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教学反思(共18篇)(共18篇)
1.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篇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新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欣赏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在参与中鉴赏,在参与中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结合欣赏古琴曲介绍有关古琴的知识,并围绕古琴曲和古琴文化,适当拓展到其他古代乐曲和民族乐器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古琴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我采用“边听、边讲、边看”的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感受古代文人情致和人文精神内涵,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课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安排设计等方面比较合理,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老师点拨适时到位,多媒体使用背景的选配都恰到好处,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辅助了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拓展性学习的内容注意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生的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表现,说明这节课的基本目的已达到。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功能,学生音乐情绪调动得不够好,讲的还是比较多,引导启发学生总结较少。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平淡、无味”尤其是较长的音乐,大多难以坚持下去,以后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甚至请校内外古琴爱好者现场表演,力求把古琴这堂课上的生动活泼,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篇二
一、运用联想, 情感移植
联想是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基础。“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今夜听雨, 明朝卖花, 是时间上的接近联想;“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由漫天的飞雪联想到怒放的梨花, 这种相似联想更能激起情感的体验;“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由眼前夜雨羁旅想到昔日与亲人共剪西窗雨夜清谈, 是对比联想;“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从池塘联想到知识, 进而联想到一个人要想有渊博的知识必须有源头活水, 需要不断地学习, 这是关系联想。不同的联想可以收集到不同的材料, 为多角度领会诗歌的内涵提供帮助。例如, 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利用相似联想可以想象亲人去世后, 回家后依然习惯地寻觅, 或看见亲人在某个地方说话、谈笑, 觉醒之后内心的那份冷清、凄惨;利用接近联想可以想象大雁飞过, 却是去年的旧相识, 进而产生对比联想, 大雁可以北归, 自己却守着满地憔悴的残菊无心去摘, 不免又利用关系联想, 想象此刻一定又勾起了词人万般情愁:深爱的丈夫永远地不在了, 往日所有的甜蜜敲击着自己残破的心, 从早到晚, 夜夜难眠, 茕居凄惶, 不免酸楚凄婉。学生设身处境, 深刻体悟, 大大提高了鉴赏的能力。
二、展开想象, 进入情境
想象是写作与欣赏的核心。只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 才能得到美的享受。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在欣赏中主要运用再造想象, 而在创作中则主要依靠创造想象。
1. 通过再造想象, 将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 在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 才能真正进入诗的意境。
例如, 刘眘虚的《阙题》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构建一幅图画, 就会产生与解释文字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 诗人信步走来, 眼前云雾缭绕, 苍翠的修竹、雨后的竹笋、摇曳的野花和青青的碧草扑面而来, 青溪行不尽, 春色看不完, 溪在眼前缓缓地流, 春在心间潺潺地淌, 时不时地有花瓣漂过来, 一片、二片……阵阵的清风吹来缕缕的花香, 山路的尽头, 在茂密的柳荫下, 斑驳的流影印在一位矍铄的老者身上, 幽静的书堂传来荡气回肠或浅吟低唱的诵读……使人如临其境, 产生美的享受。
2. 在作文时, 通过创造想象, 找到感情的支点, 艺术地再现
事件的场景、情节、人物在某一刻的细腻心理与行为, 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如:2008年四川高考作文以“坚强”为题, 可写的人物、事件很多, 但要真正深刻地表现主题, 就要发挥想象, 进入情境。
“死一般寂静的黑暗, 刻骨的疼痛, 天塌地陷, 无人救援, 每一个人的本能反应都是恐惧和惊惶, 而这个十七岁的小女孩却表现出毅然的镇定和从容, 坚强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 在到处是砖头、瓦砾、碎玻璃的钢筋水泥的缝隙间, 她一步步艰难地爬行, 不时地用一条课桌腿敲打周围, 鼓励同学。一米、两米……一小时、两小时……七十五个小时过去了, 三天三夜啊, 她是坚强的, 爱让她更加坚强。灾难面前, 大地惊悚颤抖, 高山惧怕崩溃, 河流惶恐断流, 而渺小的人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天地间坚挺的站起……”作者深入情境, 发挥想象, 再现了地震时的具体场景, 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联系实际生活经验, 体验共鸣
在语言运用类题型中, 大多选用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经验, 进入情境。如: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了一张便条, 有4处用词不得体, 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 父亲让我登门造访, 未能见面。现馈赠
鲜花一束, 祝早日康复!
小宇6月7日
解题时, 只要我们进入情境, 把自己真的当作“小宇”来看望“余爷爷”, 那么“惊悉”“造访”“馈赠”这些书面语就不会出现, 至于“阁下”这个旧书函中才会出现的词语更是不会使用, 修改也就非常容易了。
四、抓住时代背景、个人遭际深入作品
1. 掌握写作背景。
不同的时代、社会、人事关系构成作品的背景, 直接影响文章内容的基本情调。例2008年全国卷Ⅱ《马缨花》, 文本的写作时间是1962年10月, 文中提到“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也就是1949年, 即新中国解放前夕, 只有深入理解, 细心地感悟, 题中“光与影的对比”“马缨花的寓意”等问题才能得以解答。
2. 抓住作者的情感。
作品抒发的感情都是作家写作的动力, 作家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 所以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尽可能了解作家的有关情况, 诸如身世、经历等, 才能设身处地去领会作家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 从而与作家产生共鸣。
3.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山滑雪;心理障碍;教学效果
On 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 Alpine Skiing Teaching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ZHENG Jin-hui, DU Yun-tao
(Harb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ing, questionnair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 courses of alpine skiing. Our purpose is to help overcome the occurrence of psychological barriers, dissipate the negative states of mind, such as feelings of fright, fear, weariness, inferiority and so on, to help the students achieve a good command of alpine skiing skills, and finally enhanc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for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alpine skiing courses.
【Keywords】 alpine skiing, psychological barrier, teaching
1前言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1〕。心理障碍亦称“精神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变态”,指心理、行为显著偏离正常,以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2〕。心理障碍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它是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它的出现可以使学生表现出态度冷淡、厌倦、胆怯、恐惧、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它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甚至能引起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怠惰、勉强应付学习;不愿努力思考掌握动作要领;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下降、动作变形、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反复出现等。高山滑雪运动是在雪面上进行的运动项目,主要的技术动作有滑降、转弯、停止、跳跃等,该运动是利用山坡的坡度下滑,速度较快,要有效地控制速度,自由地改变方向,调节转弯的大小,动作难度较大、充满挑战性,学生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受伤,而且滑雪课的环境较恶劣,因此学习该项运动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克服高山滑雪课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等,对学生学习与提高滑雪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哈尔滨体育学院滑雪专业07级、08级、09级学生100人,男65人,女35人。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结果分析
3.1.1主观原因
(1)胆怯、恐惧
有63.3%的学生都对滑雪课产生了胆怯、恐惧的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恐惧是一种肌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滑雪课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主要是因为滑雪属于十大高危险项目之一,是运动损伤的高发群体,2008年研究者对392名滑雪者进行调查,受伤率达19.9%,在躯干、上肢、下肢等不同位置都会有损伤〔3〕,因此学生担心滑雪课会受伤,都有一定程度的胆怯和恐惧,表现为忧心忡忡、神经过敏、注意力分散和思维狭窄、记忆力下降、焦虑过高等消极状态。在生理上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冒冷汗。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动作反应迟钝、失调、肌肉僵硬、四肢乏力等现象。
(2)意志品质差
有38.9%的学生意志品质较差,高山滑雪运动的技术难度较大,高山滑雪技术技巧很多,包括直滑降、斜滑降、犁式转弯、平行式转弯技术等,技术动作较复杂,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到动作技术纯熟、规范,必须反复练习。高山滑雪课的环境恶劣,温度较低,会经常出现冻伤等情况。学生意志品质较差,就会表现出不能经受挫折,遇到较难动作时对自己缺乏自信,害怕做错动作,不敢练习,害怕摔倒或发生碰撞,心理产生恐惧感,情绪低落,不愿意练习,不能坚持到底、缺乏顽强、勇敢、持久的拼搏精神。
(3)缺乏学习动机
有25.5%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原因有:第一,上滑雪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运动技能、提高体育教学能力、提高身心素质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家长、为了父母的意愿在学习。第二,对滑雪课的认识比较肤浅,对滑雪知识的掌握有限,对课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深,没有形成良好的意向、兴趣和学习的动能。第三,学习滑雪的动机以及目的欠缺,产生情绪消极,缺乏自信,厌倦学习、逃避上课等现象,有时无故请假、缺席,上课也不愿意主动练习,情绪不高。
(4)焦虑
有25.2%的学生有焦虑的心理状态,焦虑是由于超出自身能力而不能达到目标,不能满足欲望的要求,不能解决各方面因素等所引起的消极心理状态。产生焦虑的原因有:第一,自身方面的原因。学生认识模糊,动机不明,内驱力缺乏,身体素质差,肌肉力量不足;学生性格内向,运动经验缺乏等。第二,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业务水平低,教学能力欠佳,专业基础不扎实,讲解语言表述不佳;练习安排不合理等。第三,教学环境方面的原因,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模式陈旧乏味,缺乏新意,教法不科学,缺乏游戏性、竞争性和趣味性等。心理上的表现为思想负担过重,对自己缺乏自信,害怕做有难度的动作,厌烦上课,悲观、沮丧、过渡紧张。生理方面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四肢发抖、出冷汗、血压升高等。在身体行为方面会表现肌肉僵硬、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下降、动作变形、多余的动作和错误动作反复出现等。
(5)自卑心理
有22.1%的学生具有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4〕。产生的原因有:第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如果他人对某一学生作了较低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低估自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觉得不如人。第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总觉得“我可能学不会”,这种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学习时会过分紧张,不敢练习,限制自己能力的发挥。第三,遇到失败或者挫折后,不能正确对待,未能得到心理调整。一些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练习时就会怕做不好动作被讥笑而产生对滑雪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自暴自弃,思想包袱较重。
3.1.2客观原因
(1)天气、温度等气候因素
选择该因素的学生占53.3%,可见该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哈尔滨周边的滑雪场在冬季雪期刚开始时最高温度是-2℃,风力3-4级,然后逐渐变冷,最低温度在1月-2月份,最低能达到-30℃左右,风力有时能达到7-8级。学生在冬季本身就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更不愿意在寒冷的环境下学习滑雪技能,滑雪课上还要穿上雪鞋和雪板,加起来10kg左右的重量,很费体力,活动量大一些还出汗,皮肤潮湿,温度过低时面部皮肤很容易冻伤。
(2)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法
有40%的学生选择该因素,滑雪教学内容较单一确实是现在滑雪课的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滑雪的教学内容较单一,教材内容缺乏,例如缺少单板滑雪项目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这些项目的教师。冰雪运动是冬季体育的新型运动项目,但是滑雪教学基本上是模式型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与教法缺乏创新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学习兴趣不高,觉得滑雪课单调、枯燥、无趣味,不愿意上滑雪课,在技术动作较难时容易产生心理紧张感、心理焦虑等不良心理障碍。学生对自然环境因素十分担忧。
(3)身体素质差
有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较差,不能适应滑雪课的要求。高山滑雪教学是在寒冷的天气下进行的,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等,滑雪课每次课是1.5小时,在800米的雪道上滑行,大概要滑行8-12次,对学生的体能要求很高,当学生在身体素质不能完成教师要求的技术动作时,或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的心理需要时,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结构复杂时,学生不能正确地模仿、掌握技术要领时,学生就会出现动作变形,失误次数增多,不能完成教师安排的运动量,出现过度疲劳等。
(4)高山滑雪的项目特点
有24.4%的学生觉得是项目特点让自己产生了心理障碍,认为自己不适合该运动。高山滑雪具有与普通平面运动不同的特点,是利用山坡坡度下滑,速度较快,位移的主要动力来自地球引力,滑行者如果不蹬动滑雪板也可以获得下滑的动力。该项目充满挑战性,对身心素质要求较高,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不能控制速度或者滑雪板、雪仗等容易摔倒或者受伤;动作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双脚穿滑雪板在有一定坡度的雪面上滑下来,在山坡上会使学生站不稳、失去重心、不能移动、不会用力、不能转弯、滑行后不能停止、无法控制速度等多种感受,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
(5)教学的进度安排
23.3%的学生认为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在高山滑雪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教学时,有些同学不能在上课时间内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认为学习进度快,还有的同学身体素质差、动作掌握慢,因而产生厌学、烦躁、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另外,上课时教师安排课的密度和练习强度过大,学生感到体力不支,不能完成规定的技术动作,或不能完成滑行的距离,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也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倦等心理障碍。
3.2克服高山滑雪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3.2.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求并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提高滑雪课学习的积极性。
3.2.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采取加强思想教育,帮学生确立纯正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科学地确定课的强度、密度与难度,树立短期的学习目标等方法。动作难度应从小到大,逐渐增加滑雪动作的难度,在不同场地、环境下进行针对性训练;根据情况提高课的运动量、运动负荷、动作要求,有意识设置训练障碍等让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完成训练任务。
3.2.3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动作结构较复杂的高山滑雪技术的学习时间要增加课时,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练习,例如平行式滑行与停止的动作较难掌握,应先分解练习转弯动作与滑行动作,然后再整体练习,保证学习时间在四周以上。要在上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滑雪课录像的教学,增加单板滑雪技术的教学,增加辅助练习的内容等。教法上要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可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练习,适当调整动作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学生自卑的心理。
3.2.4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
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练习内容。要注重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素质的练习。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由于滑雪课时间较短,最好在课后布置练习内容并经常检查。例如俯卧撑、两头起、跳绳、负重练习、加速跑、变速跑、拉伸韧带、滑雪平行式转弯动作、平地六角跳、原地动协点杖跳转等动作的模仿练习,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运动时间、强度以及频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由于高山滑雪课教学存在着各种特殊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心理障碍。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原因有胆怯、恐惧,意志品质差、过度焦虑、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自卑心理等;客观原因有:天气、温度等气候因素,身体素质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法,教学的器材、场地,高山滑雪的项目特点、教学的进度安排等。这些原因使学生对高山滑雪产生厌倦、烦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障碍,这些因素成为学生学习滑雪的阻力,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削弱了滑雪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消极影响。
4.2建议
高山滑雪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是可以克服的,政府部门及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改善高山滑雪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加强滑雪教育人才的引进。在滑雪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地确定课的强度、密度与难度,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避免或及时克服心理障碍在滑雪课中的影响和干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不断提高滑雪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勇.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克服
对策〔J〕.冰雪运动,2007,29(6):38-40.
〔2〕车博文.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9.
〔3〕麻冬梅.黑龙江省大众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调查
研究〔D〕.苏州苏州大,2008:10-11.
〔4〕王海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J〕.教育园地,2010(5):91.
〔5〕鄂亚鹏.体育课心理训练与人际关系的研究及实
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8(3):21.
4.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篇四
这篇课文与元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如出一辙,作者采撷诗句作题,不仅体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还使文章更富有诗情画意。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这首曲中的意境,与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当学生头脑中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之后,再出示课题。
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美景和他有关家乡的哪些童年记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是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我大胆放手,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沉下心去,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并且从文中找出答案,并思考不会的内容,打上问号。之后,全班交流,我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当交流到尾声“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让学生结合前文畅所欲言,学生对其含义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写得很美的文章,不仅要美读,带着与作者同样的感情去读,从字词句段中间充分感受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更应该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感悟之后,我又让学生通读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情出来的。
小桥流水人家景物之美,小桥流水人家中童年趣事之美,小桥流水人家般的表达之美,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如沐春风般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向往。这样的课文,学生喜欢学,我也喜欢教。
5.《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篇五
本文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读了作文之后,觉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回答表达了热爱、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时,再请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领会每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乐于接受,效果很好。
6.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给小金鱼换水,感知有趣的虹吸现象。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产生合作动手尝试的愿望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研课题目标:探索如何运用虹吸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纸杯、吸管、水桶、喷头、软管、小勺、毛巾、金鱼缸等。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水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水,好不好?
师出示装好吸管的纸杯,让幼儿猜测。
师:看,这是什么?(幼儿回答之后出示课件)这是一个装有吸管的纸杯,吸管是弯弯的,一头高,一头低,还有一杯水。老师将这杯水倒进去,你们猜水会不会从吸管里流出来?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猜测并尝试。
师:这里有两个一样的杯子,都装好了吸管。我想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操作,我们一起将一杯水全部倒进去,看看水会不会从吸管里流出来。
教师请一名上前操作,其他幼儿仔细观察。
师:咦,我的水怎么动吸管中流出来了,而小朋友们的水怎么没有流出来?(幼儿猜测,引出水的多少。)
师:原来水要加得多一点,谁才会从吸管中流出来。那么到底要加多少水,才会从吸管里流出来呢?
为幼儿提供一大盆水,自己取水倒水。幼儿自己操作。
师:你们成功了吗?水在什么位置,水流出来了?
小结:原来,想要让水从吸管中流出,我们只要把水加到吸管的最上面,让吸管完全在水里面。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小结:原来一开始,吸管里面都是空气,我们加了水进去之后,水会将吸管里面的空气慢慢地挤出去。当我们把水加到吸管上面的时候,水挤进去的力量就增大,吸管里面的水就会越过弯曲的部分流出去。这是一种虹吸现象。
三、经验迁移:给小金鱼换水。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个虹吸原理,来给我们的小金鱼换水。小金鱼有点不开心,它说它生活的环境有点不舒服,因为水不干净了。它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帮它换上干净的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根管子,上面还装有一个小喷头。我们来想一想,想让水从管子里流出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师:一个人将吸管插入水中,用手固定好。另一人双手拿好喷头,用两个大拇指连续的按压,仔细观察管子里面的水,等到谁从喷头中喷出来的时候,按喷头的小朋友将管子放下去,放得要比鱼缸低,然后将喷头拔掉。固定吸管的小朋友一定要牢牢固定,不能让吸管性水中跑出来。
师:请大家寻找好自己的搭档,去给小金鱼换水吧。(幼儿合作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师:你们给小金鱼换好水了吗?在换水的时候,一定要将管子里面的空气全部排出去,然后,管子出水的那端一定要比在鱼缸里面的管子低,这样,水才会顺着管子流出来。
四、归纳总结,经验拓展。
师:其实虹吸原理的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
边看课件的画面边进行介绍。
我们到生活中再去找找哪些地方也用到虹吸原理的呢?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7.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篇七
51单片机的教学我们用的是现成的实验板,如图1所示的实验板,,芯片用STC90C516RD+,把该板子 用一根usb转串口的导线和电脑相连(如图2所示),既可以下载hex代码,又可以直接给单片机实验板供电。在做项目之前的准备工作是:
1、给开发单片机的电脑安装usb转串口驱动程序;
2、给开发单片机的电脑安装开发软件KeilμVision4 ;
3、给开发单片机的电脑安装hex代码下载软件stc-isp-15xx-v6.68 ;
4、给开发单片机的电脑安装绘制电路的软件Altium Designer 6。
选择这些软件时特别注意使用较新的版本,以适应目前的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win7的兼容性。
教学组织上,在上课之初,已经把学生按照单片机学习规律和学校的学习条件,分为两人一组的项目小组,硬件配置:一个试验箱,两台安装好需要软件的台式win7系统的电脑。两人一组的项目小组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主要还是每人独立完成,遇到困难,相互讨论,合作攻克难关。
本次课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AltiumDesigner 6仿照实验板的电路图设计了单片机最小系统及流水灯应用电路,流水灯应用电路如图3所示。
2 项目要求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色彩斑澜、不断变换样式的霓虹灯。本项目要求用STC90C516RD+单片机已经设计好的硬件电路——8盏不同颜色的LED
灯,模仿大街上的霓虹灯,设计C语言图3流水灯应用电路程序,实现8盏LED灯象行云流水般亮灭闪烁。
任务一:明确流水灯的设计要求:模仿大街上霓虹灯的8盏LED灯我们实际是接在P0口上。我们把任务细化:点亮其中的一盏灯,比如P07口的LED8。
任务二:我们熄灭刚才点亮的这盏灯PO7口的LED8。
任务三:我们依次点亮PO0口的LED1,熄灭PO0口的LED1;点亮PO1口的LED2,熄灭PO0口的LED2……点亮PO7口的LED8,熄灭PO7口的LED8。重复第三个小任务,直到断电。
任务拓展:增加显示花式。显示花式自定义。比如说,实现流水灯从一端显示到另一端,显示到底时,再反过来,从终端显示到开始端。再比如说,还可以调整变化每盏流水灯的亮灭时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请大家把上次课已经完成的流水灯硬件设计——电路原理图打开。
请大家回答:1. 这个电路图中包含哪些模块?
单片机最小系统
复位电路模块
振荡电路模块
电源接口模块
STC90C516的31号引脚接电源正极
单片机应用电路
流水灯应用电路
请大家回答:2. 如何能使发光二极管亮灭?
发光二极管具有二极管的通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发光二极管导通时亮,截止时灭。
请大家回答:3. 如何能使发光二极管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
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已经通过J9这个接插件连接了电源 +5V,已经不能随便控制它了。那么从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看,我们可以通过51单片机STC90C516的P0口给它赋值,使它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高电平时,发光二极管截止,二极管熄灭;低电平时,发光二极管导通,二极管亮。
3 项目实施
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请大家打开KeilμVision4,建立好流水灯的项目,给项目组里添加好C代码文件。现在开始第一个任务,如何设计C语言程序,能使这个灯点亮?请大家一起来看代码,听老师讲解,一起动手做一做。
第一条语句,是一个包含头文件的编译预处理命令。51单片机的头文件完全是依赖于所选用的单片机型号,我们刚才选择了Atmel公司的AT89C51芯片,所以此处对应的头文件可以选择AT89X51.H、AT89X52.H、AT89X55.H等。
第二条语句,定义了两个无符号整型变量,以用于延时for语句变量。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要延时,不延时行不行?
从第三条语句到第9条语句,是main函数。大家仔细观察,main函数中只有一个while(1),这是每一个嵌入式系统必备的死循环,至少需要一个,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多个。在这个while(1)的死循环中,我们点亮LED8。大家注意点亮灯的方式,就是给它对应的单片机I/O口赋值0,点亮灯后,用两个for语句嵌套延时。
最后编译程序,调试程序,直到生成HEX代码。
教师讲解完后,在教室巡视,查看、指导学生熟悉keil软件,编写调试代码。
在每一个项目小组都生成HEX代码后,教师演示指导学生用USB线连上单片机实验板和电脑,打开STC-ISP(V6.68) 这款下载HEX代码的软件,按照软件指示,选择:
单片机型号:STC90C516RD+
串口号:COMx
最高波特率和最低波特率可以选择默认
打开HEX代码
下载
如图5所示。这款HEX代码下载软件也是非常清晰地指示了使用方法,而且还有很多的其它资料可供参考。
下载成功后,大家会看到实验板上的LED8灯亮了。
那么对于任务二,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对于任务三,已经有学生捷足先登了。由于是沿袭了任务一,任务二的思路,所以代码较长。能不能使代码精简呢?试试以下的思路:
延时用一个延时子函数来代替两个for语句的嵌套。
给单片机赋值摒弃按位赋值,取之以按字节赋值。如下所示:
P0=0xfe;
delay(10);
……
在老师的启发指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下,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三。
那么,对于任务拓展,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好多,他们再参照教材和讲义,已经有好几种方案出现,并实践检验是可行的。
4 项目评价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检查,指导,已经对同学们的实践做出了指导和建议性评价,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也给了项目组评价、其他组成员评价。
在项目(分项目)结束时,教师要求做的好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成果,并给予经验分享。由教师给大家作总结性评价,并作纸质版记录。以作为平时成绩。
5 布置作业
两节课的课时结束了,但是这个项目并没有结束。给学生布置作业,以便于巩固今天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利于下节课继续深入做项目。
在学生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任务拓展,并生成HEX代码。把keil所建的工程打包发我邮箱。由于学生没有试验箱,所以不强求下载到实验板上验证。
把今天的课堂按照固定的格式做个小结,交纸质版作业。
摘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检查,指导,对同学们的实践做出了指导和建议性评价,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也给了项目组评价、其他组成员评价。
8.高山流水谢知音 篇八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绝弦》
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传说都是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白牙吊子期》。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地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9.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篇九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教学反思参考1)小桥流水人家
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和热爱.第一,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我自己倾情融入到了课文所描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的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欲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第二,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学生就谈到结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应暂缓展开引导,待到交流尾声,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10.《高山流水志家国》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古琴的历史、有关古琴的典故等古琴方面的知识。
从中体会古琴的音色美、意境美,了解古琴音乐淡雅、朴素的音乐风格,以及古代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高尚品质
【过程与方法】
了解、感受和分辨古琴的三种音色。
认识文字谱和减字谱,并了解减字谱的记法。
【知识与技能】
泛音、散音、按音的演奏方法和勾和挑的基本的演奏技巧。
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乐曲《流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和分辨古琴的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和对减字谱记法的了解。
【难点】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用具
古琴、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分解古代文字“贰保得出丝弦放在木头上,然后用拨子或手弹奏美妙的声音是弹拨乐器。
(二)逐步探知,新课教授
1.听两段音乐辨别乐器。
老师设置问题:这两段分别是什么乐器?能听出来是什么乐曲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第二段是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古琴曲《广陵散》。
2.播放音乐,初步接触泛音
3.感受古琴韵味
(1)老师弹奏古琴旋律,学生哼唱旋律;
(2)播放古琴音乐旋律,学生默唱主题旋律。
老师设置问题: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在大自然中寻找一种景致和这个音色相呼应,你们会想到什么?在这段旋律里我们发现他有什么特殊性?上面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想到很多的景色,比如竹林、山泉等是通过泛音来呈现的,我们看旋律上面有很多小圆圈,泛音的记录就是用旋律上面的圆圈记录的。
(3)老师弹奏古琴旋律。学生观察弹奏泛音时的技巧(右手拨琴,左手压琴,然后轻轻的放掉)。
(4)引出古琴。
①讲解仲尼式古琴的形状: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上有七根琴弦,最早的古琴是五根琴弦,代表宫商角徵羽,周代文王和武王各加了一个弦,所以称之为文武七弦琴。琴上还镶嵌了十三个白点,是十三个徽位,就是十三个音高位置,代表农历十三个月(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
②介绍古琴和贵族、文人、诗人关系密切。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特点,古代文人以不知乐为耻,那么古琴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乐器。四艺中琴棋书画,琴放在首位,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流传了很多的名曲,广陵散和流水就在其中。
4.欣赏《流水》,感受乐曲意境和参与体验其三种音色
(1)讲述俞伯牙与种子期的故事:这个典故最早是出自于《列子访问》,俞伯牙是战国时期很有名的琴家,伯牙善古琴,琴艺高超,那么钟子期善听,志在登高山是指音乐的精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哦哦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分析山泉和湖海之间的规律
老师设置问题:山泉、小溪、江河、湖海这几个有没有规律?音乐中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种形态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他们的规模是从小到大,音乐中他用泛音表现水的这种形态,表现出感觉很远、很飘渺,速度由慢加快再到慢下来,力度由弱到强再到弱,音型那疏散然后又到密集最后也是疏散,表现了流水由慢到水流湍急,最后归于江河湖海的平静。
(3)从速度、力度、音型三个方面聆听音乐。
①聆听音乐,从速度、力度、音型三个方面分析乐曲。
②了解滚拂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有没有一个地方特别激烈?
老师讲解:这是古琴里面非常难的一个技巧,叫滚佛,无名指从高音到低音叫滚,二指由低音向高音佛,无名指和二指连起来演奏就叫滚佛。
③欣赏演奏家的琴艺。
老师引导:不能简单的把流水看作不同形态的水,这个流水应该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去感受其意境深远,这才是我们的追求。
(4)辨别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和技法:
泛音(飘渺,右手拨琴,左手压琴,然后轻轻的放掉),老师弹奏。
散音(浑厚,右手弹琴,左手放在九到十徽的位置),老师弹奏。
按音(婉转,双手配合,右手弹琴,左手在弦上滑动),老师弹奏。
(5)个别学生学奏,老师讲解。
老师引导:气定神闲,弹奏要在音阶当中,散音的音色要非常的刚劲,慢一点,不要太快,按音手要放在琴弦上面,摁实再弹,在四弦的位置上,弹出来的音色很细腻婉转,来回走一走,泛音双手配合,右手拨琴,左手压琴,不用摁实,然后轻轻的放掉,滚佛要像流水一样,再快一点。
学生正确的演奏三种技法。
(三)主题升华,巩固提高
1.欣赏《梅花三弄》,了解三弄和减字谱。
老师设置问题:梅花三弄是指的什么那?三弄是指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三弄是结构的意思,就是三段的意思,他在古琴的三个区域来演奏。
2.讲解古琴乐谱
(1)展示文字谱和减字谱。
文字谱的特点:麻烦,不容易记谱,
减字谱的特点:比较清楚,但是没有节奏。
(2)老师讲解减字谱的演奏方式并示范。
(3)个别学生演奏《彩云追月》。
老师引导:挑七用二指,挑七勾三,又挑七挑六……这个曲子很简单,就是两种记法勾和挑,基本的古琴简单的演奏手法也就是这么演奏
3.欣赏琴歌《蒹葭》
(1)古琴的演奏形式。
老师设置问题:古琴除了独奏,还有什么形式?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还有合奏,特别是琴箫合奏,琴歌,就是自己在弹,自己在唱,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时候夜来人静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
(2)感受歌声与古琴的融合
老师设置问题:有没有觉得这段音乐有古人的味道?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乐曲最可望而不可及的意中人一唱三叹,很有古人的味道,这里恰巧又反映出古琴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古琴向来他是不为娱人,只为自娱,注重内心的自审,所以哪怕是现在也很少有古琴的商业元素,要么就是自己独奏,要么弹给知己听。
(四)课堂小节
本节课我们选择性的欣赏了几首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古琴代表作和体验了古琴基本的弹奏技巧,古琴曲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高雅,意境高远。我们领略了古朴典雅的古琴风范,体会到民族文化、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热爱我国古代音乐、热爱古琴音乐艺术,下课。
11.高山流水遇知音 篇十一
《流水》之曲,聆之尤以滚拂手法奏流水之音最为特出,由沥沥清泉空谷幽音渐至大江大海激荡汹涌,闻者自然惊心。考之曲意,《天闻阁琴谱》有描述曰:
“起手两三段叠弹起手二三两段叠弹,俨然潺缓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起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势,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漩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流水》之曲,现为大众所熟知,大约肇因于此。因如此听来,深者知其深,浅者知其浅。即使毫无古琴经验的听众,依然能知晓此曲是状流水之貌。
但是,如此一来,还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慨么?
一位朋友曾闲谈说:伯牙子期之遇,正因为“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弱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列子·汤问》)。所谓琴为沁,沁为心声,伯牙奏《高山》,必是少人解之。伯牙《奏流水》,定是无人知晓。所以当子期聆之,而道出伯牙之所志。正如《牡丹亭》里杜丽娘柳梦梅梦中初遇,“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假如《高山流水》即如今日之《流水》,天下知音者何止千万。哪里还会有伯牙子期的“知音”神话?
千载之下,想象昔时伯牙奏《高山流水》,子期聆之会心。如元代画家王振鹏所绘《伯牙鼓琴图卷》,二人皆坐于石上,一人抚琴,一人静听。三小童,分捧香炉、书卷、如意。真真是一幅文人幽人图也。哪如现代音乐厅,借助音响散布,而将观众淹没于声浪之海中。
再看宋徽宗《听琴图》,演奏者虽是皇帝,听者亦只是三二人而已。虽然艺术史学者纷纷解读其政治涵义,但知琴之道,知音之说,亦只是在寥寥数子而已。
而且,在《吕氏春秋》里,当伯牙知子期去世后,便“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因此,“知音”之难,不仅在其稀少,而更在于“难再得”。故而有“人琴俱亡”之悲。
根植文化得悟山水
由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这则公案引申的“知音”概念,不仅成为古琴文化的象征,亦是中国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基因之一。因之,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咏、低徊不已。如嵇康《琴赋》云“伯牙挥手,钟期听声”,而岳飞《满江红》则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声声不绝。
古琴虽传世约四千余年,由宫廷、文人至贩夫走卒,莫有不爱之人。但总体而言,仍是阳春白雪之艺术。笔记小说里偶有戏谑,如写一人携琴,至某地弹奏,听者哄然而散,仅有一人听完,且垂泪。奏者以为遇知音。不料一问,听者答道:一抖一抖听起来像弹棉花,故想起已去世的母亲当年弹棉花云云。
不知此则笔记是嘲讽琴者技艺之劣抑或是古琴与一般社会文化之隔阂。——要是如今之《流水》,岂非是皆大欢喜。
古之《高山流水》与今之《流水》,乃有一大变化。其变正在于增入滚拂之流水。据传,此法出自清末和尚张孔山,由他而流布天下。今之弹奏《流水》之琴人,皆是出于此《流水》,或是此派《流水》之变化。
此变化,不仅仅是一首乐曲的变化,更是古琴指法和技巧的变化。因弹奏此《流水》,古之指法不能敷用,张氏创造了更多的技法,因而使其呈现的面貌为之一变。《高山流水》从摹写高山流水之意,转变为描摹高山流水之形。
古琴风格亦为之一变,从言志之高古之调变为愉悦大众的俗世之曲。或者,文人依然能兼顾言志与愉人,但更高级的聆听的耳朵恐怕亦因此丧失。这也是如今现实中喧嚣纷攘的古琴界之象征了。
琴家杨典曾论及《高山流水》可能之变,即从《高山》中看出流水,从《流水》中看出高山。此变即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悟,转于古琴之琴学,而期望未来会有更高级的古琴文化吧。
甲子立冬午夜,坐听《流水》之曲,计有管平湖、顾梅羹、卫仲乐、吴文光、杨典诸版。此时正移现代充电油灯一盏于案头,窗外寒风呼啸如虎,室内暖气乍起。激烈交荡之气氛,恰与这《流水》即兴之音相合。
编辑/林青雨
12.高山流水——中国山水画展 篇十二
展览城市:南京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第2展厅
主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高山流水——中国山水画展》开幕式暨媒体发布会于2014年11月7日在美术馆大厅举行。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先生、参展艺术家代表萧海春先生、策展人陈瑞先生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先生依次发言。何晓佑先生代表校方致欢迎词,他认为山水画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我们割舍不掉的情怀。这个展览重新讨论了高山流水的水墨定义,指出山水画是画学正宗,是中国绘画史的标杆以及国粹。山水画是中国人割舍不了的精神寄托,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向往。本次展览策展人陈瑞先生表示这场展览是南艺美术馆开馆以来举办的第二场水墨画展,是他们自主策划,经过慎重选择之后邀请的九位艺术家参加的展览,他们有信心这次展览不会让大家失望。李小山馆长从水墨艺术在现当代所处的现状上进行阐述,说明了本土艺术面临的问题,以及观赏者对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解说。
本次展览的九名艺术家分别是萧海春、常进、徐龙森、郑力、林海钟、吴可、刘明波、丘挺、徐光聚。他们是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出,一直坚守在中国山水画领域且颇有建树的名家。作为参展艺术家的代表萧海春先生在发言中说道:“我有幸参展,感到十分高兴。山水画号称是中国美术史的代表,是精神的浓缩,其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进入当代,我们的山水画受到了磨难,西学在坚船利炮下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是我们山水画家们的责任,它蕴涵着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有别于其它的水墨画,现代画家继承好山水画这个经典。用自己的笔墨绘出人文思想,以自己的视角去描绘,影响观众得到全新的认识,形成有美丽的思想。”
“高山流水”作为中国山水画中最普遍同时也是最高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代名词。“高山流水——中国山水画展”值得我们去深思,它不是为了宣扬传统至上主义,更不是为了在多样化发展的艺术世界中,评判传统山水画与其他艺术种类孰高孰低,孰优孰劣,而是在当下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面对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应该表现出怎样的面貌。希望这场中国山水画展,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13.《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小桥流水人家》是已故台湾作家谢冰莹的一篇回忆故乡的散文。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文质优美、情景交融,作者用如诗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表达了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优美,语言清新、流畅,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美景图,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的情境中,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思乡之情的,学生通过对《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树雨》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思想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学生在这方面可以将这些表达思乡的方式进行对比,并理解运用积累,以帮助本单元的习作。对家乡的思念、挚爱之情五年级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认识7个生字,能把句子读通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老师准备《小桥流水人家》散文朗诵材料。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前面我们学习了《桂花雨》,作者把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故乡童年时的“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回忆中,下面这篇文章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阅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2、在上课之前老师带大家欣赏一首古诗(范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出自这首古诗(板书:小桥流水人家)。
3、看到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老师带来的图片,跟随作者走进心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感知 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
3、对照课文,再次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桥流水人家的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找一找,并画出)
(三)、研读课文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桥流水人家的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
1、“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颗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1)这段文字中,你从哪些词语中感悟到了什么?(借机解释有关的词语,并正音“唱和”中的“和”。)
学生可能的回答:(从“清澈见底、潺潺地、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粼粼的波纹 ”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家乡的小溪那里的景色很美,作者记忆中的小溪可真美啊,她对这些景色记得这么清楚,又写得这么美,可见她就家乡的流水是那么喜爱。)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作者如果不热爱家乡的这美景,也不会把这小溪流水写的这么美了,字里行间都流露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引读:①是啊,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对家乡的小溪流水还是记忆犹新,每当回忆起来就在头脑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生读)
②多少次梦里回故乡,都会陶醉在家乡那会唱歌的小溪边,驻足仔细地欣赏起来:(请你来读读)多美的景色呀,叫人怎能不喜欢呢?(你也来读读)
③没有一个“喜欢”没有一个“爱”的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那真挚不渝的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如画的美景吧。(生齐读)
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的家乡生活是怎样的?
过渡:这美丽的小溪还给了童年的作者怎样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呢?
3(2)“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无忧无虑的童年真让人怀念啊,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生齐读)小溪唱着歌,流水应和着,孩子们的笑声也应和着,多欢快啊,多快乐啊!(生齐读)透过文字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童年的欢声笑语,看,有的同学嘴角还挂着微笑呢!
过渡:同学们还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作者浓厚的思乡情?
(3)“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引导学生说出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真是美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想到了桥,脑海中就泛起了和桥又关的涟漪:(出示:我的家离小桥很近,„„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野菌。)(指名读,生齐读)
在他乡飘泊的日子里,总能看到茶树,每看一次,就会把心底的记忆叫醒一次:我曾经随着采茶女„„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野菌。(指名读)学生练习说话: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我们间接的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们的家乡也很美,有山有水有茶,你能借助景物来抒发你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吗?(学生交流,师及时指导)
过渡:间接的表达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喜爱思念情,作者也是,写到这里,思想的闸门打开了,奔涌出来的是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思恋,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4)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第四小节,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等一会我们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用发展的思辨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汇报: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4 师:矮小的平房虽简陋,虽潮湿,却无法改变我的对家的真爱。生我养我的老家给了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呢?让我们再来回读前面的这些印在我脑海深处的情景吧。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看那恬淡、闲适的生活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读最后一段:在这比画还美的乡村里,“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四)情感体会:
1、师:小溪、小桥、老宅这些景物是那么普通,可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字,却能感受到它们所富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都显得那么可爱。在作者的表达中,我们能捕捉到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畅谈:热爱家乡,怀念家乡。„„)(板书:热爱家乡,怀念家乡)
2、练习朗读: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带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浓浓的思乡情怀,随着音乐走进这美丽的乡村。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仿写
过渡:作者用清丽淡雅的文字,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风俗图。
我爱我的老家,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流水潺潺 垂柳依依 水鸟歌唱 人们守望相助 那些美好的印象 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我爱我的老家,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是一个()的地方(„„)(„„)(„ „)那些美好的印象 我一辈子不会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动笔画一幅与课文相配的风景图。
4、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家乡美景-------如诗如画
家乡生活---------恬淡、闲适
14.高山大海江河美术教学设计 篇十四
1、认知:认识欣赏自然界高山、大海、江河的雄壮美,学会欣赏评价大师的作品。
2、操作:能够用适合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并能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情感:热爱大自然,培养爱好环境的良好意识。教学重点:
感受高山、大海、江河的雄壮美。理解欣赏大师作品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画家作品中体现的雄壮美。
作业要求:尝试用几句话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并创作一幅有气势的风景画。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绘画工具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高山、大海、江河》 课堂发展:
出示图片《黄河激流》
1、听音乐《高山流水》和《黄河》,模拟指挥家们的动作,感受优美和雄壮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区别。
2、你能够用词语形容刚才听到的那两段音乐给你的感觉吗?(板书:优美、雄壮)
3、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感受。
同时出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和《黄河激流》,哪一幅作品给你优美的感觉;
哪一幅给你雄壮、气势磅礴的感觉?尝试看着画面,想象一下如果你身临其境,听到的声音会是怎样的?
(请学生模拟,或者播放声效)
4、在《黄河激流》这幅作品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水、船、人)
5、为了使课堂更加生动,加入互动环节。请几位学生上台,模仿作品中船夫的姿势。然后在《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声中,把静止的画面运动起来,再现船夫与激流搏斗的场面。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6、采访演员,深化主题:面对如此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你害怕了吗?(勇气)
7、设问:你觉得要战胜这么恶劣的环境,需要的是怎么?(力量)
8、设问:画家杜健为我们展现了黄河上,船夫与激流搏斗的情景。然而他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呢?
(中华民族与外来力量作斗争,体现民族团结合作精神。)这幅作品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船在画面的位置。
作为画面的主角,画家把它摆放在中间偏上的位置,很少作品会这样处理。
如果请你修改一下,你会选择把船放在那个位置呢?(结合多媒体演示,讲解构图方法)
二、《神奈川冲浪》
1、跟《黄河激流》一样,《神奈川冲浪》同样表现的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情景。谁来描述一下画面?
2、作品介绍:
神奈川冲浪》是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生活于西历19世纪前期)的作品。在汹涌澎湃的海浪中,有两条奋进的船只,远远望去是富士山,现出动荡不安、紧张激烈的氛围。
日本重装甲骑兵武士在西历13世纪以少胜多,击败蒙古侵略,也许,正是凭籍于此; 作者通过这一手段来表现人与大自然的抗争,并以此再次象征日本民族的搏击风浪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此画的主题,表现了具有日本特点的阳刚之气的风格特征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民族气节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要这点那这个民族是多么有希望
西元1853年发生米国人佩里黑船叩关,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要求日本开放港口、割让租界,朝野震惊。
日本人惮于西人船坚炮利,更多的日本男人则深刻地感受到变革的重要性。米国舰队停泊在下田,一夜,两个年轻日本武士趁黑偷偷登上了米国的旗舰——两个带刀的武士此行不是为了象北清的义和团那样杀西洋人报国仇,而是为了跟随米国舰队周游世界增长见闻。
此事后来因幕府阻挠而流产,一个小小的**却令舰队司令佩里在日记中对两个异国年轻人的勇敢和胆识赞不绝口,称他们是日本未来的希望,并热情地预言拥有这样年轻人的国家
“前途不知将会是何等的辉煌,命运不知将会有何等的希望。”
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神奈川冲浪》是一幅版画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与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的对比,感受版画的特点
4、设问:你会更喜欢哪一种画法呢?为什么?(用几句话写写你对作品的感受)
5、辩论比赛:为什么我觉得这幅画好?
6、师演示大海范画线条
四、学生作业:(任选其一)
1、选取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临摹;
15.成语小故事:高山流水 篇十五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十分好,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琴艺不够成熟。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看见如此美妙的景色以后,耳边突然响起了大自然所演奏出的和谐动听的音乐。他开心地取出琴弹奏,把大自然的美妙融入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成了。”
有一天晚上,俞伯牙乘船出去游玩,面对着明亮的月光,清爽的晚风,他心里思绪万千,于是弹起琴来。弹了没多久,俞伯牙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叫好。俞伯牙听到声音后走出船舱,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马上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樵夫演奏。俞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俞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16.《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十六
课文的提示部分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如何操作且不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标转换成清晰的操作办法。作者怀念故乡的哪些景致,有些什么特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表达方法的概括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的。
还有一点要给予学生明示,不然会出现混淆:谢冰莹,和冰心的原名“谢婉莹”只差一个字。
(谢冰莹,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国第一批女兵,湖南新化人。1906年出生于新化大同镇谢铎山,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十五岁就见锋芒,发表其第一部作品《刹那的印象》。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未毕业即投笔从戎,十九岁时逃避家中为她安排的婚姻,毅然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次年参加北伐,著《从军日记》,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从军日记》被林语堂译成英文,茅盾等予以嘉评,谢冰莹由此名声大震。谢后来另有《女兵自传》一书为人称许。1927年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毕业后,于1931年及1935年两渡扶桑,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1935年曾因“抗日反满罪”在日本被捕。抗战爆发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参加战地工作,写下《抗战日记》。抗战后期还在重庆主编刊物。曾任北平女师大、华北文学院教授。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为师大)教授。休。谢冰莹于1956年皈依佛门,法名莹慈。1958年,赴马来西亚太平市华联中学任教,两年后归台。她1971年因右腿跌断退休后移居旧金山。
代表作《女兵自传》,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文字。
2000年这位世纪女兵作家逝世,享年93岁。)
教学目标
1.学习“婀娜、点缀、潺潺、粼粼”等新词,了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大致意思。
2.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家乡美景,读出作者怀念之情。
3.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时,领悟作者抒发思乡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家乡美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抒发思乡情的几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由作家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由作家冰心的原名导入,引出作家谢冰莹。介绍作家生平与作品。
2.出示课题,想象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围绕课题写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三方面,分别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小溪(流水):第1-2自然段;
小桥:第3-4自然段;
人家:第5-6自然段。
2.读单元提示,明确目标: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阅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3.明确自主学习方法:这些景致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一一编号。写出了什么特点,用几个词概括出来。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品味评注,感情朗读。
4.小组合作学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小溪、或者小桥、人家)交流学习体会,然后分工朗读,准备好汇报。
5.以朗读的形式开展小组汇报。
在朗读点拨中,引导体会家乡的风景美。
三、再读课文,体会表达
1.请你读读这样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出示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从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第一组:直接表达--直抒胸臆;
第二组:间接表达--通过写事来表达;
第三组:间接表达--通过写景来表达。
四、拓展资料,深化表达
1.读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想想,他的思乡情是如何表达的。
2.写写我们的“小桥流水人家”,题目自拟。
17.西师大《那棵高山榕》教学反思 篇十七
反思:本篇课文用倒叙的方法,文章先写棵高山榕在青山碧水间“呼吐晨风,吸纳朝阳”,是一棵普通的高山榕,又是那样的不同寻常;在教学本课时,除了让学生通过学生随文识字写生字新词外,注重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品读重点段落,抓住关键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感悟和概括。
本课如同一阵阵情感的波涛,滚滚而来,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升腾强烈的爱国热情,要让学生感受到领袖对祖国,对人民真切的爱,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应以朗读教学为主,认真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用自己的心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让学生那稚嫩的心灵发现我们成人所不能感悟的美。
因此,在教学本课中,我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多体验,多表达,感受阅读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学生人文素养。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自觉主动地背诵相关课文,段落,抄写妙语佳句。在本课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如同学们的朗读、背诵是极具个性化的,各有各的方法。
18.鲁纳峰上的高山流水 篇十八
世界上最优秀的新锐攀登家之一,生于1990年。五岁时,喜马拉雅山区的登山老手Peter Habeler第一次看见他攀登,就发现了他这方面的天赋。2003年David 12岁的时候,征服了一条8b+难度的线路,他也成为了这项运动历史上完成这个级别最年轻的人。15岁时,他成为参加世界杯比赛最年轻的人。2012年他首次以自由攀登的方式完成了巴塔哥尼亚Cerro Torre塔峰上的标志性线路“压缩机”(Compressor Route)。
Conrad Anker(康拉德·安科尔)
美国有名的攀岩家、登山家和作家,生于1962年。他因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南极洲的高海拔挑战而闻名于世,他还是The North Face登山队的队长。1999年,身为搜救队的一员,他在珠穆朗玛峰上找到了英国传奇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的遗体。此外,他和Jimmy Chin、Renan Ozturk等搭档攀登梅鲁峰的鲨鱼鳍线路(Shark's Fin route)的经历拍成了2015年最火的攀登纪录片《Meru》。
一老一幼的高山流水
1962年出生的Conrad Anker(康拉德·安科尔)和1990年出生的David Lama(大卫·拉玛),一个住在美国,一个住在奥地利,相差这么远,为什么选择彼此作为探险的伙伴呢?
Conrad回忆道:“我第一次是从Peter Habeler那儿听说的David这个人,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我们在奥地利一个电影节上碰到的。要知道Habeler可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登山家之一,1978年他和Reinhold Messner(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被誉为意大利登山皇帝、山峰先生)成为第一批无氧登顶珠峰的人。Peter在奥地利运营一家登山学校,从David三岁起就开始训练他。David的父亲是名夏尔巴,他的母亲是来自奥地利的竞技攀岩者。几年前,David联系我,咨询我1995年在巴塔哥尼亚攀登过的Torre Egger一条线路的信息。我和David开始聊天,我们非常合得来,很快就详细讨论如何一起去攀登的细节了。2015年夏天他来美国参加某个电影展,我们在拉斯维加斯碰面,一起开车去了锡安国家公园,一起自由攀登一条我在20年前开发的大岩壁路线Watchman。”
David 补充说:“从我们第一次遇见起,到锡安第一次共同攀登,我们一起共事得很好。我确信Conrad的激情和我一样,将会在鲁纳峰那样的山上交相辉映。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希望回到我父亲长大的那个国家。一方面,我想去看看尼泊尔那边的亲戚;另一方面,我也想在那儿爬爬山。”
Conrad比David的父亲Rinzi还要大三岁,从很多方面看,他们两代人也许有一些差异,但Conrad和David的看法是一致的。事实证明,这对一老一幼有着28岁年龄差的搭档,的确在他们热爱且擅长的事情—攀登上有着高山流水般的共鸣—他们都致力于阿式攀登,探索高山是他们信念里坚实的基础。
“David也许会觉得我要带的东西太多了,会减慢我们的速度,但这也会让我们更安全舒适。除了到底要带多少豆子罐头之外,我们关于如何攀登的意见还是一致的——那就是技术和时机。我们为什么要攀登?我们是一个整体,要发扬彼此的长处,弥补彼此的短处。”
通过攀登,他们从彼此身上学习和交流经验,成为亲密的朋友,经常互相打趣。David说Conrad跟他的年纪一点也不符合,他仍然充满了动力和能量,攀登经验非常丰富。Conrad称赞David长着一双“尼泊尔脚”—它们有力、平衡感极好,“那归因于许多代先人在陆地上的行走所致(也可能因为有小鸡在后面追着啄,哈哈)。这种与大地和垂直世界的联系是他攀登专长的基础。就我个人观点而言,David沟通效率很高,知道需要拍档做什么。他说话思路清晰,目的明确。难道是因为他是Lama家的后代?哈哈!”
并未登顶的首登
2015年11月,奥地利登山家David Lama和他的美国搭档Conrad Anker开始了一趟远征,目标是位于尼泊尔和西藏之间6907米高的鲁纳峰(Lunag Ri),这座山峰之前从未被人类登顶过。这个6907米的花岗岩巨人横亘在尼泊尔和西藏之间,无论从哪一侧攀登鲁纳峰都非常具有挑战性,这也是之前所有人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经研究商议后,David和Conrad决定从山峰的西北侧开发一条新线路首登这座未登峰。
David和Conrad出发的那天天气很好,他们准备为首登放手一搏,并把整个过程拍摄成视频。可当他们准备登顶的时候,却面临着严寒的侵袭,而且天气预报说未来会有强风。
David解释道:“因此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窗口。天气非常完美,我们想好好把握住它。在那以后,强风就要来了。希望赌上一把,试一下。我们会全速攀登,打算把露营装备就近安放,轻装登顶。”
2015年11月13日黎明前,他们登上了西北山麓一块陡峭的岩壁,开始了登顶之旅,之后12个小时都要暴露在山脊之上。他们的攀登惊心动魄,有时几乎没有保护。David说:“在山脊上,岩表的状况非常糟糕,我们发现有几段斜面都没有冰,绳距不得不拉长到100米一段。第一段攀登就是整个100米的绳距,接着第二段仍然如此。这种情况下,我们两个用同时攀登的方式,一个人在雪檐的右面爬,另一个人在雪檐的左面爬。两个人分别位于山脊的两侧,万一有人掉下去,至少能起到保护作用。”
nlc202309082218
但是最终他们并没有如愿登顶。穿越那个危险的山脊之后,峰顶和他们之间仍有一段400米的陡壁要爬,在零下25℃的气温和狂风下,既没有帐篷也没有睡袋,是相当冒险的。当二人意识到已经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也只能就此收手,打道回府。攀登鲁纳峰,如果登顶,必将是伟大的成就,但这趟旅程对于David来说即使未登顶也是一次鲜活的体验。他父亲就生在这片土地,这里的山河像故园一般吸引着他。
David Lama是一个混血儿,母亲是来自奥地利的竞技攀岩者,父亲是尼泊尔的高山向导。他从小在奥地利长大,驰骋攀登界这些年都莫名其妙地绕开了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山峰。作为半个尼泊尔人,David从未到过这个他父亲生长的地方,直到2015年的这次鲁纳峰攀登。
登山老手Conrad更是着迷于这样的体验:“你将要去一个从来没有人到过的地方,站在一片嶙峋的山脊上,恰好它是西藏和尼泊尔的分水岭,那感觉十分美妙。”Conrad说:“我们本应该把营地上移,没有这么做是我们的错。我们过于野心勃勃,想一口就吃成个大胖子。”
他们会回去吗?他们觉得应该回去。
2016年秋天,由David Lama和Conrad Anker拍摄的鲁纳峰攀登纪录片的完整版将会在Servus电视台播出,而且这部纪录片还会在2016/2017年度的欧洲户外电影巡展中放映。
户外探险:给我们讲讲在鲁纳峰(Lunag Ri)上发生的事情吧。 David Lama:2015年11月底,Conrad和我前往尼泊尔,准备攀登尚未被人类登顶的鲁纳峰。感谢完美的天气,我们在大本营适应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做好了准备。因为山峰基部的冰和雪都很少,我们选择了一条地形更为陡峭、也更难的路线。第一天,我们攀登了大约12个绳距才爬上预计到达的山脊,沿着这条山脊就能登顶。第二天,天气预报迫使我们不得不赌一把,所以凌晨3点的时候,我们把露营装备和一个背包留在原地。大概下午3点的时候,我们离峰顶只有大约400米了,却不得不接受现实——我们的速度太慢了,没有办法在当天剩下的时间里攀上那么难的岩壁,而且没有帐篷和睡袋,我们只能露天席地——在零下25℃和每小时50~70公里的狂风下这无异于作死,所以我们被迫下撤。 Conrad Anker:11月12日、13日和14日,David和我用阿式攀登的方式向鲁纳峰的西山脊发起了冲锋。我俩各领攀了三个绳距,发现穿越这段山脊难度实在是太大了。13日,我们希望从临时营地出发、当天能够登顶,但是很可惜这段攀登比预期的要复杂得多,且峰顶下最后的那段陡壁比我们预想的要陡峭得多。
户外探险:你们并没有登顶,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探险应该也算是成功的。
David Lama:我们攀登的是一条完全处于原始状态的地形中的新路线,一直爬到顶峰下方400米的地方,这对于这座山的攀登来说是一个新高度。同时,我们还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会极大帮助我们完成明年的下一次攀登。
Conrad Anker:探险攀登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我们冒险了吗?当然!还不少呢。攀登的困难之处让我们处于这场游戏的顶端。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积极的、无价的经历。我单纯地喜欢待在山里,和一群新朋友分享这些故事,本身就很特别呀。
户外探险:这趟旅程有哪些亮点? David Lama:在我们放弃登顶前,最后那段攀登会在我的记忆中留存相当长时间。我们沿着非常薄的裂缝攀登,空隙小得只容冰镐凿进去,冰爪只能在下面厚雪覆盖的台面上勉强找到着力点。
Conrad Anker:11月7日,星期六,我们在“狐狸峰”(这个名字是从夏尔巴或藏语翻译而来)那里适应环境。5700米的海拔高度,视野异常辽阔,四周一望可见。太阳在我们背后,落日的余晖洒在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和马卡鲁峰上,那一幕太罕见了。那是个全新的角度去看昆布山群。月亮渐渐在珠穆朗玛峰和洛子峰之间升起,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星球的威严庄重。
户外探险:感觉最糟糕的时刻是什么呢?
David Lama:在连续19个小时的全力攀登和绳降后,我们发现我们降到了帐篷下方50米的地方。我们拉了拉绳索,发现其中一条在我们下方卡住了,所以在我们向上攀登到帐篷前,不得不继续下降,先去解开那条绳索。
Conrad Anker:我们登山圈的朋友在Tawoche山北峰攀登了一条新线路。在下降过程中,其中一位不幸坠亡。听到这事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沉痛。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尤其是,阿式攀登的挑战就是在这样的时刻。生命就是一份礼物,每一天我们都要重新打开它。
户外探险:所以,你俩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David Lama:冬季就要到来了,我在阿尔卑斯山有几个计划,接下来这几个月我都会在这里攀登。至于鲁纳峰,当我们决定回来再战时,就意识到我们有多么想登上它的峰顶。明年我们会再次披挂上阵。
Conrad Anker:接下来的六个月我会在各种环境下训练,包括冰面、阿尔卑斯山的岩石以及蒙大拿州的健身房。我的剑锋所指就是2016年重回鲁纳峰,只要David愿意和我一起攀登,我的动力就不会减少一分一毫。我这辈子就是为攀登而生的,我们一定会登顶鲁纳峰。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山流水》赏析10-01
高山流水的意思和造句09-01
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08-09
描写高山的比喻句子10-02
高山仰止的意思和造句09-16
与高山有关的歇后语谚语08-31
流水欣赏 古筝名曲08-04
落花流水歌词08-18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800字09-10
软件流水线技术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