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2024-07-19

中国周边国家局势(精选10篇)

1.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一

中国周边局势及未来分析

2009年7月,国际大环境如下: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霸权地位遭到严重挑战;中国开始崛起,虽距世界霸主有很远距离,但在亚洲的影响逐步扩大,并开始真正冲击亚洲霸主地位——受此影响最大的是长期处于亚洲经济老大的日本和南亚霸主印度,而其他亚洲国家,或者酸葡萄心理或者或多或少的经济政治冲突,对中国的崛起有一种敌视和担忧。

截止到2009年7月6日,中国周边及内部一级危机和隐患如下:朝鲜刚刚成功核试验,正式成为有核国家,并可能进行远程导弹发射,该举动一方面可能会引发东亚核竞赛,导致日本和韩国发展核武器,严重影响东亚安全和长期格局,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美国、日本、韩国同朝鲜、中国、俄国的直接激烈军事冲突,这是有核国家的冲突,也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冲突,若引发核战争,小范围来看,东亚受严重核污染,包括韩国、朝鲜、中国东北、俄国、一海之隔的日本,大范围来看,若不幸引发世界核大战,人类将面临灭亡的危险;印度以十万级为单位大量增兵藏南(为印度控制的中印争议地区),向中国示威,有为了藏南不惜和中国兵戎相见之意,印度和中国同为有核国家,稍有不慎,会有战争冲突升级和失控的危险。

此时,我们面对的二级危机和隐患如下:俄罗斯大批收缴中国商品,影响华商在俄利益,导致国内群情激奋;日本计划向其位于台湾附近岛屿派兵,一方面向大陆施压,刺激大陆,另一方面,显示日本有插手台湾事务的意图,同时则可以给台湾分裂主义势力打气,增加目前台湾和大陆的离心力;南沙群岛问题正式提上解决日程,中国开始逐步解决南沙问题,同时东南亚诸国有联合趋势,其态度时软时硬,有时明朗,有时模糊,他们或者拖延时间,等待有利时机,或者造成既成事实,使中国师出无名,其中,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尤其重要;传闻巴基斯坦逐步远离中国,进入“美国区域”;;美国驻兵阿富汗;蒙古新总统上任,对华政策不明朗。

有个问题是最清晰明了的:如果上述问题牵涉的国家或势力,都是中国的敌人,那么中国是失败的,而且中国一定会失败的。而实际上,中国没那么失败,也没那么不理智——准确情况是,上述诸多问题,有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至少在目前根本不是问题,这么多问题出来,一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混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使我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和军力,使我们无力做我们原本要做的事情。

俄罗斯收缴中国商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其国内政治斗争原因,而与此同时,俄国家杜马批准向中国长期大量输送石油;蒙古国的总统变换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国家利益则是统一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实力决定了他们的方针政策,对我们来说,这些方针政策基本上都可以明晰;日本的派兵,只是把以往骨子里做的事情也表现到表面而已,他们一直都在干涉台湾并支持台独,即使是对中国施压,也是他一贯的风格——打压中国,刺激中国,仅此而已。

剩下的重点,就是朝核、中巴、中印、南沙问题,这几个问题是真正的重点,但最重要的那个才是核心问题,既目前我们必须要解决而且一定能解决的问题,其它问题,或者永远不是问题,或者目前不是问题。

中巴所谓的疏远,更多的属于欧美国家的黄粱一梦,一厢情愿而已:印巴矛盾是存在的必然问题,与中国无关,对巴基斯坦来说,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天然的,而贸然投靠美国,疏远中国,其后果,任何一个睿智的政治家都可以预见,那对政治家本人对巴基斯坦国家来说,都不是明智选择,所以,这个,根本不是问题。

2345-

2.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二

1 古典疾病

1.1 流感

在人类历史上,流感病毒至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过4次大流行。第1次发生在1918年,史称“西班牙流感”(H1NI亚型);第2次于1957年发生在亚洲,称作“亚洲流感”(H2N2亚型);第3次是1968年发生的“香港流感”(H3N2亚型);第4次发生在2009年,被人们称作“墨西哥流感”或“甲型H1N1流感”[5]。在1997年香港发生的严重禽流感疫情中,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可直接感染人并导致死亡,这一发现曾被美国新闻机构评为“1997年世界三大科技新闻”之一。

1.1.1 禽流感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有15个亚型(H1~H 15),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N9),它们均已从禽中被分离。禽流感被OIE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同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和中国进口动物检疫的严重疾病之一。

对OIE和FAO网站信息进行统计,禽流感疫情在新疆周边8国均有发生(见图1),其中俄罗斯疫情最为严峻,其次为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俄罗斯在2003—2014年期间共爆发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疫情313例,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1例;印度爆发H5N1 HPAI疫情147例。禽流感疫情自200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顶峰,全年疫情爆发178例,2006年后逐年下降,趋于平稳,但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R2=0.171 1)(见图2)。禽流感疫情不仅在家禽中爆发,而且野生动物也有爆发。在阿富汗2006年爆发的禽流感疫情中,感染的动物包含麻雀和牛,2007年报道鸽子也可被感染。目前,分离出流感病毒的禽类有鸭(包括野鸭)、鸡(包括野鸡)、火鸡、珍珠鸡、海鸥、燕鸥、鹅、天鹅、鹌鹑、鹧鸪、鸽、麻雀、八哥、鹈鸪、乌鸦、矾鹞、灰苍鹭、鸸鹋和其他水鸟。不仅如此,禽流感病毒还能在哺乳类动物中引起流行爆发,如在海豹、鲸鱼、水貂、猪和马,甚至人,因而进一步加大了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而新疆处在国际候鸟迁徙的枢纽位置,是中亚鸟类迁徙的主要驿站[6]。其中东南亚路线、印巴路线和北非路线均途径新疆艾比湖,是中国新疆及周边国家防控禽流感疫情随野生鸟类扩散的关键节点。

1.1.2 马流感

马流行性感冒(Equine influenza)简称马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A型流感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爆发式流行的传染病,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7,8,9]。

马流感主要爆发于蒙古,其次是印度,其余国家没有马流感疫情的报道(见图3)。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03—2014年期间,马流感首次记录是在2007年,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R2=0.043 3),2010年没有马流感记录,但是2011年全年马流感爆发104例,达到顶峰(见图4)。2012年后没有相关记录数据。其中2011年7月份蒙古爆发的马流感疫情共104例,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未来的动物疫情防控中,马流感的检测不可忽视。

1.1.3 猪流感

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是由正黏病毒科猪流感病毒(SI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群发性猪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突发、高热、咳嗽、呼吸困难、衰竭、高发病率、低死亡率为特征。猪是各种流感病毒惟一的共同易感宿主,SIV还具有感染禽和人的能力,因此防控SI还具有显而易见的兽医传染病学和兽医公共卫生学意义。

据资料统计,猪流感于2009年仅在俄罗斯爆发H1N1型,共感染猪45头,使10 625头猪处于风险(见图5)。尽管自2009年爆发之后到2014年间没有发生猪流感疫情,但数据显示猪流感疫情仍有上升趋势(R2=0.001 9)(见图6),因此提醒新疆口岸有关部门不容忽视对猪流感的检测,同时也提醒周边国家猪流感有发生的可能。

1.2 马鼻疽

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马属动物最易感。本病无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新发地区多呈急性、爆发性流行。我国将其列为2类动物疫病、法定人畜共患传染病,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疫病。

2011年6月份阿富汗爆发一例马鼻疽疫情,13匹马感染,1匹死亡,2匹销毁,1 400匹马处于风险之中(见图7)。数据分析显示,马流感疫情呈上升趋势(R2=0.047 7)(见图8),尽管阿富汗近期没有发生马鼻疽疫情,但对此检测不容忽视。尽管我国已经控制马鼻疽疫情,但提醒对阿富汗马匹引种时应注意马鼻疽的检测。

1.3 古典猪瘟

猪瘟(Hog cholera,HC)又称古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热性传染病,对猪危害极大,1984年被OIE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

古典猪瘟仅爆发于俄罗斯和蒙古,俄罗斯疫情较为严峻(见图9)。古典猪瘟自2004年开始,除2006年之外,疫情平稳,趋于温和(R2=0.258 0)(见图10)。其中俄罗斯共爆发53例,蒙古爆发2例。因此提醒从俄罗斯引进种猪以及有猪肉制品往来的口岸应加强对俄罗斯进口猪及其猪肉制品的古典猪瘟检测,以防疫情扩散。

1.4 新城疫

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又称为亚洲鸡瘟、伪鸡瘟,我国俗称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主要侵害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和高度毁灭性的禽类烈性传染病[10]。新城疫是OIE要求上报的动物疫病,因此世界各国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高度重视。

在新疆周边8国中,新城疫疫情在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均有疫情报道(见图11)。新城疫疫情呈散发性,分别在2005年、2010年、2012年、2013年爆发了新城疫疫情。同时新城疫疫情有上升的趋势(R2=0.080 0)(见图12)。因此在与以上疫区国家进行禽类贸易时应加强检疫监管。

2 新发动物疫情

2.1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传染性的烈性重大跨国动物疫病,是OIE要求上报的疫病[11,12]。

2009年、2012年小反刍兽疫在巴基斯坦爆发,2004年、2013年在塔吉克斯坦爆发(见图13)。尽管小反刍兽疫仅在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发生,但在2009年之后疫情上升到高峰,出现上升势头(R2=0.143 9)(见图14)。2013年小反刍兽疫在新疆伊犁发生,2014年年初在全国蔓延。该疫情究竟是伴随贸易往来的“外来入侵”,还是本地自发,有待于深入研究。

2.2 口蹄疫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能够感染多种偶蹄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烈性以及高度接触性的重要传染病,OIE将其列为重点必须上报的疫病之一,我国农业部把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中的第1个病。FMDV属于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共分为7个血清型,分别是A、C、O、Asia 1、SAT 1、SAT 2及SAT 3型,且各血清型之间没有或仅有部分交叉保护力,这给口蹄疫的防控和消灭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麻烦[13,14]。

在新疆周边8国中,除印度外,其他7国均有口蹄疫疫情的爆发,以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最为严峻(见图15)。口蹄疫疫情在2005年、2006年各爆发1例,2007年爆发6例,自2010年起,呈现上升趋势(R2=0.647 4),上升势头较明显,疫情严峻(见图16)。由此可见与中国新疆接壤面积最大的中亚五国口蹄疫疫情较为严峻,因此在与中亚五国贸易往来中,应加强对口蹄疫疫情的监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疆每年从中亚五国进口大量牛羊皮张,因此应做好口蹄疫疫情的监管,严防疫情随动物皮张传入我国。

2.3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人感染后多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偶尔伴发败血症。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国,多为散在发生,近数十年来,由于各国兽医法规的贯彻执行,本病已有明显减少趋势。中国在连年应用炭疽芽孢疫苗预防接种以来,炭疽的发生已基本得到控制,仅个别地区偶尔出现。但是随着国际上生物战剂的研究和恐怖组织的活动,炭疽正在对人畜构成新的威胁[15]。

炭疽疫情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有疫情上报(见图17)。2005年在哈萨克斯坦出现炭疽疫情,2008年在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各爆发1例。自2010年开始,每年都有炭疽疫情的爆发,该病呈现上升趋势(R2=0.234 4)(见图18)。中国每年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大量盐湿牛皮和羊皮,其中盐湿牛皮和羊皮的必检项目就是炭疽杆菌。哈萨克斯坦炭疽疫情的爆发为中国进口哈国动物产品敲响了警钟。

2.4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出血性传染病。由于其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又没有有效的疫苗防治,所以被OIE列为法定上报传染病。近几年在我国临近国家也有此病发生。2007年4月份,格鲁吉亚爆发了ASF,有8万多头猪被宰杀,FAO建议格鲁吉亚周边国家保持高度戒备;自2007年11月5日发生首例非洲猪瘟至2010年3月20日,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已报告疫情113例。FAO报告认为,致命性ASF可能会进一步蔓延至欧盟,向东传播直至中国。目前我国还未发现ASF[16]。

非洲猪瘟在新疆周边8国中,只有俄罗斯自2007年至今已经上报467例非洲猪瘟疫情(见图19),给俄罗斯的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非洲猪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R2=0.775 0)(见图20)。我国规定旅客出入境禁止携带猪肉制品,其目的就是严防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免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应提醒有关部门及时掌握俄罗斯非洲猪瘟疫情,做好边境地区非洲猪瘟的检测。同时提醒与俄罗斯接壤的口岸做好口岸地区软蜱的本底监测与疫病分析调查,严防携带非洲猪瘟的软蜱随货物、交通工具乃至野生动物或鸟类的迁徙传入我国。

2.5 绵羊痘和山羊痘

绵羊痘(Sheeppox)和山羊痘(Goatpox)统称羊痘,又称“羊天花”,是由羊痘病毒属中的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SPPV)和山羊痘病毒(Goatpoxvirus,GTPV)引起的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OIE将其列为必需通报的传染病[17]。羊痘病毒可作为生物武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将其划归到Ⅱ类危险病病毒。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等相关报道,中国、印度、瑞典有人感染羊痘病毒,因此,羊痘病毒检测在公共卫生学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18]。

绵羊痘和山羊痘在俄罗斯、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均有动物疫情的爆发(见图21)。2006年在蒙古爆发两例绵羊痘和山羊痘动物疫情,此后2008年起到2014年,每年都有绵羊痘和山羊痘动物疫情的爆发,呈现上升趋势(R2=0.280 8)(见图22)。

2.6 日本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又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ridae)黄病毒属。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疾病———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由于日本脑炎疫区范围较大、人兽共患、危害严重,被OIE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日本脑炎主要发生于印度。印度2008—2013年共爆发107例日本脑炎疫情(见图23)。日本脑炎属于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印度处于亚热带地区,蚊虫分布广泛,导致日本脑炎在印度地区的大面积流行与爆发,呈现上升趋势(R2=0.386 4)(见图24)。因此应当提醒与印度接壤的口岸,加强对口岸地区蚊媒日本脑炎的本底监测,做好日本脑炎随蚊媒传入我国的应急方案,加强对运输工具的排查,严防携带日本脑炎的蚊媒随货物及交通工具传入我国。

2.7 蓝舌病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OIE将其规定为需上报的动物传染病。目前己知其共有24个血清型。蓝舌病最早发生于南非(在19世纪后期美利奴羊引入南非后,出现致死性的动物传染病),进入20世纪后,在几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该病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生或查出病毒,一般认为从南纬35°到北纬40°之间的地区都有可能发生。能传播本病的库蠓在我国有4种,分布在北纬40°以南的大部分省区。

蓝舌病主要发生在印度与俄罗斯两国(见图25)。印度在2004年爆发蓝舌病疫情,2011年位于俄罗斯北纬度55°00'14″的Smolenska爆发一例蓝舌病动物疫情。此次疫情超出了一般人认为的北纬40°。蓝舌病为一种虫媒性动物疫病,此次疫情的爆发可能与昆虫的活动密切相关。尽管蓝舌病在印度和俄罗斯呈下降趋势(R2=0.016 8)(见图26),但是在边境口岸仍不能忽视对库蠓的本底监测与疫病分析,严防蓝舌病随库蠓媒介传入我国。

2.8 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又称蓝耳病,是由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症状的传染病。该病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中西部被发现,随后在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英国、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相继发生。近年来,PRRS出现变异,给该病的控制和扑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PRRS主要发生于俄罗斯、蒙古、印度,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见图27)。2007年俄罗斯曾发生2例蓝耳病动物疫情,2011年在蒙古爆发3例蓝耳病动物疫情,印度则在2013年爆发18例蓝耳病疫情,2014年3月份蒙古再次爆发蓝耳病动物疫情。蓝耳病自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R2=0.345 7)(见图28),因此提醒疫区各国不容忽视对蓝耳病的检测,同时也为我国接壤的口岸敲响了警钟。

3 中国新疆周边国家动物疫情总体情况

2003—2014年10月份,中国新疆周边国家动物疫情不断发生,形势复杂,情况多变(见表1~表2)。其中以俄罗斯最为严峻,共发现9种动物疫情;其次是蒙古,有7种;印度紧随其后,共6种(见295页彩图29)。在14中动物疫情中,除禽流感、蓝舌病有下降趋势外,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非洲猪瘟和口蹄疫上升较为显著(见296页彩图30)。除此之外,非洲猪瘟、蓝舌病、日本脑炎均为虫媒性动物疫病,因此提醒各接壤口岸媒介生物检测室应加强对口岸地区媒介生物的本底监测工作,将动物疫情随媒介生物传入我国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由于中亚各国以农牧业为主,兽医制度不健全,兽医监督与管理机制缺乏,导致动物疫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随着中亚五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这使得动物疫情的防控难上加难。各国应强化进出境贸易商品的检验检疫,严格防范外来动物疫病的入侵,同时建议各国之间应当联防联控,齐心协力,一举消灭动物疫情,促进各国农牧业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摘要:了解中国新疆周边国家动物疫情,以期为防止外来病入侵和科学防控疫病奠定基础,通过收集新疆周边国家2003—2014年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上报的相关动物疫病疫情资料,利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制作图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4年间,新疆周边8国动物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共爆发了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14种动物疫病;禽流感、蓝舌病疫情呈下降趋势;马鼻疽、古典猪瘟、新城疫等古典疾病呈无规律发生;小反刍兽疫、炭疽、口蹄疫、羊痘、非洲猪瘟、日本脑炎等疾病死灰复燃,呈上升趋势。说明新疆周边国家动物疫情复杂,总体呈上升趋势。建议中国新疆各口岸做好疫病病原检测工作;8国动物疫病防控机构“联防联控”,遏制疫情进一步扩大。

3.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三

关键词:周边外交;缅北局势;中缅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19-03

一、缅北冲突的由来与现状

在缅甸5600万左右的总人口中,缅族人约占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构成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其中克钦族、掸族、克伦族、勐拉族、佤族等都是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

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缅甸实施的“分而治之”殖民统治政策催生并助长了缅甸的民族分离主义。到1948年缅甸独立时,各少数民族与缅族的矛盾已经越发凸显。19世纪60年代,奈温将军通过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军事独裁政府,同时否决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开始实施缅甸同化政策,又称“大缅族主义”政策,矛盾由此激化,1962年2月5日,缅军中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少数民族军来到缅北克钦地区,宣布成立“克钦独立军”(KIA),并且成立了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KIC)和“克钦政党”(KIO),1989年3月,“缅共人民军”瓦解,克钦独立军战略物资方面断了重要来源,于是决定与中央政府进行停战谈判,最终双方于1994年2月签订了《停战协定》。其他10余个少数民族武装也与政府通过协商达成停火共识。

然而在缅甸军政府主导下的20年的相对和平,并未使克钦邦与中央政府彻底达成和解。2011年6月,双方在缅甸北部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长达17年的停战协议被打破,自此缅北地区冲突不断,持续至今。

2014年,持续三年的战争已经让克钦独立军不堪重负,恰逢美国意图通过支持亲美政治人物昂山素季来“和平演变”缅甸政权的战略以失败告终,急于寻求外援的克钦独立军与“重返亚太”的美国一拍即合。2014年4月,克钦独立军副总司令桑鲁甘茂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1天的访问,希望美国政府能够作为见证者参加缅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装组织之间的停火协议签订仪式,试图将美国拉入到缅甸内战调停当中并将克钦问题国际化,以迫使缅甸政府让步,扩大各自治邦的自治权,并允许克钦等少数民族保留独立武装。然而一直致力于“一国一军”方针的缅甸三军总司令敏昂莱和总统登盛显然不可能给出这样的承诺,新一轮武装冲突再次展开。由此可见,缅北冲突背后也存在着大国干涉的影子

2015年年初,消失多年的“果敢王”彭家声突然返回缅甸北部的果敢地区,向克钦独立军索求武器和人员,克钦独立军欣然应允并为彭家声培训战斗人员。重新拉起“果敢同盟军”的彭家声于中缅边境云南段附近再次武装对抗缅甸政府。缅甸政府军在围剿果敢同盟军的过程中,炮火和飞机甚至越过中国边境,炸死炸伤中国云南边民。此前在2015年中国两会期间,外长王毅谈到缅甸时明确提到“中缅边境不能乱,缅北地区要稳定”,这等于给中国对缅北局势的态度“定性”。而此次缅甸政府军越界投弹造成中国边民数人死伤,无疑突破了王毅代表中国政府所言这条红线。事态迅速升级,中国国内舆论对缅甸的态度愈加强硬。然而5月中旬再次发生缅甸炮弹落入云南境内造成平民受伤。中国政府的屡次劝告,对方似乎无动于衷。在此背景下,中方发布了军演消息,这无疑是对缅北战事反应的升级举措,表明中国对缅北局势的有限介入,有逐步升级为武装调停的可能。

目前,虽然缅甸官方放出消息称正式的“全国全面停火协议”将于2015年9月上旬签署,但从“全国全面停火协议”的草案来看,这份协议对于“民地武”来说完全是一份“不平等条约”,其中繁杂的法律术语和看似完善的各项一揽子方案或许只是为了短期内蒙蔽“民地武领袖”,以此来为2015年11月的大选营造一个稳定的氛围。但如果缅甸政府无法出台真正能保障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和促进少数民族自治邦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规划,战火的再次爆发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缅甸全国停火协议能否真正签署,以及协议签署后各方能否保持互信不再让战火重燃,关键在于各方的利益诉求能否达成。对缅甸政府来说,其底线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有力的联邦政府,贯彻“一国一军”方针,这就要求各民族地方武装主动放下武器,不再以武力反对政府;对各民族地方武装来说,其民族自治权和民族平等权是不可动摇的,这需要缅甸政府提供各民族地方武装需要的“政治空间”,并为双方的团结和发展找到一条双赢的发展道路。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缅北冲突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西接印度、孟加拉,南临安达曼海,西南临孟加拉湾,东南与泰国和老挝相邻。缅甸在陆地上连通东南亚、南亚,是中国和东南亚通往中东最短陆上通道,也是中国西南对外开放的门户和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同时又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建設的重要参与国。

因此,缅甸不仅是中国推进周边外交的重要对象,也是中国“和平崛起”、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点之一。

但自缅甸民主转型以来,两国关系虽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不断加深各领域交流合作,但由于缅甸方面对中国的崛起抱有疑虑和猜忌,引入域外大国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借此来冲淡中国对缅甸的影响。同时,缅甸境内大规模开展“去中国化”,造成缅甸民众排华情绪加重,甚至有民众在中缅多项合作项目区域内聚众游行示威,中企缅甸莱比塘铜矿项目、中缅密松水坝项目、中缅油气管道和中缅铁路等国际合作项目一度被中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5年年初果敢地区的战事升级让两国的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部分外国媒体大肆渲染“果敢王”彭家声的“孤胆英雄”形象和无端揣测缅北“民地武”受到了中国的后勤补给和医疗支持,使得两国民众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剧,在缅甸政府军两次越过中国边境误投炸弹并炸死炸伤中国云南省边民时,这种情绪更是达到了对立的顶点,对此,中国政府不得不在云南省边境进行实弹演习以达到“非常规武装介入调停”的目的。由此可见,缅北冲突不仅对其国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也为中缅关系和中缅之间各项国际合作设置了障碍。这种不稳定局面甚至阻滞了孟中印缅(BCIM)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升级版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在缅甸的推进。

不过,即便缅北冲突、缅甸民主转型和美缅关系正常化之后为中缅关系带来了更多的波折,也对未来如何开展中缅双边关系造成了困惑,中国对于缅甸政府“大国平衡外交”的选择,依然保持理解和欢迎。正如2015年6月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访华时所说的,中缅是邻居,邻居不能选择,因而只能友好相处。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缅甸最大的国际贸易伙伴、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主要的武器来源国,中国也是缅甸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来源国、最主要的国际支持来源国。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对缅制裁时期,可以说中缅之间的政治、经济、安全关系都有着良好的互动;美缅关系改善后,虽然中国的分量仍然很重,但却由原来的“唯一”变成了现在的“之一”,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缅甸对外策略逐渐向美国倾斜了。

三、缅北局势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挑战与应对

(一)缅北局势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挑战。

本文认为,在中国崛起的新时期下,欲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认清中国当前核心利益诉求与了解周边国家的对外政策利益诉求是重中之重,将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进行对比分析后,在求同存异的同时,积极、妥善地应对外交政策推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域外因素的干扰,方能推动周边关系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真正打造成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从缅北局势出发,了解缅甸的核心利益诉求是理解缅甸对华政策以及对美外交政策转变的基础,从而更好的制订改善两国关系的外交策略。以当前中缅形势来看,缅甸局势对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提出的挑战应该主要包括:

1.中缅边境的民族问题。

缅甸是一个境内少数民族数量极多的多民族国家,仅官方承认的民族数量就有135个,其民族问题是始终困扰缅甸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论是在缅甸独立初期,还是在军政府时期,民族问题一直是其政府力图妥善解决的首要问题。其宪法基本原则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国家将维护联邦不破裂、保持民族团结不破裂”。缅甸宪法第十条也注明:“缅甸联邦共和国所辖省、邦、联邦直辖区、民族自治地方等所有的国家领土组成部分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从国家分裂出去”。而缅北克钦邦的克钦族人,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或者在缅甸政府手中获得政治席位和更多的自治权,这恰恰与缅甸宪法相悖,也是缅甸政府所不能容许的。所以在缅北冲突爆发后,缅甸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外国政府不支持缅甸境内的民族地方武装的分裂活动。但缅北的多个民族却与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缅甸与中国的民间边境贸易也多集中在缅北地区与中国云南省。因此,缅北冲突爆发后,有关缅北“民地武”得到中国暗中支持的谣言在缅甸反华势力和部分亲西方媒体的宣传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导致缅甸政府和缅甸民间的排华情绪不断加剧。

2.中国无法向缅甸提供国际合法性和国际承认。

从最初的吴努政府到后来的军政府,乃至当今的民主政府,谋求政府的国际合法性和国际承认一直是缅甸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陷入缅北冲突泥潭的登盛政府,急需得到国际社会证明自身的国际合法性和唯一性,避免缅北诸“民地武”势力和国内各党派获得外国政府的国际承认。若登盛政府无法获得国际合法性,这种国际社会的不予承认将会逐渐瓦解登盛政府在国内的合法性,国内的诸多政治势力——如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以及诸多地方少数民族势力难免会在缅甸国内掀起更大的波澜。而当前的中国却不是国际社会中的国际合法性“供应商”,因而缅甸不得不将其外交政策倾向于当今世界唯一的霸主,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唯一的国际合法性授予者——美国,在获得国际合法性的同时,也能使其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国际形象的树立取得长足的进展。所以,近些年缅甸的对外策略才会逐渐由中国向美国倾斜。

3.中国“一元对多元”的外交模式困境。

前文曾提到的受缅北战事影响而一度停滞的密松水电站和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一事也对当前的中国周边外交提出了挑战——中国周边外交急需真正地改变“一元对多元”的外交方式。

缅甸进行民主转型之后,其国内的政治参与以及影响缅甸对外决策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与缅甸军政府时期不同,当前可以影响缅甸政策和中缅关系的势力如各民主政党、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解禁之后的媒体、国内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域外因素以及号称代表缅甸民众利益的各民间组织等多如过江之鲫,而中国的对外交往权力则主要集中在中央,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商业团体和媒体的对外交往参与和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尽管中国已经意识到仅仅通过政府间的交往来开展两国外交与合作并不完善,但是目前中国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实际上仍然是以国内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为主体来与缅甸方面的官方机构沟通,且收效甚微。这无疑会导致中国对外交往主体的单一和对外交往方式的局限,同时可应用的外交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果仅与之前缅甸的军政府交往,那么这种单一的方式基本可以应对外交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各项矛盾。但是面对缅甸政治转型之后其对外交往的主体多元化局面,单一的周边外交格局往往会使中国措手不及。以媒体为例,缅甸的“全民反坝”运动,正是由缅甸十一媒体集团牵头宣传,缅甸萨尔温观察组织、掸邦萨帕瓦环境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推动才最终形成的。此后,十一媒体集团更是煽动民众发出“想要复工除非从我们身体上踏过去”的口号,阻止密松水电站项目的復工。目前,缅甸不仅存在“反坝组织”,还有反莱比锡铜矿组织、反中缅油气管道组织等,对中缅之间各项合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由此可见,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推行和对缅多项合作若要在周边国家顺利实施,改变这种“一对多”的外交方式是势在必行的。

4.“中国崛起”的现状引起的疑惧。

面对中国崛起这一事实,在西方媒体和缅甸国内亲西方媒体的肆意渲染下,缅甸政府和国内民众对中国“谋取区域霸权”的疑虑在逐渐加深,繁华和排华情绪也由此上涨。本文认为,周边国家对华疑惧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周边国家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这些国家认为中国崛起过快而无法适应,也无法预知中国崛起后的意图和走向。实际上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强国并以行动显示“不称霸”之前要完全清除这些疑惧是不可能的。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尽管中国领导人一向周边国家表示中国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但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大多为中小国家,它们看待中国崛起和我们看待自身崛起,感觉是不一样的。由于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和现实中的领土领海争端等因素,部分周边国家出现对华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还有海外“有心人士”的宣传和亲西方媒体的肆意渲染,促使中国周边国家对华疑惧逐步加深,不得不尝试引入域外大国来平衡中国在亚洲的势力,进而达到遏制中国“称霸”的目的。

(二)可尝试的应对方法。

针对缅北局势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当前可尝试采取的周边外交手段如下:

1.创造性介入周边国家民族问题。

以缅北冲突为例,中国应继续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但不能简单地坚持这一原则。缅北与中国云南省接壤,若缅北无法维持和平与稳定,对于中国的西南边境安全和华企在缅经济安全是巨大的威胁。因此,中国可尝试“创造性介入”缅甸民族问题。

政治上,可以广泛开展政府间有关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交流学习,更可形成多边的交流学习会议机制。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是众所周知的。这得益于中国完善、优厚的少数民族政策。与周边国家开展民族政策上的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仅有利于周边国家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也为中国的边境安全和中国对外投资提供了保障。

经济上,可加大对周边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援助和经济合作。贫困和基础设施匮乏是滋生周边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的主要问题之一。经济差距会扩大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会阻碍地区发展,至此形成恶性循环。只有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地位的平等,从而实现民族和解。因此,中国可尝试加大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援建和经济合作力度,并积极开展互利双赢合作,提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水平和经济合作的力度,促使周边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向正常形态的经济社会转型。

2.借“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平台,提供国际合法性。

冷战的两极格局打破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与诸西方国家共同把控联合国和诸多国际组织成为国际社会唯一的国际合法性供应者。那些没有得到美国国际合法性认同的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发展步履维艰,美国借此大兴“颜色革命”,营造出一种“非我即敌”的霸权主义单极国际氛围。而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一个公平、自由的开放性平台,以合作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为目标,最终形成“和平、友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可以借“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开放性平台,以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为周边国家提供国际认同和国际合法性,避免诸多中小国家为获得国际合法性和国际认同而惨遭“绑架”的局面。

3.提高公共外交水平,重视民间外交,建构民间合作交流机制。

要改变以往周边外交中的“一对多”困局,提升当前中国的公共外交水平是最佳可行性方案。中国对外投资项目开始出现问题后,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改革独立开展公共外交,但由于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沿袭在国内时做宣传的旧套路、老手段,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在举办一些盲目追求规模大、吸引眼球的仪式或“面子工程”的时候,其铺张浪费的手法经常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首先,公共外交贵在理念的传播,从而引起周边国家民众的情感共鸣。所以要加强对周边国家民众的民意重视,做足先期基础的民生项目,赢得民意基础,致力于不仅让周边国家政府满意更要让民众高兴。

其次,鼓励民间组织积极“走出去”,并对资金短缺的组织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民间组织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对于获取当地民意、巩固两国传统友谊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统筹政府、华资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优势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以政府为引导,形成交流合作机制,加强政策指导、资源调配、信息共享等工作,调动华资企业、民间组织和媒体,形成完善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网络,宣传和倡导共同发展理念,提高政策或投资项目的透明度,使共同命运意识深入人心,从而避免别有用心势力的煽动,真正拉近双方民心、巩固两国友谊。

4.积极开展增信释疑工作,并提供各项国际公共产品。

针对周边国家对华疑惧的增加,中国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中国要继续大力开展增信释疑工作,以实际行动来向周边国家证明中国不会谋取区域霸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说明中国国防开支和预算的合理性、适度性,降低周边国家对中国军力提升的恐惧心理。

其次,积极构建多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等。同时对周边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如:在经济上,开放市场、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政治上,开展治国理政方略交流、区域治理和区域制度交流等等。

最后,中国要与周边国家深入开展经贸合作并加深相互经济依存,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周边国家中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支柱和各国主要投资国之一,这有效地拉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距离,使周边国家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實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积极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升级版建设(GMS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对稳定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强与各周边国家的关系、稳定区域局势,并最终构建中国与各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石源华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石源华、祁怀高著,中华书局。

[3]《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王逸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1.马泽栖(1989—)男,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东南亚、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

2.夏雪(1989—)女,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主要国家政治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4.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四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局势与对策分析

一、周边安全概况

(一)国家安全概念

中国现在有无危机?(不安全)现在存在哪些国家安全问题?什么是国家安全?

国内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卫生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治安)„ 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 周边安全??

国际(全球)安全 ??

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状态,也就是国家既 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外部威胁和侵害包括:(1)其他国家的威胁;(2)非国家的其他外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威胁,如某些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对某国的威胁和侵害;(3)国内力量在外部所形成的威胁和侵害,如国内反叛组织在国外从事的威胁和侵害本国的活动。

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

(二)中国周边安全概况请问:

中国的国土面积?陆地面积?中国海洋面积?中国的陆地边境线?中国的海岸线?

答:963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此外,我国还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即海洋面积(我国领海和内水面积约37万至38万平方公里,加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

我国陆地边境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泮,总长度约2.2万公里。

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岛屿海岸线1.4万千米。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1、中国是陆海兼备的东亚大国,而且多陆海强邻,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显著的特点。中国陆上邻国14个:吉尔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俄罗斯,蒙古,哈萨克,缅甸,老挝,越南,朝鲜;海上地缘邻国8个:日本,朝鲜,朝鲜,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尼,越南。

2、中国及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文化宗教多样化的地区。文明多样:伊斯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等,东正教文明,儒教武士道,伊斯兰教佛教等

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中,有7个在这个地区。在中国的周边,既有世界上老牌军事强国俄罗斯,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等,也有在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榜上有名的老挝缅甸等。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差距,给地区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美国与亚洲和欧洲远隔重洋,与美国毗邻的两个国家比美国弱得多,而且是它的盟邦。中国则是位于亚洲的中心,周围有一批强大的对手和潜在的敌人。”

3、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由于历史上对边界概念的模糊而显得更加复杂

“在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统治东亚以前,东亚尚无明确的‘领土主权’概念。中华大帝国虽名为至高无上,但对其专属领土管辖范围,尤其是其周围边 界,概念缺却甚为模糊。”

4、“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国威胁论”情形下,中国周边安全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态势.中国安全压力骤增。

“北和南争;西缓东急”南海争端、中印边境对峙、中日东海纠纷,朝鲜核危机„

二、南海争端

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历史依据: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

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可以上溯到汉朝。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有详细描述

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此时,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

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从图中标绘的位置看,后一个石塘是今南沙群岛。

清代《更路簿》记载了中国海南岛渔民所习用的南沙群岛各个岛、礁、滩、洲的地名具体方位,其中南沙计73个地名。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

南海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毋庸置疑。然而,21世纪的南海还能安详地荡起那么美丽的浪花吗?

南海居太平洋与印度洋咽喉地带,是沟通亚、非、欧海运交通的要冲。南海地处中国的海防前哨,控制该处海域和岛屿,可确保华南地区的安全和航道畅通,提高中国在东南亚乃至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地位。

然而如今,这片蓝色国土正在被别国蚕食。南海之争的新特点:

争夺手段:由军事占领向政治斗争转变 争夺重点:由主权争夺向资源争夺转变 争夺模式:由双边较量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美国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第一,改变原来的“中立”立场,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偏袒与中国有争端的国家,维持南海被多国占领的状态。

第二,借“9·11”之机重返东南亚,为介入南海冲突作军事准备。

第三,发展美、日、澳军事同盟关系,实行南北“双锚”战略,以便干预南海冲突。

第四,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加强合作,向中国施加压力。作为向海外扩大军事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日本势力也迅速向南海推进。

美构筑包围中国的“V”字型包围圈:中亚,印度,南海,韩国台湾,日本,菲律宾,越南

我国对南海争端的对策:

1、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2、加强经济、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增强经济依存度

3、宣示主权,决不退让

4、强大海空军,以实力为后盾。

三、中日东海纠纷

(一)中日关系症结:

1、靖国神社问题(中日历史问题)

2、钓鱼岛问题

3、东海油气田之争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5、战争赔偿问题、6、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7、政治经济问题(输石油管道、光华寮等)

实质——中日大国地位之争

东海资源之争: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乘专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春晓”三大天然气田进行视察后,指责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

日本政界中的右翼势力加入这一合唱,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2005年7月日授予帝国石油东海油气试采权 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处,距日本琉球群岛约73海里,但相隔一条深深的海槽。钓鱼岛列岛系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三个小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最大,面积4.3平方公里,海拔约362米。东南侧山岩陡峭,呈鱼叉状,东侧岩礁颇似尖塔,岛上长期无人居住。

钓鱼诸岛处在我国东海大陆架上,台湾省东北约120海里处。距日本冲绳约200海里。距我国福建、浙江沿海约170余海里。

中国早在明朝就有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文献记载。日本称钓鱼岛属其冲绳县管辖,但日本的冲绳县在距今约125年前曾是独立的琉球国。在日本1871年开始吞并琉球国之前,中国曾与琉球国有过约500年的友好交往史,最先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等岛屿。在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一书中便有关于“钓鱼屿”的记载 冲之鸟礁:

日本政府计划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日本以南1000多公里处的冲之鸟礁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主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对此,中国政府早在2007年就表示,日本在冲之鸟礁开展珊瑚养殖活动的做法不符合公认的国际法规则,也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利益。

日本政府计划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日本以南1000多公里处的冲之鸟礁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主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对此,中国政府早在2007年就表示,日本在冲之鸟礁开展珊瑚养殖活动的做法不符合公认的国际法规则,也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利益。

四、中印边界争端

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

东段实控线大致和“麦克马洪线”差不多,印在这段印方实控区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并向该地区迁入了700多万人

中段的问题少,双方已交换了实控区地图,边境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 中印领土争端 “三条线” 一是传统习惯线:

二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三是实际控制线

1.东线争端及麦克马洪线。中印边境东段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历来行政管辖所及的中印边界上的一条习惯线。双方实际控制线。为减少冲突,周总理于1959年11月7日向印度建议,双方沿东段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段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以后我国即把这一天双方实际控制的线称作“实际控制线”,从1959至1962年,重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一些地区,西段在实际控制线的中国一侧建立了43个据点。印度主张以1962年9月8日双方实际控制范围为实际控制线。

“麦克马洪线”

1914年3月,英国侵略者策划由中、英、藏三方在印度西姆拉会谈。中国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代表麦克马洪诱惑西藏地方代表夏扎,胁迫夏扎在画有一条红线作为所谓印藏东段边界线的地图上签字,即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2.西线争端及约翰逊线的由来。

西线边境争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清朝政府,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近年来加强互动

1999年:印外长辛格访华,双方确认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是“互不视对方为威胁”,关系步入改善和发展进程

2000年5月:印总统纳拉亚南访华

2002年1月:朱镕基总理访印,签署了在旅游、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水利、人才交流、科技和植物检疫合作等6个方面的文件

2003年6月:印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印方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签署 《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协定》。10月2日恢复乃堆拉山口作为中印贸易口岸。

2006年12月胡访印

第十三次中印边界会晤,2009年8月,中印成若共同维护边境和平安宁 思考题

1、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5.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五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景观设计1404

姓名:苏玉春

学号:3140815408 中国如何处理好朝核问题乃至周边国家关系?

摘要: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主题进一步彰显,外部力量武力入侵中国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朝鲜核问题的反复激 化,中国周边核态势变得更加复杂而严峻,以核扩散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进一步突出。这些情况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均产生了极 大的消极影响。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中国自身的根本利益,中国应该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模式, 大力加强周边安全合作,促进国际防扩散机制的建设,坚决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完善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

世事如棋局,新政治时局更加如此。面对着当今的国际风云际会朝鲜的核问题就显得多么的突出和尖锐。倘若不能正确的处理朝鲜核问题,恐怕这会成为国际新的一轮战争的导火线。而与此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朝鲜毗邻中国,朝鲜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中国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处理好朝核问题和周边国家关系呢?

一、首先了解一下朝核问题和发展。朝鲜2005年2月宣布拥有核武器,并于2006年10月9日和2009年5月25日在日本海一侧东北部咸镜北道吉州郡丰溪里附近进行地下核试验。朝鲜拥核引起了半岛局势的紧张,美日俄对于朝鲜在核试验的风吹草动都敏感万分,而中国则在朝鲜核问题上更加处境微妙,朝鲜核问题,不仅仅牵动着整个东亚,更影响着整个世界。关于当前状况问题,我们说朝鲜在2006年10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2009年5月25日朝鲜进行第二次核试验。2012年12月12日朝鲜发射卫星,美日韩强烈反对。2013年1月24日朝鲜宣布,正计划进行第三次核试验。谴责联合国安理会涉朝决议,称六方会谈和“9·19”共同声明不再存在,以后不会再有讨论朝鲜半岛无核化对话。2013年2月12日上午10时57分,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爆炸当量预计为1万吨(韩国方面预计当量为6000至7000吨)。2013年3月美韩联合军事演习,美国3月28日首次派遣B-2型隐形战略轰炸机从本土“奔袭”朝鲜半岛;3月30日朝鲜宣布废除《朝鲜停战协定》,并叫嚣使用核武器袭击美国本土和韩国,这一系列举动引起全世界人们对朝鲜问题的关注,朝鲜半岛成为世界热点问题。总之,朝核危机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美关系的不断恶化,美国难辞其咎。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2007年9月30日为止,六方会谈也举行过六轮会谈。但朝鲜对六方会谈态度含糊 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遥远。

二、接着来谈谈中国该如何处理好朝核问题和周边国家关系。对于拥有核武器并于将来有可能同意的朝鲜半岛中国当然是忧心忡忡。但是中国很清楚在和平环境下中国很少有可能为某种争端和朝鲜发生战争。如果一旦真的发生战争中国无论在常规武器、核武器、国土和人口上都占绝对优势,而如果朝鲜半岛主动对中国发动核攻击也必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对中国来说阻止朝鲜的拥有核武器并非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中国根据自己走上核国家的经历也知道外部的力量很难有效地阻止一个下定决心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如果强力阻止失败将是一个更大败笔。那才是真正培养了一个敌人在卧榻之旁。另一方面,中国也很清楚要真正阻止朝鲜跨进核俱乐部必须要有美国对其核设施进行摧毁性打击的威慑,但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更加难以接受的事实。中国当前在东亚的核心利益是台湾,潜在的威胁是日本,而美国是这二者的后台。如果容许美国在中国的近朝鲜的核问题上实施武装攻击这将导致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力量进一步扩张对将来解决台湾问题极为不利。况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对日本的威胁远远大于对中国的威胁。中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中也需要一个强大的朝鲜半岛来平衡日本。所以在这一点上中国和韩国一样的清楚只要不允许美国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实际上就是在默许朝鲜走进核俱乐部。六国协商会议只不过是一个各国公开表态的场所。

放眼未来,周边安全稳定是中国和平崛起必须经历的,也是一道必须迈过的一条路。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继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破解美国的“巧实力”以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并且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

三、最后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有重大利益。作为一个自信的国家,中国原则上一直支持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前提是外部势力不应该插手朝鲜半岛问题由朝鲜民族自己解决。当然在目前的状况下朝鲜半岛马上统一会打破东亚的均势不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不利于我国早日实现国家统一。总之,中国和韩国在半岛问题上总体利益一致,相互利用、相互帮助。对于朝鲜,中国因为社会体制与其差异越来越大,所以政治上的共同语言减少了,而经济上朝鲜也对中国无任何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负担。但出于和韩国类似的动机,中国也不得不向朝鲜提供较多的援助以防止朝鲜社会的动荡对中国的巨大冲击防止美日两国乘火打劫,同时尽最大的努力维持对朝鲜的影响。

正所谓个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一直都是以自己本国国家的利益作为出发点。现在在亚洲之间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都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中,朝鲜的核问题极大可能会打破这种关系所以各国才有自己的态度去处理朝鲜的核问题。无论如何从现再看,朝鲜要实行有核化是极大可能的趋势,中国应该做好两手的准备无论是面对有核化还是无核化,都应该不影响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不能让他人有机会动摇到本国的安全。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现在最关键的突破点,也是能打开这个结的唯一方法是,朝鲜核试验跟韩美军演要同时停止,然后重新启动六方会谈,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朝核问题以及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可能又争议,有人认为朝鲜已经拥有核武器,就不要再讲朝鲜半岛无核化了,那样会得罪朝鲜、刺激朝鲜,不利于中朝友谊。

我们认为,为了中朝友谊,为了中国切身利益,为了世界根本利益,一定要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这就是我们的目标。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讲,要千方百计实现这个目标,否则后果太严重了。

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政策是明确的,有四句话。第一句,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

第二句,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就是不要打仗,用谈判解决。第三句,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这告诉金正日,也告诉美国,现在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破坏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金正日发展核武器激化了国际矛盾,使朝鲜半岛处在战争的边缘。同时告诉美国不要动不动就要对朝鲜动武。

第四句,对朝鲜的安全给予关切。朝鲜作为一个小国感到不安全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想办法保证朝鲜的安全,只有他感到安全了,他才主动放弃核武器。

这四句话是一个整体,缺一句话都不行,次序也不能颠倒。

参考资料:《国际关系理论导论》

《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题及其发展》

6.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六

每每谈起中东,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外乎“战乱与流血”。不过熟悉点历史的都知道,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特别是近期的政治动荡更是让中东地区和平可望不可及。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沙特阿拉伯派出部队平息巴林内乱,也门**不断升级,叙利亚危机的出现,中东地区正不断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预测和危险的地方。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围绕着该区域的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首先是中东内部矛盾突出,经济不景气、民生凋敝,社会问题严重造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中东国家的政治体制僵化,严重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是外部势力的强势入侵,国外势力破坏性地对中东地区进行资源掠夺和赤裸裸的政治干涉。

关注中东地区的**,人们首先关心的将是石油价格变化。石油是一种极具政治性的资源,中东局势牵动全球政治、经济走向,历史上三次油价大涨均与中东政局相关。对中国而言,中国的经济深受本次中东地区系列**的影响。本次**覆盖中国85%的石油进口量,而且中国进口能源60%经过亚丁湾,中国出口欧洲的大部分商品也经过该区域。

中国现在的经济命运已经与全球局势息息相关,中东这样举足轻重的全球能源重地已经对中国经济构成了很大影响力。我们应正确处理好动荡局面,确保新的全球格局下中国的既有利益不损失,进而巩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根基。

7.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七

据俄新社6月30日消息,俄罗斯央行行长埃莉维拉·纳比乌琳娜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相较于英国脱欧而言,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更大。

纳比乌琳娜说道:“我们对经济形势进行了快速评估后得出结论,英国脱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最小的,因为我们和英国的经济联系并不像中国那样,有如此大规模的直接联系。但可能会有间接影响,这取决于英国脱欧会对欧盟经济造成的影响,毕竟欧盟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我们需要观察这一局势到底会如何发展。”

此前俄罗斯央行第一副行长尤达耶娃曾称,中国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便会下降0.5个百分点。她还指出,中国的经济形势对俄罗斯经济而言是个挑战,因为中国是俄罗斯大型贸易伙伴之一。

8.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八

南海局势最新消息:中越之间围绕“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的海上对峙仍在继续。越南在派出船只企图骚扰中国钻井平台作业的同时,宣传机器也全力为其行动制造合法性。越南通讯社昨日竟称,中国渔船刻意倒车用船尾撞击越南船只,并指责中国“企图制造越南渔船冲撞中国渔船的假现场”。

越南通讯社6月10日晚引述越南渔检局透露的消息称,当天在中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周围海域有43艘渔船活动,越南渔检局同时指责中国渔船“以咄咄逼人、盲动的态度围堵越南渔民的渔船”并诬称有中国渔船“主动加速并驶在越南渔船前面,然后又蓄意往在后面航行的越南渔船方向倒退,企图制造越南渔船冲撞中国渔船的假现场。”

6月10日西沙海域对峙画面,三艘中国船只(右)追逐一艘越南渔

政船(左)

根据越南通讯社的.报道,对峙海域已从钻井平台周围5-6海里左右延伸到近10海里处。中国在这一海域保持38艘海警船、13艘运输船和6艘军舰的护航编队,阻挡越南船只接近“海洋石油981”号实施干扰。越南媒体称,中国船只“随时冲撞越南船只并使用高压水炮向其喷水”,将越南船只的活动范围远远推到钻井平台范围以外海域。 越南国家电视台则报道称,中国执法船以6-8艘一组的方式主动驱赶靠近钻进平台的越南船只,并对其使用水炮射击。

中国执法船在“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周围巡逻

中国最大的海警船“海警2506”船在“海洋石油”981周围巡逻 根据越南通讯社的消息,在连日对峙后,越南船只已经退避至距离钻井平台38-40海里的海域。越南声称越南船只在那里“组织开展捕捞作业,展开维权斗争”,同时指责中国船只的行为“非法”,要求news/55ADA4AAA03BB219.Html中国将钻井平台撤出相应海域。

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就越南非法强力干扰中建南项目一事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转去中国的立场文件《“981”钻井平台作业:越南的挑衅和中国的立场》,并要求秘书长将中国的立场文件作为联合国大会文件散发给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立场文件附有中国企业在中国西沙群岛毗连区内的作业位置图以及长期以来越方承认中方对西沙群岛主权的相关材料。

中国船只对接近钻井平台的越南船只进行水炮驱逐

9.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九

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会对中国与两地区的贸易、投资、石油供给等方面产生影响(1)贸易方面,我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0年中国对非投资约10亿美元,投资存量已超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在埃及的投资额超过6亿美元,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如果两地局势不稳,很可能使许多出口企业谨慎下单;(2)投资方面,近年来,随着海外投资步伐的加快,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以埃及为例,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埃及投资企业累计1066家,注册资本3.2亿美元,2009年末投资存量为2.85亿美元,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1亿美元。非洲已跃居为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东北非局势不稳定,目前我国正全力组织力量开始撤出我国在利比亚的华侨以及企业派出人员,在政局动荡国家开展运营的企业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损失;(3)石油供应方面,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其中,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整个石油产业链。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中东北非的动荡凸显了中国海外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给中国带来了新的警示,一方面,中国海外投资需要强化应急能力建设,重视区域特点,区别不同行业,划分层次级别,建立健全国家风险预警应急机制。另一方面,强化面向全球的能源供应能力建设,推进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多元发/多能并举”,改变单一进口源的脆弱性,同时加快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能源储备体系建设,把能源风险管理提上国家战略性议程。回答者:热心网友 | 回答时间:2011-5-30 22:07 | 我来评论

10.中国周边国家局势 篇十

一、老挝金融业发展现状

老挝全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国土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 全国人口约600万, 多信奉佛教, 共有49个民族, 官方语言为老挝语, 货币为基普。老挝经济基础薄弱, 银行体系不健全。但老挝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老挝与五国接壤, 北部与中国云南接壤, 西北部与缅甸为邻, 西部、南部分别与泰国、柬埔寨交界, 东部与越南相接, 老挝被认为是这些国家往来的中心。丰沙里省是老挝北部的一个省份, 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接壤, 全省共有7个县, 人口约40万。

老挝金融环境相对宽松,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其外汇管制逐渐放宽, 为外国投资者营造了较好环境, 但老挝银行资产少, 经营方式单一, 尚未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银行规模小, 银行惜贷, 贷款条件及利息较高。老挝政府鼓励使用本国货币基普 (KIP) 并规定基普为有条件兑换货币, 在市场上基普、美元和泰铢可相互兑换及使用, 目前, 人民币在中老边境地区可兑换使用。

老挝中央银行即老挝国家银行是老挝金融管理部门, 下设3个商业银行, 即老挝发展银行、老挝农业银行和老挝外贸银行和1个政策性银行, 即老挝政策银行。老挝政府鼓励外国金融机构到老挝设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企业。此外, 还有日本、泰国等国的保险公司进入老挝经营保险业务。丰沙里省约乌县有一家政策银行 (只办理贷款不办理存款业务) , 无合资银行及外资银行。自1997年以来, 老挝开通了世界上领先的特快汇款——西联汇款业务。

二、老挝金融信息化现状分析

金融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既为金融业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风险。近年来, 老挝银行在变革的促动下, 银行业信息化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总体情况仍较为落后。

(一) 省级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老挝发展银行基本实现电子化业务流程, 但一直未能实现全国联网, 直至2010年10月, 才实现全国联网。据了解, 老挝发展银行丰沙里省分行目前有21人, 但只有5台计算机。同时, 因开通互联网成本较高 (每年约2000元人民币左右) , 互联网普及率极低, 目前在丰沙里省只开通了两户。老挝省会城市特别是北部省会城市的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

(二) 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据了解, 老挝发展银行省级银行通过一台交换机和一台路由器实现与总行的数据传输和交换。至今, 从总行到分行未制定和下发关于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文件, 一般依靠ETL (老挝发展银行指定合作的电信公司) 实现业务的全国联网, 基本未采取任何安全保障措施, 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三) 金融信息化进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各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 外资银行和各商业银行总行根据各自发展情况在省会城市设立分行, 其信息化建设完全依靠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在老挝丰沙里省, 2010年10月21日老挝外贸银行设立了分支机构, 同时布放了该省第一台ATM机, ATM机支持外贸银行卡及国际通用的VISA、万事达、JCB信用卡, 但并不支持老挝其他银行发行的银行卡。

三、老挝金融信息化水平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一) 由于受老挝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限制, 人民币及其相关业务在老挝的普及和办理存在区域上的局限性

除老挝万象大型商场可使用中国银联、VISA、万事达、JBC等国际知名银行卡外, 省级城市还无法使用中国银联卡。人民币除在边境地区得到逐步普及外, 其他东部、南部城市接受人民币的程度仍然不高, 大部分老挝银行都没有开展人民币业务。

(二) 老挝金融信息化发展水平制约了国际贸易结算渠道的选择

老挝银行业目前还未开办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代缴费等业务, 未实现通存通兑业务。由于老挝银行业务单一, 信息化建设及联网通用水平低, 给贸易结算渠道的选择增加了难度。为有效解决边境贸易结算渠道问题, 2009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磨憨支行与老挝发展银行南塔省分行正式开通“边贸网银结算”, 网银结算业务的开通虽然对促进边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对方银行双重收取手续费、人民币头寸严重不足等问题的制约, 大部分边贸企业仍倾向于在中国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边贸结算账户及使用人民币现钞办理结算。截止2010年8月25日, 双方通过“边贸网银”共办理16笔境外汇入和3笔境内汇出人民币业务, 金额共计309万元, 由于资金头寸不足, 远远无法满足实际边贸人民币结算需求,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有序地跨境流通和中老银行合作进程。

四、推进中老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及促进金融合作的建议

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 并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 受到了周边国家边民和商家的青睐, 成为边民交易、支付、持有及边贸结算货币首选, 特别是在老挝北部地区已被广泛流通和使用, 人民币跨境流通已显现出区域化的雏形及不断扩展的态势。因此, 加快金融信息化发展速度, 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平台势在必行。

(一) 结合老挝政府寻求硬货币避险的需求, 大力推进人民

币走出去, 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和兑换, 提升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通用性

近年来, 由于美元贬值, 特别是今年以来基普兑美元较年初时升值8%, 导致其主要出口产品如纺织品和矿产品遭受重大损失, 不少纺织企业倒闭, 财政支付能力锐减, 老挝政府不得不考虑寻求强硬货币避险。人民币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表现坚挺, 让老挝政府看到了希望。同时, 中老两国山水相连, 经贸合作急需人民币结算或融资支持。为此, 应积极推行人民币走出去, 大力推进和实施人民币中老跨境结算和兑换, 可逐步批准金融机构到老挝设立分支机构, 借鉴富滇银行在老挝设立代表处, 在全国145家城市商业银行中率先走出国门的方式, 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跨境金融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建设“桥头堡”战略中的重要助推作用。此外, 鉴于中老两国良好的关系和老挝刚开始起步发展的国情, 国内可适当考虑对老挝政府和中资企业在老重大项目提供更为优惠的商业贷款, 为大项目提供融资, 支持我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对老出口, 优化贸易结构, 加快人民币结算步伐, 提升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二) 加强中老经贸合作机制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规范中老边贸结算平台

随着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扩大和境外人民币市场的逐渐形成, 亟须加强中老经贸合作机制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规范中老边贸结算平台。一是进一步发挥中老经贸合作机制的作用。目前, 中老经贸合作机制主要有中老经贸联委会和云南与老北合作联委会, 并以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的形式具体负责两国经贸合作规划、指导和协调, 为两国经贸合作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 需进一步发挥这些合作机制的作用。二是加强中老中央银行间的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在这历史机遇可进一步加强与对方中央银行的合作, 规范跨境贸易结算收费, 借鉴中国农业银行开发的“网银边贸结算系统”, 采取在中国境内使用内网系统办理结算, 境外通过在互联网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方式, 也可由人民银行统一开发, 适时推动金融信息化建设企业走出去, 同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规范境外人民币结算平台, 进一步疏通和规范决算渠道, 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 保障人民币结算平台的稳健运行。三是建议中国银联公司进一步推动中国银联在老挝的业务推广, 可采取当地货币消费、人民币扣账的货币计算方法, 为广大境外企业提供便捷和快速的人民币结算服务。

(三) 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一是大力引入人才。除完善信息化结算平台建设外, 应加大引入懂东盟贸易区国家语言的人才, 提高与东盟国家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二是尽快解决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问题。三是逐步制定和完善云南省与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细化操作规程, 积极稳妥地推进云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促进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

课题组组长:马咏洪

课题组副组长:孙翌

课题组成员:张永强徐文柱岩坎糯应云波玉罕迈

上一篇:教案实例1下一篇:自查自纠报告依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