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19篇)
1.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 篇一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练习题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7.1
认识时间(例1)
课
型
新授课
学校
使用教师
时间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
教材第81页例1及练习十五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2.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2.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钟表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用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
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
.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1)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1)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钟表模型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2)现在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3)小组交流后,汇报是几分。(模型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
(4)钟表模型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钟表模型显示。)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www.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写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刚才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你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
师:谁能到黑板上把这个时间记下来?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用两种方法表示,3时5分,10时28分。
再出示:认识3个时间并说说认的方法。
6.拨时间练习。
(1)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
生:想。
师: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小朋友们拿出表准备好。(投影显示。)
我上午8时10分上第一节课,11∶40下班。下午2∶30上班,5时55分下班。
师说,生拨。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位互相检查。
(2)同位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十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幅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时间。
第一幅图: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刷牙。钟面上,时针所指的位置在7时多一点儿,分针指向刻度1,刻度1对应的是5分。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5分。电子表示法表示为7:05。
第二幅图:图上的小朋友正在教室里上课。钟面上,时针所指的位置在9和10之间,确定是9时多,分针指向刻度6,刻度6对应的是30分钟面上的时间是9时30分,用电子表示法表示为9:30。
第三幅图: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家里看电视。钟面上,时针指在6和7之间,确定是6时多。分针指向刻度8,刻度8对应的是40分。钟面上的时间是6时40分。用电子表示法表示为6:40。
第四幅图:图上的小朋友已经睡觉了。钟面上,时针指在8和9之间,确定是8时多,的是35分。钟面上的时间是8时35分。用电子表示法表示为8:35。
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做这些事情时大概是几时几分。
2.连线。
做练习十五的第2题。
让学生做一做,连一连,再同桌交流,看自己做对了没有。
四、老师小结,邀请“时光老人”来做客。
.“我是时光老人,小朋友们天天都和我打交道,我喜欢一个劲儿地向前走,从不肯停止,更不愿回头,会利用时间的小朋友抓紧每一分,学习就会有进步,不珍惜时间的小朋友,我就会从他身边悄悄溜走。今天,小朋友们学得都很好,我送给你们一首儿歌,请你们记住它。”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有十二。两数之间五小格,一周共有六十个。时针转一个数字是一时,分针转一个小格是一分,一时是六十分,六十分是一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对应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2.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3时5分
3:05
0时28分
0:28
时=60分
作业设计:
基础:
.填空
(1)钟面上共有()个大格,有()个小格;分针走10小格的时间是();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分针正好走()小格。
(2)分针走一圈是()小时,时针走一圈是()小时。
2.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请划出来,再改正。
(1)一般情况下,钟面上的分针比时针长。()
(2)6时半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正好都指向“6”()
(3)8时5分的时候,分针刚好指向“5”。()
(4)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60分钟。()
综合:
3.读出下面钟面所表示的时刻,用两种方式表示。
—————
——————
——————
——————
—————
——————
——————
——————
4.连一连。
拓展练习:
5、按照给出的时刻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
教学反思:
2.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 篇二
马克思说过, “人不是一件东西, 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 在生命的每一时刻, 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生命的每一时刻就是教育的第一时间, 一个个第一时间相衔接, 即成为人生旅程。他正在成为原本的那个人, 而教育理念和教育惰性导致滞后的教育, 往往并未让他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有相似的特征。教育的契机是“第一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学校管理者, 首先要树立“第一时间”观念, 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把握“第一时间”, 改进工作作风,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践行科学的发展观。
一、第一时间抓落实, 求真务实的教育策略
如今的教育发展如火如荼, 上级工作部署、经验总结现场会、校长论坛、专家讲座、观摩研讨以及各种形式的培训等, 这种从未有过的改革引领节奏, 使参与活动的每位基层管理者和教师即时产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像一根戒尺, 重重地敲击着心灵。然而, 当我们“满载”归去, 是否在第一时间落实会议精神?是否在第一时间将他人经验整合于教育教学中?是否第一时间“树起竿子见到影子”?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不缺智慧, 不缺诱人的规划, 不缺先进的理念, 不缺灿烂的目标, 缺少的是第一时间“抓具体, 具体抓”的行动, 缺少的是第一时间“精确、务实”的工作作风。
“时乎时乎不再来”意思是说, 要掌握时机, 当机立断, 趁着事物发展中出现有利联系条件时, 应迅速决策和行动, 否则就会失去时机。任何决策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不同时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决策出台后, 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落实,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商界的“第一时间”是效率和金钱, 战场上的“第一时间”是生死和存亡, 而教育的“第一时间”是学校和孩子发展的质点, 关键的质点能决定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方向, 能影响到不只是一代人。因此, 我们在落实指示、贯彻政策、决策工作、借鉴经验、完成任务、处理问题时, 要准确把握“第一时间”, 雷厉风行、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第一时间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的教育策略
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 就要关注学生认知、运动、审美、尊重、成就、友谊、荣誉、自我实现等自然、社会和精神需要。现实中, 这些需要往往被现实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者不健康的心理所扭曲, 因而基本的需要理想化, 脱离了那条原本充满生机的轨道。当渴望、企盼在一次次等待之后, 失望、落寞、消极、厌学接踵而来, 鲜明的棱角被钝化。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 一位个性被摧折的学生将来怎能出类拔萃;一所个性被扼杀的学校怎能培养出栋梁之材;一个个性泯灭的国家怎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及时满足学生迫切的合理的需要, 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及时”就是“第一时间”。
人的需要是多元的、千差万别的, 这对教师和管理者的观察、判断、分析等洞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能从学生的表象、行为、心灵中“第一时间”发现需要的东西, 找出教育要求与学生身心需求的结合点, 那么其教育效益事半功倍。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十分注意学生个性展露的初始阶段, 他由于刚生发出嫩枝, 需要阳光、雨露和园丁加倍地呵护, 切记不做修剪冬青的园丁———一把剪刀, 一个标准。
鉴于以上观点, 我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 灵活地、科学地实践, 对以下几点要特别关怀:
1.第一时间表扬激励
有位专家说得好:人的缺点可以看不到, 但人的优点不能漏掉。第一时间发现学生 (特别是问题学生) 的闪光点, 第一时间表扬激励, 满足他们追求尊重、赏识和成就感的心理需要, 让每个学生看到希望。如, 第一次举手, 第一次做好事, 第一次提意见, 第一次承认错误, 第一次取得优异成绩……“第一次”是他们瞬间爆发的勇气和力量, 很难得很珍贵, 此时激情地赞美、肯定、点拨, 会使情感碰撞、心灵交汇、智慧对接, 从而产生的愉悦、自豪、鼓舞、激情会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动力。也许这个“第一次”就是他们走向成功的起点, 千万不能错过。
2.第一时间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势智慧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 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的存在,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重新建构了“智力观”“学生观”“教育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我们确实发现学生存在的智力差异, 以往都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作为教学和评价的重点, 而忽视了其他智慧潜意识的早期发现和挖掘, 学生的强势智慧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中“闷死”。学生在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方面得到了较充分地发展, 而有些智慧像“处女地”一样, 有待去发现和开发。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校园和社区生活, 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机会, 给他们以空间和时间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融入其中 (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其强势智慧紧密相连) , 那我们在第一时间里就能发现其强势所在,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促进强势智慧纵深发展。因此, 第一时间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势智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对转移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 因材施教, 张扬个性, 发展学生的特长尤为重要。
3.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有问题”
翻阅“问题学生”的成长历程, 不难看出, 他们都是从开始的“小问题”在教育者不经意或存有无关大碍心理时从身边溜走, 小问题堆积成了“问题学生”。作为学校教师, 有其他教育者无可替代的教育优势和责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深知早恋、拉帮结派、逃学、迷恋网络、挥霍、暴力、偷窃、心理疾病等问题一旦形成动力定型, 其教育难度可谓功半事倍。从“小问题”到“问题学生”的过程大多很难游离于校园教育的视野, 只要我们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正确分析问题的诱因所在, 充分认识学生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突发性和艰巨性, 把“有问题”看作特殊资源, 看作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 第一时间举起“越位”的旗子, 第一时间吹响“违例”的哨音, 第一时间施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 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这是教育的理想结果。
三、第一时间信息整合施放———争取主动的教育策略
信息加工是当代前沿科学, 学校是生产、加工、吸纳信息的基地,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熏染, 往往忽视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教育中的惰性已阻碍了教育的经济性, 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在第一时间里创造应该创造的教育效益, 浪费的是不能重复的时机。
1.教育资源第一时间利用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校本的本外的、国内的国外的、物质的精神的、显性的隐性的、褒扬的贬斥的……资源就是财富, 有些资源转瞬即逝, 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就等于浪费了财富。第一时间抓住了这些易逝的资源就等于给教育教学和管理添加了催化剂。这类教育资源可归纳为下列几种:一是时事性的, 二是研究性的, 三是彰显性的, 四是培训提高类的。
时事性与生成性资源应对策略:第一时间宣传造势。开主题班团或队会, 举行演讲、辩论、故事会等活动, 利用小广播、黑板报等校园媒体广泛宣传, 让事件深入人心, 达到顺势教育的目的。
研究性资源应对策略:建立大视野、高起点的教育理念, 及时关注前沿动态, 跟踪其发展进程。
彰显性资源应对策略:第一时间表彰。大会公布, 张榜公示, 校园媒体宣传等, 广造舆论, 张扬先进。
培训提高类资源应对策略:第一时间发现、收集、吸纳专家和教师创造出来的生动、鲜活的经验, 有价值的思考, 富有个性的思想, 同时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让教师之间互通有无, 共同分享。及时阅览网络信息、参与教育网站交流。对于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等活动, 受参与人数限制, 要第一时间再培训。
2.第一时间反馈
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是经过个体或群体细致加工后提出来的, 是个性发展和学校民主化的体现, 如果能在第一时间里反馈, 足能使其得到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的情感体验, 对其创造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在课程改革中, 对知识、方法、评价等产生的疑问要第一时间反馈, 听完课要第一时间反馈, 学校组织的活动要第一时间反馈……学校要建立动态的多向的反馈模式, 同时要特别重视隐性的反馈。反馈者首先要快速地对信息进行判断、评价、提取、整理, 然后积极准确应对, 才能实现反馈的情况意义、监督意义、评价意义和整合意义。反馈是学校信息流通的重要形式, 反馈是创造性劳动, 反馈渠道畅通无阻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3.第一时间反思
经验型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结束的第一时间“重放”教学过程, 审视主观的我, 客观的我, 找差距, 找问题, 质疑教学的有效性, 写出教学小结, 积累经验, 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课后小结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反思例子。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要反思的地方很多, 行政命令要反思, 批评教育要反思, 计划落实要反思, 规划的可行性要反思, 评价的合理性要反思, 事件处理要反思, 保障措施要反思, 对所有工作的实效性都要反思。教育者天天要反思, 时时要反思, 更要第一时间反思, 因为改革是在前人未从走过的路上摸索前进, 没有反思的改革往往误入歧途, 没有反思的教育成果是畸形的。反思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过程, 第一时间反思能力是学校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隐性资源, 是创业、敬业、精业、纠正价值取向偏差不可或缺的条件。
4.第一时间沟通
从人际关系和管理的层面谈沟通, 更有现实意义。信息的交换、交流和整合可通过沟通来实现, 沟通是平衡心理形成一致意见的桥梁和纽带。没有沟通就没有合作, 沟通是合作的基础, 是学校组织形成凝聚力的有效方法。沟通的时机是“第一时间”, 如果失去“第一时间”, 等到问题滋生、蔓延再去解决, 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信手解决的问题变成棘手问题, 积怨成恨, “蚁穴溃堤”则为时已晚。只有第一时间把话说出来, 意见提出来, 问题摆出来, 梳理思想上的纠葛, 打通观念的芥蒂, 统一认识上的分歧, 坦然面对现实, 才能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激励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变革, 使学校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促进管理职能的发挥。
应该指出, 善于沟通的人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 善于第一时间沟通的教育过程总有勃发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 有浓厚沟通氛围的学校是人本化的学校, 大有希望的学校。
5.第一时间学习
教师的知识储备倡导“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长流水。”故此提出“第一时间”学习策略, 它既满足了教师知识储备的要求又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知识如流水一样不断发展, 不断更新, 不学习, 懒于学习, 不积极学习都可能被时代淘汰, 只有第一时间学习, 不断自我超越, 才能抢占职业 (起码是岗位) 的制高点。争做学习型的教师, 构建学习型组织是生存所需, 大势所趋。因此, 第一时间学习是与时俱进的极具生命力的学习。
四、“第一时间”与“安全第一”同步———预防为主的教 育策略
学校是弱势群体, 其脆弱属性显露无遗, 极易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侵害。近几年校园发生的特大伤害事故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官僚主义作风、思想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 是导致安全意识不强, 安全责任形同虚设, 安全隐患熟视无睹的根本原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就是要树立“第一时间”观念, 居安思危, 加强安全教育, 积极主动地部署防范措施, 视学生生命和国家财产高于自己的一切利益。
校舍及校园附属设备中的安全隐患, 只要我们有“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 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它的存在, 如, 校舍主体结构变异, 廊道、楼梯流通的数量超标, 校舍附属构件年久失修, 消防、用电设备的使用指标下降, 校园附属设备老化等。
校园最大的安全隐患存在于管理中, 管理上的疏漏和松懈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保安措施不得力, 食堂进货渠道、加工工序不规范, 廊道、楼梯无序奔涌, 课间活动混乱, 体育无保护下的器械运动, 实验时不规范的操作, 无纪律的课外实践和劳动等都属于管理问题, 所以, 抓安全管理是当前安全工作重中之重。学校管理者要深入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第一时间发现管理的漏洞, 把隐患当成杀手, 第一时间治理, 防患未然。
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平安校园”建设依赖于安全教育。虚心接受他人经验和监督, 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 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是实现“平安校园”的前提。但是, 中小学校园是未成年人的世界, 难免意外发生, 此时坚决不能逃避责任, 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第一时间救护, 第一时间报告 (报警、汇报等) , 第一时间保护现场, 第一时间取证等, 把损失与伤害以及责任降到最低点。在伤害事故处理时, 要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 以防掉进人情的陷阱。
“第一时间”因人因事因环境不同而不同, “第一时间”是教育能量的引信, “第一时间”是克服惰性的武器, “第一时间”是最经济最恰当最人性化的时间, 因此, “第一时间”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3.谈谈编选小学数学习题 篇三
【关键词】数学习题;习题的类型;原则
一、习题的类型
小学数学题根据练习或解题的形式不同而分为:例题、口答题、板演题、课内书面作业题、课外书面作业题、复习题、考试题、思考题、讨论题、游戏题等等。①例题一般地或是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具体例子,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如:有一块平行四边形麦田,底是150米,高是80米,共收7.8吨小麦,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这就是活学活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②口答题常用在我们老师在讲授新知识的前后的提问中,它或为了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或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或巩固新知识。如:从分别写有4,5,6的3张卡片中抽1张,抽到双数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③板演题都是比较典型,能充分体显数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如:新余市南安中学小学部需要用煤110吨,先用大车运20次,每次运1.5吨,剩下的改用汽车运,每次运4吨,问剩下的要几次才能运完?④课内书面作业题通常是与例题类似的,可以让同学们高兴地进行模仿的,让同学们通过练习达到掌握某种类型的方法和步骤;⑤课外书面作业题比课内的就复杂的多,其中的一些数字和运算步骤也相对比较繁,这样有利于提高同学们解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如:用一根长7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是宽的2倍,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方程解)?⑥复习题一般有单元复习题、期中和期末复习题,用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但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使同学们能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同时加深且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知识。⑦思考题和讨论题是让同学们头痛的题型,因为它可以一题多解,解法又多样化。⑧游戏题主要用于课外活动中,让同学们自由先做,这种题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的机敏性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聪聪不慎摔伤住院了,小东和几个同学去看他,小东看到他的床头挂着一张卡片,上面有一编号是“外2010051500809”。你能根据卡片上的编号说一说聪聪住的是哪个科室吗?他是什么时间入院的?编号后面的“0809”是什么意思?⑨考试题是考核同学们一个阶段内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用的,所以它的主要内容局限于这个阶段内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的难易程度适中,但还是有少量的难度较高的题,让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去钻一钻!
二、编选习题的原则
我们编选给同学们做的习题最好要综合地考虑到以下特性:目的性、顺利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
(1)目的性。一方面能帮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同学们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加强同学们运算的技能和解题技巧,同时培养和发展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有一点要关注同学们常犯错误,容易被忽视方,以及难点、疑点。如:今有鸡头和兔头共35个,鸡腿和兔腿共94条。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顺序性。我们一定要考虑同学们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习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要有螺旋形上升,但还要有适当的循环。如: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玻璃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分析:这道题的列式为2.5÷0.4=6.25(个),瓶子数量只能是整数,此题要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6个瓶子装不下,要7个瓶子才能装下。6.25的十分位上是2,也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需要多少容器、布袋、车辆等物品的数量时,根据需要,求得的结果用“进一”法取整数。
(3)典型性。这个有一点让我们老师头痛的事,因为我们老师本身就要去做大量的习题,找出一些与自己的学生成绩程度相仿的题目,更让我们头痛的事就是要把某些内容或解法有类似的题集中起来,这样我们讲起来有利于师生互动!也能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发挥了我们的主导作用!
(4)启发性。这类题会让同学们深人思考的,能启发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小华今年1月1日把积攒的200元零用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准备到期后把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如果年利率按2.70%计算,到期可获得利息多少元?
(5)综合性。为了解决好同学们解题中出现的片面、狭窄,所以我们应当经常性地编选综合性的习题,让同学们通过几步推理才能解决,让同学们养成做题有几个“弯子”的好习惯!使同学们学会综合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甲乙两个建筑队原有水泥的重量比是4∶3,当甲队给乙队54吨水泥后,甲乙两队水泥的重量比是3∶4。原来甲队有多少吨水泥?
参考文献:
[1]王大峰.小学教材完全解读(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2]杨弢亮.中学数学教学法通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3]宁文苑等.新中考数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12
[4]周赫.数学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介绍:
朱文耀(1972~),男,专科,从事数学方面研究。
4.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 篇四
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作无数条高。………()
4.用两根8厘米和两根6厘米的小棒,一定能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填写
()个锐角
()个直角
()个钝角。
三、识图题。
1.把平行四边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平行四边形有()。
5.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 篇五
4、()张1元币可以换一张10元币;1张5元可以换()张1元。5、1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1张100元可以换()张50元。6、1张50元可以换()张20元和()张10 元。4、1元=()角=()分 1元6角=()角 26角=()元()角
二、在○里填上>、<或= 1角○9分 9角○8元 1元○1角 10分○1角 40分○4角 3元○30分 4角○4分 7元○70分 6角○6分 3角○15分 30角○30分 14角○1元4角 3元9角○4元 45角○4元3角 5角○52分 8元○6元+3元 9元+12角○10元 2角8分○3角2分 1角○9分 5角2分○5角1分 7角○7分 1元○9角 50角○9分 3角○30分 10分○9角 10角○1元
三、计算
6分+3分=()分 8角-4角=()角 2角+4角=()角 5分+5分=()角 4元+5元=()元 1角-5分=()分
4分+3分=()分 8角+2角=()角 5角-4角=()角 1角-6分=()分 1元-3角=()角 6元+2元=()元 3角5分+4角=()角()分 6角9分-6分=()角()分 4元2角+7角=()元()角 8元3角-5元=()元()角 2元=()角 12角=()元()角 6元8角=()角 33分=()角()分 71分=()角()分 20角=()元 4角2分=()分 4元5角=()角 9角=()分 1元=()分 8角+5角=()角=()元()角 3角=()分 8角=()分 10分=()角 20分=()角 90分=()角
四、列式计算
1、一个皮球3元,一根跳绳1元5角,一共多少钱? 一个皮球比一根跳绳贵多少钱?
2、一个笔记本2元,一个杯子2元8角,一共多少钱?一个笔记本比一个杯子便宜多少钱?
3、小明给希望工程捐了10元,还剩7元,他一共有多少钱?
4、爸爸买一条毛巾要付5元4角,买一双袜子用去同样多的钱,一共要付多少钱?
5.一本故事书5元,一本科技书7元2角,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技书一共多少钱?
6.一个面包2元3角,一包饼干3元4角,买两个面包和一包饼干一共多少钱?一包饼干比一个面包贵多少钱?
五、看图回答问题,并列式解答。
1.每件物品各买一个,最少要带多少钱?
2.用10元钱买了两样物品,可能买的是什么?
3.用20元钱买哪三样物品剩钱最少?剩多少钱?
六、完成下表
一、填空
(1)能换()张,能换()张,能换()张.
(2)能换(张.
二、圈出下面物品的钱数
三、数一数下面有多少钱
()元()角
四、应用题)张,能换()
()元()角
(1)买和
共需要多少钱?
(2)买共需要多少钱?
(3)买付了100元,找回多少元?
五、解决问题
(1)买一支笔和一块橡皮一共要多少钱?
(2)洋娃娃比哨子贵多少钱?
(3)5元买1个哨子应找回多少钱?
6.四年级数学大数的认识习题 篇六
一、填空: 第一组:
(1)10 个一千是(),()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从个位起,第五位是(),计数单位是();第九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十二位是(),计数单位是()。(3)1 702 030 009 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4)十万十万地数,数 100 次是()。第二组: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左边一位是()。
2、10个十万是(),1亿里有10个()。
3、2091837是一个()位数,最高位在()位,9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
二、读一读 填一填
(a)60000006(c)60006000(e)60600606(b)60000060(d)60060006(f)600600665.
只读一个零()读出两个零()读出三个零()一个零也不读()
三、判断
1、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的计数单位。
()2、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3、十个一千是一万。
()
4、在“50505”这个数中,三个5表示在数值是一样的。
()
5、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7.小学数学教学中习题功效的发挥 篇七
一、设计有效的习题是发挥习题功效的源泉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想让习题发挥功效, 习题本身必须是有效的, 有效的习题应该具备下列一些特征。
1. 目标性。
习题为所要达成的目标服务, 目标对习题的设计有着明确的要求。有了习题设计的目标, 设计习题才有了指向性。
2. 趣味性。
所设计的习题, 要能让学生读到它时眼前一亮, 让学生愿意主动解决它, 习题要富有童趣而又不缺深刻性。
3. 开放性。
首先, 习题提供的材料是开放的, 不是唯一不可变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将题中的部分材料换掉, 但解题的思路却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其次, 习题的开放性又指习题所提供的信息并不一定都必须用,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会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再次, 习题的开放性还指习题的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最后, 习题的开放性还应该指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不是唯一的, 他应该是多样的、个性的和富有创造力的。
⒋整体性。提出习题整体性的特征, 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习题不应是单个的, 而应该考虑到所要练习的知识体系, 习题不是单一的, 一道习题中不可能把有效习题特性都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应该多设计题组练习, 如由浅入深的层递性练习题组、攻坚克难的对比性练习题组和提优补差的因材施教练习题组等等。
二、有效地实施习题是发挥习题功效的保障
优秀的习题就像种子一样, 需要老师的精心培护, 只有精心组织习题的实施过程, 习题才能发挥功效。
1. 呈现习题时, 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习题的第一次与学生见面, 不能有让学生生厌的不耐烦感, 呈现习题应该选择时机, 留给学生阅读、掌握、分析、筛选信息的时空。呈现习题时, 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并不是要让学生一接触到习题就大彻大悟, 而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让他静心独立地思考。
2. 学生解题时, 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帮助。
在习题解答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解题速度有快慢。此时教师不应以考官的姿态出现, 而应该深入学生, 将学困生从思维的困境中点化出来, 让优秀生对习题进行变式,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3. 评讲习题时, 还学生解剖思维的权利。
评讲习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由谁来讲?评讲是一种艺术, 教师应该艺术地处理, 在评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 无论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 都应该在评讲的过程中进行有力的碰撞, 让学生激辩。评讲过程还应该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回忆解决过程, 对过程中某些细节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在反思中进步。
三、跟踪习题的实施是发挥习题功效的根本
跟踪习题的整个过程, 可以从出题、解题、评题到二次练习以及后续强化纠正等各个过程的实施抓起, 这种过程的跟踪不应只是教师的事, 应该将跟踪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学生个性地跟踪自我解题的过程, 从而达到自我反思、自我建构。
1. 对易错题的跟踪。
易错题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题目, 如“分数实际问题中的量率对应以及量率区别”“简便运算中运用乘法分配律”“图形中周长和面积的混淆”等问题。对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经常性错误可以让学生将其记录下来, 以便自我跟踪。易错题的跟踪量不宜大, 且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具有个别性, 一个大的知识点找一两道具有代表性的、发散性的题就可以了。
2. 对经典题的跟踪。
经典题是某个单元最具代表性、让学生喜欢、老师喜爱、解题思路开放化、具有强效习题特征的一组习题, 学生可以在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中跟踪一组这样的经典题组, 这样对知识的复习就不再枯燥无味了。
8.小学数学教材习题的有效利用 篇八
一、 理解意图,丰富习题内涵
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习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载体。教材中的习题由于受到教材版面、篇幅等影响,往往针对单一训练目的而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同时教材中的练习是静态呈现的。因此,教材习题有时看似比较简单或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内容,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针对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去挖掘、发现和拓展。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的练习(练习三第2题)。
这一练习的编排明显是为巩固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而设置的。但仔细观察这三组题,纵向看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即用一个表内除法算式计算一组除法式题,并且第二列商末尾0的个数与被除数末尾0的个数不一样多,是除法口算的一个难点和易错题。横向看,第一行都是表内除法,第二行为整百或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一个0,第三行为整千数或几千几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两个0。这样的习题编排,不仅要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联想,充分挖掘习题内涵,发挥习题的最大教学作用。因此,在教学时不能在教学例题后“一练了之”,可作以下七个步骤的处理:
第一步,学生独立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二步,全班校对并抽两题说计算方法。
第三步,追问:横着做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要竖着做?这样初步得出每一列都是在算出第一个算式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看成表内除法先进行计算,再在商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再次巩固了计算方法并形成计算技巧。
第四步,再次追问:横着看发现什么?竖着看又发现了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引申出用16÷2=8还可计算哪些除法算式?这样就能真正理解算理,同时掌握计算的技巧,并形成计算技能。
第五步,质疑:为什么第二列中的300÷5=、3000÷5=商末尾0的个数与被除数末尾0的个数不一样多?在质疑中突出难点和重点,在观察中明白其中有一个0是用来计算30÷5的。
第六步,补充逆向题,如24□÷6=400、4□÷8=5000等,在□里要填几个0,这样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形成计算技能。
第七步,小结:计算这样的除法算式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有什么技巧?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结出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更有利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计算技能。)
通过以上七个步骤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口算的计算方法,掌握了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技能,同时也很好地拓展了思维。在面对教材比较单一的口算练习习题时,我们必须精心解读习题意图,有意识地深度开发教材习题资源,丰富习题内涵,精心设计练习过程,用好、用活教材习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 逐层递进,深化概念理解
教材习题一般以简约、直接、静态的形式出现,许多习题只需要学生填写最终的结果,然而这些习题却又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承载着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教学时要把教材上抽象的、静态的数学习题,通过联想、变通、动态展示,逐层递进,使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形成过程,从而深化理解。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中的练习(练习十四第4题):
4.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这一练习的编排目的是巩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利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概念进行判断。对于这样的题目,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会判断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题材,通过联想、变通、化静为动等措施,使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抽象概念。在学生做完这题后,可再通过以下四个层次拓展,充分利用:
第一层次,为什么第三题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三角形?(明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二层次,换一换。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小棒换一下,使其能围成三角形,可以怎么换?(可换2厘米长的,也可换6厘米长的小棒。)通过更换其中的一根小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使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必须使任意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同时也知道只要两根较短的长度之和大于最长的这根就可以了,从而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三层次,探索可换小棒的长度范围。如果换掉一根2厘米长的小棒,这根新小棒的长度可以有多长?这时要考虑两方面的情况,第一种是原来长6厘米的小棒是三根中最长的,第二种是新换的这根小棒是最长的。而学生往往只考虑2与什么数相加大于6,一般不会考虑到当新小棒大于6时,这根新换的小棒又变为最长的了,要小于2加6的和。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如果新换的小棒只能取整厘米数,当新换的这根小棒不是最长时,可以是5厘米和6厘米,当新换的小棒是三根中最长时,可以是7厘米。第二步,讨论可换小棒长度的取值范围,通过讨论得出两种情况的条件限制,当长度是6的这根小棒是最长时,要符合2+□>6,当新换的小棒是最长时,要符合2+6>□,从而得出取值范围大于4并小于8。
第四层次,数形结合,动态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延长2厘米长的这根小棒的过程,直观体验从不能围成三角形到延长后能围成三角形,再继续延长后又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学生在观察从不能围成到能围成,又到不能围成的变化过程时,进一步强化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判断时只要考虑两条较短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即可。endprint
通过这四个层次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化,对教材的习题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与利用,使得习题教学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就题论题层面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提升与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沟通对比,促进主动建构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逐条独立呈现的,但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在使用时要尽量考虑其系统性,通过沟通对比,使其更具结构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促使知识系统化,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P.74做一做)
这是在教学例题12×3的竖式计算方法后安排的做一做,学生已经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竖式的写法。这样的编排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甚至四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二是沟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
第一,独立计算,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说出竖式计算的算理和计算时的步骤。)
第二,观察、比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这三道题都是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不同的是第一个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第二个是两位数、第三个是三位数。)初步感知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第三,沟通算法间的联系,构建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体系。从算法上看,这三题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观察板书上的竖式和口算计算的过程。)
通过观察、讨论三道题在算法上的相同与不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明确了竖式的写法与计算步骤。同时在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后,进一步明白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比一位数乘一位数多一步,三位数乘一位数比两位数乘一位数多一步。这样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第四,利用迁移,拓展练习。通过刚才的练习,能列竖式计算1234×2吗?如果是12342×2呢?(多位数乘一位数,不管有几位,都是从个位算起,一位一位地乘。)在构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体系后,可以适当进行迁移引申,适时地呈现四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虽然这不是教材要求的范围,但可检验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及迁移能力。)进一步完善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技巧,形成计算技能。
通过这一组算式的练习,在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后,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建构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知识体系,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感受到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练习,我们不能简单地就题论题,而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静心解读编写意图,精细设计练习过程,尽可能放大习题资源的教学功能,从学生学会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等的价值,做到“题”尽其用,将习题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9.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圆》练习题 篇九
1、时钟的分针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2、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通过()并且()都在()的.线段叫做直径。
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5、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6、圆心决定了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了圆的()。
10.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篇十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其实本单元分了3个层次:第一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最后的学习效果来看,还是掌握的很不好。首先,最基础的认钟面上几时几分,有部分同学长、短针都会看错。第二、对于几时55分这样的时间,很多学生会读错。第三、电子表的几时零几分的表示方法,很多同学会漏掉0。第四、安排生活中的时间,有些同学时间观念差,安排很不合理。
应让学生从生活的实际多去积累经验,否则时间的认识只能是空的。
11.小学数学习题教学易走入的误区 篇十一
关键词:看似简单;给予关注;枯燥晦涩;提倡减负;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39-01
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看似简单,就是那么不多的几个应用题,但教学起来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否则,就起不到“示范”的作用,有个老师,他十分钟就把例题“快速”讲完了,学生们听得找不着北。还有个老师,举一反三,举一反三,看似讲解得细致,其实是在做许多重复的工作,把学生们都听得烦了。这些老师,走入了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的误区,要么对习题讲解“蜻蜓点水”,要么对习题讲解面面俱到,不分侧重。小学数学习题,贯穿了每一个小节,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佳反馈,可以说,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的成败,是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否高超的表现。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中易走入的误区,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小学数学习题教学走入了“少数教学”的误区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习题的讲解中,有些教师在讲题时,不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喜欢过早提示,缺少耐心等待,或者就是直接讲解,不注重分析,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这是一种少数教学,也就是只有老师,只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也许有些老师不同意我这个看法,他们会说,“我也请学生上黑板去解题的啊?”但是,你请了多少呢,一节课够你请几个学生上去呢?请学生上黑板,这也是一种“少数教学”,只是个别学生,二三个吧,或者五六个学生的事,并不是全部学生都参与了。“少数教学”只是让几个学生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其他学生,只是得到了皮毛,或者,就是看个热闹而已。“少数教学”,由于只是那么几个学生参与,时间长了,其他学生会感到厌倦,在他们的心里,滋生出一种“与我无关”的思想来。因此,在小学数学的习题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大幅度参与,多启发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是要给予关注,不要让他们觉得是“身外人”。
二、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不注重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老师只注重结果,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和启发,因此,一节习题课下来,有些学生一问三不知。学生抄作业的现象就与此有关。数学习题中的解题技巧,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沟”修通了,学生掌握起解题方法来才会举一反三。如何把“沟”修通,这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只有采取那些最通俗的,最简单的,同时又是最能提起学生兴趣的语言,化繁为易,化难为简,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才不会感到吃力。还有一点,教师不要让学生专去做那些高难度的,晦涩的数学题目。这些题目,只能是针对一些有超常智力的学生。长期让学生“陷身”于枯燥晦涩中,学生会对数学失去兴趣。
三、把教学效果期望在“题海战术”中
由于对教育的误解,许多老师搞起了题海战术,除了要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习题,还给学生订阅了许多资料,妄图通过“题海”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题海战术”的危害也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键康,在“题海战术”中成长的学生可谓是筋疲力尽,满脸的无奈,满肚子的苦恼;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机械摹仿的定势之中,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我认为,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那些数学已经够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难度性了,教师没有必要再去增加学生的负担。现在提倡减负,不搞题海战术,也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一种响应。
四、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中不注重引入活泼的教学方式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天性是活泼的。数学教学,数学是枯燥的,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习题,无外乎就是计算列式,更具枯燥性。习题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枯燥,老师可以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譬如:求路程,老师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到过哪些地方,用了多少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估计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由于问题与学生有关,学生定会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又如买东西付钱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到哪些地方买过东西,单价是多少,买了多少。数学习题的教学,学生通常对与他们有关的生活应用题最感兴趣,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
五、轻视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在小学各科中,一直是很热门的话题。关于小学数学中的评价,我认为要积极表扬那些能提出新解法的学生,同时,也要鼓励那些能“老实”完成习题的学生,对数学上的差生,不能持鄙视态度,要去帮助他们,帮他们找出思维上的优点,给他们一些简单性的习题,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有一个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那班有一个数学成绩非常差的学生,他每天只需要那学生完成两道简单的题,两年下来,循序渐进,那学生的数学成绩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许多。
小学数学的习题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大家只要把握住“少解难题,多鼓励学生,教学有趣”这个中心,我想,习题教学就会在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大放光彩,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12.小学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课,思维能力,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一项价值极高的教学途径, 同时也是一种实用的思想方法。数学习题课的变式教学, 是教师针对数学教学领域的例题、习题进行不同的转变, 令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所学内容, 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的一项数学教学模式。
1. 变式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1) 变式教学让学生更理解数学知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与程序性两种。其中的陈述性知识就是指实际性的知识, 而程序性的知识就包含了对外以及对内办事的程序性的知识。假如想让陈述性的知识变为办事的能力, 就要让其在变式的条件之下, 能够得到一定的联系, 这样就能够让它们在新环境中进行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波尔认为, 要想令新旧知识有意义地相互关联, 就要做到两点:一是知识点间合理的联系, 二是变换另一个形式去检查, 基于以上观点, 可以看出变式教学可以让学习的效率更高。
(2) 变式教学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定势是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提到的一个名词, 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积极性和消极性, 思维定势也不例外。简单地去理解思维定势就是按照一个惯用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在惯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思路不相同时, 思维就会被框定在一个框架之下, 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但是这一惯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思路相同时, 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对小学生的变式教学, 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令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的敏捷、灵活。
2. 小学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的方法
(1) 根据知识结构进行变式。在许多小学生的思维里, 数学是枯燥的, 并且在考试的时候又很不容易得分, 因此想要让学生学好数学, 将枯燥的习题进行变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变式之后的习题, 能够让知识点之间产生联系, 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结构的本质。例如, 学习了比这个知识点之后设计习题: () ︰3=6︰9;5︰6=25︰ () ;7︰ () =49︰56……这类习题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数和除法两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圆柱体的基本性质后, 学生普遍对圆柱体高的认识还不准确, 这时教师可以在习题课通过实物向学生提出高所在位置的问题, 并通过学生的思考得到正确的认识。例如, 硬币的高在哪里?就是指硬币的厚度。问题的设计不但能够令学生将圆柱体的高牢牢记住, 还能够令圆柱体高的概念更加丰富, 从而让学生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2) 根据习题形式进行变式。实践证明, 要使学生掌握好知识的本质, 除了多练习常见的习题形式外, 变式题型的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感知比较, 增加学生的认识。例如:工厂AB车间共有400名工人, A车间人数占总人数的30%, 再次招工后, A车间人数占总人数的45%, 问再次招工多少人?变式后:工厂AB车间共有400名工人, A车间人数占总人数的30%, 此时从A车间向B车间调一批人后, A车间人数占总人数的25%, 问AB车间现在各有多少人?题目简单令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也能够产生积极性, 知识点由浅入深,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合理设计一题多解型题型。例如:从A、B两地相对开出的两辆汽车, 经过5小时后相遇, 其中一辆车速度为55千米每小时, 另一辆车45千米每小时, A、B两地相离多少千米?解法一:先求一辆车行驶距离55×5=275 (km) , 再求另一辆车行驶距离45×5=225 (km) , A、B两地相离275+225=500 (km) ;解法二:先求两辆车每小时行驶多远55+45=100 (km) , 再求A、B两地相离多远100×5=500 (km) ;解法三:先设A、B两地相距X, X÷5=55+45, 最后求得距离X=500 (km) 。此类题型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是习题课中常见的一种变式题型。
综上所述,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而变式教学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基本常识, 更是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深入探索, 从不同的教学角度令学生体会求知的全过程, 从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提高主观能动力。因此习题课的变式训练, 不但能够令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 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对知识大胆创新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曹石珠.论课堂教学的体验缺失及其矫正[J].教育科学, 2004 (1) .
13.《认识时间》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从之前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再根据主题图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引入课题。让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紧接着探究怎么读、写时间。重点强调8时05分写时要用0点位。
但是知识点太过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意中学生又迷糊了,有些学生对旧知识忘得干净,分不清时针和分针;二是上半节课想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没有时间进行认读,只能到下一节课,等下一节课重新讲解时学生已经失去的激情。
14.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同步练习题1 篇十四
(一)一、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袋白糖重500()
(2)一头河马体重是3()
(3)一个西瓜重5()
二、判断对错。
⑴一袋奶粉重430克。()
⑵一辆卡车载重8千克。()
⑶5吨=5000千米()
三、选择(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的○中划√)
(1)三个鸡蛋约重()。
A 150吨B150克C150千克
(2)一辆汽车约重7000千克,合()吨。
A 70B 7C 7000D 700
四、列式计算。
⑴4个500千克是多少?合多少吨?
⑵一个瓜农运来3吨300千克西瓜,卖了2吨,还剩下多少吨,多少千克西瓜?
五、练习
5吨=()千克
9000千克=()吨
1600千克-600千克=()千克
15.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 篇十五
一、对小学“数学广角”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教材编排的“数学广角”采用生动有趣的、以解决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问题的形式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二、“数学广角”的教学不同于应用题教学
“数学广角”的一些内容虽然来自传统应用题,如“鸡兔问题”、“植树问题”,但不同于传统的应用题。传统的应用题也注重联系实际,但主要是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呈现的大多是答案唯一的问题,缺乏开放性;传统的应用题也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主要是看能否解答书上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缺乏实践性。“数学广角”更强调体验和抽象的过程,呈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和记忆,而是需要积极思考,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抽象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学习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力求通过解决学生容易接受且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素材和思维空间。如,通过上衣和下装的搭配问题渗透排列与组合思想;通过学校常见的参加兴趣小组的统计渗透集合思想;通过为家里来的客人沏茶渗透最优化思想;通过植树、邮政编码渗透数学建模及编码思想等。无论是这些例题的情境还是习题中蕴含的信息,无一不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使我们认识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三、掌握“数学广角”教学的学段性
“数学广角”在每一个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以“操作实践”为主,这是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储备的数学知识比较零碎,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第二学段要求以“抽象建模”为主,这是考虑到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第一学段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来展开探究,从中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初步培养他们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第二学段要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抽象建模”的要求,不仅使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数学模型,还要努力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有序的、严密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四、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强调利用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感悟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摆数字卡片和握手的情境,主旨是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排列组合;三年级上册教材利用连线的方式呈现搭配衣裤的有序思考;三年级下册教材利用集合圈把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达出来、利用天平的原理帮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四年级下册利用线段图揭示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五年级下册利用列表、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抽象地分析如何找次品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利用实物、教具、图表等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16.谈小学数学习题设计的优化策略 篇十六
一、習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习题目的的细化与区分。在学校例行的听评课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对听评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是因为懒惰、疏忽等原因,导致练习课备课不够充分,甚至是临上课前才匆匆翻阅一下书本,就去上课,直接导致课堂上,需要重点进行练习的知识点,只很少涉及甚至一带而过,需要点到即可的知识点却反复多次,浪费师生们不少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这样的练习,必然缺乏对每一道习题目的的细化与区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缺乏对习题层次性的划分。有些老师在做练习题目时,不能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对习题难易程度进行必要的层次性划分,以同一水平的习题去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做,完全放弃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既放弃了对题目的难易程度等层次性的选择,也放弃了对学生学习水平层次性的选择。久而久之,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练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3、缺乏对习题形式多样化的选择。直接表现是,习题形式单一。包括(1)题型单一。以封闭性习题为主;(2)语言的使用单一。在题目要求的表述上,仍是呆板的传统表述方式;(3)课程进行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讲授、问答等方式;(4)题目载体单一。仅是书面练习。单节课或者间断采取这样的课堂形式并不为过,但如果连续数节练习课,都采用同一种形式进行,难免会影响练习课堂的灵活性与趣味。
二、习题设计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根据对习题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围绕重点,精选习题。具体到每一节练习课,在选择和设计习题时,综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层次,我强化了每一道练习题目的目的性并将之细化与区分。我以为,习题的目的性越是明确与细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的盲目性就越少,练习针对某个知识点的针对性就越强,学生对习题的操作性就越好,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无论备课阶段的自编题目还是选自教材或者教辅资料上的题目,以及课堂上临时性的编改或题目调整,其精确率都大为提高,同时也保证了题目设计的目标适度性与数量适中性。结果自然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练习也轻松,事半而倍功。
2、强化习题设计的有序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习题设计应是有序进行的。这个有序性应有两点含义:一、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以及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基本题到综合题而顺次递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层次性进程;二、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如优秀生、一般生与学困生的差异等,这是另一种意义上层次性。我基本上综合考虑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实际,也基本上做到了从“因材(教材)施教”到“因才(学生)施教”的要求,全面提高了課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九的乘法口诀”后,初次练习时,我设计的一系列习题:
(1)、动动小脑瓜,努力背过它:“九的乘法口诀”;
(2)、脑筋动一动,准确来填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
(以上两个题目较为容易,针对全体学生)
(3)、乘法算式写正确:一九得九:(1×9=9,9×1=9);二九十八:(2×9=18,9×2=18)……九九八十一(9×9=81);
(这个题目难度稍大,面向80%以上学生)
(4)、认真审好题,解答没问题:刘倩倩家有3笼小鸭子,每笼9只。她家一共有多少只小鸭子?
解答:3×9=27(只)
(这个题目难度稍大,面向60%以上学生)
这样的习题设计,基本上体现了一个“由易到难,梯次安排”的习题设计理念。
3、采用多样化的习题呈现形式。习题形式选择的原则,只为达成课堂练习的目的并追求效果的最大化。在特定的习题练习目的下,习题形式的选择并无成规,也不应有优劣之分,只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所以,教师在做习题设计之初,就应做到根据教学内容与时间、教学资源配备状况、学生学习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所需练习的知识与能力点及其习题题目、数量。是封闭型还是开放型,是传统的语言表述型还是积极的鼓动型,是书面型还是借用一定载体的其他形式,是专项练习还是综合练习,等等。题目呈现形式的差异,对于学生学习的意愿和兴趣有着很大影响的。
例如,上面所举“九的乘法口诀”例题,即可算是专项练习;(1)采用了背诵的口述形式,(2)、(3)、(4)则采用了多媒体形式呈现,第(4)小题的答案呈现则采取了板书的形式;在题目要求上,所使用语言尽量以鼓励性色彩呈现,避免命令式的生硬。实际上课时,学生们情绪高昂,发言踊跃,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4、用语幽默,增加趣味性。在遵循简洁、准确、严谨、科学等教学语言特点的前提下,在习题设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用语,如借用学生的真实姓名而“虚拟其事”,或者过度夸张,或者不合常理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当然,这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性。
例如,上面所举例题(4)中,就是借用了班上一名女生“刘倩倩”的名字,把它嵌入题目中,使得本人虽有些不好意思却又非常高兴,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更多的其他学生的做题兴趣。
又如,这道自编题目:“老师要把15名男生和6名女生装进大笼子里,每3名学生装一只笼子,共需要几只笼子?”老师当然不会把学生装进笼子,但这样的语言表述一出现,立即提升了学生们的情绪体验,“哇”声一片。在老师表明要求后,学生们立即进入积极地思考状态,兴致盎然。
总之,发现、总结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分析问题,以便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练习课习题设计中问题的发现与总结,以及优化策略与方法的探究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要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究,以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
17.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 篇十七
重点总结:【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1元=10角 1角=10分
【3】人民币计算方法:元加元,角加角、满10角变1元;
4.1张100元钱可以换()张10元钱。
5.1张]00元钱可以换()张50元钱。
6.1张50元钱可以换()张20元钱和()张10元钱。
7.5元8角比6元少()角。
或元减元角减角、角不够减,借1元变10角再计算。
一、填空。1、1角=()分
8角=()分 70分=()角
60分=()角 2元=()角 30角=()元
3元2角=()角 12角=()元()角
12分=()角()分
4角8分=()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7分=2分 12分○5分=1角7分
90元○4元=94元
8角○3角=1元1角
40分○60分=1元
9角○5角=1元4角
3、在○里填上“>”、“<”或“=”.
9角○1元 8角9分○9角8分
1元○10角 3角7分○4角
9分○1角 1元○9角9分
4元○4角4分 8元4角○10元
五、换钱填空。
4.5个2分—共是()分,可换成()角。
2.2个5角是()角,可以换成()元。
3.1张5元钱,可以换()张1元钱。
8.7元5角比5元多()元()角。二.计算.
5角+2角= 7元+3角=
5分+4分= 2元8角+5角=
30元+8元= 1元-7角=
3元4角-8角= 1元-10分= 三.看图填钱数.
(1)一把扫帚和一个水壶,一共多少钱?
(2)一个书包和一本练习本,一共多少钱?
(3)一个水壶比一把扫帚贵多少钱?
(4)一本练习本比一个书包便宜多少钱? 四.判断题.
一条围巾要5元7角,请你在最简单的付钱方法后面打“√”.
(1)5张1元,7张1角.()
(2)2张2元,1张1元,1张5角,2张1角.()
(3)1张5元,1张5角,1张2角.()一条围巾要5元7角,五.应用题.
(1)方方拿了1元钱,用了9角,还剩多少钱?
(2)一个黄气球5角,一个小兔气球8角,一个黄气球比一个小兔气球便宜多少钱?
(3)王芳的妈妈今天在菜场买了6角钱的,4角钱的,5元钱的,一共用去了多少钱?
(4)小明有2元钱,买羽毛球用了9角,还剩多少钱?
(5)小梅给希望工程捐了8元,还剩5元,她原来有多少钱?
一.填一填.
(1)1张能换()张,能换()
张,能换()张.
(1)1张能换()张,能换
()张.
六、1解决问题
1、妈妈买一件上衣需要62元,买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30元。(1)、买一条裤子需要多少元?
(2)、买这样的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18.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练习题 篇十八
复习:一辆汽车9:10从无锡开往安徽,下午2:00到达,途中运行了几小时?
例:如果这辆汽车20:00从无锡出发开往北京,要在第二天10:00到达,这辆车在途中共运行几小时?
练习:1、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几小时?
2、一封信昨天17:00从邮箱取出,到今天7:00到达目的`地,这封信经过了多少小时到达目的地?
3、一列火车晚上8时从上海开出,第二天下午5时到达北京,路上行了几小时?
例:10月1日长假,小明出去游玩,10月5日下午3时出发,到10月7日晚上8时回家,请同学们算一算,小明在外面多少小时?
练习:1、叔叔晚上11时上班,第二天早上7时下班,他工作了多少小时?
2、一艘轮船从晚上10时起航,到第二天下午3时到港,共航行了几个小时?
3、小刚和妈妈去旅游,10月1日晚上7:00出发,10月4日下午3:00到家,他们共在外多长时间?
19.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 篇十九
一、从探究性出发,在联系“生活画 面”中实现课前孕伏
新课改下,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俨然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以自主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学以致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在教学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1) 结合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回忆一下自己所去过的商店是如何摆放物品的?(2)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小动物,你能分出哪些小动物是天上飞的,哪些是水里游的,哪些是地上走的呢?(3)找一找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分别找出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和水里航行的不同交通工具。通过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内容来设计探究性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到分类的标准。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课堂练习,让生活中的数学原形在课堂中生动地展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也让学生在实践简单的分类中为接下来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思想做好铺垫。
二、从层次性出发,在融进“生活画 面”中实现课中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智能、体能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避免习题的一刀切现象,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并不断产生挑战更高目标的前进动力。
以《有余数的除法 》一课的课堂练习为例,我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布置了如下几道生活化的练习题:(1) 家里来了4位客人,妈妈拿出11颗糖果,每位客人2颗,还剩多少颗糖果?(2)某班一共有46位学生,在组织春游时,每8个同学坐一辆车,请问全班需要多少辆车?(3)明明带着33元去超市买椰子汁饮料,每瓶椰子汁为4元,请问他最多能买几瓶,还剩几元?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还是以书本例题为主,布置类似的题型,重要帮助学生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典型的例题。对于成绩较好一些的中等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变换题型,让中等生在更具难度一点的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红星小学二年级一班共有42个同学,在参加某集体活动时按照“三男二女”的顺序出发了,那么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女同学吗?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又设计了更具难度一点的应用题,如:红红买了一些苹果,比20个多, 但比30个少,如果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还余1块。你能算出红红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吗?
富有层次性的生活化练习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兼顾了优秀生、 学困生的“分”环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练习题中巩固新知,从而实现班级整体优化。
三、从趣味性出发,在“返回生活天 地”中实现课后延伸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一种具有正向的积极情感。在设计习题时,教师可以从趣味性出发,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渐渐喜欢上数学,也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画面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从趣味性出发,在联系“生活画面”中设计练习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位置与方向的概念,使他们在并不陌生的生活氛围中学得主动、练得有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改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断探索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在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应用和实践能力。
摘要: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检测学生掌握知识、进行教学反馈调节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应立足课程标准理念,从生活化教学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更好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学生综合学习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习题】推荐阅读:
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06-13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9-04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设计12-03
小学数学《圆锥的认识》课件教程12-0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06-24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总结07-28
小学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案08-09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09-16
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09-29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