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15篇)
1.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研究论文
一、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是基于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进行价值判断和主动实施评价的行为实体(张继平,;贾东琴和金胜勇,)。许多研究者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是和专业学位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学生、大学、政府机关、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紧密相关的(Fatma,;Wattyetal,)。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最初是由政府主导,高校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到现阶段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潘武玲,;居玲,;廖湘阳,2010)^7]。这表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已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政府、高校和社会的作用被更多研究者所强调。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服务型的培养模式,学生是服务对象,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权更多在于学生而不是高校和政府。已有的研究较少把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来分析,且在讨论政府、社会和高校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时,未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更是缺少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内在关系的分析。
基于此,论文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构成,剖析各评价主体的评价重点,探究各主体的内在关系和职责。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理论研究,而且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髙提供指导,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构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所需,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目前,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身份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服务对象,他们通过考试选拔和交付学费后接受教育,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要,希望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他们有权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而且有许多专业学位学生是在职学习,这些学员对教育质量的高低有深刻体会,他们能结合实践评价教育质量。因此,学生也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之一,而且学生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已是国外高等教育的一贯做法(王立红、王建军、景观、刘志红,)?。因此,论文选择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共同主体。
(一)政府
政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举办者和主要投资者,也是直接管理者,直接负责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学位授予及评价等。政府作为评价中的重要主体,拥有其他主体所没有的权力,政府制定评价规则,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依靠政府与社会评价组织、高校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来推动实现。因此政府主要功能是促进各主体间的联系,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各主体行为进行监管,保证评价的顺利运行。政府评价由中央、省、市等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和相关行政机构实施。
政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重点是高校专业学位的合格评价和专业的设置审议,在评价时侧重专业学位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至于选优评价、单项评价等可让中介机构或民间机构负责。
(二)社会
专业学位是为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所需而设置的,评价也是为了实现社会能够从高校获得高质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政府、高校和学生都要和社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从社会获取职业领域需求信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实践性”,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要有相应的社会评价机构来进行评价。社会评价承担着许多政府无法承担甚至不能承担的评价活动。社会评价向政府、髙校和学生传递社会需求,提供咨询和建议,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为其服务。社会依靠用人单位、专门的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等为主的社会力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价。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社会评价应侧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注重实践的内容、质量和效果,注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高校
高校提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对教育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承担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任务,所以既是接受评价的客体,也是开展自我评价的主体。高校自评是高校向外界证明自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诊断教育面临问题、自我改进、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和赢得社会声誉的重要手段。高校自我评价由校内主管部门负责建立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同级高校组成的专业协会、专家组织、学术机构等组织实施。
高校自我评价时侧重于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设置是否体现其“专业性”,培养过程、培养方式是否突出“实践性”,根据培养目标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所需。具体指专业学位招生政策、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课程的设置、对学生提供的指导方式、培养计划、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自学校和政府及社会机构的资源等方面。
(四)学生
学生是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共同创造者,全程接受教育服务,对教育质量的高低深有体会(尤其是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理当作为评价主体。学生评价一方面向髙校传递学生的愿望和需求,以便高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个方面向政府和社会证明该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学生评价由在读研究生和已毕业研究生参与。
在读研究生评价时侧重于高校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和培养过程,这对教育质量的高低起重要作用;已毕业研究生则侧重于评价自我的社会融人程度和被社会接纳的程度,这体现了其具有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侧面反映了教育质量。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耦合关系
政府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起弓丨导和规范作用,支持和监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其它主体行为,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政府评价要接受来自高校、社会和学生的监督。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评价,委托社会评价机构承担其无法承担甚至不能承担的评价活动,政府要求高校自评,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与其它评价主体的联系以更好地制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
社会参与评价传递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对教育的需求,在评价时既接受政府、高校和学生的监督,也和他们建立联系。社会评价向政府、高校和学生传递社会需求,提供咨询和建议,让政府了解社会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以便政府协调两者间的矛盾,达到平衡,也让高校和学生更了解社会所需,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要间的联系,使高校和学生更好地服务并满足社会所需。
高校是被评价的对象,除了要接受政府、社会和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实施自我评价,和政府、社会、学生建立联系,找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政府、社会和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以赢得政府、社会和学生的支持。高校的自我评价,在接受政府、社会和学生监督时,也为政府、社会和学生评价提供信息资源。
学生评价不仅便于高校更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专业需求,而且也可以让政府和社会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共同组成了相互分工、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彼此制约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如图1所示。通过评价共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策略分析
专业学位是为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特定职业领域所需,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学习
人才而设置。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各评价主体应各负其责,保证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一致性。
(一)政府
1.加强对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宏观管理
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所需,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加强对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宏观管理。即通过立法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提供教育经费;成立专业的教育评价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各学术团体或机构、专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的评价活动,通过资格审査和鉴定从法律制度上确认其应有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评价。政府根据评价结果奖优罚劣,以政策鼓励、财政拨款的方式实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干预和控制。
2.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信息网络平台
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的信息网络平台,除了收集和提供评价信息外,还公布优秀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这样一方面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来源,简化评价工作,提髙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各个高校的竞争意识,弓I导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健康培养。
3.协调各评价主体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个评价主体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在评价中会存在价值冲突,政府应协调各评价主体间的关系,维护良好的评价秩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统筹安排和统一采取措施,达到平衡。
(二)社会
社会评价主要依靠用人单位、学术团体、专业协会、私人团体、专门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
1.公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信息,提供咨询和建议
社会评价的各个组织者,一方面要负责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信息,为公众选择高校及专业提供参考,提高高校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有责任为政府和高校提供咨询和建议,以更好地实现政府和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
2.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责任机制
社会评价要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相适应,专家、用人单位、专业协会、社会评价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进行评价时,要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责任机制,使其组织的社会评价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社会评价应侧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注重实践的内容、质量和效果,注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
(三)高校
1.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公开自我评价结果
为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最重要的`职责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和评估机构的标准或自行制定标准定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行自我评价。自评时,以高校主管部门负责建立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组织实施,请其他同级高校同专业的同行来审査和检查他们的工作。高校自我评价后,有责任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向社会证明他们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
2.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渠道及社会反馈信息系统
高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者,有责任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渠道,向外界公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信息,促进外界评价的客观性。高校还要建立用人单位需求、意见和毕业研究生社会反馈信息系统,通过系统获得的信息作为自我评价指标,确保自我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
3.建立规范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为规范学校的自我评价,发挥高校自我评价的功能,所以高校应建立规范的自我评价制度,完善自我评价程序,充分发挥高校自我管理的职能。
(四)学生
这里的学生指在读研究生和巳毕业研究生,他们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评价的最终受益者。在读学生接受专业学位教育是想学到更多知识,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已毕业学生接受专业学位教育后,从事某个职业,服务于社会,是想将学校教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体现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在读学生注重自身学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高校和学生是教育质量的共同创作者,教育质
量的高低除了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有关外,还与在读学生自身学习密切相关。为使评价结论客观、公正,作为评价主体的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单方的教育,更应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且参加一些横向、纵向课题或到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了解自身不足,以便进一步扩充知识。
2.已毕业学生反馈就业信息,提供建议对于已毕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服务于社会后,
应将就业具体信息反馈给自己的母校,并提供建议,以便学校改进培养方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3.参与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学生要了解教育质量评价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电子邮件、接受实地访谈等方式积极参与评价,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五、结束语
评价是促进教育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动力,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应由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共同组成。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重视髙校自我评价,完善社会评价,尊重学生评价,各评价主体各负其责,各有所重,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保证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一致性,以真正达到通过评价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二
一、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 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顶端,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生力军, 其发展质量决定着高端人才的供给质量, 其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改革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是我国突破发展瓶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必须以自身的高质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和输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然而, 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质量只是空谈,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
第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 其发展水平影响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的质量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及科技的进步, 社会对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 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 既关注过程质量又注重结果质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维度和提高质量的手段, 更多地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硬件设施保障上。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深入发展, 评价的维度已扩展到研究生的发展质量及研究生教育格局的宏观质量。
第二, 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积极性, 尤其要发挥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质量保障第一责任主体的基础作用。构建“五位一体”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实现政府、学校、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社会机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1) 。而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主体, 在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应发挥基础作用, 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并逐步完善自我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 尤其应调动起导师和研究生在质量保障过程中的积极性, 把质量保障落实到各个培养环节。
第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 更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特性。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 各培养单位应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分类保障、分类评价。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 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大差别。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专业学位的特色为根本前提。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理念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 质量意识不强, 提高质量未完全成为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自觉行为。有的培养单位仍处于最初的规模扩张阶段, 并未将规模扩大与保证质量相结合;有的培养单位并未意识到导师在整个质量保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忽视了导师的巨大能量;有的单位仍将研究生置于被动地位, 不曾意识到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正是这些落后的教育观念, 严重阻碍了研究生教育工作重心向内涵发展道路上的转变。
第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力度还需加大, 普遍存在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 保障效能较低等问题。部分培养单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失, 或制度框架不全面, 或制度设计脱离实际;部分培养单位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 缺乏落实机制;部分单位存在出口把关不严, 缺少有效可行的惩戒机制等。
总之, 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至今, 整个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 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 及时更新观念并进行制度设计, 从发展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并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第一, 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形成具有正能量的质量文化氛围。2014年, 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即需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三是统筹好服务需求与优化结构的对接;四是把握好既要借鉴又要弘扬的要求 (2) 。这是新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纲领性思路, 要以此为灯塔, 时刻牢记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 并将追求质量、内涵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二, 构建完备的以自我诊断式评估为主要方式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这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具体来说, 应做好以下方面:首先, 科学设置评估指标体系。新时期,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要更加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特征。2014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的通知, 并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以下简称“教指委”) 组织实施, 全国教指委根据评估的整体要求及各专业特色, 制定了详尽的评估方案, 并设置了相对科学而全面的评估指标, 这为各培养单位设计自我评估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各培养单位应在此基础上, 遵循系统性、实效性、发展性等原则, 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其次, 完善各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及责任落实机制, 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执行。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 制定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 使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同时, 应制定详尽的相关实施细则, 将质量保障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 明确奖惩机制, 避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虚设、空设现象的出现。再次,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机制。搭建教育质量对外公开信息平台, 主动向社会公开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接收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及时收集社会各界针对教育质量公开信息的反馈信息, 虚心接受各方建议;建立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开展质量跟踪调查, 听取用人单位意见, 不断改进培养工作, 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第三, 切实加强外部质量评价与监督, 尤其要加强第三方监督。从国际上看, 外部质量评价与监督大致有三类模式:一是以社会机构监督为主导, 二是以政府监督为主导, 三是以政府授权的社会机构监督为主导 (3) 。我国外部评价与监督体系的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遵循教育规律, 同时可以借鉴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此方面的有效经验, 建立政府、高校、第三方协同配合的监督新机制。加强第三方监督, 首先应培育独立科学公正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所谓“第三方”主要是指处于教育行政部门与研究生培养单位之外的某个客体, 一般而言, 第三方具有相对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与被评价主体既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也没有经济上的关联性。如美国知名的教育质量调查团队SERU (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正在研发全新的研究生调查项目, 调查以问卷形式开展, 以“投入—过程—产出”为概念框架, 采用模块化设计, 以研究生的学习经验为测查重点, 兼顾学习产出 (4) 。这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第三方监督体系的构建乃至于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果说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软件的话, 那么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监督体系便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硬件。只有软硬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1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 .
2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聚焦质量谋划改革推动内涵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 .
33 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 .
3.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管理 创新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4-01
专业学位教育自1991年在我国开展以来,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要求及管理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且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进一步针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办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设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主要是面向化工类生产或设计领域的实际需要,所以报考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或工程背景。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采用笔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化工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科研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等。通过实行一定比例的差额复试,有效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具体考试的实施办法由学院根据学校制订的考试总体要求及专业测试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录取总成绩中专业课笔试、面试等考试成绩的比例。在考生的录取选拔过程中,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建立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化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及改进之处最有发言权。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运转。让企业将大量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放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如此一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便可以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保障。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建立教学管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和校企进行互评。学生每天记录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想,反馈给企业;企业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及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和企业相互联系,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
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是一个“三赢”的措施,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或科研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因此有了共同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二、建立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过程中,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评价—跟踪”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分为教学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在教学培养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教学方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借助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的科研实践平台,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确定论文课题,通过学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督促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补充理论知识,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学生答辩毕业后,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以期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水平滚动上升发展。
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学校以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行业优势及学科特点,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已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的对口联系,探索化工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通过机制优化,为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论文研究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让自己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溢出,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无缝联接,从而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尽早地进入各企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根据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点,拟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主线、案例研讨与实验模拟主线及讲座与参观主线,按照理论知识→案例研讨与模拟→专题讲座的顺序循环推进,每门课程的结构设计都会根据需要在以上模式中进行组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及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2).
[2]周涛,王晖,叶红齐等.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3]李晓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2008.
[4]汤彩凤,李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
[5]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4.职工学历学位教育管理规定 篇四
生效日期:2010年7月21日 修订日期: 2013年5月23日
为有计划提高职工学历、学位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职工综合素质,促进医院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一、总则
(一)学历、学位教育对象:本院在编在岗(含院内聘用人员)职工。
(二)职工学历、学位教育工作应保障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按需培养、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在职、业余、就近教育为主,脱产、外出教育为辅。
(三)医院坚持资助研究生教育,鼓励本科教育,普及专科教育原则。
二、报考条件和程序
(一)职工申请学历、学位教育,须符合总则精神,报考专业与现从事专业一致或相近,除非工作岗位调整,原则上不得申请与现有学历、学位同层次的学历、学位教育。
(二)申请人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本职工作,身体健康,自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毕业后按规定继续为医院服务。
(三)职工申请学历、学位教育,应符合以下条件:
1.博士毕业或引进后在我院工作满6年可申请进入博士后流动站。2.硕士毕业或引进后在我院服务满6年可申请报考统招博士研究生。3.大中专毕业生录用或招聘来院工作满6年可报考统招硕士研究生。4.在科室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1)报考在职研究生人员须在我院工作满2年,一个科室同时报考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超过2人。
(2)党政管理人员报考党校等管理类在职研究生不受以上年限限制。(3)职工参加本科以下学历教育只限在职进行,不安排职工脱产学习,其服务年限不受限制。
5.报考人员近二年年度考核须称职以上,其中年度考核优秀可优先推荐报考。
6.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医师须已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获得处方权或报告权, 未通过人员不得报考。
(四)医院鼓励职工报考在职(含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
(五)职工申请学历、学位教育程序:到人事科领取并填写《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申请表》,经所在科室及业务管理部门签署意见,人事科审核,医院审批后,方可报名。未经医院同意,擅自在外报考者即使被录取一律不予办理手续和不能享受一次性奖学金待遇。
三、经费和管理
(一)对经过医院同意报考并获录取者,可予办理转移人事及工资关系等相关手续。如医院出资外出培训和学习等未满规定服务年限,则按上述要求补偿医院相关费用后办理相关手续。
(二)对不转移人事及工资关系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录取后,须与医院签订相应协议书后方可办理就读手续。
(三)为鼓励职工提高学历层次,医院对经过医院同意报考,不转移工资关系的在职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人员实行奖学金制度,一次性发放奖学金后,其它学习费用医院不予负责。奖学金标准如下:
1.获博士学位人员,医院一次性给予奖学金25000元;获博士学历人员,医院一次性给予奖学金15000元。
2.获硕士学位人员,医院一次性给予奖学金8000元;获硕士学历人员,医院一次性给予奖学金5000元。
奖学金凭学历、学位证书并经医院人事科审核、备案后,由财务科发放。
(四)对攻读本科及以下学历的职工考试、学习费用自行负责。
(五)在职研究生学习,医院可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脱产学习时间,但须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否则视为旷工。学习期间,在职研究生的待遇参照职工外出进修标准享受:工资、福利、补贴不变,不享受奖金;若在职研究生按学制不能获得学位,攻读博士学位人员每超过一个月扣减500元,攻读硕士学位人员每超过一个月扣减300元的标准计算扣减奖学金。
(六)对申请在职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人员医院安排考试复习假期,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由科室安排7天进行复习。对获得研究生复试资格的考生可由医院给假3天前往招生学校面试,离院前给假3天办理离院手续,期间享受年休假待遇。
(七)凡经同意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的职工,学习结束获得相应学历、学位后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工资待遇和福利方面具体规定为:
(1)本科及以下人员工资晋级按国家规定兑现相关待遇。
(2)获博士学位及以上人员,不享受安家费;工资待遇在获学位证书的次月起按受聘职称(含内聘)标准发放:正高5000元/月(税前,下同),副高4000元/月,中级3000元/月;享受博士津贴1000元/月;其它补贴不发;
2.职称晋升方面具体规定为:(1)在职研究生报考专业与现从事专业一致或相近才能作为职称申报、聘任的依据。
(2)当年12月31日前满35周岁以下人员,申报高级职称须在读(含通过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英语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护、技人员对口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当年12月31日前满35周岁至40周岁之间人员,聘任高级职称须在读(含通过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英语人员)或获硕士学位及以上(护、技人员对口专业本科毕业以上)。
(3)获在职博士学位及以上人员聘任职称在有岗位数情况下可优先考虑。3.人才培养方面为:相同业绩下可优先推荐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或市政府津贴、省级或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教学名师等。
(八)获得相应在职研究生学历、学位后的职工必须从学习结束(毕业)起算在本院服务满6年,不得提出调离。否则,除按医院规定交纳人才建设基金外,服务期只满3年不满6年者,全额补偿学习期间医院所出经费和扣回已发放奖学金;服务期未满3年者,按上述经费的2倍缴款。
四、本规定从印发之日起执行,院字﹝2006﹞50号文件同时作废。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发言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及研究生代表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的。很荣幸能作为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会主席,代表全体研究生在我校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上发言。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的激励下,以“铺路石精神”为核心的长理文化熏陶下,加上长理人的共同拼搏,长沙理工大学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积极推动我校教育改革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充分感激,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给予支持与重视的所有领导老师致以崇高敬意。我们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研究生,心中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说求学生涯是五彩缤纷的田野,那么对我们而言,研究生阶段就是我们生命中最绚丽的一束太阳花,如果说读研是动静交融的舞蹈,那么在长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就是活力四射的探戈。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这儿孕育着春天的勃勃生机,向往着盛夏的热烈奔放,期盼着秋天的硕实累累,翘望着冬天的恬静厚重。诗意的浪漫和激情在长沙理工被诠释淋漓精致,飞扬的时尚和奋斗的艰辛被丰富的学术氛围演绎的美奂绝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今后五年中国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其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亮点,因为如果能够按预期目标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中国的教育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也反映了我国人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部分,同样受到此项国家政策的积极影响。我党也曾明确提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另外,赖明勇校长曾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长沙理工大学愿意当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愿意做湖南深化高教改革的试验田。借这次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的机会,与大家分享当下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学校教育飞速发展对我们研究生产生的影响及体会。
一.丰富的学术活动,为思维的碰撞和学术的交流提供良好平台。学校成功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有主题丰富多元的学术报告或讲座,例如从韩少功小说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到地质聚合物胶凝材料无机粘结剂的应用研究;从桃花意象在唐代诗歌中的流变到网络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引领路径初探等。可谓文理古今,一应俱全;有持续开展的教授博士论坛,例如钟芙蓉博士的“转变思维方式,推进生态文明”讲座提出合格的研究生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更要关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民生问题;学校更邀请了利比里亚外交学院院长Augustine Konneh教授来我校讲学,会中提出独特见解,对学生的创造性起到引领作用,从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中,丰富师生们历史文化底蕴,拓宽知识广度。+实际情况下的博力学术论坛。
学校提供这么好的机会,我们需要珍惜而多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今后的社会必将是一个讲究真才实学的社会,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不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积累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今后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要积累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广泛而积极地参与学术交流是一个快捷实用的办法。在学术交流上学什么?我认为至少要学两点:一是别人的科研思维,二是别人的科研方法。一场报告听下来,如果有一个观点、一种方法,或者一句话对自己有用,我觉得听这场报告就值得。认真学习既是对专家尊重,也是避免错过对个人而言最有用的地方。学术交流时踊跃举手提问,开展面对面的沟通,使我们的学术思想在交流过程中才会迸发出灵感和火花。
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术交流活动是科学技术工作中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通过研究学者之间的思想接触,自由争辩,可以沟通情况,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今世界科学界面临百花齐放的态势,同时科学创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常超出一个人的智力范围,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学者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和协作研究,而学校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得我们不会闭门造车,我们能把自己的问题、观点、结论拿出来向权威人士请教,与同学共同探讨,让真理“越辩越明”。因为只有站在一个和别人交流、探讨的角度才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激发出新的观点。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展示自己、学术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所有研究生能充分把握学术盛宴机会,每个人都要所收获、提高,科研视野得到开阔,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学术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在充分利用各方面人力,物力资源条件下,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与科研资源等各方面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如学校对宿舍空调热水器的安装,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在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外,也将软实力建设方面提高到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高度,学术氛围的营造则是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和整体教育质量的保证。学术氛围的营造通过提高科研队伍质量,开放用人机制,多渠道引入英才,净化学术环境,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及约束机制,预防和杜绝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加强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发挥学术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从而提高我们队学术研究的兴趣与动力。学术氛围的营造也离不开学校开展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沙龙,科技立项活动,“博力学术论坛”,科研实践活动等,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活动,更好的适应了不同学科研究生的专业性。学校对营造良好学术交流氛围也做了很多努力,近年来,加强了我校研究生院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跨学科的项目合作日益增多,研究领域交错愈发频繁,跨学科研究,加强高校之间学术交流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而学校就尽力配合我们研究生会为我们研究生建立了这样一座桥梁。进一步而言,学校各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点燃了我们的学术热情,激发了我们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毋庸置疑,无论是国内或者国外著名高等学府,大都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术研究不再是导师布置给学生的一种任务,而是成为学生自己心中热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将学术研究列入自己日常生活安排中,而这种学术氛围是在学校长期维护和引导中沉淀而成的,让我们大都有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追求,并具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对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利于我们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术氛围的浓厚对我们的创新思维具有启迪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术研究的行列中来,而学术研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在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风是反映学校校风的一面镜子,也是折射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扇窗口。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学术研究则是研究生教育的精神魅力,因而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与保证。
6.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六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在日前举行的郑州大学首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申长雨校长为学校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定下了基调。
一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幕悄然拉开。未来五年内,郑州大学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由目前的3000人达到6000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入佳境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指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郑州大学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学位点达10个以上的高校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步入整体推进、制度创新、质量提高、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类型。
截至目前,郑大在10种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26个领域内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无论是类别、层次还是规模在河南省均居首位。从层次结构上看,专业学位教育形成了以硕士层次为主,学士、博士层次为辅的结构体系;从类别结构上看,涵盖了法律、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传统职业领域,以及工程、工商管理、体育等现代职业领域,同时还发展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形成了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位结构体系。十余年来,郑大专业学位教育累计招生人数近万人,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等已经成为品牌项目。
质量保障体系保驾护航
经过多年探索,郑州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而这正是郑大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招生环节,郑大加强了报考人员的资格审查,确保了生源质量。郑州大学各专业学位类别都成立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从师资培训到教材与案例编写,从质量标准到检查评估等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学术指导和协调作用。在培养环节,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指导性或者参考性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质量监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则,汇编了《郑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在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双师评聘、论文答辩等方面制定了规范的制度。为扩大宣传、实现管理的信息化,郑大专门开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系统,建立了专业学位教育网站。
郑大十分重视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在20郑州大学首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立项工作中,重点支持的5项课题中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占3项。为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郑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出版了研究生分类培养专辑,汇集了十几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共计15篇论文,对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进行了专题研讨,使得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规格、学位标准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更加准确。
7.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七
一、问卷设计
(一) 问卷设计情况
按照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设立原则, 将测评体系分为三层。利用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了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移情性、差异性和结果质量等6个二级指标。将二级指标扩展为与专业学位相关的图书资料、教学及实验设备等23个具体问题作为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直接转化为问卷上的各个题目。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跨度为2016年3月至6月, 期间总计发出350份, 回收323份, 回收率为92.3%。本次问卷调查视作答不完整、漏答为无效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 有效问卷计289份, 有效率89.5%。
(二) 问卷信效度分析
一份高质量的问卷调查, 必须满足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 (Reliability) 体现了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 其主要表现为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如表2所示, 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法, 对本问题进行信度分析, 测试结果显23个测量项目的期望Cronbach’sα系数为0.970>0.8 (理想调查问卷) , 满意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18>0.8 (理想调查问卷) 。由于α系数值愈高, 信度愈高, 所以本文达到了对调查问卷信度的要求, 能有效地说明问题。[3]
二、数据分析
(一) 期望与实际感知度差距分析
根据SERVPERF模型, 学生对高校教育服务质量=感知满意度—重要性 (SQ=P-I) , 当P<I时, 指标重要程度大于感知的满意度, 表明服务质量较差;当P≥I时, 感知的满意度大于指标重要程度, 表明此类指标中服务质量较好。[4]如图1所示, 为针对重庆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6大维度差距对比, 可以看出6个维度上专业研究生的满意度均不高, 其中“保证性”维度的差距最小, 为-1.11, 然后是“移情性”维度的-1.14, 其后是“可靠性”“有形性”“差异性”和“结果质量”分别为-1.18、-1.19、-1.38和-1.51。由于各维度上, 期望服务水平和实际服务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寻找影响较大的关键指标节点, 先后有序地采取改进措施是整改的有效方法。
(二) 期望———实际感知的描述性分析<IPA>
重要性—感知绩效分析法 (IPA) , 此方法是以各个指标的期望及实际感知作为数据、以期望和实际感知为横纵坐标的二维象限图[5], 如图2所示。
本文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质量的各指标期望为横轴, 以实际感知为纵轴, 建立服务质量IPA分析象限图, 共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中, 第一象限是竞争的优势区域, 是高满意度和高重要性的统一, 是树立学校口碑和社会形象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此部分指标满意度上升的空间较小, 继续保持此部分指标的满意度即可, 不需投入太多的经费和时间整改。第二象限是维持区, 是高满意度和低重要性的统一, 该部分指标重要性较低, 其服务质量已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应在保证其质量的基础下, 减少这部分的投入, 完善其他薄弱部分。
第三、四象限为整改的关键点。其中, 第三象限为次要关注区, 其主要表现为低满意度、低重要性。这一象限的项目对于提高学生满意度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 在保证这一象限正常运作的前提下, 应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高重要性且低满意度的项目, 即第四象限。第四象限是优先改进区, 是高重要性和低满意度的统一。这部分指标是学生认为重要但实际感知满意度较差的指标, 是提高整体质量继续整改的关键节点, 高校必须集中资源优先改进此区域服务。
如图3所示, 1 (专业学位相关图书资料) 、6 (导师的指导能力) 、7 (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科学有序) 、8 (专业课教师授课质量) 10 (导师提供的科研训练环境) 、11 (及时发布就业、教学运行等相关信息) 、12 (国家和学校对研究生的扶持力度) 、15 (导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 因材施教) 落在第一象限, 属于高满意度和高重要性, 是学校的优势所在。3 (优美的校园环境) 、13 (学校提供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 落在第二象限, 在时间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不需要再投入过多精力。4 (后勤保障) 、5 (文体设施) 、14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17 (学校关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18 (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差异显著性) 、20 (双导师制的落实) 落在第三象限, 属于次要改进项目。在保证优先项目落实的前提下, 为了全方位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文体娱乐设施的改善和后勤保障能力的提高也应逐步完善。2 (教学及实验设备) 、9 (课程体系合理性) 、16 (稳定的经费投入) 、19 (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21 (学位论文的选题及考核注重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22、 (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23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经历, 有助于就业和终身发展) 落在第四象限, 属于低满意度且高重要性的服务指标, 是教育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迫在眉睫需要整改的项目。因此, 应集中资源优先完善此区域服务, 尤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更是提高整体满意度的关键点。
三、总结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重要的人才储备方式, 对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及时搜寻并定位培养体系中的不足及欠缺之处, 才能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学生视角, 以学生的切身感受为基准, 借助相关分析软件, 形象直观地表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后续针对性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佐证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宋伟, 周海滨, 陈传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MBA教育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2) :46-50.
[2]孙梦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研究[D].南昌大学, 2014.
[3]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23.
[4]周正嵩, 孙月娟.基于SERVQUAL模型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2) :50-53.
8.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八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1模式2
一、知识生产模式变迁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位产生之初,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特征,中世纪的硕士和博士都是对从业资格的证明,没有严格的区别。随着大学的发展,学位的层次,种类越来越繁多,学位的内涵也与中世纪有了很大差异。专业学位是专业教育的标记,是教育机构向受教育者颁发的一种标志其教育程度和水平的证书。它的出现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等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肇始于20世纪初,它的出现与知识生产的转型密不可分。
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2、教学方式。一方面是教学手段的革新,引进各种信息技术成果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教学不拘泥于课堂,在企业厂房车间、研究机构实验室等一线中教学,更加开放多元。3、师资队伍。除了大学本身的教师外,大学还大量聘任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经营者、机构研究者甚至政府官员,优化了师资队伍的构成。4、质量评价。培养的质量意识增强,社会对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评价影响变大。5、课程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二、知识生产模式1下的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吉本斯等六位学者在他们合著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这本书中指出,当代知识生产和研究范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提出了知识生产的模式1(Mode1)和模式2(Mode2)的概念,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起于对德国大学蓝本的模仿。1853年,密歇根大学制定了美国第一个正式攻读文科硕士学位的计划。1860 年耶鲁大学依照德国大学的模式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1872年,哈佛大学管理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建立研究生部。直到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在美国确立。研究生教育的确立和发展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美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1908年,哈佛大学开始培养工商管理硕士,首开专业硕士学位的先河。1920年,哈佛大学又设置了全美第一个教育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诞生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生产的科学化导致工业部门广泛设立研究机构,加大产品研发的力度,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参与,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既具备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又有应用和实践的优势,因此很好的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但是在这一时期,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用和紧密联系社会是有局限的,它并没有与企业或社会研究机构建立十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知识技术的产生和转化不是在学校、企业、受教育者等多方的交互作用下完成的。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十分凸显模式2下知识生产的特征。
三、知识生产模式2下的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下,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模式1已经无法解释知识生产在研究范式、人员、场所、传播渠道、质量控制等方面凸显出的越来越多的异质性。于是,新型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式2在模式1的矩阵中不断演化出来。在一个更广阔的、跨学科的应用情境中的知识生产被定义为模式2。吉本斯等人认为,模式2的知识生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跨学科。(2)异质性与组织多样性。(3)社会问责和反思性。(4)应用情境中进行。(5)质量控制的多维。
(一)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日益完善
二战结束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原因之一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对美国政界、军界、科技界、教育界的思想冲击,并于1958年颁布影响深远的《国防教育法》,规定为研究生提供无息贷款,向研究生发放“国防奖学金”,为高校科研提供大量经费等。这部法令对美国的专业研究生学位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完善意义重大。专业学位的授予数量占美国全部硕士学位的大多数,数量和规模上有很大的发展。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它的结构也逐渐完善。现阶段,美国共有12种第一专业学位、74种专业硕士学位和56种专业博士学位等140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专业学位类型,总共涉及了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目录38个学科群中的32个学科群。
由此可见,美国专业学位教育涵盖范围广,涉及的学科门类齐全。它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教育目的、内容、方式的转变
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中,社会的分工和协作日趋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以更大的弹性来适应社会变迁。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的,总的来说,它都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的,具有多样化和针对性。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方面发挥了大学教学、科研的优势,弥补企业在理论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企业的设备资源、实践机会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的知识技术迅速发挥实际效用,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三)严格的入学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
在模式2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知识生产的范围不限于大学和简单的科研场所,受教育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但知识的社会弥散不意味着降低人才培养的标准。在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很高的社会认同度,培养出来的人才薪资待遇好,受社会各界好评,其原因就在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一套严格的入学制度,同时社会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估,很好的建立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反馈机制。
内外部结合的质量评估体系也是美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原因。内部评估是指专业学院对本校学生的评估,一般包括课程评估、实践评估、综合评估,不同类别方式多种多样。外部评估指美国社会性评估力量,如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CHEA)和专业资格认证协会(ASPA),这些民间评估机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产业化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合潮流,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科研导向,注重知识和理论的结合与创新,很好的满足了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并在社会问责的监督下积极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质量得到了社会的
认可。
四、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启示
(一)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学位的结构和规模
在美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专业学位呈现出种类多样、逐渐增多并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专业学士学位逐渐退出高等教育的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不断地向专业博士延伸。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多种多样,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富有专业针对性、市场适应性,让专门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要根据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设立相应的专业学位,完善我国的学位结构,在保质的前提下发展规模,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的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进行联合办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根据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要求, 国内高校要改变固有的办学理念,加强与企业、研发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发展伙伴关系。要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建立各种资源共享平台,推进知识的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从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上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人员與企业等社会组织合作,以产业需求来引导和推动大学的科研,充分利用好大学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
(三)发展社会性评估机构,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估方式与美国相比显得过于单一,都是政府的机构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缺乏社会的参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进一步吸纳社会力量,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应重新定位高校、社会和政府在评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承担起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义务和责任,引入社会评估,提高专业硕士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紧密贴合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媒体等社会力量的外部监督作用,倡导教育界人士、高校组织自发组建或联盟组建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
参考文献:
[1]陈洪捷.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博士质量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10(1):57-63.
[2]蒋逸民.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16-19.
[3]沈玄武,郭石明.新知识生产模式下大学学科组织面临的挑战[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4-158.
9.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九
7月20日,陕西省第九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研讨会在商洛召开,来自全省5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参加研讨。与会代表从学位与学科、学籍与培养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与交流。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郭立宏表示,“质量、结构、改革、融合”是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高校要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构建大学科,搭建大平台,使学科实力进一步提升。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程光旭代表学会发表致辞,西安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作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经验介绍。
研讨会由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目前已举办九届。(记者:陆航)
10.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十
意见要求明确改革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意见指出,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拓宽和规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渠道。
意见中说,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11.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研究生 专业学位 讨论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53-02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应当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既往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本部学习半年的理论课后,再进入临床各相关科室轮转,轮转过程中通常是协助住院医师完成日常工作,在工作中积累临床工作经验。然而,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研究生的成长较慢,往往满足不了研究生的需求。如何更高效地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结合国内外资料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思考,笔者认为讨论会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讨论会教学方法是借鉴欧美专家学者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是研究生为研究某问题与导师共同讨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参与者(包括研究生和导师)的学习潜能,最大程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师生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是重要也是必要的。如何在短时间内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逐步理顺科研思路,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开展以科室或课题组为单位的研究讨论会。教学秘书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小型的讨论会,讨论会由研究生根据自身研究的领域,轮流汇报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内容,汇报的形式最好以幻灯片进行报告,讲解的时间通常以半小时为宜,汇报后可以由导师或者同学询问一些关于汇报内容的研究细节,也可以是讨论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方向。教学秘书需要提前安排每个研究生主讲的时间,让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因为需要汇报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所以主讲的研究生在准备讲稿时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再汇总、融会贯通等。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研究生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力。在准备演讲的幻灯片的过程中,研究生需要反复思考、演练如何能使得参会人员都能听懂自己所讲解的内容,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如此反复地训练,每个研究生轮流主讲,一年的时间,研究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就会有巨大的提高。这种培养模式反映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理念,研究生在学习中分析、整理、归纳、讨论,使教学从单纯的学习知识提升到培养科研意识、发展科研能力的高度。
二、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是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经过大脑加工,得出诊疗方案的过程。临床医师诊治疾病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强弱。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这需要通过不断的临床能力训练,才能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掌握常见诊疗操作技术。临床能力的训练包括跟随上级医生查房并分析病情,病情的动态观察,以及以科室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的病例讨论会。经过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其中以科室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的病例讨论会形式是很好的学习模式,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时研究生需要清楚地了解理论知识,不清楚的可以找相关资料复习,需要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整个过程对促进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有些病例看似简单,但经过讨论却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帕金森病的治疗,不仅仅是补充多巴胺的治疗,青壮年早发型为什么尽量推迟使用美多巴,出现异动症及开关现象时如何治疗,出现精神症状时如何判断是药物引起还是疾病本身引起等,这些都需要讨论分析。通过讨论,研究生对该病就会有深刻的理解,效果是仅仅通过书本很难达到的。不仅如此,临床病例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在每位医师和研究生的发言中,都能够引导研究生思考,如何在现有的临床资料下,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整个过程就是临床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在引导研究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还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对研究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
病例讨论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病例、疑难病例,也可以是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在科室或小组的讨论中既可以探讨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探讨失败的教训,每位研究生均要参与,根据病例进行点评及讲解,充足阐述自己的观点,高年资的主任医师在发言中一般是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多年的临床经验讲解分析,整个分析讲解的过程就是临床思维的过程。例如对于重症脑血管疾病等急重症,每年均有很多相关的病例,但每个病例表现形式不同,其临床的定向、定位、定性会不同,其治疗也会有不同。通过对一些病例的讨论,使研究生拓宽了临床思维,能够尽量避免临床的误诊漏诊,使以前认为的危重疾病、疑难疾病不再危重、疑难。在病例的讨论过程中既能加深对相关疾病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也对该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论结合实际,印象深刻。
三、病历书写能力的培养
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转归的医疗法律文书,是诊疗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执行过程中记载的基础资料,是医疗机构对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能直接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技术、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同时也是处理医疗纠纷、判定医疗事故责任的重要法律依据;更是医疗、科研、教学的基础资料。病历书写包括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是临床实践工作的总结,在书写病历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临床专业研究生在临床轮转初期应以住院病历的书写为主,住院病历的书写包括客观资料的总结书写:如主诉、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也包括主观资料的书写:如对客观资料归纳、整理、综合分析等。通过临床病历系统回顾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改进诊疗工作,提高医疗质量。病例的书写是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考核检验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客观标准之一。通过病历的书写过程,可以使研究生把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的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严谨的医疗作风。
在临床中,开展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的病历书写讨论会,无论是高年资医师还是研究生都要发言,提出所提交讨论的病历是否能真实反映了病情的变化,病历中是否有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有错误或遗漏的地方,如有错误或遗漏的地方,还需提出改正的意见;病历书写的内容是否包括了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病人的情绪心理、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以及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等。在讨论疑难病例或危重病例的病历书写时,还可以先分析病例的病情,再讨论病历书写情况是否完善。通过上述过程的训练,研究生基本都可以书写出完整而规范的病历,在书写病历的过程中,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业务水平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将讨论会教学方法运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各个层面,并贯穿始终,避免了单纯讲课、脱离临床实践教学的不足,使其能力的培养更接近于临床医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程东海.医学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J].医学教育,2003(4)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刁丽梅(1972- ),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
12.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十二
一、Ed.D.学位论文的价值取向
Ed.D.是作为与Ph.D.相对应的专业博士学位而设立的,因此正确认识Ed.D.与Ph.D.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Ed.D.的属性与价值取向,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按学位类型分类来说,Ed.D.是一种专业博士学位,它应该具有专业博士学位所具有的属性,在学位结构上发挥自己的独特功能。美国专门职业认证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ors,ASPA)指出,所有专业博士学位的共同点包括:与学位目的相适应的专业实践水平;利用与专业相关的已有研究,对专业发展做出知识贡献;表现出对其他专业人员工作与贡献的理解和支持,具有跨学科进行合作的能力;展示出高水平的交际、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发现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1]大多数专业博士学位要求进行具有实际目的的独创性研究,促进来自专业实践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把自己的专业实践纳入到多学科情境中进行重新审视,目的是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对于独创性的要求,专业博士学位的兴起对传统哲学博士学位所要求的‘学术原创性’观念提出了挑战,由于专业博士学位的研究以专业实践为中心,‘原创性贡献’可能出现在理论的应用方式或专业的实践性质等方面,这可能会导致‘专业独创性’概念取代‘学术原创性概念’”。[2]据此,专业实践性是Ed.D学位的基本属性,而提升专业实践是Ed.D.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Ed.D.学位论文选题主要选自教育实践第一线或具体岗位的实践工作,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较长时间的现场行动研究。“Ph.D.学位论文更多选择教育史或教育哲学方面的研究,而Ed.D.学位论文更可能是一个教育问题的实践性研究,往往是考察一个学校系统或某种课程类型”。[3]在研究方法方面,Ph.D.学位论文倾向于实验性或准实验性的研究,使用多变量统计,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更聚焦于某些诸如教育心理学的领域。而Ed.D学位论文包含更多描述性的研究,比如调查访谈。在研究对象方面,大多数Ed.D.学位论文关注当地的公立学校和教育机构,研究对象倾向于学生和教师,而Ph.D.学位论文更关注国内及国际教育的发展,经常使用大学生作为其他人群的代表。Ed.D.教育避免了Ph.D.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研究领域狭窄、解决现实问题不力等诸多缺陷。Ed.D.教育聚焦于实践,目的重在提升实践能力而不是认知水平;在价值取向方面,从纯学术好奇心驱使转向职业利益导向,显然其社会适应性更强。归根结底,Ed.D.教育的核心是引导高级专业人员发展实践领域的新知识,而非进行严格设计的理论研究。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要求Ph.D.学位论文对学科知识的发展做出原创性贡献,而要求Ed.D.学位论文把学术知识与专业实践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尽管许多大学的教育学院设置了Ed.D.学位,但长期以来在学位论文的形式与质量标准方面倾向于模仿Ph.D.,实行单一的理论性强的学位论文的毕业考核形式,审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也非常相似,而对专业性和实践性重视不够,这成为Ed.D.教育的一个顽症。为此,Ed.D.学位的培养机构不断对Ed.D.学位论文的形式与评价标准进行修正与变革。
二、Ed.D.学位论文的形式
一般而言,Ed.D.学位论文不要求高深学术和理论的原创性,但要密切结合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体现出运用理论来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随着学生群体结构多样性趋势的增强,需要Ed.D.学位论文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1)较Ph.D.更为简短的学位论文,但学术水平不能降低;(2)多个研究项目的有机组合;(3)一系列能够证明水平能力的组合材料;(4)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4]大多数Ed.D.教育机构虽然进行坚持学位论文,但其实践取向越来越明显,而在澳大利亚Ed.D.教育毕业设计的形式变革最大,“档案袋”(portfolio)和“课题研究设计”(thematic research project)等实践性强的毕业考核项目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的学位论文。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项目同时设置了Ed.D.与Ph.D.两种学位类型,对于两种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在学位论文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差异性。Ed.D.学位论文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中的行政、管理、治理或其他应用性问题;Ph.D.学位论文要求含有原创性理论研究,需要对增长知识做出重要贡献,表明学生具备更强的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的能力。犹他州立大学的Ed.D.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在当地教育机构进行实习获得实践经验,倡导Ed.D.研究生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研究,要求论文立足于实际问题,聚焦于提高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圣路易斯大学要求Ed.D.研究生成功处理一个教育实践问题,并且提交一篇与Ph.D.同等学术水平的学位论文。哈佛大学2010年新设的教育领导博士(Ed.L.D.)项目把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考核与工作实践整合起来,废除传统的学位论文要求,改为长达1年的住校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他们从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理论知识,检验其教育变革理论,培养学生评估和整合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测试他们在领导实践变革中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
美国发起于2007年的“重塑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the Carnegie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Doctorate,CPED)创新了Ed.D.教育的毕业考核形式,从传统上高度依赖理论文献,转向强调解决相关实际问题。Ed.D.学位论文的起点不再是学术内容而是教育部门,不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难题,以帮助学生在项目培养过程中及项目之后能在专业实践中表现出众。CPED强调Ed.D.学位论文是对一个实践问题的全面深入的反思性研究,要求Ed.D.研究生有能力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致力于解决学校教育持续面对的某些重大问题。
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学院(Peabody Col lege)变革后的Ed.D.教育的毕业考核项目更直接地联系实践,以符合21世纪学校领导所面临的期望和要求。Ed.D.教育的第3年,博士研究生进行实践性强的毕业考核项目,嵌入一个小组计划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分析活动,聚焦于一个实践性问题,并从一个全国性的顾问团那里获得建议。毕业考核项目展示给学生一系列产生于外部实践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实践问题,通过教师的建议和评价,选择最终的论文选题。论文要求以管理咨询报告的形式,实践取向,严格分析,便于阅读。通过毕业考核项目使学生获得分析能力、专业理解、情境知识和团队技能的提升,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学校组织中改善学生的业绩,提升问责和资料收集能力,构建更加有效果和有效率的治理结构。[5]
皮博迪学院的Ed.D.教育还创设了学生进步报告制度,即分多次收集个人的进步报告状况以确定群组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包括进展报告、中期报告、草案报告、毕业设计报告与展示,最后的学位论文。最后的学位论文大约75页,包括9个部分:问题的确定;问题背景的分析;研究发现;对关键分析的讨论;建议;实施策略;结论;附录;参考文献。这种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培养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正是过程性评价和制度化培养的具体体现,成为高强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要求Ed.D.研究生与论文指导委员会紧密合作,按照论文指导委员会认可的研究计划,学生收集资料和数据,准备第3学年下学期的开题报告。论文要严格符合学术规范,主要对提出的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陈述。可以是应用性研究,也可以是实验、准实验或非实验研究;研究方法可以是质性的,也可以是量化的或二者兼备。强调论文必须对某一研究领域做出原创性贡献。开题报告结构包括三个章节:导言,问题陈述,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开题报告通过后,学生成为博士资格候选人,撰写博士论文,第4学年下学期,可以进行答辩。答辩结果分四种:无条件通过;通过但需要小的修改;通过但需要大的修改;不通过。中间的两种情况,答辩导师不签字,给出修改的最后期限,对修改的论文满意后才签字。[6]
“档案袋”引入毕业考核是Ed.D.教育变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档案袋”包括一系列具有不同特点的课程作业,这些作业可以不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最后不需要提交一篇正式的论文,但要提交一篇简短的课程论文,从而显示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意识和知识储备。“档案袋”包括一系列研究成果,允许不同形式的论文,可以满足Ed.D.研究生在就读期间更换工作。“档案袋”记载了候选人如何处理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是如何通过实践得到检验的。“档案袋”适应了Ed.D.研究生在职学习的特点,包括更多的小组协作工作,主要分析他人收集的数据,而不是像Ph.D.研究生那样生成自己的数据和假设检验。一组Ed.D.研究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个问题,每人撰写问题的某一个方面的论文,当这些论文汇集在一起就能够提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全面方案。
澳大利亚新的英格兰大学和爱迪考文大学以博士研究生的多篇研究论文(需要达到发表水平)构成的“档案袋”来代替学位论文。也有的学校既要求学生提供能够充分显示学员研究能力的“档案袋”,又要求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但博士学位论文字数要求相对少一些。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要求的“档案袋”包括6篇研究性论文,其中必须有4篇公开发表。
从“学位论文”转向“档案袋”回应了Ed.D.研究生的要求。传统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读者局限于学科内或学科群内的学术组织和个人,而“档案袋”的读者人群更为广泛,除学术人员外,还有实践者、产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等。“档案袋”是一个有组织的、旨在促进学生学术和专业的发展,并提供一个评估学生进步的基础性材料,代表学生在课程、自主学习、研究、实习和其他高级学习活动中的目标、计划和完成的深度及范围的评价工具。“档案袋”连接了学位候选人的研究与实践,把研究如何促进实践作为论文的一部分。“档案袋”既提供自我反思的工具和一个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经验,又全面记录了学生通向学术和专业目标的学习经历和持续的进步。“档案袋”评价方法在美国教育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变革实践中得到推广,并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的青睐。“档案袋”已经成为创造性评价文科学术质量的主要方式,它为Ed.D.研究生在专业生活内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提供了充分的空间。[7]
为了更加突出Ed.D.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澳大利亚一些大学还创造性地推出Ed.D.学位论文的替代样式———“课题研究设计”,使用应用性较强、篇幅相对较小的课题研究设计作为学生展现研究水平的载体。相对于传统的Ed.D.学位论文来说,“课题研究设计”的特色之处在于:研究内容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化整为零”以满足专业实践人员在职学习兼顾工作的需要。此种做法代表了Ed.D.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且在Ed.D.教育变革中得到推广和应用。群体小组研究取代个体研究,成为吸引教育领导者和实践者的一个显著优势。
应该说,这些侧重于实践的毕业考核,其难度一点也不低于Ph.D.学位论文,但这恰好是教育实践领域亟需的,是来自专业实践领域Ed.D.学生相对Ph.D.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正是设立Ed.D.学位的原初目的,同时也构成了Ed.D.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三、Ed.D.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
Ed.D.与Ph.D.在学位论文形式、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的趋同成为人们指责Ed.D.的原因之一。为此,有人主张Ed.D.教育应该放弃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皮博迪学院的墨非(Joseph Murthy)教授等人认为,Ed.D.博士研究生不应该固守传统Ph.D.教育所要求撰写学术性学位论文的规定,而应该积极采用实证性或案例性这样实践取向的学位论文设计,以此来保证Ed.D.教育始终依循其专业学位的属性,密切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而有人则坚决反对,认为学位论文仍然是评价Ed.D.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而且其学术严格性必须符合博士学位的标准,否则有流向“二等学位”的危险。[8]对于博士论文的性质,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CGS)强调指出,博士论文是学位获得者学术工作的开端,而不是其巅峰。博士学位论文只是一种学术训练的手段,目的是体现撰写论文的博士培养目标。据此类推,教育管理领域的Ed.D.研究生应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恰当地运用研究、理论和知识来解决教育政策和实践中产生的问题。Ed.D.学位论文代表一种经验,通过这种经验,学生证明他们能够达到这种目标。就此而言,学位论文只是证明学生具备独立学术研究能力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
Ed.D.学位论文的目的是促使博士研究生致力于一个与自己的专业目标及专长相关的实践问题的研究,聚焦于更加地方性的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应用性本质是Ed.D.学位论文的关键性特征,是与Ph.D.的不同之处。Ed.D.学位论文要求学位候选人更直接地进入与学校教育实践工作者相关的真实问题,而传统的Ph.D.学位论文经常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面对的真实问题关系不大。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认定Ed.D.的学术严格性和社会地位等同于Ph.D.,具有学术性与职业性、职业导向性及实践依赖性相统一等特征。Ed.D.在类型上属于研究型专业博士学位。Ed.D.学位论文一般导向政策制定和具体行动。这意味着,所生成的研究结论必须有助于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或以更有意义的方式重新审视问题,使其有助于实践行动。由此可见,Ed.D.是与Ph.D.并列的以培养专业教育实践型从业人员的学位。
按照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对博士学位的分类标准,Ed.D.与Ph.D.一样,都属于研究型学位,“研究”也是评价Ed.D.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只不过这种“研究”是专业实践取向而非学术理论取向。Ed.D.学位论文强调实践意义,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即Ed.D.学位论文的研究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面向特定专业领域。Ed.D.学位论文的评价程序与Ph.D.基本一致,只是Ed.D.的导师组由学术型大学教师和实践型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的组成也吸纳相关实践领域内的校外专家参加。
四、结语
本文所论Ed.D.学位论文形式与质量标准的变化既是Ed.D.教育内外部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向Ed.D.学位本质的回归,这是Ed.D.安身立命和良性发展的根本所在。
Ed.D.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教育研究有效地服务于学校变革与教育专业实践发展,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一个尝试运用理论和综合能力来解决现实问题、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Ed.D.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展开,Ed.D.项目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毕业考核、质量评价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使Ed.D.真正成为一种既具有等同于Ph.D.的学术水平,又具有独特价值的学位类型。其中,学位论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我们有必要在Ed.D.学位论文的价值取向、形式和质量标准方面制定规范可行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可惜的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非常缺乏。本文对国外Ed.D.学位论文形式与质量标准的研究,可以作为我国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资源。
必须指出,博士学位论文只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但只是育人活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无论Ed.D.学位论文如何变革,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由外审同行专家的审核,对实践性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或对理论性知识进行原创性应用,仍然是大多数机构授予Ed.D.学位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所有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我国新兴的Ed.D.教育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Ed.D.教育最重要的“成果”不是学位论文,而是学生自身全面素质,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培育出具有高度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型专业实践人才。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orsStatement on Professional Doctorates.www.aspa-usa.org/sites/default/.../ASPA-Statement-Professional-Docs.pdf.2012-2-20.
[2]骆四铭.中国学位制度:问题与对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60.
[3]John Ashton.Other Doctorates.Everett Walters(Ed.),Graduate Education Today.Washington,DC:AmericanCouncil on Education,1965:66.
[4]Tom Bourner,et al.Professional Doctorates in England.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1,(1):76~77.
[5]Claire Smrekar,Kristin McGraner.Peabody College Ed.D.Capstone.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2009,(84):48~60.
[6]http://www.southernct.edPolicy Guidelines for Doctoral E-ducationu/grad/uploads/textWidget/wysiwyg/documents/EdD_policy_guidelines_and_forms_Sept_20061_2_.pdf.2012-2-20.
[7]Tom Maxwell.Defining the(research)Professional Doctor-ate:Can the notion of the creative arts portfolio contribute?Refereed paper prepared for AARE Mini-conference enti-tled‘Doctoral Studies in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ve andPerformingArts’,Newcastle,2-4 October 2003.
13.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十三
12月20日,记者从吉林大学了解到,吉林大学组织申报的法律硕士、工程硕士(车辆工程)及公共管理硕士共三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通过专家评审,获准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此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制度、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内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14.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十四
吉林大学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综合改革
此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制度、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内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据了解,试点工作周期为209月至6月,教育部将适时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
15.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十五
(一)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
专业学位的设置, 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规格单一的状况, 推动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 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学位制度。经过多年的试点和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设置了法律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 教育硕士、博士等19种专业学位[1] , 并确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截至2008年上半年,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 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人, 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人, 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目前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31个, 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总数的60%。可以说,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09年, 教育部提出招收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 并批准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为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拉开了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序幕。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0年, 专业学位招生单位又有大幅增加, 比如招收法律硕士 (非法学) 的院校有115所, 招收教育硕士的院校60所等;其中新增55所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新增35所法律硕士教育的招生单位, 并增加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和口腔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至此, 我国的专业学位已达到了18类、19种。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
1.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日益庞大的就业大军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全国教育系统正在充分挖掘就业市场的潜力,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加强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已决定在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 适度增加工学等相对紧缺和应用性较强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增加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同时, 教育部将适当扩大普通高校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 适当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招生规模,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些举措都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有利于加强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在数量上增加了研究生入学比例, 相对减少了进入市场的人数;同时,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将来进入人才市场时, 也会更适合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当然, 市场、民众对专业学位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 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 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需要。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学术学位教育为主[2] , 教育部于2009年11月11日发布通知, 要求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 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从目前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 可以说已经满足了市场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 并且具有一定的剩余。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过小, 仅占10%左右[3]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既然结构调整, 不可能一步到位, 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国高校将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可以朝60%的方向努力。西方国家也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 为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从他们发展的经验来看, 发展专业学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且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正确选择。
3.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动其他结构的变动、优化与升级;同时,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在其他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实现的, 它通过各种资源在各产业、企业、部门的合理组织与分配, 达到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更多物质财富的创造。其中人才结构的调整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物质密集型, 从物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掌握高技术的人才, 因此人才培养结构必须进行大的变革。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它作为教育、科技、生产发展关注的重点领域以其智力资源、科研优势、高素质、精通技术的人才[4] , 成为“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基础, 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加速器。
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高素质的、掌握高精尖端技术的人才, 这就会促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创新性, 这恰好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创造型、信息型、战略型等新型人才的需要。
因此, 发展专业学位不但是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促进就业市场良性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在发展程度上,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为6791 个, 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 占36%, 专业性学位4353 个, 占64%。美国的很多行业把专业学位看做是进入行业、提升个人专业素质的重要依据, 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 2003年至2008年期间, 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 (Postgraduate taught, 即专业学位) 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而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只占研究生教育的10%左右, 远远落后于英美。
英美等国的培养模式也比较先进。如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以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课程设计要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先进性;教学内容强调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教学过程可运用团队学习、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 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学位论文不拘一格, 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 注入更多实践“元素”。
在层次结构上, 英美等国注意协调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的发展, 大力发展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我国目前只有兽医、口腔医学、临床医学、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博士, 且口腔医学和教育博士于2008年12月通过, 起步较晚, 处于试运行阶段[5] 。在美国, 1991年专业博士学位一共50种, 每年专业博士生达到6~7万人次;英国2000年就已经在33个学科开设了153个专业博士项目。
(二) 突出我国特色
1. 将专业学位教育与就业挂钩, 变“鸡肋”为“新宠”。
从1982年到2008年, 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每年的1.1万人增至44.6万人, 增长了40倍。在校研究生规模从2.6万人增至128.3万人, 增长了近50倍。扩招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但扩招也加大了研究生就业压力, 甚至还出现了学历与就业“倒挂”的现象。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研究生培养结构失衡。学术型研究生出现了过剩现象, 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发展不足, 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之下,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所需人才, 加大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 以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优秀生源, 变“鸡肋”为“新宠”。
2. 将专业学位教育与我国的产业调整与发展相结合。
(1) 加大与农业结合紧密的专业设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加大与农业结合紧密的专业学位的设置。而与农业有关的专业学位只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2010年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的院校共有70所, 远远少于法律硕士和MBA硕士, 所培养人数也远远不能满足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加大其发展力度势在必行。 (2) 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 发展技术型、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大学的使命还是大学的功能, 都要求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的发挥要通过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来实现。我国现在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经济转型时期,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相应调整。而我国现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法学、工商管理、医学等专业占有相当的比例, 其余是社科类居多, 理工类相对比较少, 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 重点抓示范, 注重区域布局结构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实行, 先试点有利于经验的推广, 减少了盲目性。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自1991年以来, 陆续被批准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9种硕士专业学位。根据2010年相关数据统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专业学位的发展极度不平衡, 东部地区的培养单位数量超过了中部和西部之和。这也是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国家应采取措施, 加大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 增加投入, 发展重点、优势学科, 协调不同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四) 做好引导, 消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误解
我国目前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国家重视度不够, 民众理解不到位, 致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发展缓慢[6] 。据辽沈晚报报道, “前景不明, 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遇冷。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担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影响就业;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的待遇遇冷, 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但要自掏昂贵的学费, 而且国家的奖助学制度也不完善”[7] 。 全日制专业硕士扩招, 高学费或成报考拦路虎。
面对这种情景, 国家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不但是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 同时要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和评价监督机制建设, 比如学费制度和奖助学金制度等, 在政策上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一个正确的指导。
作为受教育者, 要转变思想观念, 走出专业硕士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认识误区, 要看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与市场结合紧密、职业性强、应用性强[5]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李良智表示,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 职业分化越来越细, 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9]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表示:专业硕士培养代表未来发展趋势。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 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 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目前, 我国专业硕士, 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偏小, 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硕士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促进就业等,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现有19个专业学位及培养目标[N].中国教育报, 2009-11-15 (1) .
[2]http://www.91student.com/News?param=byshow&ariticid=70666.
[3]赵婀娜.明年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招收比例将下调5%至10%——转型:权宜之计还是长远之势?[N].人民日报, 2009-11-16.
[4]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PI.
[5][8]今年专业硕士份额加大含金量不如普遍硕士?[N].江西日报, 2009-10-20.
[6]http://yz.chsi.com.cn/kyzx/kydt/200911/20091119/42283159.html.
[7]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扩招高学费或成报考拦路虎[N].新闻晚报, 2009-10-12.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推荐阅读:
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08-19
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11-19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的基本程序(试行)11-26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06-26
关于2013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及工作要求的通知06-17
关于做好2015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通知(附件二)(20141104)09-17
厦门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审批程序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