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笑初中优秀作文

2024-09-01

课堂小笑初中优秀作文(精选5篇)

1.课堂小笑初中优秀作文 篇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作文教学不受重视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在一朝一夕, 故必须通过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系统的锻炼。然而纵观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 由于受到各类考试的压力, 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甚至有些学校并没有专门设置语文作文课。语文教师也普遍认为抓牢基础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就可以将语文成绩提高, 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这虽然强调了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教学的重要性, 但在初中语文考试中, 作文的分数比例大概是三分之一, 而这一百分比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将不断升高。作文更能考察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同时考察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还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时事的关注和了解, 从而评判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作文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兴趣不高

无论是平时作文练习还是考场作文, 我们都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始终提不起兴趣, 甚至存在着抵触心理, 常常会产生“谈作文色变”的现象, 面对作文题目束手无策, 很难提笔, 对于教师设置的作文内容也不感兴趣。这其实和教师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 细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教师往往用两课时的时间来完成, 第一课时设置作文题目, 简单分析后便要求学生开写, 第二课时进行作文讲评, 对学生已完成的作文进行评分, 并选一些优秀文章来朗读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死板、缺乏新意, 学生很难对课堂产生新鲜感和兴趣, 而教师只顾自己单方面传达教学内容, 却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让作文课变得枯燥、缺乏活力, 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 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作文一方面讲究对语言文字的有效应用, 另一方面则考察学生的对生活经历的感悟与把握, 要求学生调动生活经验, 用文字反应社会现实, 弘扬社会美德。然而, 初中生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面临着考试与学习的巨大压力, 经常生活在家与学校的两点一线中, 社会经验就相对较少, 缺少生活情感体验, 也就很难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自己的感想与见解。而语文作文教学又对这方面的要求较为薄弱, 教师在设置作文题目时常常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去出一些深奥或者说是晦涩难懂的题目, 脱离现实生活实际, 为了出题而出题, 缺乏探究与思考, 让学生陷入写作的误区, 其作文水平很难在这种锻炼中得到提升。

二、如何构建初中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一) 重视作文

作文在引起社会和学校的普遍重视后才能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安排。目前的作文教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这需要教师和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巩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作文课的开展方面做到严谨且合理。在作文课的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精心安排, 如何安排可由整个语文教学小组共同讨论, 集思广益, 设计合理的作文题目, 或者同其他学科一样, 进行走班听课, 相互学习。教师也应当更努力地进行作文教学, 无论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还是批改时, 都要尽心尽力, 努力去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在有效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二) 创新作文教学模式

现阶段的初中教育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上都在讲求创新与改革, 作文作为语文课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需要创新。学生往往对作文课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存在着抵触心理, 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 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改进与创新。例如, 在课堂组织模式中,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让小组针对教师所设置的作文题目进行讨论, 或者由各小组轮流进行题目的设置, 在写作完毕后, 由小组成员或者各小组之间相互评判, 认真修改,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美文推荐, 让学生自己选出其认为较好的文章在班级内分享。这样的组织形式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踊跃发言, 表达自己的看法, 也一改往日沉闷的课堂气氛, 且小组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 让学生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 走进生活

作文来源于生活, 如果缺乏生活经验, 那作文就丢失了真实性这一特点, 作文教学也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故语文教师应当将生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在课堂内外组织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作文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 利用活动课时间举办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双方学生派出代表, 分别搜集材料、写演讲稿,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激烈的辩论可以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在辩论结束后让学生以辩论会为主题, 写一篇生动的纪实文章, 让学生能够在亲身感受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另外,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社区, 去感受社会上的冷暖, 参与社会活动, 不断积累经验, 也为写作积累真实的素材。

语文作文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使之成为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此外, 通过有效的写作指导可以让学生通过作文练习抒发情感, 同时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作文教学, 语文教育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家曙.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8) .

[2]王沛.“读·悟·写”一体化教学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 2011 (17) .

[3]周燕.作文就是生活——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札记[J].中学语文, 2011 (10) .

[4]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9) .

[5]余昱.用人生的真实书写真实的人生——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 .

[6]冯祖建.真情实感写人生——如何克服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J].考试周刊, 2009 (23) .

2.课堂小笑初中优秀作文 篇二

一、目标建构:学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 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 分析研究, 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公众报告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二、写作指导:落实注意事项

1. 重点技巧

根据调查的目的, 把调查内容写清楚。如果是调查某一件事, 就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写出来;如果是调查某一问题, 就把涉及这个问题“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写清楚。

调查报告重在展示客观事实, 也可作必要的分析。

2. 布置作业

(1) 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2) 宁海县**村新农村建设可行性报告。

(3) 宁海县**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4) 写一份**新农村的游记。

三、课堂写作与交流提升

1. 去伪存真。

材料中往往真与假相混杂。调查对象有的可能由于记忆不准, 张冠李戴, 无意中弄错事实;有的可能凭道听途说, 反映的情况不够真实;有的可能由于有思想顾虑, 谈的情况有不真实的成分, 等等。分析调查材料时, 要剔除一切虚假的东西。

2. 去粗取精。

就是去掉次要的、不典型的材料, 筛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筛选出的材料应丰富多样, “点”“面”结合, 能写入调查报告。

3. 分类整理。

对典型材料的分类整理, 可以用文字, 也可以用表格, 必要时还要作出统计。

4. 得出客观的结论。

分析调查材料的过程, 是逐渐揭示这些材料的本质意义, 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5. 修改誊写 (或打成电子稿)

没有鲜活新事, 就没有鲜活报道。不关注生活, 也就失去了生活之源。在调查报告的作文实践中,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交流, 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本村面积、人口、人均产值、民俗民风等基本情况, 经济状况和村委班子、环境卫生、医保教育、衣食住行、老幼安排等现状, 以及管理政策及对待外来民工的举措等, 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 真切地感受农村的变化。这就让学生接受、感受、掌握了一定的材料, 解决了学生“没东西可写”的问题。

其次, 调查报告的作文教学实践开放了学生习作的“情”。中学生情感本来就丰富, 他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加之在调查报告的书写中, 老师极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 不说空话、套话, 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 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 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这样一来, 学生由原先对自己所在的家乡、村庄的了解仅仅限于非常表面、非常肤浅或者说是非常抽象的阶段, 现在通过调查, 对家乡的印象由感性变为数据等具体的概念了, 了解得越多, 感受也就越深刻, 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和需要也就越强。

3.课堂小笑初中优秀作文 篇三

一、“信息沟”与“信息沟”活动的定义

所谓“信息沟”指的是交际各方之间存在的信息差异, 即一方已知并需要传递的, 而另一方未知但希望获取的信息。“信息沟”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双方交流信息只有在存在着信息差异, 一方想知道信息而另一方愿传递给他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信息沟”活动, 是指明显含有“信息沟”元素的一系列语言练习活动, 参与各方需要完成一件共同的任务, 但被给予不同的信息, 他们必须通过互相交流, 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 最终达到双方的信息对等, 从而完成这项共同任务。

二、“信息沟”与“信息沟”活动的措施

众所周知, 优化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制造“信息沟”来活跃我们的外语交际教学的课堂。而课堂语言对于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含有“信息沟”活动的课堂语言更是为英语教学添上了美丽的一笔。

1.教师提问增加参考性问题

在课堂互动中体现信息沟, 教师不能使用展示性提问, 即那些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 教师应在课堂互动中增加“参考性提问”。例如, 笔者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 进行自我介绍时进行逆向反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他们立即活跃起来, 有的想问你的故乡, 有的想问你的爱好, 有的想打探你的隐私, 不知不觉中, 任务完成得很好。

2.学生回答, 强调真实内容

设计了含有“信息沟”的参考性问题之后, 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要求就要强调其真实性。而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 比如, 笔者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me?”有些人回答:“Where do you come from?”“Who is your favoritebasketball player?”“How old are you?”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做好表率作用, 给了他们真实的回答。

3.在语言呈现中加入“信息沟”元素

在呈现新知识时, 要恰当运用信息沟原理, 如教“Naturaldisasters”这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发了不同内容的表格, 表格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类, 一是地点, 二是时间, 三是自然灾害, 但是每张表格的内容都不完整, 有的缺时间, 有的缺地点, 有的缺自然灾害名称, 而且每一组的表格缺漏信息都不完全相同, 需要大家一起交流才能完成表格。笔者不停地提问, 有知道信息的学生不断的回答, 大家的表格内容不断地更新, 最终达到全班学生都是一张完全相同的表格。这里恰当地运用了“信息沟”原理。

4.在语言练习中设置信息沟活动

笔者结合所用的牛津教材介绍一些“信息沟”活动的种类及运用实践。

(1) 借助感官设置“信息沟”活动。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很好地利用诸多感觉形式来制造“信息沟”, 开展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讲英语、用英语,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生水果词汇时, 为了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情景, 笔者事先可以把这些水果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 然后请一个学生把手伸进去, 并借助“What’sin thebag?”来发问, 这样利用触觉, 学生自然而然地学到了新单词, 又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借助画图的“信息沟”运用。运用画图制造“信息沟”, 就是设置一个教学情景, 只呈现图画的一部分画面, 让学生猜测图画画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例如, 教师事先把一张大象的图片用几张纸条盖住, 不让学生知道画的是什么, 然后教师抽去遮住大象尾部的一张纸条, 让学生判断画的是什么。教师问学生, “Guess! What’s this?”学生如果猜:“Is it acow?”教师说:“No, it’snot. ”接着再从后边抽出一张纸条, 使大象的后腿轮廓露出来, 让学生继续猜, 猜不准的话, 将纸条再抽掉一条, 使图画外露部分更大一些, 便于学生辨别。在猜测活动中, 引导更多的学生讲英语, 运用所学语言, 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3) 借助动作设置“信息沟”活动。动作“信息沟”就是通过人的体态语言 (bodylanguage) 制造信息。其特点是简单易行, 不需要其他教具辅助。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利用动作创设教学情景, 制造“信息沟”, 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活动, 运用所学语言。例如, 教师做一个看电视的动作:用两个食指在面前画一个方框, 再用拇指点方框的下方, 然后双眼看着这个方框并问学生, “Go to the livingroom...”学生就会想到“Watch TV”这个动作。这样, 师生之间就有了“信息沟”, 他们想要知道教师在干什么, 就要开口讲英语, 与教师交流信息, 弥补“信息沟”。

(4) 猜谜“信息沟”活动。该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在猜谜过程中, 交际一方通过猜测获取另一方的信息, 填补交际双方的信息差, 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如, 在学习“Who is she/he?”“She/He is...”的句子时, 教师可以班里学生为例先进行描述, “He’sshort, he has big eyes...Who is he?”学生猜:“He’s ...”如果学生没有猜中, 教师可继续描述:“Helikessports...”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描述, 互相猜,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创设“信息沟”。

5.布置探究作业拓展“信息沟”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我们常在课堂上进行“信息沟”活动, 但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往往容易忽略“信息沟”的创设。我们应该摈弃以前课外作业简单抄抄写写的模式, 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或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含有“信息沟”的作业, 从而帮助学生加强获取、处理、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信息沟”与“信息沟”活动的成效

1.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态度的变化

笔者发现,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学生越来越愿意开口说英语了, 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增加, 对英语不再有抵触情绪, 而是怀有饱满的学习态度, 以较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乐于用英语和教师沟通交流, 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的变化

有几个学生平时不喜欢英语, 在英语课上无所事事, 对英语了无兴趣,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他们在态度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乐于参与小组的英语讨论活动,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 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课文复述和单词接龙等活动中扮演了越来越积极的角色, 成绩也越来越好。

3.学生英语口语成绩的变化

这个学期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表现在: (1) 学生在平时能用英语跟老师打招呼以及做简单的实际交流了。 (2) 学生说英语的流利度变高了, 大多数学生在说英语的时候不再出现“嗯”“啊”的中文语气词了。 (3) 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甚至可以用好几种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意图了。 (4) 学生的英语语法也有大的进步, 不再出现以前说英语时那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了。

4.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的变化

研究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各方面得到进步的同时, 教师的自身素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1) 英语口语交际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点体现在含有“信息沟”的教师设问和追问等交际上。

(2) 业务水平得到大力的夯实和巩固。在行动过程中, 教师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填补自己的业务水平, 这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是个提高的过程。

(3) 在教学手段方面, 笔者会恰当运用“信息沟”教学法,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满腔热忱的师爱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论与启示

“信息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和突出教学重点, 有利于减轻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下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为英语教学注入活力。教师应该大胆地采用“信息沟”活动进行教学创新, 真正培养一批“敢说、愿说、会说”英语的学习者,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1) “信息沟”活动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是可行的, 对教学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沟”是社会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因而要使交际性原则得到有效贯彻, 在外语教学中就应重视“信息沟”的作用。

(2) 此外, 学生还学会了关注别人的信息, 也就是学会了关心别人, 情感目标得以体现, 学生的兴趣上来了, 成绩更是得到相应的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师生的感情, 帮助改善师生关系。

(3) “信息沟”的使用与研究还促使教师本人口语的提高以及思想认识的提升, 是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自我素养完善的一个较佳渠道。

4.课堂小笑初中优秀作文 篇四

一、采取有效点评,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学习进入到初中阶段,内容难度逐渐有所提升,一些比较专业的软件也开始出现在学生们的视野当中。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早,自然对于很多办公软件的使用已经相当熟练了。但是,对于一些未曾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讲,这些内容的难度就是相当之大的。这个状况难免造成一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动力不足。这时,教师便可以考虑加入课堂点评。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设计应用文档”中,学生们开始接触了word这一重要的办公软件。很多学生对于这个软件的认识只是文字录入,于是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于是,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提前做好的电子杂志,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对杂志中的各个部分进行点评。通过我的点评,学生们看到了这个软件的强大功能,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点评的运用,不仅仅发生在指出学生们的知识运用错误时,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加入一些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与课堂表现进行积极向上的评价,则可以为学生们的学习增加信心,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多方点评,提高反思能力

课堂点评不只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们同样可以参与。由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开展的课堂点评方式,我们称之为多方点评。它的优势在于,点评不仅局限于教师一人的观点。加入了学生们的视角之后,点评内容将会变得更加多元化,点评意见所给予学生们的启发也会更多。不断增加课堂教学当中的思维可能性,对于激活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来讲十分有利。在这个过程当中,参加点评的学生与被点评的学生,都会得到很好的思维拓展。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的编码”中,学生们将要学习二进制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与学生们平日里已经习惯了的计数方法差异很大。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引起关注并参与思考,我在课程导入阶段运用了多方点评方法。我先问学生:“11是几?”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是11,也有学生考虑到信息技术的特殊领域,回答出了其他不同答案。随后,我将常用的十进制规则告诉学生:逢十进一,进一当十。那么,十六进制呢?六十进制呢?二进制呢?在学生们的交互回答中,二进制的计数规则便得出了。

在开展多方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们沿着各方评价的思维方向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们能够养成善于在不同思想方式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的习惯,长此以往,这将会成为学生们的一个思维方向,即遇到问题并给出答案之后,还能够自己寻找其他的路径进行更多的探究或验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思,反思的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是十分重要的。

三、运用实践点评,鼓励开展创新

针对实践内容进行点评,是非常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点评方式。在实践点评当中,教师无需设计点评亮点,只要重点关注学生们的操作环节,针对做得好的或是有所欠缺的部分进行点评即可。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获取信息”教学中,学生们学习了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但是,在观察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时,很多学生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对于关键字的选择不甚熟练。对于待搜索的内容,往往是将该内容的标题全部键入搜索栏,得出的结果,往往范围过窄。于是我及时对这个问题进行点评,告诉学生选择目标内容中的重点词进行搜索,结果会丰富很多。

5.精彩初中数学课堂探析 篇五

一、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坡度, 一般知识点, 集体过关, 而其中蕴涵的难点, 自然给优等生挑战。如已知直线y=kx+b经过点 (9, 0) 和点 (24, 20) , 求k, b的值。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它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并巩固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方法。教学时可把原题拓展, 设计成有层次的题组。如个人问题、同伴问题、小组问题、班级问题 (内容略) 。

这样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堂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的问题, 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二、搞活教材

数学新课程实施的途径和主阵地是数学课堂教学。

(一) 导课

导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 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1) 导课要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地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在课堂教学导课时, 教师态度、语言和蔼可亲, 并把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 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圣地般而流连忘返。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 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学生听到这里, 就会有了探索的方向。

(2) 导课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 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

例如, 讲“角”时, 引入趣味知识: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 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而精确的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丹顶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44′8″!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44′8″!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愉悦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 唤起了学习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导课要有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 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 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 讲“圆”这一章时, 教师可这样引入: (略) 这种导课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有根有据、实事求是, 而且要选准内容, 不宜经常用, 否则就不灵了。

(二) 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数学课堂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

(1) 发问时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随时都可发问, 但只有在最佳时机的发问效果最好,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发问时机呢?就是当学生处于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 口预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集中, 思维激活, 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 取得良效。

(2) 发问对象。教师提问, 虽然每次直接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 但必须照顾到学生整体。一般情况下可以先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 同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暗示差生注意听, 等中等学生答个差不多时, 再请优秀学生补充。切忌先点人后提问, 更不要问优秀生、忽视中等生、冷落差等生, 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 多数人陪坐”的现象。

(3) 发问语态。教师发问时的语气和态度非常重要, 如“你以为如何?”“你同意吗?”“你能告诉我吗?”必要时可将提问延伸一次, 以引入“缓冲区”, 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如何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点鼓励和期待, 如“不错”“太棒了”“很好”“有进步”“不要慌, 慢慢来”。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上一篇:交通事故与工伤赔偿下一篇:办公室打字员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