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

2024-07-14

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精选7篇)

1.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 篇一

描写景物的词语

有关于描写景物的`词语,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水天一色 郁郁葱葱 青山绿水 山青水秀 湖光山色 江山如画 春暖花开 春雨绵绵

桃红李白 百花争艳 春光明媚 桃红柳绿 蜂飞蝶舞 春意盎然 万紫千红 万物复苏

含苞欲放 花枝招展 五彩斑斓 桃红柳绿 傍花随柳 草长莺飞 吹箫乞食 春风风人

春风和气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鹅毛大雪 春和景明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如登春台 秋月春花 秋月春风 皮里春秋 暮云春树 满园春色

丽藻春葩 口角春风 虎尾春冰 寒木春华 大地回春 春雨如油 春蚓秋蛇 春意阑珊

齿牙春色 春蛙秋蝉 春诵夏弦 春生夏长 春深似海 春山如笑 春笋怒发 春色满园

春树暮云 春色撩人 春葩丽藻 春暖花开 春露秋霜 春花秋月 春和景明 春风沂水

春晖寸草 唇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春雨如油 寸草春晖 大地回春 雨丝风片 寻花问柳

寒木春华 红情绿意 红衰翠减 阳春有脚 雨后春笋 虎尾春冰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雨后春笋 莺啼燕语 口角春风 枯木逢春 流水落花 柳暗花明 流水桃花 轮扁斫轮

落花流水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研桑心计 鸟语花香 前目后凡 秦晋之好 阳光明媚

燕语莺声 如登春台 春梦无痕 阳春白雪 如坐春风 春兰秋菊 四时八节 桃红柳绿

1、自然景观: 冰消雪融 风和日丽 山光水色 草长莺飞 山明水秀 明月清风 奇花异草 鸟语花香

2、含有山水: 千山万水 跋山涉水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穷山恶水 水秀山明

3、带“绿”意: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千山一碧 碧波荡漾 翠绿欲滴 绿草如茵

4、描写景色: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翠色欲滴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5、带“春”: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色满园 春暖花开 春和景明 春山如笑

6、天气: 风和日丽 烈日炎炎 和风细雨 彤云密布 晴空万里 万里无云 狂风暴雨 倾盆大雨 天昏地暗

7、花: 百花齐放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花团锦簇 含苞欲放 花红柳绿 争奇斗艳 姹紫嫣红 五彩缤纷

8、草: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绿草如茵

9、树: 郁郁葱葱 枝繁叶茂 红叶似火 枯木逢春

10、山: 危峰兀立 崇山峻岭 怪石嶙峋 奇峰罗列

11、水: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微波粼粼 浩浩荡荡

12、天空: 碧空如洗 晴空万里 万里无云

13、形容四季特点: 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14、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15、描写山水美景: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16、描写花草树木: 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郁郁葱葱 百花齐放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17、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2.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 篇二

关键词:色彩词,描绘,真实感,心理,情感

据萧红回忆, 鲁迅曾就衣服的“配色”发表过如下意见:“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 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 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 红上衣要配红裙子, 不然就是黑裙子, 咖啡色的就不行了, 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 上边穿一件紫上衣, 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鲁迅还告诉萧红, 他在日本读书时, 曾读过论及色彩学的美学书籍。通读鲁迅的《呐喊》、《彷徨》, 我们会发现, 鲁迅很成功地把他的色彩学知识融入他的小说世界, 他不仅仅用色彩词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 并且成功地运用于环境描写, 特别是自然景物, 虽然在《呐喊》、《彷徨》中几乎没有纯粹的自然景物描写, 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但由于鲁迅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来创作小说的, 因此, 对于作品中的自然景物, 作者是尊重自然本身进行描绘的。现在我们就从此角度切入, 来具体深入分析一下色彩词在作品的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自然景物描写, 也称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中某些具体地点﹑地理形势﹑季节气候﹑风景特点﹑山川草木﹑建筑设置的描写。在《呐喊》《彷徨》中色彩词在自然环境描写中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 能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自然景物本身就是充满了色彩的, 色彩美是自然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因此, “在文学创作时, 作家总是运用色彩词把自然景物的摇曳多姿﹑绚丽多彩生动地勾画出来。”由于地域、气候等的不同, 会造成自然景色色彩的明显的差异。作者在《呐喊》、《彷徨》中进行描写时凭借敏锐的观察和色彩感受能力, 准确地把握住自然景物的色彩特点运用色彩词把它的色彩生动而逼真的描画了出来。比如都是写天色, 请看下面三句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 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药》

上面是铅色的天, 白皑皑的绝无精采, 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在酒楼上》

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第一句话用“乌蓝”这个色彩词来描绘在这个特定的季节秋季、这个特定时间段“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的“后半夜”里的天色, 精确而逼真!第二句话用“铅色”表现出了冬季阴沉且有微雪飞舞的天色的特征, 第三句话用色彩词“苍黄”准确地抓住了当时天气阴晦的特征。同样写天色,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色彩词, 把不同的季节、天气的特征做了精确的描绘, 逼真地再现了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同时, 自然景色是有活力和生命的, 就是说他们始终处于运动的过程, 会呈现出无穷无尽的色彩变化。《呐喊》《彷徨》中的描写素以精炼著称, 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中国旧戏上, 没有背景, 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 只要主要的几个人 (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 , 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 这方法是适宜的, 所以我不去写风月, 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对人物描写尚且如此,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惜墨如金, 但往往能只用几个色彩词, 就把自然景物的运动变化表现出来, 可谓神来之笔!如下面的两句描写:

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 太阳光接着照到屋脊。

———《明天》

临河的土场上, 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 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 几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风波》

第一句话从太阳色彩发生的从“银白”到“绯红”变化, 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也表现出了单四嫂子在失去宝儿之后迷茫、麻木的精神状态。第二句话通过不同事物、不同色彩的转换, 写出自然环境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悄然变化。两句话都通过色彩的变化, 微妙地展示出自然景色的动态美。

二.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是作品的典型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能够服务于人物心理情绪。

绘景敷色, 不只是景物色彩的客观描写, 它还包含着人物的心理因素和情绪色彩。王国维说:“境非独谓物也”, “物皆著我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也是说, 在小说作品里, 景物的自然色彩往往是同人物的心理﹑情绪色彩相互渗透的。“从美学角度来说, 就是所谓‘移情作用’。人的主观情绪能移注于体外景物, 使之本来只有物理性 (如客观颜色) 的景色, 还会带上某种人为的感性色彩, 从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在《呐喊》﹑《彷徨》中作者是通过自然环境的色彩描写来反映出人物特定的思想性格的, 因为人物的心境、感情不同, 对环境的色彩感受也大不一样。如下面的一段话:

他说着, 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 但跨进里面的时候, 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 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 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 慢慢的再定睛, 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 这回更广大, 比硫黄火更白净, 比朝雾根霏微, 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月光》

常人眼中普普通通的月光, 在陈士成的眼中却发生如此奇异的变化, 变的比“黄火更白净”, 反映出陈士成在落榜后精神心理的严重扭曲, 也深刻揭示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残酷摧残。

三.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 能够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色彩一方面作用于人的心理和情感, 因而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痕迹;另一方面, “色彩又经过人的心理、情感的折光而被诗化、艺术化,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体验, 是与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密切地联系着的。”所以, 在文学作品中, 情和景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家多以景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诗词如此, 小说、散文也是如此。因此,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色彩及其变化, 是作家传达思想感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手法。如《社戏》中的这一段精彩自然景物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在鲁迅直面人生﹑揭示社会病态的作品中, 这段用色彩词描绘的充满乡土气息﹑令人神往的自然景物描写实属罕见, 作者先从嗅觉写起, 写岸边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 然后转入视觉, 用“月色”﹑“淡黑”﹑“铁”几个充满色彩的词语为我们描绘出一副富有动态色彩美的画面, 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有时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色彩和人物的色彩的对比, 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如在《故乡》中有这样两段自然景色的描写:

⑴这时候, 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边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尽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⑵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

在⑴中描写“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作者用浓墨重彩描写了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挂着“金黄的圆月”, “海边的沙地”上还种着“碧绿的西瓜”, 作者又这么鲜艳和明丽的色彩来勾勒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 从而来衬托人物的美好形象, 那时的闰土在“我”心中是个小英雄。但在⑵中, 作者用“紫色”、“灰黄”、“通红”这几个色彩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描绘, 表现了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生活的麻木。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 可以清楚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对造成人民精神麻木的黑暗社会的沉痛批判。

参考文献

⑴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 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8 8年版⑷。

⑵《鲁迅全集》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年版。

⑶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6年版。

⑷吴篮铃:《小说言语美学》, 1 9 9 6年版。

3.景物描写的技巧 篇三

【关键词】景物描写 指导 技巧 学生 七年级

结合初一的教材,分析和学习经典的课文,从课文中归纳如下的技巧,以便学生掌握和应用。

一、景物描写的前提——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景物的美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有描写景物的冲动和激情,才能把景物描写好。有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必须具有一双发现大自然之美的慧眼。大自然是美丽的,美中有“格”,有品格,有性格。春的灿烂,夏的热烈,秋的萧瑟,冬的凛冽,春夏秋冬各有其美;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要、黄山的秀奇、大海的汹涌澎湃、沙漠的浩瀚广阔等等各有其美;松的坚忍、竹的坚贞、梅的坚强、菊的高雅、荷的高洁、兰的高贵等等各有其格,那“石缝间”的小草、小花,那“峭壁上”的黄桷树,无不诠释着生命的坚强……

二、景物描写的第一要做——学会观察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自然景物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切的景物都以不同的客观存在。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以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会说作者抓住了百草园春夏秋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你看:菜畦是“碧绿”的,皂荚树是“高大”的,石井栏是“光滑”的,桑葚是“紫红”的,黄蜂是“肥胖”的,云雀是“轻捷”的,何首乌的根式“臃肿”的,这些修饰语都是抓住了景物的固有特征的。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 弄糟。”我们还必须教会学生会用眼:平视观察与仰视观察和俯视观察法,所得到的景物特征不一样;远看与近看的效果不一样;四季的改变与早晚的变化不一样;天气的阴晴冷暖甚至光线的变化都会使景物表现不一样。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强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三、景物描写的清晰层次——按照顺序写景物

有顺序才能条理清楚,常用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的景物描写就很巧妙的融进了这两种顺序,时间上包含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空间上从低到高的静物,从高到低的动物,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同样,只有在观景时注意景物的时间性,所写景物才真实可信;只有注意了景物的空间性,所写景物才会有美感和立体感。两者交错使用会使所写的景物更有立体感、画面感。

四、景物描写要融进自我——调动感官写景

我们要充分调动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去体味观察景物时获得的感受。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色、声、味、态,所写景物才会更加生动。譬如《春》中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就是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的;“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则是从嗅觉的角度去体验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木桶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悦耳动听,这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五、景物描写要有韵味——运用联想写景物

好的文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同好的音乐因为有了联想和想象而让人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同好的画卷因为有了联想和想象而讓人产生“目尽尺幅,神驰千里”的意趣。《春》中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就是有眼前色彩艳丽的满树春花联想到秋实,让人自然地想象出果实挂满枝头,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场景多么让人陶醉呀。这就是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六、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运用修辞写景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反复、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有情有感。同样是《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两句把拟人、比喻和排比三种修辞手法用在一起,写出了春花之多,花色之艳,展现出竞相开放、百花争艳的热闹场面。像这样的句子,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比比皆是,多让学生体味,会品出其中的妙处的。

七、景物描写要委婉含蓄——侧面烘托写景

学过了贾平凹的《风雨》一文,学生们理解了含蓄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侧面烘托法。只是要教给学生的是,准确的选择用来烘托的事物,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植物,还可以是人。另外,好要注意动静结合写景物。只写静景,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静,又会使文章失却稳定,两者结合,会使文章更有情趣。

具体的指导中,精读教材中的经典段落,赏析理解,然后要求从课外阅读与积累中摘录精美段落,进行赏析,分享,以加深印象。一次写景只可要求学生二三种方法即可,字数在二百字左右,要的是循序渐进。

结语

4.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篇四

多轻多软的雪花啊,在空中飘舞着,追逐着,像—朵朵精巧的白菊。

雪花,你是一群群展翅纷飞的玉蝴蝶;雪花,你是那来自上苍的天使;把洁白洒向人间;雪花,你是湛蓝天幕上的一颗颗闪亮的星。

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天上落下来,像玉一样洁白,像雾一样轻盈,被风刮得在天空中直打转。

雪飘落在对面的屋顶上,屋顶像蒙了一条闪着银光的纱巾,美丽极了。雪飘落在树上,树上像缀满了银色的小花。雪飘落在操场上,操场变得像铺满棉花一样白茫茫的一片。

那飞舞的雪花,像是漫天的蒲公英,又像无数幼小而不可名状的生命在茫茫的夜空中颤动、沉浮、荡漾。

描写风雪的句子

风卷着雪花,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

她时而驾着狂风袭来,如飞沙走石一般,急驰而过,仿佛谁也无法阻挡她;时而又如被扯碎的棉絮,轻轻飘洒,随着姑娘轻柔的手,像个温顺的孩子,藏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描写雨后的句子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刷得青翠嫩绿、晶莹剔透,空气里也带着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

那阵大雨不久就停了,因为是沙土地,雨一住,路就能行人。我跑到村头张望,一道彩虹挂在天空,美丽极了。各处的水流汩汩作响,远处的蛙声交织成一片。

雨过天晴,太阳露出了笑脸,一道艳丽的彩虹,在草原上空,搭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描写秋雨的句子

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它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奏红了一棵棵枫树,奏出了遍地金黄,奏出了象征着成熟、丰收的秋色。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

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描写雨的句子

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它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奏红了一棵棵枫树,奏出了遍地金黄,奏出了象征着成熟、丰收的秋色。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

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雨像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横着冲过来,像惊涛,像骇浪,虽比不上钱塘江大潮,却也凶猛无比;雨又像一块透明大布,被风一吹,起了无数道波痕,被闪电照得亮闪闪、白花花,煞是好看。

乱箭似的急雨打在窗玻璃上,从上到下流出了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水痕。

一阵狂风卷过,带来了骤雨,雨丝像铁条一样又粗又直,从天空刷拉拉洒下来。

突然,一道闪电,天空被撕裂了,一片惨白,紧接着是一串闷雷,闷雷过后,铜钱大的雨点,铺天盖地似的洒下来。

幕后传来了一阵轰天的鼓声——那是雷,它像闪电的忠实追随者,冲着它,也冲着我们喊着——似乎叫我们好好听一听自然界的哭声。

描写春雨的句子

天山上的雨是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像牛毛,像绣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给她穿了一身绿如染、碧似锦的新装。

几场潇潇的春雨,山青了,草绿了,山下汩汩流动的一条条溪水,愈发湍急起来。

一声春雷,那贵如油的春雨也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漫山遍野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水润,如画一般的美丽。

春雨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好像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也不出响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

描写大风的句子

风卷着沙,不时打在窗棂上,发出“沙啦啦、沙啦啦”有节奏的响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如同风之怒号,它从沙漠上扫荡而来,平静清澈的天庭霎时变成一片旋转狂怒的海洋,飞沙走石,漫无际涯。没有天空,没有大地,只有沙尘,到处是沙尘,咬啮和窒息着万物生灵。

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枯叶、纸屑被卷到空中,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摇摇,上下翻飞。

描写微风的句子 风轻轻地吹遍了田园,把花粉吹到远处;湖里的水,被风吹起了碧绿的波纹;湖边的垂柳,也被风吹得摇曳着青嫩的新枝。

风,轻悠悠地吹拂着竹叶,竹叶在微微地颤动着,真像细长的嘴巴在喃喃细语。

微风吹来,湖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光波,倒映在水中的景物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

描写秋风的句子

秋风沙沙地吹来,染黄了田野,染红了枫叶,带来一丝凉意。

飒飒的秋风轻悄悄地牵起柔柳的手臂,伴着草丛里金铃子的歌声与蟋蟀的琴声,翩然起舞,夜来香和米兰幽然开放,散发出丝丝清冷的香味。

秋风,像把锋利的镰刀,从柳树梢上刮过,半绿半黄的树叶,刷刷地飘落下来。

那秋风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给树叶涂上浅红、嫩黄、深紫、翠绿各种各样的色彩,绘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山水画。

描写寒风的句子

东北风呜呜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黄尘蒙蒙、混沌一片,简直分辨不出何处是天,何处是地了。

那西北风像个醉汉,在大雪原上、在小镇的每座房前游荡着,时而放开喉咙狂怒地咆哮,时而好像疲惫地喘着粗气。

寒风像一把锋利的剑在夜空里飞舞,吹打着树叶,发出尖厉的叫声。

天气越来越冷了,还刮起了风,凉飕飕的,真吹得人心寒,山里的竹子、树木“哗哗”直响,狂风卷着树枝、树叶挥动,像魔鬼的爪子在乱舞。

描写春风的句子

一阵柔和的春风吹来,软绵绵的柳条轻飘飘地在河面上划来划去。

和煦的春风在悠悠地吹着,像有一只温柔的手在抚摸着她的头发和脸庞。

春风像一个心灵手巧的少女,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染绿了柳枝,染红了桃杏枝头,染黄了簇簇的迎春花。

5.描写自然景物的成语 篇五

2、鸟语花香,翠色欲流,诗情画意,晴空万里,一轮圆月

3、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落瑛缤纷,白雪皑皑

4、春暖花开,绿草茸茸,湖光山影,香飘蝶舞,郁郁葱葱

5、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五彩缤纷,桃红柳绿,春色满园

6、碧空如洗,和风细雨,万里长空,波涛汹涌,细水长流

7、水平如镜,万紫千红,芳草如茵,婀娜多姿,银装素裹

8、荒芜人烟,杂草丛生,月黑风高,暗无天日,飞沙走石

9、五光十色,桃李芬芳,碧波荡漾,千姿百态,春回大地

10、春风浮面,春色迷人,春雨绵绵,春风习习,百花齐放

11、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万物争春,青山绿水,春意盎然

12、含苞待放,五颜六色,繁花似锦,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13、春光融融,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烟花三月,春江水暖

14、倾盆大雨,大雨滂沱,花繁叶茂,一平如洗,烟雾缭绕

15、郁郁葱葱,一泻千里,灰飞烟灭,一碧万倾,日星隐曜

16、千里冰封,烟雨迷离,波光潋滟,残阳似血,绿意盎然

6.《荷花淀》景物描写的教学 篇六

现在以《荷花淀》中开头三段描写为例, 谈一谈“读写结合”原则的运用。

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月色中的水乡景色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三段描写眼前实景的句子, 然后加之分析。通过点拨, 让学生感受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特点:

1.作者从天上的皓月清辉写到地下的千里水乡, 既有面上的描写, 又有点上 (院子里) 的描写, 这样在读者面前就展开了一幅宁静秀丽的千里水乡的立体画面。

2.作者还注意用色彩点染, 荷花淀“一片银白世界”。

3.由视觉写到嗅觉,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通过上述分析, 学生自然感受到应该如何对景物进行观察与描写。

比较这篇小说景物描写与《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学生很快发现, 两篇课文都是写月下荷塘或荷淀的, 而且《荷塘月色》也具有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学生也很容易发现二者的明显不同点:《荷塘月色》浓墨重彩, 《荷花淀》简洁朴素。我又提示“两篇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于是学生发现:《荷塘月色》文学色彩浓, 《荷花淀》语言质朴, 多用口语, 文字较俗。

这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 学生能分析到“人物心境不同”, 显然, 学生只分析到了“表”。经过引导, 学生就会明白, 《荷塘月色》的景物观察者是朱自清, 而《荷花淀》的景物观察者却不是孙犁, 而是“水生嫂”。“水生嫂”自然不会有“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感受。

通过上述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一些原则或者规律:景物或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所以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有时还要能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如第一句中“干净得很”, 这“干净”就侧面说明了水生嫂“勤劳”的性格特征。

我又引导学生:“我们在写一篇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时, 是否可以浓墨重彩?”学生回答:“能, 因为我们可以是景物的观察者。”

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和谐与统一

我引导学生:“在这秀丽、宁静、温馨的景物中, 如果这时出场的是水生的爹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好, 水生嫂的出现, 一方面是情节的需要, 另一方面能与景物描写所提供的背景和谐统一, 否则即使是一群青年妇女出场也会打破这温馨与宁静的气氛。”

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学生能分析到, 这一段插入的叙述与描写, 写出了白洋淀的美丽富饶。

于是进一步点拨:难道没有表现家乡人民的什么性格特点吗?文章中的“大家争着买:好席子, 白洋淀席!”能说明什么?学生终于分析出这一段还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聪慧。

通过进一步的引导, 学生认识到:如此美丽富饶的白洋淀, 人民一定会拿起枪, 保卫家乡。这样, 这段景物描写还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铺垫。

全面总结景物描写的原则与规律 (略) 布置作业

为了能使阅读能力转化成为写作能力,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仿照第二段的句式写一段不超过二百字的文字, 描述家乡的风物或特产, 要求既要写出家乡的富饶, 又要表现家乡人民的勤劳与聪慧。

7.《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 篇七

例一:“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镜子一样平”突出的是阳光照耀下的淀水的“平”与“亮”,而“蓝天一样清”则强调淀水的“清”,是“水天一色”。“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衬托的是水之“清”。这样巧妙地寓情于景,不仅强化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而且还通过暗示鬼子的愚蠢来赞扬他的智勇双全。本来,按照常理,在这样的地方,稍微细心一点的人,是不难发现水中枯木桩子上系着钩子的。但鬼子一则为老头子的举动所迷惑,二则为新鲜的莲蓬所诱惑,一个个成了笨头笨脑的蠢猪。敌人的愚蠢正反衬了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例二:“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这是老头子为受伤的大女孩报仇后,“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为什么鲜嫩的芦花在他眼里显得格外地美丽?这是由老头子杀敌解恨之后内心萌发的轻松、愉快的情绪所决定的。

例三:课文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属于多项描写。对于多项描写,应该以先分后合的方式赏析、体味。

所谓“先分”,指的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把景物分成若干景致,然后一一分析。我们可将景物一分为四,其中一个就是“天空的星星”:“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里明写星星暗写淀水,还暗示了“风”的存在,用的是烘托法。只有淀水晶莹明澈,星星水能倒影在淀水里;只有随着微风的轻拂,水面才能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从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其他几处,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

所謂的“后合”,指的是在具体分析之后,有所归纳与总结,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合”:这段景物描写富有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面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技法小结: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善于概括景物的特点;2.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析景物描写所渗透的人物的情感;4.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5.分析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

上一篇:国网培训企业文化下一篇:东方·华联企业形象宣传片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