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冶炼产业发展战略(精选7篇)
1.铜冶炼产业发展战略 篇一
文章标题:铜冶炼企业经济汇报
市经济会议材料
DY公司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同志们:按照市政府通知要求,现将DY公司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有色公司圆满完成了“十五”的各项任务,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2.34亿元,是“九五”的2.17倍;实现利税10.76亿元,是“九五”的3.8倍;生产阴极铜70.57万吨,比“九五”增长145;黄金、白银、硫酸分别比“九五”增长63.40、124.32、71.62,为“十一五”谋求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一五”规划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和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DY公司做大做强、努力创办一流铜企业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经济会议要求,明确了DY公司“十一五”谋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这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努力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大力开发铜资源,加强矿山基础建设,提高铜原料自给率和可控铜资源量;通过采用世界先进成熟的冶炼工艺改造现有工艺,高水平发展铜冶炼;通过建设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优质铜线杆,高起点发展铜加工。到“十一五”末,公司粗铜、阴极铜产品能力双达40万吨/年,铜原料自给率(含可控铜原料量)力争达到25,铜材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年,资产总额达100亿元,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利税达10亿元,从而实现公司二次创业,做大做强,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团结和谐型的一流铜企业,为H省和S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三、2005年完成情况
2005年,对铜冶炼企业来讲,是机遇与困难并存的一年。DY公司面对市场铜价格上涨的难得机遇和原燃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严峻困难,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办一流铜企业的目标,团结带领广大职工着力深化企业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加大技改力度,不断提升产能,推进二次创业,构建和谐企业,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年的产量、质量、产值和利税再创历史新高,生产经营和职工收入双增长目标圆满实现。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26.81;工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36.5。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123.84;税金2.9亿元,同比增长52.63;生产矿山铜20800吨;矿产粗铜17.4万吨,同比增长21.25;阴极铜17.72万吨,同比增长19.41;黄金3400公斤;白银96450公斤;硫酸49万吨,同比增长20.84;铁精矿34.5万吨。铜、金、银、硫酸和铁精矿等主要产品的产销率和货款回收率均达100。至此,DY公司圆满完成“十五”各项任务,并被H省人民政府授予“十五”时期全省工业企业先进单位称号。四、2006年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开局年,做好全年十分重要。为此,我们一定按照中央和省市的会议要求,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公司“十一五”规划,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加快铜资源开发,加快矿山基础建设,加大冶化扩能改造,加快铜深加工领域开拓,促进生产经营再上台阶,不断改善职工生活,继续维护企业稳定,努力实现“超八保二”目标(年利润超8000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新增2000元),为创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团结和谐型的一流铜企业打下基础。(一)生产经营目标。全年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销售收入47.75亿元,利润8412万元,税金3.27亿元。生产阴极铜20.3万吨,矿山铜1.8万吨,黄金3800公斤,白银100吨,硫酸55万吨,铁精矿26.5万吨。确保完成阴极铜、白银产品出口任务,力争创汇增效。
(二)安全环保。力争完成“质量、安全、环保”三体系合一的认证。安全生产实现工亡、重伤、重大设备、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五为零”的目标。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深入开展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活动,并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力争年内废水零排放,根治冶炼厂区低空烟气,为生产一线职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技术创新。全年技改投资3.48亿元。主要抓好6项重点工程和:一是上半年完成冶炼3#转炉改造,并新建6000nm3/h的制氧机组;二是年内新建5万吨阴极铜生产系统工程;三是年内完成铜绿山矿北露天剥离工程,并开工建设铜绿山矿井下深部开采工程;四是完善铜深加工项
目的可行性研究,力争5万吨铜线杆项目以合作的方式开工建设;五是投资2000万元,实施公司矿山边深部探矿和省内外找矿,努力扩大铜储量和可控铜资源量;六是上半年完成40万吨铜冶炼改造扩能工程方案的论证和报批、报备等,力争年底开工建设。
(四)企业改革。一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公司机构设置,规范公司管理运作。二是积极协助ZL公司有关部门,抓紧资产划转到位的有关,使DY公司早日进入中央企业,推进二次创业。三是按照国有控股、国有参股、租赁经营或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多种模式,推进辅业改制。四是清理主业单位分离所办的新公司,并制定规范管理和运作的暂行办法。五是积极争取省市政府的支持,力争学校、公安等社会职能在年内移交到位。六是着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制订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使现行的结构工资制逐步向岗位绩效工资制转变,建立起薪酬激励机制,实现职工收入分配多元化。
围绕公司2006年目标,我们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实现明年一季度生产经营开门红。重点一是认真做好全年生产经营任务分解落实。各主要生产单位做到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对粗铜、阴极铜等主产品要抓日产、保月产,促季产。二是做好冶化生产的供、产、销平衡,保证按需进厂,高价销售,实现稳产高产。三是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安全增效、安全促稳。通过生产、营销、管理和安全的有机结合,实现公司全年良好开局,为2006年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铜冶炼企业经济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铜冶炼企业经济汇报。Zwb
2.铜冶炼产业发展战略 篇二
规范条件指出, 新建和改造利用铜精矿和含铜二次资源的铜冶炼企业, 冶炼能力须在10万吨/年及以上。鼓励大中型骨干铜冶炼企业同时处理铜精矿及含铜二次资源。现有利用含铜二次资源为原料的铜冶炼企业生产规模不得低于5万吨/年。铜冶炼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20%。
另外, 规范条件还对相关企业的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规范条件提出, 新建及改造项目要同步建设配套在线污染物监测设施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 现有企业应在2014年前完成。铜冶炼企业最终废弃渣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3.废杂铜冶炼烟气环保治理对策 篇三
【关键词】废杂铜冶炼;烟气排放;环保治理
1.我国废杂铜生产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对铜的需求快速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再生铜进口最多的国家。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再生铜产量占铜总产量的比重已达38.5%,而国内废铜需求大,自给率低,对外进口依赖度高。我国铜再生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但更多的是众多的私营中小企业。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再生铜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工艺参差不齐,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环保等方面都在我国铜再生行业中处领先位置,但是众多的私营中小企业依然采用较为原始的熔炼技术,环保设备基本属于空白,废杂铜冶炼产生的烟气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由于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致癌物质,不仅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生产工人造成无法挽回的职业伤害。
2.废杂铜生产的方法和产生烟气的过程
2.1废杂铜冶炼的方法
废杂铜冶炼的方法很多,在我国多见两大类: 第一类是将高质量的废杂铜如废旧电缆电线经简单的分拣和绝缘皮剥离后,直接冶炼成精铜或铜合金, 可称作直接利用; 第二类是将质量较差的废杂铜先冶炼成阳极板,然后通过电解的方法精炼成电解铜, 被称为间接利用。
废杂铜生产阳极铜的火法工艺主要有三种:一段法,二段法和三段法。一段法是将各种杂铜按一定比例配料直接加入阳极炉精炼成阳极板;二段法是将杂铜加入鼓风炉或转炉熔炼成粗铜,粗铜再加入阳极炉熔炼成阳极板;三段法是将杂铜加入鼓风炉炼成黑铜,黑铜加入转炉炼成次粗铜,次粗铜再加入阳极炉炼成阳极板。
2.2废杂铜生产过程中排放烟气的环节和种类
铜再生企业的原料多为回收的废杂铜。回收来的废杂铜种类非常多,包括有金属加工企业产生的边角料和铜屑、含铜渣泥、废电线电缆、从废电机和废变压器中拆解下的铜线圈、报废机械的铜部件、废电子产品的电路板和水暖配件等。
铜再生企业存排放烟气的环节和种类如下:
(1)预处理过程主要由废杂铜分选、废电缆电线绝缘的剥离采用燃烧等方法产生大量的颗粒物、甲苯、苯丙芘、二噁英和二氧化硫等。
(2)在熔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这是废铜再生企业的主要污染源,包括颗粒污染物(主要成分是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硫等。
3.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中的环保要求
《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1]对铜再生发展提出了相关要求:我们要加强环保监管和治理。对再生有色金属复杂物料拆解预处理、熔炼、加工及“三废”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强岗位和技能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熔炼加工企业“三废”必须达标排放。在加工园区和交易市场内建立“三废”实时监测系统,加强安全、劳动保护和环保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建立从回收、拆解、熔炼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体系,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再生有色金属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中东部地区持续被雾霾笼罩,多地PM2.5指数“爆表”,全国两会期间环境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建议、议案、提案的焦点。这更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今后在再生铜冶炼方面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强化管理监督、完善政策机制。
4.废铜再生企业烟气污染治理
作为废铜再生企业,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烟气(熔炼产生二氧化硫和固体可吸入颗粒为主),熔炼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具有温度高、颗粒大、易截留、污染物组分变化大的特点。
大型国有再生铜生产企业在原材料处理环节对废杂铜进行处理,废旧电线电缆的外包绝缘材料采用机械法、化学法、高温法、静电法和低温冷冻法这样的工艺减少了由于燃烧绝缘层产生的等大量的颗粒物、甲苯、苯丙芘和二氧化硫等,同时也杜绝了有机物进入熔炼炉,很好的解决了二噁英污染问题,而在废气处理上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重力冷却沉降、旋风除尘加脉冲布袋除尘组合工艺。重力冷却沉降与旋风除尘主要是对废气进行冷却且去除废气中的大颗粒污染物,消除废气中的不良因素。
干法袋式除尘是利用纤维编制物制作的袋式过滤元件来捕集含尘气体中固体颗粒物的除尘装置。其作用原理是尘粒在绕过滤布纤维时因惯性力作用与纤维碰撞而被拦截。细微的尘粒(粒径为1微米或更小)则受气体分子冲击(布朗运动)不断改变着运动方向,由于纤维间的空隙小于气体分子布朗运动的自由路径,尘粒便与纤维碰撞接触而被分离出来。这种基于过滤原理的方式决定了它不受粉尘粒径和锅炉负荷变化的限制,从布袋收尘器出来的烟气含尘浓度可降至50mg/m3以下,是目前最先进且应用广泛的除尘技术。
二氧化硫是再生铜冶炼过程中烟气的主要成分,对于二氧化硫的处理目前最为常见的是通过碱液喷淋吸收二氧化硫的方法。
湿式碱法脱硫主体设备为空塔型脱硫塔,是利用喷嘴产生的连续液滴与旋流烟气产生高效率气液对向接触,通过气液两相的传质、湍流、吸收;化学反应, 从而将烟气中的SO2和SO3固定于稳定的硫酸盐中。吸收剂采用氢氧化钠(NaOH) 碱性溶液,与烟气中SO2反应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硫酸钠(Na2SO4),然后利用脱水设备进行固液分离。由于氢氧化钠(NaOH)具有活性强,耗量低的特点,脱硫塔所配套辅助系统水耗、电耗和一次投资费用具有很好的经济性,而且药液制备工艺较为简单。
脱硫化学反应机理如下:
SO+HO→HSO
HSO+2NaOH→NaSO↓+ 2HO
2NaSO+O→2NaSO(少量)
我国某厂在废杂铜冶炼中的烟气环保治理流程简图:
图1 烟气处理工艺流程简图
经环保治理后的烟气含尘浓度及SO2浓度变化见表1。
经环保处理后的烟气完全达到《铜、钴、镍工业污染源排放标准(GB25467-2010)》要求(有色金属熔炼炉SO2排放浓度400mg/m3,烟尘排放浓度80mg/m3)。
5.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废铜再生企业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环保投入,环保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再生铜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必将有力促进废铜再生产业技术装备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改变经济增长粗放的模式,落实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2]刘天齐,黄小林,邢连壁等.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第1版).废气卷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5:164-171.
[3]环境保护技术文件.铜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
4.铜冶炼产业发展战略 篇四
近几年,我国铜产业发展迅速,产品产出持续扩张,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铜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国内企业新增投资项目投资逐渐增多。投资者对铜产业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十二五”期间铜产业的重点领域及其投资机会研究成为热点问题。
报告研究思路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本报告侧重铜产业重点领域投资机会的分析,从发展概况、生产领域、消费领域、进出口市场、产业技术研究水平、“十一五”发展、“十二五”重大问题、投资机会分析与建议、在建拟建项目产发展预测等多个角度的进行细致研究。我们通过定性分析和统计数据来揭示铜产业当前发展的规律、特点、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目 录
第一章 铜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09年铜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及其增长情况
二、铜产业地域分布格局
三、企业竞争情况
第二节 铜产业存在问题
一、铜产业结构问题
二、产业盈利能力变化
三、产品技术水平问题
第三节 铜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
二、进出口贸易政策
三、市场准入政策
第四节 影响铜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环境
二、经济危机
三、上下游市场
四、产业特殊性(季节性、周期性等)
第五节 铜产业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二、当前发展战略定位
第六节 2007—2015年铜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章 铜产业生产领域调查
第一节 铜产业产品生产调查
一、产品构成
二、2007—2009年铜产业主要产品产量
三、地区产出份额
第二节 生产企业调查
一、主要生产企业产能、产量对比
二、主要生产企业近期投资情况对比
第三节 铜产业原料供应
第三章 铜产业产品消费市场调查
第一节 铜产业产品消费调查
一、产品消费领域结构
二、2007—2009年铜产业主要产品国内消费量
三、地区消费份额
第二节 需求市场调查
一、主要领域产品消费特点及需求规模
二、影响产品市场容量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铜产业产品价格变化
第四节 产品经销渠道及推广模式研究
第四章 铜产业进出口市场调查
第一节 进口市场
一、进口产品种类
二、2007—2009年主要产品进口情况
第二节 出口市场
一、出口产品种类
二、2007—2009年主要产品出口情况
第三节 主要产品出口基地
第四节 影响我国铜产业国际贸易格局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 铜产业技术研发现状
第一节 铜产业技术现状
第二节 铜产业主流生产工艺及装备
第三节 铜产业技术发展动向
第四节 铜产业技术研发投资情况
第五节 铜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技术
第六章 铜产业“十一五”重点投资领域
第一节 铜产业“十一五”规划回顾
第二节 铜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投资领域发展现状
第三节 铜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技术开发情况
第四节 铜产业“十一五”取得成果及其重大意义
第七章 铜产业“十二五”重大问题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铜产业“十二五”重大问题研究
一、问题一
1、问题描述
2、研究必要性
3、研究现状与主要成果
4、未来发展变化
5、对“十二五”规划的影响
6、解决措施及规划建议
二、问题二
1、问题描述
2、研究必要性
3、研究现状与主要成果
4、未来发展变化
5、对“十二五”规划的影响
6、解决措施及规划建议
三、问题三
1、问题描述
2、研究必要性
3、研究现状与主要成果
4、未来发展变化
5、对“十二五”规划的影响
6、解决措施及规划建议
第八章 铜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领域及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节 铜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2010-2015年)
一、产能建设
二、产品研发
三、技术装备
四、政策法规
第二节 铜产业重点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一、产能建设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二、产品研发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三、技术装备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四、政策法规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第三节 国内大中型企业如何把握铜产业发展机遇
第四节 铜产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第五节 如何提升铜产业全产业链竞争能力
第九章 铜产业在建拟建重大项目分析
第一节 铜产业在建及拟建项目分析
一、环渤海
二、东北地区
三、长三角地区
四、中西部地区
五、珠三角地区
第二节 典型项目投资概算及带来的市场机会分析
(主要从典型项目概算、社会经济效益、市场投资机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十章 铜产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2009—2015年铜产业产能规模成长预测
第二节 2009—2015年铜产业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第三节 2009—2015年铜产业技术水平发展预测
第四节 2009—2015年铜产业盈利能力预测
第五节 2009—2015年铜产业主要关注政策
第六节 2009—2015年铜产业投资规模预测
【部分图表】
图表 2009年铜产业总体规模及其增长情况
图表 2009年铜产业地域分布格局
图表 2009年铜产业企业竞争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铜产业盈利能力变化
图表 铜产业产品技术水平问题
图表 铜产业主要政策
图表 铜产业进出口贸易政策
图表 铜产业市场准入政策
图表 铜产业SWOT分析
图表 铜产业当前发展战略定位
图表 铜产业产品构成
图表 2007—2009年铜产业主要产品产量
图表 2010-2015年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产能建设
图表 2010-2015年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产品研发
图表 2010-2015年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技术装备
图表 2010-2015年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政策法规
图表 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产能建设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图表 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产品研发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图表 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技术装备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5.从铜冶炼渣中回收铁的试验研究 篇五
关键词:铜渣,铁回收,焙烧,反浮选
铜渣是火法冶炼铜后所得到的产物, 其渣里所含成分相当复杂, 有用成分主要为铜、铁, 有时伴有镍、钴等有价资源[1,2]。其中, 铁的品位一般超过40%, 铜的品位有时达1%, 均超过现有条件下所能利用该种矿石的最低品位。我国铜渣资源也相当大, 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将有利于缓解我国相应资源的利用。因此, 铜渣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渣中铜和铁的选矿回收再利用[3,4,5]。
本文通过对冶炼厂的铜渣进行多元素分析和物相分析, 调整选矿流程和药剂制度, 最终为铁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1 铜渣性质分析
1.1 铜渣的多元素分析
铜渣的多元素分析见表1。从表1可知, 该铜渣中铁含量较高, 超过了目前所能利用的铁矿石品位;同时, 二氧化硅的含量也很高, 由于铁精矿中对二氧化硅的含量要求较高, 且常规的选矿也主要以脱硅为主, 所以铜渣中选铁主要是降硅。
1.2 铜渣中铁物相分析
通过对铜渣中铁的物相分析得出, 铜渣中的铁主要为硅酸盐铁矿物和磁性铁氧化物组成, 含有少量金属铁、碳酸铁和赤铁矿, 占有率见表2。从表2看出, 可以充分回收的主要为磁铁矿, 铁橄榄石回收比较困难。物相分析得出, 其磁铁矿物的嵌布粒度较细, 对磁铁矿的回收也增加了难度。
根据矿石的多元素分析和矿石的铁物相分析, 试验矿样具有以下特点:1) 在铁物相分析中, 主要为磁铁矿、铁橄榄石, 其矿物都具有一定的磁性, 在常规选矿中, 磁铁矿只需进行弱磁选就可分离富集;2) 铁橄榄石属于硅酸盐类矿物, 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 不能被后续炼铁所利用, 因此需将铁橄榄石中的铁转化为能被选矿回收且能作为炼铁的原料;3) 矿样属于渣样, 具有很高的硬度, 并且工艺矿物学研究得知, 铁矿物嵌布粒度较细, 若要得到充分回收, 需要细磨。
2 结果及讨论
2.1 探索性试验研究
针对以上矿物分析, 设计了以下几种选别方法[4,6,7,8,9]:焙烧-弱磁;弱磁-粗精矿再磨-弱磁;焙烧-弱磁-反浮选脱硅等联合流程。试验时, 其初始磨矿细度均控制在-0.074mm 95%, 通过一段选别开路流程, 最终得到精矿指标见表3。
由表3可知, 焙烧后的铁精矿回收率、产率均较高, 且品位也相对较高。铁橄榄石本身属于抗铁磁性矿物, 铁橄榄石的居里温度在250℃左右;磁铁矿本身属于铁磁性矿物, 居里温度为570℃左右。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 焙烧温度都超过了两种矿物的居里温度;在冷却回温的过程中, 可能有一部分铁橄榄石转变成了Fe O或Fe2O3;磁铁矿冷却后, 仍能保持其铁磁性。因此, 在焙烧后, 铁矿物中增加了Fe O或Fe2O3等磁性矿物, 使得矿物磁性增强, 焙烧-湿式磁选后铁矿的回收率有了大幅上升。
通过反复选后, 可以降低铁精矿中二氧化硅的含量, 从而提高铁精矿的质量。最终确定了“磨矿-焙烧-弱磁选-精矿再磨-反浮选”的选别工艺流程, 其原则流程见图1。
2.2 焙烧试验
由于原矿中含有大量的铁橄榄石, 铁橄榄石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而无法直接用于钢铁的冶炼。通过焙烧试验, 可以将部分铁橄榄石转化成磁铁矿, 从而通过磁选得到可以为钢铁冶炼提供合格的原料。
焙烧时, 先将原矿磨细至-0.074mm80%, 然后在通入空气的情况下, 不同温度、不同焙烧时间下在马弗炉里进行焙烧。制得的焙砂经磁选, 得到铁精矿。
2.2.1 焙烧温度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 将试验的焙烧温度范围定为600~1000℃, 其试验温度分别为0℃、600℃、800℃、1000℃, 焙烧时间初定为30min。焙烧后的焙砂通过一段湿式开路弱磁选, 得到铁精矿的指标见图2。
由图2得出, 焙烧温度为600℃时, 其铁的品位较高, 但回收率较低;温度为1000℃时, 其铁品位较低, 但回收率较其他不同焙烧温度下高。综合资源回收, 确定试验温度为1000℃。
2.2.2 焙烧时间
焙烧的时间往往会影响焙砂的组成, 对后续的选矿也有较大影响。因此, 对焙烧的时间也要进行试验确定。焙烧时间分别定为30min、60min、90min。焙烧的温度为1000℃。通过一段湿式开路弱磁选, 其精矿指标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 当焙烧时间为60min时, 铁精矿的指标较好。因此试验的焙烧时间为60min。
2.3 反浮选脱硅试验
通过焙烧-弱磁选所得到的的铁精矿指标中, 铁品位不是很高, 二氧化硅的含量较高, 难以达不到铁的冶炼水平。因此, 需对磁选后的铁精矿进行脱硅提高精矿中铁的品位。在此采用反浮选来提高铁精矿的品位。
2.3.1 淀粉用量试验
淀粉作为抑制剂, 能有效的抑制铁矿物的浮选。如果淀粉用量过大, 会导致淀粉试剂消耗大, 并且使得铁矿物夹杂的部分脉石不能在浮选中脱出, 提高铁精矿的品位;若淀粉用量过少, 不能有效抑制铁矿物, 使得铁矿物随着泡沫流失, 导致铁矿的回收率降低。因此, 淀粉的用量需进行试验确定。其结果见图4。
由图4得出, 随着淀粉用量的增加, 铁精矿的品位逐渐升高, 且呈线性增长趋势;铁精矿的回收率先升高后下降。当淀粉用量为1000g/t时, 铁精矿的回收率达到了83.19%的回收率, 但其品位不是最高, 品位为60.03%。考虑到资源回收率, 最终选择淀粉用量为1000g/t。
2.3.2 反浮选捕收剂种类试验
铁矿反浮选通常所用的捕收剂为脂肪酸类捕收剂。本试验所选用的反浮选捕收剂为十二胺、SY、MD等捕收剂, 同时加入淀粉作为抑制剂。捕收剂的用量均为600g/t, 抑制剂淀粉的用量为1000g/t。一段弱磁选后的铁精矿再通过一粗反浮选所得铁精矿的指标见表4。
通过捕收剂种类试验得出, 反浮选时, 十二胺作为捕收剂的效果较好。其回收率为77.97%, 品位为59.37%。因此选择十二胺作为捕收剂。
2.3.3 捕收剂十二胺用量试验
十二胺作为反浮选的捕收剂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铁精矿的品位。因此, 确定十二胺作为捕收剂的用量对生产上有很大帮助。十二胺作为反浮选捕收剂的用量分别为200g/t、600g/t、800g/t、1000g/t时, 经过一段开路反浮选所得到的铁精矿指标见图5。
通过捕收剂用量试验得出, 当十二胺的用量为800g/t时, 所得铁精矿品位较高, 达到了60.03%, 且回收率较高, 为83.19%。因此, 选择反浮选捕收剂十二胺的用量为800g/t。
2.4 闭路试验
通过开路试验确定了相关的药剂和原则流程。最终通过图6的闭路流程所得到产率为61.72%, 铁品位为63.16%, 回收率为60.39%的铁精矿, 取得了良好的指标。
3 结论
(1) 铜渣中铁的选矿利用很少得到研究, 试验通过对冶炼厂的铜渣进行多元素分析和物相分析, 得出铁的主要矿物为磁铁矿和铁橄榄石, 铁橄榄石中的铁基本上不能被冶炼所利用, 此铜渣选铁比较困难。
(2) 通过探索试验, 得出了磨矿-焙烧-湿式弱磁选-反浮选联合流程, 可以很好的回收铜渣中的铁, 最终得到的铁精矿能为冶炼企业所利用。
(3) 通过闭路流程:铜渣先磨矿, 细度为-0.074mm80%;在温度为1000℃的有氧条件下焙烧60min后, 经一段湿式磁选;磁选精矿再经二次磨矿, 细度为-0.074mm90%;然后经反浮选试验, 捕收剂十二胺用量为800g/t, 淀粉抑制剂为1000g/t时, 最终得到产率为61.72%, 63.16%, 回收率为60.39%的铁精矿, 取得了良好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魏明安.铜转炉渣选矿回收技术研究[J].矿冶, 2004 (13) :38-41.
[2]张林楠, 王明玉, 隋智通.铜渣的处理与资源化[J].矿产综合利用, 2005 (1) :22-27.
[3]黄瑞强.铜冶炼转炉缓冷渣选别工艺试验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 2010 (39) :16-20.
[4]陈江安, 李晓波, 刘俊.江西贵溪铜冶炼厂转炉渣选矿工艺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1) :19-21.
[5]王珩.从炼铜厂炉渣中回收铜铁的研究[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 2003 (13) :83-88.
[6]李养正.中贫氧化矿磁选铁精矿的反浮降杂研究[J].矿冶工程, 1992 (12) :50-54.
[7]胡义明.袁家村铁矿氧化矿石可选性研究[J].金属矿山, 2012 (6) :65-69.
[8]葛英勇, 陈英祥, 郭超华, 等.新药剂MG反浮选铁矿中含硅、硫杂质的研究[J].矿产护与利用, 2010 (76) :33-36.
6.铜冶炼产业发展战略 篇六
关键词:铜冶炼;闪速熔炼;熔池熔炼
中图分类号: TF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238-2
1 冶炼工艺选择的基本原则
1.1 适应能力
在冶炼中,主要有着能够对各种化学成分、粒度的原料进行处理,能够适应处理能力有较大波动等要求,因此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必须要适应这些要求。
1.2 高效节能
企业要想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生产作业必须要有着较高的效率,能源消耗较少,因此工艺工艺流程的选择必须要满足高效节能的要求。
1.3 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环境友好,排放达标
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是工艺流程必须具备的,同时技术的可靠性也至关重要,因此选择的工艺流程必须成熟可靠,技术风险较低。此外,还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工艺系统必须密闭性强、有害烟气泄露少,能够满足清洁工厂的要求。
2 两种冶炼工艺分析
2.1 闪速熔炼
2.1.1 工艺配置
图1为直接炼粗铜工艺的典型流程图。其与闪速吹炼流程相比有着差异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把闪速吹炼渣返回至之前的闪速熔炼炉中,而不是在单独的炉渣贫化系统中处理。备料主要是对物料进行干燥和混合。物料的干燥能够使工艺的总热量实现平衡,此外,还能够更好的控制烟气管路的腐蚀。然后闪速炉中输送干燥物料。在反应塔中,物料和氧气进行混合,反应以悬浮物的形式进行,在沉降室中进行熔融相收集,分离出炉渣与粗铜。
在余热锅炉中进行炉子烟气的冷却。部分烟尘也会被余热锅炉收集,在电收尘器中收集剩余的颗粒,通常所有烟尘都返回炉子中。
视所选择的渣型和氧势而定,在粗铜闪速熔炼炉渣中,铜的含量为15%-25%。在直接炼粗铜工艺当中,炉渣贫化的标准方法是电炉。若是还原炉渣采用一步法,在所获得的粗铜中铁的含量将达到百分之几。也可以分两步进行电炉贫化炉渣。例如诸如钴或镍之类的有价金属必须要从炉渣中回收时,就非常有必要采用两步法。另外两步方法就是在电炉中部分还原后进行浮选。根据原料的情况来选择炉渣贫化工艺。
在酸厂硫通过高浓度SO2烟气回收。烟气流连续、SO2含量稳定且浓度高是粗铜闪速熔炼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使用包子进行的熔体输送时,阳极炉可以减少操作,因为吹炼操作不需要单独进行。
2.1.2 加料和物料燃烧
在冰铜闪速熔炼时,在闪速熔炼炉内,精矿中大约三分之二的硫和大部分的铁氧化。而在粗铜闪速熔炼时,物料中铁和硫会被全部氧化,从而铜也会被氧化。不能“在线控制” 悬浮物的氧化程度,并且物料流量与化学成分会存在波动。由于烟气流的控制较为困难,必须最大程度上符合稳定条件,控制需要在备料开始时进行,尤其在直接炼粗铜的闪速熔炼中,精矿仓最好建成,从而使得物料的均匀性得到保障,从而正确的氧化程度能够更好地维持。若是在闪速吹炼时能够有效地控制物料(冰铜)质量,则不需要考虑这个方面。由于所需的蒸气由余热炉提供,蒸气干燥机在干燥时的最好选择,主要是由于其有着对干燥时易燃的精矿,颗粒和硫的排放量低,良好的控制水分等优点。
在闪速炉操作中,加料设备也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加料与称重设备所提供的质量流量必须要均匀、可靠。物料在精矿烧嘴出口仍需要均匀地分布燃烧空气。这些因素决定着总的燃烧效率。在各冶炼厂的操作中配有螺旋的失重加料机在控制物料流量时其可靠性已经得到了良好的验证。
2.1.3 熔体化学
为了保证在经济上工艺的可行性,,闪速炉物料中的铜/铁比及铜/硫比必须足够高。炉渣的形成与第一个条件有关,必须氧化所有的铁,为此炉渣中的铁量与闪速炉物料中的铁量成正比。
物料中的硫量越高则需要更多的氧气进行硫的氧化,从而获得粗铜,并且也会氧化更多的铜。若是炉渣大量形成,铜也会大量以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到炉渣中。物料中的硫含量,更为准确的是物料当中硫和铁的含量是反应塔氧化时释放的热量确定的主要因素。应当控制物料潜热在一定范围内,从而硫和铁燃烧所需的氧气达到最佳。若是富氧浓度较低,烟气总量较高,将会加大余热锅炉、烟气管道、电收尘器、风机、管路、酸厂等的投资成本。若是富氧浓度高,烟气流量较低,将会降低这些方面的投资成本。
2.2 熔池熔炼技术
2.2.1 三菱连续熔炼法
三菱连续熔炼法可成功地把铜精矿熔炼、炉渣和铜锍分离、铜锍吹炼、粗铜精炼4台炉子用流槽连接起来,消除了间断作业和传统的用包子装铜锍、炉渣、粗铜,用吊车吊运的模式,是唯一实现从精矿到阳极铜真正意义上的连续熔炼工艺。该工艺的主要优点是:①生产效率很高,占地面积少。②热效率高、能耗低。③漏风量少,生产环境好、噪音小,④冶炼直收率高。三菱连续熔炼的主要缺点,多台炉子之间用流槽连接起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很高,要求生产工人有较高的操作水平,故精矿要深度干燥,工艺流程比富氧顶吹熔池熔炼复杂。
2.2.2 富氧顶吹熔池熔炼
富氧顶吹浸没喷枪熔池熔炼技术,近十年来熔池熔炼技术在铜冶炼技术中发展最快。富氧顶吹浸没喷枪熔炼技术广泛地应用在铅、锡、镍熔炼以及锌浸出渣、铅渣处理等方面。下面通过其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第一、富氧顶吹熔炼工艺的主要优点:①过程简单、流程短,生产效率高;②对原料适应性强;③燃料的种类、质量要求不严格,燃料容易获得;④有利于保护环境。⑤炉寿命长。第二、富氧顶吹浸没喷枪熔池熔炼的主要缺点:①作业率偏低;②喷枪风压较高,动力消耗较大;③存在泡沫渣风险。
2.2.3 氧气底吹熔炼
氧气底吹熔池熔炼属强化熔炼技术,是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等合作开发的炼铜工艺,现在国内外已有多家以铜锍为载体的贵金属捕集底吹熔炼或者铜熔炼炉在生产,并有多家采用底吹熔炼工艺的冶炼厂正在建设中。它采用一个卧式的回转炉,通过底部的氧枪将富氧空气吹入炉内,进行强化熔炼,富氧浓度达73%,实现完全自热熔炼,不用配煤。
①氧气底吹熔炼属于熔池熔炼,除具有熔池熔炼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可降低燃料消耗量,减少烟气量;第二,炉型结构简单、操作控制灵活;第三,对原料适应性好。②氧气底吹熔炼缺点:第一,渣含金银及铜比较高,要经过炉渣选矿进一步处理之后,才可获得含金银及铜比较低的弃渣。第二,工业化生产时间较短,目前还存在炉口漏风偏高、加料口有黏结现象需要定期清理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2.2.4 侧吹炉熔炼
侧吹炉熔炼分固定式侧吹炉法和回转式侧吹炉法。瓦纽科夫侧吹熔炼炉,受炉型结构限制,适合中小规模铜冶炼,一般弃渣含Cu0.8~1.2%。且由于熔炼炉的热损失大、炉子稳定性差,逸散的SO2烟气多,因而该工艺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诺兰达炼铜法由于风压低,需要捅风眼作业,噪音大,风口寿命短,富氧浓度低,烟气量大,燃料率高,处理规模有限的缺点而没被推广。
特尼恩特炼铜法属智利国家铜公司,除南美某些国家和泰国以外其他国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炉体结构形式与诺兰达炉类似,不同点主要是采用精矿干燥及喷吹技术,烟尘率低,富氧浓度40%就实现了自热,配煤率低,但诺兰达炉的其他缺点它都具备。诺兰达法与特尼恩特法的最大优点是熔炼渣采用高Fe/SiO2,渣量少,经渣选矿,铜回收率高。
3 结语
铜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金属材料,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强,对铜精矿不仅在质量上要求提高,还对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保障。因此,合理开发利用铜矿资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跟上国际铜冶炼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要不断开发新型的冶炼技术,进一步完善冶炼工艺,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自我的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铜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陈淑萍,伍赠玲,蓝碧波,郭其章.火法炼铜技术综述[J].铜业工程,2010(04):44-49.
[2] 谢锴.现代铜闪速熔炼炉发展中若干理论与操控优化问题[D].中南大学,2006.
7.铜冶炼产业发展战略 篇七
1 内容和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使用有毒物品工作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冶金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冶金企业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6-200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T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等职业卫生有关的法规、标准、规程和规范。
1.2 评价内容
根据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价,识别本项目投产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部位、浓度(强度),评估其可能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及其程度,并论证其拟采取的卫生防护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3 评价方法
选择相似性较好的江西某铜业集团公司年产30×104 t铜冶炼工程作为本工程的类比对象。通过对类比项目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确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并对工程选址和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辅助用室、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得到相应评价结论并提出建议。
2 结果
2.1 主要生产工艺
项目以各种杂铜为原料,低品位杂铜经富氧顶吹炉熔炼→火法精炼→电解精炼产出阴极铜;高位杂铜经火法精炼→电解精炼产出阴极铜。主要生产系统和采取的生产工艺见表1。
2.2 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类比调查分析等方法,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识别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确定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本项目多个工作岗位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工作场所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2。
2.3 职业卫生类比检测结果
对类比对象主要工作场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种采样及检测方法、检测点布置和频率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及有关国家职业卫生检测标准要求进行。各项测试均在满负荷的生产状态下进行。见表3。
注:a 为个体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对类比对象13种职业病危害因素421个监测点检测,合格点数为401个,总合格率为95.2%。类比对象职业病危害因素总体控制效果较好。主要是由于类比对象生产工艺先进,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高,减少了接触人数和接触程度,采取的防尘防毒措施比较到位、全面,基本控制了粉尘、烟尘及化学有害因素的挥发逸散,从根本上控制了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此外,类比对象防护设备运行良好,各类冶炼炉、贮槽、管道、阀门等设备未发生明显腐蚀,未出现明显跑冒滴漏现象。类比对象重视职业生工作,建立有比较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减少或消除职业病的危害与事故隐患,促进生产发展,制定了相关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能严格执行公司及车间制定的各项制度与操作规程,为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危害和文明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1 噪声控制效果分析
对类比对象工作场所127个噪声作业点进行了噪声强度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类比对象设备较多,噪声控制效果总体较好,噪声控制效果基本符合要求。但仍有29处工作场所/设备噪声强度大于85 dB(A),属于高噪声作业场所,主要集中在冶炼及动力车间。其中动力车间转炉风机旁噪声高达100 dB(A)、10 #杂用空压机旁噪声高达99.3 dB(A)、5 #空压机房内噪声高达100.6 dB(A)。对类比对象27个控制室和(或)休息室、排班室内噪声强度进行了检测,均小于75 dB(A),全部合格。
类比对象噪声检测结果提示,为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在采取工程技术尚不能对噪声进行有效控制情况下,应为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配备防噪声耳塞或耳罩。电解车间剥片机操作人员接触噪声时间较长,工人应佩戴防噪声耳塞。
2.3.2 粉尘危害控制效果分析
对类比对象工作场所55个点的空气中粉尘浓度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除7 #、8 #皮带头和11 #皮带尾部粉尘超限倍数超标外,其他作业点粉尘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要求。说明在设备运转正常的情况下,粉尘危害岗位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现场调查时发现,个别皮带头、尾等受料处仍存在粉尘泄漏或除尘系统对物料下落时引起的扬尘没有达到较高的捕集率,且作业人员对粉尘作业点,如振动筛、皮带、破碎机、球磨机等处地面和设备上积尘不及时清理,易产生二次扬尘,是上述工作场所粉尘超标主要原因。
本次检测还对熔炼车间的闪速炉工、转炉工、阳极炉工、卡尔多炉工、行车工;备料车间的配料(仓)工、行车工皮带输送工、振动筛操作工;一车间贵金属冶炼工、回转窑工;亚砷酸车间的包装工粉尘接触浓度进行了个体采样,检测的12个工种中,除闪速炉工粉尘接触浓度超标外,其他11个工种粉尘接触浓度均符合接触限值要求。粉尘检测结果提示,原料、配料车间、冶炼车间仍有可能存在粉尘超标现象,拟建项目应注意做好各物料转运站(点)、皮带头尾及其他等物料下落处的防尘措施。
2.3.3 有毒物质危害控制效果分析
对类比对象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硫、硫酸、硫化氢、氯、盐酸及氯化氢、砷化氢、铅、砷、镍、氧化锌等毒物作业点的浓度进行了系统测试。硫酸、盐酸及氯化氢、硫化氢、氯、铅、镍、氧化锌等毒物测试点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要求,说明该工程在设备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对上述有害物质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但是,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化氢共检测了44个作业点,有4处作业点砷化氢浓度(MAC)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合格率为90.1%;砷共检测了27个作业点,有2处作业点砷浓度(STEL)超标,合格率为92.6%;二氧化硫共检测了29个作业点,有2处作业点二氧化硫浓度(STEL)超标,合格率为93.1%。砷浓度超标2处作业点为冶炼车间的排风机、白烟尘装料口,其超标原因可能是白烟尘装料口抽风装置(抽风罩位置和大小,抽风量)设计不良所致;二氧化硫浓度超标2处作业点为硫酸车间的净化圆锥沉降槽和气体冷却塔处,原因系设备及其管道可能存在轻微泄漏所致。砷化氢超标作业点主要集中在电解液净化工序的脱铜电解槽下,脱铜风机旁,电解车间东、西系统阳极泥地坑等处,通过对类比对象的工艺流程、职业病防护设施以及现场职业卫生学等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设备及其管道可能存在轻微泄漏,且抽风设备风量不足,导致作业点砷化氢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提示拟建工程应注意对电解液净化车间存在的砷化氢危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3.4 工频电场控制效果分析
经对类比对象110 kV高压室、动力总降压主控室、06AA进线柜、各主要变压器、电解车间各区等29个工作场所工频电磁场进行测量,结果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的要求。
2.3.5 高温控制效果分析
本次高温(WBGT指数)和辐射热检测结果未见超标现象。
2.3.6 微小气候控制效果分析
车间环境中小气候条件关系作业人员在作业时的舒适程度,同时也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生产的安全。为此,对类比对象各控制室进行了气温、气湿、气压、风速的测定。
类比对象在各个生产单元均设有操作室,室内均设有双温空调,主控室作业人员主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各生产单元操作室作业人员主要是对生产设备开关进行控制;室外主要为巡检作业。本次检测对控制室、操作室、休息室进行了测定,气温在16.7~25.8 ℃之间,气湿在27.5%~68.6%之间,气压为101.2 kPa,气流为0.1~0.65 m/s之间,环境温、湿度较舒适。巡视工主要在厂房内进行巡视作业,但在高温季节,应加强对维修、检修工人的个人防护,谨防高温中暑。
2.4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照GBZ 1-2010对选址和总体布局的要求,通过检查表法、经验法,对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布局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防护措施和用品、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等进行评价,见表4。
2.5 评论结论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项目工艺技术较先进、自动化控制水平较高,针对各种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拟采取的防尘防毒、防噪声、防高温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符合相关要求,工作场所中绝大多数职业病危害因素将可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有效的个体防护和综合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可减轻其危害。项目在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认真落实工程提出的职业病防护技术设施措施以及本评价提出的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运行时保障防护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转,在正常生产情况下,配合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卫生保健及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护措施,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可以控制,其职业病危害是基本可以预防的。从职业卫生的角度分析,工程的建设可行。
3 讨论
由废铜和其他类似材料生产出的铜,称为再生铜。废杂铜是再生铜的原料。废杂铜再生利用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据测算,与生产原生金属相比,每生产1 t再生铜相当于节能1 054 kg标煤,节水395 m3,减少固体废物排放380 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137 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广东南海、清远、浙江台州、宁波、永康、天津静海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3个再生铜产业集聚区,产业技术装备和清洁生产水平持续进步,金属熔炼回收率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已超过千亿元[1]。但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调查分析鲜有报道。
本项目以各种铜容器、杂铜、杂铜锭、粗铜、以及各种废杂铜等为原料,生产高纯阴极铜。生产过程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因素。项目防尘防毒关键控制点在于配料、进料、出铜、出渣、铸铜、电解液净化车间的脱铜电解槽等处,防尘防毒关键技术在于密闭尘毒源、保持冶炼炉内负压、加强通风排毒。配料应考虑湿式作业、密闭尘源和使用除尘器来控制粉尘危害;进料、出铜、出渣应尽量降低物料落差,保持密闭,排毒罩口尽量靠近尘毒源。铸铜处应加强局部通风排毒、密闭措施。脱铜电解槽、阳极泥地坑可能存在的砷化氢危害应特别注意进行防范,应保持生产设备、管道、阀门、通风净化系统等密闭,严防泄漏;脱铜电解槽拟设的可移动式玻璃钢密闭罩,其排风系统应保证罩口风速足以将电解槽逸散或地方产生的砷化氢、酸雾吸入罩内,确保达到高捕集率。
本项目工艺技术先进、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高:原燃料有害因素含量较少;拟采取的防尘防毒措施基本符合要求;严格落实拟采取的防护措施,并按照提出的补充措施进行完善;预计拟建工程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粉尘、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可望符合GBZ 2.1要求。主要工种接触尘毒浓度基本能控制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以内;但原料破碎工、切割工、皮带工、配料工、各冶炼炉操作工、司机等作业人员仍存在发生尘肺的风险;脱铜电解槽产生的酸雾和砷化氢极易存在泄漏超标现象,容易发生砷化氢中毒事件。一氧化碳、氯、氨、硫化氢等高毒物品大量吸入均可导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
拟建项目的切割机、各风机、空压机、各种泵、剥片机组、制氧机等产生的噪声强度可能仍达90 dB(A)以上,主要生产单元将存在多个噪声作业场所,大部分作业人员都受噪声的影响,如个体防护不到位,噪声作业场所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噪声引发听力损伤和噪声聋的可能性较大。项目冶炼炉、余热发电等设置控制室,使作业人员远离高温热源,各冶炼车间采用无墙式的框架式结构厂房设计,可保证较好的自然通风,采取通风、空调等防暑降温防护设施,预计高温危害可以得到较好控制。但各冶炼炉可产生高强度的红外辐射热,易形成高温、强辐射热生产环境。特别对低品位杂铜进行熔炼的固定式阳极炉,具有劳动强度较大,作业环境较差的特点,是容易产生高温危害的工作区域,本项目应特别注意此处高温危害的防范。
摘要:目的 识别、评价某年产30×104t再生铜冶炼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相应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方法 选择与该项目类似的工程作为类比项目采用类比调查法和检查表法进行评价。结果 该项目工程选址、总体布局、拟采取的生产工艺、设备布局、采光与照明、卫生辅助设施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具备较完善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管理措施设计,可能存在或产生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各类粉尘、噪声、高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酸雾、砷化氢等是本工程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属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结论 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关键词:再生铜冶炼,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铜冶炼产业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冶炼厂工作标准12-20
冶炼厂工人工作总结12-25
冶炼厂值班长工作总结11-02
创意产业发展战略08-05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11-14
蔬菜产业发展06-19
三产业融合发展09-14
产业发展概况10-26
动漫产业的发展12-08
产业发展重点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