秦穆公打消亡郑的念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段道出了如果秦国与郑国往来,可以得到不少利益,从根本上让秦穆公打消亡郑的念头。从烛之武与秦穆公对话当中,可以看出烛之武举了一些信服的道理和利益来步步地使秦穆公不要亡郑,而与郑国往交,足见烛之武的智慧、论证、口才之好。
江晶晶:上完课体会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一个像烛之武这样的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战斗不单是武力间的抗衡,更是智力和口才的较量。学完此课了解到了讲话的语气,方式和顺序是至关重要的。不是信口开河的乱说一通。朗读文言文更注重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要全神贯注的至身其中才能读出韵味。该用反问时就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该是委婉劝说时就要读出表求之义来,只有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人物才能真正的读好此文。劝说他人还有着十分深远的技巧,就像烛之武那样层层深入,;而不是在一个问题上反复说明,还可以列取一些事实作为自己的论证,“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联想,来说明自己的论点,此文也说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得劝说者相信你其实真的为他着想,相信你。这才是你的目的。
学习此课最大收获就是领略了语言独特的魅力。
听完课后,虽明白了许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希望老师改进之处:教我们怎么朗读之后,再让我们自己试着念一遍看是否有进步;课后第三题的翻译可以是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作业。留时间给同学思考评点的时间要多一点,这样才会有思考的空间。
李立:公开课其实是同学们更好地展示自己优点的平台,是一种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老师通过公开课可以更好的了解同学的不足之处,发掘出同学的才能和培养举手和积极发言的勇气,而同学们也可以更好的学到知识,可以先花更多的时间去查找资料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如果每堂课都能上成公开课,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一定能有更好的提高和飞跃。
这堂公开课,同学们似乎都还有点拘谨,建议老师傅做讲课前的互动交流,而不是只局限于几个人。
林鸿亮:我认为这次的公开课是算成功的,因为先前的预习,同学们能较快了融入课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今后说服他人时要抓住重点,要从别人乐于得到听到的入手。也让我看到了春秋时期说客别具才能的一面。虽然这堂课总体来说都不错,但我认为还是有缺点的,老师可以留些时间给同学们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们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能力。
玉铃:这堂课主要内容是讲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三段,此段讲述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说辟。上了这堂课,令我不得不对烛之武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喊一声“服”。烛之武看似处处为秦着想,不由秦伯不动心。实质却是为郑国的存亡着想,同时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一步一步推心置腹,令郑国脱离险境,烛之武的说辞句句戳到秦穆公的痛处,最终使他下定决心。老师这堂课中起到了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更融洽。邵诣:今天主要讲的是第三自然段,然而这个自然段也是本文最主要的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过程,我觉得烛之武的说辟真的是言简,句句都是精华,一一地向秦伯简述,而且烛之武的语气十分委婉,缓和了说服时的气氛,我觉得学完这一课,我学会了待人处事时的方式,还有与人交谈时的方式,让我收益匪浅。
赵贞:通过这节语文课学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最重要的部分,让我了解了烛之武是个了不起的说客。他临危受命,巧妙利用三国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君。而且说辞只有短短125字,不能不让人佩服,老师在课上用了点评的方式,让我们对烛之武的说辞有更深刻的了解,如果老师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分析,我想这样会更好些。小青: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我学到了烛之武是怎样的一步步说服秦伯,动之以情,晓以以利。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了灭郑实际上下班增加了别人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文本叙事波澜起伏,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捏一把汗,而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郑国长期得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负,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感到了这节课上上课效率还是挺高的,课堂上的东西基本上都掌握了。
陈星:通过学习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说客应有的本能,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说客所应该具有的条件,明白了“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内涵,但在课上老师应该再多介绍一些有关烛之武的相关内容。劲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说客高超的技能,他们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做出即使有万夫也做不到的事。明白了春秋无义战,只有利益冲突。不足点:没有继续深入文章的诵读,应该介绍下烛之武相关内容,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真珍:这堂课整体下来的感觉还不错,同学们都能跟着老师的上课思路来思考,也能举手发言,但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使课堂的气氛更活跃,因为这样才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这堂课我学到了点评句子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让我们在今后的评点中有了思路。懂了从哪里入手。
丽芳:我认为这节公开课开的还算成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在课堂上同学们能较好地与老师配合,跟着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不过我觉得无论后面是否有人在听课,我们都应该认真听讲,要勤于动脑,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这节课,我领略到了烛之武的说辞,明白了要抓住关键词,然后再去思考,品味。懂得了烛之武如何委婉的言辞使秦伯退出郑国,反而倒戈相向帮助郑国,在此烛之武的说辞挥发了重要性作用。
丹凰:上完此堂课,明白了在平常处事时应该用委婉的语言,以退为进的方法尝试,了解语言的重要性,更要明事理,掌握取得成功的方法。
国冰:在此节课中,我领略到烛之武口才之好,他善于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说服秦师退军,并且与郑结盟,这也使我对春秋时期的说客的本领佩服许多。在上此节课之前我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因此这次上课觉得很轻松,很有趣就像亲临其境般。
碧云:我认为老师把第三段分析的很细致,但在同学分析时,没有把不足、您的看法说明,要是在把第一、二、四段带讲下可能会使我对文章的内容更好的理解,更快地讲全文记忆下来。
锦娟:这节课主要是对烛之武的说辞进行分析,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细节有了很细致的理解,对烛之武犀利的语言感到不可思议,一句简单的语言在同学们的点评使得语言蕴涵着更深层得含义,学会了点评文章的技巧和方法,昨天的课开的不错,一个成功的课堂不仅靠的是老师的传授,同学们的积极参加也很关键啊,老师您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啊!!一个班开得怎么样还在于老师上好不好,而是同学们综合素质,当然我们班上还是不错。从昨天的课堂中,我理解说服人时要注重技巧,懂得利用时期,抓准机会。我更深入的理解了烛之武的机智。阅读文章要圈点批注。
佩佩: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之间斗争的复杂。面对强敌,泰然自若,侃侃而谈,说得秦伯退兵的精彩过程。在此过程中,烛之武紧紧抓烛秦君对晋的戒备心理,层层推进,始终围绕这秦晋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从这些方面都能使我了解到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辩说的极大威力,也让我明白了外交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上,口才使一种极大的优势,一个人的口才好,他的外交能力就强,也能常抓住事情的重点,直击要害。也是当今竞争强烈的社会突出的表现之一。
雅贞: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烛之武作为一名说客,不论是思维的敏捷,语言技巧的利用,都是值得学习的。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左传,懂得如何抓住关键词,品味文章特色,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左传的艺术成就,善于写人,工于记言。完美是上帝的尺度,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尺度,希望老师能够再具体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技巧。
林杰:让我真正了解了第三段的含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烛之武运用了巧妙的语言。不但说服了秦对郑国的攻击,而且让秦国派兵帮郑国守卫。但我认为对句式的掌握可以再强调些,还有对烛之武的语言技巧从什么方面一步步使秦王心服,可以进行再深入的探究。
郑玲:本课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烛之武就是凭借这他能言善辩的嘴巴终于将郑国从灭亡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他用委婉的言辞,字字击中要害之处,让秦君背叛了晋国,最终竟然派兵守护郑国,由此可见烛之武的说话技巧非同一般啊,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所说的话既不伤害到他人,也让听者对你所说的心服口服。
艳杭:今天语文课上了烛之武退秦师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个片段,让我从中了解到了原来在烛之武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说客,他抓住了秦君帮助晋国只是想借机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但他看穿这样只会对晋国有好处,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就利用这一点,让秦君不能不听他的说辞,烛之武高妙之处,在于心里为郑国着想,但说辞中却看不到郑国的利益,让秦君更容易听烛之武的说辞,反过来帮助郑国,由此可见烛之武的利害,同时也经老师与同学介绍,让我知道烛之武的说辞只有短短的125字,语言委婉曲折,但面面具到,让对方被打动,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体现烛之武能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去劝说秦君,但是我觉得老师在听完我们发言后,应该更深入的分析一下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征,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烛之武是怎么样的人,这样课会更好。
敏惠:了解了烛之武劝说秦君的技巧,烛之武劝说秦君,层次分明,抓住其“图利”的心理,正确点出了亡郑的利弊关系,并激发秦、晋两国的矛盾,使其郑国结盟。各国的战略与同盟等都使建立在对本国有利的基础上,没有继续深入文章的诵读,对于左传文字的简约之美。就没有感受透彻。没有继续向后学习,分析晋为什么不攻击秦国的原因等。林鸿:我认为这次的公开课开得很成功,我被烛之武那具有艺术特色的巧妙口才深深折服了,从中我学习到如何运用语言巧妙的说服对方,使其简便而有说服力,我了解了那段历史,懂得如何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文章特色,当然这节公开课也不是很完美的,我认为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其中,有时请同学到上面操作多媒体让他讲,这样效果也许更好,学生也记的更牢固。
教学反思:
1、本文实际上主要运用烛之武说辞的特点,委婉层折,这两点说清即可。为说得更透彻,其实可以采用比较感悟法(就像第一节那样讲有没有“矣”字的句子,联系一些名句加以对比)可让学生再找出能体现委婉、层折的字、词、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委婉,单刀直入怎么讲?如果不曲折怎么说?让学生试着说出来。
2、研讨与练习三,放在课堂中解决较好,但最好让学生来领悟,不要由老师代为翻译,特别是“怵”,“翻然”等要让学生细细琢磨。因为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3、让学生圈出关键词,不能忽略了“厚”、“薄”、“肆”等词,不能忽略了“话中话”,金圣叹批注时常常只批一个字,这点应跟学生说明。
4、让学生阅读这一环节可以修改为让学生读一次,教师点评,再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如此让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仔细揣摩比较,效果会更好,5、“夜缒而下”应该拓展讲,怕让郑国知道,可结合练习一
6、关于“利”字可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7、关于说辞的逻辑性,层层深入,启发或讲解还应更深一点。
备课札记
“新课标下的高中文言文研究性阅读学习模式探索”
1、学生预习交流
2、学生“主持诵读”
3、教师“重点讲授”
4、师生、生生互相的质疑、解惑
备注:课文主线的提炼,教学思路的设计,必须依据作者的“文路”、编者的“思路”、学者的“学路”、教者的“导路”综合而成。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都是经过千百年考验淘冼出来的脍炙人口的精品,每一篇经典文学作品都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名言警句也融化在民族的血液中,(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阅读经典,可以滋养性灵;借鉴经典,可以健壮生命。)可以说历史的每一篇经典,都影响着我们的昨天、今天甚至明天。
高中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认识、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每篇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加强预习,认真积累语文材料,并按时给予归类整理,(课前的预习其实是能体现自主阅读的,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课堂成为自主阅读活动的延伸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探究式学习可能实现之日)。将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从中摸索出一般规律;因此,《课标》提醒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反复朗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反复诵读中将枯燥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带动对文章的理解,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和古人对话。在反复涵咏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深厚的文学底蕴(新课标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
本课篇幅短小,对话较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因此,可主要采用“诵读法”教学。教学环节大致分四步:
1、读准;读准字音、句读和节奏。
2、读通;疏通词句、读通文本。
3、读好;读出层次、语气和感情。
4、读精;抓住重点、品味鉴赏。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听录音、学生自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同时,课标强调“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实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由此,要让文言文字词句的课堂学习活起来,当然,这要在“重点”落实的前提之下,本课在学生参照注下注释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堂质疑、析疑、抓住关键字词,如“矣”(“臣之壮也,尚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已矣”)联系已学过的如《氓》及本课的句子。《项脊轩志》的句子(“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古人的语言风格首先追求自然与简朴。这样极具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对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吟诵出深沉的人生哀歌。)对有“矣”,没“矣”比较写法,加以细读分析、比较分析。再如讲到第三段的“秦晋国郑”可提醒学生前面客观介绍时都讲“晋侯、秦伯围郑,但烛之武却说,“秦晋为郑”,比较可见对秦的尊重,此时可联系《鸿门宴》一文中“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五斗一双,欲与亚文,对“操”“持”这两个同义词,课本没有比较注解,学生理解为“携带”,认为二者没有区别。但为什么张良的问话用“操”,刘邦的回答用“持”呢?原来“操”即“把持”,从旁边拿住,表示拿得牢,拿得稳;而“持”是“自下向上托住”的意思。所以张良从臣子的角度,问大王带来了什么,用“操”来维护其君王的威势;而刘邦则以表示与项羽和好的态度,说“持”——用手牵托,以示恭敬,这样,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内容的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言文教学多一点诗意,多一点畅想,多一点创造。
5.《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五
一、题解
晋献公宠骊姬,骊姬害申生和重耳。重耳出逃,先后到齐、卫、宋、郑诸国,除齐之外,众皆无礼,后重耳借助秦国之力回国而为晋文公,随即伐诸无礼。加上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本文郑文公派能言善辩、长于外交辞令的大夫烛之武趁夜出城到秦军中会见并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撤军。晋军见到秦国撤军,也无可奈何的撤回了军队。这件事情《春秋》的经文只有“晋人、秦人围郑”了;六个字。本文是《左传》的作者对六字经文的具体解释。退,向后走。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撤退。题目的意思是烛之武使秦军撤退。
二、语句大意及语言现象分析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出动军队包围了郑国国都,因为郑国当年没有礼遇晋文公,而且和楚国有来往。
“晋侯”句:多重复句。第一层次是因果关系,第二层次是递进关系。晋候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晋属侯爵,故称晋侯;秦属伯爵,故称秦伯。
“以其无”句:原因分句。无礼于晋:对晋君没有礼遇。以,连词,因为。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代郑国。作分句的主语。其中隐含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且,递进连词,而且。贰,两属,此指有来往、有关系。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军的军队驻扎在氾南。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新郑县北。氾南:氾水之南。氾,水名。今已凐。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会见秦国的国君,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佚之狐:郑国的大夫。
“国危”句:描写句。危,危险。是引申义。本义是高。《蜀道难》:“危乎高哉!”正用本义。“若使”句:假设复句。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现在上了年纪了,不能做什么啦。”
辞:推辞。省略了主语。
臣之壮也:主谓短语,在此表示了一种时间。……的时候。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能为”句:无能为:不能做什么。无,相当于不,副词。为,动词,做。也已:语气词连用,语气的重点在后一个上。可翻译为啦。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重用您,现在情况紧迫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呀。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在其中呀。”
“吾不能早”句:主语比较复杂的判断句。指示代词是复指这个复杂的主语,“寡人之过”作判断句的谓语。子,尊称词,您。这里称代烛之武。
“然郑亡”句:假设复句。然,转折连词,但是。此用假借义,其本义是燃烧。亡,灭亡。亡的本义是隐匿。引申为逃跑,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引申为外出。如“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引申为丢失,如“亡羊补牢”。引申为灭亡、毁灭。还可引申为死。焉,兼词。于是,在这当中,在其中。作补语。亦,副词,也。此用假借义。其本义是腋窝。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夜晚用绳子吊着出了城。见到了秦穆公说:“秦国、晋国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
夜缒而出:夜、缒,都是名词作状语,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方式。出,指出城。
“郑既知”句:是省略了主谓短语的主语其的省略句。亡是主谓短语的谓语。主语其承前省略。补出来是“郑既知其亡矣。”既,时间副词,已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让郑国灭亡了却对您有好处,那么我就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若亡郑”句:假设分句。若,假设连词,假如。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敢以”句:敢,谦敬副词,大胆地,冒昧地。以,介词,拿。省略了宾语“此”。执事:手下的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伯本人。可译为您。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跨越一个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情很难办。哪里用得着让郑国灭亡结果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如果这样,那么,通过增加土地]邻国的国力厚实了,也就等于贵国的国力削弱了。
“越国”句:越,跨过,越过。国,指晋国。鄙,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作鄙的宾语。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去。
“君知其”句:主谓宾语句。“其难”是知的宾语。其,指示代词,这,这件事。作宾语中的主语。
“焉用”句:焉,疑问代词作状语,哪里。陪,给……增加[土地]。为动用法。
“邻之”句:判断句。其主语、谓语都是主谓短语。其中的之字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厚,形容词。厚实,雄厚。薄,形容词。薄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不消灭郑国而是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的外交使臣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可以供给它们资粮的不足。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
“若舍郑以为”句:假设复句。舍,舍弃。这里指不消灭。后来写作捨。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又省称东道。
“行李之”句:结果分句。行李之往来:主谓短语。这里表示时间,……的时候。行李,外交使臣。往来,经过,路过。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乏困,同义词。乏,行而无资;困,居而无粮。这里指钱物、粮食不足。
“君亦”句:所害,所字词组,损害的地方。等于说害处。“无所……”是习惯说法。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给过晋君恩惠了,他答应把焦、瑕二地割让给您作为报答,可是他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筑起了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事呀。“且君尝”句:这是一个较长的判断句。“君之所知”是谓语,前边的都是主语。为晋君赐:双宾语。为,动词,给。赐,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远宾语,恩惠,好处。焦、瑕,都是地名,在今河南陕县。在这里作许的补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以。朝济而夕设版焉:连动结构。
朝、夕,时间名词作状语。济,渡河。设版设置筑城的木版。这里指构筑防御工事。所知,所字词组,知道的事。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那晋国有什么满足?向东把郑国作为疆土之后,还要扩张它西边的疆土;如果不使秦国受到亏损,将要从哪里取得它所需要的土地呢?
“夫晋何”句: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之,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何厌。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疆界。
“又欲肆”句:肆,动词,伸展,扩张。封,名词,疆界。
“若不阙”句:假设复句。阙,通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亏损。焉,疑问代词作状语,表示反问,兼问处所。译从哪里。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秦国受到亏损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听了之后很高兴,就单方面和郑国签定了盟约。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来。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的语气。只能译为希望。但词性与希望完全不同。图:动词,考虑。说:悦的古字。高兴。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让杞子、逢孙、杨孙替郑国防守,就撤军返回秦国去了。
“使杞子、逢孙”句:兼语句。戍,动词的使动用法,替……防守。之,指代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子犯请求进攻秦军。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们不会到达今天这样的地步。” “子犯请”句:子犯,文公之舅。请,动词,请求。之,指代秦军。“微夫人”句:表示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微,动词,没有,作谓语。夫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那个人。夫,指示代词,那,作人的定语。此,指示代词,指代晋国逐渐强盛的局面。作动词及的宾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依靠了人家的力量却伤害人家,不能算做仁;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不能算做智;用自相冲突代替了步调一致,不能算做武。
“因人之力”句:表示转折的紧缩句。敝,动词,损害。之,指代前面的人,实指秦。
失其所与,不知:所与,所字词组,所联合的人,指同盟者。与,动词,联合。知,智的古字,聪明。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盟军分裂,自相冲突。这里当名词用。易,代替,取代。整,完整。这里指团结协作,步调一致。这里也当名词用。武,这里是指古代有关战争的一种道德观念,即善战善胜,善于引导战争,善于制止战争。
吾其还也。”亦去之。
——我们还是回去吧!”也就离开了郑国。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译“还……是吧!” 还:动词,返回去。
6.《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启示 篇六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在只身面对势在必得虎狼之师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问题,而更有现实意义。
面对秦晋围郑的危急情势,郑伯慌了神!这时有人提议,可以去找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的意见如何呢?自谦,抱怨。他说我年轻的时候都不行,现在老了,更不中用了。但郑伯最终说服了他,烛之武决定亲自走一趟。
烛之武怎样面对两个国家的军队呢?
他采取了抓主要矛盾的策略。文中交代,秦晋联军不在一处驻扎,而且攻打郑国并非两国的共同愿望,晋国提议,秦国帮忙,当然能分一杯羹更好。这种情况就给了烛之武说退秦师机会。
最精彩的部分文章这样展开:(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忘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是精彩至极的一段文字!
寥寥一百五十字竟能抵挡两个大国的数十万大军!这就是思辨的魅力。
让我们跨越千年来体味这段简洁严密的说辞。
第一回合:示弱。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忘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面对强敌,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是关键中的关键,是实行下一步策略的必要条件。示弱这一招用得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显示强大是好事,但常常会引起别人的戒备甚至招致攻击,尤其当你有求于人时;但示弱又不能显出恭维甚至虚伪,对度的把握是关键。这里烛之武只是如实陈述,但秦穆公听到这番话很是受用,姑且静观其变。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烛之武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步攻势:示利、示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里烛之武用了判断句、反问句,运用假设从秦国的角度来表明自己对于秦国打与不打郑的看法,利害不言自明。这种说话的方式顺便为下文揭露晋的野心做了铺垫,可谓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且”承上文,这里烛之武没一次把话说尽,一方面考虑时机,一方面看秦穆公的脸色,相机行事。看到秦穆公似乎也同意自己的说法,于是烛之武不失时机地进行公开挑拨: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我郑国处处替秦国着想,看看晋国都对秦国做了什么?我都感到义愤填膺!如果你秦穆公也不傻,晋文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你!我这次冒险来见你还不是为我郑国考虑,都是在替秦国考虑啊!
经烛之武的一番分析,秦穆公自然明了晋的目的,不但答应撤军还和郑国订立盟约,居然派大将守卫郑国!
秦穆公为此行做了了断,晋文公也不傻。
子犯请求出兵,晋文公说:“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这不仅是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化敌为友,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完胜!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做一件事情要想取得预想的效果,与人交往要想不落下风,首先要知己知彼。
事情的发展不会总如我们所愿,但我们能把握的是了解自己,了解对手。越是在危急时刻越是要保持清醒。虽曰成事在天,但前提是某事在人啊!
其次,适度的示弱会削弱对手的戒备心理,赢得对手的同情甚至是怜悯,但要记得:示弱不是软弱。如果没有下一步棋,示弱只会更快地招致杀戮。
第三,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双赢的做法是首选;如果不能兼顾,那么要坚持自己的底线,就是失败,也要让对手尊敬。这是与对手站在同等高度的资本,也是你东山再起的资本。
第四,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其他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胜利是硬道理;居安思危,即便身处劣势也要时刻准备反戈一击。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强大的实力,只凭侥幸是难以长久立足的,与狼共舞必须自身强!
7.《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七
第一课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虚、实词的含义,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简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2.简介本文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幺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二、诵读、研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读。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的问题。
三、作业
文后“思考与练习”第三题文言实词解释。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各段,解决词意,疏通大意,探讨内容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2.烛之武说退秦师,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幺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三、拓展阅读
选读“读本”中《晋公子重耳出亡》中有关片断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战”的有关内容,加深理解。
四、作业
1.笔译全文。
2.背诵全文。附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8.《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八
第一段交待事件的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郑国被晋、秦两国围攻,而且已是兵临城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二段第一句话写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能解决“国危矣”的难题。郑伯听取了佚之狐的建议。请烛之武出使秦,但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他推辞的原因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其中有不平之气。面对这种情况,郑伯先做自我批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时给烛之武讲明利害冲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所以烛之武“许之”。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郑国处境的危险。烛之武说秦伯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是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亡国是既定的事实,所以可以不用考虑郑国的利益,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哪国得到是个未知数。这也是秦伯帮晋侯的根本原因。所以烛之武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这点做文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秦伯听完很高兴,因为秦伯知道烛之武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为秦国出谋划策,当然愿意听听烛之武的意见。第二层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指出灭了郑国只会给晋国带来好处,秦国一点利没得到。因为郑国和晋国是邻国,却和秦国相隔太远,其隐含意思是说秦伯您真是大好人,灭掉郑国,晋国土地增加,您一点好处没得,您还帮晋国,您真是无私啊。所以这句话动摇了晋秦联盟的基础。此时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为秦伯提供如果不灭郑国,秦国会得到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是本段的第三层。此时秦伯应该知道利弊轻重,所以烛之武联系秦晋两国交往的历史,瓦解秦晋联盟。因为晋国是个不守诺言的国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就算在秦晋联盟之前,晋国如何为秦伯许诺,那都是不可信的。这是本段第四层。最后一层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层是让秦伯退兵的根本原因。因为秦伯和晋国联盟目的是扩张土地,如果灭了郑国,不但秦国没有得到土地,反而使晋国的国力加强,晋国和秦国都处在争夺霸权之际,晋国和秦国又是邻国,如果晋国想侵占秦国,秦国不足以抗衡晋国,秦国会怎样呢。秦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郑国是不能被灭的。所以“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劝说成功,不但说退秦伯,还得到秦国的保护。
9.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九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5、、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6、、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明确: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二)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亡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朗读第三段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板书设计
①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②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③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④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⑤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 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 越国以鄙远。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之 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 且焉置土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10.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比较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透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盼,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述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飘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忙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资料,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板书设计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堂课资料,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怎样退DD为什么退DD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
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
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述)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述)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述)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DD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DD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DD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透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好处。
(D)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理解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能够正衣冠;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鉴,能够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之后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礼貌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透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透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这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在给别人提意见和推荐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理解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布置作业
11.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烛之武退秦师》,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张飞在长坂坡一声呐喊吓退百万曹军,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敌军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弱小的国家,此人是谁?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是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他究竟是怎样退却秦师的。
《烛之武退秦师》板书
二、知识积累
1.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2.教师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左传》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背景感知
(1)一共涉及了几个国家,这几个国家之间有何纠葛? 明确:涉及到了郑国、秦国和晋国。
晋郑之间:“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背景分析: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4.生概述本文故事情节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5.小组讨论归纳段落大意
明确: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军、晋师撤离。
四、精读探究
五、小结
1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十二
【设计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情节精彩,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我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是从中获得背景,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胆取舍,打破,直接取出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读,做到重点突出。
3、是通过写颁奖辞这一小作文形式,让学生对烛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最为关键的是内化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决阅读了却不知道不会用材料的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时间】
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逢孙
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重耳过郑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是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因为之前已经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了解了三国的纠葛,所以学生会直接告诉秦王,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点拨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晋君联合,想灭掉郑国,郑国派使者来说晋国的种种不是。那么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挑拨离间,直接更见坚定自己与晋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这样做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⑵ 那烛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呢,请同学们齐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部分。给大家五分钟结合下注释,画出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提问,老师点拨字词。
译文: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你考虑这事。
⑶ 讨论:
刚才通过串通文意了解到,烛之武也提到了晋国和秦国的过节,但是他是直接提出来的吗?那么之前烛之武还说什么了,有什么好处?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从文本谭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分析:
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让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让秦伯有一种优越感,知道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快亡国了,而他是郑国即将的拥有者。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既然灭亡郑国给你带不来好处,而且郑国还能帮助到你,还是放弃攻打郑国比较划算。
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时在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⑤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在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这时秦伯听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彻底打消灭掉郑国的想法。
:烛之武以退为进,让秦伯不设防;让事实说话,用三国地图明确指出秦国没有利益可图;再点出不灭郑国还能让秦国受益;适时的点出晋国也是个靠不住的;更进一层指明晋国的狼子野心,让秦伯看清攻打郑国是对自己有害而无一利。
⑷ 最后烛之武劝说的结果是什么?
: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知识点:“说”通悦,“乃”是才。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知识点:微:没有夫人:那人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赴
其:祈使还是
译文: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那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有着怎样的形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五、作业
1、按照文言现象归纳重点知识,背诵全文。
2、结合老师补充的有关烛之武的内容,结合他的精神,给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历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载: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
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以退为进,步步深入,逞抱负于交锋,息蜗争于顷刻。小人物,大英雄!
【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郑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舍郑利秦以利诱之
晋言无信制造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