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11篇)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 篇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宁夏灵州 万淑琴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 篇二
1.讲书。(约10分钟)
首先,我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我说:“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靖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我又给学生简述了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我说:“诗人在区区的五十六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给学生讲了“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代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我说:“古诗往往是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2.读书。(约10分钟)
由于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特别明显,朗朗上口,因而在古诗教学中朗读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正身端坐,字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的含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狂欲哭之状。
3.抄书。(约10分钟)
古人云:“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4.背书。(约10分钟)
唐彪指出:“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我能了然于耳。
【评析】针对语文教学空而不实、华而不实、浮而不实的积弊,我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效果良好。首先,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没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璞归真。何谓“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其次,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我教的是小学语文,对象是蒙童,是娃娃。学不躐等是原则。再次,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那只能是左道旁门。
10分钟的讲。“讲”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清代王筠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在讲的时候,我捕捉最佳时机,创设适宜情境,或娓娓动听叙述,或栩栩如生描绘,或鞭辟入里议论,或条理清楚说明。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通其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
10分钟的读。古诗教学主要方法是吟诵,吟诵的目的在于以声入情,因声求义,在吟诵中探寻诗歌的艺术魅力,进入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领会诗歌的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10分钟的抄。抄书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我把“抄”挤进古诗教学中,目的在于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10分钟的背。古代私塾教育特别注重背诵,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为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硬件”。在吟诵中,学生们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通过背诵这一重要环节,尤其是趁着他们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光广读多背,可积累一笔终身受用的语言财富。
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责任编辑 徐纯军
3.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三
一、歌唱古诗,导入新课
欣赏啊《烟花三月》,知道这首歌是根据哪首诗做的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内蕴丰富深邃。在我们积累的古诗中很多都蕴藏着一定的故事情节。而且还十分耐人寻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编写古诗里的故事。
谁来读一读这节课的要求:根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景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二例文引路,明确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五年级下学期我们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那篇课文的题材是文包诗。课文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故事。是根据古诗编写出来的。让我们重温一下课文,看看如何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2、找找文中描写古诗意思的句子。
3、找出文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小结:由此看来,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把握原诗的内容;第二要借助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所抒发的感情具体地表达出来。掌握了改写古诗的方法,但我们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三
想象: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设想:杜甫是怎样知道收复蓟北的消息的? 听到这个惊喜,他有何反应?(想象语言,神态)
2、开头加入环境渲染气氛。
过度:这是在看看他的妻子和孩子,又有什么变化?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想象:杜甫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来体现他的喜欲狂?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边饮着美酒,时不时唱上几句,好不惬意,回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杜甫又是如何打算的?
三、改写:激发表达,真情创作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随着诗人杜甫感受到听到喜讯时的惊喜欲狂以及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难道此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吧!
四、评析:交流修改,完善作品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和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3、总结:同学们,今天跨越时空的界限,同古人同喜,与诗人同乐。获得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
板书
改写古诗
把握古诗的原意、理解古诗的意境
展开合理的想象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四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五
1。班级同学开展诗词诵读比赛,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和大家一起进行诵读比赛。
要求:
(1)自由选读诗词。
(2)读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第三首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他就是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自由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尽量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3。出示生词:
(1)蓟北、衣裳、涕泪、襄阳。
(2)进行多音字“裳”的古今异义学习。
衣裳:读音:cháng古义:上衣和下衣。
读音:shāng今义:统指衣服。
(3)学习词语: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4。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诗词的意思。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试着和同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3、猜一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
(1)闻:听。
(2)官军:是指王朝的军队。
(3)收:解释为收复。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讯。
4、资料补充: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权力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5、出示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
(1)“涕泪”是很悲伤的意思吗?
预设:不是,是喜极而泣。
(2)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预设:喜。
(3)为什么“涕泪满衣裳”呢?
预设:因为听到首付消息以后的激动、欣喜。
6、出示颔联: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1)“喜欲狂”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欣喜欲狂。是这首诗的“诗眼”。
(2)这句诗中,作者“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预设:漫卷诗书。
(3)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回望妻子和孩子,也是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7、出示颈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篇六
这一天,到处弥漫着雾气,太阳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虽然是春天,可是人们却觉得花儿一点也不鲜艳。杜甫没精打采地在街上走着。此时,距离时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已过去了八年。在这八年里,玄宗、肃宗相继离世,长安、洛阳失而复得,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儿子杀掉,安禄山的儿子也死了。虽然东都已被夺回,但它依然不安全。杜甫在巴中等待着叛军被消灭。
前方出现了一个黑影,它边叫边跑:“叛军的大本营------幽州已经被收复了!”原来,这是个张贴布告的骑兵。杜甫留下了兴奋的泪水。他奔向酒店,买了两大缸酒。回到家中,他告诉了家人们这个特大的好消息。家中的忧愁立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手忙脚乱的“乒乓”声。好不容易收拾好家私,杜甫一摸衣服,发现它是湿的,也不知道是泪水还是汗水。他换了件衣服,走出家门,发现雾已经散了,太阳已经升至头顶。他奔向市场,买好菜,又去买了六大缸酒,请来三位好友,一起来喝酒。他们每人喝了一大缸酒,都睡着了。晚上,他们又喝了那么多酒。
第二天,杜甫早早的起床了。他连外衣都没穿,就出去找船了。春光明媚,太阳照着小船,杜甫一家向着老家襄阳前进……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篇七
这时,隔壁的刘兄匆匆忙忙地赶了过来,脸微泛红,眼中闪着喜悦的光,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杜兄,大喜事……大喜事……”“什么?别急,你慢慢地说。”“蓟……蓟北……被收复了!……”“你说什么?这是真的吗?”我欣喜无比,却又半信半疑。“不信,你去县衙门口看看,告示上面的白字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也不用去县衙了,刚走出家门,便听见锣鼓喧天,礼炮齐鸣,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
我得知此消息属实,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洒满了衣裳。“从这以后,老百姓就再也不用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了!”我连忙跑回家里,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妻子,妻子立即停下了手中的活,脸上的愁云顿时消散,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孩子也十分欣喜,不停地嚷嚷着:“终于可以回家乡喽!终于可以回家乡喽!”我胡乱地卷起一堆诗书,高兴得也快要发狂。
虽然此时我已是白发苍苍,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放声歌唱。不一会,我又提着一壶美酒尽情畅饮起来。
天,像一块一碧如洗的蓝宝石,水像一块碧绿碧绿的翡翠。柳条像春姑娘的辫子,鲜花像灿烂的笑脸。小鸟那美妙的歌声听得让人心醉。春光明媚,这正是返回故乡的好时机呀!于是,我带着妻子儿女,踏上了回乡的旅程。我们立即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直奔洛阳。
8.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篇八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小编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篇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妻带子流落到四川,多年的颠沛流离、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在教学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懂读,懂背古诗,还要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采用了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与时代浪潮的撞击中学到课文的情感目标。
一、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
有些古诗的年代相当久远,如何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必须创设机会让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创作背景,下如奥苏贝尔的学习认知结构中提出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因此本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了解大诗人杜甫吗?学过他的哪些诗呢?”由学生的回答相机介绍诗人及创作的背景。再导入课文《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诗题意思
“同学们,这首诗讲什么事呢?看看这题目,看看有什么收获?”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意思。这样的设计意思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三、以“读”为基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我设计了“五”次读。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障碍,把诗读通。,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并检查。
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把诗读懂。这一环节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为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养成自已读忆的习惯,我设计第一步:结合注释初步弄清诗意,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第二步是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进一步弄清诗意;
这里让学生重点理解两个问题:
(1)诗中介绍了几个地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读书,质疑,交流,找出原因,再出示课件,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理解“衣裳”“妻子”“青春”的意思。两个问题的解决是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样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第三次读,读懂全诗。教学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
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他“喜欲狂”的心情?诗人为谁而喜?
3、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学生有目的地读诗,通过自读后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并从‘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青春还乡’这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诗人为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喜,为祖国的统一而喜。本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想好的回家路线,四个地名连用不显得累赘,因为这样用更能表达诗人的喜欲狂、归心似箭,虽然离家乡千里之遥,仿佛一转眼就可以到达。
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让学生再读本诗,从而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感悟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热爱。
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个性地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凭着经验自己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讲解停顿、重音,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教学让学生通过读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读懂,到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四、注重课外延伸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过程:
一、聊诗人,初知杜甫
很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孩子见多识广,老师想来考考大家。咱们来个诗句大接力好不好?游戏规则,我说第一句,每组挑出三人,一人一句往后接,看那组的速度最快,完成的最好!
第一题:黄四娘家花满蹊——
这首诗的题目是——《江畔独步寻花》
http:///author.php?mc=%B6%C5%B8%A6 教学反思:
我在诗歌教学中试图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去领悟诗的意境和情趣。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篇十一
可没想到,这张皇榜上写着让杜甫期待很久的字样:"朝廷已收复蓟北"。这短短的七个字,却让杜甫读了一遍又一遍,他喃喃地说:"我不是在梦里吧,这是真的,真的!"
这个年过半百的诗人忽然高兴得哭了出来,他急忙退出人群,转过身,不断用自己的?口擦着连绵不断的泪水,他颤颤巍巍地跑着,回到了家。
杜甫刚刚推开门,就立刻嚷嚷起来:"你们知道吗?家乡被收复了!""真的?""是的。"妻子脸上的忧愁顿时烟霄云散,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蹦蹦跳跳地进来,脸上似乎快成了一朵盛开的可爱鲜花。
他们胡乱收拾着书和诗,不知道压折了多少张,揉皱了多少本,但是依然是欣喜若狂。要在平时,杜甫总会皱着眉头捡起来,心疼地修复着被揉皱,撕破的书页。他髙兴得好像变了一?人,脸上都是满满的笑意。
欣喜若狂的杜甫迫不及待地要约朋友们分享自己心中的快乐。他们坐在高山顶上的凉亭里,吹着舒爽的 凉 风,品着美酒,就着小莱,谈得不亦乐乎。杜甫不断倾诉着自己美丽的家乡,在外如流浪者的生活,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大波大浪。谈着谈着,杜甫又一次落泪了。他,在层层云雾中朝着自己家乡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探寻着自己的家乡,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家乡的民歌。他开怀畅欣,启图忘却以前的所有悲伤,这酒.让他想起了他远在他乡的好友,让他想起受苦的乡亲,更让他想起了儿时的苦难。他想立即还乡。
他想着,似乎已经在回乡的路上。一出门,后山山花烂漫,草儿向我微笑,风儿为我送来一路的顺风,鸟儿为我唱起动人的旋律。他看到这情景,越来越想踩上故乡繁茂的草地,在那小时候的水塘边喝水,听到乡亲们的低言细语,呼吸村庄里清新的空气。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推荐阅读:
河南导游词开场白-河南导游词10-02
河南函授报名07-04
河南奔马简介08-16
河南好大学08-16
河南“公益福彩08-25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2013年河南焦作大学招聘教师2名公告09-03
河南高考语文作文06-18
2024河南中考时间07-04
河南理工大学07-17
河南中招物理试卷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