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共12篇)(共12篇)
1.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过渡到二维空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要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感悟知识。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答案层出不穷。通过这样的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强化感知。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测一测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让学生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面积概念,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二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0~74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概念
1.涂色比赛, 感知面积。
师: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 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上面涂色比赛, 你会选哪张?为什么?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选面积小的那张)
2.揭示课题, 确立目标。
师:老师听到了一个关键词“面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看到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2:我想知道面积有哪些单位?
生3:我想知道怎样测量文具盒的面积?
生4:我想知道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探究吧!
3.充分感知, 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的表面。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表面?具体摸一摸你认识的物体表面给大家看看。 (学生摸手掌的表面、文具盒的表面、钢笔的表面、数学书的表面、书包的表面……)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摸得真棒!能找出这么多物体的表面。老师告诉你, 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 叫作物体的表面积, 比如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这一些 (出示课件, 演示数学课本封面并慢慢地抽象出长方形) , 现在你能摸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能。
师:那就在空中摸一摸吧! (学生们兴趣高涨地在空中比画, 教师纠正:要用手掌比画, 而不能用一个手指指着比画。)
师:你能找到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课件出示后, 再涂色显示各图形面积。)
师:那么, 这些图形的面积又在哪呢?为什么?
生:这些图形没有面积, 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3) 概括面积含义。师:对, 线段或者曲线必须围成封闭图形才会有面积。那什么是面积呢?小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二、自主测量, 寻求统一
1.逐一比较, 感知方法。
师:请打开学具袋, 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 (5) 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兴奋地喊出来)
师:你们为什么马上就能说出来? (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对, 一眼就能看出的方法我们就叫“目测法”!
师:请你用目测法比一比, 剩下的图形几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我觉得 (1) 号和 (4) 号明显比 (3) 号和 (2) 号大, 但我不能确定 (1) 号和 (4) 号的面积谁大?
师:你的判断很准确!按照你的思路, 比一比 (1) 号和 (4) 号谁大? (学生纷纷动手比较 (1) 号和 (4) 号图形)
师:谁来汇报比后的结论?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生:我把 (1) 号和 (4) 号的一条边对齐比, (4) 号的面积比 (1) 号的面积大一点点。
师:把图形重叠在一起比, 真方便!我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叫“重叠法”。那 (2) 号和 (3) 号又是谁的面积大呢?请用重叠法比比看。 (学生自主比较后着急了)
生1:老师, 比较不出谁大谁小, 你看, 怎么办?
生2:可以把多余的面积剪下来比一比看。
师:按你的想法试试。 (学生们动手操作后发现, 运用重叠法还是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
2.实践操作, 深度体验。
师:除了重叠法, 可不可以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得出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呢?
生1:可用尺子测量。
师:这是一种方法, 除了用尺子测量工具, 能不能用很多个小长方形作为测量工具铺一铺来测量呢?
生:能。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说出橡皮、纽扣、正方形、圆形、五角星、手掌、文具盒等测量工具。)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 在这些测量工具中, 你觉得哪种工具最好?
生1:文具盒, 因为我们每人都有一个文具盒。 (学生现场测试发现纸面没有文具盒面大)
生2:我觉得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些比较小的图形测比较合适。
生3:我觉得三角形不合适, 因为三角形形状很多, 究竟用哪种三角形测量合适呢?
生4:以等边三角形为标准。
师: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 各组的信封里只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的一种。请你用信封里的测量工具测一测 (2) 号和 (3) 号图形里有几个这样的测量面积?判断它们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动手测量后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测量方法如下图:)
生1:我们组用的是长方形测量, 都铺了6个长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2:我们组用小正方形测量, 我们发现 (2) 号和 (3) 号都摆了12个正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3:我们组用圆形测量, 都各放了12个圆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3.对比思考, 揭示统一。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 同学们都知道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怎样?
生:相等。
师:相等就好。唉, 老师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4个大组 (2) 号和 (3) 号的面积都测量了相等, 但是, 有的是铺6个长方形, 有的是铺12个正方形或者圆形, 而有的才铺4个三角形就知道相等了。是不是各个大组铺的图形的数量越多, 面积就越大呢?
生:不是, 一样大。
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把 (2) 号和 (3) 号两个图形的面积放到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中去测量, 可能有的学生会用同样大的“小石子”“小树叶”“各种种子如:玉米、蚕豆”等来测量, 那测得的数值情况就更多了。但是, 同样的面积, 要使数值也相等, 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1:我认为要统一成同一种东西来测量才对。
生2:我觉得要统一成小正方形测量最合适。
师:对, 要想使各个国家和你们各个大组 (2) 号和 (3) 号图形面积数值测量的大小相等, 就必须要规定、统一成同一种图形来测量才能实现。那么, 统一成哪一种图形来测量更好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用小正方形测量刚好铺满, 圆形和三角形测量时出现中间有空隙的地方。中间有空隙, 测量的面积就不准确。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说得太好了!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是啊!正因为在测量某一面积时各取所需, 大小不一,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国际上是怎样统一“面积单位”的?国际上通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正方形来统一测量标准, 你们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吗? (不知道)
三、猜想验证, 建立模型
1.大胆猜想。
师:猜一猜:国际上是怎样规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 (学生基本上说不出来)
2.自学验证。
师:请自读课本, 找一找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并且用红笔勾画出重点字词。
生:我知道: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板书:边长:1厘米, 面积:1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真厉害, 能找到国际上统一规定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 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食指指甲的面积、1个小楷格的面积、蚕豆的面积、小纽扣的面积、学具盒里骰子的一个面…… (建立面积1平方厘米的数学模型阶段)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哪些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老师手里的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是国际上统一测量的另外一种工具:它把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平方分米。 (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分米, 面积:1平方分米。) 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讲桌上粉笔盒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2:1袋牛奶一面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3:教室里的开关盒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什么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的规定。 (出示1平方米的大卡纸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米, 面积:1平方米。)
师:猜一猜, 1平方米可以站下多少个同学? (老师用米尺画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当场站一站, 可以站16个小同学, 学生们发出惊讶声。)
师:闭眼想一想1平方米, 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我们教室地板的一大格 (水磨石) 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餐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我家的茶几桌布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
四、学以致用, 运用模型
1.填空。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 小红的衣服纽扣面积大约是1 ( ) 。
(2) 一所学校的操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 ( ) 。
(3) 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 ) 。
2.估测。
师:刚才的填空,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并且知道了国际上是怎样规定常用的面积单位,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 你能估测一下, 下列物体的表面需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来测量?需要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才能铺满?
(1) 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 ( ) 。
(2) 橡皮的一个面大约 ( ) 。
(3) 课桌的桌面大约 ( ) 。
五、回顾反思, 拓展实践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小马虎也有收获。请看 (播放视频和文字) :
一天, 三年级 (1) 班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放学后, 小马虎高高兴兴地回家, 小马虎说:“我们一家三口人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 一不小心, 一粒石子把我弟弟的那颗约1平方分米大的挡门牙磕掉了。顿时, 我弟弟号啕大哭, 妈妈立即掏出4平方米的手帕, 捂住弟弟的嘴巴, 拉着弟弟就冲向1000平方厘米的大道, 往医院跑去……”
师:小马虎写的这段话有错误吗?如果有, 请在答题卡上把错误的面积单位画上横线, 并在横线下面改正过来。 (学生做得很开心, 汇报交流后小结。)
师:我们在选面积单位时, 一定要运用我们学过的物品面积的模型为参照作比对。否则, 就会闹出像小马虎一样的笑话。那么, 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物品作参照标准呢?
生1:选择平方厘米时, 我会想到用“指甲的面积”或“挡门牙”去估测。
生2:选择平方分米时, 我会想到用“我的面部”或“双手手掌”去估测。
3.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三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的学习任务。
该学习任务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和掌握面积的意义以及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该任务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例如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据此,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关键需要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
本文的教学特点是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1、教学重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
2、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任务的,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8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为: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3、自控力不强。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课堂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就可以更加有兴趣和信心学下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面积的含义。
(2)概括常用的面积单位。
(3)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2)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
(2)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白纸、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学生学具袋一个、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4)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在1平方米白纸的下面出示1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4、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五)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六)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数学源于生活,必须服务于生活。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各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化面积统计表,发表感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六、形成性评价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铅笔盒长19____________; 一所学校的面积是500__________;
课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红的身长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四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5.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数的认、读、写。
2、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2、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数学家族“里的一位新成员--分数。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分数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师板书:
(1) 分数的意义。
(2) 分数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3) 比较分数大小。
(4) 分母相同分数的加减法。
3、请大家分别对每个知识点举1-2个例子,与同桌交流。
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订正练习三弟1、2题。第1题,提醒学生要数清总分数。
2、指导完成第3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困生。
3、指导完成第4题,鼓励学生直接写出答案。
4、指导完成第5题。
弄清每个人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再计算。
5.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第5、6题,然后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有难度的可以在小组内商量解决。
6.第7题不要求学生都会做,但却都要
去思考。可以启发学生用局部平移或旋转地方式,把复杂的图形变简单些,问题可能也会变得容易些。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说。 学生交换作业,互相批改,互相评价。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交流本单元所学知识。
2、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根据板书与同桌互相举例。
3、学生独立完成,指明验证答案。
4、理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学生独立完成第5、6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事先准备的图局部平移或旋转。
可小组内交流,以好生带动差生。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答教材第1题横排第3幅图时,出错比较多,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延长图中原有的线,在此基础上,学生能一眼看出把圆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站了其中的几分之几。看来有的土模需要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学生才会明白。
课题 整理与复习课时 五(35)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从直观图中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理解第67页第2幅图两个杯子不一样大,各杯的三分之一不一样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看图联想,梳理活动
1. 出示教材69页第一幅图,问:你学会了什么?
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4. 这幅图与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有关?(这部分知识我们已整理过,学生翻书回忆)
板书:
分数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板书提问:
A.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
B.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6.整理学习方法。
你是怎样学习这一单元的?
指名口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看图,出示教材67页第8题。
1、完成(1)、(2)题。
2、同桌交流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三、直接比较分数的大小。
1.教材第70页第1题,说一说题的意思。
(1)出示第1题,告诉你的同桌两个分数的意义,并说明怎样涂色,比较它们的大小。
(2)独立做后2题,屏幕展示讲评。
(1)利用图(1)情境让两位同学示范喝水,比较二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大小。原因:这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2)利用图(2)情境,同桌2人实验,明白大杯的三分之一比小杯的三分之一多。原因:与这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相同的。
(3)想一想;比较分数的前提是什么?
教师引导:如果分子都是1,如图上,第二幅图,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喝了1/3,为什么这两个1/3不相等呢?从而引出:这些分数大小时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四、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教材第70页第4题的第1、2竖行,先计算,再说明算理。
2、重点指出:四分之一加四分之三等于二。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看图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答案:
2、每个人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3、男孩子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4、穿蓝衣服的男孩先吃了四分之一,问还剩几分之几没吃?
理解:整体1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
是否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4个小朋友每人吃了四分之一,问共吃了多少块蛋糕?
拿刀的小朋友把他的一份给另一个男孩,问另一名男孩比其中一个女孩多吃了几分之几?
进一步认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规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明白:动手实践是探索新知的重要途径。
学生独立填空,全班交流,验证答案。
学生可能提出:
1.跳小绳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跳大绳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跳绳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同桌相互说一说,明白5/8>3/8。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仔细观察、思考。
同桌之间互做实验,然后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
生1:分母相同。
生2:分子要是1。
体会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分数对应的整体必须相同。
独立计算,说算理。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教材第69页的第一幅图要充分让学生开展提出数学问题的活动。67页的第8题也是非常好的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素材。
课题 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时 (36)
教学目标:
1、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评估和反思。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单位间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合作学习,梳理知识。
1. 回忆在“面积”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1) 面积的含义
(2) 认识面积单位
(3) 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依板书提问:在理解图形的面积含义时,应注意什么?
3. 你们都学会了哪些面积单位?距离说明它们分别用来测量什么?拿出学具说给你的同桌听。互相交流。
4.请分组把你认识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排列,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生说师板书:
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评估、反思。
1.独立做第70页第3题。
2.小组自评,反思。
3.全班评估,反思。
三、综合应用知识。
1.出示第69页第2幅图。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2.电脑出示铺瓷砖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镜,产生问题。
3.小组合作:提数学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4、全班交流,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认真倾听。
5.重点引导学生讲思路:为什么改写单位。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 房间面积?
(2) 瓷砖面积?
(3) 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 面积的含义
(2) 认识面积单位
(3) 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6.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六
“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 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编排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在学习此内容之前, 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厘米和米”、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分米和毫米”, 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在此期间, 学生已经经历、体验了“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探究过程;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 学生已探究掌握了“面积”的含义, 会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多种策略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从知识系统层面而言, “面积单位”的学习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 走向三维空间的重要一环。学生已有的长度概念、长度度量单位的表象, 现在学习的面积概念、面积单位, 以及到高年级学习的体积概念、体积度量单位, 这些知识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年级, 但它们是一类纵向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 体现的是线、面、体三维空间概念和度量单位的一类课。如果教师把这一类课进行关联思考和整体设计, 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 对于学生有意义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达到“四基”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
一、实际测量, 感知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1) 问: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 (一个长方形长7分米、宽3分米;另一个长方形长5分米、宽4分米)
(2) 启发:通过观察、重叠均无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那怎么办? (引导学生寻找标准量进行比较)
(3) 追问:现在你能确定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为什么?
2. 追问:那是不是含有21个方格的图形面积一定比含有20个方格的图形面积大?出示下图:
3. 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图略)
4. 问:面对大小不同的图形, 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启发:用相同大小的图形去测量。
5. 问:用来测量面积同样大小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面积单位。联系长度单位, 猜一猜, 会有哪些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测量长度需要一把“长度尺”。测量面积同样需要一把统一标准的“面积尺”, 那就是“面积单位”。教师提供给学生大小不同的两种长方形, 在学生无法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 自然会产生寻找测量图形面积的标准量的心理需求。上述教学环节, 通过两次追问,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必须要统一格子大小才好比较图形面积, 从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同时, 学生还知道了思考问题要全面细致, 不能墨守成规。)
二、多方探究, 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1. 师生合作认识1平方分米。
(1) 看一看。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模型, 并板书:平方分米。
(2) 量一量。
用直尺量正方形的边长, 用数学语言描述1平方分米的大小。
说明:平方分米还可以用符号dm2表示 (板书) 。
(3) 记一记。
看清楚1平方分米的大小, 闭上眼睛记一记。
(4) 画一画。
不用直尺动手画出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再用直尺量一量来验证。
(5) 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身上哪个地方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6) 比一比。
用平方分米分别测量之前提供的两个长方形面积,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启发:如果只摆一行一列, 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吗?一个图形的面积与所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平方分米是常用的面积单位, 从平方分米入手进行教学, 易于操作、展示。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六个环节的活动,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学生对图形面积大小表象的建立要经历浅表到深刻、粗放到精准的过程, 只有在活动中, 表象才会得到不断调整与明晰。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学生再次测量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价值所在, 加深对平方分米的表象建构,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是指该图形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同时通过启发学生减少铺设的面积单位, 孕育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可谓一石三鸟。)
问:谁能用平方分米来测量一下橡皮一个面的面积大小? (引发冲突, 促使学生创造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2. 同桌合作认识1平方厘米。
(1) 合作学习1平方厘米。
(1) 想一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 记一记:找出1个1平方厘米, 闭上眼睛记一记它的大小。
(3)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谈话:自己的哪个指甲盖最接近1平方厘米?
(2) 拼图游戏。
谈话:用8个1平方厘米拼出有趣的图形。提醒学生每粘贴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图形, 就记一记1平方厘米的大小。
启发:观察这几位学生拼出的图形, 你发现了什么? (形状不同、周长不等、面积相等)
(设计意图:认识平方厘米是在师生合作探究1平方分米的基础上展开的, 学生对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有了一定的探究基础, 因此这一环节安排学生同桌合作学习, 通过想一想、记一记、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 丰富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 特别是拼图环节, 让学生边拼边记, “固化”1平方厘米的表象, 启发学生观察所拼出的不同图形, 厘清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深化对面积意义的认知。)
3. 自主认识1平方米。
自学要求:
(1) 想一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 辨一辨:测量哪些物体的面需要用平方米作计量单位?
(3) 估一估:教室墙壁几块瓷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几块地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黑板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4) 摆一摆:分组体验1平方米的地板上能平铺着放多少本数学书?能放多少张数学试卷?能放多少个文具盒?能放多少张1平方分米大的纸片?
(5) 站一站:1平方米最多能站多少个人?
(设计意图:有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基础, 认识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主探究, 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感觉,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固化”学生头脑中1平方米的表象, 让学生估一估教室里几块瓷砖、几块地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再用熟悉的物体去摆一摆, 小朋友来站一站, 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 帮助学生的表象建构不断走向深层。)
三、深化思维,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我当猜谜师。
(1) 问:根据所给数据, 猜猜谁的大小最接近这个数据?
第一组:6平方厘米:橡皮上面的面积、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甲盖的面积。
第二组:15平方米:文具盒上面面积、厨房面积、小闹钟钟面的面积。
第三组:4平方米:邮票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多媒体幕布的面积。
(2) 启发:邮票的面积更接近4平方厘米、多媒体幕布的面积接近4平方米。
(设计意图: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 即一旦需要提取这一观念就应该是鲜明的形象, 而且是以总体的、简约的形式出现。猜谜游戏, 学生可能根据数据构建出一个长方形模型, 也可能先在脑海里再现三个选项的简约表象, 如第三组填写三个不同物体面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学会用头脑中固有的面积单位去拼出4个面积单位, 再与生活中物体表面实际大小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比较, 这样的练习使得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面积单位表象的感受和认识, 有效培养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2. 我当估量师。
一张电话卡的面积大约50 () ,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 () 平方厘米。
3. 我当计量师。 (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1) 问:这些图形的形状分别是什么?面积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2) 启发: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 (一定) 是1平方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 (不一定) 是正方形”。
(3) 问: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我当计量师”活动, 澄清学生头脑中可能存有的错误认识——1平方厘米的图形只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同时为计量非长方形的面积作铺垫, 为将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作埋伏, 可谓“走一步, 看两步, 想到第三步”,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 课堂总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 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立足儿童经验, 降低体验难度
充分把握、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才利于学生建构清晰而稳定的表象, 有利于知识的“生长”。通过设计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让学生在“逼迫”中自然产生对面积单位的需求。长度单位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方法以及积累的经验, 都是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可资借鉴和运用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
二、建立清晰表象, 厚实体验基础
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师通过预设多个层次的活动, 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等主动参与活动中,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在参与实践中, 较为充分地感知、理解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设计画一画活动的目的是, 让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断修正、固化;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 让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断明晰深刻。
三、精心选择素材, 引发体验共鸣
指甲盖、手掌面、瓷砖、地砖等是学生身边经常看到的并都切身感受过的事物, 体验熟悉的事物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就更深刻些。因此, 体验活动中选择的参照物必须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必须是学生在其他情境中已经获得的相关经验, 以这种已有经验为支撑的数学感觉才能触及其心智, 引起其共鸣。
四、创设变式情境, 提升体验感悟
7.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面积、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情分析
“面积”是小学阶段学生从一维到二维空间飞跃的重要起始教学,教材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通过对比平面图形,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当学生明确认识“面积”之后,安排了比一比活动,让学生在比较、操作、思维矛盾的碰撞中去感悟面积的比较方法,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在活动中认识面积的含义,重点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并创造不同的比较面积的大小的过程与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哪儿?(课件呈现)
生:教室。
师:从我们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在这里读书学习,(环视教室)看看我们的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二、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生: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教室门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课桌的面也是长方形。
生:教室玻璃的面是正方形。
师:再请大家环顾自己的身边,看看你还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数学书的面也是长方形的。
师:那就请你拿起数学书,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数学书的面。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是这样摸的(师演示),那该怎么摸面呢?哎,这个同学摸得好,应该这样来摸面(师示范),刚才摸到的是数学书的封面,接着摸,看你还能摸出数学书其他的面吗?(学生动手摸面)
生:我摸到了数学书的六个面,分别是它的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事物真仔细、真全面,能如此有规律、有次序地找到数学书的所有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摸了物体的表面,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摸面比赛,老师摸黑板的面,同学们摸课桌的桌面,谁先摸完谁获胜,好开始!
师:(摸了一会儿一扭头)你们怎么都不摸面呀!
生:我们早就摸完了。
师:你们怎么摸得这么快?
生:我们摸的面小,你摸的面大。
师:看起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师:我们把黑板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课桌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桌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
师:环顾一下我们的四周,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哪些物体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小。
生:黑板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生:天花板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生:橡皮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小。
生:铅笔盒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小。
2、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么平面图形的表面有没有大小之分呢?
师:这儿有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圆比长方形小/长方形比圆大。
生:三角形比平行四边形大/平行四边形比三角形大。
(2)总结面积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都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叫做面积呢?(师补全板书)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现在请同学们剪下附页中的两个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大。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三、面积的比较
1、比较面积
(1)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
生:左边叶子的面积比右面叶子的面积大,右面叶子的面积比左边叶子的面积小。
生:我还知道右面的叶子是银杏叶,形状像一把小扇子。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广。
(2)比较两块手帕的大小
生:手绢的面积比方巾的面积大,方巾的面积比手绢的面积小。
(3)比较不同颜色纸的面积
师:(出示两张长方形纸)你能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绿色长方形比橙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橙色长方形比绿色长方形面积小。
师:同学们一眼就看出绿色纸的面积比橙色纸的面积大。
师:那这两张纸的大小你们能比较吗?(实物呈现:两张长方形纸片的面积大小相差无几,绿纸片面积略大一点)它们的面积又是谁大谁小呢?
生:绿纸片的面积大一点。
生:我认为橙纸片的面积大一点。
生:我认为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
师: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这可怎么办?
生:可以把它们叠在一起比一比。
师:来,你来试一试(该生把硬纸叠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绿颜色的纸片面积大。
师:当我们用观察的方法比不出来的时候,这个同学用重叠的方法准确地进行了比较。我们对他的好方法表示感谢!
师:(呈现两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先观察一下。
生:观察的方法不行,用重叠的方法试一试。
师:还是比不出来,怎么办呢?(生议论)
学生上前用剪刀剪下重叠的部分,再重叠比较。
师:这位同学用剪拼的方法比较出了面积,可是这样就把这个漂亮的长方形给破坏掉了,这样多可惜呀!如果不让剪,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
师:怎么办呢?老师刚才给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袋子,当你打开这个袋子的时候,一定会有好办法的。(小组活动)
师:好,大家都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面积的大小了,哪个小组上前汇报。
生:老师我们组采用摆方块的方法,这个长方形上摆了10个方块,这个正方形上摆了9个方块,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老师我们组采用摆圆片的方法,这个长方形上摆了10个圆片,这个正方形上摆了9个圆片,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了多种方法比较出了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那请大家想一想,摆正方形,摆圆片,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生:摆正方形。
师:那用摆圆片的方法也可以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呀,为什么大家不选它呢?
生:它摆不满,还有空隙。
师:其实这种方法还可以在上面画上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比较,这种方法就叫数格法,那下面就用数格法来比较下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数格法练习
(1)学生完成书(P64,练一练的2题)
(2)猜面积
出示两个长方形,你先来估计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下面我们用数格的方法进行验证。我们用这样的正方形做为标准,先来猜测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中有几个小正方形。(课件,一个一个地出,先出一行,学生随时可以猜,它有几个格?)第二个依然如此。
(3)拓展练习
书上64练一练的第3题。(课件)
师:它们两个图形的面积谁会比较。
生:将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左边有五个格子,右边有四个格子,所以左边的图形比右边图形的面积大。
生:我是这么比的,左边和右边的图形里都有两个三角形我们就不看了,左边有四个格子,右边有三个格子,所以左边的图形比右边图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真了不起。
四、回顾整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一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会用数格法来比较面积了吗?
六、全课小结
师: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生:我们还会用数格法进行面积的比较。
8.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八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初步建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重视引入面积单位。在提出测量课桌面面积的要求后,让学生各自在小组里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认真去测量,使学生在活动中深深感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引出面积计量的单位,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本质特征,为今后合理选择不同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在一起填写,有的学生感到难度较大。比如:数学书的封面长大约是24,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如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的物体,除了大拇指指甲之外,还有衬衫的纽扣、电话机的某个按键等等,而一张普通邮票的面积大约是5平方厘米、一张电话卡或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有46平方厘米。当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典型例子之后,他们在实际测量时,便能迅速提取有关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作出初步的估计和判断,进而提高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针对性。
组织好应用面积单位直接计量或估计面积大小的活动,逐步提高对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直接判断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用有关的面积单位去实际摆一摆、数一数,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寻找更为简洁和合理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9.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九
(1) 使学生懂得面积的单位有什么?
(2) 学会面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一个小正方形纸片(1×1)、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一张正方形纸(100×100)、小正方形纸片(4×4)、小长方形纸片(4×3)若干
学具:每组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小正方形纸片(4×4)10个、小长方形纸片(4×3)10个。小正方形纸片(1×1)若干、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谁想跟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这样用你们的小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和你们的手掌面比一比,谁大谁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们的手掌面怎样?(大得多)
像手掌面、数学书的表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书面、桌面、黑板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黑板面的面积最大。)
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你能找出来吗?(角)
说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封闭图形,他们有大有小吗?谁最大?谁最小?
看来,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重叠法比较蓝色纸和黄色纸,蓝色纸和红色纸的大小。
黄色和红色纸,能一眼看出谁的面积大吗?我们把这两张纸重叠,能很快看出谁的面积大吗?
也不能,那怎么办呢?能不能用别的办法试一试?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屏幕。(电脑演示素材:地板砖、手帕、豆腐),想到办法了吗?
真不错,老师给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纸片,想不想动手来摆一摆?有的同学手已经很痒痒了,好,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小组合作摆一摆黄色纸有几个小正方形纸片大。
板书:黄色=8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摆得真快,下面请大家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小长方形纸片作标准来摆一摆红色纸,看看红色纸上能摆多少个小长方形纸片。
板书:红色=9个小长方形
我知道了!是红色纸的面积大!因为红色纸有9个小长方形,黄色纸只有8个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红色纸大。有同学不同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样大,所以没法比较。)
你的意思是说要用同一种小纸片作标准对吗?好,那咱们就用小正方形做标准吧,试试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红色纸。
板书:红色纸=8个小正方形
现在能比较了吗?红色纸和黄色纸的面积一样大!
这也告诉我们,在比较和测量面积时标准要怎样呢?(统一)
是的,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时就要用统一的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收好学具)
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有多长?(贴在黑板上)
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谁愿意再说一说?(指两名同学说,全班说)
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量一量,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纽扣、开关按纽、电脑键盘上的一个键、电话上的按键)
我们的周围和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睁开眼睛,你记住1平方厘米这个朋友了吗?有了1平方厘米这个朋友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了,请同学们拿出小长方形纸片,用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12平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测出了这张纸的面积大小,而且还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平方厘米已经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们来跟1平方分米交朋友。请大家试着从学具袋里找到1平方分米,举起来,仔细看看,再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吗?也就是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记住1平方分米这个朋友了吗?让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数学书的一半,开关盖)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都和大家见面了,现在咱们再来认识1平方米这个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吓到哦。感觉怎样?你猜猜它的边长是多少?你能像这样说说1平方米有多大吗?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1、物体( )的大小或(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 )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
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块地砖,正好放9个,这块地砖的面积是( )。
2、我能行,请你试着填一填。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有4( )
3、请你当回小法官。(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小明身高140平方厘米。( )
教室的门高2平方米( )
课桌大约长6平方分米( )
4、光明小学三(2)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颁发了一张奖状给三(2)班,同学们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这张奖状,发现它横着能摆5个正方形,竖着能摆4个正方形。
你能帮三(2)班的同学们算一算,做镜框的铝条大约要多长?做镜面的玻璃大约要多大吗?(拓展练习)
五、总结全课。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想知道什么?
除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
还有平方公里,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2、评价。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3、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调查你家的居住面积、小区的面积、或是你喜欢的风景区的面积。
教学后记: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二、让学生自己来“做数学”
三、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10.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十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
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11.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平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平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
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数学书76页第1题
2、数学书76页3-4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
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
1厘米
1平方厘米
1分米
1平方分米
1米
12.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能力目标:
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3.情感目标: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相片一张,药盒、树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幼儿园要举行涂色比赛,请你帮帮聪聪小朋友,他该选哪张纸?(出示三张大小不一的纸片),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所说的“大”是指纸片的什么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请大家看一看放在你们面前的有哪些物体?
(课桌、铅笔盒、课本、练习本、药盒、树叶)
(2)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再摸摸课本、练习本等物体的面。(3)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4)物体都有它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哪是物体的表面?
(5)比一比,课桌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桌面和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练习本的表面和药盒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观察)(5)(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表面在哪?比一比,哪片叶子的表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重叠)
(6)刚才我们用观察和重叠方法,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2.平面图形的大小。(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2)这些平面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3)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哪部分?(指名学生摸)(4)明确: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3.概括面积含义。
(1)根据板书整理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整理完成面积概念板书)
(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分开解释为: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2)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3)阅读课本概念。4.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谁的面积大?为什么?(3)同一格子标准:(发给三名学生每人一个画好格子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对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他们各自手中长方形内的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展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这个统一的标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3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完成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给下面物体的面积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数学书封面()操场()黑板()教室门()邮票()文具盒()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比划一下)2.先观察、欣赏75页数学游戏:图案设计大赛。
3.课后作业:设计比赛: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五、课堂作业: 1.填空: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教室面积大约是48()书签面积约有60()手帕面积4()球场面积400()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一扇门的面积约是2()
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3.选一选。(1)()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①指甲②粉笔盒底面③课本封面④方凳面(2)度量操场的面积应选用()作单位。①平方厘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 4.判断对错。
(1)课桌面的面积约36平方分米。()(2)床的面积约4平方厘米。()(3)方桌的桌面大约有1平方米。()
5.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数一数,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平方厘米()平方厘米()平方厘米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08-12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10-05
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10-29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07-10
三年级下册《威武的盾牌》教学反思三08-05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08-07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肌肉》的教学反思08-2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