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8篇)
1.九上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篇一
6.3 电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2)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阻的概念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三、教具:
教师实验:小灯泡、开关、电源各
一、导线若干、电阻丝板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课本14页图6.3-1示,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铁线和镍铬合金分别连入电路中,再观察灯泡的亮度。(变暗)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使灯泡的亮度不同。这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做电阻。
(二)进行新课:
1、电阻
(1)师: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就算导体两端没有电压,没有电流通过,它仍有电阻。
(2)让学生阅读课本15页图6.3-3,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划分的。
提问:从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①由下至上,导电能力增强②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③表中,银的导电性能最好,陶瓷的导电性能最弱。
(3)教师介绍电阻的符号及单位:
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
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kΩ=1000Ω 1MΩ=10Ω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2 MΩ= kΩ= Ω; 200Ω= kΩ= MΩ。
(4)教师介绍电阻器(电阻)及其在电路图中的符号:(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学生阅读课本17页“几种导线的电阻值” “小数据”。
(2)教师提问:表中,导体的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而电阻的大小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材料不同,电阻的大小一般不同。
(4)教师提问:电阻可能大小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研究时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与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不变,探究其与物理量的关系)(5)设计实验(图类似课本14页图6.3-1)
(6)实验:用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镍铬合金丝的长度越长,灯泡越暗。
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7)实验:用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镍铬合金丝的横截面积越大,灯泡越亮。
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8)实验:将一段镍铬合金丝绕成一圈圈,并与一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用酒精灯对镍铬合金丝进行加热,记录加热前后电流表的示数。
现象:加热后电流表的示数比加热前小。
实验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教师解释:一般情况下,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但也有例外,比如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结论: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9)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
(三)练习巩固:课本P17”动手动脑学物理”、《电阻》堂上练习1
(四)小结: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当接在同一电压
下,电流越大,电阻越小。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考虑电阻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应该用控制变化法,比如,跟长度的关系,应表达为:在导体的材料及横截面积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或: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一)。
板书设计: 6.3 电阻
一、电阻(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单位:欧姆(Ω)
千欧(kΩ)兆欧(MΩ)1kΩ=1000Ω 1MΩ=10Ω
2、符号: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材料
(2)长度:在其他因素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横截面积: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4)温度(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三、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性质)。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电阻的兴趣是比较大的,这节课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对电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控制变量法”的注重程度还是不大够,应加强学生对此研究方法的掌握熟悉,而不单止知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2.九上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篇二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学生参与的活动密切相关, 所以这种缺失的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畸形的智能结构, 毋庸置疑, 这会严重影响物理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讲解《分子间作用力》时, 如果不采用实验教学, 那么比较抽象的这部分知识就会枯燥无味。相反, 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演示实验:“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和“两个表面光滑的软铅块可以相互黏合”的实验;再采用几个学生分组的小实验:“拉压橡皮”“将玻璃片拉离水面”等实验。这样, 通过演示实验, 将作用力加以放大, 使学生对“分子间存在空隙并且存在作用力”得以形象理解;同时物理实验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严谨学风、协作精神、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可以把握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因此物理教学呼唤物理实验, 学生渴望物理实验。这也是由物理感知的特点、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本身特点共同决定的。
一、物理感知的特点
物理表象是感知过但又不在眼前的物理客体形象的一种影像。物理表象如果进一步概括和抽象就向物理概念过渡。因此, 物理表象是从物理感知到物理概念和物理思维的必要的心理活动。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教师的定向诱导在物理实验基础上去发现和总结物理规律, 第一步应该建立准确而生动的物理表象。
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主要以光、声、电、气等为媒介而作用在观察者的感觉器官上, 通过这些器官的神经通道进一步与观察者的大脑相互作用。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 无论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 还是教学信息, 都通过几种媒介先与学生的多种感官发生作用, 然后是学生的感官与大脑相互作用。物理学是建立在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的感知基础上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在物理现象的观察中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建立、检验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 是扩大学生物理感知量的重要途径, 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这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中, 声、光、电的刺激给学生展示出了一幅物理现象的奇特景象。学生的感官同时得到刺激, 印象往往非常深刻。尤其是出乎意料的物理现象, 更让他们兴奋不已。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先将一个铅球系于绳子的一端, 再将绳子的另一端悬于天花板上。让两名学生背对背站在距铅球平衡位置等距离的两侧, 并且使两名学生和铅球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教师先将铅球拉离平衡位置, 让铅球贴于一名学生头的后部, 然后释放, 当铅球在两名学生之间来回摆动时, 学生都担心铅球会碰到两名学生的头部, 心里非常紧张, 当他们看到铅球并没有伤害到学生时, 在有惊无险的状态中产生了疑问和兴趣。学生分组实验也是扩大学生物理感知量的很好途径。在实验中, 学生亲自观察、分辨、操作、记录、分析。不仅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获得物理信息, 同时学生的触觉也有了锻炼和获得物理信息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特征上。在实验中, 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大大提高, 注意力能持久而稳定地依靠意志习惯的努力而聚集, 对于实验的理解也较深刻, 因而利于从实验中总结规律、推导公式、运算习题。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过渡期, 即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
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机制发现, 直观教学和直接的体验也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如超重和失重的演示实验 (如图1所示) , 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 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纸带。首先, 用很大的力拉动纸条而使纸条断裂。接下来, 设置悬念, 问:“哪位同学能在不接触砖和木板的情况下抽出纸条?”并让他们到讲台上去演示, 当学生找不出办法时, 再由教师演示剪断悬绳的情况下可以抽出纸条。物理现象很直观, 但是这时学生却非常想知道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教学。再如在学过力的分解部分知识后, 为了便于理解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让学生亲身体会重物对木杆和绳产生的力的方向。 (用一端带尖的铅笔代替木杆, 用钥匙链代替绳子, 用钥匙代替重物) 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
因此, 在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经验和活动机会, 而物理实验恰恰是最好的手段。
三、物理教学的本身特点
现阶段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 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基本特征。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从实验中诞生、发展, 又在实验中得到检验、验证, 并向更高的层次进展。因而物理学的实验特点是直观性原则的主要依据和基础。一个物理现象, 语言的描述不能代替对现象和事实的直接感知。物理学习中, 学生可以凭借教师的语言、教材的阐述以及自己的物理语言表述, 更准确、更快地感知具体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从而更精细地、有方向性地感知物理客体的结构和细节。
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认知的重要工具, 是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 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 是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科学态度、感悟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的重要过程, 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准, 是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物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建立在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具体形象。物理实验应充分地、恰到好处地运用。
为突破人教版选修部分“静电场”概念抽象的教学特点, 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从中选取几个与大家分享。
1. 有魔力的棒——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用洁净干燥的毛皮与洁净干燥的有机玻璃棒用力按压快速摩擦后去靠近干燥洁净的碎纸屑、干燥洁净是的乒乓球、干燥洁净的毛发等, 观察现象总结结论:用洁净干燥的毛皮与洁净干燥的有机玻璃棒用力按压快速摩擦后, 让棒与易拉罐壳的轴线平行靠近易拉罐壳的上侧面并向前移动, 会观察到易拉罐跟着向前滚动。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给定器材进行比赛, 看谁用棒吸起的乒乓球多。器材:有机玻璃棒、铝棒、洁净干燥的毛皮、附有灰尘的毛皮、干燥洁净的乒乓球。
2. 银盘散花—感应起电、电荷间相互作用
器材:干燥洁净的有机玻璃板一块、干燥洁净的毛皮一块、一个带绝缘柄的金属盘, 适当数量的轻薄纸屑。
操作:将轻薄纸屑散放在带绝缘柄的金属盘中, 用洁净干燥的毛皮与洁净干燥的有机玻璃用力按压快速摩擦, 右手持绝缘柄将金属盘置于有机玻璃板上方, 左手手指接触金属盘表面, 移开接触金属盘表面的手指, 右手持绝缘柄将金属盘提起, 会惊奇地发现金属盘中的小纸屑向上和四周飞散开来, 犹如天女散花一样。
3. 有感觉的氖管——静电平衡状态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
器材:氖管一个 (一般发光电压为50~90V, 发光时红光璀璨明亮, 电压越高, 发光越明亮) 、大头针一枚、502黏合剂、带绝缘底座的锥开导体、洁净干燥的毛皮、洁净干燥的有机玻璃棒。
操作:用502黏合剂将大头针的底部黏合在氖管的一个电极上, 使用时将另一电极用手指直接拿住。用氖管的尖端去接触用洁净干燥的毛皮用力按压快速摩擦过的洁净干燥的有机玻璃棒, 针尖发生尖端放电氖管发红可检验有机玻璃棒带电。用洁净干燥的毛皮用力按压快速摩擦过的洁净干燥的有机玻璃棒给带绝缘底座的锥形导体带电, 用氖管的尖端移近导体的不同表面并保持距离相等, 观察氖管发光亮度的不同, 说明静电平衡状态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
4. 颤抖的乒乓球——尖端放电
器材:相同的带绝缘柄的圆形平面铝板两块、带铁夹的铁架台、感应起电机、均匀涂有2B铅笔铅的乒乓球两个、硬铜丝两段、导线。
操作:将两段硬铜丝做成相同的稳定的螺旋形底座, 上方竖直, 在最上方磨成尖端, 将两个乒乓球穿在上方的竖直铜线上, 其中A乒乓球穿透而B乒乓球不穿透。将两块带绝缘柄的圆形平面铝板用铁夹水平地平行固定在铁架台上, 用导线将感应起电机的两电极分别与两铝板相连, 将B放在下方的铝板上, 摇动感应起电机的手柄使两铝板带电, 调整两铝板之间的距离, 直到能出现B与上方铝板放电 (看到火花, 听到声音) , 同时看到B在颤抖;取下B, 在同样的位置放上A, 摇动感应起电机的手柄, 看不到火花, 听不到声音更看不到颤抖;同时放上A和B, 摇动感应起电机的手柄看不到火花, 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球颤抖。
5. 快乐盒——静电植绒
器材:适当大小的透明塑料密封盒, 与盒上下表面等大的锡箔纸两张及稍大一点的白纸一张, 金属线两小段, 适量烧成灰烬的纸灰粉末, 感应起电机, 细一些的固体胶、导线。
操作:将两锡箔纸分别平铺在盒的内侧上下表面上, 两小段金属线穿透上下表面与锡箔纸连接好, 盒外留适当长度用导线与起电机的两电极相连, 将纸灰粉末置于盒底部平铺均匀。用固体胶在白纸上写上“快乐”“加油”等词语或句子, 写字的一面向下, 放在盒盖的内侧, 将盖子盖好。摇动感应起电机的手柄看到纸灰在快乐舞蹈, 经适当时间, 将电荷放掉, 打开盒子, 取下白纸, 纸灰已清晰地在白纸上写出“快乐”“加油”等词语或句子。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苾子宏.物理教育学[M].浙江:浙江教育与出版社, 1999
[3]乔继平, 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4]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九上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篇三
一、试题分析
1. 试题再现
某同学利用图1(a)所示电路测量量程为2.5 V的电压表V的内阻(内阻为数千欧姆),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阻箱R(最大阻值99 999.9 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0 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5 000Ω),直流电源E(电动势3 V),开关1个,导线若干。
图1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电路原理图1(a)连接线路;
②将电阻箱阻值调节为0,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与图1(a)中最左端所对应的位置,闭合开关S;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满偏;
④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00 V,记下电阻箱的阻值。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应选择滑动变阻器 (填“R1”或“R2”)。
(2)根据图1(a)所示电路将图1(b)中实物图连线。
(3)实验步骤④中记录的电阻箱阻值为630.0 Ω,若认为调节电阻箱时滑动变阻器上的分压不变,计算可得电压表的内阻为________Ω(结果保留到个位)。
(4)如果此电压表是由一个表头和电阻串联构成的,可推断该表头的满刻度电流为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 100 μA B. 250 μA C. 500 μA D. 1 mA
2. 试题特点
本题不是教材的实验,也不是考纲中明确要求的实验.该试题给出了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步骤。要求考生从电路图和实验步骤出发,结合实验目的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找出实验原理、操作原理,进而发现实验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知识上看,本题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考查了学生实验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
实验设计中恰当地融入了典型物理科学方法的要素.实验整体构思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将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隐含在试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学生在遇到认知冲突时,运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
3. 在实验过程中融入科学的方法
在实验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融入了控制变量和误差分析的思想.此题从表面上看是串联分压的知识,没有误差分析,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误差的认知程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任何一个实验的设计都离不开科学思想和方法,更离不开对误差的认知。这样的试题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实验的要素和真谛;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良好的科学品质和辩证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学生面临的困惑与暴露的问题
1. 原理分析上的困惑
试题采用的是半偏法,由于不是大纲明确要求的方法,很多考生没能很好地论证出隐藏的误差分析.题设步骤④中认为调节电阻箱时滑动变阻器上的分压不变,很多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出:在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供电,并且其阻值比用电部分阻值小很多时,即使用电部分阻值发生一定的变化,供电电压却几乎不变。
2. 实物连线暴露的问题
实物连线是对实际操作的间接考查.考生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分压供电连成了限流方式;二是没有将导线接在实物的接线柱上。
三、对中学电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这两年的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不拘泥于教材和考纲,而是更加注重挖掘实验内隐的知识和方法。但从学生所面临的困惑与暴露的问题上看,我们平时的实验教学是存在着一定问题和不足的。如: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实验,不去体会知识和实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不做完善的误差分析;不给学生自主的思维空间;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这些做法既降低了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又难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这两年的实验试题来看,实验试题的考查点正是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的点,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除做好常规实验之外,还应合理挖掘教材实验所包涵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理念,逐步渗透物理实验思维。以下是几点建议:
1. 紧抓教材,深挖原理和思维方法
教材中明确要求的实验有: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我们要利用这些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误差分析、优劣对比,让学生懂得合理取舍、明白实验的简洁性与合理性,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
比如在电学实验中,确定电流表的内接外接,很多教师会直接给出结论:当R2 很多设计性电学实验都需要选择实验器材,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实验器材的选择就是要依据实验原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的辩证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蕴含相关的方法,也含有完成实验必须的条件以及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教师应深层次开发这些,让学生明白一些条件和方法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条件和方法,让学生体验方法和条件对完成实验的重要性。如此,学生才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关注条件和方法,并且会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适当的条件和方法,从而提高实验能力。以上所述内容,教材中给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紧抓教材,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
2. 不囿于教材,让学生动起脑来
高考大纲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是:①能独立完成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会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②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③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对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高中电学实验的核心可大致分为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测量电流表、电压表的内阻等,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我们可以发散的问题形式,放飞学生的思维。如提出设问:你有多少种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的方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实验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原理来实现,实验原理不同,实验方案也就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原理,而应带领学生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只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从实验原理入手,带领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学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在提高实验能力的同时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 切忌纸上谈兵,让学生动起手来
由于受实际条件的制约,高考不能直接考查实验操作,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懒惰心理,很多实验都靠讲授,多数实验都是纸上谈兵,进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脱离了物理学习的正常轨道。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困难。
如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两种接法:若滑动变阻器的总阻值小于用电部分的阻值,则通常选用分压接法.从理论上分析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但通过实验观察就十分直观。所有的实验方案可行与否,都可以以实验现象为依据,直观易懂、印象深刻。教师要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更是学生的能力。
4.九上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篇四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李 明
2017.9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学期将进入中三的教学工作。初中三年级是学校的窗口,是检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能否提高人气的最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毕业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每一位初三教师应担负起的重任。为此,新学期伊始,我认真地思索和总结了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特制定初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时间方面:初三教学时间短,上学期要尽量结束一学年(上下两册)的新课任务。从多年经验看,学生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会超过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往往会被学生轻视。
2、学生方面:本班有33个学生,从上学期期末测试来看,本班整体水平不是很好,基础也存在严重问题。语文视野狭窄,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认为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即可应付等等现象还是存在的。
3、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全册书分六个单元,包括五个现代文单元和一个文言文单元,它们构成了“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综合性学习和诵读欣赏三部分。
二、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使之获得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注意语感培养,发展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四有新人。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 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新课程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8、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七、教学进度具体如下:
周次
课时
教学进度
第1周-------第2周14课时
第六单元、第一次作文 第3周-------第4周14课时
第一单元
第5周-------第6周14课时
第二单元、第二次作文 第7周-------第8周14课时
期中测试、期中总结 第9周-------第10周 14课时
第三单元、第三次作文 第11周------第12周 14课时
第四单元
第13周------第14周 14课时
第五单元、第四次作文 第15周------第16周 14课时 第17周------第18周 第19周-----=第20周 第21周------第22周
第六册五单元
第六册六单元、第五次作文 第六册一单元
第六册二单元、第六次作文
5.九上课外活动教学设计 篇五
一、活动宗旨与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开展各项文学活动,让学员们在主动参与、创新、发展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拓展阅读视野,引导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和发现文学新人。
三、活动内容
建立规范完整的文学社组织机构。
在招收学员方面,我们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择能够参与并且有能力参与文学院活动的学员,初三级部在50人左右。在此基础上通过竞选答辩推选文学院组织机构。文学院常规工作由院长和副院长负责,文学社下编辑部、记者站,编辑部由主编、责任编辑负责,记者站由站长、副站长负责。所有职务均由学生竞争担任,并由他们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及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还给他们。集中活动时间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的活动课为集中活动,由辅导老师负责,通过文学讲座、文学欣赏、文学笔会、名著导读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其余时间也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秩序下独立开展活动。
狠抓积累,提高兴趣。
文学社团的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创作、乐于创作。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最缺乏的是文学素材的积累,因而兴趣不够。为此,我们从阅读、写作两个方面做了努力:
1.倡导读书运动,让学生学会读书、乐于读书。要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就必须大量阅读经典著作。
2.我们编制了少年文学社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在阅读课或者课外时间阅读。3.阅读课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经常性的开展读书交流,指导教师参与交流。
4.指导教师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坚持为学员开设文学名著讲座,先后拟开设《简爱》、《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呐喊》、《围城》、《朝花夕拾》、《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等多部文学作品的文学讲座。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学会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学会去挖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重要的事让学生学会文学欣赏的方法,让大家在不断的阅读之中,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5.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的作文指导课,提高学生在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的专业写作水平。
6.写生活札记,训练学生生活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真实的写作是一种大量、持续的写作实践活动。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技能。“定量”是指教师只规定每周的写作数量要求,一般以1-2篇为宜,放手让学生写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不限内容和文体。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写自已的困惑苦恼,写读书心得,写散文小说等等。“定向”是指为引导学生写好生活札记,教师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拟定一些专题,为学生提供写生活札记的范围。为调动学生写生活札记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为自己的札记本取名,如“学步集”、“浅草集”、“雏鹰集”等;一本写完后,可让学生为自己的札记本写序言。
四、倡导“绿色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创新。
对于低年级文学院学员来讲,文学辅导是文学活动的中心工作,因为他们需要在辅导中学到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绿色作文”的教育理念,具体要求是: 首先是真诚,真诚的反映生活,反映自己内心的感受。正如作家王蒙所说,作文的真实其实是个牵涉到一代人文风、学风和做人的大问题。先是真诚地面对自己,这是很难的,然后将真诚的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等)用真诚的文字表达出来。
其次,文章要有创造,要有自己的个性。文章的本质在于创造,其实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特别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好的文章要富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他是自己的创造。
第三,文章要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要求学生一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在想像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二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这种记忆表象是想像的原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有各种贵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样,学生的想像力必然强,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
第四,文章表达要自然。自然也是一种创造,要求学生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要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在每一次的作文中经历思考、反省甚至痛苦的解剖,在作文中历练文笔,升华灵魂。在成长中作文,在作文中成长。
五、以学生为主体编辑出版社刊,刊名待定。
校刊的编辑出版,我们酝酿了很长的时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更怕坚持不下来。备课组敲定,由少年文学社全权负责,以文学社学员为主体,辅导教师只能起指导作用。我们决定成立编辑部,设主编一名,责任编辑八名,完全由学生自己负责。他们负责各自栏目的选稿、版式设计、校稿,自己的栏目自己负责。为学生劳动成果的展示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校刊的编辑,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写作的热情,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编辑中来,勤于创作、乐于创作。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1.文学讲座、文学欣赏、文学笔会、名著专题导读。
2.编制了文学院推荐书目,让学生在阅读课或者课外时间阅读。
3.开设文学名著讲座,先后拟开设《简爱》、《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呐喊》、《围城》、《朝花夕拾》、《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等多部文学作品的文学讲座。
4.开设专题的作文指导课,提高学生在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的专业写作水平。5.组织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6.组织朗诵比赛。7.组织承办征文比赛。
6.九上第五单元教学案(教师版)1 篇六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
第五单元 古代小说
学习目标
1.阅读
(1)激发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2)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3)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把对小说人物的讨论放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2.写作
(1)学习古代小说细致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刻画身边熟悉的人。
(2)就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或写法的多样性写一篇探究心得。
3.口语交际
(1)口头复述课文情节,讲得越细越好。
(2)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智取生辰纲》通过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体现出的智慧和力量。
《杨修之死》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
《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陋灵魂,将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香菱学诗》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展示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都给人以启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香菱虽然身份低微,但她聪颖坚毅,不甘心于粗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这一艺术形象很有典型意义。
第17课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了解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
2、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3、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杨志和晁盖的人物形象。【自主预习】
一、复习导入(小说相关的文学常识简单回顾)
1、小说三要素:
2、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________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任务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5、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_______________(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
二、预习检查
1、施耐庵及作品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这里选的一段是写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杨世杰(蔡京的女婿)的派遣,押送生辰纲望东京,在途中被晁错、吴用等夺取的经过。生辰纲,编队运送的大批寿礼。纲,为运送大批货物而编的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zǎn)行 嗔(chēn)怒 虞(yú)侯 恁(nân)地 省(xǐng)得
.....罗唣(zào)
怄(îu)气
逞(chěng)辩 剜(wān)口
聒(guō)噪
.....面面厮觑(qù)勾当(gîu)(dàng).【课文学习】
一、分析小说情节
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大名府梁中书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生辰纲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劫走。
2、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请找出明线和暗线。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3、明、暗双线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交接在一起的?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4、老都管”这个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卖酒汉子、贩枣子客人的话对计策的成功实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老都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他的顺应军汉的调解才使计策成功。卖酒汉子的话起到激将法的作用;贩枣子客人的话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卖酒汉子假意推辞,消除疑心;贩枣客人从中调解,推波助澜;杨志妥协,终功亏一篑。
5、根据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上填出相关词句,使“回目”完整。
杨志失陷黄泥冈,吴用智取生辰纲。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请自行批注课文,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方法(1)人物形象
杨志:精明、谨慎、蛮横
晁盖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形象。(2)刻画人物方法
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2、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
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半瓢酒”。
3、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从哪里可以看出杨志的计谋? 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 智藏行踪:精明;智变行程:谨慎;智选路径:足智多谋
三、研讨:
为何一个如此精明、谨慎、智慧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你能帮杨志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吗?
(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2)天外有天,人物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杨志失败的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
杨志失败的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四、作业
《水浒》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诸如晁盖、宋江、武松、李逵、杨志、林冲等。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再写出两个梁山英雄好汉的姓名,并简要概括这些英雄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梁山好汉姓名:鲁智深 时迁 阮氏兄弟
梁山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劫富济贫 嫉恶如仇 讲义气 侠肝义胆等
第18课《杨修之死》
【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páo)官 分食讫(qì)佯(yáng)惊问 恃(shì)才放旷(kuāng)..... 谮(zân)害 麾(huī)军 绰(chāo)刀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此题意在使学生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能简洁明了地将它转换成当代口语。不要搞“字字对译”,意思相合即可。(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思考练习】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七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①照“鸡肋”号令本意行事——大惊、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②识门上“活”字意思——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分食一盒酥——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 ④看破杀近侍用心——操闻而愈恶之
⑤密告吴质曹丕结党——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⑥令试曹丕曹植才干之举,不得真实情况——操大怒
⑦为曹植作答教欺瞒——操大怒,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2、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
不能。第一件事是倒叙,是杀杨修的直接原因;后面六件事是属插叙,这部分是按曹操嫉恨杨修的心理程度排列的:“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3、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并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等。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
奸:借故杀人,不让人识破心机,假惠善后。
不是。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极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他以招纳贤才,知人善任著称,但也借故杀害了一些名臣谋士。
5、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的才气(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 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 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补充资料】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1、这一部分写的是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战败,这些内容和“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死杨修,目的仍在揭露曹操杀死杨修忌才。
2、曹操“厚葬”杨修是真心后悔杀杨修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回答。
不是真的后悔,实际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厚葬杨修似乎是在纠正错误,以此来证明他的惜才。这表明了他阴险虚伪的性格。
第19课《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tiǎn)着肚子 啐(cuì)在脸上
避讳(huì)绾(wǎn)了头发 星宿(xiù)
.....攥(zuàn)紧
带挈(qiâ)桑梓(zǐ)商酌(zhuo)....
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3、作者及其作品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愿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 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 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做解元、会元、状元。【课文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遭遇,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1-2)写范进中举前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6-10:治疯;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2、请自由批注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
胡屠户
前:嫌弃范进贫穷,看不起他,恶言训骂(将范进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事,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啦,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
后:阿谀奉承(前来贺喜,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
众乡邻
前:对范进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关头,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
后:对范进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去寻范进,细心照顾他)
张乡绅
前:对范进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后:竭力拉拢范进(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结: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社会状况。
3、文中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性格特征:热衷功名、麻木、忍受屈辱、圆滑世故、迂腐懦弱等。
4、文中的胡屠户是个怎样的人?
嫌贫爱富、粗俗不堪、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前倨后恭、不知羞耻等。
5、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应当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喜剧”“悲剧”仅取其比喻义,不要把它们看做戏剧的类别。但又不是跟这两个剧种完全无关,例如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在讨论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点这个方面的常识,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答案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参考答案: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但学生如果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 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 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认识说出来,理由说得充分些。不要强求统一。
6、封建科举制度有怎样的危害?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习观?
①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读书人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使他们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②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培养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课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jiã)应玚(yáng)墟(xū)里 胡诌(zhōu)暧暧(à.....i)
颦(pín)儿
抠(kōu)土
辋(wǎng)川 ...
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3、资料补充。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诗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皤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课文学习】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香菱跟黛玉学作诗。
2、请自行批注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她的神态描写和细节,才能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总之,这是香菱第二稿的构思全过程,从下文“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自为这首妙绝”等语都可以看出,香菱对自己这番苦吟的结果感到欣慰。塘尾万里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第五单元教学案
张娜编制
2012-10-10(2)概括香菱的人物形象。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好学、勤奋等。
(3)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是否扣紧了课文;是否联系了自己的实际;内容是否具体。空泛地谈论什么“刻苦学习”“掌握要领”等等,其实无济于事的。(4)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她注重培养香菱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强调自学、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5)请概括黛玉的性格特征。
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等等。(6)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主要原因: 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诗上,执著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良好的资质;好的引路人;大观园里有良好的诗歌环境。
(7)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试写出这三种境界。
7.九上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篇七
1. 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题目简单分析
物理实验设计大赛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分为基础型题和应用型题, 从近三届物理实验设计大赛来看基础题是对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近三届分别是微小位移、微小质量、时间 (精确度高) 这三种物理量的测量。而应用型的题目是利用物理原理制作装置, 更着重的是在生活、社会、科技生产中的商用性, 实用性和创新性。例如:第七届的题目是“超声波安防装置”, 第九届的题目是“无线电灯的制作”。其中“超声波安防装置”涉及到物理原理在“大学物理”下册中就有介绍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 通过检测移动物体引起的超声波多普勒拍频信号, 并由此监控移动物体。而“无线电灯”的制作要求要实现电磁能的无线传输这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 电磁振荡,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等内容有关。以上涉及到的原理在大学物理课程中都有介绍。要制作相应的装置除了对物理原理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外还要有广泛的电子制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焊接工艺等等。并且还要熟悉单片机最小系统、传感器等。大赛要求学生必需撰写设计方案, 这又考察了参赛学生对物理和其他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团队合作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和论文方案的写作能力等。
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与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题目的联系
由物理实验设计大赛联系到现在独立学院物理实验教学, 比如同是微小物理量的测量, 我们可以结合大学物理实验课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利用光杠杆放大原理测量钢丝长度的微小形变量的变化, 还可以结合我们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光的衍射现象条纹的数量的变化来测量产生衍射现象的狭缝宽度变化, “光的衍射法测杨氏弹性模量”实验[1], 其测量方法和经典的光杠杆法不同, 而是让学生根据光的衍射理论, 通过测量衍射条纹间距离的变化量 (是在金属丝下端安装一个狭缝, 用激光照射狭缝, 狭缝变化时衍射条纹间距离发生变化) , 从而测定金属丝的伸长量,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如果我们能转变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观念, 同样是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实验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案, 通过设计性的物理实验教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动手能力。但是, 和目前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比我们会感到目前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目前独立学院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1. 独立学院物理实验教学沿袭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
目前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还是有比较完备的教学程序,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实验课开始后前30分钟由老师先讲解该节课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仪器构造和使用仪器时注意问题最后布置实验课后思考题, 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内容, 学生完成实验后由老师检查实验数据签字认可了方可收拾仪器离开。在这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话就会使课堂呆板、沉闷, 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被动地按照老师介绍的实验步骤完成操作, 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实验数据和结果只是囫囵吞枣的接受。传统的实验教学让全班学生按规定的内容, 在限定的时间内, 齐步走, 必然使一部分学生苦于敷衍, 一部分学生受到压抑, 大部分学生被动模仿。甚至是依赖实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解决这种学生只会模仿实验的方法是:需要实验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架, 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角色。课堂上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2]。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 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根植于学生的先前经验的教学。在这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 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师身上同时发生着, 教师必须随着情景的变化, 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因此,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应该是实验教学环境的设计者,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会让他们自己发现实验中存在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是学生的学术顾问, 要从前台退到幕后, 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2.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不高
大学物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误差与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等, 可涉及力、热、电、光、近代物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此类实验为适应各专业的普及性实验, 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基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知识、实验规范、实验方法, 学会常规实验仪器 (包括计算机) 与装置的使用, 编写实验报告, 熟悉典范实验的原理、方法及实验过程。主要是进行严格的“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系统训练, 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基础性实验项目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占的比列比较大。由于设备原因, 目前学院开出的实验中缺少的是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同一个实验中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多个知识领域, 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的实验。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在基础性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设计性实验则是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基本独立完成全过程的实验。研究性实验是指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课题, 由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 以科研方式进行的实验。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基本独立完成全过程的实验。解决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开出不够的问题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大赛的契机, 在全校范围开展校内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选拔赛, 公开比赛实验题目, 做好选拔赛的宣传报名工作, 鼓励全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积极报名参加, 每个队伍配备一个实验指导老师。在开放实验室固定时间内, 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实验室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给参赛学生完成实验作品。由校内选拔出来的优秀作品再送省的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参赛。这种以赛代练的方法, 既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实验作品又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物理研究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教学。
3. 学生不了解物理实验教学意义
记得在上土木工程专业实验课的时候有个学生问:我是学土木工程专业的, 现在做的光学、电学实验和我专业方面的学习没有很大的联系?其实这是学生对物理实验课在高校教学中地位和意义不理解导致。教师在物理实验绪论课时就要让学生清楚物理实验课的意义绝非只是简单的完成实验和计算数据,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动手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对待实验科学严谨的科学素养会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3+1”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方向应该是未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是从事技术工作的, 要进行工程、产品、工艺等设计, 未来的职业要求他们能较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新要求完成工作。设计性实验不是机械记忆已有的实验原理内容和操作方法, 它在诸多方面要求学生要大胆地探索和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要积极探索记忆中的信息, 进行严密有序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 构思设计物理实验的过程就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聚合思维为支持的两种思维有机结合的方式, 即思维不断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的过程。在设计性实验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实验设计过程中, 有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制作实验器材或改造组合己有的实验设备, 这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最佳机会。
三、构建物理实验的开放性教学方法
1. 首先是实验室教学管理的开放
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学生可遵照实验室的管理规定, 在这些实验室里自由地进行实验和研究。让学生既可在实验课内完成实验任务, 也可在实验课外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完成实验任务, 还可在学校所安排的实验自习课内完成实验任务[3]。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 进行实验构想、设计和调试, 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来进行实验, 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选择的实验环境, 使学生对实验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
2. 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开设
大学物理实验开放性教学不仅要求时间上向学生开放, 而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要向学生开放。更新实验内容, 主要是指对实验项目内容的筛选、取优, 注意从现实应用中提取素材, 从创新应用成果中汲取题材, 替代过于陈旧落后的实验内容。例如, 电桥实验强调在工业检测中对高、中、低值电阻测定的条件, 尤其是桥式电路在智能仪器仪表、传感仪器中的广泛使用等内容。拓展那些既能验证重要物理原理, 又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验, 如霍尔效应。在实验中我们只是利用霍尔效应测量长直螺线管的磁感强度, 但在实际当中根据霍尔效应做成的霍尔器件, 就是以磁场为工作媒体, 将物体的运动参量转变为数字电压的形式输出, 使之具备测量、传感和开关的功能。还可以开发与日常生活中有关, 又能培养学生兴趣和观察力的实验, 如全息防伪、磁电传感器实验等。通过应用范围的拓展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看到或意识到当前做的物理实验, 其思想、原理、方法、手段, 肯定对今后的工作、创新带来自助的启发和帮助, 乃至拓宽自己创新的思维空间。
3. 教学手段上的开放
遵循注重因材施教、兼顾专业的原则。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实验能力相差悬殊, 有的学生以前接触的实验很少, 有的在高考中的X选的是化学或者生物科, 这些学生对实验仪器还不熟悉, 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开放实验室, 让这些学生首先熟悉各种实验仪器, 了解仪器的构造、性能、用途、用法及测量范围等。例如, 测量长度的基本测量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 要熟悉其使用方法、测量范围、精确度等;又如多用表, 要熟悉其工作原理、各个部份的结构、使用步骤、测量范围、最大量程。有时还需要指导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工科院校不同的专业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差异较大, 不同的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 有些内容可以作为选修内容或扩大知识面给学生。这样做既缓解了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 又使学生全面地学习了物理内容, 同时又做到了有的放矢。实验室依据学科方向、制定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 开设不同专业的实验项目,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确定必做和选做的实验项目。先开设一些准备性实验, 为实验技能较差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实验技能较好的学生通过准备性实验训练, 实验技能进一步加强, 同时为下面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打好基础[4]。例如在开放性实验中可以安排相当数量重复中学的实验, 如长度密度测量、电阻测量、示波器的使用等, 还可以安排些天平、千分尺、游标卡尺、万用表使用的实验, 以提高实验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兴趣。同时也要安排些难度较大的, 使用仪器较多的以及某些综合物理实验, 供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在开放实验中选用。
注意实验资源环境制约的原则。一个优秀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离不开实验硬件环境条件的支持, 硬件条件建设与学校的领导重视、学校发展的投资方向等因素有关, 公办大学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由于学校重视或国家扶持, 硬件环境条件优越, 在实验开放性教学的硬件资源上是有保障的。但是, 一些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得不到重视, 硬件条件比较差, 因此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实验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 应尽量开发一些低成本、高效能的实验。
4. 增加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目前实验室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经费不足, 但另一方面实验室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的矛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室的管理上往往重投资、轻效益, 重购置、轻管理。要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 就必须转变这种落后的管理观念[4]。因为实验室不应仅仅是仪器设备的存放地, 而应该是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实验室管理的重点不应是对物的管理, 而应该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目的不是把物管住, 而是在于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 使教学活动更有效率。不言而喻, 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的最佳途径就是开放实验室。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后, 随着实验人时数, 所有学生的实验总时数的累加的增加, 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同时, 实验仪器设备的损坏率也相应增加, 元器件和各种材料的消耗率也相应增加, 为了保证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损坏的实验设备需及时维修, 消耗的元器件和实验材料需及时补充, 实验室必须有充足的、稳定的经费保证。因此, 必须制定合理、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
四、学生完成物理实验课程后的评价
学生完成物理实验课程后的评价即如何实行物理实验期末考试。平时实验报告成绩以A+, A-, B+, B-, C+, C-, D+, D-等划分等级, 换算成百分制以后就是95, 90, 85, 80, 75, 70, 65, 60等。期末考组织一场实验操作考试, 考试的试卷题型以实验操作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仪器与设备的使用;能否准确地有条理地进行操作;完成实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能否正确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能否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否正确地绘制出原理图。考试过程中学生按照两人一组, 当场随机抽取自己考试的实验题目, 开始考试后合理准确的运用实验仪器按照实验题目要求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由实验老师按操作步骤给分或扣分。最后根据得出的实验数据计算结果和进行误差的处理。实验考试的试卷有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计算、思考题。分值分别是60分, 20分, 20分。最后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的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和期末的实验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评定。为突出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多元智能评价, 总评成绩 (x) 可由实验考试成绩B的权重为0.6, 期末考试成绩的A权重为0.4共同决定, 即为x=A*40%+B*60%。这是一种比较完整对的学生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 即突出了学生平时实验的重要性又考查了每个学生的一个学年以来经过物理实验课程后的对实验技能, 数据一般计算和处理和物理实验能力的掌握程度。这样的好处在于实验考试还是通过实验操作去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避免了只凭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物理实验成绩的传统考试方法。很好的体现了开设物理实验这门课程的初衷[5]。
五、结束语
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物理实验设计大赛过程中, 结合在独立学院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点经验, 同时也听取了范修道和丁天然两位老师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上的意见, 在学院实施“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背景下提出了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6]。论文中提出了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构建开放性的物理实验教学, 但不是简单的实验室开放, 而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开放。
但是具体的实行需要实验老师坚决贯彻, 和学校对物理实验教学改革重视和设备仪器上的支持。我决心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 为进一步发挥开放性教学的优势做更深入的研究, 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为自己所喜爱的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是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完整和系统的实践性基础课程。从“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来考虑, 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新体系, 通过分析物理实验设计大赛的题目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 探讨了独立学院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意识,设计性实验,开放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韩彩芹.工科大学物理实验开放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王其和.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高教研究与探索, 2000, 3
[3]黄柳宾.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4
[4]霍剑青, 王晓蒲, 杨旭, 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建设思想与教学实践[J].物理与工程, 2004, 5
[5]霍剑青.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物理实验教学 篇八
【关键词】物理 演示实验 分组实验
一、演示实验应目的明确、操作规范、明显直观、具有启发性
演示实验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上,生动有趣,耳眼并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发展。所以除做好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应增加一些演示实验,以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好的掌握。
1.用生动、直观、新奇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对理解、巩固、深化和应用知识都有事半功倍之效。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
比如,讲“电阻”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其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在实验中掌握这节的内容。
2.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动作要规范、正确,这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和实验的效果,并且对学生进行实验能起到示范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演示实验之前,要对该实验做一个非常充分的准备,了解试验的原理过程,掌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并作出及时地解决,以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
例如:在“测量电阻”的实验中,开关闭合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电阻变大的现象,应及时地给学生做一定的解释,这是温度影响阻值的缘故。
3.演示实验现象要明显直观。为了使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仪器摆放的位置,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必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使教室内所有同学都能看清。
如,讲“热机”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书上的热机一个工作循环用动画演示出来,这样就会使本来无声的静止变活了,而且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演示的整个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率。
4.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在实验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
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使学生在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将其应用于实践。
二、分组实验应遵循预习、实验、报告、拓展的规程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较为单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在物理课本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单调和枯燥,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步骤都与实验原理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单一对应。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今天应增设开放性分组实验,即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采取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创新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如:在测量密度的实验课,当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教师可提出:在只有太平和玻璃杯,但有清水的情况下,怎么样设计实验才对以测量盐水的密度?清水的密度是己知的,玻璃杯的容积可通过测出一杯满水的体积而求得,可提供这样的线索给学生思考。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制定此实验方法和步骤。还可以提出“用弹簧秤、正方体小木块、刻度尺怎样才能测出盐水的体积呢?”等好多问题。这就不能再遵循传统的测定方法,而要求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去找出一种新的方法才可以解决,然后教师再收集学生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答案去解析。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活跃了学生思维。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采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创新教学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强了其适应并指导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物理实验教学将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王志军等.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黎昌金、韩景春等.物理教学技能训练.銀河出版社.2002
[4]廖伯琴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物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廖伯琴、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九上物理实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2015物理实验教学计划07-12
实验教学计划高一物理09-07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06-21
高三物理实验复习学习计划07-21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08-18
8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08-23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10-15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8-19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9-15