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学课堂免费(共13篇)(共13篇)
1.生本教学课堂免费 篇一
生本课堂教学案例《连乘应用题》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它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积极开展生本教育,努力的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生本课堂也有局限性,生本课堂比较适合一些简单的教学知识或生活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近的内容,比较适合中高年级和中等偏上程度的学生。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充分地利用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尽量给学生多一些生本课堂的教学。
记得在第一次实施生本课堂时,我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精心挑选了“解决问题”例1的教学,这节课是两步的连乘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选择了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展示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其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思考问题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要求让学生经历全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其三,强调合作学习,从信息的提供,探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到组织,讨论交流,都体现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搜集、创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讲“解决问题”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预习例1,并提出要求,除了自己会做,还要把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其它同学,不能只是把解题过程简单的说一遍,而是要其他学生听明白。在课堂上人人争当一名小老师。
(前置性作业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准备进行小组探索和合作强有力的保证。)
课堂上我先利用课件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接着让学生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前置性作业的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师巡视指导:能想出一种方法的太棒了,如果能再想出其他方法就更厉害了!对学生进行肯定同时加深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骄傲情绪的滋生)。
交流后小组展示:由小组代表发言说出自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并说明每一步得到的是什么。
(我提议:如果哪名同学讲的方法大家听明白了可以给他以掌声鼓励。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能激起学生的信心)
展示小组结论的学生讲得更加起劲了,下面的学生好比评委,认真地倾听台上每名学生的发言,课堂上也不断地传来自发的掌声。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竟然出乎意料地想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10×8=80(人)(表示1个方阵有多少人?)80×3=240(人)(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 10×3=30(人)(表示3个方阵一横排有多少人?)30×8=240(人)(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综合算式:10×3×8=240(人)方法三: 8×3=24(人)(表示3个方阵一竖排有多少人?)24×10=240(人)(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8×3×10=240(人)
一堂课一直都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结束了,老师起的作用只是“穿针引线”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都喜欢站在多媒体大屏幕前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解,展现自己。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对发言正确的同学都以掌声肯定,这比老师的一句“你真棒”更甜蜜。如有谁发言不正确,同学们就会及时得进行纠正,展现自己的细心和认真。教师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引发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小组间的竞争和小组的团队意识竟然在本节课上都有体现。充分说明了“生本课堂”很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很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很值得继续实践下去。当然,在本节课上,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一直都很沉默,他们不善于表达,而只是倾听。这需要以后在教学上,去不断地锻炼,不断地尝试,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2.生本教学课堂免费 篇二
生本教育是郭思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被不同地区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和认可, 它倡导“以生为本”理念, 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主张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自主学习, 从而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转换角色, 从 “知识的神坛” 上走下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组建起 “学习共同体”, 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 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 暂缓批评, 激励善待学生, 创设一种 “心理自由和安全” 课堂教学环境, 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生本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 它具有四个 “突出” 的特点:突出学生, 突出学习, 突出合作, 突出探究。既关注教师教的方式, 又强调学生学的过程。它倡导 “全面依靠学生”, 教师应是“无为而为”, 处于 “帮学”地位。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 以学定教。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点都应是在学生的发展上。
二、探究提升, 生本生成
1. 合理利用教材, 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 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课堂中要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辅助教学, 导入新课环节的情境创设就是能否调动起学习兴趣, 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 “发现法” 理论, 提出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与发展, 已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成功地运用于课堂。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能第一时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让课堂教学成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
2. 鼓励质疑和思考, 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标》要求数学学习活动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对学” “群学”是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适用于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 《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一课中, 孩子们通过小组动手操作表示出分数, 学生们在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 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发现? 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吗? 让学生小组研讨、学习、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在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合作探究的生本课堂的快乐。在整个过冲中展现了生本课堂的特点。生本课堂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 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 “点火”, 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挥与拓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 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和沟通学会表达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生本理念的指引下, 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地关注学生的需要,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 用心去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点变化, 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 课堂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 “活”力。
3. 方法引领, 自主生本。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 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 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 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 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怎样才能自主学习, 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中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的引领, 让学生将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 一般老师是开始做习题了, 而我却认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 在这里又体现了一种方法的引领。我让学生拿出笔和小组同学圈一圈、画一画性质中与哪些重点词语。你能举例说明吗? 孩子们抓住了 “同时” “相同的”“0 除外”这三个词语, 通过举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运用打下坚实基础。这时教师总结: 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不仅是语文课中的方法, 在数学课中一样可用,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性质、概念、定义、法则等, 同学们在以后的数学学生中要广泛运用呦!
生本课堂的出发点及归宿点都应放在学生的学上, “教”只是实现 “学”的一种服务手段, 因而主张 “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最后实现 “不教而教”的目标。
因此, 高效的生本课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学习有热情, 上课有思考, 探究有方法, 参与有经验。
作为教师, 理性地看待生成, 有效地应对生成, 是我们的追求。面对课堂, 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 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 要用我们的智慧引领生成, 开放地接纳生成, 科学、艺术、有效地应对生成, 我们课堂才能让人看到令人叫绝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才能让人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 才能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的音符。
总之, 生本课堂的探索还在继续, 一线教师的实践还在进行, 相信在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成长的不仅仅是教师, 受益更多的将是学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3.改造课堂教学 构建生本化课堂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本化课堂 情境教学 合作教学
长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确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恭顺、缺乏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性,压制了生命活力。这种教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忽视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生命精神。我们直面现实、反思教学,不断感悟新课标、新理念,得到了一个极深的感触:对于非人性化的“死水一潭”式的课堂教学非“改造”不可!“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破不是目的,建立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生本化课堂,不是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价值,而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责任也更大了。因为生本化课堂的构建是想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一种适合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思路,实现一种教育教学理想。这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阐述的:“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一、生本化课堂的要素及特征
1.内部要素。自从研究性学习、綜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介入,使得原有“课堂教学”这一“铜墙铁壁”式的稳固结构开始松动,出现了“力学结构上的不平衡状态”。事实上,学校教育内部已经逐步孕育着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隐性力量,正是这种隐性力量成为我们今天的“改造力和建构力”。一句话:来自学校内部“改造力和建构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因此,学生是生本化课堂最关键的因素。
2.外部要素。一个尊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发展的“课堂”,不仅有从“新课堂教学”结构外部吸纳“营养”的生命需求,而且还有“新课堂教学”的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的文化环境、社会评价导向、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认可度等都是建构“生本化课堂”重要的外部要素。需要指出的是,这“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对立统一体,只有内外和谐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本化课堂结构时,我们的目的才能实现。
二、生本化课堂教学操作策略
1. 情境教学
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将学生置身于尊重人性和关爱生命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对话方能实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敞开心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体验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坦诚诉说、讲解、演讲。
情境激发式。适当的情境设置会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角色扮演式。教师确定问题,学生进入情境、然后结合阅读内容,学生个性化理解、分析角色,再由学生表演,最后结合文本进行评论。当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运用它。
自由阅读式。在自由阅读课上,学生可将喜爱的书带来阅读。教师也可以从图书馆借来一些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看的书。寂静中有着对文学的饥渴,有着对哲理的沉思,没有压力,兴趣浓厚。大量自由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甚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者有的为了了解人物故事而去阅读的,有的带着问题与思考去阅读的。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了新信息,培养了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加了文学底蕴,并且在班上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好风气。
创新设计式。比如说根据一幅“山体滑坡”图让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练习、生成、探究、交流、创造,通过这样的一组探究活动所得到的“排比句”才会具有鲜活个性的“生命作品”。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进行特定情境中的排比句设计教学。
首先,多媒体按一定的速度播放无声动画(学生甲)旁白:校门口,地面上有一个显眼的塑料袋,里面充满空气,上面还粘着厚厚一层灰尘,离它不远的路边立着一个垃圾箱。学生乙旁白:一个系着红领巾的男生走过来,也许是足球爱好者,上去一记“射门”将塑料袋飞上了半空。学生丙接着尖叫说:“好”!学生丁旁白:这时一个背略有点驼的老太太走过来,此时,恰好塑料袋轻轻地飘落在她的眼前,老太太艰苦地弯下腰拾起扔进路边的垃圾箱里……
然后,将上述的动画改为由学生进行现场表演(这就是教学内容“环境保护”前提下的排比句创造练习的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学对事件中的三个人物:男生、女生和老太太分别用排比句予以描述,再将自己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表达自己创设的排比句所表达的含义,让学生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获得。
最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交流”发言,发言时要将排比句的最亮点向大家讲清楚,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对此点评——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不同的感受体验中创设了一种真切的、和谐的、富有激情的情境,带着一种兴奋的、高潮的心情在思考、在学习,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震撼力,体会到求知所带来的快乐。
2.合作教学
作为教育资源,学生是一种具有再生性的活性资源。这一资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都有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都有着隐含科学思维的内存,都有着为新的学习所准备的、被人忽视的、强大的基础”。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个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课堂教学的新情景、学生的生命活力就会显现。正是由于整合理论的科学性、针对性的有力支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自主合作学习”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人的、多人的”,一个小的群体对儿童个体来说,就是一个雏形小社会。正是由于这个小社会的存在,儿童才得以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这些固有资源,在师本教育体系下,所谓的这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资源都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而在生本教育体系下,这些资源才被开发出来。
如对有关“苏东坡”的诗词教学时,可以让合作学习小组的各成员进行如下分工:查找作者简介的,收集本诗词产生背景的,查找作者主要作品的,查找专家学者对该诗词评论的,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背景并且综合各个成员对该诗词理解的意见进行评析的等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活动为主线的新学习方式之中”。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较高境界。自主,着重在于学生的主动、独立、选择;合作,是课堂走向生本化需要营造的一种教与学的融合;探究,是突现学生主体智慧的有效途径。沿着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去不断实践,实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在动态生成中张扬。
4.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程: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 ▲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 ▲引而不发的地方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v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v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v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v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v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v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颂扬伟大母爱,增进学生与老师、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尊敬老师和父母、孝敬长辈的意识,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临城县第一小学开展了以“感谢母亲,感恩亲情”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教育学生利用实际行动向母亲献上最特别的节日礼物:比如给妈妈做一顿饭、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揉揉肩、洗洗脚等,体会母亲或长辈对自己的艰辛付出;送妈妈一张贺卡、给妈妈一个拥抱、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妈妈大声说一句“妈妈,我爱您!”,并把活动后的感受以书信形式写给妈妈。
本次教育活动,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要感恩母亲、关爱母亲,还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接受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付出,学会给予,懂得孝顺,懂得体谅长辈的良苦用心,培养了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5.课堂教学中实践生本 篇五
“352”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为自学、展示、反馈三个阶段,通过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也分为三个阶段,但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不同,第一课时课前自学的内容是: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生字新词;通过网络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课中以检查自学,深化自学为主要任务,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深入地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旁边做好批注。下面具体来谈第二课时。
一、课前自学,是走进生本课堂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生本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课前自学”就是这一方法论的实践。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为学生走进生本课堂作好准备。课前自学的内容是: 1.个人自学:读懂了什么(读后感悟)? 从哪里读出来的(走进文中)? 是怎么读懂的(思考历程)? 想到了什么(思绪飞扬)?2.小组通过交流个人自学的成果,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统一到一个问题上来,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继续交流提高。
二、小组交流,让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小组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所有合作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开展的。没有小组,就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没有小组交流,即使教师提问时努力照顾全体,对于大班额,也难以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以《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课前我布置小组通过交流读书收获,并通过交流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读懂了什么,从哪里,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开始小组交流、分工,做好展示的准备;小组展示后,全班同学先小组交流一分钟做好评价补充的准备;在抓点提升时,要求每个小组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交流自己的体会„„小组交流,给了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落到了实处。
三、小组展示,让课堂成为生命狂欢的舞台
小组汇报是学生非常喜爱的环节。每当到了小组汇报的时候,每个小组都跃跃欲试,小组展示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会事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定展示的小组,只是不告诉学生。小组展示要求组内成员合理分工,每个同学都要发言;组内成员要互相帮助,当一个同学的汇报出现了“卡壳”或遗漏,其他同学要提醒或补充;小组展示时要求声音洪亮,让全班同学都听得清楚、明白;小组展示完毕还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在小组展示中迅速成长,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语文内涵的小小“演说家”。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时一个小组有这样精彩的展示。生:我们组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感受到青年人看鱼非常认真。生:我们组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感受到他看鱼专心、忘我。
生:我们组从:“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从这句话中感受到青年人画鱼一丝不苟。生:我还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这些词语读出青年人画的鱼非常逼真。
四、抓住重点语句,实现了生本课堂的高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生本”,也要“高效”。我想:课前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全班同学充分实现着以生为本,那么抓点导学实现的生本课堂的高效。教师抓的这个“点”,是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学习达不到的“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既是工具性的点,也是人文性的点;是语文教师带着“语文意识”抓住的“语文点”。
五、反馈练习,通过一拖一阅读或写作由课内走向课外
6.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篇六
第一次参加网络教研,是在暑假。全新的教研模式,全新的教学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参加工作也已经十三个年头了。回想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前面的十三年竟然茫茫然一片空白的感觉。只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说法还清晰可见。我不禁感慨:教学十几年原来只是在重复教书匠的工作,并没有自己的思考。也难怪没有多少可以反思的地方。病休的时间,自己仿佛一切归零。这几年教育教学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个文化倾向的变化,语文教学也是瞬间风起云涌,变化莫测。这次一出山,就参加了如此规模的网络研修,着实让我充实了一把。
从暑假到现在我们的大型培训已经两次。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耳熟能详。看着专家的学术介绍,观看一节又一节的观摩课,后来又参加的磨课活动,都让我对语文教学的观念和方向进行思考。我也给自己重新定位:我天资愚钝,对专家的讲解和分析只能做到浅尝辄止,对于名师的理解和感悟只能做到学习和膜拜。但是谦虚的去学习和勇敢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却是我能够做的。虽然研修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次研修总结中,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浅悟,包括在实践中做的尝试,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归纳一番。为了以后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最终是为了造福学生。
一“生本高效”理念的理解:
理念的引领在各行各业都是起到启明灯的作用。因为教学纷繁复杂,时间长了往往走进误区或者迷魂阵。从最早的应试教育到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整个改革的过程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阵势,不免有走进误区的环节。这次课改的基本理念“生本高效”就是那颗闪耀的启明灯。
看了好多专家的讲解,难免感觉理论高度让人望尘靡及。我请教了身边的优秀同事,我们一起教研的时候,理解这个生本高效,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本。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个人,人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学生的什么为本?我听了耿老师的课,期中她在讲古文《伯牙绝弦》的时候,就很好的贯彻了以生为本。古文距离孩子的现实生活较远,她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伯牙是什么样的人,古人对这篇文章的后续记录。充分以学生的学情为本。其次尊重学生的人文需要。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鼓励声中长大。自信背后却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他们需要被肯定,需要被重视。耿老师对每一个发言的孩子都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一种肯定,同时为他们学习方面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以生为本之二的表现:以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学习的心理需求为本。诸如:你回答声音非常响亮,感情投入会更好!你真是老师的知音,能够用心思考很难得!这样的评价背后是一种至真至美的尊重和期望。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灵活掌握为本。以往的语文学习,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有一种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感觉。但是现在的生本高效,摒除了学用分离的尴尬局面。现在的语文课堂,讲解方法的环节非常多,孩子们最后的小练笔都是这种学以致用体现。这就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容量非常大,这种大并不是内容多么纷繁,而是需要孩子们听说读写的内容都压缩在一堂课里。还是拿耿老师的古文《伯牙绝弦》来参悟。耿老师上课伊始直入重点:预习课文后回答: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他们怎么认识的?课题是什么意思?几个重点问题直接带领孩子们进入课文。层层递进是为了快读把握重点,继而朗读课文,学习古文的用词精妙和语言运用。后面的环节更加紧凑,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古文的方法:借助拼音和注释。对于没有注释的重点词语,耿老师设计了“联系上下文,对比理解,朗读体会”的方法。孩子们层层深入的理解古文,朗读的时候更加投入和积极了。整个课堂特别紧凑,围绕这篇不足一百字的短文,耿老师完美的体现了高效。因为高效就是举一反三,今后再遇到古文,就用这种方法,反复朗读理解,查阅资料理解,把握重点词语理解等方式方法体会文章的精华内涵。
高效课堂就是举一反三的课堂,就是方法和技巧的层层递进的课堂。孩子们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教师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教。透过课文这个文章的精华版,仿佛打开了一扇探索中华语言文字魅力,人文情怀的窗户,其中的绚烂只有通过生本高效的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实现。二生本高效的几点尝试
学以致用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一开始我也不自信,不敢尝试。通过反复听课,和同事们研修,我逐渐开始尝试在生本高效中感悟到的教学理念。虽然很生涩,但是我相信不管尝试的是成功还是失败,总归是我自己的体验。
一)生本高效的备课是一种生活
记得很多年以前听过窦桂梅特级校长的一堂说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一篇课文我只需要十分钟准备,但是备这节课我需要一辈子。真正的以生为本的备课,就是让老师能够把备课真的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是个变化的个体,他们每天在接触什么,在想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我们老师做成人的时间太长了,已经忘记了我们曾经童年的需要。备课是需要从文本走向生活,从生活再次走进文本,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生本,教学也就自然能够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现高效。
在备课中,我尝试着走进生活。才发现孩子们最丰富的是什么,他们最缺乏的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会启而不发,为什么有时候他们会高高举手之后,又很失望的放下?以我现在从教的一篇课文《清澈的湖水》为例。这篇课文看似是在写风景,其实是在渲染主人公小洁看到那么美的风景后,能够自觉爱护环境的一篇教育性文章。这篇课文在语文的知识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景色,进行景色的描写。在写人物的时候,需要掌握动词描写,能够把人物写活。而在人文教育即思想方面,需要体会小洁那种思想纠结的过程,体会那种人景合一的美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能够在一堂课里融会贯通,层层深入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和课堂上先做渲染,并且了解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提前做些准备。
于是,我给孩子们搜集了好多风景的图画,并且在学习其他课文的时候注意搜索描写风景的好词语好句子。同时,我跟踪着值日生干值日干了一个星期。在他们干值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注意自己都做了哪些动作,同时体会:当你看到污秽的地面逐渐干净是什么感觉?你看到扔废纸破坏环境的同学的行为,你是什么心理想法?孩子们都纷纷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上课的时候,我结合孩子们的实际引导这样的问题:优美的环境是大自然神奇的创造,更是人们用心的爱护,文中的主人公小洁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很唐突,但是当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会的时候,他们仿佛就是小洁,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自然而然能够说出真实的境况。这就是备课既生活,生活就是备课的一点体会。
以生为本,首先能够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才有可能还原本来的需求,本来的能力,继而激发更高的能力。二)生本高效的教学是一种领悟
那天,我连着上了两节语文课,孩子们学的非常认真,我也很投入。下课铃一打,我仿佛卸下千斤重担。回到办公室我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生本高效的课堂真累啊。我们可爱的同事说:“生本高效不是老师累,是学生累吧。”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说出了我们在实践摸索中的真实感受。高效,意味着高度集中的精力,高度集中的效率,高度集中的智慧。课堂是个看似平静,实则是知识风起云涌的地方。在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更要用智慧去驾驭和引领。四十分钟的时间,实在是一项繁重的劳动。
我们二年级的作文教学已经开始,虽然是小练笔的方式,但是两极分化永远是规律。悟性很高的学生已经开始写比较成型的小作文了。这样教师必须在引导写作文的时候,两头兼顾。既要拉扯还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又要引领写的比较成型的学生。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理念,在二年级的学生中要实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不放松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都在渗透写作的基本理念:用心观察,积极积累,勇敢思考。有一次,我走在校园的走廊发现一片很完整的落叶,我忍不住捡起来,心想:很多孩子都从落叶上走过,也不知道扫了多少落叶,但是真正能够用心去观察落叶,通过落叶思考的很少很少。老师要做一个很好的引导,首先就要当一个有心人。于是,我拿着落叶思考了许久。课堂上,我跟同学们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落叶随处可见,我们却忽视了它们。今天我们一起跟落叶对话,看看它都有什么要告诉我们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通过观察落叶的形状,落叶的颜色体会季节的变化。同时,我引导:落叶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封信。它需要有心的小朋友去读懂它。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孩子们说:秋姑娘告诉我们,要多穿衣服。还有的说:秋姑娘很舍不得离开我们,因为它很短暂。这样天真的话,虽然不多,但是多么珍贵啊。这是孩子们的思考,这也是一种用心的领悟。三)生本高效的作业是一种艺术
二年级的孩子开始写话。但是他们的实际情况是掌握的字运用不熟练,很多错字别字,同时他们积累的词语也不够多,更别说生活体验了。针对这个学情,作业布置必须人文,高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总是问自己: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想来想去,无非三点:一常规性的知识方面的作业: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二预习课文,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检验自己的语文能力的运用。三培养思考的习惯,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是尽量不布置书面写的硬性作业。但是孩子们的生字不写是很容易混记的。好在家长们都大力帮忙,在家里想了各种措施。我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侧重于把语文知识运用方面。
生本高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孩子们必须把学习的观念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个观念的转化有赖于这个语文实际运用的帮助。当他们觉得语文就是一种生活,学习就是一种必要的活动时,学习的心态变成我要学,效率也就自然上去了。
我布置过一类作业,投入的唱歌给家长听。那一节语文课简直就跟音乐课差不多。那是今年的第一场雪,我精心搜索了一首歌曲《雪人》:好冷,雪已经积得那么深„„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拼出你我的友情,我的爱因你而生,你出现让我有话要说„„我们在课堂上朗读了歌词,体会了优美词句。当背景音乐播放的时候,孩子们的心瞬间被吸引住了。他们在歌声中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能够投入到文章中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孩子们反复唱着,放佛来到雪的世界,跟雪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创设的美景,语文的文本之美犹如涓涓细流,流进每个人的心扉,啊,太美好了!课后的作业我是这样布置的:投入的唱给把爸爸妈妈听。把你的感受写到书上。这个作业孩子们非常喜欢。
第二天当孩子们说自己的感受的时候,主动思考的习惯从此开始了。还有一次,我布置给孩子们一项作业:要把学过的内容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以致用。给孩子们布置这项作业是因为学习了一篇课文,我们刚接触到一个描写人物内心的方法:感觉描写。对于感觉,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但是当你不留心和自己的感觉对话的时候,很多感觉就这样转瞬即逝。我们俗话叫做灵光乍现,灵感。其实灵感也是可以被训练的。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但是有这样的训练必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形成不可小瞧的良性趋势。孩子们一开始对于这样作业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也难怪,第一次接受的新鲜事物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我在课余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感觉。有一天,我去水房倒水,无意中听到干值日的一群同学在议论纷纷,仔细一听他们在讨论拖把。其中一个男同学说:“这个拖把太细了,拖起地来跟木棍一样。”循着他的声音我找过去,原来是他在拿着一把掉布掉的很厉害的拖把在卖力的拖地。那几根布条在地上来回摆动,可不像拿着跟棍子捅地的嘛?我笑了。跟那个男同学说:“太棒了,你用到了感觉在表达自己的生活。”他愣住了。我跟他解释说:“你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写进小练笔就是感觉描写!”“今天,我干值日。拖把的布都掉的差不多了,我感觉自己拿着一根棍子在拖地。”多好的感觉描写啊,又真实又生动。说完这些,我跟孩子们说了一句我经常在课堂上说的话:“生活处处皆语文!”
7.生本教学课堂免费 篇七
一、挖掘教学要素, 明确教学目的
教材是传递知识的媒介, 是我们实施一线教学的准绳和依据。虽然我们反对照本宣科抽象理论说教,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要全面否定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前, 一方面弄清我们教授的知识, 另一方面要弄清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己知彼, 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针对性, 激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 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我们的合作》时, 我们要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 这样设置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型游戏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合作的快乐, 并学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合作的方法和技巧;2.通过身边合作共赢的实例, 启发和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思想意识。可以让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对身边合作的案例和分析, 比如班级大扫除, 就需要同学们共同合作完成;拔河、接力赛等体育活动也都需要我们通过齐心协力合作而共同完成……这样设置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另一方面让知识呈现更契合学生的发展区。这样同学们就能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 循着灵动的案例或问题启发进行深入探索, 进而从整体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二、结合生活实践, 完成灵动教学
邓小平说过:实践出真知。知识需要经过实践体验才能完成到能力的迁移。小学生抽象思维尚不完善, 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我们要通过生活实践体验来让学生通过灵活的情境体验完成对生活常识和道德培养的认知。比如, 我们在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时, 如果我们让同学们罗列家乡的风土人情, 那么小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阅历, 可能就无法进行完整的介绍。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以直观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家乡, 学习课件资料中对家长风土人情的表达技巧。然后我们可以带领同学们去实地参观和体验。然后让孩子们常识以“导游”的角度, 给其他同学们分享“家乡的风光”。如此设置, 不但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 更让同学们在实际体验中领略家乡的魅力, 然后仿照课件表达技巧,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树木和名胜古迹等进行描述和讲解的技巧, 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 有效唤起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活动都是要大家合作完成的, 所以, 我们要活跃课堂气氛, 鼓励大家能相互帮助, 相互合作, 生成团队凝聚力。
三、通过开放课题, 驱动综合探索
《品德与社会》是学习生活常识和道德素养的课, 而这其中的内容非常广泛, 可以说包罗万象。所以我们的教材不可能体现到方方面面, 它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需要我们以此为蓝本设置开放性课题, 驱动学生深入到综合探索和实践中来, 如此才能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完成理论到技能的迁移和转化。比如, 在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 我们就不能武断地说塑料不好因为它不能降解, 给环境带来污染;也不能单纯地说塑料好, 它给我们带来方便。因为事物都存在矛盾的两面, 具体到这个综合性问题,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周边的社区进行调查, 并作出调查报告。这样同学们深入人群中, 让不同身份的人, 说一说塑料的用处和如何减轻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的看法。最后, 我们再经过筛选和讨论分析, 总结出客观的观点。这样一来, 同学们就在整个综合课题体验中, 掌握了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本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构建的几点分析与探索。总而言之, 课堂的核心是学生, 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全面了解教学内容,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 吸引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来完成知识生成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认知, 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成功 (教育) , 2012.10.
8.提高教学艺术,打造生本课堂 篇八
一、“爱”是教学艺术的精髓
如今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自由、愉快的学习,教师就要把知识像太阳一样撒向每一个孩子,在他们心目中切实建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使他们感悟到教师像妈妈一样“慈爱”,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表现出异常积极地学习热情。
二、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巧妙地引入与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了适时提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随机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能拼出怎样的图形?②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什么?③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巧妙地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语言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课堂上师生双边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教师艺术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是一种唤醒和激励。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教师先有规律地拍打节奏,然后让学生模仿一起拍掌。然后老师问:“我们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的节奏拍的,如果一直拍下去,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学生说:“要拍无数次。”老师又问:“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学生说:“是无限的。”接着又问:“你们如果拍5分钟,次数会怎么样?”答:“是‘有限的’。”直观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亲身感知“循环”“无限”“有限”等概念。
四、评价语言是课堂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是对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激励。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当学生发言显得十分紧张时,可以说:“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当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发表不同的想法时,可以说:“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谢谢你!”当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时,可以说:“你的思维很独特,很有创造性!”而对回答不出来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说“叫了你真后悔““真笨”等贬义语言,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别着急,谁能帮助他”,如此的评价语言真切感人,学生深受鼓舞,在师生之间搭起了一座座情感的桥梁。
五、教学的方式既要形式多样,更要生态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必须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生学习需要在充满艺术性的“生态课堂”中生长发展。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5厘米、1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学生列出了(5×5+5×10+10×5)×2,5×10×4+5×5×2两种解法时,教师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准备下个环节。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可以这样算,列式是5×5×10。”“错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叫起来:“你那样是求体积了!”“没弄错!也能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学生大声争辩。“你能说说理由吗?”教师沉默了一会儿说话了。“行。”他画了一个图形,指手画脚地说,“一个侧面面积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他的列式很有新意。”教师带头为他鼓掌。
课堂上出现了非预设的生成,创新的火花瞬时点燃,让人始料不及。这时教师给予了学生时间和等待,并作出了充分肯定,学生才有了再次学习的激情。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对而言,教师的教学设计则是静态的,真正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的智慧。
另外,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些,教学的方法可以丰富些,作业布置具有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都可以让你的课堂增添艺术性。
9.生本课堂 怎样在教学中实施 篇九
在开始生本教学研究中,我发现这样几点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第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有的老师觉得:课上,交给学生问题,学生准备,再交流,也是先学,答案是否定的,生本教育中所谓“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思考,也就是自己学,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胸有成竹,有备而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先学的舞台。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一二年级不适合做生本,也是错误的认识,也许有老师要问: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小,能养成这个习惯吗?我想:生本教育模式从入学开始,养成习惯,才更有发展潜力,试问若是中年级或是高年级凭空做起,不是一样从零开始,而且半路杀出的学习方法难道是对一二年级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所以,生本绝不是中高年级的事情。无论路有多迷茫,我们还是竭尽全力寻找着回家的路,以生为本是方向,比起漫无目标的走,当然容易的多。
第二点,前置性作业布置。在各类观摩课,常态课上,常看到老师设置的前置性作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前置性作业是任务性作业极少,腾出时间给孩子大量阅读,预习。有的老师要问,大量查找资料,我们都是做过的,不见其效,其实,以往我们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搜集的资料,在生本课堂上是要求学生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汇报给同学。大家都知道,要与人交流是需要思考的,尤其是将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首先,他要吸收这段文字,还要通过逻辑思维使句子完整通顺、讲得生动。课前,学生大阅读、课上大交流,久而久之,语文能力不是无形就在提高吗?要比我们逐字逐句的帮助他咀嚼,消化吸收,来的不是自然和有效吗?
前置性作业设计是要动脑的,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低入”。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真正的“低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
第三点,生本教学中的大阅读。难怪我们的教育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我们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样的教学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啊!束缚,束缚,还是束缚。束缚中包涵了对教师能力,对学生能力。
暂不说阅读教学策略,单是阅读一个字眼,就让我们联想起,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人。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
马克思、爱因斯坦、卓别林、毕加索、、卢森堡、基辛格、摩根、巴菲特……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占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不胜枚举。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
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所以,我们应该向生本语文教学以大阅读为核心看齐,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的。
第四点,小组评价。大家都在努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课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交流,这里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交给小组最恰当,如:晏子使楚一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围绕晏子的第一次反驳过程,结合前置性作业,抓住描写晏子动作和语言的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夸父追日的找到夸父想法神奇感动你的句子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一定要有一个对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评价的具体评价方式。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但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好学,善于思考,还要形成生生互评,组组互评,更要有具体的评价结果。
10.生本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十
3月20日上午,中心学校本部部分教师在常务副校长丰同志的带领下,走进了xx小学的教室。“中学老师来听我们小学的课,真是新鲜事!”一时间,xx小学的师生们都以惊奇地目光打量着这些客人……
原来,这是中心学校为稳步推进生本课堂研究,在中小学之间开展的一次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研讨、共同提高的教学研究活动。
今春全县教育工作暨升本教育推进会召开后,XX镇积极行动,争取主动,创新举措,大步推进,迎来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推进“生本教育”的`春天!
高度统一思想,明晰工作思路。3月8日,该镇中心学校召开了全镇教育工作暨生本教育推进会,中心学校校长陈永辉在会议上强调:生本教育研究是今年乃至近几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在思想方面,要求全镇所有学校按照生本教育“五个模块”的研究框架整体推进,统一思想;加强学习,武装思想;放下一切后顾之忧,解放思想。其次,在行动方面,要求各校要以大力开展“生本课堂”研究为突破口,精心构建出较为科学实用的,操作性强的学科教学模式;抓住关键环节,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中心教研组及各校要主动作为,推动生本课堂的深入研究。第三,在保障方面,尽快拿出生本教育研究学校及教师个人的考核评价机制,重奖在生本教育研究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学校及教师个人。他要求,生本德育研究要与生本活动研究相结合,生本管理研究要与生本服务研究相结合,在生本教育研究方面,全镇上下联动,学校前勤与后勤整体推进,管理与服务同时跟进,让学校因“生本”而充满活力,以“生本”促进发展。
实施名师引领,导航定位定标。3月8日上午,全镇共展示了七节(中学四节,小学三节)生本课堂教学观摩课,所有观摩课均由镇内名师讲授,全镇150余名教职工参与了学习。在全镇生本教育研究推进会上,两位名师就“我们怎么研究生本”“我是怎么运用生本理念上好一节课的”两个主题做了讲座,一是从学校层面讲行动研究的过程,二是从操作层面讲模式的构建,生动的课例,深刻的讲座,给在场的管理者和教师做了指导,让大家学有方法,做有目标。
辐射交流协作,借鉴启迪提高。一是镇中镇小相互交流。近两周内,镇中分语数学科组织学习交流团队,到镇小参与听课,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二是镇小带动村小。在生本课堂研究方面,镇小起步早,尤其是近年来,中心教研组组织镇小骨干团队边研究边总结,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中心教研组适时将各学科模式及操作要领推广给各村小,供村小借鉴引用,同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形成特色。
11.“生本课堂”中的文言文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生本课堂 文言文 预习 研讨 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16-01
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学生学习文言文正需要自己多动手、多动嘴、多动脑,采用这种“生本课堂”教学方法正是保证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帮助我们把夸美纽斯的少教多学、轻松愉悦的理想变成现实,实现文言文的高效教学。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本人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剥夺了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权利,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有必要首先深化理解“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对于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重新设计教学行为,抓好课前充分预习、课堂研讨学习、课后复习巩固三个环节。
1 课前预习
“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文言文课堂,是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所能掌握的资源,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针对文言文教材较为浅、显、易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课文对于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为了在小组内、在全班面前一显身手,无论是功底较好的学生,还是相对的差生,都绞尽脑汁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虽然有的同学写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译文,在小组交流的时候,不时的爆发出一阵阵愉悦的笑声,但在这在笑声中,理解有错的同学却记住了正确的解释。课前预习要结合小组合作,在同伴的激发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参与空间。当组内成员相互质疑、解疑后,大家能自觉的完善自己的预习笔记,并由组长把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汇总,交给老师,全班共同探讨解决。探究、思考与记忆就在这样令人兴奋的氛围中进行着,他们在一点一点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2 课堂研讨学习
新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还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价值定位。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只能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我的“生本课堂”用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教学:预习—— 小组交流—— 展示—— 大组交流—— 教师点拨—— 总结提升(或随堂检测)。运用这样的基本模式,课堂就从一言堂变为百家争鸣。在讲授《屈原列传》时,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主旨,学生就屈原的忠贞是否值得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有的同学认为《渔父》中的老叟就是另一个屈原,还有同学提到了管仲、韩信,认为满身的才华,没必要在楚国“吊死”,完全可以找到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政治主張的君主,大展拳脚施展抱负,楚国的百姓是百姓,天下的百姓亦是百姓,屈原过于狭隘,只在乎本国百姓的疾苦,心中没有天下苍生。还有的支持他的忠君爱国,即使连遭厄运,矢志不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节气”,得到了整个民族的赞赏,端午为例。当原本枯燥的、令人昏昏欲睡的文言文课堂,变成学生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精彩迭现、学生踊跃发言的舞台;当学生从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探索时;当学生自发的把课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意无意地纵横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当然,此时教师还需围绕教学目标,作一定的引导和指导,需要注意适时、适地地留出空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布白”正是生本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
3 课后巩固
文言文教学的作业布置,往往是:熟读成诵,默写课文,翻译课文,解释加点的字词,积累文中各种语言活用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再有就是对课文文意的探究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等。其结果是导致了有些学生耗费时间,做无用功,有些学生来不及完成,只能疲于奔命,而每天堆积如山的作业批改也让教师苦不堪言。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让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作业起到应有的效果呢?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作业,然后互相解答,小组内交换批改,督查。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自设的作业,同时又学习了他设的作业,量上增多了,但质却没有降下,反而成倍增长了。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激情,主动复习所学内容,研读课本,还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作业只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方式,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任何人都会厌倦。所以,我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权力下放给组长,组长设计复习方式及内容,不定期地找学生到办公室背诵、默写,定期举行知识竞答活动等,这样,让学生体会到了“寓教于乐”,更加有学习热情,而老师也可尽情地享受着事半功倍的喜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得到落实,以生本激扬生命,让教育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2.生本教学课堂免费 篇十二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 往往只注重教学的组织及步骤是否优化, 学生心理及生理负荷是否适合, 教法和学法是否符合规律, 而忽略了素质型课堂教学所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本义。因此, 体育课教学评价的视角应该从审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一、关注教学本质———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关注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而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前提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发展学生的潜力。
(1) 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起点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 承认学生和成人一样拥有尊严和人格, 而且神圣不可侵犯, 要尊重并呵护学生, 保护好他们敏感甚至脆弱的精神和心理。事实上,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他们。当一个孩子反复练习一个动作却不得要领时, 需要的不是一句责骂, 而是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亲切的手把手的指导!
(2) 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 但在体育课堂上却很难真正兑现。体育课常常是活跃分子表演的舞台, 而其他人往往沦为旁观者。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全面的视角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活动中, 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3) 关注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无法替代的, 这种差异性正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选择, 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而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并采取多元的、动态的评价方式来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 鼓励冒尖, 但也要允许落后, 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的过程。
二、关注教学形态———主体的共生
叶澜教授说过:“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 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 师生、生生关系, 正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 重塑师生关系。在我校的一项调查中发现, 相比其他学科, 体育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淡薄。一方面是“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教师不愿放下“身段”与学生作平等交流, 另一方面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课缺乏师生互动导致教学模式化, 呆板枯燥,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自身角色, 重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 独创课堂教学。创设宽松、愉快、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 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传统的军体化、三段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抹杀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需要创设“能放则放、放而不乱、放得开收得拢、严而不死”的宽松、愉快、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3) 释放学生灵性。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体育课堂上, 老师应该为拥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搭建与之适应的学习平台, 要允许有多种且适合不同特点的学习方式存在, 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开放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关注, 更被老师加以充分利用, 使其成为课题教学的资源和动力。老师唤醒并激活了学生被埋没的灵性, 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 获取快乐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三、关注教学动力———状态的激发
当教师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时, 必将着力寻找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 从而找到他们学习的动力之源。
(1) 兴趣的发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研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方式方法, 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智力开发的体育活动如跳绳、健美操、橡皮筋、抓手指游戏、换物赛跑等, 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采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如导学式教学、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并体验合作所带来的无限快乐。
(2) 内驱力的形成。兴趣是激活体育课堂的源泉, 但它的层次较浅, 持久性低, 教师更应关注真正的、更具价值的课堂学习动力, 将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因为课堂教学评价如果没有体现出对主体学习状态的刺激或者相应的反馈, 那么就不能达到真正的评价作用。
(3) 课堂外的延伸。体育课堂教学如果终于课堂, 学习的目的如果仅限于课堂, 那么课堂就不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生的。只有当课堂的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得意志品质、人格和心理的锤炼, 从而感悟生活, 发展经验, 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系统时, 学习的动力就能真正持久下去。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时,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否延伸到课堂以外。
四、关注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的开拓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只在“课堂”上学习的人, 最终是要学生成为在生活、工作中的自主学习者。因此, 对教育资源的定位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上。
(1)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新课程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要目中有人, 心中有生, 善于结构教材并重建教材。
(2) 学习与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情境理论是否关注课堂情景下的学习, 重点是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的情景化内容, 中心问题是创建“实习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他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实习场”,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所进行的实践, 是与今后校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是一致的。
13.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本 篇十三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生在校学习面貌。
老师们说,应试教育、考点思维,把学生引入题海,最后是厌学者成群,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且发展到中考的考场上也睡倒了一大片(题目做不出来,而学校又要求不能提前交卷)。
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三本教论”:师本教育、本本教育、考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形成“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对学生,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而对老师,教育主管部门大谈“有效教学”,主要看老师灌输了多少知识点,灌输的方式怎样巧妙,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怎样。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生本教育如甘霖款款而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惰于激情的时刻,她让焦头烂额的教师们镇定下来,有了明确具体实践导向,她让困于“三本”环境中的孩子们看到了曙光与希望。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和方法科学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和效率以及成功实施生本教育都具很大的帮助。
在我校尝试生本教育学后,看到七年级的生本实验语文课《木兰诗》《再别康桥》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热烈、巨大的阅读量,强烈的激情,可以说,一堂课,比得上平时几周所及的阅读和感悟。学生从中吸收了最丰富的营养。在课堂的原生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只是兴高采烈地活动。此刻他们没有想到回答问题,没有想到做作业考试,没有刻意的竞争,没有我要从中吸取什么的指令。
我们试想:在你吃饭的时候,美味盘餐,兴致勃勃,谁也不会想,这一块吃下去要吸取维生素和蛋白质多少。吃得越高兴,无意吸收就越好。读书也是这样,学生们读诗经,读徐志摩,读朱自清,读李清照,读李商隐,读白居易,说着古往今来的,和他们自己的情感,每一阵笑声都饶有那个年龄段的深意,每一个发言又都沾带着书卷气和正义感。他们没有刻意地在积累,在形成语感——因而自然有获得考试制胜的法宝——大自然就是那样地眷顾我们,把享受美味和营养结合在一起,把阅读的情致和语文素养的生发结合在一起,越不刻意,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达到丰富和深刻的极致,越是成为生命成长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全优语文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学后教,教少学多,成就了全优语文课堂教学。
全优语文课堂模式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先学后教”。它是全优课堂的重要基础,承载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任。我校七年级的生本实验语文课先确定了古诗文的生本实验课,像《黔之驴》《观刈麦》等,我们实践了导学案,用她来落实先学后教,教少学多。导学案是落实先学后教的物质基础,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自我学习的程序链,是合作探究方向盘,是展示交流的指南针,是当堂达标的目标地。“先学后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从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是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既然可以先学,那么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不是意味着不要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教师确定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因此,语文课堂该走向生本。
生本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无数成功的生本实验表明,郭教授的理论与实践是带有拯救性质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如何走向生本呢?
(1)语文课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习准备;
2、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展示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
3、课后的追根究底和生活实践„„这样,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2)给语文教师四点建议:文本解读走向生本,内容选择走向生本,教学过程走向生本,反馈评价走向生本。同时再送几条切实可操作的教学举措: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甚至不设计作业。
(3)生本教育在频考下的对策:生本教育在频考下只要用“二八开”原则,八分生本教育,二分生本备考,身处师本、考本的环境里,不得已在实施“二八开”原则’,这样,学生更爱学了,优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困生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实践中认识到生本教育确实符合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实上,“满堂灌”的课好上,实施生本教育没那么容易掌控,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改革评价制度、频考制度。让生本教育在荆楚沃土上生根发芽茁长成长。
生本课堂的惊喜
经过上半年的学习与讨论,我校确定了生本在我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暑假过后,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虽然生本理念在转化为生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曾经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和质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本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
首先,学生不再据泥于教者对教材理解的设定,而是通过先自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以前我们在学习涉及把握人物形象的课文时,往往会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言语、心理活动等来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先学后教”的生本教学观要求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所能获得的信息、资料,形成各自独立观点,再把这些可能还不成熟的观点放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使这些观点更趋理性;最后再将这些有理有据、相对成熟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这种思维的碰撞就经常会产生美丽的思想火花。
如分析《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的“王母”形象时,传统课堂一般都会抓住“闯”“狠狠一推”“拽”“划”等动作描写来引导学生得出“王母是个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人”的结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唯一且理所当然的,但在生本课堂中,学生却给了我不一样的答案。在进行全班交流时,我班杨俊所在的小组就由杨俊为代表给出“王母是个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人”的结论。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我也愣住了。班长田霖颖首先站起来说:“王母那么坏,把自己外孙女的两个孩子,也就是她的重外孙女‘狠狠一推’,难道她还是好人?”杨俊小组里的司徒立刻站起来答到:“王母是一个执法者,天廷也确实有神人不可以结婚的规定,王母没有因为织女是她的外孙女而网开一面,为什么我们不能说王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呢?”双方同学激烈地争辩使课堂气氛立即热闹起来。连我也忘情于这种氛围,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起叶圣陶为什么将王母写得那么坏,他为什么又将传说中牛郎偷织女衣服的那一段情节给省掉。我们甚至很自然地谈论了文学作品如何引导社会进步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小学课文可以学得这么深入,也没想到孩子们懂得这么多。
其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再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更具开放性、发散性。
孔子在《论语》中针对教学有这样一句简炼而经典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俗一点解释这句话就是:不到他(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一理念似乎和生本教学观中的“以学定教”暗合,以学生的状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把握教学的层次。这一原理使一切预设的教学流程设计都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学习内容和重点都是学生定下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不给学生以方向和框架,我在语文阅读课上实施生本的过程中就基本上分为大致这样四个步骤:字词句段,文章内容,我的收获,我的疑问。学生在最后一个环节——“我的疑问”中常常会出现传统教学中不会出现的很多稀奇古怪但又令人惊喜的内容。
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古诗,全班交流进行到“我的疑问”这一环节时,我班陈步诠同学就提出:“我觉得诗中的半亩方塘不一定就只指人的心智,还可以指中国的官场,那么源头活水也就不是指书本里的知识了,而是指源源不断地招进清廉的公务员,只有源源不断地招进这样的公务员,才能保持官场的清正廉明。”我立即表示支持,于是又有同学站起来说:“那么,这半亩方塘也可以指我们的学校,只有不断地招收高素质的老师,我们学校的教学才能保持高水平。”我惊喜: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么?我因势利导,留了一道课后作业:以《观塘有感》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半亩方塘比喻义的看法。结果同学们写出来的想法异彩纷呈:有把方塘比喻成公司的,有把方塘比喻成医院的。学生能够由古及今、由书本知识及现实社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再次,“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并敢于去质疑权威。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不求短期的高分,而着眼于学生长完的发展。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蹲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即使他们有时提出的观点难免不全面、不完善,我们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你对他们的“半调子”观点给予耐心,他们终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学生基于自己课前的预习、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课上介绍了青海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介绍了平原地区的柳树的生长繁殖情况,进而反应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和生存不易,最后很自然地引导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要学习这株柳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正当我在开心地认为又一篇课文被我轻松地“教”完时,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吴子虚同学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点疑问,刚才有同学说青海高原的人洗菜的水用来洗脚,洗脚的水用来喂猪,可见那里水太少了。可是那里怎么会有水电站的呢?你看‘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他的这个疑问一提出来,同学们就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显而易见,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株柳树生长的具体位置: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李博文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株柳树不就不神奇啦,它肯定有的是水!”又有同学站起来说:“因为有水,附近肯定还有其它树。”同学们像炸开了锅,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看来作者陈忠实不怎么‘忠实’啊。”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笑着对吴子虚同学说:“你读书真仔细,可以说是有了重大发现,‘读书贵能疑,疑能生教义’就是这个意思。”转而又对大家说:“如果陈忠实为了反映柳树的这种精神而刻意夸大环境的恶劣的话,这肯定是不对的。但凡事要讲证据,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李家峡水电站还有其它树的证据。”过了几天,同学们果然给我找来了几张网上“百度”而来的李家峡水电站长着其它树的图片。同学们的这种质疑权威的精神不是很可贵么?
生本课堂充份地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据泥于传统课堂中老师所设定教案的条条框框,而使其思维具有了主动性与发散性。学生与教者教材的关系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更多的是主动的探求,甚至是质疑。虽然生本课堂才推行短短一个学期,但这样的例子已经可以信手拈来、不胜枚举。
【生本教学课堂免费】推荐阅读:
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8-14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08-21
生本写作课堂教学模式10-05
课堂教学中实践生本10-09
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06-09
关于生本课堂11-20
我的生本课堂与总结09-24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模式初探09-12
黄堡镇中心学校加快生本课堂改革实施方案06-18
构建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