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

2024-10-23

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精选8篇)

1.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 篇一

名词解释

旅游资源开发:对自然界和社会上客观存在的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活动,使之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的一种过程。

旅游感知承载量:旅游者由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原生形象:指游客在未决定旅游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一系列旅游区域作为可选方案,并在心目中由经历或教育而形成对各个旅游区的形象认识。

形象评估法: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旅游地形象设计的过程及实施效果进行衡量、检查、对照、评价和估计,以判断其状态或价值。

形象定位: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设计有价值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确定该地区独特的旅游形象,以便使目标市场的顾客了解和理解本地旅游业竞争者相互之间的位置和差异。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区位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周围旅游区的空间关系。

旅游生态承担载力: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

次生形象:指游客有了旅游的动机,就会有意识地去收集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比较选择。

象征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特殊意义和思想感情的实体符号。在公众心目中永恒的能代表一个地区的事物。

问题

1、旅游资源调查的重点有哪些? ①已知旅游区及外围的调查;有利于充分挖掘已知旅游区的潜力,拓展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有利于分散原景区的客流,改善旅游环境。

②重点新景区的调查;为适应旅游者多层次的需要,在一些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或有可能发挥其特殊旅游功能的地区确定为重点旅游景区,并对此进行详细调查。具有特色的作为开发和保护的重点;具有特殊功能的,应注意其除观光以外的其他旅游功能,如:登山、探险、滑雪等的调查。

③交通沿线及枢纽点的调查。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的限制因素之一就是交通,所以摸清交通状况与建设前景十分重要。交通枢纽点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城镇和城市,除交通外,其他的基础设施也较好,极易形成旅游接待地甚至是旅游中心城市。

2、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欢欣(发展初期的游客和投资者受欢迎)

冷漠(视游客为理所当然,和游客接触更为商业化,大多活动与营销有关)恼怒(接近饱和点,居民对旅游产生疑虑,政策开始限制基础设施)对抗(居民公开表达对游客的愤怒,游客被看成问题产生的原因)排外(原始环境被完全改变,旅游受指责)

3、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哪些?

(1)能否满足开发总目标的要求(2)开发规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3)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4)经济和财政上的可行性(5)建设上的可行性(6)其他因素,如阶段性开发的可行性

4、简述旅游地功能分区的设计原则?

突出分区原则;集中功能单元原则;协调功能分区原则;合理规划动、静视线原则;保护旅游环境原则。

5、什么是“三三六”评价法?

即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三大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大效益;以及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游客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六大条件。通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估,达到评价旅游资源的目的。

6、分辨旅游者群体使用的个人变量有哪些?

性别、年龄、国籍、教育水平、宗教、职业、收入、人口密度、旅行经历、生活方式和态度

7、在环境问题上如何做到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①通过旅游地内停车场、住宿设施、交通方式的设置控制入口点的数量和位置;

②通过门票使用和预留措施限制游客进入;

③使用价格机制影响使用时间,通过税收、折扣或其他激励机制来增加或减少旅游成本;

④鼓励发展更具环境敏感性和负责任的旅游形式和旅游活动; ⑤利用土地使用空间分区来限制和管理使用情况。

8、简述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1、客观实际的原则。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特点、价值和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评价时应实事求是,对其价值和开发前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做到客观实际、恰如其分。

2、全面系统的原则。该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就其价值来讲,有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考和社会的价值;功能也有观光、度假、娱乐、健身、商务、探险、科考等,故评价时要全面系统综合的衡量。二是涉及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区位、投资、客源、施工等开发条件要给予综合考虑。

3、符合科学的原则。主要是针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问题,评价时应采取科学的态度,不能全部贯以神话传说,更不能相信和宣传迷信色彩的东西,要给予正确的科学解释,适当加以神话传说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趣味性,适应大众化的口味。

4、效益估算原则。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的首要目的是能够取得效益,而且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5、高度概括的原则。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为了使评价结论有可操作性,评价结论应明确、精炼,高度概括出其价值、特色和功能。

6、力求定量的原则。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已经日臻完善,在评价调查区域旅游资源时,应尽可能避免带有强烈主观个人色彩的定性评价,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并要求不同调查区尽量采用统一的标准,以便评价过程的比较。

填空:

1·旅游资源具有观赏性、(文化性)、地域性(广域性)、季节性(节律性)、永续性、(易损性)、组合性。

2·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里指的基础设施包括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交通、(保健和医疗设施)、排污系统、交通网络。

3·旅游开发导向模式体系有四项内容,基础形象导向、(总体功能导向)、市场功能导向、景区主题导向。

4·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社会生活的地域差异、(历史的遗存)、按游客需求进行人工创造这集中方式形成的。

5·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物质性、(地带性)、生态性、(节律性)。6·旅游资源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7·我们大都是从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这三方面对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评价的。

8·我们把旅游者转向另外的目的地钱,在该地期望得到的最低娱乐程度叫做(旅游心理承载力)。9·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有三个基本含义,他们分别是(公平性理论)、(可持续性理论)、(共同性理论)。

10·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类,是(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11·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特色鲜明,主题形象突出的原则。这一远侧主要体现在原始性、(创意性)、(民族性)。

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

1、旅游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2、编制旅游规划项目任务书

3、签订规划合同书

4、组建规划编制专家组

5、制定工作计划

6、进行室内资料准备与分析

7、室外实地考察研究

8、编制旅游规划初、中、终稿

9、组织专家评审和鉴定规划

10、组织规划的实施与修订

2.复习资料人力资源规划 篇二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目的和作用

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 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 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和开发策略, 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是确保企业能够适时获得适量和适用的人员的程序, 使人力资源获得经济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规划概念包括以下含义: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 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将组织确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措施, 使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 注意实现员工的目标。

2.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

人力资源规划处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筹阶段, 它为下一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了目标、原则和方法。人力资源规划的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整体的成败。所以, 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

3. 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是企业最活跃的要素资源,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 它还能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 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保证企业目标完成、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计划、使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相吻合。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 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一些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 使人力资源规划不清, 方向不明, 不知道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走一步看一步, 目标不明确, 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和目的。

2. 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

随着市场发展变化, 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快, 企业战略在调整, 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先前制订出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失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及时供应。

3. 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

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规划人员从整个企业战略出发, 经多方面沟通与协作, 调研出各部门的人力资源所需状况, 进而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而在现实中, 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习惯于仅凭过往数据和历史, 缺少深入调研与系统思考, 其规划缺乏论证和可执行性。

4.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中无章可循。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专业技能不够, 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 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凭经验或感觉办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 很难做出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三、制订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

1. 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要明晰企业战略, 然后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 制订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酬福利等与之相配套。人力资源部门要清楚企业未来的行业定位、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和产值目标等。这就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的放矢。

2. 建立统筹规划的工作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企业全员上下协同, 上至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都应为人力资源规划建言献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部门经理等协同工作, 分工负责完成。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订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力资源工作分析和预测, 协助决策者制订规划方案, 并做好方案评价, 支持一线部门实施规划等;部门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 具体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 参与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

3. 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客户、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 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 洞察整个行业走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有利于组织进行人员的学历、能力特长、素质等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 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能准确、及时获得相关的有用信息。

4. 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素质。

人力资源部门从为业务部门提供增值服务, 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各业务部门的需求, 围绕目标实现的高度来设计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态度的要求, 深入企业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工作是否具有预见性、有无管理技能及对管理能力成为衡量人事经理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人力资源规划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很高, 企业要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要培养他们的研究、预测、分析和沟通的管理技能, 提高他们的工作预见性, 并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和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5. 优化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环境。

3.2007年考研英语复习全程规划 篇三

热身阶段:明确考试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每种考试都有自己的考试大纲和特定考试内容。在做备考规划之前,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纵观历年考研英语试题,笔者认为,考研英语主要考查内容在宏观上大致可以分为词汇能力、阅读能力、语法能力、解题能力四大部分。准备参加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都应注意培养这几种能力。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1、 词汇能力的培养

词汇量之庞大,常常是让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词汇部分单独考查模式的取消,除阅读部分外,考研的翻译部分和完形填空部分已加大了对词汇考查的力度。对此,考生在考研英语复习的三个阶段(下文将会详细介绍)中,都不能忽视对词汇的积累。笔者建议大家平时除了记背考研大纲规定的单词之外,还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将自己在做阅读、完形、翻译等练习时遇到的常见单词用法分类整理、记录下来,持之以恒,方能见到成效。

2、 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考研英语中,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仅次于对词汇能力的考查。很多考生往往错误地认为,阅读水平的高低只会影响到阅读部分的得分。其实,考研英语的各个部分,大都与阅读有关。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的三个阶段中,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以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考生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记忆一些单词(哪怕每天仅记背几个单词或句式),久而久之必定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3、 语法能力的培养

目前考研英语试卷中已经没有单独考查语法的项目了,但细心的考生一定会发现,其实语法总贯穿在解题的方方面面之中。例如,完形填空中依然会出现为数不少、涉及到基本语法知识点的试题。此外,由于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很多考生作文中的病句也会层出不穷。

复习语法知识自然不能占据与复习词汇和阅读部分相同的时间。笔者建议广大考生在第一阶段抽出一定的时间将基本语法点复习一遍,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语法体系;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辅以一定量的语法练习即可。另外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复习语法的过程中不必仔细研读过细的语法教材,这样做尽管精神可嘉,但是从复习成效方面来说,却是事倍功半的。

4、解题能力的培养

所谓解题能力的培养,当然要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基础,这个过程是一个将基础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将对其的掌握程度体现在答题中的过程。笔者建议考生在第一阶段复习中重点培养前面三种能力,而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进行大量练习,在做题中不断总结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归纳解题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在这一阶段所做的大量练习最好以真题为主,以便大家熟悉出题模式,培养解题思路。

阶段性复习

第一阶段复习(6月~8月):

苦练基本功,有基础才有未来。

第一阶段的复习重点主要在词汇、阅读和语法几个方面;而提高解题能力并不是这个阶段复习的主要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很多同学经常抱怨各部分所花时间很难安排。例如若将有限的学习时间用于做阅读,就很难再有时间背单词,语法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其实,对词汇、阅读和语法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并不矛盾,而且还是相辅相成的。大家可以每天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同时留心阅读文章中出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甚至可以背诵一些阅读文章中的经典语句,为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需要提醒的是,第一阶段的复习必须强调一个词——“全面”。“全面”意味着对词汇、阅读和语法部分的复习应该“面面俱到”。例如,每个单词的意思几乎都不止一个,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就必须将其意思、用法全面梳理一遍。现在大家来看一道新东方考研教材中的例题:

Basketball's national collegiate championship is a TV spectacle on a par with(与……相似) any other sporting ev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______ perhaps the Super Bowl itself.

A) saveB) saving

C) savedD) to save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为A,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全面掌握了save这个单词的各种用法。Save在这道题中作介词,意思为“除了……之外”,与except意思相似。

第二阶段复习(9月~11月):

苦练解题能力,剑指考场。

与第一阶段复习以打基础为主要目标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阶段的复习应该以提高解题能力和查缺补漏为主。

在这一阶段中,考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英文实力,基本功也基本修炼成熟了,这时就应该辅以大量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了。谈到练习题,就不得不谈到参考书的选择。笔者建议考生选择一些信誉较好、在广大考生中有一定口碑的辅导书(例如新东方大愚出版的《考研英语十年全真试题解析》、《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100篇》等)。全面高质的辅导书不仅会给出习题的正确答案,还会配有相应讲解,让考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进行大量实战练习的同时,词汇和阅读的复习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尤其是对单词的记背,必须长期坚持,否则很有可能功亏一篑。这一时期有一点是考生们需要注意的,即教育部通常在每年的7月公布下一年考研的考试大纲,其可谓整个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因此笔者建议考生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参照大纲中指定的考试内容,逐一找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及时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复习(12月~考试前):

调整心态,笑到最后。

临近考试,考生应该做的事情无非是调整心态,以自己的最佳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放松心情之余,笔者建议考生可以将前两阶段里自己标注的难点与重点,以及自己做错过的题进行归纳汇总、查缺补漏,再次复习。这样做,一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来也加强了自己的信心。

此外,每年的这个时候,市面上往往会出现大量所谓的最后冲刺试卷。各家都会标榜自己曾经成功命中若干考研试题。稍有常识的人,就可以很轻松地识破这些谎言。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商家的广告的确夸大其词,但同学们可选1~2套权威机构出版的试卷做几次模考。在考试前夕,通过做整套试卷(不必过多在意所得分数),了解自己的解题速度,对参加实际考试大有裨益。因为很多同学在实际考试中,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解题速度明显下降,自己还全然不知。如果在考试前就特别留意自己每半小时的大致答题数量,自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总之,考研之路充满艰辛,大半年的备考时间无论对考生的体力还是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笔者坚信,无论成功与否,考研的日子一定会成为大家生命中一段最有激情、最振奋人心的岁月!最后希望广大立志考研的同学都尽早出发,坚持到底!祝大家考研成功!

作者简介:

4.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篇四

2、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的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4、区域的基本特征: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

5、区域的本质特征: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区域分工的模式:1.垂直分工2.水平分工3.混合分工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际差异与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等。

1、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2、辅助产业的概念:辅助产业:又称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及网络结构规划

区域电力规划的内容:1,需电量预测2,电源建设规划3,区域电网规划4,高压线走向 管治: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社会治理方式。管制:管制者基于公共利益或者其他目的,依据既有的规则对被管制者的活动进行限制。以支配和控制为基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区域发展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2)如何进行战略选择:(1)知己: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

①评估区域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②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一是区内比较。二是区际比较。③评估区域容量(即土地人口承载力):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规划原则:(1)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3)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挥在那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5)国防安全原则

7、区域规划的内容:⑴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⑵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⑶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⑷基础设施规划⑸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⑹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⑺区域空间管治 ⑻区域发展政策

8、区域规划主要任务: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及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确定发展方向(2)区域合理布局(3)人口居住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生态良性循环(6)社会经济协调

1、区域发展要考虑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综合比较优势

2、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3、区域优势的概念: 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竞争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根据区域发展优势与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

2、区域规划指标(1)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目标,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效益目标;(2)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3)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利用开发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

3、区域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性的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产业结构的内涵:地区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4、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5、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原料因素,动力因素,燃料因素,消费因素,运输因素,劳动力因素,时间因素

6、产业从哪些角度有哪些划分方法:(1)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工农业分类法,工业和农业(3)农轻重分类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4)三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工业、其他各业(5)霍夫曼分类法,工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与其他工业(6)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7)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8)产业功能分类法,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和潜导产业

7、核心——边缘理论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过程:核心—边缘理论:(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离散形、聚集形、扩散形、均衡形;单中心到多中心演化,趋于网络化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的性质: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首位度:城市首位度就是用首位城市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来衡量城镇体系的等级与规模关系的指标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区别和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他们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后者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有规划者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区域管制内容:1,制定发展规划管制政策2,划定各种用途管制区域3,制定相应空间使用要求和管制实施措施。区域管制作用:1.积极作用:①提出合理发展导向和对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引导性措施。②抑制市场垄断力量,有效弥补市场不足,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③促进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④保障公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⑤完善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⑥建立区域系统运行的有效组织体制,优化政府管理效率。⑦保证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共同繁荣。2.负面效应:垄断权力滥用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准备起飞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大众消费阶段6.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1.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城乡统筹的问题(1)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增长极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2)城乡统筹,其内涵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3)我国处在增长极的极化阶段: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极化阶段由于经济集聚,增长极相对地压抑了周围地区的发展机会,与周围地区差异扩大。极化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相当长,期间,贫困地区仍然贫困,政治不安定因素可能增加。对于城乡统筹问题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其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尤其是乡村地区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其发展机会,使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4)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面临的问题:①农村户籍问题 ②土地产权问题③土地制度问题④“重工轻农”,人为制造“剪刀差”。⑤社会保障的覆盖问题。(5)城乡统筹的解决方法/出路:①做好各项规划的协调工作,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促进城乡统筹;②做好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工作的改革、调整:a、针对农村产权问题,产权需明晰。b、土地综合整理的实行③做好城乡社会保障、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指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④评估区域创新活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2)知彼: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从三个方面分析:

①总体环境:总体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政治、法律、风俗等都会影响区域发展。应该把握世界、全国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②产业环境:包括a产业结构分析 b生产状况分析 c产品状况分析 d产品市场状况分析 e产品生产环境

5.交通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篇五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一般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重点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大城市除了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外,还要进行各种专项交通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划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公共通系统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管理规划、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规划等。

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1)交通系统现况调查 2)交通系统存在问题诊断 3)交通系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4)交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 5)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6)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 7)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交通规划的期限

1.交通规划的期限:交通规划一般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近期以基准年1-5年为宜,最长不超过10年;中期以距基准年5~15年为宜,最长不超过20年;远期距基准年15~30年为宜,最长不超过50年。

道路交通规划可分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区域公路交通规划两大类。

交通调查的工作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数据调查和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

在道路交通规划研究过程中,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成为交通区。将规划对象区域划分若干个交通小区,并确定小区的质心,将小区内尝试的出行视为质心。

划分交通区的主要目的是:将交通需求的产生、吸引逾一定的社会经济指标联系其来;交交通需求在空间上的流动用小区之间的交通分布图表现出来;便于用交通分配理论模拟道路网上的交通流。

起讫点调查,又称OD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对人、车、货,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的人、车、货的基本情况所进行的调查。

起讫点调查一般分为人的出行OD调查、机动车出行OD调查和货流出行OD调查三大类内容。

小区形心:小区形心指交通区出行端点(发生或吸引)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即交通区交通出行的中心点,不是该交通区的几何中心。期望线:期望线又称愿望线,为连接各交通区重心间的直线,是交通区之间的最短出行距离,因为反映最短距离而得名,其宽度表示交通区之间出行的次数。由期望线组成的期望线图,又称OD图。

主流倾向线:主流倾向线又称综合期望线,系将若干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分隔核查线:分隔核查线是指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在调查区内部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分隔核查线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分,用以实测穿越核查线的各条道路断面上的交通量。

境界线:境界线 是包围全部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境界线上出入口应尽量小,以减少调查工作量。

OD表:OD表是表示各交通区之间出行量的表格。

OD表调查的步骤:1.组织调查机构 2.调查准备 3.确定抽样率及抽样方法 4.调查人员培训 5.制订调查计划 6.典型试验

7.实地调查 城市居民出行OD表调查: 1.家访调查法。2.电话询问法

3.明信片调查法 4.工作出行调查法

5.职工询问法 6.月票调查法

OD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OD调查资料的整理(a。要对调查表进行检查 2.编码)2.OD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内容

OD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的目标是为现状交通分析评价、交通预测模型标定、交通网络规划等提供基本参数和指标。因此,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出行特征统计分析;二是出行与其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三是其他有关指标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出行产生。2)出行分布 3)出行方式 4)出行时间、距离 5)其他有关参数 居民出行OD调查。统计分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 出行产生。包括统计职业、年龄、不同性质的用地等各种相关因素的不同状况下,各种出行目的的城市居民在市内的出量。

B. 出行分布。包括统计境界线内各交通区之间总出行及目的、分方式的居民出行OD量等。

C. 出行方式。包括统计城市居民在市内出行方式结构等

D. 出行时间及出行距离。包括统计城市居民在市内总出行和分方式出行的平均出行时间,以及统计居民在境界线内各交通区之间各种出行方式的平均出行时间及出行距离等。

传统交通需求预测的“四阶段”包括:1.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2.交通分布 3.交通方式划分 4.交通流分配

交通生成总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原单位法、增长率法、交叉分类法和函数法。

1.原单位法,它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用居住人口或就业人口每人平均的交通生成量来推算的个人原单位法:另一种就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的土地面积或单位办公室面积平均发生的交通量来预测的面积原单位法。

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是出行生成预测的另一种可选用的模型,他突出以家庭作为基本单元,用将来的出行发生率求得将来的出行量。

交通分布预测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增长系数法,二是综合法。(p55)根据函数f的种类不同,增长系数法可以分为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和佛尼斯法。增长系数法 的特点

优点:1.结构简单、易于使用,不需要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时间。2.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日交通量等的预测,也可以获得各种交通目的的OD交通量。3.对于变化较小的OD表预测非常有效。4.预测铁路车站间的OD分布非常有效。这时,一般仅增加部分OD表,然后将增加部分OD表加到现状OD表上,即可求出将来OD表。

缺点 :1.必须有所以小区的OD交通量。2.对象地区发生如下大规模变化时,该方法不适用:a.将来的交通小区发生变化

b.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发生变化时

3.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时。重力模型法

重力模型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间的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之积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平方成反比类推而成。分为1.无约束重力模型、单约束 重力模型、双约束重力模型 交通阻抗:是指车辆在路网中未能按理想的状态运行而造成的损失费用总和,阻抗分为节点阻抗和路段阻抗

重力模型法的特点:

优点:1.直观上容易理解 2.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3.特定交通小区之间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

4.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

化的情况。缺点:模型尽管能考虑到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出行的影响,但缺乏对人的出行行为的分析,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2.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3.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4球交通小区内部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5.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能性;6.利用最小二乘法标定的重力模型计算出交通分布量,必须借助于其他方法进行收敛计算。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综述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的建模思路有两种:其一是在假设历史的变化情况将来继续延续下去的前提下,研究交通需求的变化:其二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为了实现所期望的交通方式划分,如何改扩建各种交通设施引导人们的出行,以及如何制定各种交通管理规划等。

交通方式预测方法主要包括:转移曲线法、重力模型的转移模型、回归模型法、概率模型法等。

交通划分:1.步行

2.自行车

3.公交车

4.出租车

5.摩托车

6.单位车

7..其他 道路交通阻抗函数(简称路阻函数、)是指路段行驶时间(交叉口延误)与路段(交叉口)交通负荷之间的函数关系,它是交通网络分析的基础。

速度-交通负荷关系模式分3种情况:自由车流、正常车流及饱和车流。负荷度:速度与路段实用通行能力的比值。

交通分配中的路权(即两交叉口之间的出行时间)等于路段行驶时间与交叉口延误之和。T(i,j)=t(i,j)+d(i,j)Wardrop第一原理指出:网络上的交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分布,就是使所有实用的路线都比没有使用的路线费用小。Wardrop第二原理认为,车辆在网络上的分布,使得网络上所有车辆的总出行时间最小。

Beckmannde用户平衡分配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在交通网络打到平衡时,所有被利用的路径具有相等而且最小的阻抗,未被利用的路径与具有相等或更大的阻抗。其模型的核心是交通网络中的用户都试图选择最短路径,而最终使被选择的路径的阻抗最小且相等。有效路段[i,j]被定义为路段终点j比路段起点i更靠近出行目的地s的路段,即沿该路段前进能更接近出行终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2)城市中长期交通体系规划;(3)城市交通近期治理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程序主要分为7个阶段,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与调查、规划大纲编制、规划大纲论证、规划成果编制、规划成果论证和规划报批。城市道路网布局9种道路网络布局形式:

1.方格形道路网 2.环线放射式道路网 3.自由式道路系统 4.混合式路网

5.线性或带形道路网 6.方格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7.手指状(巴掌式)道路网 8.星状放射式道路网 9.交通走廊式道路网

快速路的规划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联络城市各个功能分区或组团,满足较长距离的交通需求

2)进行城市内外交通转换,屏蔽过境交通 3)调整城市路网交通量 4)形成城市建设的风景带,带动沿线的土地开发 路网密度:城市内部道路总长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

城市道路面积率是建成区内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建成区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人均道路面积是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总人口之比,反映了出行者与道路的关系,更加鲜明地反映了通行要求。

道路等级比重是各级道路的比例即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依据规范推荐路网密度值推算大城市道路等级比重为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2:3:6.特大城市的快速路所占比例较多,次干路和支路相对较少;中、小城市则正好相反。网路连接度是指所有节点连接边数总和与节点的比值。

非直线系数定义为网路中两节点间的实际道路长度与两点间空中直线距离之比,整个道路网的非直线系数称为道路网综合非直线系数。整个路网的非直线系数称为路网综合非直线系数。综合非直线系数可分静态综合非直线系数和动态非直线系数。公交线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 1)线网密度

公交线网密度指有公交服务的每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即:公交线网密度=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 / 有公交服务的城市用地总面积

2)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公交线路重复系数是指公共交通营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即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之比值,在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一般在1.25~2.5之间。3)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是指公共交通线路首末站之间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4)乘客平均换乘系数或换乘率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是衡量乘客直达程度,反应乘车方便程度的指标。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乘车出行人次+换乘人次/乘车出行人次)换乘率是指统计期内乘客一次出行,必须通过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的人数与乘客总人数之比,即:换乘率=(有换乘的乘客人数/乘客总人数)乘以 100% 5)公交线路网站点覆盖率:亦称公交站点服务面积率,是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城市居民接近公交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城市用地面积)乘以 100% 公交优先措施: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优化交叉口信号控制、控制自行车的出入、高峰期禁止左转、交叉口公交专门相位)、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路。

公交线网规划方法 公交线网规划有两种基本思路:解优法和证优法 停车场容量:停车场数量指给定停车区域或停车场有效面积上可用于停放车辆的最大泊位数。停车密度:是停车负荷的基本度量单位。它可以有两种定义:一是指停放吸引量(存放量)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程度,一般高峰时段停车密度最高;另一定义是指空间分布而言,表示在不同的吸引点停车吸引量的大小程度。

停放周转率:指单位停车车位在某一间隔时段(一日、一小时或几小时)内停放车辆次数,为实际停放车累计次数与车位容量之比。

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分为两类: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是对交通源的管理,是一种政策性管理,交通需求管理影响城市交通结构,削减不必要的交通需求量,从而减少道路交通流量,缓解交通紧张局面。交通系统管理是对交通流的管理,是一种技术性管理,交通系统管理通过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管理及对交通流的管制与合理引导,提高交通设施容量,均匀交通负荷,提高道路网络系统的运输效率,缓解交通压力。

道路交通运行组织规划方案设计1)交通运行组织规划的原则

(1)交通分离原则,即将城市道路上不同类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车辆,以及行人与车辆,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进行分离。比如快慢车划线分道或物体隔离、设置专用道路、立交等。

(2)交通量控制和调节原则,即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措施,从时间、方向、区域、道路功能等方面来对交通量进行控制和调节。如设置单行线、路线的限时限车种通行、繁华商业区禁止货车通过等。

(3)按交通性质疏导的原则,即对不同交通性质的车辆有区别地进行引导限制。如对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分别考虑,客运交通优先,开辟过境路线,引导过境交通避开市区等。

(4)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如政府对公交发展提供补贴、设置公交专用道。1)货车禁行区域和货车禁行线路 2)单向交通 3)变向交通 4)公共交通专用道路(车道)5)自行车专用道路 6)交叉口转向管理

结点层次划分的方法主要有

6.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篇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大气及水质恶化,温室效应);人口拥挤带来的交通问题;市中心地区发展出现衰退的迁郊现象。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包括以下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的希波丹姆提出的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一种城市规划模式,代表:米列都城。

田园城市理论: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卫星城市理论:卫星城市是指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一定联系,又按规划建成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具有相对独立和一定规模的城市。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对比:《马丘比宪章》肯定了《雅典宪章》的某些原则的正确性,如把交通看做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道路应按功能性质进行分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同时也指出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制定交通流量的依据的政策应改为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依照功能划分成区的办法,但是实践证明应该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马丘比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的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邻里单位: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的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有机疏散思想:伊利尔•沙里宁;《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城市设计研究及批评:吉伯特:《市镇设计》《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布罗西:《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的未来的影响》;格里斯:《美国景观的桂冠》;雅各布斯&阿普雅德:《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大卫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规划选择理论》;罗尔斯:《公正理论》;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约翰•弗雷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城市规划: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合理的、有效的和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奏和方法;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工作:现场踏勘: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分析研究: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工业布局风向影响: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在全年又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的两侧。

用地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案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城市用地分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户数(户)

人口(人)居住区 10000~15000 30000~50000 小区 2000~4000 7000~15000 组团 300~700 1000~3000

密尔顿•凯恩斯:在布局上改变了传统的邻里单位的概念,将商业服务设施、学校等设置在街区边缘和交通干道附近,为各街区居民提供多个选择的机会,同时还将无污染的小工业设于街区内,形成“环境区”,居住用地无明显的等级构成的区划。

工业协作:目的: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可大大节约用地和建设投资,最大限度实现原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更重要的是便于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的统一布置,也能使建筑布局完整,从而改变工业区的面貌。包括: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

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以下方面: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城市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城市规划体系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结构以及城镇的布局空间结构。

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要满足辐射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工程管线综合布置原则:压力管让重力自流管;管径小的管线让管径大的管线;易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临时性的管线让永久性的管线;工程量小的管线让工程量大的管线;新建的管线让现有的管线;检修次数少的和方便的管线,让检修次数多的和不方便的管线。居住区规划的内容: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布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形式;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停车辆和停泊方式;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活动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有关巾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居住区规模影响因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规划方面的影响;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关系;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也有很大的影响。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民住区服务,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经济性与合理性的依据;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城市中心交通组织:市中心等居民活动大量集中的范围内的交通以步行为主;疏解与中心活动无关的车行交通;中心区四周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发展立交,设天桥、隧道,人车分开;中心区规模相当大时,可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历史遗址、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目的: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和谐关系,并适应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

7.地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 篇七

1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的含义

1.1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指的是组织者为了实现其目标而不断的审视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 最终是保证在组织需要时获得一定数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人力资源的系统过程。

1.2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

人力资源开发则主要指的是企业或者组织者在自身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的过程,其主要是提高组织或者团体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1]。

1.3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总计划 :主要是对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 、总方针以及总目标进行陈述。

(2)职务编制计划 :主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 、职务设置以及职务资格进行陈述。

(3)人员配置计划 :主要是对企业的每个职务人员数量 、 职务人员空缺数量以及职务变动情况等进行陈述。

(4)人员需求计划 :主要是通过总计划 、职务编制计划以及人员配置计划最终得出人员需求计划。

(5)人员供给计划 :主要是对人员的供给方式 ,内 、外部流动政策、预案获取途径以及获取实施计划陈述。

(6)教学培训计划 :主要包含教育培训需求 、内容 、形式以及考核等。

(7)人力资管管理政策调整计划 :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步骤以及调整范围。

(8)投资预算 :主要是对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进行预算 。

2地铁企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的意义

2.1是地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计划的需要

地铁企业建设地铁的主要是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快速、舒适、安全的出行方式,因此只有先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人力资源队伍,才能够有效保证地铁企业顺利开通运营,最终实现自身的功能目标。

2.2是满足地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地铁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积极推动运输减员, 进而建立起精简高效、整体素质高的人力资源队伍,只有对地铁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培训、评价以及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规划,才能够满足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3是提高地铁企业竞争实力的需要

所谓企业竞争,即在自由、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够实现自身经营收入的持续增长, 进而满足国际和国内生产服务的一种能力。 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于地铁企业来说不仅要面临国内其他交通方式带来的竞争, 还要面对运输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 因此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工作,有助于提高地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3地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的具体思路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 地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地铁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核心,积极部署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并制定出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方案。 因此地铁企业应该通过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等途径来打造一支规模适中、 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队伍,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为了早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断给予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地铁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要求对自身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争取早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现行岗位薪酬工资制度。 另外,地铁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对人力资源的调控和管理,并重视员工的岗位考核和监督的管理工作,不断开发和引进人才,争取全面提高地铁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水平。

4提高地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的途径

4.1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

为了进一步满足地铁企业的发展需要, 积极推动地铁企业内部结构的改革,首先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 要坚持以地铁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积极推动人资源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立起新的组织体系; 其次在实现一体化的地铁企业机构编制的基础上,重点规范企业现有岗位的具体责任和工作指标,并制定出岗位设置标准和规范典型岗位工作人员的编制制度, 实现岗位管理的标准化;最后要根据岗位的劳动量来定制人员数量, 从而尽可能减少一线岗位员工的数量。

4.2重视人才招聘工作,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地铁企业要充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人才结构队伍来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引入计划, 通过招聘铁路专业毕业生作为最主要的途径,及时解决地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另外,针对那些高层次和特殊技能的人才, 可以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进行引入。

4.3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岗位培训体系建设

地铁企业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就需要根据各个岗位人员的需求目标,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地铁企业可以以岗位需要为基础, 不断建立健全各种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制度,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制定素质标准,并完善人才培训纲要,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3]。

4.4制定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优化薪酬福利体系

首先地铁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 确保该制度覆盖到企业的每个部门,进而形成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由于不同的岗位,其生产目标和任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相应的考核标准,另外,还应该将岗位绩效考核跟员工培训、薪酬以及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地铁企业要对当前将岗位技能作为标准基础上对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并不断探索建立新的收入分配模式, 积极构建有效的薪资激励体系,如:奖金、补贴、晋升等;最后要提高工作环境差人员的补贴和工资,并制定出针对员工交通和通讯费用的补贴制度,确保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员工的各项福利待遇,提高员工工作激情。

5结语

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作为地铁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促进地铁企业的发展必然少不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 因此地铁企业要从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的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促进地铁企业发展作保障。

摘要: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地铁企业属于专业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人力资源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文章以地铁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例,就如何规划和开发人力资源发表了简单的看法,希望为促进地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8.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 篇八

關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规划 战略性 竞争优势

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体现在战略性激励”上。在新经济时代,任何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所面临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应对高绩效工作系统、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以及全球性等三大挑战,来获取和保持组织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战略优势。同时进行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建立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框架,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

从21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30多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教育不断更新,以知识型人才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决定微观经济组织及其他各类机构健康运作和市场竞争成败的战略性要素。随着产业和经济民主化运动的推进,严格的反歧视、平等就业、劳动保障方面的法规纷纷出台,以及工会高度组织化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剧,导致组织人力资源关系越来越复杂。这样一来,仅基于劳资关系而由个别人事管理人员从事一些经验性、简单低档次的人际关系处理工作的做法的传统人事型管理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战略性的、全面系统的、真正“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根据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逐渐发现战略性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和传统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特性是“战略性”的,是以激励为核心的。以此为基石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搭建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框架和理论体系。与传统劳动人事管理不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体现在:

①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是其战略指导思想。

②为了获取竞争优势是其战略目标。

③做到“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是其战略范围。

④运用“系统化科学方法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是其战略措施。

和一般的组织管理比较,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实现措施,即根据不同员工设定绩效标准和奖酬值,以满足人的多层次和多元化需要为出发点,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由许多复杂因素耦合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利用效果,其中管理的激励作用是最重要的。决定组织运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2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任务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获得和保持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所谓“竞争战略优势”,是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相对于竞争者更为优越的稳定市场地位或发展潜能,它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有非凡的竞争能力、优越竞争条件更能在恰当时机做出果断的竞争行动,它的优势体现在:

2.1 低成本战略,其核心是以比竞争对手较低的产品或服务成本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实质上是较高的组织工作绩效,如可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途径来实现,主要途径就是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拥有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一个组织获得市场竞争战略优势的组织基础。首先,高绩效工作系统要有高新技术信息系统的支撑;其次,高绩效工作系统更本质地说是一种社会组织系统;而将组织的技术支撑基础与社会组织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中介环节,正是人力资源管理。

2.2 差异化战略,即通过为顾客提供独特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要从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个人需要或群体需要是“顾客至上主义”战略核心,实现方式有售后服务、营销宣传或工艺改进等,但它们都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直接联系。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异常复杂,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成功扩展其人力资本运营实力,获取市场竞争战略优势的关键所在就是不断提高跨文化管理水平。所以,现代组织战略管理所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应对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挑战、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的挑战和全球性挑战。

因此,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去经营管理,进行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等方式,为了让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实践中挤入全国500强的前列。通过适当的股权制度安排进行战略性激励,是现代企业和其他有关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前沿和前瞻性的重要课题。

3 人力资源规划

在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中,HR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企业在需要某类人员而在人才市场获取不到、企业已经付出某方面的培训费用,但由于许多老员工的离开又必须再次付出这方面的培训费用、企业为了避免人才短缺而大量储备人才,最终造成人才浪费的人工成本的上升、企业培养的员工“跳槽”成为竞争对手的骨干力量时等等问题,该怎么办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许多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借助于事前的规划,即人力资源规划。

从本质出发,人力资源规划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力资源需求,二是人力资源供给。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首先必须思考四个问题,才能再看如何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①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企业的组织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去适应公司的战略目标?

②适应企业的战略目标,人员的数量,质量有何要求?

③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水平如何?

④如何才能填补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

首先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现状做深刻的调研和诊断。了解之后,看需要采取何种管控模式,在这种管控模式下怎么去设计组织架构、岗位?这些都可以通过调查,访谈,高层讨论等得到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调研时,大家要做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企业的制度,流程,岗位职责等等,它们能够保障我们企业日常的运行。否则人力资源规划便是空中楼阁,规划没法开展,人员的数量无法去准确的预测,这必然导致人员流失,或者工作不饱和等等不稳定的因素。

其次,需要分析公司的整体能力。这个整体能力指的不光是人员的数量,还有人员的质量。现在公司的人员数量是否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人员后续的招聘和引进能力如何,企业内部有没有一些晋升或者轮换的通道。其次是人员的质量,指的就是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能力与企业岗位的要求的能力是否相匹配,如果能力不足,那么我们需要加强能力的培训,如果能力充足,那么就重点关注数量方面。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是一个综合体,不可偏废。

最后,需要了解员工的敬业度。其实员工的投入,往往跟企业给其的回报相关。其实不管在那个企业,一个员工愿意长时间的留下来工作,无非五个因素:工作职责、环境、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管理。从市场上企业敬业度的驱动因素重要程度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依次递减。

我们可以通过调研了解自己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实际驱动情况,与一些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寻找自身的差距。对那些激励效果提升空间比较大的因素重点关注。

总之,人力资源规划是个系统工作,它架起了企业的战略与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这座大桥,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真正适合公司的战略目标,让人力资源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战略中去,为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而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赖华强,洪旭莲.如何让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J].经营管理者.2011,(4).

[2]张百鹏.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1).

[3]陆贤清.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1).

[4]关晶莹,曹向阳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1).

[5]陶琳,刘翠丽.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应用[J].企业观察.2011,(1).

上一篇:两人三足中班体育教案下一篇: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