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止血工作流程

2024-11-14

急救止血工作流程(14篇)

1.急救止血工作流程 篇一

急救止血包扎技术

一、教学目标:使全院待培训医师能够熟练掌握常规急救止血包扎技术,正确处理外伤患者。

二、教学重点:关键掌握急救止血技术的操作流程(①评估环境②检查伤情③止血④包扎)。止血包扎手法准确到位,描述确切,止血带、三角巾、绷带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

课题讲授、操作演练。

四、教具准备:手套一副、三角巾三条、衬垫2个、绷带一卷、标示卡1个、卡式止血带一个,敷料2块。

五、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周参加培训医师熟悉、领会操作步骤、掌握操作流程及各种器具及止血包扎手法的运用。第二、三周分组督促练习;第四周请院领导考核验收。

六、教学内容:

题目:

1、右前臂中段掌面有一8X10cm软组织缺损创面广泛渗血,中央喷射性出血。

2、头顶偏右有4cm头皮裂伤创口,创口中有金属异物刺入颅内,外露2cm。操作步骤:

到达现场后,医生环顾左右上下后说:周围环境安全。

医生来到患者面前对患者说:同志您好,我们是120急救人员,现在为您急救,请您配合,不要紧张。

1、医生检查患者伤处(口述:患者右前臂中段掌面有一8X10cm软组织缺损创面广泛渗血,中央喷射性出血),右手拇指压迫患者肱动脉止血,抬高其右上肢2分钟(并口述:指压止血,抬高上肢两分钟),继续检查伤处(口述:右侧颞顶部有一4cm大小创口,有金属异物刺入内外露2-3cm。)告诉患者继续抬高右上肢并用左手拇指按压住肱动脉(右上臂中段内侧)。

2、医生从急救箱中准备物品(三角巾三条、衬垫2个、绷带一卷、标示卡1个、卡式止血带一个,敷料2块)。先将衬垫附于右上臂上1/3,然后卡式止血带固定加压止血,(口述:桡动脉搏动消失,中央喷射性出血停止)医生记录止血带位置及加压止血时间,将标示卡放于止血带处。将纱布覆盖右前臂创口表面,绷带包扎。让患者左手扶住右前臂缓慢放置胸前,右肘部屈曲90°,三角巾包扎右前臂(先将三角巾平铺于患者胸前,顶角对着肘关节稍外侧,于肘部平行,屈曲伤肢压住三角巾,然后将三角巾下端提起,两端绕到右肩处打平结,打结处垫衬垫。)。

3、将纱布覆盖头部创口表面,嘱患者左手将其固定,医生开始用一三角巾制作保护圈。高度要高于异物防止患者再次受伤。将保护圈套于异物上。用三角巾行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的底边折叠2指宽放在齐眉处,顶角经头顶拉到脑后枕部,再将两底角拉向枕部交叉返回到额部中央打结,最后拉紧顶角并反折塞在枕部交叉处)包扎头部。(报告:各伤口止血包扎完毕。)

2.急救止血工作流程 篇二

1 基本做法

1.1 构筑体系框架

东营市政府印发《东营市院前急救管理暂行办法》,为全市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运行提供保障;并与东营市信息产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明确120急救电话为本市院前急救的唯一特服号码并归指挥中心集中管理,确立了指挥中心在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先城区、后县区,最后覆盖全部乡村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步骤,实现“急救站点建设、通信平台搭建、急救从业人员培训、指挥中心装备联网、急救网络规范运行”等“五位一体”同步推进。

1.2 规范急救网络建设

印发《关于重新设置院前急救网络单位的通知》,明确急救站点建设原则、模式、性质、功能和职责,理顺了急救站点与指挥中心间的管理运行体制。出台《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要求和急救站点建设标准(试行)》,确保急救站点建设任务明确,标准统一。

1.3 优化急救资源配置

搞好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工作的衔接,完善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形成有效的“生命急救链”,让接收医院能及时了解危重患者的病情概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送达医院前的相关抢救准备。一是划片分工。根据急救医院的救治能力、综合实力、服务质量、社会认可程度和群众就医习惯等,分配基本的急救区域。二是就近就医。患者病情较重,已对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针对患方或报警者而言),为体现院前急救的及时性、有效性,到就近急救医院就诊。三是医院能力。患者情况特殊,比如严重的外伤、烧伤、精神病、肢体断离等,虽然患方(报警者)有选择医院意向,但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仍会考虑救治医院能力和在救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关问题或后续问题,在征得患方(报警者)同意后,直接调派或转送具有较强专科救治能力的医院或综合能力较强的医院。四是尊重患者选择。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尚不危及生命时,为满足患方(报警者)的就医习惯和就诊愿望,根据患方(报警者)意愿选派急救出诊。

1.4 加强能力建设

1.4.1 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

各急救站点单位不断完善院前急救服务的监督机制,增强急救人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建立急救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急救人员工作规范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通报质检和奖惩情况。建立社会对院前急救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及发放服务情况征询表、电话征询、开通24小时急救服务监督电话等形式,了解市民对院前急救的满意情况、热点问题及改进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改进与推动院前急救服务工作,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1.4.2 加强队伍建设

制定急救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有关制度与规定,确定急救岗位培训的目标、计划和内容,并组织实施。建立严格、规范的培训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胜任急救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培训考核与岗位聘任相结合,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要坚持“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着重从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重点人才等方面入手,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有发展潜质的准学科带头人,带动一批学科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救治能力。

1.4.3 完善规章制度

出台《东营市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工作规范(试行)和《东营市院前急救人员工作规范(试行)》,规范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班前准备、接岗上班、工作程序、下班工作、接警工作、车辆调度等多个方面,实现院前急救工作规范运作,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院前急救投诉、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2 讨论

2.1 四项原则

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后,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实现“接警及时、出警迅速、运转协调、救治有力”的院前急救工作目标成为首要任务。从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提炼出“划片分工、就近就医、患者自愿、医院能力”等院前急救的四项原则。四项原则是指导院前急救的重要原则,其排列次序为“患者自愿、就近就医、医院能力、划片分工”。2005年以来,正是坚持这四项原则,全市实现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和医疗呼救统一受理,整合了医疗急救资源,提高了急救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规范了院前急救秩序,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架起了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树立了卫生部门的良好形象[1,2,3]。

2.2 四项原则的意义

坚持按照“划片分工、就近就医、患者自愿和医院能力”的原则,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接受群众和各单位的监督,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保证。2.3四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患者自愿”原则是维护知情同意权利,有效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优先原则;“就近就医”原则是争取“黄金救命时间”的重要原则;“划片分工”该原则是一般情况下的首选原则;“医院能力”原则是病情特殊情况下的必要原则,以上四项基本原则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在严格坚持以上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那些不能或者没有选择意向的患方(报警者),在具体指挥调度工作中,还要兼顾各急救医院间急救出诊率的相对平衡,为急救站点的医疗救治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4]。

2.4 四项原则实施的制度保证

制度是实现工作规范化的保证,良好的调度工作制度是准确把握院前急救调动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东营市医疗急救救援指挥中心建立,并实行的指挥调度首次接警、主班组长、复核查对三级责任制,能够及时核对并发现首次接警过程出现的有关偏差;调度员日调度工作记录,由中心主任负责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小组对调度工作进行全面核查和监控;电话回访社会满意度调查,做到及时听取患者、社会对120医疗急救的意见和建议[5,6]。

2.5 四项原则实施的队伍保证

当院前急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较好或完备时,更需要提高队伍的素质和医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驾驭现代化的装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强化队伍练兵。强化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医疗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院外伤病判断的要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基本技能;调度人员熟练掌握调度计算机操作技能,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操作技能,地理信息应用技能。其次,落实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考核,资格准入管理制度。实施院前急救人员准入管理,对经考核确定为合格的人员,准予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经重复培训、考核,仍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人员,调离院前急救一线岗位,不得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最后,要进行实战拉练。定期模拟急救现场,组织实战拉练,采取实地报警呼救、接警出动、指挥调度、现场抢救等,进行实战考核,以检验120规范处警、快速反应、现场处置的实战能力,提高了医务人员之间的院外协调作战水平,建立拉得出、冲得上、战得赢的120急救队伍。

参考文献

[1]周泓君.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派车原则,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西南军医,2009,11(3):519-520.

[2]郑玉艳.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派车原则,避免医疗纠纷发生.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8,28(6):562-563.

[3]马利平.准确把握派车原则,提高院前急救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中国医药指南,2009,7(15):126-127.

[4]东营市院前急救管理暂行办法.2005,第128号政府令.

[5]米明超.构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6):1-4.

3.止血包扎操作流程 篇三

病例(一个病人两处伤)1).右前臂中段掌面有一8X10cm大小软组织缺损创面,广泛渗血,中央有喷射性出血。2).头顶偏右有4.0cm头皮裂伤伤口,伤口中有金属异物刺入颅内,外露2.0cm。

急救止血包扎技术操作流程:

快速准备好:手套2,止血带2,三角巾3,无菌敷料(15公分1,6公分3),弹力绷带2,胶布1,标牌2,笔1,剪子1。

操作者准备好后立正,大声向评委报告:

“报告评委,一号做急救止血包扎(技术)操作准备完毕,请指示!” 评委说:“开始!”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1).操作者用眼光从左到右扫视,上下扫视后。2).大声说:“现场环境安全”!3).快速走向伤员,小声说:“我是急救医生,我来帮你,请你不要着急,请你配合我们!” 2.快速戴乳胶手套。

3.认真检查伤员伤情及出血情况。大声说:“右前臂有大片皮肤裂伤,动脉出血。头顶部有皮肤裂伤,有2公分金属异物外露。” 4.快速止血:

1).操作者立即将伤员右前臂抬起(超过心脏高度,大声说:抬高2分钟),用右手拇指压在右前臂肱动脉止血。同时指导伤员用健肢左手拇指在右上臂肱动脉处协助指压止血。2).接着在右上臂上1/3先加布垫保护皮肤,再上止血带止血,检查止血效果(扪右前臂桡动脉搏动),用标牌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及时间。5.快速包扎:

1).认真检查右前臂的伤口,大声说:“没有异物和骨折!”

2).操作者用右手拿无菌纱布一面(敷料手接触面不能接触创面,敷料应大于损伤创面),盖在右前臂伤口创面上。

3).再用弹力绷带先在敷料远端环行扎两圈使其牢固,然后螺旋形向上包扎,每圈适度加压压住上圈的三分之二,使绷带卷边缘保持整齐,最后平绕一圈,在伤肢外侧用绷带扣固定,包扎完毕敷料不能有外露,要整齐,美观,大方。(也可用八字法包扎)4).用三角巾悬吊上肢80-85度,(三角巾打平结,留出手指末端),并检查止血效果。6.头顶部有异物伤口的包扎:(有异物的伤口:不能拔除异物,先固定异物,再进行包扎)。1).操作者先认真检查伤口及异物情况。

2).用适当的敷料覆盖异物周围,用三角巾制作固定圈固定异物,再进行三角巾帽式包扎。3).除去眼镜及头饰,将三角巾底边向内摺起数厘米,置于眉弓上方和头顶,将三角巾两端经耳上方往后收,在枕下交叉,再绕回前额偏中央打结,将结尾摺入带边内,将三角巾顶角轻轻拉紧固定后摺入带内。4).伤员取半卧位。

7、操作者说:“报告评委,一号做急救止血包扎(技术)操作准备完毕,请指示!”

8、评委说:“归队!”

15、操作者向右转!跑步离开!操作要求及评分细则

准备:6分

环顾四周评估环境安全并报告(1分),表明身份,安慰伤者(1分)。物品准备齐全(2分),准备时间在20秒内(1分),戴手套(1分)。止血:30分

* 检查并报告伤情(3分),左手进行指压止血(3分),抬高伤肢两分钟(口头报告)(3分),右手指导伤员指压止血正确(3分),上止血带部位垫衬垫(3分),上止血带部位正确(3分),止血带压力均匀,适度(3分),检查止血效果并报告(3分),填写标记卡(3分),报告止血时间,部位(3分)。包扎:27分

* 敷料选择合适(3分),无菌原则取敷料(4分),创面覆盖完整(3分),扎绷带方法正确(4分),加压均匀,适度(4分),绷带卷无脱落(2分),包扎平整美观(2分),敷料无外露(2分),前臂悬吊正确(3分)。头部有异物伤口的包扎:27分

* 检查并报告伤情(3分),敷料放置正确,适度(3分),自制保护圈(3分),圈高度足够(3分),放圈位置正确(3分),头部三角巾帽式包扎规范(3分),松紧适度(3分),不能包压耳廓(2分),不能压迫异物(2分),平结(2分)。整体质量

* 操作熟练,动作规范

5分

4.急救止血工作流程 篇四

张军根1

[摘要] 香港院前急救机构以消防处救护部门为主体,圣约翰救伤队、医疗辅助队和政府飞行队为补充共同构成,参照英美救护员系列实施院前救治,救护员较公务员提前5年退休。救护站建设、社会急救培训等均有法律明确规定。工作环境和急救装备明显好于内地。香港院前急救的诸多方面及运行环节都值得内地学习。建议开发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人为先,改善工作环境,规范急救装备;转变理念,多方位、多手段拓展队伍的发展渠道,稳定急救队伍;实施分类救治转送制度,理顺急救运行机制,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吸取香港立法经验,通过立法保障院前急救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救机构;运行机制;香港

2011年10 月-11月笔者随杭州市卫生系统医院管理干部赴港培训班到香港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培训考察,期间考察学习了香港消防处救护部门、圣约翰救伤机构和医疗辅助队、医院急诊部门等院前急救机构,学习了香港院前急救运作机制:

1.香港院前急救的机构组成

香港的院前急救机构以消防处救护部门为主体,圣约翰救伤队、医疗辅助队和政府飞行队为补充,四个机构共同构成。

1.1消防处隶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由(救火)行动总区、安全总区、牌照及审批总区、救护总区、总部总区及行政科组成。香港的医疗急救、火警、匪警和交通事故等求救电话均为一个号码“999”,由消防处总部总区的调派及通讯组负责,调派通讯组共210人。24小时“999”受理电话共设26台,其中2台为咨询、查询台,另设三台作为行政管理台。全香港的医疗急救业务由消防处下设的救护总区负责。救火与救护行动总区分别隶属于消防处下的不同部门[1],救护总区下设港岛、九龙和新界两个行动区(域)及行政组、训练学校四个部门,行动区(域)负责一线急救任务。2010年共出车687133 次,急救病人619101人次,平均每天出车1882次,救治病人1696次。

1.2圣约翰救救护机构为一慈善团体,依据香港法律成立,最高领导人为特 作者单位: 310021 杭州, 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 区特首。机构成员6000多人,其中正式员工约90人左右,其余均为志愿者,下设救伤会与救伤队两个分支,救伤会主要负责急救培训,救伤队主要负责现场医疗急救及大型社会活动保障,在港岛、九龙、新界各设有一个急救站,24小时值班救护车共三辆,有三个对外呼救电话,供市民呼救。每天出车总数20-30次。

1.3医疗辅助队由香港政府设立,隶属于保安局。由4600多名成员,其中公务员100人左右,其余均为志愿者。医疗辅助队主要分为行动翼、总部纵队、训练及发展纵队、医疗和辅助医疗纵队、后勤支援纵队四个纵队组成。主要负责大型活动医疗急救保障、非紧急病人转送、急救巡察、紧急医疗辅助、急救技能培训等工作。

1.4政府飞行服务队隶属于保安局,共225名公务员。主要负责搜索、救援、运送伤员、协助灭火和支援警队行动以及协助政府完成其它特殊服务。飞行队招募有专业训练的医生、护士义务出诊服务。

2.机构主要急救要素及特点

2.1救护站是香港院前急救网络的基本单位,类似内地急救点、急救(分)站。救护站的建设由香港消防处总部总区下属的策划组负责。救护站的建设与香港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建设标准在政府制定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第三章《社区设施》第8节《救护车服务设施》中做了明确规定。规定每个救护站建设划拨土地的面积不少于1160平方米,临街面宽至少36米。如果与消防站(局)合建也明确规定了土地的划拨面积。救护站按照人口密度、意外伤害发生频度及日常呼救频度结合政府及医疗设施分布情况选址,原则上要求驻守在救护站内的救护车在市区、乡镇郊区分别于10分钟及20分钟内到达紧急事故现场。目前香港境内按照以上标准共建有37个救护车站。救护站功能齐全,通常为二到三层,救护车停驻救护车站室内专用停车库,设置在一层,二、三层主要设有值班室、办公室、会议室、物资储存室、健身房、厨房、餐厅、洗浴等设施。圣约翰下属救护站相对面积较小,但也设有救护车专用停车库、值班室、办公室、厨房、洗浴等设施。

2.2急救装备

救护车:救护总区共有277辆救护车,其中273辆全部为(德国奔驰)厢式车,36辆(宝马)救护摩托车,4辆装备车(德国奔驰),5辆指挥车;圣约翰共有15辆(德国奔驰)厢式车,无救护摩托车;医疗辅助队共有6辆紧急救护车,6辆非紧急救护车,6辆救护摩托车。紧急救护车和救护摩托车型号与消防处一致,均为奔驰和宝马。全港紧急医疗救护车总计294辆,平均约2.4万人1辆救护车。救护车上的医疗装备三个单位基本相同,主要有车载担架、脊柱固定板、AED(心脏自动除颤器)、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机、呼吸器(球囊)、颈托、夹板等骨折固定器材、葡萄糖、生理盐水输液等少量药品。除了有限少量的药品及AED外,其它配置不少于内地配置。消防处救护车配置车载GPS、无线对讲设备、病人救治电子记录终端等通讯电子设备与999通讯控制中心联网。

2.3急救队伍 一个急救单元由一辆救护车、一名主管、一名随从、一名司机三人组成,三人均为救护员,均掌握急救技能,到达现场以主管为主导,随从、司机配合进行团队式救治转送。消防处共有2000多名救护员,其中女性仅有2名,全部为政府公务员编制,享受公务员待遇。救护员不兼任消防工作,与消防员分属消防处下两个队伍系列[1]。新招募救护员须接受为期26周的初级训练,内容包括救护学、相关法例、情绪智商管理、步操、纪律、体能训练及随救护车实务练习等,由救护训练学校承担该项工作。在职救护员约二到三个季度进行一次为期一天的知识技能复习及简单考核,三年一次为期二周的入校在职复训、系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进行补训补考,仍然不合格者吊销救护员资格证书。圣约翰救伤队救护人员由救伤队正式员工与志愿者共同组成,救护员由圣约翰救护机构负责培训考核。医疗辅助队参与的急救工作主要由经过医疗辅助队培训考核通过的志愿者实施完成。消防处救护员法定退休年龄为55岁。每周工作时间消防处救护员48小时,调度员与消防员相同都是54小时,圣约翰救护员60小时。值班的排班方式与国内大部分急救中心相似。香港院前专业救护与美英等国一致为“拉上就跑”型模式,在现场不实施充分救治,比如心博骤停患者原则上仅实施BLS、AED除颤救治,通常边CPR边送医院,基本没有开展ACLS,与有关文献报道略有出入[2,3]。心博骤停院前复苏成功率未纳入专项考核统计,与已有文献报道一致[4]。

3运作机制

3.1日常运作 消防处、圣约翰、医疗辅助队、飞行队日常情况下相对独立,没有隶属关系。全港日常急救由消防处37个及圣约翰3个救护站承接完成。圣约翰通过自设的3个对外公开服务电话承接急救服务,医疗辅助队不承接日常急救服务。如遇伤病员现场位置偏远如较远海面、山区时,飞行队接受消防处的请求派遣装备一定医疗设备的直升飞机协助救援。

3.2灾害救援 短时内因各类灾害事故出现大批量伤病员,消防处待命救护车不足时,会请求圣约翰及医疗辅助队增援。如果圣约翰首先接到电话时会第一时间拔“999”请求消防处增援。医疗辅助队接到消防处增援信息后会第一时间通知待命志愿者30分钟内在紧急救护车待命点集结后赶赴灾害现场实施辅助医疗、救治转送伤病员。通讯调派人员视伤病员数量与轻重程度按照预案等级通知相应医院及医院管理局值班人员落实好送达医院对伤病员的接收准备及增援工作。

3.3救护摩托车及非紧急救护车服务:救护摩托车主要在交通事故时与救护车同时派遣,以解决因交通事故堵车救护车无法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问题。目前救护摩托车仅提供日间服务,夜间、大雨时不派遣。所有院前急救服务包括消防处启动的飞行队紧急医疗服务,不管病人是否香港居民均不收取任何费用。除了紧急救护服务外,大型社会活动医疗急救保障、特殊病人转院、出院、入院转送由圣约翰、医疗辅助队及医院管理局下属救护车完成。消防处除接受部分转院病人呼救外,原则上不承接现场保障、病人出院等非紧急医疗服务。除圣约翰外,其它机构的非急救服务均为免费服务,但需要事先预约登记。

4公众急救技能培训

香港《职业安全及健康规例》明确规定职业场所每150名雇员中应当有1名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急救员,同时要求配置相应的急救物品。圣约翰、医疗辅助队、红十字会是三家法定的急救员培训考核发证单位。除法定培训外,以上三家机构、消防处、医院管理局等单位和相关慈善团体也经常开展对社区及特定人群的义务急救培训。同时,医疗辅助队日常派遣大量的急救自行车及相应的急救志愿者携带急救物品在人群聚集的集会现场、公园、商场、码头等地进行志愿急救保障服务。目前约12%的香港人接受过救护培训,他们与专业院急救机构一起共同构成了相对完备的突发急病第一目击者第一时间自救互救、专业急救人员专业 4 救治的生存链。

5对内地院前急救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5.1开发政府,加大投入

无论是香港的“999”还是国内“120”,院前急救作为群众急病求助的生命线,在以人为本,在中央政府一再强调改善民生的大政策下,越来越体现出她的民生价值。虽然近年政府逐步对院前急救投入不断加大,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与香港相比,普遍“欠债”严重,急需进一步加大投入,规范硬件配置,稳定急救队伍,加强人才建设。一个城市的院前投入占整个卫生投入的比重不大,院前盘子小窗口大,同等额度的资金投入,院前与院内效果的差异巨大,可以做到小投入大产出。建议开展由卫生牵头,财政与市领导参与的参观考察香港等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院前急救建设活动,通过视野的国际化过程,以引起政府官员对本地区相应建设落后程度的重视,争取获得有效支持。

5.2规范装备,以人为先

规范急救站(点)建设:内地(包括杭州)大部分急救站(点)都由急救中心通过自身努力或卫生局协调后与医院合作建立,场地极小,工作人员值班用房条件艰苦,救护车通常露天停放。但在寸地寸金的香港却已建设了37座独立的救护站,在繁华区域,因没有空余土地,不能独立建站时,政府租用私人写字楼建设救护站(如尖沙咀救护站)。香港救护车均为德国奔驰,故障率极小。内地大部分急救中心现役高档救护车比例不到10%,由于经费问题标准采购的救护车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档次较低,故障率高,因此转送病人过程的风险极高。建议参照香港,规范急救站(点)的建设,完善急救网络,按照人口与呼救需求,由政府划拨土地与经费规范建设。提高救护车配置档次,缩减车辆型号、种类,确保急救质量。通过规范急救设施和急救装备,改善急救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救治病人的硬件水平,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理念。另外,类似香港医疗辅助队的医院应急小分队人员技术与装备应与急救中心同步规范,统一由急救中心牵头负责。

5.3转变理念,稳定队伍

香港院前急救人员组成与国内不同,除消防处为公务员外,其余大部分为志愿者,不管是否志愿者均有着良好的敬业服务精神。院前急救突出“急”与“救”,5 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充沛的体力。香港较院前急救人员退休年龄55岁,较一般公务员早5年,不仅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一线人员的人文关怀,更体现了务实科学的作风。国内急救医生待遇差,业务技能得不到有效空间拓展,到高龄仍然还要爬楼、登山实施急救,往往病人还没救,自己已喘不过气来。此类种种,导致急救队伍普遍处于不稳定状态,某急救中心一急救医生因调离急救岗位中心不放行而自杀即是极端例子。

因此,需要多管齐下,稳定队伍。首先需要管理者转变理念,采用新方式、新方法,引导急救人员的理想、信念,展现敬业服务精神。可以考虑尝试引入素质较好的志愿队员,带动其他人员奉献、服务的理念或者修订法规在院前引入救护员职业[1]。同时人文关怀、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落到实处:参照香港提前退休年龄,或者,急救医生在充分医院进修的基础上,可以在到达45或50岁时转入院内,不再出诊执行院前急救任务;提高和加长医务人员医院进修学习的频度和长度;加强国内、国际业务交流与合作;建立急救培训基地、AHA培训中心、ITLS(国际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国内院前急救执业医师出诊的长处,提高急救业务水平,开拓培训对象,提升急救人员的事业感与归属感。

5.4 理顺机制,提高效率。国内急救中心目前除了承担急救任务,还承担着病人转院,送回家中的非急救任务,在目前人员、车辆不足的情况理,非急救任务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院前工作负荷。降低了急救资源的真正使用效率。因此,建议参照香港,对于转院任务按照卫生部有关医院管理病人转诊的制度由医院负责落实。如果仍需急救中心实施的,应当相应增加急救中心救护车与人员编制。

5.5 加强公众培训,打造完整生存链

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第一目击者培训的广度与深度,规范培训课程,可以通过与香港或国外发达国家优秀培训团队合作的形式,学习优秀的培训理念与培训评估方法,完善培训评估体系,通过规范,实效的公众培训,打造完整生存链。

5.6立法保障,持续发展

香港的院前急救工作都得到立法的有效保障:救护站的建设纳入到了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急救人员较一般公务人员提前退休,公众急救培训由职业安全与健康条例做了明确立法保障,等等。而国内基本没有有效的立法保障。有了立法保 6 障,有关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就不会因为部门领导或者行政长官的变动而受到影响或变动。因此,国内应该参照香港尽快为院前急救立法,以确保院前急救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服务百姓,造福于民。建议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提请或者民主党派提案方式进行。国内已有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提请为院前急救立法,但立法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通过立法真正有效解决制约院前急救区域发展的瓶颈。香港的相关立法实实在在,值得鉴借。

5.急救工作计划 篇五

一是通过以“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月”和“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为平台,组织相关部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预案、法规政策和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以集中宣讲、发放传单、安全生产宣传版报、画报等形式,增强全民应急意识。二是组织各县市区、企业按照预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活动,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使部门明确职责,企业落实责任,员工提高应急技能。在安全生产宣传月期间,联系中央省属或重点企业,开展一次市级预案的演练,检验我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有限空间作业和人员密集型企业等行业(领域)为重点,以班组、车间一线职工为对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周活动,督促和协调相关部门、县市区、企业相应开展演练活动,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综合或专项预案演练,每半年开展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各县市区安监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会同有关部门或骨干企业每年组织一次综合预案演练。

二、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

主动对接市局“四大三基”的培训计划,将全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关法规、应急管理的有关要求纳入整体培训计划中,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专业人员和县乡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专题培训中增加应急管理的内容,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岗位人员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总结推广重点企业一线员工应急培训经验,推动企业应急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积极与省局应急中心联系,督促巴陵石化、长岭炼化、平江矿山救援队等专业救护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开展以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术应用为重点的救援队伍指战员培训和训练,全面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三、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大检查

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大检查工作常态化。一是将应急管理执法检查纳入市局20xx年度行政执法工作计划范畴,应急中心参与执法检查活动,组织开展以应急预案编制与培训教育、应急演练、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建设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物资储备等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大检查工作,全年随机抽查10家生产经营企业,其中危化4家、矿山3家、烟花爆竹3家,推动各地区、各单位应急管理责任落实。二是继续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备案审查,要求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预案备案工作,加强预案编制过程的形式审查和备案后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将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纳入备案内容。三是探索开展企业与专业救护队伍签订救护协议,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术优势,组织各类应急队伍开展对服务范围内企业的预防性检查,积极参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协助服务企业修订完善预案,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为有效实施救援做好准备。

四、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加快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对照《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规定,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加强事故应急处置警示教育,加大落实相关制度的力度,推进事故应急处置奖励与责任追究,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快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向市政府和省局汇报,请求支持解决专项经费,根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标准和时限,争取建设我市安全生产移动应急小平台,与省局、各救援基地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添置必要的个体防护、检测、通讯设施、设备,依托专家支持,优选处置预案,科学决策,协调相关应急资源、物质、器材和装备,确保科学、安全、有效施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应用系统建设,依托现有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和网络环境,建设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和基本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基本应急救援指挥功能。三是科学指导事故现场处置。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及时赶赴现场,了解情况,科学实施现场救援,坚决遏制事故扩大和升级,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加强与巴陵石化危化基地、平江矿山救援队的联系与沟通,依托专业队伍开展对本本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

五、进一步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6.急救中护理工作的组织与对策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院前急救患者269例, 其中, 男178例, 女91例。年龄7~85岁, 平均46岁。交通事故92例, 坠落伤48例, 刀伤28例, 烧烫伤25例, 重物砸伤21例, 挤压伤18例, 其他37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 病情复杂, 症状严重, 发展迅速, 患者均不同程度上受到精神和身体的折磨, 使其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 担心预后, 恐惧后遗症。所以护理人员要利用点滴时间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 语言要规范, 说话要文明, 对患者态度要诚恳、热情, 要选择恰当的称呼, 最好不要直呼其名, 满足患者受尊重的心理需求, 还要以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 使患者尽快安全到达院内实施急救。

1.2.2 体位护理

根据病情的轻重与不同, 而采取相适应的体位护理。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 将其放置成舒适的体位, 一般取平卧位, 头偏向无伤口一侧, 或屈膝侧卧位, 这种体位可以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放松,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的发生, 尤其在处理大批伤员, 对轻症或重症患者不能照顾周全时, 这种体位具有最大的安全性。放置好患者体位后, 要注意给予保暖, 如果可以不要对清醒患者反复提问, 要尽量使患者安静休息。

1.2.3 建立静脉通道

尽快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所以护理人员要立即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 使得患者可以及时补充血容量。腹部以下损伤选用上肢静脉, 而上肢与胸部损伤选用下肢静脉, 最好都选用静脉留置针, 这样可保障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扩充血容量也十分有利, 并且在患者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途中也不易脱落或刺破血管。

1.2.4 保持呼吸道畅通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院前急救过程中最主要, 也是最基本的措施。当患者出现昏睡状态时, 下腭、颈部的肌肉松弛, 若患者仰卧, 舌头后坠可能会堵塞呼吸道。同时, 唾液和呕吐物也会囤积在呼吸道里, 影响呼吸, 所以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呼吸衰竭, 要立即行气管切开术。还要双腔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根据氧饱和度及血气指标随时调整氧浓度、给氧方式及给氧时间。氧流量最好是低流量或中流量, 为了详细了解患者的供氧水平, 在使用呼吸机后10min就要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20~30min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

1.2.5 途中转运

搬运患者时动作要轻柔, 在伤情未明确前, 最好都采用平移法搬运患者。将患者双手平放于头、胸、臀、下肢的下面, 使其保持在同一平面放在担架上;若可能是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 搬动时要由一人扶持固定头颈部, 保持颈椎和胸椎轴线一致;若可能是脊柱骨折的患者, 搬运时要保持整个躯干水平移动, 以防损伤脊髓。在搬运过程中还要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或脱落。

1.2.6 病情观察的护理

院前救护的关键措施就是护理人员要在最短时间内有预见性地发现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的变化情况, 重点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瞳孔变化, 还要做好详细记录。若发现异常或者病情加重时, 要马上报告医生, 并果断采取措施予以施救, 或者送入最近的医院接受治疗。

2 结果

对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护理, 269例患者中好转265例, 到医院后继续接受治疗, 无效4例, 抢救成功率达98.51%。

3 小结

院前急救是抢救生命, 须分秒必争, 其目的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 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员的痛苦, 降低伤残率, 减少死亡率, 为院前急救打好基础。近年来随着交通意外, 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事件的增加, 院前急救的任务越来越重, 要求也越来越高。院前急救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常无齐全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运输工具, 因此要机动灵活地在周围寻找替代品, 就地取材获得抢救所需的一些物品, 否则就会丧失抢救的最佳时期, 给伤员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现代急救护理发展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在抢救过程中还应注意应用非语言交流手段, 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积极稳定的情绪、亲切和善的表情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与信任感。

参考文献

[1]杨明.急救中护理工作的组织体会[J].护士进修2009, 24 (1) :11.

7.全省急救工作会议汇报 篇七

市卫生局领导:

2011年10月20日,我中心应邀参加了全省急救院前工作会议。会议上省急救中心领导肯定了我们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同时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次会议中我们加深了认识,了解了方向,看到了差距,意识了不足。结合我市急救中心实际情况,现将会议内容汇报如下

一、急救工作亟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 面对我省院前急救普遍存在四个“四个非标准化”问题(急救号码非标准化、建设模式非标准化、急救网络非标准化、院前急救行为非标准化)。省卫生厅巡视员刘富林在会议中强调,各地急救中心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和急救医疗网络。一是扎实推进急救网络标准化建设,科学制定实施规划,加强急救中心(站)标准化和急救信息化的建设;二是加强急救工作规范化管理,规范急救中心(站)管理,建立健全院前急救机构绩

效考核制度及院前急救联动机制;三是加强急救专业队伍建设,严格从业人员准入管理,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制度,积极开展院前急救技能大比武活动;四是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与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预案。

二、各地市院前急救事业百舸争流,不进则退

我省除南昌急救中心外,各地市院前急救中心专业机构建设均较晚。非典过后,部分地市急救中心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债项目加强了建设,扩大了规模,完善了设施,引进了人员。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短短数年间,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完成由医院挂牌到指挥调度再到独立运行的三级跳。虽然2005年我们也利用了国债项目完成了基本设施的建设和部分人员的引进,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开展工作,错失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比周边地市蓬勃发展的急救事业,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我们已经错过了第一次的机遇(国债项目),面对第二次机遇(中央财政急救建设专项资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加紧建设、埋头苦干、全力追赶。争取早点赶上兄弟地市院前急救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国家、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急救中心的建设和支持 目前院前急救事业已纳入公共卫生体系,这决定了院前急救机构存在着筹备建设资金的困难。资金的匮乏造成急救中心救护车辆、医疗设备、指挥调度系统等急救设施得不到实时的更新,严重制约当地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我省七个独立建制的设区市急救中心服务能力建设。由于我中心尚未独立运作,不能利用这次划拨的专项资金。但还有第二批专项资金,如果能抓紧时间,建立起独立的院前急救模式,早日开展工作。我们仍有很大机会争取到第二批的专项建设资金。特此汇报 此致

敬礼

鹰潭市急救中心

8.急救站工作职责 篇八

2.负责对下级急救医疗站的业务指导。

3.承担日常危、急、重伤病员的院前急救和转院转送工作。

4.承担重、特大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伤员的院前急救。

5.承担大型集会、重大比赛和活动的现场急救保障任务。

6.开展院前急救科研工作,引进、推广和普及急救新技术、新项目。

7.培训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

9.服务供应链视角下急救流程研究 篇九

关键词:急救流程,服务供应链,急救信息中心

急救是医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时间紧、任务重, 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医疗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我国急救流程可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两个阶段。院前急救包括患者呼救、急救车辆派遣、医生到达后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4个环节。院内急救包括护士接诊、临床医生急救和专科医生会诊3个环节。

急救流程从病人呼救到医生急救开始, 中间需要经历若干个环节, 通常是一个环节结束后另一个环节才开始, 这种串行的急救流程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现有医疗条件下, 优化急救行程安排, 进一步缩短急救时间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1 急救服务供应链分析

医疗急救活动需要包括“120”呼救中心、现场抢救人员和急救医院不同科室的多个部门共同配合。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的彼此协作, 构成了整个急救医疗服务链。急救服务链是一种被动的信息链, 与普通的生产供应链不同, 急救服务链中包含服务流、标的物流和信息流三条流。

1.1 服务流

病人的呼救刺激传入“120”呼叫中心, 中心为病人提供的信息采集的服务标志着服务流的开始。随后现场抢救人员按照呼救中心提供的信息, 赶赴事发现场并为病人提供现场急救和病人安全转运等服务。当病人运送到急救医院之后, 首先由急诊护士接诊, 为病人提供全面的身体检查、进一步处理及病情初步诊断的服务。根据接诊护士的初步判断, 医院安排临床医生实施抢救, 根据抢救后患者的身体状况, 安排病人出院、留院观察或进一步安排专科医生会诊。至此, 急救服务供应链中服务流结束。

1.2 标的物流

本文所指急救医疗服务中标的物既包含急救服务工具, 也包括服务的对象。从呼救中心将服务需求通知现场抢救人员之后, 标的物流开始。现场抢救人员整理现场急救相关器材, 安排急救车辆前往事发现场, 到了现场之后, 将患者安全转运到急救医院, 急诊护士接收患者, 并送往急诊室治疗。至此, 急救服务链中标的物流结束。

1.3 信息流

急救服务链的信息包括患者病情信息和医疗资源信息。病人的呼救是整个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开始, 信息中心记录患者信息, 并将信息传递给现场急救人员。现场根据现有医疗资源信息, 安排救护车辆。急救车抵达现场之后, 收集患者信息, 联系急救医院。等急救车抵达医院后, 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接诊护士。由于院前急救中收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够, 接诊护士还要进一步的信息收集工作。信息重新收集完成后, 将信息传递给临床医生实施救治。至此, 信息流结束。

急救流程具体流程见图1所示。

通过急诊服务链分析可以发现, 目前我国急救面临3个主要问题。首先, 现场抢救人员与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两个环节之间的信息流存在断流。院前急救过程中收集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后续院内急救使用, 从而延长整个急救服务链的反应时间。其次, 急救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环节, 患者及其家属不知道下一步急救安排, 以及当前的工作进度, 从而降低了对急救整个流程的满意度。最后, 目前我国急救信息流建设不完善, 急救流程的3流的整合程度不高, 进而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浪费了急救时间, 表现出急救服务水平较低, 最终导致医疗安全性的下降。

2 急救服务评价因素

急救服务链是整个医疗服务供应链的一部分, 其既有医疗服务供应链的一般特征, 又有急救医疗的突发性、被动性及时效性等专项特征。本文提出急救服务供应链可以从急救术前时间、安全性、服务沟通水平和服务一体化4个方面评价急救服务供应链。

2.1 急救术前时间

由于病人等待急救的过程中, 病情可能会进步一步恶化。因此, 从发现病症到抢救开始这段时间对病人的救治至关重要[1]。如在急性心梗急救中, 如果能在1个小时之内实施疏通动脉手术, 患者的死亡率只有3.5%, 超过两小时, 死亡率上升到5.6%, 如果超过4个小时, 则死亡率上升到10.3%。Anderrson等人[2]研究发现等待时间过长还会加剧病人的紧张, 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因此, 急救术前时间是反映一个急救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2.2 安全性

安全是任何一个医疗活动最根本的出发点, 也是反映急救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急救活动的安全性包括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服务管理的安全性, 本文主要从服务管理的安全性进行阐述。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与其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 Schoen等人[3]研究发现, 在医疗系统内部不同部门的交接环节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Saltman等人[4]研究发现, 从不同医疗状态转化的接口阶段医疗事故发生率最高, 如在院前急救转入院内急救阶段。

2.3 服务沟通水平

急救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客户 (病人) 提出服务的请求, 供应商 (服务者) 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 vretveit[5]指出医生与病人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 部门和医生之间的低效率的转诊会导致病人的满意度下降。此外, 他还指出在病人长时间等待检测结果或被要求重复做类似的检测时, 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则最容易导致满意度的下降。Gr ne和Garcia-Barbero[6]发现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信息的不完整, 还会增加急救安全风险。

2.4 服务一体化

急救服务链的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 脱离其中任一个环节, 急救都无法顺利进行。Conrad and Shortell[7]指出, 当前医疗机构中盛行单位效益的观点。医疗机构总是训练医护人员如何尽快处理好患者与本部门有关的问题, 而忽略了当前操作对患者病情整体性的影响。Egger[8]指出由于医院在医疗过程中的“一种孤立的心态”, 导致患者不舒服、不满意的情绪增加。因此, Saltman指出医疗服务应该“以病人为中心”, 并根据患者的工作、收入等提供差异化的服务。Bringewatt[9]认为如果不能针对病人提供合适的、恰当的服务, 那么服务的整体质量很难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急救服务链上的每一个部门, 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整合, 实现医疗服务的一体化。

3 急救服务流程的改进

3.1 急救流程管理现状

为了保证急救的安全与质量,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急救管理规定。《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是衡量我国医院医疗能力与质量的主要标准[10], 其中的1.3.4条中明确规定医院要“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 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该细则针对院内急救流程提出了严格的规定, 例如要求建立“多部门、多科室的协调机制, 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保障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它提出各医院要有“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和危急重症优先的诊治的相关规定, 保证急诊手术流程畅通, 并有妥善处理危重患者、特殊病种和群体性病症的工作流程。但是该规定对院前急救的规定却较为薄弱, 只是在条文中规定医院急诊护士与“120”急救人员、病房间要有严格的交接制度、规范患者转接及工作记录等, 缺乏对院前急救标准流程的设计及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协调管理的进一步要求。该标准并没有把院前急救纳入医院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中, 缺乏对急救信息传达与获取的有效管理。

与我国医院评审标准不同, 美国医院评审标准中十分重视医疗信息的管理。美国卫生组织认证委员会下属的国际医院联合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 颁布了《JCI医院评审标准》[11]。JCI自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医院质量认证标准的制定, 其标准被公认为是真正的国际标准, 是对世界各地的医院进行认证的基础。JCI标准中MCI 4-8条款对包括急救环节在内的院内和院外的医务工作人员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明确要求。JCI还重视医疗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在标准中专门规定了“可及和连贯的患者服务”一章, 明确要求医院应该把自己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看作是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一部分。该体系是一个由服务项目、卫生专业人员及不同级别的医疗活动所组成的连贯统一体。医院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满足其健康需求的服务, 协调各项服务流程, 并制定出院与随访计划,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此外, JCI标准中还格外重视医生与患者的互动环节, 其中规定医院有一个关于医务人员之间交流患者信息的流程, 信息的交流可以持续进行, 也可以在患者治疗过程的某些关键时刻进行等。

3.2 急救服务流程改进方向

JCI认为信息在患者服务中产生使用并应该用于安全有效的医院管理。“120”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获取的第一手信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在院内急救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信息的价值不仅可以压缩一些不必要的检测流程, 缩短急救术前等待时间, 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提高医疗效果。

我国目前急救流程中信息流的传递依赖于服务流和标的物流, 没有实现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快速性的特点。此外, 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分属两个系统, 由于院前急救中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均与院内急救信息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这也导致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信息壁垒”的现象出现。

加强医疗供应链上成员彼此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急救服务链的服务水平, 但是让每一个成员协调彼此的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agatz等人[12]指出只有当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做什么, 并且同时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 他们才可以优化协调彼此的行动。目前, 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Tan等人[13]指出采用加强供应链伙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方法, 建立更加密切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限于这种方法使用的特点, 并不适合用于急救服务链的维护。Chen and Paulraj[14]提出建立一种具有交叉功能或者交叉组织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有助于提高服务链的协作水平。Li等人[15]认识到, 解决供应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 这些知识可能存在于节点内部, 也有可能存在节点之外。具有交叉功能或交叉结构的团队可以通过直接便利的信息通道解决此类问题, 尤其是功能交叉的组织边界环节出现的问题。因此, 整合聚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 建立区域医疗中心, 可以显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3 急救信息中心

本文提出一个具有交叉功能的急救组织结构——急救信息中心 (Emergency Information Center, EIC) , 用于降低急救服务链上各环节之间的交流障碍并进一步压缩急救术前时间。EIC包括医疗信息数据库、病情快速诊断模块、数据移动终端、医院数据处理模块, 其结构如图2。

医疗信息数据库负责存储和整理各项医疗信息 (包括患者信息和实时医疗资源信息) , 呼救中心根据当前急救资源空闲情况, 合理安排现场人员出勤和急救医院接诊。

病情快速诊断模块根据送达病人的临床表现, 结合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病情数据实时对病人所患疾病做出大体的判断, 并将其发送给临床医生。

数据移动终端安排在急救人员手中, 负责收集患者的第一手数据, 并及时将数据传递到医疗信息数据库中。移动终端可以实现接诊护士、现场抢救人员、患者之间数据、图像、语音和视频的实时交互。

医院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接诊护士信息收集的功能, 它负责接受数据移动终端传来的数据, 经过数据整理, 有针对性的安排护士接诊, 并迅速展开急救活动。

3.4 评价分析

改进的急救流程将原有的串行急救操作改为在一些环节具有并行操作, 从而有效降低急救术前时间。原有流程中, 从事发现场到医院护士接诊之间, 仅仅实现了急救流程的标的物流的转运, 信息流和服务流存在一定程度的中断。等到达急救医院之后才进行数据采集和病情快速诊断, 实现信息流和服务流的继续流动。改进的急救流程借助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 让患者在急救转运的过程中, 就与接诊护士沟通, 在患者到来之前就做好准备工作, 实现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救关键环节的信息流、服务流和标的物流同步流动。

急救涉及多环节多部门, 尤其是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交叉的环节更容易出现安全隐患。EIC将不同组织中与急救相关的项目组整合在一起, 建立了一种更加密切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增强了彼此的协调性。EIC采用通用的信息接口, 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服务链中的信息流全部经过EIC统一管理, 减少了医疗信息在流通环节的噪声, 进一步保障了医疗安全。

EIC整合了急救活动中的不同服务, 形成了一条服务链。不同的部门负责服务链上属于自己的那一块任务, EIC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 并负责交流信息。EIC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系统, 尽管急救服务链上的雇员来自不同的组织, 通过急救服务链共同为患者服务。与传统急救流程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同, 改进的急救流程中的各部门可以清晰了解其它部门工作进度, 从而可以合理安排当前工作, 实现整条服务链的优化。

传统急救流程中, 缺乏与病人及其家人的专门沟通机制, 导致患者家属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容易产生迷茫、焦虑、紧张的情绪。加之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 存在不同环节都对病人做同一项检查, 导致病人产生没有被重视的感觉。尽管急救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但是病人仍然会抱怨没有得到足够细致的咨询和了解。EIC关注与病人的互动, 病人通过EIC可以实时了解当前急救进度, 以及下一步有何安排, 为患者提供当前医疗资源总量及使用情况。增强医患双方的彼此了解, 可以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4 结语

10.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简报 篇十

(2014 第5期)

灵武市人民医院 2014年11月18日

铃声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灵武市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使用知识培训

为进一步规范灵武辖区医疗机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高医院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在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反应迅速,处理及时。我院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加入了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建立了灵武市急救分站,“120”院前急救归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统一调度指挥。

为了提高急救分站的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能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11月17日下午2:00分,我院特邀请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殷刚,指挥调度科科长杨蕴青、车辆管理科科长王晓东三人,在四楼多功能厅进行《灵武市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使用知识培训》,医院应急领导

小组成员及急救中心全体医务人员,包括院内急救,院前急救,120急救车司机全部参加了此次培训。会上,院长胡学清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120急救热线是医院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规范运行,生命大于一切,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急救工作;他说:这是一次正规化的培训,这标志着我院作为急救中心分站正式开始运行,灵武市急救分站的建设,要以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为核心,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为基础,24小时听候银川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确保急救工作的万无一失。之后由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三位领导分别对紧急救援工作做了详细讲解。

首先,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调度科杨科长对《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及院前医疗纠纷的防范》做详细介绍。她重点强调: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的延伸,服务时限性强,要求我们要做到“有呼必应”“有求必救”。按照“现场抢救,就近救急,病人自愿,医院能及,统一调度”的原则,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同时杨科长通过培训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救治环境的局限性、院前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因素和防范对策 等内容做详细介绍。

其次,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车管科王晓东科长,对《救护车交通事故分析及防范》做了专题介绍。他提到了救护车作为救援运输最重要交通工具,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救护车的安全在救援工作中就变得尤为重要。王科长通过真实实例分析了救护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并且详细介绍了避免交通事故的防范措施。强调完善健全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目标责任书、驾驶员岗前培训及车辆维修保养等制度对减少救护车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性。

11.急救站工作管理制度 篇十一

1、急救站建设符合《河南省急救站(中心)建设基本标准(试行)》;

2、遵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中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领导配置、职能部门监管、相关制度和职责建立及各类救治预案体系建设完善;

3、负责完成指令的院前急救任务。接到120出车命令,迅速出动救护车及随车医务人员完成现场救治、途中监护、安全转送等一系列院前急救工作;

4、遇有重大灾害、伤害事故等群体性伤病事件,服从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统一管理和120指挥大厅的指挥调配,组织车辆和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展开救治;

5、急救站实行首诊负责制和二十四时应诊制,有与工作量、功能任务相匹配的专业人员组建的院前急救医疗队伍并相对固定。急诊进修医师和实习医生及实习护士不得单独行使院前急救职能;

6、严格执行有关急诊和院前急救方面的各项流程标准及技术操作规程;建立急救医务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急救业务水平;

7、急救站必须对接、转、送的急、危、重伤病员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进行救治。要注重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机结合,严

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规范病人的转运接收,做好后续治疗和专科治疗工作,努力提供优质急救服务;

8、配置的急救医疗抢救设备、通讯设施等,要及时保养、维修和更新;

9、严格执行急救车辆管理制度,保持值班救护车辆车况良好,接到指令后,必须立即派出救护车,值班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不得执行非急救任务;

10、执行报告反馈制度,按规定做好急救医疗资料(包括院前急救病历等)的登记、汇总、统计、保管,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心报送急救信息;

11、提供科研平台,积极开展院前急救科研工作,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注重经验总结,不断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

12.急救设备中心化管理中的工作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急救设备,中心化管理,维修

随着现代化医学的发展, 医疗设备在管理中的位置愈加突出。我院于1996年成立了急救设备中心, 集中管理各临床科室的共用医疗设备, 主要包括呼吸机、监护仪、除颤器、输油泵、注射泵等, 以集中管理, 统一协调, 临床科室租赁使用的模式, 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院设备使用的要求, 为临床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服务, 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 使医疗设备管理实现了现代化。

1急救设备中心化管理的优点

1.1 最大限度地发挥急救设备的使用率。

从表1-3中可以看出, 借出的频率逐年增加, 急救设备按7 h/d的开机率计算, 设备的平均使用率都在100℅以上, 越来越多的科室采用了急救设备租赁的形式。

1.2 经济成本的核算运行, 满足临床科室的需求。

急救设备租赁方式的实行, 使科室的成本意识增强, 需要的时候来借, 用完以后马上归还, 尽量减少科室成本, 加快了设备周转率。因而主管部门紧急调配的现象越来越少, 更利于全院统一管理使用。对借出的设备成本核算是以供出日实行按小时计租用费, 根据急救设备的原值和使用年限, 按照院内有关折旧规定, 计算出所配置设备每小时的租用费, 同时科室认为闲置的常备设备可以退回急救设备中心, 设备的占用成本可以不计, 鼓励科室实行急救设备共用。随着各种设备的逐渐增加, 设备的租借频率也明显加大。如下表。

1.3 提高设备自修率, 加快设备运转, 避免了资源浪费。

急救设备的专管共用, 避免了因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所造成的设备资源浪费。关注急救设备的修理成本, 能自修的不送修, 能自己判断解决机器故障问题的, 自己解决。在医学工程中心的工程师的指导下, 实现了部分监护仪的自我修理, 电冰毯、消毒机等急救设备的故障判断, 不仅积累了维修经验, 熟悉了仪器性能, 还提高了急救设备的运转率。在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也有利于设备的更新换代, 更适应了现在医疗设备技术的发展。对使用率高的急救设备, 统计的资料也为全院制定购置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

1.4 保证设备的高效安全使用率, 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完好的基础工作。急救设备中心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性能、操作规程。减少使用中因操作错误造成的设备损坏;既争取了抢救时间, 又节约了医疗经费, 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急救设备中心不仅要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整理, 更重要的是检查设备的性能、精度、运行状态是否完好等, 如发现问题由医学工程中心工程师及时维修处理, 使急救设备始终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 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方便临床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5 传统的设备管理方法不足。

在中心成立之前急救设备属于各临床科室, 设备分布不均、数量不足。当病人需求量少时设备又闲置不能产生效益。但各种设备的成本由每个科室承担, 极大地阻碍了各科室的经济效益, 使的各科室之间由于设备分布不均而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矛盾。中心的成立首先做好了各类设备的成本核算, 不仅解决了各科室之间的矛盾, 而且提高了设备的周转, 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2急救设备中心化管理的租赁流程

2.1 设备租赁与归还。

与借用科室人员当面检查设备性能状态、附属物品是否齐全、完好, 确认后, 打印租赁凭证, 自动产生租赁I D号, 双方在试机单和租赁凭证上签字。开始计算借用科室的设备成本。 输入租赁I D号, 调出租赁凭证, 当面检查设备性能、附属物品, 确认齐全完好后在凭证上结算, 终止设备成本并签字。科室设备成本每月记总上报卫生济科。发现有问题的设备:及时与工程师联系检修, 并更换损坏的附件和部件, 根据使用科室损坏的情况按院有关规定进行赔偿。

2.2 设备的下送。

由于临床科室工作比较繁忙, 中午护士交班及夜晚值班护士人员比较少, 如果有抢救或急诊的病人, 护士根本来不及借急救设备。急救设备中心为了方便临床抢救, 承接了急救设备下送任务, 为急诊及临床抢救病人提供了有利保障。

2.3 设备清洁消毒 (根据设备的种类及型号分别执行不同的清洁消毒方法) 。

2.3.1 呼吸机消毒制度

(1) 主机外观表面及车子、支架用湿软布清洁去污除尘; 紫外线照射消毒30 min。

(2) 呼吸管道和湿化罐及900C、Servoi型主机内部可以清洗消毒的部件用清洗消毒机标准程序清洗消毒 (经培养检验达到消毒标准) 。

(3) 900C的流量传感器用75%酒精浸泡1 h后用灭菌蒸馏水冲洗; 晾干后安装好。

(4) 拉斐尔型的流量传感器用酸化水消毒浸泡后, 再用灭菌蒸馏水冲洗, 晾干后安装好。

(5) 拉斐尔、Servoi型主机进气口滤网用吸尘器除尘后, 再用清水清洗甩干、晾干后安装好。

(6) PB840、760及拉斐尔的吸、呼过滤器用高压消毒锅高压消毒 (121℃, 30 min) 。

(7) 消毒后的呼吸管道和湿化罐及吸、呼过滤器、流量传感器用灭菌塑料袋封存并标明消毒日期。

(8) 在消毒好的呼吸机上标明清洁消毒日期并记录备案。

(9) 每月下旬对消毒好的呼吸机管道和湿化罐进行培养质检。由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培养检验并出示报告存档。

2.3.2 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电冰毯等, 表面用消毒液软布擦清洁, 除尘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

2.3.3 对传染病人用的设备在院消毒感染科的指导下执行特殊的消毒措施。呼吸机必须执行严格的消毒后才能再借出

2.4 设备性能检查调试

对消毒好的设备进行开机检查, 尤其是呼吸机要填写试机状态单;并注明消毒日期, 经两人查对后签字。如有一个月未用的设备, 要从新开机检查性能, 定期充电。始终保持待借出的设备保持在良好的备用状态。

2.5 设备管理

对每台租赁设备建立了accecc和exce电子台账系统, 及时填写使用、维修情况。定期联系工程师及经销商对设备进行质检。每月统计设备租赁使用、维修情况, 上报领导。将科室租赁成本汇总上报卫生经济科。借出的设备在使用中出现故障, 先及时更换好的设备, 以免延误临床使用, 再联系工程师检修。

3急救设备中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3.1 急救设备是医院的常规设备。作为抢救设备, 时间就是生命, 急救设备中心必须全方位的保证其安全, 即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实施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也就是从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报废等的全过程管理, 通过这一过程的管理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随着医学飞速发展, 如何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准确、有效的运行, 将成为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急救设备中心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临床抢救的成功率, 减少临床抢救风险及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3.2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医院的管理形势, 临床对急救设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方便临床对急救设备的使用、保养方面的技术培训, 减少因临床医护人员误操作和使用不当造成的仪器设备故障。注重对临床使用急救设备的培训指导, 在医学工程中心工程师的配合下, 举办临床医护人员急救设备的安全应用讲座, 对各种进口, 国产急救设备进行现场演示、操作指导, 强化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 做好临床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工作,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3 急救设备中心化管理的优势在于供应、管理、保养与维修等多体制管理制度。设备租赁制度实行, 不仅降低了故障率的发生,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还节约了设备经费, 使有限的医疗设备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地利用, 对科室需用设备进行统一安排, 分配使用, 使其物尽其用, 大大提高了医疗急救设备的使用率, 既保证了医疗工作正常进行又创造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喻洪流, 鲁虹。医院设备管理与维修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54

[2]周丹, 王耕芳。建立急救设备共用室的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8:22, 4

13.世界急救日活动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为了圆满完成志愿者服务活动,我校红十字会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

1、宣传鼓动工作。9月7日晚上,我校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新礼、殷超发在学校二楼会议室召开了动员会。各班班干部146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上秘书长王新礼讲解了红十字基本知识、介绍了我校红十字会的组织机构、举行了新会员宣誓入会仪式、举行了救护队成立仪式并进行了救护队队员培训。同时重点布置了世界急救日活动开展工作。要求各班派出优秀红十字会会员参加急救演练。

2、人员统计工作。9月8日,各班即把参加急救演练的人员名单报送到学生会主席吴静处;同学们了解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后,报名十分踊跃,突破了原计划参加500人,达到528人。

3、组织工作。为了搞好急救演练活动,确保外出人员的安全,学校红十字会会长南新付召开并主持了筹备会。

4、活动过程。9月13日下午3点50分,学校红十字救护队及500余名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在学校大门口集合,秘书长王新礼给大家说明了注意事项。然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演练。随队携带物品:学校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队旗帜和版面、救护队标志、救护队器械箱等。

4点整,急救演练正式开始。校领导及120专业急救人员讲解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各个专业救援队的精彩熟练的救援过程激起了阵阵掌声。我校红十字会救护队队员也利用自带的器械,进行了现场练习。

4点50分,急救演练结束。

5、活动反思。此次活动,在学生中反响极大;他们已经认识到: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是自救和互救的重要、必备的技能;结合四川大地震,大家更加重视这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与会学生理解了急救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学校红十字会救护队队员观摩了专业救护队的操作,并现场模拟,进行了练兵,为今后参加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

14.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十四

1、院前援救医务人员认真作好院前援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 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 100%,并经常保持救护 车车厢内的卫生。

2、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 5 分 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3、出诊执勤时,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到达现场应立即检查 病人,动作迅速,处理果断。

4、根据病员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好转后再送医院。若病情允许 应尽快将病员护送回医院进行抢救。

5、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如病人已死亡,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或在 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 属和在场人员。出诊医师不能开具死亡证明。

6、援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 确实危急,须经科室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 事故不能行驶时,应及时向科室或 120 指挥中心汇报,请求另派 救护车。

7、转送过程中,出诊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 遇危急情况时,可送就近医院抢救,任何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 收病人。

8、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力求完整、清楚、准确、扼要,送转医院急诊室后应作详细交接。完成援救出车任 务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返回后及时作好补充抢救药物、更换 物品等工作。

上一篇:气球陪我过年的300字作文下一篇:关于下雨最励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