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孩子成长(精选15篇)
1.等待孩子成长 篇一
家长必读:父母等待孩子成长应怎么做?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很多家长的耐心却日趋减少,然而孩子成长需要父母耐心等待,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但是父母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应怎么做?因为“耐心等待孩子成长”是一个需要方法和技巧的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父母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应怎么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知道“上帝让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故事,并深深为之感动。孩子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征,在他成长的某些阶段,的确就是看天上云卷云舒、看地上花谢花开、看草坪中小蚂蚁在搬家、在雨后的蜗牛在散步……的时期,慢慢的和孩子一起,耐心的等待他们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
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很多家长的耐心却日趋减少,把“快点”不自觉的作为了口头禅;事实也的确如此:你可以在这里慢慢的,可是时间不等人、学习不等人、同伴更不等人;当一个个小伙伴飞奔与自己擦肩而过的时候,当夜半孩子作业依旧没有写完的时候,当距离上课还有十分钟而孩子依旧没有到校的时候……能够纯碎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岂非凡人?
于是乎,家长迫于无奈也好,着实着急也罢,一改曾有的陪孩子慢慢成长,转变成为“催促王”,只恨不得把所有的都替孩子做了,让他可以快一点,再快一点!
其实,“耐心等待孩子成长”是一个需要方法和技巧的事情,如若只是“耐心等待”或“着急催促”,结果往往都是欲速而不达。
一、不溺爱、多鼓励、善于发现其优势
孩子是需要引导的,就像小树苗,如果放任其生长,就会多出许多枝枝杈杈。对于孩子来讲,天性中有很多善良的美好的东西,但同样也有很多需要后天学习与调整的部分。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维护自己好的部分,而逐步改善需要调整的部分。
孩子也是需要鼓励、表扬的。正确的使用夸奖,能够让孩子在被认可的快乐中走的更稳更好。孩子的世界,他们更能接受真实的批评而非虚伪的夸奖。
孩子身上是有许多潜能亟待挖掘的,而这些潜能的发现真的需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成长”。不要着急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你认为孩子是怎样怎样的,也许就是因为家长的“误”认为,把孩子真正的优势潜能遮挡了去,终将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
二、在他出现问题时及时伸出援手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需要家长在第一时间给与孩子帮助,而这种帮助是非强迫的、不焦虑的,用成人的冷静和睿智来引导、帮助孩子。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是此起彼伏的状态。所以家长的态度一定是要冷静的、平和的来看待这些问题。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出现的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判断以及处理方法。因人而异很重要。所以育儿没有千篇 一律、亘古不变的真理。
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千万不要以为把问题交给“老师”或者“时间”。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对自己孩子负责的人就是自己。最好的做法是:先认真的观察、再仔细的思考、最后找出几种方案和孩子来沟通或者一起面对。家长不能焦虑,也不能强迫孩子必须按照你的`观点来。管人是管心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在心中认可你,佩服你,而非认为你仅仅是衣食父母而不得不屈从,那么孩子出现的问题就会少许多,解决起来也会容易很多。
三、以身作则带动孩子成长的步伐
正如上面所讲,想要孩子在心中被认可和佩服,作为家长不学习不进步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同样作为家长如果能够以身作则来带动孩子的成长,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就会是正向的、舒心的、有效果的。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星星眨眼,看月圆月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蚂蚁搬家、看花开花谢;但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清楚,我们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孩子的行为是随心所欲的,但家长不可以,家长的角色更好应该是不动声色的陪伴孩子、引导孩子、带动孩子。
同样家长需要知道,自己的陪伴是优质的、有效的。越来越多的妈妈选择了全职,却只是茫然于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无休止的唠叨着孩子的日常行为,却不知道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生理、心理需求,也不知道与时俱进,结果导致孩子烦不胜烦,自己也徒增伤心。何苦呢?所以进步是需要同时的,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作为家长带给他们正能量,他们就会信心满满向前冲;你一边要求他们前进,自己却在无所事事中蹉跎,就不要怪孩子没有上进心。
总之,“耐心等待孩子成长”是一句听起来很简单的话,但绝不是很简单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加油吧!希望以上的父母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应怎么做的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2.等待孩子成长 篇二
关键词:走进孩子,关注成长
到现在我从教十六年, 提到教育, 我的脑海里闪现三个名词:成绩、成功、成长。这三个词语表达了三个不同的教育境界。更多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老师紧紧盯住的是成绩, 成绩好了就是好学生, 老师、家长更关注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高中、名牌大学, 就似乎已经迈入成功。这就忽略了大多孩子的成长, 成长是超越成功的东西, 因为成功了, 我们可以成长, 失败了, 也可以成长, 说不定是更好的成长。
我浅显的认为, 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 只有健康的成长, 就不用操心成绩, 更不用操心成功。关于怎样关注孩子的成长, 我从两方面来说说。
一、用心走进孩子,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所以必须了解学生,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绩变化、情绪波动、家庭状况等。认识到学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他们不同于成人的生活。这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起走进他们年幼生命里那一段至关重要的岁月。
记得我当班主任的时候, 一个非常秀气、灵气的小男孩总是上学迟到, 因为当时年轻, 工作经验不是很多, 我当时严厉的训斥:“你咋回事, 总是迟到。”但我的这个严厉方法虽然有些见效, 但好景不长, 不太管用, 该学生多数还是迟到。这时候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家的状况, 父母离异, 都各自成家在外地居住。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并且爷爷有脑血栓病, 勉强自理。他很懂事, 帮奶奶做完家务之后才上学。知道了这些, 我课上包括平时就多观察他:他非常聪明, 记忆力也比同龄的孩子快。于是有时机我就有意识无意识的和他聊天, 他也很坦诚。谈到家里人员的时候, 他就会不自觉的问一句“你问我哪个妈妈呀?”在他幼稚的眼睛里没有一点怨言。这时我深深的了解了他, 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方面, 都作为朋友的似帮助他, 让他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比如我借些课外书给他, 让他在书的海洋中遨游, 因为他几乎不买课外书;雨天, 我把雨衣给他穿, 感受师爱母爱;他有了困难我让同学一起帮他, 感受集体的温暖。我在给他当六年班主任中, 他生活很乐观, 学习成绩总是第一, 无论作文竞赛, 还是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 他取得了非常棒的成绩。
当然教育对象是参差不齐的, 一个浅显的比喻, 十个手指还不齐呢。所以对学生要细心观察, 珍视差别, 对它们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 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教学中对于孤僻内向的学生要采取开启心扉, 后提高自信的方式进行教育, 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
“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孩子一起成长, 一起发展, 成为孩子的朋友, 就便于对学生的情况作深入的了解, 对孩子心里变化的细致观察,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接触到孩子真实的情感。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小学生活, 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成长。
二、多一评价把尺子, 发现优点
古人说得好“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是人总会犯错, 总会有不足, 何况中差生。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看待中等生、后进生:他们每天上学, 即使把中文听成日文, 却还能坚持在椅子上一坐一天, 这是何等的毅力?他们考试屡考屡败, 这是何等顽强的抗挫能力?他们如此艰难却很少有人理解, 同情, 还受到批评指责。即使这样, 学生吃过饭后, 背上书包, 还能一步步朝着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成功, 还不断有人讽刺挖苦的教室走来。见了老师, 还憨厚笑笑,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 他们有了这些经历, 走上工作岗位后,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 没有过不去的坎。我想, 我们老师能理解这一点, 就应多给中等生、后进生一些关怀、希望、鼓励甚至表扬, 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 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中, 平等温和的走进每个学生, 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 促进其进步。
不管是怎样的孩子, 身上一定会有长处的, 发现长处, 并耐心等待, 等待孩子的长处发挥出来之后, 他的自信心, 学习动力就增强了, 能力提高了, 动力和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 扬长补短。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 而学生更是如此。”
我教过的一个男孩, 贪玩, 任性, 学习一般。一次的六一儿童节, 我发现他的大鼓打得特别好。我于是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太棒了”他倒不好意思的低了头, 也许是第一次爱表扬呢。活动后, 我问他:“你知道自己能打出这么美妙的鼓声吗?”“不知道”平时那吊儿郎当样, 今天言语却有点羞涩。“老师平时就觉得你歌唱的最好, 这是你的一个特长, 也是一个大优点, 其实你有很多优点呢!”我例举了他爱帮助同学, 爱清洁, 劳动积极等等。“你的记忆也很好, 可是你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很好, 那是你不把学习当做一件事认真做过, 是不是这样呢?如果把学习当成打鼓一样, 认真的琢磨, 练习, 我相信你同样很棒。愿意试试吗?”他却出乎我的意料, 点了头。时间一点点推移, 他呢无论言行, 还是学习一天天进步。
3.等待孩子成长 篇三
花袜子小乌鸦刚刚才为没人响应自己的马戏团游戏而生气,转眼又想出举办恐怖晚会的着儿逗大家开心。卷毛羊胆小不敢参加,小乌鸦为了不落下任何一个朋友,无比真诚地对卷毛羊说:“我们需要你!你就是我们的灯笼雕刻艺术家啊,如果你不来,谁帮我们做恐怖的大头灯呢?”
因为表现得过于鲁莽,花袜子小乌鸦被警告:必须要成为一个乖孩子才能得到生日礼物。当他努力做到了,却许下了这样一个愿望:“我想办一场生日会,一场自由自在的聚会!到那时,大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 ……
慢慢地,我居然爱上了这个个性鲜明的小家伙。他会添油加醋嘲笑人,也能包容朋友的小过错;他会霸道,老想自己说了算,也能想方设法去和好;他会冒冒失失帮倒忙,也能真正解决大麻烦;他会事到临头撒小谎,也会内心不安讲真相;他会不愿分享吃独食,却也知道没有朋友最糟糕;他会口吐脏话没礼貌,也能成为说“请”和“谢谢“的乖宝宝……他是不完美的小魔怪,也是惹人爱的小天使。
4.在等待成长作文 篇四
那天早上,爸爸妈妈送我到浦东机场,我心情很不好,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机场匆匆告别了父母,经过11小时的奔波,来到距中国近一万公里的英国。到英国我们居住在当地据说最好的私立学校,漂亮的欧式建筑,美丽的校园环境,还有清新的空气都让我兴奋不已。刚开始我慢慢学会了洗衣服、整理旅行箱等事情,高兴极了。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第三天,我在洗衣服时不小心把手机泡水里了,我顿时傻了眼,没有了手机,我联系不到爸爸妈妈。从那天起,我遇到了许多困难。
最困难的就是套被套。在住宿上我们被要求每隔两天就得换被套,而且不允许老师帮忙,我和同寝室的安迪一起商量对策,想了半小时也没理出头绪来,又联系不到妈妈,我有点烦躁,但转念想想,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步,我要证明我能行,我和安迪翻来覆去的尝试,终于找到了方法,我们攥住被套封口的边和被子的一条边,小心翼翼地把被套再反个面,被子顺势划了进去,太棒了,我们都高兴的跳起来了,老师看见了也夸奖我们真能干!
还有一件让我从沮丧到自豪的事情。有一天老师为我们每人发了一张学习卡,要求自己找一位外国同学交流,完成学习卡上的任务,并让他签字。我很焦急,因为我的英语表达能力很弱,而且词汇量积累也不多又比较害羞,这该怎么办?身在异国他乡,所有的困难都要自己解决,于是我每节下课、中午吃饭后、晚上睡觉前都找我们团英语最棒的伊森练习口语,经过短暂的学习,我有了信心,主动找到一位日本同学,一开始心惊胆战地试着和他交流了几句话,惊奇的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经过多次和这位同学交谈我顺利完成了学习卡的任务,老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这次任务圆满成功!
5.初二作文:等待中的成长 篇五
山川等待伯乐发现它的美,树叶等待微风与它共奏乐章,雨水等待种子奋力的吮吸,而我等待你——母亲。
早已深秋,树叶的枯黄和残败铺满在大地上,我与同学结伴回家,对于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我来说看到食物却不能一品,那可谓是最大煎熬,我双眼放光盯着价目表搜索着。
“老板,来一个肉包和粉丝包。”声音中轻快且泼有活力。在包中一阵翻找终是让我找到了三元五角,接过手里的包子,我同时也将钱递了过去,并说了声“谢谢”拿着零钱的我,坐在自行车上啃热呼呼的肉包子。终是要在第二个包子下口时我停住了,眼前浮现着母亲殷殷的目光,我把袋子打了结放进书包,嘴里嘟嚷着“给妈妈吃”。
我将车停好后发现钥匙却不在书包中,我苦恼着不知怎么办。于是将书包放在台阶上,同时也坐在书包旁。
时间过了很久,好似停止着。
傍晚早已是一片凉意覆盖在全身,我从包中拿出包子,感觉着温度,好似有些凉了,可中间还是暖心的烫,我小心地将包子放在怀里,紧紧地包着它。
夕阳无限好,它映衬着黄昏的云,变为朵朵红霞,灰暗的天空如幕布,描绘着云舒云卷。
我坐在台阶上,寒冷侵袭着我,母亲还未回来,我身上的衣服是有些单薄了,抬头看着云从空中飘着飘着,不知何时,路灯亮了,树影斑驳,清晰可见,我坐着怀里捂着包子。
一辆辆车打着刺眼的灯光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我抱紧双臂,一对母女从我眼前走过,女儿很小,活泼可爱并且正向母亲述说着幼儿园里中的趣事,母亲笑着看着女儿,手里紧紧握女儿的小手,轻声地述说着,在黄昏路灯的照映下那样美丽,发丝与眉宇是那样温柔。
我转头望向路口,脑中却不时地想着刚才的情景,母亲牵着我在桂花香味浸满的小路上走,轻声回应着我。天暗的很沉,但空中却依旧有着繁星点点,气温下降了太多,我只能起身,像慢跑似的.原地动,低头望着表七点半了,母亲还未回。
我依稀记得以前,我还不能骑自行车上学时,母亲每晚都回来接我,学校总是放学很晚,母亲抱着双臂,双腿却在原地动着,在昏暗的灯光下依稀能看见她苍白的面容和她手中捧着什么,却一直捂着。我也许从未长时间体会过那别样的寒冷,总是抱怨吃的又凉了,可是如今的我却也明白了似的。母亲是在那样的寒冷中为我等待。我已然觉得泪水的决堤,一是羞愧二是感动,羞愧与母亲对我的关爱我却不知,二是感动与母亲在寒风中的那份等待。
母亲请让我为你等待好吗?如今的我已能与您比肩,不应该再让您如此付出,请让我照亮您回家的路好吗!
在车灯耀眼的光中我看到了矮小的身影,她双手提着两带东西似是很沉重。背有些弯着,但步伐坚定有力地向前。泪眼是我朦胧,可那在灯下的人影在我眼中那样亲切,母亲。泪在奔跑时被风轻柔地擦去,我笑着迎上去抱着母亲,她的眉眼那样温柔,我将还有丝余温的包子递给她,双手从中接过沉重的物品,好似身上沉甸甸的担子,我已经被允许同您一起肩负重担,我早已可为您分担。
6.等待孩子成长 篇六
——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一转眼我就在西彭一中工作一年了!时光匆匆,太匆匆!
当我静静地坐下来,准备在电脑上写下自己这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思绪万千,心中没有多少清晰的头绪,是因为头绪太多了。
但总的来说,每天总希望学生有新的变化,有新的进步,例如更加遵守纪律,作业更认真,学生更懂礼貌,学习有新的进步。好像总是希望学生有好的变化,只接受孩子们好的变化,积极的方面。对于一些不积极的变化非常的排斥和抗拒。甚至是想,哪怕原封不动,也不要往坏处发展。
殊不知,这些都是我们老师的急功近利的想法。孩子真正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曲线型的,是一个反复和曲折的过程。我们要在接受孩子的积极变化的同时,还要学会接纳他们的叛逆、谎言、推卸和不守规则等等。
我们要学会接纳,学会等待,静静地等待他们的成长!
这一年来,我担任2014级4班班主任工作。本班学生有55人,男生29人,女生26人。本班的学生除了来自西彭镇内的地区,还有来自西彭周边地区的,他们有的来自江津,有的来自跳蹬,有的来自冬笋坝,有的来自元明等地方。
而据我所了解,来自西彭周边地区的小学生,他们小学的教育是参差不齐的。其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表现差异也相当大。许多孩子任性,撒谎,没有责任感,劳动观念淡薄,不遵守纪律,我行我素等等。
这一年来,我试着走进学生,研究学生,与他们尽可能地接触和交流。为建立一个和谐,进步,团结,积极上进的班集体一直努力着!
我知道,每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集体!我们要在这三年中慢慢地等待他们的成长!
这一年,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建立班级QQ群
开学初期,我就叫一个学生建立了我们班级的QQ群,每个学生都加了进来,附上每个学生的照片和个人资料,选举了班级QQ群管理人员。并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如获得的荣誉和表扬;所犯错误以及受到的批评。把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
另外我们还在QQ群里专设了悄悄话栏目,让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学生的成长每一步,我们都可以看到。
二、组建班级学习小组,组建班干部领导集体。
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应生本课堂新的体制。我起初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8个学生。在实施了以个学期之后,觉得小组成员较多,组长管理起来比较麻烦;下学期我将他们分成了9个小组,每小组6个人。这样小组长管理起来要轻松多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少了很多;另外我还在小组内部进行了一对一帮扶,让他们结对子,在学习上和纪律上相互帮助,相互竞争。
对于组建班级干部集体,我也是花了不少功夫。让小组长推举班干部,第一学期选举出的班干部责任心不强,管理没有经验。第二学期我及时进行了改选,选举出来的班干部要好得多,因为能够把班级管理下来,我少操了不少心。但距离我的理想目标还很远。因为他们的管理方法还不够多,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力还比较欠缺。班干部自身也还有很多缺点。如幼稚,在学生中的威信还不够等等。
因此,我还在不断地培养他们,也在静静地等候他们(班干部)的成长。
三、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与他人合作,和睦相处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和小公主,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许多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他们现在懒散,没有劳动观念。与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谦让的习惯。班级劳动时拈轻怕重,逃避责任。
我让小组长每天记录下他们的劳动表现情况。比如清洁卫生中的表现情况。班级安排自己负责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前学生总是把擦鼻子的餐巾纸任意甩在地上,教室里满地都是,我就叫值日生每天记录学生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清洁情况,并把这个记录情况一天通报一次。经过这么做,学生的个人卫生以及教室里的清洁情况要好得多了。另外,我还让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课前的3分钟做自由演讲。可以讲名人名言,可以讲自己的成长感受,可以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可以讲自己的见闻感受等等。
记得上个学期我们班有两个女同学因为一点小矛盾打架,当时相互有抓伤,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觉得自己有理,经过班主任的协调和教育,现在这两个女生都没有与其他学生发生过矛盾,这两个女生之间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当然,上面学生的表现情况可能还要一定的反复,但我们要给他们成长的弹性空间,静静等待他们的成长!
四、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
记得我班有一个陈姓学生,他来自冬笋坝。初一上期的时候,有一天中午饭时,同学们都排好队等着打饭。等抬饭的同学把饭一放下,他就迫不及待地冲到队伍最前面,拿起勺子,快速地舀起两勺肉,端着急速地跑出教室,躲到教学楼后面的乒乓球台旁边吃起来。随后班干部来告诉我这件事情。我了解情况后及时和他以及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原来他在家里搞惯了,什么好吃的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让他吃,从来没有什么先来后到以及谦让。他想吃什么家里就得先满足他。说出来也许大家不会相信,他一个13岁多的大男孩还在于妈妈睡觉。所以我觉得我们做班主任的任务重,责任大。因为要培养这种孩子的谦让和集体观念是多么必要,但是何等的艰巨!
我就利用平时的思品课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也许大家还记得,去年我们去园博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始终让整个班集体的学生走在一起,不许一个学生脱离班集体单独行动。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有说有笑,集体其乐融融。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感受集体的温暖。
也许培养他们的这一观念,不是一事一时就能够成就的。但我们有足够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
五、培养他们的诚信观念
这里有一个典型例子。我们班有个陈姓女学生,特别好吃。经常向同学借钱,一次一元两元,但从不归还,当别人要求她归还时,她抵赖不承认。导致部分学生反感,但她从不觉得羞耻,甚至有时候还采取强借的方式。如果别的同学不借给她,她还恶语相向,说别人小气等等。就这个现象,我除了与她本人以及其父母进行了沟通,还在班上举行了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这个女生有所好转,但还需要观察和成果巩固,等待她慢慢成长
六、采用适当的方法疏导青春期的孩子们男女情感萌动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醒”得早。进入初中就面临青春期,他们既要承受心理的转型,也要承受生理的变化。我们作为老师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就责无旁贷。
刚进入初中,我们班有个罗姓女生,小组就与兄弟班级的一个男生有点意思。因为他们在小学已经交往了两年,他们当初以“结拜兄妹”的方式走在一起的;其实也难怪,因为这个女生的爸爸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妈妈远嫁一个台湾老板。现在与爸爸在一起生活;她爸爸由于是长途运输的,长期不在家,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呀。所以心没有依靠。在我了解了这一情况后,除了给她进行心里疏导,还让她每个星期给我写心里话,并叫她多在QQ群里多与同学谈心,给自己要好的朋友说说悄悄话。一来转移她的注意力,二来让她时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温暖。
写到这里,我越发感觉到我们作为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呀!因为我们承担的是几十个家庭,甚至是几百个家庭的希望。因为现在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教育,关乎整个家庭的未来!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接纳,既要接纳孩子们的点点滴滴进步,又要接纳他们在进步过程中难免要犯的一些错误!
7.孩子的成长教育 篇七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孩子个性都很强,犯了错误不让说。在家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导致孩子的不良性格的形成。我班有位幼儿叫朱××,刚到我们班时经常打小朋友。她很任性、爱发脾气,爱哭,经常抓人、咬人等,开始来园时,不愿意来幼儿园,我为让她能快点适应新集体生活,给她一块巧克力吃,把新玩具拿给她,我陪她一起玩,她就停止了哭声,也愿意跟我说话。有一次,我正给刘××小朋友系扣子,我系完扣子搂着刘××说了两句话,朱××走过来趁我和刘××不注意用手打了刘××的头,刘××大哭起来,我问朱××你为什么打他呀?我这一问不要紧,她倒大哭起来,我说:“小朋友没有招惹你,你怎么能上去就打小朋友呢?你和刘××不是好朋友吗?刘××不喜欢打人的朋友,以后你不能打别人了。”她只是一个劲地哭闹,对我的话根本不理睬。
晚上在接孩子时我和他爸爸进行了沟通,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家人,她爸爸说:“在家很任性,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不答应她的要求就大哭大闹,直到家长答应她的条件。保姆看她时还咬保姆,请老师帮我们家长多管教她,谢谢你们了。”
我分析她打刘××是因为老师对刘××的关爱让她看到了,心里不舒服,老师为什么不帮我,去帮他系扣子,所以她才打刘××,在家里都是家人对她一个人的关注,所以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了,认为老师就应该去关心照顾她一个人,不能去管别的小朋友。她的嫉妒心理就开始萌发了,就想打别人引起老师对她的关注。
面对朱××的这种情况,我对她的不良行为故意忽略,特别是对容易冲动的朱××,进行短时间的“冷处理”,效果很好,我在她哭闹不止时,不予理睬,她很聪明,看到我不去理睬她,她一会儿声音比一会儿小,慢慢地不哭了,不哭时我问她什么事她都回答。对任性的孩子在发脾气时去哄她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冷处理才能有效果。
在教育活动中,我采取游戏活动进行矫正。针对朱××的情况,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朱××提高认识,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在语言活动中“我长大了”通过观察、讲述,使朱××对自己以前和现在进行比较,知道自己长大了,更懂事了,学会跟朋友友好相处,能用语言交流但不能用手打朋友,打人是不受欢迎的,要学会做一个受欢迎的小朋友。“做客”,在活动中朱××产生很高的兴趣,积极参加表演,在表演中既当主人又当客人,学习了不少的礼貌用语,而这些礼貌用语正是她学习热情待人,互助友爱的基础,使她懂得了干什么事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多为他人着想,才能有人和你玩,交朋友。在音乐活动“找朋友”中,小朋友都喜欢找友好的朋友,游戏中幼儿不想找她,看到她的表情很不自然,我跟赵××说:“朱××想和你做朋友你能跟她做朋友吗?”“她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她。”我说:“朱××你听到小朋友说你了,你以后改掉打人的坏习惯小朋友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她点点头,我说:“赵××你能原谅他吗?”“那好吧!”游戏中,我也跟其他小朋友们说:“朱××愿意跟你们做朋友,她改掉了爱打人的习惯,我们给她拍拍手,朱××高兴地笑了,跟小朋友一起开心地游戏。这个游戏使朱××明白了以前的许多做法是不对的,爱打人没有朋友,自己很孤单,一点都不快乐,认识到跟小朋友友好相处才会有朋友跟她一起玩,感到非常快乐。活动区中,朱××喜欢到“娃娃家”玩,她喜欢当妈妈,给孩子做饭,把厨房做好的饭菜摆在桌子上,给另外两个小朋友扮演的孩子盛饭吃,把炒好的菜给孩子夹到饭碗里,她说:“这是鱼肉你多吃点,有营养,你会变得更聪明,这是油菜尝尝妈妈炒得香吗?”一个孩子尝了尝说:“妈妈炒得真好吃,我要多吃长大个。”朱××一会儿拿起杯子给孩子每人倒一杯水,说:“孩子快喝点水吧,吃的有点太干了。孩子们拿起水杯喝起来。”朱××玩得很高兴,在“娃娃家”游戏中看到她像个小大人似的,关心和照顾孩子,看得出来她很有责任感,也锻炼了耐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进行这些活动,让她慢慢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减少任性的不良行为。
现在朱××比以前进步了很多,能跟小朋友一起聊天,户外活动跟朋友交换玩具玩,自己犯错误能听别人跟她讲道理能虚心接受。爸爸说:“在家发脾气也少了,知道关心家里人,还会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看到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她有一点进步我就让家长给她写表扬信在班集体面前表扬她,奖励她一个小贴画,她非常高兴。
教育好幼儿,我们老师要跟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幼儿。对幼儿的行为方式个性特点都应有充分地了解,帮助孩子改掉任性行为,只有当老师了解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有所收获。
8.增强孩子的“等待耐性” 篇八
吃饭的客人有些多,我们等了一会儿还没上菜。我和妻子并不着急,反正周末没什么事,慢慢等吧!可儿子等得不耐烦了,跟我小声嘟囔:“爸爸,还没有菜啊!”我安慰他:“你看吃饭的客人这么多,咱得等人家做好了啊!别着急,再等等,就有菜了。”儿子只好等,眼巴巴地盯着别人餐桌上的饭菜直咽口水。
又等了一小会儿,我们这边还没上菜,桌子上空空如也。儿子终于失去了耐性,恰好一位女服务员端着一盘菜向我们这边走了过来,儿子以为是我们的,谁知服务员从我们桌旁经过,径直送到了下一桌。儿子由希望变失望,由失望到绝望,竟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要吃饭,我要吃饭……”立即引来众人侧目。
一时间我十分尴尬,一边心里抱怨儿子:你咋连这点儿等待的耐性都没有呢?一边揽过儿子安抚:“别哭别哭,阿姨再端出来的菜就该是我们的了……”
儿子耐性差,等待等到“崩溃”的情况并非这一次。
儿子喜欢遥控小汽车,有一天让我带他去超市买。一番挑选后,儿子选中了一款,可服务员却说,那款遥控汽车就剩那一辆了,因为有损毁,不能卖,过几天就会上新货。
服务员本是好意,怕顾客吃亏。我想那就等几天再来买吧,可儿子一听不干了,非要当时就买,还说那位好心的服务员是“坏阿姨”。
儿子缺乏耐性,撒泼“骂人”的德行,让我脸红无奈,只能用“小孩子,别跟他一般见识”来帮他开脱。
我曾经以为,小孩子都像我儿子一样,不愿等待,没有耐性,可有一天,有个孩子的表现却让我明白,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没有耐性。
那天,同事大李和我一起去新华书店为单位报订书单。大李的儿子小冬因为在家没人照看,被大李带在了身边。
小冬很喜欢看漫画,到了书店,便自个儿跑到放漫画书的书架前找书看,我和大李则安心地跟书店女经理洽谈。
过了一会儿,小冬拿着一本漫画书走了过来,拉拉爸爸的衣襟说:“我想买这本书。”大李接过书放到一边,说:“刚给你买过一本漫画书,想要再买一本,得等几天。”我深感意外:孩子要买东西,还能拖延?书店经理似乎也有些意外,拿起那本书递给小冬说:“宝贝儿,阿姨是书店的经理,你喜欢这本书就拿去看吧,阿姨送给你。”
小冬接过书,看着他爸。大李却坚持自己的决定,说:“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不礼貌,过些日子爸爸给你买。”
到手的书却不能“拿”,依我判断,小冬肯定会像我儿子一样立即“崩溃”,号啕大哭。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冬不但没有崩溃,更没有哭,而是很有礼貌地对书店女经理说:“谢谢阿姨!过几天我爸会给我买。”然后自己把书送回了书架。
我目瞪口呆。一个孩子,自己喜欢的书不能立即买到手,却不哭不闹,居然有这样的孩子?事后我跟大李请教:“小冬要买书,你不给买,他不哭也不闹,咋这么听话啊?”
大李笑笑说:“是我刻意培养的。生活中会有许多事情需要等待,孩子若没有等待的耐性,是不行的。”
“那你是如何培养的呢?”我着急地追问,想从他那儿学一招儿,回头也改造改造我儿子。
大李说:“我用的是‘期望等待法’。简单地说,就是不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凡事‘等几天再说’。比如那本书,纵然当时就能让他得到,但为了培养他等待的耐心,也要让他等。只有经过等待,才会形成等待的耐性。”
我决定学学大李的办法,培养我儿子的“等待耐性”。
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游玩,恰好遇上堵车,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避开堵车路段,而是让妻子驾车,我到后排陪儿子玩游戏。尽管路上被堵的车排起了长龙,几乎挪不动,但儿子没有像以往一样“等得发疯”“等得崩溃”,而是在我的陪伴下“享受”着堵车时光。前后堵了40分钟,我通过陪伴,不但给儿子心里种下了“等待”的种子,还让儿子明白了,可以通过自娱自乐,享受等待的时光。
逛超市,儿子看到一种美食,要买。以前我会立马掏钱买下来,可这次我却“狡猾”地跟儿子说:“宝贝,爸爸忘记带钱了,下次再来买好吗?”儿子立即有“崩溃”的倾向,我赶紧走开,心里想,反正我不会立即给你买,要让你等待。
我一走开,儿子倒不“崩溃”了。原来,他先前的“崩溃”状态都是表演给我看的,说白了,是一种要挟。我也突然明白了,儿子没有等待的耐性,其实是我宠惯的结果。
从此,我更加“狠心”起来,儿子想得到某件东西,我会故意“拖延”几天再满足他的要求。经过一番“磨难”,儿子对“长时间的等待”渐渐习以为常了,不再临场“崩溃”,而是变得有耐性起来。
再进餐厅,就算上菜很慢,儿子也不会大哭了,而是有了安心等待的修养。
等待耐性,其实是孩子自我控制力的体现。有自我控制,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9.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九
鲁迅先生《野草•秋夜》是这样开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身为父母,在我们生命的后园里也存在着两株树,一株是孩子“认知发展”的树,还有一株是孩子“情感发展”的树。这两株树伴随孩子生命的开始而扎下根,却由于后天承受的阳光、雨露或者雷暴、冰霜从而呈现出差异极大的生长景观,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结果。
“认知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最终这树的躯干和枝叶是不是自由地涌动着“创造力”独特的浆液;“情感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最终这树的果实是不是个个坚实、成熟、饱满,经得起风、雪、雷、电的威胁甚至摧折。越来越多的统计数字表明:一个孩子未来的希望有多大取决于“认知”与“情感”这两株树共同生长的结果。换句话说,没有创造力的深度也就难以推开真正成功的大门。同时,如果没有情感的深度,即使侥幸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也还是难以将成功进行到底,长久地拥有幸福、自在的人生。
与国外作父母的相比较,我们中国作父母的似乎太多地把物力、精力和梦想集中在了培养孩子“认知”之树的单一茁壮成长上,忽略甚至蔑视了孩子“情感”之树成长的正当渴望,似乎“奥数”、“过级”、“满分”等等也就构成了孩子生活世界的全部。
也许,做父母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同样经历过孩子心灵和肉体成长的的所有阶段,然而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之后,却断然拒绝和我们的孩子共同完成再一次的成长。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仰仗自己经验的权威,施展自己顽固不化的意志,面对着清新、蓬勃、有着无限种潜能的生命却强迫它束手无策地就范于我们已经停止生长了的观念、情感以及对周围世界不加选择的好奇。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厢情愿、喋喋不休、自私自利的“布道者”;而孩子则成了无所适从,充满着困惑、压抑和挫折感的孤独的“倾听者”。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此后人生成功希望的破灭大致根源于此。
我想在这里对所有作父母的大声疾呼:培育孩子不同于培育任何其它的生命。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奥秘其实就是对这一严酷事实进行毫不妥协的颠覆——互换角色,让孩子成为自己“认知”和“情感”发展历程的“布道者”,而作父母的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倾听者”,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平等的,值得孩子信赖的“倾听者”。如果成功的父母无一例外首先必须是成功的“倾听者”,那么我们怎样倾听?倾听些什么?
从孩子出生到跚跚学步(infants, toddlers, 0岁—3岁):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开始奠定基础,孩子的“情感”开始初步整合。这时的倾听意谓着:同尚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内在要求的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也就是,努力“正确”、“及时”地对孩子含糊表达出的“意义”做出积极的回应。容忍孩子模棱两可的行为特征。耐心而明确地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好与坏、肯定与否定等的初步意识。孩子情感的生长此时最需要的是足够的安全感和明确的鼓励。
学前期(preschoolers,3岁—5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对于父母的期待和培养标准有了渐渐清晰的意识。孩子对父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行为到情感开始敏感,知道如何讨好或激怒他们的父母。孩子以性别区分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始形成。这时的倾听意谓着:鼓励孩子学习用具体而准确的语汇表达他们的情感,尤其是帮助他们仔细分辨特殊的情感。例如,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分辨“快乐”与“忧伤”,但面对“忧伤”和“愤怒”之间的区别却往往困惑不解。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发生兴趣。想像和幻想成为他们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常常会把故事的想像直接等同于现实。此时的倾听意谓着:借用优秀的故事作为有力的手段,让他们参与其中,引导他们主动讲述或复述,在一种完全不涉及敏感自我的放松心理状态下,间接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思考、挣扎和期望。
学龄期(school-age children,6岁—12岁):这一阶段伴随着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以及不得不同外部世界沟通的需要。集体性的游戏以及运动等带有“竞争”意味的活动就变得十分重要。此时的倾听意谓着:尽量多地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帮助孩子的“自我”初步适应外在的社会环境。
青春期(adolescents,13岁—18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一方面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自身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同时还强烈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微妙变化。“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征。夸张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说明这一阶段的孩子对诸如“痛苦”之类的精神挫折感有了强烈的认知。追求行为上的独立,并且随着认知能力的进步开始习惯于摆脱具体的事件或情境而代之以初步的抽象思维。此时的倾听意谓着:鼓励孩子行为、情感方面的独立意识,关注他们生理健康的细枝末节,平等地以自己成人的经验帮助他们养成对事物的判断力,帮助他们缓解来自同辈人各式各样的压力。要理性地面对孩子青春期对成人的挑战、对成人观点的争论,引导他们从以前“自由地”(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过渡到“艺术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令他们领悟到要想让人尊重自己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情感成长不再仅仅与“当前”事件或情境有关,而是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的体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就像这个世界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然而,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作父母的要用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和孩子再一次经历共同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孩子引向未来真正的幸福。所谓真正的幸福只可能来自孩子自身健康的情感能力和创造性的认知能力的共同创造,而不是来自我们自以为慷慨的给予。如果说世界上一切都可能被以某种方式给予的话,只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是注定要靠自己才能获得的。
我不由地想起一则意大利的童话故事“幸福者的衬衫”(The Happy Man‟s Shirt)。从前,有一个王子总是很不开心,任何物质的享乐也无法让他露出一丝笑容。他整天坐在窗户边,呆呆地盯着外面的世界,沉默得一言不发。眼看着心爱的儿子愁眉不展,国王四处求救,召见有学问的医生、学者和哲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我该怎样帮帮我的孩子呢?”国王逢人便问。博学之士们占星问卜,有一天终于带来了答案:“陛下,只有一件事可做。找到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然后让您的孩子和他交换身上的衬衫。”国王像捞到了救命稻草,广而告之,普天之下寻找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第一个来到王宫的人是位神父。“你幸福、快乐吗?”国王问。“当然,陛下。”“那你想做我的主教吗?”“如果能做,那当然好啦。”“给我滚开。”国王怒吼道。“我要找的是一个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感到真正幸福、快乐的人,而不是什么“„如果……就……‟的人”。没多久,国王听说一个他国的统治者十分幸福、快乐。他的国家国富民安,妻子美貌倾城,五个孩子漂亮可爱。国王立即派人去想同他交换身上的衬衫。可信使到了他国,却见这位国王整天哀声叹气,寝食难安。“我拥有了一切。可迟早有一天我会死去,而这一切却带也带不走。” 信使断定这个国王根本不幸福、快乐,于是决定不要他的衬衫,宁可空手而归。
10.我与孩子共成长 篇十
女儿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给我们家带来无尽的快乐与幸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她的喜怒哀乐也成为我们家中氛围的“晴雨表”。在社会上仍普遍存在“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今天,我却一直为我们家生了一个女儿而偷着乐!生女儿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女儿打小时候起就人见人爱,有人说她天资聪颖,总是忍不住捏捏她那胖乎乎的脸蛋,弄得女儿经常在我们面前抱怨。女儿是我们的骄傲,尽管在更多的时候我和她妈妈没有表露出来,当别的家长炫耀自已的孩子时,我们总是保持低调,当别人称赞我的宝贝女儿时,也总是表现出从容淡定,有时甚至装着不屑的样子,为的是不让她的尾巴翅起来,哈哈!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先哲早就告诫我们。学习使人明理,学习令人睿智,学习让人脱俗,学习让人近雅。学习更是以后谋生立业、回报社会的资本,这是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了的。可以说,读书与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命题,也是家长操心最多、花费最多的。由于我是老师的原因,所以道理讲得多,以说服教育为主,尽可能地让她明事理,懂道理,“润物细无声”嘛,女儿打小就很懂事,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特别是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小时候爱读书,到了书店见了喜欢的就要买。睡觉前要看一会书才能入睡,否则很难入睡哟,哈哈!老师布置的作业她会一项一项的记好,回家后每完成一项就会认真做上记号,很少遗漏作业。晚上学业完成后,自己会一项项把书包整理好,放在门口,第二天早上出门时顺手带上就高高兴兴去上学了。有时我和她妈妈都不在家,遇到要听写的作业,她会认真地把听写的内容先看一遍,然后自己默写,再自已更正,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不偷懒走捷径。我们还特别要求她上课一定要集中全部精力认真听老师讲课,这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还要她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抓住可能的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培养自信,不知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哈哈,估计应该也不错!
尽管这样,可自从女儿上学以后,我的忧愁还是多了起来。我们既想让她健康成长、轻松愉快地学习,又想她的学习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哈哈,这大概是大多数家长矛盾的心理。开始女儿的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直属校牛娃很多,又担心跟不上。好在女儿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一步一个台阶,到现在基本上能跟上全班同学的学习节奏吧。女儿也有自己的主见,坚决不上附近的民办学校要上附中,这点我一般不管,让她自己作决定就好,担心民办的只顾“升学率”,上附中也许能更好的地“全面发展”吧!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坚信我们的选择没有错,学校的管理教育模式、班主任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教育方法、任课老师很高的专业教学水准,使女儿既感受到了学习的紧张,又体会到了初中学习生活的乐趣!
有人说,现在很多家长之所以对孩子要求特别高,主要是想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去实现。而我却认为,孩子有孩子的理想王国,家长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去实现她心中的梦想,就象纪伯伦所说“你是弓,孩子是箭,他们即将射向远方”。而不要去和别人家的孩子盲目攀比,更不要自私地去奢望、强求孩子给你带来荣耀和财富!要让她感觉家长做的一切确实都是为了她的未来!当然这样一种想法要让她完全理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关于她的学习我们就经常“斗争”,矛盾调和不了时,怎么办呢?用一句外交辞令:“求同存异”吧,求最大公约数,哈哈。尽管女儿心中有数,很爱学习,但有时仍感觉她花在学习上的精力不够多,恨不得她时刻都在看书在学习,我们知道这样是不可能的,但我相信好多家长也是我这么想的。比如,她喜欢和同学一块出去玩,我就要反复交待,一是担心安全,有一会联系不上就很着急,二是担心占用太多的时间,女儿就会嫌唠叨,怎么办呢?也不能把她整天关在家里啊?玩是可以,但必须在规定范围并且在所要求的时限内回家。一见女儿上网或是用手机聊天,我们的担心又来了,担心女儿聊一些不该聊的事情,更担心她对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和内容缺乏正确判断。哎,信息时代了,完全不让她接触这些是不可能的了,也应该允许她和她的小闺密聊聊私语。怎么办呢?我们也只能是在时间上给予限制了,好在女儿还算自觉。我和她妈妈也算是人到中年了,虽然谈不上是什么成功人士,但职业还算稳定。应该说我们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但自身的学习确实抓得不紧了,有时还喜欢上上网玩玩游戏,情急时女儿也会反问我们,你们只知道要我学习,你们不也玩吗?你瞧,自我要求不高,被人家抓住把柄了。我们只能强词夺理说,爸爸妈妈奋斗在先,以前也是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才有今天的。哈哈,话然这么说,到底是“底气不足”,于是我也得把学习抓抓紧,一是工作确实需要,二是给宝贝女儿作个“榜样”啊,管理学上不是有一句名言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目前正是期中考试时间,女儿期是考试成绩也不知道,哎!可我们又担心考好了她翘小尾巴,多受点小打击吧。我与妻子不时叮嘱:“多看看书、多做做题、多背背单词,温故方可知新。”虽明知作用不大,但深信“猴子不上树,多敲几遍锣”的道理。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11.在等待中成长 篇十一
情景一:第一节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始有顺序地请幼儿去拿茶杯排队喝水,“现在先请第一组小朋友去喝水,其他小朋友坐正,表现好的小朋友先请!”老师说完就开始观察幼儿的表现。“老师,明明不排队喝水。”“老师,小琪拿茶杯敲我的头。”“老师,嘉嘉又把水倒掉了。”……已经在排队喝水的幼儿推推挤挤,又不停地向老师“告状”,老师只得去维持纪律,这时,没轮到的幼儿也开始吵闹起来,教室里一片嘈杂。
情景二:幼儿进食完点心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有顺序地去厕所,没轮到的幼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与旁边的幼儿交头接耳,渐渐地声音大了起来。“请小朋友闭上小嘴巴,保持安静。”老师出来维持纪律,但不到一分钟,教室里又开始声音不断。
情景三:午睡后,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起床,动作较快的小皓和小铭早早地等在了一边,而动作较慢的则刚从被子里爬出来。小皓与小铭一开始还能安静地等在一边,几分钟后,两人就闹在了一起,午睡室里闹哄哄的。老师忍不住说:“请你们俩安静地等着,管住自己的小嘴巴。”可是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以及幼儿的增多,老师的三言两语根本没办法“遏制”吵闹。
以上三种情景,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很熟悉,它是我们一日生活中最常见的几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幼儿身上都产生了消极等待,那么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原因剖析
(一)幼儿个体的差异
《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能力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如第三个案例,能力强的幼儿早就准备就绪,能力弱的幼儿花费时间较多,往往导致消极等待时间延长。同时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幼儿都处于教师的“眼皮子底下”,而生活活动时间正好给了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与同伴玩耍、嬉戏,这就往往导致几分钟就能完成的盥洗、喝水等活动无限延长,必然造成消极等待。
(二)作息时间的规定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了不同的活动,对此,看似科学的活动作息时间表却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紧凑的时间表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相关任务,导致教师机械地跟着时间走,无形中增加了消极等待的时间。
(三)活动组织的策略
消极等待产生的很大原因还来自于教师,教师间的合作、教师的时间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对活动的安排及活动间的衔接等等,都会影响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教师的时间观念和两个活动间的衔接极为重要,时间观念强,并能很好对活动进行安排衔接的教师,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就短,积极等待的时间就长,反之则相反。
三、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与经验,我觉得主要从教师、幼儿和家长三方面寻找解决对策。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1.教师之间相互配合。
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要相互配合,生活活动环节尤为重要。部分幼儿盥洗时,由配班教师看管,剩余幼儿则由主班教师管理,配以一些小型游戏,从而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如盥洗的幼儿在配班教师的管理下,被督促要求加快速度,并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没有轮到的幼儿则在主班教师的指导下玩手指游戏或有序进行其他生活环节等。
2.作息时间合理安排。
教师在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时,要以作息表为参考,但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或是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该活动,这不仅会限制幼儿,也会导致消极等待现象的出现。要学会把一些区域活动、手工活动等相对操作方便、易于管理的活动融入生活活动中,在保证幼儿快乐游戏外,也能减少消极等待现象的发生。在午饭后、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带着幼儿去散步,也可以请幼儿开展区域活动,这样能极大地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
3.积极引导“能者先行”。
教师喜欢让所有幼儿都处在同一出发点后再“发号施令”,但毕竟孩子的能力不同,到达出发点的时间也不同。这正如《指南》所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师要学会观察,并知晓每个孩子在各生活环节中的强弱表现,让“能者先行”,先完成的幼儿优先完成随后的环节,并让幼儿慢慢感悟并学会自己分配时间,让幼儿不知不觉中学会自己进行简单的规划,极大地减少了消极等待的时间。如先起床的幼儿可以先去喝水、吃点心,之后就可以自行安排看书或与同伴玩游戏,孩子有事情干,干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大大减少了消极等待的时间,甚至告别了消极等待时间。
4.游戏活动贯穿其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学会用各种小游戏贯穿生活活动,不仅可以变消极等待为积极等待,还可以吸引在盥洗室停留或者喝水、吃点心的幼儿,让他们产生兴趣而加快速度加入到游戏中来,及时有效地进行过渡。其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的最大原因,就是孩子没事干,或在这个时间段内只能干唯一指定的那件事,又困于众多幼儿不能同时干。如上厕所,所有小朋友就等着上厕所;喝水,大家排队就喝水……没有考虑到让孩子通过怎样的游戏,有效释放之中潜在的隐形浪费,让孩子们在开心的游戏中度过该生活环节。对此,在这里强调教师要牢记,时刻让游戏伴随幼儿,让幼儿在游戏的快乐中度过等待的时间,让消极等待变成积极游戏。
(二)从幼儿角度出发
1.我来帮助你。
幼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班中总有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们去帮助能力较弱、动作较慢的幼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仅能与同伴交流,发展其语言能力,而且能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让这些孩子有事干,从而减少了他们消极等待的时间,一举多得。如午睡起床后,请已经穿完衣服的幼儿帮助那些能力较弱、动作较慢的幼儿,在帮助其他幼儿穿衣、叠被、系鞋带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干的幼儿,并为这些孩子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展示中,给了能力弱的孩子一个示范与导向,促使其在接受帮助中慢慢得到提高,于是就很好地将隐形浪费时间向积极行动发展,还增进了孩子间的感情,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2.我是小老师。
幼儿都存在向师性的心理,请幼儿来帮助教师当个小老师,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热衷的一件事。请能干的幼儿当“小老师”管理幼儿,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会让幼儿的“等待”别有风味。“小老师”可以帮助教师管理正在盥洗、喝水等生活环节的幼儿,尤其比较适合在吃完点心、喝完水等比较短的等待时间内;还可以请“小老师”根据管理中的表现情况,在孩子们面前进行简单汇报,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引起孩子们的重视,并借此选择下一任“小老师”,时间就在孩子们的自我管理与评价中高效度过了。
(三)从家长角度出发
现在,很多幼儿在家习惯了父母的包办制生活,导致自身的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弱;还有部分孩子则是习惯性拖拉,动作较慢,导致能力强弱相差更甚,必然发生消极等待现象。这就需要家长配合教师,让幼儿在家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完成,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与家长适时地给以指导和鼓励也能极大地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的兴趣,从而减少消极等待。
12.家庭和谐促进孩子成长 篇十二
很多时候,配偶的不和谐会导致孩子的成长缺陷,所以我提出三条边和谐的共补互进概念。第一条边就是亲子教育,大家容易接受,尤其在中国家庭,是母亲为养育的主体;第二条边就是父亲教育,一个父亲的教育超过100个校长;第三条边,我最新提出的就是夫妻关系,也就是配偶教育。作为儿女也有责任,不同年龄的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完成,大家有各自的责任。同时,夫妻关系的改善,对整个小家庭结构的稳定非常重要。
另外,高学历的父母和会不会家庭教育不成正比。现在的家庭教育主要是“70后”“80后”,他们也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就导致独生子女养育二代时代到来。他们尽管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做家长这一门课程几乎没有训练过,或者有些是自修的,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加强。
13.与孩子共同成长 篇十三
从孩子降生开始,家长们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如何抚育婴幼儿,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吃饭到穿衣,从走路到说话,一切的生活细节都需要新成为父母的家长们学习,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长,可是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许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仍然需要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学会用自己的主见来评判他身边的家长,我常常会觉得孩子在悄悄审视自己。所以家长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不断成长,树立起大人的威信。
很难想象,当家长在电脑前无休无止地玩游戏,而孩子能专心地读书学习,当家长把时间花费在牌桌上或酒桌上时,而命令孩子不要浪费时间,此时的语言显得如此苍白,家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喜欢玩乐的人,而不能发现生活中有更加有趣,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家长也需要在孩子面前,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设定出一个学习目标,这并不是额外的包袱,而是与个人的成长相吻合的,不论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总之是那些健康美好的情趣方面,这样好的行为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目的。
工作也是一样,如果家长抱着认真进取敬业的工作态度,不随便迟到早退,用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不论平凡还是伟大,都会得到孩子的尊敬,也会让孩子学会认真二字,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历经诸多困难而不气馁,热爱本职工作,从而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
生活上孩子也会提出一些小小的要求,例如让家长做个饭店里吃过的好吃菜,家长可以学着做一做,从而提高我们的烹饪技术,让一家人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孩子那些小小的建议如果被我们采纳,会让孩子也很高兴,我们也得到了成长。
14.关注孩子成长 篇十四
---------家庭教育漫谈
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许多家长常会有这样的苦恼和困惑: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不愿听家长的话,我们在家该如何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学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如同钢琴演奏中左右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家庭教育不能替代学校教育,但又起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最根本点是道德规范和文化氛围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面,根据我在书籍中从教育大师们那儿借鉴来的相关经验,和自己工作中的点滴心得体会,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读书习惯的培养。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习成绩不是第一位的,特别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中,读书兴趣的培养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应当放在首位。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里指出“家庭智力生活背景,即书籍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份量——于学龄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智力生活状况。”美国教育家施道弗告诉我们: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可见,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使人聪明,它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有一条来自和朋友聊天时得到的信息:人在看电视时,大脑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爱看电视的习惯,那么,从今天开始,加以控制和引导吧。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坏习惯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好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成的,需要您付出心力,更要保持耐心和恒心,其次,想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做读书型的父母。你津津有味地阅读,对于他就是最好的示范。从今晚开始,每天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先带头来做,要比空头说教十遍、百遍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安坐半个小时,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认真地学习六、七个小时呢?再次,多创设一些让孩子“学以致用”、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读书的目的性和兴趣。例如:经常举行“家庭朗读晚会”、“家庭讲故事比赛”,或亲戚朋友几个家庭举行“家庭联谊会”等。评价的时候,多夸奖、多鼓励,不要心急,“这儿读得不好,那儿讲得不好”会让孩子泄气的。该做的做了,然后静等花开,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最后,读了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后,引导孩子思考:我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低年级的孩子最开始可以是简单的两三句话,不会写的字可以用音节代替。几条相关建议:
1、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有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2、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读书兴趣。
3、选择课外读物时,只要条件允许,一定要买漂亮、悦目的正版书籍,这是培养孩子爱书之情的第一步。买书后,必须读完才可以再买一本新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4、在孩子的书包里装一本轻便的课外书,在他完成作业时可以看,养成利用点滴时间看书的习惯。
二、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我想,作为任何一个理智型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把健康放在首位。有一位家长是这样来教育孩子的:“赢得了世界失去了自己,那又如何?孩子,请你记住,永远不以健康为代价,去作所谓的拼搏!”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国家总督学王文湛在报告中指出,现在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四重四轻”: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身体,轻心理;重言教,轻身教。其实,在对待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上,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重营养,轻锻炼”的现象。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建议如下:
1、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
2、饮食要清淡。
3、衣服不要过暖和过紧,尤其是足部和头部要凉爽。
3、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毫不留情地拒绝,绝对不是因为撒泼打滚就可以“争取”到想要的东西。身体健康的标志是能吃苦耐劳,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能克服自己的欲望。
三、优良品德的培养。社会调查的结果证明:对于大多数人所从事的事业而言,最终决定其成败的,“情商”与“智商”一样重要,拟或前者更为重要。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使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帮助孩子学习礼仪。从爱身边的人开始培养,爱爸爸妈妈、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班集体,爱家庭,爱学校,爱赖以生活的环境。以礼仪对待所爱的人,用爱心来观察、对待周围的世界。爱而且会爱,就是一种伟大的能力。有机会为班级、为家庭、为社会服务的孩子是幸运的。在这一点上,单纯的说教是不够的,关键是家长的身正垂范。其次,要培养静气,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塑造孩子温和的性情。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从生活、书本中有所吸纳和汲取?所以,如果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这也是可忧的心智状态。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家长要做到:自己首先不制造噪音,如果你家电视、音响的声音一向很大,请立刻拧小,噪音是儿童智力最凶恶的杀手。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对孩子说话。如果想让孩子喜欢你,聆听你,试着这样做:一定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如果觉得难,那就意味着——你该读书了。如果想跟孩子讲什么道理,试着用故事中的例子来说明。再次,要培养孩子的耐心。有一位教育家做过这样一个测试:他分别发给几个被测试的孩子每人两块糖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半个小时内谁不会把糖果吃掉,他会再奖励四块糖果。教育家离开半小时后回来,有的孩子两块糖果都已吃掉了,有的孩子吃了一块,剩下一块,只有少数孩子坚持了下来,又获得了四块糖果。这几个孩子长大后,又得以奖励到四块糖果的孩子,他们的成就最大。
四、赏罚分明。首先,从小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名誉感。呵斥要在背着人的私地里进行,而当孩子应当受到赞扬的时候,要当着别人的面去做。其次,最好的惩罚是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及周围的人都以严厉冷淡的态度对待他,绝对不能因为实施了体罚而转眼和颜悦色,要坚持不懈,一直等到孩子完全服从,等他用行动弥补过错了,才可恢复从前的亲切。“冷处理”的使用频率,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递减,以至于基本不用。再次,关注并和孩子一起去做他所喜欢的事情,这是最让孩子高兴的事情,也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要慎用物质奖励,否则会从另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贪婪。
五、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习惯。常听有些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脑子很聪明,就是学习太粗心”。孩子的性格是从小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学习上粗心的孩子,在生活中其他事情上也常常存在粗心的现象。所以,想改掉孩子粗心的毛病,单纯从学习一方面入手是很难的。全面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习惯,首先,在孩子做事(包括低年级孩子开始写作业)之前,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使其在心里有个小计划,以商量的口吻,切忌命令;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家长注意方法的指导,不能因看不惯、心急而包办代替;在孩子认真完成一件事后,不管结果如何,及时以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激励他以后有兴趣和信心不断尝试。以后,可慢慢放手,让其独立去做。其次,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在很多方面,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建立这样一种信念——无论什么事情,一旦确定必须去做,或者选择了要做,就要认真对待,力争做到最好。再次,帮助督促孩子养成写完作业检查和写日记的良好习惯。通过检查作业促使孩子进一步改掉学习上粗心的毛病,通过写日记,经常反省自己做事粗心的危害,形成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习惯。
六、培养孩子自我激励、自我挑战的能力。首先,家长以孩子朋友的姿态帮助孩子分析他学习和行为上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即已经养成了哪些较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劣势即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有待加强和培养。让孩子敢于面对自己,教会他善于剖析自己。其次,确立合理的目标,即付出一定努力能达到的目标,鼓励孩子去摘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目标太低,孩子难以提高,目标太高,一方面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拔苗助长的做法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可在班里确立一个竞争对象,也可以与自己的过去对比,不断超越自我。再次,送给孩子对其成长有益的伟人传记等方面的书籍,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用伟人成长奋斗中的一些事例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七、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思考,敢于质疑的前提是不唯师、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真理,需要勇气与知识的铺垫。首先,要培养孩子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获得诺贝尔奖的意大利科学家费米,从小非常喜欢读书,书读多了,疑问也就多了,什么是行星,潮汐,陀螺旋转……由于他好读书,勤于思索,知识增长很快,他17岁考上大学,21岁取得了博士学位,37岁获诺贝尔奖。孩子的童年时期,年龄越小,问题越多,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平时,家长对于孩子发现了问题要及时表扬,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应认真对待,解答不了,教给孩子找到答案的方法,去图书馆、书店、上网查资料等。其次,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参观一些科学展览等,拓宽孩子的视野。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再次,引导孩子于不疑处见疑。千万人说苹果会往地上落,却只有牛顿一个人问其中的原因。孩子有了善于思考的前提,还要鼓励孩子从一些常见的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鼓励孩子对权威结论敢于质疑。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面前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告诉孩子许多知识和经验是前人比我们早发现了而已,也可能会存有不足,需要一代一代人来发现,来改进。
八、培养孩子简单做事的能力。简单做事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科学地做事,以节省时间、精力为目的,过程缩水而结果不缩水。首先,帮助孩子建立时间宝贵、要珍惜时间的观念。不要空盼,要实干,明天的果子结在今天的树上,今天不栽树,明天就不会有果子吃。在这个问题上,家长的身体力行比空头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其次,教给孩子简单做事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习经验,积累经验。举个简单的例子,书包里的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在收放物品的时候速度肯定会快,写完作业后不能自己及时整理书包,或乱塞一通的孩子会表现出慢,甚至满头大汗找不着的情况。大人也是如此,物品有固定的摆放位臵能节约不少时间,当然这只是简单做事的其中一个方面。
15.用爱呵护孩子成长 篇十五
一、消除自卑心
自卑心是成功路上的一大障碍。克服自卑心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非常关键。自卑心犹如一个幽灵时时困扰着后进生, 他们觉得时时不如人, 事事不如人, 事事做不好。有时甚至遭到老师、同学的挖苦、讽刺、打击, 从而加重自卑心滋长。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能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 应该是一种失职。李白在《将进酒》中讲得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是的, 在这个社会中, 人人都有长处, 人人都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后进生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给后进生积极正确的引导, 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尽量让后进生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让他知道“我能行”, 使其体验成就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逐步就可以排除自卑心, 树立自信心。拥有了自信心, 他们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就能一次次体验到成就感, 也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排除戒备心
后进生由于学习差、调皮、不守纪律, 在校得不到老师的信任, 在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 有时即使取得了成绩, 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家长也时常持怀疑态度。因此戒备心特别强, 他们时时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正是这样, 我们更不能弃之不管, 放任自流, 他们毕竟是孩子, 他们有美好的理想, 有美好的未来, 他们更渴望成功。因此, 要转变他们, 必须排除戒备心。戒备心的排除主要靠老师和家长。对孩子, 家长应多一些关心, 多一些理解。遇事不能不分青红皂白, 轻则臭骂, 重则体罚, 有可能从此断送一个孩子的前途, 而且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结果反而会更加糟糕。作为家长, 应心态平和, 静下心来, 和孩子认真沟通, 慢慢找出原因。我相信,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作为一名老师更应如此, 多给后进生如同父母一样的关心, 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交朋友, 多谈心, 教育班上同学不歧视他们, 与他们为伴, 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我们还要寻找契合点, 对后进生及时给予引导教育。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上, 我正津津有味地教同学们唱歌。突然, 有一个后进生竟然敲起桌子来。此时, 我很愤怒, 很想发火, 但我还是控制住了。我冷静一想, 何不借机引导他呢?于是我借敲桌子谈节奏、拍子、音长, 最后归结到怎样打拍子, 结果全部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这节课可谓收到意想不到之功效。事后, 那位后进生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 他主动和我亲近, 各方面都有很大改变。
三、排除逆反心
逆反心, 人皆有之, 尤其是后进生, 他们的逆反心特别重, 有的甚至处处与老师作对, 让人非常头疼。后进生是否真就这样无可救药了呢?其实不然。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只要老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逆反心理一定会排除的。我曾遇到一个后进生, 他时时和班主任、老师作对, 叫他别做, 他偏要做, 叫他做, 他偏不做。班主任真为他伤透了脑筋, 也多次为他流下眼泪。有一次, 我为他们上《幸福是什么》这课时, 我谈到了人生, 幸福就是为了他人的快乐, 进而也谈到了我。辛辛苦苦工作二十多年, 看到自己的一个个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看到他们一个个成才, 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师, 可我仍然感到幸福。此时, 他站起来大声说:“老师, 将来我能像你一样就不错了。”我很感动, 他能有这样的见解。我借机引导他:“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努力学习, 勤于思考, 刻苦钻研, 诚实做人, 努力奋斗, 前途一定是美好的。”从此, 我找机会多次同他谈心, 和他谈贝多芬, 谈霍金, 谈保尔……慢慢地, 他和我亲近了, 同我无话不谈。其实, 排除逆反心的方法很多, 我们的课堂, 我们的身边, 随处都有素材等待我们去应用, 只要我们有恒心和耐心。
四、排除厌学心理
现在的农村中学厌学问题尤为严重。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 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 缺少父母的教育, 也受到哥哥姐姐在外打工挣钱的影响, 认为打工既不受学校的约束, 还可以挣钱, “这是一举两得的事”。其实, 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 没有长远眼光, 特别是后进生, 表现就尤为明显。为排除厌学心理, 我从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谈起, 说到每个家庭都会拥有小汽车, 要开车, 就要考驾驶证, 没有相应的文化程度, 是难以通过考试的。鼓励学生必须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排除厌学心理, 还必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多给学生一些可以达到的目标, 诱导他们“跳一跳可摘桃”, 体验成就感,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八年级课文《散步》饱含浓浓的亲情———前面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到这里, 平时一个非常调皮的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 我以后也要像他们那样, 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我借机肯定了他:“老师相信你以后会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但你得加油哟。”孩子高兴地点了点头。从此, 孩子变得懂事了。我平时找机会同他聊天, 谈人生, 谈理想, 渐渐地, 他就像变了一个人, 变得懂事而有理想了。老师们都说:“想不到他有这么大的转变, 真想不到啊!
五、消除惰性
【等待孩子成长】推荐阅读:
等待中成长作文800字07-20
《读懂孩子,培孩子一起成长》观后感06-29
孩子成长问题汇总07-29
为孩子成长喝彩08-01
孩子成长的阶梯09-06
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06-27
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悟08-01
帮助孩子身体健康成长08-16
对孩子的成长寄语09-06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