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

2025-01-3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2篇)

1.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 篇一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七子之歌》的欣赏、思考,形成一种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运用、展望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台湾问题的展望分析、《台湾,我的兄弟》等歌曲及诗词的欣赏,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遭到时代的抛弃。2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语文课文有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篇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运用。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七子之歌·台湾》。问:同学们,台湾为何至今不能回归祖国?而“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又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二)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关 1 于香港问题由来。由网络屏幕显示香港行政区地图。学生回答后网络平台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

2、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三)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让学生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然后播放邓小平关于谈香港问题的视频并思考: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他又强调必须坚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2)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3)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五)“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关于香港、澳门的回归。

播放新闻联播关于《香港回归及中央政府如何帮助其度过难关》影视剪辑和澳门回归插图,2、学生结合影片、插图和教材回答香港、澳门的回归历程: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及意义

请学生思考:(1)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顺利回归?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2)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1)由学生讨论、回答后可简单总结为: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2)在学生归纳后,教师整理如下:港澳——结束了列强的占领,开创了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为解决国 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六)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展示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图片及经贸往来的官方文字资料,让同学感受台湾回归的美好前景,坚定台湾必归的信念。

然后与时政热点结合设问:“请你谈谈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回答:有利条件:

1、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政府;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4、两岸血肉相连的民族感情、日益频繁、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因素:

1、台独势力的破坏;

2、国际上某些大国的干涉; 活动3【活动】课堂小结与实践运用

1、展示本课的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再回顾一次。

2、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活动4【作业】课外作业

完成《台湾问题解决方案征集意见表》

2.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 篇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秦的统一评价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B.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C.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D.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汉初刘邦分封诸侯,建立了不少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到汉武帝时却要“削藩”,根本原因是

A.诸侯王国发起叛乱

B.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C.诸侯王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D.国家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

3.仔细观察某朝代疆域图。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

A.秦朝 东南

C.西汉 东南

B.秦朝 新疆 D.西汉 新疆

4.若你穿越到498年的北魏时,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年轻的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

5.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下列言论体现他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下图所反映的行政制度的建立者是

A.宋太祖

C.明太祖

B.元世祖 D.清太宗

7.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军机处

C.市舶司

B.宣政院 D.北庭都护府

8.“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中国古代这种官制的变化发生在 A.明成祖时期

C.雍正帝时期

B.明太祖时期 D.乾隆帝时期

9.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赐予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 ②赐予五世**“**喇嘛”的封号 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④设立驻藏大臣,同**和**共同管理西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10.乾隆皇帝派兵平定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的时候,曾得到了维吾尔等族人民的积极支持。此事最能说明

A.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心愿和要求 B.维吾尔族人民爱好和平C.维吾尔族人民不愿意逃离家园 D.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解放

B.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D.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C.开国大典举行

12.李明去河北承德围场旅游,当地导游介绍围场的全称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体现了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3.如图所示钱币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A.西藏和平解放 C.澳门回归祖国

B.香港回归祖国 D.中共十五大召开

14.小宁在复习时整理了一张知识卡片,根据卡片内容,标题应该是

A.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C.外交领域的成就

B.“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5.2017年台商在沪投资企业新增494家,累计达到12372家,吸引合同台资392亿美元,779家台企入驻上海自贸区,注册资本超过16亿美元。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两岸直接通航通商

D.海基会和海协会的领导人进行互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8分)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2分)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2分)(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2分)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4分)

17.(20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材料一中,“六王”的出现与历史上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2分)“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4分)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2分)材料三 “城头城头擂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3)以上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史实,请问这两次分离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材料四 195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将解放台湾作为新中国1950年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有关攻台作战的战费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3月,中央军鉴于对台作战的装备物资 需要量非常大,海空军的准备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决定将攻台作战的时间推迟到1951年。

材料五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4)阅读材料四和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在基本方针上有何创新?(2分)

材料六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

——十九大报告

(5)依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4分)

18.(17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族交响、统一乐章 中国篇】

材料一 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我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材料二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邓小平

【联邦合唱 美国篇】

材料三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 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提到“独特的模式”指什么?(2分)这种“模式”除了台湾外,还适用于我国哪些地区?(4分)

(3)材料三中“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什么?(2分)材料四中使双方“纽带绷紧”的焦点问题是什么?(2分)这一焦点问题的解决对美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意义?(2分)【学史明智 感悟篇】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关系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答案】(1)分封制。(2分)战争。(2分)

(2)张骞通西域。(2分)汉朝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答出一点即可,2分)(3)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2分)

(4)北魏孝文帝。(2分)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统治。(意思相近即可,2分)(5)战争;友好交往;人口迁徙;改革。(答出两点即可,4分)

17.【答案】(1)分封制。(2分)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2分)

(2)秦朝:郡县制。(2分)元朝:行省制。(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3)第一次: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2分)第二次:1946—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败退台湾。(2分)(4)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2分)

(5)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平统一,一国两 制”方针的制定;港澳成功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4分)18.【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2)“一国两制”。(2分)香港,澳门。(4分)

(3)联邦制国家。(2分)焦点问题:奴隶制的废存。(2分)意义:奴隶制的废除,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意思相近即可,2分)

上一篇:街道国资办总结计划下一篇:论城市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