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特点(12篇)
1.高中政治学科特点 篇一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知识为主,要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越,掌握学习方法,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10):67.
[2]商治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01):99.
[3]罗东新.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26):196.
2.高中政治学科特点 篇二
1. 选择有趣味性的话题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课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导入新课,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简明扼要,语言言简意赅。导课的话题,可以是幽默故事、歌曲、漫画、笑话、时事新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内容之前,我先让学生唱了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 歌词内容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当学生歌声刚落,我提出问题: 1979年和1992年的中国发生的“春天的故事”分别指什么事件?这两个事件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有哪些?由于学生初中阶段学过中国历史,所以,话音刚落,学生情绪激动,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这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改革开放的新课题。
2. 预留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的时 间和空间
教学悬念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师想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想把结论直接告知学生,于是就设置了一个关子, 使学生处于一种无法立即预知结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学悬念的合理预留,使学生的学习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对于老师设置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展开小组讨论,或者课下积极搜集材料,进行论证,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
例如,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张“一哄而下——下海”的漫画,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务员下海经商、校长教师下海淘金、编辑作家下海捞金等不一而足。让学生仔细观察漫画中的各种人物及其举动, 预留悬念:市场经济下,漫画中的“一哄而下”的结果会有几种呢?下海会不会被淹死(即倾家荡产,还欠巨债)? 这里,面对“大海”里形形色色的商人, 他们的竞争是否有规有序,有没有管理者、组织者和裁判员呢?面对悬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故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市场经济下,除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外,还有一只有形的手即“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起作用,无形手、有形手,手拉手,才能向前走。
正是教学悬念的预留,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讨论、论证, 最后获得了一致的结论,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使课堂处于紧张活泼的状态。
3. 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应试教育下,一些教师为了拼成绩,大讲特讲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案例,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罐子。只管自己的灌输,不管学生的学习感受,从而使整个教学处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离的状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完全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为此,教学过程就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于是, 我尝试新的课程改革,每节课给学生留有1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让学生就教学的重点、难点、疑惑点、易错点、易混点等,运用分析、论证、辩论等形式,深入探究一些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的问题,使真理越辩越明,也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政治课的教学,从而激活政治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平等性,便于学生主动搜集知识,准备论据,也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综合运用问题等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的综合运用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降低政治学科理论教学的难度,激发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力和魅力,从而大大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为此,教学过程就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
3.如何教好高中政治学科 篇三
【关键词】政治学科 改变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87-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大变革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教学实效与执教者的初衷严重背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结果是“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目前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低效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一些消极思想导致学生厌学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的特点。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跨过误区,冲出低谷,摆脱困境,开辟全新的教学天地,唯一的出路在于深化教学改革。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教改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四化”教学,现试谈如下。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自信心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再如: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增强政治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
一首好歌,能使听者耳濡目染;一台好戏,能使观者赏心悦目。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有些教师一开讲,仿佛有许多看不见的磁力线把他同几十名学生联系在一起,师生之间便产生奇妙的“电磁感应”。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学,不如反问自己是如何教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如此。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能收到实效,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感化”过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每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与教学有关的小插曲,如谜语、小故事、名人名言、短诗、奇闻、俏皮话、名人轶事、新闻新事、热点话题等,以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集中指出教学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后,同学们学习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顿时就浓了,课堂气氛也就十分热烈了。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在的能力,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信心。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经常性地抱怨学生的素质差,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解题能力差,这也差那也差,甚至在课堂上对所谓的差生轻则予以讽刺挖苦,重则予以打骂,这是很不道德的,更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其结果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上进心,膨胀学生的自卑心,其后果可想而知,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隐患,必须纠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已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作为老师,应该懂得欣赏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要知道在学生的心目中任何老师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老师的不轻易的一句话往往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用“每个学生都是最好的”这种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能为我们的事业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在实践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看到所谓的“差生”之所以差,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某个阶段的培养和教育环节上出现了问题而没有及时解决而导致的,许多研究资料都表明,人与人之间就智力而言天生条件几乎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都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政治课教学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有利的平台为学生树立好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发挥最大的功能。
四、结合政治学科教学特点,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
所谓“变换”,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巴班斯基说过:“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他们都具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到另一种目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全面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就必须善于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力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时重情感的熏陶,有时重理性的分析,有时重思维的训练。如遇到社会热点或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往往采取讨论法,以此去发展学生无限的思考力,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王国。
4.高中政治学科特点 篇四
毕节市实验高中 王友云
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有益社会,有益人民的人。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的原则、渗透的策略以及渗透需要注意的问题,使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三贴近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法制教育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
整合性原则。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在时事政治讲评中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就在于其鲜活的时代性,因此每节课要让学生进行五分钟时政演讲,学生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体验生活,关注社会万象,也可以提高认知、辨别、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时政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一些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引导学生选用一些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时事政治让学生进行评讲,例如引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损害了婴幼儿的健康,帮助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要在课任老师的指导下,能有效的和本课要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时政评讲作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窗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创设情境中渗透法制教育。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经济生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征税与纳税时,创设情景引入一些企业和一些明星的偷漏税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偷漏税行为是可耻的,要受到法律处罚。在这个地方向学生普及税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懂得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教育学生以后成为企业经营者和明星时要主动、自觉依法纳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讲到我国资源与环境现状时,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在教学案例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讲到《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电动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电动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法制教育。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鼓励或组织学生积极收看、收听涉法影视、广播节目。如电影、电视剧、法制专题节目、光盘、网络视频等,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立体型、多感官的具体法律情景中学法、悟情、导行,为高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在课堂总结升华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既起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又可以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总结中得以升华。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法制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基本原则,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要得到实践的检验,要为实践服务。我们要在课堂上组织模拟法庭审判,让学生参与法庭审判和法庭调查。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组织学生参加公判大会旁听,使学生置身真实的法制环境下,接受法律教育。组织学生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组织每年的12·4法律宣传日教育活动。总之,要通过多形式、宽领域来达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该学科的职责,但渗透要注意要有机结合,不要生拉硬扯,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而要相关。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找准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教材中的知识。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法制教育素材。因此,法制教育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思想政治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的相关教材知识,法制教育才能直达“病灶”,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供契机。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的相关知识,才能找到法制教育的契机。法制教育的渗透不能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要创设情景教学,选择时机渗透,因材因时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能力。
掌握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原则。找准渗透知识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分清主次,处理好渗透的原则。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教材中的知识,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掌握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原则,至关重要。找准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教材中的知识是重点,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掌握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原则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5.高中政治学科特点 篇五
一、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有“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征”。从能力目标上看,本课的能力要求是“了解”和“认识”,前者属于识记层次,后者属于理解层次。另外,认识还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2、能力培养:
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深入了解,达到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回归历史,掌握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内容。学会融会贯通。
3、思想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了解夏商周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其作为统治者的地位。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无论哪个制度,其实都是统治者压迫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三、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封制(2)宗法制
2、难点
本课是高一历史的第一节课,容量是以前所学课文的三倍以上,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讲述三节课以上的内容,又需要学生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联系
探究两个主要问题:
⑴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明确三个主要概念:
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掌握朝代更迭的顺序,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帮助。
导入新课前,列出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参照课文的课前提示,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
“早期政治制度”中“早期”的含义指的是“先秦时期”实际指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才有政治,中国国家是如何出现的,由此导入新课:“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明确这段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是:生产力的进步带动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阶级、权利等相关信息特征的出现,为国家的出现,也为由“家天下”到“公天下”的出现埋下伏笔,而这也是《礼记》中的由“大同时代”向“小康”时代的过渡时期。
简要介绍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及夏商周的朝代变迁的历程
重点讲解下两个问题:
1、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主要内容:
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对象是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3)特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4)作用: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分封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因此得到了加强。
提问学生:分封存在的隐患,为后面的“礼崩乐坏”提供一定的背景。
2、宗法制(1)核心内容:
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2)特点:
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因此,诸侯(小宗)永远要服从天子(大宗),而卿大夫(小宗)永远要服从诸侯(大宗)。
宗法制度是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的,它试图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3)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宗法制度一方面用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血缘关系限制人们的社会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利用各种材料使学生理解宗法制,以及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影响
介绍礼乐秩序,使学生明白
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西周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持和加强社会等级秩序,小结:围绕课前提示进行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
1、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位于最北和最东面的是
A.鲁、卫
B.齐、楚
C.卫、晋
D.燕、齐
4、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情境创设:
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
问题: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阅读理解
1、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的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
用心
爱心
专心(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一: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之典。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楚王问鼎”的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 课后作业:
1西周的统治与前两代相比有何异同点?
2、什么是分封制?
3、什么是宗法制?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些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本课难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教学内容: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概况、背景
二、夏商政治文化: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内容:对象、义务
发展历程:开始 推广 衰落
影响
2、宗法制:含义、特点、与分封制的关系、衰弱、影响
3、礼乐秩序:含义、目的、特点、实质、发展历程
四、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五)小结:
1、几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政治制度 西周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随堂检测:
一、练一练: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B)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B)
A、夏民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3、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B)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D)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C)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二、考一考:
1、阅读下列材料: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请思考:上文反映出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参考:
1、变化:“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诞生。
原因: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
2、(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用心
爱心
专心(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用心
6.英语学科的特点 篇六
和中学的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和数理化不同,它属于语言教育;与同属于语言教育的语文学科相比,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总的来说,英语学科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异性
英语与我们所熟悉的汉语之间有很大差异,而它们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这就使英语具有很大的新异性。首先,从语言本身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如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的动词有时态的变化,而汉语的动词则没有时态变化;等等。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英语与汉语所负载的文化几乎是世界文化的两个极端,学习者不得不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思维模式之间转换,因而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
2.应用性
作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学会了就能使用,使用就能够有收获。英语是交际工具,掌握英语就多了一个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途径。目前,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知识、信息都是以英语为载体,尤其是日新月异而又应用广泛的电脑技术和网络,不会英语的话,永远只能是门外汉。
3.人文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但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学到的又不仅仅是语言。英语的语音、词汇、短语、句型,无一不具有人文内涵,课文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从英语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异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使我们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与丰富多彩。
《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重要阶段,,它有严谨地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一所获得的语言技能,教师要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搞“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课程标准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要精讲点拨,以学生为主,看学生学了多少;所谓“活”,就是侧重知识的活用训练,把英语课堂由“讲演课”变成“实践课”,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形成真正技能。英语学科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即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培养一定的英语语言技能。八年级的英语课更要从这几发面加以提高。
1.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包括:掌握必要的语音知识、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了解其词性并掌握词性的特点、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语法规则、熟悉英语的基本句型、掌握一定的交际语和惯用语,等等。
2.培养英语语言技能
7.高中政治学科特点 篇七
(一) 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 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该意见指出,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 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 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 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 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 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科学的世界观, 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 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 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 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 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 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 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 一是平日的修养, 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 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 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 “素养”有很多, 在此, 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 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 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 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 但绝不止于能力, 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 能力内化为素养, 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 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 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 能力可能不突出, 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 抗挫力强, 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 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 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学术界争论颇多, 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 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 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 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 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 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 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 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 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 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 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 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 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 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 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 首先, 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 (必修1) , “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选修5) ;其次, 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 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 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 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 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 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 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 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 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 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 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 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 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 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 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 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 或以新近时事入文, 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 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进而厘清材料主旨, 落实相关知识, 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 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 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 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 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 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 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时, 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 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 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 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 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 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 发挥集体的力量, 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 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 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 适应本校情况。
(三)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 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 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 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 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 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 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 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 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 (必修2) 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 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 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 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 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 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 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育部提出要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试图从“素养”的本义出发, 厘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并着重探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以求在新时期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 寻求一条切实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辛涛, 姜宇, 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2]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 (上半月) , 2013 (5) .
8.高中政治学科特点 篇八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设计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了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契机。不同于以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统编教材,富有区域特色、蕴含不同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各地区经济、自然、文化等条件不同,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为丰富统编教材内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何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切性
高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90后”的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思辨,同时,对于各种观点,他们不再盲从,而是希望在探究中感悟真谛。灌输说教式的教育已经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认同。如何有效地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
我任教的位育中学地处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龙华庙会、土山湾手工工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沪上名人住宅、龙华烈士陵园、邹容墓地等区域内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学生生活在徐汇,但有些学生对徐汇的悠久历史缺乏深入了解,人文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来选择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在带领学生进行走访和考察时,可操作性也较强。通过以区域文化资源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孕育徐汇人家乡之情,激发徐汇人承当社会之责。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师生了解徐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推动社会人文课程建设,探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2.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存在许多抽象的原理、概念,使学生不易理解,鉴于此,通过校本课程的补充教学,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并将问题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从案例中领悟到原理、概念以及在现实中的用处,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动力。当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时,进一步促进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避免了那种“为教而教”,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的局面。
高中学生喜欢关注社会热点,但面对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狂攻滥炸”式的各式信息,学生自身甄别能力有限,难免产生偏激和疑惑。思想政治教师此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引导和解惑。依托学校的时政社团,定期开设时政沙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通过时政沙龙,师生共同探讨某一时政话题,在对话中激发思想火花,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同时,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3.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位育中学,高一、高二年级每年都会进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一学生的南京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研组抓住学生赴南京进行课题研究的契机,将校本课程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教师筛选出与高一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对学生进行立项指导。如,针对学生所选的“南京夫子庙与上海南京路商业模式比较”这一课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出发,结合宏观调控、产业经济调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考察结束后,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论文撰写。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使得实践活动不再流于形式,经济常识中枯燥难懂的理论也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校本课程编排的承接性
所谓校本课程与教材的“承接”,既是校本课程教材与国家或省(市)课程大纲编订教材的衔接,又是校本课程教材在编排内容上自身的上下衔接。
1.紧扣大纲教材,提升校本课程教学效果
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补充,不能游离于教材之外。校本课程若完全与大纲教材脱离,会影响学生系统接受知识的能力。同时,脱离大纲教材,也会影响学生对大纲教材知识的理解,使得校本课程的学习缺乏系统化。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要紧扣大纲教材,强化其学科属性,做到校本课程与学生原有知识储备顺利衔接,同时也起到了激活原有知识的作用。
在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注重与大纲教材知识点的衔接,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知识积累,同时,达到了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目标。
以下截取校本课程设计的片段:
教学资源 与教材知识点衔接 教学形式
(1)利用学校周边的邹容纪念馆、邹容墓等重要教育资源,以“邹容也是我们的同龄人”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与邹容展开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哲学常识:结合第五课教学内容《创造价值、承担使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走访邹容纪念馆、参观祭扫、主题班会、寻访后人、舞台剧展演、诗文创作朗诵等形式,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邹容精神。
(2)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艺,促进民族交融政治常识:结合政治常识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参观黄道婆纪念馆,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形式着力挖掘黄道婆的精神内涵与当今意义。
(3)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提高生产力,促进乌泥泾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常识:结合经济常识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等知识点。
哲学常识:结合哲学常识第四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黄道婆将纺织技术传授给劳动人民,解决了劳苦大众遮体避寒的生存问题经济、政治常识:结合“和谐社会”理论,引导学生感悟黄道婆精神的民生价值。
由于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紧扣大纲教材知识点,与学生的认知体系一脉相承,强化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校本课程教材编排上的自身衔接
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基础、能力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是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结构;(2)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来组织,突出社会生活经验要素的地位和作用;(3)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来组织,突出学校生活中的人文熏陶。三个原则相互联结,都要体现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和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深感到,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课程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改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为教师带来了专业化发展的机遇,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我们坚信,只要教师从学生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开发思想政治课的校本课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建.校本课程发展、教师发展与伙伴协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奚晓晶.校本课程之科目设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上海市位育中学)
9.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篇九
问题:统计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数学、会计学和数据挖掘这几门学科之间存在很多的联系,请你说说统计学与这几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其实会计学和统计学有一些交叉的课程,比如会计学专业业会开设统计课,比如两个学科都要学习概率。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
主要区别,一个是方向不同,这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来,会计学主要是教授会计方面的核算,统计学主要是统计数据方面;一个是侧重不同,统计学相对来说计算更多,尤其对于概率来说。一个是今后的就业方向。会计学就业面更宽一些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统计学、数据库和人工智能共同构成数据挖掘技术的三大支柱.许多成熟的统计方法构成了数据挖掘的核心内容.比如回归分析(多元回归、自回归、Logistic回归)、会计学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所以还是有差距的,会计主要是财务管理还要涉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数学是应用的,主要搞研究。
10.根据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
一、语文学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客观因素
1.各种机能相互制约。小学语文课的基本机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机能的形成要分别通过动耳(听)、动口(说)、动眼动口(读)、动手(写),还要通过使这四种器官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深化理解的动脑来实现。即:要形成整体性的语文机能,必须充分发挥好耳、眼、口、手、脑这五种器官的功能作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动耳、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五个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程度往往不一致。如:绝大多数小学生爱听故事,这说明他们很爱动耳。但听后让他们写,他们往往懒以动手。当然,这里的接受与表达之间尚有一段距离,小学生要消除这段距离还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耳、眼、口、手、脑这五种器官所形成的机能就有了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产生,自然就形成了两种制约因素:一种叫“效益制约因素”:由于其机能的不完整性,影响综合效益。也就是说,由于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完整性影响了语文课的学习成绩。这样的低效益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二种叫“检测制约因素”。由于传统的考试方法,传统的升学观念,致使对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检测内容极不全面。笔试,主要只能检测学生写的方面的机能,很难检测听、说、读方面的机能。这样,由于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影响极大。如:一位学生,他听、说、读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就是不善于写。因此,每次考试都免不了被划为“差生”,按说,这“三强”、“一弱”的学生应为“优生”,起码不应为“差生”,但有局限性的考试方法无法给他“平反”,他也不得不在这长久的“冤屈”中渐渐地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成绩的可见度差。学习语文,取得成绩的`可见度较数学等课差。数学,学会一个概念,掌握一个定理、定义,就可以用来进行一种或多种类型的解题运算,这种较强的学习成绩可见度,往往可以给学生以鼓舞,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语文,在以识字为主的低段教学中,学生会识多少字,会写多少字,懂得多少字、词的意思等,可见性还较强,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比较浓。但进入中、高段后,教学的重点转为以理解字词意思、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等为主。这样,学生到底理解多少字、词的意思?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怎样?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怎样?分析文章篇章结构的能力有多强等问题的可见度就差了。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课称为“橡皮”课的重要原因。对于短时间内语文学习的成绩,很难通过某种方法当即准确地显示出来。这种较差的“成绩可见度”对于小学生的影响就较成年人大得多。因为小学生的兴趣尚不稳定,意志还较薄弱,因此,在我们研究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这个课题时,必须注重学科本身的这一特点。
3.难以“立竿见影”。如前所述,语文科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是就横向方面而言的。就纵向来说,它应包括感知、理解、表达这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三个重要阶段组成。要完成这三个阶段,必须经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而且,每上升一个层次,都要经历一个极其复杂的由表及里、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客观地说: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也绝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奏效。这样的“慢工活”、“持久战”,对于持久性差,容易出现反复的小学生来说,是个极严峻的考验,因此,对于经不起考验而失败的小学生由此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这一问题应该给以理解。
11.高中政治学科特点 篇十一
一、复习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1 要认真、仔细、深入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
2 要下工夫将来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求得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
3 将概念、原理纵横梳理。形成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的网络结构。
4 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清查看、准确的“图景”。
二、政治复习课无特定的复习方法。但也应有法可依
根据复习的目的要求,要精心地选用复习方法,安排复习的程序,然而正如讲授新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复习课的复习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型,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并不是说复习课就可随心所欲,任意应付,而是“教而有法”。这是什么呢?我想凡是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现状出发,为指导学生顺利而完满地完成复习目的任务的复习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复习课的目的要求,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教材大纲及考纲的要求,选定复习方法、设计复习方案。
三、把握重点,凸现理论联系实际
1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者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电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3 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孝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
4 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1 务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阶段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3 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五、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拐杖”。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入地研究当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有利于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2.高中政治学科特点 篇十二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是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才会收到积极的效果。而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学生在与教师交往中如果能体验到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激励, 才会以放松的心态、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人格的陶冶,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角色, 由知识传授的绝对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表现要给予适时的肯定, 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保护学生探知的欲望。在学习中师生由此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 会使教学效果倍增。
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关键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真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愿意遵循认知规律, 自主探究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引领学生主动探知;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 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学的合理性, 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在透彻解读课程标准, 深刻领会政治教学主旨思想的基础上对本学科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 使知识的传授尊重实际、回归生活、符合学情。例如, 在讲授《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时, 教师一定要先了解本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调查学生所知道的投资理财的方式。在设计探究问题要有详有略, 增加课堂学习容量。对于学生熟知的存款储蓄可以设计实践活动, 使学习生活化。对于股票、债券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的知识, 在设计时就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呈现, 如选取相关视频资料或带领学生去证券交易所参观学习。这样要比教师单纯讲授, 学生盲目的研讨效果好得多。
(二) 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一定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要考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习能力的提高,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结合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方法与教学情境相结合。譬如, 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 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情境, 采用讲述法, 就不如体验法更加直观等等。
(三) 有效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口齿清楚, 声音洪亮。无论是解说、引导、总结是下指令, 语言都一定要准确。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授课, 把教学内容清晰地显现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概念、要点, 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
三、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政治课有效教学的保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热情是兴趣之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学习中去的动力。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然后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回归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 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 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些有趣的事例中去, 这样的政治课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 提高效率。其次,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基本的方式。我们习惯于用自己苦心婆心、淋漓尽致的讲授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学习活动, 费时多, 收益少, 是很不明智的。叶圣陶说:“教学是为了不教。”夸美·纽斯说:“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 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出来, 必须给学生留有想象、思索的空间, 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把课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索,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进入“受激发状态”, 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 还要不断给学生注入学习的动力, 我们可以制定系统的评价机制, 通过评价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通过提高课堂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政治课的课业负担, 是一个值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经验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要不断反思与总结, 从而提升我们的教学境界。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却消耗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动力,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负”势在必行, 但减负不能减质。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减负保质, 就必须要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始。
【高中政治学科特点】推荐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12-14
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10-19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政治常识)12-19
高中政治大纲06-25
高中政治常识07-10
高中政治详细教案08-22
高中政治会考真题11-01
高中政治常识原理11-02
高中学考政治06-09
高中政治如何提高效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