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历史中考复习(共13篇)
1.淮安历史中考复习 篇一
1、立足基础
中考历史主要考察的是基本知识和主干知识,因此掌握基础知识可以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效率。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历史基础知识点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构建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在复习历史知识这方面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整体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答题的规范性。
2、关注热点、联系历史知识
不是只有政治需要关注时事,历史也要关注热点事件。因为中考开卷试卷题型灵活,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尤其是当今的时政热点,所以要求考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实际联系情况,要做到学以致用。
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热点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历史问题和现实意义的联系,为中考做题的时候提供一份保障。
3、强化解题技巧
历史的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而且课时又少,对于考生来说是不可能进行大量地刷题。这要求我们结合基础,精心挑选习题,并根据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复习。
材料题是历史试卷里比较难做的题型,很多考生都会在这里失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认真阅读完材料,理解判断问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并联系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围绕问题要求去规范答题。
中考历史是慢工出细活的大工程,需要细心和耐心,要学会把握大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只有全部联系在一起看,才会真的明白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2.淮安历史中考复习 篇二
(1) 查漏补缺, 及时沟通。越是临近中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 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为此, 我建议采取如下一些方法:一是由教师控制, 学生自学, 让学生阅读课本和一二轮复习的学案, 并结合近半年来比较重要的错例档案, 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找到自己基础知识的欠缺和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 或由学生写出不懂的问题来交给教师, 以待解答理解。
(2) 背练互补, 双管齐下。在最后复习阶段中, 既强调集中强记, 也适当加大训练量。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学生的薄弱点, 加强针对性训练, 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综合训练时, 重主干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重学生存在问题的知识巩固和能力训练。坚持每周一次的综合性考试及开拓性讲评,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三年中考, 分析梳理。在学生比较全面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做近三年的中考真题来“热身”, 了解熟悉中考试题, 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中考试题的特点。
中考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要最终落脚到行文答卷上, 这是真正的“临门一脚”功夫, 因此, 我们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
(1) 形式要求, 注重“四化”。即“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 (1) “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问题或问题须明确回答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侧面, 在书写表达时“小问题”“角度”“侧面”都要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 条理清晰。 (2) “提示化”指遇到“小问题”“角度”“侧面”等书面表达时在段首处写上主要提示语并加注冒号, 之后再写答案内容, 这样就会把试卷所问内容较清楚地呈现在阅卷教师面前。 (3) “序号化”指回答“小问题”“角度”“侧面”的各个并列要点时要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 (4) “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按试卷要求用笔, 字体大小适中, 尽量做到不涂抹, 在指定区域内作答。
3.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三
1.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和目标。
中考兼有“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生招生考试”的性质,决定我们在备战中考时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的方向和目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另外,我们还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先列出一个总目标,如以在中考时考多少分为目标;然后,再具体列出一个个小目标,对总目标进行细化。列小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小目标要成一个体系、呈阶梯性,即后一个目标要以前一个目标的完成为前提。
2.全面基础复习。
中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为主的。如果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的话,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所以,同学们应当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正确的复习策略是先将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九年级下这6本教材按顺序复习一遍,形成对知识的总体理解。
3.重点复习、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在全面基础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根据考试说明或者根据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总结出常考的考点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抓大放小。同学们还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专题复习,这样可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以便提高复习效率。
4.关注历史地图,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
有些中考历史题会利用历史地图,如军事路线进攻图、交通分布图、古代都城分布图等,来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掌握情况。所以,同学们在学好历史的同时,注意地理学科中有关地图的分析和判读方法,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解答中考历史试题中。
5.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历史学科虽然不像思想品德学科一样与时事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学科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中考历史命题也会紧跟时代步伐,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在遇到有重大影响的时政新闻时,可以主动地、有意识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时政热点,找出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地方,用历史学科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时政热点。
6.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遵循遗忘规律。所以,在完成全面基础复习和重点复习后,同学们要及时进行巩固。大家都知道,巩固记忆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习题训练。所以,同学们要挑选一些相关的习题进行训练。挑选习题是有方法的,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应先挑选一些与教材知识同步的练习题进行训练,然后再挑选一些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进行训练。在做完习题对完答案后,最好将自己做错的试题标注出来,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避免以后碰见类似的试题的再做错。
7.解题方法的总结。
在实际的复习中,有好多同学不重视这一步骤,认为已经完成基础复习、重点复习,并且也做了相应的习题进行强化和巩固,已经可以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了。这种想法和认识是有偏颇的。因为中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它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它还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关乎自己的未来,有些同学会因此而紧张。所以在有时间限制和紧张的氛围中,心理较差的学生在中考中发挥失常,达不到自己应有的水平,是很正常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学们有必要在习题强化训练后总结一些好的、快的、相对简单的解题方法,以提高答题效率和质量。例如,针对选择题,可运用“排除法”的解答方法:排除绝对表述的选项、排除含义相近的选项、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等。针对材料式历史主观题,解答时应遵循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原则,这是因为先读设问,能明确命题者要问的是什么,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以节省时间。
4.中考历史复习攻略 篇四
1.中考对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2.对试卷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历史试卷依据课标和历届考试,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的难、中、易比例为7:2:1,基础性试题占的比例较大,所以中考学生成绩优良与否,首要因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烂熟于心,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了解学生,分阶段进行复习训练
现阶段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师告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等现象。因此,老师应由浅入深、有重点地分阶段复习,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面对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教师要按照学科的时政性、热点性挑选出一套复习资料。如,总书记在讲话中,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上述材料涉及考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将时政与考点有机结合选出复习资料。
2.重视本学科的《会考指导》,自己编写学科知识体系。依据课本逐单元、章节全面系统复习,重点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专题归类,融会贯通。在知识全面复习后,对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样,学生将所学知识能中外对比,辨识异同,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如,八年级第一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可归纳如下表:
概括为:四次侵华战争、三个主要条约、两条主要线索。也可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对外关系专题列表。学生可依此构建知识网络清单,又为进入高中学习专题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练习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会考指导》联系考点对知识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筛选题型,活学巧练。同时,还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学习,及时检查落实,做到精讲精练,落到实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清单,对所选习题进行区别、比较。如,学生学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容易出现混淆,张冠李戴,为了准确定位知识,可对上述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列表比较异同,精心研究,选出高质量的试卷。
四、答题训练
1.审题能力训练
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着重是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要加强对引述的史学材料的理解,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主要意旨,所选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2.表述能力及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教师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为此要对同类题型归类强化训练如读图分析、实践探究等,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解答同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五、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
5.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方法 篇五
初三历史的教学与复习必须要注意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及历史知识的疏理与应用。特别是学生自我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大家都明白,我们这个学科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课时比较少、而知识量又很多,所以,学生的自学应用能力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得培养。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也要结合课标、考试说明来进行复习。我认为中考的复习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结合课标要求来复习,第二个方面,结合考试说明要求来复习,第三个方面,综合巩固的复习。第四方面,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及训练。
第一方面结合课标的复习,要依据课标对课本进行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弄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章节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知识点。特别是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教材,知道哪个知识点是出现在哪本教材的哪个章节,这样才能在考试时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佳的答案。
第二方面是结合考试说明要求的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和辨析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材料题和问答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与辨析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
那第三方面是综合巩固的复习,也就是一方面要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巩固复习。综合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再复习,而是要把已复习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复习到日本明治维新时,纵的话,上可以复习到大化改新,下可以复习到甲午中日战争,横的话,左可以复习中国的戊戌变法,右可以复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巩固复习主要是通过模拟练习卷等来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要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比如说材料分析题的解答,从泉州质检与晋江质检及一些模拟试卷来看,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而考查的方式则会这样,也就是每一道材料题正常会有三个问题,题目的题干往往会表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
那对于这三种题目的回答,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中考题型的特点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中考的教学复习要基于课标与考试说明,立足基础掌握与能力培
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1、抓住目录,把握总体
“翻开课本觉得什么都懂,合上课本一片空白”。要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目录进行复习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目录是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教材的浓缩和提炼,同时也是课本知识最简要的提纲和线索。利用目录复习历史的方法是:首先翻开目录,划分出历史阶段,并回忆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阶段特征、标志性大事等;其次再仔细回忆每课的内容,对每课所叙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启示等,及每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作全面回忆;再次观看目录的顺序,找出课与课、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内在关系。遇到不能正确再现的内容时,及时打开课本,巩固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强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正确区分历史概念和从宏观上把握住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形成历史框架。
2、浓缩内容,巧记要点
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在串记时以少带多,减轻记忆负担,避免死记硬背。如记忆《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这几个词概括。识记战国形势图时,利用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就能牢牢记住战国七雄的位置。
3、中外结合,纵横交叉
将中外历史的相互照应,可以整体地把握历史脉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如复习鸦片战争背景时,要联想到世界史的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再如复习世界史十月革命的影响时,要联系中国史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作用。复习时要进行科学分析,要善于归纳和综合,提高复习效果。
我拟将复习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四月12-14日第一次月考之前完成新课和世界历史的复习;第二阶段:在五月份模拟考试之前完成对中国历史的复习,第一轮结束;第三阶段:中考前进行第二轮有针对性的综合复习。在复习过程中主要以课本为本,在此基础上选用《中考开卷一本全》作为资料对知识加以系统的归纳,辅之以《综合练习册》的练习和自己精选的习题加以巩固。
我想所谓有效复习,就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应试能力。所以在复习阶段中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中考既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框架体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清晰,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可能,也更加符合中考的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1、以本为本,夯实基础知识。
课本首先是基础,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的方法。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以单元为体系,学生需整体认识单元知识框架,这就要布置学生有计划地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正文时要注意结合书中图片和史料(黑体字部分)学习,学会分析和概括;注意课本的目录,探求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梳理线索、融会贯通、融合构建,学会阐释历史等。如果阅读方法得当,会获得更多的新信息,从而激发复习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2、整理各个知识点内容,利用资料建立知识点基本内容速查表,以备查用,现在书店里的速查资料很多,要指导学生切勿盲目使用,应以一种资料为主,加强日常整理,在考试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我在课堂上会就拓展问题提示学生,结合课本及资料及时进行整理.。
3、对各知识点的巩固要经常性,要精选相关试题,归类分析,特别是复习阶段,我会在备课时收集相关试题,多方面多形式地考查某一知识点,最大程度地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能力。
4、加强中外历史的结合,在课本复习中注意横向联系,尤其是近现代史部分,这也是历年中考常考查的。
第二、紧抓课堂教学,力争45分钟出效益。
教师手头应该有几套复习资料,然后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也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要加强学生表述的规范性,出现了与课本叙述重合时我都要求学生在课本上以较快的速度找到,利用知识的再现来加强记忆。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强调规范答题,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做选择题、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所以在复习课上同样可以多提问,大部分同学还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尤其像言之有理类的题目,我都经常让学生探讨。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都按照规范的给分标准给以评分,使他们有一个更具体的方向,在日常的练习甚至是发言中提高能力。
第三,关注现实,关注热点问题。
历史中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因此在中考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具体到2010年例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与经济全球化、两岸关系的发展、二战结束65周年、联合国成立65周年等等。但是,在了解这些热点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依据课本中历史知识。这些热点问题在中考中出现只是作为考题的切入点,中考考察的更多的还是课本中的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热点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在了解热点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提升能力目标。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注意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
第四、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这我想说两点:
1、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加强专题知识的练习,放大这些习题的功能,多进行思维方面的研究。往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素材,要与学生一同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方向以及得分点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在中考冲刺阶段,要注重综合模拟,加强对试卷的点评,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指导正确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依据考纲,把握方向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认识目标的课程,综合复习量大、时间紧,是对所有知识的大检阅。因此,必须仔细研究考试纲要,紧紧把握考试方向,使学生明白那些知识是识记内容,那些是理解、运用的内容,使我们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也不减低复习要求。具体做法:
1、在按课本顺序复习同时通过辅导练习使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不用背的误区,如:让学生练习排序题,考察学生对时间记忆的准确性;再如: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主要的阶级阶层开展了什么活动,应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三方面回答,这是典型的再认性试题。还通过练习材料解析、简答等有关记忆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对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必须通过记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
2、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也必须理解课本内容,单靠临时翻书是不行的。如:和学生一起分析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美国内战与独立战争的区别,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革命的开端等类似问题,调动了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的积极性。通过这样多方面的练习,让同学们明白开卷考试不仅仅是考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考能力。那么能力的来源取决于知识的积累,这就是说在学知识的同时要多学一些方法,使学习形成感知、积累、理解,然后转为能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中考形势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层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概述一下,让同学们对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定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与此同时还把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史实结合了进去,并配合多种题型进行多角度变换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训练,使同学们走出了开卷考试只须在书上抄题、划线不必多费工夫的误区。
三、融会贯通,全面提高
为考核学生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教师要提供典型习题加以训练,我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了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魏源与严复的比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比较,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及结果进行比较,还有中、俄、日三国变法与改革的比较等,并运用选择题、材料题加强训练,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这时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如:对康熙帝、左宗棠、孙中山、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先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把历史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中,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评价,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准确的评价人或事。
四、分类练习,回顾巩固
先按课本顺序复习,再把同类知识归类、比较、列表、记忆,这种纵横复习法能加深印象,而且纵横交错,对此形成了一个大致完整的知识网,但关键还在于知识的巩固。在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想想前边的内容是否掌握牢靠,为此:
1、为学生设置了专题训练,如:将侵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日、美、俄的史实及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的史实等,利用选择、材料解析、简答等多种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这一方面可加强记忆内容的牢固性,另一方面又不致太枯燥,使学生兴趣盎然。
2、适度的分类强化训练,根据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这四种基本的题型教师遴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在考前集中练习一下,这种集中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频繁接触知识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材料进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以前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
6.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 篇六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秦灭六国的顺序?
公元前2 嬴政 咸阳(今陕西西安) 韩、赵、魏、楚、燕、齐
2、秦朝在统治全国采取什么制度?描述这个制度?(最高、中央、地方各是什么)
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3、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什么制度、意义?
郡县制 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①②、经济①②、交通①、军事①②)
文化:①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②焚书坑儒。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经济:①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②统一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交通:①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军事:①南方——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②北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5、秦朝的疆域?长城的东西起点?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6、如何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②既有功劳,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评价原则:正反两面,史论结合
第10课 秦的暴政
1、秦朝暴政的表现?(①②③④)
①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修骊山陵、阿房宫、长城等)
③法律非常严苛、刑法及其残酷
④秦二世更加残暴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什么?(根本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暴政 公元前2大泽乡
陈胜、吴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张楚”政权
3、项羽对秦军作战的战役、特点、成语?
巨鹿之战 以少胜多 破釜沉舟
4、秦朝统治者最终像谁投降?秦朝灭亡时间、存在多少年?
刘邦 公元前2(BC221——BC207)
5、楚汉之争的人物、性质、最终结果、成语?
刘邦和项羽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刘邦胜利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的三要素时间、人物、都城?
公元前2 汉高祖(刘邦) 长安(今西安)
2、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原因、首要问题?
残破荒凉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汉高祖采取什么政策?原因?具体措施(①②③)
休养生息政策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巩固统治)
①“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②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③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十五税一)。
4、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什么政策?措施(①②③)?
“休养生息”政策 ①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法;③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
产生了什么效果(①②③④)?历史上称为?
①政治清明;②经济发展;③人民生活安定;④国力增强。 “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作用?
政治: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②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③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经济: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设置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①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作用: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汉朝鼎盛时期是哪个皇帝在位?
汉武帝
3、如何评价汉武帝?
①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解决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②晚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4、为什么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②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③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人物?
公元前202年 刘邦 公元9年 王莽
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公元25年 光武帝刘秀 洛阳
3、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局面称为什么?
“光武中兴”
4、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现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5、东汉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什么?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的教派?原因?
黄巾起义 184年 张角 创立太平道
天灾人祸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西域的范围是哪里?
汉代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及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哪位皇帝支持?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寻求军事联盟 汉武帝
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①②)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4、路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来往的货物?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
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
对汉代:
①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汉朝的兴盛,提高汉朝的地位
对今天:
①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②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③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等都有重要意义
④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5、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6、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时间?意义?
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
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7、东汉怎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东汉明帝:①派班超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继承父业,也出使西域。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书写材料的变化?最早的纸什么时候出现的?
龟甲、兽骨→→竹木简→→帛→→纸
2、谁改进了造纸术?优点?意义?
东汉蔡伦(蔡侯纸):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3、东汉末年的两位名医?各自的医学贡献?
“医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治未病”原理;辨证分析病情;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华佗 针灸、汤药;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4、史学巨著是什么?作者?体例?记载内容?
《史记》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5、道教兴起的时间?地点?人物?
东汉末年 中国 张角、张陵
6、佛教传入的时间?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什么?何时修建?
7.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四要” 篇七
一、按时出好复习内容提纲,打印及时并保证清晰,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
仅让学生拿着书本复习有几个弊端:一是学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所以我们常见学生将书从头读到尾,而且效果不佳;二是反复看书会出现视觉疲劳,容易忽视书上的内容,就是所谓的视之不见,我们常在考试后听到学生说书上的这个地方没注意。我的做法是依据中考说明的要求和集体备课的结果,将要求学生了解、指导、简述、理解的知识点结合教材进行细化,编写成复习内容提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哪些是理解掌握内容,哪些是重难点、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个工作可以由不同教师分工完成。
二、博众家之采,取众家之长,收集与整理中考信息,多途径收集名校复习方法及复习资料。
中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考复习其间,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考试大纲及其特点变化,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不会如无头苍蝇,盲无目的。如我们在参加各种中考会中得知,2008年的中考会与重大时事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就把一些时政热点与历史挂钩,并进行整理归类。如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就把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去复习。果不其然,在08年中考中问答题的第三题正是此知识点,甚至跟我们整理的资料一模一样。这样不是事半功倍吗?所以应对中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临考前一段时间更是如此。
三、保证课堂复习模式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对于这个工作的研究和探讨,有许多优秀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在复习课堂中,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建模很重要。模式就是方法和途径,好的课堂模式就是两点间的直线运动,这样的模式简洁、直截了当、有的放矢,能达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不好的模式就是两点间的曲线运动,花费时间多精力大,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达不到效果。课堂模式除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外,对学生也有着很大影响。学生是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独有学习方法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方法基本源于教师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课堂模式的翻版。因此,我们结合了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即墨28中模式的特点,根据本地实况,创制出了“目标明确、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共解、激辨讨论、提高能力”的课堂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讲解不超过20分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实践结果表明效果不错。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复习内容和要求要非常明确,尽量细化。第一,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有目标的学习比“今天大家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毕竟中考历史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重在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我们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结果是效果很差,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四、历史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至关重要。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复习计划再好、复习方法再有效、中考信息再灵通,没有积极负责的教师去执行,最后就很难保证复习效果的真正有效,学生的中考成绩也许就会因此大受影响。包括一些历史教师都认为,历史无关紧要,这是十分的错误看法。《考试说明》中历史部分包括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共有四本课本。考试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命题导向。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如果连教师都不能认真负责,则可能导致中考全军覆没。
教师的认真负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负责任的精神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一些学生总是不把历史放在一定的地位上,很少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分配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复习历史。学生对自己不负责,教师要负责。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定要教育学生,改变以前对历史学科的态度,要认真对待。其次,努力争取提高学校对中考历史学科的认识,保证充足的课时;积极寻求班主任的配合,因为学生都更信任班主任的话。最后,做好教师份内的事,尤其是批改试卷,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弥补知识缺漏;培优补差,这是有效提高学生总体成绩的好方法。我们不能怕烦怕苦,不能流于形式,应该做的还是必须认真做的。
摘要:如何优质、高效、科学地安排好中考历史学科的复习, 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提出了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中的“四要”策略, 以此来科学有效应对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 获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8.中考历史有效复习探索 篇八
[关键词]历史复习中考命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07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变化对旧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初中实行了新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秉承着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般都集中在新课教学上,却忽视了复习课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中考备考工作,提升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呢?
一、知方向,定策略,把握中考历史命题趋势
考场如战场。要想打好中考这场战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知己知彼”,掌握中考的动向、命题的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笔者认真解读了中考《能力自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及教研员沈春华老师撰写的中考试卷分析报告等,以把握未来命题方向。
首先,中考《能力自测》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认真解读中考《能力自测》,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中考复习中,教师应以《能力自测》为主线,围绕自测能级要求,大胆取舍,该讲的适当扩充,该省的坚决省,不该讲的坚决不讲,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课标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自2008年苏州市历史学科参加中考以来,试题考点与课标一直是环环相扣的。认真解读课标,对复习备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研究历年中考试题以及市教研员沈春华老师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报告,以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沈春华老师每年都会对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并在《苏州教育研究》上发表分析报告。细心研究苏州市历年中考试题和分析报告,可以发现苏州市中考历史试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基础性。这是体现义务教育毕业与升学两考合一的性质。要求重视基础知识,突出核心内容。
例:(2009年)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为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A.秦始皇嬴政B.汉武帝刘彻
C.唐太宗李世民D.元世祖忽必烈
2.整体性。即结合某一主题(或专题),将教材中散乱的历史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重点考查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从中考查学生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判断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时代性。沈春华老师说:“中考试题正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的‘三新方向发展,不仅要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要考查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例:2011年第31题关于“逃港”的问题和2012年31题关于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问题,都体现出中考关注时政、关注热点的时代性。
4.人文性。现在的中考命题不仅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而且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价值导向。比如2009年和2013年中考题的32题,就分别依托“复兴之路”和“中国梦”两大主题考查了中国为近代化而进行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奋斗和探索。
二、重基础,谋整合,构建完整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越来越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形式更加灵活,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和内涵,能够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出本质,有较强的综合、归纳的能力。即使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识记,也不仅仅是再现孤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强调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在复习过程中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就无法适应考试要求,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为例,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线索,归纳单元阶段特征。比如问题1:第四单元反映的历史主题是什么?(步入近代或步入资本主义时代。)问题2: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方式分别是什么?(一条新路、两种思想、四次革命。)问题3: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他们分别战胜了哪些阻碍?(英、法:封建专制;美国:英国殖民统治。)问题4:学习了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悟?(思想解放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资本主义战胜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将本单元知识线索归纳如下。
资本主义基础: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产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步入近代
发展:工业革命
三、变方式,求高效,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1.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精练”。除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防止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外,教师还应大胆地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可以变原先的先讲后练方式为边讲边练的方式,再根据考纲并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设计习题,题目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2.表格比较,理清线索,挖掘规律
沈春华老师曾风趣地说自己是“表格老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老师对表格在复习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运用表格形式进行宏观比较,可以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分析总结历史,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如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表:
中国近代化特点相关重大事件西方近代化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制度(英、美、法的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器物 (工业革命)
表格能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的历程以及相关事件。同时通过表格的对比可以直接把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不同点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巧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课中教师也应贯彻新的课程理念,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设计《大一统的汉朝》的复习方案时创设了如下情境:结合初中生喜欢的穿越历史剧《宫》,让学生自由选择穿越的朝代,并介绍选择这个朝代的原因,这样就能轻松地复习了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和阶段特征。接着让选择穿越到汉朝的学生分析他们穿越到汉武帝时代可能会遇见什么事情,或者帮助汉武帝解决什么困难。如此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养成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又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构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效的复习教学方式应该是有明确的复习方向,构建完善知识体系,以及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是否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三历史中考复习课的有效性,让学生顺利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1]沈春华.稳中求活素质导向[J].苏州教育研究,2009(9).
[2]沈春华.关注史学研究倡导求真反思[J].苏州教育研究,2013(9).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9.中考前初三历史复习计划 篇九
第二阶段:5月25日之前(二模后到三模前),第二轮复习,搞专题,提能力。
打破教材体系,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培养能力。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专题复习也就是归纳知识的复习,结合教材,打破体系,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界限进行比较对照、求同找异、纵横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也可以与时政结合起来复习。
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纵”或“横”地复习,而应纵横联系,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另外,在专题复习时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问题现实化”),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复习时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要让学生通过列表、编写提纲等多种形式,将历史知识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才不会混淆。现举例如下: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1、近代侵略专题:⑴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中的暴行(英军强占香港岛、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城、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这些事件充分体现侵略军的血腥与残暴。⑵其他侵略事件(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阿古柏侵略新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学生认识到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把非法侵占加以合法化,把侵略成果扩大化。让学生清楚哪些条约有割地内容,哪些有开放通商口岸内容,哪些有赔款内容,哪些条约侵略出现新形式。
2、反抗专题
反抗专题(以人物为中心)学生经常弄不清人物的身份,为此把它们分成这几类型。清朝官员将领: 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 共产党员:杨靖宇、彭德怀 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佟麟阁、赵登禹、李宗仁民间团体及代表:太平军(洪秀全、李秀成)、义和团。我们让学生以历史人物联系相关事 1
件,从人物身上学到一些优良品质。
3、探索专题
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四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
动(弄清时间,领导阶级派别,代表人物,目的,内容,结果性质,意义)
4、中共专题
(1)中共会议: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
会、中共十五大,让学生认清哪些会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哪些在建国后召开的,哪些会议具有转折意义,哪些会议中形成了中央领导集体。
(2)革命专题:以新民主主义时期内中共28年奋斗历程中重大历史事件为
主,抓住四个历史时期即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3)建设专题:以现代史中四个历史分期的历史特征为主干,以取得的重
大成就为重点。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巩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建设: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并制定第一部宪法,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特色建设: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外交成就:一方针(求同存异)、一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外交。
(4)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原则、构想、战略专题,把零散的知识加以
系统化
路线:政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政策:改革开放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针:外交 :独立自主、求同存异 ;对台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台:一个中国的原则
构想:一国两制 ;
战略:西部大开发
(5)历史文献类
《民报》、《新青年》、《双十协定》、《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美联合公报》
(6)其他专题
A.理论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如果联系世界史的话还有马克思主义
B.口号类:“自强”与“ 求富”、“民主”与“ 科学”、“外争主权、内
除国贼”
C.诗词歌赋歌谣类:
D.近代反动政权: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近代
反封建的具体目标以及他们的反动代表。
E.统一战线:两次国共合作,也可联系到国共两次内战
(6)三农问题
(毛泽东、邓小平)联系到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学生关注三农,关注民生
(7)热点地区(东北、南京、北京、上海、台湾、新疆、西藏、香港)
(8)重要人物: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结合他们的历史事迹,使学生认识到重要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世界历史专题
(1)国别史: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 日本;德国
以美国为例:复习美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
(2)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重点放到发明家和重大成就,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
(3)世界大战专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经过(开始标志、重大战役、结束标志、结果)、性质、影响等,培养学生形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现代意识。
(4)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5)国际关系专题
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前: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二战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当今: 暂时“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展示每一阶段国际政治局势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
(6)工人运动专题
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7)地区及国际组织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国际联盟;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欧共体和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让学生分清他们是区域性的还是世界性,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方面的。
(8)国际会议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26届联大;上海APEC会议
(9)历史文献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法典》、《人民宪章》、《共产党宣
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农奴制法令、《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国家工业复兴法》、《慕尼黑协定》、《联合国家宣言》、《北大西洋公约》,每一文献的核心内容,是哪一国家的法令,或者与哪些国家有关
(10)战争及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拿破仑对外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柏林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抗日战争、百团大战)、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科索沃战争,使学生认清战争的性质,分清战争与战役的区别,了解战役在战争中的地位
(11)思想运动及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工人运动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影响了哪些政治运动,也可联系中国历史。
在做专题复习时,要注意两点
1、一定要精心选择配套习题,我们备课组经过精心筛选,选择了《中学历史一本通》作为唯一的复习资料。
2、不要满堂灌,要给学生思考、归纳和反馈的时间,否则效果不好。因此,讲完一个专题,就做后面的配套练习,及时巩固和提高。
第三阶段:6月15日之前(三模前到中考前),第三轮,模拟考,强化练。强化训练,综合运用,回扣课本,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热点,做好考前辅导。
初三历史经过基础复习阶段和专题复习阶段后,进入倒计时的综合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复习方法,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使每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深化。本备课组及时收集周边县市的试卷和上网搜索相关模拟试卷以备用。在综合复习阶段,本组教师力求按照四个字去操作,即引、忆、记、练、评。
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引”
综合复习阶段,因为时间紧迫,应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消化,但又不能每堂课都上自习,让学生盲目看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复习。首先,教师应明白什么是“引”。“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结合考纲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考点上,启迪学生进行思维。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既要主动点拨,又不包办。其次,明确“引”什么。教师按照复习计划,在复习内容中,根据考纲和已往(近五年)中考已经考过的内容,提示学生本次复习的考点、难点、重点和热点,抓住这“四点”向学生讲透彻、讲清楚。再次,掌握“引”的要领。要在课堂上“引”好,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苦功夫,在宏观上做到“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考纲、备学生、备教法。在微观上做到“备五点”:备考点、备重点、备难点、备热点、备能力点。
二、自觉自主地“忆”
根据教师所“引”的内容,学生应大胆地开动机器,展开联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宏观上进行发散思维,充分
回忆每次所复习的内容,并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的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同类事物,经过比较可得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其次在微观上要求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先弄清是什么,再想为什么,最后预示着什么。特别要联系实际,得出启迪。在“忆”这一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查漏补缺地“记”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地“忆”,然后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阅读教材,学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忆”与教材的内容不相符,出现张冠李戴、知识错乱、甚至相反的现象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忆”。说明教材所引的内容学生还没有掌握或完全掌握。怎么办?只有立即让学生插漏补缺地“记”。“记”是指先理解,再记住,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有针对性地“练”
发动题海战是大多数教师在综合复习阶段的杀手锏,很容易出现盲目性,为了克服这种盲目性,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根据自己所“引”的“五点”内容,结合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参考其他一些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教师的时间紧,任务重,精力有限,因此,对训练题的批改可以让中上成绩的学生交叉改,中下成绩的学生当面改,注重考知识点的落实,并要求学生错题重做。
另外练习要有两点注意
1、这一时期所做的试卷要靠近中考模式,最好做中考样板试卷,让学生从形式上、时间分配上对中考有一定的了解,避免中考时产生陌生感。
2、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涂卡练习和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学会理清答题思路和方法。每次考试都有一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粗心大意,导致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在这方面要多加指导。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重视理解,融会贯通。
五、全面透彻地“评”
每次训练下来,教师都要认真地阅卷,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地评讲审题、解题的方法,评讲解题的思路,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再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今年中考要注意以下几个历史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时抢走(法国拍卖鼠首、兔首)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台湾问题(去年到今年台湾很不太平,事件频发,所以我们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台湾的一些问题,对台湾问题做个归纳、总结)
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科索沃战争(距今10年)
刘少奇逝世(40周年)
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五四运动90周年、巴黎和会召开90周年;
虎门销烟170周年
法国大革命220周年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320周年
拿破仑的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799年,距今210年)
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距今80年
二战的爆发1939年,距今70周年
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距今30年);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距今20年)
关注实事,关注热点,从实事和热点中追寻历史,实现政史结合。
综上所述,中考前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试说明、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
10.中考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篇十
民族融合的形式
1、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联系。
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2、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主动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3、民族间的战争。4、民族迁移或人民迁移。5、民族间杂居通婚。6、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7、兼并战争。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11.中考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十一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我市中考历史实行闭卷笔试形式,这种考试方式能较准确地反映初中生毕业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其探索能力、创作意识和人文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从近几年来考生答卷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历史事件整体感悟能力欠佳,缺少分析归纳,确令人担忧。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分析中考试题的变化
首先要分析题型的变化,尤其是近五年中考试卷对比,在题型上有哪些变化,加强对新题型解答能力的训练。其次,要分析考查内容和试题形式的变化。新课改理念在中考试题中越来越明显,现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也越来越开放。课本知识不变,变的只是命题方式,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以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口,突出知识的活学活用,使试卷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例如:农业问题和民生民问题、热点历史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印巴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等,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如果学生只顾埋头苦读,不闻窗外事,不了解时政热点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就很难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和解答。这些试题都体现时代精神,国情民情和关心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等主题。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也能考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及情感与价值观。整体性强、层次分明。这类试题已经成为中考的一种趋势。这就需要考生积极关注现实,选择那些材料丰富、时代感强、开放性强的习题去训练。
二、依托教材,讲练结合,拓展思维
讲是引导点拨,练是巩固拓展。考前进行有质、有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要忌题海战术式的频繁考试。习题要精选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题目,注意题目的多样性、梯度性和综合性,要务求实效,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要精讲,精讲学生困惑易错的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检测,教师要细致的研究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问题的特征,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精讲。讲知识要拓展思维,纵横联系、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既要突出提示找突破口,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思维训练的情景。这样,就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如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我们听到了各年代发出的最强音—“流行语”,它能在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如20世纪50—70年代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多快好省,赶超英美”,而80年代以来的如“万元户”、“小康”、“上网”等,现在的“微博”、“微信”、“四G”、等。请回答:①从以上50—70年代现在提供的流行语中任意挑选两句,介绍其反映的历史;②从80年代以来的流行语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抓住时代的主流特征,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形象的感知和理性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研究技巧,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历史学科考试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强调能力立意,注重人文性、科学性、实效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完成答卷,平时就要积极研究答题技巧,力求回答时有所创新。一般的非选择题以材料题形式出现,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注意以下几句话: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遇到这类题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材料里,要认真反复阅读材料,整理答案,尽可能用原文回答。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告诉学生,这类题答案不在材料里,材料起到提示的作用或者帮助你联系所学知识,又或者限定问题的时间、范围等,一定要吃透材料,掌握全题要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的答案既出自材料,又要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将其归纳出来,难度相对较大。组织答案时,一般要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启示类:(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应谈个人的认识、感受以及对国家、民族、个人应该怎么做;借鉴类:应谈历史上的做法,并做出明确判断和分析,并联系现实谈个人应怎样做;探究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动与结合,呼应主题,侧重于现实。
12.淮安历史中考复习 篇十二
一、注重考查历史图片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历史图片材料的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
历史图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图片, 包括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漫画等;另一类为统计图表, 包括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 其中在南通市的中考历史试卷中表格是较为常见的图标形式。
这些图片题的出现, 除了使整份试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外, 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例如, 2012年南通中考试卷的第30题:
20世纪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名家迭出、佳作分呈,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运用新奇手法创作的艺术珍品是: ()
在2013年的南通中考试卷中29题:观察下图漫画, 画中信息反映的主题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世界贸易自由化实现
2012年试题中图片考查的是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再认再现历史史实, 就是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反映史实的本来面貌。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基本素养, 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南通试卷注重对学生再认再现史实能力的考查, 图片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本题中只要在四幅图中找出反映毕加索风格的图片即可, 应该说, 其能力考查的要求并不高。
而2013年试题则用漫画的形式来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学生必须从图片中看出代表中国经济的这棵大树长得枝繁叶茂, 提取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的历史信息, 再通过旁边两个人的对话:“没想到短短几年它就长得这么高了”, 再结合这两个人的身份———WTO官员, 提取出“经济全球化”这一关键信息, 最后由学生对以上信息进行加工整合,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 对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考查逐年加强。
2013年南通市中考试卷32题“阅读下表:
———据《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资料编
回答:结合表格内容, 概括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学生通过对表格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 可以分析、概况出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再把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 答案就出来了。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命题
1. 教材中的历史活动课成为中考试题的重要来源。
2012年南通市中考试卷32题最后一问“百年中国, 世纪沧桑。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请结合家庭生活变化的情况, 在‘我家的过去到现在’社会调研提纲中任选两个项目作一比较。”这一题就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历史》八年级 (下) 的第三单元的历史活动课, 经过一番改头换面, 成为一道新的历史试题。
2. 命题的背景材料来源于教材的楷体字。
《南通市新中考复习指导与自主检测》明确规定“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 均不作为考试要求, 但可作为命题的背景和材料”。
三、结语
基于中考试题这两年如上所述的变化,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采取相对应的策略, 提升教学效果。
1.历史图片在中考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多, 在解题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选择与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图片,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象和论从图出等能力, 强化此类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把活动课视为可有可无, 甚至对其视而不见, 这就明显违背了活动课设计的初衷,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材中的活动课, 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教师在活动课中居于主导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间, 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3.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不能因为课时有限, 要讲授的内容多, 就忽视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 要适时适量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本节课教学重点相关的楷体字,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材, 并进一步提升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摘要:基于南通历史中考试题这两年的变化, 作为历史老师, 要灵活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点, 采取相对应的策略, 提升教学效果。
13.历史中考复习资料梳理 篇十三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_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氏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淮安历史中考复习】推荐阅读: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政治真题试题12-23
《热爱淮安 建设淮安》11-23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11-08
中考历史知识复习要点07-04
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07-15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10-10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方法10-22
中考中国历史专题复习12-02
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08-14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资料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